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3632A -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3632A
TW202013632A TW108134171A TW108134171A TW202013632A TW 202013632 A TW202013632 A TW 202013632A TW 108134171 A TW108134171 A TW 108134171A TW 108134171 A TW108134171 A TW 108134171A TW 202013632 A TW202013632 A TW 2020136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nductive
substrate
chip package
conductiv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7846B (zh
Inventor
陳瑰瑋
鄭家明
林佳昇
Original Assignee
精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精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精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3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3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7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784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3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 H01L23/3107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the device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18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9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formed through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4Conductive vias through the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pins, e.g. buried coaxial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6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2Wafer-level processe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7Wafer level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98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gettering, shor-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the dielectric comprising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1Manufacturing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61Cap
    • H01L2924/162Disposition
    • H01L2924/16235Connecting to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ap-to-chi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晶片封裝體,包括一基底、一第一導電結構以及一電性隔離結構。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且具有具有一第一開口及環繞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基底包括一感測裝置位於其內且鄰近於第一表面。第一導電結構包括位於基底的第一開口內的一第一導電部以位於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方的第二導電部。電性隔離結構包括位於基底的第二開口內一第一隔離部以及自第一隔離部延伸於基底的第二表面與第二導電部之間的一第二隔離部,其中第一隔離部環繞第一導電部。

Description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晶片封裝技術,特別為有關於一種具有基底通孔電極(substrate through via, TSV)隔離結構的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光電元件(例如,影像感測裝置)在擷取影像等應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已廣泛地應用於例如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數位錄影機(digital video recorder)、手機(mobile phone)等電子產品中,而晶片封裝製程是形成電子產品過程中之重要步驟。晶片封裝體除了將感測晶片保護於其中,使其免受外界環境污染外,還提供感測晶片內部電子元件與外界之電性連接通路。
然而,隨著電子或光電產品的功能複雜化,晶片封裝體內所採用的高效能或多功能的半導體晶片通常需要更多的輸入/輸出(I/O)的導電墊。因此,在不增加晶片封裝體的尺寸下,必須縮小導電墊之間的間距,以在電子元件封裝體中增加導電墊數量。如此一來,會增加製造封裝晶片體的困難度而使晶片封裝體的良率降低。
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新穎的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其能夠解決或改善上述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係提供一種晶片封裝體,包括: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第一開口及環繞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其中基底包括一感測裝置,位於基底內且鄰近於基底的第一表面;一第一導電結構,包括:一第一導電部,位於基底的第一開口內;以及一第二導電部,位於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方;以及一電性隔離結構,包括:一第一隔離部,位於基底的該第二開口內,使第一隔離部環繞第一導電部;以及一第二隔離部,自第一隔離部延伸於基底的第二表面與第二導電部之間。
本發明實施例係提供一種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其中基底包括一感測裝置,位於基底內且鄰近於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一第一開口及環繞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於基底內;形成一電性隔離結構的一第一隔離部於基底的第二開口內,且形成電性隔離結構的一第二隔離部於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方,其中第二隔離部延伸自第一隔離部;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的一第一導電部於基底的第一開口內。
以下將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製作與使用方式。然應注意的是,本發明提供許多可供應用的發明概念,其可以多種特定型式實施。文中所舉例討論之特定實施例僅為製造與使用本發明之特定方式,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能使用重複的標號或標示。這些重複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發明,不代表所討論之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之間具有任何關連性。再者,當述及一第一材料層位於一第二材料層上或之上時,包括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或間隔有一或更多其他材料層之情形。
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可用以封裝微機電系統晶片。然其應用不限於此,例如在本發明之晶片封裝體的實施例中,其可應用於各種包含主動元件或被動元件(active or passive elements)、數位電路或類比電路(digital or analog circuits)等積體電路的電子元件(electronic components),例如是有關於光電元件(opto electronic devices)、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生物辨識元件(biometric device)、微流體系統(micro fluidic systems)、或利用熱、光線、電容及壓力等物理量變化來測量的物理感測器(Physical Sensor)。特別是可選擇使用晶圓級封裝(wafer scale package, WSP)製程對影像感測裝置、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s)、射頻元件(RF circuits)、加速計(accelerators)、陀螺儀(gyroscopes)、指紋辨識器(fingerprint recognition device)、微制動器(micro actuators)、表面聲波元件(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壓力感測器(process sensors)或噴墨頭(ink printer heads)等半導體晶片進行封裝。
其中上述晶圓級封裝製程主要係指在晶圓階段完成封裝步驟後,再予以切割成獨立的封裝體,然而,在一特定實施例中,例如將已分離之半導體晶片重新分布在一承載晶圓上,再進行封裝製程,亦可稱之為晶圓級封裝製程。另外,上述晶圓級封裝製程亦適用於藉堆疊(stack)方式安排具有積體電路之多片晶圓,以形成多層積體電路(multi-laye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之晶片封裝體。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10的剖面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包括一基底100。基底100可由矽或其他半導體所構成。基底100具有一第一表面100a(例如,上表面)、與第一表面100a相對的一第二表面100b(例如,下表面)及位於基底100邊緣的一側壁表面100c。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內包括一感測區102。感測區102可鄰近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且感測區102內包括一感測裝置(未繪示),例如一影像感測裝置。在其他實施例中,感測區102內可包括感測生物特徵的裝置(例如,一指紋辨識裝置)或其他適合的感測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絕緣層110覆蓋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絕緣層110與基底100可構成一晶片。再者,絕緣層110可包括內層介電層(interlayer dielectric, ILD)、金屬層間介電層(inter-metal dielectric, IMD)、鈍化護層(passivation)或前述之組合。為簡化圖式,此處僅繪示出單層絕緣層110。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內具有一或多個導電墊106且鄰近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墊106可為單層導電層或為多層的導電層結構。為簡化圖式,此處僅繪示出一些單層導電層作為範例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區102內的感測裝置可透過基底100及絕緣層110內的內連線結構(未繪示)而與導電墊106電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內包括多個第一開口101以及多個第二開口103,且每一第二開口103環繞一對應的第一開口101。為簡化圖式,此處僅繪示出二個第一開口101及圍繞第一開口101的二個第二開口10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口101及第二開口103自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向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延伸而穿過基底100及絕緣層110內,而露出對應的導電墊106。導電墊106的一部分自第二開口103的邊緣橫向突出。亦即,從上視角度來看,第一開口101及第二開口103完全位於對應的導電墊106區域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口101與對應的第二開口103隔開一距離D(如第2B圖所標示),使基底100的一部分環繞第一開口101且為第二開口103所圍繞。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D小於或等於第一開口的寬度W(如第2B圖所標示)。舉例來說,距離D約為10μm。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口101位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的第一口徑(即,第一開口101的底部寬度)實質上相同於其位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的第二口徑(即,第一開口101的頂部寬度)。因此,第一開口101具有實質上垂直的側壁。第一開口101的上視輪廓可具有圓形的上視輪廓,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開口101可具有其他形狀的上視輪廓而並不限定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開口103位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的第一口徑(即,第二開口103的底部寬度)實質上相同於其位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的第二口徑(即,第二開口103的頂部寬度)。因此,第二開口103也具有實質上垂直的側壁。第二開口103的上視輪廓可具有環形的上視輪廓,例如圓環形。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開口103可具有其他形狀的上視輪廓而並不限定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一光學部件114設置於絕緣層110上,且對應於感測區102。在一實施例中,光學部件114包括微透鏡陣列、濾光層、其組合或其他適合的光學部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一蓋板200設置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方,以保護光學部件114。在一實施例中,蓋板200可包括玻璃、石英、透明高分子材料或其他適合的透明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一間隔層(或稱作圍堰(dam))120,設置於基底100與蓋板200之間。間隔層120覆蓋導電墊106並露出光學部件114。在本實施例中,蓋板200、間隔層120及絕緣層110在感測區102上共同圍繞出一空腔116,使光學部件114位於空腔116內。在其他實施例中,間隔層120覆蓋光學部件114,使蓋板200與絕緣層110之間不具有空腔。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120大致上不吸收水氣且不具有黏性。在此情形中,可透過額外的黏著膠將蓋板200貼附於基底100上的絕緣層110。在其他實施例中,間隔層120可具有黏性。在此情形中,可透過間隔層120將蓋板200貼附於基底100上的絕緣層110。如此一來,間隔層120可不與任何的黏著膠接觸,以確保間隔層120之位置不因黏著膠而移動。同時,由於不需使用黏著膠,可避免黏著膠溢流而污染光學部件114。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一電性隔離結構132設置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性隔離結構132包括一第一隔離部130a及一第二隔離部130b。第一隔離部130a填入於基底100的每一第二開口103內,且第二隔離部130b自第一隔離部130a延伸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上100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隔離部130a局部填入於第二開口103內,而在第二開口103底部與第一隔離部130a之間形成一空孔103a。空孔103a能夠提供基底100與後續形成重佈線層之間的電性隔離,且作為電性隔離結構132與基底100之間的緩衝。在一些實施例中,空孔103a與第一隔離部130a之間的界面具有拱形輪廓。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性隔離結構132包括光阻材料、環氧樹脂、或其他適合的有機高分子材料(例如,聚苯噁唑(polybenzoxazole, PBO)、聚醯亞胺樹脂(polyimide)、苯環丁烯(butylcyclobutene, BCB)、聚對二甲苯(parylene)、萘聚合物(polynaphthalenes)、氟碳化物(fluorocarbons)、丙烯酸酯(acrylates))。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一第一導電結構136,設置於電性隔離結構13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136包括一第一導電部134a及一第二導電部134b。第一導電部134a位於每一第一開口101內,使第一隔離部130a環繞第一導電部134a。再者,第一導電部134a順應性覆蓋每一第一開口101的側壁及底部,且延伸於絕緣層110內而與對應的導電墊106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部134b自第一導電部134a延伸於第二隔離部130b上,使第二隔離部130b延伸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與第二導電部134b之間。在此情形中,第一導電結構136可稱作重佈線層,且第二導電部134b與第一導電部134a由同一導電材料層構成。第一導電結構136 (例如,重佈線層)可為單層或多層結構。為簡化圖式,此處僅繪示出單層導電層作為範例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136可包括鋁、鈦、鎢、銅、鎳、金或其組合。
第一導電結構136透過電性隔離結構132與基底100電性隔離,且經由第一開口101直接或間接電性連接露出的導電墊106。因此,第一開口101內的第一導電部134a也稱作基底通孔電極(through substrate via, TSV)。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一鈍化護層142,設置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方而覆蓋第一導電結構136及電性隔離結構132。再者,鈍化護層142沿基底100邊緣的一側壁表面100c及絕緣層110邊緣的一側壁表面110a延伸於間隔層120內。舉例來說,延伸深度約為間隔層120的一半厚度,使鈍化護層142能夠充分保護基底100及絕緣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護層142具有多個開口142a(如第2G圖所標示)而露出部分的第二導電部134b。
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護層142填入第一開口101,以覆蓋第一導電部134a。鈍化護層142並未填滿第一開口101,使一空孔101a形成於第一開口101內的第一導電部134a與鈍化護層142之間。空孔101a能夠作為鈍化護層142與第一導電部134a之間的緩衝,以在後續製程中進行熱處理時降低鈍化護層142與第一導電結構136之間由於熱膨脹係數不匹配所引發不必要的應力。再者,空孔101a能夠避免外界溫度或壓力劇烈變化時,鈍化護層142過度拉扯第一導電結構136,進而可防止靠近導電墊106的第一導電部134a剝離或發生斷裂。在一些實施例中,空孔101a與鈍化護層142之間的界面具有拱形輪廓。
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更包括多個第二導電結構144(例如,焊球、凸塊或導電柱),對應設置於鈍化護層142的開口142a(如第2G圖所標示)內而與露出的第二導電部134b電性連接。在上述實施例中,具有第二導電結構144的晶片封裝體10為球柵陣列(ball grid array, BGA)封裝體。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不具有第二導電結構144。在此情形中,晶片封裝體10可為平面網格陣列(land grid array, LGA)封裝體。
在上述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包括前照式感測裝置。在其他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10亦可包括背照式感測裝置。
第2A至2H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剖面示意圖,其中相同於第1圖中的部件係使用相同的標號並可能省略其說明。請參照第2A圖,提供一基底100。基底100具有一第一表面100a(例如,上表面)及與其相對的一第二表面100b(例如,下表面),且具有多個晶片區及圍繞這些晶片區並隔開相鄰的晶片區的一切割道區。此處為簡化圖式,僅繪示一完整的晶片區C、與其相鄰的晶片區C的一部分以及隔開這些晶片區C的一切割道區SC。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為一矽晶圓,以利於進行晶圓級封裝製程。在另一實施例中,基底100可為一矽基底或其他半導體基底。基底100的晶片區C內包括一感測區102,且感測區102鄰近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再者,感測區102內可包括一感測裝置(未繪示),例如影像感測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絕緣層110形成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絕緣層110可包括內層介電層(ILD)、金屬層間介電層(IMD)、鈍化護層或前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可包括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金屬氧化物或前述之組合或其他適合的絕緣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一或多個導電墊106於絕緣層110內。導電墊106對應於基底100的晶片區C且鄰近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區102內的感測裝置可透過基底100及絕緣層110內的內連線結構(未繪示)而與導電墊106電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依序進行半導體裝置的前段(front end)製程(例如,在基底100內製作感測區102及後段(back end)製程(例如,在基底100上製作絕緣層110、內連線結構及導電墊106)來製作前述結構。換句話說,以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係用於對完成後段製程的基底進行後續的封裝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一光學部件114於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方的絕緣層110上,且對應於感測區102。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部件114可為微透鏡陣列、濾光層、其組合或其他適合的光學部件。
接著,提供一蓋板200。在本實施例中,蓋板200可包括玻璃、石英、透明高分子材料或其他適合的透明材料。之後,可形成一間隔層120於蓋板200上,並透過間隔層120將蓋板200接合至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的絕緣層110上。可經由圍繞基底100的感測區102的間隔層120,形成一空腔116於晶片區C內的基底100與蓋板200之間,使光學部件114位於空腔116內,並透過蓋板200保護空腔116內的光學部件114。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先形成間隔層120於基底100的絕緣層110上,之後將蓋板200接合至基底100的絕緣層110上。在其他實施例中,間隔層120可覆蓋光學部件114,使基底100與蓋板200之間不具有空腔。
在一實施例中,可透過沉積製程(例如,塗佈製程、物理氣相沈積製程、化學氣相沈積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形成間隔層120。再者,間隔層120可包括環氧樹脂、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金屬氧化物或前述之組合)、有機高分子材料(例如,聚醯亞胺樹脂、苯環丁烯、聚對二甲苯、萘聚合物、氟碳化物、或丙烯酸酯)或其他適合的絕緣材料。或者,間隔層120可包括光阻材料,且可透過微影製程而圖案化,以形成空腔116。
請參照第2B圖,以蓋板200作為承載基底,對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進行薄化製程(例如,蝕刻製程、銑削(milling)製程、磨削(grinding)製程或研磨(polishing)製程)而減少基底100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進行薄化製程之後,基底100的厚度約在100 μm至200 μm的範圍。
接著,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濕蝕刻製程、電漿蝕刻製程、反應性離子蝕刻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於每一晶片區C的基底100內形成一或多個第一開口101及對應的一或多個第二開口103。第一開口101對應於導電墊106,且第二開口103環繞第一開口101且也對應於導電墊106。第一開口101及第二開口103自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延伸至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而貫穿基底100。
之後,可透過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濕蝕刻製程、電漿蝕刻製程、反應性離子蝕刻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將第一開口101及第二開口103延伸於絕緣層110內而露出導電墊106。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墊106的一部分自第二開口103的邊緣橫向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口101與對應的第二開口103隔開一距離D,使基底100的一部分環繞第一開口101且為第二開口103所圍繞。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D小於或等於第一開口的寬度W。舉例來說,距離D約為10μm。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口101與第二開口103分別具有實質上垂直的側壁。再者,第一開口101的上視輪廓可具有圓形的上視輪廓。第二開口103的上視輪廓可具有環形的上視輪廓,例如圓環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開口101與第二開口103可具有其他形狀的上視輪廓而並不限定於此。
請參照第2C及2D圖,形成一電性隔離結構132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透過沉積製程(例如,塗佈製程)形成一電性隔離材料層128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且局部填入第一開口101與第二開口103。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性隔離材料層128包括環氧樹脂、或其他適合的有機高分子材料(例如,聚苯噁唑、聚醯亞胺樹脂、苯環丁烯、聚對二甲苯、萘聚合物、氟碳化物、丙烯酸酯)。
之後,形成一罩幕層129於電性隔離材料層128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層129具有開口129a對應於第一開口101且露出第一開口101上方的電性隔離材料層128,如第2C圖所示。接著,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濕蝕刻製程、電漿蝕刻製程、反應性離子蝕刻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並利用罩幕層129作為蝕刻罩幕來去除露出的電性隔離材料層128。餘留的電性隔離材料層128形成了電性隔離結構132,如第2D圖所示。
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性隔離材料層128可包括光阻材料,且可透過微影製程而圖案化而無需形成罩幕層129及進行上述蝕刻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性隔離結構132包括一第一隔離部130a及一第二隔離部130b。第一隔離部130a局部填入於第二開口103內,而在第二開口103底部與第一隔離部130a之間形成一空孔103a。再者,第二隔離部130b自第一隔離部130a延伸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上100b。
請參照第2E圖,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136於電性隔離結構13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136包括一第一導電部134a及一第二導電部134b。第一導電部134a位於每一第一開口101內,且順應性覆蓋每一第一開口101的側壁及底部並與對應的導電墊106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第一導電部過程中,形成第二導電部134b於第二隔離部130b上方,使第二導電部134b延伸自第一導電部134a。在此情形中,第一導電結構136可稱作重佈線層。第一導電結構136透過電性隔離結構132與基底100電性隔離,且經由第一開口101直接或間接電性連接露出的導電墊106。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136可包括鋁、鈦、鎢、銅、鎳、金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依序透過沉積製程(例如,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電鍍製程、無電鍍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形成第一導電結構136(即,圖案化的重佈線層)。舉例來說,依序透過沉積製程、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以形成圖案化的鋁層,接著以相似的方式在圖案化的鋁層上依序形成圖案化的鎳層及圖案化的金層,使堆疊的鋁層、鎳層及金層形成第一導電結構136。
請參照第2F圖,在每一晶片區C的基底100內形成一開口140,使開口140沿著相鄰晶片區C之間的切割道區SC延伸而圍繞晶片區C。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40貫穿基底100及絕緣層110並延伸於間隔層120內,使每一晶片區C內的基底100彼此分離且每一晶片區C內的基底100具有側壁表面100c。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一預切割製程形成開口140,且開口140於間隔層120內的延伸深度約為間隔層120一半的厚度。
請參照第2G圖,形成一鈍化護層142,以覆蓋第一導電結構136及電性隔離結構132。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透過沉積製程,在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方形成鈍化護層142,且填入第一開口101及開口140,以覆蓋第一導電部134a。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護層142填滿開口140,使鈍化護層142延伸於間隔層120內。再者,鈍化護層142部分填充第一開口101,使一空孔101a形成於第一開口101內的第一導電部134a與鈍化護層142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鈍化護層142也可填滿第一開口101。
接著,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透過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圖案化鈍化護層142,以形成開口142a而露出部分的第二導電部134b。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護層142可包括環氧樹脂、綠漆(solder mask)、有機高分子材料(例如,聚醯亞胺樹脂、苯環丁烯、聚對二甲苯、萘聚合物、氟碳化物、或丙烯酸酯)或其他適合的絕緣材料。
請參照第2H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透過電鍍製程、網版印刷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於鈍化護層142的開口142a內填入第二導電結構144(例如,焊球、凸塊或導電柱),以與露出的第二導電部134b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結構144可包括錫、鉛、銅、金、鎳、或前述之組合。
之後,切割位於切割道區SC的基底100以及位於切割道區SC的基底100上方及下方的膜層,以使每一晶片區C的基底100彼此分離。舉例來說,可使用切割刀具或雷射進行切割製程,在進行切割製程之後,可形成獨立的晶片封裝體10,如第1圖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雖然第2A至2H圖的實施例為具有前照式(front side illumination, FSI)感測裝置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然而關於晶片的外部電性連接路徑(例如,基底內的開口、電性隔離結構、第一導電結構、鈍化護層及第二導電結構)的製作方法亦可應用於背照式(back side illumination, BSI)感測裝置的製程中。
根據上述實施例,第一開口101及第二開口103具有垂直側壁,且從上視角度來看,第一開口101及第二開口103完全位於對應的導電墊106區域內,因此可有效縮減導電墊106的間距而增加導電墊數量及設計彈性。再者,由於第一開口101的寬度小於導電墊106的寬度,因此可降低覆蓋基底通孔電極的鈍化護層142的總量,進而降低鈍化護層142所引發的應力。
根據上述實施例,位於第一開口101內的基底通孔電極(即,第一導電部134a)可透過位於第二開口103內的第一隔離部130a與基底100電性隔離。
根據上述實施例,由於基底100的一部分環繞第一開口101且為第二開口103所圍繞,故此部分的基底100可作為基底通孔電極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即使第一導電部134a發生斷裂,基底通孔電極仍可有效電性連接導電墊106。
請參照第3圖,其繪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2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相同於第1圖中的部件係使用相同的標號並省略其說明。晶片封裝體20之結構相似於第1圖中的晶片封裝體10之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不同於晶片封裝體10的電性隔離結構132,晶片封裝體20的電性隔離結構232包括第一隔離部230a及第二隔離部230b。第一隔離部230a填滿基底100的每一第二開口103。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性隔離結構232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矽)或其他適合的無機材料(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金屬氧化物或前述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不同於晶片封裝體10的第一導電結構136,晶片封裝體20的第一導電結構236包括一第一導電部234a及一第二導電部234b。第一導電部234a的一部分突出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使第一導電部234a具有T型輪廓,且第二隔離部230b局部位於第二導電部234b與突出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的第一導電部234a部分之間。再者,第二導電部234b連接至第一導電部234a且延伸於第二隔離部230b上方。在此情形中,第一導電部234a可稱作基底通孔電極,而第二導電部234b可稱作重佈線層。再者,第二導電部234b與第一導電部234a由不同的導電材料層構成。舉例來說,第二導電部234b可包括鋁、鈦、鎢、銅、鎳、金或其組合。第一導電部234a可包括銅。
第4A至4D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剖面示意圖,其中相同於第3圖及第2A至2H圖中的部件係使用相同的標號並可能省略其說明。請參照第4A圖,提供如第2B圖所示的結構。之後,在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形成一圖案化罩幕層131。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罩幕層131局部填入於第二開口103內,而在第二開口103底部與圖案化罩幕層131之間形成一空孔103a。再者,圖案化罩幕層131具有開口以露出第一開口101。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罩幕層131包括一光阻材料。
之後,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圖案化罩幕層131的開口及第一開口101內形成第一導電部234a,以作為基底通孔電極。第一導電部234a的一部分突出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而使第一導電部234a具有T型輪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部234a包括銅,且透過沉積製程(例如,電鍍製程或無電鍍製程)而形成。
請參照第4B圖,去除圖案化罩幕層131。之後,可透過沉積製程(例如,塗佈製程、物理氣相沈積製程、化學氣相沈積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形成一電性隔離結構232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電性隔離結構232包括第一隔離部230a及第二隔離部230b。第一隔離部230a填滿基底100的每一第二開口103,而第二隔離部230b覆蓋第一導電部234a並具有開口233露出對應的第一導電部234a的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性隔離結構232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矽)或其他適合的無機材料(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金屬氧化物或前述之組合)。
請參照第4C圖,形成第二導電部234b於第二隔離部230b上並填入開口233(如第4B圖所標示),以連接至第一導電部234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部234b的材料及製作方法相同或相似於第2E圖所述的第一導電結構136。在此情形中,第二導電部234b可稱作重佈線層。再者,第一導電部234a及第二導電部234b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236。之後,利用相同或相似於第2F圖所述的方法,於基底100內形成一開口140。
請參照第4D圖,利用相同或相似於第2G及2H圖所述的方法,於第4C圖的結構中依序形成鈍化護層142及第二導電結構144。
之後,切割位於切割道區SC的基底100以及位於切割道區SC的基底100上方及下方的膜層,以使每一晶片區C的基底100彼此分離。舉例來說,可使用切割刀具或雷射進行切割製程,在進行切割製程之後,可形成獨立的晶片封裝體20,如第3圖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雖然第4A至4D圖的實施例為具有前照式(FSI)感測裝置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然而關於晶片的外部電性連接路徑(例如,基底內的開口、電性隔離結構、第一導電結構、鈍化護層及第二導電結構)的製作方法亦可應用於背照式(BSI)感測裝置的製程中。
根據上述實施例,由於晶片封裝體20之結構相似於第1圖中的晶片封裝體10之結構,因此與晶片封裝體1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優點。
根據上述實施例,由於晶片封裝體20中的基底通孔電極(即,第一導電部234a)係透過電鍍製程而完全填滿於第一開口101內,因此可增加基底通孔電極的可靠度並增加後續形成的重佈線層(即,第二導電部234b)的設計彈性及製程容許度(process window)。
請參照第5圖,其繪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3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相同於第1及3圖中的部件係使用相同的標號並省略其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30之結構及製造方法相似於第3圖中的晶片封裝體20之結構,差異處在於晶片封裝體30中採用相同於第1圖中晶片封裝體10的電性隔離結構132取代第3圖中晶片封裝體20的電性隔離結構232。
根據上述實施例,由於晶片封裝體30之結構相似於第3圖中的晶片封裝體20之結構並採用第1圖中晶片封裝體10的電性隔離結構132,因此與晶片封裝體10及2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優點。
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4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相同於第5圖中的部件係使用相同的標號並省略其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40之結構及製造方法相似於第5圖中的晶片封裝體30之結構。不同於晶片封裝體30的第一導電結構236,晶片封裝體40的第一導電結構336包括一第一導電部334a及一第二導電部334b。第一導電部334a並未突出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第一導電部334a具有一凹口337,且第二隔離部130b具有一開口132a對應於凹口337,使第二導電部334b經由凹口337及開口132a延伸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方。
根據上述實施例,由於晶片封裝體40之結構相似於第5圖中的晶片封裝體30之結構,因此與晶片封裝體3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優點。
請參照第7圖,其繪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5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相同於第6圖中的部件係使用相同的標號並省略其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片封裝體50之結構及製造方法相似於第6圖中的晶片封裝體40之結構,差異處在於晶片封裝體50中採用相同於第3圖中晶片封裝體20的電性隔離結構232取代第6圖中晶片封裝體40的電性隔離結構132。相似地,第二隔離部230b具有一開口232a對應於凹口337,使第二導電部334b經由凹口337及開口232a延伸於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方。
根據上述實施例,由於晶片封裝體50之結構相似於第6圖中的晶片封裝體40之結構並採用第3圖中晶片封裝體20的電性隔離結構232,因此與晶片封裝體20及4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優點。
以上概略說明了本發明數個實施例的特徵,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於本揭露的型態可更為容易理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到可輕易利用本揭露作為其它製程或結構的變更或設計基礎,以進行相同於此處所述實施例的目的及/或獲得相同的優點。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可理解與上述等同的結構並未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保護範圍內,且可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
10、20、30、40:晶片封裝體 100:基底 100a:第一表面 100b:第二表面 100c、110a:側壁表面 101、103、129a、132a、140、142a、232a、233:開口 101a、103a:空孔 102:感測區 106:導電墊 110:絕緣層 114:光學部件 116:空腔 120:間隔層 128:電性隔離材料層 129:罩幕層 130a、230a:第一隔離部 130b、230b:第二隔離部 131:圖案化罩幕層 132、232:電性隔離結構 134a、234a、334a:第一導電部 134b、234b、334b:第二導電部 136、236、336:第一導電結構 142:鈍化護層 144:第二導電結構 200:蓋板 337:凹口 C:晶片區 D:距離 SC:切割道區 W:寬度
第1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剖面示意圖。 第2A至2H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剖面示意圖。 第3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剖面示意圖。 第4A至4D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剖面示意圖。 第5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剖面示意圖。 第7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晶片封裝體的剖面示意圖。
20:晶片封裝體
100:基底
100a:第一表面
100b:第二表面
100c:側壁表面
101、103:開口
102:感測區
106:導電墊
110:絕緣層
110a:側壁表面
114:光學部件
116:空腔
120:間隔層
230a:第一隔離部
230b:第二隔離部
232:電性隔離結構
234a:第一導電部
234b:第二導電部
236:第一導電結構
142:鈍化護層
144:第二導電結構
200:蓋板

Claims (29)

  1. 一種晶片封裝體,包括: 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第一開口及環繞該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其中該基底包括一感測裝置,位於該基底內且鄰近於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 一第一導電結構,包括: 一第一導電部,位於該基底的該第一開口內;以及 一第二導電部,位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上方;以及 一電性隔離結構,包括: 一第一隔離部,位於該基底的該第二開口內,使該第一隔離部環繞該第一導電部;以及 一第二隔離部,自該第一隔離部延伸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與該第二導電部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更包括: 一鈍化護層,覆蓋該第二導電部及該第二隔離部;以及 一第二導電結構,穿過該鈍化護層而電性連接至該第二導電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更包括: 一蓋板,設置於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上方;以及 一間隔層,設置於該基底與該蓋板之間,其中該鈍化護層沿該基底邊緣的一側壁表面延伸於該間隔層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一導電部順應性覆蓋該基底的該第一開口的側壁及底部,且該鈍化護層延伸於該第一開口內,而在該第一開口內的該第一導電部與該鈍化護層之間形成一空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一隔離部局部填入於該基底的該第二開口內,而在該第二開口底部與該第一隔離部之間形成一空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電性隔離結構包括一氧化物或一光阻材料。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一導電部的一部分突出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使該第二隔離部局部位於該第二導電部與突出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的該第一導電部的該部分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一導電部具有T型輪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一導電部具有一凹口,且該第二隔離部具有一第三開口對應於該凹口,使該第二導電部經由該凹口及該第三開口延伸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上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二導電部自該第一導電部延伸,使該第二導電部與該第一導電部由同一導電材料層構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二導電部連接至該第一導電部,且第二導電部與該第一導電部由不同的導電材料層構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隔開一距離,且該距離小於或等於該第一開口的寬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更包括: 一絕緣層,覆蓋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絕緣層內具有一導電墊,且該第一導電部延伸於該絕緣層內而電性連接該導電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第二開口延伸於該絕緣層內而露出該導電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其中該導電墊的一部分自該第二開口的邊緣橫向突出。
  16. 一種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底,該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其中該基底包括一感測裝置,位於該基底內且鄰近於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 形成一第一開口及環繞該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於該基底內; 形成一電性隔離結構的一第一隔離部於該基底的該第二開口內,且形成該電性隔離結構的一第二隔離部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上方,其中該第二隔離部延伸自該第一隔離部;以及 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的一第一導電部於該基底的該第一開口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蓋板於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上方;以及 形成一間隔層於該基底與該蓋板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在形成該第一導電部過程中,形成該第一導電結構的一第二導電部於該第二隔離部上方,其中該第二導電部延伸自該第一導電部,且該第二導電部與該第一導電部由同一導電材料層構成; 形成一鈍化護層,以覆蓋該第二導電部及該第二隔離部;以及 形成一第二導電結構,以穿過該鈍化護層而電性連接至該第二導電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導電部順應性覆蓋該基底的該第一開口的側壁及底部,且該鈍化護層延伸於該第一開口內,而在該第一開口內的該第一導電部與該鈍化護層之間形成一空孔。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形成該第一導電結構的一第二導電部於該第二隔離部上方,且連接至該第一導電部,其中該第二導電部與該第一導電部由不同的導電材料層構成; 形成一鈍化護層,以覆蓋該第二導電部及該第二隔離部;以及 形成一第二導電結構,以穿過該鈍化護層而電性連接至該第二導電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隔離部局部填入於該基底的該第二開口內,而在該第二開口底部與該第一隔離部之間形成一空孔。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電性隔離結構包括一氧化物或一光阻材料。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導電部的一部分突出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使該第一導電部具有T型輪廓。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導電部具有一凹口,且該第二隔離部具有一第三開口對應於該凹口,使該第二導電部經由該凹口及該第三開口延伸於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上方。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隔開一距離,且該距離小於或等於該第一開口的寬度。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絕緣層於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上,以及形成一導電墊於該絕緣層內。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延伸該第一開口於該絕緣層內,其中該第一導電部經由該第一開口延伸於該絕緣層內而電性連接該導電墊。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延伸該第二開口於該絕緣層內,以露出該導電墊。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導電墊的一部分自該第二開口的邊緣橫向突出。
TW108134171A 2018-09-25 2019-09-23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TWI7178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36150P 2018-09-25 2018-09-25
US62/736,150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632A true TW202013632A (zh) 2020-04-01
TWI717846B TWI717846B (zh) 2021-02-01

Family

ID=69883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4171A TWI717846B (zh) 2018-09-25 2019-09-23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450697B2 (zh)
JP (1) JP6933697B2 (zh)
CN (1) CN110943052B (zh)
TW (1) TWI7178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13375A1 (en) * 2019-07-11 2021-01-14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10125912A1 (en) * 2019-10-28 2021-04-29 Intel Corporation Minimizing package impedance discontinuity through dielectr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s
KR20220021238A (ko) * 2020-08-13 2022-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5394734A (zh) * 2021-05-21 2022-11-2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88680B2 (en) * 2005-08-30 2009-02-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ductive through via process for electronic device carriers
KR100753528B1 (ko) * 2006-01-04 2007-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웨이퍼 레벨 패키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08066679A (ja) 2006-09-11 2008-03-21 Manabu Bonshihar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63186B2 (ja) * 2007-03-30 2014-07-30 ピーエスフォー ルクスコ エスエイアールエル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37761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light sensitivity for backside illumination image sensor
TW200845339A (en) * 2007-05-07 2008-11-16 Sanyo Electric Co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101157B2 (ja) 2007-05-07 2012-12-19 オン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トレーディング・リミテッド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272490A (ja) 2008-05-08 2009-11-19 Oki Semiconductor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219425A (ja) * 2009-03-18 2010-09-30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CN101699622B (zh) 2009-11-18 2011-09-14 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
TWI527174B (zh) * 2010-11-19 2016-03-21 日月光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半導體元件之封裝結構
KR101767654B1 (ko) * 2011-05-19 2017-08-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어 갭 절연 구조를 갖는 관통전극을 구비한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890191B2 (en) * 2011-06-30 2014-11-18 Chuan-Jin Shiu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KR101828490B1 (ko) * 2011-08-30 2018-0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관통전극을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3115382A (ja) * 2011-11-30 2013-06-10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35520B2 (ja) 2012-04-26 2016-11-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34864B1 (ko) * 2012-05-30 2019-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관통 실리콘 비아 구조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078414B (zh) * 2013-03-28 2017-02-0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硅通孔及其形成方法
CN104241249B (zh) * 2013-06-21 2017-03-2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硅通孔互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JP2016111285A (ja) * 2014-12-10 2016-06-20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TWI600125B (zh) * 2015-05-01 2017-09-21 精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JP6519785B2 (ja) 2015-05-11 2019-05-29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貫通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424540B2 (en) * 2016-10-06 2019-09-24 Xintec Inc.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77855A (ja) 2020-05-21
JP6933697B2 (ja) 2021-09-08
CN110943052B (zh) 2022-07-29
US20200098811A1 (en) 2020-03-26
US20220344396A1 (en) 2022-10-27
CN110943052A (zh) 2020-03-31
US11450697B2 (en) 2022-09-20
US11973095B2 (en) 2024-04-30
TWI717846B (zh) 202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9759B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US10056419B2 (en) Chip package having chip connected to sensing device with redistribution layer in insulator layer
TWI614852B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US9997473B2 (en)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0424540B2 (en)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201947679A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US9177919B2 (en)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07221540B (zh) 晶片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
TWI717846B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US9379072B2 (en)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I642149B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US11309296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50794B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TWI620284B (zh) 晶片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10797358B (zh) 晶片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238408A1 (en) Chip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