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3913A - 供水服務裝置 - Google Patents

供水服務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3913A
TW201813913A TW106133173A TW106133173A TW201813913A TW 201813913 A TW201813913 A TW 201813913A TW 106133173 A TW106133173 A TW 106133173A TW 106133173 A TW106133173 A TW 106133173A TW 201813913 A TW201813913 A TW 2018139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rinking water
carbon dioxide
service device
supply ser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3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下剛
Original Assignee
Mtg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tg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Mtg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3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913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外觀良好之供水服務裝置。
供水服務裝置具備:袋53,其儲藏飲用水;匣10F,其收納袋53,且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針狀之針部20A,其自匣10F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袋53;及飲用水吐水部23,其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經由針部20A而吐水。

Description

供水服務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供水服務裝置(water server)。
專利文獻1揭示習知之供水服務裝置。該供水服務裝置係於上部安裝水袋,將該水袋內之飲用水保持於內部之容器並加熱、及冷卻,使用者隨時可取出。又,該供水服務裝置係若水袋內之飲用水用完,則可更換新的水袋並使用。又,該供水服務裝置於更換新的水袋並使用時,將設置於水袋之前方、於深度方向延伸且前端朝向後側設置之針管扎入水袋之前側。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飲用水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5006號公報
該供水服務裝置將於深度方向延伸之針管設置於水袋之前方。即,該供水服務裝置係由針管之長度、及水袋之厚度之各自之尺寸的合計決定深度之大小。即,該供水服務裝置無法使深度方向之尺寸小於針管之長度、及水袋之厚度之各自之尺寸的合 計。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習知之情況而完成者,且要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更薄型之供水服務裝置。
第1發明之供水服務裝置具備:容器,其儲藏水;收納部,其收納上述容器,且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針狀之流入管部,其自上述收納部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上述容器;及吐水部,其將儲藏於上述容器內之水經由上述流入管部而吐水。
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飲用水之容器收納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收納部。進而,流入管部自收納部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可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容器。即,該供水服務裝置將儲藏水之容器收納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收納部,並且將流入管部配置於容器之正下方。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深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而薄型。
又,第2發明之供水服務裝置具備:容器,其儲藏水;收納部,其收納上述容器;針狀之流入管部,其自上述收納部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上述容器;及吐水部,其將儲藏於上述容器內之水經由上述流入管部而吐 水;且上述收納部具有掛止部,上述容器係隨著所儲藏之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者,且具有以懸吊於上述收納部內之方式掛止於上述掛止部之被掛止部。
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容器之被掛止部以懸吊於收納部之掛止部之方式掛止。進而,流入管部自收納部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而可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容器。又,該容器隨著飲用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假設,於未設置容器之被掛止部、及收納部之掛止部之情況下,隨著飲用水自收納於收納部之容器排出而外形變形且朝向收納部之底壁收縮。於是,扎入容器之下側之流入管部亦扎入收縮之容器之上側,而有貫通容器之虞。即,該供水服務裝置於收納部之掛止部掛止容器之被掛止部,將容器以懸吊於收納部內之方式收納,藉此即便飲用水自容器內排出,亦可抑制容器朝向收納部之底壁收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於容器內之飲用水良好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而不會引起流入管部貫通容器之情形。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將儲藏飲用水之容器之被掛止部以懸吊於收納部之掛止部之方式掛止,且將容器收納於收納部,並且將流入管部配置於容器之正下方。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深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而薄型。
因此,第1發明及第2發明之供水服務裝置可小型化,且可將於設置場所中佔據之空間抑制得較小。
1‧‧‧飲用水供給功能部
2‧‧‧二氧化碳供給功能部
10‧‧‧飲用水載置部
10A‧‧‧飲用水載置部底壁
10B‧‧‧立壁部
10C‧‧‧飲用水載置部排水路
10D、110D‧‧‧蓋構件
10E、110E‧‧‧載置部彈簧
10F、110F‧‧‧匣(收納部)
10G‧‧‧匣底壁
10H‧‧‧匣周壁
10J‧‧‧上蓋
10K、110K‧‧‧蓋構件收納部
10L、110L‧‧‧蓋構件收納部底壁
10M、110M‧‧‧保護壁部
10N‧‧‧針插通孔
10P‧‧‧凹陷部
10Q‧‧‧貫通孔
10R‧‧‧立壁凸部
10S‧‧‧照明用貫通孔
10T‧‧‧凹部
10U‧‧‧匣內周凸部
10V‧‧‧凹部
10W‧‧‧圓筒部
10X‧‧‧鎖定解除爪插通孔
10Y‧‧‧突起部
10Z‧‧‧插入孔
11‧‧‧飲用水冷卻部
11A‧‧‧間隔部
11B‧‧‧貫通孔
11C‧‧‧冷卻構件
11D‧‧‧浮動開關
11E‧‧‧飲用水冷卻部排水路
11F‧‧‧空氣過濾器
11G‧‧‧隔熱材料
11H‧‧‧電極感測器
12‧‧‧飲用水加熱部
12A‧‧‧加熱構件
12B‧‧‧溫度保險絲
12C‧‧‧排水路
13‧‧‧供給部
13A‧‧‧凹部
13B‧‧‧貯存部引導部
13C‧‧‧下表面部
13D‧‧‧上表面部
13E‧‧‧排水孔
14‧‧‧操作部
14A‧‧‧冷卻水供給按鈕
14B‧‧‧熱水供給按鈕
14C‧‧‧二氧化碳供給按鈕
14D‧‧‧鎖定解除按鈕
15‧‧‧控制部
16‧‧‧背面操作部
16A‧‧‧循環設定按鈕
16B‧‧‧冷水鎖定按鈕
16C‧‧‧照明按鈕
16D‧‧‧ECO開關按鈕
16E‧‧‧加熱器按鈕
16F‧‧‧時序顯示部
17‧‧‧飲用水冷卻部
20‧‧‧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
20A、120A‧‧‧針部(流入管部)
20B‧‧‧飲用水導入孔
20C‧‧‧飲用水導入電磁閥
20D‧‧‧第1導水管
20E‧‧‧第2導水管
20F、120F‧‧‧針下部導水管
20G‧‧‧第2支持構件
20H‧‧‧凸緣部
21‧‧‧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
21A‧‧‧泵
21B‧‧‧氣體流入孔
22‧‧‧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
22A‧‧‧冷卻水流路
22B‧‧‧熱水流路
22C‧‧‧熱水循環路
22D‧‧‧飲用水吐水路
22E‧‧‧循環路電磁閥
22F‧‧‧冷卻水側電磁閥
22G‧‧‧熱水側電磁閥
22H、22J、22K‧‧‧鐵芯
23‧‧‧飲用水吐水部(吐水部)
23A‧‧‧飲用水吐水口(吐水口)
23B‧‧‧手邊燈
30‧‧‧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
30A‧‧‧二氧化碳導入口
30B‧‧‧儲氣瓶引導部
30C‧‧‧二氧化碳導入口上壁
30D‧‧‧凸部
30E‧‧‧儲氣瓶引導部上壁
30F‧‧‧開口部
30G‧‧‧擴徑部
30H‧‧‧直線部
31、131‧‧‧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
31A、131A‧‧‧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
31B、131B‧‧‧止回閥引導部
31C‧‧‧筒狀體
31D、40V‧‧‧O形環
31F、131F‧‧‧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
31G、131G‧‧‧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
31H、131H‧‧‧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
31J、131J‧‧‧系合構件
31K‧‧‧槽部
31L‧‧‧按壓按鈕
32‧‧‧二氧化碳流路
32A‧‧‧減壓閥
32B‧‧‧鉸鏈部
32C‧‧‧二氧化碳電磁閥
40、140‧‧‧碳酸水製成容器
40A、140A‧‧‧貯存部
40B、140B‧‧‧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
40C‧‧‧貯存部上壁
40D‧‧‧冷卻水流入部
40E、140E‧‧‧二氧化碳流入路
40F、140F‧‧‧蓋部
40G、140G‧‧‧止回閥
40H‧‧‧二氧化碳流出口
40J、140J‧‧‧圓環部
40K、140K‧‧‧圓筒部
40L‧‧‧連結部
40M‧‧‧卡止爪部
40N、140N‧‧‧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
40P‧‧‧封閉壁部
40Q、140Q‧‧‧止回閥側閥體
40R、140R‧‧‧止回閥側彈簧
40S‧‧‧系合槽
40T‧‧‧刻度
40U‧‧‧止轉部
40W‧‧‧貫通孔
40X‧‧‧彈簧卡止部
41‧‧‧把手部
41A‧‧‧支承部
41B‧‧‧把手部本體
41C‧‧‧被卡止部
41D‧‧‧上端部
41E‧‧‧下垂部
50‧‧‧供水服務裝置本體
51‧‧‧滴水器托盤
52‧‧‧儲氣瓶
52A‧‧‧儲氣瓶本體
52B‧‧‧二氧化碳吐出部
52C‧‧‧二氧化碳吐出口
53‧‧‧袋(容器)
53A‧‧‧被掛止部
53B‧‧‧掛止孔
53C‧‧‧既定之區域
53D、53E‧‧‧接合部
54‧‧‧壓縮機
55‧‧‧連結件
55A‧‧‧壁面側連結部
55B‧‧‧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
55C‧‧‧中間部
56‧‧‧下端部
60‧‧‧蓋鎖定解除按鈕
60A‧‧‧第1彈簧
60B‧‧‧鎖定解除爪
60C‧‧‧第2彈簧
60D‧‧‧傾斜面部
70、110V‧‧‧掛止部
70A‧‧‧立壁部
70B‧‧‧固定部
70C‧‧‧上蓋卡止部
70D‧‧‧袋卡止部
70E‧‧‧第1基部
70F‧‧‧下垂部
70G‧‧‧缺口
70H‧‧‧彎曲部
70J‧‧‧第2基部
70K‧‧‧掛止部本體
70L‧‧‧第1擴徑部
70M‧‧‧第2擴徑部
70N‧‧‧嵌合部
110A‧‧‧飲用水載置部底壁
120‧‧‧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
120B‧‧‧飲用水導入孔
131C‧‧‧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筒部
131D‧‧‧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上壁部
131E‧‧‧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下壁部
140L‧‧‧止回閥側筒部
140M‧‧‧止回閥側上壁部
140P‧‧‧止回閥側下壁部
140S‧‧‧封閉部
G‧‧‧槽部
R、R2‧‧‧肋
S‧‧‧材料片材
W‧‧‧壁面
圖1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構成之概略圖。
圖2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匣、及飲用水載置部之主要部分放大圖,(A)係表示將匣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之前之狀態,(B)係表示將匣之一對突起部插通於蓋構件之一對插入孔之狀態,(C)係表示將匣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且將針部扎入收納於匣之袋之狀態。
圖3係表示於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袋儲藏有飲用水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4(A)至(D)係表示形成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袋之步驟之概略圖。
圖5係自前方觀察於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匣收納有儲藏飲用水之袋之狀態的剖視圖,及自前方觀察掛止部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6係自右方向觀察於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匣收納有儲藏飲用水之袋之狀態的剖視圖。
圖7係自上方觀察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飲用水載置部之俯視圖。
圖8係自斜上方觀察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及儲氣瓶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0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碳酸水製成容器之剖視圖,及表示將止轉部插通於止回閥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11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及貯存部之冷卻水流入部之主要部分放 大圖。
圖12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及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之止回閥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連通的狀態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3係表示固持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碳酸水製成容器之狀態之側視圖,(A)係於貯存部之外周面與下垂部之間插入手指固持碳酸水製成容器之狀態,(B)係以將大拇指嵌入至設置於把手部之上端部之凹陷之方式固持下垂部的狀態。
圖14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外觀之前視圖。
圖15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外觀之側視圖,且表示相鄰設置於壁面之狀態。
圖16係圖14中之X-X剖視圖。
圖17係圖14中之Y-Y剖視圖。
圖18係圖14中之Z-Z剖視圖。
圖19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背面操作部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0係自前方右側之斜上方觀察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之立體圖。
圖21(A)至(H)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熱水循環動作開始,熱水於裝置內循環且充滿之情況之示意圖。
圖22(A)至(D)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熱水循環動作結束,於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飲用水冷卻部、熱水循環路、及飲用水吐水路中充滿之熱水逐漸地冷卻之後,使飲用水冷卻部內之下側之成為既定之溫度以下的熱水冷卻而設為冷卻水之情況之示意 圖。
圖23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A)將匣自飲用水載置部卸除之情況,(B)係表示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收納於匣之情況,(C)係表示將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袋之匣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之情況的立體圖。
圖24係表示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之(A)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旋動且使二氧化碳導入口之開口之下端朝向供水服務裝置本體之前側的情況,(B)係表示自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之儲氣瓶引導部之直線部之圓筒狀地開口之下端插入儲氣瓶的情況,(C)係表示將儲氣瓶旋入至二氧化碳導入口之情況,(D)係表示操作鉸鏈部,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旋動且使二氧化碳導入口之開口之下端朝向鉛垂方向之下方,將儲氣瓶收納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內之情況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匣、及飲用水載置部之主要部分放大圖,(A)係表示將匣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之前之狀態,(B)係表示將匣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之狀態。
圖26係自前方觀察收納有於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匣儲藏有飲用水之袋之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7係自右方向觀察收納有於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之匣儲藏有飲用水之袋之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8係表示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及貯存部之冷卻水流入部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9係表示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 開閉閥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及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之止回閥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連通的狀態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對第1發明及第2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收納部具有掛止部,容器係隨著所儲藏之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者,且亦可具有以懸吊於收納部內之方式掛止於掛止部之被掛止部。於該情況下,該供水服務裝置係即便水自容器排出而容器變形,亦可藉由將容器之被掛止部掛止於收納部之掛止部,以將容器掛止於收納部內之方式收納,使水集中於容器內之下部。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於容器內之水不浪費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
本發明之掛止部亦可為一對為收納部之上側,且設置於寬度方向之互相離開之位置,被掛止部係一對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方向的容器之上側,且設置於寬度方向之兩端部。於該情況下,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將一對被掛止部掛止於一對掛止部之各者,而於水自容器排出而容器變形時,可抑制於容器形成皺褶。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抑制將儲藏於容器內之水殘留於形成於容器之皺褶之部分之情況,故而可將水自容器內不浪費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
本發明之掛止部亦可設置於收納部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於該情況下,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將被掛止部掛止於掛止部,可將儲藏有水之容器配置於收納部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有水之容器之重心配置於深度方向之中央部,故而可穩定地設置。
本發明之供水服務裝置亦可為收納部裝卸自如。於該情況下,該供水服務裝置於將儲藏有水之容器收納於收納部時,可於使用者之所期望之場所將容器收納於收納部。即,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於使用者容易作業之場所將儲藏有水之容器收納於收納部。
本發明之供水服務裝置亦可為收納部配置於較吐水口靠上側。於該情況下,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水自收納於配置於較吐水口靠上側之收納部之容器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即,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利用重力將水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亦可不設置用以導入水之泵等,故而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使本發明之供水服務裝置具體化之實施例1、2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如圖1所示,具備供給飲用水之飲用水供給功能部1、供給二氧化碳之二氧化碳供給功能部2、供給部13、及碳酸水製成容器40。
飲用水供給功能部1具有飲用水載置部10、作為收納部之匣10F、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飲用水冷卻部11、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飲用水加熱部12、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及作為吐水部之飲用水吐水部23。
飲用水載置部10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上端部(參照圖1、14、15)。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於上下方向(上下係圖14中之上側、下側,以下相同)較長地形成。又,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下端部56於深度方向(深度係圖14中之近前側、內側,以 下相同)延伸而形成。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自上端至下端部56抑制深度方向之尺寸,且以更寬廣之面積抵接於所設置之地板面。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不易翻倒並且可使裝置之外觀整潔。
飲用水載置部10如圖1、7所示,具有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立壁部10B、蓋構件收納部10K、蓋構件10D、及載置部彈簧10E。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呈於深度方向具有寬度且於左右方向(左右係圖14中之左側、右側,以下相同)(寬度方向)擴展之平板狀。立壁部10B自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前側之左右兩端部、左右兩側、及後側向上方向延伸。立壁部10B係前側之左右兩端部之互相對向之2邊之間的尺寸隨著朝向上方向而變大。又,立壁部10B於左右兩側之各者設置有互相朝向內側突出之立壁凸部10R。該等立壁凸部10R於立壁部10B之左右兩側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於上下方向延伸而設置。又,於立壁部10B之內側、及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前側設置有自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上表面向下方向凹陷而形成之槽部G。將下述匣10F之肋R嵌入至槽部G。
蓋構件收納部10K如圖1、2(A)~(C)所示,自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上表面向下方向凹陷而形成。蓋構件收納部10K呈圓筒狀,於下端設置有朝向圓筒狀之內側延伸之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0L。於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0L之中央部設置有向上方向延伸之圓筒部10W,於圓筒部10W插通有下述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又,於呈圓筒狀之蓋構件收納部10K之上端部,一對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貫通而設置。下述蓋構件10D之鎖定解除爪60B插通於該等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
又,飲用水載置部10如圖7所示,3個照明用貫通 孔10S貫通而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該等照明用貫通孔10S於立壁部10B之左右兩側之各者之立壁凸部10R相鄰地各設置1個,且於蓋構件收納部10K之前側相鄰地設置有1個。該等照明用貫通孔10S於各者之下側設置有發光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未圖示),可對下述容器即袋53或匣10F照射LED元件所發出之光。
蓋構件10D如圖1、2(A)~(C)所示,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蓋構件10D於圓筒狀之上端設置有朝向圓筒狀之內側延伸之保護壁部10M。保護壁部10M於中央部於上下方向貫通而設置有針插通孔10N。蓋構件10D係開設有圓筒狀之下端。蓋構件10D係圓筒狀之下端部插入至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蓋構件收納部10K。進而,具體而言,於蓋構件10D之保護壁部10M之外周緣部,隔著針插通孔10N,而設置有一對插入孔10Z。又,於插入孔10Z之各者設置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蓋鎖定解除按鈕60。該等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於上下方向移動自如地安裝。又,該等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利用第1彈簧60A向上方向施力。第1彈簧60A係壓縮螺旋彈簧。又,於該等蓋鎖定解除按鈕60之下側之各者設置有於左右方向延伸之鎖定解除爪60B。該等鎖定解除爪60B係隔著圓筒狀之蓋構件10D之中心軸,而於左右方向移動自如地安裝。又,該等鎖定解除爪60B利用第2彈簧60C自針插通孔10N之中心軸向外方向被施力。第2彈簧60C係壓縮螺旋彈簧。又,於該等鎖定解除爪60B之接近針插通孔10N之中心軸之部分之各者,形成有具備接近針插通孔10N之中心軸且向上方向傾斜之傾斜面的傾斜面部60D。於該等傾斜面 部60D之各者之傾斜面抵接有蓋鎖定解除按鈕60之下端。若使如此構成之蓋構件10D之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向下方向移動,則藉由蓋鎖定解除按鈕60之下端而按壓鎖定解除爪60B之傾斜面部60D之傾斜面,鎖定解除爪60B向接近針插通孔10N之中心軸之方向移動。
載置部彈簧10E設置在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蓋構件收納部10K與蓋構件10D之間。載置部彈簧10E係壓縮螺旋彈簧。載置部彈簧10E配置於上下方向且下端連結於蓋構件收納部10K之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0L之圓筒部10W之上表面。又,載置部彈簧10E係上端連結於蓋構件10D之保護壁部10M之下表面。藉此,蓋構件10D對上方向賦予載置部彈簧10E之彈力。即,蓋構件10D於未將下述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狀態下,可覆蓋作為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之流入管部之針部20A之周圍。又,於該狀態下,蓋構件10D之鎖定解除爪60B插通於蓋構件收納部10K之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參照圖2(A))。鎖定解除爪60B係若不使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向下方向移動則不會自蓋構件收納部10K之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脫離,無法使蓋構件10D向下方向移動。藉此,蓋構件10D可抑制使用者等意外接觸針部20A。即,若不將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則不會有蓋構件10D下降而針部20A露出之情況,故而針部20A可不易附著灰塵等,較衛生。又,蓋構件10D於使一對蓋鎖定解除按鈕60之各者向下方向移動,使一對鎖定解除爪60B自蓋構件收納部10K之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脫離之狀態(參照圖2(B))下,若自上側向下方向施加力則可收納於保護壁部10M與蓋構件收納部 10K內,且保護壁部10M之上表面與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上表面成為相同面(參照圖2(C))。又,蓋構件10D係若停止自上側向下方向施加力則藉由載置部彈簧10E之彈力而向上方向移動,返回至圓筒狀之下端部插入至蓋構件收納部10K之狀態,再次成為一對鎖定解除爪60B插通於蓋構件收納部10K之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之狀態(參照圖2(A))。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載置部10載置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下述袋53之匣10F,可將飲用水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詳細而言,若飲用水載置部10載置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匣10F,則匣10F之一對突起部10Y插通於蓋構件10D之一對插入孔10Z。於是,該等突起部10Y之下端抵接於蓋鎖定解除按鈕60之上端,使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向下方向壓下。於是,插通於蓋構件收納部10K之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之一對鎖定解除爪60B自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脫離。而且,蓋構件10D之保護壁部10M抵接於匣10F之匣底壁10G而壓下蓋構件10D。此時,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之針部20A插通於保護壁部10M之針插通孔10N。又,飲用水載置部10係匣10F之凹陷部10P嵌合於立壁部10B。又,如圖23(C)所示,匣10F之肋R嵌合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槽部G(參照圖7、23(C))。又,如圖2(C)所示,若飲用水載置部10係匣10F之匣底壁10G之下表面抵接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上表面,則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之針部20A之上端插通匣底壁10G之貫通孔10Q,於匣底壁10G之上側突出,且扎入袋53。即,該供水服務裝置於上側配置有匣10F。而且,將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同時,將針部20A之上端扎入袋53。又, 此時,由於將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故而不設置泵等,即可將飲用水利用重力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匣10F如圖1、5、6所示,具有匣底壁10G、匣周壁10H、及上蓋10J。匣10F由著色為既定之顏色之透明之合成樹脂形成。藉此,若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設置於3個照明用貫通孔10S之各者之LED元件發光,則LED元件所發出之光可透過匣10F。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利用由透明之合成樹脂形成之匣10F、及LED元件所發出之光,不僅容易確認水之剩餘量,而且可利用照射至匣10F之反射光使外觀更良好。匣底壁10G呈於深度方向具有寬度且於左右方向擴展之平板狀。匣周壁10H於匣底壁10G之外周連續地上升。又,匣周壁10H之下端部較匣底壁10G向下方突出,形成肋R。又,匣周壁10H之上端部設置有自外周面朝向內側凹陷而形成之肋R2(參照圖6、23(B))。匣10F係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於匣10F收納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方向之袋53(參照圖6)。匣周壁10H形成有外周面之下端部之前側之左右兩端部、左右兩側、及後側朝向內側凹陷而形成之凹陷部10P(參照圖23(C))。凹陷部10P嵌合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立壁部10B。
又,匣周壁10H設置有自左右兩側之外周分別朝向匣內側凹陷之凹部10T。該等凹部10T於匣周壁10H之左右兩側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於上下方向延伸。又,該等凹部10T自匣周壁10H之左右兩側之上部設置至下端。該等凹部10T嵌合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一對立壁凸部10R之各者。藉此,於將匣10F載置於飲用水 載置部10上時,可容易地定位。
又,該等凹部10T可設為使用者搬運匣10F時之抓手(參照圖23(C))。即,匣10F藉由使用者將手搭在該等凹部10T而可容易地搬運。即,該供水服務裝置係匣10F裝卸自如。又,匣10F於該等凹部10T之左右內側設置有以沿著凹部10T之方式朝向匣10F之內側而形成之匣內周凸部10U。又,匣10F係該等匣內周凸部10U之各者位於深度方向之中央部。又,於該等匣內周凸部10U之上側設置有一對掛止部70。具體而言,該等掛止部70如圖5所示,具有立壁部70A、將掛止部70固定於匣周壁10H之固定部70B、卡止下述上蓋10J之上蓋卡止部70C、及卡止袋53之袋卡止部70D。立壁部70A呈平板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固定部70B具備自立壁部70A之上端部相對於立壁部70A於垂直方向延伸之第1基部70E,及自第1基部70E之前端與立壁部70A平行地下垂之下垂部70F。上蓋卡止部70C自立壁部70A之上端向上方向,且與固定部70B之第1基部70E延伸之方向相反之方向傾斜而延伸。又,上蓋卡止部70C於上端部設置有一對缺口70G(參照圖6)。又,上蓋卡止部70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之中央部,且與固定部70B之第1基部70E延伸之方向相反之方向彎曲之彎曲部70H。袋卡止部70D具備呈平板狀且向立壁部70A之下端部,且與固定部70B之第1基部70E延伸之方向相反之方向延伸的第2基部70J,且自平板狀之第2基部70J之上表面向上方向呈圓柱狀延伸之掛止部本體70K。又,掛止部本體70K具備向較上下中央稍微靠下方地且外徑較大地形成之第1擴徑部70L,及形成於上端部之第2擴徑部70M。第2擴徑部70M隨著朝向上端而變細地形成,且上端向上方向變 尖。藉此,於將下述袋53之被掛止部53A掛止於掛止部本體70K之情況下,由於第2擴徑部70M之上端較細地形成,故而可容易地插通被掛止部53A之掛止孔53B。又,第2擴徑部70M之下端部、及第1擴徑部70L之下端部自掛止部本體70K急遽地向外方向突出,故而已插通之被掛止部53A之掛止孔53B不易穿過。又,藉由掛止於掛止部本體70K之袋53之被掛止部53A插通第1擴徑部70L及第2擴徑部70M之2個,可不易自掛止部本體70K意外地脫離。如此形成之掛止部70將固定部70B嵌入至設置於位於匣內周凸部10U之上側之匣周壁10H之上端的凹部10V而固定於匣10F(參照圖6)。即,一對掛止部70設置於匣10F之上側,且左右方向之互相離開之位置,且匣10F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又,匣底壁10G於上下方向貫通而設置有貫通孔10Q。貫通孔10Q於將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時,於同軸上連通於蓋構件10D之針插通孔10N。又,於匣10F之匣底壁10G,向下方向突出而設置有一對突起部10Y。該等突起部10Y係隔著貫通孔10Q而於貫通孔10Q之左右各配置1個。
上蓋10J係前側於深度方向具有寬度且於左右方向擴展,後側自前側之後端緣向後方下側下垂(參照圖6、15)。上蓋10J係下表面抵接於匣周壁10H之上端且載置於匣周壁10H之上端。具體而言,匣周壁10H之肋R2嵌入於上蓋10J之下表面。藉此,上蓋10J於所載置之匣周壁10H之上端中,不會於水平方向偏移。又,上蓋10J於載置於匣周壁10H之上端之狀態下,嵌合部70N嵌合於固定部70B之上蓋卡止部70C之彎曲部70H(參照圖5)。藉此,可使上蓋10J不易自所載置之匣周壁10H之上端向上方向意外 地脫離。
如此構成之匣10F可收納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袋53係由聚丙烯等透明之合成樹脂形成。袋53如圖3所示,可於內部儲藏飲用水。袋53係隨著所儲藏之飲用水被排出而收縮,外形變形。袋53呈4角形狀,於儲藏有飲用水之狀態下與袋外周之4邊之長度相比,厚度方向較薄地形成。即,袋53儲藏水,且外形為薄型。又,袋53設置有接合部53D、53E。接合部53D、53E係於形成袋53時將袋53之素材之端部彼此互相重疊而接合之部分。接合部53D設置於外周之4邊中之對向之2邊。又,接合部53E以將接合部53D之各者之中央部連接之方式設置於袋53之厚度方向之1個面。由於接合部53D、53E較厚地形成,故而針部20A不易扎入。又,袋53於接合部53D之各者貫通地各設置1個掛止孔53B。該等掛止孔53B設置於位於袋53之外周之相鄰角部之接合部53D之端部之各者。設置有掛止孔53B之接合部53D之端部係被掛止部53A。該等掛止孔53B係相互之間之尺寸與設置於匣10F之一對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之相互之間的尺寸大致相同。
此處,對形成袋53之步驟進行說明。首先,準備由聚丙烯等透明之合成樹脂形成之材料片材S(參照圖4(A))。該材料片材S係外形呈於一方向較長之矩形狀。其次,將材料片材S形成為筒狀(參照圖4(B))。詳細而言,將呈矩形狀之材料片材S之相對之2條邊中之較短的邊之端部彼此互相重疊而接合,形成接合部53E。其次,將呈筒狀之材料片材S之開口之兩端部之各者關閉(參照圖4(C))。詳細而言,將呈筒狀之材料片材S之開口之兩端部之各者關閉而接合,形成接合部53D。此時,接合部53E以將接合部 53D之各者之中央部連接之方式配置於袋53之厚度方向之1個面。而且,於接合部53D之各者貫通設置掛止孔53B而形成被掛止部53A(參照圖4(D))。如此形成袋53。
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由於由透明之合成樹脂形成,故而若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3個照明用貫通孔10S之各者之LED元件發光,則LED元件所發出之光透過匣10F,進而透過袋53。藉此,袋53可容易地確認儲藏於內部之飲用水之量。又,由於藉由袋53與飲用水而光漫反射,故而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藉由利用漫反射之光之裝飾效果而使外觀更良好。
於將袋53收納於匣10F之情況下,抓著設置於袋53之一對被掛止部53A之各者之附近,將各者之掛止孔53B掛止於設置於匣10F之一對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參照圖23(B))。於袋53收納於匣10F之狀態下,一對被掛止部53A設置於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方向的袋53之上側,且左右方向之兩端部。又,袋53藉由將被掛止部53A掛止於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而懸吊於匣10F內。如此一來,該供水服務裝置將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方向的袋53收納於匣10F。
又,匣10F使袋53之方向為使被掛止部53A朝上而收納袋53。此時,可將袋53之接合部53D配置於自針部20A所插之位置偏移之位置。藉此,可避免將針部20A扎入重疊而接合且較厚地形成之接合部53D。藉此,可將針部20A確實地扎入未形成接合部53D之袋53之既定之區域53C(參照圖2(C)、5、6)。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飲用水自袋53確實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 內。又,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形狀不固定而難以處理。即,藉由匣10F收納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可使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容易處理。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藉由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匣10F,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容易地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
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如圖8所示,具有針部20A、第1導水管20D、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及第2導水管20E。針部20A形成為上方向較細之圓錐狀。於自橫方向觀察之側視時,針部20A之圓錐狀之角度為25度。藉此,於將針部20A扎入袋53時,針部20A之外周面與袋53之間可產生適當大小之摩擦力地扎入,從而可抑制飲用水自針部20A之外周面與袋53之間漏出。即,針部20A呈針狀。針部20A係內部為空洞。又,針部20A係圓錐狀之下端呈管狀且與於上下方向延伸之針下部導水管20F之上端連通而連結。於針下部導水管20F之上端部形成有貫通而設置之數個飲用水導入孔20B。該等飲用水導入孔20B互相於針下部導水管20F之外周面之圓周方向排列而形成。藉由設置數個飲用水導入孔20B,而於隨著飲用水自收納於匣10F之袋53內排出而袋53之外形變形且朝向匣10F之匣底壁10G收縮之情況下,即便飲用水導入孔20B之一部分由袋53堵塞亦可經由其他飲用水導入孔20B而將飲用水導入至裝置內。又,於針下部導水管20F之下端部連結有形成為圓盤狀之合成樹脂製之凸緣部20H。又,於凸緣部20H之下側連結有形成為字狀之金屬製之第1支持構件20J。如此一來,針下部導水管20F經由凸緣部20H、及第1支持構件20J而連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第1導水管20D呈管狀且於橫方向 延伸,以沿著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之方式配置。第1導水管20D為合成樹脂製。第1導水管20D係管狀之一端與針下部導水管20F之下端連通而連結。
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0L與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之間(參照圖1)。又,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係入水埠口與第1導水管20D之管狀之另一端連通而連結。第2導水管20E呈管狀且於橫方向延伸,以沿著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之方式配置。第2導水管20E係管狀之一端與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之非入水埠口連通而連結。第2導水管20E為合成樹脂製。又,第2導水管20E係管狀之另一端部下垂且延伸,下垂之下端與下述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連通而連結。藉由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開閉可將第1導水管20D與第2導水管20E開閉。即,藉由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打開,可將飲用水導入至裝置內,藉由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關閉,可防止外部氣體或雜菌侵入至裝置內,從而可抑制雜菌於裝置內繁殖。
又,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係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經由第2支持構件20G而連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第2支持構件20G使用合成樹脂形成為L型之角狀,L字狀之一方連結於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L字狀之另一方連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再者,第2支持構件20G亦可並非為合成樹脂,亦可由金屬等形成。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如圖2(A)~(C)所示,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插通飲用水載置部10之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0L及圓筒部10W,且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 之上端部向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上方突出而設置。針部20A係上端位於蓋構件10D之保護壁部10M之下側。
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控制部15相鄰設置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右側。控制部15藉由安裝之各種電子零件而形成電路之基板。控制部15可根據自商用電源(未圖示)供給之交流電力而動作。控制部15可藉由使用者對下述操作部14或背面操作部16等進行操作而控制導入至裝置內之飲用水或二氧化碳之流動。又,控制部15可保存與對應於裝置內之狀態之值進行比較時所使用之既定之值。又,控制部15配置於自下述飲用水加熱部12離開之位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抑制控制部15受到自飲用水加熱部12加熱後之熱水放射之熱之影響。
又,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係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經由合成樹脂製之第2支持構件20G而連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一般而言,合成樹脂由於與金屬等相比不易傳遞熱(導熱率較低),故而該供水服務裝置於熱水於裝置內循環且充滿(以下,稱為熱水循環動作),且進行裝置內之殺菌時,可使充滿飲用水冷卻部11之熱水之熱不易經由第2支持構件20G與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而傳遞至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進而,由於第1導水管20D亦為合成樹脂製,故而熱更不易自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傳遞至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抑制扎有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之袋53因熱水之熱而變形且儲藏於袋53之飲用水自袋53與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之間漏出。又,由於針下部導水管20F亦經由合成樹脂製之凸緣部20H、及第1支持構件20J而連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 端,故而於進行裝置內之殺菌時,於熱水循環動作時,充滿飲用水冷卻部11之熱水之熱不易藉由凸緣部20H而傳遞至針下部導水管20F。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可將飲用水自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詳細而言,於飲用水載置部10載置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匣10F(參照圖2(B))。於是,藉由匣10F之一對突起部10Y而將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向下方向壓下,一對鎖定解除爪60B自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脫離。而且,藉由匣10F而將蓋構件10D壓下,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插通設置於匣底壁10G之貫通孔10Q,朝向匣10F上側突出,且扎入袋53(參照圖2(C))。而且,飲用水通過設置於針部20A之飲用水導入孔20B而到達至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之入水埠口。即,針部20A形成為於上方向較細之圓錐狀,自袋53之下側向上方向扎入袋53。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與將針部配置於橫方向且自袋之旁邊扎入袋之情況相比,可使深度方向、及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小。再者,於將針部20A扎入袋53之狀態下,針下部導水管20F之數個飲用水導入孔20B位於匣底壁10G之上側之附近(參照圖2(C))。藉此,可使殘留於袋53內之飲用水之量更少。又,將袋53之被掛止部53A掛止於匣10F之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且以將袋53懸吊於匣10F內之方式收納,藉此,即便飲用水自袋53內排出,亦可抑制袋53朝向匣10F之匣底壁10G收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不用使針部20A亦貫通袋53之上側即可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良好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
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於由下述飲用水冷卻部11之浮動開關11D檢測出之飲用水冷卻部11內所貯留之飲用水之水位所對應的值大於既定之值(既定之值係預先保存於控制部15)之情況下自動關閉,於小於既定之值之情況下自動打開。詳細而言,控制部15於判別為浮動開關11D自關閉切換為打開時(飲用水冷卻部11內之水位下降時),空開5秒鐘,執行打開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之控制,向飲用水冷卻部11導入飲用水。又,控制部15於判別為浮動開關11D自打開切換為關閉時(飲用水冷卻部11內之水位上升時),空開0.8秒鐘,執行關閉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之控制。如此一來,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可將適量之飲用水自飲用水載置部10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又,控制部15判別為若浮動開關11D自關閉切換為打開之狀態持續既定之時間,則儲藏於袋53之飲用水之量較少或無飲用水,執行關閉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之控制。藉此,可防止雜菌等侵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
如圖1、14、15所示,飲用水冷卻部11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下側。飲用水冷卻部11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及下端封閉。飲用水冷卻部11於內側設置有間隔部11A。間隔部11A將形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內側之空間間隔為上側與下側。間隔部11A呈圓盤狀。間隔部11A將圓盤狀之中心軸配置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圓筒狀之中心軸上。間隔部11A係圓盤狀之外徑較飲用水冷卻部11之圓筒狀之內徑稍微小。即,飲用水冷卻部11藉由間隔部11A而間隔之上側及下側之空間經由形成於間隔部11A之外周面與飲用水冷卻部11之圓筒狀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而互相連通。間隔部11A於平板狀之中央部於上下方向貫通而 設置有貫通孔11B。該貫通孔11B連通有下述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上端。又,飲用水冷卻部11於封閉之下端連通有下述冷卻水流路22A之管狀之一端。
飲用水冷卻部11於下側之外周面捲繞且安裝有呈管狀之冷卻構件11C。冷卻構件11C封入有冷媒,且經由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下端部56之壓縮機54(參照圖14、15)而連結於散熱器(未圖示)。如此一來,飲用水冷卻部11可藉由封入有冷媒之冷卻構件11C,將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之飲用水冷卻。而且,將飲用水冷卻之冷媒可經由壓縮機54而搬運至散熱器後散熱,再次搬運至冷卻構件11C,將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之飲用水冷卻。再者,壓縮機54之大小係由所使用之冷媒之量決定。具體而言,可使飲用水冷卻部11之體積變小而使呈管狀之冷卻構件11C之長度尺寸變小,或者使呈管狀之冷卻構件11C之剖面積變小,或者藉由抑制所使用之冷媒之量,使壓縮機54之大小更小。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冷卻部11可將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內之飲用水冷卻而設為冷卻水。於飲用水冷卻部11具有將自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導入之飲用水區分之間隔部11A,於間隔部11A之外周面與飲用水冷卻部11之圓筒狀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將飲用水自間隙導入至藉由間隔部11A而間隔開之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之空間。飲用水冷卻部11將導入至下側之空間之飲用水經由下述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之冷卻水流路22A側,導入至飲用水吐水路22D之冷卻水側電磁閥22F之入水埠口側及熱水循環路22C之循環路電磁閥22E之入水埠口側為止。又,飲用水經由 間隔部11A之貫通孔11B及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而導入至下述飲用水加熱部12。
又,飲用水冷卻部11可將導入至藉由間隔部11A而間隔開之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之空間的飲用水藉由冷卻構件11C而冷卻並設為冷卻水。冷卻構件11C配置於間隔部11A之下側。若水被冷卻且溫度下降則比重變高容易向下方沉。又,飲用水冷卻部11可藉由間隔部11A而防止冷卻水與未冷卻之飲用水混合。即,間隔部11A可抑制藉由冷卻水與未冷卻之飲用水混合而冷卻水之溫度變化。如此一來,飲用水冷卻部11可將飲用水以常溫儲藏於間隔部11A之上側之空間,將冷卻水儲藏於下側之空間。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穩定地將冷卻之飲用水供給至使用者。
又,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將冷卻水儲藏於未冷卻之飲用水之下側,故而不設置泵等,既可將未冷卻之飲用水利用重力而導入至配置有冷卻構件11C之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又,飲用水冷卻部11於封閉之上端設置有浮動開關11D。浮動開關11D可檢測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飲用水之水位,且將儲藏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飲用水之水位所對應之值傳遞至控制部15。又,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上端設置有電極感測器11H。電極感測器11H可檢測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飲用水之水位,且將儲藏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飲用水之水位高於可由浮動開關11D檢測之水位之情況傳遞至控制部15。又,飲用水冷卻部11設置有隔熱材料11G(參照圖1)。詳細而言,隔熱材料11G覆蓋飲用水冷卻部11、及冷卻構件11C之外周面、及飲用水冷卻 部11之下端面而設置。隔熱材料11G由發泡苯乙烯等形成。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抑制經冷卻之冷卻水變暖,或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外周面或下端面產生冷凝。
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呈管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係管狀之上端部貫通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下端且於飲用水冷卻部11內延伸。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係上端與設置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貫通孔11B連通。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係管狀之下端部貫通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上端且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延伸。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係下端於與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下端之上表面之間稍微空開間隙而配置。又,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以於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下端部附近傾斜之方式設置。
又,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貫通於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上端之正下方且設置有氣體流入孔21B。氣體流入孔21B於將飲用水自飲用水冷卻部11導入至飲用水加熱部12時,可使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空氣排出至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又,氣體流入孔21B於利用飲用水加熱部12將飲用水加熱時,不會妨礙自飲用水冷卻部11導入之飲用水之流動,可使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產生之水蒸氣等氣體排出至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藉此,可防止因由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氣體所引起之壓力而妨礙飲用水向飲用水加熱部12導入。
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端與飲用水加熱部12之上端之間連通且設置有泵21A。泵21A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泵21A於非驅動狀態下不妨礙飲用水冷卻部導 水路21內之飲用水之流動。又,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係泵21A之上側傾斜。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於驅動泵21A而將熱水自飲用水加熱部12送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情況下,與垂直地將熱水汲上來送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情況相比,可抑制施加至泵21A之負載。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泵21A更小型化。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假設,於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之上側不傾斜之情況下,存在即便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產生之水蒸氣等氣體或殘留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空氣欲通過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朝向飲用水冷卻部11流動,亦因自飲用水冷卻部11導入之飲用水之流動而堵塞之虞。然而,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使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之上側傾斜,可使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產生之水蒸氣等氣體或殘留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空氣集中於傾斜之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上側朝向飲用水冷卻部11流動。又,可使自飲用水冷卻部11導入之飲用水集中於傾斜之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下側朝向飲用水加熱部12流動。即,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使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之上側傾斜,可使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產生之水蒸氣等氣體或殘留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空氣、及自飲用水冷卻部11導入之飲用水之各者良好地流動。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可將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內之飲用水導入至飲用水加熱部12。詳細而言,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經由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貫通孔11B而導入飲用水。而且,飲用水通過泵21A,導入至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下端部。
又,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可驅動泵21A而將由飲用水加熱部12加熱之熱水自飲用水加熱部12送至飲用水冷卻部11、及下述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以返回至飲用水加熱部12之方式執行熱水循環動作既定之時間。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利用熱水進行裝置內之殺菌。即,該供水服務裝置不將裝置分解既可容易地進行裝置內之殺菌。再者,熱水循環動作之時間係根據殺菌所使用之熱水之溫度而決定。一般而言,只要將熱水所通過之各部之溫度維持85℃以上且10分鐘以上即可進行熱水所通過之各部之殺菌。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藉由對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之背面操作部16進行操作,而變更執行熱水循環動作之時序。
此處,對背面操作部16之構成進行說明。背面操作部16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背面(參照圖15)。背面操作部16如圖19所示,具備循環設定按鈕16A、冷水鎖定按鈕16B、照明按鈕16C,ECO開關按鈕16D、及加熱器按鈕16E。若按壓循環設定按鈕16A,則可變更執行熱水循環動作之時序。例如,每按壓循環設定按鈕16A一次,可使執行熱水循環動作之時序按照1小時、2小時、3小時、6小時、及12小時之順序變更。又,背面操作部16設置有時序顯示部16F。時序顯示部16F與執行目前選擇之熱水循環動作之各時序對應而設置。例如,於將執行熱水循環動作之時序設定為6小時之情況下,與6小時對應之部分點亮。藉此,可顯示執行目前選擇之熱水循環動作之時序。若按壓冷水鎖定按鈕16B,則可使下述操作部14之鎖定解除按鈕14D之操作相對於冷卻水供給按鈕14A無效或有效。若按壓照明按鈕16C,則可使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3個照明用貫通孔 10S之下側之LED元件點亮或熄滅。若按壓ECO開關按鈕16D,則可使供給至下述加熱構件12A與冷卻構件11C之電力量為既定之量,或較既定之量少。藉此,可變更將飲用水加熱及冷卻之溫度。若按壓加熱器按鈕16E,則可使加熱飲用水之功能無效或有效。又,背面操作部16設置有與加熱器按鈕16E之上側相鄰之燈部16G。藉由使燈部16G點亮或熄滅,可顯示藉由按壓加熱器按鈕16E而變更之加熱飲用水之功能目前有效還是無效。即,背面操作部16可藉由按壓各按鈕,根據使用者之喜好而使供水服務裝置所具有之功能有效或無效,或者變更執行功能之時序。再者,於以熱水循環動作進行殺菌之方式設定之情況下,即便按壓加熱器按鈕16E亦無法使加熱飲用水之功能無效。
飲用水加熱部12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圓筒狀之上端及下端封閉。飲用水加熱部12設置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與將飲用水冷卻部11、及飲用水加熱部12互相於前後或左右方向相鄰而配置之情況相比,可使裝置之深度方向、及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小。飲用水加熱部12於內部之下部設置有加熱構件12A。加熱構件12A使用封裝加熱器。又,飲用水加熱部12於封閉之上端連通有下述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之熱水流路22B之管狀之另一端。又,飲用水加熱部12於封閉之上端設置有溫度保險絲12B。溫度保險絲12B可檢測100℃以上之既定之溫度並傳遞至控制部15。具體而言,於未將飲用水導入至飲用水加熱部12之狀態下,於加熱構件12A動作且成為熱水循環動作之狀態(即,空燒而熱水循環動作之狀態)之情況下,藉由加熱構件12A而加熱之飲用水加熱部12之空氣滯留於飲用水加熱部12之上側, 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上端之溫度上升。即,溫度保險絲12B可檢測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上端之溫度成為100℃以上之既定之溫度。藉此,可停止加熱構件12A之動作,停止空燒之狀態。再者,溫度保險絲12B所檢測之100℃以上之既定之溫度較佳為接近100℃之溫度。藉此,可於加熱構件12A之周邊之溫度過剩地變高之前,檢測空燒之狀態。又,飲用水加熱部12於封閉之下端設置有排水路12C。排水路12C可將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之飲用水抽出。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加熱部12可將已導入之飲用水藉由加熱構件12A而加熱並設為熱水。又,飲用水加熱部12將藉由加熱構件12A而加熱之飲用水經由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之熱水流路22B側,導入至飲用水吐水路22D之熱水側電磁閥22G之入水埠口側、及熱水循環路22C之循環路電磁閥22E之非入水埠口側為止。
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如圖14、15、20所示,夾於飲用水冷卻部11與飲用水加熱部12之間而設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與將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於飲用水冷卻部11或飲用水加熱部12之前後或左右相鄰而配置之情況相比,可使深度方向、及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小。
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具有冷卻水流路22A、熱水流路22B、熱水循環路22C、及飲用水吐水路22D。冷卻水流路22A呈管狀且延伸。冷卻水流路22A係管狀之一端連通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封閉之下端。熱水流路22B呈管狀且延伸。熱水流路22B係管狀之另一端連通於飲用水加熱部12之封閉之上端。
熱水循環路22C呈管狀且於水平方向延伸。熱水循環路22C將管狀之一端連通冷卻水流路22A之另一端部,將另一端連通於熱水流路22B之一端部。熱水循環路22C於管狀之中間部連通設置有循環路電磁閥22E。循環路電磁閥22E係若驅動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則打開,若停止驅動泵21A則關閉。循環路電磁閥22E如圖20所示,具備根據流通於設置於自身之電磁鐵(未圖示)之電流之狀態而變更位置且呈圓柱狀之鐵芯22H。循環路電磁閥22E可藉由鐵芯22H向圓柱狀之中心軸延伸之方向移動而打開或關閉。循環路電磁閥22E使鐵芯22H移動之方向為水平方向而於熱水循環路22C之水平方向相鄰地配置。循環路電磁閥22E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又,循環路電磁閥22E將入水埠口設置於熱水循環路22C之冷卻水流路22A側。
飲用水吐水路22D呈管狀且於水平方向延伸。飲用水吐水路22D係管狀之一端經由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而連通於冷卻水流路22A之另一端部,另一端經由熱水側電磁閥22G而連通於熱水流路22B之一端部。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之構造與循環路電磁閥22E相同。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使各者之圓柱狀之鐵芯22J、22K移動之方向與飲用水吐水路22D延伸之方向平行,且於互相離開之方向延伸配置。飲用水吐水路22D與熱水循環路22C平行,且於水平方向相鄰地配置。飲用水吐水路22D係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由合成樹脂形成。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分別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又,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將入水埠口設置於飲用水吐水路22D之冷卻水流路22A側。又,熱水側電磁閥22G 將入水埠口設置於飲用水吐水路22D之熱水流路22B側。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使循環路電磁閥22E、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之各者之鐵芯22H、22J、22K移動之方向為水平方向而配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與使鐵芯22H、22J、22K移動之方向為上下方向而配置循環路電磁閥22E、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之各者之情況相比,可使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小。
又,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可藉由於使用者使用時對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之操作部14進行操作,使各者打開或關閉。
此處,對操作部14之構成進行說明。操作部14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且下述供給部13之上側相鄰地設置(參照圖14、15)。操作部14如圖17所示,具備冷卻水供給按鈕14A、熱水供給按鈕14B、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及鎖定解除按鈕14D。於按壓冷卻水供給按鈕14A之期間,可將冷卻水側電磁閥22F打開。於按壓熱水供給按鈕14B之期間,可將熱水側電磁閥22G打開。於按壓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之期間,可將下述第1開閉閥即二氧化碳電磁閥32C打開。若將鎖定解除按鈕14D長按大約3秒鐘以上,則可使冷卻水供給按鈕14A、熱水供給按鈕14B、及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之操作無效或有效。即,鎖定解除按鈕14D可防止由錯誤之按鈕操作(兒童之惡作劇或意外之對按鈕之接觸)所引起之冷卻水或熱水之吐水或二氧化碳之噴射。
又,鎖定解除按鈕14D亦可藉由按壓背面操作部16之冷水鎖定按鈕16B而使冷卻水供給按鈕14A之操作不發揮功 能。又,於貯留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熱水之溫度低於既定之溫度之情況下,不按壓鎖定解除按鈕14D,而於不使熱水供給按鈕14B之操作有效之狀態下長按熱水供給按鈕14B大約3秒鐘以上。藉此,亦可將貯留於飲用水加熱部12內之熱水再次加熱。如此一來,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藉由對操作部14之各按鈕進行操作而將冷卻水、熱水、及二氧化碳提供給使用者,或者使供給冷卻水、熱水、及二氧化碳之按鈕之操作無效或有效。即,該供水服務裝置與使用具有把手之旋塞之情況相比,無須設置把手之空間或設置用以抓住把手進行操作之空間。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可經由飲用水吐水路22D而將冷卻水及熱水送至下述飲用水吐水部23。詳細而言,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於使用者按壓操作部14之冷卻水供給按鈕14A之期間,可將冷卻水側電磁閥22F打開。藉此,可將導入至冷卻水側電磁閥22F之入水埠口側之冷卻水經由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而向飲用水吐水部23導入。而且,於取出所期望之量之冷卻水之後,若停止按壓冷卻水供給按鈕14A則將冷卻水側電磁閥22F關閉。藉此,可使冷卻水向飲用水吐水部23之導入停止。
又,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於使用者按壓操作部14之熱水供給按鈕14B之期間,可將熱水側電磁閥22G打開。藉此,可將導入至熱水側電磁閥22G之入水埠口側之熱水經由熱水側電磁閥22G而向飲用水吐水部23導入。而且,熱水自作為吐水口之飲用水吐水口23A吐水且供給至使用者。而且,於取出所期望之量之熱水之後,若停止按壓熱水供給按鈕14B則可將熱水側電磁閥22G關閉。藉此,可使熱水向飲用水吐水部23之導入停止。如此 一來,飲用水吐水部23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經由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而吐水。
又,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於驅動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之同時使循環路電磁閥22E打開。藉此,可將由飲用水加熱部12加熱之熱水送至飲用水冷卻部11,經由熱水循環路22C而再次返回至飲用水加熱部12,執行熱水循環動作,藉此進行裝置內之殺菌。
此處,一面參照圖21、22一面對熱水循環動作時之熱水循環之動作進行說明。再者,於圖21、22中,裝置內之顏色越濃表示飲用水之溫度越高。首先,與驅動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一起將循環路電磁閥22E打開(參照圖21(A))。於是,由飲用水加熱部12加熱之熱水通過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朝向飲用水冷卻部11流動(參照圖21(B))。然後,熱水到達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上側(參照圖21(C)~(E))。然後,到達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上側之熱水經由形成於間隔部11A之外周面與飲用水冷卻部11之圓筒狀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而向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下側流動(參照圖21(F))。然後,流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下側之熱水向熱水循環路22C、及飲用水吐水路22D流動(參照圖21(G))。此時,飲用水吐水路22D係熱水充滿至冷卻水側電磁閥22F入水埠口為止。然後,熱水於熱水循環路22C中流動再次向飲用水加熱部12流入(參照圖21(H))。此時,飲用水吐水路22D係熱水充滿至熱水側電磁閥22G入水埠口為止。
若執行熱水循環動作而熱水充滿至冷卻水側電磁閥 22F及熱水側電磁閥22G之各者之入水埠口為止,則熱水之熱傳遞至飲用水吐水路22D之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飲用水吐水路22D係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由合成樹脂形成。因此,飲用水吐水路22D不易將熱水之熱傳遞至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即,飲用水吐水路22D係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之溫度不易上升至雜菌容易繁殖之溫度。藉此,飲用水吐水路22D可抑制雜菌於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繁殖。
然後,於使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之泵21A之驅動停止之同時將循環路電磁閥22E關閉,結束熱水循環動作(參照圖22(A))。然後,放置既定之時間,將充滿至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飲用水冷卻部11、熱水循環路22C、及飲用水吐水路22D之熱水逐漸地冷卻(參照圖22(B)、(C))。然後,若充滿至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飲用水冷卻部11、熱水循環路22C、及飲用水吐水路22D之熱水變冷,成為既定之溫度以下,則驅動冷卻構件11C,將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下側之成為既定之溫度以下的熱水冷卻而設為冷卻水(參照圖22(D))。再者,於飲用水冷卻部11設置有檢測充滿至飲用水冷卻部11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之溫度感測器(未圖示),於控制部15中,若藉由溫度感測器而檢測出之溫度不為既定之溫度以下,則執行不將冷卻水側電磁閥22F打開之控制。藉此,例如,於飲用水冷卻部11內為既定之溫度以上之熱水充滿之情況下,即便使用者按壓冷卻水供給按鈕14A,亦可防止既定之溫度以上之熱水意外地吐水。
飲用水吐水部23如圖20所示,呈管狀。飲用水吐水 部23由合成樹脂形成。飲用水吐水部23係管狀之一端連通於飲用水吐水路22D之循環路電磁閥22E與冷卻水側電磁閥22F之間。又,飲用水吐水部23係管狀之另一端連通於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之下述供給部13之上表面部13D之下側所設置的飲用水吐水口23A。
如此構成之飲用水吐水部23可自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將由飲用水冷卻部11冷卻之冷卻水、及由飲用水加熱部12加熱之熱水自下述飲用水吐水口23A吐水而供給至使用者。
飲用水吐水部23由合成樹脂形成。因此,飲用水吐水部23不易自飲用水吐水路22D之冷卻水側電磁閥22F與熱水側電磁閥22G之間傳送熱。即,飲用水吐水部23不易上升至雜菌容易繁殖之溫度。藉此,飲用水吐水部23可抑制雜菌繁殖。如此一來,構成飲用水供給功能部1。
二氧化碳供給功能部2如圖1所示,具有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二氧化碳流路32、及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之下部之內側(參照圖14、15)。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如圖9所示,具有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及作為第2引導部之儲氣瓶引導部30B。
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係圓筒狀之下端開口而形成開口部30F。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於圓筒狀之內周面在圓周方向形成有母螺紋。又,二氧化碳導入口30A設置有圓筒狀之上端朝向圓筒狀之內側而平板狀地延伸之二氧化碳導入口上壁30C。又,二氧化碳導入口上壁30C形成有自內周側之下表面向下方向呈圓筒狀突出之凸部30D。又, 二氧化碳導入口上壁30C於內周側之上表面連結有下述呈管狀之二氧化碳流路32之管狀之一端。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係圓筒狀之凸部30D連通於二氧化碳流路32之一端。
儲氣瓶引導部30B呈圓筒狀,且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圓筒狀之外側覆蓋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且於上下方向延伸。又,儲氣瓶引導部30B將圓筒狀之中心軸配置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圓筒狀之中心軸上。儲氣瓶引導部30B係與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外周面對向之上下方向之區間抵接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外周面。儲氣瓶引導部30B形成有自與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外周面對向之上下方向之區間之下側朝向徑向之外側而彎曲且擴徑且於下方向延伸的擴徑部30G。儲氣瓶引導部30B形成有自擴徑部30G之下端而圓筒狀之直徑固定地向下方向延伸之直線部30H。直線部30H係圓筒狀之內徑較下述儲氣瓶52之儲氣瓶本體52A之外徑稍微大。儲氣瓶引導部30B係直線部30H之下端較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下端向下方延伸且開口。儲氣瓶引導部30B設置有上端朝向圓筒狀之內側平板狀地延伸之儲氣瓶引導部上壁30E。儲氣瓶引導部上壁30E係內周側之下表面抵接於二氧化碳導入口上壁30C之上表面。
如此構成之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可將自儲氣瓶52吐出之二氧化碳自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詳細而言,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自儲氣瓶引導部30B之直線部30H之圓筒狀之開口的下端插入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並插入儲氣瓶52。又,即便於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相對於儲氣瓶引導部30B自傾斜方向插入儲氣瓶52之情況下,亦以於擴徑部30G 之內側滑動之方式沿著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部52B而確實地引導至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即,儲氣瓶引導部30B引導儲氣瓶52,使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口52C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之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利用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之儲氣瓶引導部30B而使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白52C確實地引導並連通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可防止於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口52C與二氧化碳導入口30A產生連接不良,從而可防止因連接不良而漏出二氧化碳。
此處,對安裝於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之儲氣瓶52之構成進行說明。儲氣瓶52為金屬製。儲氣瓶52如圖9所示,具有儲氣瓶本體52A及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儲氣瓶本體52A及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呈圓筒狀。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係外徑較儲氣瓶本體52A之外徑小。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將圓筒狀之基端於同軸上設置於儲氣瓶本體52A之圓筒狀之一端。二氧化碳吐出部52B於外周面於圓周方向形成有公螺紋。儲氣瓶52可儲藏大約74克之二氧化碳。該供水服務裝置若安裝1個儲氣瓶52,則可製造大約10升之碳酸水。即,供水服務裝置無須每製造一次碳酸水時就安裝新的儲氣瓶52。
又,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可將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部52B旋入至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於是,可將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之圓筒狀之前端面壓抵於設置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凸部30D之下端,凸部30D之下端貫通圓筒狀之前端面,將儲氣瓶52開栓。如此一來,可於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之前端面形成二 氧化碳吐出口52C。如此一來,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將自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口52C流出之二氧化碳經由二氧化碳導入口30A而導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即,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具有將二氧化碳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之二氧化碳導入口30A。
二氧化碳流路32如圖1所示,呈管狀且延伸。二氧化碳流路32係管狀之一端連結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二氧化碳導入口上壁30C,於另一端部之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紋且將下述第2開閉閥即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之上部旋入而連結。二氧化碳流路32於一端部連通設置有減壓閥32A。二氧化碳流路32於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之附近設置有屈伸自如之鉸鏈部32B(參照圖24(A)~(D))。
二氧化碳流路32連通設置有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相鄰之二氧化碳電磁閥32C。二氧化碳電磁閥32C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
如此構成之二氧化碳流路32可將自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導入之二氧化碳引導至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二氧化碳流路32藉由調節減壓閥32A,可將自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導入向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側流動之二氧化碳之流量調節為所期望之流量。減壓閥32A既可於製造裝置時預先調節為既定之流量,亦可由使用者操作而調節為所期望之流量。而且,二氧化碳流路32可將二氧化碳導入至二氧化碳電磁閥32C之流入埠口側為止。又,二氧化碳流路32可於使用者使用二氧化碳電磁閥32C時按壓電性地連接於控制部15之操作部14之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之期間打開。又,二氧化碳電磁閥32C亦可為若停 止按壓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則關閉。即,二氧化碳電磁閥32C可將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連通之二氧化碳流路32開閉。
又,二氧化碳流路32可對鉸鏈部32B進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旋動而使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開口之下端朝向裝設儲氣瓶52之作業者之方向即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參照圖24(A))。因此,二氧化碳流路32於裝設儲氣瓶52且使二氧化碳吐出口52C連通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時,可使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朝向作業者之方向,故而可容易地裝設儲氣瓶52。
又,由於二氧化碳流路32可對鉸鏈部32B進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旋動而使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開口之下端朝向鉛垂方向之下方(參照圖24(D)),故而於儲氣瓶52之裝設結束之後,可將二氧化碳導入口30A與儲氣瓶52一起旋動而將儲氣瓶52收納於裝置內。如此一來,由於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氣瓶52容易地收納於裝置內,故而可使前後尺寸較小。
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設置在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之下述供給部13。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如圖11、12所示,呈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又,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係上下方向之下部之水平方向之剖面形狀之外徑呈大致四角形狀(未圖示)。又,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於上部之外周面之圓周方向形成有公螺紋,且旋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之管狀之另一端部。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係上部之內徑較小,上下中央部之內徑較上部大,下部之內徑較上部及上下中央部大地形成。又,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下部之內側,於圓周方向設置有槽部31K。又, 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設置有筒狀體31C、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及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筒狀體31C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筒狀體31C之下側係外徑及內徑縮徑而形成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筒狀體31C將上側插入並固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上下中央部。又,於筒狀體31C之下側之外周面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下部之內周面之間遍及圓周方向之全周而設置有既定之間隔。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係上端部封閉,呈大致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又,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之上下中央部設置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數個狹縫。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於封閉之上端部將中心軸成為上下方向之方向設置有O形環31D。O形環31D之外周面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之封閉之上端部之外周面向外方向突出,且外周面之全周抵接於筒狀體31C之縮徑之下側之上端。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之上側。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係壓縮螺旋彈簧。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配置於上下方向且下端連結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之封閉之上端部。又,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之上端連結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上部之下端。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向下方向賦予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之彈力。即,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係封閉之上端部之O形環31D之外周面抵接於筒狀體31C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之內周面之上端,可藉由封閉之上端部而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封閉。
如此形成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係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由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上下中央部、筒狀體31C、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及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31H構成,止回閥引導部31B由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下部構成。
又,於止回閥引導部31B之筒狀之內側設置有系合構件31J。系合構件31J呈深度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大之環狀。系合構件31J係若將下述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插入至止回閥引導部31B,則止回閥40G之外周面之上端抵接於系合構件31J,且將系合構件31J於左右方向張開。此時,系合構件31J進入至形成於止回閥引導部31B之筒狀之內側之槽部31K。而且,若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則系合構件31J系合於形成於止回閥40G之外周面之系合槽40S,可保持止回閥40G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連通之狀態。
又,止回閥引導部31B於筒狀之外側之前側設置有按壓按鈕31L(參照圖18)。按壓按鈕31L可將利用系合構件31J之止回閥40G之固持解除。詳細而言,若將按壓按鈕31L朝向止回閥引導部31B之筒狀之內側擠入,則系合構件31J自前方向被按壓。於是,系合構件31J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變大。而且,系合構件31J與止回閥40G之系合槽40S之系合被解除。如此一來,可將止回閥40G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連通之狀態解除,將碳酸水製成容器40自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卸除。
如此構成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將上部旋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之另一端部,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配置於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之下述供給部13之上表面部13D之下側。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可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噴射自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導入之二氧化碳而將二氧化碳供給至使用者。詳細而言,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使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插入並引導至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止回閥引導部31B,使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此時,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之下端面藉由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之止回閥側閥體40Q之上端面而壓上去。於是,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31G之O形環31D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之內周面之上端之間形成間隙。此時,於止回閥側閥體40Q之O形環40V之外周面與於止回閥40G之內部縮徑而形成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之下側之間亦形成間隙。即,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係若使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則與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連動而打開。即,該供水服務裝置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係若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不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不打開。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即便於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二氧化碳氣體流 入口40N不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之狀態下將二氧化碳電磁閥32C意外地打開,亦可抑制二氧化碳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噴出。
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於使用者按壓操作部14之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之期間,可將二氧化碳電磁閥32C打開而使自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導入之二氧化碳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噴射並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40內。又,若停止按壓二氧化碳供給按鈕14C則亦可將二氧化碳電磁閥32C關閉,使二氧化碳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之噴射停止,使二氧化碳向碳酸水製成容器40內之流入停止。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不於裝置內設置用以製造碳酸水之構造,故而可使裝置內之構造簡單。又,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不需要於裝置內設置用以製造碳酸水之構造之空間,故而可使裝置之外形尺寸更小。如此一來,構成二氧化碳供給功能部2。
供給部13係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上下中央部之前側(參照圖14、15)。供給部13如圖16、18所示,形成有左右中央部向後方向凹陷之凹部13A。
供給部13於凹部13A之右側形成有向後方向凹陷之第1引導部即貯存部引導部13B。貯存部引導部13B於左右方向之剖面形狀中以曲率半徑大致固定地凹陷而形成。貯存部引導部13B係曲率半徑與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貯存部40A之圓筒狀之外徑大致相同。
供給部13於凹部13A及貯存部引導部13B之下端形成有平板狀地向前方向延伸之下表面部13C。下表面部13C於平板狀之中央部設置有於上下方向貫通之數個排水孔13E。排水孔13E 於自飲用水吐水口23A使飲用水吐水且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40時,可使未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水向設置於下表面部13C之正下方之滴水器托盤51流動。平板狀之下表面部13C、及滴水器托盤51可自供給部13卸除(未圖示)。如此一來,可將滯留於滴水器托盤51之水容易地倒掉。又,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將下表面部13C、及滴水器托盤51卸除,可將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碳酸水製成容器配置於供給部13。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冷卻水、熱水、及二氧化碳流入至更多樣之碳酸水製成容器。供給部13於凹部13A及貯存部引導部13B之上端連續地形成有平板狀地向前方向延伸之上表面部13D。上表面部13D係前端連續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外周面。
供給部13如圖14、18所示,於上表面部13D之下側之左右中央部設置有飲用水吐水口23A。又,供給部13於上表面部13D之下側之右側設置有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即,該供水服務裝置將飲用水吐水部23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並列設置。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直接噴射二氧化碳而混合至自飲用水吐水部23取出之冷水。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於冷卻水變暖之前即時地製造碳酸水,故而可將更多之二氧化碳混合至冷卻水,可製造濃度更高之碳酸水。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31A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之中心對準貯存部引導部13B之曲率半徑之中心而設置(參照圖16)。又,供給部13設置有與飲用水吐水口23A之前側相鄰之手邊燈23B(參照圖18)。手邊燈23B使用LED元件等。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藉由點亮手邊燈23B而照亮供給部13,故而 即便於周圍較暗之情況下亦可良好地使用。
如此構成之供給部13可自設置於上表面部13D之下側之飲用水吐水口23A對使用者供給冷卻水及熱水。詳細而言,供給部13可將下述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貯存部40A配置於設置於上表面部13D之下側之飲用水吐水口23A之正下方。而且,可使自飲用水吐水口23A吐水之冷卻水經由冷卻水流入部40D而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貯存部40A。
又,供給部13可自設置於上表面部13D之下側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對使用者供給二氧化碳。詳細而言,供給部13可使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貯存部40A之外周面抵接於貯存部引導部13B。藉此,供給部13可將安裝於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貯存部40A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止回閥40G容易地插入至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止回閥引導部31B。即,貯存部引導部13B可貯留冷卻水,引導具有流入二氧化碳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之碳酸水製成容器40,使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容易地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設置於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確實地引導並連通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31F。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容易地連通。又,供給部13可抑制未意圖地將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碰撞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或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之周邊而破損或變形。而且,可使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噴射之二氧化碳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40。
又,供給部13將飲用水吐水部23與二氧化碳氣體噴 射部31並列設置,且可於流入至貯存部40A之冷卻水變暖之前即時地製造碳酸水,故而可使更多之二氧化碳溶入至冷卻水,從而可製造濃度更高之碳酸水。如此一來,構成供給部13。
碳酸水製成容器40如圖10所示,具有貯存部40A、把手部41、及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貯存部40A具有冷卻水流入部40D。貯存部40A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下端由向下方向彎曲之封閉壁部40P封閉。又,於封閉壁部40P之下側設置有與下述把手部41連結且呈圓盤狀之連結部40L。於呈圓盤狀之連結部40L之外周,設置有朝向外方向延伸之數個卡止爪部40M。貯存部40A於圓筒狀之上端形成有向上方向鼓出且向內側彎曲並延伸之貯存部上壁40C。冷卻水流入部40D呈圓筒狀,自貯存部上壁40C之內周之上表面上升並延伸。冷卻水流入部40D係外徑與貯存部40A之外徑相比較小。又,冷卻水流入部40D於外周面於圓周方向形成有公螺紋。又,貯存部40A於圓筒狀之上部於圓周方向設置有線狀地延伸之刻度40T。把手部41具備支承部41A、及把手部本體41B。支承部41A具有底之圓筒狀。又,於支承部41A之底,設置有供貯存部40A之連結部40L之卡止爪部40M卡止之數個被卡止部41C。把手部本體41B呈帶狀,且自支承部41A之圓筒狀之上端之一部分模仿支承部41A之圓筒狀之形狀向上方向延伸,上端部41D向自支承部41A之圓筒狀之中心軸離開之方向彎曲。又,於自支承部41A之圓筒狀之中心軸離開之側之上端部41D設置有自上端部41D下垂之下垂部41E。又,把手部本體41B之上端部41D係帶狀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向下方向凹陷。又,下垂部41E係帶狀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向支承部41A之圓筒狀之中心軸凹陷。於 將貯存部40A自把手部41卸除之情況下,使貯存部40A相對於把手部41之支承部41A圍繞中心軸旋動既定之角度。於是,卡止於把手部41之數個被卡止部41C之貯存部40A之連結部40L之數個卡止爪部40M自數個被卡止部41C脫離。如此,可將貯存部40A自把手部41卸除。又,於將貯存部40A安裝於把手部41之情況下,將貯存部40A之封閉壁部40P側插入至把手部41之支承部41A。然後,將貯存部40A壓抵於支承部41A,且使貯存部40A相對於把手部41之支承部41A圍繞中心軸旋動既定之角度。此時,貯存部40A相對於把手部41之支承部41A之旋動方向係與將貯存部40A自把手部41卸除時旋動之方向相反之方向。於是,貯存部40A之連結部40L之數個卡止爪部40M卡止於把手部41之數個被卡止部41C。如此一來,可將貯存部40A安裝於把手部41。於固持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情況下,如圖13(A)所示,若將手指插入至貯存部40A之外周面與下垂部41E之間固持碳酸水製成容器40,則碳酸水製成容器40不易自使用者之手脫落。又,如圖13(B)所示,若以將大拇指嵌入至設置於把手部41之上端部41D與下垂部41E之凹陷之方式固持下垂部41E,則可良好地固持把手部41。
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如圖10~12所示,具有二氧化碳流入路40E、蓋部40F、及止回閥40G。二氧化碳流入路40E呈管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流入路40E於下端設置有二氧化碳流出口40H。又,二氧化碳流入路40E於上端部之內周面於圓周方向形成有母螺紋。蓋部40F具備圓環部40J及圓筒部40K。圓環部40J自二氧化碳流入路40E之上端之外周面向外側之徑向呈圓環狀延伸。圓筒部40K呈圓筒狀且自圓環部40J之外周面下垂。圓 筒部40K於圓筒狀之內周面於圓周方向形成有母螺紋。又,碳酸水製成容器40於將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旋入至貯存部40A時,將二氧化碳流入路40E之下端位於貯存部40A之刻度40T之下方附近(參照圖10)。
止回閥40G呈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又,於止回閥40G之上端部之外側設置有朝向內側凹陷之系合槽40S。又,止回閥40G係上下中央部之水平方向之剖面形狀之外形呈正六邊形狀(參照圖10)。又,止回閥40G於下部之外周面之圓周方向形成有公螺紋,且旋入至二氧化碳流入路40E之上端部。又,於止回閥40G,正六邊形狀之貫通孔40W貫通設置於中央部,且插通有呈平板狀之止轉部40U。具體而言,止轉部40U旋入至二氧化碳流入路40E之上端部且將呈正六邊形狀貫通孔40W插通至止回閥40G之呈正六邊形狀之部分,將平板狀之下表面固定於圓環部40J之上表面(參照圖10)。由於止轉部40U之呈正六邊形狀之貫通孔40W與止回閥40G之呈正六邊形狀之部分咬合,故而可抑制旋入至二氧化碳流入路40E之上端部之止回閥40G自二氧化碳流入路40E之上端部鬆動。
又,於止回閥40G之內部設置有止回閥側閥體40Q、及止回閥側彈簧40R。止回閥側閥體40Q係下端部封閉,呈大致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於止回閥側閥體40Q之上下中央部設置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數個狹縫。止回閥側閥體40Q於封閉之下端部朝向中心軸成為上下方向之方向設置有O形環40V。O形環40V之外周面自止回閥側閥體40Q之封閉之下端部之外周面向外方向突出,且外周面之全周抵接於向止回閥40G之內部縮徑而形成之 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之下側。
止回閥側彈簧40R插通設置於止回閥側閥體40Q之外周。止回閥側彈簧40R係壓縮螺旋彈簧。止回閥側彈簧40R配置於上下方向且上端連結於向止回閥側閥體40Q之上端擴徑而設置在彈簧卡止部40X之下側。又,止回閥側彈簧40R之下端連結於縮徑而形成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之上側。止回閥側閥體40Q對上方向賦予止回閥側彈簧40R之彈力。即,止回閥側閥體40Q可抵接於封閉之下端部之O形環40V之外周面縮徑而形成之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之下側,且藉由封閉之下端部而將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40N封閉。
如此構成之碳酸水製成容器40可於內部保持冷卻水及二氧化碳。詳細而言,碳酸水製成容器40將設置在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40B之蓋部40F之圓筒部40K之母螺紋旋入至設置於貯存部40A之冷卻水流入部40D之公螺紋。藉此,碳酸水製成容器40可將內部密閉,從而可使冷卻水及二氧化碳流入至內部並保持。詳細而言,若使二氧化碳向流入有冷卻水之碳酸水製成容器40內流入,則二氧化碳經由二氧化碳流出口40H而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40內。
又,碳酸水製成容器40內係於上部保持未溶入至冷卻水之二氧化碳。此時,藉由將碳酸水製成容器40自供給部13卸除,於使蓋部40F旋入至冷卻水流入部40D之狀態下搖動,可攪拌碳酸水製成容器40內之冷卻水與保持於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上部之二氧化碳。藉此,可不浪費保持於碳酸水製成容器40之上部之二氧化碳而高效率地製造碳酸水。
如此構成之供水服務裝置如圖15所示,可相鄰設置於壁面W。於該情況下,該供水服務裝置經由連結件55而連結於壁面W。連結件55例如將平板狀之金屬折彎而形成為字狀。連結件55具備壁面側連結部55A、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55B、及中間部55C。壁面側連結部55A呈平板狀。又,中間部55C呈平板狀,且自壁面側連結部55A之平板狀之端相對於壁面側連結部55A向直角方向延伸。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55B呈平板狀,且相對於壁面側連結部55A平行地設置既定之尺寸而配置。又,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55B自中間部55C之端相對於中間部55C向直角方向延伸。即,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55B經由中間部55C而連結於壁面側連結部55A。
使用如此構成之連結件55,將該供水服務裝置相鄰設置於壁面W。詳細而言,首先,將壁面側連結部55A之平板狀之1個面與壁面W面接觸而連結於壁面W。此時,壁面側連結部55A可使用螺釘等連結於壁面W。而且,將該供水服務裝置相鄰配置於壁面W。此時,將連結件55之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55B例如插入至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之背面之槽等插入部(未圖示)。如此一來,該供水服務裝置可經由連結件55而連結於壁面W,且相鄰設置於壁面W。藉此,可防止該供水服務裝置因地震等振動而翻倒。
其次,對向該供水服務裝置導入飲用水、及二氧化碳之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5、6所示,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匣10F。詳細而言,將設置於袋53之一對被掛止部53A之各者之附近固持,將各者之掛止孔53B掛止於設置於匣10F之一對 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參照圖23(B))。此時,掛止孔53B插通至掛止部本體70K之第1擴徑部70L之下側之位置為止(參照圖5、6、23(B))。如此一來,可使袋53相對於匣10F之方向為既定之方向而收納。而且,將上蓋10J抵接於匣周壁10H之上端而載置於匣周壁10H之上端。此時,使設置於上蓋10J之嵌合部70N嵌合於固定部70B之上蓋卡止部70C(參照圖5)。其次,用手抓住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匣10F之凹部10T並搬運匣10F,將收納有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參照圖23(C))。蓋構件10D係若將匣10F載置於飲用水載置部10,則匣10F之一對突起部10Y插通於蓋構件10D之一對插入孔10Z。於是,該等突起部10Y之下端抵接於蓋鎖定解除按鈕60之上端,將蓋鎖定解除按鈕60相對於蓋構件10D向下方向壓下(參照圖2(B))。於是,插通於蓋構件收納部10K之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之一對鎖定解除爪60B自鎖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脫離。而且,將蓋構件10D之保護壁部10M抵接於匣10F之匣底壁10G而將蓋構件10D壓下。此時,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之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插通於保護壁部10M之針插通孔10N。而且,匣10F之凹陷部10P嵌合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立壁部10B。又,匣10F之肋R嵌合飲用水載置部10之槽部G。而且,匣10F之匣底壁10G之下表面抵接於飲用水載置部10之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0A之上表面(參照圖2(C))。此時,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之針部20A及針下部導水管20F之上端部插通匣底壁10G之貫通孔10Q,向匣底壁10G之上側突出,且扎入袋53之既定之區域53C(參照圖2(C))。再者,即便飲用水自袋53漏出至飲用水載置部10,亦可經由飲用水載置部排水 路10C而向滴水器托盤51流動。又,於袋53內之飲用水變少等,為了將重新填充有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匣10F而將匣10F自飲用水載置部10卸除之情況下,使匣10F稍微傾斜而搬運(參照圖23(A))。藉此,可將針部20A扎入袋53之既定之區域53C且使形成於袋53之既定之區域53C之孔自設置於匣底壁10G之貫通孔10Q錯開,故而可抑制自袋53內漏出至匣10F內之飲用水自貫通孔10Q向匣10F之外側漏出。
儲藏於袋53之飲用水如圖1所示,經由設置於針部20A之飲用水導入孔20B及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20而導入至藉由間隔部11A而間隔開之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上側之空間。而且,飲用水經由形成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間隔部11A之外周面與飲用水冷卻部11之圓筒狀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導入而至藉由間隔部11A而間隔開之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之空間。進而,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下側之空間之飲用水經由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之冷卻水流路22A側,而導入至飲用水吐水路22D之冷卻水側電磁閥22F之入水埠口側及熱水循環路22C之循環路電磁閥22E之入水埠口側為止。又,飲用水經由間隔部11A之貫通孔11B及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21而導入至飲用水加熱部12。進而,導入至飲用水加熱部12之飲用水經由飲用水吐水部導水路22之熱水流路22B側,導入至飲用水吐水路22D之熱水側電磁閥22G之入水埠口側及熱水循環路22C之循環路電磁閥22E之非入水埠口側為止。
而且,若由飲用水冷卻部11之浮動開關11D檢測出之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內之飲用水之水位所對應的值大於既定之值,則飲用水導入電磁閥20C關閉。如此一來,飲用水向供水服 務裝置內之導入完成。
再者,於將較既定之量多之飲用水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情況下,浮動開關11D之功能停止。而且,電極感測器11H檢測導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之飲用水之水位,將儲藏於飲用水冷卻部11之飲用水之水位高於可由浮動開關11D檢測之水位之情況傳遞至控制部15。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控制部15停止裝置之動作。又,由於在飲用水冷卻部排水路11E設置有空氣過濾器11F,故而可防止異物經由飲用水冷卻部排水路11E而侵入至飲用水冷卻部11內。
其次,如圖1、14、15、24(A)~(D)所示,將儲藏有二氧化碳之儲氣瓶52安裝於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
首先,對設置於二氧化碳流路32之鉸鏈部32B進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旋動而使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開口之下端即開口部30F朝向裝設儲氣瓶52之作業者之方向即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之前側(參照圖9、24(A))。
其次,自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之儲氣瓶引導部30B之直線部30H之圓筒狀地開口之下端插入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並插入儲氣瓶52(參照圖9、24(B))。然後,將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部52B旋入至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參照圖9、24(C))。於是,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之圓筒狀之前端面壓抵於設置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凸部30D之下端,凸部30D之下端貫通圓筒狀之前端面,使儲氣瓶52開栓。如此一來,於二氧化碳吐出部52B之前端面形成二氧化碳吐出口52C。即,儲氣瓶引導部30B引導儲氣瓶52,使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口52C連通於二氧化 碳氣體導入部30之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於是,自儲氣瓶52之二氧化碳吐出口52C流出之二氧化碳經由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之二氧化碳導入口30A而導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
此時,藉由調節設置於二氧化碳流路32之減壓閥32A,可將自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導入且向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31側流動之二氧化碳之流量調節為所期望之流量。減壓閥32A既可於製造裝置時預先調節為既定之流量,亦可由使用者操作而調節為所期望之流量。而且,二氧化碳導入至二氧化碳電磁閥32C之流入埠口側為止。而且,對設置於二氧化碳流路32之鉸鏈部32B進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部30旋動而使二氧化碳導入口30A之開口之下端朝向鉛垂方向之下方,將儲氣瓶52收納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50內(參照圖24(D))。即,二氧化碳導入口30A可於裝設儲氣瓶52時之開口方向與收納儲氣瓶52時之開口方向之間旋動。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於裝設儲氣瓶52而使二氧化碳吐出口52C連通於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時,可使二氧化碳導入口30A朝向作業者之方向,故而可容易地裝設儲氣瓶52。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於儲氣瓶52之裝設結束之後,將二氧化碳導入口30A與儲氣瓶52一起旋動而將儲氣瓶52收納於裝置內。如此一來,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將儲氣瓶52容易地收納於裝置內,故而可使深度尺寸較小。如此一來,二氧化碳向供水服務裝置內之導入完成。
如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薄型地形成之儲藏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的方向之匣10F。進而,針部20A可自匣10F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袋53。即,該供水服務裝置使儲藏飲用水之袋53 豎著收納於匣10F,並且將針部20A配置於袋53之正下方。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深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而設為薄型。
又,如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袋53之被掛止部53A以懸吊於匣10F之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之方式掛止。進而,針部20A可自匣10F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袋53。又,該袋53隨著飲用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假設,於未設置袋53之被掛止部53A、及匣10F之掛止部70之情況下,隨著飲用水自收納於匣10F之袋53內排出而外形變形且朝向匣10F之匣底壁10G收縮。於是,存在扎入袋53之下側之針部20A亦扎入收縮之袋53之上側而貫通袋53之虞。即,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將袋53之被掛止部53A掛止於匣10F之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70K,將袋53以懸吊於匣10F內之方式收納,即便飲用水自袋53內排出,亦可抑制袋53朝向匣10F之匣底壁10G收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良好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而不會使針部20A亦貫通袋53之上側。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被掛止部53A以懸吊於匣10F之掛止部70之掛止部本體之方式掛止,將袋53收納於匣10F,並且將針部20A配置於袋53之正下方。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深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而設為薄型。
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對使用者分別供給冷卻水及二氧化碳。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所期望之量之二氧化碳混合於使用者所期望之量之冷卻水而製造所期望之量之碳酸水。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不於裝置內設置用以製造碳酸水之構造,故而可使裝置內之構造簡單。又,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不需要於裝置內設 置用以製造碳酸水之構造之空間,故而可使裝置之外形更小。又,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製造使用者之所期望之量之碳酸水,故而可抑制將冷卻水及二氧化碳浪費地使用。
因此,實施例1之供水服務裝置可小型化,且可將於所設置之場所中佔據之空間抑制得較小。
又,該匣10F具有掛止部70,袋53隨著所儲藏之飲用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者,且具有以懸吊於匣10F內之方式掛止於掛止部70之被掛止部53A。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即便飲用水自袋53排出而袋53變形,亦可藉由將袋53之被掛止部53A掛止於匣10F之掛止部70,將袋53以懸吊於匣10F內之方式收納,而將飲用水集中於袋53內之下部。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不浪費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
又,該掛止部70係一對設置於匣10F之上側,且左右方向之互相離開之位置,被掛止部53A係一對設置於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方向的袋53之上側,且左右方向之兩端部。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將一對被掛止部53A掛止於一對掛止部70之各者,於飲用水自袋53排出而袋53變形時,可抑制於袋53形成皺褶。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抑制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殘留於形成於袋53之皺褶之部分,故而可將水自袋53內不浪費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
又,該掛止部70設置於匣10F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藉由將被掛止部53A掛止於掛止部70,而於匣10F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配置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之重心配置於深度 方向之中央部,故而可穩定地設置。
又,該供水服務裝置係匣10F裝卸自如。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於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匣10F時,可於使用者之所期望之場所將袋53收納於匣10F。即,該供水服務裝置可於使用者容易作業之場所將儲藏有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匣10F。
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將匣10F配置於較飲用水吐水口23A靠上側。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自收納於配置於較飲用水吐水口23A靠上側之匣10F之袋53將飲用水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即,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利用重力將飲用水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由於可不設置用以導入飲用水之泵等,故而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實施例2>
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如圖25~29所示,係於在飲用水載置部110之蓋構件收納部110K、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120之針部20A形成有飲用水導入孔120B之方面,以及匣110F之掛止部110V、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131、碳酸水製成容器140之貯存部140A、及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140B等與實施例1不同。其他構成係與實施例1相同,且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之符號,省略詳細之說明。
飲用水載置部110之蓋構件收納部110K如圖25(A)、(B)所示,自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10A之上表面向下方向凹陷而形成。蓋構件收納部110K呈圓筒狀,且於下端設置有朝向圓筒狀之內側延伸之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10L。於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10L插 通有針下部導水管120F。蓋構件110D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圓筒狀之下端部插入至設置於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10A之蓋構件收納部110K。
載置部彈簧110E係下端連結於蓋構件收納部110K之蓋構件收納部底壁110L上表面,上端連結於蓋構件110D之保護壁部110M之下表面。蓋構件110D係若自上側向下方向施加力則收納於保護壁部110M與蓋構件收納部110K內,且保護壁部110M之上表面與飲用水載置部底壁110A之上表面成為相同面(參照圖25(B))。又,蓋構件110D係若停止自上側向下方向施加力則藉由載置部彈簧110E之彈力而向上方向移動,返回至圓筒狀之下端部插入至蓋構件收納部110K之狀態。
於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120之針部120A形成有貫通設置於圓錐狀之外周面之飲用水導入孔120B。又,針部120A圓錐狀之下端與呈管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之針下部導水管120F之上端連通而連結。
匣110F如圖26、27所示,於匣內周凸部10U之各者之上端設置有呈柱狀且於上方向延伸之一對掛止部110V。即,一對掛止部110V設置於匣110F之上側,且左右方向之互相離開之位置,且匣110F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又,匣110F之匣底壁10G之下表面未設置向下方向突出之形狀。
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131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131A如圖28、29所示,具備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筒部131C、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上壁部131D、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下壁部131E、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二氧 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及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131H。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筒部131C呈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上壁部131D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筒部131C之上端朝向內側平板狀地延伸。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上壁部131D於內側之上表面連結有二氧化碳流路32之呈管狀之另一端。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下壁部131E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筒部131C之下端朝向內側平板狀地延伸。
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下壁部131E之平板狀之中央部於上下方向貫通而設置。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設置在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下壁部131E之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之上側。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呈於下方向較細之圓錐台狀。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係圓錐台狀之下側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之上側向下方向插通,突出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之下側。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係圓錐台狀之外周面抵接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之內周面之上端。
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131H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之上側。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131H配置於上下方向且下端連結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之上端面。又,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131H係上端連結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上壁部131D之下表面。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向下方向 賦予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彈簧131H之彈力。即,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閥體131G係圓錐台狀之外周面抵接於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之內周面之上端,可將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口131F封閉。止回閥引導部131B呈筒狀且自二氧化碳氣體噴射部開閉閥側筒部131C之外周面之下端部下垂。又,止回閥引導部131B於筒狀之內側設置有呈環狀且具有環狀之內側之下端部朝向外側傾斜之傾斜面之系合構件131J。
碳酸水製成容器140之貯存部140A呈圓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下端由呈平板狀之封閉部140S封閉。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140B之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呈管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於下端設置有二氧化碳流出口140H。蓋部140F之圓環部140J自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之上端部之外周面向外側之徑向呈圓環狀地延伸。圓筒部140K呈圓筒狀且自圓環部140J之外周面下垂。碳酸水製成容器140係於將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140B旋入至貯存部140A時,將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之下端延伸配置至貯存部140A之底面即封閉部140S之附近為止。
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140B之止回閥140G具備止回閥側筒部140L、止回閥側上壁部140M、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止回閥側下壁部140P、止回閥側閥體140Q、及止回閥側彈簧140R。止回閥側筒部140L呈筒狀且於上下方向延伸。止回閥側上壁部140M自止回閥側筒部140L之上端朝向內側平板狀地延伸。
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於止回閥側上壁部140M之平板狀之中央部於上下方向貫通而設置。止回閥側下壁部140P自止回閥側筒部140L之下端朝向內側平板狀地延伸。止回閥側下 壁部140P內側之下表面連通於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之上端。
止回閥側閥體140Q呈於上方向較細之圓錐台狀,且圓錐台狀之上側自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之下側向上方向插通,突出於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之上側。止回閥側閥體140Q係圓錐台狀之外周面抵接於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之內周面之下端。
止回閥側彈簧140R配置於上下方向且上端連結於止回閥側閥體140Q之下端面。又,止回閥側彈簧140R係下端連結於止回閥側下壁部140P之上表面。止回閥側閥體140Q對上方向賦予止回閥側彈簧140R之彈力。即,止回閥側閥體140Q可將圓錐台狀之外周面抵接於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之內周面之下端,將二氧化碳氣體流入口140N封閉。
如此構成之碳酸水製成容器140使冷卻水流入至貯存部140A,若將設置在設置於二氧化碳氣體流入部140B之蓋部140F之圓筒部140K之母螺紋旋入至設置於貯存部140A之冷卻水流入部40D之公螺紋,使二氧化碳自止回閥140G流入,則二氧化碳經由二氧化碳流出口140H而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140內。於是,自二氧化碳封閉部140S之附近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140內。藉此,碳酸水製成容器140可使流入至碳酸水製成容器140內之二氧化碳通過冷卻水之中之距離更長。因此,碳酸水製成容器140可利用二氧化碳將流入至貯存部140A之冷卻水均勻地攪拌,且使二氧化碳更多地溶入至冷卻水。
如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薄型地形成之儲藏飲用水之袋53收納於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的方向 之匣110F。進而,針部120A可自匣110F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袋53。即,該供水服務裝置使儲藏飲用水之袋53豎著收納於匣110F,並且將針部120A配置於袋53之正下方。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深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而設為薄型。
又,如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袋53之被掛止部53A以懸吊於匣110F之掛止部110V之方式掛止。進而,針部120A可自匣110F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袋53。又,該袋53隨著飲用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假設,於不設置袋53之被掛止部53A、及匣110F之掛止部110V之情況下,隨著飲用水自收納於匣110F之袋53內排出而外形變形且朝向匣110F之匣底壁10G收縮。於是,存在扎入袋53之下側之針部120A亦扎入已收縮之袋53之上側而貫通袋53之虞。即,該供水服務裝置藉由將袋53之被掛止部53A掛止於匣110F之掛止部110V,將袋53以懸吊於匣110F內之方式收納,即便飲用水自袋53內排出,亦可抑制袋53朝向匣110F之匣底壁10G收縮。藉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將儲藏於袋53內之飲用水良好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而不會使針部120A亦貫通袋53之上側。又,該供水服務裝置將儲藏飲用水之袋53之被掛止部53A以懸吊於匣110F之掛止部110V之方式掛止,而將袋53收納於匣110F,並且將針部120A配置於袋53之正下方。因此,該供水服務裝置可使深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而設為薄型。
因此,實施例2之供水服務裝置亦可小型化,且可將於所設置之場所中佔據之空間抑制得較小。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記述及根據圖示所說明之實施例1、2,例如,如以下般之實施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
(1)於實施例1中,利用由發泡苯乙烯形成之隔熱材料覆蓋飲用水冷卻部、及冷卻構件,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利用設置有真空之層之隔熱材料覆蓋飲用水冷卻部、冷卻構件、及飲用水加熱部。於該情況下,與隔熱材料使用發泡苯乙烯之情況下相比,可使隔熱材料之體積更小,故而可使供水服務裝置之外形尺寸更小。
(2)於實施例1、2中,於匣設置有一對掛止部,於袋設置有一對被掛止部,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匣設置有一對被掛止部,於袋設置有一對掛止部。
(3)於實施例1、2中,於匣設置有一對掛止部,於袋設置有一對被掛止部,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匣設置1個被掛止部,於袋設置1個掛止部,亦可於匣設置3個以上之被掛止部,於袋設置3個以上之掛止部。
(4)於實施例1中,使於打開循環路電磁閥之同時驅動設置於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之泵之時間以由背面操作部設定之時序自動地進行熱水循環動作,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由使用者對操作部進行操作而於所期望之時間與打開循環路電磁閥一起驅動設置於飲用水冷卻部導水路之泵而進行熱水循環動作。
(5)於實施例1中,於飲用水冷卻部進行冷卻水及未冷卻之飲用水之儲藏,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不設置飲用水冷卻部,而於飲用水冷卻部側流路捲繞冷卻構件。於該情況下,由於不需要於裝置內設置飲用水冷卻部之空間,故而可使裝置之外形更小。
(6)於實施例1中,將LED元件設置於照明用貫通孔之各者之下側,用於飲用水吐水口之前側之手邊燈,但亦可代替LED元件而使用燈泡等其他發光手段。
(7)於實施例1、2中,袋之外形形狀為4角形狀,但亦可使袋之外形形狀為3角形狀或5邊形以上之多邊形,亦可為圓形等。
(8)於實施例1中,使用連結件連結於壁面防止翻倒,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置固定用皮帶或導線、錨定螺栓、翻倒防止板等而防止翻倒。又,亦可藉由增加供水服務裝置之下端部之質量以防止翻倒。
(9)於實施例1中,使用冷卻水側電磁閥或熱水側電磁閥吐水,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手動式之吐水旋塞吐水。於該情況下,與電磁閥相比由於手動式之吐水旋塞構造簡單,故而可使裝置之內部構造更簡單,可進而小型化。
(10)於實施例1中,於貯存部之圓筒狀之上部於圓周方向設置有線狀地延伸之刻度,但亦可於碳酸水製成容器之貯存部之外周面以於上下方向排列之方式設置數個刻度。於該情況下,可將貯留於貯存部之冷卻水之量根據使用者之所期望之量,而容易調節貯留於貯存部之冷卻水之量。
(11)亦可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設置卡止碳酸水製成容器之把手部保管碳酸水製成容器之保管部。於該情況下,可直接使用而不用尋找碳酸水製成容器。又,亦可使保管部之形態為於供水服務裝置本體內收納碳酸水製成容器之形態。
(12)於實施例1、2中,將飲用水利用重力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但亦可於飲用水載置部導水路之飲用水導入電磁閥之下側設置將儲藏於袋之飲用水取入至裝置內之泵,藉由驅動該泵而將殘留於袋之飲用水強制性地導入至供水服務裝置內。於該情況下,可使殘留於袋之飲用水之量更少。
(13)於實施例1中,將按壓按鈕設置於止回閥引導部之筒狀之外側之前側,但亦可設置於左側或右側。又,亦可設置於左右兩側。
(14)於實施例1中,將連結件之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插入至設置於供水服務裝置之背面之槽等插入部,但亦可將供水服務裝置側連結部使用螺釘等連結於供水服務裝置之背面。

Claims (10)

  1. 一種供水服務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容器,其儲藏水;收納部,其收納上述容器,且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針狀之流入管部,其自上述收納部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上述容器;及吐水部,其將儲藏於上述容器內之水經由上述流入管部而吐水。
  2. 一種供水服務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容器,其儲藏水;收納部,其收納上述容器;針狀之流入管部,其自上述收納部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自下側向上方向扎入上述容器;及吐水部,其將儲藏於上述容器內之水經由上述流入管部而吐水;上述收納部具有掛止部,上述容器係隨著所儲藏之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者,且具有以懸吊於上述收納部內之方式掛止於上述掛止部之被掛止部。
  3. 如請求項1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具有掛止部,上述容器係隨著所儲藏之水被排出而外形變形者,且具有以懸吊於上述收納部內之方式掛止於上述掛止部之被掛止部。
  4. 如請求項2或3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掛止部係一對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之上側,且寬度方向互相離開之位置, 上述被掛止部係一對地設置於設為使上下方向之尺寸較深度方向之尺寸大之方向的上述容器之上側,且寬度方向之兩端部。
  5. 如請求項4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掛止部係設置於上述收納部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
  6. 如請求項5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裝卸自如。
  7. 如請求項6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配置於較吐水口靠上側。
  8. 如請求項2或3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掛止部係設置於上述收納部之深度方向之中央部。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裝卸自如。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供水服務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配置於較吐水口靠上側。
TW106133173A 2016-09-30 2017-09-27 供水服務裝置 TW2018139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3401 2016-09-30
JP2016193401 2016-09-30
JP2017-084408 2017-04-21
JP2017084408A JP2018058644A (ja) 2016-09-30 2017-04-21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913A true TW201813913A (zh) 2018-04-16

Family

ID=61909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3173A TW201813913A (zh) 2016-09-30 2017-09-27 供水服務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58644A (zh)
CN (1) CN109790010A (zh)
TW (1) TW20181391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15012A (ja) * 2018-06-11 2019-12-19 株式会社コスモライフ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7154901B2 (ja) * 2018-09-10 2022-10-18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飲料供給機
TWI692310B (zh) * 2019-06-13 2020-05-01 弘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泡水機及壓力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28774D0 (en) * 1988-12-09 1989-01-18 Flomat Ltd Materials handling equipment
US6098844A (en) * 1998-01-23 2000-08-08 Kenneth Nicolle Water dispensing system
CN2913324Y (zh) * 2006-03-31 2007-06-20 陈泉源 一种液体自动定量供给装置
JP3168193U (ja) * 2011-03-22 2011-06-02 慎一 矢野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用ニードル
JP5514777B2 (ja) * 2011-08-03 2014-06-04 富士山の銘水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における飲料水包装袋の穿孔装置
JP201305669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Kiyomichi Yamane 広告機能付き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4028653A (ja) * 2012-06-29 2014-02-13 Brigeas Corp 容器の液体送出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4009034A (ja) * 2012-07-03 2014-01-20 Muramoto Kosakusho:Kk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用トレイ
JP2015168466A (ja) * 2014-03-06 2015-09-28 アルテッセ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6022986A (ja) * 2014-07-23 2016-02-08 ジェイウォーター株式会社 飲料水バッグ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WO2016148220A1 (ja) * 2015-03-19 2016-09-22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58644A (ja) 2018-04-12
CN109790010A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30841B2 (en) Electrically-powered hookah apparatus, capsule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for use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control thereof
TW201813913A (zh) 供水服務裝置
US11401176B2 (en) Water purifier
TWI469755B (zh) 用於以可移除注射構件調製一飲料之裝置
CN115633645A (zh) 供水器
KR101398674B1 (ko) 더치식 커피 추출기
US20160061456A1 (en) Portable burner
KR102085326B1 (ko) 자동 공급 성수대
US9140419B2 (en) Lighted cup holder and lighting method
WO2018061661A1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6495802B2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KR200480491Y1 (ko) 휴대 가스버너용 듀얼 가스 어댑터
US20210003336A1 (en) Functional water bottle with ice forming core and ice making tool
JP2000333582A (ja) ゴキブリ捕獲器
US11911526B1 (en) Drinking straw sanitizing appliance
CN214964592U (zh) 一种自动泡茶机
JP5447607B2 (ja) 調理器
CA3229506A1 (en) Hookah device and improved consumable pod
JP5195645B2 (ja) 調理器
JPH0979719A (ja) 製氷装置
JP6844374B2 (ja) 飲料製造装置
JP2021186075A (ja) 炊飯器
JP2023154308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8191885A (ja) 飲料製造装置
JP2023156077A (ja) 炊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