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2266U - 雙向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雙向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2266U
TWM542266U TW105208758U TW105208758U TWM542266U TW M542266 U TWM542266 U TW M542266U TW 105208758 U TW105208758 U TW 105208758U TW 105208758 U TW105208758 U TW 105208758U TW M542266 U TWM542266 U TW M54226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s
contact
rows
row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87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周賢
Original Assignee
蔡周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周賢 filed Critical 蔡周賢
Publication of TWM542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2266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雙向電連接器
【技術資料】本案主張以下各申請案的優先權:中國實用新型申請號201520406602.7,申請日2015年6月12日;以及美國臨時案申請號62281765,申請日2016年1月22日。
本案係關於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尤其是一種藉由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以電連接至一外部電路之雙向電連接器。
由於目前各種電子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且手持式裝置亦逐漸盛行,故各種產品或裝置間的信號傳輸需求也越來越多;基此,如何在體積不斷縮小的產品或裝置的殼體周圍輪廓中,設置更多可與不同裝置進行信號傳輸的端子介面(例如,雙向電連接器或與其對接之互補電連接器),即成為業界共同努力的目標。其中,雙向電連接器係為電連接插頭(Electrical plug),而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座(Electrical receptacle)。
於電連接插頭與電連接插座對接之前,必須以正確的方向讓電連接插頭朝向電連接插座,才可使兩者對接,亦即,電連接插座具有插接方向性,其為俗稱的防呆功能,此功能係為了確保電連接插頭上的端子介面可與電連接插座上的連接介面接觸。然而,多數使用者沒有將電連接插頭以正確的方向朝向電連接插座的習慣,此防呆功能反而造成電連接插 頭與電連接插座的對接失敗,之後使用者再翻轉電連接插頭,才得以正確對接。換言之,此防呆功能反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因此,市面上提供一種具有雙面對接功能之電連接插頭,如台灣專利公開案第TW201440327號專利揭露一種電連接插頭。參考第TW201440327號專利之圖15A至圖15F所示,雖然雙向電連接器1510可提供雙面對接功能,但其用來連接接點1540a~1540g和接點1540h~1540e之交越接點框1596a~1596d的結構必須經過精密的計算及設計,交越接點框1596a~1596d才可部份重疊、交叉且互相迴避,否則交越接點框1596a~1596d會互相抵接而造成訊號傳輸錯誤。其中,交越接點框1596a~1596d之製造過程和組裝過程必須經過嚴格的管理,才可實現其精密的結構。因此,交越接點框1596a~1596d的製造允許誤差很小,故在製造及組裝上會面臨一定程度的難度。另外,由於交越接點框1596a~1596d之交錯重疊結構複雜,故其焊接點所在位置不固定,而難以進行焊接工作,其更加提升其製造及組裝的難度。
此外,亦有若干專利公開案或專利案揭露雙向電連接器,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20215601、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20486606或中國專利申請號201520562191等等。此揭雙向電連接器在實際應用上產生若干困擾,例如製造或組裝難度的增加、製造或組裝成本的增加或不當使用有短路之虞導致無法提供友善的使用方式等等。因此,有關雙向電連接器的發展,尤其是與現有USB A type相容的雙向電連接器的發展仍持續進行中。
更詳細地來看上揭公開技術,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20215601、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20486606所揭露的雙向電連接器, 其需要至少4排接觸端子才可成型,有材料成本高的缺點,除此之外,因其絕緣舌板需加工埋設該4排接觸端子,故技術難度高而較難量產實施,且其結構上有接觸部連接之延伸部與不同電路延伸部交叉重疊和無鏤空彈動延伸部缺點。另外,在其不同的態樣中,其為一片金屬板材衝壓下料展開排列之一體式前後接觸部、僅設有一排接腳之結構,此種結構必須二次加工反折後接觸部。反折的後接觸部和其連接之延伸部是和不同電路的延伸部交叉重疊。又,反折接觸部受限一體式展開排列的結構,反折的後接觸部會有長短不一致的限制,與另一接觸部上下無法相對對齊。上述結構會有無法一次埋設加工、須採用組裝方式的缺點。
續究前揭專利案和公開案,揭露雙面電連接插頭的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上下疊合抵接結構的特徵,其絕緣舌板上下二面設有二排接觸部卻僅設有一排接腳,故需於絕緣舌板或絕緣基座設有上下二排接觸部延伸搭接相同電路之電連接結構。再者,此延伸搭接相同電路之電連接結構,其為埋設加工該絕緣舌板或絕緣基座時、利用模具之上下頂針抵壓該相同電路延伸搭接部來形成的,但因其僅靠模具之上下頂針抵壓該相同電路之延伸搭接部,無法穩定確保電連接,除了潛存各種生產變數之隱患外,還可能有訊號傳導和接觸阻抗不穩定的疑慮,且無法承受耐插拔,高溫,老化,冷熱衝擊等各種電路傳輸之標準測試。又,其接觸部連接之延伸部與不同電路的延伸部交叉重疊,恐有訊號干擾的情形。又,其端子雖設有延伸部,但無鏤空彈動的空間,多次或長期使用下恐有彈性疲乏之虞。是以,上揭缺失皆應要加以改善為佳。
本案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便於製造及組裝之雙向電連接器,其具有雙面對接功能之雙向電連接器,更和USB A type現有的電連接插座或插頭相容。
本案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便於使用之雙向電連接器,在雙向電連接器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中,雙向電連接器的舌板的結構和動作可避免短路的發生,方便使用者使用。
本案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其接觸部的設計可提升電訊號和電流的連通,優化雙向電連接器的表現,故本案的雙向電連接器可符合更高規格或標準的要求。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任一該上延伸部和其他該上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上接腳不交叉重疊;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設置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任一該下延伸部和其他該下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下接腳不交叉重疊;以及任一該上延伸部和不同電路的該下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下接腳不交叉重疊;以及任一該下延伸部和不同電路的該上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上接腳不交叉重疊。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 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和一上延伸部;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和一下延伸部,任一相同該電路的該上延伸部和該下延伸部並列,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該排上延伸部和該排下延伸部為依該電路序列依序同向排列。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和一上延伸部;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和一下延伸部,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 依序反向排列,任一相同該電路的該上延伸部和該下延伸部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和一上接腳;及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和一下接腳,任一相同該電路的該上接腳和該下接腳並列,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同向排列。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是上下疊合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 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延伸部和該排下延伸部為等高併排,並且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是上下疊合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是上下疊合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更包括一絕緣座體,該舌板透過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連接至該絕緣座體,其中,該舌板位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並且和該絕緣座體之間保留一鏤空區域,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於該連接槽的中段。
較佳者,在該上接觸部和該下接觸部至少任二或任一的前端或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位於該舌板中並僅連接任一該上接觸部或任一該下接觸部。
較佳者,任一該上端子更包括一體的一上固定部,以及任一該下端子更包括一體的一下固定部,並且該上固定部和該下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中。
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更包括於該絕緣座體和該舌板之間保留的一鏤空區域,其中,該舌板透過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連接至該絕緣座體,該排上延伸部和該排下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暴露於該鏤空區域中。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其中,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的,並且在該絕緣座體和該舌板之間保留一鏤空區域;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些電路包括電源序號和接地序號,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上接觸部;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下接觸部,並且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電連接且共用僅一排接腳,該排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的後段外;其中,在對應該電源序號和該接地序號的該些上接觸部的前方或側邊設有埋設於該舌板中的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上下疊合地搭接對應該些相同電路的該些下接觸部;或是在對應該電源序號和該接地序號的該些下接觸部的前方或側邊設有埋設於該舌板中的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上下疊合地搭接對應該些相同電路的該些上接觸部。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一舌板,該舌板為一片式板體;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 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在該上接觸部和該下接觸部兩者至少之一的前端或側邊設有埋設於該舌板前段的一轉折延伸部。
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符合USB A type 3.0規範或USB A type 3.1規範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
較佳者,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符合USB A type 2.0規範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
較佳者,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接觸部對應該些電路;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接觸部對應該些電路,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分別露出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兩者之一的任一端子包括一體連接的一接觸部和一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另一排的任一端子包括另一接觸部,其中,該排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排延伸部為彈動設於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之間的一鏤空區,相同電路的該接觸部和另一該接觸部串接於該鏤空區前方。
較佳的,一種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一連接舌板;一絕緣座體;一外殼包覆該連接舌板形成上下連接槽;及該連接舌板之上下為相 同的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電路序號依序反向排列,該上下二接觸介面形成於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設有二排接觸部,該二排接觸部之至少二接觸部設有由該接觸部前方往後反折疊合之一延伸部,該二排接觸部皆各自一體連接該延伸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腳,該二排接腳皆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較佳的,一種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一浮動舌板;一絕緣座體;一外殼包覆該浮動舌板形成上下連接槽;及浮動舌板之上下為相同的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電路序號依序反向排列,該上下二接觸介面形成於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設有二排接觸部,該二排接觸部皆各自一體連接一彈動延伸部及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且具有一鏤空部,該鏤空部設置該些等高併排彈動延伸部。
較佳者,一種製作上述的雙向電連接器、雙向電連接器插頭或插座的該上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的方法,包括:提供一片金屬板材;沖切下料該片金屬板材以形成至少一連結料橋和位於該連結料橋兩側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其中,設於該連結料橋兩側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依據該電路序列為同向排列並且橫向併排地展開;以及側向反折該連結料橋並對齊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
是以,本案提供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舌板和分別設於舌板上下側的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每一上下端子的上下延伸部不和其他的上下端子共用。上下端子的上下接觸部的前端或側邊設有轉折延伸部,兩排上下端子之此種結構可於不同電路之間或有電路不交叉重疊之前提下任意彎折,而可降低製造過程和組裝過程的難度,同時降低其製造成本和 組裝成本。
如上述任一的雙向電連接器,其中:該上下二排為相同或相同且相對對齊的平貼接觸介面;或該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設有該絕緣體包覆之相同電路之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與該不同電路之該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上下二連接介面,設有至少二個該連接介面前端之轉折延伸部,且該連接介面係為上下相對對齊之長度與寬度相同之二接觸介面結構;或該二排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序號二延伸部依序同向併列排列,且該依序同向併列之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設有至少二個該連接介面前端之轉折延伸部,且設有該至少一延伸部於該絕緣體之鏤空部;或該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設有該上下二相同電路之串接結構且設於該絕緣體之鏤空區;或該鏤空部設有相同電路之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延伸部或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或於至少二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轉折延伸部與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且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不交叉重疊;或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與該連接舌板係為埋入射出成形;或該連接舌板可上下位移為浮動舌板;或該連接舌板與基座為一體式連結或分離式不連結;或該浮動舌板與基座為分離式,鏤空部設有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相同電路彈動延伸部;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皆設有接腳;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其中一排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轉折延伸部,及另一排接觸部設有由前方反折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疊合延伸部,該上下二排延伸 部皆各分別連接延伸部及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且另一端皆各連接一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其中一排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轉折延伸部,及另一排接觸部設有往接觸部後方基座延伸之延伸部,該上下二排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延伸部及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且另一端皆各連接一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上下二相同電路之延伸部橫向等高併排於該舌板中心為鏤空彈動部;或該上下排D+及D-接觸端子之接觸部及延伸部較該接地及電源接觸端子之寬度尺寸為窄;或雙向雙面USB A TYPE公頭之上下接觸介面,該上下之各至少一接觸介面為橫向展開併排連結之一片金屬板材沖切下料不重疊,且該上下接觸介面於連結料橋之二側為相同電路者依序同向排列,或為相同接觸介面且相同電路序號者依序同向排列;或該雙向電連接器為一轉接線/轉接器之電連接插頭;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的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接腳刺破結構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之二相同電路接腳疊合的刺破結構;或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或母座可應用於HUB擴充器或充電寶/充電器/行動電源或隨身碟/U盤/大姆哥/行動硬碟等的轉接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上下二排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舌板及基座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基座間為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分別於絕緣體埋設封膠區或露出開放區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該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係至少於該電源及接地 之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皆設有一往前或往內側或往前再往內側轉折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延伸部或接腳,該轉折延伸部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不交叉重疊,該上下二排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舌板及基座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基座間為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可於絕緣體埋設封膠區或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或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之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設有一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延伸部及接腳,該二排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者係串接於該水平接腳,且係於該絕緣體埋設封膠區外之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構造,該上下二排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舌板及基座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基座間為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之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設有一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延伸部及接腳,該二排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係於該絕緣體之浮動舌板或基座之埋設封膠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 電路結構,且該二排相同電路之水平接腳露出該絕緣體之埋設封膠區外,該上下二排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舌板及基座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基座間為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
本案提供一種口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及一口型連接槽,該口型連接槽設于該絕緣座體前端,該口型連接槽之頂面和底面分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分別設有一接觸部、一固定部、一延伸部和一接腳,該接觸部連接該延伸部,該固定部連接該延伸部及該接腳,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二排接觸部上下相對平貼凸出固定該口型連接槽之頂面及底面,該延伸部、該固定部及該接腳係分別排列,其中,該口型連接槽之頂面或底面設有至少二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一轉折延伸部以及相同序號延伸部依序併列排列之一轉折串接結構。
較佳地,該口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中,該設有至少二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的轉折延伸部係為相同電路的上下二排接觸部或延伸部或接腳依序並列排列的轉折串接結構;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該轉折延伸結構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不交叉穿越重疊;或該接觸部前端之轉折延伸部可設於上下二面其中一面或於二面同時設置;或該二排接觸部為上下二排相同電路序號連接介面且依序反向排列;或設有該上下二延伸部為相同序號依序同向排列之結構;或設有該上下二接腳為相同序號依序同向排列之結構;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該接觸部連接 設有之該上下二延伸部及該二接腳之序號排列為相同序號依序同向排列結構;或該二排接觸端子係為單獨之上下各至少一排接觸端子結構;或該二排接觸端子為上下依序反向排列的二相同電路序號連接介面;或該二排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的刺破結構;或該二排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之二板面材料厚度背對背縱向疊合的刺破結構;或該口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於轉接器、轉接線、轉接頭、U盤大姆哥、或無線滑鼠或上述至少之一。
1‧‧‧雙向電連接器
10‧‧‧殼體
11‧‧‧絕緣座體
12‧‧‧舌板
13a、13b、13c、13d‧‧‧上端子
123‧‧‧前端
14a、14b、14c、14d‧‧‧下端子
124‧‧‧舌板半成品
15‧‧‧導線
121‧‧‧上板體表面
122‧‧‧下板體表面
131a‧‧‧第一上接觸部
132a‧‧‧第一上延伸部
133a‧‧‧第一上段差部
134a‧‧‧第一伸入部
135a‧‧‧第一串接孔
131b‧‧‧第二上接觸部
132b‧‧‧第二上延伸部
133b‧‧‧第二上段差部
134b‧‧‧第二伸入部
135b‧‧‧第二串接孔
131c‧‧‧第三上接觸部
132c‧‧‧第三上延伸部
133c‧‧‧第三上段差部
134c‧‧‧第三伸入部
135c‧‧‧第三串接孔
131d‧‧‧第四上接觸部
132d‧‧‧第四上延伸部
133d‧‧‧第四上段差部
134d‧‧‧第四伸入部
135d‧‧‧第四串接孔
141a‧‧‧第一下接觸部
142a‧‧‧第一下延伸部
1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144a‧‧‧第一轉折及段差部
141b‧‧‧第二下接觸部
142b‧‧‧第二下延伸部
1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144b‧‧‧第二下段差部
141c‧‧‧第三下接觸部
142c‧‧‧第三下延伸部
1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144c‧‧‧第三下段差部
141d‧‧‧第四下接觸部
142d‧‧‧第四下延伸部
1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144d‧‧‧第四下段差部
A1、A2、A3、A4、A2-1、A2-2、A3-1、A3-2、A3-3、B1、B2‧‧‧步驟
125‧‧‧定位凸塊
126‧‧‧容納槽
16‧‧‧鏤空區
111‧‧‧底座開孔
18‧‧‧互補電連接器
19‧‧‧信號介面
2‧‧‧雙向電連接器
20‧‧‧殼體
21‧‧‧絕緣座體
23a、23b、23c、23d‧‧‧上端子
24a、24b、24c、24d‧‧‧下端子
231a‧‧‧第一上接觸部
232a‧‧‧第一上延伸部
233a‧‧‧第一上段差部
234a‧‧‧第一伸入部
236a‧‧‧第一穿透孔
231b‧‧‧第二上接觸部
232b‧‧‧第二上延伸部
233b‧‧‧第二上段差部
234b‧‧‧第二伸入部
236b‧‧‧第二穿透孔
231c‧‧‧第三上接觸部
232c‧‧‧第三上延伸部
233c‧‧‧第三上段差部
234c‧‧‧第三伸入部
236c‧‧‧第三穿透孔
231d‧‧‧第四上接觸部
232d‧‧‧第四上延伸部
233d‧‧‧第四上段差部
234d‧‧‧第四伸入部
236d‧‧‧第四穿透孔
241a‧‧‧第一下接觸部
242a‧‧‧第一下延伸部
2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244a‧‧‧第一下段差部
245a‧‧‧第一穿透結構
241b‧‧‧第二下接觸部
242b‧‧‧第二下延伸部
2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244b‧‧‧第二下段差部
245b‧‧‧第二穿透結構
241c‧‧‧第三下接觸部
242c‧‧‧第三下延伸部
2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244c‧‧‧第三下段差部
245c‧‧‧第三穿透結構
241d‧‧‧第四下接觸部
242d‧‧‧第四下延伸部
2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244d‧‧‧第四下段差部
245d‧‧‧第四穿透結構
3‧‧‧雙向電連接器
31‧‧‧絕緣座體
32‧‧‧舌板
33a、33b、33c、33d‧‧‧上端子
34a、34b、34c、34d‧‧‧下端子
331a‧‧‧第一上接觸部
332a‧‧‧第一上延伸部
333a‧‧‧第一上段差部
331b‧‧‧第二上接觸部
332b‧‧‧第二上延伸部
333b‧‧‧第二上段差部
331c‧‧‧第三上接觸部
332c‧‧‧第三上延伸部
333c‧‧‧第三上段差部
331d‧‧‧第四上接觸部
332d‧‧‧第四上延伸部
333d‧‧‧第四上段差部
341a‧‧‧第一下接觸部
342a‧‧‧第一下延伸部
3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344a‧‧‧第一下段差部
341b‧‧‧第二下接觸部
342b‧‧‧第二下延伸部
3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344b‧‧‧第二下段差部
341c‧‧‧第三下接觸部
342c‧‧‧第三下延伸部
3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344c‧‧‧第三下段差部
341d‧‧‧第四下接觸部
342d‧‧‧第四下延伸部
3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344d‧‧‧第四下段差部
37‧‧‧焊接材料
4‧‧‧雙向電連接器
40‧‧‧殼體
41‧‧‧絕緣座體
42‧‧‧舌板
43a、43b、43c、43d‧‧‧上端子
421‧‧‧上板體表面
44a、44b、44c、44d‧‧‧下端子
422‧‧‧下板體表面
46‧‧‧鏤空區
431a‧‧‧第一上接觸部
432a‧‧‧第一上延伸部
433a‧‧‧第一上段差部
434a‧‧‧第一上併列結構
431b‧‧‧第二上接觸部
432b‧‧‧第二上延伸部
433b‧‧‧第二上段差部
434b‧‧‧第二上併列結構
431c‧‧‧第三上接觸部
432c‧‧‧第三上延伸部
433c‧‧‧第三上段差部
434c‧‧‧第三上併列結構
431d‧‧‧第四上接觸部
432d‧‧‧第四上延伸部
433d‧‧‧第四上段差部
434d‧‧‧第四上併列結構
441a‧‧‧第一下接觸部
442a‧‧‧第一下延伸部
4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444a‧‧‧第一下段差部
445a‧‧‧第一下併列結構
441b‧‧‧第二下接觸部
442b‧‧‧第二下延伸部
4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442b‧‧‧第二下延伸部
4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444b‧‧‧第二下段差部
441c‧‧‧第三下接觸部
442c‧‧‧第三下延伸部
4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444c‧‧‧第三下段差部
445c‧‧‧第三下併列結構
441d‧‧‧第四下接觸部
442d‧‧‧第四下延伸部
4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444d‧‧‧第四下段差部
445d‧‧‧第四下併列結構
424‧‧‧舌板半成品
425‧‧‧定位凸塊
426‧‧‧容納槽
411‧‧‧底座
4*‧‧‧雙向電連接器
40*‧‧‧殼體
41*‧‧‧絕緣座體
434a*、434b*、434c*、434d*‧‧‧上併列結構
445a*、445b*、445c*、445d*‧‧‧下併列結構
5‧‧‧雙向電連接器
50‧‧‧殼體
51‧‧‧絕緣座體
52‧‧‧舌板
53a、53b、53c、53d‧‧‧上端子
54a、54b、54c、54d‧‧‧下端子
56‧‧‧鏤空區
531a‧‧‧第一上接觸部
532a‧‧‧第一上延伸部
533a‧‧‧第一上段差部
534a‧‧‧第一上併列結構
531b‧‧‧第二上接觸部
532b‧‧‧第二上延伸部
533b‧‧‧第二上段差部
534b‧‧‧第二上併列結構
531c‧‧‧第三上接觸部
532c‧‧‧第三上延伸部
533c‧‧‧第三上段差部
534c‧‧‧第三上併列結構
531d‧‧‧第四上接觸部
532d‧‧‧第四上延伸部
533d‧‧‧第四上段差部
534d‧‧‧第四上併列結構
541a‧‧‧第一下接觸部
542a‧‧‧第一下延伸部
5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544a‧‧‧第一下段差部
545a‧‧‧第一下併列結構
541b‧‧‧第二下接觸部
542b‧‧‧第二下延伸部
5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544b‧‧‧第二下段差部
545b‧‧‧第二下併列結構
546b‧‧‧第二下階差部
541c‧‧‧第三下接觸部
542c‧‧‧第三下延伸部
5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544c‧‧‧第三下轉折部
545c‧‧‧第三下併列結構
546c‧‧‧第三下階差部
541d‧‧‧第四下接觸部
542d‧‧‧第四下延伸部
5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544d‧‧‧第四下轉折部
545d‧‧‧第四下併列結構
546d‧‧‧第四下段差部
525‧‧‧定位凸塊
526‧‧‧容納槽
6‧‧‧雙向電連接器
60‧‧‧殼體
61‧‧‧絕緣座體
62‧‧‧舌板
63a、63b、63c、63d‧‧‧上端子
64a、64b、64c、64d‧‧‧下端子
66‧‧‧鏤空區
631a‧‧‧第一上接觸部
632a‧‧‧第一上延伸部
633a‧‧‧第一上段差部
634a‧‧‧第一上併列結構
631b‧‧‧第二上接觸部
632b‧‧‧第二上延伸部
633b‧‧‧第二上段差部
634b‧‧‧第二上併列結構
635b‧‧‧第二上轉折延伸部
631c‧‧‧第三上接觸部
632c‧‧‧第三上延伸部
633c‧‧‧第三上段差部
634c‧‧‧第三上併列結構
635c‧‧‧第三上轉折延伸部
631d‧‧‧第四上接觸部
632d‧‧‧第四上延伸部
633d‧‧‧第四上段差部
634d‧‧‧第四上併列結構
641a‧‧‧第一下接觸部
642a‧‧‧第一下延伸部
6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644a‧‧‧第一下段差部
645a‧‧‧第一下併列結構
641b‧‧‧第二下接觸部
642b‧‧‧第二下延伸部
644b‧‧‧第二下段差部
645b‧‧‧第二下併列結構
641c‧‧‧第三下接觸部
642c‧‧‧第三下延伸部
6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644c‧‧‧第三下段差部
645c‧‧‧第三下併列結構
641d‧‧‧第四下接觸部
642d‧‧‧第四下延伸部
6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644d‧‧‧第四下段差部
645d‧‧‧第四下併列結構
624‧‧‧舌板半成品
625‧‧‧定位凸塊
626‧‧‧容納槽
7‧‧‧雙向電連接器
70‧‧‧殼體
71‧‧‧第一絕緣座體
72‧‧‧第二絕緣座體
73a、73b、73c、73d‧‧‧上端子
74a、74b、74c、74d‧‧‧下端子
712‧‧‧第一結合元件
722‧‧‧第二結合元件
711‧‧‧第一座體表面
731a‧‧‧第一上接觸部
732a‧‧‧第一上延伸部
733a‧‧‧第一上段差部
735a‧‧‧第一串接孔
731b‧‧‧第二上接觸部
732b‧‧‧第二上延伸部
733b‧‧‧第二上段差部
735b‧‧‧第二串接孔
731c‧‧‧第三上接觸部
732c‧‧‧第三上延伸部
733c‧‧‧第三上段差部
735c‧‧‧第三串接孔
731d‧‧‧第四上接觸部
732d‧‧‧第四上延伸部
733d‧‧‧第四上段差部
735d‧‧‧第四串接孔
741a‧‧‧第一下接觸部
742a‧‧‧第一下延伸部
7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744a‧‧‧第一下段差部
741b‧‧‧第二下接觸部
742b‧‧‧第二下延伸部
7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744b‧‧‧第二下段差部
741c‧‧‧第三下接觸部
742c‧‧‧第三下延伸部
7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744c‧‧‧第三下段差部
741d‧‧‧第四下接觸部
742d‧‧‧第四下延伸部
7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744d‧‧‧第四下段差部
A’、B、A1、A2、A5、A2-1、A2-2、A5-1、A5-2、A5-3、B1、B2‧‧‧步驟
7*‧‧‧雙向電連接器
70*‧‧‧殼體
71*‧‧‧第一絕緣座體
72*‧‧‧第二絕緣座體
73a*、73b*、73c*、73d*‧‧‧上端子
74a*、74b*、74c*、74d*‧‧‧下端子
712*‧‧‧第一結合元件
722*‧‧‧第二結合元件
735a、735b、735c、735d‧‧‧串接孔
736d*‧‧‧第四上併列結構
736a*‧‧‧第一上併列結構
736b*‧‧‧第二上併列結構
736c*‧‧‧第三上併列結構
746a*‧‧‧第一下併列結構
746b*‧‧‧第二下併列結構
746c*‧‧‧第三下併列結構
746d*‧‧‧第四下併列結構
8‧‧‧雙向電連接器
80‧‧‧殼體
81‧‧‧絕緣座體
82‧‧‧舌板
83a、83b、83c、83d‧‧‧上端子
84a、84b、84c、84d‧‧‧下端子
86‧‧‧鏤空區
821‧‧‧上板體表面
822‧‧‧下板體表面
821‧‧‧上板體表面
822‧‧‧下板體表面
85‧‧‧固定孔
831a‧‧‧第一上接觸部
832a‧‧‧第一上延伸部
833a‧‧‧第一上段差部
834a‧‧‧第一上併列結構
831b‧‧‧第二上接觸部
832b‧‧‧第二上延伸部
833b‧‧‧第二上段差部
834b‧‧‧第二上併列結構
831c‧‧‧第三上接觸部
832c‧‧‧第三上延伸部
833c‧‧‧第三上段差部
834c‧‧‧第三上併列結構
831d‧‧‧第四上接觸部
832d‧‧‧第四上延伸部
833d‧‧‧第四上段差部
834d‧‧‧第四上併列結構
835‧‧‧上料帶
76‧‧‧鏤空區域
841a‧‧‧第一下接觸部
842a‧‧‧第一下延伸部
843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
844a‧‧‧第一下段差部
845a‧‧‧第一下併列結構
841b‧‧‧第二下接觸部
842b‧‧‧第二下延伸部
843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844b‧‧‧第二下段差部
845b‧‧‧第二下併列結構
841c‧‧‧第三下接觸部
842c‧‧‧第三下延伸部
843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
844c‧‧‧第三下段差部
845c‧‧‧第三下併列結構
841d‧‧‧第四下接觸部
842d‧‧‧第四下延伸部
843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
844d‧‧‧第四下段差部
845d‧‧‧第四下併列結構
846‧‧‧下料帶
A*、A1、A2、A3*、A4、A2-1、A2-2、A3-1*、A3-2*、A3-3*、B1、B2‧‧‧步驟
86‧‧‧鏤空區
836‧‧‧上預斷結構
847‧‧‧下預斷結構
8*‧‧‧雙向電連接器
80*‧‧‧殼體
81*‧‧‧絕緣座體
82*‧‧‧舌板
83b*‧‧‧第二上端子
84c*‧‧‧第三下端子
831b*‧‧‧第二上接觸部
821*‧‧‧上板體表面
841c*‧‧‧第三下接觸部
822*‧‧‧下板體表面
832b*‧‧‧第二上延伸部
842c*‧‧‧第三下延伸部
836b*‧‧‧第二強化結構
849c*‧‧‧第三下強化結構
8’‧‧‧雙向電連接器
80’‧‧‧殼體
81’‧‧‧絕緣座體
82’‧‧‧舌板
83b’‧‧‧第二上端子
84c’‧‧‧第三下端子
831b’‧‧‧第二上接觸部
821’‧‧‧上板體表面
841c’‧‧‧第三下接觸部
822’‧‧‧下板體表面
88’‧‧‧包覆層
832b’‧‧‧第二上延伸段
842c’‧‧‧第三下延伸部
Y‧‧‧垂直方向
X‧‧‧水平方向
13a’、13b’、13c’、13d’‧‧‧上端子
151’、152’‧‧‧連結料橋
14a’、14b’、14c’、14d’‧‧‧下端子
4’‧‧‧雙向電連接器
42’‧‧‧舌板
6’‧‧‧雙向電連接器
3’‧‧‧雙向電連接器
30’‧‧‧電路板
32’‧‧‧舌板
33’‧‧‧上接觸端子
34’‧‧‧上彈動接觸端子
35’‧‧‧下接觸端子
36’‧‧‧下彈動接觸端子
37’‧‧‧外殼體
38’‧‧‧金屬隔板
39’‧‧‧屏蔽殼
311’‧‧‧第一座體部件
312’‧‧‧第二座體部件
313’‧‧‧第三座體部件
365’‧‧‧電子元件
70‧‧‧互補電連接器
圖1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2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下端子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4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流程圖。
圖5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與複數導線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焊接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9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10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12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另一視角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17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下端子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18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19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20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上視示意圖。
圖21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22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23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不同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24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25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下端子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26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27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28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29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六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0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下端子於第六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31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六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2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六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33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4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5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流程圖。
圖36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37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38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不同實施態樣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9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不同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40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41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42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之流程圖。
圖43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
圖44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45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種不同實施態樣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46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第二種不同實施態樣之 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47和圖48是製作雙向電連接器之上下端子實施例的展開和側向反折之示意圖。
圖49是將圖48的端子組裝或/和埋設舌板和絕緣座體後的電連接器立體示意圖。
本案中所述之雙向電連接器雖多以電連接插頭為例說明,但非限定雙向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實際上,雙向電連接器亦可為電連接插座,此時,與其對接之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頭。亦即,雙向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時,互補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座。反之,雙向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座時,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頭。
每一上下端子的上下延伸部亦單獨設置而不與其他下延伸部或上延伸部共用。至於本案中所述延伸部之不共用是指不與其他延伸部一體成型,而為單獨設置的結構。
另外,本案之端子介面可連接於導線,且導線可連接於電路板以建立端子介面與電路板之間的電性連接。然,其導線並非僅限定為金屬導線,亦可指端子接腳(或稱接腳段),其為業界所認定之習知認知。
本案以下所稱的端子介面可包括若干區段或部分,舉例但不限地,接觸部、延伸部、轉折延伸部、段差部、固定部和接腳等等。不同的實施態樣時,端子介面可包括的區段或部分或有差異,但皆屬於本案的端子介面。其次,本案所稱的接腳亦可有其他的態樣,例如串接孔、穿透結構或並列結構等等,主要是固定於或電連接至電路板或其他導線。接觸 部主要是和對接的互補電連接器有交互作用而接觸。延伸部則主要是延展於舌板到絕緣座體之間,當本案的舌板和絕緣座體之間保留有鏤空區域時,若干延伸部的實施態樣是可以彈動的。固定部主要是將端子介面定位至絕緣座體中,通常被包覆在絕緣座體中。然本案上述各區段的功能並非限於此,可依據實際的實施態樣而有些許調整。
以下茲進一步列舉複數個較佳實施例以說明本案,然熟悉此項技藝者皆知此僅為一舉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新型或創作本身。
圖1是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一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圖2是為第一實施例的複數下端子之結構示意圖,而圖3是第一實施例的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之結構爆炸示意圖。請參閱圖1、圖2和圖3,雙向電連接器1包括殼體10、絕緣座體11、舌板12、上端子13a~13d、下端子14a~14d和複數導線15(見圖7)。套設於絕緣座體11上的殼體10可保護舌板12、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具有上板體表面121和下板體表面122的舌板12藉由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連接於絕緣座體11,上端子和下端子的數量分別為4。
圖1和圖3中,上端子13a~13d部份顯露於上板體表面121,第一上端子1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131a、第一上延伸部132a、第一上段差部133a、第一伸入部134a和第一串接孔135a。第一上接觸部131a顯露於上板體表面121。第一段差部133a往垂直方向Y彎折且連接第一上接觸部131a和第一上延伸部132a,其使得第一上接觸部131a和第一上延伸部132a之間具有高度差,且第一上接觸部131a可顯露於上板體表面121。第一伸入部134a連接於第一上接觸部131,其伸入舌板12並將上端子13a固定於舌板12上。第一串接孔135a設置於第一上延伸部132a 上且接近於第一上延伸部132a之末端。
類似於第一上端子13a,第二上端子13b包括第二上接觸部131b、第二上延伸部132b、第二上段差部133b、第二伸入部134b和第二串接孔135b。第三上端子13c包括第三上接觸部131c、第三上延伸部132c、第三上段差部133c、第三伸入部134c和第三串接孔135c。第四上端子13d包括第四上接觸部131d、第四上延伸部132d、第四上段差部133d、第四伸入部134d和第四串接孔135d。第二上端子13b、第三上端子13c和第四上端子13d之結構皆與第一上端子13a相同,此不再多說明。
參考圖3,第一上端子13a~第四上端子13d有不同的排列方式,且顯露於上板體表面121之第一上接觸部131a~第四上接觸部131d的長度亦不盡相同。由圖1,顯露於上板體表面121之第一上接觸部131a的長度等於第四上接觸部131d的長度但大於第二上接觸部131b的長度,而第二上接觸部131b的長度等於第三上接觸部131c的長度。簡言之,位於舌板12外側的第一上接觸部131a(或第四上接觸部131d)的長度大於位於該兩者內側之第二上接觸部131b(或第三上接觸部131c)的長度。其次,第一上端子13a~第四上端子13d是以第一電路序列的排列方式設置,本實施例中定義第一電路序列的排列方式為如圖3所示的第一上端子13a、第二上端子13b、第二上端子13c和第四上端子13d。第一上端子13a之電路定義為a,第二上端子13b之電路為b,第三上端子13c之電路為c,第三上端子13d之電路為d。
圖2中,下端子14a~14d部份顯露於第二板體表面122(見圖8)。下板體表面422的外側是第一下端子14a和第四下端子14d,第二 下端子14b和第三下端子14c則位於第一下端子14a和第四下端子14d之間。第一下端子14a對應於第一上端子13a,其包括第一下接觸部141a、第一下延伸部1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和第一轉折及段差部144a。第一下接觸部141a顯露於第二板體表面122,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於水平方向X上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且連接於第一下延伸部142a,其中,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發生二次彎折。第一下段差部144a連接於第一下接觸部141a之前端區域和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第一下段差部144a往垂直方向Y彎折而使第一下接觸部141a與第一下延伸部142a之間具有高度差,藉此第一下接觸部141a可顯露於下板體表面122。另外,第一下段差部144a亦往水平方向X彎折,使第一下接觸部141a位於非相對應的上接觸部之下方。
類似地,第二下端子1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141b、第二下延伸部1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143b和第二下段差部144b,第三下端子1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141c、第三下延伸部1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143c和第三下段差部144c,而第四下端子1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141d、第四下延伸部1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143d和第四下段差部144d。第二下端子14b、第三下端子14c和第四下端子14d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下端子14a相同,不同之處如下所述。
第二下轉折延伸部143b僅發生一次彎折,第二下段差部144b連接於第二下接觸部141b之後端區域,使第二下接觸部141b位於第一下接觸部141a和第三下接觸部141c之間。第三下轉折延伸部143c發生二次彎折,但彎折方式與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不同,而第三下段差部144c則連接於第三下接觸部141c之前端區域。第四下轉折延伸部143d 發生二次彎折,但彎折方式與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略有不同,而第四下段差部144d則連接於第四下接觸部141d之前端區域。
由圖2觀之,第一上端子13a~第四上端子13d是以第一排列方式設置,第一排列方式定義為如圖3所示之第一上端子13a、第二上端子13b、第三上端子13c和第四上端子13d,第一下延伸部142a~第四下延伸部142d亦以第一電路序列的排列方式設置。第一下接觸部141a~第四下接觸部141d以第二排列方式設置,第二排列方式定義為如圖2所示之第四下接觸部141d、第三下接觸部141c、第二下接觸部141b和第一下接觸部141a。第一下端子14a之電路定義為a,第二下端子14b之電路為b,第三下端子14c之電路為c,第四下端子14d之電路為d。
續,圖2中的第一下轉折延伸部143a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且環繞第四下轉折延伸部143d、第三下轉折延伸部143c和第二下轉折延伸部143b,使第一下段差部144a連接於第一下接觸部141a之前端區域。第四下轉折延伸部143d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且環繞第三下轉折延伸部143c和第二下轉折延伸部143b,使第四下段差部144d連接於第四下接觸部144d之前端區域。第三下轉折延伸部143c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且環繞第二下轉折延伸部143b,使第三下段差部144c連接於第三下接觸部141c之前端區域。第二下轉折延伸部142b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使第二下段差部144b連接於第二下接觸部141b之前端區域。也就是說,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的下轉折延伸部的數量為3,而上端子13a~13d未設置有轉折延伸部。故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中有3個轉折延伸部,使得下端子14a~14d可因應下轉折延伸部之結構而分別繞過其他下端子而不與非對應的上端子13a~13d重疊。如 此結構而可避免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於不必要之處互相抵接,而僅有相對應的上延伸部與下延伸部併列。
續,第二下段差部144b是連接於第二下接觸部141b之前端區域,但非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因應實際情況或不同的結構,第二下段差部可連接於第二下接觸部之後端區域。由圖3知,本實施例是採用以下配置方式設置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第一下接觸部141a位於非相對應的第四上接觸部131d的下方,第二下接觸部141b位於非相對應的第三上接觸部131c的下方,第三下接觸部141c位於非相對應的第二上接觸部131b的下方,第四下接觸部141d則位於非相對應的第一上接觸部131a的下方。其僅為例示,而非以此為限。
接下來,圖4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於第一實施例中之流程圖,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提供雙向電連接器。
步驟B:進行焊接以建立複數併列接腳與複數導線之電性連接。
雙向電連接器1之結構如上所述,步驟A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1:提供複數上端子。
步驟A2:提供複數下端子。
步驟A3:結合複數上端子和複數下端子而形成舌板和絕緣座體。
步驟A4:套設殼體於絕緣座體上。
其中,步驟A2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2-1:於水平方向上往舌板之前端彎折複數下延伸部而形成複數下轉折延伸部。
步驟A2-2:往垂直方向彎折接近於複數下接觸部之下轉折延伸部而形成複 數下段差部。
而步驟A3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3-1:對複數下端子進行第一次埋入射出而形成舌板半成品。
步驟A3-2:放置複數上端子於舌板半成品上且複數上延伸部分別與複數下延伸部併列。
步驟A3-3:對該複數上端子和舌板半成品進行第二次埋入射出而形成舌板和絕緣座體。
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B1:提供複數導線。
步驟B2:連接複數導線和複數併列接腳,且焊接複數併列接腳和複數導線。
接下來說明利用本案雙向電連接器1之運作情形。請同時參閱圖1~圖4,首先進行步驟A1:提供結構如圖3所示的上端子13a~13d。接著步驟A2-1:於水平方向X上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下延伸部142a~142d而形成下轉折延伸部143a~143d,且往垂直方向Y彎折接近於下接觸部141a~141d之下轉折延伸部143a~143d,而形成下段差部144a~144d,亦即進行步驟A2-2。下端子14a~14d之結構如圖2所示。實作上,步驟A1和步驟A2的進行次序可互換或是同時進行。
於步驟A1和步驟A2後,進行步驟A3-1:對下端子14a~14d進行第一次埋入射出而形成舌板半成品124,下轉折延伸部143a~143d和複數下段差部144a~144d被掩埋於舌板半成品124內,下接觸部141a~141d則顯露於舌板半成品124之下表面(圖中未顯示),且下延伸部142a~142d亦顯露於舌板半成品124之外,如圖3所示。其中,因應第一次埋入射出的模具結構(未顯露於圖中),使得舌板半成品124包括複數定 位凸塊125和由複數定位凸塊125所形成的複數容納槽126,且複數容納槽126分別對應並容置第一上端子13a~第四上端子13d。另外,因應第一次埋入射出的模具結構中的固定元件(例如頂針或夾具)於製程中固定複數下端子14a~14d,舌板半成品124上具有複數開孔,且該些開孔可於第二次埋入射出工作之製程中被填補。
請參考圖5,於舌板半成品124成型之後,進行步驟A3-2:放置複數上端子13a~13d於舌板半成品124上,複數上延伸部132a~132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延伸部142a~142d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進行併列。第一上端子13a~第四上端子13d分別被放置於複數容納槽126中,如圖5所示。第一上接觸部131a~第四上接觸部131d被收容於複數容納槽126中,第一上段差部133a~第四上段差部133d依靠且分別接觸舌板半成品124,且第一伸入部134a~第四伸入部134d分別伸入複數容納槽126中。於本實施例中,上端子13a~13d分別包含可加強上端子13a~13d固定於舌板12的強度的伸入部134a~134d,但非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上端子亦可不設置伸入部,其仍可藉由埋入射出工作而被固定於舌板上。
由圖2、圖3和圖5可知,第一上接觸部131a~第四上接觸部131d和上延伸部132a~132d是以第一排列方式(亦即由圖中的右至左依序為131a、131b、131c和131d)設置,下延伸部142a~142d亦以第一排列方式(亦即由圖中的右至左依序為142a、142b、142c和142d)設置。另一方面,第一下接觸部141a~141d是以第二電路序列的排列方式(亦即由圖中的右至左依序為141d、141c、141b和141a)設置。上延伸部132a~132d分別與被指派有相同電路之下延伸部142a~142d併列,而不與具 有相同電路之下延伸部142a~142d交叉重疊。需說明的是,上延伸部132a~132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延伸部142a~142d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進行併列,但此上下重疊抵接與上述的交叉重疊不同。
接下來,進行步驟A3-3:對上端子13a~13d和舌板半成品124進行第二次埋入射出而形成舌板12和絕緣座體11,並藉由上延伸部132a~132d和下延伸部142a~142d連接舌板12與絕緣座體11。互相重疊抵接的上延伸部132a~132d和下延伸部142a~142d部份顯露於鏤空區16之外,如圖1所示。其次,因應第二次埋入射出工作的模具結構中的固定元件(例如頂針或夾具)於製程中固定舌板半成品124、複數下端子14a~14d和複數上端子13a~13d,絕緣座體11上具有複數底座開孔111。再者,以金屬材料製成的上延伸部132a~132d和下延伸部142a~142d具有金屬彈性,其搭配鏤空區16可使舌板12相對於絕緣座體11彈動。於步驟A3-3後進行步驟A4:套設並固定殼體10於絕緣座體11上。
請參閱圖5、圖6和圖7,步驟A4後進行步驟B1:提供複數導線15,且於複數穿接孔135a~135d中分別填入焊接材料17,以建立上延伸部132a~132d和下延伸部142a~142d之間的電性串接。接下來,步驟B2:連接複數導線15和併列接腳(第一串接孔135a、第二串接孔135b、第三串接孔135c和第四串接孔135d),且焊接併列接腳(第一串接孔135a、第二串接孔135b、第三串接孔135c和第四串接孔135d)和複數導線15,如圖7所示。完成雙向電連接器1之組裝。
請參考圖8,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被部份掩埋於舌板12內,上接觸部131a~131d顯露於上板體表面121(圖8中僅顯示出第二上接觸部131b),下接觸部141a~141d則顯露於下板體表面 122(圖8中僅顯示出第三下接觸部141c)。上延伸部132a~132d和下延伸部142a~142d互相抵接且部份顯露於鏤空區16之外,圖中僅顯示出第二上延伸部132b和第二下延伸部142b。
接下來,請參考圖9,當雙向電連接器1與互補電連接器18對接時,互補電連接器18上之複數信號介面19(圖中僅顯示一個)抵頂上接觸部131a~131d,因應上延伸部132a~132d和下延伸部142a~142d之金屬彈性,舌板12可被複數信號介面19抵頂而彈動且相對於絕緣座體11上下位移,故舌板12不會因複數信號介面19之抵頂而被折斷。同時,因應複數信號介面19之抵頂,顯露於鏤空區16的部份上延伸部132a~132d發生些微彎折來提升其與下延伸部142a~142d之抵接程度。
根據上述可知,本案之每一上延伸部132a~132d是單獨設置而不與其他的上延伸部或下延伸部142a~142d共用,每一下延伸部142a~142d亦單獨設置而不與其他的下延伸部或上延伸部132a~132d共用。因此,本案之下轉折延伸部143a~142d和下段差部144a~144d的設置可不受到限制,可在不互相接觸之前提下任意彎折。其中,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的數量分別為4,而具有往舌板12之前端123彎折的下轉折延伸部數量為3,以避免上端子13a~13d和下端子14a~14d發生不必要的接觸,其中,此處不必要的接觸表示上端子與具有不同電路的下端子發生接觸。
與習知技術比較可知,本案的下端子14a~14d的製造過程和組裝過程較為簡單,且下端子14a~14d的製造允許誤差比習知技術之交越接點框大,故,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製造及組裝成本可降低。
再者,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 同時參閱圖10和圖11,第二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2包括殼體20、絕緣座體21、舌板(未顯示於圖中)、上端子23a~23d、下端子24a~2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上端子23a~23d和下端子24a~24d的結構。第一上端子2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231a、第一上延伸部232a、第一上段差部233a、第一伸入部234a和第一穿透孔236a。第一上接觸部231a、第一上延伸部232a、第一上段差部233a和第一伸入部234a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第一上端子23a中未有第一串接孔,故上端子23a~23d與下端子24a~24d僅互相抵接而不進行焊接。另外,第一穿透孔236a設置於第一上延伸部232a上且接近於第一上延伸部232a之末端。
類似於第一上端子23a,第二上端子23b包括第二上接觸部231b、第二上延伸部232b、第二上段差部233b、第二伸入部234b和第二穿透孔236b。第三上端子23c包括第三上接觸部231c、第三上延伸部232c、第三上段差部233c、第三伸入部234c和第三穿透孔236c。而第四上端子23d包括第四上接觸部231d、第四上延伸部232d、第四上段差部233d、第四伸入部234d和第四穿透孔236d。其中,第二上端子23b、第三上端子23c和第四上端子23d之結構與第一上端子23a相同。
圖11中,第一下端子2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241a、第一下延伸部2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243a、第一下段差部244a和第一穿透結構245a。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差異在於,第一下端子24a的第一穿透結構245a對應於第一穿透孔236a且設置於第一下延伸部242a之末端。
參考圖11,第二下端子2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241b、第二下延伸部2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243b、第二下段差部244b和第二穿透 結構245b。第三下端子2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241c、第三下延伸部2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243c、第三下段差部244c和第三穿透結構245c。第四下端子2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241d、第四下延伸部2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243d、第四下段差部244d和第四穿透結構245d。第二下端子24b、第三下端子24c和第四下端子24d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下端子24a相同。
雙向電連接器2之組裝方法與上述實施例大致上相同,差異僅在於雙向電連接器2的組裝方法不進行焊接工作,使上端子23a~23d與下端子24a~24d僅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互相併列。
接下來說明複數上端子23a~23d與複數下端子24a~24d互相併列之情形。請同時參閱圖11和圖12,為了清楚顯示上端子23a~23d和下端子24a~24d併列時的結構,於此省略舌板,表示上端子23a~23d與下端子24a~24d先上下重疊抵接之後,才進行第一次埋入射出。
當上端子23a~23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端子24a~24d併列時,第一上延伸部232a~第四上延伸部232d分別與第一下延伸部242a~第四下延伸部242d重疊抵接。同時,穿透結構245a~245d分別伸入相對應之穿透孔236a~236d中,如此可避免上延伸部232a~232d與下延伸部242a~242d脫離,並可固定上延伸部232a~232d與下延伸部242a~242d之結合。
需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例之步驟B2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焊接併列接腳(第一穿透孔236a、第二穿透孔236b、第三穿透孔236c、第四穿透孔236d)和複數導線,但並非限定本實施例必須進行焊接。於另一實施例中,因應複數穿透結構的結構,使得複數導線可直接設置於複數穿透結構上且被複數穿透結構穿破,以建立複數導線與複數下延伸部之間的 電性連接。本案可採用以下較佳作法:複數導線可直接設置於複數穿透結構上且被複數穿透結構穿破之後,塗佈焊接材料於複數導線和複數穿透結構上,以確保建立複數導線與複數下延伸部之間的電性連接。
再者,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參閱圖13、圖14和圖15,第三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3包括殼體(未顯示於圖中)、絕緣座體31、舌板32、上端子33a~33d、下端子34a~3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上端子33a~33d和下端子34a~34d的結構。
參閱圖13、圖14和圖15,第一上端子3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331a、第一上延伸部332a和第一上段差部333a,其與第一實施例之差異在於第一上端子33a未包括第一伸入部和第一串接孔。也就是說,第一上端子33a可藉由埋入射出而被固定於舌板32上,不需利用第一伸入部來固定第一上端子33a。其次,第二上端子33b包括第二上接觸部331b、第二上延伸部332b和第二上段差部333b。第三上端子33c包括第三上接觸部331c、第三上延伸部332c和第三上段差部333c。而第四上端子33d包括第四上接觸部331d、第四上延伸部332d和第四上段差部333d。第二上端子33b、第三上端子33c和第四上端子33d之結構與第一上端子33a相同。
圖15中,第一下端子3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341a、第一下延伸部3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343a和第一下段差部344a,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但差異有二,第一,第一下延伸部342a之長度較第一實施例之第一下延伸部142a之長度短,且第一下延伸部342a之長度小於本實施例之第一上延伸部332a的長度。第二,第一下端子34a之厚度 較第一實施例之第一下端子14a之厚度薄,第一下端子34a之厚度亦小於本實施例之第一上端子33a之厚度。類似的,第二下端子3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341b、第二下延伸部3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343b和第二下段差部344b,第三下端子3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341c、第三下延伸部3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343c和第三下段差部344c,而第四下端子2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341d、第四下延伸部3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343d和第四下段差部344d。第二下端子34b、第三下端子34c和第四下端子34d,其結構大致上與第一下端子34a相同。
由圖14可知,第一上延伸部332a與第一下延伸部342a併列之後,亦可塗佈焊接材料37於第一上延伸部332a與第一下延伸部342a之間,以確保建立第一上延伸部332a與第一下延伸部342a之間的電性串接。其僅為例示,而非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上延伸部亦可與較短的第一下延伸部直接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抵接,不需進行焊接工作。
需說明的是,雖然第一下端子34a之厚度較第一實施例薄,但第一上端子33a之厚度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即使第一下延伸部342a之長度較短且厚度較薄,但第一上延伸部332a與第一下延伸部342a抵接之處仍可提供足夠的金屬彈性,以便於雙向電連接器2進行雙面對接。本實施例之雙向電連接器3之組裝方法是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
再者,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參閱圖16、圖17和圖18,第四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4包括殼體40、絕緣座體41、舌板42、上端子43a~43d、下端子44a~4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其中,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部份顯露於鏤 空區46之外。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的數量分別為4。於後說明第四實施例的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的結構。
圖18中,第一上端子4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431a、第一上延伸部432a、第一上段差部433a和第一上併列結構434a,其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如下,第一,第一上接觸部431a和第一上延伸部432a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其形狀是配合相對應的第一下端子44a之結構。第二,第一上端子43a不具有第一伸入部,而更包括第一上併列結構434a,設置於第一上延伸部432a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一上延伸部432a之末端。第二上端子43b包括第二上接觸部431b、第二上延伸部432b、第二上段差部433b和第二上併列結構434b。第二上接觸部431b和第二上延伸部432b亦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且第二上併列結構434b是設置於第二上延伸部432b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二上延伸部432b之末端,而第二上端子43b不具有第二伸入部。
第三上端子43c則有別於第一上端子43a,包括第三上接觸部431c、第三上延伸部432c、第三上段差部433c和第三上併列結構434c第三上接觸部431c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但第三上延伸部432c不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第三上併列結構434c是設置於第三上延伸部432c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三上延伸部432c之末端。另外,第三上端子43c不具有第三伸入部。第四上端子43d類似於第三上端子43c,其包括第四上接觸部431d、第四上延伸部432d、第四上段差部433d和第四上併列結構434d。第四上接觸部431d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第四上延伸部432d則無局部的彎折形狀,第四上併列結構434d是設置於第四上延伸部432d之一側且接近於第四上延伸部432d之末端。另外,第四上端子43d不具有第四伸入部。
圖17中,第一下端子4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441a、第一下延伸部4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443a、第一下段差部444a和第一下併列結構445a,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有二:第一,第一下轉折延伸部443a的數量較多,以造成外觀上的些微差異。第二,第一下端子44a更包括對應於第一上併列結構434a之第一下併列結構445a,其設置於第一下延伸部442a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一下延伸部442a之末端。
參考圖17,第二下端子4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441b、第二下延伸部4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443b、第二下段差部444b和第二下併列結構445b,第二下接觸部441b、第二下延伸部4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443b和第二下段差部444b,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除了外觀外,還包括:第二下端子44b更包括對應於第二上併列結構434b之第二下併列結構445b,其設置於第二下延伸部442b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二下延伸部442b之末端。
續參考圖17,第三下端子4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441c、第三下延伸部4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443c、第三下段差部444c和第三下併列結構445c,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有二:第一,第三下轉折延伸部443c的數量較多,以造成外觀上的些微差異。第二,第三下端子44c更包括對應於第三上併列結構434c之第三下併列結構445c,其設置於第三下延伸部442c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三下延伸部442c之末端。
續參考圖17,第四下端子4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441d、第四下延伸部4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443d、第四下段差部444d和第四下併列結構445d,其結構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其不同之處有二:第一,第四下轉折延伸部443d的數量較多,以造成外觀上的些微差異。第二,第 四下端子44d更包括對應於第四上併列結構434d之第四下併列結構445d,其設置於第四下延伸部442d之一側且接近於第四下延伸部442d之末端。
圖18顯示出進行步驟A3-1而成型之舌板半成品424和第一下端子44a~第四下端子44d之結構,舌板半成品424包括複數定位凸塊425和複數容納槽426,其功能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贅述。由於複數上端子43a~43d之外觀結構略有不同,故成型舌板半成品424的模具亦進行相對應的變更設計,以形成對應於複數上端子43a~43d之複數定位凸塊425和複數容納槽426。
接下來請參閱圖19,於進行步驟A3-2之後,上延伸部432a~432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延伸部442a~442d以並排方式互相抵接,且第一上端子43a~第四上端子43d分別被放置於複數容納槽426中。其中,因應上延伸部432a~432d與下延伸部442a~442d以並排方式併列,使得上併列結構434a~434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併列結構445a~445d並排嚙合,以固定上延伸部432a~432d與下延伸部442a~442d之結合。
其次,續參考圖19,上延伸部432a~432d與下延伸部442a~442d為等高併排,並且相同電路的上延伸部432a和下延伸部442a是相鄰的。類似的,相同電路的上延伸部432b和下延伸部442b是相鄰的,以此類推。再者,此些相鄰的相同電路的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之間的間距也略相等。是以,本案的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接觸部皆一體連接延伸部、固定部及接腳,該上下二排接觸部設有二排相同電路之併排延伸部及接腳,該二排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左右併排或左右等高併排,藉由焊接加工製程焊接該上下二排相同電路之接腳可穩定確保電連 接。當和前揭專利公告案相較,前揭專利公告案的結構中,上下二排接觸部僅設有一排接腳,因而電連接器本身需要使上下相同電路電連接的搭接結構,但本案的結構利用焊接製程焊接該上下二排相同電路之接腳,其不會有各種生產變數之隱患,訊號傳導和接觸阻抗皆較穩定。
圖20顯示第四實施例的複數上端子43a~43d和複數下端子44a~44d併列之情形。為了清楚顯示該兩者之併列情形,圖20未繪製舌板42和絕緣座體21於其中。參考圖20,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中僅有上延伸部432a~432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延伸部442a~442d併列,且上併列結構434a~434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併列結構445a~445d並排嚙合。除了下延伸部442a~442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之外,上端子43a~43d皆未與下端子44a~44d中之其他部分接觸。因此,上端子43a~43d不與非相對應的下端子44a~44d接觸,從而避免上端子43a~43d與下端子44a~44d誤觸短路之情形發生。
請參閱圖21和圖22,於第四較佳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4組裝完成之後,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被部份掩埋於舌板42內之結構,上接觸部431a~431d顯露於上板體表面421(圖21中僅顯示出第二上接觸部431b),下接觸部441a~441d則顯露於下板體表面422(圖21中僅顯示出第三下接觸部441c),上延伸部432a~432d和下延伸部442a~442d以並排方式互相併列且部份顯露於鏤空區46之外。絕緣座體41具有底座411,其屬於絕緣座體41之底部區域,並可承載互相嚙合之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因應底座411之結構,使得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可分別與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進行焊接手段,以建立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 44a~44d與複數導線之間的電性串接。
需說明的是,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藉由互相嚙合之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除了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的接觸之外,上延伸部432a~432d亦可與下延伸部442a~442d抵接,但非以此為限。其亦可因應不同需求而採用複數上延伸部與複數下延伸部不抵接的結構。
根據上述,本實施例同樣採用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的數量分別為4,且具有往舌板42之前端彎折的下轉折延伸部數量為3的結構,以避免上端子43a~43d和下端子44a~44d發生不必要的接觸。另外,上端子43a~43d具有上併列結構434a~434d,且下端子44a~44d具有下併列結構445a~445d,其可以並排嚙合的方式進行高強度的結合,而可避免上端子43a~43d與下端子44a~44d於製造過程中脫離雙向電連接器。
圖23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不同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雙向電連接器4*包括殼體40*、絕緣座體41*、舌板(未顯示於圖中)、複數上端子(僅顯示複數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複數下端子(僅顯示複數下併列結構445a*~445d*)。與圖22比較可知,雙向電連接器4*之絕緣座體41*是為懸空結構,亦即不包含有底座,使互相抵接之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呈現懸空狀態。因此,上併列結構434a*~434d*和下併列結構445a*~445d*可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與電路板(未顯示於圖中)進行焊接手段,故雙向電連接器4*之組裝方式與雙向電連接器4略有不同。
再者,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 同時參閱圖24、圖25和圖26,第五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5包括殼體50、絕緣座體51、舌板52、上端子53a~53d、下端子54a~5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其中,上端子53a~53d和下端子54a~54d部份顯露於鏤空區56之外。第五實施例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上端子53a~53d和下端子54a~54d的結構。
參考圖26,第一上端子5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531a、第一上延伸部532a、第一上段差部533a和第一上併列結構534a,其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如下,第一,第一上延伸部532a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其形狀配合相對應的第一下端子54a之結構。第二,第一上端子53a不具有第一伸入部,而更包括第一上併列結構534a,設置於第一上延伸部532a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一上延伸部532a之末端。第二上端子53b包括第二上接觸部531b、第二上延伸部532b、第二上段差部533b和第二上併列結構534b。第二上延伸部532b亦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且第二上併列結構534b係設置於第二上延伸部532b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二上延伸部532b之末端,而第二上端子53b不具有第二伸入部。
續參考圖26,第三上端子53c包括第三上接觸部531c、第三上延伸部532c、第三上段差部533c和第三上併列結構534c。第三上延伸部532c亦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且第三上併列結構534c係設置於第三上延伸部532c之一側且接近於第三上延伸部532c之末端,而第三上端子53c不具有第三伸入部。第四上端子53d包括第四上接觸部531d、第四上延伸部532d、第四上段差部533d和第四上併列結構534d。第四上延伸部532d亦具有局部的彎折形狀,且第四上併列結構534d係設置於第四上延伸部532d之一側且接近於第四上延伸部532d之末端,而第四上端子53d 不具有第四伸入部。
參考圖25,第一下端子5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541a、第一下延伸部5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543a、第一下段差部544a、第一下併列結構545a和第一下階差部546a,其與第四實施例不同之處為:第一下端子54a更包括第一下階差部546a,第一下階差部546a往垂直方向Y彎折,使第一下併列結構545a與第一下延伸部542a之間具有高度差,且與第一上併列結構534a位於同一高度。
續參考圖25,第二下端子5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541b、第二下延伸部5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543b、第二下段差部544b、第二下併列結構545b和第二下階差部546b。第三下端子5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541c、第三下延伸部5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543c、第三下轉折部544c、第三下併列結構545c和第三下階差部546c。第四下端子5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541d、第四下延伸部5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543d、第四下轉折部544d、第四下併列結構545d和第四下段差部546d。第二下端子54b、第三下端子54c和第四下端子54d之結構類似於第一下端子54a。
圖26顯示出進行步驟A3-1而成型之舌板半成品524和第一下端子54a~第四下端子54d之結構。舌板半成品524包括複數定位凸塊525和複數容納槽526,其功能係與前述相同而不再贅述。由於上端子53a~53d之外觀結構略有不同,故成型舌板半成品524的模具亦進行相對應的變更設計,以形成對應於上端子53a~53d之複數定位凸塊525和複數容納槽526。
接著,請參閱圖27和圖28,於步驟A3-2後,上延伸部532a~532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延伸部542a~542d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互相併 列,且第一上端子53a~第四上端子53d分別被放置於複數容納槽526中。雖然上延伸部532a~532d與下延伸部542a~542d重疊抵接,但下段差部546a~546d之結構使得上併列結構534a~534d得以分別與相對應的下併列結構545a~545d並排嚙合,藉以固定上延伸部532a~532d與下延伸部542a~542d之結合。上延伸部532a~532d與下延伸部542a~542d抵接之剖面情形請參考圖28。
再者,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同時參閱圖29、圖30和圖31,第六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6包括殼體60、絕緣座體61、舌板62、上端子63a~63d、下端子64a~6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其中上端子63a~63d和下端子64a~64d部份顯露於鏤空區66之外。雙向電連接器6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上端子63a~63d和下端子64a~64d的結構。由圖29可看出,上端子63a~63d之排列方式由圖中左至右依序為第一上端子63a、第三上端子63c、第二上端子63b和第四上端子63d,於此定義為以第三排列方式設置,而與前述實施例不同。
參考圖31,第一上端子6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631a、第一上延伸部632a、第一上段差部633a和第一上併列結構634a,其結構與第四實施例類似。第二上端子63b位於第三上端子63c和第四上端子63d之間,其包括第二上接觸部631b、第二上延伸部632b、第二上段差部633b、第二上併列結構634b和第二上轉折延伸部635b,第二上段差部633b係連接於第二上接觸部631b之前端區域,第二上併列結構634b之結構與第四實施例相同。第二上轉折延伸部635b往水平方向X上彎折且連接於第二上段差部633b。
續參考圖31,位於第一上端子63a和第二上端子63b之間的第三上端子63c包括第三上接觸部631c、第三上延伸部632c、第三上段差部633c、第三上併列結構634c和第三上轉折延伸部635c。第三上延伸部632c連接於第三上轉折延伸部635c和第三上併列結構634c,第二上段差部633b係連接於第三上接觸部631c之後端區域和第三上延伸部632c。其次,第三上轉折延伸部635c往水平方向X上彎折且連接於第二上段差部633b。第三上併列結構634c之結構與第四實施例相同。第四上端子63d包括第四上接觸部631d、第四上延伸部632d、第四上段差部633d和第四上併列結構634d,第四上端子63d,其與第四實施例相同。
請參考圖30,第一下端子6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641a、第一下延伸部6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643a、第一下段差部644a和第一下併列結構645a,其結構與第四實施例相同。位於第三下端子64c和第四下端子64d之間的第二下端子6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641b、第二下延伸部642b、第二下段差部644b和第二下併列結構645b,其不具有第二下轉折延伸部。
續參考圖30,位於第一下端子64a和第二下端子64b之間的第三下端子6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641c、第三下延伸部6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643c、第三下段差部644c和第三下併列結構645c,其與第四實施例相同。類似地,第四下端子6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641d、第四下延伸部6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643d、第四下段差部644d和第四下併列結構645d。由圖30可知,第一下接觸部641a~第四下接觸部641d以第二排列方式設置,但第一下延伸部642a~第四下延伸部642d以第三排列方式設置。
圖31顯示出進行步驟A3-1而成型之舌板半成品624和第一下端子64a~第四下端子64d之結構。舌板半成品624包括複數定位凸塊625和複數容納槽626,其功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由於上端子63a~63d之結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故成型舌板半成品624的模具進行相對應的變更設計以形成對應於上端子63a~63d之複數定位凸塊625和複數容納槽626。
接下來請參閱圖32,其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舌板半成品於第六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於步驟A3-2之後,上延伸部632a~632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延伸部642a~642d以並排方式互相併列,且第一上端子63a~第四上端子63d分別被放置於複數容納槽626中。其中,因應上延伸部632a~632d與下延伸部642a~642d並排,上併列結構634a~634d分別與相對應的下併列結構645a~645d並排嚙合,藉以固定上延伸部632a~632d與下延伸部642a~642d之結合。
根據上述,本實施例之上端子63a~63d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上轉折延伸部,本實施例之上端子63a~63d設置有第二上轉折延伸部635b和第三上轉折延伸部635c,使得與其對應之下端子不具有下轉折延伸部。而僅於第一下端子64a上設置第一下轉折延伸部643a,其餘下端子64b~64d則未設置有下轉折延伸部,藉由如此配置,亦可完成下接觸部位於非相對應之上接觸部的下方之實施。也就是說,上端子63a~63d和下端子64a~64d的數量分別為4,而具有往舌板62之前端3彎折的轉折延伸部數量亦為3,但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並非限定僅有下端子才可設置轉折延伸部(亦即為下轉折延伸部),亦可於上端子上設置轉折延伸部(亦即上轉折延伸部)。簡言之,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結構可因應不同情形而進行相對應的 變更設計,以符合各種需求。
再者,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參閱圖33和圖34,第七較佳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7包括殼體70、第一絕緣座體71、第二絕緣座體72、複數上端子73a~73d、複數下端子74a~7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第一絕緣座體71具有複數第一結合元件712,第二絕緣座體72具有複數第二結合元件722,可藉由複數第一結合元件712和複數第二結合元件722與第一絕緣座體71結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元件712為固定孔,第二結合元件722為對應於固定孔之固定柱。
續參閱圖33和圖34,上端子73a~73d部份顯露於第一絕緣座體71之第一座體表面711,第一上端子73a包括第一上接觸部731a、第一上延伸部732a、第一上段差部733a和第一串接孔735a,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類似地,第二上端子73b包括第二上接觸部731b、第二上延伸部732b、第二上段差部733b和第二串接孔735b。第三上端子73c包括第三上接觸部731c、第三上延伸部732c、第三上段差部733c和第三串接孔735c。第四上端子73d包括第四上接觸部731d、第四上延伸部732d、第四上段差部733d和第四串接孔735d。
參閱圖33和圖34,第一下端子7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741a、第一下延伸部7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743a和第一下段差部744a,其結構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為第一下端子74a具有兩個第一下段差部744a。
第二下端子7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741b、第二下延伸部 7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743b和第二下段差部744b,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同理於第一下端子74a。類似地,第三下端子7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741c、第三下延伸部7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743c和第三下段差部744c。第四下端子74b包括第四下接觸部741d、第四下延伸部7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743d和第四下段差部744d,關於第四下端子74d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間的差異係與第一下端子74a同理,故不再贅述。
接下來說明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的步驟。圖35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流程圖,其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提供雙向電連接器。
步驟B:進行焊接手段,以建立複數併列接腳與複數導線之電性連接。
雙向電連接器7之結構如上所述,而步驟A’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1:提供複數上端子。
步驟A2:提供複數下端子。
步驟A5:利用複數上端子和複數下端子而分別形成第一絕緣座體和第二絕緣座體,且結合第一絕緣座體和第二絕緣座體。
步驟A6:套設殼體於第一絕緣座體和第二絕緣座體上。
其中,步驟A2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2-1:於水平方向上往舌板之前端彎折複數下延伸部而形成複數下轉折延伸部。
步驟A2-2:往垂直方向彎折接近於複數下接觸部之下轉折延伸部而形成複數下段差部。
而步驟A5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5-1:對複數上端子進行第一次埋入射出工作而形成第一絕緣座體。
步驟A5-2:對複數下端子進行第二次埋入射出工作而形成第二絕緣座體。
步驟A5-3:結合第一絕緣座體和第二絕緣座體。
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B1:提供複數導線。
步驟B2:連接複數導線和複數併列接腳,且焊接複數併列接腳和複數導線。
接下來說明利用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組裝雙向電連接器1之運作情形。請同時參閱圖33~圖35,首先進行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步驟A1和步驟A2,以獲得上端子73a~73d和下端子74a~74d,其結構如圖34所示。之後進行步驟A5-1以形成第一絕緣座體72,其中上端子73a~73d部份被掩埋於第一絕緣座體71中,上接觸部731a~731d則顯露於第一座體表面711之外。下端子74a~74d部份被掩埋於第二絕緣座體72中,下接觸部741a~741d則顯露於第二座體表面721之外。於第一絕緣座體71和第二絕緣座體72分別成型後,結合第一絕緣座體71和第二絕緣座體72,且複數第一結合元件712和複數第二結合元件722結合,亦即進行步驟A5-3。此時,上延伸部732a~732d與下延伸部742a~742d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進行併列,如圖36所示。
請同時參閱圖36和圖37,其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於第一絕緣座體71和第二絕緣座體72結合後進行步驟A6:殼體70套設在已結合的第一絕緣座體71和第二絕緣座體72上,且互相抵接之上延伸部732a~732d和下延伸部742a~742d顯露於雙向電連接器7之外。最後,進行與前述相同的步驟B1和步驟B2焊接併列接腳(第一串接孔735a、第二串接孔735b、第三串接孔735c和第四 串接孔735d)和複數導線,完成雙向電連接器7之組裝。雙向電連接器7未包含有舌板,是第一絕緣座體71和第二絕緣座體72取代前述舌板和絕緣座體的結構,而形成一「口」字型的對接結構。
請參閱圖38和圖39,不同實施態樣之第七較佳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7*包括殼體70*、第一絕緣座體71*、第二絕緣座體72*、複數上端子73a*~73d*、複數下端子74a*~7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且第一絕緣座體71*具有複數第一結合元件712*,而第二絕緣座體72*具有複數第二結合元件722*。與雙向電連接器7相比,不同之處在於上端子73a*~73d*設置有第一上併列結構736a*、第二上併列結構736b*、第三上併列結構736c*和第四上併列結構736d*,且上端子73a*~73d*和下端子74a*~74d*係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併列之後再進行焊接。
續參考圖38和圖39,雙向電連接器7*,第一上併列結構736a*、第二上併列結構736b*、第三上併列結構736c*和第四上併列結構736d*取代前揭串接孔735a~735d之結構,並且下端子74a*~74d*設置有對應於第一上併列結構736a*之第一下併列結構746a*、第二上併列結構736b*之第二下併列結構746b*、第三上併列結構736c*之第三下併列結構746c*和第四上併列結構736d*之第四下併列結構746d*。雙向電連接器7*藉由上併列結構736a*~736d*分別與下併列結構746a*~746d*結合固定且實現上端子73a*~73d*和下端子74a*~74d*之間的電性串接。
此外,本案更提供一種與前述不同作法之雙向電連接器。請參閱圖40和圖41,第八實施例的雙向電連接器8包括殼體80、絕緣座體81、舌板82、上端子83a~83d、下端子84a~84d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且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部份顯露於鏤空區86之外。 上端子83a~83d部份顯露於上板體表面821,下端子84a~84d部份顯露於下板體表面822(請參照圖44)。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不同之處有二,第一,絕緣座體81和舌板82皆具有複數固定孔85。第二,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之結構,說明如下。
參閱圖41,第一上端子83a包括一體的第一上接觸部831a、第一上延伸部832a、第一上段差部833a和第一上併列結構834a。相似地,第二上端子83b包括一體的第二上接觸部831b、第二上延伸部832b、第二上段差部833b和第二上併列結構834b,第三上端子83c包括一體的第三上接觸部831c、第三上延伸部832c、第三上段差部833c和第三上併列結構834c,第四上端子83d包括一體的第四上接觸部831d、第四上延伸部832d、第四上段差部833d和第四上併列結構834d。此些結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之處是上端子83a~83d以共同的上料帶835來相互固定,其詳細情形將於雙向電連接器8之組裝方法中說明。
其次,續參閱圖41,二排接觸部(包括第一上接觸部831a、第二上接觸部831b、第三上接觸部831c、第四上接觸部831d、第一下接觸部841a、第二下接觸部841b、第三下接觸部841c及第四下接觸部841d)之至少二接觸部設有由該接觸部前方往後反折疊合之一延伸部(第一上延伸部832a、第二上延伸部832b、第三上延伸部832c、第四上延伸部832d、第一下延伸部842a、第二下延伸部842b、第三下延伸部842c或第四下延伸部842d)。又,該二排接腳,包括第一上併列結構834a、第二上併列結構834b、第三上併列結構834c、第四上併列結構834d、第一下併列結構845a、第二下併列結構845b、第三下併列結構845c和第四下併列結構845d皆伸出絕緣座體81外。
續參閱圖40和圖41,第一下端子84a包括第一下接觸部841a、第一下延伸部842a、第一下轉折延伸部843a、第一下段差部844a和第一下併列結構845a。第二下端子84b包括第二下接觸部841b、第二下延伸部842b、第二下轉折延伸部843b、第二下段差部844b和第二下併列結構845b。第三下端子84c包括第三下接觸部841c、第三下延伸部842c、第三下轉折延伸部843c、第三下段差部844c和第三下併列結構845c。第四下端子84d包括第四下接觸部841d、第四下延伸部842d、第四下轉折延伸部843d、第四下段差部844d和第四下併列結構845d。此些結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下端子84a~84d由共同的下料帶846來固定,其詳細情形將於雙向電連接器8之組裝方法中說明。
接下來,圖42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之流程圖。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提供雙向電連接器。
步驟B:進行焊接手段,以建立複數併列接腳與複數導線之電性連接。
雙向電連接器8之結構如上所述,而步驟A*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1:提供複數上端子。
步驟A2:提供複數下端子。
步驟A3*:結合複數上端子和複數下端子而形成舌板和絕緣座體。
步驟A4:套設殼體於絕緣座體上。
其中,步驟A2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2-1:於水平方向上往舌板之前端彎折複數下延伸部而形成複數下轉折延伸部。
步驟A2-2:往垂直方向彎折接近於複數下接觸部之下轉折延伸部而形成複 數下段差部。
而步驟A3*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3-1*:重疊複數上端子和複數下端子,使複數上延伸部分別與複數下延伸部併列。
步驟A3-2*:對複數上端子和複數下端子進行埋入射出工作而形成舌板和絕緣座體。
步驟A3-3*:去除料帶。
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B1:提供複數導線。
步驟B2:連接複數導線和複數併列接腳,且焊接複數併列接腳和複數導線。
於此說明雙向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圖42係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端子與複數下端子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中結合之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40~圖42,首先,進行前揭的步驟A1、步驟A2-1和步驟A2-2實現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之結構如圖41所示。接下來進行步驟A3-1*:重疊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使上延伸部832a~832d分別與下延伸部842a~842d以並排方式併列,如圖42所示。接著進行步驟A3-2*:對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進行埋入射出而形成舌板82和絕緣座體81,且舌板82和絕緣座體81之間形成鏤空區86,使得同時以上下重疊抵接方式和並排方式進行併列之上延伸部832a~832d和下延伸部842a~842d顯露於鏤空區86之外。
由於上端子83a~83d與上料帶835之間設置有上預斷結構836並且下端子84a~84d與下料帶846之間設置有複數下預斷結構847,因此於舌板82和絕緣座體81成型之後,可輕易分離上端子83a~83d和 上料帶835而去除上料帶835。去除下料帶846亦參考步驟A3-3*之運作。於步驟A3-3*後依序進行步驟A4、步驟B1和步驟B2來組裝完成雙向電連接器8如圖44所示的結構。
需說明的是,由於雙向電連接器8之組裝方法中僅進行一次埋入射出工作並同時進行舌板82和絕緣座體81之成型,故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必須準確地固定於正確的位置才可進行埋入射出工作。本實施例利用上料帶835和下料帶846固定上端子83a~83d和下端子84a~84d。實際上,成型舌板82和絕緣座體81的模具結構中亦設置有複數固定元件(例如頂針或夾具),以於製程中固定端子介面,因此,成型的舌板82和絕緣座體81上則產生出複數固定孔85。由於雙向電連接器8之組裝方法中僅進行一次埋入射出工作,故可大幅降低製造和組裝成本。
參考圖45,第八實施例的第一種實施態樣的雙向電連接器8*包括殼體80*、絕緣座體81*、舌板82*、複數上端子(圖中僅顯示第二上端子83b*)、複數下端子(圖中僅顯示第三下端子84c*)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複數上端子之複數上接觸部(圖中僅顯示第二上接觸部831b*)顯露於上板體表面821*,複數下端子之複數下接觸部(圖中僅顯示第三下接觸部841c*)則顯露於下板體表面822*。互相抵接之複數上延伸部(圖中僅顯示第二上延伸部832b*)和複數下延伸部(圖中僅顯示第三下延伸部842c*)顯露於鏤空區86*之外。與圖44比較可知,雙向電連接器8*之複數上端子更包括複數上彈性結構(例如圖中顯示的第二上彎折彈性結構838b*),且複數下端子更包括複數下彈性結構(例如圖中顯示的第三下彎折彈性結構849c*)。藉由上彈性結構和下彈性結構之設置提升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的強度,從而避免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彈性疲乏。
參閱圖46,第八實施例的第一種實施態樣的雙向電連接器8’包括殼體80’、絕緣座體81’、舌板82’、複數上端子(圖中僅顯示第二上端子83b’)、複數下端子(圖中僅顯示第三下端子84c’)和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複數上端子之複數上接觸部(圖中僅顯示第二上接觸部831b’)顯露於上板體表面821’,而複數下端子之複數下接觸部(圖中僅顯示第三下接觸部841c’)顯露於下板體表面822’。與圖44相比,絕緣座體81’和舌板82’之間設置的包覆層88’包覆複數上延伸部(圖中僅顯示第二上延伸段832b’)和複數下延伸部(圖中僅顯示第三下延伸部842c’)於其中,故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並未限定必須顯露複數上延伸部和複數下延伸部於外。
圖47和圖48是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上下端子實施例的展開和側向反折之示意圖。請參考圖47,本案的上下排端子介面可利用一片金屬板材或二片金屬板材來實現,此處以一片金屬板材說明,一片金屬板材被沖切下料形成兩連結料橋151’、152’和位於連結料橋151’、152’兩側的一排上端子13a’、13b’、13c’、13d’和一排下端子14a’、14b’、14c’、14d’。其次,任一上端子13a’、13b’、13c’或13d’不設於該排下端子14a’、14b’、14c’、14d’之間。再者,該排上端子13a’、13b’、13c’、13d’和該排下端子14a’、14b’、14c’、14d’依據電路序列為同向排列並且橫向併排地展開。接著,請參考圖48,要進行組裝或埋設本案的雙向電連接器的兩排端子時,只要側向反折兩連結料橋151’、152’並對齊上下排端子介面的接觸部即可。故本案的端子介面設計是便於組裝或和其他部件埋設成型的。參考圖49,將圖48的端子和舌板和絕緣座體組裝和/或埋設後,形成具有浮動舌板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亦具有前述的鏤空區域76於舌板和絕緣座體之間,於此不贅述。
根據上述,本案雙向電連接器的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採用分別單獨設置而不互相共用的設計,並且具有設於舌板前端或一側邊之至少二轉折延伸部的結構,如此避免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間發生不必要的接觸。其次,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中允許複數上延伸部與具有相同電路的複數下延伸部併列,而不允許其與具有不相同電路的複數下延伸部發生交叉重疊的情形,藉此形成便於進行組裝的規則端子介面結構。
與習知技術比較,本案具有轉折延伸部的端子介面之製造過程和組裝過程較習知技術簡單,且其端子介面的製造允許誤差比習知技術之交越接點框大,故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製造及組裝成本可比習知技術低,以符合成本上的考量。又,採用一次埋入射出工作的組裝方法可進一步地降低製造和組裝成本。另外,透過巧妙的設計使得每一結合的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間的間距大致上相同,且每一上端子之焊接點(亦即設置串接孔之處)的所在位置一致,如此便利於進行焊接,從而有利於降低製造和組裝成本。故,依據上述,本案的電連接結構可承受耐插拔,高溫,老化,冷熱衝擊等各種電路傳輸之USB協會標準測試。又,本案的電連接結構的二排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左右併排或左右等高併排,藉由焊接加工製程,焊接上下二排相同電路之接腳,使上下二排接觸部之相同電路電連接,達到雙向公頭可正反向插接一電連接母座。又,本案的電連接結構的接觸部連接之延伸部與不同電路延伸部不交叉重疊,並設有鏤空彈動延伸部。
本案前述各較佳實施例中,其係以帶有殼體(金屬殼體或塑膠殼體)的電連接器為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本案的創作概念亦可以應用不包括殼體的電連接器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案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案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雙向電連接器
10‧‧‧殼體
11‧‧‧絕緣座體
12‧‧‧舌板
13a、13b、13c、13d‧‧‧上端子
123‧‧‧前端
111‧‧‧底座開孔
121‧‧‧上板體表面
122‧‧‧下板體表面
131a‧‧‧第一上接觸部
132a‧‧‧第一上延伸部
142a‧‧‧第一下延伸部
131b‧‧‧第二上接觸部
132b‧‧‧第二上延伸部
142b‧‧‧第二下延伸部
131c‧‧‧第三上接觸部
132c‧‧‧第三上延伸部
142c‧‧‧第三下延伸部
131d‧‧‧第四上接觸部
132d‧‧‧第四上延伸部
142d‧‧‧第四下延伸部

Claims (24)

  1.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任一該上延伸部和其他該上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上接腳不交叉重疊;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設置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任一該下延伸部和其他該下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下接腳不交叉重疊;以及任一該上延伸部和不同電路的該下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下接腳不交叉重疊;以及任一該下延伸部和不同電路的該上延伸部或是和不同電路的該上接腳不交叉重疊。
  2.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 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
  3.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和一上延伸部;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和一下延伸部,任一相同該電路的該上延伸部和該下延伸部並列,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該排上延伸部和該排下延伸部為依該電路序列依序同向排列。
  4.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 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和一上延伸部;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和一下延伸部,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任一相同該電路的該上延伸部和該下延伸部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
  5.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殼體;一舌板,該殼體框圍該舌板並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形成一連接槽;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和一上接腳;及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和一下接腳,任一相同該電路的該上接腳和該下接腳並列,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同向排列。
  6.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 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是上下疊合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7.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該排上延伸部和該排下延伸部為等高併排,並且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為等高併排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是上下疊合地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8.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 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在該上接觸部和該下接觸部兩者至少之一的前端或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並且該排上接腳和該排下接腳皆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9. 一種包括請求項1至5任一所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更包括一絕緣座體,該舌板透過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連接至該絕緣座體,其中,該舌板位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並且和該絕緣座體之間保留一鏤空區域,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於該連接槽的中段。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其中,在該些上接觸部和該些下接觸部的至少任二或任一的前端或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位於該舌板中並僅連接任一該上接觸部或任一該下接觸部。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其中,任一該上端子更包括一體的一上固定部,以及任一該下端子更包括一體的一下固定部,並且該上固定部和該下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中。
  12. 一種包括請求項6至8任一所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 更包括於該絕緣座體和該舌板之間保留的一鏤空區域,其中,該舌板透過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連接至該絕緣座體,該排上延伸部和該排下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暴露於該鏤空區域中。
  13.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其中,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的,並且在該絕緣座體和該舌板之間保留一鏤空區域;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些電路包括一電源序號和一接地序號,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上接觸部;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下接觸部,並且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電連接且共用僅一排接腳,該排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的後段外;其中,在對應該電源序號和該接地序號的該些上接觸部和該些下接觸的前方或側邊皆設有埋設於該舌板中的一轉折延伸部,該些轉折延伸部上下疊合地搭接對應該些相同電路的該些上接觸部和該些相同電路的該些下接觸部。
  14. 一種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一舌板,該舌板為一片式板體;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端子對應該些電 路,任一該上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上接觸部、一上延伸部和一上接腳;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端子對應該些電路,任一該下端子包括一體的一下接觸部、一下延伸部和一下接腳,分別顯露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的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其中,在該上接觸部和該下接觸部兩者至少之一的前端或側邊設有埋設於該舌板前段的一轉折延伸部。
  15. 一種包括請求項1至8任一所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符合USB A type 3.0規範或USB A type 3.1規範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
  16. 一種包括請求項1至8任一所述的雙向電連接器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符合USB A type 2.0規範的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
  17. 一種雙向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置於該絕緣座體的前端;及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被指派相同的一電路序列,該電路序列包括複數電路,其中,該排上端子具有複數上接觸部對應該些電路;該排下端子具有複數下接觸部對應該些電路,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依該電路序列為依序反向排列,分別露出於該舌板的上下兩側;該排上端子和該排下端子兩者之一的任一端子包括一體連接的一接觸部和一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另一排的任一端子包括另一接觸部,其中,該 排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排延伸部為彈動設於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之間的一鏤空區,相同電路的該接觸部和另一該接觸部串接於該鏤空區前方。
  18. 一種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一連接舌板;一絕緣座體;一外殼包覆該連接舌板形成一上下連接槽;及該連接舌板之上下為相同的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電路序號依序反向排列,該上下二接觸介面形成於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設有二排接觸部,該二排接觸部之至少二接觸部設有由該接觸部前方往後反折疊合之一延伸部,該二排接觸部皆各自一體連接該延伸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腳,該二排接腳皆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19. 一種雙向電連接插頭,包括:一浮動舌板;一絕緣座體;一外殼包覆該浮動舌板形成一上下連接槽;及浮動舌板之上下為相同的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電路序號依序反向排列,該上下二接觸介面形成於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設有二排接觸部,該二排接觸部皆各自一體連接一彈動延伸部及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且具有一鏤空部,該鏤空部設置該些等高併排彈動延伸部。
  20. 如請求項1至8任一或請求項13或請求項17所述的雙向電連接器,其中:該二排上、下端子為相同或相同且相對對齊的二平貼接觸介面;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一 絕緣體包覆之相同電路之一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與該不同電路之一或該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上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至少二該連接介面前端之一轉折延伸部,且該二連接介面係為上下相對對齊之長度與寬度相同之二接觸介面結構;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序號的二延伸部依序同向併列排列,且該依序同向併列之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至少二該連接介面前端之一轉折延伸部,並且設有至少一或該延伸部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上下二相同電路之一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設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區;或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部設有相同電路之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該二排上、下端子的二排上、下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相同電路的複數或該些延伸部或複數或該些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或於至少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與一或該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且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不交叉重疊;或 該二排上、下端子與該舌板係為埋入射出成形;或該舌板是可上下位移以成為一浮動舌板;或該舌板與一或該絕緣座體為一體式連結或分離式不連結;或該舌板是一浮動舌板且具有一鏤空部,該浮動舌板與一或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該鏤空部設有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相同電路的該二排上、下端子的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皆設有複數或該些接腳;或該二排上、下端子其中一排的該些上或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及該另一排下或上接觸部設有由前方反折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一疊合延伸部,該二排上、下端子的複數或該些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一固定部,任一該固定部定位於一或該絕緣座體且其一端連接一或任一該接腳伸出,且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的其中一排的該些上或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及該另一排下或上接觸部設有往該下或上接觸部後方的一基座延伸之一排或該排下或上延伸部,該二排上、下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一固定部,任一該固定部定位於一或該絕緣座體且其一端皆各連接一或任一該接腳,且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上下二相同電路之延伸部橫向等高併排於該舌板中心的一鏤空彈動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包括上下排D+接觸端子、D-接觸端子、接地接觸端子和電源接觸端子,該上下排D+及D-接觸端子的該上、下接觸部及上、下 延伸部較該接地接觸端子及該電源接觸端子之寬度尺寸為窄;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一雙向雙面USB A TYPE公頭之上下接觸介面,該上下之各至少一接觸介面為橫向展開併排連結之一片金屬板材沖切下料不重疊,且該上、下接觸介面於一連結料橋之二側為相同電路者依序同向排列,或為相同接觸介面且相同電路序號者依序同向排列;或該雙向電連接器為一轉接線/轉接器之電連接插頭;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一或任一該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的一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一或任一該接腳為一刺破結構,且該刺破結構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之二相同電路接腳疊合的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是HUB擴充器、充電寶、充電器、行動電源、隨身碟、U盤、大姆哥或行動硬碟的一轉接裝置或一電子裝置;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一或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該舌板及一或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上、下端子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延伸部及一或該接腳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分別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的一埋設封膠區或一露出開放區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二排平貼端子,該二排平貼端子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該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係至少於電源及接地用的該些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皆設有往前或往內側或往前再往內側轉折之一轉折延伸部,其中,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疊合 或橫向等高併列之上/下延伸部或一或該些上/下接腳,該轉折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上、下延伸部不交叉重疊,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一或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該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可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的一埋設封膠區或一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二排上、下接觸介面,該二排上、下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的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設有一或該上、下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該些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者係串接於一水平接腳,且係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埋設封膠區外之一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構造,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該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一或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二排上、下接觸介面,該二排上、下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的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 設有一或該上/下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係於浮動的該舌板的一絕緣體或一或該絕緣座體之一埋設封膠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且該二排相同電路之水平接腳露出該絕緣體之該埋設封膠區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
  21.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其中:該二排上、下端子為相同或相同且相對對齊的二平貼接觸介面;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一絕緣體包覆之相同電路之一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與該不同電路之一或該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上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至少二該連接介面前端之一轉折延伸部,且該二連接介面係為上下相對對齊之長度與寬度相同之二接觸介面結構;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序號的二延伸部依序同向併列排列,且該依序同向併列之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至 少二該連接介面前端之一轉折延伸部,並且設有至少一或該延伸部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上下二相同電路之一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設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區;或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部設有相同電路之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該二排上、下端子的二排上、下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相同電路的複數或該些延伸部或複數或該些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或於至少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與一或該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且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與該舌板係為埋入射出成形;或該舌板是可上下位移以成為一浮動舌板;或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一體式連結或分離式不連結;或該舌板是一浮動舌板且具有一鏤空部,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該鏤空部設有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相同電路的該二排上、下端子的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皆設有複數或該些接腳;或該二排上、下端子其中一排的該些上或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及該另一排下或上接觸部設有由前方反折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一 疊合延伸部,該二排上、下端子的複數或該些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一固定部,任一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且其一端連接一或任一該接腳伸出,且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的其中一排的該些上或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及該另一排下或上接觸部設有往該下或上接觸部後方的一基座延伸之一排或該排下或上延伸部,該二排上、下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一固定部,任一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且其一端皆各連接一或任一該接腳,且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上下二相同電路之延伸部橫向等高併排於該舌板中心的一鏤空彈動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包括上下排D+接觸端子、D-接觸端子、接地接觸端子和電源接觸端子,該上下排D+及D-接觸端子的該上、下接觸部及上、下延伸部較該接地接觸端子及該電源接觸端子之寬度尺寸為窄;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一雙向雙面USB A TYPE公頭之上下接觸介面,該上下之各至少一接觸介面為橫向展開併排連結之一片金屬板材沖切下料不重疊,且該上、下接觸介面於一連結料橋之二側為相同電路者依序同向排列,或為相同接觸介面且相同電路序號者依序同向排列;或該雙向電連接器為一轉接線/轉接器之電連接插頭;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一或任一該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的一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一或任一該接腳為一刺破結構,且該刺破結構為板面垂 直彎折縱向板片之二相同電路接腳疊合的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是HUB擴充器、充電寶、充電器、行動電源、隨身碟、U盤、大姆哥或行動硬碟的一轉接裝置或一電子裝置;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一或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上、下端子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延伸部及一或該接腳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分別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的一埋設封膠區或一露出開放區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二排平貼端子,該二排平貼端子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該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係至少於電源及接地用的該些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皆設有往前或往內側或往前再往內側轉折之一轉折延伸部,其中,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上/下延伸部或一或該些上/下接腳,該轉折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上/下延伸部不交叉重疊,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該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可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的一埋設封膠區或一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二排上、下接觸介面,該二排上、下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的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 設有一或該上、下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該些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者係串接於一水平接腳,且係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埋設封膠區外之一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構造,該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該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二排上、下接觸介面,該二排上、下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的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設有一或該上/下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係於浮動的該舌板的一絕緣體或該絕緣座體之一埋設封膠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且該二排相同電路之水平接腳露出該絕緣體之該埋設封膠區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
  22.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或請求項16所述的雙向電連接插頭,其中: 該二排上、下端子或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相同或相同且相對對齊的二平貼接觸介面;或該二排上、下端子或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一絕緣體包覆之相同電路之一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與該不同電路之一或該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或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上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至少二該連接介面前端之一轉折延伸部,且該二連接介面係為上下相對對齊之長度與寬度相同之二接觸介面結構;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序號的二延伸部依序同向併列排列,且該依序同向併列之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或該上下二接觸介面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至少二該連接介面前端之一轉折延伸部,並且設有至少一或該延伸部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二連接介面,其設有上下二相同電路之一串接結構且該串接結構設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區;或該舌板的一絕緣體之鏤空部設有相同電路之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該二排上、下端子的二排上、下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相同電路的複數或該些延伸部或複數或該些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或 於至少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與一或該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且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不交叉重疊;或該二排上、下端子與該舌板係為埋入射出成形;或該舌板是可上下位移以成為一浮動舌板或該浮動舌板;或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一體式連結或分離式不連結;或該舌板是一浮動舌板且具有一鏤空部,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該鏤空部設有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相同電路的該二排上、下端子的彈動延伸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皆設有複數或該些接腳;或該二排上、下端子其中一排的該些上或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及該另一排下或上接觸部設有由前方反折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一疊合延伸部,該二排上、下端子的複數或該些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一固定部,任一該固定部定位於一或該絕緣座體且其一端連接一或任一該接腳伸出,且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的其中一排的該些上或下接觸部之前方或一側邊設有一轉折延伸部,及該另一排下或上接觸部設有往該下或上接觸部後方的一基座延伸之一排或該排下或上延伸部,該二排上、下延伸部皆各分別連接一或該固定部,任一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且其一端皆各連接一或任一該接腳,且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或該上下二相同電路之延伸部橫向等高併排於該舌板中心的一鏤空彈動 部;或該二排上、下端子包括上下排D+接觸端子、D-接觸端子、接地接觸端子和電源接觸端子,該上下排D+及D-接觸端子的該上、下接觸部及上、下延伸部較該接地接觸端子及該電源接觸端子之寬度尺寸為窄;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一雙向雙面USB A TYPE公頭之上下接觸介面,該上下之各至少一接觸介面為橫向展開併排連結之一片金屬板材沖切下料不重疊,且該上、下接觸介面於一連結料橋之二側為相同電路者依序同向排列,或為相同接觸介面且相同電路序號者依序同向排列;或該雙向電連接器為一轉接線/轉接器之電連接插頭;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一或任一該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的一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一或任一該接腳為一刺破結構,且該刺破結構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之二相同電路接腳疊合的刺破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是HUB擴充器、充電寶、充電器、行動電源、隨身碟、U盤、大姆哥或行動硬碟的一轉接裝置或一電子裝置;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一或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上、下端子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延伸部及一或該接腳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分別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的一埋設封膠區或一露出開放區為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雙向電連接器之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上下二排平貼端子,該二排平貼端 子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該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係至少於電源及接地用的該些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皆設有往前或往內側或往前再往內側轉折之一轉折延伸部,其中,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上/下延伸部或一或該些上/下接腳,該轉折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上/下延伸部不交叉重疊,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該上下相同電路之延伸部及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且可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的一埋設封膠區或一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二排上、下接觸介面,該二排上、下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的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設有一或該上、下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該些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者係串接於一水平接腳,且係於該舌板的一絕緣體埋設封膠區外之一露出開放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構造,該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該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浮動的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或該二排上、下端子為二排上、下接觸介面,該二排上、下接觸介面為USB2.0 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的結構,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係為一片或二片金屬板材下料衝壓成型且皆各自連接設有一或該上、下接腳,且設有至少二個連接於平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該二排上、下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係於浮動的該舌板的一絕緣體或該絕緣座體之一埋設封膠區電連接而串接成同一電路結構,且該二排相同電路之水平接腳露出該絕緣體之該埋設封膠區外,該二排上、下接觸部及該相同電路之轉折延伸部與浮動的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一起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一鏤空延伸彈動部,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上下相同電路之該上、下延伸部及該上、下接腳為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結構。
  23. 一種口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及一口型連接槽,該口型連接槽設于該絕緣座體前端,該口型連接槽之頂面和底面分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分別設有一接觸部、一固定部、一延伸部和一接腳,該接觸部連接該延伸部,該固定部連接該延伸部及該接腳,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二排接觸部上下相對平貼凸出固定該口型連接槽之頂面及底面,該延伸部、該固定部及該接腳係分別排列,其中,該口型連接槽之頂面或底面設有至少二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一轉折延伸部以及相同序號延伸部依序併列排列之一轉折串接結構。
  24. 如請求項23所述的口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 該設有至少二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的轉折延伸部係為相同電路的上下二排接觸部或延伸部或接腳依序並列排列的轉折串接結構;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該轉折延伸結構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不交叉穿越重疊;或該接觸部前端之轉折延伸部可設於上下二面其中一面或於二面同時設置;或該二排接觸部為上下二排相同電路序號連接介面且依序反向排列;或設有該上下二延伸部為相同序號依序同向排列之結構;或設有該上下二接腳為相同序號依序同向排列之結構;或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該接觸部連接設有之該上下二延伸部及該二接腳之序號排列為相同序號依序同向排列結構;或該二排接觸端子係為單獨之上下各至少一排接觸端子結構;或該二排接觸端子為上下依序反向排列的二相同電路序號連接介面;或該二排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的刺破結構;或該二排接腳為板面垂直彎折縱向板片之二板面材料厚度背對背縱向疊合的刺破結構;或該口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於轉接器、轉接線、轉接頭、U盤大姆哥、或無線滑鼠或上述至少之一。
TW105208758U 2015-06-12 2016-06-08 雙向電連接器 TWM5422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6602 2015-06-12
US201662281765P 2016-01-22 2016-01-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2266U true TWM542266U (zh) 2017-05-21

Family

ID=575028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8329A TW201712977A (zh) 2015-06-12 2016-06-08 雙向電連接器
TW105208758U TWM542266U (zh) 2015-06-12 2016-06-08 雙向電連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8329A TW201712977A (zh) 2015-06-12 2016-06-08 雙向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06450847A (zh)
TW (2) TW201712977A (zh)
WO (1) WO20161979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12977A (zh) * 2015-06-12 2017-04-01 蔡周賢 雙向電連接器
CN107230925A (zh) * 2017-05-27 2017-10-03 富创科技(江西)有限公司 连接器端子及其成型方法
WO2019225441A1 (ja) * 2018-05-22 2019-11-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
TWI668925B (zh) * 2018-06-22 2019-08-11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Terminal block device and jumper for combination jumper
TWI669862B (zh) * 2018-06-29 2019-08-21 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浮動式連接模組及具有該模組的浮動式對接裝置
US10566722B2 (en) 2018-07-18 2020-02-18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loat-type connecting module and float-type docking device having the module
JP7077984B2 (ja) * 2019-02-13 2022-05-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装置
TWI762223B (zh) * 2021-03-03 2022-04-21 竣豪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N114084865A (zh) * 2021-12-27 2022-02-25 北京鸿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浆体物料存储及定量输出智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0919B2 (en) * 2004-08-18 2006-05-09 Li-Ho Yao USB plug with two sides alternately connectable to a USB port
CN202084669U (zh) * 2010-01-14 2011-12-21 蔡周贤 电连接插座构造以及电连接插座与电路板的组合
CN201956490U (zh) * 2010-05-21 2011-08-31 梁骞 一种可双面插接的usb插座与插头
CN202111346U (zh) * 2011-03-22 2012-01-11 蔡周贤 转接电连接器
CN103995956B (zh) * 2014-04-17 2017-02-1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进气道结构布局设计方法
CN204376019U (zh) * 2015-01-09 2015-06-03 廖生兴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结构
TW201712977A (zh) * 2015-06-12 2017-04-01 蔡周賢 雙向電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0847A (zh) 2017-02-22
TW201712977A (zh) 2017-04-01
WO2016197978A1 (zh) 2016-12-15
CN206225598U (zh) 201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42266U (zh) 雙向電連接器
CN204271328U (zh) 一种连接器插座
CN203800219U (zh) 电连接器
CN108808416B (zh) 一种USB Type-C连接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2237592A (zh) 电连接器
TWM541663U (zh) 雙向電連接器
TWM529959U (zh) 插頭電連接器
CN202034628U (zh) 电连接器
CN106992419A (zh) 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
CN201667411U (zh) 电连接器
CN102629711B (zh) 用于产生电插塞连接的插座
CN106848696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7353544U (zh) 电连接器
CN101593884A (zh) 电连接器
CN2484674Y (zh) 插入式电连接器
CN216289114U (zh) 一种折弯卡钩16p连接器
CN207381563U (zh) 连接件及电路板组件
CN214313606U (zh) 电连接器
CN212626415U (zh) 一种二合一卡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1113071Y (zh) 复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CN107706610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104341Y (zh) 电连接器
CN103594881B (zh)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4376028U (zh) Idc连接器公头
CN201113142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