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2436A -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以及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以及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2436A
TW201942436A TW108110184A TW108110184A TW201942436A TW 201942436 A TW201942436 A TW 201942436A TW 108110184 A TW108110184 A TW 108110184A TW 108110184 A TW108110184 A TW 108110184A TW 201942436 A TW201942436 A TW 2019424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esh structure
water tank
manufacturing
rele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5871B (zh
Inventor
井上拓勇
中村隆徳
辻井浩之
小淵信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31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777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31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777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31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777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2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5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58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in rectilinear paths, e.g. crossing at right angles
    • D04H3/045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in rectilinear paths, e.g. crossing at right angles for net manufactur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01D5/0885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by means of a liquid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7/00Collecting the newly-spun produc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3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at random
    • D04H3/037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at random reorientation by liquid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filaments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 filament formation, e.g. immediately following extru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噴嘴(10),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11);水槽(20),配置於噴嘴(10)的下方;搬運裝置(30),設置於水槽(20),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及氣體釋放裝置(40),設置於水槽(20),釋放氣體。

Description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以及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造網狀構造體之裝置及製造網狀構造體之方法。
目前,作為家具、床等寢具、電車或汽車、摩托車等車輛用之座位所使用之緩衝材料,正在廣泛地使用網狀構造體。網狀構造體具有如下優點:與發泡-交聯型胺基甲酸酯相比,具有相同程度的耐久性,透濕透水性或透氣性優異,且因蓄熱性小而不易悶熱。進而,亦可列舉如下優點:由於由熱塑性樹脂所構成,故而再利用容易,亦不用擔心殘留藥品而環保。
作為網狀構造體之製造裝置,有一種立體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具備:噴頭,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向下方擠出而下降之多個擠出孔;水槽,將線條的集合體冷卻;輸送機,於擠出孔的下方對向地設置一對,沿周邊設置之環形構件具有間隙;及強制對流構件,設置於該輸送機的內部區域,包括自間隙向集合體噴出冷卻水之噴出孔或自集合體附近通過間隙抽吸水之抽吸孔之至少一種孔;且以較線條的下降速度慢的速度藉由輸送機捲取集合體,於水槽中進行冷卻,藉此使集合體成為立體網狀構造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另外,作為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有一種立體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特徵在於具備:擠出步驟,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多個線條向下方擠出而下降;環形成步驟,線條接觸於水面,或者接觸於夾著下降之線條的集合體而對向之一對導引構件或於該導引構件的下方對向之輸送機,線條不規則地纏繞,該纏繞部發生熱熔接;捲取步驟,藉由輸送機夾持集合體以較線條的下降速度慢的速度於水中捲取;及冷卻步驟,沿周邊設置於輸送機之環形構件具有間隙,向夾於一對輸送機之捲取區域自輸送機的內部區域通過該間隙噴出冷卻水,或者自捲取區域向輸送機的內部區域通過該間隙抽吸水,藉此引起水之強制對流,與捲取步驟並行地將集合體於水中冷卻(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5558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如專利文獻1之網狀構造體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於製造網狀構造體時向網狀構造體噴出冷卻水,於冷卻水直接接觸之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冷卻水不接觸的內部於冷卻的程度存在差異,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產生冷卻不均。若製造網狀構造體時存在冷卻不均,則有如下問題:冷卻不充分的內部的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大,另外,反復壓縮後的硬度保持率變小,網狀構造體的耐久性顯著變差。
本發明係為了消除上述先前技術的問題而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製造網狀構造體時,冷卻網狀構造體時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而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的網狀構造體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可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水槽,釋放氣體。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較搬運裝置更下方。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氣體之釋放孔,釋放孔的法線方向正對水槽的水面。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氣體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氣體之釋放孔,釋放孔的法線方向正對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氣體的量隨著自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氣體的量隨著搬運裝置的速度增大而增加。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搬運裝置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於水槽的一側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氣體釋放裝置配置於較包含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中點之鉛垂平面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
上述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至少由第1氣體釋放裝置及第2氣體釋放裝置所構成,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第1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第1搬運裝置的鉛垂方向的下方,第2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第2搬運裝置的鉛垂方向的下方。
另外,可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及藉由氣體釋放裝置將氣體釋放至水槽內的水中之步驟。
可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水釋放裝置,設置於水槽,向預定的方向釋放水;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不存在於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正對水槽的水面。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為較鉛垂方向更靠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側。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水之釋放孔,釋放孔配置於距離水槽的水面0.1mm以上400mm以下的下方。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配置於搬運裝置的內部。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搬運裝置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驅動輥至少由上部驅動輥及下部驅動輥所構成,上部驅動輥配置於搬運裝置的內部的上方,下部驅動輥配置於搬運裝置的內部的下方,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方向為朝向上部驅動輥之方向。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量隨著自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量隨著搬運裝置的速度增大而增加。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與自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與搬運裝置的速度連動。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水之釋放孔,自水槽的水面起的釋放孔的位置與自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
上述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水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水之釋放孔,自水槽的水面起的釋放孔的位置與搬運裝置的速度連動。
另外,可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藉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於水槽內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及藉由水釋放裝置向朝向位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的方向以外的方向釋放水之步驟。
可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排水口,設置於水槽的底部。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於水槽內,在排水口的周圍具有間隔板。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具有將自排水口排出之水冷卻之熱交換器,使水循環。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搬運裝置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排水口設置於包含自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中點下延至水槽的底之垂線與水槽的底之交點之位置。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於水槽的一側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第1搬運裝置配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排水口設置於較第1搬運裝置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於水槽的一側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第1搬運裝置配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排水口設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的相反側。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自與水槽的水面垂直的方向觀察之排水口的形狀為長方形。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具有調節自排水口之排水量之排水量調節機構。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排水量調節機構隨著自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使自排水口之排水量增加。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中,較佳為排水量調節機構隨著搬運裝置的速度增大而使自排水口之排水量增加。
另外,可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自設置於水槽的底部之排水口排出水槽內的水之步驟;及將較自排水口排出之水更低溫的水供給至水槽之步驟。
上述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將自排水口排出之水藉由熱交換器冷卻,並供給至水槽而使之循環。
[發明功效]
根據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設置於水槽之氣體釋放裝置釋放氣體,藉此可於水槽的水中引起對流,容易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內部均勻地冷卻。因此,可製造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而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的網狀構造體。
根據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設置於水槽的水釋放裝置釋放水,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不存在於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藉此於水槽的水中引起對流而容易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內部均勻地冷卻。結果為,可製造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而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的網狀構造體。
根據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於水槽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自該排水口排出水槽內的水,藉此可將水槽內的線條的樹脂附近、尤其是網狀構造體的內部的成為高溫的水排出,而防止水槽內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因此,容易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內部均勻地冷卻,可製造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而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的網狀構造體。
以下,關於本發明,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當然不限定於圖示例,亦可在能夠符合前述及後述的主旨的範圍內適當地加以變更而實施,該等均包含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水槽,釋放氣體。
本發明之網狀構造體係使由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之線條的樹脂彎曲而形成無規環,使各個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而接合的具有三維無規環接合構造之構造體。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側視圖。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噴嘴10、水槽20、搬運裝置30、及氣體釋放裝置40。
噴嘴10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11。亦即,藉由將利用加熱而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而形成線條的樹脂12。
噴嘴10所具有之噴出孔11的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多個。於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之情形時,多個噴出孔11亦可配置成一行,但較佳為配置成多行。藉由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可同時形成多個線條的樹脂12,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效率。噴嘴10所具有之噴出孔11的數量可根據所製造之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或緩衝性而進行調節。
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圓形、橢圓形、多邊形等。其中,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圓形或橢圓形。藉由如此構成噴出孔11,自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亦成為圓形或橢圓形。因此,形成前述三維無規環接合構造時,可增大線條的樹脂12彼此接觸之面積,而製造具有高的彈力性及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60。
另外,自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可為實心,亦可為空心。為了使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成為空心,例如只要為於噴出孔11的內側具有如芯軸之芯骨部之構成即可。具體而言,可列舉: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為噴出孔11的內側與外側一部分連通之所謂C型噴嘴、或者於噴出孔11設置搭橋而將噴出孔11沿圓周方向分割之所謂3點搭橋形狀噴嘴等。
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較佳為0.1mm以上,更佳為0.5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以上。藉由如此設定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的下限值,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耐久性,而製成可耐反復壓縮之網狀構造體60。另外,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7mm以下,進而較佳為5mm以下。藉由如此設定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的上限值,可製造緩衝性良好的網狀構造體60。
於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之情形時,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可相同亦可不同。若使噴嘴10所具有之全部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相同,則可製成線條的樹脂12的粗度均勻之網狀構造體60。另外,例如若使噴嘴10的中央部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小於噴嘴10的外周部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則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線條的樹脂12較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的線條的樹脂12細,因此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溫度比表面部容易降低。因此,可製造不易引起冷卻不均之構造之網狀構造體60。
作為自噴出孔11擠出之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胺基甲酸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醯胺系熱塑性彈性體、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其中,熱塑性樹脂較佳為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及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至少任一種。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及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至少任一種,而加工性提高,容易製造網狀構造體60。另外,熱塑性樹脂更佳為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減小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另外,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增大網狀構造體60的反復壓縮後的硬度保持率,從而可製造耐久性高的網狀構造體60。
水槽20配置於噴嘴10的下方,構成為能夠收容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水槽20具有將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冷卻之水。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落在水槽20內的水面而彎曲,藉此形成無規環。該無規環與鄰接的無規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藉此形成於三維方向無規環彼此接合之構造體,同時藉由水進行冷卻而將該構造體的構造固定。如此獲得網狀構造體60。
搬運裝置30設置於水槽20,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亦即,搬運裝置30於水槽20內搬運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且收容於水槽20內的具有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搬運裝置30較佳為自水槽20的水面向水槽20的底部搬運網狀構造體60。另外,搬運裝置30較佳為設置於水槽20內。
搬運裝置30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帶式輸送機、網式輸送機、條板式輸送機等輸送機。關於搬運裝置30的詳情,將於後文進行敘述。
氣體釋放裝置40設置於水槽20,釋放氣體。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較佳為藉由壓縮氣體之裝置(未圖示)而壓縮之氣體。藉由氣體釋放裝置40於水槽20內的水中釋放氣體,可使水槽20內的水中產生對流。若於水槽20內的水中引起對流,則不僅位於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附近之水,位於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之水亦通過網狀構造體60的空隙而移動,從而供給新的水。因此,可將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兩者均勻地冷卻,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藉由不易產生冷卻不均,於製造網狀構造體60時,可防止因冷卻不充分導致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增大、或者反復壓縮後硬度保持率降低,從而可製造耐久性高的網狀構造體60。氣體的種類例如可列舉空氣、氧氣、氮氣等,較佳為空氣。
氣體釋放裝置40較佳為設置於較搬運裝置30更下方。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槽20的水接觸之水面附近的水成為最高溫,因此藉由於較搬運裝置30更下方設置有氣體釋放裝置40,可將較水面附近的水更低溫的搬運裝置30的下方的水送入水面附近的線條的樹脂12,從而可高效率地將水面附近的線條的樹脂12冷卻。氣體釋放裝置40可設置於搬運裝置30的下端與水槽20的底之間,亦可設置於水槽20的底部。
氣體釋放裝置40較佳為具有釋放氣體的氣體釋放孔43,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水槽20的水面。所謂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係指與包含氣體釋放孔43的開口部之面垂直的線。藉由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水槽20的水面,可自氣體釋放裝置40附近向水溫高的水面附近引起水的對流,可有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此外,於氣體釋放裝置40具有多個氣體釋放孔43之情形時,較佳為至少1個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水槽20的水面。
氣體釋放裝置40所具有之氣體釋放孔43的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多個。若氣體釋放孔43的數量為1個,則容易調整自氣體釋放孔43釋放之氣體的方向。另外,若氣體釋放孔43的數量為多個,則可使自氣體釋放孔43釋放之氣體擴散,可於水槽20內的水中較大地引起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另外,如下所述,於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且於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60之情形時,亦較佳為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位於搬運裝置30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亦即,較佳為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位於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藉由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位於搬運裝置30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更容易將水送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容易將冷卻容易不充分之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冷卻。
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更佳為正對水槽20的水面、及位於搬運裝置30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藉由如此構成氣體釋放孔43,可自氣體釋放裝置40通過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向水槽20的水面產生水的對流,於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
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量較佳為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亦即,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m3 /min)(一個大氣壓、於常溫之測定值)與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連動。例如,若為了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反彈性而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水槽20的水面附近的溫度容易成為更高溫,因此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變差。另外,若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網狀構造體60變得緻密,因此不易將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冷卻,於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容易產生冷卻不均。因此,藉由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增加而使氣體釋放裝置40的氣體的釋放量增加,可增大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防止冷卻不均。
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m3 /min)(一個大氣壓、於常溫之測定值)更佳為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成比例。藉由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處於此種關係,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不易引起冷卻不均。
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量亦較佳為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增大而增加。亦即,較佳為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m3 /min)(一個大氣壓、於常溫之測定值)與利用搬運裝置30之網狀構造體60的搬運速度連動。若以為了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而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密度等為目的,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則有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移至下一工序之情況。若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移至下一工序,則有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大,反復壓縮後的硬度保持率小,成為耐久性差的網狀構造體60之虞。因此,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加快,而使氣體釋放裝置40的氣體的釋放量增加,藉此可增大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不僅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而且內部亦充分冷卻。
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m3 /min)(一個大氣壓、於常溫之測定值)更佳為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m/min)成比例。藉由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處於此種關係,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可防止產生冷卻不均。
另外,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量更佳為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且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增大而增加。亦即,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體積(m3 /min)(一個大氣壓、於常溫之測定值)更佳為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及搬運裝置30的速度(m/min)成比例。藉由氣體釋放裝置40所釋放之氣體的量成為如此,例如即便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等為目的,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藉由增大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亦可將網狀構造體60充分地冷卻,可不易引起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的冷卻不均。
搬運裝置30的上端部較佳為位於較水槽20的水面更上方。藉由如此配置搬運裝置30,可於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接觸於水槽20內的水時,會妨礙線條的樹脂12於水面上自由移動,而不使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過大。
搬運裝置30較佳為具有輸送帶33。輸送帶33可列舉:橡膠或樹脂製之平皮帶、藉由將金屬製線連續地編入或織入而成為網狀之網式輸送帶、或者於輸送機鏈條連續地安裝有金屬製板之條板式輸送帶。
其中,就固持性能良好,透水性能優異而言,輸送帶33較佳為網式輸送帶。亦即,搬運裝置30較佳為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34之網式輸送機搬運裝置。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使水或氣體通過搬運裝置30,因此搬運裝置30不易妨礙利用氣體釋放裝置40引起之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輸送帶33較佳為環形狀。藉由使輸送帶33構成為環形狀,可利用驅動輥34之旋轉而使環形狀的輸送帶33不間斷地回轉,使搬運裝置30連續地作動。結果為,可有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搬運。
驅動輥34較佳為多個,且分別設置於環形狀的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上部及下部。亦即,較佳為於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上部設置有上部驅動輥34a,於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下部設置有下部驅動輥34b。藉由如此構成驅動輥34,於輸送帶33不易產生撓曲,可防止因驅動輥34之旋轉導致輸送帶33空轉而使搬運裝置30引起動作不良。
搬運裝置30較佳為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60。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以由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夾持之狀態搬運網狀構造體60,因此可製成表面均勻且厚度固定之網狀構造體60。
第1搬運裝置31的下部驅動輥34b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下部驅動輥34b之距離較佳為小於第1搬運裝置31的上部驅動輥34a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上部驅動輥34a之距離。亦即,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的距離較佳為下部小於上部,越往下部越狹窄。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於搬運裝置30的下部夾入網狀構造體60。結果為,容易將線條的樹脂12及網狀構造體60拉入水槽20內,容易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較佳為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60而將該網狀構造體60自水槽20提拉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藉由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可於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後自水槽20自動地提拉網狀構造體60,移至網狀構造體60之乾燥工序,因此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
較佳為於水槽20的一側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60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氣體釋放裝置40配置於較包含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中點P1之鉛垂平面p1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於水槽20內,網狀構造體60存在於較鉛垂平面p1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因此就將網狀構造體60高效率地冷卻之方面而言,相較於鉛垂平面p1的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相反側,於鉛垂平面p1的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引起更多水的對流。因此,藉由如此配置氣體釋放裝置40,可針對網狀構造體60附近的水更有效率地引起對流,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氣體釋放裝置40較佳為至少由第1氣體釋放裝置41及第2氣體釋放裝置42所構成,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設置於第1搬運裝置31的鉛垂方向的下方,第2氣體釋放裝置42設置於第2搬運裝置32的鉛垂方向的下方。藉由如此配置第1氣體釋放裝置41及第2氣體釋放裝置42,可於網狀構造體60的兩側產生水的對流,不僅網狀構造體60附近,亦可使水槽20整體的水流動,從而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可相同亦可不同。例如,若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為鉛垂方向且朝向水面之方向,第2氣體釋放裝置42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亦同樣地為鉛垂方向且朝向水面之方向,則可於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的兩側均等地引起水的對流,從而可於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中平衡性良好地產生對流。另外,若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不同,則於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中,可於分別不同的場所引起水的對流,可於欲產生對流之場所分別優先地引起對流。
如圖1所示,亦較佳為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的氣體釋放孔43的法線方向正對第1搬運裝置31的上部驅動輥34a的中心點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上部驅動輥34a的中心點之間。藉由如此構成第1氣體釋放裝置41及第2氣體釋放裝置42,可於水槽20內水溫最高之場所、即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槽20的水接觸之場所有效率地引起對流,可高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亦即,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的氣體釋放孔43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的氣體釋放孔43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若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相同,則可使第1氣體釋放裝置41所引起之對流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所引起之對流成為相同程度。因此,可於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中平衡性良好地於水槽20內引起對流。
另外,於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不同,於設置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之側配置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大於第2氣體釋放裝置42至水槽20的底之距離之情形時,將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設置於靠近線條的樹脂12之場所。因此,可於網狀構造體60附近更大地引起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第1氣體釋放裝置41所釋放之氣體的量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所釋放之氣體的量可相同亦可不同。若第1氣體釋放裝置41所釋放之氣體的量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所釋放之氣體的量相同,則可於第1氣體釋放裝置41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中於水槽20內的水中引起相同程度的對流,從而可於水槽20內平衡性良好地產生對流。
另外,若第1氣體釋放裝置41所釋放之氣體的量與第2氣體釋放裝置42所釋放之氣體的量不同,於設置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之側配置第1氣體釋放裝置41,第1氣體釋放裝置41所釋放之氣體的量多於第2氣體釋放裝置42所釋放之氣體的量,則可增大更靠近網狀構造體60之第1氣體釋放裝置41所引起之水的對流,從而可高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亦可排出水槽20內的水,重新將低溫的水供給至水槽20。作為水槽20的水的排出,雖未圖示,但只要藉由自設置於水槽20的上部之配管等排出水之所謂溢流排出即可。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自水槽20的下部向水槽20供給新的低溫的水,使溫度變高的水溢流等。
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及藉由氣體釋放裝置將氣體釋放至水槽內的水中之步驟。
將成為網狀構造體的材料之熱塑性樹脂加熱而使之熔融,以成為線條之方式擠出樹脂。為了使樹脂成為線條,只要自具有噴出孔之噴嘴等擠出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等即可。
將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收容於貯存有水之水槽內。線條的樹脂落在水槽內的水面而彎曲,藉此形成無規環。該無規環與鄰接之無規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藉此形成於三維方向無規環彼此接合之構造體,同時藉由水進行冷卻而將該構造體的構造固定,從而形成網狀構造體。
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網狀構造體。搬運機構較佳為自水槽內的水面向下方搬運網狀構造體。藉由利用此種搬運機構搬運網狀構造體,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連續而形成為片狀的網狀構造體,從而可製造適合作為寢具或座位的緩衝材料之大小的網狀構造體。作為搬運機構,例如可使用前述輸送機等搬運裝置。
藉由氣體釋放裝置,將氣體釋放至水槽內的水中。藉由於水中釋放氣體,於水槽內的水中產生對流,水面附近的成為高溫的水移動而供給低溫的水。藉此,可將網狀構造體高效率地冷卻而不僅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而且內部亦充分冷卻,不易產生冷卻不均,可製造具有高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
藉由將冷卻後的網狀構造體自水槽提拉並使之乾燥,可製造網狀構造體。較佳為於網狀構造體的乾燥前後,進行於較網狀構造體的材料中所使用之樹脂的熔點低的溫度進行一定時間加熱的疑似結晶化處理。藉由對網狀構造體進行疑似結晶化處理,可提高網狀構造體的耐久性。可認為或許疑似結晶化處理藉由加熱而使樹脂的硬鏈段再排列,形成準穩定中間相,形成如疑似結晶化之交聯點,提高網狀構造體的耐熱性或耐老化性等耐久性。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之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水槽,釋放氣體。藉由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為此種構成,可使設置於水槽之氣體釋放裝置釋放氣體而於水槽的水中引起對流,容易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內部高效率地冷卻。因此,可提供一種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以製造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的網狀構造體之製造裝置。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水釋放裝置,設置於水槽,向預定的方向釋放水;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不存在於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
本發明之網狀構造體係使由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之線條的樹脂彎曲而形成無規環,使各個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而接合的具有三維無規環接合構造之構造體。
圖2及圖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側視圖。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噴嘴10、水槽20、搬運裝置30、及水釋放裝置70。
噴嘴10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11。亦即,藉由將利用加熱而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而形成線條的樹脂12。
噴嘴10所具有之噴出孔11的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多個。於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之情形時,多個噴出孔11亦可配置成一行,但較佳為配置成多行。藉由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可同時形成多個線條的樹脂12,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效率。噴嘴10所具有之噴出孔11的數量可根據所製造之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或緩衝性等而進行調節。
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圓形、橢圓形、多邊形等。其中,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圓形或橢圓形。藉由如此構成噴出孔11,自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亦成為圓形或橢圓形。因此,形成前述三維無規環接合構造時,可增大線條的樹脂12彼此接觸之面積,而製造具有高的彈性力及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60。
另外,自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可為實心,亦可為空心。為了使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成為空心,例如只要為於噴出孔11的內側具有如芯軸之芯骨部之構成即可。具體而言,可列舉: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為噴出孔11的內側與外側一部分連通之所謂C型噴嘴、或者於噴出孔11設置搭橋而將噴出孔11沿圓周方向分割之所謂3點搭橋形狀噴嘴等。
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較佳為0.1mm以上,更佳為0.5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以上。藉由如此設定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的下限值,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耐久性,而製成可耐反復壓縮之網狀構造體60。另外,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7mm以下,進而較佳為5mm以下。藉由如此設定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的上限值,可製造緩衝性良好的網狀構造體60。
於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之情形時,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可相同亦可不同。若使噴嘴10所具有之全部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相同,則可製成線條的樹脂12的粗度均勻之網狀構造體60。另外,例如若使噴嘴10的中央部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小於噴嘴10的外周部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則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線條的樹脂12較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的線條的樹脂12細。因此,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溫度比表面部容易降低,可製造不易引起冷卻不均之構造之網狀構造體60。
作為自噴出孔11擠出之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胺基甲酸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醯胺系熱塑性彈性體、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其中,熱塑性樹脂較佳為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及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至少任一種。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及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至少任一種,而加工性提高,容易製造網狀構造體60。另外,熱塑性樹脂更佳為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使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小且反復壓縮後的硬度保持率大,從而可製造耐久性高的網狀構造體60。
水槽20配置於噴嘴10的下方,構成為能夠收容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水槽20具有將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冷卻之水。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落在水槽20內的水面而彎曲,藉此形成無規環。該無規環與鄰接之無規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藉此形成於三維方向無規環彼此接合之構造體,同時藉由水進行冷卻而將該構造體的構造固定。如此獲得網狀構造體60。
搬運裝置30設置於水槽20,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亦即,搬運裝置30於水槽20內搬運具有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且收容於水槽20內的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搬運裝置30較佳為自水槽20的水面向水槽20的底部搬運網狀構造體60。另外,搬運裝置30較佳為設置於水槽20內。
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60。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以由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夾持之狀態搬運網狀構造體60。因此,可製成表面均勻且厚度固定之網狀構造體60。
搬運裝置30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帶式輸送機、網式輸送機、條板式輸送機等輸送機。關於搬運裝置30的詳情,將於後文進行敘述。
水釋放裝置70設置於水槽20,向預定的方向釋放水。於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不存在位於搬運裝置30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藉由水釋放裝置70於水槽20內的水中釋放水,於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不存在位於搬運裝置30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不使水直接接觸於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而冷卻,而是使水槽20內的水中產生對流,藉由該水將網狀構造體60冷卻。藉此,可將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兩者均勻地冷卻,不易產生冷卻不均。於習知將水接觸於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而冷卻之製造裝置中,存在如下問題:於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產生冷卻不均,冷卻不充分的部分的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增大、或者反復壓縮後硬度保持率降低。但是,在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藉此可防止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增大、或者反復壓縮後硬度保持率降低,從而可製造耐久性高的網狀構造體60。
較佳為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正對水槽20的水面。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槽20的水接觸之水面附近的水成為最高溫,因此水的釋放方向正對水面,藉此可將較水面附近更低溫的水送入至水面附近,從而可高效率地將網狀構造體60冷卻。
進而,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更佳為較鉛垂方向更靠網狀構造體60側。亦即,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更佳為正對水槽20的水面,且較相對於水槽20的水面之鉛垂方向更靠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60側。藉由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成為如此,可更有效率地將低溫的水送入至水成為最高溫之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槽20的水接觸之水面附近。結果為,容易進行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的均勻之冷卻。
水釋放裝置70較佳為具有釋放水之水釋放孔73,水釋放孔73配置於距離水槽20的水面0.1mm以上之下方,更佳為配置於1mm以上之下方,進而較佳為配置於10mm以上之下方。藉由如上述般設定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的下限值,可使水槽20內的水充分地產生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另外,較佳為將水釋放孔73配置於距離水槽20的水面400mm以下之下方,更佳為配置於350mm以下之下方,進而較佳為配置於300mm以下之下方,最佳為配置於250mm以下之下方。藉由如上述般設定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的上限值,可自水釋放裝置70向水溫高的水面附近引起水的對流。水面附近係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與內部的冷卻程度之差異最大的部位,藉由於該水面附近引起水的對流,可更均勻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此外,於水釋放裝置70具有多個水釋放孔73之情形時,較佳為至少1個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如上所述。
水釋放裝置70所具有之水釋放孔73的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多個。若水釋放孔73的數量為1個,則容易調整自水釋放孔73釋放之水的方向。另外,若水釋放孔73的數量為多個,則可使自水釋放孔73釋放之水擴散而於水槽20內的水中較大地引起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水釋放裝置70較佳為配置於搬運裝置30的內部。藉由如此配置水釋放裝置70,自水釋放裝置70釋放之水不易直接接觸於網狀構造體60,且可於水溫變高的水面附近更高效率地引起水的對流,因此可將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更均勻且高效率地冷卻。
搬運裝置30的上端部較佳為位於較水槽20的水面更上方。藉由如此配置搬運裝置30,於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接觸於水槽20內的水時,會妨礙線條的樹脂12於水面上自由地移動,而不使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過大。
搬運裝置30較佳為具有輸送帶33及驅動輥34。輸送帶33可列舉:橡膠或樹脂製之平皮帶、藉由將金屬製線連續地編入或織入而成為網狀之網式輸送帶、於輸送機鏈條連續地安裝有金屬製板之條板式輸送帶。
其中,就固持性能良好,透水性能優異而言,輸送帶33較佳為網式輸送帶。亦即,搬運裝置30較佳為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之網式輸送機搬運裝置。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使水通過搬運裝置30,因此搬運裝置30不易妨礙利用水釋放裝置70引起之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輸送帶33較佳為環形狀。藉由使輸送帶33構成為環形狀,可利用驅動輥34之旋轉而使環形狀的輸送帶33不間斷地回轉,使搬運裝置30連續地作動。結果為,可有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搬運。
驅動輥34較佳為多個,且分別設置於環形狀的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上部及下部。亦即,較佳為於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上部設置有上部驅動輥34a,於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下部設置有下部驅動輥34b。藉由如此構成驅動輥34,於輸送帶33不易產生撓曲,可防止因驅動輥34之旋轉導致輸送帶33空轉而使搬運裝置30引起動作不良。
驅動輥34較佳為至少由上部驅動輥34a及下部驅動輥34b所構成,將上部驅動輥34a配置於搬運裝置30的內部的上方,將下部驅動輥34b配置於搬運裝置30的內部的下方,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方向為朝向上部驅動輥34a之方向。藉由如此設定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自水釋放裝置70釋放之水接觸於上部驅動輥34a而水擴散。結果為,於水槽20內的水中容易引起對流,因此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第1搬運裝置31的下部驅動輥34b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下部驅動輥34b之距離較佳為小於第1搬運裝置31的上部驅動輥34a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上部驅動輥34a之距離。亦即,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的距離較佳為下部小於上部,越往下部越狹窄。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於搬運裝置30的下部夾入網狀構造體60。因此,容易將線條的樹脂12及網狀構造體60拉入水槽20內,容易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量較佳為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亦即,較佳為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m3 /min)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連動。例如,若為了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反彈性而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水槽20的水面附近的溫度容易成為更高溫,因此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變差。另外,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不易冷卻,於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容易產生冷卻不均。因此,藉由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增加而使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量增加,可增大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防止冷卻不均。
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m3 /min)更佳為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成比例。藉由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處於此種關係,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不易引起冷卻不均。
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量亦較佳為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增大而增加。亦即,較佳為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m3 /min)與利用搬運裝置30之網狀構造體60的搬運速度連動。若以為了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而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密度等為目的,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則會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移至下一工序。若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移至下一工序,則有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大,另外,反復壓縮後的硬度保持率小,成為耐久性差的網狀構造體60之虞。因此,藉由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加快,使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量增加,可增大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提高水面附近的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不僅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而且內部亦充分冷卻。
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m3 /min)更佳為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m/min)成比例。藉由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處於此種關係,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可防止產生冷卻不均。
另外,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量更佳為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且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增大而增加。亦即,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m3 /min)更佳為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及搬運裝置30的速度(m/min)成比例。藉由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體積(m3 /min)成為如此,例如即便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等為目的,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藉由增大水槽20內的水的對流,亦可將線條的樹脂12充分地冷卻。結果為,可不易引起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的冷卻不均。
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較佳為與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例如,若為了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反彈性而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水槽20的水面附近的溫度容易成為更高溫而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變差,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容易產生不均。因此,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之增加而使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靠近水槽20的水面中的線條的樹脂12的中心部,藉此可使容易成為高溫的水面附近的水增大對流,將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充分地冷卻,防止冷卻不均。
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較佳為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連動。若以為了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而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密度等為目的,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則有成為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而網狀構造體60的耐久性降低之虞。因此,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加快,使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靠近水槽20的水面中的線條的樹脂12的中心部,藉此可提高線條的樹脂12的冷卻效率,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兩者的冷卻效率。
另外,更佳為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與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及搬運裝置30的速度連動。藉由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方向如此,例如即便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等為目的,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亦可使水釋放裝置70的水的釋放方向靠近水槽20的水面中的線條的樹脂12的中心部而使水槽20內較大地產生水的對流。結果為,可提高水面附近的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可防止於網狀構造體60引起冷卻不均。
較佳為水釋放裝置70具有釋放水之水釋放孔73,自水槽20的水面起的水釋放孔73的位置與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亦即,較佳為可使水釋放裝置70的水釋放孔73的位置移動,且可使自水槽20的水面起的水釋放孔73的位置與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地移動。例如,若為了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反彈性而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水槽20的水面附近的溫度容易成為更高溫而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變差,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容易產生不均。因此,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之增加,使水槽20的水面與水釋放孔73之距離D1變小,可使水面附近的高溫的水引起對流而移動,提高水面附近的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防止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的冷卻不均。
較佳為水釋放裝置70具有釋放水之水釋放孔73,自水槽20的水面起的水釋放孔73的位置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連動。若以為了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而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密度等為目的,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則有成為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而網狀構造體60的耐久性降低之虞。因此,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加快,而使水槽20的水面與水釋放孔73之距離D1變小,藉此將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充分地冷卻,從而可使網狀構造體60不產生冷卻不均。
另外,自水槽20的水面的水釋放裝置70的水釋放孔73的位置更佳為與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及搬運裝置30的速度連動。藉由水釋放裝置70所釋放之水的方向成為如此,例如即便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等為目的,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藉由減小水槽20的水面與水釋放孔73之距離D1而使水槽20內較大地產生水的對流,亦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可防止於網狀構造體60引起冷卻不均。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較佳為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60而將該網狀構造體60自水槽20提拉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藉由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可於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後自水槽20自動地提拉網狀構造體60,並移至網狀構造體60之乾燥工序。因此,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
較佳為於水槽20的一側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60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水釋放裝置70配置於較包含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中點P1之鉛垂平面p1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於水槽20內,網狀構造體60存在於較鉛垂平面p1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因此較佳為就將網狀構造體60高效率地冷卻之方面而言,相較於鉛垂平面p1的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相反側,於鉛垂平面p1的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更多地引起水的對流。因此,藉由如此配置水釋放裝置70,可針對網狀構造體60附近的水更有效率地引起對流,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水釋放裝置70較佳為至少由第1水釋放裝置71及第2水釋放裝置72所構成,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第1水釋放裝置71設置於第1搬運裝置31的內部,第2水釋放裝置72設置於第2搬運裝置32的內部。藉由如此配置第1水釋放裝置71及第2水釋放裝置72,可於網狀構造體60的兩側產生水的對流。因此,不僅網狀構造體60附近,亦可使水槽20整體的水流動,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的釋放方向與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的釋放方向可相同亦可不同。例如,若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的釋放方向為鉛垂方向且朝向水面之方向,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的釋放方向亦同樣地為鉛垂方向且朝向水面之方向,則可於水槽20內的線條的樹脂12的兩側均等地引起水的對流,可於第1水釋放裝置7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中平衡性良好地產生對流。
另外,若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的釋放方向與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的釋放方向不同,則於第1水釋放裝置7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中,可於分別不同的場所引起水的對流,可於欲產生對流之場所分別優先地引起對流。
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若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相同,則可使第1水釋放裝置71所引起之對流與第2水釋放裝置72所引起之對流成為相同程度,可於第1水釋放裝置7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中平衡性良好地於水槽20內引起對流。
另外,於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不同,於設置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之側配置有第1水釋放裝置71,第1水釋放裝置71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D1大於第2水釋放裝置72的水釋放孔73與水槽20的水面之距離之情形時,可將第1水釋放裝置71設置於靠近網狀構造體60之場所,因此可於網狀構造體60附近更大地引起對流。因此,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第1水釋放裝置71所釋放之水的量與第2水釋放裝置72所釋放之水的量可相同亦可不同。若第1水釋放裝置71所釋放之水的量與第2水釋放裝置72所釋放之水的量相同,則可於第1水釋放裝置71與第2水釋放裝置72中於水槽20內的水中引起相同程度的對流,從而可於水槽20內平衡性良好地產生對流。
另外,若第1水釋放裝置71所釋放之水的量與第2水釋放裝置72所釋放之水的量不同,於設置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之側配置有第1水釋放裝置71,第1水釋放裝置71所釋放之水的量多於第2水釋放裝置72所釋放之水的量,則可增大更靠近網狀構造體60之第1水釋放裝置71所引起之水的對流,從而可高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亦可排出水槽20內的水,重新將低溫的水供給至水槽20。作為水槽20的水的排出,雖未圖示,但只要藉由自設置於水槽20的上部之配管等排出水之所謂溢流排出即可。
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藉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於水槽內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及藉由水釋放裝置向朝向位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以外的方向釋放水之步驟。
將成為網狀構造體的材料的熱塑性樹脂加熱而使之熔融,以成為線條之方式擠出樹脂。為了使樹脂成為線條,只要自具有噴出孔之噴嘴等擠出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等即可。
將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收容於貯存有水之水槽內。線狀的樹脂落在水槽內的水面而彎曲,藉此形成無規環。該無規環與所鄰接之無規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藉此形成於三維方向無規環彼此接合之構造體,同時藉由水進行冷卻而將該構造體的構造固定,從而形成網狀構造體。
藉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於水槽內搬運網狀構造體。搬運機構較佳為自水槽內的水面向下方搬運網狀構造體。如此藉由搬運機構搬運網狀構造體,藉此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連續而形成為片狀的網狀構造體,可製造適合作為寢具或座位的緩衝材料之大小的網狀構造體。作為搬運機構,例如可使用前述輸送機等搬運裝置。
藉由水釋放裝置,將水釋放至水槽內的水中。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係設為朝向位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之方向以外的方向。如此,藉由於水中釋放水,而於水槽內的水中產生對流,水面附近的成為高溫的水移動而供給低溫的水。藉此,可將網狀構造體高效率地冷卻而不僅線條的樹脂的表面部而且內部亦充分冷卻,不易產生冷卻不均,可製造具有高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
藉由將冷卻後的網狀構造體自水槽提拉並使之乾燥,藉此可製造網狀構造體。較佳為於網狀構造體的乾燥前後,進行以較網狀構造體的材料中所使用之樹脂的熔點低的溫度加熱一定時間之「疑似結晶化處理」。藉由對線條的樹脂進行疑似結晶化處理,可提高網狀構造體的耐久性。可認為或許疑似結晶化處理藉由加熱而使樹脂的硬鏈段再排列,形成準穩定中間相,形成如疑似結晶化之交聯點,提高網狀構造體的耐熱性或耐老化性等耐久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水釋放裝置,設置於水槽,向預定的方向釋放水;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位於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不存在於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藉由為此種構成,可提供一種於水槽的水中引起對流而容易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內部均勻地冷卻,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以製造具備充分的耐久性的網狀構造體之製造裝置。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排水口,設置於水槽的底部。
本發明之網狀構造體係使由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之線條的樹脂彎曲而形成無規環,使各個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而接合之具有三維無規環接合構造之構造體。
圖4至圖6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側視圖。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噴嘴10、水槽20、搬運裝置30、及排水口80。
噴嘴10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11。亦即,藉由將利用加熱而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而形成線條的樹脂12。
噴嘴10所具有之噴出孔11的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多個。於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之情形時,多個噴出孔11可配置成一行,但較佳為配置成多行。藉由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可同時形成多個線條的樹脂12,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的生產效率。噴嘴10所具有之噴出孔11的數量可根據所製造之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或緩衝性而進行調節。
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圓形、橢圓形、多邊形等。其中,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圓形或橢圓形。藉由如此構成噴出孔11,自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亦成為圓形或橢圓形。因此,形成前述三維無規環接合構造時,可增大線條的樹脂12彼此接觸之面積,製造具有高的彈力性及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60。
另外,自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可為實心,亦可為空心。為了使線條的樹脂12的剖面形狀成為空心,例如只要為於噴出孔11的內側具有如芯軸之芯骨部之構成即可。具體而言,可列舉: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為噴出孔11的內側與外側一部分連通之所謂C型噴嘴、或者於噴出孔11設置搭橋而將噴出孔11沿圓周方向分割之所謂3點搭橋形狀噴嘴等。
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較佳為0.1mm以上,更佳為0.5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以上。藉由如此設定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的下限值,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耐久性,而製成可耐反復壓縮之網狀構造體60。另外,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7mm以下,進而較佳為5mm以下。藉由如此設定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的上限值,可製造緩衝性良好的網狀構造體60。
於噴嘴10具有多個噴出孔11之情形時,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可相同亦可不同。若使噴嘴10所具有之全部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相同,則可製成線條的樹脂12的粗度均勻之網狀構造體60。另外,例如若使噴嘴10的中央部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小於該噴嘴10的外周部的噴出孔11的出口的剖面形狀的大小,則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線條的樹脂12較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之線條的樹脂12細。因此,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溫度比表面部容易降低,可製造不易引起冷卻不均之構造之網狀構造體60。
作為自噴出孔11擠出之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胺基甲酸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醯胺系熱塑性彈性體、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其中,熱塑性樹脂較佳為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及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至少任一者。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聚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及聚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至少任一種,而加工性提高,容易製造網狀構造體60。另外,熱塑性樹脂更佳為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藉由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使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小且反復壓縮後的硬度保持率大,從而可製造耐久性高的網狀構造體60。
水槽20配置於噴嘴10的下方,構成為能夠收容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水槽20具有將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冷卻之水。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落在水槽20內的水面而彎曲,藉此形成無規環。該無規環與鄰接之無規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藉此形成於三維方向無規環彼此接合之構造體,同時藉由水進行冷卻而將該構造體的構造固定。如此獲得網狀構造體60。
搬運裝置30設置於水槽20,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亦即,搬運裝置30於水槽20內搬運具有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且收容於水槽20內的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60。搬運裝置30較佳為自水槽20的水面向水槽20的底部搬運網狀構造體60。另外,搬運裝置30較佳為設置於水槽20內。
搬運裝置30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帶式輸送機、網式輸送機、條板式輸送機等輸送機。關於搬運裝置30的詳情,將於後文進行敘述。
排水口80設置於水槽20的底部,排出水槽20內的水。藉由於水槽20的底部設置有排出水之排水口80,而將容易成為高溫之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附近、尤其是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水排出。藉由排出水槽20內的成為高溫的水,而防止水槽20內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另外,藉由排出容易引起冷卻不均之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水,而於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與內部不易產生大的溫度差,可將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及內部兩者均勻地冷卻,不易產生冷卻不均。藉由不易產生冷卻不均,於製造網狀構造體60時,可防止因冷卻不充分導致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增大、或者反復壓縮後硬度保持率降低,可製造耐久性高的網狀構造體60。
較佳為於自水槽20的底部的排水口80排出水槽20內的水後,重新供給較所排出之水的水溫更低溫的水。低溫的水的供給雖未圖示,但只要將供水管等設置於水槽20,自該供水管中將低溫的水加入至水槽等即可。藉由如此構成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於排出水槽20內的成為高溫的水後供給低溫的水,因此可防止水槽20內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另外,於排水後向水槽20重新供水,因此可防止水槽20內的水位變得過低。
較佳為於水槽20內,在排水口80的周圍具有間隔板81。於水槽20的內側面,藉由排水口80在周圍具有間隔板81,可將排水口80的鉛垂方向的上部的水優先排出,從而可調節水之排出。
間隔板81亦可設置於排水口80的周圍的一部分,但較佳為設置於周圍的全部。藉由於排水口80的整周設置有間隔板81,更容易調節利用排水口80所為之水槽20內的水的排出。
自與水槽20的水面垂直的方向觀察之排水口80的形狀可列舉圓形、橢圓形、多邊形等。其中,排水口80的形狀較佳為長方形。藉由排水口80的形狀為長方形,可將線條的樹脂12附近的水有效率地排出,將較所排水之水更低溫的水供給至線條的樹脂12附近,藉此容易將線條的樹脂12的表面部及內部均勻地冷卻。
雖未圖示,但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較佳為具有將自排水口80排出之水冷卻之熱交換器,使水循環。藉由如此構成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再利用所排出之水,藉此可減少製造網狀構造體60時廢棄之水的量,可保護水資源。
搬運裝置30的上端部較佳為位於較水槽20的水面更上方。藉由如此配置搬運裝置30,可於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接觸於水槽20內的水時,會妨礙線條的樹脂12於水面上自由地移動,而不使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過大。
搬運裝置30較佳為具有輸送帶33及驅動輥34。輸送帶33可列舉:橡膠或樹脂製之平皮帶、藉由將金屬製線連續地編入或織入而成為網狀之網式輸送帶、於輸送機鏈條連續地安裝有金屬製板之條板式輸送帶。
其中,就固持性能良好,透水性能優異而言,輸送帶33較佳為網式輸送帶。亦即,搬運裝置30較佳為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34之網式輸送機搬運裝置。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使水通過搬運裝置30,因此搬運裝置30不易妨礙利用排水口80所為之水槽20內的水的排出、或伴隨水的排出之水的移動,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輸送帶33較佳為環形狀。藉由使輸送帶33構成為環形狀,可藉由驅動輥34之旋轉而使環形狀的輸送帶33不間斷地回轉,使搬運裝置30連續地作動。結果為,可有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搬運。
驅動輥34較佳為多個,且分別設置於環形狀的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上部及下部。亦即,較佳為於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上部設置有上部驅動輥34a,於輸送帶33的內部的下部設置有下部驅動輥34b。藉由如此構成驅動輥34,於輸送帶33不易產生撓曲,可防止因驅動輥34之旋轉導致輸送帶33空轉而使搬運裝置30引起動作不良。
搬運裝置30較佳為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於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具有網狀構造體60。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以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夾持之狀態搬運網狀構造體60,因此可製成表面均勻且厚度固定之網狀構造體60。
第1搬運裝置31的下部驅動輥34b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下部驅動輥34b之距離較佳為小於第1搬運裝置31的上部驅動輥34a與第2搬運裝置32的上部驅動輥34a之距離。亦即,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間的距離較佳為下部小於上部,越往下部越狹窄。藉由如此構成搬運裝置30,可於搬運裝置30的下部夾入網狀構造體60。結果為,容易將網狀構造體60拉入水槽20內,容易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如圖4所示,搬運裝置30較佳為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排水口80設置於包含自第1搬運裝置31與第2搬運裝置32之中點P1下延至水槽20的底之垂線L1、與水槽20的底之交點P2之位置。自噴嘴10的噴出孔11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槽20的水接觸之水面附近的水成為最高溫,另外,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接觸之水面的鉛垂方向下方的水的溫度亦有變高的傾向。因此,藉由將排水口80設置於此種位置,可將成為高溫之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與水接觸之水面附近及該部分的鉛垂方向下方的水優先地排出,從而可將線條的樹脂12及網狀構造體60高效率地冷卻。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較佳為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60而將該網狀構造體60自水槽20提拉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藉由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可於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後自水槽20自動地提拉網狀構造體60,移至網狀構造體60之乾燥工序,因此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
如圖5所示,亦較佳為於水槽20的一側具有牽引網狀構造體60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第1搬運裝置31配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32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排水口80設置於較第1搬運裝置31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所謂排水口80設置於較第1搬運裝置31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係指排水口80中的與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為相反側的端部配置於較第1搬運裝置31中的與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為相反側的端部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網狀構造體60被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牽引,將網狀構造體60冷卻而溫度上升的水亦追隨於網狀構造體60,有向具有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之水槽20的一側移動的傾向。因此,藉由將排水口80設置於此種位置,可將水槽20內的溫度變高的水有效率地排出,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另外,如圖6所示,亦較佳為於水槽20的一側具有牽引線條的樹脂12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搬運裝置30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31及第2搬運裝置32所構成,第1搬運裝置31配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32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排水口80設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32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相反側。所謂排水口80設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32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相反側,係指排水口80的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端部配置於較第2搬運裝置32的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端部更靠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50側的相反側。根據線條的樹脂12的材質或線徑、密度等,有時會產生自排水口80的水的排出所致的水的流動使網狀構造體60變形或破損等不良影響。因此,藉由將排水口80設置於此種位置,可減輕對網狀構造體60所造成之影響,並且排出水槽20內的溫度變高的水,有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排水口80的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多個。若排水口80的數量為1個,則可優先地排出設置有排水口80之部分的鉛垂方向的上方的水。另外,若排水口80的數量為多個,則可於水槽20內的多個部分排出水,於水槽20的容量少等之水槽20的水的溫度容易變高之情形時,可將水槽20內的高溫的水、及重新供給之低溫的水儘快地更換。
於圖4至圖6中,將紙面的表側設為近前側,將紙面的背面側設為裡側,排水口80的近前側端部至裡側端部的長度較佳為大於搬運裝置30的近前側端部至裡側端部的長度。藉由排水口80的大小如此,可充分地排出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成為高溫的水,可防止水槽20內整體的水溫上升,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
於圖4至圖6中,將配置有第1搬運裝置31之側設為一側,將配置有第2搬運裝置32之側的相反側設為另一側,排水口80的一側端部至另一側端部的長度較佳為大於第1搬運裝置31至第2搬運裝置32的長度。藉由網狀構造體60與搬運裝置30接觸,與網狀構造體60接觸之搬運裝置30的一部分的溫度上升,該搬運裝置30的一部分附近的水的溫度亦上升。亦即,網狀構造體60的熱經由搬運裝置30而移動至未與網狀構造體60直接接觸之水。藉由排水口80的大小如此,不僅水槽20內的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水,亦可排出與網狀構造體60接觸而溫度變高的搬運裝置30的一部分附近的水。因此,可防止水槽20內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高效率地進行網狀構造體60之冷卻。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較佳為具有調節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之排水量調節機構82。藉由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1具有排水量調節機構82,可獲得自排水口80排出之水的量與供給至水槽20之水的量之平衡性。具體而言,例如於自排水口80排出之水的量相較於供給至水槽20之水的量過多之情形時,藉由排水量調節機構82減少排水量,防止水槽20的水位變得過低。另外,例如於自排水口80排出之水的量相較於供給至水槽20之水的量過少之情形時,藉由排水量調節機構82增加排水量,防止水自水槽20溢出。作為排水量調節機構82,例如可使用閥門、滑動式開閉蓋、泵等。
排水量調節機構82較佳為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使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增加。亦即,較佳為排水量調節機構82所調節之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m3 /min)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連動。例如,若為了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反彈性而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水槽20的水面附近的溫度容易成為更高溫,因此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變差。另外,若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則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不易冷卻,於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容易產生冷卻不均。因此,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之增加而使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增加,藉此將成為高溫之水儘快自水槽20排出,而防止水槽20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藉此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防止冷卻不均。
排水量調節機構82所調節之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m3 /min)更佳為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成比例。藉由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處於此種關係,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不易引起冷卻不均。
排水量調節機構82亦較佳為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增大而使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增加。亦即,較佳為排水量調節機構82所調節之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m3 /min)與利用搬運裝置30之網狀構造體60之搬運速度連動。若以為了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硬度而降低網狀構造體60的密度等為目的,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則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移至下一工序。若以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冷卻不充分之狀態移至下一工序,則有網狀構造體60的內部的反復壓縮殘留應變大且反復壓縮後硬度保持率小,成為耐久性差的網狀構造體60之虞。因此,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加快,使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增加,藉此可將水槽20內的成為高溫的水儘快地自水槽20排出而防止水槽20內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從而可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不僅網狀構造體60的表面部而且內部亦充分冷卻。
排水量調節機構82所調節之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m3 /min)更佳為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m/min)成比例。藉由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與搬運裝置30的速度處於此種關係,可進一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冷卻效率,可防止產生冷卻不均。
另外,排水量調節機構82所調節之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更佳為隨著自噴嘴10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且隨著搬運裝置30的速度增大而增加。亦即,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m3 /min)更佳為與自噴嘴10之樹脂的擠出量(g/min)、及搬運裝置30的速度(m/min)成比例。藉由自排水口80之排水量(m3 /min)成為如此,例如即便以提高網狀構造體60的生產性等為目的,增加自噴嘴10擠出之線條的樹脂12的量,加快搬運裝置30的速度,藉由增大水槽20內的成為高溫的水的排出速度,亦可防止水槽20內的整體的水溫上升。因此,可將網狀構造體60充分地冷卻,可不易引起網狀構造體60的厚度方向的冷卻不均。
除設置於水槽20的底部之排水口80以外,亦可具有排水機構。作為排水口80以外的排水機構,雖未圖示,但可列舉自設置於水槽20的上部之配管等排出水之所謂溢流等。
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自設置於水槽的底部之排水口排出水槽內的水之步驟;及將較自排水口排出之水更低溫的水供給至水槽之步驟。
將成為網狀構造體的材料之熱塑性樹脂加熱而使之熔融,以成為線條之方式擠出樹脂。為了使樹脂成為線條,只要自具有噴出孔之噴嘴等擠出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等即可。
將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收容於貯存有水之水槽內。線條的樹脂落在水槽內的水面而彎曲,藉此形成無規環。該無規環與鄰接之無規環相互以熔融狀態接觸,藉此形成於三維方向無規環彼此接合之構造體,同時藉由水進行冷卻而將該構造體的構造固定,從而形成網狀構造體。
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網狀構造體。搬運機構較佳為自水槽內的水面向下方搬運網狀構造體。如此藉由搬運機構搬運網狀構造體,藉此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連續而形成為片狀的網狀構造體,可製造適合作為寢具或座位的緩衝材料之大小的網狀構造體。作為搬運機構,例如可使用前述輸送機等搬運裝置。
自設置於水槽的底部之排水口排出水槽內的水。自排水口排出因所擠出之線條的樹脂所致水溫上升之水槽內的水,藉此防止水槽內整體的水溫上升而網狀構造體的冷卻效率降低。
將較自排水口排出之水更低溫的水供給至水槽。藉由對水槽內供給低溫的水,而使水槽內整體的水溫降低。藉此,可將網狀構造體高效率地冷卻而不僅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而且內部亦充分冷卻,不易產生冷卻不均,可製造具有高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
較佳為將自排水口排出之水藉由熱交換器冷卻,並供給至水槽而使之循環。使自排水口排出之水的溫度降低,使所排出之水循環,進行再利用,藉此可減少於製造網狀構造體時廢棄之水的量,可保護水資源。
將冷卻後的網狀構造體自水槽提拉並使之乾燥,藉此可製造網狀構造體。較佳為於網狀構造體的乾燥前後,進行以較線條的樹脂的材料中所使用之樹脂的熔點低的溫度進行一定時間加熱之所謂疑似結晶化處理。藉由對線條的樹脂進行疑似結晶化處理,可提高網狀構造體的耐久性。可認為或許疑似結晶化處理藉由加熱而使樹脂的硬鏈段再排列,形成準穩定中間相,形成如疑似結晶化之交聯點,提高網狀構造體的耐熱性或耐老化性等耐久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水槽,配置於噴嘴的下方;搬運裝置,設置於水槽,搬運具有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排水口,設置於水槽的底部。藉由為此種構成,可自設置於水槽的底部之排水口,將水槽內的網狀構造體附近、尤其是網狀構造體的內部的成為高溫的水排出,而防止水槽內整體的水的溫度上升。結果為,容易將網狀構造體的表面部與內部均勻地冷卻,於網狀構造體的厚度方向不易產生冷卻不均,可製造具備充分的耐久性之網狀構造體。
本申請案主張基於2018年3月28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3111號、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3112號、及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3113號之優先權。於2018年3月28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3111號、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3112號、及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3113號的說明書的全部內容引用至本申請案以作參考。
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
10‧‧‧噴嘴
11‧‧‧噴出孔
12‧‧‧線條的樹脂
20‧‧‧水槽
30‧‧‧搬運裝置
31‧‧‧第1搬運裝置
32‧‧‧第2搬運裝置
33‧‧‧輸送帶
34‧‧‧驅動輥
34a‧‧‧上部驅動輥
34b‧‧‧下部驅動輥
40‧‧‧氣體釋放裝置
41‧‧‧第1氣體釋放裝置
42‧‧‧第2氣體釋放裝置
43‧‧‧氣體釋放孔
50‧‧‧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
60‧‧‧網狀構造體
70‧‧‧水釋放裝置
71‧‧‧第1水釋放裝置
72‧‧‧第2水釋放裝置
73‧‧‧水釋放孔
80‧‧‧排水口
81‧‧‧間隔板
82‧‧‧排水量調節機構
P1‧‧‧第1搬運裝置與第2搬運裝置之中點
L1‧‧‧自中點P1下延至水槽的底之垂線
P2‧‧‧L1與水槽的底之交點
p1‧‧‧包含中點P1之鉛垂平面
D1‧‧‧水釋放孔與水槽的水面之距離
圖1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1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側視圖(部分剖視圖)。
圖2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一例的側視圖(部分剖視圖)。
圖3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2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另一例的側視圖(部分剖視圖)。
圖4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一例的側視圖(部分剖視圖)。
圖5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另一例的側視圖(部分剖視圖)。
圖6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第3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的又一例的側視圖(部分剖視圖)。

Claims (37)

  1. 一種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具有: 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 水槽,配置於前述噴嘴的下方; 搬運裝置,設置於前述水槽,搬運具有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 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前述水槽,釋放氣體。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較前述搬運裝置更下方。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氣體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氣體之釋放孔; 前述釋放孔的法線方向正對前述水槽的水面。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於前述第1搬運裝置與前述第2搬運裝置之間存在前述網狀構造體; 前述氣體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氣體之釋放孔; 前述釋放孔的法線方向正對位於前述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
  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氣體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氣體的量隨著自前述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
  6.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氣體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氣體的量隨著前述搬運裝置的速度增大而增加。
  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運裝置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
  8.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於前述水槽的一側具有牽引前述網狀構造體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 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前述氣體釋放裝置配置於較包含前述第1搬運裝置與前述第2搬運裝置之中點之鉛垂平面更靠前述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
  9.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氣體釋放裝置至少由第1氣體釋放裝置及第2氣體釋放裝置所構成; 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前述第1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前述第1搬運裝置的鉛垂方向的下方; 前述第2氣體釋放裝置設置於前述第2搬運裝置的鉛垂方向的下方。
  10. 一種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具有: 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 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具有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及 藉由氣體釋放裝置將氣體釋放至前述水槽內的水中之步驟。
  11. 一種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具有: 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 水槽,配置於前述噴嘴的下方; 搬運裝置,設置於前述水槽,搬運具有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 水釋放裝置,設置於前述水槽,向預定的方向釋放水; 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於前述第1搬運裝置與前述第2搬運裝置之間存在前述網狀構造體; 位於前述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不存在於前述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的延長線上。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正對前述水槽的水面。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的水的釋放方向為較鉛垂方向更靠位於前述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側。
  14.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水之釋放孔; 前述釋放孔配置於距離前述水槽的水面0.1mm以上400mm以下的下方。
  15.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配置於前述搬運裝置的內部。
  16.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運裝置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驅動輥至少由上部驅動輥及下部驅動輥所構成; 前述上部驅動輥配置於前述搬運裝置的內部的上方,前述下部驅動輥配置於前述搬運裝置的內部的下方; 前述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方向為朝向前述上部驅動輥之方向。
  18.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量隨著自前述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增加。
  19.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量隨著前述搬運裝置的速度增大而增加。
  20.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與自前述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
  21.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所釋放之水的方向與前述搬運裝置的速度連動。
  22.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水之釋放孔; 自前述水槽的水面起的前述釋放孔的位置與自前述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連動。
  23. 如請求項11或12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水釋放裝置具有釋放水之釋放孔; 自前述水槽的水面起的前述釋放孔的位置與前述搬運裝置的速度連動。
  24. 一種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具有: 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 藉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於水槽內搬運具有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及 藉由水釋放裝置向朝向位於前述第1搬運裝置與前述第2搬運裝置之間的網狀構造體的方向以外的方向釋放水之步驟。
  25. 一種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具有: 噴嘴,具有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噴出孔; 水槽,配置於前述噴嘴的下方; 搬運裝置,設置於前述水槽,搬運具有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及 排水口,設置於前述水槽的底部。
  26.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於前述水槽內,在前述排水口的周圍具有間隔板。
  27.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具有將自前述排水口排出之水冷卻之熱交換器,使前述水循環。
  28.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運裝置具有網狀皮帶及驅動輥。
  29.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前述排水口設置於包含自前述第1搬運裝置與前述第2搬運裝置之中點下延至前述水槽的底之垂線與前述水槽的底之交點之位置。
  30.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於前述水槽的一側具有牽引前述網狀構造體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 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前述第1搬運裝置配置於較前述第2搬運裝置更靠前述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 前述排水口設置於較前述第1搬運裝置更靠前述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
  31.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於前述水槽的一側具有牽引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 前述搬運裝置至少由第1搬運裝置及第2搬運裝置所構成; 前述第1搬運裝置配置於較前述第2搬運裝置更靠前述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 前述排水口設置於較前述第2搬運裝置更靠前述網狀構造體牽引裝置側的相反側。
  32.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自與前述水槽的水面垂直的方向觀察之前述排水口的形狀為長方形。
  33. 如請求項25或2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具有調節自前述排水口之排水量之排水量調節機構。
  34.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排水量調節機構隨著自前述噴嘴擠出之樹脂的量增加而使自前述排水口之排水量增加。
  35.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排水量調節機構隨著前述搬運裝置的速度增大而使自前述排水口之排水量增加。
  36. 一種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具有: 將已熔融的熱塑性樹脂製成線條而擠出之步驟; 藉由搬運機構於水槽內搬運具有前述線條的樹脂之網狀構造體之步驟; 自設置於前述水槽的底部之排水口排出前述水槽內的水之步驟;及 將較自前述排水口排出之水更低溫的水供給至前述水槽之步驟。
  37. 如請求項36所記載之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將自前述排水口排出之水藉由熱交換器冷卻,並供給至前述水槽而使之循環。
TW108110184A 2018-03-28 2019-03-25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以及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 TWI815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3113A JP7077715B2 (ja) 2018-03-28 2018-03-28 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063111A JP7077713B2 (ja) 2018-03-28 2018-03-28 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063112 2018-03-28
JP2018-063113 2018-03-28
JP2018-063111 2018-03-28
JP2018063112A JP7077714B2 (ja) 2018-03-28 2018-03-28 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436A true TW201942436A (zh) 2019-11-01
TWI815871B TWI815871B (zh) 2023-09-21

Family

ID=68059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184A TWI815871B (zh) 2018-03-28 2019-03-25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以及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6941B2 (zh)
EP (1) EP3779017B1 (zh)
CN (2) CN111989430B (zh)
TW (1) TWI815871B (zh)
WO (1) WO20191880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2085A (zh) * 2020-05-07 2021-11-09 新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密度的纤维结构体的制造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1664A (ja) * 1981-11-09 1983-05-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嵩高網状体の製造方法
JPS6197457A (ja) * 1984-10-11 1986-05-15 森村興産株式会社 立体網状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US5314737A (en) * 1991-09-30 1994-05-24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rea thinned thin sheet materials
JPH05106153A (ja) * 1991-10-17 1993-04-27 Kansai Kako Kk 合成樹脂製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3057537B2 (ja) * 1992-04-28 2000-06-26 株式会社リスロン フィラメントループ集合体からなるマ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571529B2 (ja) * 1993-11-11 1997-01-16 有限会社トーワ マットの製造方法
US10328618B2 (en) * 2000-03-15 2019-06-25 C-Eng Co., Ltd. Three dimensional netted structure
DE10065859B4 (de) * 2000-12-22 2006-08-24 Gerking, Lüder, Dr.-In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im Wesentlichen endlosen feinen Fäden
JP4181878B2 (ja) 2003-01-10 2008-11-19 アイン株式会社総合研究所 網状構造体ループ形成装置、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網状構造体製造方法及び網状構造体
RU2584124C2 (ru) * 2011-05-18 2016-05-20 С-Энг Ко., Лтд. Трехмерная сетчатая структура,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рехмерной сетчат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рехмерной сетчатой структуры
KR101571926B1 (ko) 2013-06-25 2015-12-07 김미애 평면거울들을 이용하여 균일하게 집광된 광빔 및 직접 접촉에 의한 냉각법을 이용한 태양광발전 장치 및 방법
WO2015061877A1 (pt) * 2013-10-29 2015-05-07 Braskem S.A. Sistema e método de dosagem de uma mistura de polímero com um primeiro solvente, dispositivo, sistema e método de extração de solvente de pelo menos um fio polimérico, sistema e método de pré-recuperação mecânica de pelo menos um líquido em pelo menos um fio polimérico, e sistema e método contínuos para a produção de pelo menos um fio polimérico
JP5802849B2 (ja) * 2014-01-14 2015-11-04 株式会社シーエンジ 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装置
WO2015125497A1 (ja) * 2014-02-23 2015-08-27 株式会社シーエンジ クッション用中材及びクッション
US10988861B2 (en) * 2015-08-27 2021-04-27 Refenhae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Apparatus for making a spunbond web from filaments
JP6539851B2 (ja) 2015-12-16 2019-07-10 株式会社エコ・ワールド 編成樹脂の製造装置
US10889071B2 (en) * 2016-01-08 2021-01-12 Airweave Inc.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filament three-dimensional bonded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ilament three-dimensional bonded member
JP6783584B2 (ja) 2016-08-18 2020-11-11 株式会社エアウィーヴ フィラメント3次元結合体製造装置
EP3508636B1 (en) * 2016-08-31 2024-05-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production device
JP6724704B2 (ja) 2016-10-10 2020-07-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圧電センサユニット及び圧電セン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焼圧センサ
JP2018063111A (ja) 2017-12-20 2018-04-1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貯蔵庫用カメラ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貯蔵庫
CN111155183B (zh) * 2019-12-31 2021-08-31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素纤维连续制备方法
BR112022024283A2 (pt) * 2020-06-02 2023-01-31 Biologiq Inc Materiais não tecidos e fibras, incluindo materiais poliméricos à base de amid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15607A1 (en) 2021-04-22
CN111989430A (zh) 2020-11-24
EP3779017A4 (en) 2021-12-29
US11926941B2 (en) 2024-03-12
TWI815871B (zh) 2023-09-21
EP3779017A1 (en) 2021-02-17
CN111989430B (zh) 2023-03-03
EP3779017B1 (en) 2024-04-24
CN115627592A (zh) 2023-01-20
WO2019188090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9691B2 (ja) ゴム部材の冷却装置
TWI507578B (zh) 碳纖維束製造用碳化爐及碳纖維束的製造方法
TW201942436A (zh) 網狀構造體製造裝置以及網狀構造體之製造方法
JP7077713B2 (ja) 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5155588A (ja) 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装置
JP6783584B2 (ja) フィラメント3次元結合体製造装置
CN104890263A (zh) 一种汽车注塑零配件冷却装置
JP2015143406A (ja) 立体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立体網状構造体製造方法
JP7077714B2 (ja) 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US20160201156A1 (en) Nozzle for cooling vacuum heat treatment furnace
JP4386599B2 (ja) ベルト方式による合成樹脂中空体シート成形システム
JP7077715B2 (ja) 網状構造体製造装置及び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6439561B2 (ja) 未架橋ゴムテープ冷却装置
KR101979506B1 (ko) 우레탄폼 보드 제조장치
JP6644161B2 (ja) フィラメント3次元結合体
KR20130136493A (ko) 미세복제용 냉각 유닛
JP6371816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製造装置
TWI840471B (zh) 用於運送帶狀物之運送設備及方法
KR100780082B1 (ko) 매트 제조장치 및 그 물건
JP3482502B2 (ja) ゴム押出成形物の加硫方法
JP2014208463A (ja) テンターオーブンおよび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363435B1 (ko) 압연물 시트의 냉각드럼장치
US8007736B2 (en) Particulate materi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articulate material processing system
JP2023155043A (ja) ゴム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ゴム部材の製造装置
JP2001129894A (ja) タイヤ用帯状ゴム部材の移送方法及び移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