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778A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778A
CN112638778A CN201980057794.6A CN201980057794A CN112638778A CN 112638778 A CN112638778 A CN 112638778A CN 201980057794 A CN201980057794 A CN 201980057794A CN 112638778 A CN112638778 A CN 112638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ontact member
sensor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7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尻刚史
田岛伸崇
杉原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82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55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82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36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56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3115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钢筋捆扎机(1A)具备:第二主体部(302);罩引导部(11),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以及第一接触构件(9AL)(第二接触构件(9AR)),与钢筋抵靠而移动,罩引导部(11)具备:第一引导凹部(14L1),将第一接触构件(9AL)引导为能够移动;第二引导凹部(14L2);以及第一抵接部(13L),供钢筋抵靠。

Description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丝线来捆扎钢筋等捆扎对象物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提出有如下被称为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将从丝线输送装置送出的丝线绕钢筋而卷绕成环状,利用扭转用钩把持该丝线并进行扭转,利用丝线将钢筋卷紧而进行捆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钢筋捆扎机中,将在捆扎时与钢筋卡合的接触构件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是具备在接触构件向后方移动时进行卡合而使捆扎机能够工作的开关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49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钢筋捆扎机中,若无法确保接触构件的移动量,则即使接触构件向后方移动也无法与开关卡合,无法执行捆扎动作。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并未考虑确保接触构件的移动量的结构。
本公开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与捆扎对象物抵靠而移动的移动部(接触构件)的移动量的捆扎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所涉及的捆扎机具备主体部、安装于主体部的罩引导部、以及与捆扎对象物抵靠而移动的移动部,罩引导部具备将移动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予以引导的导引部、以及供捆扎对象物抵靠的抵接部。
在该捆扎机中,当与捆扎对象物抵靠的移动部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执行对捆扎对象物进行捆扎的动作。
发明效果
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捆扎机中,由于移动部的移动量由设有抵接部的罩引导部规定,因此能够将在捆扎对象物成为与抵接部抵靠的位置为止与该捆扎对象物抵靠而移动的移动部的移动量设为预先规定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
图17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朝向检测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朝向检测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捆扎允许范围的说明图。
图1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动作的其它例子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传感器基板单元的作用效果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1A、图1B、图1C以及图1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5A、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具备:第一主体部301,构成为能够用手把持;第二主体部302,具备用于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机构;以及长条状的连结部303,连结第一主体部301与第二主体部302。第一主体部301具备能够供操作者把持的一对手柄部304hL、304hR。另外,第一主体部301具备进行钢筋捆扎机1A的电源的切断、接通的操作的电源开关110和具有能够调整捆扎力的拨盘等的操作部111。
第二主体部302是主体部的一个例子,外部由树脂构成。第二主体部302具备:收容部2,将卷绕有丝线W的丝线卷盘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以及输送部3,输送卷绕于收容部2所收容的丝线卷盘20的丝线W。另外,第二主体部302具备:限制部4,对被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赋予卷曲;以及引导部5,对被限制部4赋予了卷曲的丝线W进行引导。进而,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切断丝线W的切断部6、扭转丝线W的扭转部7以及驱动切断部6和扭转部7等的驱动部8。
钢筋捆扎机1A在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侧设有引导部5。钢筋捆扎机1A通过以连结部303来连结第一主体部301与第二主体部302,与不具备连结部303的钢筋捆扎机相比,引导部5与手柄部304hL、304hR之间成为延伸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有引导部5的一侧定义为前。
收容部2构成为能够进行丝线卷盘20的装卸以及支承。输送部3具备作为输送构件的一对输送齿轮30。输送部3通过在丝线W被夹持在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的状态下,未图示的马达使输送齿轮30旋转,从而输送丝线W。输送部3能够根据输送齿轮30的旋转方向,将丝线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和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这两个方向输送。
切断部6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的朝向正方向的输送而设于输送部3的下游侧。切断部6具备固定刀刃部60和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的协作来切断丝线W的可动刀刃部61。另外,切断部6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的传递机构62。
固定刀刃部60具备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可动刀刃部61通过以固定刀刃部60为支点的旋转动作来切断通过固定刀刃部60的开口60a的丝线W。
限制部4具备在沿被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的输送方向的多个部位、在本例中为至少三个部位与丝线W接触的第一~第三限制构件,从而对丝线W赋予沿图5B中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那样的卷曲。
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由上述固定刀刃部60构成。另外,作为第二限制构件,限制部4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的朝向正方向的输送而在固定刀刃部60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2,作为第三限制构件,在限制构件42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3。限制构件42以及限制构件43由圆柱状的构件构成,在外周面与线材W接触。
限制部4与描绘螺旋那样的成为大致环状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一致地,使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以及限制构件43配置于曲线上。固定刀刃部60的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设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上。另外,限制构件42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于径向的内侧。进而,限制构件43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于径向的外侧。
由此,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一边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以及限制构件43接触一边通过,从而以沿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方式对丝线W赋予卷曲。
限制部4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限制构件42传递的传递机构44。限制构件42构成为,在利用输送部3将丝线W向正方向输送并对丝线W赋予卷曲的动作中,能够移动至与丝线W接触的位置,在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并对钢筋S卷绕丝线W的动作中,能够移动至不与丝线W接触的位置。
引导部5A具备:第一引导件51A,引导丝线W;第二引导件52,将被限制部4以及第一引导件51A赋予了卷曲的丝线W向扭转部7引导;以及第三引导件55,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限制径向上的位置。
第一引导件51A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利用箭头A1所示的前后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如图5A、图5B所示,第一引导件51A具备槽部51h,该槽部51h具有供被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滑动接触的引导面51g。
在第一引导件51A中,在将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第二主体部302起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基端侧通过螺钉等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
对于第一引导件51A,限制构件42设于基端侧,限制构件43设于顶端侧。第一引导件51A在引导面51g与限制构件4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供丝线W通过的间隙。另外,对于第一引导件51A,限制构件4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引导面51g突出。
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第二引导件52被设为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即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A对置。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沿第二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在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形成有供钢筋S插拔的插拔口53。
第二引导件52具备沿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即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对置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在第二引导件52中,当将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第二主体部302起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一对侧引导件52a的间隔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变窄。一对侧引导件52a的基端侧以能够供丝线W通过的间隔对置。
第二引导件52经由通过螺钉等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第三引导件55,基端侧被支承于轴52b并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轴52b的轴线是沿第三方向的方向。第二引导件52能够以轴52b为支点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转动。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的端部52c能够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向相对于与第二引导件52对置的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以及远离的方向移动。槽部51h的端部P2露出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
第二引导件52与后述的一对接触构件联动,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转动,在如图5A所示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位置、和如图5B所示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的距离为比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之间呈打开的状态。在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之间的间隔扩大,更易于将钢筋放入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
在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侧引导件52a位于图5B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在第二引导件52位于第一处于的状态下,若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的间隔比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宽,则侧引导件52a也可以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侧引导件52a也可以位于比丝线W的输送路径Wf靠外侧的位置。
第二引导件52被由扭转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施力构件54向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施力,从而保持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第二引导件52具备经由连杆部接受后述的一对接触构件的动作的接受部56。接受部56由相对于第二引导件52的下表面垂直的面、或者相对于与第二引导件52的下表面垂直的方向倾斜的面构成。接受部56例如在第二引导件52的下表面设置沿以轴52b为支点的第二引导件52的旋转方向突出的面而构成。接受部56例如在与第二引导件52的下表面平行的方向上向从轴52b至接受部56的面的距离随着接近第二引导件52而变长的方向倾斜。
引导部5A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导向的导引部59。导引部59设于第一引导件51A的顶端侧,通过设置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从导引部59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接近的面而构成。具体而言,导引部59由倾斜面构成,该倾斜面从第一引导件51A的顶端P1朝向第一引导件51A的顶端侧中的槽部51h的端部P2的附近,相对于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
引导部5A在第一引导件51A具备突出部57。突出部57通过设置沿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朝向第一引导件51A的侧方突出的部位而构成。在本例中,第一引导件51A为如下结构:具备具有上述引导面51g的槽部51h以及限制构件43,引导丝线W的引导臂51d被由金属的板材构成的罩部57A覆盖。突出部57构成为使覆盖引导臂51d的一方的侧部的罩部57A的上端部和覆盖另一方的侧部的罩部57A的上端部沿第三方向分别向外侧弯曲的方式。此外,突出部57也可以是设于引导臂51d的结构。另外,第一引导件51A也可以是引导臂51d与罩部57A一体的结构,突出部57也可以是和引导臂51d与罩部57A一体的结构的第一引导件51A设为一体的结构。另外,突出部57也可以通过在罩部57A的侧部、引导臂51d的侧部、引导臂51d与罩部57A一体的结构的第一引导件51A的侧部设置凹凸形状而构成。
扭转部7具备供丝线W卡合的卡合部70和使卡合部70工作的工作部71。卡合部70形成有供被输送部3输送至切断部6的丝线W通过的第一通路、和供被限制部4赋予了卷曲并被引导部5引导至扭转部7的丝线W通过的第二通路。卡合部70通过工作部71的动作而旋转,从而将卷绕于钢筋S的丝线W扭转。
驱动部8具备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马达80、进行减速以及转矩的放大的减速机81、经由减速机81被扭转马达80驱动而旋转的旋转轴82、以及向切断部6以及限制构件42传递驱动力的移动构件83。在扭转部7和驱动部8中,旋转轴82、工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配置于同轴上。将旋转轴82、工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称为轴线Ax。在本例中,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是沿轴线Ax的方向。
驱动部8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使工作部71沿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通过使工作部71沿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卡合部70对被引导部5引导至扭转部7的丝线W的顶端侧进行保持。
驱动部8与使工作部71沿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的动作联动地使移动构件83沿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从而移动构件83的动作被传递机构44传递至限制构件42而使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接触的位置移动。进而,通过使工作部71沿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被传递机构62传递至可动刀刃部61,从而使可动刀刃部61工作而切断丝线W。
驱动部8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使沿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的工作部71旋转。工作部71通过绕旋转轴82的轴旋转而利用卡合部70扭转丝线W。
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接着,对接触构件以及将接触构件的动作与第二引导件联动的连杆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钢筋捆扎机1A具备供插入于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捆扎对象物、即钢筋S抵接的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将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向第二引导件52传递的连杆部96。
第一接触构件9AL是移动部的一个例子,具备设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并与钢筋S抵靠的抵接部91AL以及使连杆部96工作的作用部92AL。第二接触构件9AR是移动部的一个例子,具备设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并与钢筋S抵靠的抵接部91AR以及使连杆部96工作的作用部92AR。
第一接触构件9AL被设为能够沿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在如图1A所示的抵接部91AL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1C所示的使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接触构件9AR被设为能够沿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在如图1B所示的抵接部91AR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1D所示的使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连杆部96是引导件移动部的一个例子,具备与第一接触构件9AL对应的第一连杆构件96L和与第二接触构件9AR对应的第二连杆构件96R。连杆部96的第一连杆构件96L以及第二连杆构件96R被作为移动支点的轴96A支承为能够转动。
连杆部96相对于轴96A在第一连杆构件96L的一方侧具备与第一接触构件9AL连结的被作用部97L。被作用部97L由从第一连杆构件96L向侧方突出的构件构成,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作用部92AL接触。
另外,连杆部96相对于轴96A在第二连杆构件96R的一方侧具备与第二接触构件9AR连结的被作用部97R。被作用部97R由从第二连杆构件96R向侧方突出的构件构成,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作用部92AR接触。
进而,连杆部96相对于轴96A在另一方侧具备连接第一连杆构件96L与第二连杆构件96R的连结部98。连结部98具备与第二引导件52的接受部56接触的作用轴98A、支承作用轴98A的开口部98B以及按压作用轴98A的弹簧98C。
作用轴98A为圆柱形状,具有连接第一连杆构件96L与第二连杆构件96R的长度。
开口部98B分别设于第一连杆构件96L和第二连杆构件96R。开口部98B构成为沿以轴96A为支点的连杆部96的沿转动方向的周向上的长度以及与该转动方向正交的径向上的长度比作用轴98A的直径大。由此,进入开口部98B的作用轴98A构成为能够在沿以轴96A为支点的连杆部96的转动方向的周向或者切线方向以及与转动方向正交的径向上移动。
弹簧98C由板簧构成,对作用轴98A向第二引导件52的接受部56方向施力。
图8~图15A以及图1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图,接着,对安装接触构件以及连杆部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钢筋捆扎机1A具备罩引导部11,该罩引导部11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规定部位,并且安装有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和连杆部96。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安装于罩引导部11的第一罩部12L和第二罩部12R。
罩引导部11具备:第一侧壁部11L,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第二侧壁部11R,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以及连接部11U,连接第一侧壁部11L与第二侧壁部11R。
如图11所示,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以及第二侧壁部11R与连接部11U由金属的板材一体地构成。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和第二侧壁部11R以与第二主体部302的沿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同等的间隔对置。
第一侧壁部11L从连接部11U的一方的侧部起以沿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的方式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侧壁部11R从连接部11U的另一方的侧部起以沿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的方式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连接部11U设有供第一引导件51A进入的槽部11H。槽部11H以供第一引导件51A进入的宽度开口,如图13所示,第一引导件51A的左右两侧由金属支承。
第一罩部12L是罩部的一个例子,以覆盖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的规定部位的形状构成。第二罩部12R是罩部的一个例子,以覆盖罩引导部11的第二侧壁部11R的规定部位的形状构成。
罩引导部11在第一侧壁部11L的前侧的端部具备第一抵接部13L。另外,罩引导部11在第二侧壁部11R的前侧的端部具备第二抵接部13R。
第一抵接部13L构成为使第一侧壁部11L的前侧的端部向第二侧壁部11R方向弯曲的方式,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的前侧的端部。第二抵接部13R构成为使第二侧壁部11R的前侧的端部向第一侧壁部11L方向弯曲的方式,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的前侧的端部。
罩引导部11在第一侧壁部11L具备第一引导凹部14L1和第二引导凹部14L2。第一引导凹部14L1和第二引导凹部14L2是导引部的一个例子,由沿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即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开口构成。
第一罩部12L具备第三引导凹部14L3。第三引导凹部14L3是导引部的一个例子,由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凹部构成。
罩引导部11在第一侧壁部11L具备弹簧支承部15L1。弹簧支承部15L1将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95AL伸缩的方向作为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的朝向,由供弹簧95AL进入的凹部构成。
第一罩部12L具备弹簧支承部15L2。弹簧支承部15L2将弹簧95AL伸缩的方向作为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的朝向,由供弹簧95AL进入的凹部构成。
当在第一侧壁部11L安装有第一罩部12L时,如图9A所示,第一引导凹部14L1、第二引导凹部14L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L3和弹簧支承部15L1、15L2配置于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的同轴Bx上。
罩引导部11在第二侧壁部11R具备第一引导凹部14R1和第二引导凹部14R2。第一引导凹部14R1和第二引导凹部14R2是导引部的一个例子,由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开口构成。
第二罩部12R具备第三引导凹部14R3。第三引导凹部14R3是导引部的一个例子,由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凹部构成。
罩引导部11在第二侧壁部11R具备弹簧支承部15R1。弹簧支承部15R1将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95AR伸缩的方向作为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的朝向,由供弹簧95AR进入的凹部构成。
第二罩部12R具备弹簧支承部15R2。弹簧支承部15R2由将弹簧95AR伸缩的方向作为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的朝向,由供弹簧95AR进入的凹部构成。
当在第二侧壁部11R安装有第二罩部12R时,如图9B所示,第一引导凹部14R1、第二引导凹部14R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R3和弹簧支承部15R1、15R2配置于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的同轴上。
接着,对接触构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第一接触构件9AL具备设有抵接部91AL以及作用部92AL的被引导部90AL和检测部93AL。第二接触构件9AR具备设有抵接部91AR以及作用部92AR的被引导部90AR和检测部93AR。
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由板状的金属等构成的被引导部90AL安装于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与第一罩部12L之间。
第一接触构件9AL在与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面对的被引导部90AL的一方的面具备第一引导凸部94AL1和第二引导凸部94AL2。
第一引导凸部94AL1向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进入第一侧壁部11L的第一引导凹部14L1。第二引导凸部94AL2向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进入第一侧壁部11L的第二引导凹部14L2。
另外,第一接触构件9AL在与安装于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的第一罩部12L面对的被引导部90AL的另一方的面具备第三引导凸部94AL3。第三引导凸部94AL3向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进入第一罩部12L的第三引导凹部14L3。
进而,第一接触构件9AL在被引导部90AL的后端侧具备弹簧安装部94AL4。弹簧安装部94AL4以将弹簧95AL伸缩的方向作为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的朝向的方式安装弹簧95AL。
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第一引导凸部94AL1、第二引导凸部94AL2以及第三引导凸部94AL3和弹簧安装部94AL4以及安装于弹簧安装部94AL4的弹簧95AL配置于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第一接触构件9AL在被引导部90AL的前端侧设有抵接部91AL。抵接部91AL由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面构成。
在第一接触构件9AL中,与抵接部91AL一体地在被引导部90AL的侧部设有作用部92AL。作用部92AL具有相对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或者,作用部92AL具有相对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和垂直的面。此外,作用部92AL也可以是不具有相对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而具有垂直的面和水平的面的结构。第一接触构件9AL在被引导部90AL与作用部92AL之间形成有供第一罩部12L进入的间隔。
在第一接触构件9AL中,与被引导部90AL一体地设有检测部93AL。检测部93AL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交叉而向第二接触构件9AR的方向突出。
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由板状的金属等构成的被引导部90AR安装于罩引导部11的第二侧壁部11R与第二罩部12R之间。
第二接触构件9AR在与罩引导部11的第二侧壁部11R面对的被引导部90AR的一方的面具备第一引导凸部94AR1和第二引导凸部94AR2。
第一引导凸部94AR1向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进入第二侧壁部11R的第一引导凹部14R1。第二引导凸部94AR2向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进入第二侧壁部11R的第二引导凹部14R2。
另外,第二接触构件9AR在与安装于罩引导部11的第二侧壁部11R的第二罩部12R面对的被引导部90AR的另一方的面具备第三引导凸部94AR3。第三引导凸部94AR3向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进入第二罩部12R的第三引导凹部14R3。
进而,第二接触构件9AR在被引导部90AR的后端侧具备弹簧安装部94AR4。弹簧安装部94AR4将弹簧95AR伸缩的方向作为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的朝向而安装弹簧95AR。
在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第一引导凸部94AR1、第二引导凸部94AR2以及第三引导凸部94AR3和弹簧安装部94AR4以及安装于弹簧安装部94AR4的弹簧95AR配置于沿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第二接触构件9AR在被引导部90AR的前端侧设有抵接部91AR。抵接部91AR由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面构成。
在第二接触构件9AR中,与抵接部91AR一体地在被引导部90AR的侧部设有作用部92AR。作用部92AR具有相对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或者,作用部92AR具有相对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和垂直的面。此外,作用部92AR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相对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而具有垂直的面和水平的面。第二接触构件9AR在被引导部90AR与作用部92AR之间形成有供第二罩部12R进入的间隔。
在第二接触构件9AR中,与被引导部90AR一体地设有检测部93AR。检测部93AR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方向交叉而向第一接触构件9AL的方向突出。
接着,对罩引导部11等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罩引导部11通过定位销16p来规定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位置。另外,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通过螺钉16La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进而,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经由第一罩部12L并通过螺钉16Lb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
因此,罩引导部11以规定的配置设有供定位销16p穿过的孔部17p。另外,第二主体部302以规定的配置设有供定位销16p穿过的孔部18p。孔部18p由比定位销16p的直径大的孔构成,在第一引导件51A、在本例中为构成第一引导件51A的引导臂51d,与孔部18p的位置一致地设有与定位销16p的直径同等程度的未图示的孔部。进而,第一罩部12L设有抑制定位销16p的脱出的限制部18pL,第二罩部12R设有抑制定位销16p的脱出的限制部18pR。
在罩引导部11中,供螺钉16La、16Lb穿过的孔部以规定的配置设于第一侧壁部11L。另外,在第一罩部12L中,以规定的配置设有供螺钉16Lb穿过的孔部。进而,供螺钉16La、16Lb紧固的螺纹孔以规定的配置设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
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第一罩部12L通过螺钉16Lc安装于第一侧壁部11L。因此,在第一罩部12L中,以规定的配置设有供螺钉16Lc穿过的孔部。另外,供螺钉16Lc紧固的螺纹孔17Lc以规定的配置设于第一侧壁部11L。
具体而言,罩引导部11载置于第二主体部302的规定的位置,定位销16p穿过孔部17p,由此经由引导臂51d的未图示的孔部而规定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位置。在罩引导部11中,螺钉16La穿过贯通第一侧壁部11L的未图示的孔部,该螺钉16La被紧固于在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孔。此外,为了能够在不将连杆部96拆下的情况下操作螺钉16La而在连杆部96设有贯通第一连杆构件96L以及第二连杆构件96R的开口部99。
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穿过贯通第一罩部12L的未图示的孔部的螺钉16Lb穿过贯通第一侧壁部11L的孔部18Lb,该螺钉16Lb被紧固于在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孔。
进而,在罩引导部11中,螺钉16Lc穿过贯通第一罩部12L的未图示的孔部,该螺钉16Lc被紧固于在第一侧壁部11L设置的螺纹孔17Lc。
在罩引导部11中,第二侧壁部11R通过螺钉16Ra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第二侧壁部11R经由第二罩部12R并通过螺钉16Rb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
因此,在罩引导部11中,供螺钉16Ra、16Rb穿过的孔部以规定的配置设于第二侧壁部11R。另外,在第二罩部12R中,以规定的配置设有供螺钉16Rb穿过的孔部。进而,供螺钉16Ra、16Rb紧固的螺纹孔以规定的配置设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
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第二罩部12R通过螺钉16Rc安装于第二侧壁部11R。因此,在第二罩部12R中,以规定的配置设有供螺钉16Rc穿过的孔部。另外,供螺钉16Rc紧固的螺纹孔以规定的配置设于第二侧壁部11R。
具体而言,在罩引导部11中,螺钉16Ra穿过贯通第二侧壁部11R的未图示的孔部,该螺钉16Ra被紧固于在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孔。
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穿过贯通第二罩部12R的未图示的孔部的螺钉16Rb穿过贯通第二侧壁部11R的孔部18Rb,该螺钉16Rb被紧固于在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孔。
进而,在罩引导部11中,螺钉16Rc穿过贯通第二罩部12R的未图示的孔部,该螺钉16Rc被紧固于在第二侧壁部11R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孔。
由此,罩引导部11以第一侧壁部11L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一方的侧部302L的一部分、第二侧壁部11R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另一方的侧部302R的一部分、连接部11U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上表面部302U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
另外,罩引导部11在第一侧壁部11L安装有第一罩部12L,罩引导部11在第二侧壁部11R安装有第二罩部12R。
当在第一侧壁部11L安装有第一罩部12L时,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第一引导凸部94AL1进入罩引导部11的第一侧壁部11L的第一引导凹部14L1,第二引导凸部94AL2进入第一侧壁部11L的第二引导凹部14L2。
另外,在第一接触构件9AL中,安装于弹簧安装部94AL4的弹簧95AL进入第一侧壁部11L的弹簧支承部15L1。进而,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第三引导凸部94AL3进入第一罩部12L的第三引导凹部14L3。安装于弹簧安装部94AL4的弹簧95AL进入第一罩部12L的弹簧支承部15L2。
由此,第一接触构件9AL被支承为能够沿第一引导凹部14L1、第二引导凹部14L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L3延伸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第一接触构件9AL中,第一引导凸部94AL1和第一引导凹部14L1等引导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的部位以及弹簧95AL被第一罩部12L覆盖。进而,在第一接触构件9AL中,抵接部91AL和作用部92AL从第一罩部12L露出。
另外,第一接触构件9AL的抵接部91AL被弹簧95AL朝向从第一侧壁部11L的第一抵接部13L突出的方向施力。进而,当在第一侧壁部11L安装有第一罩部12L时,限制部18pL与定位销16p的端部对置,抑制定位销16p的脱出。
若在第二侧壁部11R安装有第二罩部12R,则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第一引导凸部94AR1进入罩引导部11的第二侧壁部11R的第一引导凹部14R1,第二引导凸部94AR2进入第二侧壁部11R的第二引导凹部14R2。
另外,在第二接触构件9AR中,安装于弹簧安装部94AR4的弹簧95AR进入第二侧壁部11R的弹簧支承部15R1。进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第三引导凸部94AR3进入第二罩部12R的第三引导凹部14R3。安装于弹簧安装部94AR4的弹簧95AR进入第二罩部12R的弹簧支承部15R2。
由此,第二接触构件9AR被支承为能够沿第一引导凹部14R1、第二引导凹部14R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R3延伸的方向移动。
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是独立的元件,能够分别独立地工作。
另外,在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第一引导凸部94AR1和第一引导凹部14R1等引导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的部位以及弹簧95AR被第二罩部12R覆盖。进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抵接部91AR和作用部92AR从第二罩部12R露出。
另外,第二接触构件9AR的抵接部91AR被弹簧95AR朝向从第二侧壁部11R的第二抵接部13R突出的方向施力。进而,当在第二侧壁部11R安装有第二罩部12R时,限制部18pR与定位销16p的端部对置,抑制定位销16p的脱出。
接着,对检测一对接触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主体部302具备传感器安装部310。如图12所示,传感器安装部310通过在第二主体部302的上表面部302U设置成为凹状的开口而构成,以传感器基板单元311露出的方式安装。
传感器基板单元311具备检测第一接触构件9AL的检测部93AL的第一传感器312L和检测第二接触构件9AR的检测部93AR的第二传感器312R。
第一传感器312L例如由磁传感器构成,根据检测部93AL的有无来改变输出。当第一接触构件9AL安装于罩引导部11时,检测部93AL进入传感器安装部310。另外。第一接触构件9AL在向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时在检测部93AL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接触地对置的位置和检测部93AL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例中,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另外,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通过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
第二传感器312R例如由磁传感器构成,根据检测部93AR的有无而改变输出。当第二接触构件9AR安装于罩引导部11时,检测部93AR进入传感器安装部310。另外。第一接触构件9AL在向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时在检测部93AR与第二传感器312R非接触地对置的位置和检测部93AR与第二传感器312R非对置的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例中,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R非对置的位置。另外,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R非对置的位置,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通过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R非对置的位置。
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钢筋捆扎机1A利用控制部100A来检测通过第一接触构件9AL被按压于钢筋S的动作而对检测部93AL进行检测的第一传感器312L、通过第二接触构件9AR被按压于钢筋S的动作而对检测部93AR进行检测的第二传感器312R、以及检测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的朝向检测传感器350等的输出。
控制部100A依据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和朝向检测传感器350的输出,控制驱动输送齿轮30的输送马达31和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马达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的动作。
在本例中,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图1A等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将该状态下的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设为断开。另外,在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图1C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将该状态下的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设为接通。此外,在通过使第一接触构件9AL向工作位置移动而使检测部93AL通过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的结构中,当检测部93AL向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移动时,将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设为接通。进而,即使检测部93AL通过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也将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保持为接通。另外,在通过使第一接触构件9AL向待机位置移动而使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通过使第一接触构件9AL向工作位置移动而使检测部93AL成为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的结构中,在检测部93AL与第一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将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设为断开。进而,当检测部93AL移动至与第一传感器312L非对置的位置时,将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设为接通。
另外,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图1B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R非对置的位置。将该状态下的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设为断开。另外,在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图1D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将该状态下的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设为接通。此外,在通过使第二接触构件9AR向工作位置移动而使检测部93AR通过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的结构中,当检测部93AR向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移动时,将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设为接通。进而,即使检测部93AR通过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也将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保持为接通。另外,在通过使第二接触构件9AR向待机位置移动而使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L对置的位置,通过使第二接触构件9AR向工作位置移动而使检测部93AR成为与第二传感器312R非对置的位置的结构中,在检测部93AR与第二传感器312R对置的位置将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设为断开。此外,当检测部93AR移动至与第二传感器312R不对置的位置时,将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设为接通。
进而,将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处于引导部5A朝下的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的状态下的朝向检测传感器350的输出设为接通,将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处于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外的状态下的朝向检测传感器350的输出设为断开。
图17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朝向检测传感器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朝向检测传感器350A具备加速度传感器351、切换基于加速度传感器351的检测的有无的开关352、以及切换开关352的接通和断开的操作部353。
朝向检测传感器350A设于第二主体部302。在本例中,在图1A所示的电装部360设有朝向检测传感器350A。在电装部360中收纳有基板,该基板安装有对控制部100A、输送马达31以及扭转马达80进行驱动的电路、元件等。
加速度传感器351通过检测至少1轴方向的加速度来检测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通过以操作部353切换开关352的接通和断开来切换将基于加速度传感器351的检测设为有效还是无效。
图17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朝向检测传感器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朝向检测传感器350B具备光传感器354、由光传感器354检测的摆355、以及切换摆355的工作的有无的操作部356。
朝向检测传感器350B设于第二主体部302。在本例中,在图1A所示的电装部360设有朝向检测传感器350B。
摆355根据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以轴355a为支点旋转,切换利用光传感器354的检测的有无,从而检测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通过以操作部356切换摆355的工作的有无来切换将基于光电传感器354的检测设为有效还是无效。
接着,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A以丝线W捆扎钢筋S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业者用双手把持钢筋捆扎机1A的手柄部304hL、304hL,使引导部5A的位置与两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一致而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
钢筋捆扎机1A为了捆扎作业者的脚下的钢筋S而使引导部5A朝下,在作业者站立的状态下被使用。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二引导件52移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相比,沿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的插拔口53的间隔较窄。因此,在插入钢筋S时,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至第二位置的以往的捆扎机中,难以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为此,钢筋捆扎机1A在钢筋S未被放入插拔口53的状态下,如图1A、图1B等所示,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之间的间隔扩大。另外,钢筋捆扎机1A在第一引导件51A的顶端侧设有将钢筋S向插拔口53导向的形状的导引部59。由此,作业者能够使钢筋S与导引部59相碰,使导引部59以在钢筋S之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因此更易于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
在向第一引导件51A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插入钢筋S的动作中,钢筋捆扎机1A向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通过该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第一接触构件9AL的抵接部91AL被沿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而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第二接触构件9AR的抵接部91AR被沿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而向工作位置移动。
当第一接触构件9AL向工作位置移动时,第一传感器312L的输出从断开改变为接通。另外,当第一接触构件9AL向工作位置移动时,作用部92AL按压第一连杆构件96L的被作用部97L,从而第一连杆构件96L以轴96A为支点转动。通过以轴96A为支点的第一连杆构件96L的转动,作用轴98A朝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A的方向移动。由此,作用轴98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的接受部56,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当第二接触构件9AR向工作位置移动时,第二传感器312R的输出从断开改变为接通。另外,当第二接触构件9AR向工作位置移动时,作用部92AR按压第二连杆构件96R的被作用部97L,从而第二连杆构件96R以轴96A为支点转动。通过以轴96A为支点的第二连杆构件96R的转动,作用轴98A朝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A的方向移动。由此,作用轴98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的接受部56,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此外,由于连杆部96连结有第一连杆构件96L和第二连杆构件96R,因此当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意一方向工作位置移动时,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捆扎允许范围的说明图,图1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接着,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A以丝线W捆扎钢筋S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控制部100A在图19A的步骤SA1中,在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检测朝向检测传感器350(350A或者350B)是否接通。
控制部100A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成为接通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处于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的状态下,当在图19A的步骤SA2中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接通时,在步骤SA3中,控制输送马达31和扭转马达80,执行以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的动作。
或者,控制部100A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成为接通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处于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的状态下,当在图19A的步骤SA2中检测到因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在步骤SA3中执行一系列的动作。
进而,控制部100A也可以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成为接通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处于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的状态下,当在图19A的步骤SA2中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接通、且检测到因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在步骤SA3中执行一系列的动作。
在此,根据两根钢筋S的朝向,存在有钢筋S与第一接触构件9AL或者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意一者接触,但是不与另一个接触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能够通过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中的任意一者的接通来执行捆扎动作,则能够可靠地执行捆扎动作。
控制部100A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未接通、即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断开、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外E2的状态下,当在图19A的步骤SA4中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接通时,在步骤SA5中,通过未图示的灯的点亮、声音等,通知无法执行捆扎动作的主旨。
或者,控制部100A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未接通、即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断开、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外E2的状态下,当在图19A的步骤SA4中检测到因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在步骤SA5中,通过未图示的灯的点亮、声音等,通知无法执行捆扎动作的主旨。
进而,也可以是,控制部100A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未接通、即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断开、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外E2的状态下,当在图19A的步骤SA4中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接通、且检测到因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在步骤SA5中,通过未图示的灯的点亮、声音等,通知无法执行捆扎动作的主旨。
控制部100A当在不可捆扎通知后,通过使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待机位置而检测到第一传感器312L断开,且通过使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待机位置而检测到第二传感器312R断开,进而通过电源开关110的操作进行电源的切断、接通时,返回步骤SA1。然后,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接通、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的状态下,当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移动至工作位置而使得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执行捆扎动作。
或者,控制部100A当在不可捆扎通知后,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待机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断开、且检测到因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待机位置而第二传感器312R断开时,返回步骤SA1。然后,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成为接通、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的状态下,当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意一者或者两者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执行捆扎动作。
或者,控制部100A在不可捆扎通知后,返回步骤SA1。然后,在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成为接通、且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的状态下,当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意任一者或者两者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执行捆扎动作。
图1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动作的其它例子的流程图,接着,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A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动作的其它例子进行说明。
控制部100A在图19B的步骤SB1中,在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意一者或者两者移动至工作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的状态下,在图19B的步骤SB2中检测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是否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且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是否接通。
控制部100A在检测到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的状态下,当检测到因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而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接通时,在步骤SB3中控制输送马达31和扭转马达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的动作。
控制部100A在检测到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的状态下,当检测到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未接通、即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外E2、且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断开时,在步骤SB4中,通过未图示的灯的点亮、声音等,通知无法执行捆扎动作的主旨。
控制部100A当在不可捆扎通知后,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待机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断开,进而,通过电源开关110的操作来进行电源的切断、接通时,返回步骤SB1。然后,当检测到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检测到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且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接通时,执行捆扎动作。
或者,控制部100A当在不可捆扎通知后,检测到因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待机位置而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断开时,返回步骤SB1。然后,当检测到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检测到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且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接通时,执行捆扎动作。
或者,控制部100A在不可捆扎通知后,返回步骤SB1。然后,当检测到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检测到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内E1、且朝向检测传感器350接通时,执行捆扎动作。
此外,也可以是,控制部100A在检测到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为规定的捆扎允许范围外E2且朝向检测传感器350为断开的状态下,在检测到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中的任意一者或者两者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或者第一传感器312L以及第二传感器312R接通时,能够通过第一传感器312L和第二传感器312R的接通和断开的组合来进行钢筋捆扎机1A的各种设定。
另外,也可以是,控制部100A在将朝向检测传感器350(350A、350B)的检测设为无效的状态下,不执行捆扎动作,通过基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的第一传感器312L和第二传感器312R的接通和断开的组合,能够进行钢筋捆扎机1A的设定。进而,也可以是,控制部100A在将朝向检测传感器350(350A、350B)的检测设为有效的状态下,在无法根据朝向检测传感器350(350A、350B)的输出来检测朝向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朝向检测传感器350(350A、350B)的故障,并进行通知。
另外,也可以切换捆扎允许范围。例如,也可以在钢筋捆扎机1A设有能够调整捆扎力的拨盘等操作部111,应用该操作部111来切换捆扎允许范围。另外,也可以通过基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的第一传感器312L和第二传感器312R的接通和断开的组合、基于电源开关110的操作的电源的接通、断开等来切换捆扎允许范围。进而,也可以通过操作部111的操作、基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的第一传感器312L和第二传感器312R的接通和断开的组合、基于电源开关110的操作的电源的接通、断开等的组合来切换捆扎允许范围。由此,能够将捆扎允许范围设定为适合于作业环境、作业现场。例如,能够设定为不仅是相对于作业者(使用者)处于下方向的钢筋S(捆扎对象物),还能够对处于横向、上方向的钢筋S(捆扎对象物)进行捆扎。通过使捆扎允许范围为符合作业环境、作业现场的设定,能够抑制作业者(使用者)计划外的捆扎、相对于钢筋S(捆扎对象物)以不优选的角度进行的捆扎。
对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通过使输送马达31向正方向旋转而使输送齿轮30向正方向旋转,从而丝线W被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被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构成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即固定刀刃部60和第二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2。通过了限制构件42的丝线W通过与第一引导件51A的引导面51g接触而被第三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3引导。
由此,被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限制构件43以及第一引导件51A的引导面51g接触而被弯曲成圆弧状。然后,被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从圆弧状的外周方向与固定刀刃部60和限制构件43接触,在固定刀刃部60与限制构件43之间从圆弧状的内周方向与限制构件42接触,从而被赋予描绘大致圆的卷曲。
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引导件51A的端部51c与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隔。但是,由于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一对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被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如上述那样被限制部4赋予卷曲,因此被引导至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
被引导至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的丝线W被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由此被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引导至扭转部7的卡合部70。然后,控制部100A在判断为丝线W的顶端部被输送至规定的位置时,停止输送马达31的驱动。由此,丝线W在钢筋S的周围被卷绕成螺旋状。
控制部100A在停止了丝线W朝向正方向的输送之后,使扭转马达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马达80向正方向旋转而通过工作部71使卡合部70工作,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的顶端侧。
控制部100A在判断为使扭转马达80旋转直至由卡合部70保持丝线W时,停止扭转马达80的旋转,使输送马达31向反方向旋转。当使扭转马达80旋转直至由卡合部70保持丝线W时,移动构件83的动作被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接触的位置移动。
当输送马达31向反方向旋转时,输送齿轮30向反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通过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的动作,丝线W以紧贴于钢筋S的方式被卷绕。
控制部100A在判断为使输送马达31向反方向旋转直至将丝线W卷绕于钢筋S时,在使输送马达31的旋转停止之后,使扭转马达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马达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移动构件83经由传递机构62使可动刀刃部61工作,从而切断丝线W。
在丝线W被切断后,通过继续扭转马达80的正方向的旋转而使卡合部70旋转,从而扭转丝线W。
控制部100A在判断为使扭转马达80向正方向旋转直至扭转丝线W时,使扭转马达80向反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马达80向反方向旋转而使卡合部70恢复为初始位置,解除丝线W的保持。由此,能够将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从卡合部70拔出。
控制部100A在判断为使扭转马达80向反方向旋转直至使卡合部70等恢复为初始位置时,使扭转马达80的旋转停止。
作业者使钢筋捆扎机1A朝向将被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移动。在使钢筋捆扎机1A朝向将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移动的动作中,当不再施加按压第一接触构件9AL的抵接部91AL的力时,第一接触构件9AL利用弹簧95AL的力而向待机位置移动。另外,当不再施加按压第二接触构件9AR的抵接部91AR的力时,第二接触构件9AR利用弹簧95AR的力而向待机位置移动。进而,第二引导件52利用施力构件54的力而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在作业者使钢筋捆扎机1A朝向将被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移动的动作中,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大。由此,从插拔口53拔出钢筋S、朝向下一个捆扎部位的移动变得更容易。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作用效果例>
在钢筋捆扎机1A中,以第一传感器312L检测第一接触构件9AL移动至工作位置这一情况,以第二传感器312R检测第二接触构件9AR移动至工作位置这一情况,从而执行捆扎动作。进而,根据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来切换捆扎动作的执行的有无。由此,通过在手柄部304hL、304hR不具备操作部的结构而使操作变得简单,并且能够抑制误动作的产生。此外,也可以是,无论钢筋捆扎机1A的朝向如何,都能够通过第一传感器312L或者第二传感器312R中的任意一者的接通来执行捆扎动作。
在第一抵接部13L和第二抵接部13R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被第二主体部302支承为能够移动的结构中,第一抵接部13L和第二抵接部13R的安装位置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安装位置之间的公差有可能变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钢筋S与第一抵接部13L或者第二抵接部13R抵靠的状态下,第一接触构件9AL或者第二接触构件9AR有可能无法移动至工作位置。若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无法移动至工作位置,则无法执行捆扎动作。
为此,在钢筋捆扎机1A中,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被具备第一抵接部13L以及第二抵接部13R的罩引导部11支承为能够移动。由此,由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量被罩引导部11规定,因此在钢筋S成为与第一抵接部13L或者第二抵接部13R抵靠的位置之前,能够将与该钢筋S抵靠而移动的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量设为预先规定的范围。由此,能够使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可靠地移动至工作位置。
另外,由于在罩引导部11中,安装有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第一侧壁部11L和安装有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第二侧壁部11R通过连接部11U构成为一体,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接触构件9AL与第二接触构件9AR之间的位置精度。
进而,罩引导部11是在第一引导件51A的基端侧与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之间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左右两侧的一部分、以及第二主体部302的上表面的形状。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由树脂构成,罩引导部11由金属构成,因此即使与钢筋S抵接,也能够减少第二主体部302的磨损、损伤。
对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凹部14L1、第二引导凹部14L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L3和对第一接触构件9AL施力的弹簧95AL配置于沿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的同轴Bx上。由此,在施加了欲使第一接触构件9AL相对于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方向倾斜的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接触构件9AL倾斜,能够使第一接触构件9AL可靠地动作。特别是能够利用弹簧95AL使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第一接触构件9AL可靠地移动至待机位置。对于第二接触构件9AR也是相同的。
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当在第一侧壁部11L安装有第一罩部12L时,第一引导凹部14L1、第二引导凹部14L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L3和弹簧95AL被第一罩部12L覆盖。由于第三引导凹部14L3不是由开口而是由凹凸形状构成,因此在第一罩部12L的侧部并未设置较大的开口。由此,能够抑制尘埃、垃圾等侵入对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移动进行引导的机构,能够使第一接触构件9AL可靠地动作。
另外,在罩引导部11中,当在第二侧壁部11R安装有第二罩部12R时,第一引导凹部14R1、第二引导凹部14R2以及第三引导凹部14R3和弹簧95AR被第二罩部12R覆盖。由于第三引导凹部14R3不是由开口而是由凹凸形状构成,因此在第二罩部12R的侧部并未设置较大的开口。由此,能够抑制尘埃、垃圾等侵入对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进行引导的机构,能够使第二接触构件9AR可靠地动作。
通过拆下螺钉16Lb、16Lc而能够从第一侧壁部11L卸下第一罩部12L。通过卸下第一罩部12L而使第一接触构件9AL露出,能够将第一接触构件9AL相对于第一侧壁部11L装卸。
通过拆下螺钉16Rb、16Rc,能够从第二侧壁部11R卸下第二罩部12R。通过卸下第二罩部12R而使第二接触构件9AR露出,能够将第二接触构件9AR相对于第二侧壁部11R装卸。
第一罩部12L和第二罩部12R是独立的元件,在卸下第一罩部12L时,无需卸下第二罩部12R。另外,在卸下第二罩部12R时,无需卸下第一罩部12L。另外,在装卸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时,无需分解第二主体部302。
进而,通过卸下第一罩部12L以及第二罩部12R中的任意一者,拔出定位销16p,拆下螺钉16Ra,能够在不将连杆部96从罩引导部11拆下的情况下从第二主体部302卸下罩引导部11。通过将罩引导部11从第二主体部302卸下,如图12所示,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310的传感器基板单元311露出。由此,能够进行传感器基板单元311的维护检查。
连杆部96经由轴96A安装于罩引导部11。由此,能够抑制连杆部96的安装位置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安装位置之间的公差变大的情况。与此相对地,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因此,易于受到连杆部96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公差的影响。为此,在连结部98中,通过将供作用轴98A进入的开口部98B设为比作用轴98A大的形状,从而相对于第二引导件52的可旋转量,增大了以轴96A为支点的连杆部96的可旋转量。由此,能够使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可靠地移动至工作位置,能够由第一传感器312L、第二传感器312R进行检测。
另外,在第二引导件52和连杆部96中,旋转动作的轴的位置不同。为此,通过使作用轴98A能够沿接受部56移动,能够使相对于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移动量的第二引导件52的旋转量适当。
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是独立的元件,能够分别独立地工作。另外,检测第一接触构件9AL的第一传感器312L和检测第二接触构件9AR的第二传感器312R也是独立的,能够独立地检测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由此,通过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的组合,能够进行钢筋捆扎机1A的各种设定。例如,控制部100A在将朝向检测传感器350(350A、350B)的检测设为无效的状态下,不执行捆扎动作,而能够通过第一接触构件9AL与第二接触构件9AR的动作的组合来进行钢筋捆扎机1A的设定。
图20是表示传感器基板单元的作用效果例的立体图。在传感器基板单元311中,第一传感器312L和第二传感器312R安装于同一基板313。基板313被收容于壳体314的第一开口部315,第一开口部315被树脂密封。在壳体314中,与第一开口部315相邻地设有第二开口部316,第一开口部315和第二开口部316通过槽部317相连。由此,在用树脂密封第一开口部315时,树脂的剩余部分通过槽部317流向第二开口部316,第一开口部315被恰当的量的树脂密封。
<钢筋捆扎机的变形例>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B在主体部10的一方侧设有具备第一引导件51B和第二引导件52B的引导部5B。钢筋捆扎机1B以手柄部10h向主体部10的另一方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手柄部10h的前侧设有接受使钢筋捆扎机1B工作的操作的扳机10t。
钢筋捆扎机1B具备上述第一接触构件9AL、第二接触构件9AR以及供第一接触构件9AL和第二接触构件9AR能够移动地安装的罩引导部11。另外,具备安装于罩引导部11的第一罩部12L和第二罩部12R。
第一接触构件9AL以及第二接触构件9AR和罩引导部11的结构除了不具备使第二引导件52B工作的机构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相同即可。
在钢筋捆扎机1B中,第二引导件52B构成为被未图示的弹簧施力而位于第二位置,当施加有外力时,能够退避到第一位置。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C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的第二主体部302安装于机械臂370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8年09月0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47、2018年09月0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48、2018年09月0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49、2018年09月0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50、2018年09月0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51、2018年09月0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52以及2019年08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156056,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被引入。
标号说明
1A、1B、1C、钢筋捆扎机;301、第一主体部;302、第二主体部;302L、侧部;302R、侧部;302U、上表面部;303、连结部;10、主体部;10h、手柄部;10t、扳机;2、收容部;3、输送部;4、限制部;5A、5B、引导部;51A、51B、第一引导件;52、52B、第二引导件;53、插拔口;54、施力构件;56、接受部;6、切断部;7、扭转部;8、驱动部;9AL、第一接触构件(移动部);9AR、第二接触构件(移动部);90AL、90AR、被引导部;91AL、91AR、抵接部;92AL、92AR、作用部;93AL、93AR、检测部;94AL1、94AR1、第一引导凸部;94AL2、94AR2、第二引导凸部;94AL3、94AL3、第三引导凸部;94AL4、94AR4、弹簧安装部;95AL、95AR、弹簧;96、连杆部(引导件移动部);96A、轴;96L、96R、连杆构件;97L、97R、被作用部;98A、作用轴;98B、开口部;98C、弹簧;11、罩引导部;11L、第一侧壁部;11R、第二侧壁部;11U、连接部;12L、第一罩部(罩部);12R、第二罩部(罩部);13L、第一抵接部;13R、第二抵接部;14L1、14R1、第一引导凹部;14L2、14R2、第二引导凹部;14L3、14R3、第三引导凹部;15L1、15R1、弹簧支承部;100A、控制部;110、电源开关;111、操作部;312L、第一传感器;312R、第二传感器;350、朝向检测传感器;W、丝线。

Claims (7)

1.一种捆扎机,具备:
主体部;
罩引导部,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以及
移动部,与捆扎对象物抵靠而移动,
所述罩引导部具备:
导引部,将所述移动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予以引导;以及
抵接部,供捆扎对象物抵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罩引导部具备:
第一侧壁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一方的侧部;
第二侧壁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方的侧部;以及
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罩引导部覆盖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三个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罩部,该罩部覆盖所述导引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罩引导部装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在沿所述移动部的移动方向的同轴上的多个部位具备所述导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罩引导部以能够使一对所述移动部独立地移动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
第一引导件以及第二引导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方的端部起沿第一方向延伸,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隔开供捆扎对象物进入的间隔而配置,引导对捆扎对象物进行捆扎的丝线;以及
引导件移动部,使所述间隔从第一距离改变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
在所述罩引导部具备所述引导件移动部的移动支点。
CN201980057794.6A 2018-09-07 2019-09-05 捆扎机 Pending CN1126387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8249 2018-09-07
JP2018-168250 2018-09-07
JP2018-168248 2018-09-07
JP2018-168247 2018-09-07
JP2018168247A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18-09-07 結束機
JP2018168249 2018-09-07
JP2018-168252 2018-09-07
JP2018168250 2018-09-07
JP2018168252 2018-09-07
JP2018168248 2018-09-07
JP2018168251A JP7163679B2 (ja) 2018-09-07 2018-09-07 結束機
JP2018-168251 2018-09-07
JP2019-156056 2019-08-28
JP2019156056A JP2021031150A (ja) 2019-08-28 2019-08-28 結束機
PCT/JP2019/035093 WO2020050388A1 (ja) 2018-09-07 2019-09-05 結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78A true CN112638778A (zh) 2021-04-09

Family

ID=69722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794.6A Pending CN112638778A (zh) 2018-09-07 2019-09-05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37143A1 (zh)
EP (1) EP3848292B1 (zh)
CN (1) CN112638778A (zh)
PL (1) PL3848292T3 (zh)
TW (1) TW202020277A (zh)
WO (1) WO20200503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23-05-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22124139A (ja) * 2021-02-15 2022-08-2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983A (ja) * 1994-04-08 1995-10-24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H07290177A (ja) * 1994-04-22 1995-11-07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H0913677A (ja) * 1995-06-30 1997-01-1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US5657799A (en) * 1994-10-17 1997-08-19 Max Co., Ltd. Safety device in reinforcing bars binding machine
CN1175929A (zh) * 1995-02-17 1998-03-11 便达固股份有限公司 物品的捆扎方法与捆扎设备
CN1209409A (zh) * 1997-07-24 1999-03-03 申烨 小件捆扎机
JP2003175905A (ja) * 2001-09-28 2003-06-2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及びリール
CN105386602A (zh) * 2005-10-10 2016-03-09 建筑设备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将物件绑扎到一起的设备
WO2018131218A1 (ja) * 2017-01-10 2018-07-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結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0517B2 (ja) * 1995-12-14 2000-06-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ワイヤ結束時のガイド機構
JPH0275983A (ja) * 1988-09-12 1990-03-15 Tokin Corp 磁性体の鉄損の温度特性測定方法
US6401766B1 (en) * 1999-07-23 2002-06-11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for reinforcing bars
JP6887760B2 (ja) * 2016-05-20 2021-06-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JP2018168248A (ja)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筆記具用水性インキ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6953159B2 (ja) 2017-03-29 2021-10-27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フィルム及び積層体
JP2018168249A (ja)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筆記具用水性インキ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2018168252A (ja) 2017-03-29 2018-11-01 ニチバン株式会社 結着テープ積層体
JP2018168250A (ja) 2017-03-29 2018-11-01 群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フェノール樹脂組成物、フェノール樹脂成形材料および摩擦材
JP6926592B2 (ja) 2017-03-29 2021-08-25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石炭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156056A (ja) 2018-03-09 2019-09-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可搬型通信装置、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983A (ja) * 1994-04-08 1995-10-24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H07290177A (ja) * 1994-04-22 1995-11-07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US5657799A (en) * 1994-10-17 1997-08-19 Max Co., Ltd. Safety device in reinforcing bars binding machine
CN1175929A (zh) * 1995-02-17 1998-03-11 便达固股份有限公司 物品的捆扎方法与捆扎设备
JPH0913677A (ja) * 1995-06-30 1997-01-1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CN1209409A (zh) * 1997-07-24 1999-03-03 申烨 小件捆扎机
JP2003175905A (ja) * 2001-09-28 2003-06-2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及びリール
CN105386602A (zh) * 2005-10-10 2016-03-09 建筑设备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将物件绑扎到一起的设备
WO2018131218A1 (ja) * 2017-01-10 2018-07-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結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48292B1 (en) 2024-01-31
EP3848292A4 (en) 2022-06-01
PL3848292T3 (pl) 2024-05-13
EP3848292A1 (en) 2021-07-14
WO2020050388A1 (ja) 2020-03-12
US20210237143A1 (en) 2021-08-05
TW202020277A (zh) 2020-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891B (zh) 钢筋捆扎机
CN108327970B (zh) 捆扎机
CN109154160B (zh) 钢筋捆扎机
US20220325543A1 (en) Rebar tying tool
CN112638778A (zh) 捆扎机
CN110199069B (zh) 捆扎机
JP2017206302A (ja) 鉄筋結束機
JP2018108848A (ja) 結束機
CN112639235A (zh) 捆扎机
CN112639233A (zh) 捆扎机
JP2017172111A (ja) 鉄筋結束機
CN115675986A (zh) 捆扎机
JP2018108849A (ja) 結束機
JP2018111504A (ja) 結束機
CN112639234B (zh) 捆扎机
JP2021031150A (ja) 結束機
JP6726961B2 (ja) 鉄筋結束機
JP2021011724A (ja) 鉄筋結束機
JP2018111959A (ja) 結束機
TWI842737B (zh) 捆束機
US20220298813A1 (en) Rebar tying tool
JP2021011725A (ja) 鉄筋結束機
JP2021011723A (ja) 鉄筋結束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結束方法
EP4332325A1 (en) Binding machine
WO2023089908A1 (ja) 鉄筋結束機および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