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0584A -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0584A
TW201540584A TW104108934A TW104108934A TW201540584A TW 201540584 A TW201540584 A TW 201540584A TW 104108934 A TW104108934 A TW 104108934A TW 104108934 A TW104108934 A TW 104108934A TW 201540584 A TW201540584 A TW 2015405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windshield
slider
guide rail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7165B (zh
Inventor
Naoki Hara
Hiroo Takemur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7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71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以求達成擋風板之可動機構之小型化。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係在車輛前部固定有導軌82,在導軌82以可移動之方式設置有可動體87,且擋風板56被可動體87所支撐,在該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中,可動體87係具備有以可移動之方式安裝在導軌82上之滑塊部83、及支撐擋風板56之擋風板支撐部86,且在滑塊部83與擋風板支撐部86之間,設置有使支撐部86之移動量大於滑塊部83之滑動長度的連桿機構84。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可動式擋風板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習知,揭露有一種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技術中,跨坐型車輛之可動式擋風板,係藉由沿固定於車體之軌道狀之導引部而可上下移動地安裝之可動部所支撐,該可動部係構成為藉由推拉索(push cable)而可上下移動,該推拉索藉由電動馬達而進行伸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095250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於增加擋風板之移動量之情況,也需要增加可動部之移動量,因而必須增加導引部之長度。因此,擋風板之可動機構變為大型。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以求達成擋風板之可動機構之小型化。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係在車輛前部固定有導軌(82),在上述導軌(82)以可移動之方式設置有可動體(87),且擋風板(56)被上述可動體(87)所支撐,其特徵在於:上述可動體(87)係具備有以可移動之方式安裝在上述導軌(82)上之滑塊部(83)、及支撐上述擋風板(56)之支撐部(86),且在上述滑塊部(83)與上述支撐部(86)之間,設置有使上述支撐部(86)之移動量大於上述滑塊部(83)之滑動長度的連桿機構(84)。
在上述構成中亦可構成為,上述導軌(82)係形成為沿著車體前部而向後上方延伸之直線狀,上述支撐部(86)係配合上述滑塊部(83)之滑動位置而經由上述連桿機構(84)而相對於上述滑塊部(83)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及角度產生變化。
此外,在上述構成中亦可構成為,上述連桿機構(84)係包括有:第1連桿(91),其分別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滑塊部(83)及上述支撐部(86);第2連桿(92),其一端以可旋轉之方式被連結至車體;及第3連桿(93),其在上述滑塊部(83)設置有搖動中心,並且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支撐部(86),另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第2連桿(92)之另一端。
此外,在上述構成中亦可構成為,上述導軌(82)係設置有左右一對,上述連桿機構(84)係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對之導軌(82)之間。
此外,在上述構成中亦可構成為,連結有上述第2連桿(92)之車體側之固定部(101),係在側視下被配置在上述導軌(82)的下方。
由於本發明之可動體具備可移動地安裝於導軌之滑 塊部、及支撐擋風板之支撐部,且於滑塊部與支撐部之間設置有較滑塊部之滑動長度更大地增加支撐部之移動量之連桿機構,因此,可縮短設於車體之導軌,並可增大擋風裝置之移動量,可一面容易進行導軌之配置一面可圖達成擋風裝置之小型化。
此外,由於導軌形成為沿車體前部向後上方延伸之直線狀,支撐部根據滑塊部之滑動位置而經由連桿機構使相對於滑塊部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及角度變化,因此,藉由將導軌設為直線狀,可削減成本。此外,可根據滑塊部之滑動位置,變更支撐於支撐部之擋風板的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位置。此外,藉由改變支撐部之角度,即使於使擋風板上昇之狀態下也可使滑塊與擋風板之距離保持大致一定,從而可良好地維持機車騎士之辨識性。
此外,連桿機構包括:第1連桿,其分別可搖動地連結於滑塊部及支撐部;第2連桿,其一端可搖動地連結於車體;及第3連桿,其於滑塊部設置有搖動中心,並且一端可搖動地連結於支撐部,另一端可搖動地連結於第2連桿之另一端,因此,於滑塊部移動時,第3連桿可將第2連桿與第3連桿之連結部作為中心進行搖動,因而可以簡單之構成較滑塊部更大地增加支撐部之移動量。此外,藉由將連桿機構設為簡單之構成,可圖車輛前部之輕量化。
此外,由於導軌係左右設置一對,連桿機構係配置於左右一對之導軌之間,因此,可以導軌保護連桿機構,並可防止滑動構造之大型化。
此外,由於連結第2連桿之車體側之固定部,側視時配置於導軌之下方,因此,藉由於被導軌隱蔽之位置配置固定部,可獲得良 好之外觀並可防止惡作劇。
10‧‧‧二輪機車
11‧‧‧車體骨架
12‧‧‧前叉
13‧‧‧方向把手
14‧‧‧前輪
16‧‧‧引擎
17‧‧‧排氣裝置
18‧‧‧後叉
21‧‧‧後輪
23‧‧‧頭管
24‧‧‧主骨架
25‧‧‧樞軸板
26‧‧‧座軌
27‧‧‧樞軸
31‧‧‧燃料箱
31A‧‧‧駕駛人用座墊
31B‧‧‧同乘者用座墊
31C‧‧‧靠背
33‧‧‧車座
34‧‧‧後扶手
35‧‧‧置物箱
37‧‧‧車軸
38‧‧‧消音器
39‧‧‧車軸
42‧‧‧駕駛人用踏腳板
43‧‧‧同乘者用踏腳板
44‧‧‧主支架
46‧‧‧側支架
47‧‧‧車體罩殼
51‧‧‧前罩
52‧‧‧側罩
53‧‧‧下罩
54‧‧‧後罩
56‧‧‧擋風板
57‧‧‧擋風裝置
58‧‧‧側後罩
61‧‧‧前擋泥板
62‧‧‧後擋泥板
65‧‧‧頭燈
66‧‧‧前方向燈
67‧‧‧反射鏡
68‧‧‧儀錶
69‧‧‧空氣開口
71‧‧‧引擎護板
72‧‧‧霧燈
74‧‧‧尾燈單元
75‧‧‧桿式天線
76‧‧‧後方向燈
81‧‧‧支撐構件
81a‧‧‧安裝部
82‧‧‧導軌
83‧‧‧滑塊部
84‧‧‧連桿機構
86‧‧‧擋風板支撐部(支撐部)
86a‧‧‧擋風板支撐部之前面
87‧‧‧可動體
91‧‧‧第1連桿
91a‧‧‧端部
91b‧‧‧直線部
91c‧‧‧彎曲部
92‧‧‧第2連桿
92a、92b‧‧‧直線部
92c‧‧‧彎曲部
92E‧‧‧朝自導軌分離之方向搖動最大時之第2連桿
93‧‧‧第3連桿
93a、93b、93c‧‧‧直線部
93d‧‧‧彎曲部
93e‧‧‧彎曲部
94‧‧‧推拉索
94a‧‧‧外纜索
94b‧‧‧內纜索
95‧‧‧電動馬達
96‧‧‧推拉索驅動機構
97‧‧‧殼體
98A、98B‧‧‧滾筒
101‧‧‧連桿支撐部(固定部)
102‧‧‧支軸
103、141‧‧‧支軸
105‧‧‧滑塊側下支軸
106‧‧‧滑塊側上支軸
107‧‧‧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
108‧‧‧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
111、112‧‧‧直線
115‧‧‧鉛垂線
120‧‧‧擋風裝置
121‧‧‧導軌
122‧‧‧滑塊部
123‧‧‧擋風板支撐部
123A‧‧‧上支撐部
123B‧‧‧下支撐部
131‧‧‧下擋止部
132‧‧‧上擋止部
133‧‧‧中間擋止部
135‧‧‧支軸
136‧‧‧下滑塊部
137‧‧‧支軸
138‧‧‧上連桿
143‧‧‧上滑塊部
143a‧‧‧軸插入孔
144‧‧‧壓縮線圈彈簧
146‧‧‧下滑塊桿部
146a‧‧‧下滑塊基部
146b‧‧‧桿延長部
146c‧‧‧軸部
146d‧‧‧凸緣部
147‧‧‧桿終端部
圖1為顯示具備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擋風裝置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為顯示擋風裝置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
圖3為顯示擋風裝置之前視圖。
圖4為顯示擋風裝置之要部之左側視圖。
圖5為顯示擋風裝置之動作之第1作用圖。
圖6為顯示擋風裝置之動作之第2作用圖。
圖7為顯示使擋風板上昇最高時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
圖8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擋風裝置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
圖9為顯示擋風裝置之動作之剖視圖,圖9(A)為顯示擋風板處於最低之狀態之剖視圖,圖9(B)為顯示擋風板處於上昇中之狀態之剖視圖,圖9(C)為顯示擋風板處於最高之狀態之剖視圖。
下面,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說明中只要未特別記載,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的記載,與相對於車體之方向相同。此外,各圖所示之符號FR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E表示車體左側。
<第1實施形態>
圖1為顯示具備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擋風裝置57之二輪機車10之左側視圖。
二輪機車10具備車體骨架11、前叉12、方向把手13、前輪 14、引擎16、排氣裝置17、後叉18、及後輪21。
車體骨架11具備頭管23、左右一對之主骨架24、左右一對之樞軸板25、及左右一對之座軌26。
頭管23係配置於車體骨架11之前端部,可操縱地支撐前叉12。主骨架24係自頭管23朝左右之後方斜下方延伸。於主骨架24之下部支撐有引擎16,且於上部支撐有燃料箱31。樞軸板25連接於主骨架24之後部。座軌26係自樞軸板25之前部及後部朝後方斜上方延伸。於座軌26之前部支撐有車座33,於後部支撐有後扶手34及置物箱35。
前叉12之上部安裝有方向把手13,且於下部經由車軸37支撐前輪14。排氣裝置17具備自引擎16延伸之排氣管(未圖示)、及安裝於排氣管之後端之消音器38。後叉18係可上下搖動地支撐於設在樞軸板25之樞軸27,且由設於後叉18之後端部之車軸39支撐後輪21。於後叉18之後端部與車體骨架11之間設置有後緩衝單元(未圖示)。
車座33配置於燃料箱31之後方,具備供駕駛人就坐之駕駛人用座墊31A、高出一階地形成於駕駛人用座墊31A之後方且供同乘者就坐之同乘者用座墊31B、及同乘者用之靠背31C。此外,於車體骨架11之樞軸板25安裝有供駕駛人擱腳之左右一對之駕駛人用踏腳板42、及供同乘者擱腳之左右一對之同乘者用踏腳板43。此外,於車體骨架11安裝有主支架44、側支架46及車體罩殼47。
車體罩殼47具備覆蓋車體前方之前罩51、覆蓋車體側部之左右一對之側罩52、覆蓋車體下部之下罩53、及覆蓋車體 後部之後罩54。於前罩51設置有自動地使擋風板56上下移動之擋風裝置57。於後罩54一體地形成有左右一對之側後罩58。此外,於前叉12安裝有自上方覆蓋前輪14之前擋泥板61,於後罩54安裝有自上方覆蓋後輪21之後擋泥板62。
前罩51係於前面設置有頭燈65,於上部設置有擋風板56,於左右端設置有內置前方向燈66之左右一對之反射鏡67,於前罩51之內側配置有儀錶68。
於側罩52設置有用以將來自車體前方之外部空氣供給於引擎16周圍之左右一對之空氣開口69。此外,於引擎16之左右前方設置有左右一對之引擎護板71,於引擎護板71分別安裝有霧燈72。
置物箱35係於背面設置有左右一對之尾燈單元74,於右側部設置有供音響單元接收電台播放時所使用之桿式天線75。於側後罩58之背面配置有後方向燈76。
圖2為顯示擋風裝置57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
擋風裝置57具備設於前罩51側之支撐構件(未圖示)、左右一對之導軌82、左右一對之滑塊部83、左右一對之連桿機構84、左右一對之擋風板支撐部86及擋風板56。(關於除擋風板56以外之擋風裝置57之構成,請一併參照圖3)。
導軌82係與擋風板56之傾斜同樣地朝後上方延伸而呈直線狀安裝於裝設在前罩51之前部上部的支撐構件上。滑塊部83分別可移動地安裝於左右之導軌82。擋風板支撐部86係左右一對固定於擋風板56之背面之下部。
連桿機構84係由第1連桿91、第2連桿92及第3連桿93構成。
第1連桿91係分別可搖動地連結於滑塊部83之下端部及擋風板支撐部86之下端部。第2連桿92之一端部可搖動地連結於支撐構件。第3連桿93係一端部可搖動地連結於第2連桿92之另一端部,並且中間部可搖動地連結於滑塊部83之上端部,且另一端部可搖動地連結於擋風板支撐部86之上端部。
上述滑塊部83、連桿機構84、擋風板支撐部86係構成隨著擋風板56之移動而移動或搖動之可動體87。
圖3為顯示擋風裝置57之前視圖。
支撐構件81係經由複數之安裝部81a而由螺絲等安裝於前罩51(參照圖2)之內側。於支撐構件81之左右端部分別平行地支撐有導軌82、82。
滑塊部83可移動地支撐於導軌82之內側面。於滑塊部83之下端部連結有推拉索94之一端。推拉索94係自其一端朝車寬方向中央側彎曲,再向上側彎曲,貫通設於支撐構件81之車寬方向中央之推拉索驅動機構96,再朝車寬方向外側彎曲,另一端固定於支撐構件81上之推拉索驅動機構96的左右側之部分。
推拉索驅動機構96具備固定於支撐構件81並且內部供推拉索94穿通之殼體97、可旋轉地支撐於殼體97之一對滾筒98A、98B、及為了驅動一個滾筒98A而安裝於支撐構件81或殼體97之電動馬達95。滾筒98A安裝於電動馬達95之旋轉軸。
詳細而言,推拉索94係由外纜索(outer wire)94a、及可移動地插入外纜索94a內之內纜索(inner wire)94b構成。外纜索94a之一端固定於導軌82,另一端固定於支撐構件81。內纜索94b之一端連結於滑塊部83,中間部被夾於一對滾筒98A、98B之間, 另一端於外纜索94a內成為自由端。
上述推拉索94及推拉索驅動機構96係構成擋風裝置57之一部分。
只要使電動馬達95動作而驅動滾筒98A旋轉,可將挾持於一對滾筒98A、98B之內纜索94b推出,而使滑塊部83與內纜索94b一併朝上方移動。此外,若藉由電動馬達95使滾筒98A逆旋轉,則內纜索94b被拉回,滑塊部83朝下方移動。
圖4為顯示擋風裝置57之要部之左側視圖。
滑塊部83位於導軌82之下端部,且處於擋風板56被配置於最低之狀態。
於支撐構件81(參照圖3)設置有連桿支撐部101,於連桿支撐部101上經由支軸102可搖動地支撐第2連桿92之一端部。於第2連桿92之另一端部經由支軸103可搖動地連結有第3連桿93之一端部。
於滑塊部83之下端部設置有滑塊側下支軸105,於上端部設置有滑塊側上支軸106。於滑塊側下支軸105可搖動地支撐第1連桿91之一端部,於滑塊側上支軸106可搖動地支撐第3連桿93之中間部。
於擋風板支撐部86之下端部設置有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於上端部設置有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於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可搖動地支撐有第1連桿91之另一端部,於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可搖動地支撐有第3連桿93之另一端部。
第1連桿91一體地具備端部91a、直線部91b、及分別連接這些端部91a及直線部91b且朝下方凸出而彎曲之彎曲部 91c,整體朝前下方傾斜。
第2連桿92一體地具備2個直線部92a、92b、及連接這些之直線部92a、92b且朝上方凸出而彎曲之彎曲部92c。
第3連桿93一體地具備3個直線部93a、93b、93c、連接直線部93a、93b之間且朝上方凸出而彎曲之彎曲部93d、及連接直線部93b、93c之間且朝上方凸出而彎曲之彎曲部93e,直線部93b被支撐於滑塊側上支軸106,整體上大致水平延伸。
設上述滑塊側下支軸105與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之間的距離為L1,且設滑塊側上支軸106與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之間的距離為L2。此外,設上述滑塊側下支軸105與滑塊側上支軸106之間的距離為SL,且設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與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之間的距離為SC。其中,距離L1與距離L2相等(L1=L2),距離SL與距離SC相等(SL=SC)。亦即,通過滑塊側下支軸105及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之直線111與通過滑塊側上支軸106及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之直線112形成平行之平行連桿機構。再者,符號θ1係擋風板支撐部86之前面86a相對於鉛垂線115之傾斜角度、即擋風板支撐部86附近之擋風板56之傾斜角度。
其次,對以上說明之擋風裝置57之動作進行說明。
圖5為顯示擋風裝置57之動作之第1作用圖,顯示使擋風板56上昇而配置為最高之狀態。再者,以假想線顯示圖4所示之位於最低位置之擋風板56、滑塊部83及擋風板支撐部86。
如箭頭A所示,滑塊部83沿導軌82自導軌82之下端側朝上端側直線狀上昇。伴隨此,如箭頭B所示,擋風板56及擋風板支 撐部86自導軌82之下端部附近之位置呈圓弧狀上昇至相對於導軌82之上端部朝前方分離之位置。
如圖4所示,由於距離L1與距離L2相等,距離SL與距離SC相等,於圖5中,擋風板支撐部86之前面86a相對於鉛垂線116之傾斜角度θ2與傾斜角度θ1(參照圖4)相等。如此,擋風板支撐部86之前面86a之傾斜角度始終一定。
此外,由於伴隨著滑塊部83之上昇,藉由連結於滑塊部83之第3連桿93以滑塊側上支軸106為中心進行搖動,使第2連桿92以支軸102為中心進行搖動,因此,作為第2連桿92與第3連桿93之連結部之支軸103係,首先朝箭頭C之方向搖動,然後,朝箭頭D之方向,亦即與箭頭C相反之方向搖動。
圖6為顯示擋風裝置57之動作之第2作用圖,顯示滑塊部83之上昇前及上昇後之狀態。並且,以一點鏈線描繪上昇前之各部分,以虛線描繪上昇後之各部分。
若設滑塊部83之移動量為M1,且設作為顯示擋風板支撐部86之移動量者之代表即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之沿導軌82之移動量為M2,則M2>M1。其中,移動量M2為移動量M1之約1.7倍。
如此,可相對於滑塊部83之移動量M1而擴大擋風板支撐部86之移動量M2之效果,主要是藉由第3連桿93而得到。
第3連桿93係以一端側之支軸103為中心進行搖動。於第3連桿93之中間部經由滑塊側上支軸106連結有滑塊部83,且經由第3連桿93之另一端側之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連結有擋風板支撐部86。
若設自第3連桿93之支軸103至滑塊側上支軸106之距離為L3,且設自支軸83至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之距離為L4,則L4>L3,距離L4為距離L3之約1.7倍。
藉此,自支軸103遠離之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較靠近支軸103之滑塊側上支軸106搖動更大。藉此,擋風板支撐部86較滑塊部83移動更大之距離。
例如,只要變更自支軸103至滑塊側上支軸106之距離、與自支軸103至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之距離的比,即可變更滑塊部83與擋風板支撐部86之移動量之比。
於第3連桿93搖動時,由於支軸103之位置發生變化,因而第2連桿92吸收該位置變化。圖中之符號92E係朝自導軌82分離之方向搖動最大時之第2連桿。
上昇後之擋風板支撐部86之傾斜角度θ2係與上昇前之傾斜角度θ1相同,但例如藉由調整滑塊側下支軸105、滑塊側上支軸106、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107、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108之位置,可相對於傾斜角度θ1增大或減小傾斜角度θ2。此外,即使於使擋風板56上下移動時,也可使擋風板56之角度變化,從而使機車騎士與擋風板56之距離保持一定。
亦即,擋風板支撐部86係可根據滑塊部83之滑動位置且經由連桿機構84而使其相對於滑塊部83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移動距離及傾斜角度變化。
圖7為顯示使擋風板56上昇最高時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
擋風板56處於相對於以假想線所示之最下降時之擋風板56而 平行移動至最上方之狀態。
例如,藉由根據二輪機車10行駛中之車速使擋風板56上昇或下降,可調整吹至駕駛人之行駛風。
此外,可配合騎乘於二輪機車10之駕駛人之體格(身長、座高等),調整擋風板56之高度。
本實施形態之擋風裝置57中,由於擋風板56朝上方斜後方移動,因此隨著上昇,擋風板56逐漸靠近駕駛人。
藉此,當擋風板56上昇時,於欲在擋風板56與駕駛人之間保持既定距離之情況,如上述,也可變更連桿機構84之各連桿的朝滑塊部83及擋風板支撐部86之連結位置、各連桿之長度。藉此,擋風板56可讓駕駛人不會感覺壓迫感。此外,也可使擋風板56更靠近駕駛人。
如以上之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一種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二輪機車10之擋風裝置57,其於車輛前部固定有導軌82,於導軌82可移動地設置有可動體87,於可動體87支撐有擋風板56,其中,可動體87具備可移動地安裝於導軌82之滑塊部83、及作為支撐擋風板56之支撐部之擋風板支撐部86,且於滑塊部83與擋風板支撐部86之間設置有可較滑塊部83之滑動長度更大地增加擋風板支撐部86之移動量之連桿機構84。
根據此構成,可縮短設於車體之導軌82,並可增大擋風裝置57之移動量,可一方面容易進行導軌82之配置一方面可圖達成擋風裝置57之小型化。
此外,如圖6所示,由於導軌82形成為沿車體前部向後上方延伸之直線狀,擋風板支撐部86根據滑塊部83之滑動位 置而經由連桿機構84使相對於滑塊部83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及角度變化,因此,藉由將導軌82設為直線狀,變得不需要彎曲加工,可削減成本。此外,可根據滑塊部83之滑動位置而變更支撐於擋風板支撐部86之擋風板56的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位置。此外,藉由改變擋風板56之角度,即使於使擋風板56上昇之狀態下,也可使駕駛人與擋風板56之距離保持為大致一定,從而可良好地維持機車騎士之能見度。
此外,如圖4所示,連桿機構84包括:第1連桿91,其分別可搖動地連結於滑塊部83及擋風板支撐部86;第2連桿92,其一端可搖動地連結於車體;及第3連桿93,其於滑塊部83設置有搖動中心,並且一端可搖動地連結於擋風板支撐部86,另一端可搖動地連結於第2連桿92之另一端,因此,於滑塊部83移動時,第3連桿93可將第2連桿92與第3連桿93之連結部作為中心進行搖動,因而可以簡單之構成較滑塊部83增大之擋風板支撐部86之移動量。此外,藉由將連桿機構84設為簡單之構成,可圖車輛前部之輕量化。
此外,如圖3及圖4所示,由於導軌82係左右設置一對,連桿機構84係配置於左右一對之導軌82之間,因此,可以導軌82保護連桿機構84,並可防止滑動構造之大型化。
此外,如圖4所示,由於作為連結第2連桿92之車體側之固定部之連桿支撐部101係,側視時配置於導軌82之下方,因此,藉由於被導軌82隱蔽之位置配置連桿支撐部101,可獲得良好之外觀並可防止惡作劇。
<第2實施形態>
圖8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擋風裝置120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對與圖2所示之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賦予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於構成車體罩殼之前罩51之前部上部安裝有擋風裝置120。
擋風裝置120具備左右一對之導軌121、左右一對之滑塊部122、左右一對之擋風板支撐部123、及擋風板56。
導軌121大致沿前罩51之前面且於前罩51之內側向後上方左右設置一對。滑塊部122可移動地設於各導軌121之內側。擋風板支撐部123係由上下配置之左右一對上支撐部123A及左右一對之下支撐部123B構成,上支撐部123A及下支撐部123B之各下部可搖動地安裝於滑塊部122,於上支撐部123A及下支撐部123B之各上部安裝有擋風板56。
圖9為顯示擋風裝置120之動作之剖視圖,圖9(A)為顯示擋風板56處於最低之狀態之剖視圖,圖9(B)為顯示擋風板56處於上昇中之狀態之剖視圖,圖9(C)為顯示擋風板56處於最高之狀態之剖視圖。
如圖9(A)所示,擋風裝置120具備設於前罩51(參照圖2)側之支撐構件81(參照圖3)、左右一對之導軌121、左右一對之滑塊部122、左右一對之擋風板支撐部123、擋風板56、推拉索94(參照圖3)、及推拉索驅動機構96(參照圖3)。
導軌121具備設於兩端之下擋止部131及上擋止部132、及設於靠近上端之中間擋止部133。
滑塊部122具備下滑塊部136、上連桿138、上滑塊 部143、及壓縮線圈彈簧144。
下滑塊部136係經由支軸135可搖動地連結於擋風板支撐部123之下支撐部123B之長桿型構件。上連桿138係將一端經由支軸137可搖動地連結於擋風板支撐部123之上支撐部123A。上滑塊部143經由支軸141可搖動地連結於上連桿138之另一端,且可滑動地安裝於下滑塊部136。壓縮線圈彈簧144係設於下滑塊部136與上滑塊部143之間,且相對於下滑塊部136朝下滑塊部136之上端側對上滑塊部143賦予勢能。
於導軌121連接有推拉索94之外纜索94a(參照圖3)之端部,於滑塊部122之一部分、例如下滑塊部136連接有推拉索94之內纜索94b(參照圖3)之端部。
下滑塊部136包括下滑塊桿部146、及以將上滑塊部143定位之方式安裝於下滑塊桿部146之上端部之桿終端部147。下滑塊桿部146一體地具備連結於支軸135之下滑塊基部146a、自下滑塊基部146a一體地沿導軌121延伸之桿延長部146b、及自桿延長部146b之前端部延伸並於前端安裝有桿終端部147之軸部146c。
下滑塊基部146a之一端抵接於導軌121之下擋止部131。桿延長部146b具備桿凸緣部146d。軸部146c可移動地嵌合上滑塊部143,並嵌合有兩端支撐於桿凸緣部146d及上滑塊部143之壓縮線圈彈簧144。藉此,上滑塊部143藉由壓縮線圈彈簧144之彈性力而抵接於桿終端部147。
上滑塊部143開設有供下滑塊部136之軸部146c插入之軸插入孔143a。
若使圖3所示之電動馬達95動作而推出內纜索 94b,則如圖9(B)所示,下滑塊部136及上滑塊部143沿導軌121如箭頭E所示一體朝上方移動。
並且,若上滑塊部143之一端面抵接於中間擋止部133,於圖9(C)中,上滑塊部143之移動停止,並且下滑塊部136之移動仍對抗壓縮線圈彈簧144之賦予勢能力而如箭頭F所示繼續進行。因此,由於支軸135、141間之距離縮短,因此如箭頭G所示,上連桿138以支軸141為中心進行搖動。其結果,擋風板56如空心箭頭所示進行搖動、即擋風板56之傾斜角度變陡,成為站立之狀態。
然後,若下滑塊部136之桿終端部147抵接於上擋止部132,則下滑塊部136之移動停止,從而停止擋風板56之上昇及搖動。
此外,若使電動馬達95之旋轉軸逆轉,則與上述相反,擋風板56下降並且傾斜角度變緩。
如此,於擋風裝置120中,可使擋風板56上下移動,並可變更擋風板56之傾斜角度。
上述實施形態充其量僅顯示本發明之一態樣而已,只要未超出本發明之實質之範圍,即可任意地變形及應用。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9(A)所示,於下滑塊基部146a連結下支撐部123B,於上滑塊部143經由上連桿138連結上支撐部123A,但不限於此,也可於下滑塊基部146a經由連桿可搖動地連結支撐部123B,於上滑塊部143直接可搖動地連結上支撐部123A。
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在二輪機車10之情況,也可應用於包含二輪機車10以外之跨坐型車輛。再者,跨坐型車輛係指包括跨坐於 車體上進行騎乘之所有車輛,不僅包含二輪機車(也包括輔助動力自行車),還包含分類為ATV(全地形車輛)之三輪車輛及四輪車輛之車輛。
56‧‧‧擋風板
57‧‧‧擋風裝置
82‧‧‧導軌
83‧‧‧滑塊部
84‧‧‧連桿機構
86‧‧‧擋風板支撐部
86a‧‧‧擋風板支撐部之前面
87‧‧‧可動體
91‧‧‧第1連桿
92‧‧‧第2連桿
93‧‧‧第3連桿
102‧‧‧支軸
103‧‧‧支軸
105‧‧‧滑塊側下支軸
106‧‧‧滑塊側上支軸
107‧‧‧擋風板支撐部側下支軸
108‧‧‧擋風板支撐部側上支軸

Claims (7)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在車輛前部固定有導軌(82),在上述導軌(82)以可移動之方式設置有可動體(87),且擋風板(56)被上述可動體(87)所支撐,其特徵在於:上述可動體(87)係具備有以可移動之方式安裝在上述導軌(82)上之滑塊部(83)、及支撐上述擋風板(56)之支撐部(86),且在上述滑塊部(83)與上述支撐部(86)之間,設置有使上述支撐部(86)之移動量大於上述滑塊部(83)之滑動長度的連桿機構(84)。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中,上述導軌(82)係形成為沿著車體前部而向後上方延伸之直線狀,上述支撐部(86)係配合上述滑塊部(83)之滑動位置而經由上述連桿機構(84)而相對於上述滑塊部(83)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及角度產生變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中,上述連桿機構(84)係包括有:第1連桿(91),其分別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滑塊部(83)及上述支撐部(86);第2連桿(92),其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車體;及第3連桿(93),其在上述滑塊部(83)設置有搖動中心,並且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支撐部(86),另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第2連桿(92)之另一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中,上述連桿機構(84)係包括有:第1連桿(91),其分別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滑塊部(83)及上述支撐部(86);第2連桿(92),其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車體;及第3連桿(93),其在上述滑塊部(83)設置有搖動中心,並且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支撐部(86),另一端以可搖動之方式被連結至上述第2連桿(92)之另一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中,上述導軌(82)係設置有左右一對,上述連桿機構(84)係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對之導軌(82)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中,連結有上述第2連桿(92)之車體側的固定部(101),係在側視下被配置在上述導軌(82)的下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其中,連結有上述第2連桿(92)的車體側的固定部(101),係在側視下被配置在上述導軌(82)的下方。
TW104108934A 2014-03-26 2015-03-20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TWI5371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3649A JP5913412B2 (ja) 2014-03-26 2014-03-26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84A true TW201540584A (zh) 2015-11-01
TWI537165B TWI537165B (zh) 2016-06-11

Family

ID=52598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8934A TWI537165B (zh) 2014-03-26 2015-03-20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22709B2 (zh)
EP (1) EP2923927B1 (zh)
JP (1) JP5913412B2 (zh)
TW (1) TWI53716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3536A (zh) * 2019-01-29 2020-08-0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挡风镜构造
TWI806569B (zh) * 2022-04-22 2023-06-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前擋風鏡構造
TWI821959B (zh) * 2021-03-31 2023-11-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2172B2 (ja) * 2014-03-19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US9643674B1 (en) * 2015-12-04 2017-05-0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I604985B (zh) * 2017-03-16 2017-11-11 Bicycle seat for bicycle accessories
DE102017208478A1 (de) * 2017-05-19 2018-11-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stellbares Windschild für ein Motorrad
JP6664361B2 (ja) * 2017-09-28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063987B2 (ja) * 2018-05-23 202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I675772B (zh) * 2019-01-07 2019-11-0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擋風鏡構造
EP3950473B1 (en) * 2019-03-25 2024-04-24 Nifco Inc. Windshield devic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1780525B2 (en) 2019-03-25 202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2246B2 (ja) * 1996-08-22 2005-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軽車両の収納式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JP4090717B2 (ja) * 2001-09-11 2008-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7045283A (ja) * 2005-08-09 2007-02-2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5095250B2 (ja) 2007-03-30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制御装置
JP5075604B2 (ja) * 2007-12-07 2012-11-21 株式会社ミツバ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JP200917320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149112B2 (ja) * 2008-02-05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クリーン
JP2010070168A (ja) * 2008-09-22 2010-04-02 Honda Motor Co Ltd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取付構造
JP2014028591A (ja) * 2012-07-31 2014-02-1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3536A (zh) * 2019-01-29 2020-08-0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挡风镜构造
TWI821959B (zh) * 2021-03-31 2023-11-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I806569B (zh) * 2022-04-22 2023-06-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前擋風鏡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22709B2 (en) 2016-12-20
TWI537165B (zh) 2016-06-11
US20150274234A1 (en) 2015-10-01
JP2015182734A (ja) 2015-10-22
EP2923927A1 (en) 2015-09-30
JP5913412B2 (ja) 2016-04-27
EP2923927B1 (en) 2019-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7165B (zh) 跨坐型車輛之擋風裝置
JP468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045283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EP2463184B1 (en) Motorcycle
US9016769B2 (en) Saddle type vehicle
US20120285762A1 (en) Motorcycle
TWI377151B (zh)
WO2009084289A1 (ja) 自動二輪車
JP4245287B2 (ja) 鞍乗り型車輌用後輪懸架装置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TWI422508B (zh) 機車
CN109278922A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JP452525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ビューミラー支持構造
JPWO201916719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JP5904808B2 (ja) 電動車両
EP1642811A1 (en) Windscreen mounting structure in light vehicles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JP4684793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JP200922696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クリーン支持構造
EP4067217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385865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30078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JP4877982B2 (ja) 乗り物
TW201914893A (zh) 自行車用煞車操作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