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2507A - 積層薄膜 - Google Patents

積層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2507A
TW201922507A TW107134820A TW107134820A TW201922507A TW 201922507 A TW201922507 A TW 201922507A TW 107134820 A TW107134820 A TW 107134820A TW 107134820 A TW107134820 A TW 107134820A TW 201922507 A TW201922507 A TW 2019225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
laminated
component
laminated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7362B (zh
Inventor
增田嘉丈
青山滋
坂本純
小島博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2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7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73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02B5/287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ayer of organ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32B2250/244All polymers belonging to those covered by group B32B27/36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2Alternating layers, e.g. ABAB(C), AABBAABB(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8Refra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2Polarizing, birefringent, fil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E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36Hard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84Scratch resis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67/00Polyesters, e.g. PET, i.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 B32B2551/08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8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by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6Reflect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Abstract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係具有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之積層構成部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上述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係15mN以下;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的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
本發明所提供的積層薄膜,係抑制在羧酸構成成分中含有萘二羧酸的層、與由其他樹脂所構成之層的層間出現剝離,且不會損及反射率與透明性。

Description

積層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積層薄膜。
習知已知利用由將不同光學特性的2種以上材料,依光波長位準的層厚度進行交錯積層而顯現的光干涉現象,選擇性反射特定波長光的光干涉多層膜。此種多層膜係藉由將所使用材料的折射率、層數、各層厚度設計為所需光學設計,便可使之具備有各種性能,故而使用於各種光學用途且已進行市售。例如:冷光鏡(cold mirror)、半反射鏡、雷射反射鏡(laser mirror)、雙色濾光片(dichroic filter)、熱射線反射膜、近紅外光截止濾波器(near infrared cut filter)、單色濾波器(monochromatic filter)、偏光反射膜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當此種多層膜係利用熔融擠出法獲得的情況,就從透明性、耐熱性、耐候性、耐藥性、強度及尺寸安定性等理由,已知有其中一樹脂係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樹脂使用為主成分,另一樹脂係使用光學特性不同於聚酯樹脂之熱可塑性樹脂(例如共聚合聚酯)的多層薄膜(專利文獻1、2)。特別係當其中一樹脂係將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使用為主成分時,因為能與低折射率共聚合聚酯間呈現較大的折射率差,因而有助於獲得具高反 射率光干涉多層膜的情況。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05933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4-249587號公報
然而,當利用熔融擠出法獲得由以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為主成分之層及低折射率共聚合聚酯之層所構成的多層膜時,因為以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為主成分之層的剛性較高,故不易變形,頗難適用於會對薄膜施行變形、加工的用途。例如因為在成形加工時會發生破裂、龜裂,因而會有無法適用於最終製品的問題。
本發明課題在於提供: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為主成分的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聚酯樹脂之熱可塑性樹脂為主成分的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的積層薄膜,能抑制成形加工時出現破裂、龜裂情形,且具有良好反射率與透明性的積層薄膜。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係具有以下[I]或[II]中之任一構成。即,[I]一種積層薄膜,係具有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之積層構成部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上述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係15mN以下;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 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的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reflection band);或[II]一種積層薄膜,係具有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之積層構成部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A係二羧酸構成成分中含有萘二羧酸;構成上述A層、B層的樹脂中,至少其中一者係具有式(1)所示構造:-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另外,上述本發明具有[I]構成的積層薄膜,係具有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之積層構成部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上述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係15mN以下;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之反射率,其係至少具有一個在20nm以上波長範圍內連續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反射率分佈較佳係在900~1,400nm波長區域中測定者。另外,該較佳態樣的上述反射頻帶係在波長900~1,400nm波長範圍內至少具有1個。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 部利用動態黏彈性測定所求得之損失正切(tan δ)的尖峰值係120℃以下。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構成上述A層、B層的樹脂中,至少其中一者較佳係具有式(1)所示構造:-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較佳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較佳係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之至少一者係含有以式(1)所示構造作為二醇構成成分者。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較佳係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之至少一者所含有以式(1)所示構造作為二醇構成成分者,係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較佳係相對於樹脂A的總二醇構成成分,上述樹脂A所含有以式(1)所示構造作為二醇構成成分者,係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較佳係上述A層係配置於上述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層。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係具有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而,該積層單元1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α為主成分的層(α層),以及以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α之熱可塑性樹脂β為主成分的層(β層)交錯積層,且滿足以下(i);該積層單元2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γ為主成分的層(γ層),以及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γ之熱可塑性樹脂ω為主成分的層(ω層)交錯積層,且滿足以下(ii)。
(i)相鄰α層與β層的厚度比(α層厚度/β層厚度)係0.7以上且1.4以下。
(ii)相鄰3層,若將3層中厚度最薄之層的厚度設為1時,關於其餘2層,其中一者厚度係1.0以上且1.4以下,另一者係5以上且9以下。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較佳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較佳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之至少一者係以式(1)所示構造作為二醇構成成分並含有。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較佳係具 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之至少一者,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係含有式(1)所示構造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A相對於樹脂A的總二醇構成成分,作為二醇構成成分之式(1)所示構造較佳係含有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A層較佳係配置於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層。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薄膜表面所測定之反射率,係至少具有一個連續20nm以上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較佳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的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上述反射率分佈係在900~1,400nm波長區域中測定。另外,該較佳態樣係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之反射率,係至少具有1個在20nm以上波長範圍內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上述反射頻帶係在波長900~1,400nm波長範圍內至少具有1個。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由動態黏彈 性測定所求得之積層部構成部的損失正切(tan δ)尖峰值較佳係在120℃以下。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係具有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該積層單元1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α為主成分的層(α層),以及以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α之熱可塑性樹脂β為主成分的層(β層)交錯積層,且滿足以下(i);該積層單元2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γ為主成分的層(γ層),以及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γ之熱可塑性樹脂ω為主成分的層(ω層)交錯積層,且滿足以下(ii)。
(i)相鄰α層與β層的厚度比(α層厚度/β層厚度)係0.7以上且1.4以下。
(ii)相鄰3層,若將3層中厚度最薄之層的厚度設為1時,相關其餘2層,其中一者厚度係1.0以上且1.4以下,另一者係5以上且9以下。
利用本發明可獲得在積層薄膜成形加工時能抑制破裂與龜裂情形,且具有良好反射率與透明性的積層薄膜。該積層薄膜可當作光干涉多層膜,能適用於多種用途。
1‧‧‧區域A
2‧‧‧區域B
3‧‧‧區域C
4‧‧‧深度方向的感測器加速度斜率成為最大處
5‧‧‧在深度方向的感測器加速度斜率成為最大處,所施加的荷重值:臨界荷重(mN)Wc
圖1係積層單元2之構成概念圖。
圖2係刮傷測試的測定結果例、與臨界荷重求取方法之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不應解釋為僅限定於含以下實施例的實施形態,舉凡在可達成發明目的,且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疇內當然均可進行各種變更。又,在使說明簡略化之目的下,其中一部分說明僅就由不同光學特性的2種聚酯樹脂交錯積層而成的多層積層薄膜為例進行說明,但當使用3種以上聚酯樹脂的情況,或於使用聚酯樹脂以外之熱可塑性樹脂的情況,亦均可同樣理解。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係具有: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之層(A層)的積層薄膜。一般聚酯樹脂係較熱硬化性樹脂、光硬化性樹脂廉價,且利用公知熔融擠出便可簡便且連續施行薄片化,因而能依低成本獲得積層薄膜。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中,上述樹脂A與上述樹脂B必須具有不同光學特性的聚酯樹脂。此處所謂「不同光學特性」係指在從面內任意選擇的2個正交之方向、及垂直於該面之方向中所選擇方向中之任一方向的折射率有0.01以上的不同。又,上述樹脂A與上述樹脂B較佳係具有不同的熔點或結晶化溫度。所謂「不同的熔點或結晶化溫度」係指利用後述測定方法所求得之熔點與結晶化溫度之任一者有3℃以上的不同。另外,當其中一樹脂具有熔點而另一樹脂不具有熔點的情況,以及其中一樹脂具有結晶化溫度而另一樹脂不具有結晶化溫度的情況,亦表示具有不同的熔點或結晶化溫度。更佳係具有不同的熔點與結晶化溫度。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薄膜必須由上述A層與上述B層交錯積層達51層以上。此處所謂「交錯積層」係指由A層與B 層朝厚度方向規則性排列積層,依如A(BA)n(n係自然數)之類的規則性排列積層。依此藉由不同光學特性的樹脂交錯積層,便可利用各層的折射率差與層厚度之關係,使特定的特定波長光被反射。又,所積層的層數越多,則越能橫跨寬帶域獲得高反射率。較佳係達101層以上、更佳係達201層以上。前述干涉反射係層數越增加,便越能對更寬波長帶域光達成高反射率,俾能獲得具備高光線阻斷性能的積層薄膜。又,層數並無上限,但隨層數的增加會導致製造裝置大型化而造成製造成本增加,且因薄膜厚度變厚而造成操作性惡化,因而現實的實用範圍分別在1,000層以內。另外,本發明所謂「積層構成部」係表示由上述A層與上述B層交錯積層達51層以上的構成部,且積層構成部的表層必須係上述A層或上述B層。
本發明積層薄膜之一態樣,係可例如從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的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更佳係在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10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特佳係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50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又,較佳係在反射率分佈中,具有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60%以上之反射頻帶,更佳係在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70%以上之反射頻帶。例如藉由使可見光區域(400~800nm)光穿透,但將較可見光區域略大之波長900~1,200nm(總太陽光強度約18%)的光加以反射,便可獲得透明且具高熱射線阻斷性能的積層薄膜。或者,若獲得使可見光區域(400~800nm)光反射50%左右的薄膜,便可適用為半反射鏡等各種用途。此種薄膜係藉由擴大不同光學特 性之2種以上樹脂的面內折射率差便可實現,因而形成雙軸延伸薄膜時,較佳為由:以結晶性聚酯樹脂為主成分之層,與延伸時保持非晶性或利用熱處理步驟便會熔解的熱可塑性樹脂(較佳係使用低折射率共聚合聚酯)為主成分之層,兩者交錯積層的多層積層薄膜。又,更佳係當上述反射率分佈在900~1,4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較佳為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太陽光係在可見光區域具有主要的強度分佈,且會有隨波長增加則強度分佈變小的傾向。但是,因為使用於要求高透明性的用途,因而藉由將較可見光區域略大波長900~1,400nm的光有效率反射,便可賦予較高的熱射線阻斷性能。更佳係當上述反射率分佈在900~1,4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較佳為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10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更佳係當上述反射率分佈在900~1,4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較佳為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又,較佳係當在900~1,4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平均反射率達50%以上,更佳係當在900~1,4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平均反射率達70%以上。當在900~1,4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隨平均反射率的增加,便可賦予較高的熱射線阻斷性能。又,當在400~800nm波長區域進行測定時,藉由將平均反射率設為較佳20%以下、更佳係15%以下,便可抑制可見區域的反射,能形成沒有上色與眩光,且具有熱射線阻斷性能的薄膜。此種薄膜係藉由擴大不同光學特性2種以上樹脂的面內折射率之差便可實現,因而當形成雙軸延伸薄膜時,只要設為由:以結晶性聚酯樹脂為主成分的層,與以在延伸時仍能保持非晶性或在熱處理步 驟時會被熔解之熱可塑性樹脂為主成分的層,兩者交錯積層的多層積層薄膜便可。
為能具有上述反射頻帶的較佳構成,係可例如以下態樣。即,具有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該積層單元1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α為主成分的層(α層),以及以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α之熱可塑性樹脂β為主成分的層(β層)交錯積層,且滿足以下(i)。該積層單元2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γ為主成分的層(γ層),以及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γ之熱可塑性樹脂ω為主成分的層(ω層)交錯積層,且滿足以下(ii)。
(i)相鄰α層與β層的厚度比(α層厚度/β層厚度)係0.7以上且1.4以下。
(ii)相鄰3層,若將3層中厚度最薄層的厚度設為1時,相關其餘2層,其中一者厚度係1.0以上且1.4以下,另一者係5以上且9以下。
此處,較佳為聚酯樹脂α與聚酯樹脂γ係同一樹脂,而熱可塑性樹脂β與熱可塑性樹脂ω係同一樹脂,亦可僅熱可塑性樹脂αγ係相同,亦可僅熱可塑性樹脂β與ω係相同。
此處,上述積層單元1較佳係相鄰A層與B層的光學厚度同時滿足下述式(1)、(2):[數1]λ/m=2(nαdα+nβdβ) (1)
[數2]nαdα=nβdβ (2)
此處,λ係反射波長,n α α層的面內折射率,d α α層的厚度,n β β層的面內折射率,d β β層的厚度,m係次數,屬自然數。藉由具有同時滿足式(1)與式(2)的層之厚度分佈,便可消除偶數次的反射。所以,可在提高波長900nm~1,200nm範圍內的平均反射率之情況下,降低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範圍內的平均反射率,因而可獲得透明且具有較高熱射線阻斷性能的薄膜。一般由熱可塑性樹脂施行成形,經延伸後的薄膜折射率會成為約1.4~1.9,因而藉由將相鄰A層與B層的厚度比(A層厚度/B層厚度)設為0.7以上且1.4以下,便可獲得已抑制偶數次反射的薄膜。所以,相鄰A層與B層的厚度比(A層厚度/B層厚度)較佳係設為0.7以上且1.4以下。更佳係0.8以上且1.2以下。
再者,上述積層單元2係在將積層單元2的相鄰3層中厚度最薄之層的厚度設為1時,相關其餘2層較佳為將其中一者的厚度設為1.0以上且1.4以下,並將另一者的厚度設為5以上且9以下的厚度。上述構成係以美國專利5360659號說明書所記載的711構成為基礎。該構成係藉由針對某層,形成由光學特性不同且厚度約1/7層所夾置的層,便可虛擬地視同1層,藉此可抑制2次反射,就連3次反射亦可抑制的方法。相鄰3層係當將3層中厚度最薄層的厚度設為1時,厚層較佳係5~9倍、更佳係6~8倍,而另一層較佳係1.0~1.4倍、更佳係1.0~1.2倍。藉由設為此種範圍,便可獲得即便將反射頻帶設為1,200nm以上,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仍可消除2次、3次反射的薄膜。此時的層厚度係如圖1所示,由上面起算至第1~3層視為ω'層,第4~6層視為γ'層。上述積層單元2較佳係相鄰ω層與γ層的光學厚度同時滿足下述 式(3)、(4):[數3]λ/m=2(nγdγ' +nωdω' ) (3)
[數4]nγdγ' =nωdω' (4)
其中,λ係反射波長,n γ γ層的面內折射率,d γ γ層的厚度,nω係ω層的面內折射率,dω係ω層的厚度,m係次數,屬自然數。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當具有上述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的情況,較佳為在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之間設有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厚膜層(中間厚膜層)。藉由將該厚膜層設在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之間,特別可使中間厚膜層周邊層的厚度精度佳地積層。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中,成為表層之層的厚度相對於層厚度全體較佳係1%以上且20%以下。藉由將成為表層之層的厚度設為前述範圍,特別可使表層周邊層的厚度精度佳地積層,俾能輕易控制反射率、穿透率。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中,樹脂B係由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前述樹脂A的熱可塑性樹脂構成。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前述樹脂A的熱可塑性樹脂,係可舉例如: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其中,較佳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的聚酯樹脂。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中,樹脂A或樹脂B所使用之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中,二羧酸構成成分係 可舉例如:對酞酸、異酞酸、酞酸、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4,4'-二苯基二羧酸、4,4'-二苯基磺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二聚酸、環己二羧酸及該等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又,二醇構成成分係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二乙二醇、聚伸烷基二醇、2,2-雙(4'-β-羥乙氧基苯基)丙烷、異山梨酸酯、1,4-環己二甲醇、螺二醇、新戊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聚四亞甲基醚二醇及該等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較佳之二羧酸構成成分係可舉例如:對酞酸、2,6-萘二羧酸、異酞酸,而二醇構成成分係可舉例如:乙二醇、1,4-環己二甲醇、聚伸烷基二醇、聚乙二醇、四乙二醇、聚四亞甲基醚二醇。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中,上述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當折射率較1.68低的情況,不易具有反射率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當折射率高於1.80的情況,樹脂A與樹脂B的積層性惡化,且薄膜白濁、及/或A層與B層界面的剝離將趨於明顯。該達成方法之例可例如上述樹脂A係二羧酸構成成分含有萘二羧酸。藉由此種構成,便可設計A層與B層的折射率差,可輕易獲得反射性能更優異的光干涉多層膜。又,為擴大A層與B層的折射率差,樹脂B較佳係非晶性樹脂。另外,本發明積層薄膜係具有:以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此處所謂「主成分」係表示構成各層的成分中,佔有多於50重量%的成分。本發明之積層薄膜的樹脂A中,使二羧酸構成成分含有萘二羧酸的較佳方法,係可例如使構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之二羧酸構成成分含有萘二羧酸。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中,A層與B層的面內平均折射率差較佳係達0.05以上。更佳係0.12以上、特佳係0.14以上且0.35以下。當面內平均折射率差小於0.05時,不易具有反射率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該達成方法例係有如:聚酯樹脂A為結晶性,且熱可塑性樹脂B係非晶性熱可塑性樹脂,或是非晶性熱可塑性樹脂與結晶性熱可塑性樹脂的混合物。此情況,在薄膜製造時的延伸、熱處理步驟中,可輕易設計折射率差。當面內平均折射率差大於0.35時,樹脂的積層性惡化導致較難積層,且會成為耐熱性與操作性差的薄膜。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薄膜係上述積層構成部利用動態黏彈性測定所求得之損失正切(tan δ)的尖峰值,較佳在120℃以下。更佳係70℃以上且110℃以下、特佳係80℃以上且100℃以下。一般折射率較低的樹脂係玻璃轉移溫度亦較低。所以,若欲擴大構成上述積層構成部的A層與B層之折射率差,則樹脂A與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會乖離,導致薄膜延伸時會造成A層與B層的延伸行為出現差異,因而容易因A層與B層的配向狀態之差異而造成剝離之情形。利用動態黏彈性測定所求得之損失正切(tan δ)的尖峰值,係屬於受構成積層薄膜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影響會產生變化的參數,該值越低,則表示樹脂A與樹脂B中折射率較高之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越低;而該值越高,則表示樹脂A與樹脂B中折射率較高之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越高。若將損失正切(tan δ)的尖峰值設為前述範圍,便可將樹脂A與樹脂B的折射率差設在適當範圍內,且可將玻璃轉移溫度差控制在層界面處不易發生剝離的程度,故較佳。
具有本發明[I]構成的積層薄膜中,上述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係在15mN以下。更佳係13mN以下、特佳係11mN以下。所謂「刮傷測試」係指利用後述方法進行測定的測試,求取表示表面硬度指標的臨界荷重。又,所謂「臨界荷重」係指在刮傷測試方法中,當測試片表面出現破壞時所施加的荷重值。經本發明者等深入鑽研,結果當將積層薄膜施行成形加工時所發生的破裂與龜裂,係依存於施加熱狀態下的薄膜表面硬度。即,當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超過15mN時,欠缺柔軟性,可抑制成形加工時發生破裂、龜裂情形。另一方面,若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過低,則表面過於柔軟,容易發生破裂情形,故較佳達2mN以上、更佳達6mN以上。
將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設在前述範圍內之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使樹脂A或樹脂B共聚合及/或含有低結晶性成分。舉其中一例,就所含有二羧酸成分為萘二羧酸的聚酯,最通用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其玻璃轉移溫度約120℃,而藉由使PEN共聚合及/或含有結晶性較PEN低的成分,便可降低玻璃轉移溫度,便能控制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在上述低結晶性成分若為結晶性較構成主成分之樹脂低的成分之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制,較佳係含有下述式(1)所示構造的化合物。
-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其中,m×n較佳係6以上、更佳係8以上。具有式(1)所示構造 的化合物,具體係可舉例如:聚乙二醇、四乙二醇、聚四亞甲基醚二醇、三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四丙二醇、三丁二醇、四丁二醇等。當使具有式(1)所示構造的化合物,含於以聚酯樹脂為主成分的層中之時,相對於聚酯樹脂的總二醇構成成分,較佳係含有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更佳係2mol%以上且30mol%以下、特佳係4mol%以上且20mol%以下。若依前述範圍含有具式(1)所示構造的化合物,便可輕易將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設為較佳範圍,且可將積層薄膜的反射率設在較佳範圍內。藉由設為此種構成,為了具有高折射率,因而即便使用於光干涉多層膜中較佳使用的萘二羧酸作為二羧酸構成成分並含有的聚酯樹脂,仍可降低玻璃轉移溫度,因而可在維持高折射率狀態下,將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控制於前述範圍內。另外,當使式(1)所示構造含於以聚酯樹脂為主成分的層中之時,若將式(1)所示構造當作二醇構成成分並含有,便可抑制因蒸散、昇華等而流出於薄膜系統外,故較佳。
具有本發明[II]構成的積層薄膜,在構成上述A層、B層的樹脂中,至少其中一者係具有式(1)所示構造:-O-(CnH2n-O)m-‧‧‧式(1)
(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當任一樹脂均未具有式(1)所示構造時,頗難將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控制在15Nm以下。
再者,就從能輕易控制積層構成部至少其中一表面之臨界荷重的觀點,較佳係以二羧酸構成成分含有萘二羧酸,且具式 (1)所示構造的樹脂A為主成分之A層,配置於積層構成部的表面。
本發明之積層薄膜利用微分掃描熱量測定所求得之熔解熱量較佳達5J/g以上。更佳係10J/g以上、特佳係20J/g以上。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便可形成由高結晶性樹脂構成的積層薄膜,可更加擴大A層與B層的折射率差。為能形成此種積層薄膜,較佳為提高樹脂A與樹脂B中折射率較高之樹脂的結晶性,更佳係含有更多萘二羧酸的樹脂熔解熱量達5J/g以上。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較佳係內部霧度在3.0%以下。所謂「內部霧度」係表示除薄膜表面光散射以外的薄膜內部霧度(濁度)指標,藉由降低內部霧度,便可形成透明且能反射特定波長光的積層薄膜,能廣泛適用於例如:半反射鏡、熱射線反射膜等要求透明性的用途。更佳係內部霧度在1.0%以下、特佳係在0.5%以下。為能將內部霧度設在前述範圍內,藉由調整A層中除樹脂A以外成分的種類與量、或者調整B層中除樹脂B以外成分的種類與量便可達成。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便可使與樹脂間之相溶性、分散性優異,故能降低內部霧度。為滿足上述條件的樹脂組合一例,可舉例如:樹脂A係使用由聚乙二醇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而樹脂B係使用由環己二甲醇進行共聚合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之組合。
在設置A層與B層折射率差之目的下,若樹脂A係使用二羧酸構成成分含有萘二羧酸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則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的玻璃轉移溫度約120℃,因而會提高前述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導致在成形加工時會發生破裂、龜裂。本發明者等為能降低玻璃轉移溫度,而針對在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中添加共 聚合成分進行檢討,結果得知當使用例如:對苯二甲醇、異酞酸等具芳香環的成分、或例如丁二醇、二乙二醇等較少碳數的醚二醇成分時,並無法獲得較大的降低玻璃轉移溫度之效果。所以,若欲藉由將具芳香環的成分、較少碳數的醚二醇成分當作共聚合成分並添加,而降低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的玻璃轉移溫度,便必須增加共聚合量,結果導致折射率降低。造成積層薄膜的反射率降低。藉由與前述式(1)所示成分進行共聚合,便可在維持樹脂A之高折射率狀態下,降低玻璃轉移溫度。
本發明的積層薄膜較佳係構成積層構成部的樹脂A為結晶性聚酯樹脂,且樹脂B為非晶性聚酯樹脂。此處所謂「結晶性」係指在微分掃描熱量測定(DSC)時,熔解熱量達5J/g以上。另一方面,所謂「非晶性」同樣地係指熔解熱量未滿5J/g。結晶性聚酯樹脂係藉由在延伸、熱處理步驟中進行配向結晶化,便在延伸前的非晶狀態時能形成更高的面內折射率。另一方面,於非晶性聚酯樹脂的情況,藉由在熱處理步驟時,依遠超過玻璃轉移溫度的溫度施行熱處理,便可完全緩和在延伸步驟中所發生的若干配向,而能維持非晶狀態的低折射率。依此,在薄膜製造的延伸、熱處理步驟中,可輕易設計結晶性聚酯樹脂與非晶性聚酯樹脂間的折射率差,所以如前述,可至少具有1個連續20nm以上反射率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
其次,針對本發明積層薄膜的較佳製造方法,就樹脂A係使用結晶性聚酯樹脂、樹脂B係使用非晶性聚酯樹脂例說明如下。當然本發明不應解釋為僅限定於該例。又,積層薄膜的積層構造之形成自體係參考日本專利特開2007-307893號公報中〔0053〕 ~〔0063〕段落的記載便可實現。
依顆粒等形態準備樹脂A與樹脂B。顆粒係視需要在熱風中或真空下進行乾燥後,再供應給各自的擠出機。在擠出機內,利用齒輪泵等使經加熱至熔點以上而熔融的樹脂之樹脂擠出量均勻化,再經由過濾器等除去異物、經改質的樹脂等。該等樹脂經利用模具成形為目的形狀後再進行吐出。然後,從模具中吐出並呈多層積層的片材,被擠出於例如澆鑄滾筒等冷卻體上,經冷卻固化便獲得澆鑄薄膜。此時,較佳為使用線狀、帶狀、針狀或刀狀等電極,利用靜電力使密接於澆鑄滾筒等冷卻體並急冷固化。又,較佳亦有從狹縫狀、點狀、面狀裝置中吹出空氣,使之密接於澆鑄滾筒等冷卻體上並急冷固化,或者利用夾輥使之密接於冷卻體並急冷固化的方法。
再者,當製作由複數聚酯樹脂構成的積層薄膜時,將複數樹脂使用2台以上擠出機由不同流路送出,再送入積層裝置中。積層裝置係可使用多歧管模頭、分流器、靜態混合器等,特別係為能效率佳獲得本發明之構成,較佳為使用至少個別含有2個以上具多數微細狹縫構件的分流器。若使用此種分流器,不會使裝置極端大型化,因而即便因熱劣化造成的異物少、積層數極端多的情況,仍可進行高精度的積層。又,寬度方向的積層精度較習知技術獲特別提升。又,亦可形成任意的層厚度構成。該裝置係利用狹縫形狀(長度、寬度)便可調整各層的厚度,故可達成任意的層厚度。
依此將已形成所需層構成的熔融多層積層體導入於模具,再如同上述便可獲得澆鑄薄膜。
依此獲得的澆鑄薄膜較佳係施行雙軸延伸。此處所謂 「雙軸延伸」係指朝長邊方向與寬度方向延伸。延伸係可逐次朝二方向延伸,亦可同時朝二方向延伸。又,亦可更進一步朝長邊方向及/或寬度方向施行再延伸。
首先針對逐次雙軸延伸的情況進行說明。此處所謂「朝長邊方向的延伸」係指為能對薄膜賦予長邊方向之分子配向而施行的延伸,通常利用輥的圓周速度差實施,該延伸可依1階段實施,又亦可使用複數組之輥配對依多階段實施。延伸的倍率係依樹脂種類而有所差異,通常較佳係2~15倍,當構成積層薄膜的樹脂任一者係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的共聚合樹脂時,更佳係採用2~7倍。又,延伸溫度較佳係設為構成多層積層薄膜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玻璃轉移溫度+100℃範圍。
對依此所獲得之經單軸延伸的薄膜,視需要施行電暈處理、火焰處理、電漿處理等表面處理後,亦可再利用連續式塗佈(in-line coating)賦予易滑性、易接著性、抗靜電性等機能。
再者,所謂「寬度方向延伸」係指為能對薄膜賦予寬度方向配向而施行的延伸,通常使用拉幅機,一邊利用夾具抓持著薄膜二端,一邊搬送,並朝寬度方向進行延伸。延伸倍率係依照樹脂種類而有所差異,通常較佳係2~15倍,當構成積層薄膜的樹脂中之任一者係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的共聚合樹脂時,更佳係採用2~7倍。又,延伸溫度較佳係設為構成多層積層薄膜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玻璃轉移溫度+120℃範圍。
依此經雙軸延伸後的薄膜,為能賦予平面性、尺寸安定性,較佳為最好在拉幅機內施行延伸溫度以上且熔點以下的熱處理。藉由施行熱處理,便可提升薄膜的尺寸安定性。經依此施行熱 處理後均勻漸冷,冷卻至室溫後施行捲取。又,視需要在從熱處理施行漸冷時,亦可併行施行鬆弛處理等。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薄膜,經延伸後的熱處理溫度較佳為設為聚酯樹脂A之熔點以下且樹脂B之熔點以上。此情況,因為聚酯樹脂A保持高配向狀態,且樹脂B的配向緩和,因而可輕易設計該等樹脂的折射率差。
其次,針對同步雙軸延伸的情況進行說明。同步雙軸延伸時,對所獲得之澆鑄薄膜視需要施行例如電暈處理、火焰處理、電漿處理等表面處理後,亦可利用連續式塗佈賦予易滑性、易接著性、抗靜電性等機能。
其次,將澆鑄薄膜導引於同步雙軸拉幅機,一邊利用夾具抓持薄膜二端一邊搬送,而同時及/或階段式朝長邊方向與寬度方向施行延伸。同步雙軸延伸機係有縮放方式、螺桿方式、驅動馬達方式、線性馬達方式,較佳係可任意變更延伸倍率,可在任意地方施行鬆弛處理的驅動馬達方式或線性馬達方式。延伸倍率係依照樹脂種類而有所差異,通常面積倍率較佳係6~50倍,當構成多層積層薄膜的樹脂之任一者係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的共聚合樹脂時,面積倍率更佳係採用8~30倍。特別係當同步雙軸延伸時,為能抑制面內的配向差,較佳為將長邊方向與寬度方向的延伸倍率設為相同,且亦使延伸速度略相等。又,延伸溫度較佳係構成多層積層薄膜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玻璃轉移溫度+120℃範圍。
經依此施行雙軸延伸的薄膜,為能賦予平面性、尺寸安定性,較佳為接著在拉幅機內施行延伸溫度以上且熔點以下的熱處理。該熱處理時,為能抑制寬度方向的主配向軸分佈,較佳為在 剛要進入熱處理區前及/或剛進入後便瞬間朝長邊方向施行鬆弛處理。經依此施行熱處理後,再均勻地施行漸冷,冷卻至室溫並捲取。
[實施例]
以下,使用本發明積層薄膜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物性測定方法及效果評價方法]
特性值的評價方法及效果的評價方法,係如下。
(1)層厚度、積層數、積層構造
薄膜的層構成係針對使用切片機切取剖面的樣品,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求取。即,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H-7100FA型(日立製作所(股)製),依加速電壓75kV的條件,將薄膜剖面放大10,000~40,000倍進行觀察,拍攝剖面照片,並測定層構成與各層厚度。又,依情況,為能提高對比,便採用公知使用RuO4、OsO4等的染色技術。
(2)反射率
針對切取5cm×5cm的樣品,使用分光光度計U-4100 Spectrophotomater(日立製作所(股)製)所附屬積分球的基本構成,進行反射率測定。在反射率測定時,以裝置所附屬的氧化鋁標準白板為基準,計算出相對反射率。在反射率測定時,將樣品的長邊方向朝向上下方向,設置於積分球後方。在穿透率測定時,將樣品的長邊方向朝向上下方向,設置於積分球的前面。測定條件:狹縫設定為2nm(可見)/自動控制(紅外),增益設為2,依掃描速度600nm/分 進行測定,獲得方位角0度的反射率。
(3)熔解熱量、熔點、玻璃轉移溫度、結晶化溫度
採取樣品質量5g,使用微分掃描熱量分析計(DSC)機器人DSC-RDC220(精工電子工業(股)製),根據JIS K 7122(1987年)與JIS K 7121(1987年)進行測定並計算。測定係從25℃起依5℃/分升溫至290℃,從此時熔點±20℃範圍的基線所求得之積分值,設為熔解熱量。又,此處所謂「熔點」係設為距DSC基線的最大差異點。此處,當測定單獨樹脂A或樹脂B的顆粒等之時,便將熔解熱量達5J/g以上的樹脂設為結晶性樹脂,並將未滿5J/g的樹脂設為非晶性樹脂。
(4)有無式(1)所示構造
有無式(1)所示構造係依照以下方法進行確認。即利用氣體層析質譜分析(GC-MS)確認重量尖峰。接著,利用傅立葉轉換式紅外分光(FT-IR),確認有無源自推定構造所具有各原子間鍵結的尖峰。又,利用質子核磁共振光譜法(1H-NMR、13C-NMR),確認源自構造式上氫原子或碳原子位置的化學位移位置,以及源自氫原子個數的質子吸收譜線面積,再由該等結果進行判斷。
(5)內部霧度
準備3部(3個)邊長5cm正方形狀的積層薄膜樣品,接著將樣品在常態(23℃、相對濕度50%)下放置40小時。各樣品使用濁度計「NDH5000」(日本電色工業(股)製),根據JIS K 7105進行測定。 為能除去因薄膜表面凹凸造成的光散射,便在將樣品浸漬於充滿液態石蠟的石英槽狀態下進行測定。求取各3部(3個)的值平均,並設為積層薄膜的內部霧度值。
(6)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
準備5部(5個)邊長3cm正方形狀的積層薄膜樣品。樣品設置於刮傷測試機「CSR5000」(RHESCA(股)製)的測定平台上,並將加熱平台的溫度設為100℃。從調溫器顯示到達100℃起經1分鐘後才開始進行測定。測定條件如下。
觸針:鑽石觸針R15μm
刮傷速度:10μm/s
振幅:50μm
接觸檢測位準(touch sensor level):3.0mN
荷重條件:增加
初期荷重:0mN
最大荷重:200mN
增加:3.33mN
時間:60s
待測定結束後,從施加荷重與感測器加速度的關係求取臨界荷重Wc(mN)。此處針對臨界荷重的求法,根據圖2的測定結果例進行說明。橫軸係表示從測定開始起的時間,縱軸係表示感測器加速度與施加荷重。實線描點係表示深度方向的感測器加速度,若該值變高,則表示觸針從薄膜表面朝深度方向進入。又,虛線描點係表示荷重值,單點鏈線係表示感測器加速度斜率最大的時間。從開始 測定後,隨施加荷重的增加,觸針朝深度方向進入,而感測器加速度逐漸增加(區域A)。然後,若表面被破壞,便如圖中央,感測器加速度出現大變化(區域B),然後因為遭破壞的表面移動,因而感測器加速度便出現細微變動(區域C)。將在區域B的感測器加速度斜率最大處(圖中的4),所施加的荷重值設為臨界荷重Wc(圖中的5)。測定第2個以後的樣品時,經放置至調溫器呈25℃為止後,更換樣品,並施行同樣的測定。將5個臨界荷重中排除最大值與最小值外的其餘3個平均值,設為臨界荷重。另外,當積層薄膜表面上沒有露出積層構成部的表面時,則利用剝離使積層構成部的表面露出後才施行測定。當剝離困難的情況,便使用鑽石切割刀進行切削,經使表面露出後才施行測定。
(7)成形加工性
將薄膜樣品切取為寬320mm×長460mm,使用具備有開口部150mm×210mm、底面部105mm×196mm、高度50mm之托盤狀模具的小型真空成形機FORMING 300X型(成光產業(股)製),依成形時的片材溫度成為100℃±2℃範圍的溫度條件施行預熱、成形。製成100個成形樣品,針對各個樣品確認是否有發生破裂、龜裂,再依如下述判斷成形加工性。將「佳」或「優」設為良好結果。
優:有發生破裂、龜裂的樣品未滿5個
佳:有發生破裂、龜裂的樣品係5個以上且未滿10個
劣:有發生破裂、龜裂的樣品係10個以上且未滿20個
極劣:有發生破裂、龜裂的樣品達20個以上
(8)損失正切(tan δ)之尖峰值
將薄膜樣品切取為寬7mm×長20mm,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裝置「DMS6100」(精工儀器(股)製),依以下測定條件進行測定。
升溫溫度:20℃~180℃
升溫速度:3℃/分
保持時間:5分
取樣:1秒
測定頻率:0.1Hz
由所獲得tan δ(tanD)與溫度(Temp)值,將tan δ成為最大的溫度設為損失正切之尖峰值。
(實施例1)
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表中將式(1)構造的m×n達10以上之情況記為「10以上」),相對於樹脂A的總二醇構成成分,依6mol%進行共聚合的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5℃、表中記為「PEN(1)」),而形成樹脂B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樹脂B的總二醇構成成分,由環己二甲醇(表中記為「CHDM」)30mol%進行共聚合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固有黏度0.73、非晶性樹脂(沒有熔點)、玻璃轉移溫度79℃),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東麗(股)製、固有黏度0.65、熔點256℃、玻璃轉移溫度81℃),依成為82:18質量比的方式進行混合者(熔點225℃、玻璃轉移溫度77℃、表中標示為「樹脂(1)」)。
所準備的樹脂A與樹脂B分別利用具排氣孔的雙軸擠出機形成280℃熔融狀態後,經由齒輪泵與過濾器,利用449層的分流器進行合流,獲得具有:(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 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1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中間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297層的積層單元2)/(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積層薄膜。另外,積層薄膜的二表層部分係成為樹脂A。經利用449層分流器合流後,導引於T型模頭中成形為片狀後,施加靜電而在表面溫度維持於25℃的澆鑄滾筒上進行急冷固化,獲得澆鑄薄膜。另外,依樹脂A與樹脂B的重量比成為約1:1方式調整吐出量。
所獲得之澆鑄薄膜經利用設定為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10℃溫度的輥組進行加熱後,於延伸區間長度100mm之間,一邊利用輻射加熱器從薄膜雙面急速加熱,一邊朝縱向延伸4.0倍,然後再冷卻。接著,在空氣中,對該單軸延伸薄膜的雙面施行電暈放電處理,將基材薄膜的潤濕張力設為55mN/m,對其處理面塗佈由(玻璃轉移溫度18℃的聚酯樹脂)/(玻璃轉移溫度82℃的聚酯樹脂)/平均粒徑100nm的二氧化矽粒子構成之積層形成膜塗液,形成透明、易滑、易接著層。
將該單軸延伸薄膜導引於拉幅機,利用100℃熱風施行預熱後,依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20℃之溫度,朝橫向依均勻延伸速度施行4.0倍延伸。經延伸的薄膜直接在拉幅機內利用235℃熱風施行熱處理,接著再依同溫度朝寬度方向施行2%鬆弛處理,然後漸冷至室溫後,施行捲取。所獲得積層薄膜的厚度係40μm[表層厚膜層(1μm)/積層單元1(20μm)/中間厚膜層(1μm)/積層單元2(17μm)/表層厚膜層(1μm)]。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會反射波長900~1,400nm光,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 分佈。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2)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所獲得積層薄膜的厚度係10μm[表層厚膜層(1μm)/積層單元1(8μm)/表層厚膜層(1μm)]。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波長900~1,400nm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3)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四亞甲基醚二醇(平均分子量650)6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54℃、表中標示為「PEN(2)」)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4)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 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3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5)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三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4℃、表中標示為「PEN(3)」)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6)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5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且密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7)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四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38℃、表中標示為「PEN(4)」)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8)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7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9)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二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52℃、表中標示為「PEN(5)」)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 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0)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9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1)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三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0℃、表中標示為「PEN(6)」)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2)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3)
除形成樹脂B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由相對於總二羧酸構成成分為20mol%的環己二羧酸(表中記為「CHDA」)、與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為15mol%的螺二醇(表中記為「SPG」)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72、玻璃轉移溫度85℃、非晶性樹脂(無熔點)、表中記為「樹脂(2)」)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4)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 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3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5)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四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38℃、表中標示為「PEN(4)」)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3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6)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4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5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5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雖於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略低,但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 示。
(實施例17)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共聚合量4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9℃、表中標示為「PEN(5)」)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8)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共聚合量為1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58℃、表中標示為「PEN(6)」)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19)
除樹脂A係使用相對於樹脂A的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共聚合量為20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28℃、表中標示為「PEN(7)」),且樹脂B係使用相對 於樹脂B的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表中記為「PEG400」)20mol%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72、玻璃轉移溫度53℃、非晶性樹脂(無熔點)、表中記為「樹脂(3)」)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20)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共聚合量為30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15℃、表中標示為「PEN(8)」),且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樹脂B的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50mol%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72、玻璃轉移溫度15℃、非晶性樹脂(無熔點)、表中記為「樹脂(4)」)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1)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四乙二醇共聚合量為4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60℃、表中標示為「PEN(9)」)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 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2)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四乙二醇共聚合量為1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64℃、表中標示為「PEN(10)」)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21)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四乙二醇共聚合量為20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33℃、表中標示為「PEN(11)」),且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乙二醇,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20mol%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72、玻璃轉移溫度53℃、非晶性樹脂(無熔點)、表中記為「樹脂(3)」)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 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22)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四乙二醇共聚合量為30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18℃、表中標示為「PEN(12)」),且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樹脂B之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50mol%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72、玻璃轉移溫度15℃、非晶性樹脂(無熔點)、表中記為「樹脂(4)」)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3)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1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2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所獲得積層薄膜的厚度係5μm(表層厚膜層(1μm)/積層單元1(3μm)/表層厚膜層(1μm))。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4)
除使用成為(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由A層與B層朝厚度方向交錯積層19層的積層單元1)/(由樹脂A構成的表層厚膜層)之層構成的21層分流器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7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5)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東麗(股)製、固有黏度0.65、熔點256℃、表中標示為「PET(1)」)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6)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乙二醇(分子量400)6mol%進行共聚合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5℃、表中標示為「PET(2)」)之外,其 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7)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四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0℃、表中標示為「PET(3)」)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8)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69℃、表中標示為「PEN」)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雖透明性優異,但成形加工性差。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9)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共聚合量為0.4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65℃、表中標示為「PEN(13)」)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雖透明性優異,但成形加工性差。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10)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四乙二醇共聚合量為0.4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66℃、表中標示為「PEN(14)」)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雖透明性優異,但成形加工性差。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11)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共聚合量為40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03℃、表中標示為「PEN(15)」),且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樹脂B之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50mol%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 0.72、玻璃轉移溫度15℃、非晶性樹脂、表中記為「樹脂(4)」)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12)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聚乙二醇共聚合量為40mol%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06℃、表中標示為「PEN(16)」),且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樹脂B之總二醇構成成分,由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400)50mol%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72、玻璃轉移溫度15℃、非晶性樹脂、表中記為「樹脂(4)」)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係波長900~1,400nm之光的反射率大幅降低,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透明性優異、成形加工性亦優異。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13)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二乙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44℃、表中標示為「PEN(17)」)之外,其餘均與實施 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雖透明性優異,但成形加工性差。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14)
除形成樹脂A的原料聚酯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由丁二醇15mol%進行共聚合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熔點251℃、表中標示為「PEN(18)」)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2同樣地獲得積層薄膜。
所獲得積層薄膜會反射波長900~1,400nm之光,且在可見光區域波長400~800nm中具備有幾乎沒有反射的平坦反射率分佈。雖透明性優異,但成形加工性差。結果如表1所示。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可使用於建材、汽車、液晶顯示器等各種用途,特別係可利用為使特定波長光反射的光學薄膜。

Claims (20)

  1. 一種積層薄膜,係具有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之積層構成部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上述表面在刮傷測試中的100℃臨界荷重係15mN以下;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的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
  2.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反射率分佈係在900~1,400nm波長區域中測定者。
  3.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利用動態黏彈性測定所求得之損失正切(tan δ)的尖峰值係120℃以下。
  4.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構成上述A層、B層的樹脂中,至少其中一者係具有式(1)所示構造:-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5.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6.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至少一者係含有以式(1)所示構造作為二醇構成成分;-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7.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至少一者係含有式(1)所示構造的二醇構成成分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8.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相對於樹脂A的總二醇構成成分,上述樹脂A係含有式(1)所示構造的二醇構成成分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9.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A層係配置於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層。
  10. 如請求項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係具有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該積層單元1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α為主成分的層( α層),以及以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 α之熱可塑性樹脂 β為主成分的層( β層)交錯積層而成,且滿足以下(i);該積層單元2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γ為主成分的層( γ層),以及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 γ之熱可塑性樹脂ω為主成分的層(ω層)交錯積層而成,且滿足以下(ii):(i)相鄰 α層與 β層的厚度比( α層厚度/ β層厚度)係0.7以上且1.4以下;(ii)相鄰3層中,若將3層中厚度最薄之層的厚度設為1時,關 於其餘2層,其中一者之厚度係1.0以上且1.4以下,另一者係5以上且9以下。
  11. 一種積層薄膜,係具有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樹脂A)為主成分的層(A層),以及以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樹脂B)為主成分的層(B層),交錯積層51層以上之積層構成部的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A係二羧酸構成成分中含有萘二羧酸;構成上述A層、B層的樹脂中,至少其中一者係具有式(1)所示構造:-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12.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13.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至少一者係含有式(1)所示構造作為二醇構成成分;-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14.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樹脂B係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且相對於總二醇構成成分,上述樹脂A或樹脂B中至少一者係含有式(1)所示構造的二醇構成成分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15.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相對於樹脂A的總二醇構 成成分,上述樹脂A係含有式(1)所示構造的二醇構成成分0.5mol%以上且40mol%以下;-O-(C nH 2n-O) m-‧‧‧式(1)(m、n係表示m×n成為5以上的自然數)。
  16.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A層係配置於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層。
  17.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薄膜表面側所測定之反射率,係至少具有一個連續20nm以上達30%以上的反射頻帶;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的折射率係1.68以上且1.80以下。
  18.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從上述積層構成部之至少其中一表面側所測定的反射率分佈中,至少具有一個橫跨波長寬20nm以上的反射率連續達30%以上之反射頻帶;上述反射率分佈係在900~1,400nm波長區域中測定者。
  19.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由動態黏彈性測定所求得之積層部構成部的損失正切(tan δ)尖峰值係在120℃以下。
  20. 如請求項11之積層薄膜,其中,上述積層構成部係具有積層單元1與積層單元2;該積層單元1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α為主成分的層( α層),以及以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 α之熱可塑性樹脂 β為主成分的層( β層)交錯積層而成,且滿足以下(i);該積層單元2係由:以具二羧酸構成成分與二醇構成成分之聚酯樹脂 γ為主成分的層( γ層),以及具有光學特性不同於上述樹脂 γ之熱可塑性樹脂ω為主成分的層(ω層)交錯積層而成,且滿足以下(ii); (i)相鄰 α層與 β層的厚度比( α層厚度/ β層厚度)係0.7以上且1.4以下;(ii)相鄰3層中,若將3層中厚度最薄層的厚度設為1時,關於其餘2層,其中一者之厚度係1.0以上且1.4以下,另一者係5以上且9以下。
TW107134820A 2017-10-03 2018-10-02 積層薄膜 TWI787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3196 2017-10-03
JP2017-193196 2017-10-03
JP2018139154 2018-07-25
JP2018-139154 2018-07-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507A true TW201922507A (zh) 2019-06-16
TWI787362B TWI787362B (zh) 2022-12-21

Family

ID=65994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820A TWI787362B (zh) 2017-10-03 2018-10-02 積層薄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0072B2 (zh)
EP (2) EP3693772A4 (zh)
JP (1) JP7238404B2 (zh)
KR (1) KR102637931B1 (zh)
CN (1) CN111164470A (zh)
TW (1) TWI787362B (zh)
WO (1) WO20190697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6352B2 (ja) * 1986-10-07 1995-12-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US5486949A (en) * 1989-06-20 1996-01-23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US5089318A (en) * 1989-10-31 1992-02-18 The Mearl Corporation Iridescent film with thermoplastic elastomeric components
US5103337A (en) * 1990-07-24 1992-04-07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Infrared reflective optical interference film
KR950704701A (ko) * 1992-10-29 1995-11-20 스티븐 에스. 그레이스 성형가능한 반사 다층제(Formable reflective multilayer body)
US5360659A (en) * 1993-05-24 1994-11-01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Two component infrared reflecting film
US5882774A (en) * 1993-12-21 1999-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lm
CN1119674C (zh) * 1995-06-26 2003-08-27 美国3M公司 透明的多层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制品
US6808658B2 (en) * 1998-01-13 2004-10-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textur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EP2147771B1 (en) * 1998-01-13 2018-07-1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Process for mak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US6531230B1 (en) * 1998-01-13 2003-03-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 shifting film
US6157490A (en) * 1998-01-13 2000-12-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with sharpened bandedge
CN1104325C (zh) 1998-01-13 2003-04-02 美国3M公司 改性共聚聚酯和改进的多层反射薄膜
AU3359999A (en) * 1998-07-31 2000-02-2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Post-formabl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EP1352269A2 (en) * 2001-01-15 2003-10-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infrared reflecting film with high and smooth transmission in visible wavelength region and laminate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US7052762B2 (en) * 2001-05-24 2006-05-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ow T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US7215473B2 (en) * 2002-08-17 2007-05-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nhanced heat mirror films
US7094461B2 (en) 2002-12-31 2006-08-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polarizer with large z-axis refractive index difference
JP4167088B2 (ja) 2003-02-20 2008-10-15 帝人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多層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527952B2 (ja) 2003-08-11 2010-08-18 帝人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US7345137B2 (en) * 2004-10-18 2008-03-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odified copolyesters and optical films including modified copolyesters
US7385763B2 (en) * 2005-04-18 2008-06-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hick film multilayer reflector with tailored layer thickness profile
US8110282B2 (en) * 2005-08-18 2012-02-07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d film and molded body
JP2007307893A (ja) 2006-04-20 2007-11-29 Toray Ind Inc マット調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形品
US20070298271A1 (en) * 2006-06-23 2007-12-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transaction card having the same
US8012571B2 (en) * 2008-05-02 2011-09-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comprising birefringent naphthalate copolyester having branched or cyclic C4-C10 alkyl units
EP2376956A4 (en) * 2008-12-22 2017-11-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nternally patterned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using spatially selective birefringence reduction
WO2011025963A1 (en) * 2009-08-28 2011-03-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device with antistatic coating
JP2012030563A (ja) 2010-08-03 2012-02-16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JP5807466B2 (ja) * 2010-09-17 2015-11-10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US9527266B2 (en) * 2012-03-16 2016-12-27 Toray Industries, Inc. Multi-layer laminated film
US20150009563A1 (en) * 2012-03-26 2015-01-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control film and p-polarization multi-layer film optical film stack
WO2015077249A1 (en) * 2013-11-19 2015-05-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polymeric reflector
WO2015093413A1 (ja) 2013-12-18 2015-06-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反射体
KR102288704B1 (ko) * 2014-08-07 2021-08-11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다층 적층 필름
WO2017160324A1 (en) 2016-03-15 2017-09-21 Guardian Industries Corp. Grey colored heat treatable coated article having low solar factor value
WO2018063961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Visibly transparent broadband infrared mirror fil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60072B2 (en) 2023-09-19
EP3693772A4 (en) 2021-11-03
EP4050385A1 (en) 2022-08-31
US20200316927A1 (en) 2020-10-08
EP3693772A1 (en) 2020-08-12
CN111164470A (zh) 2020-05-15
JP7238404B2 (ja) 2023-03-14
KR20200064058A (ko) 2020-06-05
JPWO2019069758A1 (ja) 2020-09-17
WO2019069758A1 (ja) 2019-04-11
TWI787362B (zh) 2022-12-21
KR102637931B1 (ko)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73584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5807466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JP4742566B2 (ja) 二軸延伸積層フィルム、合わせガラス用フィルム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
CN111741845B (zh) 多层层叠膜
TWI691405B (zh) 積層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012088613A (ja) 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8127607A (ja) フィルム
TW201922507A (zh) 積層薄膜
JP6992259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77350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6848561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KR20200027968A (ko) 다층 적층 필름
JP7342651B2 (ja) フィルム
JP6476795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7061145A (ja) 積層フィルム、フィルムロ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04536A (ja) フィルム
JP6543964B2 (ja)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4062961A1 (ja) 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積層構成体、合わせガラス、自動車
JP2022033837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輝度向上部材および偏光板
JP2022128762A (ja)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7087448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8032019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8039263A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ロ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