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004A -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 Google Patents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004A
TW201908004A TW107118324A TW107118324A TW201908004A TW 201908004 A TW201908004 A TW 201908004A TW 107118324 A TW107118324 A TW 107118324A TW 107118324 A TW107118324 A TW 107118324A TW 201908004 A TW201908004 A TW 2019080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polyamide
polyamide resin
film
resin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內絢哉
薮直靖
佐野英男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6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224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66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522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187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40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8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00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7/02Polyamides derived from omega-amino 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lactam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7/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7/02Polyamides derived from omega-amino 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lactams thereof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善了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的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本發明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包含聚醯胺樹脂、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且上述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為0.1~10質量%,上述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之含量為0.1~8質量%。本發明之脫模膜包含上述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Description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改善了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的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網球或羽球之球拍之框架、高爾夫球桿、釣竿等為了輕量化,內部成為空腔。作為製造內部成為空腔之管狀構造物之方法,已知有內壓成型法。於內壓成型法中,例如,於管狀之膜之周圍捲繞預浸體,一面對管內部施加較高之壓力一面使周圍之預浸體成型,其後拆下管,藉此可獲得內部成為空腔之管狀構造物。作為管狀之膜,可使用聚醯胺膜。
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纖維強化塑膠製管狀體,其係於纖維強化塑膠層之內側具有熱塑性膜者,其特徵在於:熱塑性膜之厚度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又,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如下球拍框架之製造方法,其係藉由模具成形而製造由纖維強化樹脂所構成之中空之球拍框架者,其特徵在於:於模具內於加熱成形時所使用之內壓填充用之可撓性管之表面預先形成由聚矽氧聚合物或氟系聚合物所構成之脫模層,並於使該可撓性管成形後自框架拔出。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3815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1-244424公報
然而,存在若欲自成型後之管狀構造物拆下由聚醯胺膜所構成之管則發生破裂之情形,而要求脫模性之改善。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善了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的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本發明係一種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包含其之脫模膜,該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包含聚醯胺樹脂、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且上述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為0.1~10質量%,上述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之含量為0.1~8質量%。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改善了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的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聚醯胺樹脂>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醯胺樹脂可藉由將內醯胺、胺基羧酸、或由二胺與二羧酸所構成之尼龍鹽作為原料,並藉由熔融聚合、溶液聚合、固相聚合等公知 之方法進行聚合或共聚而獲得。
作為內醯胺,可列舉:己內醯胺、庚內醯胺、十一內醯胺、十二內醯胺、α-吡咯啶酮、α-哌啶酮等。作為胺基羧酸,可列舉:6-胺基己酸、7-胺基庚酸、9-胺基壬酸、11-胺基十一酸、12-胺基十二酸等。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又,作為構成尼龍鹽之二胺,可列舉:乙二胺、三亞甲基二胺、四亞甲基二胺、五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七亞甲基二胺、八亞甲基二胺、九亞甲基二胺、十亞甲基二胺、十一亞甲基二胺、十二亞甲基二胺、十三亞甲基二胺、十四亞甲基二胺、十五亞甲基二胺、十六亞甲基二胺、十七亞甲基二胺、十八亞甲基二胺、十九亞甲基二胺、二十亞甲基二胺、2-/3-甲基-1,5-戊二胺、2-甲基-1,8-辛二胺、2,2,4-/2,4,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胺、5-甲基-1,9-壬二胺等脂肪族二胺;1,3-/1,4-環己二胺、1,3-/1,4-環己烷二甲基胺、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雙(4-胺基環己基)丙烷、雙(3-甲基-4-胺基環己基)甲烷、雙(3-甲基-4-胺基環己基)丙烷、5-胺基-2,2,4-三甲基-1-環戊烷甲基胺、5-胺基-1,3,3-三甲基環己烷甲基胺(異佛爾酮二胺)、雙(胺基丙基)哌、雙(胺基乙基)哌、降莰烷二甲基胺、三環癸烷二甲基胺等脂環式二胺;間/對苯二甲胺等芳香族二胺等。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另一方面,作為構成尼龍鹽之二羧酸,可列舉: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十四烷二酸、十五烷二酸、十六烷二酸、十八烷二酸、二十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3-/1,4-環己烷二羧酸、二環己烷甲烷-4,4'-二羧酸、降莰烷二羧酸等脂環式二羧酸;間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1,4-/2,6-/2,7-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等。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於聚醯胺樹脂中,可分別單獨或以混合物之形態使用該等內醯 胺、胺基羧酸、或由以二胺與二羧酸所構成之尼龍鹽衍生之均聚物(均聚醯胺)或共聚物(共聚醯胺)。
作為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醯胺樹脂之構成成分之具體例,可列舉:聚己內醯胺(聚醯胺6)、聚十一內醯胺(聚醯胺11)、聚十二內醯胺(聚醯胺12)、聚己二醯乙二胺(聚醯胺26)、聚己二醯丁二胺(聚醯胺46)、聚己二醯己二胺(聚醯胺66)、聚壬二醯己二胺(聚醯胺69)、聚癸二醯己二胺(聚醯胺610)、聚十一醯己二胺(聚醯胺611)、聚十二醯己二胺(聚醯胺612)、聚對苯二甲醯己二胺(聚醯胺6T)、聚間苯二甲醯己二胺(聚醯胺61)、聚六氫對苯二甲醯己二胺(聚醯胺6T(H))、聚己二醯壬二胺(聚醯胺96)、聚壬二醯壬二胺(聚醯胺99)、聚癸二醯壬二胺(聚醯胺910)、聚十二醯壬二胺(聚醯胺912)、聚對苯二甲醯壬二胺(聚醯胺9T)、聚對苯二甲醯三甲基己二胺(聚醯胺TMHT)、聚六氫對苯二甲醯壬二胺(聚醯胺9T(H))、聚萘二甲醯壬二胺(聚醯胺9N)、聚己二醯癸二胺(聚醯胺106)、聚壬二醯癸二胺(聚醯胺109)、聚癸二醯癸二胺(聚醯胺1010)、聚十二醯癸二胺(聚醯胺1012)、聚對苯二甲醯癸二胺(聚醯胺10T)、聚六氫對苯二甲醯癸二胺(聚醯胺10T(H))、聚萘二甲醯癸二胺(聚醯胺10N)、聚己二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6)、聚壬二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9)、聚癸二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10)、聚十二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12)、聚對苯二甲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T)、聚六氫對苯二甲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T(H))、聚萘二甲醯十二二胺(聚醯胺12N)、聚己二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6)、聚辛二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8)、聚壬二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9)、聚癸二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10)、聚十二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12)、聚對苯二甲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T)、聚間苯二甲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MXD1)、聚萘二甲醯間苯二甲胺(聚醯胺 MXDN)、聚十二醯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二胺(聚醯胺PACM12)、聚對苯二甲醯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二胺(聚醯胺PACMT)、聚間苯二甲醯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二胺(聚醯胺PACMI)、聚十二醯雙(3-甲基-4-胺基環己基)甲烷二胺(聚醯胺二甲基PACM12)、聚己二醯異佛爾酮二胺(聚醯胺IPD6)、聚對苯二甲醯異佛爾酮二胺(聚醯胺IPDT)(以上為均聚醯胺)、或使用有該等原料單體之聚醯胺共聚物(共聚醯胺)等。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考慮所獲得之膜之耐熱性、機械強度、透明性、經濟性、獲取容易性等,聚醯胺樹脂較佳為由選自由衍生自己內醯胺之單位(己內醯胺單位)、衍生自六亞甲基二胺與己二酸之單位(己二醯己二胺單位)、及衍生自十二內醯胺之單位(十二內醯胺單位)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所構成之均聚物或共聚物。具體而言,較佳為選自由聚醯胺6、聚醯胺12、聚醯胺66、聚醯胺6/66共聚物(聚醯胺6與聚醯胺66之共聚物,以下,共聚物係同樣地記載)、聚醯胺6/69共聚物、聚醯胺6/610共聚物、聚醯胺6/611共聚物、聚醯胺6/612共聚物、聚醯胺6/12共聚物、聚醯胺6/66/12共聚物、聚醯胺6/6T共聚物、聚醯胺6/6I共聚物、聚醯胺6/IPD6共聚物、聚醯胺6/IPDT共聚物、聚醯胺66/6T共聚物、聚醯胺66/6I共聚物、聚醯胺6T/6I共聚物、聚醯胺66/6T/6I共聚物、聚醯胺MXD6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更佳為選自由聚醯胺6、聚醯胺12、聚醯胺66、聚醯胺6/66共聚物、聚醯胺6/12共聚物、聚醯胺6/IPD6共聚物、聚醯胺6/IPDT共聚物、聚醯胺6/66/12共聚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進而較佳為選自由聚醯胺6、聚醯胺6/66共聚物、聚醯胺6/12共聚物、聚醯胺6/66/12共聚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關於聚醯胺樹脂係由均聚醯胺與共聚醯胺所構成之情形時之均聚醯胺與共聚醯胺之摻合比率,均聚醯胺/共聚醯胺(重量比)較佳為20/80~98/2,更佳為30/70~95/5,進而較佳為40/60~90/10。
依據JIS K-6920測定之聚醯胺樹脂之相對黏度較佳為2.0~5.0,更佳為2.5~4.5。若聚醯胺樹脂之相對黏度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所獲得之聚醯胺膜之機械性質變得良好。另一方面,若聚醯胺樹脂之相對黏度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熔融時之黏度降低,容易進行膜之成形。
該聚醯胺樹脂係藉由在胺類之存在下,利用熔融聚合、溶液聚合或固相聚合等公知之方法使上述聚醯胺樹脂之原料進行聚合、或共聚而製造。或者,係藉由聚合後,於胺類之存在下,進行熔融混練而製造。如此,胺類可於聚合時之任意階段、或聚合後、熔融混練時之任意階段中添加,於考慮膜製膜時之熔融穩定性之情形時,較佳為於聚合時之階段添加。
作為上述胺類,可列舉:單胺、二胺、聚胺等。又,除胺類以外,視需要可添加單羧酸、二羧酸等羧酸類。該等胺類、羧酸類可同時添加亦可分別添加。又,下述例示之胺類、羧酸類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作為所添加之單胺之具體例,可列舉:甲基胺、乙基胺、丙基胺、丁基胺、戊基胺、己基胺、庚基胺、辛基胺、2-乙基己基胺、壬基胺、癸基胺、十一烷基胺、十二烷基胺、十三烷基胺、十四烷基胺、十五烷基胺、十六烷基胺、十八烷基胺、伸十八烷基胺、二十烷基胺、二十二烷基胺等脂肪族單胺;環己基胺、甲基環己基胺等脂環式單胺;苄胺、β-苯基甲基胺等芳香族單胺;N,N-二甲基胺、N,N-二乙基胺、N,N-二丙基胺、N,N-二丁基胺、N,N-二己基胺、N,N-二辛基胺等對稱二級胺;N-甲基-N-乙基胺、N-甲基-N-丁基胺、N-甲基-N-十二烷基胺、N-甲基-N-十八烷基胺、N-乙基-N-十六烷基胺、N-乙基-N-十八烷基胺、N-丙基-N-十六烷基胺、N-丙基-N-苄胺等混合二級胺等。
作為所添加之二胺之具體例,可列舉:乙二胺、三亞甲基二胺、四亞甲基二胺、五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七亞甲基二胺、八亞甲基二胺、九亞甲基二胺、十亞甲基二胺、十一亞甲基二胺、十二亞甲基二胺、十 三亞甲基二胺、十四亞甲基二胺、十五亞甲基二胺、十六亞甲基二胺、十七亞甲基二胺、十八亞甲基二胺、十九亞甲基二胺、二十亞甲基二胺、2-/3-甲基-1,5-戊二胺、2-甲基-1,8-辛二胺、2,2,4-/2,4,4-三甲基-1,6-己二胺、5-甲基-1,9-壬二胺等脂肪族二胺;1,3-/1,4-環己烷二甲基胺、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雙(4-胺基環己基)丙烷、雙(3-甲基-4-胺基環己基)甲烷、雙(3-甲基-4-胺基環己基)丙烷、5-胺基-2,2,4-三甲基-1-環戊烷甲基胺、5-胺基-1,3,3-三甲基環己烷甲基胺、雙(胺基丙基)哌、雙(胺基乙基)哌、降莰烷二甲基胺、三環癸烷二甲基胺等脂環式二胺;間/對苯二甲胺等芳香族二胺等。
所添加之聚胺只要為具有多個一級胺基(-NH2)及/或二級胺基(-NH-)之化合物即可,例如可列舉:聚伸烷基亞胺、聚伸烷基聚胺、聚乙烯胺、聚烯丙基胺等。具備活性氫之胺基為聚胺之反應點。
聚伸烷基亞胺係藉由使伸乙基亞胺或伸丙基亞胺等伸烷基亞胺進行離子聚合之方法、或於使烷基唑啉聚合後使該聚合物部分水解或完全水解之方法等而製造。作為聚伸烷基聚胺,例如可列舉: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五伸乙基六胺、或乙二胺與多官能化合物之反應物等。聚乙烯胺例如可藉由使N-乙烯基甲醯胺聚合而製成聚(N-乙烯基甲醯胺)後,利用鹽酸等酸使該聚合物部分水解或完全水解而獲得。聚烯丙基胺通常可藉由使烯丙基胺單體之鹽酸鹽聚合後,去除鹽酸而獲得。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該等之中,較佳為聚伸烷基亞胺。
作為聚伸烷基亞胺,可列舉藉由常法使伸乙基亞胺、伸丙基亞胺、1,2-伸丁基亞胺、2,3-伸丁基亞胺、1,1-二甲基伸乙基亞胺等碳數2~8伸烷基亞胺之1種或2種以上進行聚合而獲得之均聚物或共聚物等。該等之中,更佳為聚伸乙基亞胺。聚伸烷基亞胺可為包含以伸烷基亞胺作為原料,並使其開環聚合而獲得之一級胺、二級胺及三級胺之分支型聚伸烷基亞胺;或僅包含以烷 基唑啉作為原料,並使其聚合而獲得之一級胺與二級胺之直鏈型聚伸烷基亞胺;以三維狀進行交聯而成之結構中之任一者。進而,亦可為包含乙二胺、丙二胺、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四伸乙基五胺、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二六亞甲基三胺、胺基丙基乙二胺、二胺基丙基乙二胺等者。聚伸烷基亞胺通常源自所包含之氮原子上之活性氫原子之反應性,除三級胺基以外,亦具有具備活性氫原子之一級胺基或二級胺基(亞胺基)。
聚伸烷基亞胺中之氮原子數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4~3,000,更佳為8~1,500,進而較佳為11~500。又,聚伸烷基亞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20,000,更佳為200~10,000,進而較佳為500~8,000。
另一方面,作為所添加之羧酸類,可列舉: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庚酸、辛酸、癸酸、壬酸、十一酸、月桂酸、十三酸、肉豆蔻酸、肉豆蔻油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麻油酸、花生酸、山萮酸、芥子酸等脂肪族單羧酸;環己烷羧酸、甲基環己烷羧酸等脂環式單羧酸;苯甲酸、甲苯甲酸、乙基苯甲酸、苯基乙酸等芳香族單羧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六烷二酸、十六烯二酸、十八烷二酸、十八烯二酸、二十烷二酸、二十烯二酸、二十二烷二酸、二甘醇酸、2,2,4-/2,4,4-三甲基己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降莰烷二羧酸等脂環式二羧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間/對苯二甲羧酸、1,4-/2,6-/2,7-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等。
因此,較佳為不降低聚醯胺樹脂製造時之生產性,於聚合時添加二胺及/或聚胺,就凝膠產生抑制之觀點而言,更佳為添加選自由脂肪族二胺、脂環式二胺、及聚胺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又,聚醯胺樹脂可為末端基濃度不同之2種以上之聚醯胺樹脂之 混合物。於該情形時,聚醯胺樹脂混合物之末端胺基濃度、末端基羧基濃度係根據構成混合物之聚醯胺樹脂之末端胺基濃度、末端羧基濃度及其摻合比率而決定。
關於聚醯胺樹脂,進而,依據JIS K-6920中所規定之低分子量物之含量之測定方法而測定之水萃取量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0.5%以下。若水萃取量超過上述值,則低聚物成分附著於模頭附近較明顯,因由該等附著物所引起之模線或魚眼之產生而容易產生外觀不良。進而,聚醯胺樹脂與烯烴樹脂相比而吸濕性較大,若使用經吸濕者,則於將原料熔融擠出時產生水解,故而產生低聚物,不易進行膜製造,故而較佳為事先進行乾燥,並將水分含有率設為0.1質量%以下。
<未改質聚丙烯樹脂>
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以未經改質之聚丙烯作為主成分。再者,於本發明中,認為,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因其容易滲出之性質,發揮改變膜之表面性之功能。聚丙烯可為丙烯均聚物,亦可為丙烯與丙烯以外之烯烴之共聚物。作為丙烯以外之烯烴,可列舉: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碳數2~8之烯烴(其中,丙烯除外)等。其中,較佳為乙烯。即,作為聚丙烯,可列舉:同排聚丙烯等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無規共聚物、丙烯-丁烯無規共聚物等丙烯-α-烯烴無規共聚物;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丙烯-丁烯嵌段共聚等丙烯-α-烯烴嵌段共聚物;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等含丙烯之三元系共聚物等。又,聚丙烯可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關於立體規則性(立體規整性),有同排、對排、雜排結構等,並無特別限定。就剛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同排。
未改質聚丙烯樹脂較佳為僅由未經改質之聚丙烯所構成,只要不損及其特性,則亦可少量含有其他成分。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中之未經改質之 聚丙烯之含量較佳為95質量%以上,更佳為97質量%以上,更佳為99質量%以上。
關於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依據ASTM D1238而測定之熔體流動速率(MFR:230℃、2160g)較佳為0.1~80g/10min,更佳為1~75g/10min。
<聚烯烴蠟>
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所謂聚烯烴蠟例如係指由碳原子數2~20之α-烯烴均聚物或共聚物所構成,且熔點為50~170℃,於較熔點高10℃之溫度下之黏度低至10Pa‧s以下者。再者,於本發明中,認為,聚烯烴蠟由於具有作為界面活性劑之功能,故而抑制脫模性之降低,且提高分散性。作為聚烯烴蠟,可列舉以乙烯作為主成分而構成之聚乙烯蠟、以丙烯作為主成分而構成之聚丙烯蠟等。聚烯烴蠟可為未改質,亦可經改質。作為改質聚烯烴蠟,可列舉:乙烯酯改質聚烯烴蠟、酸改質聚烯烴蠟、氧化聚烯烴蠟等。
作為聚乙烯蠟,可為由乙烯均聚物所構成者,亦可為由乙烯-α-烯烴共聚物所構成者。作為α-烯烴,可列舉:丙烯、1-丁烯、異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六烯、1-十八烯、4-甲基-1-戊烯等碳原子數3~20之α-烯烴等。乙烯-α-烯烴共聚物蠟中之乙烯單位之含量較佳為超過50莫耳%。聚乙烯蠟可為未改質,亦可經改質。作為未改質之聚乙烯蠟,可列舉: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Licowax(註冊商標)PE520、同系列PE130、同系列PE190;Licocene(註冊商標)PE3101TP、同系列PE4201、同系列PE5301;Ceridust(註冊商標)3620、同系列3610等。
作為聚丙烯蠟,可為由丙烯均聚物所構成者,亦可為由丙烯-α-烯烴共聚物所構成者。作為α-烯烴,可列舉:乙烯、1-丁烯、異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六烯、1-十八烯、4-甲 基-1-戊烯等碳原子數3~20之α-烯烴等。丙烯-α-烯烴共聚物蠟中之丙烯單位之含量較佳為超過50莫耳%。聚丙烯蠟可為未改質,亦可經改質。作為未改質之聚丙烯蠟,可列舉: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Licocene(註冊商標)PP6102、同系列PP6502、同系列PP7502、同系列PP1302、同系列PP1502、同系列PP1602、同系列PP2602、同系列PP3602;Ceridust(註冊商標)6050M等。
乙烯酯改質聚烯烴蠟可藉由構成相應之未改質聚烯烴蠟之單體與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之共聚而獲得。作為乙酸乙烯酯改質聚乙烯蠟,可列舉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Licowax(註冊商標)371FP等。
酸改質聚烯烴蠟可藉由利用不飽和羧酸或其酸酐等對相應之未改質聚烯烴蠟進行酸改質而獲得。作為不飽和羧酸或其酸酐之具體例,可列舉: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衣康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4-環己烯-1,2-二羧酸、順丁烯二酸酐、衣康酸酐、順-4-環己烯-1,2-二羧酸酐等,較佳為順丁烯二酸酐。亦可使用醯胺、酸酯等之衍生物代替不飽和羧酸酐。作為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蠟,可列舉: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Licocene(註冊商標)PE MA 4221、同系列PE MA 4351等。作為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蠟,可列舉: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Licocene(註冊商標)PP MA 1332、同系列PP MA 6252、同系列PP MA 6452、同系列PP MA 7452等。
氧化聚烯烴蠟可藉由對相應之未改質聚烯烴蠟進行氧化處理而獲得。作為氧化聚乙烯蠟,可列舉: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Licowax(註冊商標)PED521、同系列PED522、同系列PED121;Ceridust(註冊商標)3715等。
<改質聚乙烯樹脂>
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改質聚乙烯樹脂可藉由在聚合物合成時或合成後對 (未改質之)聚乙烯樹脂進行改質而獲得。再者,於本發明中,認為,改質聚乙烯樹脂由於具有作為界面活性劑之功能,故而抑制脫模性之降低,且提高分散性。作為未改質聚乙烯樹脂,可列舉: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
作為改質聚乙烯樹脂,可列舉:乙烯酯改質聚乙烯樹脂、酸改質聚乙烯樹脂、氧化聚乙烯樹脂等。乙烯酯改質聚乙烯樹脂可藉由乙烯與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之共聚而獲得。酸改質聚乙烯樹脂可藉由利用不飽和羧酸或其酸酐等對聚乙烯樹脂進行酸改質而獲得。作為不飽和羧酸或其酸酐之具體例,可列舉: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衣康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4-環己烯-1,2-二羧酸、順丁烯二酸酐、衣康酸酐、順-4-環己烯-1,2-二羧酸酐等,較佳為順丁烯二酸酐。亦可使用醯胺、酸酯等之衍生物代替不飽和羧酸酐。氧化聚乙烯樹脂可藉由對聚乙烯樹脂進行氧化處理而獲得。作為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可列舉: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之商品名F3000、三井化學製造之商品名Admer NF528T等。
關於改質聚乙烯樹脂,依據ASTM D1238而測定之熔體流動速率(MFR:190℃、2160g)較佳為0.1~60g/10min,更佳為0.5~55g/10min。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包含聚醯胺樹脂、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
於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將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設為0.1~10質量%。若為該含量,則可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5~8 質量%,更佳為1~5質量%。
於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將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設為0.1~8質量%。若為該含量,則可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2~6質量%,更佳為0.3~5質量%。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包含聚醯胺樹脂、及未改質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丙烯蠟。
於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將未改質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丙烯蠟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設為0.1~3質量%。若為該含量,則可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未改質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丙烯蠟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2~2質量%,更佳為0.3~1質量%。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包含由均聚醯胺與聚醯胺所構成之聚醯胺樹脂、及改質聚丙烯蠟。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進而包含未改質聚丙烯樹脂。
於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將改質聚丙烯蠟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設為0.01~3質量%。若為該含量,則可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改質聚丙烯蠟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05~2質量%,更佳為0.1~1質量%。
於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1~10質量%。若為該含量,則可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更佳為0.5~8質量%,進而較佳為1~5質量%。
於本發明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中,可於不損及所獲得之膜之特性之範圍內,添加通常摻合之各種添加劑及改質劑例如熱穩定劑、紫外線吸收 劑、光穩定劑、抗氧化劑、防靜電劑、潤滑劑、抗黏連劑、填料、黏著性賦予劑、密封性改良劑、防霧劑、結晶成核劑、脫模劑、塑化劑、交聯劑、發泡劑、著色劑(顏料、染料等)、耐彎曲疲勞性改良材等。本發明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尤佳為含有抗黏連劑及/或抗氧化劑。
所謂抗黏連劑,係為了藉由在製成膜時對表面賦予凹凸性,抑制膜彼此之密接而添加之物質。作為抗黏連劑,只要可獲得於表面形成表面突起,且滑動性優異之聚醯胺膜,則其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可為粉末狀、粒子狀、鱗片狀、板狀、纖維狀、針狀、交叉狀、墊狀、此外之任意形狀者,較佳為粒子狀、板狀者。抗黏連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5~10μm。較理想為實質上不含具有10μm以上之粒徑之粒子。若大量含有具有10μm以上之粒徑之粒子,則存在產生魚眼凝膠(fish eye gel)而損及膜外觀之情形。又,存在即便表現出滑動性改良效果,膜之透明性亦變差之情形。另一方面,存在若平均粒徑未達0.5μm,則容易進行二次凝聚,反而產生魚眼凝膠之情形。又,存在即便可防止凝聚,亦不易獲得膜表面之凹凸效果,未改良滑動性之情形。因此,於抗黏連劑之粒徑不適合本發明之情形時,較理想為預先進行粉碎處理或分級。
作為該等抗黏連劑之具體例,可列舉:凝膠型二氧化矽、沈澱型二氧化矽、球狀二氧化矽等二氧化矽、滑石、高嶺土、蒙脫石、沸石、雲母、玻璃鱗片、矽灰石、鈦酸鉀、硫酸鎂、海泡石、硬矽鈣石、硼酸鋁、玻璃珠、矽酸鈣、碳酸鈣、氧化鈦、硫酸鋇、氧化鋅、氫氧化鎂等。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該等之中,滑石、高嶺土、沸石、二氧化矽就易分散性之方面而言較佳。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尤其是就所獲得之膜之透明性、滑動性優異之方面而言,更佳為作為抗黏連劑之二氧化矽。二氧化矽係以SiO2‧nH2O所表示之二氧化矽作為主成分者,根據其製造方法進行大致區分,可分成濕式法二氧化矽與乾式法二 氧化矽之2種,任一種均可使用。尤其是二氧化矽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1~20μm,更佳為0.3~15μm,進而較佳為0.5~10μm。又,一次粒子以所謂次微米級計,有該等一次粒子進行凝聚而形成有二次粒子或三次粒子之軟質二氧化矽、及一次粒子之大小已為1μm以上之硬質二氧化矽,但於實施膜之拉伸之情形時,進而較佳為軟質二氧化矽。
可使用未進行表面處理之二氧化矽,亦可使用表面處理二氧化矽。於使用利用矽烷系或鈦系之表面處理劑進行了處理之抗黏連劑之情形時,分散性更良好,又,所獲得之膜之透明性亦進一步改良。關於表面處理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應用藉由日本特開昭63-251460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方法,向微細二氧化矽中添加於加熱攪拌下利用水稀釋而成之矽烷偶合劑而進行處理之方法。
抗黏連劑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設為0.01~5質量%,更佳為設為0.05~3質量%,進而較佳為設為0.1~1質量%。
所謂抗氧化劑係為了抑制各成分之氧化而添加之物質。作為抗氧化劑,例如可列舉:磷系抗氧化劑、酚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肼系抗氧化劑、醯胺系抗氧化劑、鹵化鉀、銅化合物等。該等之中,較佳為併用碘化鉀及/或溴化鉀與碘化銅。再者,該等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抗氧化劑之含量相對於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較佳為設為0.001~5質量%,更佳為設為0.003~3質量%,進而較佳為設為0.005~1質量%。
本發明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由於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良好,故而較佳為用於形成脫模膜。
<脫模膜>
本發明之脫模膜(以下,有時簡稱為「膜」)包含上述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膜可藉由利用公知之膜製造方法進行製膜而獲得。例如,有利用擠出機對原料聚醯胺樹脂組成物進行熔融混練,利用T型模頭或衣架型模頭以平板膜狀擠出,並於流延輥面上進行流延、冷卻而製造膜之流延法;對利用環狀模頭以筒狀熔融擠出之管狀物進行空氣冷卻或水冷而製造膜之管式法等。所製造之膜可為實質上無配向之未拉伸之狀態,亦可為經拉伸之狀態。
於使未拉伸膜拉伸之情形時,可利用一直以來為人所知之工業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拉幅式同時雙軸拉伸機使藉由流延法製造之未拉伸片材縱橫同時拉伸之同時雙軸拉伸法;於利用輥式拉伸機使自T型模頭熔融擠出之未拉伸片材沿縱向拉伸後,利用拉幅式拉伸機沿橫向拉伸之逐次雙軸拉伸法;利用氣體之壓力使自環狀模頭成形之管狀片材以吹脹式縱橫同時拉伸之管式拉伸法等。拉伸步驟可繼膜之製造後連續實施,亦可暫時捲取所製造之膜,並實施拉伸作為其他步驟。
膜之厚度只要根據用途而適當決定即可,並無特別限制。例如,若膜之厚度較厚,則雖然膜強度提高,但透明性或耐彎曲疲勞性降低,故而可考慮該等而決定膜之厚度。於單層膜之情形時,膜之厚度較佳為5~200μm,更佳為10~150μm,進而較佳為15~100μm。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1>
製備摻合有表1所示之成分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並利用單軸之T模膜成形機,於270℃、50rpm擠出,藉此獲得50μm厚度之脫模膜。再者,單位記載為「質量ppm」之成分之摻合量係相對於單位記載為「質量份」之成分之合計100質量份所添加之量(下同)。又,作為聚醯胺樹脂係使用聚醯胺6(PA6,宇部興產公司製造,商品名:1030B),作為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係使用聚丙烯均聚 物(同排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J108M,熔體流動速率:45g/10min,230℃),作為改質聚乙烯樹脂係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MAH-g-PE,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商品名:F3000),作為抗黏連劑(AB)係使用未進行表面處理之凝膠型二氧化矽(平均粒徑為1~4μm者),作為抗氧化劑(AO)係使用碘化銅及碘化鉀。
<實施例1-2~1-9>
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實施例1-10~1-13>
變更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種類,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再者,作為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實施例1-10中係使用聚丙烯均聚物(同排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J106MG,熔體流動速率:15g/10 min,230℃),實施例1-11中係使用聚丙烯均聚物(同排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J105G,熔體流動速率:9.0g/10min,230℃),實施例1-12中係使用聚丙烯均聚物(同排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E-100GPL,熔體流動速率:1.0g/10min,230℃),實施例1-13中係使用聚丙烯均聚物(同排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F113G,熔體流動速率:3.0g/10min,230℃)。
<實施例1-14~1-16>
使用聚烯烴蠟代替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再者,實施例1-14中係使用未改質聚乙烯蠟(PE-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wax(註冊商標)PE520),實施例1-15中係使用未改質聚丙烯蠟(PP-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cene(註冊商標) PP6102),實施例1-16中係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蠟(MAH-PP-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cene(註冊商標)PP MA 6452)。
<比較例1-1>
不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1-2>
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樹脂(MAH-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ZP648,熔體流動速率:55g/10min,230℃)代替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1-3~1-11>
使用通常於賦予脫模性時可使用之成分代替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再者,比較例1-3中係使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商品名:C470),比較例1-4中係使用茂金屬觸媒直鏈狀短鏈分支聚乙烯(LLDPE,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商品名:2040F),比較例1-5中係使用氟樹脂(FR,Asahi Glass公司製造,商品名:AH-2000),比較例1-6中係使用氟樹脂(FR,Asahi Glass公司製造,商品名:LM730AP),比較例1-7中係使用聚矽氧樹脂(SR,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商品名:MB50-011),比較例1-8及1-9中係使用模具脫模劑(日東化成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Ca-Beh),比較例1-10中係使用伸乙基雙硬脂醯胺(EBS,共榮社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WH-100),比較例1-11中係使用伸乙基雙二十二醯胺(EBB,日本化成公司製造,商品名:SLIPAX B)。
<比較例1-12>
不使用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樹脂,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評價1>
對實施例1-1~1-16及比較例1-1~1-12中所獲得之脫模膜,藉由以下之方法及基準評價外觀及脫模性。
<外觀(Appearance)>
目測觀察所獲得之脫模膜之外觀,並藉由以下之標準進行判定。
○:無問題
×:一部分可見未相溶部位
××:除未相溶部位以外,亦可見膜條紋
<剝離試驗(Peel Test)>
利用上述中所獲得之脫模膜夾住CFRP預浸體,於高壓釜內,於加壓下進行150℃、2小時熱硬化,冷卻後取出,自所得之樣品剝離脫模膜,並評價脫模性。
◎:極良好
○:良好
△:普通
×:破損
如上所述,可知包含聚醯胺樹脂、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的聚醯胺樹脂組成物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實施例1-1~1-16)。尤其是由於即便將通常於賦予脫模性時可使用之成分添加至聚醯胺樹脂中,脫模性亦未得以改善(比較例1-3~1-11),故而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技術意義極大。
<實施例2-1>
製備摻合有表3所示之成分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並利用單軸之T模膜成形機,於260℃、30rpm擠出,藉此獲得50μm厚度之脫模膜。再者,單位記載為「質量ppm」之成分之摻合量係相對於單位記載為「質量份」之成分之合計100質量份所添加之量(下同)。又,作為聚醯胺樹脂係使用聚醯胺6(PA6,宇部興產公司製造,商品名:1030B),作為蠟係使用未改質聚乙烯蠟(PE-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wax(註冊商標)PE520),作為抗 黏連劑(AB)係使用未進行表面處理之凝膠型二氧化矽(平均粒徑為1~4μm者),作為抗氧化劑(AO)係使用碘化銅及碘化鉀。
<實施例2-2~2-3>
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3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實施例2-4~2-7>
變更蠟之種類,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3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再者,作為蠟,實施例2-4中係使用未改質聚乙烯蠟(PE-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wax(註冊商標)PE130),實施例2-5中係使用未改質聚丙烯蠟(PP-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cene(註冊商標)PP6102),實施例2-6中係使用未改質聚丙烯蠟(PP-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cene(註冊商標)PP1602),實施例2-7中係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蠟(MAH-PP-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cene(註冊商標)PP MA 6452)。
<比較例2-1>
使用氧化聚乙烯蠟(OX-PE-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wax(註冊商標)PED521)作為蠟,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2-2>
使用褐煤蠟(Montan-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mont(註冊商標)CaV102)作為蠟,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2-3~2-11>
使用通常於賦予脫模性時可使用之成分代替蠟,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4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再者,比較例2-3中係使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商品名:C470),比較例2-4中係使用茂金屬觸媒直鏈狀短鏈分支聚乙烯(LLDPE,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商品名:2040F),比較例2-5中係使用氟樹脂(FR,Asahi Glass公司製造,商品名:AH-2000),比較例2-6中係使用氟樹脂(FR,Asahi Glass公司製造,商品名:LM730AP),比較例2-7中係使用聚矽氧樹脂(SR,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商品名:MB50-011),比較例2-8及2-9中係使用模具脫模劑(日東化成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Ca-Beh),比較例2-10中係使用伸乙基雙硬脂醯胺(EBS,共榮社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WH-100),比較例2-11中係使用伸乙基雙二十二醯胺(EBB,日本化成公司製造,商品名:SLIPAX B)。
<比較例2-12>
不使用蠟,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4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評價2>
對實施例2-1~2-7及比較例2-1~2-12中所獲得之脫模膜,藉由以下之方法及基準評價外觀及脫模性。
<外觀(Appearance)>
目測觀察所獲得之脫模膜之外觀,並藉由以下之標準進行判定。
○:無問題
×:開孔
<剝離試驗(Peel Test)>
利用上述中所獲得之脫模膜夾住CFRP預浸體,於高壓釜內,於加壓下進行 150℃、2小時熱硬化,冷卻後取出,自所得之樣品剝離脫模膜,並評價脫模性。
○:良好
△:普通
×:破損
如上所述,可知包含聚醯胺樹脂、及未改質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丙烯蠟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實施例2-1~2-7)。尤其是即便將通常於賦予脫模性時可使用之成分添加至聚醯胺樹脂中,脫模性亦未得以改善(比較例2-3~2-11),故而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技術意義極大。
<實施例3-1>
製備摻合有表5所示之成分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並利用單軸之T模膜成形機,於270℃、50rpm擠出,藉此獲得50μm厚度之脫模膜。再者,單位記載為「質量ppm」之成分之摻合量係相對於單位記載為「質量份」之成分之合計100質量份所添加之量(下同)。又,作為聚醯胺樹脂之構成成分之均聚醯胺係使用聚醯胺6(PA6,宇部興產公司製造,商品名:1030B),作為聚醯胺樹脂之構成成分之共聚醯胺係使用聚醯胺6/66(PA6/66,宇部興產公司製造,商品名:5034B),作為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係使用聚丙烯均聚物(同排PP,PrimePolymer公司製造,商品名:J108M,熔體流動速率:45g/10min,230℃),作為改質聚丙烯蠟係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蠟(MAH-PP-wax,Clariant Chemicals公司製造,商品名:Licocene(註冊商標)PP MA 6452),作為抗黏連劑(AB)係使用未進行表面處理之凝膠型二氧化矽(平均粒徑為1~4μm者),作為抗氧化劑(AO)係使用碘化銅及碘化鉀。
<實施例3-2~3-7>
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5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3-1~3-4>
不使用改質聚丙烯蠟,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6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3-5>
不使用均聚醯胺及改質聚丙烯蠟,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6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比較例3-6>
作為聚醯胺樹脂之構成成分之共聚醯胺係使用聚醯胺6/66(PA6/66,宇部興產公司製造,商品名:5033B),不使用均聚醯胺及改質聚丙烯蠟,並將各成分之摻合比變更為如表6所示,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獲得脫模膜。
<評價3>
對實施例3-1~3-7及比較例3-1~3-6中所獲得之脫模膜,藉由以下之方法及基準評價外觀及脫模性。
<外觀(Appearance)>
目測觀察所獲得之脫模膜之外觀,並藉由以下之標準進行判定。
◎:極良好
○:良好
×:一部分可見未相溶部位
××:除未相溶部位以外,亦可見膜條紋
<剝離試驗(Peel Test)>
利用上述中所獲得之脫模膜夾住CFRP預浸體,於高壓釜內,於加壓下進行160℃、2小時熱硬化,冷卻後取出,自所得之樣品剝離脫模膜,並評價脫模性。
◎:極良好
○:良好
×:破損
如上所述,可知包含由均聚醯胺與共聚醯胺所構成之聚醯胺樹脂、及改質聚丙烯蠟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改善製成膜之情形時之脫模性(實施例3-1~3-7)。
本說明書揭示有至少以下之發明作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
[1-1]一種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包含聚醯胺樹脂、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且上述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為0.1~10質量%,上述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之含量為0.1~8質量%。
[1-2]如上述[1-1]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黏連劑。
[1-3]如上述[1-1]或[1-2]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氧化劑。
[1-4]如上述[1-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用於形成脫模膜。
[1-5]一種脫模膜,其包含上述[1-4]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本說明書揭示有至少以下之發明作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
[2-1]一種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包含聚醯胺樹脂、及未改質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丙烯蠟,且上述未改質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丙烯蠟之含量為0.1~3質量%。
[2-2]如上述[2-1]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黏連劑。
[2-3]如上述[2-1]或[2-2]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氧化劑。
[2-4]如上述[2-1]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用於形成脫模膜。
[2-5]一種脫模膜,其包含上述[2-4]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本說明書揭示有至少以下之發明作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
[3-1]一種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包含聚醯胺樹脂與改質聚丙烯蠟,且上述聚醯胺樹脂係由均聚醯胺與共聚醯胺所構成,上述改質聚丙烯蠟之含量為0.01~3質量%。
[3-2]如上述[3-1]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未改質聚丙烯樹脂。
[3-3]如上述[3-1]或[3-2]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黏連劑。
[3-4]如上述[3-1]至[3-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氧化劑。
[3-5]如上述[3-1]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用於形成脫模膜。
[3-6]一種脫模膜,其包含上述[3-5]中所記載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Claims (6)

  1. 一種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包含聚醯胺樹脂、未改質聚丙烯樹脂、及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且上述未改質聚丙烯樹脂之含量為0.1~10質量%,上述聚烯烴蠟及/或改質聚乙烯樹脂之含量為0.1~8質量%。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黏連劑。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氧化劑。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進而包含抗氧化劑。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其用於形成脫模膜。
  6. 一種脫模膜,其包含請求項5所述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TW107118324A 2017-05-30 2018-05-29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TW2019080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7-106695 2017-05-30
JPJP2017-106694 2017-05-30
JP2017106694A JP6922428B2 (ja) 2017-05-30 2017-05-30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JP2017106695A JP7052223B2 (ja) 2017-05-30 2017-05-30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JPJP2017-118728 2017-06-16
JP2017118728A JP6904083B2 (ja) 2017-06-16 2017-06-16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8004A true TW201908004A (zh) 2019-03-01

Family

ID=64454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324A TW201908004A (zh) 2017-05-30 2018-05-29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32986A4 (zh)
CN (1) CN110709472B (zh)
TW (1) TW201908004A (zh)
WO (1) WO20182213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50053A (ja) * 1986-04-22 1987-10-30 Mitsubishi Petrochem Co Ltd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US4749736A (en) * 1986-10-20 1988-06-07 Allied Corporation Nucleating system for polyamides
JPH0676546B2 (ja) 1987-04-08 1994-09-28 三菱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
JPS6456750A (en) * 1987-05-22 1989-03-03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olymer composition
DE3851256T2 (de) * 1987-05-22 1994-12-15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 Verstärkte thermoplastische Kunststoffzusammensetzung.
GB2225582A (en) * 1988-12-05 1990-06-06 Du Pont Canada Film of polyamide and grafted polyolefin
JPH059379A (ja) * 1991-07-03 1993-01-19 Toyobo Co Ltd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CA2176576A1 (en) * 1993-12-01 1995-06-08 Thomas Charles Long Films produced by bubble formation of 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 and functionalized polyolefin
US5959031A (en) * 1997-03-28 1999-09-28 Du Pont Canada Inc. Polyamide release film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molded composite products
JP3442645B2 (ja) 1998-03-06 2003-09-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ケット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2000238152A (ja) 1999-02-24 2000-09-05 Toray Ind Inc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管状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72863A (ja) * 1999-09-01 2001-03-2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樹脂結合型磁石用組成物
WO2004099316A1 (de) * 2003-05-05 2004-11-18 Domo Caproleuna Gmbh Polymer-nanocomposite-blends
JP2005350536A (ja) * 2004-06-09 2005-12-22 Toyobo Co Ltd 耐熱性ポリアミド系フィルム及び電子部品、銅張積層板用離型フィルム
JP2013129800A (ja) * 2011-12-22 2013-07-04 Toyota Boshoku Corp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03949A (ja) * 2012-03-29 2013-10-07 Ube Industries Ltd ポリアミド樹脂、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及び無機化合物を含む組成物
CN105017761A (zh) * 2015-07-10 2015-11-04 宁国市华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耐紫外线尼龙塑料材料
TW201728680A (zh) * 2015-10-30 2017-08-16 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薄膜
TWI725066B (zh) * 2015-10-30 2021-04-21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疊層體及包裝材料或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21378A1 (ja) 2018-12-06
EP3632986A1 (en) 2020-04-08
CN110709472B (zh) 2022-09-27
EP3632986A4 (en) 2021-09-08
CN110709472A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5602B2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JP7131470B2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回転成形用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回転成形品
JP6939811B2 (ja) 易裂性アルミ蒸着二軸延伸フィルム
TWI443151B (zh) 玻璃纖維強化聚醯胺樹脂組成物
TWI682965B (zh)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含有此組成物之成形體
JP6299986B2 (ja) 多層インフレートフィルムを製造するプロセス、およびそのプロセスによって得られるフィルム
JP2018534405A (ja) 改善された寸法安定性を示すアモルファスポリアミドベースの組成物
JP2012122066A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よりなるフィルム
JP2006152288A (ja) 芳香族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
JP2023085276A (ja) 反りを制限するための、円形断面を有するガラス繊維を有する充填剤のマトリックスとしてのコポリアミド組成物の使用
TW201908004A (zh) 聚醯胺樹脂組成物及使用有其之脫模膜
JP5854564B2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6904083B2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TW201604221A (zh) 聚醯胺樹脂及含有該樹脂之成形品
JP5754228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7052223B2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JP5828149B2 (ja) フィルム用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JP2000309702A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からなる包装用フィルム
JP2016222903A (ja) ブロー成形用樹脂組成物及び多層構造体
JP2021130758A (ja) 車両天井材用フィルム及び車両天井材用多層フィルム
WO2020036116A1 (ja) 車両天井材用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車両天井材用フィルム及び車両天井材用多層フィルム
WO2023149547A1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フィルム
JP2022046800A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WO2024024330A1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JP2001302806A (ja) 樹脂組成物ペレットおよ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