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0010A - 供水服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水服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0010A
CN109790010A CN201780060606.6A CN201780060606A CN109790010A CN 109790010 A CN109790010 A CN 109790010A CN 201780060606 A CN201780060606 A CN 201780060606A CN 109790010 A CN109790010 A CN 109790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rinking water
carbon dioxide
casket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06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T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T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T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TG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3197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6166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9790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0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观良好的供水服务装置。供水服务装置具备:袋(53),该袋储藏饮用水;匣(10F),该匣收纳袋(53),且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针状的针部(20A),该针部从匣(10F)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从下侧向上方扎入袋(53);及饮用水吐水部(23),该饮用水吐水部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经由针部(20A)而吐出。

Description

供水服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供水服务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现有的供水服务装置(water server)。该供水服务装置在上部安装水袋,将该水袋内的饮用水保持于内部的容器并加热及冷却,使用者随时可取出。又,该供水服务装置中,若水袋内的饮用水用完,则可更换新的水袋并使用。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在更换新的水袋并使用时,将设置于水袋之前方、沿进深方向延伸且顶端朝向后侧设置的针管扎入水袋之前侧。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饮用水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5006号公报
该供水服务装置将沿进深方向延伸的针管设置于水袋的前方。即,该供水服务装置由针管的长度、及水袋的厚度的各自的尺寸的合计来决定进深的大小。即,该供水服务装置无法使进深方向的尺寸小于针管的长度及水袋的厚度的各自的尺寸的合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更薄型的供水服务装置。
第一发明的供水服务装置具备:容器,该容器储藏水;
收纳部,该收纳部收纳所述容器,且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
针状的流入管部,该流入管部从所述收纳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从下侧向上方扎入所述容器;及
吐水部,该吐水部将储藏于所述容器内的水经由所述流入管部而吐出。
又,第二发明的供水服务装置具备:容器,该容器储藏水;
收纳部,该收纳部收纳所述容器;
针状的流入管部,该流入管部从所述收纳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从下侧向上方扎入所述容器;及
吐水部,该吐水部将储藏于所述容器内的水经由所述流入管部而吐出;
所述收纳部具有挂止部,
所述容器随着所储藏的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且具有被挂止部,该被挂止部以悬吊于所述收纳部内的方式挂止于所述挂止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及饮用水载置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A)是表示将匣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之前的状态,(B)是表示将匣的一对突起部插通于盖部件的一对插入孔的状态,(C)是表示将匣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且将针部扎入收纳于匣的袋的状态。
图3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袋储藏有饮用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形成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袋的工序的概略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在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收纳有储藏饮用水的袋的状态的剖视图,及从前方观察挂止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从右方向观察在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收纳有储藏饮用水的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饮用水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及储气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碳酸水制成容器的剖视图,及表示将止转部插通于止回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及贮存部的冷却水流入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及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的止回阀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连通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握持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碳酸水制成容器的状态的侧视图,(A)是在贮存部的外周面与下垂部之间插入手指来握持碳酸水制成容器的状态,(B)是以将大拇指嵌入至设置于把手部的上端部的凹陷的方式握持下垂部的状态。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外观之前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外观的侧视图,且表示相邻设置于壁面的状态。
图16是图14中的X-X剖视图。
图17是图14中的Y-Y剖视图。
图18是图14中的Z-Z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背面操作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0是从前方右侧的斜上方观察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热水循环动作开始,热水在装置内循环且充满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热水循环动作结束,在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饮用水冷却部、热水循环路、及饮用水吐水路中充满的热水逐渐地冷却后,使饮用水冷却部内的下侧的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的热水冷却而设为冷却水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3的(A)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从饮用水载置部卸除的情况,(B)表示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收纳于匣的情况,(C)是表示将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袋的匣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4的(A)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的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旋转且使二氧化碳导入口的开口的下端朝向供水服务装置主体之前侧的情况,(B)是表示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的储气瓶引导部的直线部的圆筒状地开口的下端插入储气瓶的情况,(C)是表示将储气瓶旋入至二氧化碳导入口的情况,(D)是表示操作铰链部,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旋转且使二氧化碳导入口的开口的下端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将储气瓶收纳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内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及饮用水载置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A)是表示将匣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之前的状态,(B)是表示将匣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的状态。
图26是从前方观察收纳有在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储藏有饮用水的袋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7是从右方向观察收纳有在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的匣储藏有饮用水的袋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及贮存部的冷却水流入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9是表示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及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的止回阀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连通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收纳部具有挂止部,容器随着所储藏的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且具有以悬吊于收纳部内的方式挂止于挂止部的被挂止部。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对挂止部设置于收纳部的上侧且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离开的位置,一对被挂止部设置于容器的上侧且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容器的方向被设为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挂止部设置于收纳部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供水服务装置的收纳部装卸自如。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供水服务装置的收纳部配置于吐水口的上侧。
其次,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使本发明的供水服务装置具体化的实施例1、2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如图1所示,具备供给饮用水的饮用水供给功能部1、供给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供给功能部2、供给部13、及碳酸水制成容器40。
饮用水供给功能部1具有饮用水载置部10、作为收纳部的匣10F、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饮用水冷却部11、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饮用水加热部12、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及作为吐水部的饮用水吐水部23。
饮用水载置部10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上端部(参照图1、14、15)。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沿上下方向(上下是图14中的上侧、下侧,以下相同)较长地形成。又,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下端部56沿进深方向(进深是图14中的近前侧、里侧,以下相同)延伸而形成。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从上端至下端部56抑制进深方向的尺寸,且以更宽广的面积抵接于所设置的地板面。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不易翻倒并且可使装置的外观整洁。
饮用水载置部10如图1、7所示,具有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立壁部10B、盖部件收纳部10K、盖部件10D、及载置部弹簧10E。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呈沿进深方向具有宽度且沿左右方向(左右是图14中的左侧、右侧,以下相同)(宽度方向)扩展的平板状。立壁部10B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左右两侧、及后侧向上方延伸。立壁部10B是前侧的左右两端部的互相相对的两边之间的尺寸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大。又,立壁部10B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互相朝向内侧突出的立壁凸部10R。这些立壁凸部10R在立壁部10B的左右两侧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而设置。又,在立壁部10B的内侧、及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前侧设置有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槽部G。将下述匣10F的肋R嵌入至槽部G。
盖部件收纳部10K如图1、2(A)~(C)所示,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盖部件收纳部10K呈圆筒状,在下端设置有朝向圆筒状的内侧延伸的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0L。在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0L的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10W,在圆筒部10W插通有下述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又,在呈圆筒状的盖部件收纳部10K的上端部,一对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贯通而设置。下述盖部件10D的锁定解除爪60B插通于这些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
又,饮用水载置部10如图7所示,三个照明用贯通孔10S贯通而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这些照明用贯通孔10S在立壁部10B的左右两侧的各个的立壁凸部10R相邻地各设置一个,且在盖部件收纳部10K的前侧相邻地设置有一个。这些照明用贯通孔10S在各个的下侧设置有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未图示),可对下述容器即袋53或匣10F照射LED元件所发出的光。
盖部件10D如图1、2(A)~(C)所示,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盖部件10D在圆筒状的上端设置有朝向圆筒状的内侧延伸的保护壁部10M。保护壁部10M在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贯通而设置有针插通孔10N。盖部件10D开设有圆筒状的下端。盖部件10D的圆筒状的下端部插入至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盖部件收纳部10K。
进而,具体而言,在盖部件10D的保护壁部10M的外周缘部,隔着针插通孔10N,而设置有一对插入孔10Z。又,在插入孔10Z的各个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盖锁定解除按钮60。这些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地安装。又,这些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利用第一弹簧60A向上方施力。第一弹簧60A是压缩螺旋弹簧。又,在这些盖锁定解除按钮60的下侧的各个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锁定解除爪60B。这些锁定解除爪60B隔着圆筒状的盖部件10D的中心轴,而沿左右方向移动自如地安装。又,这些锁定解除爪60B利用第二弹簧60C从针插通孔10N的中心轴向外方向被施力。第二弹簧60C是压缩螺旋弹簧。又,在这些锁定解除爪60B的接近针插通孔10N的中心轴的部分的各个,形成有具备接近针插通孔10N的中心轴且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的倾斜面部60D。在这些倾斜面部60D的各个的倾斜面抵接有盖锁定解除按钮60的下端。若使如此构成的盖部件10D的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向下方移动,则通过盖锁定解除按钮60的下端而按压锁定解除爪60B的倾斜面部60D的倾斜面,锁定解除爪60B向接近针插通孔10N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载置部弹簧10E设置在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盖部件收纳部10K与盖部件10D之间。载置部弹簧10E是压缩螺旋弹簧。载置部弹簧10E配置沿上下方向且下端连结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0L的圆筒部10W的上表面。又,载置部弹簧10E的上端连结于盖部件10D的保护壁部10M的下表面。由此,盖部件10D在上方向上赋予载置部弹簧10E的弹力。即,盖部件10D在未将下述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状态下,可覆盖作为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流入管部的针部20A的周围。又,在该状态下,盖部件10D的锁定解除爪60B插通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参照图2(A))。锁定解除爪60B若不使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向下方移动,则不会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脱离,无法使盖部件10D向下方移动。由此,盖部件10D可抑制使用者等意外接触针部20A。即,若不将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则不会有盖部件10D下降而针部20A露出的情况,故而针部20A可不易附着灰尘等,较卫生。
又,盖部件10D在使一对盖锁定解除按钮60的各个向下方移动而使一对锁定解除爪60B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脱离的状态(参照图2(B))下,若从上侧向下方施加力则可收纳于保护壁部10M与盖部件收纳部10K内,且保护壁部10M的上表面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上表面成为相同面(参照图2(C))。又,盖部件10D是若停止从上侧向下方施加力则通过载置部弹簧10E的弹力而向上方移动,返回至圆筒状的下端部插入至盖部件收纳部10K的状态,再次成为一对锁定解除爪60B插通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的状态(参照图2(A))。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载置部10载置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下述袋53的匣10F,可将饮用水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详细而言,若饮用水载置部10载置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匣10F,则匣10F的一对突起部10Y插通于盖部件10D的一对插入孔10Z。于是,这些突起部10Y的下端抵接于盖锁定解除按钮60的上端,使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向下方压下。于是,插通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的一对锁定解除爪60B从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脱离。而且,盖部件10D的保护壁部10M抵接于匣10F的匣底壁10G而压下盖部件10D。此时,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针部20A插通于保护壁部10M的针插通孔10N。又,饮用水载置部10是匣10F的凹陷部10P嵌合于立壁部10B。又,如图23(C)所示,匣10F的肋R嵌合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槽部G(参照图7、23(C))。又,如图2(C)所示,若饮用水载置部10是匣10F的匣底壁10G的下表面抵接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上表面,则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针部20A的上端插通匣底壁10G的贯通孔10Q,在匣底壁10G的上侧突出,且扎入袋53。即,该供水服务装置在上侧配置有匣10F。而且,将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同时,将针部20A的上端扎入袋53。又,此时,由于将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故而不设置泵等,即可将饮用水利用重力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匣10F如图1、5、6所示,具有匣底壁10G、匣周壁10H、及上盖10J。匣10F由着色为规定的颜色的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由此,若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设置于三个照明用贯通孔10S的各个的LED元件发光,则LED元件所发出的光可透过匣10F。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利用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匣10F、及LED元件所发出的光,不仅容易确认水的剩余量,而且可利用照射至匣10F的反射光使外观更良好。
匣底壁10G呈沿进深方向具有宽度且沿左右方向扩展的平板状。匣周壁10H沿匣底壁10G的外周连续地上升。又,匣周壁10H的下端部相比于匣底壁10G向下方突出,形成肋R。又,匣周壁10H的上端部设置有从外周面朝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肋R2(参照图6、23(B))。匣10F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在匣10F收纳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的方向的袋53(参照图6)。匣周壁10H形成有外周面的下端部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左右两侧、及后侧朝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10P(参照图23(C))。凹陷部10P嵌合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立壁部10B。
又,匣周壁10H设置有从左右两侧的外周分别朝向匣内侧凹陷的凹部10T。这些凹部10T在匣周壁10H的左右两侧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又,这些凹部10T从匣周壁10H的左右两侧的上部设置至下端。这些凹部10T嵌合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一对立壁凸部10R的各个。由此,在将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上时,可容易地定位。
又,这些凹部10T可设为使用者搬运匣10F时的抓手(参照图23(C))。即,匣10F通过使用者将手搭在这些凹部10T而可容易地搬运。即,该供水服务装置的匣10F装卸自如。又,匣10F在这些凹部10T的左右内侧设置有以沿着凹部10T的方式朝向匣10F的内侧而形成的匣内周凸部10U。又,匣10F是这些匣内周凸部10U的各个位沿进深方向的中央部。又,在这些匣内周凸部10U的上侧设置有一对挂止部70。具体而言,这些挂止部70如图5所示,具有立壁部70A、将挂止部70固定于匣周壁10H的固定部70B、卡止下述上盖10J的上盖卡止部70C、及卡止袋53的袋卡止部70D。立壁部70A呈平板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固定部70B具备从立壁部70A的上端部相对于立壁部70A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基部70E,及从第一基部70E的顶端与立壁部70A平行地下垂的下垂部70F。
上盖卡止部70C从立壁部70A的上端向上方且与固定部70B的第一基部70E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而延伸。又,上盖卡止部70C在上端部设置有一对缺口70G(参照图6)。又,上盖卡止部70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且与固定部70B的第一基部70E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70H。
袋卡止部70D具备:呈平板状且向立壁部70A的下端部且与固定部70B的第一基部70E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基部70J;及从平板状的第二基部70J的上表面向上方呈圆柱状延伸的挂止部主体70K。又,挂止部主体70K具备:向相比于上下中央稍微靠下方地且外径较大地形成的第一扩径部70L;及形成于上端部的第二扩径部70M。第二扩径部70M随着朝向上端而变细地形成,且上端向上方变尖。由此,在将下述袋53的被挂止部53A挂止于挂止部主体70K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扩径部70M的上端较细地形成,故而可容易地插通被挂止部53A的挂止孔53B。又,第二扩径部70M的下端部、及第一扩径部70L的下端部从挂止部主体70K急剧地向外方向突出,故而已插通的被挂止部53A的挂止孔53B不易穿过。又,通过挂止于挂止部主体70K的袋53的被挂止部53A插通第一扩径部70L及第二扩径部70M的两个,可不易从挂止部主体70K意外地脱离。
如此形成的挂止部70将固定部70B嵌入至设置于位于匣内周凸部10U的上侧的匣周壁10H的上端的凹部10V而固定于匣10F(参照图6)。即,一对挂止部70设置于匣10F的上侧且在左右方向上的互相离开的位置,且匣10F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又,匣底壁10G沿上下方向贯通而设置有贯通孔10Q。在将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时,贯通孔10Q同轴地连通于盖部件10D的针插通孔10N。又,在匣10F的匣底壁10G,向下方突出而设置有一对突起部10Y。这些突起部10Y是隔着贯通孔10Q而于贯通孔10Q的左右各配置一个。
上盖10J是前侧沿进深方向具有宽度且沿左右方向扩展,后侧从前侧的后端缘向后方下侧下垂(参照图6、15)。上盖10J的下表面抵接于匣周壁10H的上端且载置于匣周壁10H的上端。具体而言,匣周壁10H的肋R2嵌入于上盖10J的下表面。由此,上盖10J在所载置的匣周壁10H的上端中,不会于水平方向偏移。又,上盖10J在载置于匣周壁10H的上端的状态下,嵌合部70N嵌合于固定部70B的上盖卡止部70C的弯曲部70H(参照图5)。由此,可使上盖10J不易从所载置的匣周壁10H的上端向上方意外地脱离。
如此构成的匣10F可收纳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袋53由聚丙烯等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袋53如图3所示,可在内部储藏饮用水。袋53是随着所储藏的饮用水被排出而收缩,外形变形。袋53呈四边形状,在储藏有饮用水的状态下与袋外周的四边的长度相比,厚度方向较薄地形成。即,袋53储藏水,且外形为薄型。又,袋53设置有接合部53D、53E。接合部53D、53E是在形成袋53时将袋53的素材的端部彼此互相重叠而接合的部分。接合部53D设置于外周的四边中的相对的两边。又,接合部53E以将接合部53D的各个的中央部连接的方式设置于袋53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由于接合部53D、53E较厚地形成,故而针部20A不易扎入。又,袋53在各接合部53D分别贯通地设置一个挂止孔53B。这些挂止孔53B设置于位于袋53的外周的相邻角部的接合部53D的端部的各个。设置有挂止孔53B的接合部53D的端部是被挂止部53A。这些挂止孔53B是相互之间的尺寸与设置于匣10F的一对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的相互之间的尺寸大致相同。
此处,对形成袋53的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准备由聚丙烯等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的材料片材S(参照图4(A))。该材料片材S是外形呈沿一方向较长的矩形状。其次,将材料片材S形成为筒状(参照图4(B))。详细而言,将呈矩形状的材料片材S的相对的两条边中的较短的边的端部彼此互相重叠而接合,形成接合部53E。其次,将呈筒状的材料片材S的开口的两端部的各个关闭(参照图4(C))。详细而言,将呈筒状的材料片材S的开口的两端部的各个关闭而接合,形成接合部53D。此时,接合部53E以将接合部53D的各个的中央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袋53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而且,在各接合部53D贯通设置挂止孔53B而形成被挂止部53A(参照图4(D))。如此形成袋53。
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由于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故而若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三个照明用贯通孔10S的各个的LED元件发光,则LED元件所发出的光透过匣10F,进而透过袋53。由此,袋53可容易地确认储藏于内部的饮用水的量。又,由于通过袋53与饮用水而光漫反射,故而该供水服务装置可通过利用漫反射的光的装饰效果而使外观更良好。
在将袋53收纳于匣10F的情况下,抓着设置于袋53的一对被挂止部53A的各个的附近,将各个的挂止孔53B挂止于设置于匣10F的一对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参照图23(B))。在袋53收纳于匣10F的状态下,一对被挂止部53A设置于袋53的上侧且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该袋53的方向被设为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又,袋53通过将被挂止部53A挂止于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而悬吊于匣10F内。如此一来,该供水服务装置将袋53收纳于匣10F,该袋53的方向被设为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
又,匣10F使袋53的方向为使被挂止部53A朝上而收纳袋53。此时,可将袋53的接合部53D配置于从针部20A所插的位置偏移的位置。由此,可避免将针部20A扎入重叠而接合且较厚地形成的接合部53D。由此,可将针部20A确实地扎入未形成接合部53D的袋53的规定的区域53C(参照图2(C)、5、6)。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饮用水从袋53确实地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又,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形状不固定而难以处理。即,通过匣10F收纳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可使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容易处理。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通过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0F,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容易地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
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如图8所示,具有针部20A、第一导水管20D、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及第二导水管20E。针部20A形成为上方向较细的圆锥状。在从横方向观察的侧视时,针部20A的圆锥状的角度为25度。由此,在将针部20A扎入袋53时,针部20A的外周面与袋53之间可产生适当大小的摩擦力地扎入,从而可抑制饮用水从针部20A的外周面与袋53之间漏出。即,针部20A呈针状。针部20A是内部为空洞。又,针部20A的圆锥状的下端呈管状且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针下部导水管20F的上端连通而连结。在针下部导水管20F的上端部形成有贯通而设置的多个饮用水导入孔20B。这些饮用水导入孔20B互相在针下部导水管20F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排列而形成。通过设置多个饮用水导入孔20B,而在随着饮用水从收纳于匣10F的袋53内排出而袋53的外形变形且朝向匣10F的匣底壁10G收缩的情况下,即便饮用水导入孔20B的一部分由袋53堵塞也可经由其他饮用水导入孔20B而将饮用水导入至装置内。又,在针下部导水管20F的下端部连结有形成为圆盘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凸缘部20H。又,在凸缘部20H的下侧连结有形成为コ字状的金属制的第一支承部件20J。如此一来,针下部导水管20F经由凸缘部20H、及第一支承部件20J而连结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第一导水管20D呈管状且沿横方向延伸,以沿着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的方式配置。第一导水管20D为合成树脂制。第一导水管20D是管状的一端与针下部导水管20F的下端连通而连结。
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0L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之间(参照图1)。又,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的入水端口与第一导水管20D的管状的另一端连通而连结。第二导水管20E呈管状且沿横方向延伸,以沿着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的方式配置。第二导水管20E的管状的一端与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的非入水端口连通而连结。第二导水管20E为合成树脂制。又,第二导水管20E的管状的另一端部下垂且延伸,下垂的下端与下述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连通而连结。通过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开闭可将第一导水管20D与第二导水管20E开闭。即,通过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打开,可将饮用水导入至装置内,通过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关闭,可防止外部气体或杂菌侵入至装置内,从而可抑制杂菌于装置内繁殖。
又,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经由第二支承部件20G而连结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第二支承部件20G使用合成树脂形成为L型的角状,L字状的一方连结于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L字状的另一方连结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再者,第二支承部件20G也可并非为合成树脂,也可由金属等形成。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如图2(A)~(C)所示,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插通饮用水载置部10的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0L及圆筒部10W,且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的上端部向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上方突出而设置。针部20A的上端位于盖部件10D的保护壁部10M的下侧。
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电连接于控制部15。控制部15相邻设置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右侧。控制部15通过安装的各种电子零件而形成电路的基板。控制部15可根据从商用电源(未图示)供给的交流电力而动作。控制部15可通过使用者对下述操作部14或背面操作部16等进行操作而控制导入至装置内的饮用水或二氧化碳的流动。又,控制部15可保存与对应于装置内的状态的值进行比较时所使用的规定的值。又,控制部15配置于从下述饮用水加热部12离开的位置。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抑制控制部15受到从饮用水加热部12加热后的热水放射的热的影响。
又,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经由合成树脂制的第二支承部件20G而连结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一般而言,合成树脂由于与金属等相比不易传递热(导热率较低),故而该供水服务装置使热水在装置内循环且充满(以下,称为热水循环动作),且进行装置内的杀菌时,可使充满饮用水冷却部11的热水的热不易经由第二支承部件20G与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而传递至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进而,由于第一导水管20D也为合成树脂制,故而热更不易从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传递至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抑制扎有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的袋53因热水的热而变形且储藏于袋53的饮用水从袋53与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之间漏出。又,由于针下部导水管20F也经由合成树脂制的凸缘部20H、及第一支承部件20J而连结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故而在进行装置内的杀菌时,在热水循环动作时,充满饮用水冷却部11的热水的热不易通过凸缘部20H而传递至针下部导水管20F。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可将饮用水从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详细而言,在饮用水载置部10载置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匣10F(参照图2(B))。于是,通过匣10F的一对突起部10Y而将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向下方压下,一对锁定解除爪60B从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脱离。而且,通过匣10F而将盖部件10D压下,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插通设置于匣底壁10G的贯通孔10Q,朝向匣10F上侧突出,且扎入袋53(参照图2(C))。而且,饮用水通过设置于针部20A的饮用水导入孔20B而到达至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的入水端口。即,针部20A形成为在上方向较细的圆锥状,从袋53的下侧向上方扎入袋53。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与将针部配置于横方向且从袋的旁边扎入袋的情况相比,可使进深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更小。再者,在将针部20A扎入袋53的状态下,针下部导水管20F的多个饮用水导入孔20B位于匣底壁10G的上侧的附近(参照图2(C))。由此,可使残留于袋53内的饮用水的量更少。又,将袋53的被挂止部53A挂止于匣10F的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且以将袋53悬吊于匣10F内的方式收纳,由此,即便饮用水从袋53内排出,也可抑制袋53朝向匣10F的匣底壁10G收缩。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不用使针部20A也贯通袋53的上侧即可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良好地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
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在由下述饮用水冷却部11的浮动开关11D检测出的饮用水冷却部11内所贮留的饮用水的水位所对应的值大于规定的值(规定的值是预先保存于控制部15)的情况下自动关闭,在小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自动打开。详细而言,控制部15在判别为浮动开关11D从关闭切换为打开时(饮用水冷却部11内的水位下降时),空开5秒钟,执行打开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的控制,向饮用水冷却部11导入饮用水。又,控制部15在判别为浮动开关11D从打开切换为关闭时(饮用水冷却部11内的水位上升时),空开0.8秒钟,执行关闭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的控制。如此一来,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可将适量的饮用水从饮用水载置部10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又,控制部15判别为若浮动开关11D从关闭切换为打开的状态持续规定的时间,则储藏于袋53的饮用水的量较少或无饮用水,执行关闭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的控制。由此,可防止杂菌等侵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
如图1、14、15所示,饮用水冷却部11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下侧。饮用水冷却部11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及下端封闭。饮用水冷却部11在内侧设置有间隔部11A。间隔部11A将形成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内侧的空间间隔为上侧与下侧。间隔部11A呈圆盘状。间隔部11A将圆盘状的中心轴配置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圆筒状的中心轴上。间隔部11A的圆盘状的外径比饮用水冷却部11的圆筒状的内径稍微小。即,饮用水冷却部11通过间隔部11A而间隔的上侧及下侧的空间经由形成于间隔部11A的外周面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而互相连通。间隔部11A在平板状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贯通而设置有贯通孔11B。该贯通孔11B连通有下述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上端。又,饮用水冷却部11在封闭的下端连通有下述冷却水流路22A的管状的一端。
饮用水冷却部11在下侧的外周面卷绕且安装有呈管状的冷却部件11C。冷却部件11C封入有制冷剂,且经由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下端部56的压缩机54(参照图14、15)而连结于散热器(未图示)。如此一来,饮用水冷却部11可通过封入有制冷剂的冷却部件11C,将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的饮用水冷却。而且,将饮用水冷却的制冷剂可经由压缩机54而搬运至散热器后散热,再次搬运至冷却部件11C,将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的饮用水冷却。再者,压缩机54的大小是由所使用的制冷剂的量决定。具体而言,可使饮用水冷却部11的体积变小而使呈管状的冷却部件11C的长度尺寸变小,或者使呈管状的冷却部件11C的剖面积变小,或者通过抑制所使用的制冷剂的量,使压缩机54的大小更小。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冷却部11可将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内的饮用水冷却而设为冷却水。在饮用水冷却部11具有将从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导入的饮用水区分的间隔部11A,在间隔部11A的外周面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将饮用水从间隙导入至通过间隔部11A而间隔开的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的空间。饮用水冷却部11将导入至下侧的空间的饮用水经由下述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的冷却水流路22A侧,导入至饮用水吐水路22D的冷却水侧电磁阀22F的入水端口侧及热水循环路22C的循环路电磁阀22E的入水端口侧为止。又,饮用水经由间隔部11A的贯通孔11B及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而导入至下述饮用水加热部12。
又,饮用水冷却部11可将导入至通过间隔部11A而间隔开的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的空间的饮用水通过冷却部件11C而冷却并设为冷却水。冷却部件11C配置于间隔部11A的下侧。若水被冷却且温度下降则比重变高容易向下方沉。又,饮用水冷却部11可通过间隔部11A而防止冷却水与未冷却的饮用水混合。即,间隔部11A可抑制通过冷却水与未冷却的饮用水混合而冷却水的温度变化。如此一来,饮用水冷却部11可将饮用水以常温储藏于间隔部11A的上侧的空间,将冷却水储藏于下侧的空间。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稳定地将冷却的饮用水供给至使用者。
又,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将冷却水储藏于未冷却的饮用水的下侧,故而不设置泵等,既可将未冷却的饮用水利用重力而导入至配置有冷却部件11C的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又,饮用水冷却部11在封闭的上端设置有浮动开关11D。浮动开关11D可检测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饮用水的水位,且将储藏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饮用水的水位所对应的值传递至控制部15。又,在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上端设置有电极传感器11H。电极传感器11H可检测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饮用水的水位,且将储藏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饮用水的水位高于可由浮动开关11D检测的水位的情况传递至控制部15。又,饮用水冷却部11设置有隔热材料11G(参照图1)。详细而言,隔热材料11G覆盖饮用水冷却部11、及冷却部件11C的外周面、及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端面而设置。隔热材料11G由发泡苯乙烯等形成。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抑制经冷却的冷却水变暖,或在饮用水冷却部11的外周面或下端面产生冷凝。
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呈管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管状的上端部贯通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下端且在饮用水冷却部11内延伸。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上端与设置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贯通孔11B连通。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管状的下端部贯通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上端且在饮用水加热部12内延伸。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下端在与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下端的上表面之间稍微空开间隙而配置。又,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以在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下端部附近倾斜的方式设置。
又,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贯通于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上端的正下方且设置有气体流入孔21B。气体流入孔21B在将饮用水从饮用水冷却部11导入至饮用水加热部12时,可使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空气排出至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又,气体流入孔21B在利用饮用水加热部12将饮用水加热时,不会妨碍从饮用水冷却部11导入的饮用水的流动,可使在饮用水加热部12内产生的水蒸气等气体排出至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由此,可防止因由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气体所引起的压力而妨碍饮用水向饮用水加热部12导入。
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在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端与饮用水加热部12的上端之间连通且设置有泵21A。泵21A电连接于控制部15。泵21A在非驱动状态下不妨碍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内的饮用水的流动。又,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的上侧倾斜。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在驱动泵21A而将热水从饮用水加热部12送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情况下,与垂直地将热水汲上来送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施加至泵21A的负载。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泵21A更小型化。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假设,在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的上侧不倾斜的情况下,存在即便在饮用水加热部12内产生的水蒸气等气体或残留于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空气要通过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朝向饮用水冷却部11流动,也因从饮用水冷却部11导入的饮用水的流动而堵塞的担忧。然而,该供水服务装置通过使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的上侧倾斜,可使在饮用水加热部12内产生的水蒸气等气体或残留于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空气集中在倾斜的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上侧朝向饮用水冷却部11流动。又,可使从饮用水冷却部11导入的饮用水集中于倾斜的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下侧朝向饮用水加热部12流动。即,该供水服务装置通过使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的上侧倾斜,可使在饮用水加热部12内产生的水蒸气等气体或残留于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空气、及从饮用水冷却部11导入的饮用水分别良好地流动。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可将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内的饮用水导入至饮用水加热部12。详细而言,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经由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贯通孔11B而导入饮用水。而且,饮用水通过泵21A,导入至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下端部。
又,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可驱动泵21A而将由饮用水加热部12加热的热水从饮用水加热部12送至饮用水冷却部11、及下述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以返回至饮用水加热部12的方式执行热水循环动作规定的时间。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利用热水进行装置内的杀菌。即,该供水服务装置不将装置分解既可容易地进行装置内的杀菌。再者,热水循环动作的时间根据杀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而决定。一般而言,只要将热水所通过的各部的温度维持85℃以上且10分钟以上即可进行热水所通过的各部的杀菌。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可通过对电连接于控制部15的背面操作部16进行操作,而变更执行热水循环动作的时序。
此处,对背面操作部16的构成进行说明。背面操作部16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背面(参照图15)。背面操作部16如图19所示,具备循环设定按钮16A、冷水锁定按钮16B、照明按钮16C、生态开关按钮(ECO开关按钮)16D、及加热器按钮16E。若按压循环设定按钮16A,则可变更执行热水循环动作的时序。例如,每按压循环设定按钮16A一次,可使执行热水循环动作的时序按照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及12小时的顺序变更。又,背面操作部16设置有时序显示部16F。时序显示部16F与执行目前选择的热水循环动作的各时序对应而设置。例如,在将执行热水循环动作的时序设定为6小时的情况下,与6小时对应的部分点亮。由此,可显示执行目前选择的热水循环动作的时序。若按压冷水锁定按钮16B,则可使下述操作部14的锁定解除按钮14D的操作相对于冷却水供给按钮14A无效或有效。若按压照明按钮16C,则可使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三个照明用贯通孔10S的下侧的LED元件点亮或熄灭。若按压ECO开关按钮16D,则可使供给至下述加热部件12A与冷却部件11C的电力量为规定的量,或比规定的量少。由此,可变更将饮用水加热及冷却的温度。若按压加热器按钮16E,则可使加热饮用水的功能无效或有效。又,背面操作部16设置有与加热器按钮16E的上侧相邻的灯部16G。通过使灯部16G点亮或熄灭,可显示通过按压加热器按钮16E而变更的加热饮用水的功能目前有效还是无效。即,背面操作部16可通过按压各按钮,根据使用者的喜好而使供水服务装置所具有的功能有效或无效,或者变更执行功能的时序。再者,在以热水循环动作进行杀菌的方式设定的情况下,即便按压加热器按钮16E也无法使加热饮用水的功能无效。
饮用水加热部12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圆筒状的上端及下端封闭。饮用水加热部12设置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与将饮用水冷却部11、及饮用水加热部12互相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相邻而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使装置的进深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更小。饮用水加热部12在内部的下部设置有加热部件12A。加热部件12A使用封装加热器。又,饮用水加热部12在封闭的上端连通有下述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的热水流路22B的管状的另一端。又,饮用水加热部12在封闭的上端设置有温度保险丝12B。温度保险丝12B可检测100℃以上的规定的温度并传递至控制部15。具体而言,在未将饮用水导入至饮用水加热部12的状态下,在加热部件12A动作且成为热水循环动作的状态(即,空烧而热水循环动作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加热部件12A而加热的饮用水加热部12的空气滞留于饮用水加热部12的上侧,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上端的温度上升。即,温度保险丝12B可检测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上端的温度成为100℃以上的规定的温度。由此,可停止加热部件12A的动作,停止空烧的状态。再者,温度保险丝12B所检测的100℃以上的规定的温度较佳为接近100℃的温度。由此,可在加热部件12A的周边的温度变得过高之前,检测空烧的状态。又,饮用水加热部12在封闭的下端设置有排水路12C。排水路12C可将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的饮用水抽出。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加热部12可将已导入的饮用水通过加热部件12A而加热并设为热水。又,饮用水加热部12将通过加热部件12A而加热的饮用水经由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的热水流路22B侧,导入至饮用水吐水路22D的热水侧电磁阀22G的入水端口侧、及热水循环路22C的循环路电磁阀22E的非入水端口侧为止。
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如图14、15、20所示,夹于饮用水冷却部11与饮用水加热部12之间而设置。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与将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在饮用水冷却部11或饮用水加热部12的前后或左右相邻而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使进深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更小。
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具有冷却水流路22A、热水流路22B、热水循环路22C、及饮用水吐水路22D。冷却水流路22A呈管状且延伸。冷却水流路22A的管状的一端连通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封闭的下端。热水流路22B呈管状且延伸。热水流路22B的管状的另一端连通于饮用水加热部12的封闭的上端。
热水循环路22C呈管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热水循环路22C将管状的一端连通冷却水流路22A的另一端部,将另一端连通于热水流路22B的一端部。热水循环路22C在管状的中间部连通设置有循环路电磁阀22E。循环路电磁阀22E是若驱动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则打开,若停止驱动泵21A则关闭。循环路电磁阀22E如图20所示,具备根据流通于设置于自身的电磁铁(未图示)的电流的状态而变更位置且呈圆柱状的铁芯22H。循环路电磁阀22E可通过铁芯22H向圆柱状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移动而打开或关闭。循环路电磁阀22E使铁芯22H移动的方向为水平方向而在热水循环路22C的水平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循环路电磁阀22E电连接于控制部15。又,循环路电磁阀22E将入水端口设置于热水循环路22C的冷却水流路22A侧。
饮用水吐水路22D呈管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饮用水吐水路22D的管状的一端经由冷却水侧电磁阀22F而连通于冷却水流路22A的另一端部,另一端经由热水侧电磁阀22G而连通于热水流路22B的一端部。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的构造与循环路电磁阀22E相同。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使各个的圆柱状的铁芯22J、22K移动的方向与饮用水吐水路22D延伸的方向平行,且在互相离开的方向上延伸配置。饮用水吐水路22D与热水循环路22C平行,且在水平方向上相邻地配置。饮用水吐水路22D在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由合成树脂形成。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分别电连接于控制部15。又,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将入水端口设置于饮用水吐水路22D的冷却水流路22A侧。又,热水侧电磁阀22G将入水端口设置于饮用水吐水路22D的热水流路22B侧。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使循环路电磁阀22E、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的各个的铁芯22H、22J、22K移动的方向为水平方向而配置。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与使铁芯22H、22J、22K移动的方向为上下方向而配置循环路电磁阀22E、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的各个的情况相比,可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更小。
又,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可通过在使用者使用时对电连接于控制部15的操作部14进行操作,使各个打开或关闭。
此处,对操作部14的构成进行说明。操作部14在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且下述供给部13的上侧相邻地设置(参照图14、15)。操作部14如图17所示,具备冷却水供给按钮14A、热水供给按钮14B、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及锁定解除按钮14D。在按压冷却水供给按钮14A的期间,可将冷却水侧电磁阀22F打开。在按压热水供给按钮14B的期间,可将热水侧电磁阀22G打开。在按压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的期间,可将下述第一开闭阀即二氧化碳电磁阀32C打开。若将锁定解除按钮14D长按大约3秒钟以上,则可使冷却水供给按钮14A、热水供给按钮14B、及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的操作无效或有效。即,锁定解除按钮14D可防止由错误的按钮操作(儿童的恶作剧或意外的对按钮的接触)所引起的冷却水或热水的吐水或二氧化碳的喷射。
又,锁定解除按钮14D也可通过按压背面操作部16的冷水锁定按钮16B而使冷却水供给按钮14A的操作不发挥功能。又,在贮留于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热水的温度低于规定的温度的情况下,不按压锁定解除按钮14D,而在不使热水供给按钮14B的操作有效的状态下长按热水供给按钮14B大约3秒钟以上。由此,也可将贮留于饮用水加热部12内的热水再次加热。如此一来,该供水服务装置可通过对操作部14的各按钮进行操作而将冷却水、热水、及二氧化碳提供给使用者,或者使供给冷却水、热水、及二氧化碳的按钮的操作无效或有效。即,该供水服务装置与使用具有把手的旋塞的情况相比,无需设置把手的空间或设置用以抓住把手进行操作的空间。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可经由饮用水吐水路22D而将冷却水及热水送至下述饮用水吐水部23。详细而言,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在使用者按压操作部14的冷却水供给按钮14A的期间,可将冷却水侧电磁阀22F打开。由此,可将导入至冷却水侧电磁阀22F的入水端口侧的冷却水经由冷却水侧电磁阀22F而向饮用水吐水部23导入。而且,在取出所期望的量的冷却水的后,若停止按压冷却水供给按钮14A则将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关闭。由此,可使冷却水向饮用水吐水部23的导入停止。
又,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在使用者按压操作部14的热水供给按钮14B的期间,可将热水侧电磁阀22G打开。由此,可将导入至热水侧电磁阀22G的入水端口侧的热水经由热水侧电磁阀22G而向饮用水吐水部23导入。而且,热水从作为吐水口的饮用水吐水口23A吐水且供给至使用者。而且,在取出所期望的量的热水后,若停止按压热水供给按钮14B则可将热水侧电磁阀22G关闭。由此,可使热水向饮用水吐水部23的导入停止。如此一来,饮用水吐水部23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经由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而吐出。
又,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在驱动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的同时使循环路电磁阀22E打开。由此,可将由饮用水加热部12加热的热水送至饮用水冷却部11,经由热水循环路22C而再次返回至饮用水加热部12,执行热水循环动作,由此进行装置内的杀菌。
此处,一面参照图21、22一面对热水循环动作时的热水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再者,在图21、22中,装置内的颜色越浓表示饮用水的温度越高。首先,与驱动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一起将循环路电磁阀22E打开(参照图21(A))。于是,由饮用水加热部12加热的热水通过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朝向饮用水冷却部11流动(参照图21(B))。然后,热水到达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上侧(参照图21(C)~(E))。然后,到达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上侧的热水经由形成于间隔部11A的外周面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而向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下侧流动(参照图21(F))。然后,流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下侧的热水向热水循环路22C、及饮用水吐水路22D流动(参照图21(G))。此时,饮用水吐水路22D中,热水充满至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入水端口为止。然后,热水在热水循环路22C中流动再次向饮用水加热部12流入(参照图21(H))。此时,饮用水吐水路22D中,热水充满至热水侧电磁阀22G入水端口为止。
若执行热水循环动作而热水充满至冷却水侧电磁阀22F及热水侧电磁阀22G的各个的入水端口为止,则热水的热传递至饮用水吐水路22D的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饮用水吐水路22D在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饮用水吐水路22D不易将热水的热传递至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即,饮用水吐水路22D在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的温度不易上升至杂菌容易繁殖的温度。由此,饮用水吐水路22D可抑制杂菌在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繁殖。
然后,在使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的泵21A的驱动停止的同时将循环路电磁阀22E关闭,结束热水循环动作(参照图22(A))。然后,放置规定的时间,将充满至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饮用水冷却部11、热水循环路22C、及饮用水吐水路22D的热水逐渐地冷却(参照图22(B)、(C))。然后,若充满至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饮用水冷却部11、热水循环路22C、及饮用水吐水路22D的热水变冷,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下,则驱动冷却部件11C,将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下侧的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的热水冷却而设为冷却水(参照图22(D))。再者,在饮用水冷却部11设置有检测充满至饮用水冷却部11内的饮用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在控制部15中,若通过温度传感器而检测出的温度不为规定的温度以下,则执行不将冷却水侧电磁阀22F打开的控制。由此,例如,在饮用水冷却部11内为规定的温度以上的热水充满的情况下,即便使用者按压冷却水供给按钮14A,也可防止规定的温度以上的热水意外地吐出。
饮用水吐水部23如图20所示,呈管状。饮用水吐水部23由合成树脂形成。饮用水吐水部23的管状的一端连通于饮用水吐水路22D的循环路电磁阀22E与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之间。又,饮用水吐水部23的管状的另一端连通于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的下述供给部13的上表面部13D的下侧所设置的饮用水吐水口23A。
如此构成的饮用水吐水部23可从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将由饮用水冷却部11冷却的冷却水、及由饮用水加热部12加热的热水从下述饮用水吐水口23A吐水而供给至使用者。
饮用水吐水部23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饮用水吐水部23不易从饮用水吐水路22D的冷却水侧电磁阀22F与热水侧电磁阀22G之间传送热。即,饮用水吐水部23不易上升至杂菌容易繁殖的温度。由此,饮用水吐水部23可抑制杂菌繁殖。如此一来,构成饮用水供给功能部1。
二氧化碳供给功能部2如图1所示,具有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二氧化碳流路32、及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的下部的内侧(参照图14、15)。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如图9所示,具有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及作为第二引导部的储气瓶引导部30B。
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圆筒状的下端开口而形成开口部30F。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在圆筒状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形成有内螺纹。又,二氧化碳导入口30A设置有圆筒状的上端朝向圆筒状的内侧而平板状地延伸的二氧化碳导入口上壁30C。又,二氧化碳导入口上壁30C形成有从内周侧的下表面向下方呈圆筒状突出的凸部30D。又,二氧化碳导入口上壁30C在内周侧的上表面连结有下述呈管状的二氧化碳流路32的管状的一端。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圆筒状的凸部30D连通于二氧化碳流路32的一端。
储气瓶引导部30B呈圆筒状,且在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圆筒状的外侧覆盖二氧化碳导入口30A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又,储气瓶引导部30B将圆筒状的中心轴配置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圆筒状的中心轴上。储气瓶引导部30B的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外周面相对的上下方向的区间抵接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外周面。储气瓶引导部30B形成有从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外周面相对的上下方向的区间的下侧朝向径向的外侧而弯曲且扩径且沿下方向延伸的扩径部30G。储气瓶引导部30B形成有从扩径部30G的下端而圆筒状的直径固定地向下方延伸的直线部30H。直线部30H的圆筒状的内径比下述储气瓶52的储气瓶主体52A的外径稍微大。储气瓶引导部30B的直线部30H的下端相比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且开口。储气瓶引导部30B设置有上端朝向圆筒状的内侧平板状地延伸的储气瓶引导部上壁30E。储气瓶引导部上壁30E的内周侧的下表面抵接于二氧化碳导入口上壁30C的上表面。
如此构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可将从储气瓶52吐出的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详细而言,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从储气瓶引导部30B的直线部30H的圆筒状的开口的下端插入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并插入储气瓶52。又,即便在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相对于储气瓶引导部30B从倾斜方向插入储气瓶52的情况下,也以在扩径部30G的内侧滑动的方式沿着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部52B而确实地引导至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即,储气瓶引导部30B引导储气瓶52,使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口52C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利用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储气瓶引导部30B而使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口52C确实地引导并连通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可防止在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口52C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产生连接不良,从而可防止因连接不良而漏出二氧化碳。
此处,对安装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储气瓶52的构成进行说明。储气瓶52为金属制。储气瓶52如图9所示,具有储气瓶主体52A及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储气瓶主体52A及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呈圆筒状。二氧化碳吐出部52B的外径比储气瓶主体52A的外径小。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将圆筒状的基端同轴地设置于储气瓶主体52A的圆筒状的一端。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在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外螺纹。储气瓶52可储藏大约74克的二氧化碳。该供水服务装置若安装一个储气瓶52,则可制造大约10升的碳酸水。即,供水服务装置无须每制造一次碳酸水时就安装新的储气瓶52。
又,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可将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部52B旋入至二氧化碳导入口30A。于是,可将二氧化碳吐出部52B的圆筒状的顶端面压抵于设置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凸部30D的下端,凸部30D的下端贯通圆筒状的顶端面,将储气瓶52开栓。如此一来,可在二氧化碳吐出部52B的顶端面形成二氧化碳吐出口52C。如此一来,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将从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口52C流出的二氧化碳经由二氧化碳导入口30A而导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即,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具有将二氧化碳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导入口30A。
二氧化碳流路32如图1所示,呈管状且延伸。二氧化碳流路32的管状的一端连结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二氧化碳导入口上壁30C,在另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且将下述第二开闭阀即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的上部旋入而连结。二氧化碳流路32在一端部连通设置有减压阀32A。二氧化碳流路32在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附近设置有屈伸自如的铰链部32B(参照图24(A)~(D))。
二氧化碳流路32连通设置有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相邻的二氧化碳电磁阀32C。二氧化碳电磁阀32C电连接于控制部15。
如此构成的二氧化碳流路32可将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导入的二氧化碳引导至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流路32通过调节减压阀32A,可将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导入且向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侧流动的二氧化碳的流量调节为所期望的流量。减压阀32A既可在制造装置时预先调节为规定的流量,也可由使用者操作而调节为所期望的流量。而且,二氧化碳流路32可将二氧化碳导入至二氧化碳电磁阀32C的流入端口侧为止。又,二氧化碳流路32可在使用者使用二氧化碳电磁阀32C时按压电连接于控制部15的操作部14的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的期间打开。又,二氧化碳电磁阀32C也可为若停止按压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则关闭。即,二氧化碳电磁阀32C可将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连通的二氧化碳流路32开闭。
又,二氧化碳流路32可对铰链部32B进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旋转而使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开口的下端朝向装设储气瓶52的作业者的方向即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参照图24(A))。因此,二氧化碳流路32在装设储气瓶52且使二氧化碳吐出口52C连通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时,可使二氧化碳导入口30A朝向作业者的方向,故而可容易地装设储气瓶52。
又,由于二氧化碳流路32可对铰链部32B进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旋转而使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开口的下端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参照图24(D)),故而在储气瓶52的装设结束后,可将二氧化碳导入口30A与储气瓶52一起旋转而将储气瓶52收纳于装置内。如此一来,由于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储气瓶52容易地收纳于装置内,故而可使前后尺寸较小。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设置在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的下述供给部13。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如图11、12所示,呈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又,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上下方向的下部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形状的外径呈大致四边形状(未图示)。又,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在上部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形成有外螺纹,且旋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的管状的另一端部。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上部的内径较小,上下中央部的内径较上部大,下部的内径比上部及上下中央部大地形成。又,在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下部的内侧,在圆周方向设置有槽部31K。又,在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设置有筒状体31C、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及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
筒状体31C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筒状体31C的下侧的外径及内径缩径而形成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筒状体31C将上侧插入并固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上下中央部。又,在筒状体31C的下侧的外周面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下部的内周面之间遍及圆周方向的全周而设置有规定的间隔。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上端部封闭,呈大致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又,在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上下中央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在封闭的上端部将中心轴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向设置有O形环31D。O形环31D的外周面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封闭的上端部的外周面向外方向突出,且外周面的全周抵接于筒状体31C的缩径的下侧的上端。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上侧。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是压缩螺旋弹簧。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配置沿上下方向且下端连结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封闭的上端部。又,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的上端连结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上部的下端。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向下方赋予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的弹力。即,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封闭的上端部的O形环31D的外周面抵接于筒状体31C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的内周面的上端,可通过封闭的上端部而将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封闭。
如此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由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上下中央部、筒状体31C、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及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31H构成,止回阀引导部31B由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下部构成。
又,在止回阀引导部31B的筒状的内侧设置有卡合部件31J。卡合部件31J呈进深方向的尺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大的环状。卡合部件31J中,若将下述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插入至止回阀引导部31B,则止回阀40G的外周面的上端抵接于卡合部件31J,且将卡合部件31J沿左右方向张开。此时,卡合部件31J进入至形成于止回阀引导部31B的筒状的内侧的槽部31K。而且,若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则卡合部件31J卡合于形成于止回阀40G的外周面的卡合槽40S,可保持止回阀40G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连通的状态。
又,止回阀引导部31B在筒状的外侧的前侧设置有按压按钮31L(参照图18)。按压按钮31L可将利用卡合部件31J的止回阀40G的握持解除。详细而言,若将按压按钮31L朝向止回阀引导部31B的筒状的内侧挤入,则卡合部件31J从前方向被按压。于是,卡合部件31J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变大。而且,卡合部件31J与止回阀40G的卡合槽40S的卡合被解除。如此一来,可将止回阀40G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连通的状态解除,将碳酸水制成容器40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卸除。
如此构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将上部旋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的另一端部,将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配置于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的下述供给部13的上表面部13D的下侧。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可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喷射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导入的二氧化碳而将二氧化碳供给至使用者。详细而言,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使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插入并引导至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止回阀引导部31B,使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此时,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将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下端面通过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的止回阀侧阀体40Q的上端面而压上去。于是,在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31G的O形环31D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的内周面的上端之间形成间隙。此时,在止回阀侧阀体40Q的O形环40V的外周面与在止回阀40G的内部缩径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的下侧之间也形成间隙。即,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中,若使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则与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连动而打开。即,该供水服务装置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中,若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不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则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不打开。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即便在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不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的状态下将二氧化碳电磁阀32C意外地打开,也可抑制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喷出。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在使用者按压操作部14的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的期间,可将二氧化碳电磁阀32C打开而使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导入的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喷射并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40内。又,若停止按压二氧化碳供给按钮14C则也可将二氧化碳电磁阀32C关闭,使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的喷射停止,使二氧化碳向碳酸水制成容器40内的流入停止。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不在装置内设置用以制造碳酸水的构造,故而可使装置内的构造简单。又,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不需要在装置内设置用以制造碳酸水的构造的空间,故而可使装置的外形尺寸更小。如此一来,构成二氧化碳供给功能部2。
供给部13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上下中央部的前侧(参照图14、15)。供给部13如图16、18所示,形成有左右中央部向后方向凹陷的凹部13A。
供给部13在凹部13A的右侧形成有向后方向凹陷的第一引导部即贮存部引导部13B。贮存部引导部13B沿左右方向的剖面形状中以曲率半径大致固定地凹陷而形成。贮存部引导部13B的曲率半径与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贮存部40A的圆筒状的外径大致相同。
供给部13在凹部13A及贮存部引导部13B的下端形成有平板状地向前方向延伸的下表面部13C。下表面部13C在平板状的中央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排水孔13E。排水孔13E在从饮用水吐水口23A使饮用水吐水且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40时,可使未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水向设置于下表面部13C的正下方的滴水器托盘51流动。平板状的下表面部13C、及滴水器托盘51可从供给部13卸除(未图示)。如此一来,可将滞留于滴水器托盘51的水容易地倒掉。又,该供水服务装置通过将下表面部13C、及滴水器托盘51卸除,可将上下方向的尺寸更大的碳酸水制成容器配置于供给部13。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冷却水、热水、及二氧化碳流入至更多样的碳酸水制成容器。供给部13在凹部13A及贮存部引导部13B的上端连续地形成有平板状地向前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13D。上表面部13D的顶端连续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外周面。
供给部13如图14、18所示,在上表面部13D的下侧的左右中央部设置有饮用水吐水口23A。又,供给部13在上表面部13D的下侧的右侧设置有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即,该供水服务装置将饮用水吐水部23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并列设置。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直接喷射二氧化碳而混合至从饮用水吐水部23取出的冷水。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在冷却水变暖之前实时地制造碳酸水,故而可将更多的二氧化碳混合至冷却水,可制造浓度更高的碳酸水。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将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31A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的中心对准贮存部引导部13B的曲率半径的中心而设置(参照图16)。又,供给部13设置有与饮用水吐水口23A的前侧相邻的手边灯23B(参照图18)。手边灯23B使用LED元件等。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通过点亮手边灯23B而照亮供给部13,故而即便在周围较暗的情况下也可良好地使用。
如此构成的供给部13可从设置于上表面部13D的下侧的饮用水吐水口23A对使用者供给冷却水及热水。详细而言,供给部13可将下述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贮存部40A配置于设置于上表面部13D的下侧的饮用水吐水口23A的正下方。而且,可使从饮用水吐水口23A吐水的冷却水经由冷却水流入部40D而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贮存部40A。
又,供给部13可从设置于上表面部13D的下侧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对使用者供给二氧化碳。详细而言,供给部13可使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贮存部40A的外周面抵接于贮存部引导部13B。由此,供给部13可将安装于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贮存部40A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止回阀40G容易地插入至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止回阀引导部31B。即,贮存部引导部13B可贮留冷却水,引导具有流入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的碳酸水制成容器40,使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容易地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设置于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确实地引导并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31F。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容易地连通。又,供给部13可抑制意外地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碰撞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或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的周边而破损或变形。而且,可使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喷射的二氧化碳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40。
又,供给部13将饮用水吐水部23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并列设置,且可在流入至贮存部40A的冷却水变暖之前实时地制造碳酸水,故而可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入至冷却水,从而可制造浓度更高的碳酸水。如此一来,构成供给部13。
碳酸水制成容器40如图10所示,具有贮存部40A、把手部41、及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贮存部40A具有冷却水流入部40D。贮存部40A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下端由向下方弯曲的封闭壁部40P封闭。又,在封闭壁部40P的下侧设置有与下述把手部41连结且呈圆盘状的连结部40L。在呈圆盘状的连结部40L的外周,设置有朝向外方向延伸的多个卡止爪部40M。贮存部40A在圆筒状的上端形成有向上方鼓出且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贮存部上壁40C。冷却水流入部40D呈圆筒状,从贮存部上壁40C的内周的上表面上升并延伸。冷却水流入部40D的外径与贮存部40A的外径相比较小。又,冷却水流入部40D在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外螺纹。又,贮存部40A在圆筒状的上部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线状地延伸的刻度40T。
把手部41具备支承部41A、及把手部主体41B。支承部41A具有底的圆筒状。又,在支承部41A的底,设置有供贮存部40A的连结部40L的卡止爪部40M卡止的多个被卡止部41C。把手部主体41B呈带状,且从支承部41A的圆筒状的上端的一部分模仿支承部41A的圆筒状的形状向上方延伸,上端部41D向从支承部41A的圆筒状的中心轴离开的方向弯曲。又,在从支承部41A的圆筒状的中心轴离开的侧的上端部41D设置有从上端部41D下垂的下垂部41E。又,把手部主体41B的上端部41D是带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凹陷。又,下垂部41E的带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支承部41A的圆筒状的中心轴凹陷。
在将贮存部40A从把手部41卸除的情况下,使贮存部40A相对于把手部41的支承部41A围绕中心轴旋转规定的角度。于是,卡止于把手部41的多个被卡止部41C的贮存部40A的连结部40L的多个卡止爪部40M从多个被卡止部41C脱离。如此,可将贮存部40A从把手部41卸除。
又,在将贮存部40A安装于把手部41的情况下,将贮存部40A的封闭壁部40P侧插入至把手部41的支承部41A。然后,将贮存部40A压抵于支承部41A,且使贮存部40A相对于把手部41的支承部41A围绕中心轴旋转规定的角度。此时,贮存部40A相对于把手部41的支承部41A的旋转方向是与将贮存部40A从把手部41卸除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于是,贮存部40A的连结部40L的多个卡止爪部40M卡止于把手部41的多个被卡止部41C。如此一来,可将贮存部40A安装于把手部41。
在握持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情况下,如图13(A)所示,若将手指插入至贮存部40A的外周面与下垂部41E之间握持碳酸水制成容器40,则碳酸水制成容器40不易从使用者的手脱落。又,如图13(B)所示,若以将大拇指嵌入至设置于把手部41的上端部41D与下垂部41E的凹陷的方式握持下垂部41E,则可良好地握持把手部41。
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如图10~12所示,具有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盖部40F、及止回阀40G。二氧化碳流入路40E呈管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流入路40E在下端设置有二氧化碳流出口40H。又,二氧化碳流入路40E在上端部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内螺纹。盖部40F具备圆环部40J及圆筒部40K。圆环部40J从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的上端的外周面向外侧的径向呈圆环状延伸。圆筒部40K呈圆筒状且从圆环部40J的外周面下垂。圆筒部40K在圆筒状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内螺纹。又,碳酸水制成容器40在将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旋入至贮存部40A时,将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的下端位于贮存部40A的刻度40T的下方附近(参照图10)。
止回阀40G呈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又,在止回阀40G的上端部的外侧设置有朝向内侧凹陷的卡合槽40S。又,止回阀40G的上下中央部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形状的外形呈正六边形状(参照图10)。又,止回阀40G在下部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形成有外螺纹,且旋入至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的上端部。又,在止回阀40G,正六边形状的贯通孔40W贯通设置于中央部,且插通有呈平板状的止转部40U。具体而言,止转部40U旋入至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的上端部且将呈正六边形状贯通孔40W插通至止回阀40G的呈正六边形状的部分,将平板状的下表面固定于圆环部40J的上表面(参照图10)。由于止转部40U的呈正六边形状的贯通孔40W与止回阀40G的呈正六边形状的部分咬合,故而可抑制旋入至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的上端部的止回阀40G从二氧化碳流入路40E的上端部松动。
又,在止回阀40G的内部设置有止回阀侧阀体40Q、及止回阀侧弹簧40R。止回阀侧阀体40Q的下端部封闭,呈大致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在止回阀侧阀体40Q的上下中央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止回阀侧阀体40Q在封闭的下端部朝向中心轴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向设置有O形环40V。O形环40V的外周面从止回阀侧阀体40Q的封闭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向外方向突出,且外周面的全周抵接于向止回阀40G的内部缩径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的下侧。
止回阀侧弹簧40R插通设置于止回阀侧阀体40Q的外周。止回阀侧弹簧40R是压缩螺旋弹簧。止回阀侧弹簧40R配置沿上下方向且上端连结于向止回阀侧阀体40Q的上端扩径而设置在弹簧卡止部40X的下侧。又,止回阀侧弹簧40R的下端连结于缩径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的上侧。止回阀侧阀体40Q对上方向赋予止回阀侧弹簧40R的弹力。即,止回阀侧阀体40Q可抵接于封闭的下端部的O形环40V的外周面缩径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的下侧,且通过封闭的下端部而将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40N封闭。
如此构成的碳酸水制成容器40可在内部保持冷却水及二氧化碳。详细而言,碳酸水制成容器40将设置在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40B的盖部40F的圆筒部40K的内螺纹旋入至设置于贮存部40A的冷却水流入部40D的外螺纹。由此,碳酸水制成容器40可将内部密闭,从而可使冷却水及二氧化碳流入至内部并保持。详细而言,若使二氧化碳向流入有冷却水的碳酸水制成容器40内流入,则二氧化碳经由二氧化碳流出口40H而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40内。
又,在碳酸水制成容器40内,在上部保持未溶入至冷却水的二氧化碳。此时,通过将碳酸水制成容器40从供给部13卸除,在使盖部40F旋入至冷却水流入部40D的状态下摇动,可搅拌碳酸水制成容器40内的冷却水与保持于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上部的二氧化碳。由此,可不浪费保持于碳酸水制成容器40的上部的二氧化碳而高效率地制造碳酸水。
如此构成的供水服务装置如图15所示,可相邻设置于壁面W。在该情况下,该供水服务装置经由连结件55而连结于壁面W。连结件55例如将平板状的金属折弯而形成为コ字状。连结件55具备壁面侧连结部55A、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55B、及中间部55C。壁面侧连结部55A呈平板状。又,中间部55C呈平板状,且从壁面侧连结部55A的平板状的端相对于壁面侧连结部55A向直角方向延伸。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55B呈平板状,且相对于壁面侧连结部55A平行地设置规定的尺寸而配置。又,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55B从中间部55C的端相对于中间部55C向直角方向延伸。即,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55B经由中间部55C而连结于壁面侧连结部55A。
使用如此构成的连结件55,将该供水服务装置相邻设置于壁面W。详细而言,首先,将壁面侧连结部55A的平板状的一个面与壁面W面接触而连结于壁面W。此时,壁面侧连结部55A可使用螺钉等连结于壁面W。而且,将该供水服务装置相邻配置于壁面W。此时,将连结件55的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55B例如插入至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的背面的槽等插入部(未图示)。如此一来,该供水服务装置可经由连结件55而连结于壁面W,且相邻设置于壁面W。由此,可防止该供水服务装置因地震等振动而翻倒。
其次,对向该供水服务装置导入饮用水、及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5、6所示,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0F。详细而言,将设置于袋53的一对被挂止部53A的各个的附近握持,将各个的挂止孔53B挂止于设置于匣10F的一对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参照图23(B))。此时,挂止孔53B插通至挂止部主体70K的第一扩径部70L的下侧的位置为止(参照图5、6、23(B))。如此一来,可使袋53相对于匣10F的方向为规定的方向而收纳。而且,将上盖10J抵接于匣周壁10H的上端而载置于匣周壁10H的上端。此时,使设置于上盖10J的嵌合部70N嵌合于固定部70B的上盖卡止部70C(参照图5)。其次,用手抓住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匣10F的凹部10T并搬运匣10F,将收纳有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参照图23(C))。盖部件10D中,若将匣10F载置于饮用水载置部10,则匣10F的一对突起部10Y插通于盖部件10D的一对插入孔10Z。于是,这些突起部10Y的下端抵接于盖锁定解除按钮60的上端,将盖锁定解除按钮60相对于盖部件10D向下方压下(参照图2(B))。于是,插通于盖部件收纳部10K的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的一对锁定解除爪60B从锁定解除爪插通孔10X脱离。而且,将盖部件10D的保护壁部10M抵接于匣10F的匣底壁10G而将盖部件10D压下。此时,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插通于保护壁部10M的针插通孔10N。而且,匣10F的凹陷部10P嵌合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立壁部10B。又,匣10F的肋R嵌合饮用水载置部10的槽部G。而且,匣10F的匣底壁10G的下表面抵接于饮用水载置部10的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0A的上表面(参照图2(C))。此时,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的针部20A及针下部导水管20F的上端部插通匣底壁10G的贯通孔10Q,向匣底壁10G的上侧突出,且扎入袋53的规定的区域53C(参照图2(C))。再者,即便饮用水从袋53漏出至饮用水载置部10,也可经由饮用水载置部排水路10C而向滴水器托盘51流动。又,在袋53内的饮用水变少等,为了将重新填充有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0F而将匣10F从饮用水载置部10卸除的情况下,使匣10F稍微倾斜而搬运(参照图23(A))。由此,可将针部20A扎入袋53的规定的区域53C且使形成于袋53的规定的区域53C的孔从设置于匣底壁10G的贯通孔10Q错开,故而可抑制从袋53内漏出至匣10F内的饮用水从贯通孔10Q向匣10F的外侧漏出。
储藏于袋53的饮用水如图1所示,经由设置于针部20A的饮用水导入孔20B及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20而导入至通过间隔部11A而间隔开的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上侧的空间。而且,饮用水经由形成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间隔部11A的外周面与饮用水冷却部11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导入而至通过间隔部11A而间隔开的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的空间。进而,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下侧的空间的饮用水经由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的冷却水流路22A侧,而导入至饮用水吐水路22D的冷却水侧电磁阀22F的入水端口侧及热水循环路22C的循环路电磁阀22E的入水端口侧为止。又,饮用水经由间隔部11A的贯通孔11B及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21而导入至饮用水加热部12。进而,导入至饮用水加热部12的饮用水经由饮用水吐水部导水路22的热水流路22B侧,导入至饮用水吐水路22D的热水侧电磁阀22G的入水端口侧及热水循环路22C的循环路电磁阀22E的非入水端口侧为止。
而且,若由饮用水冷却部11的浮动开关11D检测出的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内的饮用水的水位所对应的值大于规定的值,则饮用水导入电磁阀20C关闭。如此一来,饮用水向供水服务装置内的导入完成。
再者,在将比规定的量多的饮用水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情况下,浮动开关11D的功能停止。而且,电极传感器11H检测导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的饮用水的水位,将储藏于饮用水冷却部11的饮用水的水位高于可由浮动开关11D检测的水位的情况传递至控制部15。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控制部15停止装置的动作。又,由于在饮用水冷却部排水路11E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1F,故而可防止异物经由饮用水冷却部排水路11E而侵入至饮用水冷却部11内。
其次,如图1、14、15、24(A)~(D)所示,将储藏有二氧化碳的储气瓶52安装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
首先,对设置于二氧化碳流路32的铰链部32B进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旋转而使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开口的下端即开口部30F朝向装设储气瓶52的作业者的方向即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的前侧(参照图9、24(A))。
其次,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储气瓶引导部30B的直线部30H的圆筒状地开口的下端插入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部52B并插入储气瓶52(参照图9、24(B))。然后,将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部52B旋入至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参照图9、24(C))。于是,二氧化碳吐出部52B的圆筒状的顶端面压抵于设置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凸部30D的下端,凸部30D的下端贯通圆筒状的顶端面,使储气瓶52开栓。如此一来,在二氧化碳吐出部52B的顶端面形成二氧化碳吐出口52C。即,储气瓶引导部30B引导储气瓶52,使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口52C连通于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二氧化碳导入口30A。于是,从储气瓶52的二氧化碳吐出口52C流出的二氧化碳经由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的二氧化碳导入口30A而导入至二氧化碳流路32。
此时,通过调节设置于二氧化碳流路32的减压阀32A,可将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导入且向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31侧流动的二氧化碳的流量调节为所期望的流量。减压阀32A既可在制造装置时预先调节为规定的流量,也可由使用者操作而调节为所期望的流量。而且,二氧化碳导入至二氧化碳电磁阀32C的流入端口侧为止。而且,对设置于二氧化碳流路32的铰链部32B进行操作,使二氧化碳气体导入部30旋转而使二氧化碳导入口30A的开口的下端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将储气瓶52收纳于供水服务装置主体50内(参照图24(D))。即,二氧化碳导入口30A可在装设储气瓶52时的开口方向与收纳储气瓶52时的开口方向之间旋转。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在装设储气瓶52而使二氧化碳吐出口52C连通于二氧化碳导入口30A时,可使二氧化碳导入口30A朝向作业者的方向,故而可容易地装设储气瓶52。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在储气瓶52的装设结束后,将二氧化碳导入口30A与储气瓶52一起旋转而将储气瓶52收纳于装置内。如此一来,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将储气瓶52容易地收纳于装置内,故而可使进深尺寸较小。如此一来,二氧化碳向供水服务装置内的导入完成。
如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薄型地形成的储藏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0F,该匣10F的方向被设为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进而,针部20A可从匣10F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从下侧向上方扎入袋53。即,该供水服务装置使储藏饮用水的袋53竖着收纳于匣10F,并且将针部20A配置于袋53的正下方。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进深方向的尺寸更小而设为薄型。
又,如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袋53的被挂止部53A以悬吊于匣10F的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的方式挂止。进而,针部20A可从匣10F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从下侧向上方扎入袋53。又,该袋53随着饮用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假设,在未设置袋53的被挂止部53A、及匣10F的挂止部70的情况下,随着饮用水从收纳于匣10F的袋53内排出而外形变形且朝向匣10F的匣底壁10G收缩。于是,存在扎入袋53的下侧的针部20A也扎入收缩的袋53的上侧而贯通袋53的担忧。即,该供水服务装置通过将袋53的被挂止部53A挂止于匣10F的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70K,将袋53以悬吊于匣10F内的方式收纳,即便饮用水从袋53内排出,也可抑制袋53朝向匣10F的匣底壁10G收缩。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良好地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而不会使针部20A也贯通袋53的上侧。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被挂止部53A以悬吊于匣10F的挂止部70的挂止部主体的方式挂止,将袋53收纳于匣10F,并且将针部20A配置于袋53的正下方。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进深方向的尺寸更小而设为薄型。
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对使用者分别供给冷却水及二氧化碳。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所期望的量的二氧化碳混合于使用者所期望的量的冷却水而制造所期望的量的碳酸水。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不在装置内设置用以制造碳酸水的构造,故而可使装置内的构造简单。又,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不需要在装置内设置用以制造碳酸水的构造的空间,故而可使装置的外形更小。又,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制造使用者的所期望的量的碳酸水,故而可抑制将冷却水及二氧化碳浪费地使用。
因此,实施例1的供水服务装置可小型化,且可将在所设置的场所中占据的空间抑制得较小。
又,该匣10F具有挂止部70,袋53随着所储藏的饮用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且具有以悬吊于匣10F内的方式挂止于挂止部70的被挂止部53A。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即便饮用水从袋53排出而袋53变形,也可通过将袋53的被挂止部53A挂止于匣10F的挂止部70,将袋53以悬吊于匣10F内的方式收纳,而将饮用水集中于袋53内的下部。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不浪费地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
又,该挂止部70的一对设置于匣10F的上侧且在左右方向上的互相离开的位置,一对被挂止部53A设置于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的袋53的上侧且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通过将一对被挂止部53A挂止于一对挂止部70的各个,在饮用水从袋53排出而袋53变形时,可抑制于袋53形成皱褶。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抑制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残留于形成于袋53的皱褶的部分,故而可将水从袋53内不浪费地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
又,该挂止部70设置于匣10F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通过将被挂止部53A挂止于挂止部70,而在匣10F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配置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的重心配置在进深方向的中央部,故而可稳定地设置。
又,该供水服务装置的匣10F装卸自如。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在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0F时,可在使用者的所期望的场所将袋53收纳于匣10F。即,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在使用者容易作业的场所将储藏有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0F。
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将匣10F配置于比饮用水吐水口23A靠上侧。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从收纳于配置于比饮用水吐水口23A靠上侧的匣10F的袋53将饮用水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即,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利用重力将饮用水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由于可不设置用以导入饮用水的泵等,故而可使外形尺寸更小。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如图25~29所示,关于在饮用水载置部110的盖部件收纳部110K、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120的针部20A形成有饮用水导入孔120B的方面以及匣110F的挂止部110V、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131、碳酸水制成容器140的贮存部140A、及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140B等与实施例1不同。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且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饮用水载置部110的盖部件收纳部110K如图25(A)、(B)所示,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10A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盖部件收纳部110K呈圆筒状,且在下端设置有朝向圆筒状的内侧延伸的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10L。在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10L插通有针下部导水管120F。盖部件110D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圆筒状的下端部插入至设置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10A的盖部件收纳部110K。
载置部弹簧110E的下端连结于盖部件收纳部110K的盖部件收纳部底壁110L上表面,上端连结于盖部件110D的保护壁部110M的下表面。盖部件110D若从上侧向下方施加力则收纳于保护壁部110M与盖部件收纳部110K内,且保护壁部110M的上表面与饮用水载置部底壁110A的上表面成为相同面(参照图25(B))。又,盖部件110D若停止从上侧向下方施加力则通过载置部弹簧110E的弹力而向上方移动,返回至圆筒状的下端部插入至盖部件收纳部110K的状态。
在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120的针部120A形成有贯通设置于圆锥状的外周面的饮用水导入孔120B。又,针部120A的圆锥状的下端与呈管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针下部导水管120F的上端连通而连结。
匣110F如图26、27所示,在匣内周凸部10U的各个的上端设置有呈柱状且沿上方向延伸的一对挂止部110V。即,一对挂止部110V设置于匣110F的上侧,且左右方向的互相离开的位置,且匣110F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又,匣110F的匣底壁10G的下表面未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形状。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131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131A如图28、29所示,具备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筒部131C、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上壁部131D、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下壁部131E、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及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131H。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筒部131C呈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上壁部131D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筒部131C的上端朝向内侧平板状地延伸。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上壁部131D在内侧的上表面连结有二氧化碳流路32的呈管状的另一端。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下壁部131E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筒部131C的下端朝向内侧平板状地延伸。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在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下壁部131E的平板状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贯通而设置。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设置在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下壁部131E的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的上侧。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呈沿下方向较细的圆锥台状。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的圆锥台状的下侧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的上侧向下方插通,突出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的下侧。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的圆锥台状的外周面抵接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的内周面的上端。
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131H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的上侧。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131H配置沿上下方向且下端连结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的上端面。又,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131H的上端连结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上壁部131D的下表面。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向下方赋予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弹簧131H的弹力。即,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阀体131G的圆锥台状的外周面抵接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的内周面的上端,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口131F封闭。止回阀引导部131B呈筒状且从二氧化碳气体喷射部开闭阀侧筒部131C的外周面的下端部下垂。又,止回阀引导部131B在筒状的内侧设置有呈环状且具有环状的内侧的下端部朝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的卡合部件131J。
碳酸水制成容器140的贮存部140A呈圆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下端由呈平板状的封闭部140S封闭。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140B的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呈管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在下端设置有二氧化碳流出口140H。盖部140F的圆环部140J从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的上端部的外周面向外侧的径向呈圆环状地延伸。圆筒部140K呈圆筒状且从圆环部140J的外周面下垂。碳酸水制成容器140在将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140B旋入至贮存部140A时,将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的下端延伸配置至贮存部140A的底面即封闭部140S的附近为止。
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140B的止回阀140G具备止回阀侧筒部140L、止回阀侧上壁部140M、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止回阀侧下壁部140P、止回阀侧阀体140Q、及止回阀侧弹簧140R。止回阀侧筒部140L呈筒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止回阀侧上壁部140M从止回阀侧筒部140L的上端朝向内侧平板状地延伸。
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在止回阀侧上壁部140M的平板状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贯通而设置。止回阀侧下壁部140P从止回阀侧筒部140L的下端朝向内侧平板状地延伸。止回阀侧下壁部140P内侧的下表面连通于二氧化碳流入路140E的上端。
止回阀侧阀体140Q呈在上方向较细的圆锥台状,且圆锥台状的上侧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的下侧向上方插通,突出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的上侧。止回阀侧阀体140Q的圆锥台状的外周面抵接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的内周面的下端。
止回阀侧弹簧140R沿上下方向配置且上端连结于止回阀侧阀体140Q的下端面。又,止回阀侧弹簧140R的下端连结于止回阀侧下壁部140P的上表面。止回阀侧阀体140Q对上方向赋予止回阀侧弹簧140R的弹力。即,止回阀侧阀体140Q可将圆锥台状的外周面抵接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的内周面的下端,将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口140N封闭。
如此构成的碳酸水制成容器140使冷却水流入至贮存部140A,若将设置在设置于二氧化碳气体流入部140B的盖部140F的圆筒部140K的内螺纹旋入至设置于贮存部140A的冷却水流入部40D的外螺纹,使二氧化碳从止回阀140G流入,则二氧化碳经由二氧化碳流出口140H而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140内。于是,从二氧化碳封闭部140S的附近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140内。由此,碳酸水制成容器140可使流入至碳酸水制成容器140内的二氧化碳通过冷却水之中的距离更长。因此,碳酸水制成容器140可利用二氧化碳将流入至贮存部140A的冷却水均匀地搅拌,且使二氧化碳更多地溶入至冷却水。
如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薄型地形成的储藏饮用水的袋53收纳于匣110F,该匣110F的方向被设为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进而,针部120A可从匣110F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从下侧向上方扎入袋53。即,该供水服务装置使储藏饮用水的袋53竖着收纳于匣110F,并且将针部120A配置于袋53的正下方。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进深方向的尺寸更小而设为薄型。
又,如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袋53的被挂止部53A以悬吊于匣110F的挂止部110V的方式挂止。进而,针部120A可从匣110F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从下侧向上方扎入袋53。又,该袋53随着饮用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假设,在不设置袋53的被挂止部53A、及匣110F的挂止部110V的情况下,随着饮用水从收纳于匣110F的袋53内排出而外形变形且朝向匣110F的匣底壁10G收缩。于是,存在扎入袋53的下侧的针部120A也扎入已收缩的袋53的上侧而贯通袋53的担忧。即,该供水服务装置通过将袋53的被挂止部53A挂止于匣110F的挂止部110V,将袋53以悬吊于匣110F内的方式收纳,即便饮用水从袋53内排出,也可抑制袋53朝向匣110F的匣底壁10G收缩。由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将储藏于袋53内的饮用水良好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而不会使针部120A也贯通袋53的上侧。又,该供水服务装置将储藏饮用水的袋53的被挂止部53A以悬吊于匣110F的挂止部110V的方式挂止,而将袋53收纳于匣110F,并且将针部120A配置于袋53的正下方。因此,该供水服务装置可使进深方向的尺寸更小而设为薄型。
因此,实施例2的供水服务装置也可小型化,且可将在所设置的场所中占据的空间抑制得较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记述及根据图示所说明的实施例1、2,例如,如以下般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
(1)在实施例1中,利用由发泡苯乙烯形成的隔热材料覆盖饮用水冷却部、及冷却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利用设置有真空的层的隔热材料覆盖饮用水冷却部、冷却部件、及饮用水加热部。在该情况下,与隔热材料使用发泡苯乙烯的情况下相比,可使隔热材料的体积更小,故而可使供水服务装置的外形尺寸更小。
(2)在实施例1、2中,在匣设置有一对挂止部,在袋设置有一对被挂止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匣设置有一对被挂止部,在袋设置有一对挂止部。
(3)在实施例1、2中,在匣设置有一对挂止部,在袋设置有一对被挂止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匣设置一个被挂止部,在袋设置一个挂止部,也可在匣设置三个以上的被挂止部,在袋设置三个以上的挂止部。
(4)在实施例1中,使在打开循环路电磁阀的同时驱动设置于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的泵的时间以由背面操作部设定的时序自动地进行热水循环动作,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使用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在所期望的时间与打开循环路电磁阀一起驱动设置于饮用水冷却部导水路的泵而进行热水循环动作。
(5)在实施例1中,在饮用水冷却部进行冷却水及未冷却的饮用水的储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不设置饮用水冷却部,而在饮用水冷却部侧流路卷绕冷却部件。在该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在装置内设置饮用水冷却部的空间,故而可使装置的外形更小。
(6)在实施例1中,将LED元件设置于照明用贯通孔的各个的下侧,用于饮用水吐水口的前侧的手边灯,但也可代替LED元件而使用灯泡等其他发光手段。
(7)在实施例1、2中,袋的外形形状为四边形状,但也可使袋的外形形状为三角形状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也可为圆形等。
(8)在实施例1中,使用连结件连结于壁面防止翻倒,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设置固定用皮带或导线、锚定螺栓、翻倒防止板等而防止翻倒。又,也可通过增加供水服务装置的下端部的质量以防止翻倒。
(9)在实施例1中,使用冷却水侧电磁阀或热水侧电磁阀吐水,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手动式的吐水旋塞吐水。在该情况下,与电磁阀相比由于手动式的吐水旋塞构造简单,故而可使装置的内部构造更简单,可进而小型化。
(10)在实施例1中,在贮存部的圆筒状的上部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线状地延伸的刻度,但也可在碳酸水制成容器的贮存部的外周面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多个刻度。在该情况下,可将贮留于贮存部的冷却水的量根据使用者的所期望的量,而容易调节贮留于贮存部的冷却水的量。
(11)也可在供水服务装置主体设置卡止碳酸水制成容器的把手部并保管碳酸水制成容器的保管部。在该情况下,可直接使用而不用寻找碳酸水制成容器。又,也可使保管部的方式为在供水服务装置主体内收纳碳酸水制成容器的方式。
(12)在实施例1、2中,将饮用水利用重力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但也可在饮用水载置部导水路的饮用水导入电磁阀的下侧设置将储藏于袋的饮用水取入至装置内的泵,通过驱动该泵而将残留于袋的饮用水强制性地导入至供水服务装置内。在该情况下,可使残留于袋的饮用水的量更少。
(13)在实施例1中,将按压按钮设置于止回阀引导部的筒状的外侧的前侧,但也可设置于左侧或右侧。又,也可设置于左右两侧。
(14)在实施例1中,将连结件的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插入至设置于供水服务装置的背面的槽等插入部,但也可将供水服务装置侧连结部使用螺钉等连结于供水服务装置的背面。
【符号说明】
10F、110F···匣(收纳部)
70、110V···挂止部
20A、120A···针部(流入管部)
23···饮用水吐水部(吐水部)
23A···饮用水吐水口(吐水口)
53···袋(容器)
53A···被挂止部

Claims (7)

1.一种供水服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该容器储藏水;
收纳部,该收纳部收纳所述容器,且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
针状的流入管部,该流入管部从所述收纳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从下侧向上方扎入所述容器;及
吐水部,该吐水部将储藏于所述容器内的水经由所述流入管部而吐出。
2.一种供水服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该容器储藏水;
收纳部,该收纳部收纳所述容器;
针状的流入管部,该流入管部从所述收纳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且从下侧向上方扎入所述容器;及
吐水部,该吐水部将储藏于所述容器内的水经由所述流入管部而吐出,
所述收纳部具有挂止部,
所述容器随着所储藏的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且具有被挂止部,该被挂止部以悬吊于所述收纳部内的方式挂止于所述挂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服务装置,其中,
所述收纳部具有挂止部,
所述容器随着所储藏的水被排出而外形变形,且具有被挂止部,该被挂止部以悬吊于所述收纳部内的方式挂止于所述挂止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水服务装置,其中,
一对所述挂止部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上侧且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离开的位置,
一对所述被挂止部设置于所述容器的上侧且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所述容器的方向被设为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进深方向的尺寸大。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水服务装置,其中,
所述挂止部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进深方向的中央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水服务装置,其中,所述收纳部装卸自如。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水服务装置,其中,所述收纳部配置于吐水口的上侧。
CN201780060606.6A 2016-09-30 2017-09-05 供水服务装置 Pending CN1097900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3401 2016-09-30
JP2016-193401 2016-09-30
JP2017084408A JP2018058644A (ja) 2016-09-30 2017-04-21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7-084408 2017-04-21
PCT/JP2017/031979 WO2018061661A1 (ja) 2016-09-30 2017-09-05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0010A true CN109790010A (zh) 2019-05-21

Family

ID=61909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0606.6A Pending CN109790010A (zh) 2016-09-30 2017-09-05 供水服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58644A (zh)
CN (1) CN109790010A (zh)
TW (1) TW20181391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15012A (ja) * 2018-06-11 2019-12-19 株式会社コスモライフ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7154901B2 (ja) * 2018-09-10 2022-10-18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飲料供給機
TWI692310B (zh) * 2019-06-13 2020-05-01 弘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泡水機及壓力瓶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8991A (en) * 1988-12-09 1991-03-12 Flomat Limited Materials handling equipment
JP2002500994A (ja) * 1998-01-23 2002-01-15 ニコール、ケネス 剛性でない容器を備えた流体供給システム
CN2913324Y (zh) * 2006-03-31 2007-06-20 陈泉源 一种液体自动定量供给装置
JP3168193U (ja) * 2011-03-22 2011-06-02 慎一 矢野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用ニードル
JP201305669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Kiyomichi Yamane 広告機能付き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4009034A (ja) * 2012-07-03 2014-01-20 Muramoto Kosakusho:Kk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用トレイ
JP5514777B2 (ja) * 2011-08-03 2014-06-04 富士山の銘水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における飲料水包装袋の穿孔装置
JP2015168466A (ja) * 2014-03-06 2015-09-28 アルテッセ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WO2016148220A1 (ja) * 2015-03-19 2016-09-22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28653A (ja) * 2012-06-29 2014-02-13 Brigeas Corp 容器の液体送出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6022986A (ja) * 2014-07-23 2016-02-08 ジェイウォーター株式会社 飲料水バッグ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8991A (en) * 1988-12-09 1991-03-12 Flomat Limited Materials handling equipment
JP2002500994A (ja) * 1998-01-23 2002-01-15 ニコール、ケネス 剛性でない容器を備えた流体供給システム
CN2913324Y (zh) * 2006-03-31 2007-06-20 陈泉源 一种液体自动定量供给装置
JP3168193U (ja) * 2011-03-22 2011-06-02 慎一 矢野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用ニードル
JP5514777B2 (ja) * 2011-08-03 2014-06-04 富士山の銘水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における飲料水包装袋の穿孔装置
JP201305669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Kiyomichi Yamane 広告機能付き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2014009034A (ja) * 2012-07-03 2014-01-20 Muramoto Kosakusho:Kk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用トレイ
JP2015168466A (ja) * 2014-03-06 2015-09-28 アルテッセ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WO2016148220A1 (ja) * 2015-03-19 2016-09-22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913A (zh) 2018-04-16
JP2018058644A (ja) 2018-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010A (zh) 供水服务装置
ES2381210T3 (es) Sistema para la preparación de una bebida a partir de ingredientes facilitados por un elemento postizo codificado
CN108298602A (zh) 净水器
CN105848537B (zh) 饮料机
US7975602B2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housing and dispensing liquid
US20080018210A1 (en) Security Locker For Beverages
CN206680216U (zh) 杀菌容器
CN101336792A (zh) 装有一个可拆卸的过滤支架的过滤咖啡壶
CN202665079U (zh) 一种安全开盖保温杯
JP2018175490A (ja) 飲料製造装置
CN206021334U (zh) 便携式金融指环
CN105982549A (zh) 煮茶杯
WO2018061661A1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KR102017424B1 (ko) Pet병용 휴대용 온수기
CN102727045B (zh) 一种安全开盖保温杯
JP6844374B2 (ja) 飲料製造装置
CN210185351U (zh) 一种袋装水取水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饮水器
JP3615420B2 (ja) コーヒサーバ
CN213276808U (zh) 预包装食品用具有显示功能的智能售卖装置
US11291815B2 (e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s
CN213909580U (zh) 一种uv消毒杯
CN205338464U (zh) 一种水杯
KR20090007361U (ko) 커피 자판기
JP2001120435A (ja) 抽出器
JP2018191885A (ja) 飲料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