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4988A - 作業車輛 - Google Patents
作業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24988A TW201824988A TW106138156A TW106138156A TW201824988A TW 201824988 A TW201824988 A TW 201824988A TW 106138156 A TW106138156 A TW 106138156A TW 106138156 A TW106138156 A TW 106138156A TW 201824988 A TW201824988 A TW 20182498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cage
- wheels
- traveling
- cage whee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5/00—Wheels or wheel attachments designed for increasing tra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利用簡單之構成使移行機體之水田行走性能提升。
作業車輛具備有:移行車輪4,其支撐移行機體;及籠式車輪100,其裝卸自如地被安裝於移行車輪4。籠式車輪100具備有:環狀之輪緣部102;及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其等係沿著輪緣部102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輪緣部102。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以於側視時外周側端部105a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105c側更靠移行機體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周側端部105a朝向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側彎曲。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例如如農作業用之乘坐式插秧機般,主要被使用於農作業之作業車輛者。
於近年來之乘坐式插秧機中,存在有為了提高於農田之移行性能而追加配置車輪者。例如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乘坐式插秧機,藉由在後車輪之左右內側或左右兩側設置與後車輪一體旋轉之輔助車輪,而謀求移行機體之水田行走性能之提升。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7-329503號公報
但是,依據輔助車輪之凸出部(lug)之形狀,存在有會因凸出部插入農田之犁底層使得凸出部夾帶土,而導致移行機體之水田行走性能下降之問題。作為作業車輛之一例之乘坐式插秧機,存在有移行機體在較深之農田或黏土質之農田沉陷或在迴轉時破壞犁底層導致移行機體沉陷之問題,而被市場要求水田行走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本發明係鑒於前述之現狀所完成者,並以利用簡單之構成使移行機體之水田行走性能進一步地提升作為其技術性之課題。
本發明之作業車輛係具備有支撐移行機體之一對前車輪及一對移行車輪者,其具備有裝卸自如地被安裝於上述移行車輪之籠式車輪(cage wheel),上述籠式車輪具備有環狀之輪緣部及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該等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係沿著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上述輪緣部,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以於側視時外周側端部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側更靠上述移行機體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外周側端部係朝向上述輪緣部之旋轉中心側彎曲者。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輛中,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亦可與上述移行車輪分開地被配置。
又,本發明之作業車輛亦可為於上述移行車輪之旋轉軸方向上,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寬度較上述移行車輪之寬度寬。
本發明之作業車輛具備有裝卸自如地被安裝於上述移行車輪之籠式車輪,上述籠式車輪具備有環狀之輪緣部及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該等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係沿著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上述輪緣部,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以於側視時外周側端部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側更靠上述移行機體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外周側端部朝向上述輪緣部之旋轉中心側彎曲。藉此,由於籠式車輪凸 出部之外周側端部與農田之犁底層所成之角度變得更小,因此籠式車輪凸出部變得不易插入農田之犁底層,並且變得不易切開犁底層。又,籠式車輪凸出部因外周側端部朝向上述輪緣部之旋轉中心側彎曲,因此於籠式車輪凸出部之上升時,變得不易將土夾帶至移行機體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下游側的面。因此,可避免移行機體於較深之農田或黏土質之農田沉陷或在迴轉時破壞犁底層導致移行機體沉陷之可能性,而可謀求利用簡單之構成之移行機體之水田行走性能的大幅提升。又,籠式車輪凸出部由於外周側端部彎曲,因此可提升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強度。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輛中,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只要設為與上述移行車輪分開地被配置,由於泥之帶起變少,因此泥變得不易附著,而且,由於附著於籠式車輪凸出部之泥變得容易掉落,泥變得不易堆積於籠式車輪凸出部,因此可實現泥脫落性良好之籠式車輪,而可提升移行機體之水田行走性能。
又,本發明之作業車輛,只要設為於上述移行車輪之旋轉軸方向上,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寬度較上述移行車輪之寬度寬,由於籠式車輪凸出部所產生之浮力便會大幅地增加,因此可抑制移行機體於較深之農田或黏土質之農田中沉陷。
1‧‧‧乘坐式插秧機(作業車輛)
2‧‧‧移行機體
3‧‧‧前車輪
4‧‧‧後車輪(移行車輪)
5‧‧‧引擎
6‧‧‧變速箱
7‧‧‧前軸殼
8‧‧‧筒狀框架
9‧‧‧後軸殼
10‧‧‧作業腳踏部(車體外殼)
11‧‧‧前引擎蓋
12‧‧‧移行變速踏板
13‧‧‧駕駛操作部
14‧‧‧操縱把手
16‧‧‧作業桿
17‧‧‧座椅框架
18‧‧‧操縱座位
19‧‧‧連桿框架
20‧‧‧下部連桿
21‧‧‧上部連桿
22‧‧‧升降連桿機構
23‧‧‧8行插植用之秧苗插植裝置
24‧‧‧備用秧苗載置台
25‧‧‧上下車踏腳板
26‧‧‧插植輸入箱
27‧‧‧插植傳動箱
28‧‧‧插秧機構
29‧‧‧(八行插植用之)秧苗載置台
30‧‧‧插植爪
31‧‧‧旋轉箱
32‧‧‧浮體
33‧‧‧側面標線器
34‧‧‧標線器輪體
35‧‧‧標線器臂
36‧‧‧前車軸
37‧‧‧後車軸
37a、112a‧‧‧六角軸部
38‧‧‧掛接托架
39‧‧‧升降汽缸
40‧‧‧油壓無段變速機
40a‧‧‧油壓泵
40b‧‧‧油壓馬達
41‧‧‧行星齒輪裝置
42‧‧‧齒輪式副變速機構
43‧‧‧主離合器
44‧‧‧移行剎車
45‧‧‧差動齒輪機構
46、78、87‧‧‧萬向接頭軸
47‧‧‧後驅動軸
48‧‧‧摩擦離合器
49‧‧‧齒輪式傳動機構
50‧‧‧機體框架
51‧‧‧前部框架
52‧‧‧後部框架
53‧‧‧中間連結框架
54‧‧‧前框架
55‧‧‧後框架
56‧‧‧底架
57‧‧‧引擎台
60‧‧‧後中繼托架
61‧‧‧U字狀框架
62‧‧‧縱框架
63‧‧‧後軸支撐框架
64‧‧‧踏腳板支撐台
65‧‧‧消音器
66‧‧‧動力轉向單元
68‧‧‧操舵桿
69‧‧‧排氣管
70‧‧‧輸出軸
71‧‧‧變速輸入軸
72‧‧‧引擎輸出輪
73‧‧‧變速輸入輪
74‧‧‧PTO傳動軸機構
75‧‧‧株距變速箱
76‧‧‧株距變速機構
77‧‧‧插植離合器
79‧‧‧橫向進給機構
80‧‧‧秧苗縱向進給機構
81‧‧‧插植輸出軸
85‧‧‧整地轉子
86‧‧‧轉子驅動單元
90、102、122‧‧‧輪緣部
91、124‧‧‧橡膠輪體
92‧‧‧推進凸出部
93、101、121‧‧‧輪轂筒部
94、103、123‧‧‧輪輻部
95、104‧‧‧補強板部
96、125‧‧‧外周凸出部
100‧‧‧籠式車輪
105‧‧‧籠式車輪凸出部
105a‧‧‧(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外周側端部
105b‧‧‧凸出部中央部
105c‧‧‧內周側端部
110‧‧‧延長車軸
111‧‧‧凸緣部
112‧‧‧延長車軸部
113‧‧‧肋部
120‧‧‧內側輔助車輪
126‧‧‧間隔構件
131、135‧‧‧鎖定銷軸
132、136‧‧‧止動銷
133‧‧‧墊圈
134‧‧‧螺栓
141‧‧‧土
142‧‧‧犁底層
D4‧‧‧後車輪之外徑尺寸
D100‧‧‧籠式車輪之外徑尺寸
D120‧‧‧內側輔助車輪之外形尺寸
W4‧‧‧車輪之寬度
W100‧‧‧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寬度
W120‧‧‧內側輔助車輪之寬度
Wo‧‧‧外側突出寬度
Wp‧‧‧插植寬度
θa、θb、θc、θd‧‧‧傾斜角度
θa1‧‧‧角度
圖1係實施形態之乘坐式插秧機之左側視圖。
圖2係乘坐式插秧機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引擎、變速箱及後軸殼等之左側視圖。
圖4係表示引擎、變速箱及後軸殼等之俯視圖。
圖5係乘坐式插秧機之驅動系統圖。
圖6係籠式車輪、後車輪及內側輔助車輪之左側視圖。
圖7係圖6之A-A線位置之剖面圖。
圖8係籠式車輪、後車輪及內側輔助車輪之立體圖。
圖9係籠式車輪、後車輪及內側輔助車輪之分解立體圖。
圖10係將籠式車輪及後車輪放大表示之左側視圖。
圖11係表示籠式車輪與插植爪之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2係表示籠式車輪凸出部之移動軌跡之示意圖。
以下,根據應用於8行插植式之乘坐式插秧機1(以下,簡稱為插秧機1)之情形時之圖式,對將本發明具體化後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朝向移行機體2之行進方向之左側簡稱為左側,並將朝向相同行進方向之右側簡稱為右側。
首先,一邊參照圖1至圖4,一邊對插秧機1之概要進行說明。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具備有藉由作為移行車輪之左右一對前車輪3及相同之左右一對後車輪4所支撐之移行機體2。於移行機體2之前部搭載有引擎5。被構成為將來自引擎5之動力傳遞至後方之變速箱6,而將前車輪3及後車輪4加以驅動,藉此使移行機體2進行前進後退移行。使前軸殼7朝變速箱6之左右側方突出,前車輪3可轉向地被安裝於自前軸殼7朝左右向外方向延伸之前車軸36。使筒狀框架8朝變速箱6之後方突出,將後軸殼(rear axle case)9固定設置於筒狀框架8之後端側,後車輪4被安裝於自後軸殼9朝左右向外方向延伸之後車軸37。
如圖1及圖2所示,於移行機體2之前部及中央部之上表面側,設置有操作員搭乘用之作業腳踏部(車體外殼)10。於作業腳踏部10之前部之上方配置有前引擎蓋11,並於前引擎蓋11之內部設置引擎5。於作業腳踏部10之上表面中前引擎蓋11之後部側方,配置有腳踏操作用之移行變速踏板12。細節雖省略,但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係構成為藉由與移行變速踏板12之踏入量對應之變速電動馬達之驅動,來調節自變速箱6之油壓無段變速機40所輸出之變速動力。
又,於位於前引擎蓋11之後部上表面側之駕駛操作部13,設置有操縱把手14、移行主變速桿(圖示省略)、及作為升降操作具之作業桿16。於作業腳踏部10之上表面中之前引擎蓋11之後方,經由座椅框架17而配置有操縱座位18。再者,於前引擎蓋11之左右側方,隔著作業腳踏部10設置有左右之備用秧苗載置台24。
於移行機體2之後端部直立設置連桿框架19。於連桿框架19,經由由下部連桿20及上部連桿21所構成之升降連桿機構22,而可進行升降地連結有8行插植用之秧苗插植裝置23。於該情形時,於秧苗插植裝置23之前表面側,經由旋轉支點軸(圖示省略)而設置掛接托架(hitch bracket)38。藉由將掛接托架38連結於升降連桿機構22之後部側,而將秧苗插植裝置23可進行升降移動地配置於移行機體2之後方。使油壓式之升降汽缸39之汽缸基端側可進行上下轉動地支撐於筒狀框架8之上表面後部。升降汽缸39之桿前端側連結於下部連桿20。藉由升降汽缸39之伸縮移動使升降連桿機構22上下轉動,結果秧苗插植裝置23進行升降移動。再 者,秧苗插植裝置23構成為繞上述旋轉支點軸轉動而可變更左右方向之傾斜姿勢。
操作員自位於作業腳踏部10之側方之上下車踏腳板25搭乘至作業腳踏部10上,一邊利用駕駛操作於農田內移動,一邊使秧苗插植裝置23驅動而執行將秧苗插植將於農田之插秧作業(水稻插植作業)。再者,於插秧作業中,操作員對秧苗插植裝置23隨時補充備用秧苗載置台24上之秧苗墊(Seedling mat)。
如圖1及圖2所示,秧苗插植裝置23具備有:插植輸入箱26,其傳遞有自引擎5經由變速箱6之動力;八行用四組(以兩行為一組)之插植傳動箱27,其連結於插植輸入箱26;插秧機構28,其係設置於各插植傳動箱27之後端側;八行插植用之秧苗載置台29;及田面整平用之浮體32,其係配置於各插植傳動箱27之下表面側。於插秧機構28設置有一行具有兩根插植爪30之旋轉箱31。於插植傳動箱27配置有兩行用之旋轉箱31。藉由旋轉箱31旋轉一圈,兩根插植爪30分別割下並抓取各一株之秧苗,且插植至由浮體32所整地後之田面。於秧苗插植裝置23之前表面側,可進行升降移動地設置將田面平坦化(加以整地)之整地轉子85。
雖然細部將於後述之,但自引擎5經由變速箱6之動力不僅被傳遞至前車輪3及後車輪4,亦被傳遞至秧苗插植裝置23之插植輸入箱26。於該情形時,自變速箱6朝向秧苗插植裝置23之動力先被傳遞至在後軸殼9之右側上部所設置之株距變速箱75,動力再自株距變速箱75被傳遞至插植輸入箱26。各插秧機構28或秧苗載置台29係藉由該傳遞之動力所驅動。於株距變速箱75內置有:株距變速機構76,其將要被插植之秧苗之株距切換為例如 稀疏種植、標準種植或密集種植等;及插植離合器77,其將對秧苗插植裝置23之動力傳遞加以通斷(參照圖5)。
再者,於秧苗插植裝置23之左右外側具備有側面標線器(marker)33。側面標線器33具有劃線用之標線器輪體34、將標線器輪體34可旋轉地加以軸支之標線器臂35。各標線器臂35之基端側可進行左右轉動地被軸支於秧苗插植裝置23之左右外側。側面標線器33係構成為根據位於駕駛操作部13之作業桿16之操作,而可轉動成為著地於田面而形成成為下一步驟之基準之軌跡之作業姿勢、及使標線器輪體34上升而離開田面之非作業姿勢。
如圖3及圖4所示,移行機體2具備有朝前後延伸之左右一對機體框架50。各機體框架50被二分割成前部框架51與後部框架52。前部框架51之後端部與後部框架52之前端部被焊接固定於左右橫向之中間連結框架53。左右一對前部框架51之前端部係焊接固定於前框架54。左右一對後部框架52之後端側係焊接固定於後框架55。前框架54、左右兩前部框架51及中間連結框架53係構成為俯視呈四角框狀。同樣地,中間連結框架53、左右兩後部框架52及後框架55亦被構成為俯視呈四角框狀。
如圖4所示,左右兩前部框架51之靠前部位,係藉由前後兩根底架56所連結。該各底架56之中間部係以位於較左右兩前部框架51低之位置之方式,被形成為呈U字形所彎折而得之形狀。各底架56之左右端部係焊接固定於對應之前部框架51。經由大致平板狀之引擎台57及複數個抗振橡膠(圖示省略),而於前後兩底架56搭載而抗振支撐有引擎5。後側之底架56係經由後中繼托架60被連結於變速箱6之前部。
由圖4可得知,左右兩前部框架51之靠後部位係連結於朝變速箱6之左右兩側突出之前軸殼7。於中間連結框架53之中央側,焊接固定有於側視時朝斜後下方延伸之U字狀框架61之左右兩端部。U字狀框架61之中間部被連結於將變速箱6與後軸殼9相連之筒狀框架8之途中部(參照圖3及圖4)。於後框架55之中間部,焊接固定有左右兩根縱框架62之上端側。於左右兩縱框架62之下端側,焊接固定有左右橫長之後軸支撐框架63之中間部。後軸支撐框架63之左右兩端部被連結於後軸殼9。再者,於被向外突出設置於左側之前部框架51之踏腳板支撐台64之下方,配置有使引擎5之排氣音減小之消音器65。
如圖3及圖4所示,於被配置在引擎5之後方之變速箱6之前部,設置有動力轉向單元66。雖然細節省略,但於被直立設置在動力轉向單元66之上表面之把手柱之內部,可進行轉動地配置有把手軸。於把手軸之上端側固定有操縱把手14。於動力轉向單元66之下表面側,轉向輸出軸(圖示省略)向下方突出。於該操舵輸出軸,分別連結有對左右之前車輪3進行操舵之操舵桿68(參照圖4)。
實施形態之引擎5係將輸出軸70(曲柄軸)朝向左右方向而被配置於前後兩底架56之中間部上。引擎5及引擎台57之左右寬度,小於左右兩前部框架51間之內側尺寸,引擎5之下部側及引擎台57係於被配置在前後兩底架56之中間部上之狀態下,朝較左右兩前部框架51更下側露出。於該情形時,引擎5之輸出軸70(軸線)位於在側視時與左右兩前部框架51重疊之位置。於引擎5之左右一側面(在實施形態中為左側面),配置有與引擎5之排氣系 統連通之排氣管69。排氣管69之基端側被連接於引擎5之各汽缸,排氣管69之前端側被連接於消音器65之排氣入口側。
其次,一邊參照圖5,一邊對插秧機1之驅動系統進行說明。引擎5之輸出軸70自引擎5之左右兩側面向外突出。於輸出軸70中自引擎5左側面突出之突端部設置引擎輸出輪72,於自變速箱6朝左外側突出之變速輸入軸71設置變速輸入輪73,並於兩輪72、73捲繞傳遞皮帶。動力自引擎5經由兩輪72、73及傳遞皮帶而傳遞至變速箱6。
於變速箱6內,具備有由油壓泵40a及油壓馬達40b所構成之油壓無段變速機40、行星齒輪裝置41、將經由油壓無段變速機40及行星齒輪裝置41之變速動力變速成複數段之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將自行星齒輪裝置41向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之動力傳遞加以通斷之主離合器43、及將來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之輸出加以制動之移行刹車44等。利用來自變速輸入軸71之動力將油壓泵40a加以驅動,自油壓泵40a對油壓馬達40b供給作動油,而使變速動力自油壓馬達40b被輸出。油壓馬達40b之變速動力係經由行星齒輪裝置41及主離合器43被傳遞至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而且,動力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朝前後車輪3、4與秧苗插植裝置23之兩方向分支地被傳遞。
朝向前後車輪3、4之分支動力之一部分,係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經由差動齒輪機構45被傳遞至前軸殼7之前車軸36,而將左右前車輪3加以旋轉驅動。朝向前後車輪3、4之分支動力之剩餘部分,係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經由萬向接頭軸46、後軸殼9內之後驅動軸47、左右一對摩擦離合器48及齒輪式傳動 機構49被傳遞至後軸殼9之後車軸37,而將左右後車輪4加以旋轉驅動。於使移行剎車44作動之情形時,由於來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之輸出消失,因此前後車輪3、4一起刹車。又,於使插秧機1迴轉之情形時,使後軸殼9內之迴轉內側之摩擦離合器48進行切斷作動而使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自由旋轉,並藉由經動力傳遞之迴轉外側之後車輪4之旋轉驅動進行迴轉。
於後軸殼9內具備有轉子驅動單元86,該轉子驅動單元86具有使對整地轉子85之動力通斷用之整地轉子離合器。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被傳遞至萬向接頭軸46之動力,亦分支而被傳遞至轉子驅動單元86,動力自轉子驅動單元86經由萬向接頭軸87被傳遞至整地轉子85。藉由整地轉子85之旋轉驅動使田面被整平。
朝向秧苗插植裝置23之分支動力係經由附萬向接頭軸之輔助動力輸出(PTO,Power Take Off)傳動軸機構74被傳遞至株距變速箱75。於株距變速箱75內具備有:株距變速機構76,其將要被插植之秧苗之株距切換為例如稀疏種植、標準種植或密集種植等;及插植離合器77,其將對秧苗插植裝置23之動力傳遞加以通斷。被傳遞至株距變速箱75之動力係經由株距變速機構76、插植離合器77及萬向接頭軸78被傳遞至插植輸入箱26。
於插植輸入箱26內具備有:橫向進給機構79,其使秧苗載置台橫向進給移動;秧苗縱向進給機構80,其將秧苗載置台29上之秧苗墊加以縱向進給搬送;及插植輸出軸81,其將動力自插植輸入箱26傳遞至各插植傳動箱27。藉由被傳遞至插植輸入箱26之動力來驅動橫向進給機構79及秧苗縱向進給機構80,使秧苗載置台29連續地且往返地橫向進給移動,並於秧苗載置台29到達 往返移動端(往返移動之折返點)時,將秧苗載置台29上之秧苗墊間歇地加以縱向進給搬送。自插植輸入箱26經由插植輸出軸81之動力係傳遞至各插植傳動箱27,將各插植傳動箱27之旋轉箱31及插植爪30加以旋轉驅動。再者,於設置施肥裝置之情形時,動力自株距變速箱75被傳遞至施肥裝置。
其次,一邊參照圖1、圖4及圖6以下,一邊對籠式車輪100、作為移行車輪之後車輪4及內側輔助車輪120之詳細構造進行說明。於該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中,自左右內側起依序配置有內側輔助車輪120、後車輪4、及籠式車輪100。
左右之內側輔助車輪120具備有:輪轂筒部121,其位於旋轉中心部;環狀之輪緣部122;及輪輻部123,其自輪轂筒部121呈放射狀地延伸並將輪轂筒部121與輪緣部122相連。於輪緣部122,藉由於周圍燒接硬質橡膠而形成橡膠輪體124及突起狀之複數個外周凸出部125。後車軸37之前端側(左右外側)成為六角軸形狀,於後車軸37之六角軸部37a覆蓋嵌合有內側輔助車輪120之輪轂筒部121。
左右之後車輪4具備有:輪轂筒部93,其位於旋轉中心部;環狀之輪緣部90;輪輻部94,其自輪轂筒部93呈放射狀地延伸並將輪轂筒部93與輪緣部90相連;以及補強板部95,其係焊接於輪轂筒部93及輪輻部94。於輪緣部90,藉由於周圍燒接硬質橡膠而形成橡膠輪體91、板狀之複數個推進凸出部92、及突起狀之複數個外周凸出部96。各推進凸出部92係沿著橡膠輪體91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形成於橡膠輪體91。又,各推進凸出部92以於側視時外周側端部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側更靠移行機體2 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換言之,各推進凸出部92以於側視時,隨著離開輪緣部90之旋轉中心而朝向移行機體2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移位的方式傾斜。於該實施形態中,11個推進凸出部92等間隔地被配置於橡膠輪體91。
後車輪4之輪轂筒部93係於較內側輔助車輪120之輪轂筒部121更外側之位置,被覆蓋嵌合於後車軸37之六角軸部37a。於六角軸部37a,在內側輔助車輪120之輪轂筒部121與後車輪4之輪轂筒部93之間,亦覆蓋嵌合有筒狀之間隔構件126。藉由後車輪4之輪轂筒部93以鎖定銷軸131及止動銷132無法脫落地被固定於後車軸37之六角軸部37a,使間隔構件126及內側輔助車輪120之輪轂筒部121亦無法脫落地被保持於後車軸37之六角軸部37a。於後車軸37之六角軸部37a之前端面,有直徑較後車輪4之輪轂筒部93之內徑大之墊圈133係藉由螺栓134所固定。
於各後車輪4之補強板部95之左右外側面,螺栓緊固有延長車軸110。延長車軸110具備有:凸緣部111,其係螺栓緊固於補強板部95;延長車軸部112,其係突出設置於凸緣部111之左右外側面之中央部;及3個肋部113,其等係焊接於凸緣部111之左右外側面及延長車軸部112之基端部。延長車軸部112係與後車軸37被配置於同一軸線上。延長車軸部112之前端側(左右外側)成為六角軸形狀之六角軸部112a。
於各後車輪4,經由延長車軸110分別裝卸自如地安裝有籠式車輪100。各籠式車輪100具備有:輪轂筒部101,其位於旋轉中心部;環狀之輪緣部102;4根輪輻部103,其等自輪轂筒部101呈放射狀延伸並將輪轂筒部101與輪緣部102相連;4個補 強板部104,其等係焊接於輪轂筒部101及輪輻部103;以及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其等沿著輪緣部102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輪緣部102。
籠式車輪100之輪轂筒部101,係覆蓋嵌合於延長車軸110之六角軸部112a之前端側之部位。輪轂筒部101係藉由鎖定銷軸135及止動銷136,無法脫落地被固定於六角軸部112a。再者,構成為於六角軸部112a之前端側部位,朝軸向排列地形成有複數個可供鎖定銷軸135插入之孔,藉由適當選擇供鎖定銷軸135插入之孔,而可選擇籠式車輪100相對於後車輪4在軸向上之位置。
於該實施形態中,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數量與後車輪4之推進凸出部92之數量(11個)不同,且於籠式車輪100之輪緣部102等間隔地設置有10個板狀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各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以於側視時外周側端部105a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105c側更靠移行機體2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換言之,各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以於側視時,隨著離開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而朝向移行機體2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移位的方式傾斜。
如圖10所示,各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具有於側視時大致S字狀之形狀。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周側端部105a,相對於凸出部中央部105b朝向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側彎曲,而外周側端部105a之傾斜角度θa大於凸出部中央部105b之傾斜角度θb。又,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內周側端部105c,相對於凸出部中央部105b朝向與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相反之側彎曲,而內周側端部105c之傾斜角度θc大於凸出部中央部105b之傾斜角度θb。於該 實施形態中,外周側端部105a與內周側端部105c於側視時被設置為平行,而外周側端部105a之傾斜角度θa與內周側端部105c之傾斜角度θc相同。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由於外周側端部105a及內周側端部105c彎曲,因此可提高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強度。
如圖7所示,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係與後車輪4分隔開地被配置。藉此,於後車輪4與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籠式車輪100)之間設置有間隙。又,於車輪4、100、120之旋轉軸方向上,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寬度W100較後車輪之寬度W4及內側輔助車輪120之寬度W120寬。再者,內側輔助車輪120之寬度W120較後車輪之寬度W4窄。
又,於車輪4、100、120之旋轉軸方向上,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寬度W100較後車輪4(推進凸出部92)之寬度W4及內側輔助車輪120之寬度W120寬。再者,內側輔助車輪120之寬度W120較後車輪之寬度W4窄。於該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中,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寬度W100係後車輪之寬度W4之2倍以上,且如圖11所示,被設定為略微地較秧苗之插植寬度Wp寬。
籠式車輪100之外徑尺寸D100(亦可稱為直徑)設定為小於後車輪4之外徑尺寸D4。亦即,籠式車輪100成為於側視時可收在後車輪4之內徑側之大小。因此,可抑制於在道路上移行時籠式車輪100(尤其是籠式車輪凸出部105)與移行路面接觸之可能性,且即便於安裝有籠式車輪100之狀態下亦可藉由移行機體2平順地於道路上移行。再者,於該實施形態中,內側輔助車輪120之外徑尺寸D120與籠式車輪100之外徑尺寸D100相同,且即便於安裝有內側輔助車輪120之狀態下亦可藉由移行機體2平順地於道路上 移行。
如圖11所示,左右之籠式車輪100之輪緣部102之位置係設定為各輪緣部102之移動軌跡不與秧苗插植裝置23之各插植爪30之部位重疊。於該實施形態中,籠式車輪100之輪緣部102之位置係設定為左右各輪緣部102之移動軌跡於俯視時不與左起第1個及第8個插植爪30重疊。藉此,可抑制由各輪緣部102所導致田面遭破壞而影響到由秧苗插植裝置23(各插植爪30)所進行秧苗之插植姿勢之情形。再者,由於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輪緣部90之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並不會將田面過度地破壞,因此即便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移動軌跡與插植爪30之部位(秧苗之插植位置)重疊,亦可僅利用整地轉子85之整地作用便將秧苗以良好之插植姿勢進行移植。又,被設定為左右之後車輪4及內側輔助車輪120之移動軌跡亦不與各插植爪30之部位重疊,而抑制由後車輪4及內側輔助車輪120所導致田面遭破壞而影響到秧苗之插植姿勢之情形。
圖12係表示籠式車輪凸出部之移動軌跡之示意圖。圖12係表示車輪4不打滑地移行之情形時,左右之籠式車輪100中左側之籠式車輪100的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移動軌跡。籠式車輪凸出部105於進入至農田之土141中時成為大致水平姿勢並確實地擠壓土141,而產生較大之浮力。又,籠式車輪凸出部105於上升時成為大致垂直姿勢,自土141中朝向大致正上方上升,而不會夾帶土141。
該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具備有裝卸自如地被安裝於作為移行車輪之後車輪4之籠式車輪100,籠式車輪100具備有環 狀之輪緣部102、及沿著輪緣部102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輪緣部102之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以外周側端部105a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105c側更靠移行機體2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而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周側端部105a朝向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側彎曲。藉此,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要進入農田之土中時,由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周側端部105a與犁底層142所成之角度θa1(參照圖12)變得更小(成為外周側端部105a傾倒之角度),因此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不易插入農田之犁底層142並且不易切開犁底層142。又,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由於外周側端部105a朝向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側彎曲,因此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上升時,不易將土夾帶至移行機體2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下游側之面。因此,可避免移行機體2於較深之農田或黏土質之農田中沉陷或在迴轉時破壞犁底層142使移行機體2沉陷之可能性,而可利用簡單之構成來謀求移行機體2之水田行走性能之大幅提升。又,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由於外周側端部105a彎曲,因此可提高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強度。
然而,若插秧機1於農田中移行,便會成為利用由後車輪4、籠式車輪100之輪緣部102、及籠式車輪凸出部105所構成之3邊,將犁底層鏟起般之動作。此時,若籠式車輪凸出部105與後車輪4連結或近接,便會鏟起犁底層,而使泥土附著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等。相對於此種問題,於該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中,由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與後車輪4分開地被配置,使上述3邊於途中中斷,因此泥土之帶起會變少,所以泥土不易附著,而且,由於附著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泥土容易掉落,使泥土不易堆積於 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因此可實現泥脫落性良好之籠式車輪100,而可提高移行機體2之水田行走性能。
又,於車輪4、100之旋轉軸方向上,由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寬度W100較後車輪4之寬度W4寬,例如為後車輪4之寬度W4之2倍以上,且較插植寬度Wp(參照圖11)寬,因此籠式車輪凸出部105所產生之浮力大幅地增加,而可抑制移行機體2於較深之農田或黏土質之農田中沉陷。
再者,籠式車輪100(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相對於左右外側之插植爪30之秧苗插植位置的外側突出寬度Wo(參照圖11)較佳為較插植寬度Wp窄。藉此,於秧苗插植作業中插秧機1在農田中往返移動時,可使得籠式車輪100(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不會踩踏到已被插植至農田之鄰接行上之秧苗。例如,於將6行插植用之秧苗插植裝置23連結在上述實施形態之移行機體2之情形時,被裝設於後車輪4之左右外側之籠式車輪100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側突出寬度Wo,相較於8行插植用之秧苗插植裝置23之連結時變大。於該情形時,外側突出寬度Wo係設定為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不會踩踏到鄰接行上之秧苗之值。例如,具有相較於上述實施形態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寬度W100較窄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的籠式車輪100,被裝設於左右之後車輪4。
又,後車輪4具備有沿著後車輪4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排列之複數個推進凸出部92,由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數量與推進凸出部92之數量不同,因此可使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相位與推進凸出部92之相位錯開,而使泥土不易堆積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與後車輪4之間,可提高移行機體2之水田行走性能。又, 於該實施形態中,由於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數量少於推進凸出部92之數量,因此於籠式車輪100中,可擴寬於輪緣部102之圓周方向上相鄰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彼此之間隔,而可使較後車輪4容易夾帶泥土之籠式車輪100之泥土之脫落性變良好。
又,由於籠式車輪100係經由延長車軸110被安裝於後車輪4,因此可將籠式車輪100牢固地安裝於後車輪4。又,由於籠式車輪100係可謀求移行機體2之水田行走性能之大幅提高者,且可容易地加以卸除,因此例如在卡車等之載物台搭載插秧機1而進行搬運時,可不與左右之傾斜板或跳板干涉地將插秧機1平順地加以搭載。又,亦可不裝設內側輔助車輪120,而於後車輪4之左右外側僅安裝籠式車輪100。又,例如亦可設為除了後車輪4外,僅利用籠式車輪100及內側輔助車輪120來支撐移行機體2之後部之構成。
又,於該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雖然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周側端部105a之傾斜角度θb及內周側端部105c之傾斜角度θc相同,但外周側端部105a之傾斜角度θb與內周側端部105c之傾斜角度θc亦可互不相同。又,內周側端部105c相對於凸出部中央部105b既可不彎曲,亦可朝向輪緣部102之旋轉中心側彎曲。
又,於該實施形態中,雖然籠式車輪凸出部105之外周側端部105a之傾斜角度θa及內周側端部105c之傾斜角度θc大於後車輪4之推進凸出部92之傾斜角度θd(參照圖10),但亦可為傾斜角度θd以下。又,於該實施形態中,雖然凸出部中央部105b之傾斜角度θb小於推進凸出部92之傾斜角度θd,但亦可為傾斜角 度θd以上。
又,於該實施形態中,為了於較深之農田或黏土質之農田中得到移行機體2之浮力及推進力,而設置左右之內側輔助車輪120。內側輔助車輪120之外周凸出部125由於相較於後車輪4之推進凸出部92或籠式車輪100之籠式車輪凸出部105較小,因此可確保容易蓄積泥之後車輪4之內側之除泥性。再者,亦可為卸除內側輔助車輪120而在後車輪4之外側配置籠式車輪100之構成。
本發明並不限於前述之實施形態,可具體化為各種樣態,各部之構成並非被限定於圖示之實施形態者,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應用在乘坐式插秧機,亦可應用於主要在水田中進行作業之各種秧苗移植機等作業車輛。又,亦可選擇各種插秧機1之前車輪3之變異(variation)。例如既可設為寬幅車輪,亦可於左右各排列而設置兩個一般的前車輪3。又,亦可於作為移行車輪之前車輪3之左右外側安裝專用之籠式車輪、例如與籠式車輪100相同構成之籠式車輪。藉此,皆可擴大與作為前車輪3之農田之設置幅度,而對水田行走性能之提升有貢獻。
Claims (3)
- 一種作業車輛,係具備有支撐移行機體之移行車輪者;其具備有裝卸自如地被安裝於上述移行車輪之籠式車輪,上述籠式車輪具備有環狀之輪緣部及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該等複數個籠式車輪凸出部係沿著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以適當間隔被設置於上述輪緣部,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以於側視時外周側端部側位於較內周側端部側更靠上述移行機體之前進時之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傾斜,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外周側端部朝向上述輪緣部之旋轉中心側彎曲。
- 如請求項1之作業車輛,其中,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與上述移行車輪分開地被配置。
- 如請求項1或2之作業車輛,其中,於上述移行車輪之旋轉軸方向上,上述籠式車輪凸出部之寬度較上述移行車輪之寬度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43657A JP6726089B2 (ja) | 2016-12-15 | 2016-12-15 | 作業車両 |
JP2016-243657 | 2016-12-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4988A true TW201824988A (zh) | 2018-07-16 |
TWI663906B TWI663906B (zh) | 2019-07-01 |
Family
ID=62558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38156A TWI663906B (zh) | 2016-12-15 | 2017-11-03 | 作業車輛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26089B2 (zh) |
CN (1) | CN110062576B (zh) |
TW (1) | TWI663906B (zh) |
WO (1) | WO20181100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85979B2 (ja) | 2018-12-27 | 2022-06-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水田作業機 |
CN111656925A (zh) * | 2020-06-16 | 2020-09-15 | 佳木斯大学 | 一种插秧机折叠式防陷轮 |
CN112046191A (zh) * | 2020-09-23 | 2020-12-08 | 于洪军 | 一种农用机械用防陷结构 |
RU207864U1 (ru) * | 2021-05-20 | 2021-11-22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Ведущее колесо легкого вездехода |
CN116922992A (zh) * | 2021-08-30 | 2023-10-24 | 湖北工业大学 | 一种仿生连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021Y2 (zh) * | 1981-04-02 | 1987-01-10 | ||
JPH0739241B2 (ja) * | 1989-06-14 | 1995-05-01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作業機用車輪 |
CN100368213C (zh) * | 2003-02-21 | 2008-02-13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轮胎/车轮组装体以及缺气行驶用支撑体 |
CN1268195C (zh) * | 2003-03-27 | 2006-08-09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水田作业机 |
JP4413861B2 (ja) * | 2005-12-26 | 2010-02-1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泥落とし装置及び農業機械 |
US8807665B2 (en) * | 2010-11-11 | 2014-08-19 | James Perry | Vehicle wheel lifting block apparatus for climbing out of depression in viscous surfaces |
CN202009576U (zh) * | 2011-04-11 | 2011-10-19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两行步行式独轮插秧机驱动地轮 |
JP2014108080A (ja) * | 2012-11-30 | 2014-06-12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CN204451821U (zh) * | 2015-01-22 | 2015-07-08 | 史大权 | 水田防陷轮 |
-
2016
- 2016-12-15 JP JP2016243657A patent/JP67260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05 WO PCT/JP2017/036328 patent/WO20181100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0-05 CN CN201780070061.7A patent/CN110062576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03 TW TW106138156A patent/TWI66390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110048A1 (ja) | 2018-06-21 |
TWI663906B (zh) | 2019-07-01 |
CN110062576A (zh) | 2019-07-26 |
JP6726089B2 (ja) | 2020-07-22 |
CN110062576B (zh) | 2022-08-02 |
JP2018093821A (ja) | 2018-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63906B (zh) | 作業車輛 | |
JP2007252319A (ja) | 農作業機 | |
JP4405885B2 (ja) | 水田作業車 | |
KR101003522B1 (ko) | 농업용 차륜의 타이어 | |
JP3761471B2 (ja) | 作業車の車輪 | |
CN109328570B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JP6512663B2 (ja) | 作業車両及びその例としての乗用型田植機 | |
JP2004299467A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
JP6625782B1 (ja) | 走行車両 | |
JP3980790B2 (ja) | 田植機 | |
JP6304414B2 (ja) | 苗移植機 | |
JPH10295120A (ja) | 農作業機 | |
JP2007167028A (ja) | 苗移植機 | |
JP2022098851A (ja) | 水田作業車の車輪 | |
JP4031164B2 (ja) | 田植機の植付部 | |
JP3666027B2 (ja) | 農作業機の走行装置 | |
JPH0591201U (ja) | 歩行形移動農機 | |
JP5574313B2 (ja) | 推進部材及び推進部材を備えた水田作業機 | |
JP2005313739A (ja) | 農作業車 | |
JP2019205380A (ja) | 作業機 | |
JP2002335719A (ja) | 田植機 | |
JP2005313687A (ja) | 作業車 | |
JP2004066913A (ja) | クローラトラクタ | |
JP2002337753A (ja) | 田植機 | |
JP2006158219A (ja) | 作業機の耕起装置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