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4191A - 探針 - Google Patents

探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4191A
TW202004191A TW108117291A TW108117291A TW202004191A TW 202004191 A TW202004191 A TW 202004191A TW 108117291 A TW108117291 A TW 108117291A TW 108117291 A TW108117291 A TW 108117291A TW 202004191 A TW202004191 A TW 2020041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portion
contact spring
probe
contac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4985B (zh
Inventor
笹野直哉
寺西宏真
酒井貴浩
崔時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4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4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4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498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33Geometry asp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4Intermediate parts, e.g. adapters, splitters or elbo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Pistons, Piston Rings, And Cylinders (AREA)

Abstract

探針具備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以及於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串聯配置的中間部及緩衝彈簧部。緩衝彈簧部是構成為相對於中間部而於第二方向可彈性變形,所述第二方向與第一接觸彈簧部、中間部、緩衝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的排列方向的第一方向交叉,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相對於中間部而於與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可彈性變形。

Description

探針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可配置於連接器(connector)的探針(probe pin),所述連接器可連接於連接對象物。
對於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元件等電子零件模組,一般而言於其製造步驟中進行導通檢查及動作特性檢查等。該些檢查是藉由利用連接器將檢查裝置與電子零件模組連接而進行。
作為此種連接器,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連接器。該連接器具備可配置於基板上的基底部、自基底部的上部與基板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且可與電子零件模組嵌合的嵌合部、及安裝於基底部的多個連接構件。所述連接器中,設於基底部的移動限制部與設於嵌合部的移動限制部具有間隙地卡合,從而嵌合部可相對於基底部於該間隙的範圍內相對地移動。藉此,即便於將電子零件模組於相對於嵌合方向傾斜的方向連接時,亦可將電子零件模組順暢地嵌合連接。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5899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所述連接器中,於基底部及嵌合部各自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有移動限制部,故而若未以高精度形成基底部及嵌合部的各構件,則有時難以如設計般使嵌合部移動。此時,若於電子零件模組相對於嵌合方向傾斜的方向將電子零件模組連接,則有對連接構件施加與預定的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應力,導致連接構件損傷的可能性。
本揭示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施加有與預定的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應力亦不易損傷的探針。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一例的探針可配置於連接器,該連接器可連接於連接對象物,所述探針包括: 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以及 中間部及緩衝彈簧部,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串聯配置, 所述中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緩衝彈簧部, 所述緩衝彈簧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所述中間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並且所述緩衝彈簧部是構成為在相對於所述中間部而於第二方向可彈性變形,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所述中間部、所述緩衝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的排列方向的第一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相對於所述中間部而於與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可彈性變形。 [發明的效果]
根據所述探針,具備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以及於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串聯配置的中間部及緩衝彈簧部,緩衝彈簧部是構成為相對於中間部而於第二方向可彈性變形,所述第二方向與第一接觸彈簧部、中間部、緩衝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的排列方向的第一方向交叉,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相對於中間部而於與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可彈性變形。藉由此種結構,即便施加有與預定的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應力,亦藉由緩衝彈簧部使該應力分散,可降低探針的損傷。其結果為,可實現不易損傷的探針。
以下,按照隨附圖式對本揭示的一例進行說明。再者,以下的說明中,視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語(例如包括「上」、「下」、「右」、「左」的用語),但該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使參照圖式的本揭示的理解容易,且並非由該些用語的含意來限定本揭示的技術範圍。另外,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僅為例示,並非意圖限制本揭示、其應用物或其用途。進而,圖式為示意性,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與現實一致。
(第一實施形態) 本揭示的第一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以可連接於連接對象物的一例的檢查裝置100及檢查對象200的方式構成(參照圖3),如圖1所示,具備連接器殼體10、及可擺動地支持於所述連接器殼體10的第一端子連接部20(連接器1的殼體的一例)。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如圖2所示般設有施力部30。
作為一例,連接器殼體10如圖1所示,為大致矩形的箱狀,由在厚度方向(即,圖1的上下方向)重疊的上殼體11與下殼體12所構成。該連接器殼體10於在其長度方向(即,第一方向X)相向的其中一個側面具有開口面13,在該開口面13設有大致橢圓形狀的開口部14。
如圖3所示,在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設有基板40、及可連接於檢查裝置100的第二端子連接部50。基板40經由設於其板面的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的連接端子41(圖6所示),而電性連接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及第二端子連接部50。第二端子連接部50相對於基板40而配置於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相反側。
第一端子連接部20如圖3所示,作為與開口面13交叉(例如正交)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的第一端部201位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且作為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端部202於可連接檢查對象200的連接器殼體10的外部露出。再者,檢查對象200例如為具有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連接器或高解析度多媒體介面(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連接器的電子零件模組。
另外,第一端子連接部20如圖4所示,配置於開口部14內且在與開口部14的緣部之間間隙15的基準位置P,以於開口面13上相對於圖4的上下左右的任意方向而可擺動的狀態支持於連接器殼體10。本實施形態中,間隙15是於基準位置P遍及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繞第一方向X(即,圖2的紙面貫通方向)的全周而設置。
詳細而言,第一端子連接部20如圖3所示,具有板狀的探針60及連接殼體21,該連接殼體21以於第一方向X延伸且板面於與第一方向X交叉(例如正交)的第二方向Y(圖4所示)相向的方式設有可收容探針60的第一收容部22。本實施形態中,第一端子連接部20如圖2所示,具有多個探針60,於連接殼體21設有沿第二方向Y空開間隔而配置的多對第一收容部22,於各第一收容部22分別收容有探針60。藉此,自第一方向X觀看,各對第一收容部22相對於與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交叉(例如正交)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線L1而對稱地配置,且相互地電性獨立。即,收容於各對第一收容部22的探針60以藉由後述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自第三方向Z可夾持檢查對象200,並且藉由後述的第二接觸彈簧部62自第三方向Z可夾持基板40的方式構成。
如圖3所示,於連接殼體21的第一端部201側的端部,設有支持後述的施力部30的施力構件(即,線圈彈簧31)的支持部211,於連接殼體21的第二端部202側的端部,設有於第一方向X開口而自第一方向X可收容檢查對象200的凹部23、及確認用窗24。於凹部23的內部,配置有各探針60的後述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即,檢查對象200沿第一方向X連接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另外,確認用窗24與第一收容部22及連接殼體21的外部連通,自連接殼體21的外部可確認各探針60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
另外,如圖5所示,第一端子連接部20具有導電性的外殼部25,該外殼部25覆蓋連接殼體21的外表面,並且設有配置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的接地端子26。本實施形態中,外殼部25是由鐵等金屬構成,以與各探針60電性獨立地狀態將連接殼體21的外表面的除了第二端部202以外的區域覆蓋。藉由如此構成,於對第一端子連接部20連接檢查對象200等連接對象物時,檢查對象200等連接對象物不會與外殼部25接觸,可降低向第一端子連接部20連接時的檢查對象200的損傷。另外,接地端子26分別於外殼部25的第二方向Y的兩端部設有各一對。
於連接殼體21的外表面,如圖3所示,設有可收容外殼部25的凹部212。該凹部212是以所收容的外殼部25的外表面相對於連接殼體21的未設置凹部212的部分(例如連接殼體21的第二端部202側的端部213)的外表面而位於同一平面上的方式構成。
各對接地端子26如圖6所示,以於第三方向Z相向的方式配置,且以於在第三方向Z經彈性變形的狀態下對基板40連接端子41可接觸的方式構成。
施力部30如圖2所示,配置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相對於連接器殼體10而將第一端子連接部20向基準位置P施力。詳細而言,施力部30是由多個施力構件(本實施形態中為四個線圈彈簧31)所構成,四個線圈彈簧31相對於與第一方向X正交的假想直線(例如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線L1)而對稱地配置。
各線圈彈簧31收容於線圈彈簧收容部16,該線圈彈簧收容部16是由設於連接殼體21的支持部211的大致圓柱狀的凹部214、以及設於殼體11及下殼體12各自且相互以與連接殼體21的凹部214分別相向的方式配置的大致圓柱狀的凹部111、凹部121所構成。藉由使用線圈彈簧31作為施力構件,可使第一端子連接部20除了開口面13上的任意方向以外還可於第一方向X擺動。
各探針60如圖7所示為板狀,且具備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及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沿第一方向X串聯配置的中間部63及緩衝彈簧部64。即,第一接觸彈簧部61、中間部63、緩衝彈簧部64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沿第一方向X排列。另外,各探針60例如是利用電鑄法形成,將第一接觸彈簧部61、中間部63、緩衝彈簧部64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構成為一體。
自第二方向Y觀看,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具有蜿蜒形狀,以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另外,第一接觸彈簧部61由相互空開間隙65而配置的多個彈性片(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而為兩個帶狀的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所構成。作為一例,該第一接觸彈簧部61具有於第一方向X的兩處彎折的波形狀或蜿蜒形狀。各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的遠離中間部63的端部相互連接。即,間隙65由各彈性片611、612及中間部63包圍,自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於第一方向X遠離中間部63的彎折部附近,設有對經由開口部14收容於凹部23的檢查對象200自第三方向Z可接觸的接點部66(參照圖3)。接點部66以如下方式構成:於由連接於連接器1的檢查對象20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參照圖14及圖15),除了於第三方向Z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間隙65變窄。即,第一接觸彈簧部61以於由連接於連接器1的檢查對象20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除了於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另外,以多個彈性片611、612中鄰接的彈性片間的間隙65變窄的方式構成。藉由如此構成,可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提高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耐久性。另外,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故而可更可靠地降低由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觸所致的檢查對象200的損傷。再者,本實施形態中,由多個彈性片611、612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該第一接觸彈簧部61與相較於基板40而對連接器1更頻繁地插拔的檢查對象200接觸。
再者,第二接觸彈簧部62除了由一個彈性片構成的方面以外,具有與第一接觸彈簧部61相同的結構。即,第二接觸彈簧部62具有於第一方向X的兩處彎折的波形狀或蜿蜒形狀,於在第一方向X遠離緩衝彈簧部64的彎折部附近,設有對基板40自第三方向Z可接觸的接點部68(參照圖3)。
中間部63具有大致矩形狀,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緩衝彈簧部64。於該中間部63的緩衝彈簧部64側的端部,設有第一定位部631,該第一定位部631限制收容於連接殼體21的第一收容部22時的、探針60的於第一方向X且朝向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方向的移動。第一定位部631是由在第三方向Z向遠離緩衝彈簧部64的方向延伸的平面所構成。
緩衝彈簧部64具有自中間部63於第三方向Z突出的大致矩形的框狀,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中間部63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二方向Y(即板厚方向)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於緩衝彈簧部64的中間部63側的端部,設有第二定位部641,該第二定位部641限制收容於連接殼體21的第一收容部22時的、探針60的於第一方向X且朝向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方向的移動。第二定位部641是由在第三方向Z向遠離緩衝彈簧部64的方向且中間部63的與第一定位部631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平面所構成。
另外,在第二定位部641的於第三方向Z遠離中間部63的端部,設有自第二定位部641沿第一方向X向第一接觸彈簧部61延伸的突起部642。該突起部642如圖3所示,收容於在第三方向Z設於連接殼體21的支持部211且配置於線圈彈簧31與中間部63之間的凹部215。
如圖3所示,第二接觸彈簧部62及緩衝彈簧部64各自位於連接殼體21的外部且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緩衝彈簧部64收容於設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的第二收容部17,第二接觸彈簧部62收容於設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的第三收容部18。
另外,如圖8所示,第二方向Y的中間部63的板面與第一收容部22之間的最短距離D1較第二方向Y的緩衝彈簧部64的板面與第二收容部17之間的最短距離D2而更小。進而,以各探針60的板厚W1成為鄰接的探針60的板面間的最短距離W2的1/2以下(較佳為1/3以下)的方式構成。再者,雖未圖示,但第二方向Y的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板面與第三收容部18之間的最短距離,和第二方向Y的中間部63的板面與第一收容部22之間的最短距離D1大致相同。
所述連接器1具備:連接器殼體10,具有設有開口部14的開口面13;第一端子連接部20,配置於開口部14內且在與開口部14的緣部之間設有間隙15的基準位置P,以於開口面13上可擺動的狀態支持於連接器殼體10;以及施力部30,將第一端子連接部20向基準位置P施力。藉由此種結構,即便於將檢查對象200自相對於向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連接方向(即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連接時,亦可於抵抗施力部30的施加力而第一端子連接部20偏離基準位置P後,利用施力部30的施加力使第一端子連接部20回到基準位置P。因此,可使第一端子連接部20相對於檢查對象200自對準,因而可實現可不使檢查對象200等連接對象物損傷而連接的連接器1。
另外,第一端子連接部20具有覆蓋其外表面且設有配置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的接地端子26的、導電性的外殼部25。藉由該外殼部25,可降低流經連接器的高頻區域的信號損失。
另外,於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設有相對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而電性連接的基板40,接地端子26以於經彈性變形的狀態下可與基板40的連接端子41接觸的方式構成。藉由此種結構,可提高接地端子26對基板40的連接端子41的接觸壓,從而提高接地端子26與連接端子41之間的接觸可靠性。
另外,施力部30由多個施力構件(例如線圈彈簧31)所構成,多個施力構件相對於與第一方向X正交的假想直線L1而對稱地配置。藉由此種結構,可減小對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施加力的偏差,更可靠地使第一端子連接部20如設計般擺動。其結果為,可使第一端子連接部20相對於檢查對象200等連接對象物而更可靠地自對準。
另外,第一端子連接部20具有板狀的探針60、以及以於第一方向X延伸且板面於第二方向Y相向的方式設有可收容探針60的第一收容部22的連接殼體21,探針60具備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及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沿第一方向X串聯配置的中間部63及緩衝彈簧部64。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中間部63的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緩衝彈簧部64,緩衝彈簧部64的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中間部63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並且緩衝彈簧部64以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二方向Y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及緩衝彈簧部64位於連接殼體21的外部且連接器殼體10的內部,於連接器殼體10設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可收容緩衝彈簧部64的第二收容部17。而且,第二方向Y的中間部63的板面與第一收容部22之間的最短距離D1較第二方向Y的緩衝彈簧部64的板面與第二收容部17之間的最短距離D2更小。藉由此種結構,即便將檢查對象200自與接觸方向(即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連接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對探針60施加與預定的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第二方向Y)的應力,亦藉由緩衝彈簧部64使該應力分散,從而可降低探針60的損傷。即,可實現下述探針60,該探針60即便於將檢查對象200等連接對象物自與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連接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時,亦不易損傷。
另外,連接殼體21具有與第一收容部22及連接殼體21的外部連通,並且自連接殼體21的外部可確認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確認用窗24。藉由該確認用窗24,可容易地確認收容於第一收容部22的探針60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收容狀態。
另外,第一端子連接部20具有多個探針60、及於第二方向Y空開間隔而配置且分別收容有各探針60的多個第一收容部22,各探針60的板厚W1為鄰接的探針60的板面間的最短距離W2的1/2以下。藉由此種結構,能可靠地確保各探針60的絕緣性。
另外,所述探針60更具備定位部631、定位部641,該定位部631、定位部641設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決定收容於第一收容部22時的、相對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第一方向X的位置。藉由該定位部631、定位部641,可減少探針60自第一收容部22的脫落。
另外,定位部具有:第一定位部631,設於中間部63的第三方向Z的其中一側,限制向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側(例如朝向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方向)的移動;以及第二定位部641,設於緩衝彈簧部64的第三方向Z的另一側,限制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側(例如朝向第二接觸彈簧部61的方向)的移動。藉由此種結構,可進一步減少探針60自第一收容部22的脫落。
再者,所述連接器1中,連接器殼體10是由在第三方向Z積層的上殼體11及下殼體12所構成,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如圖9所示,由在第二方向Y積層的左殼體71及右殼體72而構成。此時,如圖10所示,自第一方向X(即,圖10的紙面貫通方向)觀看,施力部30的四個線圈彈簧31可相對於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第二方向Y的中心線L2而對稱地配置。
另外,以收容於第一收容部22的探針60的中間部63的板面與第一收容部22之間的最短距離D1較該探針60的緩衝彈簧部64的板面與第二收容部17之間的最短距離D2的方式構成,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以最短距離D1與最短距離D2相同的方式構成。
外殼部25不限於以覆蓋連接殼體21的一部分的方式構成的情形,例如亦可如圖9所示,以覆蓋整個連接殼體21的方式構成,於不大需要考慮高頻區域的信號損失時,亦可省略。
接地端子26不限於以於經彈性變形的狀態下與基板40的連接端子41接觸的方式構成的情形,亦可以於未彈性變形的狀態下與基板40的連接端子41接觸的方式構成。此時,例如接地端子26亦可藉由焊接等而連接於基板40的連接端子41,從而提高接觸可靠性。
施力部30不限於由四個線圈彈簧31構成的情形,例如亦可由一個~三個線圈彈簧31構成,亦可由五個以上的線圈彈簧31構成。另外,施力部30不限於將多個線圈彈簧31配置於第三方向Z的上下的情形,亦可多個線圈彈簧31除了配置於第三方向Z的上下以外,還配置於第二方向Y的左右一者或兩者。
施力構件不限於線圈彈簧31,例如亦可如圖12所示,由板彈簧32構成。圖12中,於第三方向Z的上下分別配置各兩個板彈簧32(圖12中僅表示三個板彈簧32),於第二方向Y的左右兩者分別配置各兩個板彈簧32。
端子連接部可根據連接器1的設計等而適當變更其結構。
例如,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探針不限於所述探針60,亦可使用其他結構的探針。例如,作為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探針,亦可使用藉由電鑄法以外的方法所形成的探針,或亦可使用未設有定位部631、定位部641的探針。
另外,連接殼體21不限於具有沿第二方向Y空開間隔配置的多對第一收容部22的情形,例如亦可如圖13所示,僅於相對於第三方向Z的中心線L1的其中一側(圖13中為第三方向Z的中心線L1的上殼體11側),設置多個第一收容部22。此時,外殼部25的接地端子26亦只要僅設於第三方向Z的中心線L1的其中一側即可。
另外,第一端子連接部20的多個探針60如圖5所示,以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前端部沿第二方向Y排成一直線的方式配置(圖5中僅表示第二接觸彈簧部62),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多個探針60配置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前端部交替於第一方向X錯開的鋸齒狀。
另外,亦可如圖16所示,省略確認用窗24。
另外,不限於以各探針60的板厚W1成為鄰接的探針60的板面間的最短距離W2的1/2以下(較佳為1/3以下)的方式構成的情形,亦可以各探針60的板厚W1大於鄰接的探針60的板面間的最短距離W2的1/2的方式構成。
探針60只要具備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及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串聯配置的中間部63及緩衝彈簧部64,且緩衝彈簧部64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二方向Y可彈性變形,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則可採用任意結構。
例如,可如圖17所示,由一個彈性片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由多個彈性片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圖17的探針60中,第二接觸彈簧部62由相互空開間隙67而配置的兩個彈性片621、彈性片622所構成。
另外,可如圖18所示,由多個彈性片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圖18的探針60中,第一接觸彈簧部61由相互空開間隙65而配置的三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彈性片613所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由相互空開間隙67而配置的三個彈性片621、彈性片622、彈性片623所構成。
緩衝彈簧部64不限於框狀,只要相對於中間部63而於第二方向Y可彈性變形,則可採用任意結構。例如,緩衝彈簧部64可如圖19所示,由連接於中間部63的第一連接部643、連接於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第二連接部644、以及連接於第一連接部643及第二連接部644且於第一方向X延伸的波狀或蜿蜒形狀的第三連接部645所構成。第三連接部645亦可如圖20所示,為於第一方向X延伸的棒狀。
另外,緩衝彈簧部64可如圖21及圖22所示,具有將於第二方向Y貫通緩衝彈簧部64的貫通孔646分隔的肋647。圖21的探針60中,可設置將貫通孔646於第三方向Z分隔為兩個的一個肋647。圖22的探針60中,設有將貫通孔646於第一方向X分隔為三個的兩個肋647。
緩衝彈簧部64的突起部642可如圖23所示般省略。另外,亦可如圖24所示,於突起部642的第三方向Z的兩側設置壓入用的突起648。各突起648隨著於第一方向X自中間部63朝向第二接觸彈簧部62,而於第三方向Z向相互遠離的方向突出。
亦可如圖25所示,於緩衝彈簧部64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接觸彈簧部62側的端部設置突出部649。該突出部649配置於緩衝彈簧部64的第一方向X的、連接有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側面的第三方向Z的一端。另外,突出部649是以於其前端收容於連接器殼體10的狀態下可與連接器殼體10的內面接觸的方式構成。再者,於設有突出部649的緩衝彈簧部64的側面的第三方向Z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接觸彈簧部62。另外,圖25的探針60中,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第一方向X的遠離中間部63的前端614,將兩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一體化。
如圖26及圖27所示,圖25的探針60以下述方式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點部66於由連接於連接器1的檢查對象20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除了於第三方向Z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間隙65變窄。另外,以下述方式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接點部68於由基板4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除了於第三方向Z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基板4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間隙67變窄。
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不限於具有於第一方向X的兩處彎折的波形狀或蜿蜒形狀的情形,例如亦可為於第一方向X的一處彎折的大致L字狀或大致J字狀。
(第二實施形態) 本揭示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探針60如圖28所示,於不具備緩衝彈簧部64的方面,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探針60不同。再者,第二實施形態中,對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部分標註相同的參照編號而省略說明,對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的方面進行說明。
如圖28所示,第二實施形態的探針60中,中間部63由中間部本體163及輔助中間部164所構成。中間部本體163具有與圖7的探針60的中間部63相同的形狀及結構。輔助中間部164除了未設置貫通孔646的方面以外,具有與圖7的探針60的緩衝彈簧部64相同的形狀及結構。即,輔助中間部164較緩衝彈簧部64而剛性更高,與緩衝彈簧部64相比較而以相對於中間部本體163於第二方向Y不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如圖29及圖30所示,圖28的探針60亦與圖7的探針60同樣地,以下述方式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點部66於由連接於連接器1的檢查對象20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除了於第三方向Z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間隙65變窄。
第二實施形態的探針60亦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探針60同樣地,以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可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狀態下可配置於連接器1的方式構成(參照圖3)。如此,於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可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狀態下,將探針60配置於連接器1,進行導通檢查或動作特性檢查等。此種檢查中,檢查對象200對連接器1的連接及連接解除的反覆頻率較檢查裝置100、及與可連接於檢查裝置100的第二端子連接部50電性連接的基板40更高(即,檢查裝置100及基板40為第一連接對象物的一例,檢查對象200為第二連接對象物的一例)。
此外,檢查用的探針通常頻繁地反覆進行對連接對象物的連接及連接解除,故而要求耐久性。若為了確保耐久性而以鎳合金或鈦合金等硬度高的材料來形成探針,則有損傷連接對象物之虞。反之,若以鈹鋼或磷青銅等硬度低的材料來形成探針,則有時探針無法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由反覆進行對連接對象物的連接及連接解除所致的滑動磨耗引起接點部劣化。
根據第二實施形態的探針60,可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提高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耐久性,並且更可靠地降低由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觸所致的連接對象物的損傷。即,可延長配置有探針60的連接器1的壽命。
再者,藉由利用鎳合金或鈦合金等硬度高的材料來形成探針60,並且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板厚減薄,而可使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接點部66更柔軟地移位,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另外,藉由將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各彈性片611、彈性片612的前端相互連接,並利用各彈性片611、彈性片612及中間部63將間隙65包圍,而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強度變高,可進一步提高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耐久性。進而,由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故而形成有多個自與檢查對象200的接觸部分至中間部63的電性路徑,可降低探針60的電阻。
圖28所示的探針60中,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沿第一方向X延伸,但不限於該情形。例如,第二接觸彈簧部62亦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方式配置。再者,第二接觸彈簧部62只要以於與其延伸方向及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即可。
另外,亦可如圖31所示,於圖28的探針60中,由多個彈性片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圖31的探針60中,由兩個彈性片621、彈性片622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
如圖32及圖33所示,圖31的探針60亦與圖25的探針60同樣地,以下述方式構成: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點部66於由連接於連接器1的檢查對象20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除了於第三方向Z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檢查對象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間隙65變窄。另外,以下述方式構成: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接點部68於由基板40施加有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除了於第三方向彈性變形以外,亦於與基板4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間隙67變窄。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揭示的各種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後對本揭示的各種形態進行說明。再者,以下的說明中,作為一例,亦附註參照符號來進行記載。
本揭示的第一形態的探針60可配置於連接器1,所述連接器1可連接於連接對象物100、連接對象物200,所述探針60包括: 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及 中間部63及緩衝彈簧部64,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串聯配置, 所述中間部63的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緩衝彈簧部64,所述第一方向X是相對於所述中間部63為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所述中間部63、所述緩衝彈簧部64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排列方向, 所述緩衝彈簧部64的所述第一方向X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所述中間部63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並且所述緩衝彈簧部64以於與所述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相對於所述中間部63而於與所述第一方向X及所述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根據第一形態的探針60,即便施加有與預定的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應力,亦藉由緩衝彈簧部64使該應力分散,可降低探針60的損傷。其結果為,可實現不易損傷的探針60。
本揭示的第二形態的探針60更包括: 定位部631、定位部641,設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決定收容於所述連接器1的殼體10時的、相對於所述殼體10的所述第一方向X的位置。
根據第二形態的探針60,可藉由定位部631、定位部641而減少探針60自第一收容部22的脫落。
本揭示的第三形態的探針60中, 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定位部631,設於所述中間部63的所述第三方向Z的其中一側,限制向所述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側的移動;以及 第二定位部641,設於所述緩衝彈簧部64的所述第三方向Z的另一側,限制向所述第一方向X的另一側的移動。
根據第三形態的探針60,可進一步減少探針60自第一收容部22的脫落。
本揭示的第四形態的探針60中,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至少一者由相互空開間隙65而配置的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所構成。
本揭示的第五形態的探針60中,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以於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200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亦於與所述連接對象物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本揭示的第六形態的探針60中,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以於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200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所述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中鄰接的彈性片間的所述間隙65變窄的方式構成。
根據第四形態~第六形態的探針60,可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提高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耐久性,並且更可靠地降低由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觸所致的連接對象物的損傷。
本揭示的第七形態的探針60可配置於連接器1,所述連接器1可連接於連接對象物100、連接對象物200,所述探針60包括: 板狀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沿第一方向X延伸; 板狀的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及 中間部63,配置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由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所構成,所述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於與所述第一方向X、以及作為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的板厚方向的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並且相互空開間隙65而配置, 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於與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Z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所述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各自的於所述第一方向遠離所述中間部的端部相互連接。
根據第七形態的探針60,可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提高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耐久性,並且更可靠地降低由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觸所致的連接對象物的損傷。
本揭示的第八形態的探針60中, 作為所述連接對象物100、連接對象物200,包含第一連接對象物100、及相較於所述第一連接對象物100而對所述連接器1的連接及連接解除的反覆頻率更高的第二連接對象物200, 以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可與所述第二連接對象物200接觸的狀態下可配置於所述連接器1的方式構成。
根據第八形態的探針60,以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可與對連接器1更頻繁地連接及連接解除的第二連接對象物200接觸的方式構成,故而可延長所配置的連接器1的壽命。
本揭示的第九形態的探針60中,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以於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200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所述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中鄰接的彈性片間的所述間隙65變窄的方式構成。
本揭示的第十形態的探針60中,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以於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200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Z的力的狀態下,亦於與所述連接對象物200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根據第九形態及第十形態的探針60,可使第一接觸彈簧部61更順利地彈性變形,提高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耐久性,並且更可靠地降低由第一接觸彈簧部61的接觸所致的連接對象物的損傷。
本揭示的第十一形態的檢查方法使用探針60, 所述探針60可配置於連接器1,所述連接器1可連接於連接對象物100、連接對象物200,所述探針60包括: 板狀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沿第一方向X延伸; 板狀的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及 中間部63,配置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之間,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由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所構成,所述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於與所述第一方向X、以及作為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各自的板厚方向的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三方向Z可彈性變形,並且相互空開間隙65而配置, 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以於與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62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可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 所述多個彈性片611、彈性片612各自的於所述第一方向X遠離所述中間部63的端部相互連接,並且所述檢查方法中, 作為所述連接對象物100、連接對象物200,包含第一連接對象物100、以及相較於所述第一連接對象物100而對所述連接器1的連接及連接解除的反覆頻率更高的第二連接對象物200, 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61可與所述第二連接對象物200接觸的狀態下,將所述探針60配置於所述連接器1。
根據第十一形態的檢查方法,以耐久性高的第一接觸彈簧部61與對連接器1的連接及連接解除的反覆頻率高的第二連接對象物200接觸的方式,將探針60配置於連接器1。藉由此種結構,可延長連接器1的壽命。
再者,藉由所述各種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中的任意實施形態或變形例適當組合,可發揮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進行實施形態彼此的組合或實施例彼此的組合或者實施形態與實施例的組合,並且亦可進行不同實施形態或實施例中的特徵彼此的組合。
本揭示一方面參照隨附圖式一方面有關較佳實施形態充分進行了記載,但熟習此項技術的人們明知各種變形或修正。此種變形或修正只要不偏離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得的本揭示的範圍,則應理解為包含於其中。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揭示的探針例如可應用於連接器,該連接器用於USB元件或HDMI元件的檢查。
1‧‧‧連接器 10‧‧‧連接器殼體 11‧‧‧上殼體 12‧‧‧下殼體 13‧‧‧開口面 14‧‧‧開口部 15‧‧‧間隙 16‧‧‧線圈彈簧收容部 17‧‧‧第二收容部 18‧‧‧第三收容部 20‧‧‧第一端子連接部 21‧‧‧連接殼體 22‧‧‧第一收容部 23、111、121、212、214、215‧‧‧凹部 24‧‧‧確認用窗 25‧‧‧外殼部 26‧‧‧接地端子 30‧‧‧施力部 31‧‧‧線圈彈簧 32‧‧‧板彈簧 40‧‧‧基板 41‧‧‧連接端子 50‧‧‧第二端子連接部 60‧‧‧探針 61‧‧‧第一接觸彈簧部 62‧‧‧第二接觸彈簧部 63‧‧‧中間部 64‧‧‧緩衝彈簧部 65、67‧‧‧間隙 66、68‧‧‧接點部 71‧‧‧左殼體 72‧‧‧右殼體 100‧‧‧檢查裝置 163‧‧‧中間部本體 164‧‧‧輔助中間部 200‧‧‧檢查對象 201‧‧‧第一端部 202‧‧‧第二端部 211‧‧‧支持部 213‧‧‧端部 611、612、613、621、622、623‧‧‧彈性片 614 631‧‧‧第一定位部 641‧‧‧第二定位部 642‧‧‧突起部 643‧‧‧第一連接部 644‧‧‧第二連接部 645‧‧‧第三連接部 646‧‧‧貫通孔 647‧‧‧肋 648‧‧‧突起 649‧‧‧突出部 D1、D2、W2‧‧‧最短距離 L1、L2‧‧‧中心線 P‧‧‧基準位置 W1‧‧‧板厚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圖1為表示本揭示的第一實施形態的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為沿著圖1的II-II線的剖面圖。 圖3為沿著圖1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4為圖1的連接器的第一端子連接部側的側面圖。 圖5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第一端子連接部的立體圖。 圖6為沿著圖1的VI-VI線的剖面圖。 圖7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探針的立體圖。 圖8為沿著圖1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圖9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第一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0為圖9的連接器的卸除連接器殼體的狀態下的第一端子連接部側的側面圖。 圖11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第二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2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第三變形例的第一端子連接部的立體圖。 圖13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第四變形例的沿著圖1的II-II線的剖面圖。 圖14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前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15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後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16為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第五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7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一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8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二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9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三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0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四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1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五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2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六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3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七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4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八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5為表示圖7的探針的第九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26為表示圖25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前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27為表示圖25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後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28為表示本揭示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探針的立體圖。 圖29為表示圖28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前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30為表示圖28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後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31為表示圖28的探針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32為表示圖31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前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33為表示圖32的探針的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彈性變形之後的狀態的平面圖。
60‧‧‧探針
61‧‧‧第一接觸彈簧部
62‧‧‧第二接觸彈簧部
63‧‧‧中間部
64‧‧‧緩衝彈簧部
621、622‧‧‧彈性片
631‧‧‧第一定位部
641‧‧‧第二定位部
642‧‧‧突起部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探針,能夠配置於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能夠連接於連接對象物,所述探針包括: 第一接觸彈簧部及第二接觸彈簧部;以及 中間部及緩衝彈簧部,在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串聯配置, 所述中間部的第一方向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緩衝彈簧部,所述第一方向是相對於所述中間部為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所述中間部、所述緩衝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的排列方向, 所述緩衝彈簧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所述中間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並且所述緩衝彈簧部是構成為在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能夠彈性變形,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相對於所述中間部而於與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能夠彈性變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探針,更包括:定位部,設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決定收容於所述連接器的殼體時的相對於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探針,其中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定位部,設於所述中間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側,限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側的移動;以及 第二定位部,設於所述緩衝彈簧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側,限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的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探針,其中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的至少一者由相互空開間隙而配置的多個彈性片所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探針,其中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的力的狀態下,於與所述連接對象物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能夠彈性變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述的探針,其中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的力的狀態下,所述多個彈性片中鄰接的彈性片間的所述間隙變窄。
  7. 一種探針,能夠配置於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能夠連接於連接對象物,所述探針包括: 板狀的第一接觸彈簧部,沿第一方向延伸; 板狀的第二接觸彈簧部;以及 中間部,配置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由多個彈性片所構成,所述多個彈性片於與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各自的板厚方向的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能夠彈性變形,並且相互空開間隙而配置, 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於與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能夠彈性變形, 所述多個彈性片各自於所述第一方向遠離所述中間部的端部相互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探針,其中作為所述連接對象物,包含第一連接對象物以及第二連接對象物,所述第二連接對象物相較於所述第一連接對象物而對所述連接器的連接及連接解除的反覆頻率更高,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在可連接於所述第二連接對象物的狀態下能夠配置於所述連接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或第8項所述的探針,其中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的力的狀態下,所述多個彈性片中鄰接的彈性片間的所述間隙變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探針,其中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因所連接的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而施加有所述第三方向的力的狀態下,於與所述連接對象物接觸的面積擴大的方向能夠彈性變形。
  11. 一種使用探針的檢查方法,所述探針能夠配置於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能夠連接於連接對象物,所述探針包括: 板狀的第一接觸彈簧部,沿第一方向延伸; 板狀的第二接觸彈簧部;以及 中間部,配置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之間, 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由多個彈性片所構成,所述多個彈性片於與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及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各自的板厚方向的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能夠彈性變形,並且相互空開間隙而配置, 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是構成為於與所述第二接觸彈簧部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能夠彈性變形, 所述多個彈性片各自於所述第一方向遠離所述中間部的端部相互連接,並且所述檢查方法中, 作為所述連接對象物,包含第一連接對象物以及第二連接對象物,所述第二連接對象物相較於所述第一連接對象物而對所述連接器的連接及連接解除的反覆頻率更高, 於所述第一接觸彈簧部能夠與所述第二連接對象物接觸的狀態下,將所述探針配置於所述連接器。
TW108117291A 2018-05-22 2019-05-20 探針 TWI7349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8189 2018-05-22
JP2018-098189 2018-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4191A true TW202004191A (zh) 2020-01-16
TWI734985B TWI734985B (zh) 2021-08-01

Family

ID=68616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7291A TWI734985B (zh) 2018-05-22 2019-05-20 探針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226441B2 (zh)
KR (1) KR102442364B1 (zh)
CN (1) CN112005448B (zh)
TW (1) TWI734985B (zh)
WO (1) WO201922544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4634B2 (ja) 1991-04-26 2002-06-24 アンプ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4579361B2 (ja) 1999-09-24 2010-11-10 軍生 木本 接触子組立体
US6551126B1 (en) 2001-03-13 2003-04-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igh bandwidth probe assembly
JP4522975B2 (ja) * 2006-06-19 2010-08-1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カード
JP4293254B2 (ja) 2007-03-27 2009-07-0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455528B2 (en) * 2006-09-08 2008-11-25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Devices and/or systems for coupling a PLC bus
DE102009036807B4 (de) * 2009-08-10 2011-09-01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mit verringerter Steckkraft
JP2011112491A (ja) * 2009-11-26 2011-06-09 Micronics Japan Co Ltd プローブ装置
CN201845904U (zh) 2010-10-08 2011-05-25 得意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550167U (zh) * 2012-05-11 2012-11-21 合兴集团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JP5454646B1 (ja) 2012-09-25 2014-03-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9797926B2 (en) 2012-11-07 2017-10-24 Omron Corporation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tes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2733793B1 (en) 2012-11-15 2016-06-15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TWI614947B (zh) 2013-11-13 2018-02-11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電連接器
DE102013226205A1 (de) 2013-12-17 2015-06-18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Einschubmodul für eine Motoreinheit
JP6192567B2 (ja) 2014-02-21 2017-09-06 ケル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KR101891021B1 (ko) * 2014-05-30 2018-09-28 몰렉스 엘엘씨 전기 커넥터
CN107004992B (zh) * 2014-09-19 2020-02-28 捷利知产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531438B2 (ja) * 2015-03-13 2019-06-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TWM542266U (zh) * 2015-06-12 2017-05-21 蔡周賢 雙向電連接器
CN105186155B (zh) * 2015-07-30 2018-04-1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
TWI602358B (zh) * 2015-07-30 2017-10-1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線纜連接器
TWI669866B (zh) * 2015-08-20 2019-08-21 美商摩勒克斯公司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JP6641818B2 (ja) 2015-09-15 2020-02-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検査治具
JP6325505B2 (ja) * 2015-10-28 2018-05-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630764B (zh) * 2016-01-18 2018-07-21 台灣立訊精密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JP6610322B2 (ja) * 2016-02-15 2019-1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検査装置
JP6473435B2 (ja) 2016-10-18 2019-02-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WO2019116512A1 (ja) 2017-12-14 2019-06-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検査治具、検査ユニットおよび検査装置
KR102086390B1 (ko) 2019-11-05 2020-03-09 주식회사 플라이업 프로브 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6441B2 (ja) 2023-02-21
CN112005448A (zh) 2020-11-27
TWI734985B (zh) 2021-08-01
CN112005448B (zh) 2022-09-23
KR20200133366A (ko) 2020-11-27
WO2019225441A1 (ja) 2019-11-28
KR102442364B1 (ko) 2022-09-14
JPWO2019225441A1 (ja) 2021-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8920B2 (ja) プローブピン、検査治具、検査ユニットおよび検査装置
TWI530028B (zh) 連接器
KR101569266B1 (ko) 리셉터클 컨택트
JP5938067B2 (ja) コネクタ
TWI504903B (zh) 彈簧針用探針部材
CN108376849B (zh) 浮动连接器和电子设备模块
TW200536208A (en) Card connector and contact terminal for the same
JP6712799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192567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7107708B2 (ja) コネクタ
JP4889027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TWI718610B (zh) 探針單元
JP2009129710A (ja) コネクタ
EP1416590A1 (en) Connector efficiently forming a standoff region
CN110416787B (zh) 接触件、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TW202004191A (zh) 探針
TWI708440B (zh) 連接器
JP4021397B2 (ja) 接続端子及び該接続端子を用いる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6095182B2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4190011B2 (ja) コネクタ
JP2018045929A (ja) 接触端子
JP2011181420A (ja) ブレード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セット
JP2009252588A (ja)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
US20230411885A1 (en) Conductive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TWI788203B (zh) 探測針、檢查治具及檢查治具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