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90930A - 电动渔线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渔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90930A
CN108990930A CN201810260486.0A CN201810260486A CN108990930A CN 108990930 A CN108990930 A CN 108990930A CN 201810260486 A CN201810260486 A CN 201810260486A CN 108990930 A CN108990930 A CN 108990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ol
fishing line
axis
reel
cov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604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90930B (zh
Inventor
川俣敦史
林健太郎
名子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990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90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27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pick-up, i.e. for reels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2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motor-drive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渔线轮。电动渔线轮(1)具有渔线轮主体(3)、卷线筒轴(5)、卷线筒(7)和电机(9)。渔线轮主体(3)具有主壳体(21)、卷线筒轴保持部(33)和渔线侵入限制部(35)。卷线筒轴保持部(33)被设置于主壳体(21),且保持卷线筒轴(5)。渔线侵入限制部(35)被设置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渔线侵入限制部(35)通过覆盖凸缘部(49)的外周部,来限制渔线侵入主壳体(21)与凸缘部(40)之间。据此,能够防止使用渔线轮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电动渔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渔线轮(Electric Reel)。
背景技术
在垂钓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 s)等小鱼时,有时使用钓鱼用渔线轮、例如使用电动渔线轮。这种类型的电动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轴(spool shaft)、卷线筒(spool)和电机(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在渔线轮主体的顶端安装有竿梢节(top rod)。卷线筒轴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被支承在卷线筒轴上。电机具有驱动轴。驱动轴通过与卷线筒接触来使卷线筒进行旋转。在这种渔线轮中,存在卷线筒的旋转轴相对于渔线轮主体铅垂配置的渔线轮(专利文献1)、和卷线筒的旋转轴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水平配置的渔线轮(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67134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2007号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渔线轮中,设有渔线卡止件的上侧的凸缘部(flange part)露出,下侧的凸缘部被渔线轮主体覆盖。因此,在卷线筒旋转时用手指对卷线筒(上侧的凸缘部)施加阻力的情况下,即进行拇指控线操作(thumbing)的情况下,存在手指接触渔线卡止件的担忧。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电动渔线轮中,卷线筒轴被水平配置,因此,能够解决专利文献1中的问题。然而,在这种类型的电动渔线轮中,在渔线轮主体和卷线筒的凸缘部的轴向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在进行垂钓时,在渔线松弛的情况下,存在卷线主体部上的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的担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渔线轮,该电动渔线轮能够防止在使用将卷线筒轴水平配置的渔线轮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轴、卷线筒和电机。卷线筒轴被水平安装于渔线轮主体。卷线筒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卷线筒轴。卷线筒具有被卷绕渔线的卷线主体部和设置于卷线主体部的凸缘部。电机具有通过与凸缘部接触来使卷线筒进行旋转的驱动轴。
在此,渔线轮主体具有主体部、卷线筒轴保持部和渔线侵入限制部。卷线筒轴保持部被设置于主体部且保持卷线筒轴。渔线侵入限制部被设置于卷线筒轴保持部。渔线侵入限制部通过覆盖凸缘部的外周部来限制渔线侵入主体部与凸缘部之间。
在本电动渔线轮中,渔线侵入限制部覆盖凸缘部的外周部,因此,能够限制渔线侵入主体部与凸缘部之间。即,在本电动渔线轮中,能够限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渔线侵入限制部具有罩部。罩部以沿凸缘部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且对凸缘部的外周部进行局部覆盖。
通过该结构,能够限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并且能够通过对没有被罩部覆盖的凸缘部进行拇指控线操作,来控制卷线筒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凸缘部具有被罩部覆盖的第1外周部和没有被罩部覆盖的第2外周部。
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对第2外周部进行拇指控线操作,来良好地控制卷线筒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第2外周部在关于卷线筒轴的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对第2外周部进行拇指控线操作,来更良好地控制卷线筒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主体部具有卷线筒配置部。卷线筒配置部用于配置卷线筒,通过使主体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罩部具有第1罩部。第1罩部在关于卷线筒轴的径向上,被设置于卷线筒配置部的开口侧。
通过该结构,能够使电动渔线轮紧凑地形成,并且能够良好地限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罩部还具有第2罩部。第2罩部从第1罩部沿环绕卷线筒轴的周向延伸,且被配置于卷线筒配置部与凸缘部的外周部之间。
通过该结构,能够更良好地限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驱动轴在周向上,与第2罩部的端部隔开间隔而配置。
通过该结构,即使渔线轮主体上设有渔线侵入限制部,也能够使驱动轴良好地与凸缘部接触。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主体部具有卷线筒配置部,该卷线筒配置部用于配置卷线筒,通过使主体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而形成。在该情况下,渔线侵入限制部还具有连结罩部和卷线筒轴保持部的连结部。连结部在关于卷线筒轴的轴向上,被配置于卷线筒配置部与凸缘部之间。
通过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优选为,罩部在环绕卷线筒轴的周向上,从驱动轴起在180度以上且低于300度的范围内对凸缘部的外周部进行局部覆盖。
通过该结构,能够限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并且能够良好地对没有被罩部覆盖的凸缘部进行拇指控线操作。
在本发明中,在电动渔线轮中,能够防止在使用渔线轮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来观察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渔线轮时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电动渔线轮的右视图。
图3是所述电动渔线轮的主视图。
图4是从上方来观察所述电动渔线轮时的俯视图(渔线轮主体除外)。
图5是所述电动渔线轮的左视图。
图6A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第1壳体部件的左视图。
图6B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第2壳体部件的左视图。
图6C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盖部件的左视图。
图7是从前方来观察所述电动渔线轮时的放大立体图(卷线筒除外)。
图8A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副壳体的左视图。
图8B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副壳体的主视图。
图8C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副壳体的右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所述电动渔线轮中安装于框架部件的电机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下方来观察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框架部件的仰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离合器部件向框架部件的安装方式的立体图。
图11B是用于说明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离合器部件的姿态的主视图(第1姿态)。
图11C是用于说明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离合器部件的姿态的主视图(第2姿态)。
图12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卷线筒的立体图。
图13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卷线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渔线卡止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卷线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是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渔线轮的卷线筒的左视图。
图17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卷线筒的沿剖切线XVI I剖切的卷线筒的剖视图。
图18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卷线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9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渔线卡止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渔线轮;R:钓鱼竿;3:渔线轮主体;5:卷线筒轴;7、117:卷线筒;9:电机;11:离合器部件;13、113、213:渔线卡止部件;15:第1施力部件;17:第2施力部件;19:电源部;27c:长孔部;47:卷线主体部;49:第1凸缘部;51:第2凸缘部;151:第3凸缘部;152:第4凸缘部;51b:第3凹部;51c:第1槽部;55:驱动轴;57:安装部;59:推压部;61:延长部;63:内盖部;65、165、265: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7、267: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9、269: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152c:倾斜面;152d:第1角部;152e:第2角部;J1:第1旋转轴心;J2:第2旋转轴心;K1:第1摆动轴心;K2:第2摆动轴心;S:内部空间;G:外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采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渔线轮1是垂钓西太公鱼等小鱼时使用的渔线轮。
如图1~图3所示,电动渔线轮1具有渔线轮主体3、卷线筒轴5(参照图7)、卷线筒7、电机9、离合器部件11和多个(例如3个)渔线卡止部件13。另外,如图9和图11A所示,电动渔线轮1还具有第1施力部件15和第2施力部件17。并且,如图5所示,电动渔线轮1还具有用于驱动电机9而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电源部19。
在此,预先对下面使用的用语进行说明。
有时将在竿梢节R被安装于电动渔线轮1的状态下,竿梢节R延伸的方向、即放出渔线的方向记作前方。另外,有时将与竿梢节R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与放出渔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记作后方。
根据上述的前方和后方的定义,有时在渔线轮主体3中使用前部和后部这样的用语。另外,有时将配置有显示部4的一侧(部分)记作上侧(上部),将配置有电源部19的一侧(部分)记作下侧(下部)。并且,有时根据前部、后部、上部和下部,而使用侧部这样的用语。
如图2~图4所示,第1旋转轴心J1是卷线筒7的旋转轴心。第1旋转轴心J1与卷线筒轴5的轴心同心。有时将第1旋转轴心J1延伸的方向、和沿第1旋转轴心J1的方向记作卷线筒轴向。
如图2~图4所示,第2旋转轴心J2是电机9的驱动轴55的旋转轴心。第2旋转轴心J2与包含第1旋转轴心J1的平面H隔开间隔而配置。第2旋转轴心J2可以在某一点与平面H交叉,也可以与平面H平行。在此,第2旋转轴心J2与平面H交叉。
在此,平面H是实质上平行于与渔线轮主体3下部接触的基准面K(参照图2)的面。详细而言,基准面K是在3个以上的点与渔线轮主体3的下部接触的面。另外,基准面K与第1旋转轴心J1、第2旋转轴心J2和第2摆动轴心K2(后述)隔开间隔而配置。
如图4所示,第2旋转轴心J2沿与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从与平面H垂直相交的方向来观察平面H的情况下,第2旋转轴心J2沿与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另外,在驱动轴55与卷线筒7接触的状态下,第2旋转轴心J2沿与第1旋转轴心J1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4所示,第1摆动轴心K1是电机9的摆动轴心。第1摆动轴心K1沿通过包含第1旋转轴心J1的平面H的方向延伸。另外,第1摆动轴心K1沿与卷线筒7的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4所示,第2摆动轴心K2是离合器部件11的摆动轴心。第2摆动轴心K2与包含第1旋转轴心J1的平面H隔开间隔而配置。第2摆动轴心K2可以在某一点与平面H交叉,也可以与平面H平行。在此,第2摆动轴心K2与平面H交叉。
如图4所示,第2摆动轴心K2沿与卷线筒7的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从与包含第1旋转轴心J1的平面H垂直相交的方向,来观察包含第2摆动轴心K2的平面H的情况下,第2摆动轴心K2沿与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在此,第2摆动轴心K2沿实质上与第1旋转轴心J1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
<渔线轮主体>
如图1所示,在渔线轮主体3的前部安装有竿梢节R。如图1和图2所示,在渔线轮主体3的上部设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4。在渔线轮主体3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间S。即,渔线轮主体3具有内部空间S。另外,渔线轮主体3具有从内部空间S连通到外部空间G的长孔部27c。另外,在图1和图2中,通过使标记S的下划线为虚线,来表示是内部空间S。
渔线轮主体3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在从上方来观察渔线轮主体3(显示部4)的情况下,渔线轮主体3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在渔线轮主体3的说明中,有时使用长边方向、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这样的用语。
从上方来观察渔线轮主体3(显示部4)时,短边方向是与长边方向和高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是在基准面K上来定义的。高度方向是与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
如图5所示,渔线轮主体3具有主壳体(main case)21(主体部一例)、副壳体(subcase)23和框架部件25(参照图10)。
(主壳体)
主壳体21通过组装多个壳体部件而形成。另外,如图5所示,在主壳体21上形成有卷线筒收容凹部22。在卷线筒收容凹部22配置有卷线筒7。卷线筒收容凹部22通过在主壳体21上,比其他部分凹进而形成。即,卷线筒收容凹部22是使主壳体21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的部分,卷线筒7配置在该部分。
如图5和图6A~图6C所示,主壳体21具有第1壳体部件27、第2壳体部件29和盖部件30。
-第1壳体部件-
如图5所示,在第1壳体部件27上设置有显示部4。显示部4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如图6A所示,第1壳体部件27具有第1壳体主体27a、包含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第1凹部27b和上述的长孔部27c。
第1凹部27b形成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壁部。第1凹部27b由第1壳体部件27的外表面形成。详细而言,通过使第1壳体主体27a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来形成第1凹部27b。
长孔部27c从由第1壳体部件27和第2壳体部件29形成的内部空间S,连通到第1壳体部件27和第2壳体部件29外侧的外部空间G。在图6A中,通过使标记S的下划线为虚线,来表示内部空间S的部分。
详细而言,长孔部27c被设置于第1壳体主体27a、例如被设置于第1壳体主体27a的上部。长孔部27c从第1壳体主体27a的内表面朝向外表面贯穿第1壳体主体27a。长孔部27c在第1壳体主体27a上沿卷线筒轴向延伸。离合器部件11贯插于长孔部27c(参照图1)。在离合器部件11摆动时,离合器部件11(后述的延长部)在长孔部27c内部移动。
-第2壳体部件-
如图5所示,第2壳体部件29被安装于第1壳体部件27。在此,第2壳体部件29通过固定部件,例如通过螺钉部件32而被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27。在该状态下,被第1壳体部件27和第2壳体部件29包围的空间成为上述的内部空间S。
如图6B所示,第2壳体部件29具有第2壳体主体29a、包含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第2凹部29b、和用于收装电源部19的电源收装部29c。
第2凹部29b形成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壁部和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底部。第2凹部29b由第2壳体部件29的外表面形成。详细而言,通过使第2壳体主体29a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来形成第2凹部29b。
电源收装部29c在第2壳体主体29a上形成为凹状。详细而言,电源收装部29c在长边方向上,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的凹状。
在电源收装部29c配置有电源部19。电源部19、例如多个(例如2个)电池在长边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多个(例如2个)电池在电源收装部29c中串联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电源收装部29c和电源部19,在沿卷线筒轴5的方向上,能够使渔线轮主体3小型化。即,能够使第2壳体部件29的宽度(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形成有电源收装部29c的部分的宽度比第1壳体部件27的宽度(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小。据此,能够提高电动渔线轮1的握持性。
在此,如图5所示,电源收装部29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盖部件30与卷线筒7之间。详细而言,电源收装部29c的端部被配置于盖部件30与卷线筒7之间。即,电源部19的一部分,例如电池的端部被配置于盖部件30与卷线筒7之间。通过这样构成电源收装部29c和电源部19,能够缩小第2壳体部件29的全长、即渔线轮主体3的全长(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盖部件-
如图5所示,盖部件30是覆盖电源收装部29c的部件。盖部件30是堵塞电源收装部29c的开口的部件。如图6C所示,盖部件30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第2壳体主体29a。盖部件30具有盖主体30a、第1爪部30b和第2爪部30c。盖主体30a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的板状。
盖主体30a朝向第2壳体主体29a侧(电源收装部29c侧)而形成为弓形。详细而言,盖主体30a在长边方向上,朝向第2壳体主体29a侧(电源收装部29c侧)而形成为弓形。
第1爪部30b形成于盖主体30a的一端部,且卡合于设置在第2壳体部件29前部(电源收装部29c前部)的卡合凹部(未图示)。第2爪部30c形成于盖主体30a的另一端部,且弹性卡合于设置在第2壳体部件29后部(电源收装部29c后部)的卡合凹部(未图示)。
通过这样构成盖部件30,当将盖部件30安装于第2壳体主体29a时,能够使形成为弓形的盖主体30a的上表面30d可靠地与第2壳体主体29a的下表面29d(电池收装部侧的外表面)接触。即,能够使盖部件30和第2壳体部件29之间可靠地接触。
(副壳体)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副壳体23具有副壳体主体31、卷线筒轴保持部33、渔线侵入限制部35和竿梢安装部37。
-副壳体主体-
如图7所示,副壳体主体31被设置在主壳体21上。详细而言,副壳体主体31被配置于第1壳体部件27的开口27e(参照图6A)和第2壳体部件29的开口29e(参照图6B)。
如图8A~图8C所示,副壳体主体31具有壳体安装部31a。壳体安装部31a通过固定部件,例如通过螺钉部件而被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27的内表面。详细而言,螺钉部件贯插于壳体安装部31a,例如贯插于孔部,螺钉部件螺合于第1壳体部件27的内表面的内螺纹部27d(参照图6A)。
-卷线筒轴保持部-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卷线筒轴保持部33是保持卷线筒轴5的部分。卷线筒轴保持部33被设置于副壳体主体31。详细而言,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一体形成于副壳体主体31。
卷线筒轴保持部33具有用于安装卷线筒轴5的卷线筒轴用的安装孔33a。卷线筒轴5被固定于卷线筒轴用的安装孔33a。详细而言,卷线筒轴5的一端部被固定于卷线筒轴用的安装孔33a。据此,卷线筒轴5的一端部(基端部)被固定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卷线筒轴5的另一端部(顶端部)成为自由端。
-渔线侵入限制部-
如图5所示,渔线侵入限制部35通过覆盖第1凸缘部49(后述)的外周部,来限制渔线侵入主壳体21与第1凸缘部49之间。如图7所示,渔线侵入限制部35被设置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详细而言,渔线侵入限制部35与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一体形成。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渔线侵入限制部35具有罩部41和罩用的连结部43。
(罩部)
如图5所示,罩部41对第1凸缘部49的外周部进行局部覆盖。罩部41以沿第1凸缘部49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例如,罩部41(后述的第1罩部41a和第2罩部41b)在环绕卷线筒轴5的周向上,从驱动轴55起在180度以上且低于300度的范围内,对第1凸缘部49的外周部进行局部覆盖。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罩部41具有第1罩部41a和第2罩部41b。第1罩部41a在关于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被设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开口侧。在此,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开口侧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前方和上方对应。
详细而言,第1罩部41a在卷线筒轴5的前方,被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开口侧。第1罩部41a在竿梢安装部37的上方,被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开口侧。如图8A和图8C所示,第1罩部41a形成为圆弧形。如图8B所示,第1罩部41a与罩用的连结部43一体形成,在卷线筒轴向上从罩用的连结部43突出。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第2罩部41b从第1罩部41a沿环绕卷线筒轴5的周向延伸,且被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与第1凸缘部49的外周部之间。详细而言,第2罩部41b在周向上从第1罩部41a向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底部侧延伸,且被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内部。
如图8A和图8C所示,第2罩部41b形成为圆弧形。第2罩部41b与第1罩部41a一体形成,从第1罩部41a沿周向延伸。第2罩部41b的端部在周向上与驱动轴55隔开间隔而配置。第2罩部41b与罩用的连结部43一体形成,在卷线筒轴向上从罩用的连结部43突出(参照图7)。
(罩用的连结部)
罩用的连结部43是连结罩部41和卷线筒轴保持部33的部分。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罩用的连结部43与罩部41及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一体形成。罩用的连结部43的外周部形成为圆弧形。在连结部的外周部,一体形成有第1罩部41a和第2罩部41b。
如图3所示,罩用的连结部43在卷线筒轴向(关于卷线筒轴5的轴向)上,被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与第1凸缘部49之间。详细而言,在卷线筒轴向上,罩用的连结部43的内周部被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的壁部22a与第1凸缘部49之间。
-竿梢安装部-
竿梢节R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竿梢安装部37。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竿梢安装部37被设置于副壳体主体31。详细而言,竿梢安装部37形成为筒形,并且从副壳体主体31突出。渔线的限位器所接触的限位器引导部(未图示)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竿梢安装部37和竿梢节R的基端部外周。
(框架部件)
如图9所示,框架部件25被安装于第1壳体部件27。详细而言,框架部件25通过固定机构,例如通过螺钉部件26而被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27。
电机9以可绕第1摆动轴心K1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具体而言,保持电机9的保持部件45以可绕第1摆动轴心K1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即,电机9通过保持部件45,以可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
如图9和图10所示,框架部件25具有第1突出部25a、卡止槽部25b和第1摆动轴部25c。第2施力部件17被安装于第1突出部25a。第1突出部25a从框架部件25向第2壳体部件29突出。第1突出部25a形成为圆柱形。
第2施力部件17的线圈部、例如扭簧的第2线圈部17a被安装于第1突出部25a的外周部。第2施力部件17的第3臂部17b卡止于卡止槽部25b。在此,第2施力部件17的第4臂部17c卡止于设置于保持部件45的爪部45a。
保持部件45以可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第1摆动轴部25c。第1摆动轴部25c从框架部件25向第2壳体部件29突出。第1摆动轴部25c形成为圆筒形。保持部件45的孔部45b配置在第1摆动轴部25c的外周部。在第1摆动轴部25c的内周部拧入用于防止保持部件45脱落的防脱部件,例如拧入螺钉部件28。第1摆动轴部25c的轴心与第1摆动轴心K1对应。
另外,如图10和图11A所示,离合器部件11以可绕第2摆动轴心K2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框架部件25具有第2突出部25d、第3卡合凹部25e和第2摆动轴部25f。
第1施力部件15被安装于第2突出部25d。第2突出部25d被设置于框架部件25的前壁。第2突出部25d从框架部件25向卷线筒7侧突出。第2突出部25d形成为圆柱形。
第1施力部件15的线圈部、例如扭簧的第1线圈部15a被安装于第2突出部25d的外周部。第1施力部件15的第1臂部15b卡止于第3卡合凹部25e。在此,第1施力部件15的第2臂部15c卡止于设置在离合器部件11的卡止孔64(后述)。
离合器部件11以可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第2摆动轴部25f。第2摆动轴部25f被设置于框架部件25的前壁。第2摆动轴部25f从框架部件25向卷线筒7侧突出。第2摆动轴部25f形成为圆筒形。
离合器部件11的第1孔部57a(后述)配置在第2摆动轴部25f的外周部。在第2摆动轴部25f的内周部拧入用于防止离合器部件11脱落的防脱部件,例如拧入螺钉部件。第2摆动轴部25f的轴心与第2摆动轴心K2对应。
<卷线筒轴>
如图7所示,卷线筒轴5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卷线筒轴5被水平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详细而言,卷线筒轴5水平且与渔线的放出方向垂直地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在此,所谓“水平”,具有“与重力的方向成直角”的含义。另外,所谓“水平”,还包括“与重力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含义。
另外,在使用电动渔线轮1时将其载置在台上等的状态下,卷线筒轴5以实质上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即可,并不是在钓鱼者握持的状态下,卷线筒轴5保持准确的水平的意思。
例如,卷线筒轴5被安装于副壳体23的卷线筒轴保持部33。如上所述,卷线筒轴5被固定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上的卷线筒轴用的安装孔33a。据此,在卷线筒轴5的基端部固定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的状态下,卷线筒轴5以悬臂形式的支承方式被支承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
<卷线筒>
如图1所示,卷线筒7被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前部,用于卷绕渔线。卷线筒7被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卷线筒收容凹部22。卷线筒7以可相对于卷线筒轴5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如图4所示,卷线筒7以可绕第1旋转轴心J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卷线筒轴5。
详细而言,在卷线筒7配置于卷线筒收容凹部22,且通过第1轴承46a和第2轴承46b(后述;参照图13)支承于卷线筒轴5的状态下,将固定部件、例如将螺母部件34(参照图7)安装于卷线筒轴5。据此,卷线筒7被安装于卷线筒轴5。
如图12所示,卷线筒7具有卷线主体部47、第1凸缘部49和第2凸缘部51。
(卷线主体部)
卷线主体部47形成为筒形,在卷线主体部47的外周卷绕渔线。卷线筒轴5贯插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孔部)。
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在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配置有第1轴承46a和第2轴承46b。在第1轴承46a与第2轴承46b的轴向之间配置有筒形部件46c。筒形部件46c作为第1轴承46a和第2轴承46b的隔圈来发挥作用。
第1轴承46a和第2轴承46b分别具有外圈、内圈和配置于外圈与内圈之间的转动体。第1轴承46a的外圈和第2轴承46b的外圈被压入固定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面。第1轴承46a的内圈和第2轴承46b的内圈被安装于卷线筒轴5。通过这些第1轴承46a和第2轴承46b,卷线筒7能绕卷线筒轴5进行旋转。
在此,在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的第2凸缘部51侧安装有帽部件52。帽部件52用于将渔线卡止部件13安装于第2凸缘部51。
帽部件52具有圆环部52a和凸边部52b。圆环部52a实质上形成为环形。圆环部52a被压入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凸边部52b一体形成于圆环部52a的外周部。凸边部52b在卷线筒轴向上,与第2凸缘部51相对配置。
在此,在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的第2凸缘部51侧形成有第1台阶部47a。在第1台阶部47a的径向内侧,第2轴承46b局部突出。在第1台阶部47a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环形的第2台阶部47b。
在第2台阶部47b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后述;参照图14)。在该状态下,帽部件52的圆环部52a被压入第1台阶部47a与第2轴承46b的径向间。于是,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被配置于帽部件52的凸边部52b与第2台阶部47b之间。这样一来,渔线卡止部被安装于第2凸缘部51。
另外,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的第2凸缘部51侧也可以解释为第2凸缘部51的内周侧。
(第1凸缘部)
如图12所示,第1凸缘部49在卷线主体部47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第1凸缘部49实质上形成为圆环板状,一体形成于卷线主体部47的一端部。
如图4所示,第1凸缘部49被配置于第2旋转轴心J2与第2摆动轴心K2之间。例如,第1凸缘部49被配置于驱动轴55与框架部件25的第2摆动轴部25f之间。
如图5所示,第1凸缘部49被罩部41局部覆盖。第1凸缘部49在关于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详细而言,第1凸缘部49中没有被罩部41覆盖的部分在关于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换言之,从电动渔线轮1的外侧沿卷线筒轴向来观察电动渔线轮1的情况下,第1凸缘部49中没有被罩部41覆盖的部分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如图5所示,第1凸缘部49具有被罩部41覆盖的第1外周部49a和没有被罩部41覆盖的第2外周部49b。
第1外周部49a是在径向上与罩部41(第1罩部41a和第2罩部41b)相对的部分。换而言之,罩部41配置在第1外周部49a的径向外侧。在此,将在卷线筒7旋转时和卷线筒7未旋转时(静止时),在径向上与罩部41相对的部分定义为第1外周部49a。
第2外周部49b是在径向上不与罩部41(第1罩部41a和第2罩部41b)相对的部分。罩部41未配置在第2外周部49b的径向外侧。在此,将在卷线筒7旋转时和卷线筒7未旋转时(静止时),在径向上不与罩部41相对的部分,例如将露出的部分定义为第2外周部49b。第2外周部49b在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第2凸缘部)
如图12所示,第2凸缘部51在卷线主体部47的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2凸缘部51具有第2凸缘主体51a、多个(例如3个)第3凹部51b和多个(例如3个)第1槽部51c。
第2凸缘主体51a实质上形成为圆环板状,并且一体形成于卷线主体部47的另一端部。在多个第3凹部51b分别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后述)。各第3凹部51b被设置于第2凸缘主体51a的外周部。详细而言,各第3凹部51b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形成于第2凸缘主体51a的外周部。各第3凹部51b在卷线筒轴向和径向上开口。
在多个第1槽部51c分别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后述)。各第1槽部51c在径向上,沿第2凸缘主体51a的外侧表面而形成。详细而言,各第1槽部51c在径向上,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向各第3凹部51b延伸。更详细而言,各第1槽部51c在径向上,从第2台阶部47b向各第3凹部51b延伸。
<电机>
电机9被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内部,使卷线筒7进行旋转。电机9驱动的开闭通过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右侧部和左侧部的一对第1开关3a(参照图1)来进行。电机9的模式切换通过设置于显示部4的一对第2开关4a(参照图1)来进行。
如图9所示,电机9也可以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详细而言,电机9以可绕第1摆动轴心K1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第1摆动轴心K1从框架部件25向第2壳体部件29延伸。
如图4所示,电机9具有电机主体53和驱动轴55。电机主体53通过从电源部19接受电力供给来进行动作。电机主体53被配置于电机9的第1摆动轴心K1与卷线筒7的第1旋转轴心J1之间。电机主体53被保持于保持部件45(参照图9)。如上所述,电机主体53通过保持部件45,以可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部件25的第1摆动轴部25c。
驱动轴55被设置于电机主体53,通过电机主体53的动作来进行旋转。驱动轴55绕第2旋转轴心J2进行旋转。驱动轴55通过与卷线筒7接触来使卷线筒7进行旋转。当电机主体53与离合器部件11的摆动联动而摆动时,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
驱动轴55以可与第1凸缘部49接触的方式来配置。驱动轴55从电机主体53向卷线筒轴5侧延伸。在此,驱动轴55贯插于设置在框架部件25的通孔25g(参照图11A)。驱动轴55可在通孔25g的内部摆动。
驱动轴55的顶端部以可与第1凸缘部49接触的方式来配置。例如,如图7和图8A所示,驱动轴55的顶端部被配置于第1凸缘部49与副壳体23的轴向之间。另外,如图7所示,驱动轴55在周向上,与第2罩部41b的端部隔开间隔而配置。
当驱动轴55的顶端部与第1凸缘部49接触时,驱动轴55的旋转被传递给卷线筒7,卷线筒7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当由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时,驱动轴55的顶端部离开第1凸缘部49。于是,驱动轴55的旋转不被传递给卷线筒7,卷线筒7的旋转停止。
<离合器部件>
离合器部件11用于导通和切断旋转从电机9向卷线筒7的传递。
如图11A所示,离合器部件11以能够绕第2摆动轴心K2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如图4所示,从与第1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第2摆动轴心K2与第2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所谓“从与第1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包括,“在与第1旋转轴心J2垂直的方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外侧来观察渔线轮主体3的情况”的含义。另外,在此记载的内容也可以解释为,“在沿第1旋转轴心J1的方向(卷线筒轴向)上,第2摆动轴心K2与第2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
在该配置下,如图11B所示,在第2摆动轴心K2与第2旋转轴心J2之间,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据此,离合器部件11使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另一方面,如图11C所示,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解除时,驱动轴55与卷线筒7(第1凸缘部49)接触,使卷线筒7进行旋转。
在此,将为了使驱动轴55离开第1凸缘部49而由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的姿态记作第1姿态。第1姿态是图11B所示的姿态。另一方面,将驱动轴55与第1凸缘部49接触,且离合器部件11离开驱动轴55的姿态记作第2姿态。第2姿态是图11C所示的姿态。
在第1姿态下,用户在对离合器部件11进行摆动操作。在第2姿态下,用户对离合器部件11的操作被解除。姿态从第1姿态向第2姿态的改变、即离合器部件11从第1姿态向第2姿态的摆动由第1施力部件15来辅助。姿态从第2姿态向第1姿态的改变、即离合器部件11从第2姿态向第1姿态的摆动通过用户操作来进行。
如图11A~图11C所示,离合器部件11具有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和推压部59,其中,所述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以可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所述推压部59被设置于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另外,离合器部件11还具有延长部61和内盖部63,其中,所述延长部61从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向外侧延伸;所述内盖部63被设置于延长部61。并且,离合器部件11还具有卡合于第1施力部件15的卡止孔64。
如图11A所示,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具有第1孔部57a和第2孔部57b。在第1孔部57a中贯插有框架部件25的第2摆动轴部25f。第2孔部57b形成为直径比第1孔部57a大。
在此,在第2摆动轴部25f的内周部拧入用于防止离合器部件11脱离的防脱部件,例如拧入螺钉部件58。在该状态下,螺钉部件的头部与第2孔部57b的底部相对配置。详细而言,螺钉部件的头部隔着垫片部件而与第2孔部57b的底部相对配置。这样,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以可绕第2摆动轴部25f进行摆动的方式来安装。
推压部59是推压驱动轴55的部分。推压部59在第2摆动轴心K2与第2旋转轴心J2之间推压驱动轴55。推压部59以从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外周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于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推压部59以能够在第2摆动轴心K2与第2旋转轴心J2之间与驱动轴55接触的方式,一体形成于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例如,在第1姿态下,推压部59在第2摆动轴心K2与第2旋转轴心J2之间,与驱动轴55接触来推压驱动轴55。在第2姿态下,推压部59解除对驱动轴55的推压。
如图1和图11A所示,延长部61是从配置于内部空间S的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向外部空间G延伸的部分。延长部61贯插于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27(第1壳体主体27a)的长孔部27c。延长部61的顶端部被配置于外部空间G。被配置于外部空间G的延长部61的顶端部作为可被用户操作的操作部来发挥作用。
内盖部63用于堵塞长孔部27c。内盖部63在长孔部27c与离合器用的安装部57之间,以堵塞长孔部27c的方式被设置于延长部61。例如,内盖部63以沿长孔部27c的方式,一体形成于延长部61。内盖部63被配置在内部空间S。更详细而言,内盖部63以即使离合器部件11发生摆动,也能够从内部空间S侧堵塞长孔部27c的方式,来从延长部61沿长孔部27c延伸。
如图11A所示,第1施力部件15被卡合于卡止孔64。卡止孔64被设置于推压部59。详细而言,卡止孔64在沿第2摆动轴心K2的方向上贯穿推压部59。第1施力部件15的第2臂部15c(后述)卡止于卡止孔64。
<渔线卡止部件>
各渔线卡止部件13用于卡止渔线。如图14所示,各渔线卡止部件13通过将1根线材部件折弯而形成。
如图13所示,各渔线卡止部件13在关于卷线筒轴5的轴向上,被配置在比第2凸缘部51的外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详细而言,各渔线卡止部件13通过向卷线主体部47侧折弯,来在卷线筒轴向上被配置在比第2凸缘部51的外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各渔线卡止部件13在关于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被配置在比第2凸缘部51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13和图14所示,各渔线卡止部件13具有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和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是用于卡止渔线的部分。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以能够从第2凸缘部51的外侧卡止渔线的方式而形成为钩状。
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被配置于第2凸缘部51的各第3凹部51b(参照图13)。另外,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的基端部、即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与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相连接的部分C(连接部)被配置于各第1槽部51c。
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与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的连接部C是渔线卡止部件13发生折弯的部分。在该连接部C,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向卷线主体部47侧折弯。
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的一部分在卷线筒轴向上,被配置于比第2凸缘部51的内侧表面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另外,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的一部分在卷线筒轴向上,被配置于比第1槽部51c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
在此,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中形成为钩状的部分的弯曲部65a被配置于比第2凸缘部51的内侧表面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另外,弯曲部65a被配置于比第1槽部51c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
除了弯曲部65a之外的部分被配置于各第3凹部51b的内部。尤其是,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中形成为钩状的部分的顶端部65b被配置于各第3凹部51b的内部。
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被安装于卷线筒7。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作为渔线卡止部件13的防脱件来发挥作用。例如,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实质上形成为圆弧形。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被配置于设置于第2凸缘部51的内周侧的环形的第2台阶部47b。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将帽部件52的圆环部52a安装于设置在第2凸缘部51的内周侧的第1台阶部47a,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被安装于帽部件52的凸边部52b与卷线筒7的第2台阶部47b之间。
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是连结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和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的部分。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由在一方向上较长的2根线材形成。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被配置于第2凸缘部51的各第1槽部51c。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即上述的连接部C(折弯部)被配置于第1槽部51c内部。即,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69和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65在第1槽部51c内部相连接。
通过帽部件52将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67安装于设置在第2凸缘部51内周侧的第2台阶部47b,据此,具有上述结构的各渔线卡止部件13被安装于卷线筒7。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渔线卡止部件13,并将其安装于第2凸缘部51,当操作电动渔线轮1时,即使发生渔线被配置于第2凸缘部51外侧的情况,也能够防止渔线挂在卡止部165。
<第1施力部件>
第1施力部件15使离合器部件11离开驱动轴55。第1施力部件15对离合器部件11向离开驱动轴55的方向施力。详细而言,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第1施力部件15对离合器部件11向离开驱动轴55的方向施力。
如图11A所示,第1施力部件15卡合于被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27的框架部件25和离合器部件11。第1施力部件15例如是扭簧。
第1施力部件15具有第1线圈部15a、第1臂部15b和第2臂部15c。如在框架部件25中说明的那样,第1线圈部15a被配置于框架部件25的第2突出部25d的外周部。第1臂部15b卡止于框架部件25的第3卡合凹部25e。第2臂部15c在第1施力部件15的第1线圈部15a被扭转的状态下,卡止于离合器部件11的卡止孔64。
这样,通过使第1施力部件15卡合于离合器部件11和框架部件25,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离合器部件11通过第1施力部件15,相对于框架部件25绕第2摆动轴心K2进行摆动。据此,离合器部件11的姿态从第1姿态向第2姿态改变。
<第2施力部件>
第2施力部件17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第2施力部件17对电机9施力,以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详细而言,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第2施力部件17以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第1凸缘部49)的方式,对电机主体53施力。
如图9所示,第2施力部件17具有第2线圈部17a、第3臂部17b和第4臂部17c。如在框架部件25中说明的那样,第2线圈部17a被配置于框架部件25的第1突出部25a的外周部。第3臂部17b卡止于框架部件25的卡止槽部25b。第4臂部17c卡止于保持部件45的爪部45a。
这样,通过使第2施力部件17卡合于保持部件45和框架部件25,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电机9通过第2施力部件17,相对于框架部件25绕第1摆动轴心K1进行摆动。据此,电机9的驱动轴55与卷线筒7的第1凸缘部49相接触,卷线筒7进行旋转。
〔变形例1〕
在变形例1中,渔线卡止部件113的形状实质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变形例1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其他结构省略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
渔线卡止部件113的卡止部165也可以如图15所示的那样形成。在该情况下,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165的顶端部165b以实质上与第2凸缘部51的外侧表面平行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形成卡止部165的顶端部165b,当电动渔线轮1进行动作时,即使发生渔线被配置于第2凸缘部51外侧的情况,也能够防止渔线挂在卡止部165。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6~图19所示,渔线卡止部件213的形状和卷线筒117的形状实质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其他结构省略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
第2实施方式的渔线卡止部件213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各渔线卡止部件213用于卡止渔线。
如图19所示,各渔线卡止部件213通过将1根线材部件折弯而形成。各渔线卡止部件213具有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和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269。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以能够从第4凸缘部152(后述)的外侧卡止渔线的方式形成为钩状。
如图17所示,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一部分,例如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中形成为钩状的部分的弯曲部265a在径向上,被配置于比第3凸缘部151(后述)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弯曲部265a在卷线筒轴向上,被配置在比第4凸缘部152的内侧表面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
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通过使渔线卡止部件213卡合于卷线筒117,来作为渔线卡止部件213的防脱件发挥作用。如图19所示,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实质上形成为直线状。如图17所示,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被配置于卷线筒117的环形槽部151d(后述)。另外,在此,示出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实质上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的例子,但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而弯曲。
如图19所示,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269是连结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和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部分。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269实质上形成为直线状。如图17所示,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269被配置于卷线筒117的各第2槽部151c(后述)。
如图16~图18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卷线筒117还具有倾斜面152c。详细而言,第2凸缘部51还具有倾斜面152c。为了实现该结构,第2实施方式的卷线筒117如以下这样构成。
第1凸缘部49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在此,第2凸缘部51由第3凸缘部151和第4凸缘部152构成。
如图17所示,第3凸缘部151在卷线主体部47的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第3凸缘部151具有第3凸缘主体151a、多个(例如3个)第4凹部151b、多个(例如3个)第2槽部151c和多个(例如3个)环形槽部151d。
第3凸缘主体151a实质上形成为圆环板状,一体形成于卷线主体部47的另一端部。在多个第4凹部151b中分别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一部分。各第4凹部151b被设置于第3凸缘主体151a的外周部。详细而言,各第4凹部151b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形成于第3凸缘主体151a的外周部。各第4凹部151b在卷线筒轴向和径向上开口。
在多个第2槽部151c分别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269。各第2槽部151c在径向上,形成于第3凸缘主体151a的外侧表面。详细而言,各第2槽部151c在径向上,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侧向各第4凹部151b延伸。
在多个环形槽部151d分别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各环形槽部151d形成于第3凸缘主体151a的外侧表面(与第4凸缘主体152a相对的面)。详细而言,各环形槽部151d被设置于各第2槽部151c的径向内侧端。各环形槽部151d以连结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槽部151c的方式,形成于第3凸缘主体151a的外侧表面。
第4凸缘部152被安装于第3凸缘部151。在此,第4凸缘部152通过固定机构,例如通过粘结剂而被固定于第3凸缘部151。详细而言,渔线卡止用的连结部269被配置于各第2槽部151c,渔线卡止用的安装部267被配置于各环形槽部151d。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第4凸缘部152被固定于第3凸缘部151。据此,各渔线卡止部件13被第3凸缘部151和第4凸缘部152夹持。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4凸缘部152具有第4凸缘主体152a、多个(例如3个)第5凹部152b和多个(例如3个)倾斜面152c。第4凸缘主体152a实质上形成为圆环状。
多个第5凹部152b分别在卷线筒轴向上,与各第4凹部151b相对配置。各第5凹部152b和各第4凹部151b对应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第3凹部51b。
在各第5凹部152b配置有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一部分。各第5凹部152b被设置于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周部。详细而言,各第5凹部152b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形成于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周部。各第5凹部152b在卷线筒轴向和径向上开口。
如图16~图18所示,多个倾斜面152c分别在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侧表面152s与各第5凹部152b之间,与各第5凹部152b连续地设置。例如,如图16和图18所示,在从外侧观察卷线筒117的情况下,各倾斜面152c以包围各第5凹部152b周围的方式,连结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侧表面152s和各第5凹部152b的壁部。
如图17所示,各倾斜面152c在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侧表面152s与各第5凹部152b的壁部之间。各倾斜面152c在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侧表面152s与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之间。
如图17所示,在包含卷线筒117的第1旋转轴心J1且通过各第5凹部152b的底部的截面中,各倾斜面152c实质上形成为三角形状。各倾斜面152c由沿各第5凹部152b的边缘部的底边和沿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侧表面152s的边缘部的2条斜边构成。各倾斜面152c的顶点T在离开第3凸缘主体151a的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外侧。
如图16~图18所示,各倾斜面152c、和形成第4凸缘主体152a的外侧表面152s的边界的第1角部152d在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外侧。详细而言,第1角部152d在离开第3凸缘主体151a的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外侧。
各倾斜面152c和形成各第5凹部152b的壁部的边界的第2角部152e在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外侧。详细而言,第2角部152e在离开第3凸缘主体151a的卷线筒轴向上,被设置于渔线卡止用的卡止部265的外侧。倾斜面152c、第1角部152d和第2角部152e通过对第4凸缘主体152a进行倒角加工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将倾斜面152c、第1角部152d和第2角部152e解释为倾斜部。
<总结>
在电动渔线轮1中,电机9的驱动轴55的第2旋转轴心J2沿与卷线筒7、117的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离合器部件11的第2摆动轴心K2沿与卷线筒7、117的第1旋转轴心J1交错的方向延伸。从与卷线筒7、117的第1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离合器部件11的第2摆动轴心K2与驱动轴55的第2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在该配置下,在离合器部件11的第2摆动轴心K2与驱动轴55的第2旋转轴心J2之间,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据此,离合器部件11使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117。
这样,在电动渔线轮1中,能够通过离合器部件11使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117。另外,从与卷线筒7、117的第1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离合器部件11的摆动轴心K2与驱动轴55的第2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从沿卷线筒7、117的第1旋转轴心J1的方向观察,能够缩窄驱动轴55与第2旋转轴心J2的间隔。据此,能够使渔线轮主体3的高度尺寸小型化。
在电动渔线轮1中,渔线卡止部件13、113、213在关于卷线筒轴5的轴向上,被配置在比第2凸缘部51(或第4凸缘部152)的外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进行垂钓时即使渔线配置于第2凸缘部51的轴向外侧,渔线也不容易挂在渔线卡止部件13、113、213上。即,在电动渔线轮1中,能够防止在使用渔线轮时渔线挂在渔线卡止部件13、113、213上。
在本电动渔线轮1中,渔线侵入限制部35覆盖第1凸缘部49的外周部,因此,能够限制渔线侵入主壳体21与第1凸缘部49之间。即,在本电动渔线轮1中,能够限制渔线侵入渔线轮主体3与第1凸缘部49之间。
〔其他实施方式〕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主壳体21具有2个壳体部件(第1壳体部件27和第2壳体部件29)的情况下的例子,但构成主壳体21的壳体部件的个数并不限定于此。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卷线筒轴5水平且与渔线的放出方向垂直地配置的情况下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卷线筒轴5与渔线的放出方向平行、或相对于渔线的放出方向倾斜地配置。

Claims (9)

1.一种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轴、卷线筒和电机,其中,
所述卷线筒轴被水平安装于所述渔线轮主体;
所述卷线筒具有被卷绕渔线的卷线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卷线主体部的凸缘部,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卷线筒轴;
所述电机具有通过与所述凸缘部接触来使所述卷线筒进行旋转的驱动轴,
所述渔线轮主体具有主体部、卷线筒轴保持部和渔线侵入限制部,其中,所述卷线筒轴保持部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且保持所述卷线筒轴,所述渔线侵入限制部被设置于所述卷线筒轴保持部,且通过覆盖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部来限制所述渔线侵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渔线侵入限制部具有罩部,所述罩部以沿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且对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部进行局部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具有被所述罩部覆盖的第1外周部和没有被所述罩部覆盖的第2外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外周部在关于所述卷线筒轴的径向上从所述渔线轮主体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卷线筒配置部,该卷线筒配置部用于配置所述卷线筒,通过使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而形成,
所述罩部具有第1罩部,该第1罩部在关于所述卷线筒轴的径向上被设置于所述卷线筒配置部的开口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还具有第2罩部,该第2罩部从所述第1罩部沿环绕所述卷线筒轴的周向延伸,且被配置于所述卷线筒配置部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第2罩部的端部隔开间隔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卷线筒配置部,该卷线筒配置部用于配置所述卷线筒,通过使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而形成,
所述渔线侵入限制部还具有连结所述罩部和所述卷线筒轴保持部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在关于所述卷线筒轴的轴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卷线筒配置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在环绕所述卷线筒轴的周向上,所述罩部从所述驱动轴起在180度以上且低于300度的范围内对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部进行局部覆盖。
CN201810260486.0A 2017-06-07 2018-03-27 电动渔线轮 Active CN108990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2977A JP6986864B2 (ja) 2017-06-07 2017-06-07 電動リール
JP2017-112977 2017-06-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90930A true CN108990930A (zh) 2018-12-14
CN108990930B CN108990930B (zh) 2022-02-18

Family

ID=64573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60486.0A Active CN108990930B (zh) 2017-06-07 2018-03-27 电动渔线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86864B2 (zh)
KR (1) KR102502470B1 (zh)
CN (1) CN108990930B (zh)
TW (1) TWI7491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6865B2 (ja) 2020-06-30 2024-03-2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07770Y (zh) * 2003-01-28 2004-03-31 威海光威渔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带防线环的渔线轮
CN1711834A (zh) * 2004-06-25 2005-12-28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
KR20100042012A (ko) * 2008-10-15 2010-04-23 오세전 낚시용 릴
CN102405890A (zh) * 2010-09-17 2012-04-11 株式会社岛野 电动渔线轮
CN103875623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株式会社岛野 渔线轮主体以及纺车式渔线轮
CN104430229A (zh) * 2013-09-20 2015-03-25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渔线轮
CN105660559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株式会社岛野 电动渔线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84211A (en) * 1954-02-17 1959-04-28 True Temper Corp Fishing reel guard
JP3142158B2 (ja) * 1991-08-30 2001-03-07 ボッシュ ブレーキ 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変速機操作装置の制御方法
JP3142158U (ja) * 2008-03-24 2008-06-05 有限会社 カズ 電動リール付き釣り竿
JP4392627B1 (ja) * 2009-07-03 2010-01-06 有限会社大館精工 釣り用電動リール
JP2011167134A (ja) 2010-02-19 2011-09-01 Globeride Inc スプールを備えた魚釣用リール
JP5777867B2 (ja) * 2010-09-17 2015-09-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JP5736267B2 (ja) 2011-07-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07770Y (zh) * 2003-01-28 2004-03-31 威海光威渔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带防线环的渔线轮
CN1711834A (zh) * 2004-06-25 2005-12-28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
KR20100042012A (ko) * 2008-10-15 2010-04-23 오세전 낚시용 릴
CN102405890A (zh) * 2010-09-17 2012-04-11 株式会社岛野 电动渔线轮
CN103875623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株式会社岛野 渔线轮主体以及纺车式渔线轮
CN104430229A (zh) * 2013-09-20 2015-03-25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渔线轮
CN105660559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株式会社岛野 电动渔线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02470B1 (ko) 2023-02-23
TWI749164B (zh) 2021-12-11
JP6986864B2 (ja) 2021-12-22
CN108990930B (zh) 2022-02-18
TW201902350A (zh) 2019-01-16
KR20180133774A (ko) 2018-12-17
JP2018201451A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6004B2 (ja) クィックオープニングサイドカバーを備えた釣り用リール
CN108990930A (zh) 电动渔线轮
CN108990929A (zh) 钓鱼用渔线轮
CN108990932A (zh) 电动渔线轮
JP7040904B2 (ja) 電動リール
JP2018201451A5 (zh)
JP2006149316A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6148484B2 (ja) 遠心分離機用スイングロータおよび遠心分離機
JP2019013155A5 (zh)
JP5618490B2 (ja)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
JP4425077B2 (ja) カップホルダ
JP2018201452A5 (zh)
JP2018201450A5 (zh)
US11785931B2 (en) Hanger for use in fishing and fishing rod including same
JP3066418U (ja) サビキ釣り用天秤付き餌かご
JP6548547B2 (ja) 縦型ブラインドの操作装置
JP2012152162A (ja) 釣用仕掛巻
JPH10234277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ベールアーム
JP3119381U (ja) 釣竿受け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釣具用キャリア
JPH10113100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3183668A (ja) 鮎釣り用針ケース
JP2008150120A (ja) ヒンジ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