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4259A - 高頻濾波器 - Google Patents

高頻濾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4259A
TW201424259A TW102133179A TW102133179A TW201424259A TW 201424259 A TW201424259 A TW 201424259A TW 102133179 A TW102133179 A TW 102133179A TW 102133179 A TW102133179 A TW 102133179A TW 201424259 A TW201424259 A TW 2014242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line
floating
frequency filter
lin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3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88430B (zh
Inventor
Mitsutoshi Imamura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424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4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8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84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01P1/20327Electromagnetic interstage coupling
    • H01P1/20336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 H01P1/20345Multilayer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三個以上之LC並聯諧振器的高頻濾波器,在該高頻濾波器中,能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LC並聯諧振器LC1~LC4,由電容器C1~C4及諧振線圈L1~L4構成,且沿既定方向排列。電容器C1~C4,由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構成。線圈L1~L4,由第1通孔導體、第2通孔導體、及線路導體20構成。浮接導體36,橫跨線圈L1~L4內,且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浮接導體36重疊的線路導體20b及線路導體20h、與浮接導體36所形成的靜電電容的總和,較諧振電容導體28與浮接導體36所形成的靜電電容的總和大。

Description

高頻濾波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高頻濾波器,更特定而言,係關於一種具備多個LC並聯諧振器的高頻濾波器。
作為習知的高頻濾波器,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圖10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1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
如圖10所示,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係由接地電極形成層4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輸入輸出電極形成層403、線路電極形成層404、以及外層405所構成的積層體,且具有四個LC並聯諧振器及輸入輸出間電容器260。
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的電容器電極411、412、413、414,與接地電極409相對向。由此構成如圖11所示的電容器C501~C504。通孔電極441,使輸入輸出電極721與電容器電極411連接。通孔電極442,使輸入輸出電極722與電容器電極414連接。
如圖10所示,通孔電極431使電容器電極411與線路電極616的一端連接,通孔電極432使線路電極616的另一端與接地電極409連接。由此構成如圖11所示的電感器L501。通孔電極433使接地電極409與 線路電極617的一端連接,通孔電極434使線路電極617的另一端與電容器電極412連接。由此構成如圖11所示的電感器L502。通孔電極435使接地電極409與線路電極618的一端連接,通孔電極436使線路電極618的另一端與電容器電極413連接。由此構成如圖11所示的電感器L503。通孔電極437使電容器電極414與線路電極619的一端連接,通孔電極438使線路電極619的另一端與接地電極409連接。由此構成如圖11所示的電感器L504。
根據如上所述的各電極,積層帶通濾波器500,具有四段LC並聯諧振電路及耦合電容C514。
此外,在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中,為了得到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電容耦合。此處,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的電容耦合,係指由電感器L501及電容器C501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與由電感器L504及電容器C504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的電容耦合。更詳細而言,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設置於輸入輸出電極形成層403,且與電容器電極411及電容器電極414相對向。由此,於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與電容器電極411之間形成電容,且於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與電容器電極414之間產生電容。其結果為,由電感器L501及電容器C501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與由電感器L504及電容器C504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進行電容耦合。圖11的耦合電容C514,表示由電感器L501及電容器C501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與由電感器L504及電容器C504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之間所產生的電容。
然而,在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中,為了得到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如上所述,使由電感器L501及電容器C501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 與由電感器L504及電容器C504所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之間產生耦合電容C514。因此,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接近電容器電極411、414。此外,為了產生如圖11所示的諧振電容C501、C504,電容器電極411、414接近接地電極409。其結果為,在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中,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接近接地電極409。藉此,在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中,由於在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與接地電極409之間產生非意圖的電容耦合,因此難以得到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07/119356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三個以上之LC並聯諧振器的高頻濾波器,在該高頻濾波器中,能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其特徵在於,具備:積層多個絕緣體層而構成的積層體、由電容器及線圈構成且沿既定方向排列之三個以上的LC並聯諧振器、以及不與其他導體接觸的浮接導體(floating conductor);在所述三個以上的LC並聯諧振器中,相鄰的所述LC並聯諧振器進行電磁場耦合;所述電容器,由設置於所述積層體內的接地導體、及與該接地導體相對向且形成電容的諧振電容導體構成;所述線圈,由貫穿所述多個絕緣體層中的一個以上的絕緣體層之第1通孔導體、貫穿該多個絕緣體層中的一個以上的絕緣體層之第2通孔導體、及設置於所述絕緣體層上之線路導體構成,其中,所述線路導體,係透過該第1通孔導體而與所述諧振電容導體電連接,且透過該第2通孔導體而與所述接地導體電連 接;所述諧振電容導體及所述接地導體,在積層方向,相對於所述線路導體位於一側;所述浮接導體,橫跨三個以上的所述線圈內;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所述浮接導體重疊的多個所述線路導體中,位於既定方向一端的第1線路導體及位於既定方向另一端的第2線路導體、與該浮接導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的總和,較所述諧振電容導體與該浮接導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的總和大。
根據本發明的高頻濾波器,在具有三個以上之LC並聯諧振器的高頻濾波器中,能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C1~C4‧‧‧電容器
L1~L4‧‧‧線圈
LC1~LC4‧‧‧LC並聯諧振器
10‧‧‧高頻濾波器
12‧‧‧積層體
16a~16h‧‧‧絕緣體層
20‧‧‧線路導體
24a~24n‧‧‧通孔導體
28‧‧‧諧振電容導體
32‧‧‧接地導體
36‧‧‧浮接導體
圖1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的外觀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3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
圖4係第2樣品的高頻濾波器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5係表示在第1樣品中進行實驗時的結果的曲線。
圖6係表示在第2樣品中進行實驗時的結果的曲線。
圖7係表示在第3樣品中進行實驗時的結果的曲線。
圖8係第1變形例的高頻濾波器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9係第2變形例的高頻濾波器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0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11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
在以下,針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及其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高頻濾波器的構成)於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針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的構成進行說明。圖1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10的外觀立體圖。圖2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10的積層體12的分解立體圖。圖3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10的等效電路圖。以下,將高頻濾波器10的積層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將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沿著高頻濾波器10的長邊之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將沿著高頻濾波器10的短邊之方向定義為y軸方向。x軸、y軸及z軸相互正交。
如圖1所示,高頻濾波器10呈長方體狀。此外,如圖1及圖2所示,高頻濾波器10具備有積層體12、外部電極14a~14c、LC並聯諧振器LC1~LC4(圖1中未圖示)、浮接導體36(圖1中未圖示)、及通孔導體24i~24n(圖1中未圖示)。
如圖2所示,積層體12係藉由將絕緣體層16a~16h以從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依該順序排列的方式積層而構成。
絕緣體層16a~16h,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呈長方形。此外,絕緣體層16a~16h的材料,例如為陶瓷電介質。另外,絕緣體層16d的厚度,相對於其他絕緣體層每一片的厚度係10倍以上。具體而言,絕緣體層16d的厚度約為300μm,而其他絕緣體層16a~16c、16e~16h各層的厚度約為15μm。在以下,將各絕緣體層16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面稱 為表面,將各絕緣體層16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面稱為背面。
外部電極14a、14b、14c,如圖1及圖2所示,從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朝向正方向側依該順序排列,且設置於高頻濾波器10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背面。外部電極14a、14b、14c分別形成為以y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此外,將外部電極14a使用作為輸入電極。將外部電極14b使用作為接地電極。將外部電極14c使用作為輸出電極。
LC並聯諧振器LC1~LC4,如圖2所示,沿x軸排列,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進行電磁場耦合,藉此構成帶通濾波器。在本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10中,LC並聯諧振器LC1~LC4,從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朝向正方向側依該順序排列。
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1,係由電容器C1及線圈L1構成。電容器C1,由圖2所示的接地導體32、及圖2所示的諧振電容導體28a構成。首先,針對接地導體32的構成進行說明。接地導體32,包含接地導體中央部33及接地導體耳部34a、34b。
如圖2所示,接地導體中央部33,大致覆蓋以與y軸方向平行的直線將絕緣體層16f的表面四等分後所得的區域中的中央兩塊區域的整體,且呈以y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狀。此外,接地導體中央部33,透過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f、16g、16h的通孔導體24i~24l,與外部電極14b連接。
如圖2所示,接地導體耳部34a,係從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邊中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附近,朝向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伸出的部分。此外,接地導體耳部34a呈長方形狀。
接地導體耳部34b,係從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邊中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附近,朝向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伸出的部分。此外,接地導體耳部34b呈長方形狀。
如圖2所示,諧振電容導體28a,覆蓋以與y軸方向平行的直線將絕緣體層16g的表面四等分後所得的區域中的x軸方向的最負方向側的區域,且呈以y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狀。而且,諧振電容導體28a,夾著絕緣體層16f而與接地導體耳部34a相對向。藉此,接地導體耳部34a(接地導體32)與諧振電容導體28a形成電容。另外,諧振電容導體28a,透過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g、16h的通孔導體24m,與外部電極14a連接。此外,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a,相對於線路導體20a~20h均位於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亦即,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a,在積層方向,相對於線路導體20a~20h位於一側(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關於下述的諧振電容導體28b~28d亦同樣。
線圈L1,由線路導體20a、20b及通孔導體24a、24b構成。如圖2所示,線路導體20a位於絕緣體層16b的表面,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b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邊附近。此外,線路導體20a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如圖2所示,線路導體20b位於絕緣體層16c的表面,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c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邊附近。此外,線路導體20b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通孔導體24a(第1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f,使線路導體20a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諧振 電容導體28a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a貫通線路導體20b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b透過通孔導體24a而與線路導體20a及諧振電容導體28a連接。另外,雖為了方便而將通孔導體24a作為一個通孔導體來進行處理,但實際上,設置於多個絕緣體層的通孔導體在z軸方向相連從而構成通孔導體24a。關於其他的通孔導體亦同樣。
通孔導體24b(第2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e,使線路導體20a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耳部34a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b貫通線路導體20b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b透過通孔導體24b而與線路導體20a及接地導體32電連接。
如上所述構成的線圈L1,成為以通孔導體24a與諧振電容導體28a的連接點作為一端,經由通孔導體24a、線路導體20a、線路導體20b、及通孔導體24b,並以通孔導體24b與接地導體耳部34a的連接點作為另一端之大致環狀。此外,由線圈L1構成的環所包圍的面,係相對於yz平面平行。
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2由電容器C2及線圈L2構成。電容器C2由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b構成。
諧振電容導體28b,如圖2所示,設置於絕緣體層16e表面中的x軸方向的靠中央、且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區域,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區域重疊。因此,諧振電容導體28b夾著絕緣體層16e而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接地導體32) 相對向。藉此,諧振電容導體28b與接地導體32形成電容。此外,諧振電容導體28b呈以y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狀。
線圈L2由線路導體20c、20d及通孔導體24c、24d構成。如圖2所示,線路導體20c設置於絕緣體層16b的表面。此外,線路導體20c相對於線路導體20a位於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與線路導體20a相鄰。並且,線路導體20c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如圖2所示,線路導體20d設置於絕緣體層16c的表面。此外,線路導體20d相對於線路導體20b位於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與線路導體20b相鄰。並且,線路導體20d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通孔導體24c(第2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e,使線路導體20c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區域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c貫通線路導體20d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d透過通孔導體24c而與線路導體20c及接地導體32連接。
通孔導體24d(第1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d,使線路導體20c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諧振電容導體28b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d貫通線路導體20d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d透過通孔導體24d而與線路導體20c及諧振電容導體28b連接。
如上所述構成的線圈L2,成為以通孔導體24c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連接點作為一端,經由通孔導體24c、線路導體20c、線路導體20d、及通孔導體24d,並以通孔導體24d與諧振電容導體28b的連接點作為 另一端之大致環狀。此外,由線圈L2構成的環所包圍的面,係相對於yz平面平行。
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3由電容器C3及線圈L3構成。電容器C3由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c構成。
諧振電容導體28c,如圖2所示,設置於絕緣體層16e表面中的x軸方向的靠中央、且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區域,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區域重疊。因此,諧振電容導體28c夾著絕緣體層16e而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接地導體32)相對向。藉此,諧振電容導體28c與接地導體32形成電容耦合。此外,諧振電容導體28c呈以y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狀。
線圈L3由線路導體20e、20f及通孔導體24e、24f構成。線路導體20e,如圖2所示,設置於絕緣體層16b的表面、且相對於線路導體20c位於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與線路導體20c相鄰。此外,線路導體20e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線路導體20f,如圖2所示,設置於絕緣體層16c的表面、且相對於線路導體20d位於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與線路導體20d相鄰。此外,線路導體20f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通孔導體24e(第2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e,使線路導體20e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區域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e貫通線路導體20f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f透過通孔導體24e而與線路導體20e及接地導體32連接。
通孔導體24f(第1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d,使線路導體20e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諧振電容導體28c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f貫通線路導體20f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f透過通孔導體24f而與線路導體20e及諧振電容導體28c連接。
如上所述構成的線圈L3,成為以通孔導體24e與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連接點作為一端,經由通孔導體24e、線路導體20e、線路導體20f、及通孔導體24f,並以通孔導體24f與諧振電容導體28c的連接點作為另一端之大致環狀。此外,由線圈L3構成的環所包圍的面,係相對於yz平面平行。
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4由電容器C4及線圈L4構成。電容器C4由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d構成。
如圖2所示,諧振電容導體28d,覆蓋以與y軸方向平行的直線將絕緣體層16g的表面四等分後所得的區域中的x軸方向的最正方向側的區域,且呈以y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狀。而且,諧振電容導體28d,夾著絕緣體層16f而與接地導體耳部34b(接地導體32)相對向。藉此,諧振電容導體28d與接地導體32形成電容。另外,諧振電容導體28d,透過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g、16h的通孔導體24n,與外部電極14c連接。
線圈L4,由線路導體20g、20h及通孔導體24g、24h構成。如圖2所示,線路導體20g,位於絕緣體層16b的表面、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b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邊附近。此外,線路導體20g係在y軸方向上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如圖2所示,線路導體20h,位於絕緣體層16c的表面、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c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邊附近。此外,線路導體20h係在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
通孔導體24g(第1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f,使線路導體20g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諧振電容導體28d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g,貫通線路導體20h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h透過通孔導體24g而與線路導體20g及諧振電容導體28d連接。
通孔導體24h(第2通孔導體),如圖2所示,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e,使線路導體20g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耳部34b連接。而且,通孔導體24h,貫通線路導體20h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藉此,線路導體20h透過通孔導體24h而與線路導體20g及接地導體32連接。
如上所述構成的線圈L4,成為以通孔導體24g與諧振電容導體28d的連接點作為一端,經由通孔導體24g、線路導體20g、線路導體20h、及通孔導體24h,並以通孔導體24h與接地導體耳部34b的連接點作為另一端之大致環狀。此外,由線圈L4構成的環所包圍的面,係相對於yz平面平行。
構成LC並聯諧振器LC1~LC4的線圈L1~L4,分別成為如上所述的大致環狀,線圈L1~L4各自構成的環所包圍的面,係相對於yz平面平行。並且,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線圈L1~L4各自構成的環所包圍的面重疊。因此,相鄰的線圈L1與線圈L2進行電磁場耦合。亦即,相 鄰的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進行電磁場耦合。同樣地,LC並聯諧振器LC2與LC並聯諧振器LC3進行電磁場耦合,LC並聯諧振器LC3與LC並聯諧振器LC4進行電磁場耦合。
浮接導體36,設置於絕緣體層16d的表面中,y軸方向的靠中央且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區域。此外,浮接導體36,係以貫穿線圈L1~L4內之方式,設置成相對於x軸方向平行的線狀之導體。亦即,浮接導體36,設置成橫跨線圈L1~L4內(具有3個以上的LC並聯諧振器的線圈內)。藉此,浮接導體36,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構成線圈L1的線路導體20b及構成線圈L4的線路導體20h重疊。因此,線路導體20b、線路導體20h與浮接導體36,夾著絕緣體層16c而相對向。其結果為,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浮接導體36重疊的線路導體20b、20d、20f、20h中位於x軸方向的兩端的線路導體20b(第1線路導體)、線路導體20h(第2線路導體)與浮接導體36形成電容耦合。另外,如圖3所示,以在線路導體20b、20h與浮接導體36之間產生的靜電電容的總和為靜電電容C14。
此外,浮接導體36,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a、28d重疊。然而,如上所述,絕緣體層16d的厚度與其他的絕緣體層16a~16c、16e~16h相比極為厚。因此,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產生的靜電電容、以及在浮接導體36與諧振電容導體28a、28d之間產生的靜電電容,各自與靜電電容C14相比極為小。
(高頻濾波器的製造方法)首先,準備要成為絕緣體層16的陶瓷坯片(green sheet)。接下來,分別在將成為絕緣體層16b~16h的陶瓷坯片形成通孔導體24a~24n。更具體而言,對要成為絕緣體層16b~16h的 陶瓷坯片照射雷射光束,從而形成通孔。接著,利用篩網印刷(screen printing)或光刻(photolithography)等的方法,對該通孔填充Ag、Pd、Cu、Au或該等之合金等的導電性糊料(paste)。
接下來,利用篩網印刷或光刻等的方法,於將成為絕緣體層16b~16g的陶瓷坯片上塗布Ag、Pd、Cu、Au或該等之合金等的導電性糊料,形成線路導體20a~20h、諧振電容導體28a~28d、接地導體32、及浮接導體36。另外,亦可同時進行線路導體20a~20h、諧振電容導體28a~28d、接地導體32、及浮接導體36的形成、與導電性糊料對通孔的填充。
接下來,將各陶瓷坯片進行積層。具體而言,配置要成為絕緣體層16h的陶瓷坯片。接下來,在要成為絕緣體層16h的陶瓷坯片上配置要成為絕緣體層16g的陶瓷坯片。之後,對要成為絕緣體層16h的陶瓷坯片壓接要成為絕緣體層16g的陶瓷坯片。以絕緣體層16h、16g、16f、16e、16d、16c、16b、16a的順序進行如此般的積層及預壓接作業,藉此形成母積層體。進一步地,利用靜水壓衝壓等對該母積層體實施正式壓接。
利用切刀刃將已正式壓接後的母積層體切割成既定尺寸。藉此,獲得未燒成的積層體12。然後,對未燒成的積層體12進行脫黏合劑處理及燒成。
對已燒成的積層體12實施滾筒(barrel)加工。之後,利用例如浸漬法等方法,在積層體12的表面塗布主要成分為銀的電極糊料,進一步燒結,藉此形成要成為外部電極14的銀電極。
最後,對銀電極的表面實施鍍鎳(Ni)/鍍鋅(Sn),藉此形成外部電極14。經過以上之步驟,如圖1所示的高頻濾波器10得以完成。
(效果)根據以上述方式構成的高頻濾波器10,可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LC1、LC4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在習知的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中,為了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電容耦合並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而在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與電容器電極411、414之間使電容耦合形成。然而,由於電容器電極411、414接近接地電極409,因此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亦接近接地電極409。因此,在積層帶通濾波器500中,由於在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260與接地電極409之間產生了非意圖的電容耦合,因此難以得到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因此,在高頻濾波器10中,為了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LC1、LC4電容耦合並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而在浮接導體36與線路導體20b、20h之間使電容耦合形成。藉此,在高頻濾波器10中,無需在浮接導體36與諧振電容導體28a、28d之間使電容耦合產生。因此,在高頻濾波器10中,能使浮接導體36與諧振電容導體28a、28d的距離變較大。其結果為,能使浮接導體36、與接近諧振電容導體28a、28d的接地導體32的距離變較大,能抑制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產生非意圖的電容耦合。亦即,在高頻濾波器10中,可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LC1、LC4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此外,本案之發明人為了使高頻濾波器10所發揮的效果更明確而進行了實驗。第1樣品係對高頻濾波器10改變了絕緣體層的厚度之高頻濾波器800,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500相對應。第2樣品係對第1樣品改變了接地導體的形狀之高頻濾波器900。第3樣品係高 頻濾波器10。圖4係第2樣品的高頻濾波器900的積層體912的分解立體圖。此外,在表示高頻濾波器900的圖4中,針對與高頻濾波器10同樣之構成,標記了與高頻濾波器10相同的符號。
另外,在設計第1樣品~第3樣品時,意圖在5.0GHz,輸出信號相對於輸入信號的衰減量成為峰值(存在衰減極)。但在第1樣品~第3樣品的設計中,僅考慮並聯諧振器LC1~LC4及靜電電容C14等圖3的電路圖中所記載的要素,而不考慮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所產生的電容等即所謂的浮動電容。在以下,針對各樣品的不同點進行說明。
作為第1樣品的高頻濾波器800與高頻濾波器10的不同點為絕緣體層16c、16d的厚度。具體而言,在高頻濾波器10中,絕緣體層16c的厚度約為15μm,且絕緣體層16d的厚度約為300μm,相對於此,在高頻濾波器800中,絕緣體層16c的厚度約為300μm,且絕緣體層16d的厚度約為15μm。因此,在高頻濾波器800中,藉由在浮接導體36與諧振電容導體28a、28d之間使電容耦合形成,而使LC並聯諧振器LC1、LC4電容耦合。但在高頻濾波器800中,由於絕緣體層16d的厚度較高頻濾波器10中的絕緣體層16d的厚度薄,因此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形成電容耦合。亦即,高頻濾波器800,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形成電容耦合方面,係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500共通。
如圖4所示,作為第2樣品的高頻濾波器900與作為第1樣品的高頻濾波器800的不同點為:在高頻濾波器900中,接地導體中央部33'的y軸方向的靠中央且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部分切除了以x軸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該被切除的長方形部分,從z軸方向觀察時,與浮接導體 36重疊。藉此,抑制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產生電容耦合。另外,在高頻濾波器900中,與高頻濾波器800同樣地,絕緣體層16c的厚度約為300μm,且絕緣體層16d的厚度約為15μm。
第3樣品係高頻濾波器10。因此,第3樣品中的絕緣體層16c的厚度約為15μm,且絕緣體層16d的厚度約為300μm。
在實驗中,在第1樣品、第2樣品、及第3樣品中,模擬相對於高頻輸入信號之輸出信號,計算出衰減量。
圖5係表示使用第1樣品進行實驗時的結果的曲線。圖6係表示使用第2樣品進行實驗時的結果的曲線。圖7係表示使用第3樣品進行實驗時的結果的曲線。在圖5~圖7中,縱軸表示衰減量,橫軸表示頻率。
如圖5所示,可確認到在第1樣品中,在5.2GHz附近存在衰減極。此外,如圖6所示,可確認到在第2樣品中,在5.0GHz附近存在衰減極。第2樣品中的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的電容耦合,較第1實施例中的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的電容耦合弱。因此,從第1樣品及第2樣品可知,藉由使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的電容耦合變弱,衰減極從5.2GHz移動到5.0GHz。亦即,從第1樣品及第2樣品可知以下結果:藉由使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的電容耦合變弱,衰減極的頻率能到達設計的意圖。
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可確認到在第3樣品中,在5.0GHz附近存在衰減極。亦即,第3樣品的實驗結果(曲線(圖7))與第2樣品的實驗結果(曲線(圖6))類似。由此可知,如第3實施例般,藉由使浮 接導體36從接地導體32遠離而使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的電容耦合變弱,亦能降低衰減極的頻率。當考慮上述情況時可知,在高頻濾波器10中,藉由使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遠離,而使該等之間的電容耦合變弱,從而能降低衰減極的頻率。
(第1變形例)於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針對第1變形例的高頻濾波器10-1進行說明。圖8係第1變形例的高頻濾波器10-1的積層體12-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8所示,高頻濾波器10與高頻濾波器10-1的不同點在於浮接導體36的形狀。關於其他方面,高頻濾波器10與高頻濾波器10-1並無不同,因此省略說明。另外,將高頻濾波器10-1中的浮接導體設為浮接導體36’。此外,在表示高頻濾波器10-1的圖8中,針對與高頻濾波器10同樣之構成標記與高頻濾波器10相同的符號。
如圖8所示,在高頻濾波器10-1中,浮接導體36’的x軸方向的兩端部中的y軸方向的寬度,較兩端部以外的寬度大。藉此,從z軸方向觀察時,線路導體20d、20f(第1線路導體及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線路導體)與浮接導體36’重疊的面積,較線路導體20b、20h(第1線路導體及第2線路導體)與浮接導體36’重疊的面積小。
藉此,在浮接導體36’與線路導體20d、20f之間產生的電容耦合,較浮接導體36與線路導體20b、20h之間產生的電容耦合弱。因此,能使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4之間的電容耦合,相較於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之間的電容耦合、LC並聯諧振器LC2與LC並聯諧振器LC3之間的電容耦合、及LC並聯諧振器LC3與 LC並聯諧振器LC4之間的電容耦合相對較強。因而,根據高頻濾波器10-1,能抑制在浮接導體36’與線路導體20d、20f之間產生非意圖的電容耦合。其結果為,能有效地形成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4之間的電容耦合。
進一步地,在高頻濾波器10-1中,從z軸方向觀察時,接地導體32與浮接導體36’重疊的面積,較線路導體20b、20h與浮接導體36’重疊部分的面積的總和小。
藉此,在高頻濾波器10-1中的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產生的電容耦合,較在高頻濾波器10中的浮接導體36與接地導體32之間產生的電容耦合弱。因此,在高頻濾波器10-1中,相對於高頻濾波器10,能進一步抑制非意圖的電容耦合之產生。
由以上可知,在高頻濾波器10-1中,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LC1、LC4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相對於高頻濾波器10精度更佳的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第2變形例)於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針對第2變形例的高頻濾波器10-2進行說明。圖9係第2變形例的高頻濾波器10-2的積層體12-2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9所示,高頻濾波器10與高頻濾波器10-2的不同點係構成積層體12的絕緣體層16的片數、及設置線路導體20c~20f的位置。關於其他方面,高頻濾波器10與高頻濾波器10-2並無不同,因此省略說明。另外,在高頻濾波器10-2中,將與高頻濾波器10的線路導體20c~20f相對應的線路導體設為線路導體20c’~20f’。此外,在高頻濾波器10-2中, 將與高頻濾波器10的通孔導體24c~24f相對應的通孔導體設為通孔導體24c’~24f’。此外,在表示高頻濾波器10-2的圖9中,針對與高頻濾波器10同樣之構成標記與高頻濾波器10相同的符號。
如圖9所示,在高頻濾波器10-2中,在高頻濾波器10中設置有線路導體20c、20e的位置,設置有線路導體20d’、20f’。此外,在絕緣體層16a與絕緣體層16b之間,設置有絕緣體層16i。而且,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在絕緣體層16i表面並與線路導體20d’、20f’重疊的位置設置有線路導體20c’、20e’。另外,各線路導體20c’~20f’,透過通孔導體24c’~24f’而與接地導體32及諧振電容導體28b、28c連接,該連接關係相對於高頻濾波器10並未改變。
在如以上方式構成的高頻濾波器10-2中,浮接導體36與線路導體20d’、20f’夾著絕緣體層16b、16c而相對向。亦即,高頻濾波器10-2中的線路導體20d’、20f’與浮接導體36的距離,較高頻濾波器10中的線路導體20d、20f與浮接導體36的距離大。藉此,在線路導體20d’、20f’與浮接導體36之間產生的電容耦合,較在線路導體20d、20f與浮接導體36之間產生的電容耦合弱。因此,根據高頻濾波器10-2,能抑制在浮接導體36與線路導體20d’、20f’之間產生非意圖的電容耦合。因此,能使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4之間的電容耦合,相較於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之間的電容耦合、LC並聯諧振器LC2與LC並聯諧振器LC3之間的電容耦合、及LC並聯諧振器LC3與LC並聯諧振器LC4之間的電容耦合相對更強。亦即,在高頻濾波器10-2中,可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LC1、LC4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相對於高頻濾波 器10精度更佳的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
(其他的實施形態)本發明之高頻濾波器,並不限於第1實施形態的高頻濾波器10及其變形例即高頻濾波器10-1、高頻濾波器10-2,而在該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變更。例如,在第1實施形態中,為了使浮接導體36與諧振電容導體28a~28d的距離變大,亦可將絕緣體層16d的厚度設成與其他的絕緣體層16a~16c、16e~16h相同,並在絕緣體層16d與設有諧振電容導體28b、28c的絕緣體層16e之間,積層未設置有導體層的多個絕緣體層16。此外,亦可組合高頻濾波器10-1之構成與高頻濾波器10-2之構成。進一步地,為了不使在浮接導體36與接地電極33之間產生非意圖的電容耦合,亦可使絕緣體層16d~16e的介電常數較其他的絕緣體層16a~16c、16f~16h的介電常數低。
如上所述,本發明對於具備多個LC並聯諧振器的高頻濾波器係有貢獻的,尤其是在可使不相鄰的LC並聯諧振器電容耦合,並且能獲得所希望的通頻帶特性這一點上係相當優異的。
LC1~LC4‧‧‧LC並聯諧振器
12‧‧‧積層體
14a~14c‧‧‧外部電極
16a~16h‧‧‧絕緣體層
20a~20h‧‧‧線路導體
24a~24n‧‧‧通孔導體
28a~28d‧‧‧諧振電容導體
32‧‧‧接地導體
33‧‧‧接地導體中央部
34a~34b‧‧‧接地導體耳部
36‧‧‧浮接導體

Claims (9)

  1. 一種高頻濾波器,其特徵在於,具備:積層多個絕緣體層而構成的積層體;由電容器及線圈構成,且沿既定方向排列之三個以上的LC並聯諧振器;以及不與其他導體接觸的浮接導體;在所述三個以上的LC並聯諧振器中,相鄰的所述LC並聯諧振器進行電磁場耦合;所述電容器,由設置於所述積層體內的接地導體、及與該接地導體相對向且形成電容的諧振電容導體構成;所述線圈,由貫穿所述多個絕緣體層中的一個以上的絕緣體層之第1通孔導體、貫穿該多個絕緣體層中的一個以上的絕緣體層之第2通孔導體、及設置於所述絕緣體層上之線路導體構成,其中,所述線路導體,係透過該第1通孔導體而與所述諧振電容導體電連接,且透過該第2通孔導體而與所述接地導體電連接;所述諧振電容導體及所述接地導體,在積層方向,相對於所述線路導體位於一側;所述浮接導體,橫跨三個以上的所述線圈內;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與所述浮接導體重疊的多個所述線路導體中,位於既定方向一端的第1線路導體及位於既定方向另一端的第2線路導體、與該浮接導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的總和,較所述諧振電容導體與該浮接導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的總和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所述浮接導體與所述諧振電容導體的積層方向的距離,較該浮接導體與所述線路導體的積層方向的距離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所述浮接導體與所述接地導體重疊的面積,較該浮接導體與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所述線路導體與所述浮接導體的積層方向的距離,較該第1線路導體及該第2線路導體與該浮接導體的積層方向的距離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所述線路導體與所述浮接導體的積層方向的距離,較該第1線路導體及該第2線路導體與該浮接導體的積層方向的距離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所述浮接導體與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所述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較該浮接導體與該第1線路導體及該第2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所述浮接導體與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所述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較該浮接導體與該 第1線路導體及該第2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所述浮接導體與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所述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較該浮接導體與該第1線路導體及該第2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高頻濾波器,其中,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所述浮接導體與所述第1線路導體及所述第2線路導體以外的所述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較該浮接導體與該第1線路導體及該第2線路導體重疊的面積的總和小。
TW102133179A 2012-09-14 2013-09-13 高頻濾波器 TWI4884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2156A JP5621823B2 (ja) 2012-09-14 2012-09-14 高周波フィル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4259A true TW201424259A (zh) 2014-06-16
TWI488430B TWI488430B (zh) 2015-06-11

Family

ID=50273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3179A TWI488430B (zh) 2012-09-14 2013-09-13 高頻濾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66549B2 (zh)
JP (1) JP5621823B2 (zh)
CN (1) CN103684327B (zh)
TW (1) TWI4884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4572B (zh) * 2014-12-10 2017-08-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電子零件
TWI683536B (zh) * 2017-01-31 2020-01-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Lc共振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8897B2 (ja) 2016-11-07 2021-07-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TWI656731B (zh) 2016-12-04 2019-04-1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Multilayer LC filter
JP7029340B2 (ja) * 2017-04-25 2022-03-03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JP6968635B2 (ja) * 2017-09-08 2021-11-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共振回路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11357198B (zh) * 2017-11-20 2023-05-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带通滤波器
CN111656684B (zh) * 2018-01-26 2023-04-0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带通滤波器
WO2020031838A1 (ja) 2018-08-10 2020-02-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7288055B2 (ja) * 2018-12-20 2023-06-06 キョーセラ・エイブイエックス・コンポーネンツ・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少なくとも2つのビアと接続されたコンデンサを備える多層フィル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3901A (ja) * 1999-05-07 2000-11-24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JP3480384B2 (ja) * 1999-09-10 2003-1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lc共振器および積層型lcフィルタ
JP2002076807A (ja) * 2000-08-24 2002-03-15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lc複合部品
JP2003298377A (ja) * 2002-03-29 2003-10-17 Ngk Spark Plug Co Ltd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TWI224421B (en) * 2003-12-29 2004-11-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Low-pass filter and multi-layer low-pass filter with wide band rejection
CN102647165B (zh) * 2006-04-14 2015-04-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分层带通滤波器
TW200917563A (en) * 2007-09-27 2009-04-1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minated bandpass filter
JP4983881B2 (ja) * 2009-09-28 2012-07-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WO2011114851A1 (ja) * 2010-03-18 2011-09-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積層部品および積層型高周波フィルタ
JP5057001B2 (ja) * 2011-02-16 2012-10-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4572B (zh) * 2014-12-10 2017-08-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電子零件
TWI683536B (zh) * 2017-01-31 2020-01-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Lc共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84327A (zh) 2014-03-26
JP2014057277A (ja) 2014-03-27
US9166549B2 (en) 2015-10-20
CN103684327B (zh) 2016-08-10
JP5621823B2 (ja) 2014-11-12
US20140077895A1 (en) 2014-03-20
TWI488430B (zh)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8430B (zh) 高頻濾波器
TWI492446B (zh) Electronic Parts
TWI521867B (zh) 濾波器
TWI594572B (zh) 電子零件
US9013249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TWI535204B (zh) 電子零件
WO2013069419A1 (ja)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WO2017056620A1 (ja)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TWI572084B (zh) filter
JP5601334B2 (ja) 電子部品
TWI502802B (zh) Electronic Parts
US8400236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4794469B2 (ja) 積層型誘電体フィルタ
US9350061B2 (en) Resonance device and filter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4050047A (ja) 積層型lc複合フィル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