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4905A - 多線捲線方法、多線捲線裝置及捲線型線圈零件 - Google Patents

多線捲線方法、多線捲線裝置及捲線型線圈零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4905A
TW201604905A TW104115937A TW104115937A TW201604905A TW 201604905 A TW201604905 A TW 201604905A TW 104115937 A TW104115937 A TW 104115937A TW 104115937 A TW104115937 A TW 104115937A TW 201604905 A TW201604905 A TW 2016049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electrode
winding
core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5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8900B (zh
Inventor
Takayuki Yamakita
Koji Horiuchi
Shinya Hirai
Ryota Hashimoto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604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4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8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89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9/04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suitable for handling frequencies considerably beyond the audio range
    • H01F19/06Broad-band transformers, e.g. suitable for handling frequencies well down into the audio r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降低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產生短路之風險,且可減輕金屬線受損傷之多線捲線方法及多線捲線裝置。 本發明之捲線方法首先將複數條金屬線之始線部自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之外側導向內側,將各金屬線之始線部配置連接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且將複數條金屬線相對於軸芯軸方向導向橫方向,將複數條金屬線一併捲繞於捲芯部。其次,將金屬線鉤掛具插入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將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自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導向外側,且於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鉤掛複數條金屬線中除1條以外之其他至少1條之終線部,並保持金屬線張力之狀態而彎曲。其後,將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配置連接於對應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藉由將金屬線終線部沿橫方向彎曲,而降低與電位不同之電極產生短路之風險。

Description

多線捲線方法、多線捲線裝置及捲線型線圈零件
本發明係關於於軸芯之捲芯部捲繞複數條金屬線形成線圈零件之多線捲線方法、多線捲線裝置及捲線型線圈零件。尤其關於於軸芯之軸方向一端側與另一端側各自具有凸緣部,且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各自與金屬線連接之複數個電極之線圈零件、及其捲線方法與捲線裝置。本發明作為對象之線圈零件,包含例如2線、3線、4線等之共模扼流線圈、或脈衝變壓器型線圈等。
先前,如圖17所示構造之線圈零件100(此處顯示2線共模扼流線圈)為已知。101係包含磁性體之軸芯,於其中央部具有捲芯部102,且於軸方向兩端部具有一對凸緣部103、104。於捲芯部102並列捲繞有2條金屬線110、120。於凸緣部103、104之安裝面側各自形成有2個(合計4個)電極105~108。金屬線110、120之始線部110a、120a連接固定於一端側凸緣部103之電極105、106上,金屬線110、120之終線部110b、120b連接固定於另一端側凸緣部104之電極107、108上。一金屬線110之始線部110a於電極105上與軸芯軸線大致平行(相對於凸緣部之外壁面大致垂直)而連接固定,另一金屬線120之始線部120a係沿相對於軸芯軸線傾斜之方向連接固定於電極106上。又,金屬線120之終線部120b係與軸芯軸線大致平行而連接固定於電極108上,但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係沿相對於軸芯軸線傾斜之方向連接固定於電極107上。
如此構造之線圈零件100中,有於金屬線120之始線部120a與電位不同之電極105之間、及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與電位不同之電極108之間產生短路之顧慮。即,因金屬線120之始線部120a及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於捲芯部與電極之間直線延伸,故始線部120a及終線部110b有與電位不同之電極105、108接觸(以S1、S2顯示)之可能性,兩者間產生短路之風險較高。
為了應對此問題,而具有如圖18所示的線圈零件200。於圖18中,與圖17相同之部分係附註相同符號且省略重複說明。該線圈零件200可藉由專利文獻1所示之捲線裝置而製作。金屬線110、120之始線部110a、120a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105、106上,金屬線110、120之終線部110b、120b亦相對於電極107、108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如此,金屬線120之始線部120a具有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106之連接部120a1、及朝捲芯部102延伸之配線部120a2,且於連接部120a1與配線部120a2之間彎曲,因而可確保始線部120a與電位不同之電極105之距離,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又,因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亦同樣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107,故於與電極107之連接部110b1與自捲芯部102延伸之配線部110b2之間彎曲,因而可確保該終線部110b與電位不同之電極108之距離,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
以下說明利用專利文獻1所示之捲線裝置製作圖18所示之線圈零件200之方法。首先,藉由利用鉤狀銷等引導2條金屬線110、120,且自一端側凸緣部103之外側朝內側引導,而將金屬線110、120之始線部110a、120a沿軸芯軸線方向配置於電極105、106上,並以該狀態將始線部110a、120a連接於電極105、106。藉此,可將始線部110a、120a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105、106。其後,旋轉軸芯101,將2條金屬線110、120捲繞於軸芯101之捲芯部102。金屬線120之終線部120b可將該金屬線120自另一端側凸緣部104之內側導向外側,且相對 於電極108沿軸芯軸線方向配置,但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僅能將金屬線110自另一端側凸緣部104之內側導向外側而無法相對於電極107沿軸芯軸線方向配置。因此,於上述捲線裝置中,藉由利用壓線構件201對捲芯部102按壓終線部110b,而將終線部110b暫時固定,且保持固定狀態將金屬線110導向軸芯軸線方向外側,藉此於電極107上沿軸芯軸線方向固定該終線部110b。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34347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之捲線裝置中,如圖18(b)所示,因利用壓線構件201對捲芯部102按壓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故會對金屬線110造成損傷,最壞之情形,有金屬線斷線之可能性。即,因對金屬線110賦予特定張力,故藉由利用壓線構件201對捲芯部102按壓該金屬線110會對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施加過量負荷而造成損傷。於金屬線之表面形成有絕緣皮膜,但若該絕緣皮膜損傷,則有產生耐壓劣化或絕緣不良之可能性。又,被壓線構件201按壓之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因於連接部110b1與配線部110b2之間之2部位彎曲,故金屬線110之終線部110b有發生鬆弛之可能性。
上述說明中顯示了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例,但於使用3條金屬線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情形,產生短路之風險進而提高。圖19(a)係先前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300,(b)係利用專利文獻1所示之捲線裝置製作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400。(a)之情形,3條金屬線301~303中,第2與第3金屬線302、303之始線部302a、303a與電位不同之電極304、305接近(以S3、S4表示),第1與第2金屬線301、302之終線部301b、302b與 電位不同之電極308、309接近(以S5、S6表示),因而產生短路之風險較高。與此相對,如(b)所示,全部金屬線301~303之始線部及終線部相對於電極304~309沿軸芯軸線方向固定之情形時,可降低如上述產生短路之風險,但因必須利用壓線構件310對捲芯部102按壓金屬線301、302之終線部301b、302b,故依舊會對金屬線301、302造成損傷,亦存在金屬線斷線之可能性。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可降低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產生短路之風險,且可減輕對金屬線造成之損傷之多線捲線方法及多線捲線裝置。其他目的係提供可靠性高之捲線型線圈零件。
本發明之多線捲線方法係於軸芯之捲芯部捲繞複數條金屬線而形成線圈零件之多線捲線方法,且係於軸芯之軸方向一端側與另一端側各自具有凸緣部,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與各金屬線連接之複數個電極。該方法包含: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始線部自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之外側導向內側,且將各金屬線之始線部配置並連接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並連接之步驟;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相對於上述軸芯之軸方向導向橫方向,且於上述捲芯部一併捲繞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步驟;將金屬線鉤掛具以其前端部位於與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之方式,插入至上述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之步驟;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自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導向外側,且於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鉤掛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中除1條以外之其他至少1條之終線部,並保持張力之狀態彎曲該金屬線之步驟;及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配置並連接於對應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之步驟。
本發明之多線捲線裝置係於軸芯之捲芯部捲繞複數條金屬線而 形成線圈零件之多線捲線裝置,於軸芯之軸方向一端側與另一端側各自具有凸緣部,且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與各金屬線連接之複數個電極。該裝置包含:複數個出線口,其分別供給上述金屬線;移動機構,其使上述複數個出線口移動;旋轉機構,其使上述軸芯繞其軸心旋轉;接合器件,其將上述金屬線連接於上述電極;金屬線鉤掛具,其係插入至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及作動裝置,其使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作動。藉由出線口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始線部自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之外側導向內側,將各金屬線配置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且藉由上述接合器件連接,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相對於上述軸芯之軸方向導向橫方向,且使上述軸芯旋轉並於上述捲芯部一併捲繞上述複數條金屬線,將金屬線鉤掛具以其前端部位於與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之方式,插入上述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且藉由上述出線口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自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導向外側,並於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鉤掛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中除1條以外之其他至少1條之終線部,且保持張力之狀態彎曲該金屬線,配置於對應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並藉由上述接合器件連接。
再者,本發明之捲線型線圈零件係具有捲芯部與形成於該捲芯部之兩端部之凸緣部,且包含:軸芯,其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複數個電極;及複數條金屬線,其被捲繞於上述捲芯部,且始線部與終線部連接於上述電極。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始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彎曲並朝上述始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始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 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沿橫方向彎曲並朝上述始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終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彎曲並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終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沿橫方向彎曲並自該彎曲位置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
於本發明之捲線型線圈零件中,複數條金屬線之始線部連接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且於該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被彎曲並朝始捲位置延伸。尤其,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之金屬線之始線部具有連接於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沿橫方向被彎曲並朝始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因此,可確保該金屬線之始線部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且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一金屬線之終線部於連接於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後,於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被彎曲並朝終捲位置延伸。另一金屬線之終線部,即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電極的金屬線之終線部具有連接於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沿橫方向被彎曲並朝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即,因自捲芯部之終捲位置抽出,且於電極之捲芯部側之緣部附近朝橫方向彎曲,故可確保該配線部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且可降低與該電極之產生短路之風險。又,因不必如先前般利用壓線構件對捲芯部按壓,故可防止金屬線損傷。再者,因自捲芯部之終捲位置抽出直至連接於電極之間,金屬線之終線部僅存在1部位之彎曲部,故金屬線不易發生鬆弛。
本說明書中,「始捲位置」係被捲繞之金屬線相對於捲芯部最初 連接之捲芯部之位置或側面,「終捲位置」係被捲繞之金屬線相對於捲芯部最後連接之捲芯部之位置或側面。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金屬線之始線部、及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金屬線之終線部係各自具有連接部與配線部。連接部係被連接於電極上之部分,配線部係延伸於連接部與捲芯部之始捲位置(或終捲位置)之間之部分。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金屬線之始線部、及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金屬線之始線部亦可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上,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金屬線之終線部亦可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上。另一方面,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金屬線之終線部亦可沿相對於軸芯軸線方向傾斜之方向連接於電極上。「相對於軸芯軸線方向傾斜之方向」係與「軸芯軸線方向」相比相對於軸芯軸線之傾斜角度較大之方向。又,「沿橫方向彎曲」意指自與電極之對向方向來看,金屬線之始線部(或終線部)於配線部與連接部之間發生角度變化。金屬線之始線部沿橫方向彎曲之理由是因為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金屬線之始線部後,將該金屬線之始線部導向捲芯部之始捲位置。另一方面,金屬線之終線部沿橫方向彎曲之理由是因為自捲芯部之終捲位置抽出之金屬線之終線部被金屬線鉤掛具彎曲後連接於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
此處,以2條金屬線捲繞於軸芯之情形為例說明本發明之捲線方法。首先,藉由主軸夾具等旋轉機構保持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其次,以鉤狀銷卡住2條金屬線之始端部,且自出線口抽出2條金屬線,且使出線口自一端側凸緣部之外側朝內側移動,又將2條金屬線之始線部沿軸芯軸線方向分別配置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並藉由接合 器件連接。藉此,2條金屬線之始線部係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上。本說明書中,「軸芯軸線方向」未必要與軸芯軸線方向嚴格平行,只要以至少連結電極之內側緣(捲芯部側)與外側緣(凸緣部外側面側)之間之方式延伸即可。如此,金屬線之始線部因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故可抑制金屬線之始線部與電位不同之電極短路。在將金屬線之始線部連接於電極後,將2條金屬線相對於軸芯軸方向導向橫方向,且利用旋轉機構使軸芯旋轉,藉此將2條金屬線一併捲繞於捲芯部。
捲繞步驟結束後,將金屬線鉤掛具插入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且將2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自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導向外側。一金屬線可不接觸金屬線鉤掛具而僅被引導向凸緣部外側,並沿軸芯軸線方向固定於電極上。另一金屬線係於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鉤掛該金屬線之終線部,且彎曲該金屬線。該彎曲與先前之捲線裝置之壓線構件不同,因僅沿橫方向彎曲金屬線,故可減輕對金屬線施加之負荷,且可抑制傷痕或斷線。於金屬線彎曲後,保持該終線部之張力之狀態連接於對應之電極。該情形時,彎曲之金屬線之終線部係沿相對於軸芯軸線方向傾斜之方向或平行而連接固定於電極。此處,架於捲芯部與電極之間之金屬線因於其中途藉由鉤掛具而改變角度,故可確保該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而可抑制短路。如此,完成線圈零件。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複數個電極之軸芯之情形(換言之,於各凸緣部具有複數個腳部,且於腳部之安裝面具有電極之情形),藉由對槽部插入金屬線鉤掛具直至其前端成突出於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或更靠近捲芯部側之狀態,藉此可容易地以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彎曲金屬線之終線部。尤其,於鉤掛具之前端比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更朝捲芯部側突出之情形時,金 屬線容易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可使金屬線之彎曲位置穩定,且擴大該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
金屬線鉤掛具之插入方向係任意,可考慮例如自軸芯軸線方向外側朝槽部沿水平方向插入之方法、或自軸芯之上方插入之方法等。 使金屬線鉤掛具與軸芯之軸方向平行地前後移動之情形時,即自軸芯軸線方向外側朝槽部沿水平方向插入之情形時,可抑制引導金屬線之出線口與金屬線鉤掛具之干涉,且因未對軸芯施加按壓力,故可減輕對軸芯之負荷。
如為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情形,3條金屬線中、2條或1條金屬線之終線部接近於不同電位之電極,與2線共模扼流線圈相比,產生短路之風險變高。將本發明應用於例如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情形時,亦可將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設為二股狀,且於各前端部分別鉤掛2條金屬線並彎曲。即,亦可採用於軸芯之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之凸緣部分別形成3個電極,於該等電極間之凸緣部之部位分別形成2個槽部,且於金屬線鉤掛具設置有分別被插入另一端側凸緣部之2個槽部之2條凸部之構造。該情形時,可確保2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與不同電位之電極之距離,且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
再者,於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情形時,亦可採用於金屬鉤掛具設置有僅被插入另一端側凸緣部之2個槽部中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槽部中之1條凸部之構造。於該情形時,可僅將連接於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最遠之電極的金屬線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且沿橫方向彎曲。另,連接於中央之電極的金屬線之終線部未沿橫方向彎曲(未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而連接於中央之電極。因此,如上所述,與鉤掛2條金屬線之終線部之情形相比,可使抽出金屬線之出線口之動作簡易化,且可縮短作業時間。
軸芯亦可採用於凸緣部之捲芯部側之側部、或凸緣部與捲芯部 之間,具有無電極之間隔部之構造。此處,間隔部係用以於捲芯部與電極之間於軸芯軸線方向空開間隔之無電極之部分。於軸芯形成有此間隔部之情形,因可將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擴大間隔部之量,故具有可進而降低產生短路風險之優點。間隔部亦可設置於凸緣部之捲芯部側之側部,亦可設置於凸緣部與捲芯部之間。於3線共模扼流線圈中,於如上所述中央之金屬線之終線部未沿橫方向彎曲而連接於中央之電極之情形,該金屬線之終線部與鄰近之電極(電位不同之電極)接近,有產生短路之風險提高之可能性。該情形時,只要預先於凸緣部之捲芯部側或凸緣部與捲芯部之間形成間隔部,即可藉由該間隔部確保中央金屬線之終線部與鄰近電極之距離,又可省略金屬線之彎曲操作,且抑制短路。
本發明除可應用於2線共模扼流線圈、3線共模扼流線圈外,同樣可應用於4線共模扼流線圈或使用4條金屬線之脈衝變壓器型線圈等,使用了複數條金屬線之多線捲線型線圈零件。
於本發明中,旋轉機構係為了夾緊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並旋轉而構成,金屬線鉤掛具及其作動裝置亦可採用設置於與旋轉機構不同之固定部之構成。旋轉軸芯之方法有單側支持方式與兩側支持方式,於單側支持方式中不須夾緊另一端側凸緣部,且不必對準軸芯,因而可使驅動機構簡易化。該情形時,藉由將本發明之金屬線鉤掛具設置於與旋轉機構不同之固定部,只要在連接金屬線之終線部時僅使金屬線鉤掛具作動即可,能一面減輕施加於軸芯之負擔一面抑制短路。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之捲線方法及捲線裝置,因至少1條金屬線之終線部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且沿橫方向彎曲,而不會如先前之捲線裝置般對金屬線進行按壓等之施加負荷,故可減輕金屬線受損傷,且可抑制傷痕或斷線。於彎曲金屬線後,因其終線部連接於對應之電 極,故可確保該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而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其結果,可提供可靠性較高之線圈零件。
再者,根據本發明之線圈零件,因至少1條金屬線之終線部於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沿橫方向彎曲,且自該彎曲位置朝終捲位置延伸,故可確保該金屬線與電位不同之電極之距離,且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其結果,可提供可靠性較高之線圈零件。又,因金屬線之終線部係沿橫方向彎曲,而不會如先前般按壓金屬線等之施加負荷,故可減輕金屬線受損傷,且可抑制傷痕或斷線。
1‧‧‧線圈零件
1A‧‧‧捲線型線圈零件
1B‧‧‧線圈零件
1C‧‧‧3線共模扼流線圈
1D‧‧‧3線共模扼流線圈
1E‧‧‧3線共模扼流線圈
1F‧‧‧脈衝變壓器
1G‧‧‧2線共模扼流線圈
2‧‧‧軸芯
3‧‧‧捲芯部
3a‧‧‧始捲位置
3b‧‧‧終捲位置
4‧‧‧凸緣部
4a‧‧‧槽部
4b‧‧‧槽部
4c‧‧‧間隔部
4d‧‧‧間隔部
4e‧‧‧間隔部
5‧‧‧凸緣部
5a‧‧‧槽部
5b‧‧‧槽部
5c‧‧‧間隔部
5d‧‧‧間隔部
5e‧‧‧間隔部
6a~6d‧‧‧電極
7a~7d‧‧‧電極
10‧‧‧金屬線
10a‧‧‧始線部
10a1‧‧‧連接部
10b‧‧‧終線部
10b1‧‧‧連接部
10b2‧‧‧配線部
11‧‧‧金屬線
11a‧‧‧始線部
11a1‧‧‧連接部
11a2‧‧‧配線部
11b‧‧‧終線部
11b1‧‧‧連接部
11b2‧‧‧配線部
12‧‧‧金屬線
12a‧‧‧始線部
12a1‧‧‧連接部
12a2‧‧‧配線部
12b‧‧‧終線部
13‧‧‧金屬線
13a‧‧‧始線部
13b‧‧‧終線部
20‧‧‧捲線裝置
21‧‧‧主軸夾具
22‧‧‧本體部
22a‧‧‧夾具部
23a‧‧‧夾具部
23‧‧‧可動部
24‧‧‧伺服馬達
25‧‧‧金屬線夾鉗
26a‧‧‧鉤銷
26b‧‧‧鉤銷
30‧‧‧支持台
31‧‧‧金屬線夾鉗
32a‧‧‧鉤銷
32b‧‧‧鉤銷
33‧‧‧缸體
34‧‧‧金屬線鉤掛具
35‧‧‧金屬線鉤掛具
35a‧‧‧凸部
35b‧‧‧凸部
35c‧‧‧連結部
36‧‧‧金屬線鉤掛具
36a‧‧‧缺口部
37‧‧‧金屬線鉤掛具
37a‧‧‧凸部
37b‧‧‧凸部
37d‧‧‧C面
38‧‧‧金屬線鉤掛具
39‧‧‧金屬線鉤掛具
40‧‧‧出線口
41‧‧‧出線口
45‧‧‧加熱片
46‧‧‧加熱片
100‧‧‧線圈零件
101‧‧‧軸芯
102‧‧‧捲芯部
103‧‧‧凸緣部
104‧‧‧凸緣部
105~108‧‧‧電極
110‧‧‧金屬線
110a‧‧‧始線部
110b‧‧‧終線部
110b1‧‧‧連接部
110b2‧‧‧配線部
120‧‧‧金屬線
120a‧‧‧始線部
120a1‧‧‧連接部
120a2‧‧‧配線部
120b‧‧‧終線部
200‧‧‧線圈零件
201‧‧‧壓線構件
300‧‧‧3線共模扼流線圈
301~303‧‧‧金屬線
301b‧‧‧終線部
302a‧‧‧始線部
302b‧‧‧終線部
303a‧‧‧始線部
304‧‧‧電極
305‧‧‧電極
308‧‧‧電極
309‧‧‧電極
310‧‧‧壓線構件
400‧‧‧3線共模扼流線圈
e‧‧‧距離
P1‧‧‧彎曲點
P2‧‧‧彎曲點
S1‧‧‧接觸點
S2‧‧‧接觸點
S3‧‧‧近接點
S4‧‧‧近接點
S5‧‧‧近接點
S6‧‧‧近接點
X‧‧‧座標軸
Y‧‧‧座標軸
Z‧‧‧座標軸
δ1‧‧‧距離
δ2‧‧‧距離
圖1(a)~(d)係本發明之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1實施例(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俯視圖、前視圖、A-A線剖視圖及B-B線剖視圖。
圖2係第1實施例之捲線型線圈零件之變化例(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俯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捲線裝置之一例之前視圖(a)及俯視圖(b)。
圖4係圖3所示之捲線裝置之第1步驟之前視圖(a)及俯視圖(b)。
圖5係圖3所示之捲線裝置之第2步驟之前視圖(a)及俯視圖(b)。
圖6係圖3所示之捲線裝置之第3步驟之前視圖(a)、俯視圖(b)、C-C線剖視圖(c)。
圖7係第3步驟之部分立體圖。
圖8(a)、(b)係本發明之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2實施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俯視圖及B-B線剖視圖。
圖9係顯示彎曲圖8所示之線圈零件之終線部之方法之俯視圖。
圖10係顯示彎曲圖8所示之線圈零件之終線部之方法之立體圖。
圖11(a)、(b)係金屬線鉤掛具之其他例之立體圖。
圖12(a)、(b)係本發明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第3實施例之俯視圖 及前視圖。
圖13係本發明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第4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第5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5(a)、(b)係將本發明應用於脈衝變壓器之第6實施例之俯視圖及側視圖。
圖16係本發明之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第7實施例之俯視圖。
圖17係先前之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18(a)、(b)係先前之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其他例之俯視圖及B-B線剖視圖。
圖19(a)、(b)係先前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一例(a)及其他例(b)之俯視圖。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1實施例-
圖1係利用本發明之捲線方法製造之線圈零件1之一例,此處顯示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例。本線圈零件1包括包含磁性體之軸芯2。軸芯2於其中央部具有捲芯部3,且於軸方向兩端部具有一對凸緣部4、5。捲芯部3係設為具有上下表面及兩側面之長方體狀,於其捲芯部3之周面,排列捲繞有2條金屬線10、11。另,於圖1中將軸芯2之軸方向設為Y軸,與其垂直之水平方向設為X軸,鉛直方向設為Z軸。
於凸緣部4、5之安裝面側(雖於圖1中顯示成上側,但在朝電路基板安裝時則為下表面側),分別設置2個腳部(合計4個),且於包含該等腳部之頂面之周面形成有電極6a、6b、7a、7b。另,電極6a~7b亦可僅形成於腳部之頂面。電極6a與6b之間、及電極7a與7b之間,分別形成有槽部4a、5a。電極6a~7b係藉由具有由例如Ag、Ag-Pd、Ag-Pt等形成之10~30μm之膜層之基底電極、與形成於其上之由Ni、Sn、Sn-Pd等形成之1~30μm左右之鍍敷層而形成。另,基底電極通常以DIP 塗敷、印刷、濺鍍等形成。此時,形成於腳部頂面之電極6a~7b亦可以實質大致相同之形狀及大致相同之面積形成。
金屬線10、11係以Cu、Ag、Au等之金屬導線形成,且於其表面形成有絕緣皮膜。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係分別與軸芯軸線大致平行(與凸緣部4之外壁面大致成直角)而連接於一端側凸緣部4之電極6a、6b上。另一方面,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係與軸芯軸線大致平行(與凸緣部5之外壁面大致成直角)而連接於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電極7b上,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係沿相對於軸芯軸線傾斜之方向連接於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電極7a上。作為連接方法,使用例如焊接、熱壓接、熔接、點熔接等多種方法。
如圖1(c)所示,一金屬線10之始線部10a係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固定於電極6a之頂面後,自凸緣部4之內側緣朝捲芯部3沿縱方向(Z方向)彎曲,且以最短距離朝捲芯部3之始捲位置3a捲繞。另一金屬線11之始線部11a具有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固定於電極6b之頂面之連接部11a1、及於凸緣部4之內側緣沿橫方向彎曲後自凸緣部4之內側緣朝捲芯部3之始捲位置3a直線延伸之配線部11a2,且朝捲芯部3捲繞。因如此於始線部11a之連接部11a1與配線部11a2之間發生角度變化,故可確保金屬線11之始線部11a與電位不同之電極6a之距離δ1(參照圖1(a)),而可抑制短路。另,「沿橫方向彎曲」意指自與電極之對向方向來看,於金屬線11之始線部11a之連接部11a1與配線部11a2之間發生角度變化。
又,如圖1(d)所示,一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係其配線部10b2自捲芯部3之終捲位置3b朝傾斜上方被抽出,且於與凸緣部5之內側面大致相同之位置(彎曲點P1)沿橫方向彎曲後,連接部10b1沿相對於軸芯軸線方向傾斜之方向連接固定於電極7a之頂面。如此,因終線部10b於配線部10b2與連接部10b1之間發生角度變化,故可確保該金屬線10 與電位不同之電極7b之距離δ2(參照圖1(a)),且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另一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係自捲芯部3之終捲位置3b沿正上方向被抽出,且於凸緣部5之內側緣沿縱方向彎曲後,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7b。
雖於圖1中,顯示連接於電極6a、6b之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係與軸芯軸線平行,且連接於電極7b之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亦與軸芯軸線平行之例,但未必嚴格平行,亦存在根據金屬線之引導方向、或電極位置與捲芯部之側面之關係而產生傾斜之情形。
於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本實施例之線圈零件1中,具有如下述作用效果。
(1)因金屬線未接近或接觸鄰接之電極,故絕緣可靠性高。
(2)因電極之電極面積大致均一,故可穩定確保壓接品質及電極固著力。
(3)因有效使用捲繞寬,故獲得捲數,容易取得L值。
(4)由於未過量彎曲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故斷線或傷痕等之損傷較少。
(5)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係自終捲位置3b沿直線狀延伸,於電極7a之內側緣附近彎曲後立即固定於電極7a,故金屬線10未發生鬆弛。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捲線型線圈零件之變化例1A。於圖1中顯示將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於與凸緣部5之內側面大致相同位置(P1)彎曲之例,於圖2之例中,終線部10b於較凸緣部5之內側面更朝捲芯部3側突出之位置(P2)彎曲。即,彎曲點P2係較凸緣部5之內側面更朝捲芯部3側偏移距離e。其可藉由將後述之金屬線鉤掛具34以其前端部較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內側面更朝捲芯部3側突出之方式插入而達成。其結果,可擴大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與電位不同之電極7b之距離δ2,而可進而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
-捲線裝置-
圖3係顯示用以於上述之捲線型線圈零件1捲繞金屬線10、11之捲線裝置之一例。該捲線裝置20大致包含主軸夾具21、支持台30、及供抽出2條金屬線10、11之出線口40、41。此處,將主軸夾具21與支持台30之對向方向(軸芯軸線方向)設為Y軸,將與其正交之方向(水平方向)設為X軸,且鉛直方向設為Z軸。
主軸夾具21包含本體部22與可動部23,可動部23可相對於本體部22利用未圖示之作動器件沿接近、離開方向(X軸方向)移動。本體部22與可動部23於夾具部22a、23a間可固持軸芯2之始線側之凸緣部4之兩側緣、即X軸方向之兩側緣。此處,以使電極6a~7b朝上側之方式固持軸芯2。於本體部22之後部,設置有使本體部22與可動部23一體以水平軸(Y軸)為中心軸旋轉驅動之伺服馬達24。於本體部22之上表面設置有金屬線夾鉗25與2條鉤銷26a、26b。鉤銷26a、26b之位置係設定成於將金屬線10、11之一端部固定於金屬線夾鉗25,且以將金屬線10、11分別鉤掛於鉤銷26a、26b之狀態使出線口40、41沿Y軸方向移動時,可將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沿Y軸方向(與軸芯軸線平行)配置於電極6a、6b之中央部上之位置。
支持台30係固定於特定位置之構件,於其上表面設置有金屬線夾鉗31與2條鉤銷32a、32b。一鉤銷32a之位置係設定成以鉤掛於下述之金屬線鉤掛具34之狀態自軸線2抽出金屬線10,且鉤掛於該鉤銷32a時,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傾斜橫跨於電極7a上之位置。另一鉤銷32b之位置係設定成於自軸芯2抽出之金屬線11之終線部分別鉤掛於鉤銷32b,且固定於金屬線夾鉗31時,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於電極7b上與軸芯軸線大致平行之位置。於支持台30,設置鉤掛具作動裝置之一例即缸體33,藉由該缸體33,使金屬線鉤掛具34可沿軸芯軸線方向(Y軸方向)進退而被安裝。即,金屬線鉤掛具34可於後退位置與前進位置 之2位置間移動,於前進位置中金屬線鉤掛具34被插入至軸芯2之凸緣部5之槽部5a,金屬線鉤掛具34之前端以於與凸緣部S之內側面相同面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突出之方式設定。
另,於圖3中將缸體33設置於支持台30,但亦可設置於與支持台30不同之固定部。又,金屬線鉤掛具34之作動方向並未限定於以水平方向前後移動者,例如亦可為沿垂直方向升降者、或可繞水平支軸旋轉之臂。該實施例之金屬鉤掛具34為長方體形狀之組塊,但只要前端具有鉤掛金屬線11之功能,則其形狀為任意。為了穩定進行金屬線之鉤掛,金屬鉤掛具34之縱方向(Z方向)尺寸較佳大於槽部5a之深度。即,在插入至槽部5a之狀態下,金屬鉤掛具34之一部分較佳自槽部5a朝上方突出。
出線口40、41係藉由未圖示之保持構件分別保持,可沿XY方向(或XYZ方向)移動,且可自由改變金屬線間隔。於軸芯2之凸緣部4、5之上方位置,配置有可沿上下方向作動之加熱片45、46。一加熱片45係以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配置於電極6a、6b上之狀態下降,且將始線部10a、11a連接於電極6a、6b。另一加熱片46係以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配置於電極7a、7b上之狀態下降,且將終線部10b、11b連接於電極7a、7b。另,於加熱片46之作動時,同時金屬鉤掛具34亦成插入至凸緣部5之槽部5a之狀態,因而未與金屬鉤掛具34產生干涉,加熱片46亦可設為能僅加熱電極7a、7b之二股之凸形狀。
-捲線裝置之作動說明-
此處,參照圖4~圖6說明包含上述構成之捲線裝置20之動作。圖4係顯示第1步驟。於第1步驟中,主軸夾具21之夾具部22a、23a以電極6a~7b朝上側之方式固持軸芯2之凸緣部4之兩側面。將自出線口40、41抽出之金屬線10、11之一端部固定於金屬線夾鉗25,且以將金 屬線10、11分別鉤掛於鉤銷26a、26b之狀態,使出線口40、41朝軸芯2上沿Y軸方向移動。即,藉由將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自一端側凸緣部4之外側導向內側,於電極6a、6b上沿Y軸方向配置始線部10a、11a。該狀態下,使加熱片45下降,且將始線部10a、11a連接於電極6a、6b。連接後,加熱片45再上升。
圖5係第2步驟,以使出線口40、41自軸芯2上沿橫方向(X方向)移動之狀態,驅動伺服馬達24,且使主軸夾具21旋轉。亦即,使軸芯2旋轉。藉由於旋轉之同時使出線口40、41朝Y方向及X方向移動,而於軸芯2之捲芯部3並列捲繞2條金屬線10、11。藉此,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係避免與鄰接之電極6a、6b接觸而佈設,且賦予特定張力而捲繞。
圖6係第3步驟,結束金屬線10、11對捲芯部3之特定次數之捲線作業,使主軸夾具21之旋轉停止於電極6a~7b朝上側之位置。接著,使金屬線鉤掛具34朝插入軸芯2之凸緣部5之槽部5a之位置前進。此處,使出線口40、41沿XY方向作動,將一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34之前端部且自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內側導向外側,藉此彎曲終線部10b並沿傾斜方向配置於電極7a上。相反,若將金屬線10自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內側導向外側後將金屬鉤掛具34插入至槽部5a且彎曲終線部10b,則存在金屬線鉤掛具34與終線部10b之接觸位置出現偏移並與金屬線10發生摩擦之可能性。於本實施形態中,因藉由將金屬線鉤掛具34插入至槽部5a後將金屬線10自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內側導向外側而彎曲終線部10b,故未對金屬線10作用過量之按壓力,不存在使金屬線10損傷或斷線之虞。另一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係藉由自捲芯部於電極7b上直線地引導,而沿Y軸方向配置於電極7b上。在兩條金屬線10、11分別經由鉤銷32a、32b固定於金屬線夾鉗31後,使加熱片46下降,將終線部10b、11b連接於電極7a、7b(如圖6之 (c)所示)。於連接之同時或其後,藉由沿凸緣部4、5之外壁面切斷金屬線10、11,而完成圖1或圖2所示之線圈零件1。
圖7係第3步驟之詳細圖。如圖所示,金屬線鉤掛具34係沿Y軸方向被插入軸芯2之凸緣部5之槽部5a,且成金屬線鉤掛具34之前端朝與凸緣部5之內側面相同面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突出之狀態。藉由一面將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34之前端部一面自凸緣部5之內側導向外側,終線部10b以沿傾斜方向橫跨於電極7a上之方式配置。於該狀態下,藉由加熱片46,使終線部10b連接於電極7a之中心部。因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藉由金屬線鉤掛具34之前端部(角部)於特定位置彎曲,故金屬線10之位置未出現偏移。亦即,延伸於電極7a與捲芯部3之間之終線部10b以與電極7b保持距離之方式附形佈設,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因此,可製造穩定品質之線圈零件。另,亦可於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之彎曲位置即金屬線鉤掛具34之前端部(角部)形成適當C面或R面,進而減輕金屬線之負荷。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2實施例-
圖8係顯示線圈零件之第2實施例。該線圈零件1B係顯示將本發明應用於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例,且與圖1相同或對應之部分係附註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於軸芯2之凸緣部4、5之安裝面側形成3個腳部,且於其表面分別形成有電極6a~6c、7a~7c。因此,於電極6a~6c之間形成槽部4a、4b,且於電極7a~7c之間形成有槽部5a、5b。於捲芯部3之周面,排列捲繞有3條金屬線10、11、12。金屬線10之始線部10a連接於電極6a,金屬線11之始線部11a連接於電極6b,金屬線12之始線部12a連接於電極6c。金屬線10、11、12之始線部10a、11a、12a相對於各電極6a~6c之連接方向,亦即連接部10a1、11a1、12a1之方向係被設為大致軸芯軸線方向。始線部11a之配線部11a2係相對於連接部11a1沿橫方向彎曲,始線部12a之配線部12a2係相對於連接部12a1沿 橫方向彎曲。因此,防止金屬線11之始線部11a與不同電位之電極6a接觸,且防止金屬線12之始線部12a與不同電位之電極6b接觸。金屬線10、11、12之始線部10a、11a、12a相對於電極6a~6c之連接方法與說明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圖4同樣,可藉由將金屬線10~12之始線部10a~12a自一端側凸緣部4之外側導向內側,而將始線部10a~12a沿大致軸芯軸線方向配置於電極6a~6c上。
金屬線10、11、12之終線部10b、11b、12b分別連接於電極7a~7c。其中,因金屬線12之終線部12b係自捲芯部3朝正上之電極7c抽出,故對於電極7c沿大致軸芯軸線方向連接。另一方面,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係自捲芯部3朝傾斜上方被抽出,沿相對於軸芯軸線傾斜方向連接於電極7a、7b。此時,如圖9、圖10所示,將金屬線鉤掛具35之凸部35a、35b以其前端部突出於與凸緣部5之內側面相同面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狀態插入於電極7a、7b、7c之間之槽部5a、5b。若以該狀態一面將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35之凸部35a、35b一面自凸緣部5之內側導向外側,則終線部10b、11b於金屬線鉤掛具35之凸部35a、35b之前端沿橫方向彎曲。亦即,於終線部10b之連接部10b1與配線部10b2之間發生角度變化,且於終線部11b之連接部11b1與配線部11b2之間發生角度變化。因此,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分別繞電位不同之電極7b、7c迂迴彎曲,可確保該等電極7b、7c與終線部10b、11b之距離δ1、δ2(參照圖8)。其結果,可降低產生短路之風險。
該實施例之金屬線鉤掛具35係採用具備插入至槽部5a、5b之凸部35a、35b、及連結該等之連結部35c之俯視時大致U字形狀。尤其,連結部35c之上表面較佳較凸部35a、35b之上表面更低(期望與電極7b之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較其更低)而形成。藉由沿該連結部35c之上表面通過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可抑制終線部11b自電極7b隆起。因此,自 上方降下加熱片且將終線部11b連接於電極7b時,可不過量彎曲地連接終線部11b。
圖11係顯示金屬線鉤掛具之各種變化例。圖11之(a)係可應用於2線共模扼流線圈之金屬線鉤掛具36之例,且於其前端部下表面形成缺口部36a者。利用缺口部36a易於穩定地鉤掛金屬線,可簡單地進行金屬線之彎曲。圖11之(b)係可應用於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金屬線鉤掛具37之例,且於凸部37a、37b之前端部下表面形成C面37d者。藉由以該C面37d鉤掛金屬線,可使金屬線穩定彎曲。另,具有缺口部或C面之金屬線鉤掛具除可應用於2線共模扼流線圈、3線共模扼流線圈以外,亦可應用於下述之脈衝變壓器等。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3實施例-
圖12係顯示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其他例1C。於圖8所示之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情形,電極6a~6c、7a~7c自凸緣部4、5之外側面連續形成至內側面,但於該實施例中,於凸緣部4、5之內側部(捲芯部側之側部)形成有不具有電極之間隔部4c、5c。再者於該實施例中,使用具有僅插入2個槽部5a、5b中位於距離終捲位置3b較遠之位置之槽部5a之1條凸部之金屬線鉤掛具38。於該情形時,因僅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藉由金屬線鉤掛具38沿橫方向彎曲,故可確保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與電位不同之電極7b之距離δ1。尤其,因於凸緣部5之內側部(捲芯部側之側部)設置有間隔部5c,故可使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之彎曲點自電極7a沿Y軸方向遠離,且可擴大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與電極7b之距離δ1。
使用如圖9、圖10所示般二股狀之金屬線鉤掛具35之情形,為了將3條金屬線10~12內之2條鉤掛於金屬線鉤掛具35,金屬線出線口之動作變得複雜,有作業時間變長之可能性。與此相對,如圖12所示僅將金屬線鉤掛具38插入一槽部5a之方法係只要僅將1條金屬線10鉤掛 於金屬線鉤掛具38即可,因而具有使金屬線出線口之動作簡易化,可縮短作業時間之優點。
於圖12之實施例中,因未接觸金屬線鉤掛具38之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自捲芯部3之終捲位置3b直線(未沿橫方向彎曲)地被抽出,且連接於電極7b,故有終線部11b與鄰近電極7c接近之可能性。然而,於該實施例中,因於凸緣部5之內側部(捲芯部側之側部)具有無電極之間隔部5c,故即使未彎曲終線部11b,亦可確保終線部11b與電極7c之距離δ2,且預防短路之產生。另,僅彎曲一條金屬線10之該捲線方法亦可應用於凸緣部4、5之內側部不具有間隔部4c、5c之軸芯,但期望應用於即便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未沿橫方向彎曲亦不與電位不同之電極7c接觸之形狀之軸芯。另,於圖12中,顯示僅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沿橫方向彎曲,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未沿橫方向彎曲之例,當然亦可使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之兩者彎曲。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4實施例-
圖13係顯示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進而其他例1D。該實施例係於凸緣部4、5與捲芯部3之間,形成較捲芯部3更寬且相同厚度之間隔部4d、5d者。藉由間隔部4d可使捲芯部3之始捲位置3a自電極6a~6c沿Y軸方向遠離,且可抑制始線部11a、12a與電位不同之電極6a、6b之短路。同樣,因藉由間隔部5d可使捲芯部3之終捲位置3b自電極7a~7c沿Y軸方向遠離,故可抑制終線部10b、11b與電位不同之電極7b、7c之短路。於圖13中,2條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沿橫方向彎曲,但亦可與圖12同樣,中央之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未沿橫方向彎曲而與電極7b連接。另,於圖13中,顯示僅於凸緣部4、5之頂面設置電極6a~6c、7a~7c之例,但當然亦可於腳部之周圍設置電極。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5實施例-
圖14係顯示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進而其他例1E。於該實施例中, 於凸緣部4、5與捲芯部3之間,形成自形成有電極6a~6c、7a~7c之頂面朝捲芯部3之上表面傾斜之間隔部4e、5e者。可藉由間隔部4d使卷芯部3之始捲位置3a自電極6a~6c沿Y軸方向遠離,且可降低始線部11a、12a與電位不同之電極6a、6b產生短路之風險。同樣,因可藉由間隔部5d使捲芯部3之終捲位置3b自電極7a~7c沿Y軸方向遠離,故可降低終線部10b、11b與電位不同之電極7b、7c產生短路之風險。於圖14中,將2條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沿橫方向彎曲,但亦可與圖12同樣,使中央之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不沿橫方向彎曲而與電極7b連接。又,於圖14中僅於凸緣部4、5之頂面設置電極6a~6c、7a~7c,但當然亦可於間隔部4e、5e之一部分設置電極。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6實施例-
圖15係顯示將本發明應用於脈衝變壓器之例。圖15之(a)為俯視圖,(b)為側視圖。該脈衝變壓器1F係於軸芯2之一端側凸緣部4之安裝面具有4個電極6a~6d,且於另一端側凸緣部5之安裝面具有4個電極7a~7d。於中央之2個電極6b、6c之間、及7b、7c之間分別形成有槽部4a、5a。首先最初,2條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6b、6d,且金屬線10、11例如沿逆時針方向捲繞於捲芯部3。捲繞結束後,金屬線鉤掛具39被插入至凸緣部5之槽部5a,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7a,且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藉由金屬線鉤掛具39之前端之一緣部沿橫方向彎曲,並沿傾斜方向連接於電極7c。
其次,其他2條金屬線12、13之始線部12a、13a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6a、6c,金屬線12、13沿與金屬線10、11相反之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捲繞於捲芯部3。捲繞結束後,對凸緣部5之槽部5a再次插入金屬線鉤掛具39,金屬線13之終線部13b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於電極7d,且金屬線12之終線部12b藉由金屬線鉤掛具39之前端之另 一緣部沿橫方向彎曲,且沿傾斜方向連接於電極7b。
如此於捲繞4條金屬線之脈衝變壓器1F中,藉由共通之金屬線鉤掛具39可進行2條金屬線11、12之彎曲。於該情形時,亦因不會藉由金屬線鉤掛具39施加過量負荷而可彎曲金屬線11、12,故可抑制該等金屬線11、12與不同電位之電極(例如7b、7c)之短路。
-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第7實施例-
圖16係顯示使用凸緣部4、5之寬尺寸與捲芯部3之寬尺寸大致相同之軸芯2之2線共模扼流線圈1G之例。與圖1相同或對應之部分係附註相同符號且省略重複說明。於該情形時,金屬線10、11之始線部10a、11a係與圖1同樣對於電極6a、6b沿軸芯軸線方向連接,但金屬線10、11之終線部10b、11b均沿相對於軸芯軸線方向傾斜方向連接於電極7a、7b。金屬線10之終線部10b相對於電極7a沿傾斜方向連接之理由係與上述實施例同樣由金屬線鉤掛具所造成之彎曲引起者,但金屬線11之終線部11b相對於電極7b沿傾斜方向連接之理由是因為捲芯部3之終捲位置3b與電極7b之中心於寬方向(X方向)發生偏移。
於上述實施例之捲線裝置中,顯示軸芯2之一端側凸緣部被主軸夾具21夾緊,另一端側凸緣部未被夾緊之例,但亦可採用於支持台30設置夾緊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夾具機構,且支持台30相對於主軸夾具21從動旋轉或一體旋轉之構成。該情形時,亦可將金屬線鉤掛具及其作動裝置設置於支持台30,亦可設置於其他固定部。將金屬線鉤掛具設置於從動旋轉或一體旋轉之支持台之情形時,將金屬線鉤掛具插入至槽部之步驟亦可為在將金屬線之始線部固定於電極上之步驟前、或於捲芯部捲繞金屬線之步驟前。
雖已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例,但某實施例之構成要件亦可應用於其他實施例,亦可組合複數之實施例之特徵。例如,2線共模扼流線圈所使用之金屬鉤掛具及其作動裝置亦可 應用於3線共模扼流線圈或脈衝變壓器,設置於3線共模扼流線圈之間隔部亦可應用於2線共模扼流線圈或脈衝變壓器。
1‧‧‧線圈零件
2‧‧‧軸芯
3‧‧‧捲芯部
5‧‧‧凸緣部
5a‧‧‧槽部
7a~7b‧‧‧電極
10b‧‧‧終線部
10b1‧‧‧連接部
10b2‧‧‧配線部
11b‧‧‧終線部
34‧‧‧金屬線鉤掛具
X‧‧‧座標軸
Y‧‧‧座標軸
Z‧‧‧座標軸

Claims (13)

  1. 一種多線捲線方法,其係於軸芯之捲芯部捲繞複數條金屬線而形成線圈零件之多線捲線方法,且係於上述軸芯之軸方向一端側與另一端側各自具有凸緣部,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與各金屬線連接之複數個電極,且於上述電極之間之凸緣部之位置形成有槽部之多線捲線方法,其包含: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始線部自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之外側導向內側,且將各金屬線之始線部配置並連接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之步驟;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相對於上述軸芯之軸方向導向橫方向,且於上述捲芯部一併捲繞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步驟;將金屬線鉤掛具以其前端部位於與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之方式,插入至上述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之步驟;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自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導向外側,且於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鉤掛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中除1條以外之其他至少1條之終線部,並保持張力之狀態彎曲該金屬線之步驟;及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配置並連接於對應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之步驟。
  2. 如請求項1之多線捲線方法,其中將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以其前端部較上述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更朝捲芯部側突出之方式插入。
  3. 一種多線捲線裝置,其係於軸芯之捲芯部捲繞複數條金屬線而形成線圈零件之多線捲線裝置,且係於上述軸芯之軸方向一端 側與另一端側各自具有凸緣部,於各凸緣部形成有其間具有槽部之與各金屬線連接之複數個電極,且於上述電極間之凸緣部之位置形成有槽部之多線捲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複數個出線口,其分別供給上述金屬線;移動機構,其使上述複數個出線口移動;旋轉機構,其使上述軸芯繞其軸心旋轉;接合器件,其將上述金屬線連接於上述電極;金屬線鉤掛具,其被插入至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及作動裝置,其使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作動;且藉由出線口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始線部自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之外側導向內側,將各金屬線配置於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且藉由上述接合器件連接;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相對於上述軸芯之軸方向導向橫方向,且使上述軸芯旋轉並於上述捲芯部一併捲繞上述複數條金屬線;將金屬線鉤掛具以其前端部位於與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之方式,插入至上述另一端側凸緣部之槽部;藉由上述出線口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自上述軸芯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導向外側,並於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之前端部鉤掛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中除1條以外之其他至少1條之終線部,且保持張力之狀態彎曲該金屬線;將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之終線部配置於對應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上,並藉由上述接合器件連接。
  4. 如請求項3之多線捲線裝置,其中將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以其前端 部較上述另一端側凸緣部之內側面更朝捲線部側突出之方式插入。
  5. 如請求項3之多線捲線裝置,其中上述金屬線鉤掛具之作動裝置係使上述金屬線鉤掛具與上述軸芯之軸方向平行地前後移動。
  6. 如請求項3之多線捲線裝置,其中於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之凸緣部各自形成3個電極,且於該等電極間之凸緣部之部位各自形成2個槽部;於上述金屬線鉤掛具設置有分別被插入至另一端側凸緣部之2個槽部之2條凸部;於上述凸部之前端彎曲3條金屬線中的2條金屬線。
  7. 如請求項3之多線捲線裝置,其中於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及另一端側之凸緣部各自形成3個電極,且於該等電極間之凸緣部之部位各自形成2個槽部;於上述金屬線鉤掛具設置僅被插入另一端側凸緣部之2個槽部中之距離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槽部之1條凸部;於上述凸部之前端彎曲3條金屬線中的1條金屬線。
  8. 如請求項3之多線捲線裝置,其中上述旋轉機構係以夾緊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並旋轉之方式構成;上述金屬線鉤掛具及上述作動裝置係設置於與上述旋轉機構不同之固定部。
  9. 一種捲線型線圈零件,其包含:軸芯,其具有捲芯部與形成於該捲芯部之兩端部之凸緣部,且於各凸緣部形成其間具有槽部之複數個電極;及複數條金屬線,其被捲繞於上述捲芯部,且始線部與終線部連接於上述電極;該捲線型線圈零件之特徵在於: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 極的上述金屬線之始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彎曲並朝上述始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始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沿橫方向彎曲並朝上述始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終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彎曲並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電極的上述金屬線之終線部具有連接於上述電極上之連接部、及於上述電極之捲芯部側緣部或較其更靠近捲芯部側之位置沿橫方向彎曲並自該彎曲位置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
  10. 如請求項9之捲線型線圈零件,其中上述軸芯係於上述凸緣部之捲芯部側之側部、或上述凸緣部與捲芯部之間,包含不具有電極之間隔部。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捲線型線圈零件,其中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係以第1至第3金屬線構成,於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及另一端側凸緣部各自形成3個電極;上述第1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最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1電極;上述第2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上述第1電極更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2電極;上述第3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 較上述第2電極更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3電極;上述第1金屬線之終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最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4電極,且連接於上述第4電極之連接部與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之間沿橫方向彎曲;上述第2金屬線之終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上述第4電極更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5電極,且連接於上述第5電極之連接部與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之間沿橫方向彎曲;上述第3金屬線之終線部係直線地被抽出且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上述第5電極更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6電極。
  12. 如請求項9或10之捲線型線圈零件,其中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係以第1至第3金屬線構成,於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及另一端側凸緣部各自形成3個電極;上述第1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最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1電極;上述第2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上述第1電極更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2電極;上述第3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始捲位置較上述第2電極更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3電極;上述第1金屬線之終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最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4電極,且連接於上述第4電極之連接部與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之間沿橫方向彎曲;上述第2金屬線之終線部係直線地被抽出且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上述第4電極更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5電極; 上述第3金屬線之終線部係直線地被抽出且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終捲位置較上述第5電極更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6電極。
  13. 如請求項9或10之捲線型線圈零件,其中上述複數條金屬線係以第1至第4金屬線構成,於上述軸芯之一端側凸緣部及另一端側凸緣部各自形成4個電極;上述第1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1始捲位置較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1電極;上述第2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1始捲位置較上述第1電極更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2電極;上述第3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2始捲位置較近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3電極;上述第4金屬線之始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2始捲位置較上述第3電極更遠之一端側凸緣部之第4電極;上述第1金屬線與第2金屬線係相對於上述軸芯之捲芯部沿特定方向捲繞;上述第3金屬線與第4金屬線係相對於上述軸芯之捲芯部沿與第1金屬線、第2金屬線相反之方向捲繞;上述第1金屬線之終線部係直線地被抽出且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1終捲位置較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5電極;上述第2金屬線之終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1終捲位置較上述第5電極更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6電極,且於連接於上述第6電極之連接部與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之間沿橫方向彎曲;上述第3金屬線之終線部係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2終捲位置較遠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7電極,且於連接於上述第7電 極之連接部與朝上述終捲位置延伸之配線部之間沿橫方向彎曲;上述第4金屬線之終線部係直線地被抽出且連接於距離上述捲芯部之第2終捲位置較上述第7電極更近之另一端側凸緣部之第8電極。
TW104115937A 2014-05-22 2015-05-19 Multi-wire winding method, multi-wire winding device and coil type coil parts TWI598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5790 2014-05-22
JP2014105789 2014-05-22
JP2014234198 2014-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4905A true TW201604905A (zh) 2016-02-01
TWI598900B TWI598900B (zh) 2017-09-11

Family

ID=54553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5937A TWI598900B (zh) 2014-05-22 2015-05-19 Multi-wire winding method, multi-wire winding device and coil type coil part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28770B2 (zh)
CN (1) CN106463258B (zh)
TW (1) TWI598900B (zh)
WO (1) WO20151782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9391B (zh) * 2016-02-09 2017-12-21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Winding coil manufacturing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3296B2 (ja) * 2016-09-23 2020-03-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処理装置、部品搬送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JP6875198B2 (ja) * 2017-05-31 2021-05-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6966722B2 (ja) * 2017-12-18 2021-11-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7205365B2 (ja) 2019-04-19 2023-01-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07080C2 (de) * 1993-03-06 1996-01-25 Amatech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Spulenanordnung mit mindestens einem 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 (IC), wobei eine Bildverarbeitungseinrichtung zur Bauelementpositionierung zum Einsatz kommen kann
JP4673499B2 (ja) * 2001-05-01 2011-04-20 コーア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コイル
JP3952971B2 (ja) * 2003-03-05 2007-08-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38931C (zh) * 2005-12-28 2009-09-09 崇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传导性电磁干扰的能量转换装置及绕制方法
JP5084408B2 (ja) * 2007-09-05 2012-11-2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巻線型電子部品
JP4796560B2 (ja) * 2007-10-11 2011-10-1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JP4836056B2 (ja) * 2008-03-17 2011-12-1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装置
JP4807397B2 (ja) * 2008-10-10 2011-11-02 Tdk株式会社 バルントランス
CN202695076U (zh) * 2012-05-21 2013-01-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
US8686822B2 (en) * 2011-08-22 2014-04-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urface mounted pulse transform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9391B (zh) * 2016-02-09 2017-12-21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Winding coil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78263A1 (ja) 2015-11-26
CN106463258A (zh) 2017-02-22
JP6428770B2 (ja) 2018-11-28
CN106463258B (zh) 2019-01-04
TWI598900B (zh) 2017-09-11
JPWO2015178263A1 (ja)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461B (zh) Multi-wire winding method, multi-wire winding device and coiled coil part
TWI598900B (zh) Multi-wire winding method, multi-wire winding device and coil type coil parts
CN101796599B (zh) 磁性零件
CN109935448B (zh) 线圈装置
JP6226066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51508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inding-type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02170729A (ja)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232265B2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72315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07150139A (ja) インダクタ
CN106469598B (zh) 一种多层绕组及其绕制方法
JP2015099909A (ja)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04568B2 (ja) チップ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05164901B (zh) 旋转电机用定子的制造方法
JP4044566B2 (ja) 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79769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巻線型電子部品
TWI438796B (zh) 變壓器與變壓器的製造方法
JP2005516410A (ja) 誘導素子
WO2019187845A1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コイル部品とそれらを備えた装置
US20200061735A1 (en) Magnet wire bonding method and bonding structure
JP2022071555A (ja)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52952B (zh) 磁性線圈的焊接方法
JP2010056273A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06278823A (ja) コイル部品の継線方法及び継線装置
WO2013190601A1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