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6546A - 卡匣及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 Google Patents

卡匣及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6546A
TW201446546A TW103117036A TW103117036A TW201446546A TW 201446546 A TW201446546 A TW 201446546A TW 103117036 A TW103117036 A TW 103117036A TW 103117036 A TW103117036 A TW 103117036A TW 201446546 A TW201446546 A TW 2014465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ssette
printing material
fastening structure
printing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7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1504B (zh
Inventor
Takumi Nagashima
Yuji Aoki
Yuki Takeda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6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1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150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卡匣,該卡匣包含:印刷材料收納部;用以對印刷裝置供給印刷材料收納部之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供給部;彼此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與第1面及第2面相交之第3面;與第3面對向之第4面;卡匣側扣合構造,其於第3面中設置於較第2面更靠向第1面側,且用以與印刷裝置之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及接觸部,其設置於第1面之第4面側之一端部與第4面之第1面側之一端部所在之區域,且用以與印刷裝置接觸;由接觸部規定之接觸面係相對於上述第4面傾斜。

Description

卡匣及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用以收納印刷材料之卡匣之技術。
先前,作為對印刷裝置之一例即印表機供給油墨之技術,已知有利用收納油墨之油墨卡匣(亦簡稱為「卡匣」。)之技術。卡匣具備用以收納作為印刷材料之油墨之印刷材料收納部、及用以對印表機供給印刷材料收納部之油墨之印刷材料供給部。又,卡匣係以可相對於印刷裝置裝卸之方式構成。
又,已知有具備配置於第1側面之電路基板、及配置於與第1側面對向之第2側面之卡匣側扣合構造之卡匣(例如,專利文獻1)。電路基板具備與印刷裝置接觸之接觸部。卡匣側扣合構造係與設置於印表機之卡匣安裝部之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且可解除地限制卡匣向安裝方向之相反方向移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137376號公報
此處,於對卡匣安裝部裝卸具備卡匣側扣合構造之卡匣之情形時,有可能產生多種異常。具體而言,於將卡匣安裝至卡匣安裝部之情形時,以自卡匣之第1與第2側面夾持卡匣之方式自卡匣安裝部施加 外力。若該外力過大,則有可能難以自卡匣安裝部取出卡匣。又,若夾持卡匣之外力過於偏重,則卡匣會產生傾斜或旋轉,而有可能難以自卡匣安裝部取出卡匣。再者,因該傾斜或旋轉,而有可能使電路基板之接觸部與印刷裝置之接觸不良。
本發明係為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作為以下形態實現。
(1)根據本發明之一形態,提供用以對印刷裝置供給印刷材料之卡匣。該卡匣具備:可收納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收納部,用以對上述印刷裝置供給上述印刷材料收納部之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供給部,彼此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與上述第1面及上述第2面相交之第3面,與上述第3面對向之第4面,於上述第3面中設置於較上述第2面更靠向上述第1面側之卡匣側扣合構造,且用以與上述印刷裝置之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之卡匣側扣合構造,及設置於上述第1面之上述第4面側之一端部與上述第4面之上述第1面側之一端部所在之區域,且用以與上述印刷裝置接觸之接觸部。又,由上述接觸部規定之接觸面係相對於上述第4面傾斜。
根據該形態之卡匣,接觸面並非與第4面平行,而是相對於第4面沿特定方向傾斜。藉此,因接觸部與印刷裝置接觸,又,卡匣側扣合構造與印刷裝置之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故即使於自印刷裝置對卡匣施加力之情形時,亦可減小沿夾持卡匣之方向對卡匣施加之力。藉此,可便於自印刷裝置卸除卡匣。
(2)一種卡匣,其係上述形態之卡匣,且進而具有與上述第1面、上述第2面、上述第3面、及上述第4面相交之第5面、與上述第5面對向之第6面、及各自具備上述接觸部之複數個端子,且複數個上述接觸部係以於上述第5面與上述第6面對向之寬度方向形成至少一行之方 式配置,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具備位於上述行之中央之第1接觸部之第1端子,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中用以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之部分即扣合部係配置於通過上述第1端子、且通過相對上述寬度方向垂直之虛擬平面之位置。根據該形態之卡匣,扣合部配置於通過第1端子,且通過相對於寬度方向垂直之虛擬平面(亦稱為「特定平面」)之位置。此處,卡匣相對於印刷裝置之位置係藉由扣合部與裝置側扣合構造之扣合而以某種程度定位。因此,藉由將扣合部配置於通過虛擬平面之位置,可高精度進行複數個端子相對於印刷裝置之定位。又,藉由將扣合部配置於通過虛擬平面之位置,可於虛擬平面上以扣合部與第1端子夾持卡匣,從而可抑制卡匣之旋轉或傾斜。藉此,可便於自印刷裝置卸除卡匣。
(3)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亦可配置於通過上述虛擬平面之位置。印刷材料供給部係自供給口被插入印刷裝置之一部分即流通管。藉由將流通管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亦可進行相對於印刷裝置之卡匣之定位。因此,根據該形態之卡匣,藉由將供給口配置於通過虛擬平面之位置,可高精度進行複數個端子相對於印刷裝置之定位。又,藉由供給口可高精度進行相對於印刷裝置之卡匣之定位,從而可將通過虛擬平面之扣合部及第1端子高精度配置於所設計之位置。藉此,因可以扣合部及第1端子穩定夾持卡匣,故可抑制卡匣之旋轉或傾斜。又,藉由抑制卡匣之旋轉或傾斜,可便於自印刷裝置卸除卡匣。
(4)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第1接觸部亦可配置於通過上述虛擬平面之位置。根據該形態之卡匣,藉由使複數個接觸部中位於寬度中央之第1接觸部通過虛擬平面,可高精度進行複數個端子之各者相對於印刷裝置之定位。又,藉由將供給口配置於通過虛擬平面之位置,可於虛擬平面上以扣合部、及第1接觸部夾持卡匣,而可抑制卡 匣之旋轉或傾斜。藉此,可便於自印刷裝置卸除卡匣。
(5)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亦可配置於較上述第4面更靠向上述第3面側。根據該形態之卡匣,藉由將供給口配置於較第4面更靠向第3面側之位置,可拉開供給口與配置於第1面與第4面相交之角落部之接觸部之距離。因此,即使在印刷材料自供給口漏出之情形時,亦可降低印刷材料附著於接觸部之可能性。藉此,可較好地謀求接觸部與印刷裝置之接觸。
(6)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第3面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面之一端部面、及連接於上述第1面之另一端部面且配置於較上述一端部面更靠近上述第4面之位置之另一端部面,且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亦可形成於上述另一端部面。根據該形態之卡匣,卡匣側扣合構造係形成於配置於較一端部面更靠近第4面之位置之另一端部面。藉此,可使第3面與第4面對向之方向上之卡匣之第1面側之大小小型化。又,藉由使卡匣之第1面側之大小小型化,可充分確保印刷裝置中裝置側扣合構造定位之部分之空間。藉此,可降低印刷裝置與電路基板之接觸部之接觸不良之可能性。
(7)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裝置具有插入於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流通管、及用以捕捉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接收部,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亦可於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前,位於上述印刷材料接收部之上方。根據該形態之卡匣,於卡匣側扣合構造與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前,藉由使供給口位於印刷材料接收部之上方,即使印刷材料自供給口向第3面側漏出,亦可藉由印刷材料接收部捕捉漏出之印刷材料。藉此,可抑制位於較供給口更下方之卡匣側扣合構造與裝置側扣合構造被印刷材料污染之可能性,且可適當夾持卡匣,從而可抑制卡匣之旋轉或傾斜。
(8)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裝置具有接納上述印刷材 料之流通管、及用以捕捉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接收部,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與上述第3面亦可於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前,成為夾著上述印刷材料接收部之位置關係。根據該形態之卡匣,於卡匣側扣合構造與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前,供給口與第3面成為夾著印刷材料接收部之位置關係。藉由該位置關係,即使印刷材料自供給口向第3面側漏出,亦可藉由印刷材料接收部捕捉漏出之印刷材料。抑制位於較供給口更下方之卡匣側扣合構造與裝置側扣合構造被印刷材料污染之可能性,且可適當夾持卡匣,從而可抑制卡匣之旋轉或傾斜。
(9)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係形成於上述第3面之槽構造,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具有:接納部,其係自上述第1面向上述第2面延伸,且接納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及引導部,其係連接於上述接納部,沿相對於上述卡匣被安裝於上述印刷裝置時之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且用以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引導至與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扣合之扣合位置;且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對向之方向上,上述引導部亦可較上述印刷材料接收部更短。根據該形態之卡匣,因引導部較印刷材料接收部要短,故至少在裝置側扣合構造位於引導部期間,可藉由印刷材料接收部捕捉自供給口向第3面側漏出之印刷材料。抑制位於較供給口更下方之卡匣側扣合構造與裝置側扣合構造被印刷材料污染之可能性,且可適當夾持卡匣,從而可抑制卡匣之旋轉或傾斜。
(10)如上述形態之卡匣,進而具有形成上述第1面至上述第4面,且於內部收納上述印刷材料收納部之容器本體,上述容器本體具有包含上述第1面且不包含上述第2面之第1容器本體,及包含上述第2面且不包含上述第1面之第2容器本體,且該第2容器本體可與上述第1容器本體拆開,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亦可形成於上述第1容器本體。藉 此,可抑制第2容器本體之晃蕩等所引起之印刷裝置與電路基板之接觸部之接觸不良、或卡匣之旋轉或傾斜。
(11)如上述形態之卡匣,其中上述第1容器本體亦可具有朝上述第2容器本體側突出之突出部,且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之至少一部分亦可形成於上述突出部,並於上述突出部與上述第2容器本體之間具有間隙。根據上述形態之卡匣,於朝第2容器本體側突出之突出部形成卡匣側扣合構造之至少一部分,且於突出部與第2容器本體之間具有間隙。藉此,可抑制第2容器本體之晃蕩等所引起之印刷裝置與電路基板之接觸部之接觸不良、或卡匣之旋轉或傾斜。
(12)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可提供具備印刷裝置與卡匣之印刷材料供給系統。根據該形態之印刷材料供給系統,具備上述形態之任一者之卡匣、及具備插入於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內之流通管之印刷裝置,且上述印刷裝置具有用以扣合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之裝置側扣合構造、及與上述接觸部接觸之接觸機構。根據該形態之印刷材料供給系統,能提供可便於自印刷裝置卸除卡匣之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上述之本發明之各形態所具有之複數個構成要件並非全部為必須者,為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為達成本說明書所記述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可適當對上述複數個構成要件之一部分之構成要件進行其變更、削除、與新的其他構成要件之替換、及限定內容之一部分削除。又,為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為達成本說明書所記述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將上述之本發明之一形態所包含之技術性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與上述之本發明之其他形態所包含之技術性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加以組合,而作為本發明之獨立之一形態。
例如,本發明之一形態係亦可作為具備印刷材料收納部、印刷材料供給部、第1面、第2面、第3面、第4面、卡匣側扣合構造、接觸 部之複數個要件內之1個以上之要件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可具有印刷材料收納部,亦可不具有印刷材料收納部。又,該裝置可具有印刷材料供給部,亦可不具有印刷材料供給部。又,該裝置可具有第1面,亦可不具有第1面。又,該裝置可具有第2面,亦可不具有第2面。又,該裝置可具有第3面,亦可不具有第3面。又,該卡匣可具有第4面,亦可不具有第4面。又,該裝置可具有卡匣側扣合構造,亦可不具有卡匣側扣合構造。又,該裝置可具有接觸部,亦可不具有接觸部。此種裝置係例如可作為卡匣實現,亦可作為卡匣以外之其他裝置實現。
另,本發明可以多種形態實現,例如可以卡匣、印刷材料供給系統、卡匣之製造方法、印刷供給系統之製造方法、及具備卡匣、與可自由裝卸地安裝卡匣之卡匣安裝部之單元等之態樣予以實現。
1‧‧‧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2‧‧‧印刷用紙
4~4p‧‧‧卡匣
5a‧‧‧第1容器本體
5b‧‧‧第2容器本體
6‧‧‧卡匣安裝部
7‧‧‧印刷材料收納部
7a‧‧‧印刷材料收納部
7b‧‧‧印刷材料收納部
8‧‧‧蓋體構件
9‧‧‧通路單元
10‧‧‧印刷裝置(印表機)
11‧‧‧前面罩體
13‧‧‧替換用罩體
15‧‧‧操作按鈕
20‧‧‧托架
22‧‧‧頭部
24‧‧‧管
30‧‧‧驅動機構
31‧‧‧控制部
32‧‧‧時規皮帶
34‧‧‧驅動馬達
42‧‧‧第3面(底面)
44‧‧‧第4面(上表面)
44a‧‧‧一端部
44p‧‧‧第4面
45‧‧‧第1面(前面)
45a‧‧‧一端部
46‧‧‧第2面(後面)
47‧‧‧第5面(第1側面)
48‧‧‧第6面(第2側面)
50‧‧‧角落部
51‧‧‧傾斜面
52‧‧‧電路基板
52a‧‧‧表面
52b‧‧‧背面
52g~52i‧‧‧電路基板
55‧‧‧突出部
58‧‧‧第1槽
59‧‧‧第2槽
60‧‧‧卡匣收納室
61‧‧‧插槽
61a~61d‧‧‧插槽
62‧‧‧裝置側第3壁(裝置側底壁)
64‧‧‧裝置側第4壁(裝置側上壁)
65‧‧‧裝置側第1壁(裝置側後壁)
66‧‧‧裝置側第2壁(裝置側前壁)
67‧‧‧裝置側第5壁(裝置側第1側壁)
68‧‧‧裝置側第6壁(裝置側第2側壁)
70‧‧‧流通單元
71‧‧‧軸部
72‧‧‧安裝部
73‧‧‧槓桿部
74‧‧‧突起部
75‧‧‧裝置側扣合構造
76‧‧‧第1定位構件
77‧‧‧槓桿本體
78‧‧‧第2定位構件
79‧‧‧賦能構件
80‧‧‧接觸機構
81‧‧‧端子保持構件
82‧‧‧裝置側識別構件
84‧‧‧第2軌條機構
86‧‧‧軌條構件
88‧‧‧軌條構件
89‧‧‧第1軌條機構
90‧‧‧通路本體
91‧‧‧減壓部
91a‧‧‧一端
91b‧‧‧另一端
92‧‧‧閥座
93‧‧‧閥孔
94‧‧‧閥
95‧‧‧面
400‧‧‧外殼
401‧‧‧凸台槽
402‧‧‧凸台孔
420‧‧‧卡匣側扣合構造
422‧‧‧側壁
423‧‧‧另一端部面
424‧‧‧卡匣側識別構件
425‧‧‧槽部
426‧‧‧一端部面
427‧‧‧槽入口
431‧‧‧端子
442‧‧‧側壁
444‧‧‧側壁
445‧‧‧槽部
447‧‧‧槽入口
450‧‧‧容器本體
452‧‧‧貫通孔
455‧‧‧槽部
457‧‧‧抵接部
458‧‧‧第1構件貫通孔
459‧‧‧第2構件貫通孔
480‧‧‧供給口
481‧‧‧通路形成構件
482‧‧‧印刷材料供給部
483‧‧‧連通口
500‧‧‧卡匣側端子群
501‧‧‧凸台槽
502‧‧‧凸台孔
505‧‧‧基板端部
520‧‧‧記憶裝置
527‧‧‧安裝部
529‧‧‧接觸面
529p‧‧‧接觸面
531‧‧‧卡匣側端子
534cp‧‧‧接觸部
535‧‧‧第1端子(卡匣側端子)
537cp‧‧‧第1接觸部
538cp‧‧‧接觸部
539cp‧‧‧接觸部
600‧‧‧彈簧
601‧‧‧接納部
605‧‧‧開口
606‧‧‧引導部
606a‧‧‧傾斜部
608‧‧‧連接部
612‧‧‧扣合部
614‧‧‧扣合壁
615‧‧‧突起壁
616‧‧‧出口部
616a‧‧‧傾斜部
620‧‧‧階差
627‧‧‧一部分
628‧‧‧突起部
633‧‧‧壁部
642‧‧‧印刷材料供給管
648‧‧‧連通孔
651‧‧‧扣合壁
702‧‧‧流通管
702a‧‧‧基端部
702b‧‧‧前端部
702c‧‧‧連通孔
702d‧‧‧流通通路
703‧‧‧端面
704‧‧‧第1密封部
705‧‧‧第2密封部
705b‧‧‧第2密封部
706‧‧‧罩體構件
710‧‧‧印刷材料接收部
712‧‧‧賦能構件
720‧‧‧第1室
722‧‧‧第2室
732‧‧‧第1薄片構件
734‧‧‧第2薄片構件
800‧‧‧收納構件
802‧‧‧裝置側端子群
803‧‧‧裝置側端子
804‧‧‧連接器基板
806‧‧‧賦能構件
807‧‧‧扣合爪
810‧‧‧構件
811‧‧‧構件
812‧‧‧一端部
813‧‧‧另一端部
818‧‧‧彎曲部
900‧‧‧收納構件
902‧‧‧連接構件
904‧‧‧安裝構件
910‧‧‧供給單元
911‧‧‧收納構件
912‧‧‧連接構件
914‧‧‧供給構件
a‧‧‧角度
C1‧‧‧平面
CA‧‧‧中心軸
CB‧‧‧中心軸
cp‧‧‧接觸部
cpa‧‧‧接觸部
cpb‧‧‧接觸部
DA‧‧‧距離
DB‧‧‧距離
Fp‧‧‧外力(賦能力)
Fr‧‧‧外力
Fs‧‧‧外力
Fs1‧‧‧分力
Fs2‧‧‧分力
Ft‧‧‧外力
Ftd‧‧‧外力
L1‧‧‧長度
L2‧‧‧長度
OP‧‧‧開口
R1‧‧‧第1端子行
R2‧‧‧第2端子行
RB‧‧‧方向
RC‧‧‧方向
S‧‧‧階差部
St‧‧‧扣合位置
T‧‧‧高度
Wa‧‧‧寬度
X‧‧‧軸
Y‧‧‧軸
Z‧‧‧軸
圖1係顯示印刷材料供給系統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
圖2係安裝狀態之卡匣安裝部之前視圖。
圖3係圖2之F2-F2剖面圖。
圖4係卡匣安裝部之前視圖。
圖5係卡匣安裝部之第1外觀立體圖。
圖6係卡匣安裝部之第2外觀立體圖。
圖7係卡匣安裝部之側視圖。
圖8係圖4之F4-F4剖面圖。
圖9係用以說明裝置側扣合構造之圖。
圖10係卡匣之第1外觀立體圖。
圖11係卡匣之第2外觀立體圖。
圖12係電路基板之前視圖。
圖13係電路基板之側視圖。
圖14係卡匣之前視圖。
圖15係卡匣之俯視圖。
圖16係卡匣之第1側視圖。
圖17係卡匣之仰視圖。
圖18係卡匣之後視圖。
圖19係圖17之部分放大圖。
圖20係卡匣之分解立體圖。
圖21係通路單元之分解立體圖。
圖22係第1說明圖。
圖23係第2說明圖。
圖24係第3說明圖。
圖25係用以說明效果之第1圖。
圖26係用以說明效果之第2圖。
圖27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印刷材料收納部之圖。
圖28係圖27之F27-F27剖面圖。
圖29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圖。
圖30係概念性顯示關於卡匣之接觸面之變化例之圖。
圖31A係概念性顯示關於卡匣之接觸面之變化例之圖。
圖31B係用以說明虛擬之接觸面之一例之圖。
圖31C係自-X軸方向觀察圖31B之圖。
圖31D係用以說明虛擬之接觸面之另一例之圖。
圖32係概念性顯示關於卡匣之形狀之變化例之圖。
圖33係概念性顯示關於卡匣之形狀之變化例之圖。
圖34係顯示電路基板之端子形狀之變化例之圖。
圖35係顯示電路基板之端子形狀之變化例之圖。
圖36係顯示電路基板之端子形狀之變化例之圖。
圖37係用以說明第2變化例之圖。
圖38係用以說明第3變化例之圖。
接著,依照以下之順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A、B.各種實施形態:
C、D.各種變化例:
A.第1實施形態:
A-1:印刷材料供給系統之構成:
圖1係顯示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於圖1描繪有彼此正交之XYZ軸。關於此後所示之圖,亦根據需要標註XYZ軸。圖1之XYZ軸亦對應於其他圖之XYZ軸。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具備卡匣4、及作為印刷裝置之印表機10。於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中,於印表機10之卡匣安裝部6自由裝卸地安裝卡匣4。
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0係自頭部22噴出作為印刷材料之油墨之噴墨印表機。印表機10具備卡匣安裝部6、控制部31、托架20、頭部22、及驅動機構30。又,印表機10具備利用者用以操作印表機10之動作之操作按鈕15。
於卡匣安裝部6分別可裝卸地安裝複數個卡匣4。本實施形態中,與4色(黑色、黃色、紫紅色、藍綠色)油墨對應,將4種卡匣4逐個、即合計4個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0中,於前面(+Y軸方向側之面)設置有替換用罩體13。若替換用罩體13之+Z軸方向側倒向近前側(+Y軸方向側),則卡匣安裝部6之開口顯現,而可裝卸卡匣4。於卡匣安裝部6安裝卡匣4後,可經由管24對設置於托架20之頭部22供給油墨。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利用印表機10之泵機構(未圖示)吸引卡匣4內之油墨,而對頭部22供給油墨。另,管24係對應油墨之每個種類而設置。此處,卡匣4亦將安裝於卡匣安 裝部6之狀態稱為「安裝狀態」。
於頭部22,對應油墨之每個種類設置有噴嘴。頭部22係自噴射噴嘴向印刷用紙2噴射油墨而印刷文字或圖像等之資料。另,關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情況、或卡匣4及卡匣安裝部6之詳細構成係予以後述。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印表機10係卡匣安裝部6不與托架20之移動連動之被稱為所謂「離架類型」之印表機。本發明亦可應用於在托架20上設置卡匣安裝部6,且卡匣安裝部6與托架20一起移動之被稱為所謂「在架類型」之印表機。
控制部31係進行印表機10之各部之控制、或與卡匣4之間進行信號之授受。托架20係使頭部22相對印刷用紙2相對移動。
驅動機構30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1之控制信號使托架20往復移動。驅動機構30具備時規皮帶32、及驅動馬達34。藉由經由時規皮帶32將驅動馬達34之動力傳達至托架20,使托架20於主掃描方向(X軸方向)往復移動。又,印表機10具備用以使印刷用紙2於副掃描方向(+Y軸方向)移動之搬送機構。在進行印刷時,藉由搬送機構使印刷用紙2於副掃描方向移動,且於上述罩體11上輸出印刷完成後之印刷用紙2。
又,於使托架20於主掃描方向移動之印刷區域外之位置,設置有被稱為靜止位置之區域,且於靜止位置,以可正常印刷之方式搭載有進行保養之保養機構。保養機構係由蓋體構件8、升降機構(未圖示)、或吸引泵(未圖示)等構成。蓋體構件8係被按壓至於頭部22之底面側(與印刷用紙2相對之側)形成有噴嘴之面(噴嘴面),且以包圍噴射噴嘴之方式形成密閉空間。升降機構係為按壓至頭部22之噴嘴面而使蓋體構件8升降。吸引泵係將負壓導入於藉由將蓋體構件8按壓至頭部22之噴嘴面而形成之密閉空間。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之使用狀態中,將沿搬 送印刷用紙2之副掃描方向之軸設為Y軸,將沿重力方向(上下方向)之軸設為Z軸,將沿托架20之移動方向(左右方向)之軸設為X軸。此處,「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之使用狀態」係指於水平面設置有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之狀態。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副掃描方向(前方向)設為+Y軸方向,將其反方向(後方向)設為-Y軸方向,將自重力方向之下方朝向上方之方向(上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其反方向(下方向)設為-Z軸方向。又,於自前側(+Y軸方向側)觀察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時,將自右側朝向左側之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其反方向設為-X軸方向。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之安裝方向為-Y軸方向,將卡匣4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時之方向為+Y軸方向。因此,於卡匣安裝部6中,亦將-Y軸方向側稱為內側,將+Y軸方向側稱為近前側。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卡匣4之卡匣安裝部6內之排列方向為X軸方向。
圖2係安裝狀態之卡匣安裝部6之前視圖。於圖2中,顯示有將1個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圖。以下,於卡匣安裝部6中,亦將X軸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將Z軸方向稱為「高度方向」,將Y軸方向稱為「長度方向」。
卡匣安裝部6係形成有用以收納卡匣4之卡匣收納室60。此處,於卡匣收納室60中,亦將收納4個卡匣4中之一者之部分分別稱為插槽61。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有第1~第4插槽61a~61d。第1插槽61a與其他插槽61b~61d相比寬度較大。第1插槽61a除了可安裝卡匣4以外,亦可安裝X軸方向之尺寸比卡匣4大之卡匣(亦稱為「大容量卡匣」)。X軸方向之尺寸較大之卡匣可比卡匣4收納更多數量之油墨。例如,為收納使用頻率較高之黑色油墨,亦可使用大容量卡匣。另,大容量卡匣與卡匣4係除了X軸方向之尺寸及油墨之收納量不同以外,其他構成係相同。
圖3係圖2之F2-F2剖面圖。圖3係圖示有卡匣安裝部6之一部分與卡匣4。於將卡匣4安裝至卡匣安裝部6後,藉由驅動泵機構(未圖示),使油墨以箭頭所示之方式自卡匣4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流通至印刷裝置10。詳細而言,印刷材料收納部7之油墨係自卡匣4之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向卡匣安裝部6之流通管702流通。
又,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狀態(安裝狀態)中,卡匣4之設置於電路基板52之表面52a之複數個接觸部cp(圖3中僅圖示1個)、與對應之卡匣安裝部6具備之複數個裝置側端子803(圖3中僅圖示1個)接觸。由複數個接觸部cp規定之接觸面529係沿特定方向傾斜之平面。具體而言,接觸面529係向包含+Z軸方向成分(鉛直上方向)與-Y軸方向成分(安裝方向)之方向傾斜。換言之,接觸面529係隨著自卡匣4之第3面42向第4面44,以自第1面45靠近第2面46之方式相對於第4面44傾斜。於本實施形態中,接觸面529係位於與配置有接觸部之平面(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電路基板52之表面52a)大致同一平面上。接觸面529亦可為例如水平面即第4面44與接觸面529所成之角度a在30°~60°之範圍內。於本實施形態中,第4面44與接觸面529所成之角度a為大致40°。
又,於安裝狀態中,卡匣安裝部6具備之裝置側扣合構造75、與設置於卡匣4之第3面42之卡匣側扣合構造420扣合。藉此,限制卡匣4向+Y軸方向移動。
於安裝狀態中,卡匣4係自卡匣安裝部6受到外力Fs、Ft、Fp、Fr。外力Fs係自裝置側端子803對卡匣4施加之力。外力Fs係以相對於接觸面529形成特定角度之方式設定。於本實施形態中,外力Fs係對接觸面529(電路基板52之表面52a)大致垂直而施加之力。外力Ft係自裝置側扣合構造75施加至卡匣4之力。為謀求裝置側端子803與接觸部cp之接觸良好,藉由對接觸部cp充分施加裝置側端子803之彈性力, 而必須按壓接觸部cp。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自裝置側端子803施加至接觸部cp之外力(彈性力)係相對於接觸面529大致垂直而設定。
外力Ft係沿頂起卡匣4之方向(+Z軸方向)施加之力。即,外力Ft係對第3面42大致垂直而施加之力。換言之,外力Ft之方向為大致鉛直上方向。外力Fr係自裝置側扣合構造75施加至卡匣4之力。外力Fr係沿-Y軸方向(安裝方向)按壓卡匣4之力。外力Fr係裝置側扣合構造75、與卡匣4之卡匣側扣合構造420扣合而產生。外力Fp係自卡匣安裝部6具備之罩體構件706施加至卡匣4之力。外力FP係對卡匣4之第1面45大致垂直而施加之力。即,外力FP係沿+Y軸方向(卸除方向)按壓卡匣4之力。外力Fp、與外力Fs之+Y軸方向之分力Fs1之合力係使卡匣4沿+Y軸方向移動之力。對此,藉由對卡匣4施加外力Ft,而限制卡匣4之Y軸方向之移動。
又,外力Ft與外力Fs之-Z軸方向之分力Fs2係分別夾持卡匣4之方向之力。即,外力Ft與分力Fs2係分別沿相對卡匣4之卸除方向(+Y軸方向)垂直之方向起作用之力。若外力Ft或分力Fs2變大,則難以自卡匣安裝部6輕易地卸除卡匣4。
A-2:卡匣安裝部之詳細構成:
其次對卡匣安裝部6之詳細構成,使用圖4~圖9予以說明。圖4係卡匣安裝部6之前視圖。圖5係卡匣安裝部6之第1外觀立體圖。圖6係卡匣安裝部6之第2外觀立體圖。圖7係卡匣安裝部6之側視圖。圖8係圖4之F4-F4剖面圖。圖9係用以說明裝置側扣合構造420之圖。此處,圖7係為便於說明,而以顯現卡匣安裝部6之內部構成之方式,省略了卡匣安裝部6之一部分之構成之圖示。又,圖9係以顯現裝置側扣合構造之構成之方式,省略了卡匣安裝部6之一部分之構成之圖示。
如圖5及圖6所示,卡匣安裝部6具備以下所述之6個壁62、64、65、66、67、68。藉由6個壁62、64、65、66、67、68,區劃形成有 卡匣收納室60。6個壁62、64、65、66、67、68之外形係各自為大致長方形狀。此處,亦將壁65稱為「裝置側第1壁65」或「裝置側後壁65」。又,亦將壁66稱為「裝置側第2壁66」或「裝置側前壁66」。又,亦將壁62稱為「裝置側第3壁62」或「裝置側底壁62」。又,亦將壁64稱為「裝置側第4壁64」或「裝置側上壁64」。又,亦將壁67稱為「裝置側第5壁67」或「裝置側第1側壁67」。又,亦將壁68稱為「裝置側第6壁68」或「裝置側第2側壁68」。又,各壁62、64、65、66、67、68可分別藉由單一之壁構件形成,又可藉由組合複數個壁構件而形成。
如圖7所示,裝置側第1壁65與裝置側第2壁66係夾著卡匣收納室60彼此對向。裝置側第3壁62與裝置側第4壁64係夾著卡匣收納室60彼此對向。裝置側第5壁67與裝置側第6壁68係夾著卡匣收納室60彼此對向。裝置側第1壁65係相對於卡匣收納室60位於-Y軸方向側。裝置側第2壁66係相對於卡匣收納室60位於+Y軸方向側。裝置側第3壁62係相對於卡匣收納室60位於-Z軸方向側。裝置側第4壁64係相對於卡匣收納室60位於+Z軸方向側。裝置側第5壁67係相對於卡匣收納室60位於+X軸方向側。裝置側第6壁68係相對於卡匣收納室60位於-X軸方向側。
如圖5及圖6所示,卡匣安裝部6之外形為大致長方體形狀。裝置側第1壁65、裝置側第2壁66、裝置側第5壁67、裝置側第6壁68係分別於使用狀態中為大致垂直之壁。裝置側第3壁62與裝置側第4壁64係分別於使用狀態中為大致水平之壁。
裝置側第2壁66係形成有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通過之開口OP(圖8)。又,於裝卸卡匣4時,卡匣4沿Y軸方向移動。詳細而言,-Y軸方向為向卡匣安裝部6安裝卡匣4之方向。又,+Y軸方向為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之方向。
如圖4及圖7所示,於裝置側第1壁65,設置有接觸機構80、流通單元70、第1與第2定位構件76、78。各要件80、70、76、78係分別設置於各插槽61a~61d。如圖4所示,自靠近裝置側第4壁64之側,使接觸機構80、第1定位構件76、流通單元70、第2定位構件78依序定位。第1與第2定位構件76、78係設置於沿Z軸方向夾著流通單元70之位置。
如圖6~圖8所示,接觸機構80具備裝置側端子群802、連接器基板804(圖8)、端子保持構件81、賦能構件806(圖8)。裝置側端子群802包含9個裝置側端子803。如圖8所示,9個裝置側端子803之各者為板狀構件,會彈性變形。詳細而言,一端部812係以彎曲部818為中心沿箭頭R1方向彈性變形。箭頭R1方向係平行於Y軸方向與Z軸方向之方向。裝置側端子803其一端部812係以自端子保持構件81表面露出之方式藉由端子保持構件81保持。另一端部813係藉由與連接器基板804接觸而電性連接。又,連接器基板804係與印表機10之控制部31電性連接。又,一端部812係於卡匣4之安裝狀態中,藉由與設置於卡匣4之對應之卡匣側端子接觸而電性連接。
如圖6所示,端子保持構件81係保持裝置側端子群802。詳細而言,端子保持構件81係以可沿Z軸方向與X軸方向微小移動之方式保持裝置側端子群802(詳細而言,為固定有裝置側端子群802之端子台)。於端子保持構件81之X軸方向之兩側面分別設置有一對構件810、811。一對構件810、811為於Y軸方向延伸之柱狀構件。一對構件810、811係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插入於卡匣4之設置於電路基板52附近之槽。圖8所示之賦能構件806為壓縮線圈彈簧。賦能構件806係沿+Y軸方向側對端子保持構件81賦能。又,如圖6所示,藉由使設置於X軸方向之兩側面之扣合爪807、與設置於裝置側第1壁65之扣合壁651扣合,而限制端子保持構件81之+Y軸方向之移 動。又,端子保持構件81可藉由施加-Y軸方向之外力對抗賦能構件806之賦能力而沿-Y軸方向移動。
如上所述,裝置側端子803可分別於X軸方向、Y軸方向、Z軸方向之3方向移動。藉此,於將卡匣4安裝至卡匣安裝部6時,藉由使裝置側端子803於3方向移動,而微調整裝置側端子803相對於卡匣側端子之位置。因此,可確實地謀求卡匣側端子與裝置側端子803之接觸。
如圖5、6、8所示,第1與第2定位構件76、78係自裝置側第1壁65沿+Y軸方向延伸之柱狀構件。第1與第2定位構件76、78係插入於設置於卡匣4之後述之第1與第2構件貫通孔。
如圖5及圖8所示,流通單元70具備流通管702、罩體構件706、賦能構件712(圖8)。流通管702係插入於卡匣4之印刷材料供給部482。藉此,連接流通管702與卡匣4之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且卡匣4內之油墨經由流通管702向印刷裝置10流通。如圖8所示,流通管702係於內部具有通路剖面為圓形之流通通路702d。於流通管702之圓周中,於-Z軸方向側形成有使外部與流通通路702d連通之連通孔702c。卡匣4內之油墨係經由連通孔702c向印刷裝置10流通。流通管702具有中心軸CA。中心軸CA係沿Y軸方向延伸。流通管702具有配置於裝置側第1壁65側之基端部702a、及配置於裝置側第2壁66之前端部702b。自基端部702a向前端部702b之方向為+Y軸方向。
如圖8所示,罩體構件706係包圍流通管702之一部分之周圍。又,罩體構件706具有印刷材料接收部710。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形狀為凹形狀。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係於自流通管702或卡匣4之印刷材料供給部482漏出油墨之情形時,藉由接納漏出之油墨而予以捕捉。賦能構件712為壓縮線圈彈簧。賦能構件712係於+Y軸方向側對罩體構件706賦能。罩體構件706可藉由施加-Y軸方向之外力對抗賦能構件 712之賦能力而於-Y軸方向移動。此處,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係不論自安裝卡匣4前之狀態至安裝狀態之期間之位移,而配置於印刷材料供給管642之-Z軸方向側(正下側)。詳細而言,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係不論自安裝卡匣4前之狀態至安裝狀態之期間之罩體構件706之移動,而配置於連通孔648之-Z軸方向側(正下側)。藉此,於自流通管702漏出油墨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印刷材料接收部710捕捉油墨而降低油墨於較廣範圍內飛散之可能性。於Y軸方向,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長度為L1。長度L1係較後述之引導部606之長度L2(圖19)要長。
如圖6及圖8所示,於裝置側第4壁64具備第1軌條機構89、及裝置側識別構件82。各要件89、82係分別設置於各插槽61a~61d。第1軌條機構89係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一面限制卡匣4之寬度方向(X軸方向)之移動,一面將卡匣4引導至安裝位置。如圖6所示,第1軌條機構89具有於X軸方向空開特定間隔而配置之一對軌條構件86、87。一對軌條構件86、87係自裝置側第4壁64朝卡匣收納室60側突出之構件。一對軌條構件86、87係沿Y軸方向延伸。
裝置側識別構件82係用來識別是否已將正確種類(本實施形態中為油墨色)之卡匣4插入於卡匣收納室60之各插槽61a~61d。裝置側識別構件82位於較第1軌條機構89更靠向裝置側第1壁65側(-Y軸方向側)。各裝置側識別構件82根據所安裝之卡匣4內之油墨之顏色,而形成不同之形狀(圖6中為簡便而示為相同形狀)。詳細而言,如圖6所示,各裝置側識別構件82係藉由至少1個以上之肋部(突起)而形成。於各裝置側識別構件82中,由肋部之數量與位置決定之圖案因所安裝之卡匣4之種類而異。於卡匣4亦設置有藉由肋部形成之識別構件(亦稱為「卡匣側識別構件」)。卡匣4之識別構件係根據收納之油墨之顏色而形成有不同之形狀。而將正確種類之卡匣4插入於插槽之情形時,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不衝突地嵌合。另一方 面,將錯誤種類之卡匣4插入於插槽61之情形時,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衝突,而阻礙卡匣4進一步插入。藉此,可降低將錯誤種類之卡匣4安裝至卡匣安裝部6之各插槽61a~61d之可能性。
如圖5及圖8所示,裝置側第3壁62具備第2軌條機構84、及裝置側扣合構造75。各要件84、75係分別設置於各插槽61a~61d。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第2軌條機構84一面限制卡匣4之寬度方向(X軸方向)之移動,一面將卡匣4引導至安裝位置。如圖5所示,第2軌條機構84具有於X軸方向空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之一對軌條構件88、89。一對軌條構件88、89係自裝置側第3壁62朝卡匣收納室60側突出之構件。一對軌條構件88、89係沿Y軸方向延伸。
裝置側扣合構造75係與卡匣4之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圖9)扣合。藉此,限制安裝狀態中卡匣4朝向+Y軸方向移動。如圖5、8、9所示,裝置側扣合構造75具有槓桿部73、安裝部72(圖9)、賦能構件79。
如圖8所示,槓桿部73係位於較第2槓桿機構84更靠近裝置側第1壁65側。槓桿部73具有槓桿本體77、突起部74、及軸部71。槓桿本體77為板狀。槓桿本體77具有彈性。槓桿本體77係以未安裝卡匣4之狀態水平延伸。軸部71位於槓桿本體77中裝置側第1壁65側(-Y軸方向側)之端部。軸部71為圓筒形狀,且自槓桿本體77朝-Z軸方向延伸。如圖8所示,於軸部71之軸孔插入裝置側第3壁62之一部分即突起部628。藉此,槓桿本體77可將軸部71作為旋轉軸而旋轉移動。又,槓桿部73中,軸部71側部分係由裝置側第1壁65與裝置側第3壁62於Z軸方向夾持。藉此,槓桿73中,突起部74側部分係可於包含鉛直方向之方向RC彈性變形。
突起部74係與卡匣4之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圖9)扣合之部分。突起部74位於槓桿本體77中裝置側第2壁66側(+Y軸方向側)之端部。突 起部74係自槓桿本體77朝+Z軸方向側突出。於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扣合之狀態(亦稱為「扣合狀態」)中,藉由來自卡匣4之外力,槓桿部73之突起部74側係向-Z軸方向側位移。藉此,於扣合狀態中,藉由槓桿部73之突起部74對卡匣4發揮朝向大致+Z軸方向側之彈性力。此處,扣合狀態係與安裝狀態相同之狀態。
如圖9所示,賦能構件79為拉伸線圈彈簧。賦能構件79之一端係安裝於安裝部72,另一端係安裝於裝置側第3壁62之一部分627。如圖5所示,藉由對槓桿本體77施加對抗賦能構件79之外力,槓桿本體77向箭頭+RB方向轉動。另,於圖5中,顯示有未對槓桿本體77施加外力之情形之狀態(無載荷狀態)之槓桿本體77之狀態。又,若解除對槓桿本體77施加之外力,則槓桿本體77向箭頭-RB方向轉動。如上所述,槓桿本體77之轉動係於平行於X軸方向與Y軸方向之平面(水平面)內進行。
A-3.卡匣之外觀構成:
其次,使用圖10~19對卡匣4之外觀構成進行說明。圖10係卡匣4之第1外觀立體圖。圖11係卡匣4之第2外觀立體圖。圖12係電路基板52之前視圖。圖13係電路基板52之側視圖。圖14係卡匣4之前視圖。圖15係卡匣4之俯視圖。圖16係卡匣4之第1側視圖。圖17係卡匣4之仰視圖。圖18係卡匣4之後視圖。圖19係圖17之部分放大圖。圖19係為便於理解,亦圖示有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用以說明卡匣4之圖式所描繪之XYZ軸係與安裝狀態之印刷裝置10之XYZ軸對應。
如圖10及圖11所示,卡匣4之外形為大致長方體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卡匣4之尺寸係以Y軸方向、Z軸方向、X軸方向之順序變小。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將X軸方向稱為卡匣4之「寬度方向」,將Y軸方向稱為卡匣4之「長度方向」,將Z軸方向稱為卡匣4之「高度方向」。卡匣4具備用以於內部收納油墨之容器本體450。容器 本體450係藉由使聚丙烯或聚苯乙烯等之合成樹脂成形而形成之框體。容器本體450係形成卡匣之外殼(外表面)400。卡匣4具備第1面45、第2面46、第3面42、第4面44、第5面47、第6面48。第1面~第6面45、46、42、44、47、48係構成藉由容器本體450形成之卡匣4之外殼(外表面)400。於外殼400之內側,配置有收納油墨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第1面~第6面45、46、42、44、47、48之俯視時之外形分別為大致長方形狀。又,第1~第6面45、46、42、44、47、48之表面係分別大致為平面。「大致平面」係包含面全域完全平坦之情形、與於面之一部分具有凹凸之情形。即,「大致平面」係包含即使於面之一部分有些許凹凸或些許階差,亦可掌握卡匣4之外表面之情形。此處,亦將第1面45稱為「前面45」。又,亦將第2面46稱為「後面46」。又,亦將第3面42稱為「底面42」。又,亦將第4面44稱為「上表面44」。又,亦將第5面47稱為「第1側面47」。又,亦將第6面48稱為「第2側面48」。
第1面45與第2面46對向之方向為Y軸方向。第3面42與第4面44對向之方向為Z軸方向。第5面47與第6面48對向之方向為X軸方向。
如圖16所示,第1面45與第2面46係夾著印刷材料收納部7(卡匣4之內部空間)而彼此對向。第3面42與第4面44係夾著印刷材料收納部7而彼此對向。如圖10及圖14所示,第5面47與第6面48係夾著印刷材料收納部7而彼此對向。如圖16所示,第1面45係相對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位於-Y軸方向側。第2面46係相對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位於+Y軸方向側。第3面42係相對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位於-Z軸方向側。第4面44係相對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位於+Z軸方向側。如圖10及圖14所示,第5面47係相對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位於+X軸方向側。第6面48係相對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位於-X軸方向側。第3面42係與第1面45、第2面46、第5面47、及第6面48相交。第4面44係與第1面45、第2面46、第5面47、及第6面48相交。第5面47係與第1面45、第2面46、第3面42、及 第4面44相交。第6面48係與第1面45、第2面46、第3面42、及第4面44相交。本實施形態中,「相交」意為2個面彼此交叉且實際相交之狀態、一面之延長面與另一面實際相交之狀態、雙方之延長面彼此實際相交之狀態之任一者之狀態。
如圖16所示,第1面45係於安裝狀態中,與卡匣安裝部6對向之面。第1面45係於安裝狀態中,相對於水平面大致垂直。第3面42具有一端部面426、及另一端部面423。一端部面426連接於第2面46。另一端部面423連接於第1面45。又,一端部面426與另一端部面423彼此連接。於Z軸方向,另一端部面423與一端部面426相比,配置於更靠近於第4面44之位置。即,另一端部面423與一端部面426相比位於更上側(+Z軸方向側)。
再者,卡匣4係如圖10所示,具備第1面45與第4面44相交之角落部50。角落部50係遍及第1面45與第4面44形成之凹部。角落部50係第1面45之第4面44側之一端部45a、與第4面44之第1面45側之一端部44a定位之區域。於角落部50之底部,形成有連結第1面45與第4面44之傾斜面51。傾斜面51係朝向包含+Z軸方向成分與-Y軸方向成分之方向。換言之,傾斜面51係以隨著自第3面42靠近第4面44,而自第1面45靠近第2面46之方式傾斜。於傾斜面51配置有電路基板52。電路基板52之表面52a係以與傾斜面51大致相同之角度傾斜。即,表面52a係朝向包含+Z軸方向成分與-Y軸方向成分之方向。如圖11、圖14所示,於角落部50之兩側面形成有第1槽58、第2槽59。第1槽58與第2槽59係分別自第1面45沿+Y軸方向延伸。於安裝卡匣4時,於第1槽58插入構件811(圖6)。於第2槽59插入構件810(圖6)。藉此,進行裝置側端子群802相對於卡匣側端子群500之定位。
如圖12及圖13所示,電路基板52具有設置於表面52a之卡匣側端子群500、及設置於背面52b之記憶裝置520。表面52a及背面52b為平 面。於安裝於卡匣4之狀態中,亦將平面即表面52a中位於最+Z軸方向側之部分(一邊)稱為基板端部505。
卡匣側端子群500包含9個卡匣側端子531~539。記憶裝置520儲存與卡匣4之油墨相關之資訊(例如,油墨殘量或收納之油墨色)等。藉由使卡匣側端子群500與印刷裝置10之裝置側端子群802(圖6)接觸,例如於記憶裝置520與印刷裝置10之控制部31之間進行記憶裝置520之資料信號之授受。又,藉由使卡匣側端子群500之各端子531~539與裝置側端子群802之各端子(9個端子)接觸,控制部31(圖1)判定已將卡匣4安裝於印刷裝置10。該判定後,藉由印刷裝置10之控制部31之控制,成為可進行印刷動作之狀態。
如圖12所示,9個卡匣側端子531~539係分別形成為大致矩形狀。9個卡匣側端子531~539係分別具備接觸部cp。9個卡匣側端子531~539係以形成2個行R1、R2之方式配置。2個行R1、R2係位於不同之高度。又,2個行R1、R2係分別沿卡匣4之第5面47與第6面48對向之寬度方向(Y軸方向)延伸之行。2個行R1、R2中,亦將-Z軸方向側之行稱為第1端子行R1,將+Z軸方向側之行稱為第2端子行R2。第1端子行R1包含5個卡匣側端子535、536、537、538、539。第2端子行R2包含4個卡匣側端子531、532、533、534。於各端子531~539之各者之中央部,存在與接觸機構80具有之裝置側端子803(圖6)接觸之接觸部cp。亦可認為第1與第2端子行R1、R2係分別由複數個接觸部cp形成之行。
形成第1端子行R1之端子535~539之各接觸部cp、與形成第2端子行R2之端子531~534之各接觸部cp係彼此不同而配置。詳細而言,各接觸部cp係配置為所謂鋸齒狀。
於形成第1端子行R1之複數個(5個)接觸部cp中,亦將位於複數個(5個)接觸部cp之寬度Wa中央之接觸部稱為第1接觸部537cp。又,將 具有第1接觸部537cp之端子稱為第1端子537。亦將通過第1端子537,且相對於寬度方向(X軸方向)垂直之虛擬平面稱為「平面C1」。此處,平面C1通過第1接觸部537cp。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平面C1亦通過電路基板52之寬度中央。又,平面C1亦通過卡匣4之寬度中央。此處,配置於第1端子行R1之5個接觸部cp相當於用以解決課題之方法中記述之「複數個接觸部」。亦將形成第1端子行R1之複數個接觸部cp稱為「複數個接觸部cpa」,將形成第2端子行R2之複數個接觸部cp稱為「複數個接觸部cpb」。於本實施形態中,卡匣側端子531~539雖由2個端子行形成,但並未限定於此。亦可僅為第1端子行R1或僅為第2端子行R2。
如圖12所示,於電路基板52之+Z軸方向側之端部形成有凸台槽501,且於電路基板52之-Z軸方向側之端部形成有凸台孔502。設置於卡匣4之狀態之電路基板52係使用凸台槽501及凸台孔502而固定於卡匣4之傾斜面51(圖10)。於其他實施形態中,亦可自電路基板52省略凸台槽501及凸台孔502中至少一者,且使用接著劑將電路基板52固定於傾斜面51,又可使用設置於傾斜面51之扣合爪(未圖示)固定電路基板52。
如圖11所示,於第1面45設置有貫通孔452、第1構件貫通孔458、第2構件貫通孔459、及抵接部457。貫通孔452係接納印刷材料供給部482。於貫通孔452至少配置有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之一端即供給口480。如圖14所示,供給口480配置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又,供給口480為圓形。供給口480之中心配置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供給口480係於Z軸方向,配置於較第4面44更靠近第3面42側之位置。即,供給口480位於較卡匣4之高度T之一半更下側之範圍。此處,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前之狀態(亦稱為「初始狀態」)中,亦可以薄片構件封塞供給口480。薄片構件具有可由流通管702穿破之程度之薄 度。
如圖11所示,第1構件貫通孔458與第2構件貫通孔459有於Z軸方向夾著貫通孔452之位置關係。於第1構件貫通孔458,於安裝狀態中插入第1定位構件76(圖8)。於第2構件貫通孔459,於安裝狀態中,插入第2定位構件78(圖8)。藉由使一對構件貫通孔458、459、與一對定位構件76、78協動,而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限制卡匣4於與插入方向垂直之面內方向移動。所謂面內方向係平行於X軸方向與Z軸方向之方向。第1構件貫通孔458其垂直於Y軸方向之剖面形狀為大致圓形狀。另一方面,第2構件貫通孔459其垂直於Y軸方向之剖面為於Z軸方向細長之橢圓形狀。第2構件貫通孔459之Y軸方向之長度較第2定位構件78之Y軸方向之長度要大。若於第2構件貫通孔459插入第2定位構件78,則於Y軸方向產生微小間隙。如此,藉由使第2構件貫通孔459之Y軸方向之長度變大,便於保持定位精度,另一方面,容許尺寸公差。即,插槽61內之卡匣4之定位精度係由第1構件貫通孔458擔保。又,尺寸公差等所引起之第2構件貫通孔459與第2定位構件78之位置偏差係由第2構件貫通孔459吸收。
抵接部457係設置有4個。抵接部457為自第1面45突出之圓板狀。如圖14所示,4個抵接部457係配置於貫通孔452之周邊部。4個抵接部457係與卡匣安裝部6之位於罩體構件706(圖8)之+Y軸方向側之端面703(圖5)抵接。
如圖10所示,於第4面44設置有槽部445、及卡匣側識別構件424。槽部445係自第4面44之中途延伸至第2面46側端部。區劃形成槽部455之一對側壁442、444係於卡匣4之寬度方向空開特定間隔而配置。具體而言,一對側壁442、444係以於槽部445內嵌設插入一對軌條構件86、87(圖6)之程度空開間隔而配置。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係藉由至少1個以上之肋部(突起)而形成。由肋部之數量與位置決定之卡 匣識別構件424之圖案係因卡匣4之種類而異。於Y軸方向,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係配置於位於槽部445之第1面45側端部之槽入口447附近。又,於Y軸方向,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係與電路基板52相比配置於更靠向第2面46側。
如圖11所示,於第3面42設置有槽部425、卡匣側扣合構造420。槽部425係自第3面42之中途延伸至第2面46側端部。區劃形成槽部425之一對側壁422、424係於卡匣4之寬度方向空開特定間隔而配置。具體而言,一對側壁422、424係以於槽部425內嵌設插入一對軌條構件88、89(圖5)之程度空開間隔而配置。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係配置於較槽部425(槽入口427)更靠向第1面45側。卡匣側扣合構造420為槽形狀(槽構造)。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藉由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扣合,對抗自卡匣安裝部6施加之朝向卸除方向(+Y軸方向)之外力Fp、Fs1(圖3),而限制卡匣4向+Y軸方向移動。
如圖19所示,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具備接納部601、引導部606、連接部608、扣合部612、及出口部616。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突起部74係以接納部601、引導部606、連接部608、扣合部612之順序移動。於安裝狀態中,突起部74係於扣合部612之特定之扣合位置St與扣合部612扣合。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時,突起部74係以扣合部612、出口部616、接納部601之順序移動。
接納部601係自第1面45朝向第2面46延伸,且接納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接納部601係於第1面45形成有開口605。經由開口605將突起部74接納於接納部601內。接納部601係較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之其他部分606、608、612、616更深。因此,突起部74位於其他部分606、608、612、616之期間,槓桿本體77之突起部74側被壓低。藉此,藉由槓桿本體77之彈性力,經由突起部74卡匣4沿壓上之方向(+Z軸方向)受到外力Ft(圖3)。
引導部606係用以將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引導至扣合位置St(形成有扣合部612之位置)之部分。引導部606係與接納部601連接。引導部606係沿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之卡匣4之相對於安裝方向(-Y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具體而言,引導部606係相對於安裝方向沿卡匣4之寬度方向傾斜。引導部606具有隨著自接納部601遠離而槽變淺之傾斜部606a。引導部606與接納部601之邊界無階差。此處,第1面45與第2面46對向之方向(安裝方向及卸除方向)中引導部606之長度為L2。此處,長度L2較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長度L1(圖8)要短。
連接部608係連接引導部606與扣合部612。連接部608具有自區劃形成槽之+Y軸方向側之壁向-Y軸方向側突出之突起壁615。扣合部612係與突起壁615對向。扣合部612具有扣合壁614。扣合壁614係藉由區劃形成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之槽之複數個壁部之1個壁部633而形成。扣合部612係形成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出口部616係連接扣合部612與接納部601。出口部616具有隨著靠近接納部601而槽變深之傾斜部616a。於出口部616與接納部601之邊界形成有階差620。
其次,使用圖19說明卡匣4之裝卸操作時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內之突起部74之移動。安裝動作時,於第1構件貫通孔458(圖11)開始插入第1定位構件76,且於第2構件貫通孔459(圖11)開始插入第2定位構件78後,突起部74係自接納部601移動至引導部606。突起部74於引導部606移動時,槓桿本體77對抗賦能構件79(圖9)之賦能力,沿包含-X軸方向成分之方向(圖5之箭頭+RB方向)轉動。突起部74於引導部606移動之期間,卡匣4之第1面45(詳細而言為抵接部457)抵接於罩體構件706之端面703(圖5)。藉由對抗賦能構件712(圖8)之賦能力沿安裝方向推進卡匣4,突起部74到達連接部608。到達連接部608之突起部74係藉由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賦能構件79之賦能力而於包含+X軸方向 成分之方向(圖5之箭頭-RB方向)移動。藉此,突起部74係與突起壁615衝突而停止。此時,產生點擊聲。藉由該點擊聲,利用者可確認卡匣4已沿安裝方向充分前進。
若解除利用者向安裝方向之卡匣4之按壓,則卡匣4藉由流通單元70之賦能構件712(圖8)之賦能力,而於卸除方向(+Y軸方向)略微推回。藉此,解除突起壁615形成之扣合,且突起部74到達扣合部612。接著,最終,藉由使突起部74與扣合部612之扣合壁614衝突,限制賦能構件79(圖9)之賦能力造成之突起部74向+X軸方向之移動。在突起部74與扣合壁614衝突時,產生點擊聲。利用該點擊聲,利用者可確認卡匣4到達扣合位置St,對卡匣安裝部6之安裝結束。又,於安裝狀態中,賦能構件712(圖8)施加朝卸除方向(+Y軸方向)之外力Fp(圖3)。然而,藉由使突起部74抵接於扣合壁614,而限制卡匣4向卸除方向移動。
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時,採用以下順序。首先,由利用者向安裝方向壓入安裝狀態之卡匣4。藉此,突起部74自扣合壁614離開而解除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扣合。於是,藉由罩體構件706之賦能構件712之賦能力,卡匣4沿卸除方向(+Y軸方向)移動。藉此,突起部74通過出口部616到達接納部601。利用者抓住藉由賦能構件712之賦能力而於卸除方向移動特定距離之卡匣4,且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
A-4.卡匣之內部構成:
圖20係卡匣4之分解立體圖。圖21係通路單元9之分解立體圖。如圖20所示,容器本體450係由第1容器本體5a、與第2容器本體5b構成。第1容器本體5a與第2容器本體5b可藉由解除嵌合而彼此卸除。即,第1容器本體5a與第2容器本體5b為獨立體。第1容器本體5a包含第1面45。又,第1容器本體5a不包含第2面46。第2容器本體5b包含第 2面46。又,第2容器本體5b不包含第1面45。印刷材料收納部7主要收納於第2容器本體5b。角落部50形成於第1容器本體5a。第1容器本體5a位於Z軸方向之兩側,且具備朝第2容器本體5b側突出之突出部55、56。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中,包含扣合部612(圖19)之一部分係形成於突出部55。藉由使第1容器本體5a具備之突出部55、56與第2容器本體5b嵌合,而將第2容器本體5b安裝於第1容器本體5a。又,突出部55、56與第2容器本體5b之間具有間隙。藉由該間隙,第2容器本體5b可相對於第1容器本體5a微小地移動。
印刷材料收納部7為袋體。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內填充有油墨。印刷材料收納部7係藉由於樹脂薄膜層上積層有鋁層之鋁箔複層薄膜而形成。印刷材料收納部7具有可撓性。印刷材料收納部7係隨著印刷材料收納部7之油墨殘量變少,而印刷材料收納部7內部之容積減少。印刷材料收納部7中,於第1面45側之側面安裝有與印刷材料收納部7內連通之通路單元9。
如圖20、圖21所示,通路單元9具有通路本體90、閥94、閥座92。通路本體90與閥座92係藉由使聚丙烯或聚苯乙烯等之合成樹脂成形而形成。閥94係由合成樹脂等之彈性構件形成。
通路本體90具有印刷材料供給部482、與減壓部91。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係形成用以將印刷材料收納部7之油墨供給至印刷裝置10之通路。又,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插入流通管702之前端部702b側。藉由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插入流通管702,而以某種程度限制卡匣4於垂直於安裝方向之面內方向移動。藉此,進行卡匣4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於與安裝方向垂直之方向之定位。如圖21所示,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之一端為供給口480,另一端為連通口483。供給口480係向外部開口。連通口483配置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內。如圖20所示,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具有自通路本體90中位於第1面45側之面95延伸之通路形 成構件481。通路形成構件481係自面95沿-Y軸方向延伸。通路形成構件481為圓筒形狀。通路形成構件481為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中包含供給口480之一端側部分。通路形成構件481之中心軸CB係沿Y軸方向延伸。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之通路中,包含供給口480之一端側通路係藉由通路形成構件481形成。即,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中,包含供給口480之一端側部分之內部通路係沿Y軸方向延伸。
於通路形成構件481內配置有閥單元(未圖示)。閥單元具備閥、及具有閥孔之閥座。閥座為合成橡膠等之彈性構件。流通管702經由供給口480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時,閥自閥座離開。藉此,閥單元為開閥狀態,而開放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之內部通路。又,流通管702之外周係由閥座氣密性包圍。即,藉由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進行卡匣4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詳細而言,進行卡匣4之於與安裝方向垂直之面內方向之定位。另,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於安裝狀態中,流通管702之外周係由閥座氣密性包圍,但只要為油墨不會自流通管702與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之間隙漏出至外部之構成即可。例如,流通管702亦可嵌設插入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即,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之內周亦可接觸流通管702之外周之圓周方向全域。
如圖20、圖21所示,閥座92具有油墨流動之閥孔93。油墨自印刷材料收納部7向印刷裝置10流動之情形時,閥94自閥座92離開。藉此,成為開閥狀態,油墨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流通。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流動之油墨係向印刷裝置10流通。另一方面,在產生朝印刷材料收納部7逆流之方向之油墨之流動之情形時,閥94係藉由著座至閥座92而封塞閥孔93。藉此,抑制油墨之逆流。如上所述,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使印刷材料收納部7與印刷裝置10連通。
減壓部91係於將油墨填充至印刷材料收納部7時,為使印刷材料 收納部7內減壓而使用。減壓部91之一端91a係向外部開口。減壓部91之另一端91b係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內開口。於將油墨填充至印刷材料收納部7前,藉由減壓部91自外部對印刷材料收納部7減壓。於減壓後,使油墨自印刷材料供給部482流通至印刷材料收納部7。減壓部91之通路係於將油墨填充至印刷材料收納部7後,藉由熱熔接等閉塞。
A-5.卡匣之安裝態樣:
使用圖22~圖24,說明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之態樣。圖22係第1說明圖。圖23係第2說明圖。圖24係第3說明圖。以圖22、圖23、圖24之順序,進行卡匣4之向卡匣安裝部6之安裝動作。圖22係顯示開始第1定位構件76朝向第1構件貫通孔458之插入、及第2定位構件78朝向第2構件貫通孔459之插入之時點(亦稱為「第1時點」)。圖23係顯示卡匣側識別構件424到達裝置側識別構件82之時點(亦稱為「第2時點」)。即,圖23係開始卡匣側識別構件424與裝置側識別構件82之嵌合之時點。圖24係顯示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時點(亦稱為「第3時點」)。即,圖24係安裝狀態之F2-F2剖面圖。
如圖22所示,於第1時點,尚未開始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之嵌合。又,於第1時點,罩體構件706與卡匣4不接觸而分離。於第1時點,印刷材料供給部482與流通管702係於Y軸方向相距距離DA。於第1時點,卡匣側識別構件424與裝置側識別構件82係於Y軸方向相距距離DB。於第1時點,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具有距離DA>距離DB之關係。又,於第1時點,供給口480位於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上方(正上方、第4面44側、+Z軸方向側)。即,於第1時點,供給口480與第3面42係具有於Z軸方向夾著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位置關係。此處,第1時點係裝置側扣合構造75與卡匣側扣合構造420扣合前之時點。於第1時點,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位於接納部601。
如圖23所示,於第2時點,藉由使卡匣4之第1面45與罩體構件706抵接,而將朝向-Y軸方向(安裝方向)之力施加至罩體構件706。藉此,罩體構件706對抗賦能構件712之賦能力而向-Y軸方向側移動。又,於自第2時點達到第3時點之期間,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即,在裝置側端子803與電路基板52之接觸部cp接觸前,將流通管702插入至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
如圖24所示,於第3時點,裝置側端子803與電路基板52之接觸部cp接觸。又,於第3時點,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且成為油墨可自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向流通管702流通之狀態。詳細而言,在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後,裝置側端子803與電路基板52之接觸部cp接觸。又,於第3時點,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與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之扣合部612扣合。即,扣合部612為用以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扣合之部分。
如上所述,在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印刷材料供給系統1之各要件具有以下關係。即,在開始朝向一對構件貫通孔458、459插入一對定位構件76、78後,開始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之嵌合。又,於開始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之嵌合後,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又,藉由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在油墨可自印刷材料供給部482朝向流通管702流通後,裝置側端子803與電路基板52之接觸部cp接觸。
A-6.效果:
圖25係用以說明效果之第1圖。圖26係用以說明效果之第2圖。圖25係接觸面529p不相對於第4面44p傾斜,而為水平面之情形之卡匣4p之例。圖25係示意性顯示於卡匣4p之安裝狀態中,卡匣4p自卡匣安裝部受到之力之一部分。圖26係示意性顯示於安裝狀態中,本實施形 態之卡匣4自卡匣安裝部6受到之力之一部分。於圖25及圖26中,圖示有具有於Z軸方向夾持卡匣4、4p之方向之成分之力。
於圖25及圖26中,自裝置側端子803對配置於電路基板之表面52a之接觸部cp施加之外力Fs、Fd係分別以相對接觸面529、529p形成特定角度之方式設定。於圖25及圖26中,外力Fs、Fd係大致垂直於接觸面529、529p。又,外力Fs、Fd之大小相同。又,外力Ft、Ftd係分別自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對第3面42施加之力。外力Ft、Ftd之方向分別為大致鉛直上方向。
如圖25所示,接觸面529p未相對於第4面44p傾斜。該情形時,對垂直於卸除方向之方向,且夾持卡匣4p之方向施加之力為力Fd、Ftd。力Fd與力Ftd為相同大小,施加於卡匣4p之鉛直方向(Z軸方向)之力平衡。
如圖26所示,接觸面529係相對於第4面44沿特定方向傾斜。該情形時,力Fs可分解成鉛直下方向之力Fs2、與卸除方向之力Fs1。鉛直下方向係自第4面44朝向第3面42之方向。卸除方向係自第1面45朝向第2面46之方向。力Fs2與力Ft為相同大小,施加於卡匣4之鉛直方向(Z軸方向)之力平衡。此處,因Fs=Fd,故滿足Fs2<Fd之關係。又,滿足Ft<Ftd之關係。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接觸面529係相對於第4面44沿特定方向傾斜。藉此,於安裝狀態中,較接觸面529p未傾斜之情形,可減小施加於接觸部cp之力Fs中夾持卡匣4之方向(-Z軸方向)之力Fs2。藉此,可便於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例如,於解除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扣合之情形時,藉由利用罩體構件706之賦能構件712(圖8)產生之賦能力,可使卡匣4於卸除方向順暢地移動。即,藉由賦能構件712之賦能力,可使卡匣4自裝置側端子803以充分遠離接觸部cp之程度於卸除方向移動。藉此,利用者可自卡匣安 裝部6卸除卡匣4。
又,藉由使接觸面529相對於第4面44沿特定方向傾斜,施加於接觸部cp之力Fs係產生朝向卸除方向之力Fs1。藉此,可進而便於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例如,於解除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扣合後之狀態中,賦能構件712之賦能力Fp(圖3)與力Fs1係施加於卡匣4之卸除方向。藉此,可增大朝向卸除方向之力,且可使卡匣4更順暢地朝卸除方向移動。
又,因力Ft與力Fs2平衡,故藉由使力Fs2變小,亦可使力Ft變小。藉此,可減小自裝置側扣合構造75對卡匣4沿大致鉛直上方向施加之力Ft。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卡匣4之扣合部612係配置於通過第1端子537、且通過相對於寬度方向垂直之平面C1之位置(圖19)。藉由使扣合部612與突起部74扣合,而限制卡匣4朝向卸除方向(+Y軸方向)移動。即,藉由扣合部612,卡匣4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位置係以某程度定位。因此,藉由將扣合部612配置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可高精度進行形成第1端子行R1之複數個端子535~539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又,形成第2端子行R2之複數個端子531~534相對於形成第1端子行R1之複數個端子535~539之相對位置關係為特定。因此,可高精度地進行卡匣4所具有之全部端子531~539之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藉此,可減少產生卡匣側端子群500與裝置側端子群802之接觸不良(導通不良)。
此處,於安裝狀態中,若夾持卡匣4之外力過於偏重,則存在因外力使卡匣4自正確安裝姿勢傾斜或旋轉之情形。因卡匣4自正確之安裝姿勢傾斜或旋轉,故會產生難以自卡匣安裝部6取出卡匣4之情形。又,因卡匣4自正確之安裝姿勢傾斜或旋轉,有可能產生接觸部cp與印刷裝置10(詳細而言為裝置側端子803)之接觸不良。於本實施形態 中,藉由將扣合部612配置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可於平面C1上藉由扣合部612與第1端子537夾持卡匣4。即,於安裝狀態中,利用藉由突起部74施加至扣合部612之力、與藉由裝置側端子803施加於第1端子537之力夾持卡匣4。藉此,可抑制卡匣4相對於正確之安裝姿勢傾斜或旋轉。因此,可便於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又,可降低產生接觸部cp與裝置側端子803之接觸不良之可能性。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進而將第1端子537之第1接觸部537cp配置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圖12)。第1接觸部537cp係卡匣側端子群500與裝置側端子群802實際接觸之部分。又,第1接觸部537cp係位於沿卡匣4之寬度方向(X軸方向)排列之複數個接觸部cpa之寬度Wa中央(圖12)。即,藉由使第1接觸部537cp通過平面C1,可進而高精度地進行形成第1端子行R1之複數個端子535~539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藉此,可進而高精度地進行卡匣4具有之全部端子531~539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藉此,可進而減少產生卡匣側端子群500與裝置側端子群802之接觸不良。
又,藉由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亦可進行卡匣4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此處,上述實施形態之卡匣4之供給口480係配置於通過平面C1之位置(圖14)。因此,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可進而高精度地進行形成第1端子行R1之複數個端子535~539之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即,可進而高精度地進行卡匣4具有之全部端子531~539之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定位。藉此,可進而減少產生卡匣側端子群500與裝置側端子群802之接觸不良。
又,藉由利用供給口480高精度進行卡匣4相對於印刷裝置10之定位,可於安裝狀態之所設計之位置高精度配置通過平面C1之扣合部612及第1端子537。藉此,可使用扣合部612及第1端子537穩定夾持卡匣4。又,藉由抑制卡匣4之旋轉或傾斜,可便於自印刷裝置10卸除 卡匣4。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供給口480配置於較第4面44更靠近第3面42側(圖14)。藉此,可拉開配置於第1面45與第4面44相交之角落部50之接觸部cp與供給口480之距離。因此,於自供給口480漏出油墨之情形時,可降低油墨附著於接觸部cp之可能性。藉此,可較好地謀求接觸部cp與印刷裝置10(詳細而言,為裝置側端子群802)之接觸。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形成於第3面42中之另一端部面423(圖16)。另一端部面423係配置於較一端部面426更靠近第4面44之位置。即,另一端部面423係位於較一端部面426更靠近鉛直上方向側(+Z軸方向側)。藉此,可使第3面42與第4面44對向之方向(Z軸方向)中卡匣4之第1面45側之大小小型化。又,卡匣4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係配置於容器本體450中較第1面45更靠近第2面46側(圖16)。容器本體450之第2面46側係因較容器本體450之第1面45側於Z軸方向更長,故可充分確保內部之容積。因此,可充分確保印刷材料收納部7之容積。又,藉由使卡匣4之配置有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之側即第1面45側之大小小型化,可充分確保卡匣安裝部6中裝置側扣合構造75定位之部分之空間。藉此,可提高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設計自由度。例如,可降低極端地限制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朝向方向RC(圖8)之彈性變形之可能性。又,例如,可充分確保配置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構成要件(槓桿部73或賦能構件79)之空間。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自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扣合之前之時點(圖22之第1時點)至扣合之時點(圖24之第3時點)之間,供給口480位於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上方(正上方)。換言之,於第1時點,供給口480與第3面42有夾著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位置關係。藉此,在對卡匣安裝部6裝卸卡匣4時,即使油墨自供給口480朝向下方側(第3面42側)漏出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印刷材料接收部710捕 捉油墨。藉因捕捉油墨,可降低油墨自供給口480遍及較廣範圍飛散之可能性。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第1時點,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位於接納部601(圖22)。又,於第1時點,供給口480位於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上方(圖22)。即,在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突起部74位於引導部606之期間,有供給口480位於印刷材料接收部710之上方(正上方)之關係。藉此,即使油墨自供給口480朝向下方側(第3面42側)漏出之情形時,至少突起部74位於引導部606之期間,可降低油墨自供給口480遍及較廣範圍飛散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第2容器本體5b係以可相對於第1容器本體5a卸除之方式組裝(圖20)。又,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係形成於較第2容器本體5b位於更靠近安裝方向側(-Y軸方向側)之第1容器本體5a。此處,即使進行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扣合之解除動作,亦可能產生無法解除卡匣側扣合構造420與裝置側扣合構造75之扣合之狀態(異常狀態)。該情形時,藉由自第1容器本體5a卸除第2容器本體5b,可成為便於利用者確認第1容器本體5a側所形成之扣合狀態之狀態。因此,便於利用者調查產生異常狀態之原因。藉由弄清異常狀態之產生原因,可提高由利用者消除異常狀態之可能性。
此處,印刷材料收納部7係主要收納於第2容器本體5b,而第2容器本體5b側較第1容器本體5a側更重。因此,於安裝狀態中,第2容器本體5b側易受重力影響,且因重力而於鉛直下方向傾斜。又,第2容器本體5b有因外力而晃蕩之情形。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450係於第1容器本體5a側,配置有卡匣側扣合構造420、接觸部cp(圖10、12、20)。因此,藉由利用印刷裝置10施加於卡匣側扣合構造420 及接觸部cp之力夾持卡匣4,第1容器本體5a側之安裝位置穩定。即,即使在第2容器本體5b因晃蕩等而位移之情形時,亦可降低於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中第1容器本體5a自設計之安裝位置偏移之可能性。藉此,可抑制接觸部cp與印刷裝置10(詳細而言,裝置側端子803)之接觸不良。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突出部55、56與第2容器本體5b之間有間隙。藉由該間隙,即使於第2容器本體5b因晃蕩等而位移之情形時,亦可進而降低第1容器本體5a自設計之安裝位置偏移之可能性。藉此,可進而抑制接觸部cp與印刷裝置10(詳細而言,裝置側端子803)之接觸不良。又,藉由該間隙,可進而抑制卡匣4整體自正確之安裝姿勢傾斜或旋轉。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之包含扣合部612之一部分係形成於突出部55(圖20)。此處,突出部55係位於第1容器本體5a中卸除方向側。因此,藉由自第1容器本體5a卸除第2容器本體5b,可進而便於利用者調查產生異常狀態之原因。藉此,可進而提高由利用者消除異常狀態之可能性。
此處,印刷材料收納部7係主要收納於第2容器本體5b,而第2容器本體5b側較第1容器本體5a側更重。因此,於安裝狀態中,第2容器本體5b側易受重力影響,且因重力而於鉛直下方向傾斜。又,第2容器本體5b有因外力而晃蕩之情形。然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突出部55、56與第2容器本體5b之間有間隙。藉由該間隙,於第2容器本體5b因晃蕩等而位移之情形時,亦可進而降低第1容器本體5a自設計之安裝位置偏移之可能性。藉此,可進而抑制接觸部cp與印刷裝置10(詳細而言,為裝置側端子803)之接觸不良。又,藉由該間隙,可進而抑制卡匣4整體自正確之安裝姿勢傾斜或旋轉。另,該間隙係只要存在於2個突出部55、56中之至少任一者即可。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將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時,印 刷材料供給系統1之各要件係具有以下關係。
‧第1關係:
如圖22、圖23所示,在開始對一對構件貫通孔458插入一對定位構件76、78後,開始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之嵌合(第1關係)。藉由將一對定位構件76、78插入於一對構件貫通孔458、459,而限制與卡匣4之插入方向垂直之面內方向之卡匣4之移動。藉此,進行卡匣4相對於卡匣安裝部6之與插入方向垂直之方向之定位。藉此,可抑制卡匣側識別構件424相對於裝置側識別構件82之位置偏移。因此,在於卡匣安裝部6安裝正確種類之卡匣4時,可降低卡匣側識別構件424碰觸裝置側識別構件82,而阻礙嵌合之可能性。又,在將錯誤種類之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情形時,卡匣側識別構件424確實碰觸裝置側識別構件82,可阻礙卡匣4進而插入。因此,可降低於卡匣安裝部6之各插槽61a~61d安裝錯誤種類之卡匣4之可能性。
‧第2關係:
如圖23、圖24所示,在開始裝置側識別構件82與卡匣側識別構件424之嵌合後,將流通管702插入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第2關係)。藉此,可降低在維持將錯誤種類之卡匣4安裝於卡匣安裝部6之各插槽61a~61d之狀態下,油墨自卡匣4供給至印刷裝置10之可能性。
‧第3關係:
如圖23、圖24所示,藉由於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內插入流通管702,在油墨可自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向流通管702流通後,裝置側端子803與電路基板52之接觸部cp接觸。藉此,可防止印刷裝置10以油墨可自印刷材料供給部482向流通管702流通前之狀態,開始印刷動作。因此,可防止自頭部22噴出空氣之動作即所謂空打動作。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面45具備之抵接部457抵接於罩體構件706之端面703(圖23)。藉此,藉由代替第1面45整體之精度而高 精度製作抵接部457,可提高使卡匣4抵接於罩體構件706之時序之精度。
B.第2實施形態:
B-1.印刷材料收納部7a之細節:
圖27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a之圖。圖28係圖27之F27-F27剖面圖。圖27係以平行於Y軸方向與Z軸方向之平面切斷印刷材料收納部7a時之模式圖。又,為便於理解,而示意性圖示有通路單元9。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與第2實施形態之卡匣4a之不同點為印刷材料收納部7a之構成。因其他卡匣4a之構成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相同之構成,故對相同構成標註同一符號且省略說明。又,安裝第2實施形態之卡匣4a之印刷裝置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印刷裝置10相同之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不具有後述之第2密封部705。
如圖28所示,印刷材料收納部7a係藉由形成外殼之第1與第2密封構件732、734形成。第1與第2密封構件732、734係藉由於樹脂薄膜層上積層有鋁層之鋁疊層複層薄膜而形成。如圖27所示,印刷材料收納部7a具備第1密封部704、及第2密封部705。如圖28所示,第1密封部704係熔接2個薄片構件732、734之外周部彼此之部分。第2密封部705係自X軸方向兩側夾入2個薄片構件732、734之一部分彼此且熔接之部分。第2密封部705係沿垂直於通路形成構件481之中心軸CB之方向形成。藉此,印刷材料收納部7a之內部空間係區劃形成第1室720、及第2室722。於第1室720填充油墨。第2室722係不填充油墨之密閉空間。第1室720係與印刷材料供給部482連通。
印刷材料收納部7a係例如可以如下順序製作。首先,熔接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之外周部彼此。此時,將通路單元9安裝於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之一側面。其次,藉由夾入第1與第2薄片構 件732、734中,自通路單元9朝+Y軸方向離開之一部分彼此且熔接,而形成第2密封部705。接著,使用通路單元9,於第1室720填充油墨。
根據上述第2實施形態,印刷材料收納部7a具有填充油墨之第1室720、及不收納油墨之密閉空間即第2室722。此處,根據卡匣4a之種類(油墨色或所使用之印刷裝置之種類),存在注入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a之油墨量不同之情形。於該情形,亦可藉由變更第2密封部705之位置,而使用共通類型之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形成收納之油墨量不同之複數種印刷材料收納部7a。藉此,可降低卡匣4a之製造成本。又,於形成第2密封部705後,因將油墨注入於第1室720,故油墨未注入於第2密封部705。藉此,可降低用於印刷之油墨量(油墨殘量)。
一般而言,油墨附著於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之內表面。附著之油墨係未用於印刷而殘留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a內。未形成第2密封部705,且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a填充少量油墨之情形時,相對於填充量,附著於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之內表面之油墨量之比例變高。即,未用於印刷之油墨量之比例較高。另一方面,藉由使印刷材料收納部7a具有第2密封部705,可減小與油墨接觸之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之面積。藉此,可降低相對於填充量之附著於第1與第2薄片構件732、734之油墨量之比例。
B-2.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圖29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圖。圖29所示之卡匣4b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b、與第2實施形態之印刷材料收納部7a之不同點係第2密封部705b之形成位置。關於其他構成,因與第2實施形態之卡匣4a相同,故對相同構成標註同一符號且省略說明。如圖29所示,亦可沿中心軸CB形成第2密封部705b。如此,亦發揮與第2實施形態相 同之效果。例如,可降低卡匣4b之製造成本。另,亦可沿相對於中心軸CB傾斜之方向形成第2密封部705b。
C.變化例:
另,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例或實施形態者,在未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可於多種態樣中實施,亦可進行例如如下變形。
C-1.與卡匣之接觸面相關之變化例:
於圖30、圖31A概念性顯示與卡匣之接觸面相關之變化例。圖30、圖31A之卡匣4c、4d係電路基板52之設置態樣與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不同。其他卡匣之構成、及印刷裝置10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同一符號且省略說明。
圖30所示之卡匣4c係電路基板52可動之構成。具體而言,於電路基板52之一側面,設置有用以於傾斜面51安裝電路基板52之安裝部527。電路基板52將安裝部527作為旋轉軸可動。於卡匣4c之安裝狀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形成接觸面529。
圖31A所示之卡匣4d係藉由彈簧600於傾斜面51安裝有電路基板52。於卡匣4d之安裝狀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形成接觸面529。
又,如後述,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面」(平面)之用語係以包含虛擬之面(亦稱為虛擬面、非實在面)、與實在面之兩者之意義使用。因此,由包含形成第1端子行R1之接觸部cpa與形成第2端子行R2之接觸部cpb之3個以上之接觸部規定之接觸面529係包含沿特定方向傾斜之虛擬之平面、與實在之平面之兩者。
圖31B係用以說明於特定方向傾斜之虛擬之接觸面529之一例之圖。圖31C係自-X軸方向觀察圖31B之圖。圖31B係於第1端子行R1與第2端子行R2之間設置有階差部S之電路基板52之例。於該例中,藉由連結形成第1端子行R1之端子534之接觸部534cp、形成第2端子行R2之端子538、539之各個接觸部538cp、539cp,而規定虛擬之接觸面 529。如圖31C所示,由各接觸部534cp、538cp、539cp規定之虛擬之接觸面529係於特定方向傾斜。
圖31D係用以說明沿特定方向傾斜之虛擬之接觸面529之另一例之圖。圖31D所示之電路基板52係使用可彎曲(可撓性)之薄膜而形成。因電路基板52可彎曲,故即使未形成圖31B、圖31C所示之階差部S,虛擬之接觸面529亦沿特定方向傾斜。
如上所述,由接觸部cp形成之傾斜面(包含虛擬之接觸面529、實在之接觸面529之兩者)係至少於安裝狀態中,只要相對於第4面44沿特定方向傾斜即可。其理由為,即使為例示以外之形態,亦只要虛擬或實在之接觸面529傾斜,即可如上所述更容易自卡匣安裝部6卸除卡匣4。
C-2.與卡匣之形狀相關之變化例:
於圖32、圖33概念性顯示與卡匣之形狀相關之變化例。圖32、圖33之卡匣4e、4f係卡匣之外觀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不同。其他卡匣之構成、及印刷裝置10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同一符號且省略說明。
圖32所示之卡匣4e之外殼具有大致橢圓形或大致長圓形之側面。又,卡匣4e係於第1面45側具有供給口480與第1及第2構件貫通孔458、459,於第3面42側具有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並於角落部50具有電路基板52。另,若自第1面45側觀察該卡匣4e,則具有特定寬度。於該卡匣4e,只要具備與卡匣安裝部6之各要件(例如,裝置側扣合構造75)對應之要件(例如,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則可與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確保互換性。
圖33所示之卡匣4f其構成外殼之構件中第1容器本體5a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該卡匣4f其第2容器本體5b之外殼具有曲面形狀。又,卡匣4f係於第1面45側具有供給口480與第1、第2之構件貫通孔458、 459,且於第3面42側具有卡匣側扣合構造420,並於角落部50具有電路基板52。另,若自第1面45側觀察該卡匣4f,則具有特定寬度。於該卡匣4f,亦只要具備與卡匣安裝部6之各要件(例如,裝置側扣合構造75)對應之要件(例如,卡匣側扣合構造420),則可與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確保互換性。
如圖32、圖33所示,對於卡匣之外形之形狀,可考慮多種變化例。卡匣之外形之形狀具有大致長方體以外之形狀之情形時,亦可例如圖32及圖33中虛線或實線所示,虛擬考慮大致長方體之6個面,即圖10、11所示之第1面45、第2面46、第3面42、第4面44、第5面47、第6面48。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面」(平面)之用語係可以包含此種虛擬之面(亦稱為虛擬面、非實在面)、與如圖10或圖11所記述之實在面之兩者之意義使用。又,所謂「面」之用語係以包含平面與曲面之兩者之意義使用。
C-3.卡匣側端子群之變化例
圖34~圖36係顯示電路基板之端子形狀之變化例之圖。該等電路基板52g~52i係圖12所示之電路基板52與卡匣側端子531~559之表面形狀不同。圖34、圖35之電路基板52g、52h係各個端子形狀並非大致長方形,而具有不規則形狀。於圖36之電路基板52i中,9個端子531~539排列成一行。於該等電路基板52g~52i中,與各端子531~539對應之裝置側端子之接觸部cp之配置亦與圖12之電路基板52相同。如此,作為各個端子之表面形狀,只要接觸部cp之配置相同,亦可進行各種變形。
D.其他變化例:
D-1.第1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以袋體形成印刷材料收納部7,但並未限定於此,只要為用以收納油墨之構成即可。例如,亦可以構成卡匣4 之外殼之第1與第2容器本體5a、5b自身形成印刷材料收納部7。
D-2.第2變化例:
圖37係用以說明第2變化例之圖。圖37所示之卡匣4j具備安裝構件904、收納構件900、及連接構件902。安裝構件904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卡匣4相同之構成。收納構件900係用以將油墨收納於內部之貯槽。連接構件902係使收納構件900與印刷材料收納部7連通之軟管。連接構件902係貫通第2面46連接於印刷材料收納部7。收納構件900係例如配置於印刷裝置10之外部。若油墨被印刷裝置10消耗,則自收納構件900對印刷材料收納部7補充油墨。若收納構件900之油墨耗盡,則利用者可替換收納構件900,或對收納構件900補充油墨。
D-3.第3變化例:
圖38係用以說明第3變化例之圖。圖38所示之卡匣4k具備第1容器本體5a、及供給單元910。第1容器本體5a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容器本體5a相同(圖20)。第1容器本體5a具備電路基板52(未圖示)或貫通孔452等之與卡匣安裝部6之各要件(例如,裝置側端子群802)對應之要件。插入流通管702之印刷材料供給部482係供給單元910所具備。供給單元910具備作為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供給構件914、連接構件912、及收納構件911。於供給構件914,插入流通管702。供給構件914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通路形成構件481(圖20)相同之構成。收納構件911係用以將油墨收納於內部之貯槽。連接構件912係使收納構件911與供給構件914連通之軟管。收納構件911係例如配置於印刷裝置10之外部。若油墨被印刷裝置10消耗,則油墨直接自收納構件911經由供給構件914供給至印刷裝置10。若收納構件911之油墨耗盡,則利用者可替換收納構件911,或對收納構件911補充油墨。
D-4.第4變化例:
本發明並未限定於噴墨印表機及其油墨卡匣,亦可應用於噴射 油墨以外之其他液體之任意印刷裝置(液體噴射裝置)及用以收納該液體之卡匣(液體收納容器)。例如,可應用於如以下所述之各種之液體噴射裝置及其液體收納容器。
(1)傳真裝置等之圖像記錄裝置
(2)用於製造液晶顯示器等之圖像顯示裝置用之彩色濾光片之有色材料噴射裝置
(3)用於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或面發光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場發射顯示器)等之電極形成之電極材料噴射裝置
(4)噴射包含用於生物晶片製造之生物有機物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
(5)作為精密滴液管之試料噴射裝置
(6)潤滑油之噴射裝置
(7)樹脂液之噴射裝置
(8)對鐘或相機等精密機械精確地噴射潤滑油之液體噴射裝置
(9)為形成用於光通訊元件等之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將紫外線硬化樹脂液等之透明樹脂液噴射在基板上之液體噴射裝置
(10)為蝕刻基板等而噴射酸性或鹼性之蝕刻液之液體噴射裝置
(11)具備噴出其他任意微小量之液滴之液體噴射頭之液體噴射裝置
另,「液滴」係指自液體噴射裝置噴出之液體之狀態,亦包含以粒狀、淚狀、絲狀拖尾者。又,此處所言之「液體」係只要為液體噴射裝置可噴射之材料即可。例如,「液體」係只要物質為液相時之狀態之材料即可,粘性較高或較低之液狀態之材料、及溶膠、凝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液)之液狀態之材料亦包含於「液體」。又,不僅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 體,包含顏料或金屬粒子等之固形物之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媒者等亦包含於「液體」。又,作為液體之代表例,例舉如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油墨或液晶等。此處,油墨係包含一般之水性油墨及油性油墨、以及凝膠油墨、熱熔膠油墨等之各種液體狀組合物者。
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或實施例、變化例者,在未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可以多種構成實現。例如,與發明之概要之欄所記述之各形態中之技術性特徵對應之實施形態、實施例、變化例中之技術性特徵係為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為達成上述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可適當進行替換或組合。又,若該技術性特徵於本說明書中未作為必須者說明,則可適當削除。
4‧‧‧卡匣
42‧‧‧第3面
44‧‧‧第4面
45‧‧‧第1面
46‧‧‧第2面
52a‧‧‧表面
74‧‧‧突起部
75‧‧‧裝置側扣合構造
529‧‧‧接觸面
803‧‧‧裝置側端子
cp‧‧‧接觸部
Fs‧‧‧外力
Fs1‧‧‧分力
Fs2‧‧‧分力
Ft‧‧‧外力
X‧‧‧軸
Y‧‧‧軸
Z‧‧‧軸

Claims (12)

  1. 一種卡匣,其係用以對印刷裝置供給印刷材料之卡匣,且包含:可收納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收納部;印刷材料供給部,其係用以對上述印刷裝置供給上述印刷材料收納部之上述印刷材料;彼此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與上述第1面及上述第2面相交之第3面;與上述第3面對向之第4面;卡匣側扣合構造,其係於上述第3面中,設置於較上述第2面更靠向上述第1面側,且用以與上述印刷裝置之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及接觸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1面之上述第4面側之一端部與上述第4面之上述第1面側之一端部所在之區域,且用以與上述印刷裝置接觸;且由上述接觸部規定之接觸面係相對於上述第4面傾斜。
  2.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中進而包含:與上述第1面、上述第2面、上述第3面、及上述第4面相交之第5面;與上述第5面對向之第6面;及各自具備上述接觸部之複數個端子;且複數個上述接觸部係以於上述第5面與上述第6面對向之寬度方向形成至少一行之方式配置;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具備位於上述行之中央之第1接觸部之第1端子; 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中用以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之部分即扣合部係配置於通過上述第1端子、且通過相對於上述寬度方向垂直之虛擬平面之位置。
  3. 如請求項2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配置於通過上述虛擬平面之位置。
  4. 如請求項2或3之卡匣,其中上述第1接觸部配置於通過上述虛擬平面之位置。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係配置於較上述第4面更靠向上述第3面側之位置。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卡匣,其中上述第3面包含:連接於上述第2面之一端部面;及另一端部面,其係連接於上述第1面,且配置於較上述一端部面更靠近上述第4面之位置;且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形成於上述另一端部面。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裝置包含:插入於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流通管;及用以捕捉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接收部;且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係於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前,位於上述印刷材料接收部之上方。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卡匣,其中上述印刷裝置包含:接納上述印刷材料之流通管;及用以捕捉上述印刷材料之印刷材料接收部;且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之一端即供給口、與上述第3面係於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扣合前,成為夾著上述印刷材料接收部之位置關係。
  9. 如請求項7或8之卡匣,其中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係形成於上述第3面之槽構造;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包含:接納部,其係自上述第1面向上述第2面延伸,且接納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及引導部,其係連接於上述接納部,沿相對於上述卡匣被安裝於上述印刷裝置時之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且用以將上述裝置側扣合構造引導至與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扣合之扣合位置;且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對向之方向上,上述引導部較上述印刷材料接收部更短。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卡匣,其進而包含形成上述第1面至上述第4面、且於內部收納上述印刷材料收納部之容器本體;且上述容器本體具有:包含上述第1面且不包含上述第2面之第1容器本體;及包含上述第2面且不包含上述第1面之第2容器本體,該第2容器本體可與上述第1容器本體拆開;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係形成於上述第1容器本體。
  11. 如請求項10之卡匣,其中上述第1容器本體包含朝上述第2容器本體側突出之突出部;且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之至少一部分係形成於上述突出部,且於上述突出部與上述第2容器本體之間具有間隙。
  12. 一種印刷材料供給系統,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卡匣;及具備插入於上述印刷材料供給部內之流通管之印刷裝置;且上述印刷裝置具有: 用以扣合上述卡匣側扣合構造之裝置側扣合構造;及與上述接觸部接觸之接觸機構。
TW103117036A 2013-05-15 2014-05-14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TWI641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3008 2013-05-15
JP2013-103008 2013-05-15
JP2014024059A JP6476551B2 (ja) 2013-05-15 2014-02-12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JP2014-024059 2014-0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546A true TW201446546A (zh) 2014-12-16
TWI641504B TWI641504B (zh) 2018-11-21

Family

ID=50687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7036A TWI641504B (zh) 2013-05-15 2014-05-14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139013B2 (zh)
EP (1) EP2803488B1 (zh)
JP (1) JP6476551B2 (zh)
KR (1) KR102188215B1 (zh)
AU (1) AU2014266700B2 (zh)
BR (1) BR112015028503A2 (zh)
ES (1) ES2695373T3 (zh)
PH (1) PH12015502228A1 (zh)
RU (1) RU2667582C2 (zh)
TW (1) TWI641504B (zh)
WO (1) WO20141850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56706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056686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部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6665649B2 (ja) * 2016-04-15 2020-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WO2017204072A1 (ja) 2016-05-27 2017-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07718891B (zh) 2016-08-12 2021-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CN109562624B (zh) 2016-08-12 2020-11-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EP3300904B1 (en) * 2016-09-30 2021-09-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connector
JP6870265B2 (ja) * 2016-09-30 2021-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6844178B2 (ja) * 2016-09-30 2021-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接続体
CN206938197U (zh) * 2016-09-30 2018-01-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JP6891488B2 (ja) * 2016-12-27 2021-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930165B2 (ja) * 2017-03-24 2021-09-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8161759A (ja) * 2017-03-24 2018-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7035417B2 (ja) 2017-09-29 2022-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035678B2 (ja) 2018-03-22 2022-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EP3546225B1 (en) * 2018-03-29 2021-10-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JP7183823B2 (ja) * 2019-01-29 2022-1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7213B2 (ja) * 1996-10-01 2005-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ユニット、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R049674A1 (es) * 2003-08-08 2006-08-30 Seiko Epson Corp Recipiente contenedor de liquido a suministrar a un aparato de consumo de dicho liquido
JP4086887B2 (ja) * 2003-12-26 2008-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該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JP4058436B2 (ja) * 2003-12-26 2008-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US7384116B2 (en) * 2004-10-20 2008-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4352019B2 (ja) * 2005-04-22 2009-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該ヘッド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094273B2 (ja) * 2006-08-23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US8011768B2 (en) * 2006-08-23 2011-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JP4946751B2 (ja) 2006-11-06 2012-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容器ホルダ、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208038A (ja) *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316326B2 (ja) * 2009-09-04 2013-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て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分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0862A (ja) * 2010-06-17 2012-01-0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液体抽出ユニット
RU2533107C2 (ru) * 2010-07-15 2014-11-20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истема выталкивания жидкости
JP5569475B2 (ja) * 2010-09-03 2014-08-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630157B2 (ja) * 2010-09-03 2014-1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5720148B2 (ja) * 2010-09-03 2015-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材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RU2546494C2 (ru) * 2010-10-22 2015-04-10 Хьюлетт-Паккард Дивелопмент Компани, Л.П. Картридж для текучей среды
US8567932B2 (en) * 2010-11-17 2013-10-29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 container having fluid interface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JP2012210726A (ja) *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4266700B2 (en) 2017-12-21
RU2015148541A3 (zh) 2018-03-22
PH12015502228B1 (en) 2016-02-01
EP2803488B1 (en) 2018-10-10
RU2667582C2 (ru) 2018-09-21
TWI641504B (zh) 2018-11-21
JP6476551B2 (ja) 2019-03-06
AU2014266700A1 (en) 2015-10-29
RU2015148541A (ru) 2017-06-20
BR112015028503A2 (pt) 2017-07-25
EP2803488A3 (en) 2016-06-29
KR20160007511A (ko) 2016-01-20
EP2803488A2 (en) 2014-11-19
ES2695373T3 (es) 2019-01-04
JP2014240182A (ja) 2014-12-25
US9139013B2 (en) 2015-09-22
US20140340453A1 (en) 2014-11-20
WO2014185071A1 (en) 2014-11-20
KR102188215B1 (ko) 2020-12-08
PH12015502228A1 (en) 2016-02-01
CN104163044A (zh) 2014-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1504B (zh)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JP640999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06004060B (zh) 盒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7056706A (ja) 端子接続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56591B (zh)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6049772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7056686A (ja) 端子接続部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22148023A (ja) カートリッジ
WO2017115584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WO2017090374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056723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キャップ
JP2019069624A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TWI647121B (zh) Liquid supply unit
JP6161868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TW201932314A (zh) 卡匣
JP2017056705A (ja) 端子接続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094659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