TW202020277A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0277A
TW202020277A TW108132292A TW108132292A TW202020277A TW 202020277 A TW202020277 A TW 202020277A TW 108132292 A TW108132292 A TW 108132292A TW 108132292 A TW108132292 A TW 108132292A TW 202020277 A TW202020277 A TW 2020202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ontact member
sensor
cover
steel b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2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尻剛史
田島伸崇
杉原進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82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55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82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36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56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3115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0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027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第2本體部(302);蓋導引部(11),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以及第1接觸構件9AL(第2接觸構件(9AR)),係被鋼筋抵接而移動;蓋導引部(11)係包括:第1導引凹部(14L1),係可移動地導引第1接觸構件(9AL);第2導引凹部(14L2);以及第1抵接部(13L),係鋼筋所抵接。

Description

捆束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以金屬線捆束鋼筋等之捆束對象物的捆束機。
自以往,提議一種稱為鋼筋捆束機的捆束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鋼筋捆束機係將從金屬線進給裝置所進給之金屬線在鋼筋之周圍捲繞成環狀,再以扭轉用鉤握持此金屬線並扭轉,而以金屬線束緊鋼筋並捆束。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鋼筋捆束機係如下的構成,在前後方向可移動地設置在捆束時與鋼筋卡合的接觸構件,並具備作成在接觸構件已移至後方時卡合並可使捆束機動作的開關。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94970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鋼筋捆束機,係若無法確保接觸構件之移動量,則接觸構件移至後方亦無法與開關卡合,而無法執行捆束動作。可是,在專利文獻1,係未考慮到確保接觸構件之移動量的構成。
本揭示係用以解決這種課題所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捆束機,該捆束機係作成可確保被捆束對象物抵接並移動之移動部(接觸構件)的移動量。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本揭示之捆束機係包括:本體部;蓋導引部,係被安裝於本體部;以及移動部,係被捆束對象物抵接並移動;蓋導引部係包括:導引部,係可移動地導引移動部;及抵接部,係捆束對象物所抵接。
在本捆束機,係捆束對象物所抵接之移動部移至既定位置時,執行捆束捆束對象物的動作。 [發明之效果]
在本揭示之捆束機,係因為以設置抵接部之蓋導引部規定移動部的移動量,所以可將被該捆束對象物抵接而移至捆束對象物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之移動部的移動量,作為預先規定的範圍。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作為本發明之捆束機的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一例。 >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例子>
圖1A、圖1B、圖1C以及圖1D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上視圖,圖3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正視圖,圖3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後視圖。又,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圖5A、圖5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第1本體部301,係構成為能以手握持;第2本體部302,係具備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的機構;以及長條狀之連結部303,係連結第1本體部301與第2本體部302。第1本體部301係具備操作者可握持之一對把手部304hL、304hR。又,第1本體部301係包括:電源開關110,係進行鋼筋捆束機1A之電源之切斷、投入的操作;及操作部111,係具有可調整捆束力之轉盤等。
第2本體部302係本體部之一例,外殼由樹脂所構成。第2本體部302係包括:收容部2,係可轉動地收容捲繞金屬線W之金屬線捲盤20;及進給部3,係進給在收容部2所收容之金屬線捲盤20所捲繞的金屬線W。又,第2本體部302係包括:限制部4,係對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及導引部5,係導引以限制部4賦與捲曲習性之金屬線W。進而,第2本體部302係包括:裁斷部6,係裁斷金屬線W;扭轉部7,係扭轉金屬線W;以及驅動部8,係驅動裁斷部6及扭轉部7等。
鋼筋捆束機1A係在第2本體部302之一側設置導引部5。鋼筋捆束機1A係藉由以連結部303連結第1本體部301與第2本體部302,成為導引部5與把手部304hL、304hR之間比未具備連結部303之鋼筋捆束機延伸的形態。在本實施形態,係將設置導引部5之側定義為前。
收容部2係構成為可進行金屬線捲盤20之拆裝及支撐。進給部3係具備作為進給構件之一對進給齒輪30。進給部3係在一對進給齒輪30之間夾持金屬線W的狀態,藉由未圖示之馬達使進給齒輪30轉動,進給金屬線W。進給部3係因應於進給齒輪30的轉向,可在以箭號F所示之正方向、與以箭號R所示之反方向的兩方進給金屬線W。
裁斷部6係對以箭號F所示之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被設置於進給部3的下游側。裁斷部6係包括:固定刃部60;及可動刃部61,係藉與固定刃部60之協同動作裁斷金屬線W。又,裁斷部6係具備將驅動部8之動作傳達至可動刃部61的傳達機構62。
固定刃部60係具備金屬線W所通過之開口60a。可動刃部61係藉以固定刃部60為支點的轉動動作,裁斷通過固定刃部60之開口60a的金屬線W。
限制部4係藉由在沿著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的進給方向的複數處,在本例係在至少3處具備與金屬線W接觸的第1~第3限制構件,對金屬線W賦與如沿著在圖5B以虛線所示之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的捲曲習性。
限制部4係以上述之固定刃部60構成第1限制構件。又,限制部4對以箭號F所示之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在固定刃部60的下游側,具備限制構件42,作為第2限制構件。在限制構件42的下游側,具備限制構件43,作為第3限制構件。限制構件42及限制構件43係由圓柱形之構件所構成,金屬線W與外周面接觸。
限制部4係配合成為如畫螺旋之大致環狀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以及限制構件43配置於曲線上。固定刃部60係在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上設置金屬線W所通過之開口60a。又,限制構件42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被設置於徑向的內側。進而,限制構件43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被設置於徑向的外側。
因此,藉由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一面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以及限制構件43接觸一面通過,以沿著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的方式對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
限制部4係具備將驅動部8之動作傳達至限制構件42的傳達機構44。限制構件42係構成為在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進給金屬線W而對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的動作,係移至金屬線W所接觸之位置,在向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而將金屬線W捲繞於鋼筋S的動作,係可移至與金屬線W不接觸之位置。
導引部5A係包括:第1導件51A,係導引金屬線W;第2導件52,係將藉限制部4及第1導件51A已賦與捲曲習性的金屬線W導引至扭轉部7;以及第3導件55,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限制徑向的位置。
第1導件51A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端部,並向以箭號A1所示之是前後方向的第1方向延伸。第1導件51A係如圖5A、圖5B所示,具備槽部51h,該槽部51h係具有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所滑接的導引面51g。
在第1導件51A,在將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側當作基端側,並將從第2本體部302向第1方向延伸之側當作前端側時,藉螺絲等將基端側固定於第2本體部302。
第1導件51A係在基端側設置限制構件42,並在前端側設置限制構件43。第1導件51A係在導引面51g與限制構件42的外周面之間形成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隙。又,第1導件51A係限制構件43之外周面的一部分向導引面51g突出。
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端部。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之是上下方向之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A相對向。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係沿著第2方向隔著既定間隔,並在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形成插拔鋼筋S的插拔口53。
第2導件52係具備一對側導件52a,該一對側導件52a係沿著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正交之是左右方向之以箭號A3所示的第3方向相對向。在第2導件52,在將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側當作基端側,並將從第2本體部302向第1方向延伸之側當作前端側時,一對側導件52a係間隔從前端側往基端側變窄。一對側導件52a係基端側以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相對向。
第2導件52係經由藉螺絲等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的第3導件55,基端側被軸52b支撐,並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軸52b之軸線係沿著第3方向的方向。第2導件52係以軸52b為支點對第2本體部302可轉動。第2導件52係前端側的端部52c在對第1導件51A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而該第1導件51A係向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與第2導件52相對向。在第1導件51A的端部51c,係槽部51h的端部P2露出。
第2導件52係以與後述之一對接觸構件連動的方式,藉以軸52b為支點的轉動,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該第1位置係如圖5A所示,第2導件52之前端側的端部52c與第1導件51A之端部51c的距離是第1距離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係如圖5B所示,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A之端部51c的距離是比第1距離短之第2距離的位置。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A的端部51c之間是打開的狀態。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A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而將鋼筋插入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側導件52a位於圖5B所示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只要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A之端部51c的間隔比第2導件52位於第2位置的情況寬,亦可側導件52a位於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亦可側導件52a位於比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外側。
第2導件52係利用由扭轉線圈彈簧等所構成的偏壓構件54向往第1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第1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第2導件52係具備經由連桿部等承受後述之一對接觸構件之動作的承受部56。承受部56係由對第2導件52之下面垂直的面,或對與第2導件52之下面垂直的方向傾斜的面所構成。承受部56係例如構成為在第2導件52之下面設置沿著以軸52b為支點之第2導件52的轉向突出的面。承受部56係例如在與第2導件52之下面平行的方向,向從軸52b至承受部56之面的距離隨著接近第2導件52而變長的方向傾斜。
導引部5A係具備將鋼筋S誘導至插拔口53之誘導部59。誘導部59係被設置於第1導件51A的前端側,並設置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隔從誘導部59的前端側朝向基端側接近的面而構成。具體而言,誘導部59係由傾斜面所構成,該傾斜面係從第1導件51A的前端P1朝向在第1導件51A的前端側之槽部51h之端部P2的附近,對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向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隔接近的方向傾斜。
導引部5A係在第1導件51A具備突出部57。突出部57係構成為設置沿著以箭號A3所示之第3方向向第1導件51A之側方突出的部位。在本例,第1導件51A係具有槽部51h及限制構件43,而槽部51h係具有導引面51g,導引金屬線W之導引臂51d是被由金屬之板材所構成之蓋部57A所覆蓋的構成。突出部57係以將覆蓋導引臂51d之一方的側部之蓋部57A的上端部與覆蓋另一方的側部之蓋部57A的上端部沿著第3方向分別向外側彎曲的形態所構成。此外,亦可突出部57係設置於導引臂51d的構成。又,亦可第1導件51A係導引臂51d與蓋部57A是一體的構成,亦可突出部57係在與導引臂51d與蓋部57A是一體之構成的第1導件51A設置成一體的構成。又,亦可突出部57係藉由在蓋部57A之側部、導引臂51d之側部、導引臂51d與蓋部57A是一體之構成之第1導件51A的側部設置凹凸形狀而構成。
扭轉部7係包括金屬線W所卡合之卡合部70、與使卡合部70動作之動作部71。卡合部70係形成:第1通路,係藉進給部3進給至裁斷部6的金屬線W通過;及第2通路,係藉限制部4被賦與捲曲習性並藉導引部5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金屬線W通過。卡合部70係藉動作部71的動作轉動,藉此,扭轉被捲繞於鋼筋S的金屬線W。
驅動部8係包括:扭轉馬達80,係驅動扭轉部7等;減速機81,係進行減速及扭矩的放大;轉軸82,係經由減速機81被扭轉馬達80驅動而轉動;以及移動構件83,係將驅動力傳達至裁斷部6及限制構件42。扭轉部7與驅動部8係轉軸82、動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轉動中心被配置於同軸上。將轉軸82、動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轉動中心稱為軸線Ax。在本例,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是沿著軸線Ax的方向。
驅動部8係藉轉軸82的轉動動作,沿著轉軸82之軸向使動作部71移動。藉由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卡合部70係固持藉導引部5被導引至扭轉部7之金屬線W的前端側。
驅動部8係移動構件83以與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的動作連動的方式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藉此,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44傳達至限制構件42,而限制構件42移至與金屬線不接觸的位置。進而,藉由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62傳達至可動刃部61,而可動刃部61動作,裁斷金屬線W。
驅動部8係藉轉軸82的轉動動作,使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的動作部71轉動。動作部71係藉由繞轉軸82轉動,而藉卡合部70扭轉金屬線W。
圖6A及圖6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的側視圖,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的立體圖,其次,說明接觸構件及使接觸構件的動作與第2導件連動之連桿部的構成。
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是在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所插入之是捆束對象物的鋼筋S所抵接的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又,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將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之動作傳達至第2導件52的連桿部96。
第1接觸構件9AL係移動部的一例,包括:抵接部91AL,係被設置於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並被鋼筋S抵接;及作用部92AL,係使連桿部96動作。第2接觸構件9AR係移動部的一例,包括:抵接部91AR,係被設置於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並被鋼筋S抵接;及作用部92AR,係使連桿部96動作。
第1接觸構件9AL係被設置成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可移動,並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1A所示,抵接部91AL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1C所示,使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的位置。
第2接觸構件9AR係被設置成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可移動,並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1B所示,抵接部91AR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1D所示,使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的位置。
連桿部96係導引移動部之一例,包括對應於第1接觸構件9AL之第1連桿構件96L、與對應於第2接觸構件9AR之第2連桿構件96R。連桿部96係藉是移動支點之軸96A將第1連桿構件96L及第2連桿構件96R支撐成可轉動。
連桿部96係對軸96A在第1連桿構件96L之一側,具備與第1接觸構件9AL連結的被作用部97L。被作用部97L係由從第1連桿構件96L向側方突出的構件所構成,並與第1接觸構件9AL之作用部92AL接觸。
又,連桿部96係對軸96A在第2連桿構件96R之一側,具備與第2接觸構件9AR連結的被作用部97R。被作用部97R係由從第2連桿構件96R向側方突出的構件所構成,並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作用部92AR接觸。
進而,連桿部96係對軸96A在另一側,具備連接第1連桿構件96L與第2連桿構件96R的連結部98。連結部98係包括:作用軸98A,係與第2導件52之承受部56接觸;開口部98B,係支撐作用軸98A;以及彈簧98C,係推壓作用軸98A。
作用軸98A係圓柱形,並具有連接第1連桿構件96L與第2連桿構件96R的長度。
開口部98B係分別被設置於第1連桿構件96L與第2連桿構件96R。開口部98B係構成為沿著以軸96A為支點之連桿部96的轉向之圓周方向的長度及正交之徑向的長度比作用軸98A的直徑大。藉此,構成為在開口部98B所插入之作用軸98A在沿著以軸96A為支點之連桿部96的轉向之圓周方向或切線方向及與轉向正交的徑向可移動。
彈簧98C係由板彈簧所構成,向第2導件52之承受部56的方向對作用軸98A偏壓。
圖8~圖15A及圖15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其次,說明安裝接觸構件及連桿部之構成的細節。
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蓋導引部11,該蓋導引部11係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既定部位,且安裝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及連桿部96。又,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在蓋導引部11所安裝之第1蓋部12L與第2蓋部12R。
蓋導引部11係包括:第1側壁部11L,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第2側壁部11R,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以及連接部11U,係連接第1側壁部11L與第2側壁部11R。
蓋導引部11係如圖11所示,以金屬之板材成一體地構成第1側壁部11L與第2側壁部11R、及連接部11U。蓋導引部11係第1側壁部11L與第2側壁部11R以與第2本體部302之沿著以箭號A3所示之第3方向之寬度方向的尺寸相同的間隔相對向。
第1側壁部11L係以從連接部11U之一方的側部沿著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的方式向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延伸。第2側壁部11R係以從連接部11U之另一方的側部沿著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的方式向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延伸。連接部11U係設置第1導件51A所進入的槽部11H。槽部11H係以第1導件51A所進入的寬度開口,如圖13所示,第1導件51A的左右兩側被金屬支撐。
第1蓋部12L係蓋部之一例,以覆蓋蓋導引部11之第1側壁部11L之既定部位的形狀所構成。第2蓋部12R係蓋部之一例,以覆蓋蓋導引部11之第2側壁部11R之既定部位的形狀所構成。
蓋導引部11係在第1側壁部11L之前側的端部具備第1抵接部13L。又,蓋導引部11係在第2側壁部11R之前側的端部具備第2抵接部13R。
第1抵接部13L係以將第1側壁部11L之前側的端部向第2側壁部11R之方向彎曲的形態所構成,並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之前側的端部。第2抵接部13R係以將第2側壁部11R之前側的端部向第1側壁部11L之方向彎曲的形態所構成,並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之前側的端部。
蓋導引部11係在第1側壁部11L具備第1導引凹部14L1與第2導引凹部14L2。第1導引凹部14L1與第2導引凹部14L2係導引部之一例,並由沿著是以箭號A1所示的第1方向之第1接觸構件9AL的移動方向延伸之長孔狀的開口所構成。
第1蓋部12L係具備第3導引凹部14L3。第3導引凹部14L3係導引部之一例,並由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的移動方向延伸之長孔狀的凹部所構成。
蓋導引部11係在第1側壁部11L具備彈簧支撐部15L1。彈簧支撐部15L1係將由壓縮線圈彈簧所構成之彈簧95AL的伸縮方向當作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並由彈簧95AL所進入之凹部構成。
第1蓋部12L係具備彈簧支撐部15L2。彈簧支撐部15L2係將彈簧95AL的伸縮方向當作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並由彈簧95AL所進入之凹部構成。
第1蓋部12L被安裝於第1側壁部11L時,如圖9A所示,第1導引凹部14L1、第2導引凹部14L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L3、與彈簧支撐部15L1、15L2被配置於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的同軸Bx上。
蓋導引部11係在第2側壁部11R具有第1導引凹部14R1與第2導引凹部14R2。第1導引凹部14R1與第2導引凹部14R2係導引部之一例,由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的移動方向延伸之長孔狀的開口所構成。
第2蓋部12R係具備第3導引凹部14R3。第3導引凹部14R3係導引部之一例,由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的移動方向延伸之長孔狀的凹部所構成。
蓋導引部11係在第2側壁部11R具備彈簧支撐部15R1。彈簧支撐部15R1係將由壓縮線圈彈簧所構成之彈簧95AR的伸縮方向當作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並由彈簧95AR所進入之凹部構成。
第2蓋部12R係具備彈簧支撐部15R2。彈簧支撐部15R2係將彈簧95AR的伸縮方向當作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並由彈簧95AR所進入之凹部構成。
第2蓋部12R被安裝於第2側壁部11R時,如圖9B所示,第1導引凹部14R1、第2導引凹部14R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R3、與彈簧支撐部15R1、15R2被配置於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的同軸上。
其次,說明接觸構件的細節,第1接觸構件9AL係包括設置抵接部91AL及作用部92AL之被導引部90AL、與偵測部93AL。第2接觸構件9AR係包括設置抵接部91AR及作用部92AR之被導引部90AR、與偵測部93AR。
第1接觸構件9AL係由板狀之金屬等所構成的被導引部90AL被安裝於蓋導引部11的第1側壁部11L與第1蓋部12L之間。
第1接觸構件9AL係在面向蓋導引部11的第1側壁部11L之被導引部90AL的一個面,具備第1導引凸部94AL1與第2導引凸部94AL2。
第1導引凸部94AL1係向與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並進入第1側壁部11L之第1導引凹部14L1。第2導引凸部94AL2係向與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並進入第1側壁部11L之第2導引凹部14L2。
又,第1接觸構件9AL係在面向在蓋導引部11的第1側壁部11L所安裝的第1蓋部12L之被導引部90AL的另一個面具備第3導引凸部94AL3。第3導引凸部94AL3係向與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並進入第1蓋部12L的第3導引凹部14L3。
進而,第1接觸構件9AL係在被導引部90AL的後端側具備彈簧安裝部94AL4。彈簧安裝部94AL4係將彈簧95AL的伸縮方向當作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並安裝彈簧95AL。
第1接觸構件9AL係將第1導引凸部94AL1、第2導引凸部94AL2及第3導引凸部94AL3、彈簧安裝部94AL4以及在彈簧安裝部94AL4所安裝之彈簧95AL配置成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的一直線上。
第1接觸構件9AL係在被導引部90AL的前端側設置抵接部91AL。抵接部91AL係由與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交叉的方向之面所構成。
第1接觸構件9AL係以與抵接部91AL成一體的方式將作用部92AL設置於被導引部90AL的側部。作用部92AL係具有對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傾斜的斜面。或者,作用部92AL係具有對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傾斜的斜面與垂直的面。此外,亦可作用部92AL係不具有對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傾斜的斜面,而具有垂直之面與水平之面的構成。第1接觸構件9AL係在被導引部90AL與作用部92AL之間形成第1蓋部12L所進入的間隔。
第1接觸構件9AL係以與被導引部90AL成一體的方式設置偵測部93AL。偵測部93AL係與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交叉並向第2接觸構件9AR之方向突出。
第2接觸構件9AR係由板狀之金屬等所構成的被導引部90AR被安裝於蓋導引部11的第2側壁部11R與第2蓋部12R之間。
第2接觸構件9AR係在面向蓋導引部11的第2側壁部11R之被導引部90AR的一個面具備第1導引凸部94AR1與第2導引凸部94AR2。
第1導引凸部94AR1係向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並進入第2側壁部11R之第1導引凹部14R1。第2導引凸部94AR2係向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並進入第2側壁部11R之第2導引凹部14R2。
又,第2接觸構件9AR係在面向在蓋導引部11的第2側壁部11R所安裝的第2蓋部12R之被導引部90AR的另一個面具備第3導引凸部94AR3。第3導引凸部94AR3係向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並進入第2蓋部12R的第3導引凹部14R3。
進而,第2接觸構件9AR係在被導引部90AR的後端側具備彈簧安裝部94AR4。彈簧安裝部94AR4係將彈簧95AR的伸縮方向當作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並安裝彈簧95AR。
第2接觸構件9AR係將第1導引凸部94AR1、第2導引凸部94AR2及第3導引凸部94AR3、彈簧安裝部94AR4以及在彈簧安裝部94AR4所安裝之彈簧95AR配置成沿著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的一直線上。
第2接觸構件9AR係在被導引部90AR的前端側設置抵接部91AR。抵接部91AR係由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交叉的方向之面所構成。
第2接觸構件9AR係以與抵接部91AR成一體的方式將作用部92AR設置於被導引部90AR的側部。作用部92AR係具有對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傾斜的斜面。或者,作用部92AR係具有對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傾斜的斜面與垂直的面。此外,亦可作用部92AR係不具有對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傾斜的斜面,而具有垂直之面與水平之面的構成。第2接觸構件9AR係在被導引部90AR與作用部92AR之間形成第2蓋部12R所進入的間隔。
第2接觸構件9AR係以與被導引部90AR成一體的方式設置偵測部93AR。偵測部93AR係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方向交叉並向第1接觸構件9AL之方向突出。
其次,說明蓋導引部11等之安裝構造。蓋導引部11係藉定位銷16p規定對第2本體部302的位置。又,蓋導引部11係以螺絲16La將第1側壁部11L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進而,蓋導引部11係經由第1蓋部12L以螺絲16Lb將第1側壁部11L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
因此,蓋導引部11係以既定配置設置定位銷16p所通過之孔部17p。又,第2本體部302係以既定配置設置定位銷16p所通過之孔部18p。孔部18p係由比定位銷16p之直徑大的孔所構成,在第1導件51A,在本例係在構成第1導件51A的導引臂51d,以對準孔部18p之位置的方式設置與定位銷16p之直徑大致相等之未圖示的孔部。進而,第1蓋部12L係設置抑制定位銷16p之脫落的限制部18pL。第2蓋部12R係設置抑制定位銷16p之脫落的限制部18pR。
蓋導引部11係以既定配置將螺絲16La、16Lb所通過之孔部設置於第1側壁部11L。又,第1蓋部12L係以既定配置設置螺絲16Lb所通過之孔部。進而,以既定配置將螺絲16La、16Lb所鎖緊之螺絲孔設置於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
又,蓋導引部11係以螺絲16Lc將第1蓋部12L安裝於第1側壁部11L。因此,第1蓋部12L係以既定配置設置螺絲16Lc所通過之孔部。又,以既定配置將螺絲16Lc所鎖緊之螺絲孔17Lc設置於第1側壁部11L。
具體而言,蓋導引部11係被載置於第2本體部302之既定位置,藉由定位銷16p通過孔部17p,經由導引臂51d之未圖示的孔部規定對第2本體部302的位置。蓋導引部11係螺絲16La通過貫穿第1側壁部11L之未圖示的孔部,此螺絲16La被鎖緊於在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所設置之未圖示的螺絲孔。此外,為了作成不拆下連桿部96,就可操作螺絲16La,在連桿部96,係設置貫穿第1連桿構件96L及第2連桿構件96R的開口部99。
又,蓋導引部11係在貫穿第1蓋部12L之未圖示的孔部所通過的螺絲16Lb通過貫穿第1側壁部11L之孔部18Lb,此螺絲16Lb被鎖緊於在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所設置之未圖示的螺絲孔。
進而,蓋導引部11係螺絲16Lc通過貫穿第1蓋部12L之未圖示的孔部,此螺絲16Lc被鎖緊於在第1側壁部11L所設置之螺絲孔17Lc。
蓋導引部11係以螺絲16Ra將第2側壁部11R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又,蓋導引部11係經由第2蓋部12R以螺絲16Rb將第2側壁部11R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
因此,蓋導引部11係以既定配置將螺絲16Ra、16Rb所通過之孔部設置於第2側壁部11R。又,第2蓋部12R係以既定配置設置螺絲16Rb所通過之孔部。進而,以既定配置將螺絲16Ra、16Rb所鎖緊之螺絲孔設置於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
又,蓋導引部11係以螺絲16Rc將第2蓋部12R安裝於第2側壁部11R。因此,第2蓋部12R係以既定配置設置螺絲16Rc所通過之孔部。又,以既定配置將螺絲16Rc所鎖緊之螺絲孔設置於第2側壁部11R。
具體而言,蓋導引部11係螺絲16Ra通過貫穿第2側壁部11R之未圖示的孔部,此螺絲16Ra被鎖緊於在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所設置之未圖示的螺絲孔。
又,蓋導引部11係在貫穿第2蓋部12R之未圖示的孔部所通過之螺絲16Rb通過貫穿第2側壁部11R之孔部18Rb,此螺絲16Rb被鎖緊於在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所設置之未圖示的螺絲孔。
進而,蓋導引部11係螺絲16Rc通過貫穿第2蓋部12R之未圖示的孔部,此螺絲16Rc被鎖緊於在第2側壁部11R所設置之未圖示的螺絲孔。
因此,蓋導引部11係以第1側壁部11L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一方的側部302L的一部分,第2側壁部11R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另一方的側部302R的一部分,連接部11U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上面部302U的一部分的形態,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
又,蓋導引部11係第1蓋部12L被安裝於第1側壁部11L,蓋導引部11係第2蓋部12R被安裝於第2側壁部11R。
第1蓋部12L被安裝於第1側壁部11L時,第1接觸構件9AL係第1導引凸部94AL1被裝入蓋導引部11之第1側壁部11L的第1導引凹部14L1,第2導引凸部94AL2被裝入第1側壁部11L的第2導引凹部14L2。
又,第1接觸構件9AL係在彈簧安裝部94AL4所安裝之彈簧95AL被裝入第1側壁部11L的彈簧支撐部15L1。進而,第1接觸構件9AL係第3導引凸部94AL3被裝入第1蓋部12L的第3導引凹部14L3。在彈簧安裝部94AL4所安裝之彈簧95AL係被裝入第1蓋部12L的彈簧支撐部15L2。
因此,第1接觸構件9AL係被支撐成沿著第1導引凹部14L1、第2導引凹部14L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L3的延伸方向可移動。
又,第1接觸構件9AL係以第1蓋部12L覆蓋第1導引凸部94AL1與第1導引凹部14L1等導引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的部位、與彈簧95AL。進而,第1接觸構件9AL係抵接部91AL與作用部92AL從第1蓋部12L露出。
又,第1接觸構件9AL係抵接部91AL被彈簧95AL向從第1側壁部11L之第1抵接部13L突出的方向偏壓。進而,第1蓋部12L被安裝於第1側壁部11L時,限制部18pL與定位銷16p的端部相對向,並抑制定位銷16p的脫落。
第2蓋部12R被安裝於第2側壁部11R時,第2接觸構件9AR係第1導引凸部94AR1被裝入蓋導引部11之第2側壁部11R的第1導引凹部14R1,第2導引凸部94AR2被裝入第2側壁部11R的第2導引凹部14R2。
又,第2接觸構件9AR係在彈簧安裝部94AR4所安裝之彈簧95AR被裝入第2側壁部11R的彈簧支撐部15R1。進而,第2接觸構件9AR係第3導引凸部94AR3被裝入第2蓋部12R的第3導引凹部14R3。在彈簧安裝部94AR4所安裝之彈簧95AR係被裝入第2蓋部12R的彈簧支撐部15R2。
因此,第2接觸構件9AR係被支撐成沿著第1導引凹部14R1、第2導引凹部14R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R3的延伸方向可移動。
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係獨立的元件,各自可獨立地動作。
又,第2接觸構件9AR係以第2蓋部12R覆蓋第1導引凸部94AR1與第1導引凹部14R1等導引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的部位、與彈簧95AR。進而,第2接觸構件9AR係抵接部91AR與作用部92AR從第2蓋部12R露出。
又,第2接觸構件9AR係抵接部91AR被彈簧95AR向從第2側壁部11R之第2抵接部13R突出的方向偏壓。進而,第2蓋部12R被安裝於第2側壁部11R時,限制部18pR與定位銷16p的端部相對向,並抑制定位銷16p的脫落。
其次,說明偵測一對接觸構件的構成。第2本體部302係具備感測器安裝部310。感測器安裝部310係如圖12所示,構成為在第2本體部302的上面部302U設置成為凹狀的開口,並以感測器基板單元311露出的形態所安裝。
感測器基板單元311係包括:第1感測器312L,係偵測第1接觸構件9AL之偵測部93AL;及第2感測器312R,係偵測第2接觸構件9AR之偵測部93AR。
第1感測器312L係例如由磁性感測器所構成,並輸出根據偵測部93AL之有無而變化。第1接觸構件9AL被安裝於蓋導引部11時,偵測部93AL進入感測器安裝部310。又,第1接觸構件9AL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時,在偵測部93AL以非接觸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的位置、和偵測部93AL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的位置之間移動。
在本例,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的位置。又,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的位置。此外,亦可作成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的位置,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通過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的位置。又,亦可作成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的位置,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的位置。
第2感測器312R係例如由磁性感測器所構成,並輸出根據偵測部93AR之有無而變化。第2接觸構件9AR被安裝於蓋導引部11時,偵測部93AR進入感測器安裝部310。又,第1接觸構件9AL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時,在偵測部93AR以非接觸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的位置、和偵測部93AR與第2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的位置之間移動。
在本例,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2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的位置。又,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的位置。此外,亦可作成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2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的位置,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通過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的位置。又,亦可作成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R相對向的位置,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的位置。
圖16係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鋼筋捆束機1A係以控制部100A偵測第1感測器312L、第2感測器312R以及方向偵測感測器350等的輸出,而該第1感測器312L係根據第1接觸構件9AL被壓在鋼筋S的動作來偵測偵測部93AL,該第2感測器312R係根據第2接觸構件9AR被壓在鋼筋S的動作來偵測偵測部93AR,該方向偵測感測器350係偵測鋼筋捆束機1A的方向。
控制部100A係根據第1感測器312L及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與方向偵測感測器350的輸出,控制驅動進給齒輪30之進給馬達31、與驅動扭轉部7等之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在本例,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圖1A等所示之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的位置。將在此狀態之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當作不導通。又,在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圖1C所示之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的位置。將在此狀態之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當作導通。此外,在作成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而偵測部93AL通過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之位置的構成,係偵測部93AL移至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之位置時,將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當作導通。進而,偵測部93AL通過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之位置,亦將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保持仍然導通。又,在作成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待命位置,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之位置,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偵測部93AL成為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之位置的構成,係在偵測部93AL與第1感測器312L相對向之位置,將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當作不導通。進而,偵測部93AL移至與第1感測器312L非相對向之位置時,將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當作導通。
又,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圖1B等所示之待命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2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的位置。將在此狀態之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當作不導通。又,在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圖1D所示之動作位置的狀態,係偵測部93AR成為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的位置。將在此狀態之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當作導通。此外,在作成藉由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而偵測部93AR通過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之位置的構成,係偵測部93AR移至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之位置時,將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當作導通。進而,偵測部93AR通過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之位置,亦將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保持仍然導通。又,在作成藉由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待命位置,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2感測器312L相對向之位置,藉由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偵測部93AR成為與第2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之位置的構成,係在偵測部93AR與第2感測器312R相對向之位置,將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當作不導通。進而,偵測部93AR移至與第2感測器312R非相對向之位置時,將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當作導通。
進而,將在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位於導引部5A朝下之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的狀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350的輸出當作導通,將在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位於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外的狀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350的輸出當作不導通。
圖17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350A係包括:加速度感測器351;開關352,係切換加速度感測器351之檢測的有無;以及操作部353,係切換開關352之導通與不導通。
方向偵測感測器350A係被設置於第2本體部302。在本例,係在圖1A所示之電裝部360設置方向偵測感測器350A。在電裝部360,係收容控制部100A、驅動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之電路、組裝元件等的基板。
加速度感測器351係藉由偵測至少一軸方向的加速度,偵測鋼筋捆束機1A的方向。藉由以操作部353切換開關352之導通與不導通,切換加速度感測器351之偵測變成有效或變成無效。
圖17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的立體圖。第2實施形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350B係包括:光電感測器354、光電感測器354所偵測之擺355以及切換擺355之動作之有無的操作部356。
方向偵測感測器350B係被設置於第2本體部302。在本例,係在圖1A所示之電裝部360設置方向偵測感測器350B。
擺355係因應於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以軸355a為支點轉動,藉由切換在光電感測器354之偵測的有無,偵測鋼筋捆束機1A的方向。藉由以操作部356切換擺355之動作的有無,切換使光電感測器354之偵測變成有效或變成無效。
其次,說明藉鋼筋捆束機1A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的動作。作業員係以雙手握持鋼筋捆束機1A之把手部304hL、304hL,並將導引部5A的位置對準2條鋼筋S的交叉處,再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
鋼筋捆束機1A係為了捆束作業員之足下的鋼筋S,在使導引部5A朝下,且作業員站立的狀態所使用。在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之插拔口53的間隔比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窄。因此,在鋼筋S之插入時,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之以往的捆束機係難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因此,鋼筋捆束機1A係在未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的狀態,係如圖1A、圖1B等所示,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而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A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又,鋼筋捆束機1A係在第1導件51A的前端側,設置將鋼筋S誘導至插拔口53之形狀的誘導部59。因此,作業員係將鋼筋S放在誘導部59,因為可令如誘導部59在鋼筋S之上滑動般地移動,所以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在將鋼筋S插入在第1導件51A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的動作,鋼筋捆束機1A係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藉該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第1接觸構件9AL係抵接部91AL被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力推,而移至動作位置。又,第2接觸構件9AR係抵接部91AR被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力推,而移至動作位置。
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時,第1感測器312L的輸出從不導通變成導通。又,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時,藉由作用部92AL推第1連桿構件96L之被作用部97L,而第1連桿構件96L以軸96A為支點轉動。藉以軸96A為支點之第1連桿構件96L的轉動,作用軸98A向接近第1導件51A之方向移動。因此,作用軸98A推第2導件52之承受部56,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
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時,第2感測器312R的輸出從不導通變成導通。又,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時,藉由作用部92AR推第2連桿構件96R之被作用部97L,而第2連桿構件96R以軸96A為支點轉動。藉以軸96A為支點之第2連桿構件96R的轉動,作用軸98A向接近第1導件51A之方向移動。因此,作用軸98A推第2導件52之承受部56,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
此外,連桿部96係因為連結第1連桿構件96L與第2連桿構件96R,所以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任一方移至動作位置時,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捆束容許範圍的說明圖,圖19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之一例的流程圖,其次,說明藉鋼筋捆束機1A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動作的一例。
控制部100A係在圖19A之步驟SA1,偵測是否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在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而方向偵測感測器350(350A或350B)是導通。
控制部100A係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成為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的狀態,在圖19A之步驟SA2,因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是導通時,在步驟SA3,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或,控制部100A係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成為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的狀態,在圖19A之步驟SA2,因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在步驟SA3,執行一連串的動作。
進而,亦可作成控制部100A係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成為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的狀態,在圖19A之步驟SA2,因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是導通,且因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在步驟SA3,執行一連串的動作。
此處,根據2條鋼筋S之方向,係有鋼筋S與第1接觸構件9AL或第2接觸構件9AR之其中一方係接觸,但與另一方係不接觸的情況。在此情況,只要作成根據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之其中一方的導通可執行捆束動作,就可確實地執行捆束動作。
控制部100A係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不是導通,即,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不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外E2的狀態,在圖19A之步驟SA4,因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是導通時,在步驟SA5,藉未圖示之燈的點燈、聲音等,通知無法執行捆束動作的主旨。
或,控制部100A係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不是導通,即,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不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外E2的狀態,在圖19A之步驟SA4,因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在步驟SA5,藉未圖示之燈的點燈、聲音等,通知無法執行捆束動作的主旨。
進而,亦可作成控制部100A係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不是導通,即,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不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外E2的狀態,在圖19A之步驟SA4,因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是導通,且因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在步驟SA5,藉未圖示之燈的點燈、聲音等,通知無法執行捆束動作的主旨。
控制部100A係在通知無法捆束後,因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待命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是不導通,且因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待命位置而偵測到第2感測器312R是不導通,進而藉電源開關110之操作進行電源之切斷、投入時,回到步驟SA1。然後,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成為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的狀態,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其中一方或雙方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執行捆束動作。
或,控制部100A係在通知無法捆束後,因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待命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是不導通,且因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待命位置而偵測到第2感測器312R是不導通時,回到步驟SA1。然後,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成為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的狀態,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其中一方或雙方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執行捆束動作。
或者,控制部100A係在通知無法捆束後,回到步驟SA1。然後,在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成為導通,而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的狀態,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其中一方或雙方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執行捆束動作。
圖19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之其他的例子的流程圖,其次,說明藉鋼筋捆束機1A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的動作之其他的例子。
控制部100A係在圖19B之步驟SB1,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其中一方或雙方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的狀態,在圖19B之步驟SB2,偵測是否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在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而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導通。
控制部100A係在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的狀態,因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方向而偵測到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導通時,在步驟SB3,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控制部100A係在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的狀態,方向偵測感測器350不是導通,即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外E2,而偵測到方向偵測感測器350不導通時,在步驟SB4,藉未圖示之燈的點燈、聲音等,通知無法執行捆束動作的主旨。
控制部100A係在通知無法捆束後,因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待命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及第2感測器312R是不導通,進而藉電源開關110之操作進行電源之切斷、投入時,回到步驟SB1。然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而偵測到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導通時,執行捆束動作。
或,控制部100A係在通知無法捆束後,因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待命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及第2感測器312R是不導通時,回到步驟SB1。然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而偵測到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導通時,執行捆束動作。
或者,控制部100A係在通知無法捆束後,回到步驟SB1。然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內E1,而偵測到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導通時,執行捆束動作。
此外,亦可作成控制部100A係在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是既定捆束容許範圍外E2,而偵測到方向偵測感測器350是不導通的狀態,藉由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其中一方或雙方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或者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是導通時,根據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之導通與不導通的組合,可進行鋼筋捆束機1A之各種設定。
又,亦可作成控制部100A係在使方向偵測感測器350(350A、350B)之偵測變成無效的狀態,係不執行捆束動作,根據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動作所造成之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之導通與不導通的組合,可進行鋼筋捆束機1A之設定。進而,亦可作成控制部100A係在使方向偵測感測器350(350A、350B)之偵測變成有效的狀態,從方向偵測感測器350(350A、350B)的輸出無法偵測方向的情況,係判斷方向偵測感測器350(350A、350B)發生故障,並通知。
又,亦可作成可切換捆束容許範圍。例如,亦可作成在鋼筋捆束機1A,係設置可調整捆束力之轉盤等的操作部111,利用該操作部111,切換捆束容許範圍。又,亦可作成根據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動作所造成之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之導通與不導通的組合、電源開關110之操作所造成之電源的導通與不導通等,切換捆束容許範圍。進而,亦可作成根據操作部111之操作、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動作所造成之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之導通與不導通的組合、電源開關110之操作所造成之電源的導通與不導通等的組合,切換捆束容許範圍。藉此,可進行使捆束容許範圍適合作業環境、作業現場的設定。例如,可進行捆束對作業員(使用者)不僅位於上下方向,而且位於橫向或上方向的鋼筋S(捆束對象物)的設定。藉由進行使捆束容許範圍合乎作業環境、作業現場的設定,可制止作業員(使用者)所不要的捆束、或在對鋼筋S(捆束對象物)不佳之角度的捆束。
說明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的一例,藉由進給馬達31向正方向轉動、進給齒輪30向正方向轉動,在以箭號F所示之正方向進給金屬線W。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通過構成限制部4之是第1限制構件的固定刃部60、與是第2限制構件之限制構件42。已通過限制構件42之金屬線W係藉由與第1導件51A之導引面51g接觸,被導引至是第3限制構件的限制構件43。
因此,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藉由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限制構件43及第1導件51A的導引面51g接觸,而被彎曲成圓弧形。而且,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固定刃部60與限制構件43從圓弧形的外周方向接觸,並在固定刃部60與限制構件43之間,限制構件42從圓弧形的內周方向接觸,藉此,賦與形成大致圓之捲曲習性。
第1導件51A之端部51c與第2導件52之端部52c之間係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隔著既定間隔。但,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一對側導件52a位於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因為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如上述所示藉限制部4賦與捲曲習性,所以被導引至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之間。
被導引至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之間的金屬線W係藉由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被進給,而藉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卡合部70。然後,控制部100A係判斷金屬線W的前端部被進給至既定位置時,停止進給馬達31的驅動。因此,金屬線W在鋼筋S之周圍被捲繞成螺旋狀。
控制部100A係在停止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後,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動作部71使卡合部70動作,而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的前端側。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轉動至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時,停止扭轉馬達80之轉動,並使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使扭轉馬達80轉動至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時,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44傳達至限制構件42,而限制構件42移至與金屬線不接觸的位置。
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時,進給齒輪30向反方向轉動,而在以箭號R所示之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藉向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的動作,金屬線W係被捲繞成與鋼筋S密接。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至將金屬線W捲繞於鋼筋S時,使進給馬達31之轉動停止後,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移動構件83經由傳達機構62而可動刃部61動作,裁斷金屬線W。
裁斷金屬線W後,藉由使扭轉馬達80之正方向的轉動繼續,使卡合部70轉動,而扭轉金屬線W。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至扭轉金屬線W時,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使卡合部70回到起始位置,而解除金屬線W的固持。因此,可從卡合部70拔出已捆束鋼筋S的金屬線W。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至使卡合部70等回到起始位置時,使扭轉馬達80之轉動停止。
作業員係使鋼筋捆束機1A向從插拔口53拔出以金屬線W所捆束之鋼筋S的方向移動。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從插拔口53拔出鋼筋S之方向移動的動作,推第1接觸構件9AL之抵接部91AL的力不作用時,藉彈簧95AL之力,第1接觸構件9AL移至待命位置。又,推第2接觸構件9AR之抵接部91AR的力不作用時,藉彈簧95AR之力,第2接觸構件9AR移至待命位置。進而,藉偏壓構件54之力,第2導件52從第2位置移至第1位置。
藉作業員使鋼筋捆束機1A向從插拔口53拔出以金屬線W所捆束之鋼筋S的方向移動的動作,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而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因此,從插拔口53拔出鋼筋S這件事、或向下一個捆束處之移動成為更容易。 >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
在鋼筋捆束機1A,藉第1感測器312L偵測第1接觸構件9AL已移至動作位置,並藉第2感測器312R偵測第2接觸構件9AR已移至動作位置時,執行捆束動作。進而,因應於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切換捆束動作之執行的有無。因此,在把手部304hL、304hR未具備操作部的情況,操作變成簡單,且可抑制誤動作的發生。此外,亦可作成不論鋼筋捆束機1A之方向,根據第1感測器312L或第2感測器312R之任一方的導通可執行捆束動作。
在第1抵接部13L與第2抵接部13R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被第2本體部302支撐成可移動的構成,係具有第1抵接部13L與第2抵接部13R的安裝位置,和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安裝位置之間的公差變大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在鋼筋S被第1抵接部13L與第2抵接部13R抵接的狀態,具有第1接觸構件9AL或第2接觸構件9AR無法移至動作位置的可能性。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無法移至動作位置時,無法執行捆束動作。
因此,在鋼筋捆束機1A,係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被具備第1抵接部13L及第2抵接部13R的蓋導引部11支撐成可移動。因此,因為以蓋導引部11規定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移動量,所以可將被鋼筋S抵接而移動至該鋼筋S被第1抵接部13L或第2抵接部13R抵接的位置之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移動量作為預先規定的範圍。因此,可使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確實地移至動作位置。
又,蓋導引部11係因為以連接部11U成一體地構成安裝第1接觸構件9AL之第1側壁部11L、與安裝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第2側壁部11R,所以可提高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間的位置精度。
進而,蓋導引部11係在第1導件51A的基端側與第2導件52的基端側之間,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之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之左右兩側的一部分、以及第2本體部302之上面的形狀。相對第2本體部302由樹脂所構成,蓋導引部11由金屬所構成,藉此,即使鋼筋S抵接,亦可減少第2本體部302之磨耗或損傷。
導引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的第1導引凹部14L1、第2導引凹部14L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L3、及對第1接觸構件9AL偏壓的彈簧95AL被配置於沿著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的同軸Bx上。因此,在欲使第1接觸構件9AL對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方向傾斜的力作用的情況,抑制第1接觸構件9AL之傾斜,而可使第1接觸構件9AL確實地動作。尤其,藉彈簧95AL可使已移至動作位置之第1接觸構件9AL確實地移至待命位置。關於第2接觸構件9AR亦相同。
又,蓋導引部11係第1蓋部12L被安裝於第1側壁部11L時,第1導引凹部14L1、第2導引凹部14L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L3、及彈簧95AL被第1蓋部12L覆蓋。因為第3導引凹部14L3係不是由開口而是由凹凸形狀所構成,所以在第1蓋部12L的側部,係未設置大的開口。因此,抑制塵埃或灰塵等侵入導引第1接觸構件9AL之移動的機構,而可使第1接觸構件9AL確實地動作。
又,蓋導引部11係第2蓋部12R被安裝於第2側壁部11R時,第1導引凹部14R1、第2導引凹部14R2以及第3導引凹部14R3、及彈簧95AR被第2蓋部12R覆蓋。因為第3導引凹部14R3係不是由開口而是由凹凸形狀所構成,所以在第2蓋部12R的側部,係未設置大的開口。因此,抑制塵埃或灰塵等侵入導引第2接觸構件9AR之移動的機構,而可使第2接觸構件9AR確實地動作。
第1蓋部12L係藉由拆下螺絲16Lb、16Lc,而可從第1側壁部11L拆下。藉由拆下第1蓋部12L,第1接觸構件9AL露出,而可對第1側壁部11L拆裝第1接觸構件9AL。
第2蓋部12R係藉由拆下螺絲16Rb、16Rc,而可從第2側壁部11R拆下。藉由拆下第2蓋部12R,第2接觸構件9AR露出,而可對第2側壁部11R拆裝第2接觸構件9AR。
第1蓋部12L與第2蓋部12R係獨立的元件,在拆下第1蓋部12L時,係不必拆下第2蓋部12R。又,在拆下第2蓋部12R時,係不必拆下第1蓋部12L。又,在拆裝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時,不必分解第2本體部302。
進而,蓋導引部11係拆下第1蓋部12L及第2蓋部12R之其中一方,拔出定位銷16p,並拆下螺絲16Ra,藉此,從蓋導引11部不拆下連桿部96,就可從第2本體部302拆下。藉由從第2本體部302拆下蓋導引部11,如圖12所示,在感測器安裝部310所組裝之感測器基板單元311露出。因此,可進行感測器基板單元311之維修檢查。
連桿部96係經由軸96A被安裝於蓋導引部11。藉此,抑制連桿部96的安裝位置,和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安裝位置之間的公差變大。相對地,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因此,易受到連桿部96與第2導件52之間之公差的影響。因此,在連結部98,藉由將作用軸98A所插入之開口部98B作成比作用軸98A大的形狀,可使以軸96A為支點之連桿部96的可轉動量比第2導件52的可轉動量大。藉此,使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可確實地移至動作位置,而可藉第1感測器312L、第2感測器312R偵測。
又,在第2導件52與連桿部96係轉動動作之軸的位置相異。因此,藉由作成作用軸98A沿著承受部56可移動,可使對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移動量之第2導件52的轉動量變成適當。
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係獨立的元件,各自可獨立地動作。又,偵測第1接觸構件9AL之第1感測器312L、與偵測第2接觸構件9AR的第2感測器312R亦獨立,而可獨立地偵測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動作。因此,根據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動作的組合,可進行鋼筋捆束機1A的各種設定。例如,控制部100A係在使方向偵測感測器350(350A、350B)之偵測變成無效的狀態,係不執行捆束動作,而根據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之動作的組合,可進行鋼筋捆束機1A之設定。
圖20係表示感測器基板單元之作用效果的立體圖。感測器基板單元311係將第1感測器312L與第2感測器312R組裝於同一片基板313。基板313係被收容於箱314的第1開口部315。第1開口部315被樹脂密封。箱314係以與第1開口部315鄰接的方式設置第2開口部316,第1開口部315與第2開口部316以槽部317連接。因此,在以樹脂對第1開口部315密封時,樹脂之多餘量通過槽部317並流至第2開口部316,而以適當量之樹脂將第1開口部315密封。 >鋼筋捆束機之變形例>
圖2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一例的立體圖。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B係在本體部10之一側設置具備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B之導引部5B。鋼筋捆束機1B係以把手部10h向本體部10之另一側突出的形態所設置,並在把手部10h的前側,設置接受使鋼筋捆束機1B動作之操作的觸發器10t。
鋼筋捆束機1B係包括上述之第1接觸構件9AL、第2接觸構件9AR、以及可移動地安裝第1接觸構件9AL與第2接觸構件9AR的蓋導引部11。又,包括在蓋導引部11所安裝之第1蓋部12L與第2蓋部12R。
第1接觸構件9AL及第2接觸構件9AR、與蓋導引部11的構成係除了在未具備使第2導件52B動作的機構以外,與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A一樣即可。
在鋼筋捆束機1B,第2導件52B係被未圖示之彈簧偏壓而位於第2位置,並外力作用時,可退避至第1位置的構成。
圖22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一例的立體圖。第3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C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A的第2本體部302安裝於機械手臂370的構成。 本專利申請係根據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47、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48、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49、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50、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51、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52以及2019年8月28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9-156056者,其內容係此處作為參照被取入。
1A、1B、1C:鋼筋捆束機 301:第1本體部 302:第2本體部 302L:側部 302R:側部 302U:上面部 303:連結部 10:本體部 10h:把手部 10t:觸發器 2:收容部 3:進給部 4:限制部 5A、5B:導引部 51A、51B:第1導件 52、52B:第2導件 53:插拔口 54:偏壓構件 56:承受部 6:裁斷部 7:扭轉部 8:驅動部 9AL:第1接觸構件(移動部) 9AR:第2接觸構件(移動部) 90AL、90AR:被導引部 91AL、91AR:抵接部 92AL、92AR:作用部 93AL、93AR:偵測部 94AL1、94AR1:第1導引凸部 94AL2、94AR2:第2導引凸部 94AL3、94AR3:第3導引凸部 94AL4、94AR4:彈簧安裝部 95AL、95AR:彈簧 96:連桿部(導引移動部) 96A:軸 96L、96R:連桿構件 97L、97R:被作用部 98A:作用軸 98B:開口部 98C:彈簧 11:蓋導引部 11L:第1側壁部 11R:第2側壁部 11U:連接部 12L:第1蓋部(蓋部) 12R:第2蓋部(蓋部) 13L:第1抵接部 13R:第2抵接部 14L1、14R1:第1導引凹部 14L2、14R2:第2導引凹部 14L3、14R3:第3導引凹部 15L1、15R1:彈簧支撐部 100A:控制部 110:電源開關 111:操作部 312L:第1感測器 312R:第2感測器 350:方向偵測感測器 W:金屬線
[圖1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1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1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1D]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上視圖。 [圖3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正視圖。 [圖3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後視圖。 [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5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5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6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的側視圖。 [圖6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的側視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的立體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9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9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5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5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構成及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圖16]係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 [圖17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的立體圖。 [圖17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方向偵測感測器的立體圖。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捆束容許範圍的說明圖。 [圖19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9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之其他的例子的流程圖。 [圖20]係表示感測器基板單元之作用效果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2]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一例的立體圖。
5A:導引部
9AL:第1接觸構件(移動部)
11:蓋導引部
11L:第1側壁部
12L:第1蓋部(蓋部)
13L:第1抵接部
14L1:第1導引凹部
14L2:第2導引凹部
14L3:第3導引凹部
15L1:彈簧支撐部
15L2:彈簧支撐部
16La:螺絲
16Lb:螺絲
51A:第1導件
52:第2導件
92AL:作用部
94AL1:第1導引凸部
94AL2:第2導引凸部
94AL3:第3導引凸部
95AL:彈簧
Bx:同軸

Claims (7)

  1. 一種捆束機,其包括: 本體部; 蓋導引部,係被安裝於該本體部;以及 移動部,係被捆束對象物抵接並移動; 該蓋導引部係包括: 導引部,係可移動地導引該移動部;及 抵接部,係捆束對象物所抵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捆束機,其中該蓋導引部係包括:第1側壁部,係位於該本體部之一方的側部;第2側壁部,係位於該本體部之另一方的側部;以及連接部,係連接該第1側壁部與該第2側壁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捆束機,其中該蓋導引部係覆蓋該本體部之至少3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具備蓋部,該蓋部係覆蓋該導引部,且對該蓋導引部可拆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在沿著該移動部的移動方向之同軸上的複數處具備該導引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蓋導引部係獨立並可移動地設置一對該移動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 包括: 第1導件與第2導件,係從該本體部之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延伸,在與該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被配置成隔著捆束對象物可被裝入的間隔,並導引捆束捆束對象物之金屬線;及 導引移動部,係使該間隔從第1距離變化成比該第1距離短的第2距離; 在該蓋導引部具備該導引移動部的移動支點。
TW108132292A 2018-09-07 2019-09-06 捆束機 TW2020202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8250 2018-09-07
JP2018168249 2018-09-07
JP2018-168249 2018-09-07
JP2018168248 2018-09-07
JP2018168247A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18-09-07 結束機
JP2018-168247 2018-09-07
JP2018168251A JP7163679B2 (ja) 2018-09-07 2018-09-07 結束機
JP2018-168252 2018-09-07
JP2018168252 2018-09-07
JP2018-168250 2018-09-07
JP2018-168251 2018-09-07
JP2018-168248 2018-09-07
JP2019156056A JP2021031150A (ja) 2019-08-28 2019-08-28 結束機
JP2019-156056 2019-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0277A true TW202020277A (zh) 2020-06-01

Family

ID=69722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2292A TW202020277A (zh) 2018-09-07 2019-09-06 捆束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37143A1 (zh)
EP (1) EP3848292B1 (zh)
CN (1) CN112638778A (zh)
PL (1) PL3848292T3 (zh)
TW (1) TW202020277A (zh)
WO (1) WO20200503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23-05-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22124139A (ja) * 2021-02-15 2022-08-2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0517B2 (ja) * 1995-12-14 2000-06-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ワイヤ結束時のガイド機構
JPH0275983A (ja) * 1988-09-12 1990-03-15 Tokin Corp 磁性体の鉄損の温度特性測定方法
JPH07275983A (ja) * 1994-04-08 1995-10-24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H07290177A (ja) * 1994-04-22 1995-11-07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2949703B2 (ja) * 1995-06-30 1999-09-2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US5657799A (en) * 1994-10-17 1997-08-19 Max Co., Ltd. Safety device in reinforcing bars binding machine
DE69616761T2 (de) * 1995-02-17 2002-08-01 Japan Automatic Machine C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umreifen von gegenständen
KR200197622Y1 (ko) * 1997-07-24 2000-11-01 신영식 전자동 지폐 결속기
US6401766B1 (en) * 1999-07-23 2002-06-11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for reinforcing bars
JP4016785B2 (ja) * 2001-09-28 2007-12-0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及びリール
CA2625483A1 (en) * 2005-10-10 2007-04-19 Tymatic Ltd Apparatus for binding objects together
JP6887760B2 (ja) * 2016-05-20 2021-06-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US11332934B2 (en) * 2017-01-10 2022-05-17 Makita Corporation Tying machine
JP6926592B2 (ja) 2017-03-29 2021-08-25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石炭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168249A (ja)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筆記具用水性インキ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6953159B2 (ja) 2017-03-29 2021-10-27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フィルム及び積層体
JP2018168248A (ja)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筆記具用水性インキ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2018168250A (ja) 2017-03-29 2018-11-01 群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フェノール樹脂組成物、フェノール樹脂成形材料および摩擦材
JP2018168252A (ja) 2017-03-29 2018-11-01 ニチバン株式会社 結着テープ積層体
JP2019156056A (ja) 2018-03-09 2019-09-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可搬型通信装置、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3848292T3 (pl) 2024-05-13
EP3848292A1 (en) 2021-07-14
EP3848292B1 (en) 2024-01-31
EP3848292A4 (en) 2022-06-01
US20210237143A1 (en) 2021-08-05
WO2020050388A1 (ja) 2020-03-12
CN112638778A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891B (zh) 钢筋捆扎机
CN109154160B (zh) 钢筋捆扎机
TW202020277A (zh) 捆束機
KR20160105739A (ko) 철근 결속기
CN110199069B (zh) 捆扎机
US20220325543A1 (en) Rebar tying tool
JP7017926B2 (ja) 鉄筋結束機
JP6790823B2 (ja) 結束機
JP2017080772A (ja) 鉄筋結束機
WO2020050382A1 (ja) 結束機
JP6726988B2 (ja) 鉄筋結束機
CN112639233A (zh) 捆扎机
JP6955340B2 (ja) 結束機
JP6834485B2 (ja) 結束機
JP6726961B2 (ja) 鉄筋結束機
JP2021031150A (ja) 結束機
JP2020084428A (ja) 鉄筋結束機
JP5182212B2 (ja) 鉄筋結束機
TWI803694B (zh) 捆束機
JP2018111959A (ja) 結束機
TWI842737B (zh) 捆束機
CN112173212A (zh) 钢筋捆扎机
US20220298813A1 (en) Rebar tying tool
RU2797485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JP6894708B2 (ja) 結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