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5828A -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 Google Patents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5828A
TW201815828A TW106126874A TW106126874A TW201815828A TW 201815828 A TW201815828 A TW 201815828A TW 106126874 A TW106126874 A TW 106126874A TW 106126874 A TW106126874 A TW 106126874A TW 201815828 A TW201815828 A TW 2018158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cellulose
less
cellulose fiber
group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6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和恭平
吉田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5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82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5/00Preparation of other cellulose derivatives or modified cellulose, e.g. complexes
    • C08B15/05Derivative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halogens or sulfur
    • C08B15/06Derivative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halogens or sulfur containing nitrogen, e.g. carbam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1/00Preparation of cellulose ethers
    • C08B11/02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 C08B11/04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 C08B11/10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substituted with acid radicals
    • C08B11/12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substituted with acid radicals substituted with carboxylic radicals, e.g.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5/00Preparation of other cellulose derivatives or modified cellulose, e.g. complexes
    • C08B15/02Oxycellulose; Hydrocellulose; Cellulosehydrate, e.g.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 C08B15/04Carboxycellulose, e.g. prepared by oxidation with nitrogen di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8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 the absence of monomers, e.g. block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02Fibres or whisk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26Cellulose ethers
    • C08L1/28Alkyl ethers
    • C08L1/286Alkyl ethers substituted with acid radicals, e.g.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32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D06M13/325Am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32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D06M13/44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contain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32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D06M13/46Compounds containing quaternary nitrogen atom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55Epoxy resi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1/00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cellulose or lignocellulose fibres of natural origin only
    • D21H11/16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cellulose or lignocellulose fibres of natural origin only modified by a particular after-treatment
    • D21H11/20Chemically or biochemically modified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5/00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 D21H15/02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ed by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0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J240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J2401/26Cellulose ethers
    • C08J2401/28Alkyl 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14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polymeric 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L2205/16Fibres; Fibr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2101/00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to be treated
    • D06M2101/02Natural fibres, other than mineral fibres
    • D06M2101/04Vegetal fibres
    • D06M2101/06Vegetal fibres cellulosi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以及樹脂組合物,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修飾基與羧基含量為0.1 mmol/g以上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行鍵結而成,且平均縱橫比為1以上且150以下,該樹脂組合物含有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及樹脂。含有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係耐熱性優異者,該樹脂組合物之成型體係機械強度、耐熱性及尺寸穩定性優異。因此,本發明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等各種工業用途。

Description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更詳細而言,關於一種可以奈米填料之形式較佳地調配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以及含有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進而,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此種樹脂組合物成形而獲得之樹脂成形體。
先前,多用來自作為有限之資源之石油之塑膠材料,但近年來,對環境之負荷較少之技術受到注目,於此種技術背景下,使用作為天然大量存在之生質之纖維素纖維之材料受到注目。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報告有藉由將吸附有界面活性劑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調配於各種樹脂中,獲得兼具較高之機械強度及透明性之複合材料。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140738號公報
即,本發明係關於下述[1]~[3]。 [1]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修飾基與羧基含量為0.1 mmol/g以上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行鍵結而成,且平均縱橫比為1以上且150以下。 [2]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樹脂、及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3]一種樹脂成形體,其係藉由對如上述[2]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使用擠出成形、射出成形、加壓成形、澆鑄成型或溶劑澆鑄法而獲得。
先前之複合材料例如於家電零件、汽車零件、電子材料等各種成形品用途之應用中,謀求進一步之耐熱性之提昇。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調配於各種樹脂中時,可提供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以及含有該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進而,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此種樹脂組合物成形而獲得之樹脂成形體。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進行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藉由將表面經修飾之具有特定之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與各種樹脂進行混合,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耐熱性優異,從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於調配於各種樹脂中時,可提供一種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於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下述修飾基與羧基進行鍵結,且具有特定之縱橫比者。 可知先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對具有通常300左右之平均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行使各種修飾基鍵結等複合化處理而成者,此種複合體雖由修飾基帶來之效果優異,但耐熱性不充分。另一方面,本案發明者等人發現:於具有修飾基之複合體具有特定之平均縱橫比之情形時,該複合體可成為無損由該修飾基帶來之效果,且耐熱性亦優異之材料。發揮此種效果之詳細之原因雖不明,但推測平均縱橫比包含於上述範圍內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由於為切斷天然纖維素纖維中存在之脆弱之部分例如非晶區域而短纖維化而成者,故而就整體而言結晶區域之分佈比率增加,因此耐熱性優異。又,認為所獲得之複合體之纖維長度亦較短,故而樹脂組合物中之分散性提昇,亦充分發揮作為填料之效果,機械強度優異,並且進一步增強耐熱性之提昇效果。 <微細纖維素纖維> (羧基含量) 構成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係羧基含量為0.1 mmol/g以上,就穩定之微細化及修飾基導入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4 mmol/g以上,更佳為0.6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 mmol/g以上。又,就提昇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 mmol/g以下,更佳為2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2 mmol/g以下。再者,「羧基含量」意指構成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纖維素中之羧基之總量,具體而言,利用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平均纖維直徑) 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該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及機械強度之觀點而言,構成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較佳為0.1 nm以上,更佳為0.5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 nm以上,進而較佳為2 nm以上,更進一步較佳為3 nm以上。又,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 nm以下,更佳為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6 nm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5 nm以下。 (平均纖維長度) 作為構成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長度(平均纖維長度),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該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0 nm以上,更佳為200 nm以上。又,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 nm以下,更佳為7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400 nm以下。 (平均縱橫比) 又,由於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具有特定之平均縱橫比,故而較佳為構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亦具有相同程度之平均縱橫比。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及機械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0以下,更佳為140以下,進而較佳為1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又,於平均縱橫比處於上述範圍內之情形時,作為縱橫比之標準偏差,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下限並未特別設定,就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及平均纖維長度可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進行測定,平均縱橫比可根據平均纖維長度/平均纖維直徑而算出。具體而言,利用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一般而言,自高等植物製備之纖維素奈米纖維之最小單元係6×6之分子鏈以大致正方形之形狀堆積,故而可將藉由利用AFM獲得之圖像分析之高度視為纖維之寬度。 (結晶度) 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更進一步較佳為45%以上。又,就提昇反應效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80%以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纖維素之結晶度係根據藉由X射線繞射法獲得之繞射強度值,利用Segal法所算出之纖維素I型結晶度,藉由下述計算式(A)定義。 纖維素I型結晶度(%)=[(I22.6-I18.5)/I22.6]×100 (A) [式中,I22.6表示X射線繞射中之晶格面(002面)(繞射角2θ=22.6°)之繞射強度,I18.5表示非晶部(繞射角2θ=18.5°)之繞射強度] 再者,纖維素I型係天然纖維素之晶形,纖維素I型結晶度意指纖維素整體中結晶區域量所占之比率。 作為此種微細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公知者,亦可另外製備而使用。例如,對預先進行使天然之纖維素纖維中含有(即導入)羧基之氧化處理後之纖維素纖維,進行公知之處理例如選自生化處理、化學處理及機械處理中之至少1種處理,藉此可獲得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亦將上述用以獲得低縱橫比之處理稱為低縱橫比化處理。又,只要可進行下述複合化處理,則可為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而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可不為具有上述低縱橫比者。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低縱橫比」係縱橫比為150以下,「高縱橫比」係縱橫比大於150。 作為對天然之纖維素纖維導入羧基之方法,可列舉:藉由將纖維素之羥基進行氧化而轉換為羧基之方法;以及使選自由具有羧基之化合物、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酸酐及該等之衍生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與纖維素之羥基進行反應的方法。 作為將上述纖維素之羥基進行氧化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具體而言,可列舉:如下所述般以N-氧自由基化合物作為氧化觸媒,使共氧化劑發揮作用之方法;或於100℃以上之高溫下進行加熱之方法。 作為上述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並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可列舉鹵化乙酸,作為鹵化乙酸,可列舉氯乙酸等。 作為上述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酸酐及該等之衍生物,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順丁烯二酸酐、丁二酸酐、鄰苯二甲酸酐、己二酸酐等二羧酸化合物之酸酐、或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酸酐之醯亞胺化物、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酸酐之衍生物。 於本發明中,作為對天然之纖維素纖維導入羧基之方法,就纖維表面之羥基之選擇性優異,反應條件亦平穩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將纖維素之羥基進行氧化之方法,尤其是進而較佳為如下所述般以N-氧自由基化合物作為氧化觸媒,使共氧化劑發揮作用之方法。 作為低縱橫比化處理,具體而言,例如,可按照公知之方法進行酸水解、熱液分解、氧化分解、機械處理、酵素處理、鹼處理、UV處理、電子束處理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可藉由較佳為單獨進行酸水解、熱液分解、機械處理中之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進行,更佳為單獨進行酸水解、熱液分解中之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進行,進而較佳為進行酸水解而獲得。再者,於低縱橫比化處理後,纖維素纖維之微細化不充分之情形時,可進而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以下,作為低縱橫比化之處理例,對酸水解、熱液處理、機械處理中之處理方法進行說明。 於酸水解之處理中,具體而言,使酸與原料之纖維素纖維接觸,使纖維素中之糖苷鍵斷鍵。作為接觸之酸,較佳為硫酸、鹽酸、硝酸、磷酸、乙酸、檸檬酸等。 作為酸水解之處理條件,只要為如酸使纖維素之糖苷鍵斷鍵之條件則可適當設定,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作為酸之添加量,若將原料之纖維素纖維之絕對乾燥質量設為100質量份,則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就經濟性及產率提昇之觀點而言,為400質量份以下。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處理中之溶液pH值較佳為4以下,更佳為2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下。又,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處理溫度較佳為80℃以上,更佳為90℃以上,且較佳為120℃以下,更佳為110℃以下。又,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處理時間較佳為0.1小時以上,且較佳為5小時以下,更佳為3小時以下。 於熱液分解之處理中,具體而言,較佳為將原料之纖維素纖維浸於水中,進行加熱之態樣。 作為熱液分解之溫度,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100℃以上,進而較佳為140℃以上。又,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及分解防止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50℃以下,更佳為200℃以下,進而較佳為180℃以下。又,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處理中之壓力較佳為0.1 MPa[gage]以上,更佳為0.2 MPa[gage]以上,進而較佳為0.3 MPa[gage]以上,且較佳為10 MPa[gage]以下,更佳為5 MPa[gage]以下,進而較佳為3 MPa[gage]以下。又,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處理時間較佳為15分鐘以上,更佳為1小時以上,且較佳為4小時以下,更佳為2小時以下。 於機械處理中,可列舉粉碎處理,作為使用之機械,例如就處理效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行星型球磨機或棒磨機等容器驅動式介質研磨機,更佳為振磨機,進而較佳為振動棒磨機。又,處理時間亦根據使用之機械之大小,就纖維素之低縱橫比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分鐘以上,更佳為10分鐘以上,進而較佳為15分鐘以上,就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小時以下,更佳為4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1小時以下。 較佳為於酸水解等處理後,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 <修飾基>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表示修飾基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表面鍵結者,其係例如藉由使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與已存在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羧基進行離子鍵結及/或共價鍵結而獲得。作為對羧基之鍵結樣式,可列舉:離子鍵結、共價鍵結。作為此處之共價鍵結,例如可列舉:醯胺鍵結、酯鍵結、胺基甲酸酯鍵結,其中,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醯胺鍵結。因此,作為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藉由使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與已存在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羧基進行離子鍵結及/或醯胺鍵結而獲得。 (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 作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只要為具有下述修飾基者即可,根據鍵結樣式,例如可使用以下者。於為離子鍵結之情形時,可為一級胺、二級胺、三級胺、四級銨化合物、鏻化合物中之任一者。於該等中,就分散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一級胺、二級胺、三級胺、四級銨化合物。又,作為上述銨化合物或鏻化合物之陰離子成分,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可列舉:氯離子或溴離子等鹵離子、硫酸氫離子、過氯酸根離子、四氟硼酸根離子、六氟磷酸根離子、三氟甲磺酸根離子、羥基離子,更佳為可列舉羥基離子。於為共價鍵結之情形時,根據取代之官能基,可使用以下者。於對羧基之修飾中,於為醯胺鍵結之情形時,可為一級胺、二級胺中之任一者。於為酯鍵結之情形時,較佳為醇,例如可例示:丁醇、辛醇、十二烷醇。於為胺基甲酸酯鍵結之情形時,較佳為異氰酸酯化合物。 作為本發明中之修飾基,可使用烴基、共聚合部等。該等可單獨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導入至微細纖維素纖維。就達成所需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較佳為2種以上之修飾基導入至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烴基) 作為烴基,例如可列舉:鏈式飽和烴基、鏈式不飽和烴基、環式飽和烴基及芳香族烴基,就抑制副反應之觀點及穩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鏈式飽和烴基、環式飽和烴基及芳香族烴基。 鏈式飽和烴基可為直鏈狀或支鏈狀。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鏈式飽和烴基之碳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6以上,進而較佳為8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24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16以下。再者,以下,烴基之碳數意指修飾基整體之總碳數。 作為鏈式飽和烴基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異丁基、戊基、第三戊基、異戊基、己基、異己基、庚基、辛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八烷基、二十二烷基、二十八烷基等,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丙基、異丙基、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異丁基、戊基、第三戊基、異戊基、己基、異己基、庚基、辛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八烷基、二十二烷基、二十八烷基。該等可單獨導入或者以任意之比率分別導入2種以上。 鏈式不飽和烴基可為直鏈狀或支鏈狀。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鏈式不飽和烴基之碳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又,就獲取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8以下。 作為鏈式不飽和烴基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異丁烯基、異戊二烯基、戊烯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壬烯基、癸烯基、十二烯基、十三烯基、十四烯基、十八烯基,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異丁烯基、異戊二烯基、戊烯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壬烯基、癸烯基、十二烯基。該等可單獨導入或者以任意之比率分別導入2種以上。 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環式飽和烴基之碳數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4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又,就獲取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8以下。 作為環式飽和烴基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壬基、環癸基、環十二烷基、環十三烷基、環十四烷基、環十八烷基等,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壬基、環癸基、環十二烷基。該等可單獨導入或者以任意之比率分別導入2種以上。 作為芳香族烴基,例如選自由芳基及芳烷基所組成之群中。作為芳基及芳烷基,可為芳香族環本身經取代者,亦可為未經取代者。 上述芳基之總碳數只要為6以上即可,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4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4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上述芳烷基之總碳數為7以上,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4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4以下,進而較佳為13以下,進而較佳為11以下。 作為芳基,例如可列舉: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聯苯基、三苯基、聯三苯基、及該等基經下述取代基取代之基,該等可單獨導入1種或者以任意之比率分別導入2種以上。其中,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苯基、聯苯基、聯三苯基。 作為芳烷基,例如可列舉:苄基、苯乙基、苯基丙基、苯基戊基、苯基己基、苯基庚基、苯基辛基、及該等基之芳香族基經下述取代基取代之基等,該等可單獨導入1種或者以任意之比率分別導入2種以上。其中,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苄基、苯乙基、苯基丙基、苯基戊基、苯基己基、苯基庚基。 具有上述烴基之一級胺、二級胺、三級胺、四級銨化合物、鏻化合物、酸酐、異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市售品,或者按照公知之方法製備。 作為具體例,作為一~三級胺,例如可列舉:乙胺、二乙胺、三乙胺、丙胺、二丙胺、丁胺、二丁胺、己胺、二己胺、辛胺、二辛胺、三辛胺、十二烷基胺、二-十二烷基胺、硬脂胺、二硬脂胺、單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苯胺、苄胺、十八烷基胺、二甲基山萮基胺。作為四級銨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四甲基氫氧化銨(TMAH)、四乙基氫氧化銨(TEAH)、四乙基氯化銨、四丙基氫氧化銨(TPAH)、四丁基氫氧化銨(TBAH)、四丁基氯化銨、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銨、氯化二月桂基二甲基、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銨、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銨、鯨蠟基三甲基氯化銨、烷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銨。於該等之中,就分散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丙胺、二丙胺、丁胺、二丁胺、己胺、二己胺、辛胺、二辛胺、三辛胺、十二烷基胺、二-十二烷基胺、二硬脂胺、四乙基氫氧化銨(TEAH)、四丁基氫氧化銨(TBAH)、四丙基氫氧化銨(TPAH)、苯胺、十八烷基胺、二甲基山萮基胺,更佳為丙胺、十二烷基胺、四丁基氫氧化銨(TBAH)、苯胺、十八烷基胺、二甲基山萮基胺。 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烴基之平均鍵結量相對於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較佳為0.01 mmol/g以上,更佳為0.05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1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3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ol/g以上。又,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 mmol/g以下,更佳為2.5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2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ol/g以下。此處,於同時導入選自鏈式飽和烴基、鏈式不飽和烴基及環式飽和烴基中之烴基、及芳香族烴基之情形時,亦較佳為各者之平均鍵結量為上述範圍內。 又,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烴基之導入率係對任一修飾基均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以下,更佳為97%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此處,於同時導入選自鏈式飽和烴基、鏈式不飽和烴基及環式飽和烴基中之烴基、及芳香族烴基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導入率之合計不超過上限之100%之範圍內,成為上述範圍內。 (共聚合部) 於本發明中,作為共聚合部,例如可使用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合部等。此處,EO/PO共聚合部意指環氧乙烷(EO)與環氧丙烷(PO)無規或嵌段狀地進行聚合而成之結構。例如,於具有EO/PO共聚合部之胺由下述式(i)表示之情形時,環氧乙烷(EO)與環氧丙烷(PO)成為無規或嵌段狀之連鎖結構,但於該胺為具有下述式(ii)所表示之結構之胺之情形時,(EO)a(PO)b、(EO)c(PO)d、(EO)e(PO)f無須連鎖。 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EO/PO共聚合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7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10莫耳%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8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6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5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4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0莫耳%以下。再者,PO之含有率為100莫耳%係EO/PO共聚合部僅由PO構成,於本發明中,可導入PO聚合部。 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EO/PO共聚合部之分子量較佳為500以上,更佳為1,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為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以下。例如,於為具有下述式(ii)所表示之結構之胺之情形時,將(EO)a(PO)b+(EO)c(PO)d+(EO)e(PO)f之合計之分子量設為EO/PO共聚合部之分子量。EO/PO共聚合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EO/PO共聚合部之分子量可根據製造胺時之平均加成莫耳數計算而求出。 EO/PO共聚合部與胺較佳為直接或者經由連結基進行鍵結。作為連結基,較佳為烴基,使用碳數較佳為1~6、更佳為1~3之伸烷基。例如,較佳為伸乙基、伸丙基。 作為具有此種EO/PO共聚合部之胺,例如可列舉下述式(i): [化1][式中,R1 表示氫原子、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CH2 CH(CH3 )NH2 基或下述式(ii)所表示之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a係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正數,b係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正數] 所表示之化合物。 式(ii): [化2][式中,n為0或1,R2 表示苯基、氫原子、或碳數1~3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c及e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地為0~50之數,d及f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地為1~50之數] 式(i)中之a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 式(i)中之b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又,關於EO/PO共聚合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於胺由上述式(i)所表示之情形時,可根據上述a及b,計算共聚合部中之PO之含有率,可根據式:b×100/(a+b)求出,於胺由上述式(i)及式(ii)所表示之情形時,同樣地可根據式:(b+d+f)×100/(a+b+c+d+e+f)求出。較佳之範圍如上所述。 式(i)中之R1 表示氫原子、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CH2 CH(CH3 )NH2 基、或上述式(ii)所表示之基,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氫原子。作為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較佳為甲基、乙基、異或正丙基。 又,於式(i)中之R1 為式(ii)所表示之基之情形時,作為式(ii)中之R2 之碳數1~3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較佳為甲基、乙基。於R2 為甲基或乙基之情形時,n較佳為1,於R2 為氫原子之情形時,n較佳為0。又,作為式(ii)中之c及e,獨立地較佳為10~30,作為d及f,獨立地較佳為5~25。 具有此種式(i)所表示之EO/PO共聚合部之胺可按照公知之方法製備。例如,使所需量之環氧乙烷、環氧丙烷與丙二醇烷基醚加成後,將羥基末端胺基化即可。可視需要藉由酸使烷基醚斷鍵,藉此使末端為氫原子。該等製造方法可參照日本專利特開平3-181448號。 具有上述EO/PO共聚合部之胺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市售品,作為具體例,可列舉:HUNTSMAN公司製造之Jeffamine M-2070、Jeffamine M-2005、Jeffamine M-2095、Jeffamine M-1000、Jeffamine M-600、Surfoamine B200、Surfoamine L100、Surfoamine L200、Surfoamine L207、Surfoamine L300、XTJ-501、XTJ-506、XTJ-507、XTJ-508;BASF公司製造之M3000、Jeffamine ED-900、Jeffamine ED-2003、Jeffamine D-2000、Jeffamine D-4000、XTJ-510、Jeffamine T-3000、Jeffamine T-5000、XTJ-502、XTJ-509、XTJ-510等。於該等之中,就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Jeffamine M-2070、Jeffamine M-2005、Jeffamine M-1000、Jeffamine M-600、Surfoamine L100、Surfoamine L200、Surfoamine L207、Surfoamine L300。該等可單獨使用或者組合2種以上。 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EO/PO共聚合部之平均鍵結量較佳為0.01 mmol/g以上,更佳為0.05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1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3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ol/g以上。又,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 mmol/g以下,更佳為2.5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2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ol/g以下。於導入烴基及共聚合部之2種以上作為修飾基之情形時,較佳為各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為上述範圍內。 又,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EO/PO共聚合部之修飾率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5%以下。 再者,上述修飾基可具有取代基,例如,於為烴基之情形時,較佳為包含取代基之修飾基整體之總碳數成為上述範圍內者。作為取代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二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戊氧基、異戊氧基、己氧基等碳數1~6之烷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羰基、第二丁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羰基、戊氧基羰基、異戊氧基羰基等烷氧基之碳數為1~6之烷氧基-羰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乙醯基、丙醯基等碳數1~6之醯基;芳烷基;芳烷氧基;碳數1~6之烷基胺基;烷基之碳數為1~6之二烷基胺基。再者,上述烴基本身可以取代基之形式進行鍵結。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可藉由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添加量、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種類、反應溫度、反應時間、溶劑等進行調整。又,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mmol/g)及導入率(%)係對微細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羧基導入修飾基的量及比率,可藉由按照公知之方法(例如滴定、IR(infrared radiation,紅外線)測定等)測定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而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只要可對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導入修飾基,則並無特別限定,可按照公知之方法製造。例如,可進行對預先製備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導入修飾基之反應,可進行對平均縱橫比偏離上述範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導入修飾基之反應後進行低縱橫比化處理,亦可進行於製備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時導入修飾基之反應。再者,此處所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可以公知之方法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1-140632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作為參照,製備導入有0.1 mmol/g以上之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又,於混合天然纖維素、異丙醇等低級醇與水之混合介質、氫氧化鈉等觸媒後,添加氯乙酸鈉等羧基導入劑,進行反應。其後,利用公知之方法進行微細化處理,藉此可獲得經由醚鍵導入0.1 mmol/g以上之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 作為具體之製造方法,根據修飾基對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導入態樣,可列舉以下之2個態樣。即,可列舉:藉由離子鍵使修飾基與微細纖維素纖維鍵結之態樣(態樣A);藉由共價鍵使修飾基與微細纖維素纖維鍵結之態樣(態樣B)。再者,將共價鍵為醯胺鍵之情形示於以下。 [態樣A] 步驟(1):將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氧自由基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氧化,獲得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2A):將步驟(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混合之步驟 [態樣B] 步驟(1):將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氧自由基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氧化,獲得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2B):使步驟(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關於修飾基之導入方法,例如,態樣A可以日本專利特開2015-143336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作為參照而進行,態樣B可以日本專利特開2015-143337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作為參照而進行。又,於本發明中,可列舉:於步驟(1)後進行下述微細化步驟及/或低縱橫比化處理步驟,獲得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然後進行步驟(2A或2B)之方法(第1製造形態);及於步驟(1)後進行步驟(2A或2B),其後,進行微細化步驟及/或低縱橫比化處理步驟而獲得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方法(第2製造形態),就高效率地進行低縱橫比化及修飾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藉由第1製造形態進行。即,較佳為於步驟(1)中,獲得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 以下,基於態樣A之第1製造形態,說明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方法。 [步驟(1)] 步驟(1)係將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氧自由基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氧化,獲得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步驟。具體而言,對天然纖維素纖維進行日本專利特開2015-143336號或日本專利特開2015-143337號中記載之氧化處理步驟(例如使用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之氧化處理)及精製步驟(視需要),藉此獲得羧基含量較佳為0.1 mmol/g以上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 以TEMPO作為觸媒進行天然纖維素纖維之氧化,藉此纖維素結構單元之C6位之基(-CH2 OH)選擇性地轉換為羧基。因此,作為本發明中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較佳之態樣,可列舉纖維素結構單元之C6位為羧基之纖維素纖維。 作為原料之天然纖維素纖維,例如可列舉:針葉樹系紙漿、闊葉樹系紙漿等木漿;棉絨、皮棉之類之棉系紙漿;麥稈紙漿、甘蔗渣紙漿等非木材系紙漿;細菌纖維素等,可將該等單獨使用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天然纖維素纖維可實施打漿等提高表面積之處理。又,上述市售之紙漿之纖維素I型結晶度通常為80%以上。 (微細化步驟)   其次,於第1製造形態中,於精製步驟後進行將步驟(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微細化之步驟,獲得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於微細化步驟中,較佳為使經過精製步驟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分散於溶劑中,進行微細化處理。 作為分散介質之溶劑除水以外,亦可例示: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等碳數1~6、較佳為碳數1~3之醇;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碳數3~6之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碳數3~6之酯;直鏈或支鏈狀之碳數1~6之飽和烴或不飽和烴;苯、甲苯等芳香族烴;二氯甲烷、氯仿、氯苯等鹵代烴;四氫呋喃等碳數2~5之低級烷基醚;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N-甲基吡咯啶酮、乙腈等非質子性極性溶劑、己烷、角鯊烷、石蠟等烴系溶劑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者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就微細化處理之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水、碳數1~6之醇、碳數3~6之酮、碳數2~5之低級烷基醚、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N-甲基吡咯啶酮等極性溶劑。溶劑之使用量只要為可分散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有效量即可,並無特別限制,相對於含羧基纖維素纖維,更佳為使用較佳為1~500質量倍、更佳為2~200質量倍。 作為微細化處理中使用之裝置,較佳地使用公知之分散機。例如可使用離解機、打漿機、低壓均質機、高壓均質機、研磨機、切碎機、球磨機、噴射磨機、短軸擠出機、雙軸擠出機、超音波攪拌機、家用榨汁攪拌機等。又,微細化處理中之反應物纖維之固形物成分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 (低縱橫比化處理步驟)   又,於第1製造形態中,就高效率地獲得具有低縱橫比之複合體之觀點而言,可對含羧基纖維素纖維進行選自生化處理、化學處理及機械處理中之至少1種低縱橫比化處理,獲得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作為低縱橫比化處理,具體而言,可列舉酸水解、熱液分解、氧化分解、行星型球磨機或棒磨機等之機械處理、酵素處理、鹼處理、UV處理、電子束處理等處理方法,藉由該等處理可謀求纖維素纖維之短纖維化,更有效率地進行微細化處理,甚至,成為平均縱橫比包含於上述範圍內者。詳細內容可以上述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方法之項作為參照。再者,於本發明中,只要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具有低縱橫比,則可僅進行低縱橫比化處理及微細化處理中之任一者,亦可進行兩者,於進行兩者之情形時,關於其順序,可任一者為前。進而,於本發明中,為了使平均縱橫比為所需之範圍內,例如,可將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縱橫比大於150之高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行混合。就提昇使樹脂中含有複合體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及機械強度之觀點而言,其混合比(具有高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質量/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質量)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0.4以下,進而較佳為0.1以下,進而較佳為0.05以下,進而較佳為0.01以下。 作為所獲得之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形態,亦可視需要採用調整固形物成分濃度而成之懸浮液狀(目測為無色透明或不透明之溶液)、或進行乾燥處理而成之粉末狀(但是,為微細纖維素纖維凝集之粉末狀,並非意指纖維素粒子)。再者,於採用懸浮液狀之情形時,作為分散介質,可僅使用水,亦可使用水與其他有機溶劑(例如乙醇等醇類)或界面活性劑、酸、鹼等之混合溶劑。 如此,可獲得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該微細纖維素纖維包含纖維素結構單元之C6位之羥基經由醛基選擇性地氧化為羧基且上述羧基含量為0.1 mmol/g以上之纖維素,進行較佳為平均纖維直徑0.1~200 nm之微細化,且具有較佳為30%以上之結晶度、及較佳為1以上且150以下之平均縱橫比。此處,上述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其係意指本發明中使用之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係具有I型結晶結構之源自天然之纖維素固體原料經表面氧化並微細化而成的纖維。 [步驟(2A)] 於第1製造形態中,步驟(2A)係將經過上述微細化步驟而獲得之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混合,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步驟。具體而言,將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於溶劑中進行混合即可,例如,可按照日本專利特開2015-143336號中記載之方法製造。 作為步驟(2A)中所使用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可列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於上文敍述之上述者。於欲導入2種以上之修飾基之情形時,於本步驟中使用2種以上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藉此可製造導入有2種以上之修飾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上述化合物之使用量可根據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修飾基之所需鍵結量決定,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中所含有之羧基1 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01 mol以上、更佳為0.1 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 mol以上、進而較佳為1 mol以上之量,就製品純度之觀點而言,使用成為較佳為50 mol以下、更佳為20 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ol以下之量。再者,可將上述範圍內所包含之量之化合物一次性供於反應,亦可分批供於反應。於化合物為單胺之情形時,上述胺基與胺相同。於使用具有2種以上之修飾基之化合物之情形時,化合物之使用量係各化合物之合計量。 作為溶劑,較佳為選擇溶解使用之化合物之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異丙醇(IPA)、N,N-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亞碸(DMSO)、N,N-二甲基乙醯胺、四氫呋喃(THF)、丙酮、甲基乙基酮(MEK)、乙腈、二氯甲烷、氯仿、甲苯、乙酸、水等,可將該等單獨使用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於該等極性溶劑之中,較佳為甲醇、乙醇、IPA、DMF、DMSO、MEK、水。 就化合物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混合時之溫度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又,就複合體之著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混合時間可根據使用之化合物及溶劑之種類而適當設定,就化合物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小時以上,更佳為0.1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1小時以上,且較佳為48小時以下,更佳為24小時以下。 於形成上述鹽後,為了去除未反應之化合物等,可適當進行後處理。作為該後處理之方法,例如可使用過濾、離心分離、透析等。 又,關於態樣B之製造方法,步驟(1)可以與態樣A相同之方式進行,故而,以下,對第1製造形態中之步驟(2B)進行記載。又,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3-151661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製造。 [步驟(2B)] 於第1製造形態中,步驟(2B)係使經過上述微細化步驟而獲得之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醯胺化反應,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步驟。作為上述混合方法,只要為原料進行反應之程度者則並不特別存在問題,具體而言,於縮合劑之存在下混合上述原料,使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中所含有之羧基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胺基進行縮合反應而形成醯胺鍵。 作為步驟(2B)中所使用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可列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於上文敍述之上述者。於欲導入2種以上之修飾基之情形時,於本步驟中使用2種以上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藉此可製造導入有2種以上之修飾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於步驟(2B)中,於縮合劑之存在下使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醯胺化。 關於上述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使用量,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中所含有之羧基1 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1 mol以上、更佳為0.5 mol以上之量,就製品純度之觀點而言,使用成為較佳為50 mol以下、更佳為20 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ol以下之量。再者,可將上述範圍內所包含之量之化合物一次性供於反應,亦可分批供於反應。於使用具有2種以上之修飾基之化合物之情形時,化合物之使用量係各化合物之合計量。 作為縮合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合成化學系列 肽合成(丸善公司)P116記載、或Tetrahedron, 57, 1551(2001)記載之縮合劑等,例如可列舉4-(4,6-二甲氧基-1,3,5-三-2-基)-4-甲基嗎啉鹽酸鹽(以下,有時稱為「DMT-MM」)等。 於上述醯胺化反應中,可列舉上述微細化步驟中之溶劑,較佳為選擇溶解使用之化合物之溶劑。 上述醯胺化反應中之反應時間及反應溫度可根據使用之化合物及溶劑之種類等而適當選擇,就反應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4小時,更佳為10~20小時。又,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反應溫度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又,就複合體之著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 於上述反應後,為了去除未反應之化合物或縮合劑等,可適當進行後處理。作為該後處理之方法,例如可使用過濾、離心分離、透析等。 再者,於態樣A及態樣B中之任一者中,於第2製造形態中,以步驟(1)、步驟(2A)或步驟(2B)、微細化步驟之順序進行上述各步驟,除此以外,可藉由與第1製造形態相同之方法進行。 又,可為組合態樣A及態樣B而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即,可為具有經由離子鍵連結之修飾基、及經由醯胺鍵連結之修飾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於此情形時,可先進行步驟(2A)及步驟(2B)中之任一者。 如此,可獲得修飾基經由離子鍵及/或共價鍵與微細纖維素纖維連結而成之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及機械強度之觀點而言,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纖維直徑較佳為0.1 nm以上,更佳為0.5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 nm以上,進而較佳為2 nm以上,更進一步較佳為3 nm以上。又,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 nm以下,更佳為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6 nm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5 nm以下。 作為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長度(平均纖維長度),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0 nm以上,更佳為200 nm以上。又,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 nm以下,更佳為7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400 nm以下。 又,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1以上且150以下,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及機械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40以下,更佳為1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又,於平均縱橫比處於上述範圍內之情形時,作為縱橫比之標準偏差,就提昇含有於樹脂中而獲得樹脂組合物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下限並未特別設定,就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上述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獲得不僅耐熱性優異,樹脂組合物中之分散性亦優異,機械強度較高,不易脆性破壞之樹脂組合物。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纖維直徑、平均纖維長度、平均縱橫比及結晶度可利用微細纖維素纖維中記載之相同之測定方法求出。 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於進行上述後處理後之分散液之狀態下使用,或者亦可藉由乾燥處理等而自該分散液去除溶劑,獲得乾燥之粉末狀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使用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此處,「粉末狀」係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凝集之粉末狀,並非意指纖維素粒子。 作為粉末狀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例如可列舉:直接使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分散液乾燥而成之乾燥物;藉由機械處理將該乾燥物粉末化而成者;利用公知之噴霧乾燥法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分散液粉末化而成者;利用公知之冷凍乾燥法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分散液粉末化而成者等。上述噴霧乾燥法係於大氣中噴霧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分散液,並使之乾燥之方法。 再者,就不會因步驟(2A)或步驟(2B)之反應而結晶性降低之方面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較佳為具有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相同程度之結晶度。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較佳地用於提供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又,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由於有機溶劑或樹脂中之分散穩定性優異,故而亦可用於增黏劑、凝膠化劑、流變調製劑、乳化劑、分散劑等用途。 [樹脂組合物] [樹脂] 作為本發明中之樹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纖維素系樹脂、橡膠系樹脂。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乳酸樹脂等飽和聚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等烯烴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乙烯醚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碸樹脂等。該等熱塑性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以2種以上之混合樹脂之形式使用。於該等之中,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飽和聚酯樹脂、烯烴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醯胺樹脂。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意指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丙烯酸系樹脂者。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以構成該樹脂之所有聚合物之單體單元之合計作為基準,較佳為包含50重量%以上之(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單體單元者,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可藉由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可與其進行共聚合之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合而製造。聚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澆鑄聚合法(例如模具澆鑄聚合法)等,就生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澆鑄聚合法(例如模具澆鑄聚合法)。又,使上述單體混合物與包含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聚合性混合物進行聚合反應,藉此獲得耐熱性優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光硬化性樹脂及/或熱硬化性樹脂。 光硬化性樹脂係使用藉由紫外線或電子束等活性能量線照射而產生自由基或陽離子之光聚合起始劑,藉此進行聚合反應。 作為上述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縮酮類、蒽醌類、9-氧硫類、偶氮化合物、過氧化物、2,3-二烷基矽烷類化合物類、二硫醚化合物、秋蘭姆化合物類、氟胺化合物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苄基甲基酮、1-(4-十二烷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二苯甲酮等。於該等之中,就提昇防靜電性、耐水性、透明性及耐擦傷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 藉由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使單體(單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具有反應性不飽和基之低聚物或樹脂等進行聚合。 作為單官能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乙烯吡咯啶酮等乙烯基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異基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基酯等具有交聯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等。於多官能單體中包含具有2~8個左右之聚合性基之多官能單體,作為2官能單體,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交聯環式烴基之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作為3~8官能單體,例如可列舉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為具有反應性不飽和基之低聚物或樹脂,可例示:雙酚A-環氧烷加成物之(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酚醛清漆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等)、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脂肪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酯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醚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等)、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等。該等低聚物或樹脂可與上述單體一起使用。 光硬化性樹脂係就獲得凝集物較少且透明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列舉:環氧樹脂;酚樹脂;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矽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於該等之中,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環氧樹脂、酚樹脂、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更佳為環氧樹脂。 於使用環氧樹脂作為上述樹脂成分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硬化劑。藉由調配硬化劑,可牢固地將自樹脂組合物獲得之成形材料成形,可提昇機械強度。再者,硬化劑之含量只要根據使用之硬化劑之種類而適當設定即可。 作為纖維素系樹脂,可列舉:乙酸纖維素(cellulose acetate)、乙酸丙酸纖維素等纖維素混合醯化物等有機酸酯;硝酸纖維素、磷酸纖維素等無機酸酯;硝酸乙酸纖維素等有機酸無機酸混合酸酯;乙醯化羥丙基纖維素等纖維素醚酯等。上述乙酸纖維素包含三乙酸纖維素(乙醯基取代度2.6~3)、二乙酸纖維素(乙醯基取代度2以上且未達2.6)、單乙酸纖維素。於上述纖維素系樹脂中,就獲得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纖維素之有機酸酯,更佳為乙酸纖維素(例如三乙酸纖維素、二乙酸纖維素)。纖維素系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又,於本發明中,可使用橡膠系樹脂。關於橡膠系樹脂,為了提高強度,通用碳黑調配品作為補強材料,但認為其補強效果亦存在極限。然而,認為於本發明中,藉由於橡膠系樹脂中調配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所獲得之橡膠組合物中之分散性優異,故而可提供為機械強度及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 作為橡膠系樹脂,較佳為二烯系橡膠、非二烯系橡膠。 作為二烯系橡膠,可列舉: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聚丁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丁基橡膠、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橡膠、氯丁二烯橡膠及改性天然橡膠等。作為改性天然橡膠,可列舉:環氧化天然橡膠、氫化天然橡膠等。作為非二烯系橡膠,可列舉:丁基橡膠、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聚矽氧橡膠、氟橡膠、丙烯酸系橡膠、聚硫橡膠、表氯醇橡膠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其中,就同時實現橡膠組合物之良好之加工性及高回彈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聚丁二烯橡膠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氯丁二烯橡膠及改性天然橡膠中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選自天然橡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及改性天然橡膠中之1種或2種以上。 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相對於樹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及相對於樹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亦根據樹脂之種類,如下所述。 就製造成形體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又,就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 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下。 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 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等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再者,具體而言,本說明書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係利用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除上述成分以外,亦可含有塑化劑。 作為塑化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作為自先前以來之塑化劑之鄰苯二甲酸酯或丁二酸酯、己二酸酯等多元羧酸酯、甘油等脂肪族多元醇之脂肪酸酯等。其中,較佳為酯化合物,該酯化合物係於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酯基,且構成該酯化合物之醇成分之至少1種為每個羥基加成平均0.5~5莫耳之碳數2~3之環氧烷而成的醇,具體而言,可例示日本專利特開2008-174718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8-115372號公報中記載之塑化劑。 就提昇製成成形體時之成形體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塑化劑之含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由於藉由分散於塑化劑中而凝集物較少,且透明性優異,故而可較佳地用於含有上述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如下成分作為上述以外之其他成分:結晶成核劑、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水解抑制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烴系蠟類或作為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防靜電劑、防霧劑、光穩定劑、顏料、防黴劑、抗菌劑、發泡劑、界面活性劑;澱粉類、海藻酸等多糖類;明膠、骨膠、酪蛋白等天然蛋白質;單甯、沸石、陶瓷、金屬粉末等無機化合物;香料;流動調整劑;調平劑;導電劑;紫外線分散劑;除臭劑等。又,同樣地,亦可於不會阻礙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添加其他高分子材料或其他樹脂組合物。作為任意之添加劑之含有比率,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適當含有,例如,於樹脂組合物中,較佳為10質量%左右以下,更佳為5質量%左右以下。 又,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含有橡膠系樹脂之情形時,作為上述以外之成分,可於無損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視需要以先前之一般之量調配橡膠工業界中通常使用之碳黑或二氧化矽等補強用填充劑、各種藥品例如硫化劑、硫化促進劑、防老化劑、防焦化劑、鋅白、硬脂酸、加工處理油、植物油脂、塑化劑等輪胎用、其他一般橡膠用所調配之各種添加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只要為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者,則可無特別限定地製備,例如,利用亨舍爾混合機、自轉公轉式攪拌機等將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而視需要含有各種添加劑之原料進行攪拌,或者使用密閉式捏合機、單軸或雙軸之擠出機、開口滾筒型混練機等公知之混練機進行熔融混練即可。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一個特徵在於耐熱性優異。具體而言,利用特定之方法加熱後之重量減少率較佳為3.7重量%以下,更佳為3.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重量%以下,且較佳為0.2重量%以上,更佳為0.3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4重量%以上。重量減少率可按照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由於加工性良好,且耐熱性優異,故而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等各種用途。具體而言,例如可以日用品、化妝品、家電製品等之包裝材料之形式,以構成電子零件等之電子材料之形式,以氣泡包裝或托盤、盒飯之蓋等食品容器之形式,以用於工業零件之輸送或保護之工業用托盤之形式,較佳地用於儀表盤、儀表板、地板等汽車零件等。 [樹脂成形體] 樹脂成形體可藉由對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適當使用擠出成形、射出成形、加壓成形、澆鑄成型或溶劑澆鑄法等公知之成形方法而製備。例如,可於注入或塗佈於封裝體或基板等後,進行乾燥並使之硬化,藉此獲得與用途對應之成形體。 於製備片狀之成形體之情形時,就加工性之觀點而言,其厚度較佳為0.01 mm以上,更佳為0.03 mm以上,更佳為0.05 mm以上,更佳為0.08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1 mm以上。又,較佳為1.5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下。 如此獲得之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由於如下所述般機械強度、耐熱性及尺寸穩定性優異,故而可較佳地用於上述樹脂組合物中所列舉之各種用途。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之一個特徵在於機械強度優異。具體而言,30℃下之儲存彈性模數較佳為2.5 GPa以上,更佳為2.8 GPa以上,進而較佳為3.0 GPa以上,且較佳為10.0 GPa以下,更佳為8.0 GPa以下,進而較佳為6.0 GPa以下。30℃下之儲存彈性模數可按照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之一個特徵在於耐熱性優異。具體而言,200℃下之儲存彈性模數較佳為205 MPa以上,更佳為220 MPa以上,進而較佳為250 MPa以上,且較佳為2000 MPa以下,更佳為1000 MPa以下,進而較佳為550 MPa以下。200℃下之儲存彈性模數可按照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之一個特徵在於尺寸穩定性優異。具體而言,線熱膨脹係數較佳為63 ppm/K以下,更佳為60 ppm/K以下,進而較佳為55 ppm/K以下,且較佳為0.5 ppm/K以上,更佳為3.0 ppm/K以上,進而較佳為15 ppm/K以上。線熱膨脹係數可按照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又,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含有其之樹脂組合物及其用途。 <1>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修飾基與羧基含量為0.1 mmol/g以上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行鍵結而成,且平均縱橫比為1以上且150以下。 <2>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較佳為0.4 mmol/g以上,更佳為0.6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 mmol/g以上,且較佳為3 mmol/g以下,更佳為2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2 mmol/g以下。 <3>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為0.4 mmol/g以上。 <4>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為0.6 mmol/g以上。 <5>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為2 mmol/g以下。 <6>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為1.8 mmol/g以下。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較佳為0.1 nm以上,更佳為0.5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 nm以上,進而較佳為2 nm以上,更進一步較佳為3 nm以上,且較佳為100 nm以下,更佳為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6 nm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5 nm以下。 <8>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100 nm以下。 <9>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10 nm以下。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長度較佳為150 nm以上,更佳為200 nm以上,且較佳為1000 nm以下,更佳為7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400 nm以下。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且較佳為150以下,更佳為140以下,進而較佳為1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 <12>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20以上。 <13>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40以上。 <14>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50以上。 <15>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130以下。 <16>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100以下。 <17>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為90以下。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之標準偏差,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且較佳為4以上。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係對預先進行含有羧基之氧化處理後之纖維素纖維進行選自生化處理、化學處理及機械處理中之至少1種低縱橫比化處理(酸水解、熱液分解、氧化分解、機械處理、酵素處理、鹼處理、UV處理、電子束處理中之1種或2種以上)而獲得者,較佳為單獨進行酸水解、熱液分解、氧化分解、機械處理中之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進行而獲得者,更佳為單獨進行酸水解、熱液分解中之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進行而獲得者,進而較佳為進行酸水解而獲得者。 <20>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藉由使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與已存在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羧基進行離子鍵結及/或共價鍵結(醯胺鍵結、酯鍵結、羧基甲基化、羧基乙基化等醚鍵結、胺基甲酸酯鍵結)而獲得。 <21>如上述<20>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關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於為離子鍵結之情形時,為選自一級胺、二級胺、三級胺、四級銨化合物及鏻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較佳為一級胺、二級胺、三級胺、四級銨化合物,於為醯胺鍵結之情形時,可為一級胺、二級胺中之任一者。 <22>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修飾基,可使用烴基、共聚合部。 <23>如上述<22>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烴基,可列舉:鏈式飽和烴基、鏈式不飽和烴基、環式飽和烴基及芳香族烴基,較佳為鏈式飽和烴基、環式飽和烴基及芳香族烴基。 <24>如上述<23>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鏈式飽和烴基之總碳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6以上,進而較佳為8以上,且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24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16以下。 <25>如上述<23>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鏈式不飽和烴基之總碳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且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8以下。 <26>如上述<23>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環式飽和烴基之總碳數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4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8以下。 <27>如上述<23>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芳香族烴基,只要芳基之總碳數為6以上即可,較佳為24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4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只要芳烷基之總碳數為7以上即可,較佳為8以上,且較佳為24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4以下,進而較佳為13以下,進而較佳為11以下。 <28>如上述<22>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烴基之平均鍵結量較佳為0.01 mmol/g以上,更佳為0.05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1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3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ol/g以上,且較佳為3 mmol/g以下,更佳為2.5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2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ol/g以下。 <29>如上述<22>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共聚合部,可使用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合部。 <30>如上述<29>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合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7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10莫耳%以上,且較佳為100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8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6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5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4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0莫耳%以下。 <31>如上述<29>或<30>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合部之分子量較佳為500以上,更佳為1,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以上,且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為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以下。 <32>如上述<29>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且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 <33>如上述<29>至<3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34>如上述<29>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EO/PO共聚合部之平均鍵結量較佳為0.01 mmol/g以上,更佳為0.05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1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3 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ol/g以上,且較佳為3 mmol/g以下,更佳為2.5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2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ol/g以下。 <35>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藉由包括以下之步驟之製造方法而獲得: 步驟(1):將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氧自由基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氧化,獲得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2A):將步驟(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混合之步驟。 <36>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藉由包括以下之步驟之製造方法而獲得: 步驟(1):將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氧自由基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氧化,獲得含羧基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2B):使步驟(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纖維素纖維與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37>如上述<35>或<36>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於步驟(1)後進行微細化步驟及/或低縱橫比化處理步驟,獲得含羧基之低縱橫比微細纖維素纖維,然後進行步驟(2A或2B)。 <38>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纖維直徑較佳為0.1 nm以上,更佳為0.5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 nm以上,進而較佳為2 nm以上,更進一步較佳為3 nm以上,且較佳為100 nm以下,更佳為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6 nm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5 nm以下。 <39>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長度(平均纖維長度),較佳為150 nm以上,更佳為200 nm以上,且較佳為1000 nm以下,更佳為75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400 nm以下。 <40>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直徑)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且較佳為140以下,更佳為1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 <41>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縱橫比之標準偏差,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且較佳為4以上。 <42>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可以分散液之狀態、或藉由乾燥處理等而自該分散液去除溶劑並進行乾燥而成之粉末之狀態之形式使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43>一種樹脂組合物,其係含有如上述<1>至<4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及樹脂而成。 <44>如上述<43>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係選自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纖維素系樹脂及橡膠系樹脂中之1種或2種以上。 <45>如上述<4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單獨使用選自聚乳酸樹脂等飽和聚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等烯烴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乙烯醚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醯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碸樹脂中者,亦可以2種以上之混合樹脂之形式使用。 <46>如上述<4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光硬化性樹脂及/或熱硬化性樹脂。 <47>如上述<46>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選自環氧樹脂;酚樹脂;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矽樹脂;聚醯亞胺樹脂中者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48>如上述<4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纖維素系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選自乙酸纖維素(纖維素乙酸酯)、乙酸丙酸纖維素等纖維素混合醯化物等有機酸酯;硝酸纖維素、磷酸纖維素等無機酸酯;硝酸乙酸纖維素等有機酸無機酸混合酸酯;乙醯化羥丙基纖維素等纖維素醚酯中者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49>如上述<4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橡膠系樹脂,可使用二烯系橡膠、非二烯系橡膠,作為二烯系橡膠,可使用選自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聚丁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丁基橡膠、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橡膠、氯丁二烯橡膠及改性天然橡膠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作為非二烯系橡膠,可使用選自丁基橡膠、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聚矽氧橡膠、氟橡膠、丙烯酸系橡膠、聚硫橡膠、表氯醇橡膠中之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50>如上述<43>至<49>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且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 <51>如上述<43>至<50>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下。 <52>如上述<43>至<5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 <53>如上述<43>至<52>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 <54>如上述<43>至<5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進而含有塑化劑、結晶成核劑、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水解抑制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烴系蠟類或作為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防靜電劑、防霧劑、光穩定劑、顏料、防黴劑、抗菌劑、發泡劑、界面活性劑;澱粉類、海藻酸等多糖類;明膠、骨膠、酪蛋白等天然蛋白質;單甯、沸石、陶瓷、金屬粉末等無機化合物;香料;流動調整劑;調平劑;導電劑;紫外線分散劑;除臭劑等。 <55>如上述<43>至<54>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係將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而視需要含有各種添加劑之原料進行熔融混練而獲得。 <56>如上述<43>至<55>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等各種用途,可以日用品、化妝品、家電製品等之包裝材料之形式,以構成電子零件等之電子材料之形式,以氣泡包裝或托盤、盒飯之蓋等食品容器之形式,以用於工業零件之輸送或保護之工業用托盤之形式,較佳地用於儀表盤、儀表板、地板等汽車零件等。 <57>一種樹脂成形體,其係藉由對如上述<43>至<56>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使用擠出成形、射出成形、加壓成形、澆鑄成型或溶劑澆鑄法而獲得。 <58>一種片狀之如上述<57>記載之樹脂成形體,其厚度較佳為0.01 mm以上,更佳為0.03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0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08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1 mm以上,且較佳為1.5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下。 [實施例] 以下,示出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再者,該實施例僅為本發明之例示,並非意欲進行任何限定。例中之份只要未特別記載則為質量份。再者,「常壓」表示101.3 kPa,「常溫」表示25℃。 [微細纖維素纖維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纖維直徑、平均纖維長度、平均縱橫比] 於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加入水,製備其濃度為0.0001質量%之分散液,以將該分散液滴加至雲母(mica)上並進行乾燥而成者作為觀察試樣,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Nanoscope III Tapping mode AFM,Digital instrument公司製造,探針使用Nanosensors公司製造之Point Probe(NCH)),測定該觀察試樣中之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纖維高度。此時,於可確認到該纖維素纖維或該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顯微鏡圖像中,抽選100條以上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根據該等纖維或纖維複合體高度算出平均纖維直徑。根據纖維方向之距離算出平均纖維長度。平均縱橫比係根據平均纖維長度/平均纖維直徑算出,亦算出標準偏差。 [微細纖維素纖維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羧基含量] 將乾燥質量0.5 g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取至100 mL燒杯中,加入離子交換水或甲醇/水=2/1之混合溶劑而整體使之為55 mL,於其中加入0.01 M氯化鈉水溶液5 mL而製備分散液,攪拌該分散液直至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充分地分散為止。於該分散液中加入0.1 M鹽酸而將pH值調整為2.5~3,使用自動滴定裝置(東亞DKK公司製造,商品名「AUT-710」),於等待時間60秒之條件下將0.05 M氫氧化鈉水溶液滴加於該分散液中,測定每分鐘之電導率及pH之值,持續進行測定直至pH值成為11左右為止,獲得電導率曲線。根據該電導率曲線求出氫氧化鈉滴定量,藉由下式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羧基含量。 羧基含量(mmol/g)=氫氧化鈉滴定量×氫氧化鈉水溶液濃度(0.05 M)/纖維素纖維之質量(0.5 g)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及導入率(離子鍵結)] 藉由如下之IR測定方法求出修飾基之鍵結量,藉由下述式算出其平均鍵結量及導入率。具體而言,IR測定係使用紅外吸收分光裝置(IR)Nicolet 67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藉由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減弱全反射)法測定乾燥後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藉由下式算出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及導入率。 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mmol/g)]×[(微細纖維素纖維之1720 cm-1 之峰值強度-修飾基導入後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1720 cm-1 之峰值強度)÷微細纖維素纖維之1720 cm-1 之峰值強度] 1720 cm-1 之峰值強度:源自羧酸之羰基之峰值強度 修飾基之導入率(%)={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100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離子鍵結)] (1)於所添加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1種之情形時 藉由下述式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 微細纖維素纖維量(g)=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g)/[1+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g/mol)×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0.001] 此處,作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一級胺、二級胺或三級胺之情形時,係「具有包含共聚合部之修飾基之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四級銨化合物或鏻化合物之情形時,係「具有包含共聚合部之修飾基之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陰離子成分之分子量」。 (2)於所添加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2種以上之情形時 考慮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各者之添加量的莫耳比率(即將所添加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各者之合計之莫耳量設為1時的莫耳比率),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下述式係算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2種(即第一化合物及第二化合物),且第一化合物與第二化合物之莫耳比率為第一化合物:第二化合物=0.8:0.2之情形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的式。 微細纖維素纖維量(g)=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g)/[1+第一化合物之分子量(g/mol)×0.8×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0.001+第二化合物之分子量(g/mol)×0.2×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0.001] 此處,作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一級胺、二級胺或三級胺之情形時,係「具有包含共聚合部之修飾基之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四級銨化合物或鏻化合物之情形時,係「具有包含共聚合部之修飾基之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陰離子成分之分子量」。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及導入率(醯胺鍵結)] 藉由下述式算出修飾基之平均鍵結量。 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修飾基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修飾基導入後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羧基含量(mmol/g) 修飾基之導入率(%)={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100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醯胺鍵結)] (1)於所添加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1種之情形時 藉由下述式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 微細纖維素纖維量(g)=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g)/[1+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g/mol)×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0.001] 此處,作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一級胺或二級胺之情形時,係「具有包含共聚合部之修飾基之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18」。 (2)於所添加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2種以上之情形時 考慮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各者之添加量的莫耳比率(即將所添加之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各者之合計之莫耳量設為1時的莫耳比率),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下述式係算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2種(即第一化合物及第二化合物),且第一化合物與第二化合物之莫耳比率為第一化合物:第二化合物=0.8:0.2之情形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的式。 微細纖維素纖維量(g)=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g)/[1+第一化合物之分子量(g/mol)×0.8×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0.001+第二化合物之分子量(g/mol)×0.2×修飾基之鍵結量(mmol/g)×0.001] 此處,作為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於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為一級胺或二級胺之情形時,係「具有包含共聚合部之修飾基之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18」。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1(針葉樹之氧化紙漿) 使用針葉樹之漂白牛皮紙漿(Fletcher Challenge Canda公司製造,商品名「Machenzie」,CSF650 ml)作為天然纖維素纖維。作為TEMPO,使用市售品(ALDRICH公司製造,自由基(Free radical),98質量%)。作為次氯酸鈉,使用市售品(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作為溴化鈉,使用市售品(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首先,藉由9900 g之離子交換水充分地攪拌針葉樹之漂白牛皮紙漿纖維100 g後,相對於該紙漿質量100 g,依序添加1.6質量%之TEMPO、10質量%之溴化鈉、28.4質量%之次氯酸鈉。利用自動滴定裝置AUT-701(東亞DKK公司製造)使用恆pH值滴定,滴加0.5 M氫氧化鈉並將pH值保持為10.5。進行120分鐘(20℃)反應後,停止氫氧化鈉之滴加,獲得氧化紙漿。使用離子交換水充分地清洗所獲得之氧化紙漿,繼而,進行脫水處理,獲得固形物成分34.6%之氧化紙漿。其後,使用高壓均質機,將氧化紙漿1.04 g及離子交換水34.8 g以150 MPa進行10次微細化處理,獲得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2.7 nm,平均纖維長度為578 nm,平均縱橫比為214,羧基含量為1.2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2(闊葉樹之氧化紙漿) 變更為源自桉樹之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CENIBRA公司製造),除此以外,藉由與製備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氧化紙漿。對所獲得之氧化紙漿進行與製備例1相同之微細化處理,獲得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3.5 nm,平均纖維長度為674 nm,平均縱橫比為193,羧基含量為1.0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3(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藉由1000 g之離子交換水稀釋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脫水處理後之氧化紙漿92.54 g,加入濃鹽酸346 g(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之絕對乾燥質量100質量份為389質量份),製備為氧化紙漿固形物成分濃度2.34 wt%、鹽酸濃度2.5 M之分散液(pH值1以下),於105℃下回流而進行酸水解處理10分鐘。充分地清洗所獲得之氧化紙漿,獲得固形物成分41%之酸水解TEMPO氧化紙漿。其後,使用高壓均質機,將氧化紙漿0.88 g及離子交換水35.12 g以150 MPa進行10次微細化處理,獲得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4.6 nm,平均纖維長度為331 nm,平均縱橫比為72,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4(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將回流時間變更為60分鐘,除此以外,藉由與製備例3相同之方法製造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6.1 nm,平均纖維長度為284 nm,平均縱橫比為47,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5(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將回流時間變更為120分鐘,除此以外,藉由與製備例3相同之方法製造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7.5 nm,平均纖維長度為237 nm,平均縱橫比為32,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6(闊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使用製備例2中所獲得之氧化紙漿,除此以外,藉由與製備例3相同之方法製造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8.2 nm,平均纖維長度為213 nm,平均縱橫比為26,羧基含量為1.0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7(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將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脫水處理後之氧化紙漿14.5 g(固形物成分5 g)及脫離子水33.3 g放入至金屬製壓力機器(耐壓硝子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可攜式反應器TVSN2型」),利用0.4 MPa[gage]之氮氣對金屬製壓力機器內部進行加壓後,恢復至大氣壓(101 kPa[abs])(以下,將該操作稱為氮氣置換)。進而,進行4次氮氣置換後密閉。其後,於不攪拌狀態下,藉由加熱至180℃之油浴而加熱至槽內溫度成為150℃,其後,以槽內溫度維持150℃之方式調整油浴溫度並反應1小時。冷卻後,取出內容物後,加入離子交換水120 g並進行攪拌,然後使用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薄膜過濾器進行過濾分離,獲得含浸之微細纖維素纖維21.2 g。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6.3 nm,平均纖維長度為250 nm,平均縱橫比為40,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8(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將回流時間變更為5分鐘,除此以外,藉由與製備例3相同之方法製造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3.5 nm,平均纖維長度為458 nm,平均縱橫比為131,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9(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將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脫水處理後之氧化紙漿14.5 g(固形物成分5 g)以乾燥質量計量取5 g,投入至行星型球磨機(德國Fritsch公司製造之「P-6」:使用氧化鋯製箱及10 mm之氧化鋯製球300 g),以400 rpm粉碎處理5分鐘,藉此進行機械處理。充分地清洗所獲得之氧化紙漿,獲得固形物成分41%之氧化紙漿。使用高壓均質機,將所獲得之氧化紙漿0.88 g及離子交換水35.12 g以150 MPa進行10次微細化處理,獲得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3.9 nm,平均纖維長度為336 nm,平均縱橫比為86,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10(針葉樹氧化紙漿之低縱橫比化) 將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脫水處理後之氧化紙漿14.5 g(固形物成分5 g)以乾燥質量計量取5 g,投入至批次式振磨機(中央化工機公司製造之「MB-1」:容器總體積3.5 L,使用13根30 mm、長度218 mm、剖面形狀為圓形之SUS304製棒作為棒,棒填充率57%),粉碎處理10分鐘,藉此進行機械處理。充分地清洗所獲得之氧化紙漿,獲得固形物成分41%之氧化紙漿。使用高壓均質機,將所獲得之氧化紙漿0.88 g及離子交換水35.12 g以150 MPa進行10次微細化處理,獲得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4.2 nm,平均纖維長度為325 nm,平均縱橫比為77,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11(與長纖維之混合) 將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脫水處理後之氧化紙漿0.145 g(固形物成分0.05 g)、製備例5中所獲得之清洗後之氧化紙漿1.0 g(固形物成分0.41 g)及離子交換水42.1 g進行混合並使用高壓均質機以150 MPa進行10次微細化處理,獲得含羧基之具有低縱橫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為7.0 nm,平均纖維長度為270 nm,平均縱橫比為38,羧基含量為1.1 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鍵結樣式:離子鍵結)之製造例1 於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中,添加表1、2及4所示之製備例中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分散液35 g(固形物成分濃度5質量%)。繼而,添加均相對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1 mol相當於胺基1 mol之量之表1、2及4所示之種類的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藉由300 g之DMF使之溶解。於室溫(25℃)下使反應液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藉由DMF進行清洗,藉此獲得胺基與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行鍵結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鍵結樣式:醯胺鍵結)之製造例2 於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中,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1或3中所獲得之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40 g(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繼而,添加均相對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1 mol相當於胺基1.2 mol之量之表3所示之種類的胺(均為市售品)、0.34 g之4-甲基嗎啉、1.98 g之作為縮合劑之DMT-MM,溶解於300 g之DMF中。於室溫(25℃)下使反應液反應14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藉由乙醇進行清洗,去除DMT-MM鹽,藉由DMF進行清洗及溶劑置換,藉此獲得脂肪族烴基、EOPO共聚物、芳香族烴基經由醯胺鍵與微細纖維素纖維連結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雙接枝)之製造例3 於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中,添加製備例3中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35 g(固形物成分濃度5質量%)。繼而,添加均相對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1 mol第一胺基相當於0.8 mol(表5~6中之化合物(1))、第二胺基相當於0.2 mol(表5~6中之化合物(2))之量之表5~6所示之種類的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藉由300 g之DMF使之溶解。於室溫(25℃)下使反應液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藉由DMF進行清洗,藉此獲得2種胺基與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行鍵結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再者,上述製造例1~3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具體地以如下之方式製備。將2000 g之上述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利用機械攪拌器於室溫下(25℃)攪拌30分鐘。繼而,於其中投入1 M鹽酸水溶液245 g,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後,利用離子交換水進行過濾、清洗,去除鹽酸及鹽。其後,藉由DMF進行溶劑置換,獲得於DMF中含羧基微細纖維素纖維膨潤之狀態之與製備例1對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對製備例2~11亦進行相同之處理,獲得各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 <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 TBAH:四丁基氫氧化銨(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丙胺: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十二烷基胺: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十八烷基胺: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二己胺: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三辛胺: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二甲基山萮基胺: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Farmin DM2285 苯胺: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EOPO胺:藉由下述所示之製造例4所獲得之胺 具有EO/PO共聚合部之胺(EOPO共聚合胺)之製造例4 將丙二醇第三丁醚132 g(1莫耳)添加至1 L之高壓釜中,加熱至75℃,加入薄片狀之氫氧化鉀1.2 g,攪拌至溶解。繼而,使環氧乙烷(EO)1541 g與環氧丙烷(PO)35 g於110℃下以0.34 MPa進行反應後,投入Magnesol 30/40(矽酸鎂,Dallas Group公司製造)7.14 g並於95℃下進行中和,將所獲得之產物添加二-第三丁基-對甲酚0.16 g並進行混合後,進行過濾,獲得作為EO/PO共聚物之聚醚。 另一方面,對填充有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鉻(莫耳比:75/23/2)(和光純藥工業公司)之觸媒之1.250 mL之管狀反應容器分別供給上述獲得之聚醚(8.4 mL/min)、氨(12.6 mL/min)及氫(0.8 mL/min)。將容器之溫度維持為190℃,將壓力維持為14 MPa。然後,將來自容器之粗流出液於70℃及3.5 mmHg之條件下蒸餾30分鐘而去除。將所獲得之胺基化聚醚200 g及15%鹽酸水溶液93.6 g添加至燒瓶中,將反應混合物於100℃下加熱3.75小時,利用酸使第三丁醚斷鍵。然後,利用15%之氫氧化鉀水溶液144 g中和產物。其次,將中和後之產物於112℃下減壓蒸餾去除一小時並進行過濾,獲得具有式(i)所表示之EO/PO共聚合部之單胺。再者,所獲得之單胺係EO/PO共聚合部與胺直接鍵結,式(i)中之R1 為氫原子。 再者,胺共聚合部之分子量係將1541[EO分子量(44)×EO加成莫耳數(35)]+464[PO分子量(58)×PO加成莫耳數(8.0)]+58[起始原料中之PO部分分子量(丙二醇)]=2063 四捨五入而算出為2000。 實施例1~36、比較例1~7<熱硬化性樹脂> 將特定量(即以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為1.12 g)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1~3中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作為環氧樹脂之jER 828(三菱化學公司製造)8.0 g及DMF進行混合,使用高壓均質機,以100 MPa微細處理1行程,且以150 MPa微細處理2行程。對所獲得之溶液加入作為硬化劑之2-乙基-4-甲基咪唑(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4 g,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 去泡攪拌太郎(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使用棒式塗佈機以塗佈厚度0.4 mm塗敷所獲得之清漆。於80℃下乾燥1小時,去除溶劑後,於150℃下熱硬化1小時,製造厚度約0.1 mm之片狀之成形體。 參考例1 不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溶液之塗佈厚度變更為0.1 mm,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成形體。 按照下述試驗例1~3之方法評價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塗料)及成形體(塗膜)之特性。將結果示於表1~6。 試驗例1(儲存彈性模數) 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SII公司製造,商品名「DMS6100」),於氮氣環境下,以頻率1 Hz,自30℃至300℃,以1分鐘10℃之比率使寬度5 mm、長度20 mm之短條型樣本之溫度上升,於拉伸模式下進行測量。儲存彈性模數係使用30℃、200℃之值。於30℃之儲存彈性模數較高之情形時,表示機械強度優異,於200℃之儲存彈性模數較高之情形時,表示耐熱性優異。 試驗例2(線熱膨脹係數) 使用熱應力應變測定裝置(Hitachi High-Tech Science公司製造,商品名「EXSTAR TMA/SS6100」),於氮氣環境下,以1分鐘5℃之比率使寬度5 mm、長度20 mm之短條型樣本之溫度上升並於拉伸模式下使負載為30 mN進行測量。線熱膨脹係數係算出自室溫(30℃)之100℃之溫度範圍內之平均線熱膨脹係數而獲得。於線熱膨脹係數較低之情形時,表示尺寸穩定性優異。 試驗例3(重量減少) 使用熱分析裝置(Hitachi High-Tech Science公司製造,商品名「STA7200」),測量將大致1 mg之樣本置於鋁鍋,於氮氣環境下,自30℃至200℃,以1分鐘40℃之比率使溫度上升後,於200℃下保持60分鐘後之重量減少。關於重量減少,亦有難以可見差別之情形,但重量減少越少,則表示耐熱性越優異。 [表1] 表1 [表2] 表2 [表3] 表3 [表4] [表5] [表6] 根據以上,可知含有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係耐熱性優異,且此種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於常溫下之機械強度優異,且高溫下之強度亦較高,耐熱性優異,又,尺寸穩定性亦良好。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含有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係耐熱性優異,該樹脂組合物之成型體係機械強度、耐熱性及尺寸穩定性優異。因此,本發明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等各種工業用途。

Claims (11)

  1. 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修飾基與羧基含量為0.1 mmol/g以上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行鍵結而成,且平均縱橫比為1以上且150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具有修飾基之化合物經由離子鍵及/或共價鍵與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行鍵結而成。
  3. 如請求項1或2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係對纖維素纖維進行選自生化處理、化學處理及機械處理中之至少1種處理而成之處理物。
  4. 如請求項3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化學處理為酸水解處理。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與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鍵結之修飾基為2種以上。
  6. 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樹脂、及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7. 如請求項6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為50質量%以上且99質量%以下。
  8. 如請求項6或7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為0.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其進而含有選自由如下成分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成分:塑化劑、結晶成核劑、填充劑、水解抑制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烴系蠟類、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防靜電劑、防霧劑、光穩定劑、顏料、防黴劑、抗菌劑、發泡劑、界面活性劑、多糖類、天然蛋白質、單寧、無機化合物、香料、流動調整劑、調平劑、導電劑、紫外線分散劑及除臭劑。
  10. 一種樹脂成形體,其係藉由對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使用擠出成形、射出成形、加壓成形、澆鑄成型或溶劑澆鑄法而獲得。
  11. 如請求項10之樹脂成形體,其係厚度為0.01 mm以上且1.5 mm以下之片狀。
TW106126874A 2016-08-09 2017-08-09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TW2018158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6760 2016-08-09
JP??2016-156760 2016-08-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828A true TW201815828A (zh) 2018-05-01

Family

ID=61163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6874A TW201815828A (zh) 2016-08-09 2017-08-09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90225712A1 (zh)
EP (1) EP3498736B1 (zh)
JP (2) JP2018024967A (zh)
KR (3) KR20190039083A (zh)
CN (1) CN109563177B (zh)
TW (1) TW201815828A (zh)
WO (1) WO201803031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2333A (zh) * 2018-12-27 2021-08-17 花王株式会社 改性纤维素纤维粉末
TWI741792B (zh) * 2020-09-16 2021-10-01 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益生質纖維素奈米纖維用於製備提高益生菌活性之組成物的用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8274B2 (ja) * 2016-11-09 2021-06-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成形用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EP3733957A4 (en) 2017-12-27 2021-10-06 Kao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NIZED HYDROPHOBICLY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
JP7108430B2 (ja) * 2018-03-05 2022-07-28 ロックフィールド株式会社 拭き上げ用水性ワックス組成物
JP7399629B2 (ja) * 2018-06-08 2023-12-18 花王株式会社 短繊維化アニオン変性セルロース繊維の製造方法
US11959194B2 (en) 2018-06-08 2024-04-16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rtened anionically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s
JP2019218537A (ja) * 2018-06-14 2019-12-26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分散体
JP7187895B2 (ja) * 2018-08-30 2022-12-13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繊維状セルロース含有樹脂組成物、液状組成物、成形体及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WO2020050349A1 (ja) * 2018-09-06 2021-08-3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固形状体及び繊維状セルロース含有組成物
JP7342873B2 (ja) 2018-09-06 2023-09-1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固形状体、シート及び固形状体の製造方法
JP2020105516A (ja) * 2018-12-27 2020-07-09 花王株式会社 組成物
JP7320078B2 (ja) * 2019-04-30 2023-08-02 チュンイェン ヂョン バイオセルロース繊維、それを含む止血用被覆材及び関連応用
US20230118481A1 (en) * 2020-01-30 2023-04-20 Kao Corporation Cellulose fiber composite
JP2021143239A (ja) * 2020-03-11 2021-09-24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繊維状セルロース、繊維状セルロース複合樹脂及び繊維状セルロースの製造方法
JP7393268B2 (ja) * 2020-03-25 2023-12-06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絶縁性ペースト
JP7457551B2 (ja) * 2020-03-25 2024-03-28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
JP7344825B2 (ja) 2020-03-25 2023-09-14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接着剤組成物
JP7457550B2 (ja) * 2020-03-25 2024-03-28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剤
CN115335445B (zh) * 2020-05-12 2024-05-03 花王株式会社 增粘剂组合物
WO2022025100A1 (ja) * 2020-07-28 2022-02-03 東亞合成株式会社 ナノセルロース及びその分散液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14657786A (zh) * 2022-03-07 2022-06-2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一种高胺基量功能纤维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3870B2 (ja) * 2003-07-08 2007-11-28 関西ティー・エル・オー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EP2184299B1 (en) * 2007-08-07 2017-01-11 Kao Corporation Gas barrier material
JP5586833B2 (ja) * 2008-02-21 2014-09-10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JP5626222B2 (ja) * 2009-12-10 2014-11-19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微細繊維状セルロース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前記微細繊維状セルロースシートに樹脂含浸した複合体
CN102652154B (zh) * 2009-12-11 2016-08-24 花王株式会社 复合材料
JP5944098B2 (ja) * 2009-12-11 2016-07-05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分散液及び複合材料
EP2518087B1 (en) * 2009-12-22 2014-07-16 DIC Corporation Modified 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 and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 containing the same
JP5397910B2 (ja) * 2010-07-14 2014-01-22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JP5577176B2 (ja) * 2010-07-22 2014-08-2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繊維強化透明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明シート
JP2013060570A (ja) * 2010-10-28 2013-04-04 Kao Corp 変性ポリウロン酸又はその塩
JP5918496B2 (ja) * 2011-10-07 2016-05-18 花王株式会社 ゲル状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56582B2 (ja) * 2011-12-28 2013-12-04 花王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JP5356593B2 (ja) * 2011-12-28 2013-12-04 花王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
JP6012206B2 (ja) * 2012-03-08 2016-10-25 地方独立行政法人京都市産業技術研究所 変性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及び変性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を含む樹脂組成物
JP2013216998A (ja) * 2012-04-11 2013-10-24 Kao Corp 表面改質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
JP5857885B2 (ja) * 2012-06-08 2016-02-1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微細繊維状セルロ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微細繊維状セルロース分散液、不織布
JP5940933B2 (ja) * 2012-08-08 2016-06-29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FI127526B (en) 2012-11-03 2018-08-15 Upm Kymmene Corp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nanofibrillar cellulose
JP6082591B2 (ja) * 2012-12-27 2017-02-15 花王株式会社 ゴム組成物
JP6239871B2 (ja) * 2013-06-14 2017-11-29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95497B2 (ja) * 2013-06-14 2017-03-15 花王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を含む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6095504B2 (ja) * 2013-06-25 2017-03-15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JP5823600B2 (ja) * 2013-12-26 2015-11-25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JP5823599B2 (ja) * 2013-12-26 2015-11-25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2333A (zh) * 2018-12-27 2021-08-17 花王株式会社 改性纤维素纤维粉末
TWI741792B (zh) * 2020-09-16 2021-10-01 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益生質纖維素奈米纖維用於製備提高益生菌活性之組成物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69452A (ko) 2023-12-15
CN109563177A (zh) 2019-04-02
JP2018024967A (ja) 2018-02-15
EP3498736B1 (en) 2022-06-15
EP3498736A1 (en) 2019-06-19
US20190225712A1 (en) 2019-07-25
KR102611587B1 (ko) 2023-12-07
CN109563177B (zh) 2021-12-31
KR20220047881A (ko) 2022-04-19
US20230095911A1 (en) 2023-03-30
KR20190039083A (ko) 2019-04-10
EP3498736A4 (en) 2020-04-22
JP2022103166A (ja) 2022-07-07
WO2018030310A1 (ja) 2018-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15828A (zh)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KR101835246B1 (ko) 미세 셀룰로오스 섬유 복합체
JP5823600B2 (ja)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JP6525758B2 (ja) 三次元造形用の光硬化性組成物
JP7223498B2 (ja) 樹脂組成物
JP7395472B2 (ja) 短繊維化アニオン変性セルロース繊維の製造方法
JP7208784B2 (ja) 微細化疎水変性セルロース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19119984A (ja) 微細化疎水変性セルロース繊維の製造方法
TWI838354B (zh) 微細化疏水變性纖維素纖維之製造方法、樹脂組合物及樹脂成形體
JP2019130920A (ja) 三次元造形用の光硬化性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