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204B - 電子零件 - Google Patents

電子零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5204B
TWI535204B TW102116172A TW102116172A TWI535204B TW I535204 B TWI535204 B TW I535204B TW 102116172 A TW102116172 A TW 102116172A TW 102116172 A TW102116172 A TW 102116172A TW I535204 B TWI535204 B TW I5352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layer
condu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capacitor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6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6060A (zh
Inventor
佐佐木宏幸
Original Assignee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06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6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5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520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53Electrical filters; Controlling thereof
    • H03H7/0161Bandpass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538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 H03H9/056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 H03H9/057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includ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08Comprising bridging elements, i.e. elements in a series path without own reference to ground and spanning branching nodes of another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Description

電子零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子零件,尤其是關於一種內置有帶通濾波器的電子零件。
作為習知的電子零件,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圖9,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500的分解立體圖。
積層帶通濾波器500,具備有積層體502及LC並聯諧振器504、506、508、510、512。積層體502,係積層複數個絕緣體層而構成。LC並聯諧振器504、506、508、510、512,係由導體層及通孔導體構成,且在從與積層方向正交的方向俯視觀察時呈環狀。LC並聯諧振器504、506、508、510、512的環形(loop)面相互地重疊。
在如以上般構成的積層帶通濾波500中,LC並聯諧振器504、506、508、510、512的環形面稍有偏離。藉此,使LC並聯諧振器504、506、508、510、512彼此的耦合度下降,而可謀求積層帶通濾波器500的通頻帶之窄頻帶化。
然而,一旦在LC並聯諧振器504、506、508、510、512彼此的耦合度下降,則高頻訊號變得難以通過LC並聯諧振器之間,且產生通 頻帶內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其結果為,積層帶通濾波器500的插入損耗增大。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7/119356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零件,係能夠謀求通頻帶之窄頻帶化,並且能減少通頻帶內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電子零件,具備有:積層體,係由積層複數個絕緣體層而構成;以及第1LC並聯諧振器及第2LC並聯諧振器,係具有於積層方向延伸的通孔導體、及設置在上述絕緣體層上的導體層,且呈環形,並構成帶通濾波器;由上述第1LC並聯諧振器包圍的第1環形面,與由上述第2LC並聯諧振器包圍的第2環形面平行,且在從該第2環形面的法線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該第2環形面內。
根據本發明,能夠謀求通頻帶之窄頻帶化,並且能減少通頻帶內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
B1~B6‧‧‧通孔導體
C1~C3,Ca~Cc‧‧‧電容器
L1~L3‧‧‧線圈
LC1~LC5‧‧‧LC並聯諧振器
S1~S5‧‧‧環形面
10,10a~10e‧‧‧電子零件
12‧‧‧積層體
16a~16i‧‧‧絕緣體層
24a~24c‧‧‧線圈導體層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子零件的外觀立體圖。
圖2係電子零件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3係電子零件的等效電路圖。
圖4係表示模擬結果的圖形。
圖5係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6係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7係第3變形例之電子零件的積層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8(a)及圖8(b)分別係第4變形例之電子零件及第5變形例之電子零件的剖面構造圖。
圖9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積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進行說明。
(電子零件的構成)以下,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的構成,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子零件10的外觀立體圖。圖2係電子零件10的積層體12的分解立體圖。圖3係電子零件10的等效電路圖。在圖1及圖2中,z軸方向表示絕緣體層16的積層方向。此外,x軸方向表示沿著電子零件10的長邊的方向,而y軸方向表示沿著電子零件10的短邊的方向。
如圖1和圖2所示,電子零件10,具備有:積層體12、外部電極14(14a~14d)、LC並聯諧振器LC1~LC3、電容器Ca~Cc、以及引出導體層20(20a、20b)、34(34a、34b)。
如圖2所示,積層體12,藉由將由陶瓷電介質所構成的絕緣體層16(16a~16i)積層而構成,且呈長方體狀。此外,積層體12內置有LC並聯諧振器LC1~LC3及電容器Ca~Cc。
如圖1所示,外部電極14a設置於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側面,且作為輸入電極。外部電極14b設置於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側面,且作為輸出電極。外部電極14c設置於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側面,且作為接地電極。外部電極14d設置於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側面,且作為接地電極。
如圖2所示,絕緣體層16呈長方形狀,例如由陶瓷電介質構成。絕緣體層16a~16i,以在z軸方向按此順序排列之方式積層。於以下,將絕緣體層16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之面稱為表面,將絕緣體層16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之面稱為背面。
在從z軸方向俯視觀察時,LC並聯諧振器LC1~LC3,從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往正方向側按照該順序排列,構成帶通濾波器。
LC並聯諧振器LC1,包含有線圈L1及電容器C1。更具體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1,由通孔導體b1~b11、電容器導體層22a、23a、線圈導體層24a及接地導體層32構成,且呈環形。
電容器C1,由電容器導體層22a、23a、及接地導體層32構成。接地導體層32,係覆蓋絕緣體層16i之表面上之大致整面的呈長方形狀的導體層。電容器導體層22a,係隔著絕緣體層16g、16h而與接地導體層32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2a與接地導體層32之間產生靜電電容。電容器導體層22a,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g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
電容器導體層23a,係隔著絕緣體層16h而與接地導體層32相對向的導體層,並設置於絕緣體層16h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3a與接地導體層32之間產生靜電電容。電容器導體層23a,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h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
線圈I1包含有通孔導體b1~b11及線圈導體層24a。線圈導 體層24a,設置在絕緣體層16c的表面上,且係於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線圈導體層24a,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c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
通孔導體b1~b5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c~16g。通孔導體b1之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此外,通孔導體b4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電容器導體層22a相連接。通孔導體b5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電容器導體層23a相連接。藉此,通孔導體b1~b5,構成從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的一根通孔導體B1,且與電容器導體層22a、23a相連接。
通孔導體b6~b11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c~16h,並設置在較通孔導體b1~b5更為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通孔導體b6之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此外,通孔導體b11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藉此,通孔導體b6~b11,構成從線圈導體層24a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的一根通孔導體B2,並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
如上所述,線圈L1,係在yz平面,以通孔導體b5與電容器導體層23a的連接點為一端,並經由通孔導體b1~b5、線圈導體層24a、通孔導體b6~b11,並以通孔導體b11與接地導體層32的連接點為另一端,且呈環形狀。
如上所述般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LC1,形成有與yz平面平 行之環形面S1。環形面S1,係指由LC並聯諧振器LC1所包圍的長方形狀的假想平面。
LC並聯諧振器LC2,包含有線圈L2及電容器C2。更具體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2,由通孔導體b21~b33、電容器導體層22b、23b、線圈導體層24b及接地導體層32構成,且呈環形。
電容器C2,由電容器導體層22b、23b、及接地導體層32構成。接地導體層32,係覆蓋絕緣體層16i之表面上之大致整面的呈長方形狀的導體層。電容器導體層22b,係隔著絕緣體層16g、16h而與接地導體層32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2b與接地導體層32之間產生靜電電容。電容器導體層22b,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絕緣體層16g的對角線之交點上。
電容器導體層23b,係隔著絕緣體層16h而與接地導體層32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h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3b與接地導體層32之間產生靜電電容。電容器導體層23b,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絕緣體層16h的對角線上。
線圈L2,包含有通孔導體b21~b33及線圈導體層24b。線圈導體層24b,設置在絕緣體層16b的表面上,且係於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線圈導體層24b,設置於絕緣體層16b的對角線之交點上。藉此,線圈導體層24b,設置於較線圈導體層24a更為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此外,線圈導體層24b的y軸方向的長度,較線圈導體層24a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長。
通孔導體b21~b26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g。通孔導體b21之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線圈導體層24b之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此外,通孔導體b25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電容器導體層22b相連接。通孔導體b26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電容器導體層23b相連接。藉此,通孔導體b21~b26,構成從線圈導體層24b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的一根通孔導體B3,且與電容器導體層22b、23b相連接。通孔導體B3較通孔導體B1為長。
通孔導體b27~b33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b~16h,並設置在較通孔導體b21~b26更為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通孔導體b27之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線圈導體層24b之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此外,通孔導體b33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藉此,通孔導體b27~b33,構成從線圈導體層24b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的一根通孔導體B4,且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通孔導體B4較通孔導體B2為長。
此外,線圈導體層24b的y軸方向的長度,較線圈導體層24a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長。藉此,通孔導體B3與通孔導體B4之間的間隔,較通孔導體B1與通孔導體B2之間的間隔為寬。
如上所述,線圈L2,係在yz平面,以通孔導體b26與電容器導體層23b的連接點為一端,並經由通孔導體b21~b26、線圈導體層24b、通孔導體b27~b33,並以通孔導體b33與接地導體層32的連接點為另一端,且呈環形狀。
如上所述般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LC2,形成有與yz平面平行的環形面S2。環形面S2,係指由LC並聯諧振器LC2所包圍的長方形狀之假想平面。
LC並聯諧振器LC3,包含有線圈L3及電容器C3。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3,由通孔導體b41~b51、電容器導體層22c、23c、線圈導體層24c及接地導體層32構成,且呈環形。
電容器C3,由電容器導體層22c、23c及接地導體層32構成。接地導體層32,係覆蓋絕緣體層16i之表面上的大致整面之呈長方形狀的導體層。電容器導體層22c,係隔著絕緣體層16g、16h而與接地導體層32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2c與接地導體層32之間產生靜電電容。電容器導體層22c,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g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
電容器導體層23c,係隔著絕緣體層16h而與接地導體層32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h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3c與接地導體層32之間產生靜電電容。電容器導體層23c,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h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
線圈L3,包含有通孔導體b41~b51及線圈導體層24c。線圈導體層24c,設置在絕緣體層16c的表面上,係於y軸方向延伸的線狀之導體。線圈導體層24c,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c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線圈導體層24c的y軸方向的長度,係與線圈導體層24a的 y軸方向的長度相等。
通孔導體b41~b45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c~16g。通孔導體b41之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線圈導體層24c之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此外,通孔導體b44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電容器導體層22c相連接。通孔導體b45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電容器導體層23c相連接。藉此,通孔導體b41~b45,構成從線圈導體層24c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的一根通孔導體B5,且與電容器導體層22c、23c相連接。通孔導體B5的長度,係與通孔導體B1的長度相等。
通孔導體b46~b51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6c~16h,並設置在較通孔導體b41~b45更為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通孔導體b46之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線圈導體層24c之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此外,通孔導體b51之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藉此,通孔導體b46~b51,構成從線圈導體層24c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的一根通孔導體B6,且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通孔導體B6的長度,係與通孔導體B2的長度相等。
此外,線圈導體層24c的y軸方向的長度,係與線圈導體層24a的y軸方向的長度相等。藉此,通孔導體B3與通孔導體B4之間的間隔,較通孔導體B5與通孔導體B6之間的間隔為寬。
如上所述,線圈L3,係在yz平面,以通孔導體b45與電容器導體層23c的連接點為一端,並經由通孔導體b41~b45、線圈導體層24c、 通孔導體b46~b51,並以通孔導體b51與接地導體層32的連接點為另一端,且呈環形狀。
如上所述般構成的LC並聯諧振器LC3,形成有與yz平面平行的環形面S3。環形面S3,係指由LC並聯諧振器LC3所包圍的長方形狀的假想平面。
LC並聯諧振器LC1~LC3的環形面S1~S3,係與yz平面平行(亦即,與z軸方向平行,且與y軸方向平行)。環形面S1與環形面S3夾著環形面S2。藉此,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1的線圈L1與LC並聯諧振器LC2的線圈L2電磁耦合。此外,LC並聯諧振器LC2的線圈L2與LC並聯諧振器LC3的線圈L3電磁耦合。
此外,線圈導體層24b,設置於較線圈導體層24a、24c更為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進一步地,線圈導體層24b的y軸方向的長度,較線圈導體層24a、24c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長。藉此,在從x軸方向(亦即,環形面S1~S3的法線方向)俯視觀察時,環形面S1、S3落在環形面S2內。亦即,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環形面S1、S3未超出環形面S2。
電容器Ca,由電容器導體層22a、26a及耦合導體層28構成。耦合導體層28,設置在絕緣體層16f的表面上,呈T字形。進一步地,耦合導體層28,與通孔導體b24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及通孔導體b25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電容器導體層22a,係隔著絕緣體層16f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電容器導體層26a,係隔著絕緣體層16e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e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2a、26a與 耦合導體層28之間產生靜電電容,形成電容器Ca。電容器導體層26a,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e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
此外,電容器導體層26b,係經由通孔導體b24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連接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e的表面上。電容器導體層26b,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絕緣體層16e的對角線之交點上。此外,電容器導體層22b,經由通孔導體b25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連接;電容器導體層23b,經由通孔導體b25、b26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連接。如上所述,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透過電容器Ca進行電容耦合。
電容器Cb,由電容器導體層22c、26c及耦合導體層28構成。耦合導體層28,設置在絕緣體層16f的表面上,呈T字形。進一步地,耦合導體層28,與通孔導體b24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及通孔導體b25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相連接。電容器導體層22c,係隔著絕緣體層16f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電容器導體層26c,係隔著絕緣體層16e而與耦合導體層28相對向的導體層,且設置於絕緣體層16e的表面上。藉此,在電容器導體層22c、26c與耦合導體層28之間產生靜電電容,形成電容器Cb。電容器導體層26c,呈現為在y軸方向具有長邊方向的長方形狀,並設置於較絕緣體層16e的對角線之交點更為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
如上所述,LC並聯諧振器LC3與LC並聯諧振器LC2,透過電容器Cb進行電容耦合。藉此形成電容器Cb。
電容器Cc,由電容器導體層26a、26c及耦合導體層30構成。耦合導體層30,設置在絕緣體層16d的表面上,並在x軸方向延伸。藉此,耦合導體層30,隔著絕緣體層16d而與電容器導體層26a、26c相對向。其結果為,在電容器導體層26a與耦合導體層30之間,產生靜電電容,並在電容器導體層26c與耦合導體層30之間,產生靜電電容。如上所述,電容器導體層26a、26c透過耦合導體層30進行電容耦合。藉此形成電容器Cc。
另外,電容器導體層26b的y軸方向的長度,較電容器導體層26a、26c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短。藉此,耦合導體層30,在從z方向俯視觀察時,不與電容器導體層26b相重疊。
引出導體層20a,設置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與電容器導體層22a相連接,並且往絕緣體層16g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短邊引出。藉此,引出導體層20a與外部電極14a相連接。其結果為,LC並聯諧振器LC1經由引出導體層20a而與外部電極14a電連接。
引出導體層20b,設置於絕緣體層16g的表面上,與電容器導體層22c相連接,並且往絕緣體層16g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短邊引出。藉此,引出導體層20b與外部電極14b相連接。其結果為,LC並聯諧振器LC3經由引出導體層20b而與外部電極14b電連接。
引出導體層34a,設置於絕緣體層16i的表面上,與接地導體層32相連接,並且往絕緣體層16i的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長邊引出。藉此,引出導體層34a與外部電極14c相連接。其結果為,LC並聯諧振器LC1~LC3分別經由引出導體層34a而與外部電極14c電連接。
引出導體層34b,設置於絕緣體層16i的表面上,與接地導 體層32相連接,並且往絕緣體層16i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長邊引出。藉此,引出導體層34b與外部電極14d相連接。其結果為,LC並聯諧振器LC1~LC3分別經由引出導體層34b而與外部電極14d電連接。
接下來,針對電子零件10的動作的一個示例,一邊參照圖1至圖3一邊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首先,從外部電極14a輸入的高頻訊號Sig1流過LC並聯諧振器LC1。
線圈L1與線圈L2電磁耦合。藉此,高頻訊號Sig1一旦於LC並聯諧振器LC1流動,則高頻訊號Sig2藉由電磁感應而於LC並聯諧振器LC2流動。
線圈L2與線圈L3電磁耦合。藉此,高頻訊號Sig2一旦於LC並聯諧振器LC2流動,則高頻訊號Sig3藉由電磁感應而於LC並聯諧振器LC3流動。藉此,高頻訊號Sig3從外部電極14b輸出。
此處,LC並聯諧振器LC1~LC3分別具有由線圈L1~L3及電容器C1~C3所決定的固有的諧振頻率。而且,LC並聯諧振器LC1~LC3的阻抗,在該等之諧振頻率中變大。藉此,由該等之諧振頻率所決定的既定頻帶的高頻訊號Sig3從外部電極14b輸出。
(電子零件的製造方法)接下來,針對電子零件10的製造方法,一邊參照圖1及圖2一邊進行說明。
首先,準備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的陶瓷胚片(green sheet)。接著,在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b~16h的陶瓷胚片之各個,形成通孔導體b1~b11、b21~b33、b41~b51。具體而言,對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b~16h的陶瓷胚片照射雷射光束,而形成通孔。接著,對該通孔,利用印刷塗布等 方法填充Ag、Pd、Cu、Au或該等之合金等的導電性糊料。
接著,在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b~16i的陶瓷胚片上,利用網版印刷法或光刻法等方法塗布以Ag、Pd、Cu、Au或該等之合金等為主成分的導電性糊料,藉此形成引出導體層20a、20b、電容器導體層22a~22c、23a~23c、26a~26c、線圈導體層24a~24c、耦合導體層28、30、接地導體層32及引出導體層34a、34b。另外,亦可在引出導體層20a、20b、電容器導體層22a~22c、23a~23c、26a~26c、線圈導體層24a~24c、耦合導體層28、30、接地導體層32及引出導體層34a、34b之形成時,進行對通孔填充導電性糊料。
接著,將各陶瓷胚片進行積層。具體而言,係配置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i的陶瓷胚片。接著,在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i的陶瓷胚片上,配置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h的陶瓷胚片。之後,將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h的陶瓷胚片,對用以成為絕緣體層16i的陶瓷胚片壓接。之後,亦針對用以成為16g、16f、16e、16d、16c、16b、16a的陶瓷胚片同樣地按照該順序進行積層與壓接。藉由上述之步驟,形成母積層體。利用靜水壓壓機等,對該母積層體實施正式壓接。
接著,利用切刀刃將母積層體切割成既定尺寸的積層體12。對該未燒成的積層體12進行脫黏合劑處理及燒成。
藉由以上之步驟,可得經燒成的積層體12。對積層體12實施滾筒加工,並進行倒角。之後,在積層體12的表面,利用例如浸漬法等方法塗布主成分為銀的電極糊料及進行燒結,藉此形成用以成為外部電極14的銀電極。
最後,對銀電極的表面實施鍍Ni/鍍Sn,藉此形成外部電極14。經由以上之步驟,完成圖1所示般的電子零件10。
(效果)根據以上般構成的電子零件10,能夠謀求通頻帶之窄頻帶化。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中,環形面S1、S3,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環形面S2內。藉此,通孔導體B3,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不與通孔導體B1、B5相重疊。同樣地,通孔導體B4,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不與通孔導體B2、B6相重疊。此外,線圈導體層24b,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不與線圈導體層24a、24c相重疊。藉此,在電子零件10中,通孔導體B3與通孔導體B1、B5間的電磁耦合、通孔導體B4與通孔導體B2、B6間的電磁耦合、以及線圈導體層24b與線圈導體層24a、24c間的電磁耦合變弱。藉此,能夠使在電子零件10中,LC並聯諧振器LC1、LC2間的耦合度、以及LC並聯諧振器LC2、LC3間的耦合度降低。其結果為,在電子零件10中,可謀求通頻帶之窄頻帶化。
此外,根據電子零件10,能減少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更詳細而言,環形面S1、S3,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環形面S2內。亦即,在電子零件10中,使環形面S2大於環形面S1、S3。藉此,使得從x軸方向觀察到的線圈L2的內徑,較線圈L1、L3的內徑為大。其結果為,線圈L2的阻抗值變大,LC並聯諧振器LC2的Q值變大。一旦LC並聯諧振器LC2的Q值變大,則LC並聯諧振器LC2中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得以減少。由以上,根據電子零件10,通頻帶內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得以減少。
此外,根據電子零件10,設置在3個LC並聯諧振器LC1 ~LC3內的x軸方向中央的LC並聯諧振器LC2的Q值變大。藉此,在電子零件10中,尤其是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得以減少。
此外,根據電子零件10,能夠抑制因製造偏差而造成通過特性的變動。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中,環形面S1、S3,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環形面S2內。因此,即使由於積層偏移等導致於環形面S1~S3產生了偏差,亦能抑制環形面S1、S3超出於環形面S2外。其結果為,抑制因積層偏移而導致的LC並聯諧振器LC1~LC3間的耦合度變動。由以上,根據電子零件10,抑制了因製造偏差而導致的通過特性的變動。
此外,根據電子零件10,形成電容器Cc的耦合導體層30,從z軸方向觀察,不與電容器導體層26b相重疊。因此,在形成諧振器LC1與諧振器LC3間的耦合電容時,不會在耦合導體層30與諧振器LC2之間形成不需要的電容。藉此,諧振器間的耦合電容的設計變得容易。
本發明人為了更確認電子零件10所發揮的效果,進行了於以下說明的電腦模擬。更詳細而言,作成了電子零件10的第1模型、以及比較例之電子零件的第2模型。比較例之電子零件,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三個LC並聯諧振器的環形面的大小一致,從x軸方向觀察,具有三個環形面幾乎相重疊的構造。本發明人對第1模型及第2模型的通過特性進行了研究。所謂的通過特性,係從外部電極14b輸出的輸出訊號相對於從外部電極14a輸入的輸入訊號的衰減量。
圖4係表示模擬結果的圖形。縱軸表示衰減量,橫軸表示頻率。圖4(a)係表示2.0GHz~3.5GHz的通過特性的圖形,圖4(b)係將圖4(a) 的圖形的2.0GHz~3.0GHz放大後的圖形。
如圖4(a)所示可知:例如在衰減量為-1.8dB時,第1模型的通頻帶,較第2模型的通頻帶為窄。亦即可知: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環形面S1、S3落在環形面S2內,藉此可謀求在電子零件10中,高頻訊號的通頻帶之窄頻帶化。
此外,如圖4(b)所示可知:第1模型的通頻帶的低頻區域(2.5GHz附近)的衰減量,較第2模型的通頻帶的低頻區域(2.5GHz附近)的衰減量為小。由此可知:在電子零件10中,設置在三個LC並聯諧振器LC1~LC3內的x軸方向中央的LC並聯諧振器LC2的Q值變大,藉此可謀求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之下降。
(第1變形例)於以下,針對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a,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圖5係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a的積層體12a的分解立體圖。在圖5中,對於與電子零件10相同的構成,標記與電子零件10相同的參照符號。關於電子零件10a的外觀立體圖,沿用圖1。
電子零件10與電子零件10a的不同處,係設置電容器C2的位置。更詳細而言,如圖2所示,在電子零件10中,電容器C2與通孔導體B3相連接。另一方面,在電子零件10a中,電容器C2與通孔導體B4相連接。關於電子零件10的其他之構成,因與電子零件10相同而省略說明。
亦在如以上般構成的電子零件10a中,與電子零件10同樣地,能夠謀求通過特性之窄頻帶化,並且減少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尤其是,根據電子零件10a,與電子零件10同樣地,能夠謀求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之降低。此外,根據電子零件10a,與電子零件10同樣地, 抑制因製造偏差而造成的通過特性的變動。
(第2變形例)於以下,針對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b,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圖6係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b的積層體12b的分解立體圖。在圖6中,對於與電子零件10相同的構成,標記與電子零件10相同的參照符號。關於電子零件10b的外觀立體圖,沿用圖1。
電子零件10與電子零件10b的不同處,係線圈導體層24b的線寬。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中,線圈導體層24a~24c的線寬相等。另一方面,在電子零件10b中,線圈導體層24b的線寬,較線圈導體層24a、24c的線寬為大。藉此,使得LC並聯諧振器LC2的直流電阻值減低,LC並聯諧振器LC2的Q值變大。其結果為,在電子零件10b中,更能夠減低通頻帶中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尤其是,在電子零件10b中,更能夠謀求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之降低。
(第3變形例)於以下,針對第3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c,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圖7係第3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c的積層體12c的分解立體圖。在圖7中,對於與電子零件10a相同的構成,標記與電子零件10a相同的參照符號。關於電子零件10c的外觀立體圖,沿用圖1。
電子零件10a與電子零件10c的不同處,係通孔導體B3、B4的粗細。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a中,通孔導體B1~B6的粗細相等。另一方面,在電子零件10c中,通孔導體B3、B4的粗細,較通孔導體B1、B2、B5、B6的粗細為大。藉此,使得LC並聯諧振器LC2的直流電阻值降低,LC並聯諧振器LC2的Q值變大。其結果為,在電子零件10c中,更能夠降低通頻帶中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尤其是,在電子零件10c中, 更能謀求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之降低。
(第4變形例及第5變形例)電子零件10、10a~10c,具備有LC並聯諧振器LC1~LC3。然而,電子零件10、10a~10c所內置的LC並聯諧振器的數量並不局限於此。圖8(a)及圖8(b)分別係第4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d及第5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e的剖面構造圖。
電子零件10d,具備有LC並聯諧振器LC1~LC4。在電子零件10d中,LC並聯諧振器LC1、LC4的環形面S1、S4,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LC並聯諧振器LC2、LC3的環形面S2、S3內。在電子零件10d中,使第2段及第3段的LC並聯諧振器LC2、LC3的環形面S2、S3增大,藉此與電子零件10同樣地,可謀求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之降低。此外,亦可使第2段及第3段的LC並聯諧振器LC2、LC3的環形面S2、S3中的任一者增大。亦可在增大環形面S2的情形下,增大環形面S4。亦可在增大環形面S3的情形下,增大環形面S1。
電子零件10e,具備有LC並聯諧振器LC1~LC5。在電子零件10e中,LC並聯諧振器LC1、LC3、LC5的環形面S1、S3、S5,在從x軸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LC並聯諧振器LC2、LC4的環形面S2、S4內。在電子零件10e中,增大第2段及第4段的LC並聯諧振器LC2、LC4的環形面S2、S4,藉此與電子零件10同樣地,可謀求通頻帶的低頻區域中的插入損耗之降低。此外,亦可增大第2段及第4段的LC並聯諧振器LC2、LC4的環形面S2、S4中的任一個。亦可在增大環形面S2的情形下,增大環形面S5。亦可在增大環形面S4的情形下,增大環形面S1。
(其他的實施方式)另外,電子零件10,並不局限於上述實 施形態所示的電子零件10、10a~10e,可以在其要旨的範圍內進行變化。
另外,LC並聯諧振器的數量亦可為2個。
此外,也可將電子零件10、10a~10e的構成組合起來。
本發明對於電子零件係有貢獻的,尤其是在能夠謀求通過特性之窄頻帶化,並且能夠降低通頻帶中的高頻訊號的傳輸損耗方面,表現優異。
12‧‧‧積層體
28、30‧‧‧耦合導體層
32‧‧‧接地導體層
B1~B6‧‧‧通孔導體
C1~C3、Ca~Cc‧‧‧電容器
L1~L3‧‧‧線圈
LC1~LC3‧‧‧LC並聯諧振器
S1~S3‧‧‧環形面
b1~b11、b21~b33、b41~b45、b46~b51‧‧‧通孔導體
20a、20b、34a、34b‧‧‧引出導體層
22a~22c、23a~23c、26a~26c‧‧‧電容器導體層
24a~24c‧‧‧線圈導體層

Claims (9)

  1. 一種電子零件,其特徵在於,具備:積層體,係由積層複數個絕緣體層而構成;以及第1LC並聯諧振器及第2LC並聯諧振器,係具有於積層方向延伸的通孔導體、及設置在所述絕緣體層上的導體層,且呈環形,並構成帶通濾波器;由所述第1LC並聯諧振器包圍的第1環形面,與由所述第2LC並聯諧振器包圍的第2環形面平行,且在從該第2環形面的法線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該第2環形面內;所述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第3LC並聯諧振器,係具有於積層方向延伸的通孔導體、及設置在所述絕緣體層上的導體層,且呈環形,並與所述第1LC並聯諧振器及所述第2LC並聯諧振器一起構成帶通濾波器;所述第1LC並聯諧振器、所述第2LC並聯諧振器及所述第3LC並聯諧振器,在從積層方向俯視觀察時,係以該順序排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零件,其中,由所述第3LC並聯諧振器包圍的第3環形面,與所述第2環形面平行,且在從該第2環形面的法線方向俯視觀察時,落在該第2環形面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所述第1LC並聯諧振器,包含:線狀的第1導體層、以及從該第1導體層的兩端朝向積層方向的下側延伸的第1通孔導體及第2通孔導體;所述第2LC並聯諧振器,包含:線狀的第2導體層、以及從該第2導 體層的兩端朝向積層方向的下側延伸的第3通孔導體及第4通孔導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子零件,其中,所述第2導體層,設置在較所述第1導體層更為積層方向的上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子零件,其中,所述第3通孔導體與所述第4通孔導體間的間隔,較所述第1通孔導體與所述第2通孔導體間的間隔為寬。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子零件,其中,所述第2導體層的線寬,較所述第1導體層的線寬為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子零件,其中,所述第3通孔導體的粗細及所述第4通孔導體的粗細,較所述第1通孔導體的粗細及所述第2通孔導體的粗細為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子零件,其進一步具備電容器;所述第1LC並聯諧振器,包含第1電容器導體層;所述第3LC並聯諧振器,包含第3電容器導體層;所述電容器,係由所述第1電容器導體層、所述第3電容器導體層、以及與所述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所述第3電容器導體層相對向之耦合導體層構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電子零件,其中,所述第2LC並聯諧振器,包含有不與所述耦合導體層相對向之第2電容器導體層。
TW102116172A 2012-05-28 2013-05-07 電子零件 TWI535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1169A JP5672266B2 (ja) 2012-05-28 2012-05-28 電子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6060A TW201406060A (zh) 2014-02-01
TWI535204B true TWI535204B (zh) 2016-05-21

Family

ID=4962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6172A TWI535204B (zh) 2012-05-28 2013-05-07 電子零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24237B2 (zh)
JP (1) JP5672266B2 (zh)
CN (1) CN103457563B (zh)
TW (1) TWI535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5213B (zh) * 2014-12-10 2020-07-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JP6406423B2 (ja) * 2015-02-23 2018-10-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CN104702266A (zh) * 2015-03-20 2015-06-10 徐园园 一种具有不同耦合度的耦合器电路
CN107431468B (zh) * 2015-03-27 2020-10-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JP6791107B2 (ja) * 2017-12-08 2020-11-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US11575189B1 (en) 2021-09-23 2023-02-07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Multi-layer bandpass fil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7125B (en) * 1990-08-16 1995-01-11 Technophone Ltd Tunable bandpass filter
JP3127792B2 (ja) 1995-07-19 2001-01-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c共振器およびlcフィルタ
JP2002076807A (ja) * 2000-08-24 2002-03-15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lc複合部品
JP2002076809A (ja) 2000-09-01 2002-03-15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lc複合部品及び積層型lc複合部品の周波数特性調整方法
JP2003115735A (ja) * 2001-10-03 2003-04-18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lc部品
JP3988453B2 (ja) * 2001-12-07 2007-10-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層電子部品
US7671706B2 (en) 2006-04-14 2010-03-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frequency multilayer bandpass filter
CN102647165B (zh) * 2006-04-14 2015-04-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分层带通滤波器
TW200908430A (en) 2007-05-18 2009-02-1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Stacked bandpass filter
EP2068393A1 (en) * 2007-12-07 2009-06-10 Panason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RF device with vertical resonators
TWI398984B (zh) * 2008-05-23 2013-06-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minated bandpass filter
TWI433456B (zh) 2009-04-24 2014-04-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Electronic Parts
TWI492446B (zh) 2010-11-19 2015-07-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Electronic Par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24237B2 (en) 2015-09-01
CN103457563B (zh) 2016-09-28
JP5672266B2 (ja) 2015-02-18
CN103457563A (zh) 2013-12-18
TW201406060A (zh) 2014-02-01
US20130314176A1 (en) 2013-11-28
JP2013247576A (ja) 2013-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2446B (zh) Electronic Parts
JP5817795B2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TWI514758B (zh) filter
TWI535204B (zh) 電子零件
TWI521867B (zh) 濾波器
TWI488430B (zh) 高頻濾波器
TWI433456B (zh) Electronic Parts
TW201929428A (zh) 積層帶通濾波器
TWI584704B (zh) Electronic Parts
TWI572084B (zh) filter
JP5804076B2 (ja) Lcフィルタ回路及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4308808B2 (ja) ストリップラインフィルタ
TWI502802B (zh) Electronic Parts
JP4794469B2 (ja) 積層型誘電体フィルタ
JP5219790B2 (ja)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こ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機器装置
JP2009077303A (ja) 積層型誘電体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2014050047A (ja) 積層型lc複合フィル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