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2350A - 電動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電動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2350A
TW201902350A TW107103371A TW107103371A TW201902350A TW 201902350 A TW201902350 A TW 201902350A TW 107103371 A TW107103371 A TW 107103371A TW 107103371 A TW107103371 A TW 107103371A TW 201902350 A TW201902350 A TW 2019023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shaft
flange
main body
cove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3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9164B (zh
Inventor
川俣敦史
林健太郎
名子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2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2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9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91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27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pick-up, i.e. for reels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2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motor-drive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為了提供一種電動捲線器,在捲線器使用時可防止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間的間隙。   電動捲線器(1)係具備捲線器主體(3)、捲筒軸(5)、捲筒(7)及馬達(9)。捲線器主體(3)係具有主殼體(21)、捲筒軸保持部(33)及釣線侵入抑制部(35)。捲筒軸保持部(33),是設置於主殼體(21)且用於保持捲筒軸(5)。釣線侵入抑制部(35)設置於捲筒軸保持部(33)。釣線侵入抑制部(35),藉由將凸緣部(49)的外周部覆蓋而抑制釣線侵入主殼體(21)和凸緣部(40)之間。

Description

電動捲線器
[0001] 本發明是關於電動捲線器。
[0002] 在釣西太公魚等的小魚時,會有使用作為釣魚用捲線器之例如電動捲線器的情形。這種形式的電動捲線器係具備:捲線器主體、捲筒軸、捲筒以及馬達(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0003] 在捲線器主體的前端裝設短釣竿。捲筒軸裝設於捲線器主體。捲筒是被捲筒軸支承。馬達具有驅動軸。驅動軸,藉由與捲筒接觸而讓捲筒旋轉。這種捲線器係包含:捲筒的旋轉軸對於捲線器主體呈鉛直配置者(專利文獻1)、捲筒的旋轉軸對於捲線器主體呈水平配置者(專利文獻2)。   [0004]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1-16713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3-2200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0005] 在專利文獻1的電動捲線器,是讓設有線卡止部之上側的凸緣部露出,且下側的凸緣部是被捲線器主體覆蓋。因此,當在捲筒旋轉時用手指對捲筒(上側的凸緣部)施加阻力的情況,亦即進行手指按壓(thumbing)的情況,會有手指接觸到線卡止部的疑慮。   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2的電動捲線器,因為捲筒軸呈水平配置,可解決專利文獻1的問題。然而,這種形式的電動捲線器,在捲線器主體和捲筒的凸緣部之軸方向間形成有間隙。因此,在進行釣魚時,當釣線鬆弛(slack)的情況,會有繞線胴部上的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間的間隙之疑慮。   [0006]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問題而開發完成的,本發明之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電動捲線器,在使用將捲筒軸呈水平配置的捲線器時,可防止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間的間隙。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0007]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電動捲線器,係具備捲線器主體、捲筒軸、捲筒以及馬達。捲筒軸呈水平地裝設於捲線器主體。捲筒是被捲筒軸可旋轉地支承。捲筒係具有:供釣線捲繞之繞線胴部、及設置於繞線胴部之凸緣部。馬達係具有:藉由與凸緣部接觸而讓捲筒旋轉之驅動軸。   [0008] 在此,捲線器主體係具有:主體部、捲筒軸保持部、及釣線侵入抑制部。捲筒軸保持部,是設置於主體部且用於保持捲筒軸。釣線侵入抑制部設置於捲筒軸保持部。釣線侵入抑制部,藉由覆蓋凸緣部的外周部而抑制釣線侵入主體部和凸緣部之間。   [0009] 在本電動捲線器,釣線侵入抑制部是覆蓋凸緣部的外周部,因此可抑制釣線侵入主體部和凸緣部之間。亦即,在本電動捲線器,可抑制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之間。   [0010]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釣線侵入抑制部具有覆蓋部。覆蓋部,是形成為沿著凸緣部之外周部,且將凸緣部之外周部局部地覆蓋。   [0011] 依據此構造,可抑制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之間,且藉由將未被覆蓋部覆蓋之凸緣部進行手指按壓,可控制捲筒的旋轉。   [0012]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凸緣部係具有:被覆蓋部覆蓋之第1外周、及未被覆蓋部覆蓋之第2外周部。   [0013] 依據此構造,藉由將第2外周部進行手指按壓,可適當地控制捲筒的旋轉。   [0014]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第2外周部,在關於捲筒軸的徑方向上,是從捲線器主體的外表面局部地突出。   [0015] 依據此構造,藉由將第2外周部進行手指按壓,可更適當地控制捲筒的旋轉。   [0016]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主體部具有捲筒配置部。捲筒配置部為了配置捲筒而使外表面形成為凹狀。在此情況,覆蓋部具有第1覆蓋部。在關於捲筒軸的徑方向上,第1覆蓋部是設置於捲筒配置部的開口側。   [0017] 依據此構造,能將電動捲線器形成為緊致,且能適當地抑制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之間。   [0018]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覆蓋部進一步具有第2覆蓋部。第2覆蓋部,是從第1覆蓋部朝向繞捲筒軸的周方向延伸,且配置於捲筒配置部和凸緣部的外周部之間。   [0019] 依據此構造,能更適當地抑制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之間。   [0020]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在周方向上,驅動軸是配置成與第2覆蓋部的端部隔著間隔。   [0021] 依據此構造,縱使在捲線器主體設置有釣線侵入抑制部,仍能讓驅動軸與凸緣部適當地接觸。   [0022]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主體部具有捲筒配置部,捲筒配置部為了配置捲筒而使外表面形成為凹狀。在此情況,釣線侵入抑制部進一步具有:用於連結覆蓋部和捲筒軸保持部之連結部。在關於捲筒軸的軸方向上,連結部是配置於捲筒配置部和凸緣部之間。   [0023] 依據此構造,能確實地防止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間的間隙。   [0024]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電動捲線器較佳為,在繞捲筒軸的周方向上,覆蓋部是在以驅動軸為基準180度以上且未達300度的範圍內將凸緣部的外周部局部地覆蓋。   [0025] 依據此構造,可抑制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之間,且能將未被覆蓋部覆蓋的凸緣部適當地進行手指按壓。 [發明效果]   [0026] 本發明,在電動捲線器,於使用捲線器時可防止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和凸緣部間的間隙。
[0028] [第1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採用之電動捲線器1,是在釣西太公魚等的小魚時所使用之捲線器。   [0029] 如圖1~圖3所示般,電動捲線器1係具備:捲線器主體3、捲筒軸5(參照圖7)、捲筒7、馬達9、離合器構件11、以及複數個(例如3個)線卡止構件13。此外,如圖9及圖11A所示般,電動捲線器1進一步具備第1彈壓構件15及第2彈壓構件17。再者,如圖5所示般,電動捲線器1進一步具備:為了驅動馬達9而配置於捲線器主體3之電源部19。   [0030] 在此,說明以下所使用的用語。   [0031] 在電動捲線器1上裝設有短釣竿R的狀態下,將短釣竿R延伸方向、亦即釣線被放出的方向稱為前方。此外,將與短釣竿R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與釣線被放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稱為後方。   [0032] 根據上述前方及後方的定義,在捲線器主體3中,使用前部及後部的用語。此外,將配置顯示部4的一側(部分)稱為上側(上部),將配置電源部19的一側(部分)稱為下側(下部)。再者,根據前部、後部、上部、及下部,而使用側部的用語。   [0033] 如圖2~圖4所示般,第1旋轉軸心J1是捲筒7的旋轉軸心。第1旋轉軸心J1,是與捲筒軸5的軸心成為同芯。將第1旋轉軸心J1的延伸方向及沿著第1旋轉軸心J1的方向稱為捲筒軸方向。   [0034] 如圖2~圖4所示般,第2旋轉軸心J2是馬達9的驅動軸55之旋轉軸心。第2旋轉軸心J2配置成與包含第1旋轉軸心J1之平面H隔著間隔。第2旋轉軸心J2可在某一點與平面H交叉,亦可與平面H平行。在此,第2旋轉軸心J2是與平面H交叉。   [0035] 在此,平面H是與和捲線器主體3的下部接觸之基準面K(參照圖2)實質平行的面。詳而言之,基準面K是在3點以上和捲線器主體3的下部接觸之面。基準面K配置成與第1旋轉軸心J1、第2旋轉軸心J2及第2擺動軸心K2(後述)隔著間隔。   [0036] 如圖4所示般,第2旋轉軸心J2是朝向與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具體而言,將平面H從與面H正交的方向觀察的情況,第2旋轉軸心J2朝向與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驅動軸55和捲筒7接觸的狀態下,第2旋轉軸心J2朝向與第1旋轉軸心J1正交的方向延伸。   [0037] 如圖2及圖4所示般,第1擺動軸心K1是馬達9的擺動軸心。第1擺動軸心K1,是朝向通過包含第1旋轉軸心J1的平面H之方向延伸。此外,第1擺動軸心K1,是朝向與捲筒7之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   [0038] 如圖2及圖4所示般,第2擺動軸心K2是離合器構件11的擺動軸心。第2擺動軸心K2配置成與包含第1旋轉軸心J1之平面H隔著間隔。第2擺動軸心K2,可在某一點與平面H交叉,亦可與平面H平行。在此,第2擺動軸心K2是與平面H交叉。   [0039] 如圖4所示般,第2擺動軸心K2是朝向與捲筒7之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當將包含第2擺動軸心K2之平面H,從與包含第1旋轉軸心J1之平面H正交的方向觀察的情況,第2擺動軸心K2是朝向與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此,第2擺動軸心K2是朝向與第1旋轉軸心J1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   [0040] <捲線器主體>   如圖1所示般,在捲線器主體3的前部裝設短釣竿R。如圖1及圖2所示般,在捲線器主體3的上部,設置用於顯示各種資訊之顯示部4。在捲線器主體3的內部形成有內部空間S。亦即,捲線器主體3具有內部空間S。此外,捲線器主體3具有:從內部空間S連通到外部空間G的長孔部27c。在圖1及圖2,將符號S的底線畫成虛線,藉此表現內部空間S。   [0041] 捲線器主體3形成為在一方向較長。當將捲線器主體3(顯示部4)從上方觀察的情況,捲線器主體3形成為在一方向較長。在捲線器主體3的說明,是使用長邊方向、短邊方向(寬度)及高度方向的用語。   [0042] 當將捲線器主體3(顯示部4)從上方觀察時,短邊方向是與長邊方向及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長邊方向及短邊方向定義於基準面K上。高度方向是與長邊方向及短邊方向正交的方向。   [0043] 如圖5所示般,捲線器主體3係具有主殼體21(主體部的一例)、副殼體23及框架構件25(參照圖10)。   [0044] (主殼體)   主殼體21,是將複數個殼體構件組裝而形成的。此外,如圖5所示般,在主殼體21形成有捲筒收納凹部22。在捲筒收納凹部22配置捲筒7。捲筒收納凹部22,是在主殼體21中形成為比其他部分凹陷。亦即,捲筒收納凹部22,是將主殼體21的外表面形成為凹狀的部分,在該部分配置捲筒7。   [0045] 如圖5及圖6A~圖6C所示般,主殼體21係具有第1殼體構件27、第2殼體構件29及蓋構件30。   [0046] -第1殼體構件-   如圖5所示般,在第1殼體構件27設有顯示部4。顯示部4裝設於框架構件25。如圖6A所示般,第1殼體構件27係具有:第1殼體主體27a、包含於捲筒收納凹部22之第1凹部27b、及上述長孔部27c。   [0047] 第1凹部27b是形成捲筒收納凹部22的壁部。第1凹部27b是由第1殼體構件27之外表面所形成。詳而言之,藉由將第1殼體主體27a的外表面形成為凹狀而形成第1凹部27b。   [0048] 長孔部27c,是從藉由第1殼體構件27及第2殼體構件29所形成的內部空間S,連通到第1殼體構件27及第2殼體構件29的外側之外部空間G。在圖6A,將符號S的底線畫成虛線,藉此表現內部空間S的部分。   [0049] 詳而言之,長孔部27c是設置於第1殼體主體27a,例如設置於第1殼體主體27a的上部。長孔部27c是從第1殼體主體27a的內表面朝向外表面貫穿第1殼體主體27a。長孔部27c是在第1殼體主體27a中沿著捲筒軸方向延伸。離合器構件11插穿於長孔部27c (參照圖1)。當離合器構件11擺動時,離合器構件11(後述的延長部)是在長孔部27c的內部移動。   [0050] -第2殼體構件-   如圖5所示般,第2殼體構件29裝設於第1殼體構件27。在此,第2殼體構件29,是藉由作為固定構件之例如螺絲構件32來固定於第1殼體構件27。在此狀態下,由第1殼體構件27及第2殼體構件29所包圍的空間成為上述的內部空間S。   [0051] 如圖6B所示般,第2殼體構件29係具有:第2殼體主體29a、包含於捲筒收納凹部22之第2凹部29b、及用於收容電源部19之電源收容部29c。   [0052] 第2凹部29b是形成捲筒收納凹部22的壁部及捲筒收納凹部22的底部。第2凹部29b是藉由第2殼體構件29的外表面所形成。詳而言之,是藉由將第2殼體主體29a的外表面形成為凹狀而形成第2凹部29b。   [0053] 電源收容部29c,是在第2殼體主體29a中形成為凹狀。詳而言之,電源收容部29c,是在長邊方向上形成為在一方向較長的凹狀。   [0054] 在電源收容部29c配置電源部19。作為電源部19之例如複數個(例如2個)電池,是沿長邊方向排列而配置。亦即,複數個(例如2個)電池,是在電源收容部29c中串列配置。   [0055] 如此般構成電源收容部29c及電源部19,在沿著捲筒軸5的方向上,可將捲線器主體3小型化。亦即,能使第2殼體構件29的寬度(短邊方向的長度)、例如形成有電源收容部29c的部分之寬度,比第1殼體構件27的寬度(短邊方向的長度)更小。藉此,可將電動捲線器1的把持性提高。   [0056] 在此,如圖5所示般,電源收容部29c的一部分配置於蓋構件30和捲筒7之間。詳而言之,電源收容部29c的端部配置於蓋構件30和捲筒7之間。亦即,電源部19的一部分、例如電池的端部,配置於蓋構件30和捲筒7之間。如此般構成電源收容部29c及電源部19,可將第2殼體構件29的全長、亦即捲線器主體3的全長(長邊方向的長度)縮小。   [0057] -蓋構件-   如圖5所示般,蓋構件30是覆蓋電源收容部29c的構件。蓋構件30是將電源收容部29c的開口封閉之構件。如圖6C所示般,蓋構件30是可裝卸地裝設於第2殼體主體29a。蓋構件30係具有蓋主體30a、第1爪部30b及第2爪部30c。蓋主體30a形成為在一方向較長的板狀。   [0058] 蓋主體30a是朝向第2殼體主體29a側(電源收容部29c側) 形成為拱狀。詳而言之,蓋主體30a,是在長邊方向上,朝向第2殼體主體29a側(電源收容部29c側) 形成為拱狀。   [0059] 第1爪部30b形成於蓋主體30a之一端部,用於與設置於第2殼體構件29的前部(電源收容部29c的前部)之卡合凹部(未圖示)卡合。第2爪部30c形成於蓋主體30a之另一端部,用於與設置於第2殼體構件29的後部(電源收容部29c的後部)之卡合凹部(未圖示)彈性卡合。   [0060] 如此般構成蓋構件30,當將蓋構件30裝設於第2殼體主體29a時,能讓形成為拱狀之蓋主體30a的上表面30d確實地接觸第2殼體主體29a的下表面29d(電池收容部側的外表面)。亦即,能讓蓋構件30和第2殼體構件29之間確實地接觸。   [0061] (副殼體)   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副殼體23係具有:副殼體主體31、捲筒軸保持部33、釣線侵入抑制部35、短釣竿裝設部37。   [0062] -副殼體主體-   如圖7所示般,副殼體主體31設置於主殼體21。詳而言之,副殼體主體31配置於第1殼體構件27的開口27e(參照圖6A)及第2殼體構件29的開口29e(參照圖6B)。   [0063] 如圖8A~圖8C所示般,副殼體主體31具有殼體裝設部31a。殼體裝設部31a,是藉由作為固定構件之例如螺絲構件來固定於第1殼體構件27的內表面。詳而言之,在作為殼體裝設部31a之例如孔部插穿螺絲構件,且使螺絲構件螺合於第1殼體構件27的內表面之內螺紋部27d(參照圖6A)。   [0064] -捲筒軸保持部-   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捲筒軸保持部33是保持捲筒軸5的部分。捲筒軸保持部33設置於副殼體主體31。詳而言之,捲筒軸保持部33是與副殼體主體31形成為一體。   [0065] 捲筒軸保持部33具有:用於裝設捲筒軸5之捲筒軸用的裝設孔33a。在捲筒軸用的裝設孔33a固定著捲筒軸5。詳而言之,在捲筒軸用的裝設孔33a固定著捲筒軸5的一端部。藉此,捲筒軸5的一端部(基端部)固定於捲筒軸保持部33,捲筒軸5的另一端部(前端部)成為自由端。   [0066] -釣線侵入抑制部-   如圖5所示般,釣線侵入抑制部35,是將第1凸緣部49(後述)的外周部覆蓋,藉此抑制釣線侵入主殼體21和第1凸緣部49之間。如圖7所示般,釣線侵入抑制部35設置於捲筒軸保持部33。詳而言之,釣線侵入抑制部35是與捲筒軸保持部33形成為一體。   [0067] 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釣線侵入抑制部35係具有覆蓋部41及覆蓋用的連結部43。   [0068] (覆蓋部)   如圖5所示般,覆蓋部41是將第1凸緣部49的外周部局部地覆蓋。覆蓋部41是沿著第1凸緣部49的外周部而形成。例如,在繞捲筒軸5的周方向上,覆蓋部41(後述的第1覆蓋部41a及第2覆蓋部41b)是在以驅動軸55為基準180度以上且未達300度的範圍內,將第1凸緣部49的外周部局部地覆蓋。   [0069] 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覆蓋部41係具有第1覆蓋部41a及第2覆蓋部41b。在關於捲筒軸5的徑方向上,第1覆蓋部41a設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的開口側。在此,捲筒收納凹部22的開口側是對應於捲筒收納凹部22的前方及上方。   [0070] 詳而言之,第1覆蓋部41a,是在捲筒軸5的前方,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的開口側。第1覆蓋部41a,是在短釣竿裝設部37的上方,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的開口側。如圖8A及圖8C所示般,第1覆蓋部41a形成為圓弧狀。如圖8B所示般,第1覆蓋部41a,是與覆蓋用的連結部43形成為一體,在捲筒軸方向上是從覆蓋用的連結部43突出。   [0071] 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第2覆蓋部41b,是從第1覆蓋部41a朝向繞捲筒軸5的周方向延伸,且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和第1凸緣部49的外周部之間。詳而言之,第2覆蓋部41b,是在周方向上從第1覆蓋部41a朝向捲筒收納凹部22的底部側延伸,且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的內部。   [0072] 如圖8A及圖8C所示般,第2覆蓋部41b形成為圓弧狀。第2覆蓋部41b,是與第1覆蓋部41a形成為一體,且從第1覆蓋部41a朝向周方向延伸。在周方向上,第2覆蓋部41b的端部配置成與驅動軸55隔著間隔。第2覆蓋部41b,是與覆蓋用的連結部43形成為一體,且在捲筒軸方向上是從覆蓋用的連結部43突出(參照圖7)。   [0073] (覆蓋用的連結部)   覆蓋用的連結部43,是用於連結覆蓋部41和捲筒軸保持部33的部分。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覆蓋用的連結部43是與覆蓋部41及捲筒軸保持部33形成為一體。覆蓋用的連結部43的外周部形成為圓弧狀。在連結部的外周部,第1覆蓋部41a及第2覆蓋部41b是形成為一體。   [0074] 如圖3所示般,在捲筒軸方向(關於捲筒軸5的軸方向)上,覆蓋用的連結部43是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和第1凸緣部49之間。詳而言之,在捲筒軸方向上,覆蓋用的連結部43的內周部是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之壁部22a和第1凸緣部49之間。   [0075] -短釣竿裝設部-   在短釣竿裝設部37可裝卸地裝設短釣竿R。如圖7及圖8A~圖8C所示般,短釣竿裝設部37設置於副殼體主體31。詳而言之,短釣竿裝設部37是形成為筒狀且從副殼體主體31突出。在短釣竿裝設部37及短釣竿R的基端部外周,可裝卸地裝設有供釣線的止線器(stopper)接觸之止線器導件 (未圖示)。   [0076] (框架構件)   如圖9所示般,框架構件25裝設於第1殼體構件27。詳而言之,框架構件25是藉由作為固定手段之例如螺絲構件26來固定於1殼體構件27。   [0077] 在框架構件25,可繞第1擺動軸心K1擺動地裝設馬達9。具體而言,用於保持馬達9的保持構件45是可繞第1擺動軸心K1擺動地安裝於框架構件25。亦即,透過保持構件45將馬達9可擺動地裝設於框架構件25。   [0078] 如圖9及圖10所示般,框架構件25係具有第1突出部25a、卡止槽部25b及第1擺動軸部25c。在第1突出部25a安裝著第2彈壓構件17。第1突出部25a是從框架構件25朝向第2殼體構件29突出。第1突出部25a形成為圓柱狀。   [0079] 在第1突出部25a的外周部,安裝著第2彈壓構件17的螺旋部,例如安裝著扭力彈簧的第2螺旋部17a。在卡止槽部25b卡止著第2彈壓構件17之第3臂部17b。在此,第2彈壓構件17的第4臂部17c是卡止在設置於保持構件45之爪部45a。   [0080] 在第1擺動軸部25c可擺動地安裝保持構件45。第1擺動軸部25c是從框架構件25朝向第2殼體構件29突出。第1擺動軸部25c形成為圓筒狀。在第1擺動軸部25c的外周部配置保持構件45的孔部45b。在第1擺動軸部25c的內周部,旋入用於防止保持構件45脫離之防止脫離構件、例如螺絲構件28。第1擺動軸部25c的軸心對應於第1擺動軸心K1。   [0081] 此外,如圖10及圖11A所示般,在框架構件25,可繞第2擺動軸心K2擺動地裝設離合器構件11。框架構件25係具有第2突出部25d、第3卡合凹部25e及第2擺動軸部25f。   [0082] 在第2突出部25d安裝著第1彈壓構件15。第2突出部25d設置於框架構件25的前壁。第2突出部25d是從框架構件25朝向捲筒7側突出。第2突出部25d形成圓柱狀。   [0083] 在第2突出部25d的外周部,安裝著第1彈壓構件15的螺旋部,例如安裝著扭力彈簧的第1螺旋部15a。在第3卡合凹部25e卡止著第1彈壓構件15之第1臂部15b。在此,第1彈壓構件15之第2臂部15c是卡止在設置於離合器構件11的卡止孔64(後述)。   [0084] 在第2擺動軸部25f,可擺動地安裝離合器構件11。第2擺動軸部25f設置於框架構件25的前壁。第2擺動軸部25f是從框架構件25朝向捲筒7側突出。第2擺動軸部25f形成為圓筒狀。   [0085] 在第2擺動軸部25f的外周部配置離合器構件11之第1孔部57a(後述)。在第2擺動軸部25f的內周部,旋入用於防止離合器構件11脫離之防止脫離構件、例如螺絲構件。第2擺動軸部25f的軸心對應於第2擺動軸心K2。   [0086] <捲筒軸>   如圖7所示般,捲筒軸5裝設於捲線器主體3。捲筒軸5是呈水平地設置於捲線器主體3。詳而言之,捲筒軸5,是呈水平且與釣線的放出方向垂直地裝設於捲線器主體3。在此,「水平」意味著與重力方向垂直。此外,「水平」也意味著與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   [0087] 只要在電動捲線器1被使用時之載置於台上等的狀態下,將捲筒軸5以實質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狀態裝設於捲線器主體3即可,並不限定為,在釣魚人把持的狀態使捲筒軸5保持正確的水平。   [0088] 例如,捲筒軸5是裝設於副殼體23之捲筒軸保持部33。如上述般,捲筒軸5是固定於捲筒軸保持部33之捲筒軸用的裝設孔33a。藉此,在捲筒軸5的基端部固定於捲筒軸保持部33的狀態下,捲筒軸5是以懸吊形式的支承形態藉由捲筒軸保持部33支承。   [0089] <捲筒>   如圖1所示般,捲筒7是配置於捲線器主體3的前部而用於捲取釣線。捲筒7配置於捲線器主體3之捲筒收納凹部22。捲筒7被支承成可相對於捲筒軸5旋轉。如圖4所示般,捲筒7是以可繞第1旋轉軸心J1旋轉的方式受捲筒軸5支承。   [0090] 詳而言之,將捲筒7配置於捲筒收納凹部22,且使捲筒7在透過第1軸承46a及第2軸承46b(後述,參照圖13)受捲筒軸5支承的狀態下,將作為固定構件之例如螺帽構件34(參照圖7)安裝於捲筒軸5。藉此,將捲筒7裝設於捲筒軸5。   [0091] 如圖12所示般,捲筒7係具有:繞線胴部47、第1凸緣部49及第2凸緣部51。   [0092] (繞線胴部)   繞線胴部47形成為筒狀,在繞線胴部47的外周捲繞釣線。在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孔部)插入捲筒軸5。   [0093] 詳而言之,如圖13所示般,在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配置第1軸承46a及第2軸承46b。在第1軸承46a和第2軸承46b的軸方向間配置筒狀構件46c。筒狀構件46c的作用,是作為第1軸承46a和第2軸承46b之間隔件(spacer)。   [0094] 第1軸承46a和第2軸承46b分別具有:外環、內環、及配置於外環和內環間之滾動體。第1軸承46a的外環及第2軸承46b的外環,是壓入固定於繞線胴部47的內周面。第1軸承46a的內環及第2軸承46b的內環裝設於捲筒軸5。透過第1軸承46a及第2軸承46b使捲筒7能繞捲筒軸5旋轉。   [0095] 在此,在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之第2凸緣部51側裝設帽蓋構件52。帽蓋構件52是用於將線卡止構件13裝設於第2凸緣部51。   [0096] 帽蓋構件52係具有圓環部52a及凸緣部52b。圓環部52a是實質上形成為環狀。圓環部52a被壓入到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凸緣部52b是與圓環部52a之外周部形成為一體。在捲筒軸方向上,凸緣部52b是與第2凸緣部51對置。   [0097] 在此,在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之第2凸緣部51側形成有1段差部47a。在第1段差部47a之徑方向內側,讓第2軸承46b局部地突出。在第1段差部47a之徑方向外側形成有環狀的第2段差部47b。   [0098] 在第2段差部47b配置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後述,參照圖14)。在此狀態下,帽蓋構件52的圓環部52a被壓入到第1段差部47a和第2軸承46b的徑方向間。如此,將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配置於帽蓋構件52的凸緣部52b和第2段差部47b之間。如此,將線卡止部安裝於第2凸緣部51。   [0099] 將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之第2凸緣部51側,解釋成第2凸緣部51的內周側亦可。   [0100] (第1凸緣部)   如圖12所示般,第1凸緣部49設置成,在繞線胴部47的一端部朝徑方向外方突出。第1凸緣部49,是實質上形成為圓環板狀,且是與繞線胴部47的一端部形成為一體。   [0101] 如圖4所示般,第1凸緣部49配置於第2旋轉軸心J2和第2擺動軸心K2之間。例如,第1凸緣部49配置於驅動軸55和框架構件25的第2擺動軸部25f之間。   [0102] 如圖5所示般,第1凸緣部49是被覆蓋部41局部地覆蓋。在關於捲筒軸5之徑方向上,第1凸緣部49是從捲線器主體3的外表面局部地突出。   [0103] 詳而言之,在關於捲筒軸5之徑方向上,第1凸緣部49之未被覆蓋部41覆蓋的部分是從捲線器主體3的外表面局部地突出。換言之,當從電動捲線器1的外側沿著捲筒軸方向觀察電動捲線器1的情況,第1凸緣部49之未被覆蓋部41覆蓋的部分是從捲線器主體3的外表面局部地突出。   [0104] 如圖5所示般,第1凸緣部49係具有:被覆蓋部41覆蓋的第1外周部49a、及未被覆蓋部41覆蓋的第2外周部49b。   [0105] 第1外周部49a,是在徑方向上與覆蓋部41(第1覆蓋部41a及第2覆蓋部41b)相對向的部分。換言之,在第1外周部49a的徑方向外側配置覆蓋部41。在此,將捲筒7旋轉時及捲筒7未旋轉時(靜止時)在徑方向上與覆蓋部41相對向的部分,定義為第1外周部49a。   [0106] 第2外周部49b,是在徑方向上不與覆蓋部41(第1覆蓋部41a及第2覆蓋部41b)相對向的部分。在第2外周部49b的徑方向外側未配置覆蓋部41。在此,將捲筒7旋轉時及捲筒7未旋轉時(靜止時)在徑方向上不與覆蓋部41相對向的部分、例如露出的部分,定義為第2外周部49b。第2外周部49b,是在徑方向上從捲線器主體3的外表面局部地突出。   [0107] (第2凸緣部)   如圖12所示般,第2凸緣部51是設置成,在繞線胴部47之另一端部朝徑方向外方突出。如圖12及圖13所示般,第2凸緣部51係具有:第2凸緣主體51a、複數個(例如3個)第3凹部51b、以及複數個(例如3個)第1溝槽部51c。   [0108] 第2凸緣主體51a是實質上形成為圓環板狀,且在繞線胴部47的另一端部形成為一體。在複數個第3凹部51b各個配置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後述)。各第3凹部51b設置於第2凸緣主體51a的外周部。詳而言之,各第3凹部51b是以在周方向互相隔著間隔的方式形成於第2凸緣主體51a的外周部。各第3凹部51b是朝捲筒軸方向及徑方向開口。   [0109] 在複數個第1溝槽部51c各個配置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後述)。在徑方向上,各第1溝槽部51c是沿著第2凸緣主體51a的外側面而形成。詳而言之,在徑方向上,各第1溝槽部51c是從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朝向各第3凹部51b延伸。更詳細的說,在徑方向上,各第1溝槽部51c是從第2段差部47b朝向各第3凹部51b延伸。   [0110] <馬達>   馬達9,是配置於捲線器主體3的內部而用於讓捲筒7旋轉。馬達9驅動的開閉(ON-OFF),是藉由配置於捲線器主體3的右側部及左側部之1對的第1開關3a(參照圖1)來進行。馬達9的模式切換,是藉由設置於顯示部4之1對的第2開關4a(參照圖1)來進行。   [0111] 如圖9所示般,馬達9是裝設成可相對於捲線器主體3、例如框架構件25擺動。詳而言之,馬達9,是可繞第1擺動軸心K1擺動地裝設於框架構件25。第1擺動軸心K1是從框架構件25朝向第2殼體構件29延伸。   [0112] 如圖4所示般,馬達9係具有馬達主體53及驅動軸55。馬達主體53,是藉由接收來自電源部19的電力供應而動作。馬達主體53配置於馬達9的第1擺動軸心K1和捲筒7的第1旋轉軸心J1之間。馬達主體53是被保持構件45保持(參照圖9)。如上述般,馬達主體53是透過保持構件45安裝成可相對於框架構件25之第1擺動軸部25c擺動。   [0113] 驅動軸55,是設置於馬達主體53且藉由馬達主體53的動作而進行旋轉。驅動軸55是繞第2旋轉軸心J2旋轉。驅動軸55,是藉由與捲筒7接觸而讓捲筒7旋轉。當與離合器構件11的擺動連動而使馬達主體53擺動時,驅動軸55會從捲筒7離開。   [0114] 驅動軸55配置成可與第1凸緣部49接觸。驅動軸55是從馬達主體53朝捲筒軸5側延伸。在此,驅動軸55插穿於設置在框架構件25之貫通孔25g(參照圖11A)。驅動軸55可在貫通孔25g的內部擺動。   [0115] 驅動軸55的前端部配置成可與第1凸緣部49接觸。例如,如圖7及圖8A所示般,驅動軸55的前端部配置於第1凸緣部49和副殼體23的軸方向間。此外,如圖7所示般,在周方向上,驅動軸55配置成與第2覆蓋部41b的端部隔著間隔。   [0116] 當驅動軸55的前端部與第1凸緣部49接觸時,驅動軸55的旋轉會傳遞到捲筒7而使捲筒7旋轉。另一方面,當藉由離合器構件11將驅動軸55按壓時,驅動軸55的前端部會從第1凸緣部49離開。如此,驅動軸55的旋轉變得無法傳遞到捲筒7,而使捲筒7的旋轉停止。   [0117] <離合器構件>   離合器構件11是用於將從馬達9往捲筒7的旋轉的傳遞進行開閉(ON-OFF)。   [0118] 如圖11A所示般,離合器構件11是可繞第2擺動軸心K2擺動地裝設於捲線器主體3。如圖4所示般,從與第1旋轉軸心J1垂直的方向觀察,第2擺動軸心K2配置成與第2旋轉軸心J2隔著間隔。「從與第1旋轉軸心J1垂直的方向觀察」是指,在與第1旋轉軸心J2垂直的方向上,從捲線器主體3的外側觀察捲線器主體3的情況。此外,此處所記載的內容亦可解釋成,在沿著第1旋轉軸心J1的方向(捲筒軸方向)上,第2擺動軸心K2配置成與第2旋轉軸心J2隔著間隔。   [0119] 在該配置中,如圖11B所示般,是在第2擺動軸心K2和第2旋轉軸心J2之間,離合器構件11將驅動軸55按壓。藉此,離合器構件11讓驅動軸55從捲筒7離開。另一方面,如圖11C所示般,當離合器構件11對於驅動軸55的按壓被解除時,驅動軸55會與捲筒7(第1凸緣部49)接觸而讓捲筒7旋轉。   [0120] 在此,將為了讓驅動軸55從第1凸緣部49離開而由離合器構件11按壓驅動軸55的姿勢,稱為第1姿勢。第1姿勢是圖11B所示的姿勢。另一方面,將讓驅動軸55與第1凸緣部49接觸且使離合器構件11從驅動軸55離開的姿勢稱為第2姿勢。第2姿勢是圖11C所示的姿勢。   [0121] 在第1姿勢,使用者是對離合器構件11進行擺動操作。在第2姿勢,使用者對離合器構件11的操作被解除。從第1姿勢往第2姿勢的姿勢改變,亦即從第1姿勢往第2姿勢之離合器構件11的擺動,是藉由第1彈壓構件15輔助。從第2姿勢往第1姿勢的姿勢改變,亦即從第2姿勢往第1姿勢之離合器構件11的擺動,是藉由使用者操作來進行。   [0122] 如圖11A~圖11C所示般,離合器構件11係具有:可擺動地裝設於捲線器主體3之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及設置於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之按壓部59。此外,離合器構件11進一步具有:從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往外方延伸之延長部61、及設置於延長部61之內蓋部63。再者,離合器構件11進一步具有:與第1彈壓構件15卡合之卡止孔64。   [0123] 如圖11A所示般,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係具有:第1孔部57a及第2孔部57b。在第1孔部57a插入框架構件25之第2擺動軸部25f。第2孔部57b形成為比第1孔部57a的直徑更大。   [0124] 在此,用於防止離合器構件11脫離的防止脫離構件、例如螺絲構件58,是旋入第2擺動軸部25f的內周部。在此狀態下,螺絲構件的頭部是與第2孔部57b的底部對置。詳而言之,螺絲構件的頭部是透過墊圈(washer)構件而與第2孔部57b的底部對置。如此,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裝設成可繞第2擺動軸部25f擺動。   [0125] 按壓部59是將驅動軸55按壓的部分。按壓部59,是在第2擺動軸心K2和第2旋轉軸心J2之間將驅動軸55按壓。按壓部59,是以從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之外周往外方突出的方式,與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形成為一體。按壓部59,是以可在第2擺動軸心K2和第2旋轉軸心J2之間和驅動軸55接觸的方式,與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形成為一體。例如,在第1姿勢,按壓部59是在第2擺動軸心K2和第2旋轉軸心J2之間與驅動軸55接觸,而將驅動軸55按壓。在第2姿勢,按壓部59是解除其對驅動軸55的按壓。   [0126] 如圖1及圖11A所示般,延長部61是從配置於內部空間S之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朝向外部空間G延伸的部分。延長部61插入設置於第1殼體構件27(第1殼體主體27a)的長孔部27c。延長部61的前端部配置於外部空間G。配置於外部空間G之延長部61的前端部的作用,是作為能讓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   [0127] 內蓋部63是用於將長孔部27c封閉。內蓋部63,是以在長孔部27c和離合器用的裝設部57之間將長孔部27c封閉的方式設置於延長部61。例如,內蓋部63,是以沿著長孔部27c的方式與延長部61形成為一體。內蓋部63配置於內部空間S。更詳細的說,內蓋部63,是以縱使離合器構件11擺動也能將長孔部27c從內部空間S側封閉的方式,沿著長孔部27c而從延長部61延伸。   [0128] 如圖11A所示般,卡止孔64讓第1彈壓構件15卡合。卡止孔64是設置於按壓部59。詳而言之,卡止孔64是在沿著第2擺動軸心K2的方向貫穿按壓部59。在卡止孔64讓第1彈壓構件15之第2臂部15c(後述)卡止。   [0129] <線卡止構件>   各線卡止構件13是用於將釣線卡止。如圖14所示般,各線卡止構件13是將1根線材構件彎折而形成的。   [0130] 如圖13所示般,在關於捲筒軸5之軸方向上,各線卡止構件13配置成比第2凸緣部51的外側面更靠內側。詳而言之,各線卡止構件13,是藉由朝繞線胴部47側彎折,而配置成在捲筒軸方向上比第2凸緣部51的外側面更靠內側。此外,在關於捲筒軸5之徑方向上,各線卡止構件13配置成比第2凸緣部51的外周面更靠內側。   [0131] 如圖13及圖14所示般,各線卡止構件13係具有: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以及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是將釣線卡止的部分。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是以能從第2凸緣部51的外側將釣線卡止的方式形成為鉤狀。   [0132] 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配置於第2凸緣部51之各第3凹部51b(參照圖13)。此外,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之基端部,亦即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之與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連接的部分C(連接部),是配置於各第1溝槽部51c。   [0133] 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及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的連接部C,是線卡止構件13被彎折的部分。在該連接部C,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被朝繞線胴部47側彎折。   [0134] 在捲筒軸方向上,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的一部分,是配置成比第2凸緣部51的內側面更靠繞線胴部47側。此外,在捲筒軸方向上,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的一部分,是配置成比第1溝槽部51c更靠繞線胴部47側。   [0135] 在此,在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中之形成為鉤狀的部分之彎曲部65a,是配置成比第2凸緣部51的內側面更靠繞線胴部47側。此外,彎曲部65a是配置成比第1溝槽部51c更靠繞線胴部47側。   [0136] 除了彎曲部65a以外的部分,是配置於各第3凹部51b的內部。特別是在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中之形成為鉤狀的部分之前端部65b,是配置於各第3凹部51b的內部。   [0137] 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裝設於捲筒7。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的作用,是用於防止線卡止構件13的脫離。例如,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是實質上形成為圓弧狀。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配置於設置在第2凸緣部51的內周側之環狀的第2段差部47b。在此狀態下,如上述般,藉由將帽蓋構件52的圓環部52a裝設於設置在第2凸緣部51的內周側之第1段差部47a,使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裝設於帽蓋構件52的凸緣部52b和捲筒7的第2段差部47b之間。   [0138] 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是將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和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連結的部分。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是由在一方向較長之2根線材所形成的。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配置於第2凸緣部51之各第1溝槽部51c。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之徑方向外側的端部,亦即上述連接部C(彎折部),是配置於第1溝槽部51c的內部。亦即,線卡止用的連結部69及線卡止用的卡止部65,是在第1溝槽部51c的內部互相連接。   [0139] 利用帽蓋構件52將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裝設於設置在第2凸緣部51的內周側之第2段差部47b,藉此將具有上述構成的各線卡止構件13裝設於捲筒7。   [0140] 如上述般構成線卡止構件13並裝設於第2凸緣部51,在操作電動捲線器1時,縱使發生釣線被配置在第2凸緣部51的外側,仍可防止釣線被卡止部165鉤住。   [0141] <第1彈壓構件>   第1彈壓構件15是讓離合器構件11從驅動軸55離開。第1彈壓構件15,是將離合器構件11朝向從驅動軸55離開的方向彈壓。詳而言之,當離合器構件11對驅動軸55的按壓被解除時,第1彈壓構件15會將離合器構件11朝向從驅動軸55離開的方向彈壓。   [0142] 如圖11A所示般,第1彈壓構件15是與固定於第1殼體構件27之框架構件25及離合器構件11卡合。第1彈壓構件15為例如扭力彈簧。   [0143] 第1彈壓構件15係具有第1螺旋部15a、第1臂部15b及第2臂部15c。如在框架構件25中所說明般,第1螺旋部15a配置於框架構件25之第2突出部25d的外周部。第1臂部15b卡止於框架構件25之第3卡合凹部25e。在第1彈壓構件15之第1螺旋部15a扭轉的狀態下,第2臂部15c卡止於離合器構件11之卡止孔64。   [0144] 如此般,讓第1彈壓構件15卡合於離合器構件11及框架構件25,當離合器構件11對驅動軸55的按壓被解除時,利用第1彈壓構件15使離合器構件11相對於框架構件25繞第2擺動軸心K2擺動。如此,使離合器構件11的姿勢從第1姿勢往第2姿勢變更。   [0145] <第2彈壓構件>   第2彈壓構件17是讓驅動軸55靠近捲筒7。第2彈壓構件17,是以讓驅動軸55靠近捲筒7的方式將馬達9彈壓。詳而言之,當離合器構件11對驅動軸55的按壓被解除時,第2彈壓構件17是以讓驅動軸55靠近捲筒7(第1凸緣部49)的方式將馬達主體53彈壓。   [0146] 如圖9所示般,第2彈壓構件17係具有第2螺旋部17a、第3臂部17b及第4臂部17c。如在框架構件25中所說明般,第2螺旋部17a配置於框架構件25之第1突出部25a的外周部。第3臂部17b卡止於框架構件25之卡止槽部25b。第4臂部17c卡止於保持構件45的爪部45a。   [0147] 如此般,讓第2彈壓構件17與保持構件45及框架構件25卡合,當離合器構件11對驅動軸55的按壓被解除時,利用第2彈壓構件17使馬達9相對於框架構件25繞第1擺動軸心K1擺動。如此,使馬達9的驅動軸55與捲筒7之第1凸緣部49接觸,而讓捲筒7旋轉。   [0148] [變形例1]   在變形例1,線卡止構件113的形狀是與前述實施形態實質上不同。因此,在變形例1,是針對與前述實施形態不同的構成做說明,對於其他構成則將說明省略。對於與前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是賦予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   [0149] 線卡止構件113之卡止部165,亦可形成為如圖15所示般。在此情況,線卡止用的卡止部165之前端部165b是實質上形成為與第2凸緣部51之外側面平行。如此般形成卡止部165之前端部165b,當電動捲線器1動作時,縱使發生釣線配置於第2凸緣部51的外側,仍可確實地防止釣線被卡止部165鉤住。   [0150] [第2實施形態]   在第2實施形態,如圖16~圖19所示般,線卡止構件213的形狀及捲筒117的形狀是與前述實施形態實質上不同。因此,在第2實施形態,是針對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構成做說明,對於其他構成則將說明省略。對於與前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是賦予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   [0151] 第2實施形態之線卡止構件213的形狀是與前述實施形態不同。各線卡止構件213是用於將釣線卡止。   [0152] 如圖19所示般,各線卡止構件213是將1根線材構件彎折而形成的。各線卡止構件213係具有: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及線卡止用的連結部269。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是以能從第4凸緣部152(後述)的外側將釣線卡止的方式形成為鉤狀。   [0153] 如圖17所示般,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一部分,例如在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中之形成為鉤狀的部分之彎曲部265a,是配置成在徑方向上比第3凸緣部151(後述)的外周面更靠外方。此外,在捲筒軸方向上,彎曲部265a配置成比第4凸緣部152的內側面更靠繞線胴部47側。   [0154] 線卡止用的裝設部67的作用,是讓線卡止構件213卡合於捲筒117而防止線卡止構件13的脫離。如圖19所示般,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實質上形成為直線狀。如圖17所示般,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配置於捲筒117之環狀溝槽部151d(後述)。在此是顯示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實質上形成為直線狀的例子,但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亦可呈彎曲。   [0155] 如圖19所示般,線卡止用的連結部269,是將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和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連結的部分。線卡止用的連結部269實質上形成為直線狀。如圖17所示般,線卡止用的連結部269配置於捲筒117之各第2溝槽部151c(後述)。   [0156] 如圖16~圖18所示般,第2實施形態的捲筒117進一步具有傾斜面152c。詳而言之,第2凸緣部51進一步具有傾斜面152c。為了實現此構成,第2實施形態的捲筒117採用以下般的構成。   [0157] 第1凸緣部49是與前述實施形態的構成實質相同。在此,第2凸緣部51是由第3凸緣部151及第4凸緣部152所構成。   [0158] 如圖17所示般,第3凸緣部151設置成,在繞線胴部47的另一端部朝徑方向外方突出。第3凸緣部151係具有:第3凸緣主體151a、複數個(例如3個)第4凹部151b、複數個(例如3個)第2溝槽部151c、以及複數個(例如3個)環狀溝槽部151d。   [0159] 第3凸緣主體151a實質上形成為圓環板狀,且與繞線胴部47之另一端部形成為一體。在複數個第4凹部151b各個配置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一部分。各第4凹部151b設置於第3凸緣主體151a的外周部。詳而言之,各第4凹部151b是以在周方向互相隔著間隔的方式形成於第3凸緣主體151a的外周部。各第4凹部151b是朝捲筒軸方向及徑方向開口。   [0160] 在複數個第2溝槽部151c各個配置線卡止用的連結部269。在徑方向上,各第2溝槽部151c形成於第3凸緣主體151a的外側面。詳而言之,在徑方向上,各第2溝槽部151c是從繞線胴部47的內周部側朝向各第4凹部151b延伸。   [0161] 在複數個環狀溝槽部151d各個配置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各環狀溝槽部151d形成於第3凸緣主體151a的外側面(與第4凸緣主體152a相對向的面)。詳而言之,各環狀溝槽部151d設置於各第2溝槽部151c之徑方向內側端。各環狀溝槽部151d,是以將在周方向鄰接之第2溝槽部151c連結的方式形成於第3凸緣主體151a的外側面。   [0162] 第4凸緣部152裝設於第3凸緣部151。在此,第4凸緣部152,是利用作為固定手段之例如黏著劑來固定於第3凸緣部151。詳而言之,線卡止用的連結部269配置於各第2溝槽部151c,線卡止用的裝設部267配置於各環狀溝槽部151d。在此狀態下,如上述般,讓第4凸緣部152固定於第3凸緣部151。如此,各線卡止構件13是被第3凸緣部151及第4凸緣部152挾持。   [0163] 如圖16及圖17所示般,第4凸緣部152係具有第4凸緣主體152a、複數個(例如3個)第5凹部152b、以及複數個(例如3個)傾斜面152c。第4凸緣主體152a實質上形成為圓環狀。   [0164] 在捲筒軸方向上,複數個第5凹部152b各個是與各第4凹部151b對置。各第5凹部152b及各第4凹部151b,是對應於前述實施形態的各第3凹部51b。   [0165] 在各第5凹部152b配置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一部分。各第5凹部152b設置於第4凸緣主體152a的外周部。詳而言之,各第5凹部152b,是以在周方向互相隔著間隔的方式形成於第4凸緣主體152a之外周部。各第5凹部152b是朝捲筒軸方向及徑方向開口。   [0166] 如圖16~圖18所示般,複數個傾斜面152c各個設置成,在第4凸緣主體152a的外側面152s和各第5凹部152b之間與各第5凹部152b形成連續。例如,如圖16及圖18所示般,當將捲筒117從外側觀察的情況,各傾斜面152c,是以包圍各第5凹部152b之周圍的方式將第4凸緣主體152a的外側面152s和各第5凹部152b的壁部連結。   [0167] 如圖17所示般,在捲筒軸方向上,各傾斜面152c設置於第4凸緣主體152a的外側面152s和各第5凹部152b的壁部之間。在捲筒軸方向上,各傾斜面152c設置於第4凸緣主體152a的外側面152s和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間。   [0168] 如圖17所示般,在包含捲筒117的第1旋轉軸心J1及通過各第5凹部152b之底部的剖面上,各傾斜面152c實質上形成為三角形狀。各傾斜面152c係包含:沿著各第5凹部152b的緣部之底邊、以及沿著第4凸緣主體152a之外側面152s的緣部之2個斜邊。在從第3凸緣主體151a離開之捲筒軸方向上,各傾斜面152c的頂點T設置於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外側。   [0169] 如圖16~圖18所示般,在捲筒軸方向上,形成各傾斜面152c和第4凸緣主體152a的外側面152s的邊界之第1隅角部152d,是設置於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外側。詳而言之,在從第3凸緣主體151a離開之捲筒軸方向上,第1隅角部152d設置於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外側。   [0170] 在捲筒軸方向上,形成各傾斜面152c和各第5凹部152b的壁部的邊界之第2隅角部152e,是設置於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外側。詳而言之,在從第3凸緣主體151a離開之捲筒軸方向上,第2隅角部152e設置於線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外側。傾斜面152c、第1隅角部152d及第2隅角部152e,是將第4凸緣主體152a實施倒角加工而形成的。將傾斜面152c、第1隅角部152d及第2隅角部152e,解釋成傾斜部亦可。   [0171] <總結>   在電動捲線器1,馬達9之驅動軸55的第2旋轉軸心J2,是朝與捲筒7,117之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離合器構件11之第2擺動軸心K2,是朝與捲筒7,117之第1旋轉軸心J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從與捲筒7,117之第1旋轉軸心J1垂直的方向觀察,離合器構件11之第2擺動軸心K2配置成與驅動軸55之第2旋轉軸心J2隔著間隔。在該配置中,是在離合器構件11之第2擺動軸心K2和驅動軸55之第2旋轉軸心J2之間,離合器構件11將驅動軸55按壓。藉此,離合器構件11讓驅動軸55從捲筒7,117離開。   [0172] 如此般,在電動捲線器1,利用離合器構件11能讓驅動軸55從捲筒7,117離開。此外,從與捲筒7,117之第1旋轉軸心J1垂直的方向觀察,離合器構件11之擺動軸心K2配置成與驅動軸55之第2旋轉軸芯J2隔著間隔,因此沿著捲筒7,117之第1旋轉軸心J1的方向觀察時,可將驅動軸55和第2旋轉軸芯J2的間隔縮窄。如此,能夠使捲線器主體3的高度尺寸變得小型化。   [0173] 在電動捲線器1,在關於捲筒軸5之軸方向上,線卡止構件13,113,213配置成比第2凸緣部51(或第4凸緣部152)的外側面更靠內側,因此縱使在進行釣魚時讓釣線配置在第2凸緣部51的軸方向外側,釣線仍不容易被線卡止構件13,113,213鉤住。亦即,在電動捲線器1,在捲線器使用時可防止線卡止構件13,113,213鉤住釣線。   [0174] 在電動捲線器1,釣線侵入抑制部35將第1凸緣部49的外周部覆蓋,因此可抑制釣線侵入主殼體21和第1凸緣部49之間。亦即,在電動捲線器1,可抑制釣線侵入捲線器主體3和第1凸緣部49之間。   [0175] [其他實施形態]   (a)在前述實施形態,雖是顯示主殼體21具有2個殼體構件(第1殼體構件27及第2殼體構件29)的例子,但構成主殼體21之殼體構件的個數並不限定於此。   [0176] (b)在前述實施形態,雖是顯示將捲筒軸5配置成水平且與釣線的放出方向垂直的例子,但配置成與釣線的放出方向成為平行、或相對於釣線的放出方向成為傾斜亦可。
[0177]
1‧‧‧電動捲線器
R‧‧‧短釣竿
3‧‧‧捲線器主體
5‧‧‧捲筒軸
7、117‧‧‧捲筒
9‧‧‧馬達
11‧‧‧離合器構件
13、113、213‧‧‧線卡止構件
15‧‧‧第1彈壓構件
17‧‧‧第2彈壓構件
19‧‧‧電源部
27c‧‧‧長孔部
47‧‧‧繞線胴部
49‧‧‧第1凸緣部
51‧‧‧第2凸緣部
151‧‧‧第3凸緣部
152‧‧‧第4凸緣部
51b‧‧‧第3凹部
51c‧‧‧第1溝槽部
55‧‧‧驅動軸
57‧‧‧裝設部
59‧‧‧按壓部
61‧‧‧延長部
63‧‧‧內蓋部
65、165、265‧‧‧線卡止用的卡止部
67、267‧‧‧線卡止用的裝設部
69、269‧‧‧線卡止用的連結部
152c‧‧‧傾斜面
152d‧‧‧第1隅角部
152e‧‧‧第2隅角部
J1‧‧‧第1旋轉軸心
J2‧‧‧第2旋轉軸心
K1‧‧‧第1擺動軸心
K2‧‧‧第2擺動軸心
S‧‧‧內部空間
G‧‧‧外部空間
[0027]   圖1係將採用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從前方觀察時的立體圖。   圖2係前述電動捲線器的右側視圖。   圖3係前述電動捲線器的前視圖。   圖4係將前述電動捲線器從上方觀察時的俯視圖(將捲線器主體除去)。   圖5係前述電動捲線器的左側視圖。   圖6A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第1殼體構件的左側視圖。   圖6B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第2殼體構件的左側視圖。   圖6C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蓋構件的左側視圖。   圖7係將前述電動捲線器從前方觀察時的放大立體圖(將捲筒除去)。   圖8A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副殼體的左側視圖。   圖8B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副殼體的前視圖。   圖8C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副殼體的右側視圖。   圖9係說明在前述電動捲線器之框架構件上所裝設的馬達之立體圖。   圖10係將前述電動捲線器之框架構件從下方觀察的俯視圖。   圖11A係顯示對於前述電動捲線器的框架構件之離合器構件的裝設形態之立體圖。   圖11B係說明前述電動捲線器之離合器構件的姿勢之前視圖(第1姿勢)。   圖11C係說明前述電動捲線器之離合器構件的姿勢之前視圖(第2姿勢)。   圖12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捲筒的立體圖。   圖13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捲筒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4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線卡止構件的立體圖。   圖15係前述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1之捲筒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6係採用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的捲筒之左側視圖。   圖17係沿著前述電動捲線器之捲筒的切斷線XVII之捲筒的剖面圖。   圖18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捲筒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9係前述電動捲線器之線卡止構件的立體圖。

Claims (9)

  1. 一種電動捲線器,係具備捲線器主體、捲筒軸、捲筒以及馬達,   前述捲筒軸,是呈水平地裝設於前述捲線器主體;   前述捲筒,係具有供釣線捲繞之繞線胴部及設置於前述繞線胴部之凸緣部,且被前述捲筒軸可旋轉地支承;   前述馬達具有驅動軸,前述驅動軸是藉由與前述凸緣部接觸而讓前述捲筒旋轉;   前述捲線器主體係具有主體部、捲筒軸保持部以及釣線侵入抑制部,   前述捲筒軸保持部,是設置於前述主體部且用於保持前述捲筒軸;   前述釣線侵入抑制部,是設置於前述捲筒軸保持部,且藉由覆蓋前述凸緣部的外周部而抑制前述釣線侵入前述主體部和前述凸緣部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釣線侵入抑制部係具有覆蓋部,前述覆蓋部是形成為沿著前述凸緣部的外周部且將前述凸緣部的外周部局部地覆蓋。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凸緣部係具有:被前述覆蓋部覆蓋之第1外周部、及未被前述覆蓋部覆蓋之第2外周部。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在關於前述捲筒軸的徑方向上,前述第2外周部是從前述捲線器主體的外表面局部地突出。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主體部具有捲筒配置部,前述捲筒配置部為了配置前述捲筒而使外表面形成為凹狀;   前述覆蓋部具有第1覆蓋部,在關於前述捲筒軸的徑方向上,前述第1覆蓋部是設置於前述捲筒配置部之開口側。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覆蓋部進一步具有第2覆蓋部,   前述第2覆蓋部,是從前述第1覆蓋部朝向繞前述捲筒軸的周方向延伸,且配置於前述捲筒配置部和前述凸緣部的外周部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在前述周方向上,前述驅動軸配置成與前述第2覆蓋部的端部隔著間隔。
  8.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主體部具有捲筒配置部,前述捲筒配置部為了配置前述捲筒而使外表面形成為凹狀;   前述釣線侵入抑制部進一步具有連結部,前述連結部用於將前述覆蓋部和前述捲筒軸保持部連結;   在關於前述捲筒軸的軸方向上,前述連結部是配置於前述捲筒配置部和前述凸緣部之間。
  9.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動捲線器,其中,   在繞前述捲筒軸的周方向上,前述覆蓋部是在以前述驅動軸為基準180度以上且未達300度的範圍內將前述凸緣部的外周部局部地覆蓋。
TW107103371A 2017-06-07 2018-01-31 電動捲線器 TWI749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2977 2017-06-07
JP2017112977A JP6986864B2 (ja) 2017-06-07 2017-06-07 電動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350A true TW201902350A (zh) 2019-01-16
TWI749164B TWI749164B (zh) 2021-12-11

Family

ID=64573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3371A TWI749164B (zh) 2017-06-07 2018-01-31 電動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86864B2 (zh)
KR (1) KR102502470B1 (zh)
CN (1) CN108990930B (zh)
TW (1) TWI7491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6865B2 (ja) 2020-06-30 2024-03-2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84211A (en) * 1954-02-17 1959-04-28 True Temper Corp Fishing reel guard
JP3142158B2 (ja) * 1991-08-30 2001-03-07 ボッシュ ブレーキ 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変速機操作装置の制御方法
CN2607770Y (zh) * 2003-01-28 2004-03-31 威海光威渔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带防线环的渔线轮
JP4403027B2 (ja) * 2004-06-25 2010-01-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遠心制動装置
JP3142158U (ja) * 2008-03-24 2008-06-05 有限会社 カズ 電動リール付き釣り竿
KR20100042012A (ko) * 2008-10-15 2010-04-23 오세전 낚시용 릴
JP4392627B1 (ja) * 2009-07-03 2010-01-06 有限会社大館精工 釣り用電動リール
JP2011167134A (ja) 2010-02-19 2011-09-01 Globeride Inc スプールを備えた魚釣用リール
JP5707074B2 (ja) * 2010-09-17 2015-04-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JP5777867B2 (ja) * 2010-09-17 2015-09-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JP5736267B2 (ja) 2011-07-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JP6145606B2 (ja) * 2012-12-20 2017-06-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リール本体、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6295047B2 (ja) * 2013-09-20 2018-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606327B2 (ja) * 2014-12-05 2019-11-13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86864B2 (ja) 2021-12-22
TWI749164B (zh) 2021-12-11
JP2018201451A (ja) 2018-12-27
CN108990930A (zh) 2018-12-14
KR102502470B1 (ko) 2023-02-23
CN108990930B (zh) 2022-02-18
KR20180133774A (ko) 2018-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5053916A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6198538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6198539B2 (ja) 両軸受けリール
TW201902350A (zh) 電動捲線器
CN100421557C (zh) 用于双轴承绕线轮的绕线轮单元
JP2007220506A (ja) 電子機器のコネクタ抜け止め構造。
JP2015053917A5 (zh)
JP2015053918A5 (zh)
JP2004141103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TWI780108B (zh) 電動捲線器
KR101153255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드래그 기구
TWI791482B (zh) 釣魚用捲線器
JP2018201451A5 (zh)
TWI757500B (zh) 電動捲線器
TW201922091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2018201450A5 (zh)
JP2021180695A (ja) 内視鏡用外付機構
JP2019013155A5 (zh)
CN109619056B (zh) 双轴承渔线轮
CN113973788A (zh) 钓鱼用电动渔线轮
JP6748543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糸止め装置
JP3073420U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H09259580A (ja) カセットドアの取付装置
JP2000295949A (ja) 両軸受リ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