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8598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18598A TW201518598A TW103121979A TW103121979A TW201518598A TW 201518598 A TW201518598 A TW 201518598A TW 103121979 A TW103121979 A TW 103121979A TW 103121979 A TW103121979 A TW 103121979A TW 201518598 A TW201518598 A TW 20151859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water
- temperature sensor
- thermostat
- internal combustion
- combustion engin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4—Arrangements of liquid pipes or ho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01P11/16—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coolant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32—Engine outcoming flui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16—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內燃機,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且可實現小型化。
機車(1)包括連接於內燃機(11)之冷卻水出口部(25o)之恆溫器(41)及溫度感測器(80)。溫度感測器(80)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內燃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溫度感測器(80)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中心線自冷卻水出口部(25o)沿相對於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之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自先前以來,已知有如下跨坐型車輛,其包括:泵,其搬送冷卻水;內燃機,其藉由冷卻水而被冷卻;散熱器(radiator),其使冷卻水散熱;主冷卻通路,其自泵經由內燃機及散熱器返回至泵;旁路通路,其自泵經由內燃機返回至泵;及恆溫器(Thermostat),其切換主冷卻通路與旁路通路。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機車,其包括:泵,其連接於內燃機之汽缸頭(cylinder head);散熱器,其配置於內燃機之曲軸箱(crankcase)之右方;及恆溫器,其配置於內燃機之汽缸體(cylinder block)之右方。上述機車具備:供給配管,其連接泵之噴出口與內燃機之水套管(jacket)之入口部;入口配管,其連接內燃機之水套管之出口部與散熱器之入口部;及出口配管,其連接散熱器之出口部與泵之吸入口部。出口配管包含上游側之導管與下游側之導管。恆溫器係配置於上游側之導管與下游側之導管之間。上述機車進而具備旁路配管,該旁路配管連接入口配管之中途部與恆溫器。上述機車中,主冷卻通路由泵、供給配管、水套管、入口配管、散熱器、出口配管之上游側之導管、恆溫器、及出口配管之下游側之導管構成。旁路通路由泵、供給配管、水套管、入口配管之一部分、旁路配管、恆溫器、及
出口配管之下游側之導管構成。上述機車進而具備溫度感測器,該溫度感測器檢測水套管內之冷卻水之溫度。溫度感測器係配置於水套管之出口部之附近。
根據上述機車,於內燃機之溫度如起動時等般較低時(以下稱為冷機時),冷卻水流經旁路通路。其結果,於冷機時,由於冷卻水不於散熱器中散熱,因此,內燃機之溫度於短時間內上升。於內燃機之溫度變高之後(以下,將內燃機之溫度較高時稱為暖機時),恆溫器進行切換,冷卻水流經主冷卻通路。冷卻水流經散熱器,於散熱器中散熱。其結果,於暖機時,將由散熱器冷卻後之低溫之冷卻水供給至內燃機,因此,內燃機被冷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95679號公報
由於上述機車具備主冷卻通路及旁路通路,故而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內燃機,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然而,於上述機車中,由於構成為藉由恆溫器切換主冷卻通路及旁路通路,因此,作為使冷卻水流通之水配管,必須設置供給配管、入口配管、出口配管之上游側之導管及下游側之導管、以及旁路配管。因此,上述機車中水配管之根數較多。又,必須將該等水配管及恆溫器配置成不與溫度感測器干涉,水配管及恆溫器之構成較複雜。因此,存在如下課題:恆溫器及水配管之佔據空間較大,而難以實現機車之小型化。如此,於具備主冷卻通路及旁路通路之先前之跨坐型車輛中,雖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內燃機,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但存在難以實現小型化之課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方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內燃機,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且可實現小型化。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內燃機,該內燃機包括:曲軸箱;汽缸部,其自上述曲軸箱向前方或上方延伸,且於內部形成有燃燒室;冷卻水通路,其形成於上述汽缸部之內部,且供冷卻水流通;冷卻水入口部,其形成於上述汽缸部,且使冷卻水流入至上述冷卻水通路;及冷卻水出口部,其形成於上述汽缸部之右部或左部,且使冷卻水自上述冷卻水通路流出。上述跨坐型車輛包括散熱器,該散熱器具有使冷卻水流入之流入口及使冷卻水流出之流出口。上述跨坐型車輛包括泵,該泵安裝於上述內燃機之上述汽缸部,且朝向上述冷卻水入口部搬送冷卻水。上述跨坐型車輛包括溫度感測器,該溫度感測器安裝於上述內燃機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且檢測冷卻水之溫度。上述跨坐型車輛包括:第1水配管,其下游端部連接於上述散熱器之上述流入口;第2水配管,其下游端部連接於上述泵;及第3水配管,其上游端部連接於上述散熱器之上述流出口。上述跨坐型車輛包括恆溫器,該恆溫器包括:第1埠,其連接於上述內燃機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第2埠,其連接有上述第2水配管之上游端部;第3埠,其連接有上述第1水配管之上游端部;及第4埠,其連接有上述第3水配管之下游端部;且於冷卻水之溫度低於基準溫度時,使上述第1埠與上述2埠連通,於冷卻水之溫度高於基準溫度時,使上述第1埠與上述第3埠連通且使上述第2埠與上述第4埠連通。上述溫度感測器包括配置於上述內燃機之內部之內側部分、及配置於上述內燃機之外部之外側部分。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與上述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內燃機之上述汽缸部重疊。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之左端
位於較上述恆溫器之右端更靠左方,且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之右端位於較上述恆溫器之左端更靠右方。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之中心線自上述內燃機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沿相對於包含上述內燃機之上述汽缸部之軸線之鉛垂面傾斜之方向延伸。
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於冷卻水之溫度低於基準溫度之情形時,冷卻水流經旁路通路。即,冷卻水按照泵、內燃機之冷卻水通路、恆溫器之第1埠、恆溫器之第2埠、第2水配管之順序流動,不通過散熱器。於冷機時,冷卻水不於散熱器中散熱,因此可提前熱機內燃機。另一方面,於冷卻水之溫度高於基準溫度之情形時,冷卻水流經主冷卻通路。即,冷卻水按照泵、內燃機之冷卻水通路、恆溫器之第1埠、恆溫器之第3埠、第1水配管、散熱器、第3水配管、恆溫器之第4埠、恆溫器之第2埠、第2水配管之順序流動。由於冷卻水於散熱器中散熱,故而對內燃機之冷卻水通路供給低溫之冷卻水。由此,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
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恆溫器之第1埠連接於內燃機之冷卻水出口部。恆溫器之第4埠連接於第3水配管,該第3水配管連接於散熱器之流出口。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可利用主冷卻通路之一部分形成旁路通路。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無需僅於冷機時供冷卻水流通之旁路配管,可減少水配管之根數。又,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與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內燃機之汽缸部重疊。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及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位於較內燃機之汽缸部之上緣更靠下方,且位於較內燃機之汽缸部之下緣更靠上方。進而,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左端位於較恆溫器之右端更靠左方,且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右端位於較恆溫器之左端更靠右方。換言之,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位於相同位置。進而,溫
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中心線沿相對於包含內燃機之汽缸部之軸線之鉛垂面傾斜之方向延伸。由此,可縮短用以配置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及恆溫器之左右方向之長度。抑制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及恆溫器自汽缸部向側方大幅地凸出。由以上所述,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可實現小型化。
然而,於溫度感測器及恆溫器之第1埠之兩者連接於內燃機之冷卻水出口部,且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之構成中,即便能夠實現小型化,亦有恆溫器成為障礙而難以進行將溫度感測器安裝於冷卻水出口部之作業之虞。另一方面,若使安裝容易性優先,則有難以實現小型化之虞。本案發明者想到,若以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中心線沿相對於上述鉛垂面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且將溫度感測器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則可不受恆溫器妨礙而將溫度感測器相對於冷卻水出口部傾斜地插入,因此可不損及安裝容易性而實現小型化。因此,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將溫度感測器以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中心線自冷卻水出口部沿相對於上述鉛垂面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因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之安裝容易性而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
根據以上所述,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內燃機,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且可實現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一態樣,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第1水配管、上述第2水配管、及上述第3水配管中之任一者均不重疊。
根據上述態樣,於安裝溫度感測器時,第1~第3水配管不易成為障礙。由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之安裝容易性而使跨坐型車輛小
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恆溫器於車輛側視時,於上述汽缸部之軸線之延伸方向上具有位於一端之第1端部、及位於另一端之第2端部。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於車輛側視時,於上述汽缸部之軸線之延伸方向上,配置於上述恆溫器之上述第1端部與上述第2端部之間。
根據上述態樣,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之至少一部分於汽缸部之軸線之延伸方向上位於相同位置。因此,避免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與恆溫器於汽缸部之軸線之延伸方向上變長。由於可將溫度感測器及恆溫器配置得更加小型,故而可使跨坐型車輛進一步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由上述恆溫器、上述第2水配管、上述第3水配管、及上述汽缸部之輪廓包圍而成之區域。
於暖機時,於第1水配管中流動將內燃機冷卻後之高溫之冷卻水,但於第2水配管及第3水配管中流動於散熱器中散熱後之低溫之冷卻水。第2水配管及第3水配管之溫度對溫度感測器而言為足夠低之溫度。藉由將溫度感測器配置於上述區域,而使溫度感測器之配置之自由度變大。由此,可將溫度感測器配置為小型。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內燃機之上述汽缸部包括:吸氣管連接部,其連接有對上述內燃機供給空氣之吸氣管;及排氣管連接部,其連接有自上述內燃機排出廢氣之排氣管。上述汽缸部之軸線於車輛側視時位於上述吸氣管連接部與上述排氣管連接部之間。上述溫度感測器於車輛側視時自相對於上述汽缸部之軸線為上述排氣管連接部所位於之側朝向相對於上述汽缸部之軸線為上述吸氣管連接部所位於之側,插入至上述內燃機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
內燃機之汽缸部中相對於汽缸部之軸線為排氣管連接部所位於之側之部分之溫度較相對於汽缸部之軸線為吸氣管連接部所位於之側之部分高。根據上述態樣,如上所述,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之中心線沿相對於包含汽缸部之軸線之鉛垂面傾斜之方向延伸,即,溫度感測器相對於汽缸部傾斜,因此,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隨著自吸氣管連接部之側朝向排氣管連接部之側,而向左右方向遠離汽缸部。由此,可抑制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自汽缸部受到之熱之影響。其結果,可使溫度感測器之檢測部接近於汽缸部之軸線,因此可實現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車架,該車架包括:左框架部,其自前方向後方延伸;及右框架部,其配置於上述左框架部之右方,且自前方向後方延伸。上述內燃機可擺動地支持於上述車架。上述內燃機之上述汽缸部於車輛俯視時配置於上述左框架部與上述右框架部之間。
於將內燃機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之跨坐型車輛中,安裝於內燃機之恆溫器、溫度感測器、及第1~第3水配管伴隨著內燃機之擺動而擺動。因此,必須以恆溫器、溫度感測器、及第1~第3水配管於擺動時不相互接觸之方式、或不與其他構件接觸之方式,在考慮擺動範圍之前提下,將恆溫器、溫度感測器、及第1~第3水配管佔據之空間設定得較大。由此,跨坐型車輛容易大型化。然而,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如上所述,可將恆溫器、溫度感測器、及第1~第3水配管配置為小型。因此,根據上述態樣,儘管具備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之內燃機,亦可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溫度感測器於車輛側視時自下方朝向上方插入至上述內燃機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
若於內燃機之冷卻水出口部氣泡混入至冷卻水,則溫度感測器
之檢測精度會下降。因此,考慮將使氣泡逸出之機構附加於冷卻水出口部,但於此情形時,必需上述機構之設置空間,因此,會導致跨坐型車輛之大型化。然而,根據上述態樣,由於溫度感測器係自下方朝向上方插入至冷卻水出口部,故而於冷卻水出口部氣泡不易混入至冷卻水。由此,即便無上述機構,亦可防止空氣積存於冷卻水出口部。因此,可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上述恆溫器之下方。
根據上述態樣,可避免溫度感測器之外側部分與恆溫器於前後方向上變長。由此,可將溫度感測器及恆溫器配置為小型,從而可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又,可於恆溫器之下方進行溫度感測器之安裝作業。由此,可容易地進行溫度感測器之安裝作業。因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之安裝容易性而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溫度感測器之上述外側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汽缸部之軸線重疊。
根據上述態樣,溫度感測器係安裝於汽缸部之中央部分。由此,與將溫度感測器安裝於遠離汽缸部之軸線之部分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溫度感測器之安裝作業。因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之安裝容易性而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溫度感測器及上述恆溫器係配置於上述汽缸部之軸線之右方及左方中之任一方。上述泵係配置於上述汽缸部之軸線之右方及左方中之另一方。
根據上述態樣,泵係配置於右方及左方中之與配置有溫度感測器及恆溫器之側相反之側。由此,於安裝溫度感測器時,泵不會成為障礙,故而可充分地確保溫度感測器之安裝容易性。因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之安裝容易性而使跨坐型車輛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散熱器係配置於上述曲軸箱之側方且上述汽缸部之軸線之右方及左方中之配置有上述恆溫器之一方。
根據上述態樣,由於恆溫器與散熱器之距離變短,故而可縮短第1水配管及第3水配管。由此,可使跨坐型車輛進一步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內燃機,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內燃機,且可實現小型化。
1‧‧‧機車(跨坐型車輛)
1A‧‧‧機車
2‧‧‧車架
2a‧‧‧第1框架部
2b‧‧‧第2框架部
2c‧‧‧第3框架部
2d‧‧‧第4框架部
2L‧‧‧左框架部
2R‧‧‧右框架部
3‧‧‧頭管
4‧‧‧前叉
5‧‧‧前輪
6‧‧‧座部
7‧‧‧置腳台
8‧‧‧後輪
8a‧‧‧驅動軸
9‧‧‧後臂
10‧‧‧動力單元
11‧‧‧內燃機
12‧‧‧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CVT)
14‧‧‧曲軸箱
14a‧‧‧齒輪箱
15‧‧‧曲柄軸
16‧‧‧缸體
17‧‧‧汽缸頭
18‧‧‧汽缸頭蓋
19‧‧‧汽缸部
19b‧‧‧輪廓
20‧‧‧汽缸
21‧‧‧活塞
22‧‧‧連桿
23‧‧‧凹部
24‧‧‧燃燒室
25‧‧‧冷卻水通路
25i‧‧‧冷卻水入口部
25o‧‧‧冷卻水出口部
26‧‧‧凸輪軸
28‧‧‧驅動皮帶輪
29‧‧‧從動皮帶輪
30‧‧‧V型皮帶
31‧‧‧軸
32‧‧‧齒輪
32A‧‧‧發動離合器
33‧‧‧變速機殼體
33a‧‧‧合面
34‧‧‧罩蓋
34a‧‧‧後部
35‧‧‧發電機
36‧‧‧風扇
37‧‧‧泵
37i‧‧‧吸入口
37s‧‧‧內部空間
37t‧‧‧上端
38‧‧‧泵外殼
39‧‧‧泵軸
40‧‧‧葉輪
41‧‧‧恆溫器
41a‧‧‧第1端部
41b‧‧‧第2端部
41R‧‧‧右端
41L‧‧‧左端
41s‧‧‧內部空間
41t‧‧‧上端
42‧‧‧恆溫器殼體
42a‧‧‧第1埠
42b‧‧‧第2埠
42c‧‧‧第3埠
42d‧‧‧第4埠
43‧‧‧閥體
44‧‧‧感溫體
45‧‧‧側支架
46‧‧‧排氣管
46a‧‧‧排氣管連接部
47‧‧‧吸氣管
47a‧‧‧吸氣管連接部
49‧‧‧凸輪鏈條
50‧‧‧散熱器
50i‧‧‧流入口
50o‧‧‧出口
51‧‧‧散熱器本體
52‧‧‧頂水箱
52a‧‧‧上壁
52i‧‧‧流入口
52s‧‧‧內部空間
52t‧‧‧上端
53‧‧‧下水箱
53o‧‧‧流出口
54‧‧‧注水口
55‧‧‧蓋
61‧‧‧第1水配管
61a‧‧‧上游端部
61b‧‧‧下游端部
62‧‧‧第2水配管
62a‧‧‧上游端部
62b‧‧‧下游端部
62c‧‧‧右傾斜部
62d‧‧‧橫截部
62e‧‧‧左傾斜部
63‧‧‧第3水配管
63a‧‧‧上游端部
63b‧‧‧下游端部
65‧‧‧軟管帶
70‧‧‧冷卻裝置
71‧‧‧第1主通路
71a‧‧‧第1上游端部
71b‧‧‧第1下游端部
72‧‧‧第2主通路
72a‧‧‧第2上游端部
72b‧‧‧第2下游端部
73‧‧‧主旁路通路
73a‧‧‧第3上游端部
73b‧‧‧第3下游端部
80‧‧‧溫度感測器
80a‧‧‧外側部分
80aR‧‧‧右端
80aL‧‧‧左端
80b‧‧‧內側部分
80c‧‧‧中心線
80d‧‧‧間隙
Ca‧‧‧汽缸部19之軸線
CL‧‧‧車輛中心線
D‧‧‧下
F‧‧‧前
L‧‧‧左
P1‧‧‧鉛垂面
Pc‧‧‧鉛垂面
R‧‧‧右
Re‧‧‧後
U‧‧‧上
V‧‧‧鉛垂線
圖1係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右側視圖。
圖2係動力單元之圖1之II-II線剖面圖。
圖3係動力單元之一部分及散熱器等之右側視圖。
圖4係動力單元之一部分及散熱器等之左側視圖。
圖5係動力單元之一部分及散熱器等之前視圖。
圖6係動力單元之一部分及散熱器等之俯視圖。
圖7係圖3之VII-VII線剖面圖。
圖8係動力單元之一部分、恆溫器、及溫度感測器等之立體圖。
圖9係將車架支持於側支架時之動力單元之一部分及散熱器之前視圖。
圖10係表示冷機時之冷卻水之循環之冷卻裝置之水迴路圖。
圖11係表示暖機時之冷卻水之循環之冷卻裝置之水迴路圖。
圖12係另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右側視圖。
以下,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scooter)型之機車1。然而,跨坐型車輛並
不限定於速克達型之機車1。跨坐型車輛意指騎乘者跨著乘坐之任意車輛。跨坐型車輛亦可為街頭時尚型機車等其他型式之機車,亦可為三輪機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等機車以外之車輛。
於以下之說明中,只要未事先特別說明,則上、下、前、後、左、右分別意指自就坐於下述座部6之機車1之騎乘者觀察到之上、下、前、後、左、右。機車1於行駛中可採取傾斜之姿勢。上、下相當於機車1於水平面上靜止時之鉛垂方向之上、下。圖式中之符號U、D、F、Re、L、R分別表示上、下、前、後、左、右。
機車1包括:車架2;動力單元10,其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座部6,其供騎乘者就坐;及低板之置腳台7,其位於較座部6更靠前方。於車架2之前端設置有頭管(head pipe)3。於頭管3可旋動地支持有前叉(front fork)4。於前叉4之下端部支持有前輪5。
車架2包括:左框架部2L,其自前方向後方延伸;及右框架部2R,其配置於左框架部2L之右方,且自前方向後方延伸(參照圖6)。左框架部2L及右框架部2R包括:第1框架部2a,其於車輛側視時自頭管3向後斜下方延伸;第2框架部2b,其自第1框架部2a之下端向後方延伸;第3框架部2c,其自第2框架部2b之後端向後斜上方延伸;及第4框架部2d,其自第3框架部2c之後端向後斜上方延伸。再者,本實施形態之車架2僅為一例。車架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車架2之構成。
如圖2所示,動力單元10包括水冷式之內燃機(以下稱為發動機)11及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以下稱為CVT)12。如圖1所示,動力單元10係所謂單元擺動(unit swing)式之動力單元,以未圖示之樞軸為中心可上下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發動機11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動力單元10之後端部於機車1之左方支持後輪8之驅動軸8a。發動機11之驅動力經由CVT12被傳遞至後輪8。於機車1之右方,後輪8之驅動軸
8a支持於後臂9之後端部。後臂9之前端部係安裝於動力單元10。於動力單元10之右方配置有散熱器50。散熱器50可與動力單元10一併以樞軸為中心相對於車架2上下擺動。
如圖2所示,發動機11包括:曲軸箱14;曲柄軸(crankshaft)15,其配置於曲軸箱14內;及汽缸部19。汽缸部19自曲軸箱14向前方延伸。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包含缸體16、汽缸頭17、及汽缸頭蓋18。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包含連接於曲軸箱14之前部之缸體16、連接於缸體16之汽缸頭17、及連接於汽缸頭17之汽缸頭蓋18。再者,此處所謂「向前方延伸」包含朝向前方水平地延伸之情形、及朝向前方沿自水平線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情形之兩者。此處,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汽缸部19自曲軸箱14向前斜上方延伸。符號Ca表示汽缸部19之軸線。再者,於圖3~5中,省略了曲軸箱14之圖示。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時,汽缸部19係配置於車架2之左框架部2L與右框架部2R之間。
如圖2所示,於缸體16之內部設置有汽缸20,於汽缸20內配置有活塞21。活塞21與曲柄軸15係藉由連桿22而連結。於汽缸部19之內部設置有燃燒室24。燃燒室24由汽缸頭17之凹部23、汽缸20之內周面、及活塞21之頂面劃分而成。於汽缸部19之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水流通之冷卻水通路25。冷卻水通路25係形成於缸體16及汽缸頭17。發動機11包括:冷卻水入口部25i(參照圖4),其使冷卻水流入至冷卻水通路25;及冷卻水出口部25o(參照圖3),其使冷卻水自冷卻水通路25流出。汽缸部19包括:冷卻水入口部25i,其使冷卻水流入至冷卻水通路25;及冷卻水出口部25o,其使冷卻水自冷卻水通路25流出。冷卻水入口部25i係形成於汽缸部19之左部,冷卻水出口部25o係形成於汽缸部19之右部。詳細而言,冷卻水入口部25i係形成於汽缸頭17之左部,冷卻水出口部25o係形成於汽缸頭17之右部。於汽缸部19之內部
配置有凸輪軸26。凸輪軸26係配置於汽缸頭17及汽缸頭蓋18之內部。於凸輪軸26設置有未圖示之驅動吸氣閥及排氣閥之凸輪。凸輪軸26經由凸輪鏈條49而連結於曲柄軸15。
於本實施形態中,CVT12係配置於發動機11之左方。然而,CVT12亦可配置於發動機11之右方。CVT12包括:驅動皮帶輪28,其安裝於曲柄軸15之左端部;從動皮帶輪29,其配置於驅動皮帶輪28之後方;及V型皮帶30,其捲繞於驅動皮帶輪28及從動皮帶輪29。從動皮帶輪29係支持於軸31上。於軸31安裝有發動離合器32A,該發動離合器32A係若從動皮帶輪29之旋轉速度達到基準速度以上則將從動皮帶輪29與軸31連結。軸31係經由齒輪32及未圖示之齒輪而連結於驅動軸8a。
於曲軸箱14之左方配置有變速機殼體33。CVT12係配置於變速機殼體33內。於變速機殼體33之左方配置有罩蓋34。變速機殼體33係由鋁形成,罩蓋34係由樹脂形成。然而,變速機殼體33及罩蓋34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罩蓋34向較變速機殼體33與齒輪箱14a之合面33a更靠後方延伸。罩蓋34之後部34a位於較合面33a更靠後方。齒輪箱14a由罩蓋34之後部34a覆蓋。藉此,可降低來自齒輪箱14a之噪音。又,由於齒輪箱14a未露出至外部,故而可省去齒輪箱14a之塗裝或防塵處理等。因此,可達成動力單元10之成本降低。
於曲柄軸15之右端部安裝有發電機35。又,於曲柄軸15之右端部固定有向散熱器50供給空氣之風扇36。散熱器50係配置於曲軸箱14之右方,風扇36係配置於散熱器50之左方。風扇36形成自散熱器50之右方朝向左方之氣流。
如圖4所示,機車1具備搬送冷卻水之泵37。泵37係安裝於汽缸部19之左部。如圖2所示,泵37包括:泵外殼38;泵軸39,其以與凸輪軸26一併旋轉之方式固定於凸輪軸26;及葉輪40,其設置於泵軸
39。泵軸39及葉輪40係配置於泵外殼38內。泵37由凸輪軸26驅動。泵37朝向冷卻水入口部25i(參照圖4)搬送冷卻水。
如圖3所示,散熱器50包括:散熱器本體51,其使冷卻水散熱;頂水箱52,其配置於散熱器本體51之上方;及下水箱53,其配置於散熱器本體51之下方。雖省略圖示,但於散熱器本體51之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水流通之水通路,且於散熱器本體51之外部形成有供空氣流通之空氣通路。散熱器本體51係構成為使流經上述水通路之冷卻水與流經上述空氣通路之空氣進行熱交換。頂水箱52及下水箱53連接於上述水通路。於頂水箱52之後端部設置有注水口54。於注水口54可裝卸地安裝有蓋55。頂水箱52之上壁52a向後斜上方傾斜。因此,注水口54位於頂水箱52中之最高處。散熱器50包括使冷卻水流入之流入口52i、及使冷卻水流出之流出口53o。此處,於頂水箱52形成有供冷卻水流入之流入口52i。於下水箱53形成有供冷卻水流出之流出口53o。更具體而言,於頂水箱52之前部形成有供冷卻水流入之流入口52i。於下水箱53之前部形成有供冷卻水流出之流出口53o。再者,散熱器50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散熱器50亦可具備前水箱及後水箱代替頂水箱52及下水箱53。
機車1具備恆溫器41。如圖3所示,恆溫器41於車輛側視時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於本實施形態中,雖恆溫器41之大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但恆溫器41之上端部於車輛側視時未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然而,亦可為恆溫器41之整體於車輛側視時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恆溫器41包括恆溫器殼體42、及設置於恆溫器殼體42內之閥體43。
於恆溫器殼體42形成有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及第4埠42d。更具體而言,於恆溫器殼體42形成有向左開口之第1埠42a(參照圖5)、向前斜下方開口之第2埠42b、向後斜上方開口之第3埠42c、
及向右斜下方開口之第4埠42d。再者,此處所提及之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及第4埠42d之朝向意指機車1於水平面上靜止、且將恆溫器41安裝於動力單元10之狀態下之朝向。上述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及第4埠42d之朝向僅為一例,並不受任何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恆溫器殼體42係形成為大致筒狀,以自鉛垂線傾斜之姿勢安裝於汽缸部19。然而,恆溫器殼體42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及第4埠42d連接於恆溫器殼體42之內部空間41s。以下,將恆溫器殼體42之內部空間41s簡稱為恆溫器41之內部空間41s。將恆溫器殼體42之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第4埠42d分別簡稱為恆溫器41之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第4埠42d。恆溫器41之內部空間41s之上端41t位於較散熱器50之頂水箱52之內部空間52s之上端52t更靠下方。又,恆溫器41之內部空間41s之上端41t位於較泵37之內部空間37s之上端37t(參照圖4)更靠上方。
如圖3所示,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及第4埠42d於車輛側視時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然而,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或第4埠42d於車輛側視時亦可不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
閥體43係構成為於冷卻水之溫度低於基準溫度時,堵塞第4埠42d,並且使第1埠42a與第2埠42b連通。閥體43係構成為於冷卻水之溫度高於基準溫度時,使第1埠42a與第3埠42c連通,且使第2埠42b與第4埠42d連通。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閥體43係構成為於冷卻水之溫度與基準溫度相等時,使第1埠42a與第3埠42c連通,且使第2埠42b與第4埠42d連通。然而,閥體43亦可構成為於冷卻水之溫度與基準溫度相等時,堵塞第4埠42d,並且使第1埠42a與第2埠42b連通。此處基準溫度之值係根據恆溫器41而單一化地決定之值。然而,基準溫度之
值並不限定於特定之值。可藉由變更恆溫器41而適當地變更基準溫度。
恆溫器41之第1埠42a連接於發動機11之冷卻水出口部25o。冷卻水於流經冷卻水通路25期間吸收發動機11之熱,由此溫度變高,因此,冷卻水之溫度於冷卻水出口部25o變得最高。藉由使恆溫器41之第1埠42a連接於冷卻水出口部25o,從而最高溫之冷卻水流入至恆溫器41。因此,當發動機11之溫度變高時,恆溫器41立即切換。由此,可較佳地防止發動機11之過熱。此處,第1埠42a係直接連接於冷卻水出口部25o。然而,第1埠42a亦可間接地連接於冷卻水出口部25o。再者,所謂「間接地連接」係指經由水配管等其他構件連接。亦可於恆溫器41之第1埠42a與冷卻水出口部25o之間介置水配管。
機車1具備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作為供冷卻水流通之水配管。本說明書中所謂之水配管,既可為橡膠軟管等具有可撓性之管,亦可為金屬製等不具有可撓性之管,或亦可為包含該兩者之管。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係由具有可撓性之軟管形成。然而,其等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由不具有可撓性之管形成。
第1水配管61之上游端部61a連接於恆溫器41之第3埠42c。第1水配管61之下游端部61b連接於散熱器50之流入口52i。第1水配管61於車輛側視時自下游端部61b朝向上游端部61a向前斜下方延伸。如圖5所示,於車輛前視時,第1水配管61自下游端部61b朝向上游端部61a向右斜下方(若自機車1之騎乘者觀察則向左斜下方)延伸。
如圖5所示,第2水配管62之上游端部62a連接於恆溫器41之第2埠42b。第2水配管62之下游端部62b連接於泵37之吸入口37i。第2水配管62包括右傾斜部62c、橫截部62d、及左傾斜部62e。如圖3所示,右傾斜部62c位於汽缸部19之右方,於車輛側視時自上游端部62a向前斜
下方延伸。如圖5所示,橫截部62d於汽缸部19之下方自汽缸部19之右方延伸至左方。如圖4所示,左傾斜部62e位於汽缸部19之左方,於車輛側視時朝向下游端部62b向後斜上方延伸。
如圖3所示,第3水配管63之上游端部63a連接於散熱器50之流出口53o。第3水配管63之下游端部63b連接於恆溫器41之第4埠42d。第3水配管63於車輛側視時自上游端部63a朝向下游端部63b暫時先向前方延伸之後彎曲,而向上方延伸。如圖5所示,於車輛前視時,第3水配管63自上游端部63a朝向下游端部63b向右斜上方延伸。
如圖3所示,於汽缸頭17之上部連接有對發動機11供給空氣之吸氣管47。於汽缸頭17之上部形成有吸氣管連接部47a,吸氣管47連接於吸氣管連接部47a。於車輛側視時,吸氣管47自吸氣管連接部47a向上方延伸。雖省略圖示,但於汽缸頭17之內部形成有連接吸氣管連接部47a與燃燒室24之吸氣埠。空氣經由吸氣管47、吸氣管連接部47a、及吸氣埠而被吸入至燃燒室24。
於汽缸頭17之下部連接有自發動機11排出廢氣之排氣管46。於汽缸頭17之下部形成有排氣管連接部46a,排氣管46連接於排氣管連接部46a。雖省略圖示,但於汽缸頭17之內部形成有連接燃燒室24與排氣管連接部46a之排氣埠。廢氣經由排氣埠、排氣管連接部46a、及排氣管46而自燃燒室24被排出。於車輛側視時,排氣管46之一部分係配置於散熱器50之下方。如圖5所示,排氣管46於散熱器50之下方自散熱器50之左方延伸至右方。如圖6所示,於俯視時,排氣管46與散熱器50之後端部重疊。
如圖3所示,吸氣管連接部47a位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上方,排氣管連接部46a位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下方。於車輛側視時,汽缸部19之軸線Ca位於吸氣管連接部47a與排氣管連接部46a之間。雖省略圖示,但於車輛側視時,汽缸部19之軸線Ca位於上述吸氣埠與上述
排氣埠之間。高溫之廢氣流入至上述排氣埠,較廢氣更低溫之空氣流入至上述吸氣埠。因此,較汽缸部19之軸線Ca更靠排氣管連接部46a之側之部分與較汽缸部19之軸線Ca更靠吸氣管連接部47a之側之部分相比,溫度更容易變高。
如圖3所示,機車1具備檢測冷卻水之溫度之溫度感測器80。溫度感測器80構成為檢測發動機11之冷卻水通路25內之冷卻水溫度。由溫度感測器80檢測出之冷卻水溫度用於發動機11之控制等。冷卻水通路25中溫度最高之部分為冷卻水出口部25o。為了判斷是否使冷卻水於散熱器50散熱,較佳為檢測冷卻水通路25中溫度最高之部分之冷卻水溫度。因此,溫度感測器80被安裝於汽缸部19之冷卻水出口部25o。溫度感測器80以自冷卻水出口部25o向車寬方向之外側突出之方式配置(參照圖5)。此處,溫度感測器80以自冷卻水出口部25o向右方突出之方式配置。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與汽缸部19重疊。
圖7係圖3之VII-VII線剖面圖。如圖7所示,溫度感測器80包括配置於發動機11之內部之內側部分80b、及配置於發動機11之外部之外側部分80a。圖7之假想線A係表示內側部分80b與外側部分80a之交界之線。假想線A之右方之部分為內側部分80b,假想線A之左方之部分為外側部分80a。此處,內側部分80b係配置於汽缸部19之內部。內側部分80b係配置於汽缸頭17之內部。內側部分80b之一部分構成與冷卻水接觸之偵測部。於外側部分80a連接有未圖示之電線。於本實施形態中,溫度感測器80係形成為筒狀,符號80c表示溫度感測器80之中心線。中心線80c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中心線,且係溫度感測器80之內側部分80b之中心線。再者,溫度感測器80之形狀並不限定於筒狀。於溫度感測器80具有筒狀以外之形狀之情形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及內側部分80b之中心線可定義為將各剖面置換為等價之圓(周長相等之圓)時連結中心彼此之線。
如圖5所示,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即,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左端80aL位於較恆溫器41之右端41R更靠左方,且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右端80aR位於較恆溫器41之左端41L更靠右方。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與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平行之同一鉛垂面P1內。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恆溫器41之下方。
溫度感測器80以外側部分80a之中心線80c自發動機11之冷卻水出口部25o沿相對於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溫度感測器80以自外側部分80a越朝向內側部分80b則越接近鉛垂面Pc之方式傾斜。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鉛垂面Pc之傾斜角度θ例如為45度。然而,傾斜角度θ並不限定於45度。傾斜角度θ可為例如30度~60度,亦可為除此以外之角度。只要將傾斜角度θ適當設定為可確保溫度感測器之安裝等之作業性之程度即可。如圖8所示,溫度感測器80係自下方朝向上方插入至汽缸頭17。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較內側部分80b更靠下方。
如圖3所示,溫度感測器80之整體於車輛側視時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溫度感測器80之整體於車輛側視時與汽缸頭17重疊。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與汽缸部19之軸線Ca重疊。此處,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與汽缸部19之軸線Ca重疊。然而,於車輛側視時,亦可為溫度感測器80之內側部分80b與汽缸部19之軸線Ca重疊。又,亦可為溫度感測器80之上端較汽缸軸線更靠下方,或溫度感測器80之下端較汽缸軸線更靠上方。
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與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中之任一者均不重疊。再者,符號65表示將第3配管63連
接於恆溫器41之第4埠42d之軟管帶。軟管帶65係與第3水配管63不同者。於車輛側視時,軟管帶65既可與溫度感測器80重疊,亦可不重疊。於車輛側視時,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上,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恆溫器41之第2埠42b與第4埠42d之間。若將恆溫器41中之位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之一端、另一端之部分分別設為第1端部41a、第2端部41b,則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上,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第1端部41a與第2端部41b之間。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由恆溫器41、第2水配管62、第3水配管63、及汽缸部19之輪廓19b包圍而成之區域。再者,於圖3中,以虛線表示汽缸部19之輪廓19b之一部分。
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位於車架2之第3框架部2c之後方。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不與車架2重疊。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不與車架2重疊。
如圖9所示,機車1具備側支架45,該側支架45以越往上方則越朝向左方之方式自鉛垂線V傾斜之狀態支持車架2(參照圖1)。再者,車架2既可由側支架45直接支持,亦可經由其他構件而間接地支持。側支架45係配置於車架2之左方。若將通過前輪5及後輪8之寬度方向之中央之線設為車輛中心線CL,則於車架2由側支架45支持時,車輛中心線CL以越往上方則越朝向左方之方式自鉛垂線V傾斜。泵37係安裝於汽缸部19之左部,散熱器50係配置於曲軸箱14(於圖9中未圖示,參照圖2)之右方。因此,若車架2由側支架45支持,則與機車1於水平面上筆直地行駛時相比,泵37之位置變低,散熱器50之頂水箱52之位置變高。又,若車架2由側支架45支持,則與機車1於水平面上筆直地行駛時相比,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右方之水配管(詳細而言為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中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右方之
部分、及第3水配管63)之位置變高。
泵37、冷卻水通路25、散熱器50、恆溫器41、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構成冷卻發動機11之冷卻裝置70。繼而,一面參照圖10及圖11,一面說明冷卻裝置70之水迴路之構成。圖10及圖11係冷卻裝置70之水迴路圖,圖10表示冷機時之冷卻水之流動,圖11表示暖機時之冷卻水之流動。
如圖10所示,冷卻裝置70包括:第1主通路71,其包含連接於冷卻水出口部25o之第1上游端部71a及連接於散熱器50之流入口50i之第1下游端部71b;以及第2主通路72,其包含連接於散熱器50之出口50o之第2上游端部72a及連接於泵37之第2下游端部72b。又,冷卻裝置70具備主旁路通路73,該主旁路通路73包含連接於第1主通路71之第1上游端部71a與第1下游端部71b之間之第3上游端部73a、及連接於第2主通路72之第2上游端部72a與第2下游端部72b之間之第3下游端部73b。第1主通路71係由恆溫器殼體42之第1埠42a與第3埠42c之間之通路、及第1水配管61構成。第2主通路72係由第3水配管63、恆溫器殼體42之第4埠42d與第2埠42b之間之通路、及第2水配管62構成。主旁路通路73係由恆溫器殼體42之第1埠42a與第2埠42b之間之通路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恆溫器41具備蠟等感溫體44。然而,恆溫器41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定。亦可具備溫度感測器代替感溫體44。閥體43根據由感溫體44檢測出之冷卻水之溫度而作動。
如圖10所示,由於在冷機時冷卻水之溫度低於基準溫度,故而第1埠42a與第2埠42b連通,第4埠42d被封閉。冷卻水自泵37噴出,通過發動機11之冷卻水通路25之後,經由主旁路通路73而返回至泵37。冷卻水不於散熱器50中流通。於發動機11之冷卻水通路25中經加熱之冷卻水不於散熱器50中被冷卻,而再次供給至冷卻水通路25。由於發動機11不易被冷卻水冷卻,故而發動機11之溫度提前變高。
若發動機11變熱,則冷卻水之溫度亦變高。如圖11所示,由於在暖機時冷卻水之溫度變得高於基準溫度,故而切換閥體43之位置,從而第1埠42a與第3埠42c連通,且第2埠42b與第4埠42d連通。冷卻水自泵37噴出,通過發動機11之冷卻水通路25之後,流入至散熱器50。於冷卻水通路25中經加熱之冷卻水於散熱器50中散熱,從而溫度下降。溫度下降後之冷卻水流出散熱器50之後,返回至泵37,並再次被供給至冷卻水通路25。由於對冷卻水通路25供給低溫之冷卻水,故而發動機11被冷卻。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由於在冷機時冷卻水之溫度低於基準溫度,故而冷卻水流經旁路通路。即,冷卻水按照泵37、發動機11之冷卻水通路25、恆溫器41之第1埠42a、恆溫器41之第2埠42b、第2水配管62之順序流動,不流經散熱器50。由於冷卻水不於散熱器50中散熱,故而不會對發動機11供給較冷之冷卻水。因此,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發動機11。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在冷機時所有冷卻水均不流經散熱器50,但亦可使冷卻水之大部分流經旁路通路73,使冷卻水之剩餘部分流經散熱器50。於此情形時,冷卻水之一部分於散熱器50中散熱,發動機11藉由冷卻水而略微被冷卻。然而,即便於此情形時,與在冷機時冷卻水全部流經散熱器50之情形相比,發動機11亦不易被冷卻水冷卻,因此,可提前熱機發動機11。
另一方面,由於在暖機時冷卻水之溫度高於基準溫度,故而冷卻水流經主冷卻通路。即,冷卻水按照泵37、發動機11之冷卻水通路25、恆溫器41之第1埠42a、恆溫器41之第3埠42c、第1水配管61、散熱器50、第3水配管63、恆溫器41之第4埠42d、恆溫器41之第2埠42b、第2水配管62之順序流動。由於冷卻水於散熱器50中散熱,故而對發動機11供給低溫之冷卻水。因此,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發動機11。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恆溫器41之第1埠42a連接於發動機11之冷卻水出口部25o。恆溫器41之第4埠42d連接於第3水配管63,該第3水配管63連接於散熱器50之流出口53o。根據機車1,可利用主冷卻通路之一部分形成旁路通路。根據機車1,無需僅於冷機時供冷卻水流動之旁路配管,可減少水配管之根數。又,根據機車1,如圖3所示,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重疊。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及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未位於較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更靠上方,且未位於較汽缸部19更靠下方。進而,根據機車1,如圖5所示,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進而,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由此,與將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及恆溫器41左右並列地配置之情形、或將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鉛垂面Pc垂直地配置之情形相比,可縮短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及恆溫器41之左右之長度。由此,可抑制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及恆溫器41自汽缸部19向右方大幅地凸出。由以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可實現小型化。
然而,於溫度感測器80及恆溫器41之第1埠42a之兩者連接於發動機11之冷卻水出口部25o,且將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之構成中,即便可實現小型化,亦有恆溫器41成為障礙而難以進行將溫度感測器80安裝於發動機11之作業之虞。另一方面,若使安裝容易性優先,則有難以實現小型化之虞。本案發明者想到,若將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鉛垂面Pc傾斜地配置,且將溫度感測器80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則可不受恆溫器41妨礙而將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冷卻水出口部25o傾斜地插入,因此,
可不損及安裝容易性而實現小型化。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將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地配置。根據機車1,如圖8所示,可將溫度感測器80相對於發動機11傾斜插入,從而可不受恆溫器41妨礙而將溫度感測器80安裝於發動機11。由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容易性而使機車1小型化。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於冷機時可提前熱機發動機11,於暖機時可充分地冷卻發動機11,並且可實現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與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中之任一者均不重疊。由此,於安裝溫度感測器80時,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不易成為障礙。因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容易性而使機車1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之至少一部分與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因此,避免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與恆溫器41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上變長。由於可將溫度感測器80及恆溫器41配置為小型,故而可使機車1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恆溫器41之下方。由此,避免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與恆溫器41於前後方向上變長。由於可將溫度感測器80及恆溫器41配置為小型,故而可使機車1小型化。又,可於恆溫器41之下方進行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作業。由此,可容易地進行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作業。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容易性而使機車1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
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係配置於由恆溫器41、第2水配管62、第3水配管63、及汽缸部19之輪廓19b包圍而成之區域。於暖機時,在第1水配管61流動將發動機11冷卻之後之高溫之冷卻水,但在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流動於散熱器50中散熱之後之低溫之冷卻水。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之溫度對溫度感測器80而言係足夠低之溫度。即便將溫度感測器80配置於第2水配管62或第3水配管63之附近亦不存在問題。根據機車1,藉由將溫度感測器80配置於上述區域,而使溫度感測器80之配置自由度變大。由此,可將溫度感測器80配置為小型。因此,可使機車1小型化。
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中之相對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為排氣管連接部46a所位於之側之部分的溫度較相對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為吸氣管連接部47a所位於之側之部分高。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係自排氣管連接部46a之側朝向吸氣管連接部47a之側插入至汽缸部19,但如圖5所示般相對於包含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因此,隨著自吸氣管連接部47a之側朝向排氣管連接部46a之側,溫度感測器80向右方遠離汽缸部19。由此,可抑制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自汽缸部19受到之熱之影響。其結果,可使溫度感測器80之檢測部接近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因此,可實現進一步之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發動機11係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發動機11係所謂單元擺動式之發動機。由於在機車1行駛中發動機11擺動,故而安裝於發動機11之恆溫器41、溫度感測器80、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伴隨著發動機11之擺動而擺動。因此,必須以恆溫器41、溫度感測器80、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於擺動時不相互接觸之方式、或不與機車1之其他構件接觸之方式,在考慮擺動範圍之前提下,將其等佔據之空間設定得較
大。然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上所述,可將恆溫器41、溫度感測器80、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配置為小型。因此,儘管為具備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之發動機11之機車1,亦可實現小型化。
然而,於將溫度感測器80自上方朝向下方插入至發動機11之汽缸部19之情形時,於發動機11之冷卻水出口部25o,氣泡容易混入至冷卻水中。若氣泡混入至冷卻水,則溫度感測器80之檢測精度會下降。因此,考慮將使氣泡逸出之機構附加於冷卻水出口部25o。然而,於此情形時,必需用以設置使氣泡逸出之機構之空間,因此會導致機車1之大型化。然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係自下方朝向上方插入至汽缸部19。因此,於冷卻水出口部25o,氣泡不易混入至冷卻水。例如,如圖7所示,於在溫度感測器80之內側部分80b與汽缸部19之間存在間隙80d之情形時,有氣泡積存於此種間隙80d之虞。然而,於將溫度感測器80自下方朝向上方插入至汽缸部19之情形時,由於間隙80d向上方延伸,故而間隙80d內之氣泡受到浮力而上升,並自間隙80d流出。由此,氣泡不易積存在間隙80d。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易於防止空氣積存在冷卻水出口部25o,因此,無需新設置用以使氣泡逸出之機構。因此,可使機車1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時,溫度感測器80之外側部分80a與汽缸部19之軸線Ca重疊。溫度感測器80係安裝於汽缸部19之中央部分。由此,與將溫度感測器80安裝於汽缸部19之端部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作業。因此,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容易性而使機車1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溫度感測器80及恆溫器41係配置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泵37係配置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左方。
由此,於安裝溫度感測器80時,泵37不會成為障礙。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溫度感測器80。再者,亦可將溫度感測器80及恆溫器41配置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左方,將泵37配置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於該情形時亦可獲得相同之效果。根據機車1,可不損及溫度感測器80之安裝容易性而實現小型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散熱器50係配置於曲軸箱14之右方,恆溫器41係配置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散熱器50係配置於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及左方中配置有恆溫器41之一方。因此,可縮短恆溫器41與散熱器50之距離,從而可縮短第1水配管61及第3水配管63。由此,可使機車1小型化。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一例,本發明能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繼而,對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簡單地進行說明。
上述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具備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之發動機11的機車1。然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亦可為如圖12所示般具備不可擺動地支持於車架2之發動機11的機車1A。機車1A係所謂公路(on-road)型機車。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散熱器50係配置於發動機11之右方,但於該機車1A中,散熱器50係配置於發動機11之前方。發動機11包括曲軸箱14、及自曲軸箱14向上方延伸之汽缸部19。再者,此處所謂「向上方延伸」包含朝向上方鉛垂地延伸之情形、及朝向上方向自鉛垂線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情形之兩者。此處,汽缸部19自曲軸箱14向前斜上方延伸。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汽缸部19之軸線Ca與水平線所成之角之角度小於45度,但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A中,汽缸部19之軸線Ca與水平線所成之角之角度為45度以上。
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恆溫器41之前方。吸氣管47
連接於汽缸部19之後部,排氣管46連接於汽缸部19之前部。連接於吸氣管47之吸氣管連接部係形成於汽缸部19之後部,連接於排氣管46之排氣管連接部係形成於汽缸部19之前部。溫度感測器80係自前方朝向後方插入至汽缸部19。關於其他構成,由於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機車1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恆溫器41藉由在冷機時關閉第4埠42d而使冷卻水不流通至散熱器50。換言之,藉由阻止冷卻水自散熱器50之流通,而防止散熱器50中之冷卻水之散熱。然而,阻止散熱器50中之冷卻水之散熱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恆溫器41亦可構成為於冷機時使第1埠42a與第2埠42b連通,並且關閉第3埠42c。藉由關閉第3埠42c,亦可阻止散熱器50中之冷卻水之流通,因此,可阻止散熱器50中之冷卻水之散熱。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與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中之任一者均不重疊。然而,溫度感測器80亦可於車輛側視時與第1水配管61、第2水配管62、及第3水配管63中之任一者重疊,且不與另外兩個中之任一個重疊。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既可與第1水配管61重疊,亦可不重疊。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既可與第2水配管62重疊,亦可不重疊。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既可與第3水配管63重疊,亦可不重疊。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冷卻水入口部25i係形成於汽缸部19之左部,冷卻水出口部25o係形成於汽缸部19之右部。然而,亦可為冷卻水入口部25i形成於汽缸部19之右部,冷卻水出口部25o形成於汽缸部19之左部。於此情形時,泵37亦可配置於汽缸部19之右方,恆溫器41及溫度感測器80亦可配置於汽缸部19之左方。又,亦可將冷卻水入口部25i及冷卻水出口部25o之兩者配置於汽缸部19之右部及左部中之其中一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散熱器50係配置於發動機11之右方,泵37係配置於發動機11之左方。然而,亦可將散熱器50配置於發動機11之左方,將泵37配置於發動機11之右方。又,亦可將散熱器50及泵37之兩者配置於發動機11之右方及左方中之其中一方。
2c‧‧‧第3框架部
2R‧‧‧右框架部
16‧‧‧缸體
17‧‧‧汽缸頭
18‧‧‧汽缸頭蓋
19‧‧‧汽缸部
19b‧‧‧輪廓
25o‧‧‧冷卻水出口部
41‧‧‧恆溫器
41a‧‧‧第1端部
41b‧‧‧第2端部
41s‧‧‧內部空間
41t‧‧‧上端
42‧‧‧恆溫器殼體
42b‧‧‧第2埠
42c‧‧‧第3埠
42d‧‧‧第4埠
43‧‧‧閥體
46‧‧‧排氣管
46a‧‧‧排氣管連接部
47‧‧‧吸氣管
47a‧‧‧吸氣管連接部
50‧‧‧散熱器
51‧‧‧散熱器本體
52‧‧‧頂水箱
52a‧‧‧上壁
52i‧‧‧流入口
52s‧‧‧內部空間
52t‧‧‧上端
53‧‧‧下水箱
53o‧‧‧流出口
54‧‧‧注水口
55‧‧‧蓋
61‧‧‧第1水配管
61a‧‧‧上游端部
61b‧‧‧下游端部
62‧‧‧第2水配管
62a‧‧‧上游端部
62c‧‧‧右傾斜部
62d‧‧‧橫截部
62e‧‧‧左傾斜部
63‧‧‧第3水配管
63a‧‧‧上游端部
63b‧‧‧下游端部
65‧‧‧軟管帶
80‧‧‧溫度感測器
80a‧‧‧外側部分
Ca‧‧‧汽缸部19之軸線
D‧‧‧下
F‧‧‧前
Re‧‧‧後
U‧‧‧上
Claims (11)
-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內燃機(11),其包括曲軸箱(14)、汽缸部(19)、冷卻水通路(25)、冷卻水入口部(25i)、及冷卻水出口部(25o),上述汽缸部(19)自上述曲軸箱(14)向前方或上方延伸,且於內部形成有燃燒室(24),上述冷卻水通路(25)形成於上述汽缸部(19)之內部,且供冷卻水流通,上述冷卻水入口部(25i)形成於上述汽缸部(19),且使冷卻水流入至上述冷卻水通路(25),上述冷卻水出口部(25o)形成於上述汽缸部(19)之右部或左部,且使冷卻水自上述冷卻水通路(25)流出;散熱器(50),其具有使冷卻水流入之流入口(52i)及使冷卻水流出之流出口(53o);泵(37),其安裝於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汽缸部(19),且朝向上述冷卻水入口部(25i)搬送冷卻水;溫度感測器(80),其安裝於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25o),且檢測冷卻水之溫度;第1水配管(61),其下游端部(61b)連接於上述散熱器(50)之上述流入口(52i);第2水配管(62),其下游端部(62b)連接於上述泵(37);第3水配管(63),其上游端部(63a)連接於上述散熱器(50)之上述流出口(53o);及恆溫器(41),其包括第1埠(42a)、第2埠(42b)、第3埠(42c)、及第4埠(42d),於冷卻水之溫度低於基準溫度時使上述第1埠(42a)與上述2埠(42b)連通,於冷卻水之溫度高於基準溫度時使上述第1埠(42a)與上述第3埠(42c)連通且使上述第2埠(42b)與上述第4埠 (42d)連通,上述第1埠(42a)連接於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25o),上述第2埠(42b)連接有上述第2水配管(62)之上游端部(62a),上述第3埠(42c)連接有上述第1水配管(61)之上游端部(61a),上述第4埠(42d)連接有上述第3水配管(63)之下游端部(63b);且上述溫度感測器(80)包括配置於上述內燃機(11)之內部之內側部分(80b)、及配置於上述內燃機(11)之外部之外側部分(80a);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與上述恆溫器(41)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汽缸部(19)重疊;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之左端(80aL)位於較上述恆溫器(41)之右端(41R)更靠左方,且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之右端(80aR)位於較上述恆溫器(41)之左端(41L)更靠右方;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之中心線自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25o)沿相對於包含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鉛垂面(Pc)傾斜之方向延伸。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第1水配管(61)、上述第2水配管(62)、及上述第3水配管(63)中之任一者均不重疊。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恆溫器(41)包括於車輛側視時於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上位於其中一端之第1端部(41a)、及位於另一端之第2端部(41b);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於車輛側視時,於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延伸方向上,配置於上述恆溫器(41)之上述第1端部(41a)與上述第2端部(41b)之間。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由上述恆溫器(41)、上述第2水配管(62)、上述第3水配管(63)、及上述汽缸部(19)之輪廓(19b)包圍而成之區域。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汽缸部(19)包括:吸氣管連接部(47a),其連接有對上述內燃機(11)供給空氣之吸氣管(47);及排氣管連接部(46a),其連接有自上述內燃機(11)排出廢氣之排氣管(46);且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於車輛側視時位於上述吸氣管連接部(47a)與上述排氣管連接部(46a)之間;上述溫度感測器(50)於車輛側視時自相對於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為上述排氣管連接部(46a)所位於之側朝向相對於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為上述吸氣管連接部(47a)所位於之側,插入至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25o)。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車架(2),該車架(2)包括:左框架部(2L),其自前方向後方延伸;及右框架部(2R),其配置於上述左框架部(2L)之右方,且自前方向後方延伸;且上述內燃機(11)可擺動地支持於上述車架(2);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汽缸部(19)於車輛俯視時配置於上述左框架部(2L)與上述右框架部(2R)之間。
-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溫度感測器(80)於車輛側視時自下方朝向上方插入至上述內燃機(11)之上述冷卻水出口部(25o)。
-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部分(80a)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上述恆溫器(41)之下方。
-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溫度感測器(80)之上述外側 部分(80a)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重疊。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溫度感測器(80)及上述恆溫器(41)係配置於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及左方中之任一方;上述泵(37)係配置於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及左方中之另一方。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散熱器(50)係配置於上述曲軸箱(14)之側方且上述汽缸部(19)之軸線(Ca)之右方及左方中之配置有上述恆溫器(41)之一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6410 | 2013-06-28 | ||
JP2014088206A JP2015027869A (ja) | 2013-06-28 | 2014-04-22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8598A true TW201518598A (zh) | 2015-05-16 |
TWI553216B TWI553216B (zh) | 2016-10-11 |
Family
ID=51167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1979A TWI553216B (zh) | 2013-06-28 | 2014-06-25 | 跨坐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826976B1 (zh) |
JP (1) | JP2015027869A (zh) |
ES (1) | ES2605643T3 (zh) |
TW (1) | TWI5532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75226A1 (ja) * | 2015-04-28 | 2016-11-0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601149B2 (ja) * | 2015-10-27 | 2019-11-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627414B2 (ja) * | 2015-10-27 | 2020-01-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CN105370382B (zh) * | 2015-12-15 | 2018-10-12 | 重庆黄河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风冷三轮摩托车散热水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47934A (ja) * | 2000-08-04 | 2002-02-15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
JP3442742B2 (ja) * | 2001-01-23 | 2003-09-02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不整地走行車の冷却装置 |
JP4871223B2 (ja) | 2006-09-14 | 2012-02-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ラジエータを備える水冷式内燃機関 |
JP5095462B2 (ja) * | 2008-03-26 | 2012-12-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JP2013068161A (ja) * | 2011-09-22 | 2013-04-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
2014
- 2014-04-22 JP JP2014088206A patent/JP2015027869A/ja active Pending
- 2014-06-25 TW TW103121979A patent/TWI553216B/zh active
- 2014-06-27 EP EP14174707.1A patent/EP2826976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6-27 ES ES14174707.1T patent/ES2605643T3/es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605643T3 (es) | 2017-03-15 |
EP2826976A1 (en) | 2015-01-21 |
JP2015027869A (ja) | 2015-02-12 |
EP2826976B1 (en) | 2016-11-23 |
TWI553216B (zh) | 2016-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71223B2 (ja) | ラジエータを備える水冷式内燃機関 | |
JP4922080B2 (ja) |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車両搭載内燃機関 | |
US10247083B2 (en) | Straddle vehicle and radiator air-guide device | |
TWI553216B (zh) | 跨坐型車輛 | |
BR102013022118A2 (pt) |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resfriado à água para veículo | |
JP2014227921A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US20070074681A1 (en) | Engine cooling apparatus | |
TWI553215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2007002678A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
TWI518238B (zh) | 內燃機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 |
JP6610165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4999582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変速機ケース冷却構造 | |
JP5261537B2 (ja) |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内燃機関が搭載された車両 | |
JP676327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 |
JP6613809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61381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4227923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657776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4227922A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JP2009019583A (ja) | 車両用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 |
JP201708133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1074885A (ja) | エンジン水冷装置の空気抜き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