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50057A - 角度調節器 - Google Patents

角度調節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50057A
TW201350057A TW102108638A TW102108638A TW201350057A TW 201350057 A TW201350057 A TW 201350057A TW 102108638 A TW102108638 A TW 102108638A TW 102108638 A TW102108638 A TW 102108638A TW 201350057 A TW201350057 A TW 2013500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arm
clamping
rotating shaft
shaf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getaka Hashida
Takashi Yamawaki
Yoshi Sakurai
Masao Honda
Original Assignee
Hikar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kar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kari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50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05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24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 A47C1/027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by means of clamps or friction locking me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24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 A47C1/026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by means of peg-and-notch or pawl-and-ratchet mechanism

Abstract

本發明之角度調節器(71),係具備:具備有捲繞夾緊構件(5)的第1臂(1);以及具備有旋轉軸部(13)的第2臂(10)。在由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觀視中,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係彼此間離地設置於第1臂(1)。第1臂(1)與第2臂(10),係以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捲裝有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狀態下第2臂(10)能夠以旋轉軸部(13)為中心而旋轉的方式所連結。以藉由摩擦力(SM、GM)來容許及阻止第2臂(10)之旋轉的方式所構成,該摩擦力(SM、GM)係藉由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及逆轉方向(G)的旋轉動作所產生。

Description

角度調節器
本案係基於2012年5月1日在日本提出發明專利申請的日本特願2012-104700號而主張優先權,其揭示內容,係直接構成本案之一部分。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被用於傢俱類等之角度調節器及具備該角度調節器之躺椅(reclining chair)。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只要未特別明示,所謂「位置固定」係採用包含「樞接」之意,並且所謂「固定位置」係採用包含「樞接位置」之意。
在用以調節作為傢俱類例如躺椅中的背框架之傾倒角度的角度調節器中為人所周知的有各種的構成物,例如,為人周知的有日本特開2002-177082號公報(專利文獻1)、特開2006-230720號公報(專利文獻2)及特開2006-340798號公報(專利文獻3)所揭示者。
此等之角度調節器,係具備第1臂與第2臂,且以第2臂對第1臂能夠相對地旋轉之方式使得第1臂與第2臂連結。然後,在第1臂安裝有座框架,並且在第2臂安裝 有背框架。此等之角度調節器,係構成為:能夠利用齒輪齒與棘輪(ratchet)爪之咬合階段性地調節第1臂對第2臂之展開角度。因而,其無法無階段地調節第2臂之展開角度,且無法進行與使用者之喜好或疲勞程度相應之較細膩的角度調節。又,有以下的缺點:在為了調節第2臂之展開角度而使第2臂朝向正轉方向(例如縮小第2臂之展開角度的方向)旋轉時會發生「喀哧」的音響,且打擾到周圍的人。
日本特開2009-45395號公報(專利文獻4)所揭示之角度調節器,係可以無階段地調節第2臂對第1臂之展開角度。
在該角度調節器中,係使得圓筒狀之固定輪轂(boss)部以固定狀態且突出之方式設置於第1臂(固定配件),並且使得旋轉輪轂部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第2臂(可動配件)。旋轉輪轂部之基部係從固定輪轂部之前端側以能夠旋轉地插入於固定輪轂部內,且旋轉輪轂部之前部係從固定輪轂部之前端突出而配置。在固定輪轂部係外插有扭力螺旋彈簧。扭力螺旋彈簧之一端部係固定於旋轉輪轂部之前端,而扭力螺旋彈簧之另一端部係固定於第1臂。然後,構成為:在第2臂之旋轉輪轂部朝向逆轉方向旋轉時,扭力螺旋彈簧之一端部會與旋轉輪轂部一體地朝向逆轉方向旋轉,藉此,扭力螺旋彈簧會縮徑而捲繞夾緊固定輪轂部之外周面,並且阻止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17708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23072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34079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9-45395號公報
然而,在該角度調節器中,其厚度尺寸係藉由固定輪轂部之突出長度與旋轉輪轂部之前部的突出長度之合計長度而決定,所以很難謀求角度調節器之小型化(薄厚化)。
再者,在角度調節器之組裝時,由於必須將扭力螺旋彈簧之一端部固定於旋轉輪轂部之前端,以便在第2臂之展開角度之能夠調節範圍的全範圍內使得扭力螺旋彈簧之捲繞夾緊力施加於固定輪轂部之外周面,所以很難進行該組裝作業。
本發明係有鑒於上述之先前技術而開發完成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以謀求小型化,且可以輕易地進行組裝作業的角度調節器。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可以根據以下之較佳的實施形態而獲得明白。
本發明係提供以下之手段。
〔1〕一種角度調節器,其特徵為,具備:具備有捲繞夾緊構件的第1臂;以及具備有旋轉軸部的第2臂,前述旋轉軸部,係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前述第2臂,在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係彼此間離地設置於前述第1臂,前述第1臂與前述第2臂,係以在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捲裝有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部的狀態下前述第2臂能夠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而對前述第1臂相對地旋轉的方式所連結,藉由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動作而在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內周面之接觸部所產生的正轉方向之摩擦力,係朝向對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鬆弛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藉此減少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朝向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捲繞夾緊力,並容許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並且藉由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動作而在前述接觸部所產生的逆轉方向之摩擦力,係朝向對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增加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朝向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捲繞夾緊力,並阻止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2〕如前項1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在前述捲繞夾緊方向及前述鬆弛方向具有彈簧彈性,在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捲裝有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狀態下,藉由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彈簧彈力使得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始終被捲繞夾緊。
〔3〕如前項1或2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一端部及前述另一端部,係固定位置於前述第1臂,在由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當: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一端部之往前述第1臂的固定位置設為第1固定位置;及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另一端部之往前述第1臂的固定位置設為第2固定位置;及將前述第1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距離設為第1距離;以及將前述第2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距離設為第2距離時,前述第2距離係設定為比前述第1距離還更短,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係設定為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前述第1固定位置側部位從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解除捲裝的旋轉方向,並且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係設定為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前述第1固定位置側部位纏 繞於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旋轉方向。
〔4〕如前項3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由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當以連結前述第1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為基準線時,前述第2固定位置,係以前述捲繞夾緊部之中心位置為中心而配置於對前述基準線±45°之範圍內。
〔5〕如前項3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當以連結前述第1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為基準線時,前述第2固定位置,係以前述捲繞夾緊部之中心位置為中心而配置於對前述基準線從0°至朝向前述第2臂之前述旋轉軸部的逆轉方向之下游側45°為止之範圍內。
〔6〕如前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與第1臂形成為不同個體。
〔7〕如前項6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一端部及前述另一端部,係樞接於前述第1臂。
〔8〕如前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由金屬素板在其厚度方向衝裁成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外形所形成,且在前述捲繞夾緊方向及前述鬆弛方向具有彈簧彈性。
〔9〕如前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 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前述內周面,係在以前述旋轉軸部之軸心位置為中心的180°以上之區域,接觸前述旋轉軸部之前述外周面。
〔10〕如前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前述內周面,係形成為與前述旋轉軸部之前述外周面之形狀對應的形狀。
〔11〕如前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具備:限制手段,其係限制藉由前述逆轉方向之摩擦力沿著前述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而產生的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
〔12〕如前項11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限制手段,係具備:限制構件;以及沿著該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而設置於前述旋轉軸部的限制孔,並且前述限制孔之直徑,係設定為比前述限制構件之直徑還更大,前述限制構件,係配置於前述限制孔內,前述限制手段,係在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到達預定量時,前述限制孔之內周面衝抵前述限制構件,藉此限制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
〔13〕如前項12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前述第1臂,係設置有彼此間離地配置成對向狀的一對外側板部,並且前述捲繞夾緊構件及前述旋轉軸部被配置於二個 前述外側板部之間,前述限制孔,係設置於前述旋轉軸部且朝向該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貫通,前述限制構件係由鉚釘(rivet)所構成,在前述各外側板部,係設置有前述限制構件用插通孔,二個前述外側板部,係透過連通並插通於二個前述插通孔與前述限制孔的前述限制構件而彼此連結。
〔14〕如前項12或13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限制手段,係更在藉由前述正轉方向之摩擦力沿著前述鬆弛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而產生的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鬆弛方向的變形量到達預定量時,前述限制孔之內周面衝抵前述限制構件,藉此限制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鬆弛方向的變形量。
〔15〕如前項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前述第1臂,係設置有:在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的前述第2臂衝抵而停止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之止動部。
〔16〕如前項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具備:解除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之阻止的解除手段。
〔17〕如前項16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係具備:按壓構件,其係以減少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力的方式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 於前述鬆弛方向並解除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之阻止;以及旋轉板部,其係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前述第2臂,並且前述按壓構件,係以能夠移動於按壓位置與非按壓位置之間的方式所配置,該按壓位置係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該非按壓位置係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不按壓變形,在前述旋轉板部,係設置有:第1推部,其係當前述第2臂在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時,將配置於前述非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推至前述按壓位置。
〔18〕如前項17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前述旋轉板部,係更設置有:第2推部,其係當前述第2臂在逆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時,將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推至前述非按壓位置。
〔19〕如前項17或18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按壓構件,係配置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的外側,在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以將前述按壓構件保持於前述非按壓位置的凹處,在前述第1臂,係設置有:強推部,其係將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強推於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前述強推部,係以前述強推部與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之間的間隔比前述按壓構件之厚度尺寸還更小的 方式所配置,以前述按壓構件從前述非按壓位置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的方式強制地壓入於前述強推部與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之間,藉此前述按壓構件能用前述強推部強推於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並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
〔20〕如前項17或18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第1臂,係具備一對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包夾用以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之間形成間隙的間隔件構件而配置成對向狀,前述間隔件構件,係以固定狀態設置於前述第1臂,前述旋轉軸部,係朝向前述旋轉板部之厚度方向兩側突出並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前述旋轉板部之大致中央部,在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間的前述間隙配置有前述旋轉板部,並且在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二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內側分別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有前述旋轉軸部,前述按壓構件,係橫跨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而配置於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二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的外側,在前述間隔件構件,係設置有:強推部,其係將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強推於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 前述強推部,係以前述強推部與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部之間的間隔比前述按壓構件之厚度尺寸還更小的方式所配置,以前述按壓構件從前述非按壓位置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的方式強制地壓入於前述強推部與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之間,藉此前述按壓構件能用前述強推部強推於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並使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
〔21〕如前項1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從上側及下側之中的至少一方側覆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的蓋構件係以裝卸自如的方式所安裝。
〔22〕如前項1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旋轉軸部,係與前述第2臂形成不同個體,在前述旋轉軸部,係設置有剖面非圓形狀的嵌合孔,在前述第2臂,係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有與前述嵌合孔對應之剖面非圓形狀的嵌合軸部,藉由前述嵌合軸部裝卸自如地嵌合於前述嵌合孔,使得前述旋轉軸部能夠一體旋轉地連結於前述第2臂。
〔23〕一種躺椅,其特徵為:在前項1至22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之第1臂安裝有座框架,並且在前述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安裝有背框架。
本發明係達成以下之效果。
在前項〔1〕之角度調節器中,由於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力係作用於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所以不需要上述日本特開2009-45395號公報所揭示之角度調節器中的第1臂之固定輪轂部,藉此可以謀求角度調節器之小型化(薄厚化)。
再者,由於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係設置於第1臂,所以沒有必要將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固定於旋轉軸部。因此,可以輕易地進行角度調節器之組裝作業。
再者,由於該角度調節器,係藉由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力的增減來容許或是阻止第2臂之旋轉,所以亦可以採用無階段地調節第2臂對第1臂之展開角度的構成。
在前項〔2〕中,係可以藉由捲繞夾緊構件在捲繞夾緊方向及鬆弛方向具有彈簧彈性,來使朝向捲繞夾緊方向及鬆弛方向變形的捲繞夾緊構件確實地復位至初期位置。
再者,旋轉軸部之外周面能依捲繞夾緊構件之彈簧彈性力而始終捲繞夾緊,藉此可以防止第2臂朝向正轉方向之意外的旋轉。再者,當對第2臂施有逆轉方向之荷重時,可以使逆轉方向之摩擦力確實地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在前項〔3〕中,係使得正轉方向之摩擦力確實地沿著鬆弛方向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可以確實地容許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又使得逆轉方向之摩擦力確實地 沿著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在前項〔4〕中,係藉由第2固定位置以捲繞夾緊部之中心位置為中心而配置在相對於基準線為±45°之範圍內,使得正轉方向之摩擦力更確實地沿著鬆弛方向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可以更確實地容許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再者,逆轉方向之摩擦力更確實地沿著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可以更確實地阻止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在前項〔5〕中,係藉由第2固定位置以捲繞夾緊部之中心位置為中心而配置在相對於基準線從0°至朝向第2臂之旋轉軸部的逆轉方向之下游側45°為止之範圍內,使得逆轉方向之摩擦力更確實地沿著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可以更確實地阻止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在前項〔6〕中,捲繞夾緊構件係與第1臂形成為不同個體,藉此可以輕易地製造捲繞夾緊構件。
在前項〔7〕中,係藉由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樞接於第1臂,使得捲繞夾緊構件分別確實地朝向捲繞夾緊方向及鬆弛方向動作,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及容許第2臂之預定旋轉方向的旋轉。
在前項〔8〕中,由於捲繞夾緊構件由金屬素板在其厚度方向衝裁成捲繞夾緊構件之外形所形成,所以可以輕易地製作捲繞夾緊構件。
再者,藉由捲繞夾緊構件在捲繞夾緊方向及鬆弛方向具有彈簧彈性,可以使朝向捲繞夾緊方向及鬆弛方向變形的捲繞夾緊構件確實地復位至初期位置。
在前項〔9〕中,係使得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部的內周面,在以旋轉軸部之軸心位置為中心的180°以上之區域,接觸旋轉軸部之外周面,藉此可以確實地防止旋轉軸部從捲繞夾緊部脫落。
在前項〔10〕中,係使得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部的內周面,形成為與旋轉軸部之外周面之形狀對應的形狀,藉此可以增加捲繞夾緊部之內周面與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接觸面積。因此,即便不加大旋轉軸部之直徑亦可以獲得阻止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所需的逆轉方向之摩擦力,結果,可以謀求角度調節器之小型化。
在前項〔11〕中,由於角度調節器係具備限制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方向之變形量的限制手段,所以可以防止因捲繞夾緊構件超過其彈性變形區並朝向捲繞夾緊方向變形而引起的捲繞夾緊構件之塑性變形,藉此可以使捲繞夾緊構件確實地復位至初期狀態。
在前項〔12〕中,係可以確實地防止捲繞夾緊構件之塑性變形。
在前項〔13〕中,係使得捲繞夾緊構件及旋轉軸部被配置於二個外側板部之間,藉此可以用二個外側板部來保護捲繞夾緊構件及旋轉軸部以便捲繞夾緊構件及旋轉軸部能正常地動作。再者,二個外側板部透過由鉚釘所構成的 限制構件而彼此連結,藉此可以用限制構件來阻止二個外側板部彼此朝向開啟方向變形,因而可以用二個外部板部確實地保護捲繞夾緊構件及旋轉軸部。
在前項〔14〕中,係可以防止因捲繞夾緊構件超過其彈性變形區並朝向鬆弛方向變形而引起的捲繞夾緊構件之塑性變形。
在前項〔15〕中,係在第1臂設置有:在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的第2臂衝抵而停止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之止動部,藉此可以將第1臂確實地停止在正轉方向之最大旋轉位置。
在前項〔16〕中,係可以藉由解除手段來解除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的阻止。
在前項〔17〕中,由於在旋轉板部設置有:第1推部,其係當第2臂在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時,將配置於非按壓位置之按壓構件推至按壓位置,所以藉由使第2臂朝向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可以使按壓構件配置於按壓位置,因此,可以輕易地進行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之阻止的解除作業。
在前項〔18〕中,由於在旋轉板部設置有:第2推部,其係當第2臂在逆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時,將配置於按壓位置之按壓構件推至非按壓位置,所以藉由使第2臂朝向逆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可以使按壓構件配置於非按壓位置,因此,可以輕易地進行使第2臂復位至原來之狀態的作業。
在前項〔19〕中,可以確實地解除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的阻止,又可以使第2臂確實地復位至原來之狀態。
在前項〔20〕中,係達成與前項〔19〕之效果同樣的效果。再者,由於按壓構件,係橫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之二個捲繞夾緊部中的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而配置,所以按壓構件係能夠穩定佳地移動於按壓位置與非按壓位置之間。因此,可以將按壓構件之位置順利地切換至按壓位置與非按壓位置,又可以防止按壓構件之脫落。
在前項〔21〕中,可以用蓋構件來覆蓋捲繞夾緊構件,以便捲繞夾緊構件正常地動作。再者,由於蓋構件係裝卸自如地安裝於角度調節器,所以可以輕易地進行蓋構件之安裝作業。
在前項〔22〕中,係使得第2臂之嵌合軸部裝卸自如地嵌合於旋轉軸部之嵌合孔。因而,使嵌合軸部從嵌合孔脫離,接著使嵌合軸部相對於嵌合孔旋轉並再次嵌合於嵌合孔,藉此可以在維持第2臂之展開角度的能夠調節範圍之狀態下變更第2臂之展開開始角度及展開結束角度。
在前述〔23〕之躺椅中,係在角度調節器中達成與前項〔1〕至〔22〕中任一項之效果同樣的效果。
1、101、201‧‧‧第1臂
2、11、102、111、202、211‧‧‧安裝部
2a、11a、102a、111a、202a、211a‧‧‧鉚釘用插通孔
3、103‧‧‧外側板部
3a、5c、8a‧‧‧第1鉚釘25用插通孔(第1插通孔)
3b、5d‧‧‧第2鉚釘26用插通孔(第2插通孔)
4‧‧‧底板部
4a‧‧‧壓入孔
5、105、205‧‧‧捲繞夾緊構件
5a‧‧‧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
5b‧‧‧捲繞夾緊構件之另一端部
6、106、206‧‧‧捲繞夾緊部
6a‧‧‧第1樞接位置側部位
6b‧‧‧捲繞夾緊部之另一端部側部位
6c‧‧‧捲繞夾緊部之內周面
6d‧‧‧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
6g‧‧‧長邊部
6h‧‧‧短邊部
6i‧‧‧凹處
6j‧‧‧凸部
8、108、208‧‧‧間隔件構件
8c‧‧‧按壓部(解除手段)
8d‧‧‧止動部
8f‧‧‧卡合凹部
9‧‧‧間隙
10、110‧‧‧第2臂
10a、10a‧‧‧第2臂構成片
10b‧‧‧嵌合凸部
10c‧‧‧嵌合凹部
12、112、212‧‧‧旋轉板部(解除手段)
12a‧‧‧第1推部(解除手段)
12b‧‧‧第2推部(解除手段)
13、113、213‧‧‧旋轉軸部
13a‧‧‧旋轉軸部之外周面
15‧‧‧解除手段
16‧‧‧按壓構件(解除手段)
18‧‧‧限制手段
19‧‧‧限制構件(限制手段)
20‧‧‧限制孔(限制手段)
25、125‧‧‧第1鉚釘
26、126‧‧‧第2鉚釘
30‧‧‧接觸部
40‧‧‧金屬素板
42‧‧‧上蓋構件
42a‧‧‧彈性卡合突部
43‧‧‧下蓋構件
43a‧‧‧彈性壓入突部
71、72、171、271‧‧‧角度調節器
90‧‧‧座椅
91‧‧‧座框架
91a‧‧‧後端部
92‧‧‧背框架
92a‧‧‧下端部
93‧‧‧緩衝體
108z、208z‧‧‧貫通孔
150‧‧‧側蓋板
203z、250a、255a、256a‧‧‧貫通孔
250‧‧‧內側側蓋板
255‧‧‧外殼體
256‧‧‧蓋板
260‧‧‧嵌合孔
262‧‧‧嵌合軸部
263‧‧‧螺孔
265‧‧‧止脫用小螺釘
266‧‧‧墊圈
G‧‧‧逆轉方向
S‧‧‧正轉方向
SK‧‧‧正轉方向之荷重
GK‧‧‧逆轉方向之荷重
SM‧‧‧正轉方向之摩擦力
GM‧‧‧逆轉方向之摩擦力
P0‧‧‧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
P1‧‧‧第1樞接位置(第1固定位置)
P2‧‧‧第2樞接位置(第2固定位置)
L1‧‧‧第1距離
L2‧‧‧第2距離
Q‧‧‧旋轉軸部之軸心位置
U‧‧‧鬆弛方向
V‧‧‧捲繞夾緊方向
X‧‧‧按壓位置
Y‧‧‧非按壓位置
B‧‧‧基準線
D‧‧‧按壓構件之厚度尺寸
J‧‧‧旋轉軸部之軸線
T‧‧‧角度調節器之厚度方向
T1‧‧‧金屬素板之厚度方向
W‧‧‧間隔
Z‧‧‧箭頭
θ‧‧‧展開角度
第1圖係顯示可供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適用之作為躺椅的座椅之立體圖。
第2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立體圖。
第3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側視圖。
第4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俯視圖。
第5圖為第4圖中之A-A線剖視圖。
第6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放大剖視圖。
第7A圖係用以說明該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在正轉方向進行旋轉動作時所作用之力的放大剖視圖。
第7B圖係用以說明該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在逆轉方向進行旋轉動作時所作用之力的放大剖視圖。
第8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分解立體圖。
第9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組裝的途中狀態之立體圖。
第10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組裝的更途中狀態之立體圖。
第11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一部分切口立體圖。
第12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捲繞夾緊構件及金屬素板的立體圖。
第13A圖係顯示將該角度調節器之捲繞夾緊構件的一端部樞接於第1臂之前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3B圖係顯示將該角度調節器之捲繞夾緊構件的一端部樞接於第1臂之後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4A圖係顯示該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的展開角度約180°且對第2臂施有正轉方向之荷重的情況之放大剖視圖。
第14B圖係顯示該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的展開角度約 135°且對第2臂施有正轉方向之荷重的情況之放大剖視圖。
第14C圖係顯示該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的展開角度約135°且對第2臂施有逆轉方向之荷重的情況之放大剖視圖。
第14D圖係顯示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為限制手段所限制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4E圖係顯示用第2臂之旋轉板部的第1推部來將按壓構件從非按壓位置推至按壓位置之途中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4F圖係顯示用第2臂之旋轉板部的第1推部來將按壓構件推至按壓位置,藉此解除第2臂之第轉方向之旋轉之阻止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4G圖係顯示使第2臂朝向逆轉方向旋轉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4H圖係顯示用第2臂之旋轉板部的第2推部來將按壓構件從按壓位置推至非按壓位置之途中的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第15A圖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的立體圖。
第15B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側視圖。
第15C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剖視圖。
第15D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分解立體圖。
第16A圖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的立體 圖。
第16B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側視圖。
第16C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分解立體圖。
第17A圖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的立體圖。
第17B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分解立體圖。
第17C圖為該角度調節器之放大剖視圖。
其次,就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說明如下。
第1圖至第14H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
如第1圖所示,本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係作為躺椅而被用於例如座椅90中的背框架92之傾倒角度之調節。
座椅90之背框架92係由金屬製圓管材所製作。又,座椅90之座框架91亦同樣由金屬製圓管材所製作。座框架91之左右各後端部91a與背框架92之左右各下端部92a,係以能夠調節背框架92對座框架91之傾倒角度的方式中介左右一對的本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71而連結。另外,此等之框架91、92係配置於緩衝體93(以二點鏈線所示)之內部。
該角度調節器71,係亦被稱為角度調節配件之物,且如第2圖至第6圖所示具備第1臂1與第2臂10。第1 臂1及第2臂10皆為金屬製,詳述的話例如為鋼製。然後,以第2臂10對第1臂1相對地在預定之展開角度θ的範圍內能夠朝向正逆二旋轉方向旋轉的方式,使得第1臂1與第2臂10彼此連結。在第5圖中,θ為第2臂10對第1臂1之展開角度。在該角度調節器71中,第2臂10之展開角度θ的能夠調節範圍係例如設定在約80°至約180°。
第1臂1,係具備安裝於座框架91之後端部91a的安裝部2。該安裝部2為管狀。然後,該安裝部2被插入於座框架91之後端部91a的中空部內,且座框架91之後端部91a在該狀態下藉由複數個鉚釘安裝於安裝部2。因此,在安裝部2係穿設有複數個鉚釘用插通孔2a。
在安裝部2之基端部,係一體地形成有:彼此間離而配置成對向狀的一對外側板部3、3;以及將二個外側板部3、3之下端彼此予以連結的底板部4(參照第5圖及第6圖)。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方便說明起見,將二個外側板部3、3對向之方向定義為角度調節器71之「左右方向」。該方向,係如第2圖所示與角度調節器71之厚度方向T一致,進而亦與後述的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一致。
再者,如第8圖至第11圖所示,第1臂1,係具備:左右一對之捲繞夾緊構件5、5;以及間隔件構件8。捲繞夾緊構件5,係與第1臂1及間隔件構件8形成為不同個體。又,間隔件構件8,係與第1臂1及捲繞夾緊構 件5形成為不同個體。然後,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及間隔件構件8,係如第4圖及第11圖所示地配置於二個外側板部3、3之間。有關此等構件之構成將於後述。
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第2臂10,係左右一對之第2臂構成片10a、10a彼此相互地一體組合所構成。另外,如第8圖所示在二個構成片10a、10a之組合前的狀態下,在各構成片10a之組合面,係分別形成有:用以防止彼此組合的二個構成片10a、10a間之位置偏移且能夠彼此嵌合的嵌合凸部10b及嵌合凹部10c。
該第2臂10,係具備安裝於背框架92之下端部92a的安裝部11。該安裝部11為管狀。然後,該安裝部11被插入於背框架92之下端部92a的中空部內,且背框架之下端部92a在該狀態下藉由複數個鉚釘安裝於安裝部11。因此,在安裝部11係穿設有複數個鉚釘用插通孔11a。
在安裝部11之基端部,係一體地形成有旋轉板部12,藉此使得旋轉板部12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第2臂10。再者,在旋轉板部12之大致中央部,係一體形成有分別突出於旋轉板部12之厚度方向之兩側的旋轉軸部13,藉此使得旋轉軸部13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第2臂10。旋轉軸部13係由剖面圓形狀之輪轂部所構成。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係由以旋轉軸部13之軸心為中心的圓弧面所形成。另外,該旋轉軸部13係使得旋轉板部12之大致中央部局部地被壓機彎曲加工所形成。
在此,於第2圖及第4圖中,J係顯示旋轉軸部13之軸線。再者,在該角度調節器71中所謂由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觀視,係指沿著軸線J之方向觀視,亦即由箭頭Z之方向觀視。
在第1臂1中,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左右一對之捲繞夾緊構件5、5,係彼此為同一形狀及同一尺寸。各捲繞夾緊構件5,為金屬製,且具有彈簧彈性。間隔件構件8,係為了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間形成與旋轉板部12之厚度對應的間隙9者,且為板狀。間隔件構件8之材質為鋼等之金屬。然後,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係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間隔著間隔件構件8而配置成對向狀,因此,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間係形成有取決於間隔件構件8的間隙9。然後,在該間隙9配置有第2臂10之旋轉板部12。
如第6圖所示,在由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觀視中,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係彼此間離並中介第1鉚釘25及第2鉚釘26以能夠旋轉地樞接於第1臂1之二個外側板部3、3,藉此使得各捲繞夾緊構件5、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位置固定於第1臂1之二個外側板部3、3。
亦即,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與間隔件構件8之端部與各外側板部3,係分別設置有第1鉚釘25用插通孔5c、8a、3a。以下,係將 此等之插通孔稱為「第1插通孔」。各第1插通孔5c、8a、3a之剖面形狀為圓形狀。然後,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剖面圓形狀之第1鉚釘25以連通之方式插通於第1插通孔5c、8a、3a並使得其前端部壓扁成徑大狀,藉此,如第6圖所示,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一端部5a、5a中介第1鉚釘25而樞接於二個外側板部3、3,並且使得間隔件構件8與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與二個外側板部3、3中介第1鉚釘25而連結。再者,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在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另一端部5b與各外側板部3,係分別設置有第2鉚釘26用插通孔5d、3b。以下,係將此等之插通孔稱為「第2插通孔」。各第2插通孔5d、3b之剖面形狀為圓形狀。又,在間隔件構件8之旋轉軸部13側的外周緣,係形成有第2鉚釘26用插通凹部8b。然後,如第10圖所示,剖面圓形狀之第2鉚釘26以連通方式插通於此等之第2插通孔5d、3b及插通凹部8b並使得其前端部壓扁成徑大狀。藉此,如第6圖所示,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另一端部5b、5b中介第2鉚釘26而樞接於二個外側板部3、3,並且使得間隔件構件8與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與二個外側板部3、3中介第2鉚釘26而連結。因而,間隔件構件8係藉由第1及第2鉚釘25、26以固定狀態安裝於二個外側板部3、3(即第1臂1)。
再者,如第9圖所示,在各捲繞夾緊構件5中的一端部5a與另一端部5b之間的部位,係形成有彎曲成圓弧狀 的捲繞夾緊部6(捲裝部)。然後,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在二個捲繞夾緊部6之內側分別以壓入狀態且能夠旋轉之方式配置有第2臂10之旋轉軸部13。如此藉由在捲繞夾緊部6之內部配置有旋轉軸部13,而成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被捲裝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狀態。然後,如第6圖所示,第1臂1與第2臂10,係以第2臂10以其旋轉軸部13為中心對第1臂1相對地在預定之展開角度θ(例如,θ=約80°至約180°)之範圍內朝向正逆二個旋轉方向S、G旋轉的方式所連結。另外,在第1實施形態中,為了方便說明起見,將第2臂10對第1臂1之展開角度θ變小的旋轉方向稱為「正轉方向S」,將其相反的旋轉方向稱為「逆轉方向G」。
在此,如第7A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方便說明起見,在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觀視中,將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固定於第1臂1(詳述的話為第1臂1之外側板部3)之作為固定位置的樞接位置當作第1樞接位置P1;將捲繞夾緊構件5之另一端部5b固定於第1臂1(詳述的話為第1臂1之外側板部3)之作為固定位置的樞接位置當作第2樞接位置P2;將第1樞接位置P1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中心位置P0之間的直線距離當作第1距離L1;以及將第2樞接位置P2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中心位置P0之間的直線距離當作第2距離L2。
另外在該第7A圖中,Q為旋轉軸部13之軸心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Q係與捲繞夾緊部6之中心位置P0一致。
如該第7A圖所示,第2距離L2係設定為比第1距離L1還更短(即L2<L1)。
再者,第2樞接位置P2,係相對於第1樞接位置P1而配置在捲繞夾緊部6之中心位置P0側,且相對於捲繞夾緊部6之中心位置P0而配置在第1樞接位置P1側。換句話說,第2樞接位置P2,係配置於第1樞接位置P1與捲繞夾緊部6之中心位置P0之間。
在此,將捲繞夾緊構件5中的捲繞夾緊部6與一端部5a之間的部位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長邊部6g」;以及將捲繞夾緊構件5中的捲繞夾緊部6與另一端部5b之間的部位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短邊部6h」。在由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觀視中,長邊部6g與短邊部6h係彼此間離而配置。
再者,各捲繞夾緊構件5係使得其整體與相對於旋轉軸部13之軸線J的垂直面配置成平行。
在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的狀態之角度調節器71中,兩者的第2臂10對第1臂1之展開角度θ(參照第5圖)係設定為約135°。因而,第2臂10係配置在能夠調節其展開角度θ的範圍內。
在第7A圖所示的狀態之角度調節器71中,當在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時,角度調節器71係以容許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之方式所構成。
亦即,如該第7A圖所示,當在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時,第2臂10係假設以旋轉軸部13為中心而朝向正轉方向S旋轉。藉由如此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動作,而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之接觸部30產生正轉方向S之摩擦力SM,且該摩擦力SM沿著對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鬆弛方向U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如此一來,藉由該摩擦力SM,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係以第1樞接位置P1及第2樞接位置P2為固定端(詳述的話為旋轉端),並以捲繞夾緊部6之內徑增大的方式沿著鬆弛方向U彈性地若干變形。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朝向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捲繞夾緊力會減少,結果,能容許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
另一方面,在該第7A圖所示的狀態之角度調節器71中,當在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角度調節器71係以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之方式所構成。
亦即,如第7B圖所示,當在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第2臂10係假設以旋轉軸部13為中心而朝向逆轉方向G旋轉。藉由如此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動作,而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之接觸部30產生逆轉方向G 之摩擦力GM,且該摩擦力GM沿著對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捲繞夾緊方向V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如此一來,藉由該摩擦力GM,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係以第1樞接位置P1及第2樞接位置P2為固定端(詳述的話為旋轉端),並以捲繞夾緊部6之內徑減少的方式沿著捲繞夾緊方向V彈性地若干變形。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朝向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捲繞夾緊力會增加,結果,能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
再者,如第7A圖所示,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係,設定為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第1樞接位置側部位6a從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解除捲裝的旋轉方向。與此相反,如第7B圖所示,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係設定為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第1樞接位置側部位6a捲繞於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旋轉方向。如此藉由第2臂10之旋轉方向S、G被設定,當在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時使得正轉方向S之摩擦力SM沿著鬆弛方向U確實地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確實地容許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又當在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使得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沿著捲繞夾緊方向V確實地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另外,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 部6中的所謂第1樞接位置側部位6a,係指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一端部側部位相同之意。
在此,捲繞夾緊構件5係在捲繞夾緊方向V及鬆弛方向U具有彈簧彈性,藉此,即便是在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及鬆弛方向U變形的情況,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亦可藉由自我的彈簧彈性力而復位至初期位置(初期狀態)。
再者,在角度調節器71中,在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捲裝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狀態下,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係藉由捲繞夾緊構件5之彈簧彈性力而始終被捲繞夾緊。就實現如此之狀態的方法,係參照第13A圖及第13B圖而說明如下。
在第13A圖中,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另一端部5b係中介第2鉚釘26而樞接於第1臂1之二個外側板部3、3。另一方面,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係尚未樞接於第1臂1之二個外側板部3、3,且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的第1插通孔5c係比間隔件構件8之第1插通孔8a及各外側板部3之第1插通孔3a還更若干偏移地配置於第2鉚釘26側。在此狀態下,旋轉軸部13係緊緊地與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側嵌合,即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係未由各捲繞夾緊構件5所捲繞夾緊。
接著,為了使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樞接於 第1臂1之二個外側板部3、3,而一邊使各捲繞夾緊構件5彈性變形,以便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的第1插通孔5c一致於間隔件構件8之第1插通孔8a與二個外側板部3、3之第1插通孔3a,同時一邊將第1鉚釘25強制地以連通方式插通於此等之第1插通孔3a、5c、8a。藉此,如第13B圖所示,成為以下之狀態: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中介第1鉚釘25而樞接於二個外側板部3、3,並且藉由伴隨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彈性變形所產生的各捲繞夾緊構件5之彈簧彈性力使得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利用各捲繞夾緊構件5始終被捲繞夾緊。藉由成為如此之狀態,可以防止第2臂10朝向正轉方向S之意外的旋轉,再者,當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可以使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確實地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
如第12圖所示,捲繞夾緊構件5,係藉由壓機衝裁加工裝置(未圖示)從平坦的金屬素板40朝向其厚度方向T1衝裁成捲繞夾緊構件5之外形形狀(以鏈線所示)所形成。因而,可以輕易地製作捲繞夾緊構件5。再者,捲繞夾緊構件5,係施有淬火處理以使得其硬度增大。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金屬素板40係由彈簧鋼板等之鋼板所構成,因此,捲繞夾緊構件5係在捲繞夾緊方向V及鬆弛方向U具有優異的彈簧彈性。
再者,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 係以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及鬆弛方向U與金屬素板40之表面成為平行的方式樞接於第1臂1之外側板部3。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係成為具有較強之彈簧彈性力(即較大之彈簧常數)之物。因此,可以使用厚度薄者作為捲繞夾緊構件5,而且可以確實地謀求角度調節器71之小型化(薄厚化)。
在此,如第7B圖所示,在由旋轉軸部13之軸線方向觀視中,將連結第1樞接位置P1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中心位置P0之間所得的直線作為基準線B。第2樞接位置P2,係較期望以捲繞夾緊部6之中心位置P0為中心而配置在相對於基準線B為±45°之範圍內。藉由如此,當對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時使得正轉方向S之摩擦力SM更確實地沿著鬆弛方向U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更確實地容許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再者,當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使得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更確實地沿著捲繞夾緊方向V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更確實地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特別期望的範圍為±30°。另外在該第7B圖中,將第2臂10對基準線B之旋轉軸部13的逆轉方向G之上游側圖示為「-」,將逆轉方向G之下游側圖示為「+」。
尤其是,第2樞接位置P2,係較期望以捲繞夾緊部6之中心位置P0為中心而配置在相對於基準線B從0°朝向第2臂10之旋轉軸部13的逆轉方向G之下游側為+45°之 範圍內。藉由如此地使得第2樞接位置P2配置於逆轉方向G之下游側,則當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使得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更進一步確實地沿著捲繞夾緊方向V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更確實地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第2樞接位置P2係配置於如此之範圍內,具體而言,配置在相對於基準線B朝向逆轉方向G之下游側為+0.5°至+5°之範圍內。
又,如第7A圖所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係在以旋轉軸部13之軸心位置Q為中心的18°以上之區域接觸到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亦即,當將捲繞夾緊部6之內周面6c接觸到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之狀態中的旋轉軸部13之軸心位置Q為中心的接觸區域設為α時,α係被設定為180°以上(即α≧180°)。藉由如此,可以確實地防止旋轉軸部13從捲繞夾緊部6脫落。雖然α之上限非為被限定,但是特別期望比360°還更小(即α<360°)。更期望的α之上限為355°(即α≦355°)。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α係設定在270°至355°之範圍,因而,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捲裝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圈數成為比1圈還更小。
在此,在本發明中,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並非為排除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以螺旋狀捲繞一圈以上(例如1.5圈至20圈)。但是,如本第1實施形 態般,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捲裝在旋轉軸部外周面13的圈數特別期望比1圈還更小,藉由如此,比起圈數為1圈以上之情況,較可以儘量縮小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厚度尺寸,而且可以確實地謀求角度調節器71之小型化(薄厚化)。
再者,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係形成為與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對應的形狀,亦即由與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對應的圓弧面所形成。因而,捲繞夾緊部6之內周面6c係以連續於其圓周方向之方式面接觸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藉此,使得捲繞夾緊部6之內周面6c與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接觸面積增加。因此,即便不加大旋轉軸部13之直徑亦可以確實地獲得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之旋轉所需的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而且可以確實地謀求角度調節器71之小型化。
於是,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中,係如上述般,藉由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沿著捲繞夾緊方向V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捲繞夾緊構件5就會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彈性變形。此時若在捲繞夾緊構件5超過其彈性變形區而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變形的情況時,捲繞夾緊構件5就會塑性變形,結果,捲繞夾緊構件5不會復位至初期狀態而有損捲繞夾緊構件5之正常動作。因此,為了防止如此的問題發生,角度調節器71,係具備限制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之變形量的限制手段18。 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該限制手段18為限制器。就該限制手段18之構成說明如下。
如第8圖至第11圖所示,限制手段18(限制器),係具備:棒狀之限制構件19;以及沿著其軸線方向而設置於旋轉軸部13之前端部的限制孔20。限制構件19係由剖面圓形狀之鉚釘所構成。限制孔20係沿著其軸線方向而貫通至旋轉軸部13之前端部的中央部。限制孔20之剖面形狀為圓形狀。限制孔20之直徑係設定為比限制構件19之直徑還更大。
在第1臂1之各外側板部3,係設置有限制構件19用插通孔3c。然後,使得限制構件19以連通之方式插通於二個外側板部3、3之插通孔3c、3c與限制孔20,並且使得限制構件19之前端部被壓扁成徑大狀,藉此,二個外側板部3、3係可中介限制構件19而彼此連結(鎖緊連結)。如第6圖所示,在未對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及逆轉方向G之荷重GK的狀態下,限制構件19係在限制孔20內配置成與限制孔20之中心同軸。因此,在限制構件19與限制孔20之內周面之間係及於限制構件19之全周形成有圓環狀之間隙。另外,限制孔20之中心位置係與旋轉軸部13之軸心位置Q一致。
在該限制手段18中,係當由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而引起的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的變形量到達預定量時,限制孔20之內周面會衝抵限制構件19(參照第14D圖),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 V的變形量會受到限制,結果,能防止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的塑性變形。
又,在該角度調節器71中,如上述般,藉由使得正轉方向S之摩擦力SM沿著鬆弛方向U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捲繞夾緊構件5就會朝向鬆弛方向U彈性變形。若在捲繞夾緊構件5超過其彈性變形區而朝向鬆弛方向U變形的情況時,捲繞夾緊構件5會塑性變形,結果,捲繞夾緊構件5不會復位至初期狀態而有損捲繞夾緊構件5之正常動作。因此,為了防止如此之問題發生,上述限制手段18係進而被形成為以下之物:當因正轉方向S之摩擦力SM而引起的捲繞夾緊構件5之鬆弛方向U的變形量到達預定量時,限制孔20之內周面會衝抵限制構件19,藉此限制捲繞夾緊構件5之鬆弛方向U的變形量。如此藉由變形量受到限制,可以防止捲繞夾緊構件5之鬆弛方向U的塑性變形。
再者,在該角度調節器71中,如第14F圖所示,第1臂1之間隔件構件8的旋轉軸部13側之上緣部,係構成:在正轉方向S進行最大旋轉的第2臂10會衝抵並停止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之止動部8d。
再者,該角度調節器71,係具備當第2臂10在正轉方向S進行最大旋轉時解除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之旋轉的阻止之解除手段15。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該解除手段15為解除器(排除器(releaser))。就該解除手段15之構成說明如下。
如第8圖至第11圖所示,解除手段15(解除器),係具備:具有剛性之按壓構件16;以及上述旋轉板部12。按壓構件16,為鋼等之金屬製,且為朝向角度調節器71之厚度方向T延伸所成的銷狀物。按壓構件16之剖面形狀為圓形狀。
按壓構件16,係以使得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捲繞夾緊力減少的方式將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二個捲繞夾緊部6、6同時朝向鬆弛方向U按壓並使其彈性變形以解除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之旋轉的阻止(參照第14A圖及第14F圖)。再者,如第6圖及第7A圖所示,按壓構件16,係以能夠移動於按壓位置X與非按壓位置Y之間的方式所配置,該按壓位置X係使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詳述的話為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捲繞夾緊部6、6)朝向鬆弛方向U按壓變形,該非按壓位置Y係不使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詳述的話為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捲繞夾緊部6、6)按壓變形。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按壓構件16,係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二個捲繞夾緊部6、6中的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6b、6b之二個外周面6d、6d的外側,以能夠移動於按壓位置X與非按壓位置Y之間的方式橫跨配置於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6b、6b之二個外周面6d、6d。另外,所謂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另一端部側部位6b,係指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第2樞接位置P2側部位相同之意。
在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6b、6b之二個外周面6d、6d之對應非按壓位置Y的部分,係形成有將按壓構件16保持於非按壓位置Y的凹處6i。該凹處6i之剖面形狀,係對應按壓構件16之剖面形狀而凹下成圓弧狀的形狀。再者,該凹處6i之開口緣係延伸於按壓位置X側所形成,藉此,凹處6i,係成為亦能發揮作為使得按壓構件16從非按壓位置Y朝向按壓位置X移動時的導引部之物。又,在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6b、6b之二個外周面6d、6d中之對應按壓位置X的部分之附近,係形成有使從非按壓位置Y朝向按壓位置X移動的按壓構件16停止於按壓位置X的凸部6j。
第1臂1之間隔件構件8的旋轉軸部13側之下緣部,係朝向旋轉軸部13而形成突出狀,進而以不朝向下方向變形之方式抵接於第1臂1之底板部4。該下緣部之前端部,係構成將配置於按壓位置X之按壓構件16朝向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二個捲繞夾緊部6、6中的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6b、6b之二個外周面6d、6d按壓的按壓部8c。如第7A圖所示,該按壓部8c,係以按壓部8c與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之間的間隔W比按壓構件16之厚度尺寸(即直徑)D還更小(即W<D)的方式,配置於與按壓位置X對應的位置。藉此,藉由按壓構件16從非按壓位置Y被強制地壓入於按壓部8c與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之間,使得按壓構件16利用按壓部8c朝向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來按壓以使 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抵抗捲繞夾緊構件5之彈簧彈性力並朝向鬆弛方向U按壓變形。
在第2臂10之旋轉板部12的第2樞接位置P2側之外周緣部中之彼此間離的預定位置,係使得第1推部12a與第2推部12b分別朝向徑向外側突出而一體地形成。第1推部12a,係當第2臂10在正轉方向S進行最大旋轉時,用以將配置於非按壓位置Y之按壓構件16推至按壓位置X的部位。第2推部12b,係當第2臂10在逆轉方向G進行最大旋轉時,用以將配置於按壓位置X之按壓構件16推至非按壓位置Y(即推回至非按壓位置Y)的部位。再者,旋轉板部12之外周緣部中的第1推部12a與第2推部12b之間的部位,係形成為順沿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的圓弧狀。
如上述般,由於按壓構件16,係橫跨配置於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二個捲繞夾緊部6、6中的二個另一端部側部位6b、6b之二個外周面6d、6d,所以按壓構件16係能夠穩定佳地移動於按壓位置X與非按壓位置Y之間。因此,可以將按壓構件16之位置順利地切換至按壓位置X與非按壓位置Y,又可以防止按壓構件16之脫落。
其次,就本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的動作參照第14A圖至第14H圖說明如下。
在第14A圖所示之角度調節器71中,第2臂10係相對於第1臂1而配置在最大之展開角度θ的位置,即θ=約180°。按壓構件16係由凹處6i所保持,因而被配置於非按壓位置Y。再者,第2臂10之旋轉軸部13的外周面13a,係藉由捲繞夾緊構件5之彈簧彈性力利用捲繞夾緊構件5始終被捲繞夾緊。當在此狀態時對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的情況,第2臂10係假設以旋轉軸部13為中心而朝向正轉方向S旋轉。藉由如此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動作,而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之接觸部30產生正轉方向S之摩擦力SM,且使得該摩擦力SM朝向對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鬆弛方向U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如此一來,藉由該摩擦力SM,捲繞夾緊構件5係以第1樞接位置P1及第2樞接位置P2為固定端(詳述的話為旋轉端),並以捲繞夾緊部6之內徑增大的方式朝向鬆弛方向U彈性地若干變形。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朝向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捲繞夾緊力會減少,結果,容許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因而,在對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時第2臂10係朝向正轉方向S旋轉。
在第14B圖所示之角度調節器71中,第2臂10係相對於第1臂1而配置在展開角度θ為約135°之位置。當在此狀態時對第2臂10施有正轉方向S之荷重SK的情 況,第2臂10係與第14A圖之情況同樣地朝向正轉方向S旋轉。
另一方面,當在第14B圖之狀態時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的情況,如第14C圖所示,第2臂10係假設以旋轉軸部13為中心而朝向逆轉方向G旋轉。藉由如此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動作,而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之接觸部30產生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且使得該摩擦力GM朝向對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捲繞夾緊方向V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如此一來,藉由該摩擦力GM,捲繞夾緊構件5係以第1樞接位置P1及第2樞接位置P2為固定端(詳述的話為旋轉端),並以捲繞夾緊部6之內徑減少的方式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彈性地變形。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朝向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的捲繞夾緊力會增加,結果,能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因而,在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第2臂10係不朝向逆轉方向G旋轉。
再者,當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較大的荷重GK時,如第14D圖所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的變形量會增加,且使得限制孔20之內周面衝抵限制構件19。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的變形量受到限制。若在此狀態時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非常大的荷重GK時,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 會相對於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而朝向逆轉方向G進行滑動旋轉,因此,在捲繞夾緊構件5係不施有過大的負荷。藉此,捲繞夾緊構件5係不會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塑性變形,而亦能防止由對捲繞夾緊構件5施有過大之負荷而引起的捲繞夾緊構件5之破損。又,由於捲繞夾緊構件5即便如此地在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滑動旋轉的情況亦不會塑性變形,所以當停止對第2臂10施加逆轉方向G之非常大的負荷GK時,捲繞夾緊構件5就會藉由自我的彈簧彈性力而復位至初期狀態並正常地動作。
在第14B圖所示之角度調節器71中當使第2臂10朝向正轉方向S進行大旋轉時,就如第14E圖所示,第2臂10即將朝向正轉方向S進行最大旋轉前,第2臂10之旋轉板部12的第1推部12a會衝抵按壓構件16。然後,當第2臂10朝向正轉方向S進行最大旋轉時,如第14F圖所示,第2臂10會衝抵第1臂1之間隔件構件8的止動部8d,而能停止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進一步旋轉,並且使得按壓構件16利用第1推部12a推至按壓位置X。此時,按壓構件16,係強制地壓入於按壓部8c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中的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之間。藉此,使得按壓構件16利用按壓部8c朝向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按壓並將捲繞夾緊構件5(詳述的話為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同時朝向鬆弛方向U按壓,以使捲繞夾緊構件5抵抗捲繞夾緊 構件5之彈簧彈性力並朝向鬆弛方向U彈性變形。結果,能解除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之旋轉的阻止。再者,按壓構件16,係藉由強制地壓入於按壓部8c與另一端部側部位6b之外周面6d之間而保持於按壓位置X,結果,第2臂10係能維持在逆轉方向G之旋轉之阻止被解除後的狀態。因而,當在此狀態時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的情況,如第14G圖所示,第2臂10係朝向逆轉方向G旋轉。又,如第14F圖所示,當捲繞夾緊構件5利用按壓構件16朝向鬆弛方向U變形時,限制孔20之內周面會衝抵限制構件19,使得捲繞夾緊構件5之鬆弛方向U的變形量受到限制。
在第14G圖所示之角度調節器71中當使第2臂10朝向逆轉方向G進行較大旋轉時,如第14H圖所示,第2臂10即將朝向逆轉方向G進行最大旋轉前,第2臂10之旋轉板部12的第2推部12b就衝抵按壓構件16。然後,當第2臂10朝向逆轉方向G進行最大旋轉時,如第14A圖所示,按壓構件16利用第2推部12b從按壓位置X被推至非按壓位置Y(即被推回至非按壓位置Y)。藉此,第2臂10復位至原來之狀態。
於是,依據本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由於藉由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力的增減來阻止及容許第2臂10之旋轉,所以可以無階段地調節第2臂10對第1臂1之展開角度θ。再者,在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的旋轉時不會產生音響,因此可以安靜地進行第2臂10之 展開角度θ的調節。
再者,由於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力係作用於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所以不需要上述日本特開2009-45395號公報所揭示之角度調節器中的第1臂之固定輪轂部,藉此可以謀求角度調節器71之小型化(薄厚化)。
再者,由於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係設置於第1臂1,所以沒有必要將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固定於旋轉軸部13。因此,可以輕易地進行角度調節器71之組裝作業。
再者,由於捲繞夾緊構件5在捲繞夾緊方向V或鬆弛方向U具有彈簧彈性,所以可以使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或鬆弛方向U變形的捲繞夾緊構件5確實地復位至初期位置(初期狀態)。
再者,由於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藉由捲繞夾緊構件5之彈簧彈性力而始終被捲繞夾緊,所以可以防止第2臂10之正轉方向S之意外的旋轉。再者,可以當對第2臂10施有逆轉方向G之荷重GK時使逆轉方向G之摩擦力GM確實地作用於捲繞夾緊構件5,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的旋轉。
再者,由於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樞接於第1臂1,所以捲繞夾緊構件5之一端部5a及另一端部5b會伴隨朝向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及鬆弛方向U之變形動作而分別以第1鉚釘25及第2鉚釘26為中心進行旋轉。因此,捲繞夾緊構件5會朝向 捲繞夾緊方向V及鬆弛方向U分別確實地變形動作,藉此可以確實地阻止及容許第2臂10之旋轉。
再者,由於角度調節器71係具備限制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方向V之變形量的限制手段18,所以可以防止由捲繞夾緊構件5超過其彈性變形區並朝向捲繞夾緊方向V變形而引起的捲繞夾緊構件5之塑性變形,藉此可以使捲繞夾緊構件5確實地復位至初期狀態。
再者,由於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及旋轉軸部13配置於第1臂1之二個外側板部3、3之間,所以可以用二個外側板部3、3來保護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及旋轉軸部13以便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及旋轉軸部13正常地動作。再者,由於二個外側板部3、3中介由鉚釘所構成之限制構件19而彼此連結,所以可以用限制構件19來阻止二個外側板部3、3彼此朝向開啟方向變形,因而可以用二個外側板部3、3確實地保護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及旋轉軸部13。
再者,由於在旋轉板部12係設置有第1推部12a,所以可以使第2臂10朝向正轉方向S進行最大旋轉,藉此使按壓構件16配置於按壓位置X,因此,可以輕易地進行第2臂10之逆轉方向G之旋轉的阻止之解除作業。再者,由於在旋轉板部12係設置有第2推部12b,所以可以使第2臂10朝向逆轉方向G進行最大旋轉,藉此使按壓構件16配置於非按壓位置Y,因此,可以輕易地進行使第2臂10復位至原來之狀態。
另外在本發明中,係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中,亦可於旋轉軸部13之外周面13a與捲繞夾緊構件5之捲繞夾緊部6的內周面6c之中的至少一方,施有:用以使產生於兩者之接觸部30的摩擦力增加之加工、用以使摩擦力減少的加工、用以適當地調整摩擦力之大小的加工等。
第15A圖至第15C圖係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2的圖。在此等圖中,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同等的構成要素係附記同一符號。
該角度調節器72,係具備:從上側覆蓋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的板狀之上蓋構件42;以及從下側覆蓋二個捲繞夾緊構件的板狀之下蓋構件43。上蓋構件42及下蓋構件43皆為樹脂製。
如第15D圖所示,在上蓋構件42之下面係一體地形成有彈性卡合突部42a。在間隔件構件8之上緣部,係設置有與彈性卡合突部42a對應的卡合凹部8f。然後,在角度調整器72之組裝後,藉由將彈性卡合突部42a從其上側朝下方向強制地插入於卡合凹部8f,則如第15C圖所示,彈性卡合突部42a能卡合脫離自如地卡合於卡合凹部8f,藉此,上蓋構件42能以從其上側覆蓋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之方式安裝於角度調節器72。在此狀態時藉由將上蓋構件42朝上方向強拉伸,使得彈性卡合突部42a能從卡合凹部8f拔出,並使得上蓋構件42從角度調節器72卸下。如此,上蓋構件42係能裝卸自如地安裝於角度 調節器72。
如第15D圖所示,在下蓋構件43之上面係一體地形成有複數個彈性壓入突部43a。在第1臂1之底板部4,係穿設有與彈性壓入突部43a對應的複數個壓入孔4a。然後,在角度調節器72之組裝後,藉由將彈性壓入突部43a從其下側朝上方向強制地推入於壓入孔4a,則如第15C圖所示,彈性壓入突部43a能卡合脫離自如地推入於壓入孔4a,藉此,使得下蓋構件43以從其下側覆蓋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尤其是二個捲繞夾緊部6、6)的方式安裝於角度調節器72。在此狀態時藉由將下蓋構件43朝下方向強拉伸,使得彈性壓入突部43a能從壓入孔4a拔出,並使得下蓋構件43從角度調節器72卸下。如此,下蓋構件43係能裝卸自如地安裝於角度調節器72。
依據該角度調節器72,可以以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正常動作之方式用上蓋構件42及下蓋構件43來覆蓋二個捲繞夾緊構件5、5。再者,由於各蓋構件42、43係裝卸自如地安裝於角度調節器72,所以可以輕易地進行各蓋構件42、43之安裝作業。
第16A圖至第16C圖係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的圖。在此等圖中,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同等的構成要素係附記有於其符號中加上100的符號。
該角度調節器171,係主要用於具有複數個木製框架的傢俱(例如:沙發)。在該角度調節器171中,第1臂 101之安裝部102為板狀,且用木螺釘或螺栓等之鎖緊連結具安裝於彼此連結的二個木製框架之中的一方之框架。第2臂110之安裝部111為板狀,且用木螺釘或螺栓等之鎖緊連結具安裝於另一方之框架。因此,在各安裝部102、111,係穿設有可供鎖緊連結具插通的複數個插通孔102a、111a。
又,在該角度調節器171中,如第16C圖所示,捲繞夾緊構件105之個數為1個,又第1臂101之外側板部103的個數為1個。又,在間隔件構件108係穿設有輕量化用的貫通孔108z。然後,在捲繞夾緊構件105之捲繞夾緊部106的內側配置有第2臂110之旋轉軸部113,藉此成為在旋轉軸部113之外周面捲繞有捲繞夾緊構件105之捲繞夾緊部106的狀態。
再者,該角度調節器171,係具備從側方覆蓋第2臂110之旋轉板部112的側蓋板150。該側蓋板150與捲繞夾緊構件105,係在兩者150、105之間隔著第2臂110之旋轉板部112與間隔件構件108而配置成對向狀。再者,側蓋板150與間隔件構件108與捲繞夾緊構件5與第1臂101之外側板部103中介第1鉚釘125及第2鉚釘126而連結。再者,側蓋板150與第1臂101之外側板部103中介由鉚釘所構成之限制構件119而彼此連結。
該角度調節器171之使用方法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相同。
第17A圖至第17C圖係說明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 角度調節器的圖。在此等圖中,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71同等的構成要素係附記有於其符號中加上200的符號。
該角度調節器271,係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角度調節器171相同,主要用於具有複數個木製框架的傢俱(例如:沙發)。第1臂201之安裝部202為板狀,且用木螺釘或螺栓等之鎖緊連結具安裝於彼此連結的二個木製框架之中的一方之框架。第2臂210之安裝部211為板狀,且用木螺釘或螺栓等之鎖緊連結具安裝於另一方之框架。因此,在各安裝部202、211,係穿設有可供鎖緊連結具插通的複數個插通孔202a、211a。
又,在該角度調節器271中,如第17B圖所示,捲繞夾緊構件205之個數為1個,又第1臂201之外側板部203的個數為1個。又,在間隔件構件208係穿設有輕量化用的貫通孔208z。
具有旋轉軸部213之旋轉板212,係與第2臂210形成為不同個體。如第17C圖所示,旋轉軸部213係配置於捲繞夾緊構件205之捲繞夾緊部206的內側,藉此成為在旋轉軸部213之外周面捲繞有捲繞夾緊構件205之捲繞夾緊部206的狀態。在該第17C圖中,符號230為旋轉軸部213之外周面與捲繞夾緊部206之內周面的接觸部。
如第17B圖所示,在旋轉軸部213之前端部的中央部,係以貫通於旋轉軸部213之軸線方向的方式設置有剖面非圓形狀之嵌合孔260。在本實施形態中,嵌合孔260 之剖面形狀為正多角形狀(詳述的話為正六角形狀)。在第2臂210之安裝部211的基端部,係能夠一體旋轉地穿設有與嵌合孔260對應的剖面非圓形狀之嵌合軸部262。在本實施形態中,嵌合軸部262之剖面形狀為正多角形狀(詳述的話為正六角形狀)。
再者,如第17B圖所示,該角度調節器271,係具備:外殼體255;及該外殼體255用蓋板256;以及從側方覆蓋捲繞夾緊構件205的內側側蓋板250。然後,如第17B圖及第17C圖所示,內側側蓋板250與捲繞夾緊構件205與間隔件構件208與第1臂201之外側板部203,係中介第1鉚釘225及第2鉚釘226而連結。再者,此等被容納於外殼體255內,並且在外殼體255之開口部裝設有蓋板256。
在外殼體255係設置有剖面圓形狀之貫通孔255a,並且在內側側蓋板250亦設置有剖面圓形狀之貫通孔250a。然後,第2臂210之嵌合軸部262以連通之方式從外殼體255之外側插通於此等之貫通孔255a、250a,並且嵌合軸部262進而以裝卸自如之方式嵌合於旋轉軸部213之嵌合孔260。
在蓋板256係設置有剖面圓形狀之貫通孔256a並且在第1臂201之外側板部203亦設置有剖面圓形狀之貫通孔203z。然後,在此等之貫通孔256a、203z的內側,使得阻止從蓋板256之外側脫落的止脫用小螺釘265中介複數個墊片(washer)(詳述的話為彈簧墊圈及扁平墊圈) 266而裝卸自如地螺合於被設在嵌合軸部262之前端部的螺孔263,藉此,使得嵌合軸部262不會從嵌合孔260脫離。
在該角度調節器271中,當在各臂之安裝部安裝框架時,係將小螺釘265從螺孔263卸下,且使嵌合軸部262從嵌合孔260脫離以分離第1臂201與第2臂210。接著,將框架用木螺釘或螺栓等之鎖緊連結具安裝於各臂之安裝部。此時,由於二個臂201、210係被分離,所以可以輕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當該安裝作業結束之後,使嵌合軸部262再次嵌合於嵌合孔260並使小螺釘265螺合於螺孔263。藉此,第1臂201與第2臂210能彼此連結。
依據該角度調節器271,由於第2臂210之嵌合軸部262能裝卸自如地嵌合於旋轉軸部213之嵌合孔260,所以使嵌合軸部262從嵌合孔260脫離,接著使嵌合軸部262相對於嵌合孔260旋轉並再次嵌合於嵌合孔260,藉此可以在維持第2臂210之展開角度的能夠調節範圍之狀態下變更第2臂210之展開開始角度及展開結束角度。
以上雖然已就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是本發明並非為被限定於此等實施形態所示者,只要在未變更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均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角度調節器係被用作為座椅之背框架的傾倒角度調節器,但是本發明並非為被限定於用在座椅之背框架,既可被用作為附腳踏(footrest)椅子中的腳踏之角度調節器,又可被用作為 桌子之頂板的傾斜角度調節器。再者,既可被用於折疊式床,又可被用於以能夠調節角度之方式支撐液晶顯示面板、有機EL顯示面板等之面板的面板支撐裝置。
又在本發明中,捲繞夾緊構件為具有彈簧彈性者雖然特別期望如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但是並非排除不具有彈簧彈性者,例如並非排除捲繞夾緊構件由鏈條所構成者。
又本發明並非排除使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而就角度調節器以能階段地調節第2臂對第1臂之展開角度的方式所構成者。
在此所用的用語及表現,係為了說明而用而非為了限定解釋而用,亦非排除在此所示且所述的特徵事項之任何的均等物,必須了解其亦為容許該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請之範圍內的各種變化。
本發明雖然是以多個不同之形態具體化所得者,但是應被視為該揭示係用以提供本發明之原理的實施例,該等實施例,係以了解並非意圖限定在此所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的實施形態之基礎,將多個圖示實施形態記載於此。
雖然有記載幾個本發明之圖示實施形態於此,但是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在此所記載的各種較佳之實施形態,其亦包含具有基於該揭示為所謂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認識之均等的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跨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的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的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係應得基 於在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的用語而做廣義解釋,不應被限定於本案說明書或本案之申請過程(prosecution)中所記載的實施例,且應解釋為如此的實施例屬非排他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能夠利用於被用在傢俱類(例如:躺椅、折疊式床、折疊式沙發)等之角度調節器及具備該角度調節器之躺椅。
1‧‧‧第1臂
3‧‧‧外側板部
4‧‧‧底板部
5‧‧‧捲繞夾緊構件
5a‧‧‧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
5b‧‧‧捲繞夾緊構件之另一端部
6‧‧‧捲繞夾緊部
6a‧‧‧第1樞接位置側部位
6b‧‧‧捲繞夾緊部之另一端部側部位
6c‧‧‧捲繞夾緊部之內周面
6d‧‧‧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
6i‧‧‧凹處
6j‧‧‧凸部
8‧‧‧間隔件構件
8c‧‧‧按壓部(解除手段)
8d‧‧‧止動部
10‧‧‧第2臂
12‧‧‧旋轉板部(解除手段)
12b‧‧‧第2推部(解除手段)
13‧‧‧旋轉軸部
13a‧‧‧旋轉軸部之外周面
16‧‧‧按壓構件(解除手段)
19‧‧‧限制構件(限制手段)
25‧‧‧第1鉚釘
26‧‧‧第2鉚釘
30‧‧‧接觸部
71‧‧‧角度調節器
G‧‧‧逆轉方向
GK‧‧‧逆轉方向之荷重
GM‧‧‧逆轉方向之摩擦力
P0‧‧‧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 部的中心位置
P1‧‧‧第1樞接位置(第1固定位置)
P2‧‧‧第2樞接位置(第2固定位置)
L2‧‧‧第2距離
Q‧‧‧旋轉軸部之軸心位置
V‧‧‧捲繞夾緊方向
B‧‧‧基準線

Claims (23)

  1. 一種角度調節器,其特徵為,具備:具備有捲繞夾緊構件的第1臂;以及具備有旋轉軸部的第2臂,前述旋轉軸部,係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前述第2臂,在由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係彼此間離地設置於前述第1臂,前述第1臂與前述第2臂,係以在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捲裝有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捲繞夾緊部的狀態下前述第2臂能夠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而對前述第1臂相對地旋轉的方式所連結,藉由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動作而在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內周面之接觸部所產生的正轉方向之摩擦力,係朝向對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鬆弛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藉此減少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朝向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捲繞夾緊力,並容許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並且藉由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動作而在前述接觸部所產生的逆轉方向之摩擦力,係朝向對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藉此增加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朝向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捲繞夾緊力,並阻止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的旋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在前述捲繞夾緊方向及前述鬆弛方向具有彈簧彈性,在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捲裝有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狀態下,藉由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彈簧彈力使得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始終被捲繞夾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一端部及前述另一端部,係固定位置於前述第1臂,在由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當: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一端部之往前述第1臂的固定位置設為第1固定位置;及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另一端部之往前述第1臂的固定位置設為第2固定位置;及將前述第1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距離設為第1距離;以及將前述第2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距離設為第2距離時,前述第2距離係設定為比前述第1距離還更短,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係設定為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前述第1固定位置側部位從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解除捲裝的旋轉方向,並且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係設定為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前述第1固定位置側部位纏 繞於前述旋轉軸部之外周面的旋轉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由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當以連結前述第1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為基準線時,前述第2固定位置,係以前述捲繞夾緊部之中心位置為中心而配置於對前述基準線±45°之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由前述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觀視中,當以連結前述第1固定位置與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為基準線時,前述第2固定位置,係以前述捲繞夾緊部之中心位置為中心而配置於對前述基準線從0°至朝向前述第2臂之前述旋轉軸部的逆轉方向之下游側45°為止之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與第1臂形成為不同個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一端部及前述另一端部,係樞接於前述第1臂。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由金屬素板在其厚度方向衝裁成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外形所形成,且在前述捲繞夾緊方向及前述鬆弛方向具有彈簧彈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前述內周面,係在以前述旋轉軸部之軸心位置為中心的180°以上之區域,接觸前述旋轉軸部之前述外周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前述內周面,係形成為與前述旋轉軸部之前述外周面之形狀對應的形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具備:限制手段,其係限制藉由前述逆轉方向之摩擦力沿著前述捲繞夾緊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而產生的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限制手段,係具備:限制構件;以及沿著該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而設置於前述旋轉軸部的限制孔,並且前述限制孔之直徑,係設定為比前述限制構件之直徑還更大,前述限制構件,係配置於前述限制孔內,前述限制手段,係在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到達預定量時,前述限制孔之內周面衝抵前述限制構件,藉此限制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方向的變形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 中,在前述第1臂,係設置有彼此間離地配置成對向狀的一對外側板部,並且前述捲繞夾緊構件及前述旋轉軸部被配置於二個前述外側板部之間,前述限制孔,係設置於前述旋轉軸部且朝向該旋轉軸部之軸線方向貫通,前述限制構件係由鉚釘所構成,在前述各外側板部,係設置有前述限制構件用插通孔,二個前述外側板部,係透過連通並插通於二個前述插通孔與前述限制孔的前述限制構件而彼此連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限制手段,係更在藉由前述正轉方向之摩擦力沿著前述鬆弛方向作用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而產生的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鬆弛方向的變形量到達預定量時,前述限制孔之內周面衝抵前述限制構件,藉此限制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鬆弛方向的變形量。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前述第1臂,係設置有:在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的前述第2臂衝抵而停止前述第2臂之正轉方向的旋轉之止動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具備:解除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之阻止的解除手段。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 中,前述解除手段,係具備:按壓構件,其係以減少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力的方式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並解除前述第2臂之逆轉方向之旋轉之阻止;以及旋轉板部,其係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前述第2臂,並且前述按壓構件,係以能夠移動於按壓位置與非按壓位置之間的方式所配置,該按壓位置係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該非按壓位置係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不按壓變形,在前述旋轉板部,係設置有:第1推部,其係當前述第2臂在正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時,將配置於前述非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推至前述按壓位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在前述旋轉板部,係更設置有:第2推部,其係當前述第2臂在逆轉方向進行最大旋轉時,將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推至前述非按壓位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8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按壓構件,係配置於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的外側,在前述第1臂,係設置有:強推部,其係將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強推於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前述強推部,係以前述強推部與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 之外周面之間的間隔比前述按壓構件之厚度尺寸還更小的方式所配置,以前述按壓構件從前述非按壓位置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的方式強制地壓入於前述強推部與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之間,藉此前述按壓構件能用前述強推部強推於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並使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8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第1臂,係具備一對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係包夾用以在二個捲繞夾緊構件之間形成間隙的間隔件構件而配置成對向狀,前述間隔件構件,係以固定狀態設置於前述第1臂,前述旋轉軸部,係朝向前述旋轉板部之厚度方向兩側突出並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於前述旋轉板部之大致中央部,在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間的前述間隙配置有前述旋轉板部,並且在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二個前述捲繞夾緊部的內側分別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有前述旋轉軸部,前述按壓構件,係橫跨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而配置於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之二個前述捲繞夾緊部中的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外周面的外側,在前述間隔件構件,係設置有:強推部,其係將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之前述按壓構件強推於二個前述另一端部 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前述強推部,係以前述強推部與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部之間的間隔比前述按壓構件之厚度尺寸還更小的方式所配置,以前述按壓構件從前述非按壓位置配置於前述按壓位置的方式強制地壓入於前述強推部與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之間,藉此前述按壓構件能用前述強推部強推於二個前述另一端部側部位之二個外周面並使二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按壓變形於前述鬆弛方向。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從上側及下側之中的至少一方側覆蓋前述捲繞夾緊構件的蓋構件係以裝卸自如的方式所安裝。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其中,前述旋轉軸部,係與前述第2臂形成不同個體,在前述旋轉軸部,係設置有剖面非圓形狀的嵌合孔,在前述第2臂,係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有與前述嵌合孔對應之剖面非圓形狀的嵌合軸部,藉由前述嵌合軸部裝卸自如地嵌合於前述嵌合孔,使得前述旋轉軸部能夠一體旋轉地連結於前述第2臂。
  23. 一種躺椅,其特徵為: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角度調節器之第1臂安裝有座框架,並且在前述角度調節器之第2臂安裝有背框架。
TW102108638A 2012-05-01 2013-03-12 角度調節器 TW2013500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4700A JP5232317B1 (ja) 2012-05-01 2012-05-01 角度調節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057A true TW201350057A (zh) 2013-12-16

Family

ID=48913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638A TW201350057A (zh) 2012-05-01 2013-03-12 角度調節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11011B2 (zh)
EP (1) EP2845515B1 (zh)
JP (1) JP5232317B1 (zh)
CN (1) CN104394736B (zh)
HK (1) HK1206949A1 (zh)
TW (1) TW201350057A (zh)
WO (1) WO20131649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6004B2 (ja) * 2012-11-26 2015-05-13 向陽技研株式会社 無段階角度調整金具
JP2015231490A (ja) * 2014-06-10 2015-12-24 株式会社ヒカリ 角度調節器
PL228113B1 (pl) * 2014-07-18 2018-02-28 Stalmot & Wolmet Społka Akcyjna Przegub bezstopniowy, zwłaszcza do mebli tapicerowanych
EP3031357B1 (de) 2014-12-09 2017-07-26 Schätti AG Schwenkbeschlag
DE102015100527A1 (de) * 2015-01-14 2016-07-14 Hettich Franke Gmbh & Co. Kg Schwenkbeschlag, Möbel und Kraftfahrzeugsitz
JP6377538B2 (ja) * 2015-01-16 2018-08-2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回転止め機構
ITUB20151997A1 (it) * 2015-07-10 2017-01-10 Rf Group S R L Articolazione meccanica
IT201600071468A1 (it) * 2016-07-08 2018-01-08 Co Fe Mo Ind S R L Meccanismo di oscillazione per sedie
US10405662B2 (en) * 2017-03-02 2019-09-10 Rio Brands, Llc Folding X-frame chair with extended backrest
CN107836879A (zh) * 2017-09-20 2018-03-27 广州增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残疾人智能办公椅
US10765584B2 (en) * 2019-01-03 2020-09-08 Shanq-Ching Shieh Foldable frame construction for mobility aids
CN110101527B (zh) * 2019-05-08 2021-03-16 郑江玲 折叠式助起器
DE102019119307A1 (de) * 2019-07-16 2021-01-21 Hettich Franke Gmbh & Co. Kg Möbel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Möbels
JP6830703B1 (ja) * 2020-06-18 2021-02-17 向陽技研株式会社 角度調整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家具
CN111990806A (zh) * 2020-08-31 2020-11-27 安徽省佳艺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坐躺一体化折叠椅
CN114468692B (zh) * 2022-01-24 2023-04-25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服装展示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16766A (en) * 1962-05-14 1965-11-09 Rockwell Standard Co Infinite positional adjustment and one-way lock mechanism
US3515433A (en) * 1968-12-12 1970-06-02 Meteor Res Ltd Rotary seat back adjuster
US3779655A (en) * 1971-12-23 1973-12-18 Sanshin Kinzoku Ind Co Ltd Angle variable joint for foldable chair
DE2358332A1 (de) * 1973-11-23 1975-05-28 Guenter Rauschenberger Einstellbares gelenk, insbesondere fuer liegemoebel
DE2925558C2 (de) * 1979-06-25 1982-11-11 Jörg Dipl.-Ing. 7144 Asperg Rauschenberger Rast-Gelenk für Liegen
JPS58101316A (ja) * 1981-12-12 1983-06-1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無段式角度調節機構
JP3720257B2 (ja) 2000-12-18 2005-11-24 株式会社ヒカリ 角度調整用ギヤ機構及びリクライニングシート
DE10236158A1 (de) * 2002-08-07 2004-02-19 Rauschenberger Metallwaren Gmbh Gelenk, insbesondere für Liegen
JP3766669B2 (ja) 2003-08-29 2006-04-12 直伸 山下 角度調整金具
EP1744941B1 (en) * 2004-04-30 2014-11-19 BabyJogger, LLC Folding baby stroller
JP2006207756A (ja) * 2005-01-31 2006-08-10 Kokuyo Co Ltd ラチェット機構、椅子
JP4418382B2 (ja) 2005-02-25 2010-02-17 直伸 山下 角度調整金具
JP4607672B2 (ja) 2005-06-07 2011-01-05 株式会社ヒカリ 関節金具および座椅子
JP5242099B2 (ja) 2007-08-23 2013-07-24 株式会社ヒカリ 角度調節装置
CN102448347B (zh) * 2009-05-25 2014-09-17 A4世界有限公司 可调节靠背角度的椅子
JP5382709B2 (ja) 2009-08-21 2014-01-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85743B2 (ja) * 2010-02-18 2014-05-07 株式会社ヒカリ 角度調節金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11011B2 (en) 2015-12-15
JP2013231487A (ja) 2013-11-14
EP2845515A4 (en) 2015-05-27
CN104394736B (zh) 2016-05-25
EP2845515B1 (en) 2016-05-18
US20150130246A1 (en) 2015-05-14
EP2845515A1 (en) 2015-03-11
WO2013164921A1 (ja) 2013-11-07
JP5232317B1 (ja) 2013-07-10
CN104394736A (zh) 2015-03-04
HK1206949A1 (zh) 2016-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50057A (zh) 角度調節器
EP2253246B1 (en) Angle-adjustable hinge
US20150191952A1 (en) Furniture door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furniture hinge
JP2009279262A (ja) 角度調整金具
KR101032981B1 (ko) 의자용 등받이 회전장치
JP6370715B2 (ja) ブレーキ装置
JPH06209828A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8511010A (ja) 解放式ローラークラッチ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調整可能なヒンジアセンブリ
JP2010088682A (ja) 角度調節金具
JP2007292164A (ja) 一方向トルク伝達ユニット及び一方向間欠送りユニット
JP2012025348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485743B2 (ja) 角度調節金具
KR20190135813A (ko) 의자용 등받이 회전장치
JP6012521B2 (ja) 角度調節器
JP5242099B2 (ja) 角度調節装置
JP5890525B2 (ja) アームレスト機構部ユニット
WO2017010496A1 (ja) ブレーキ装置
TW201806789A (zh) 橫拉型塗膜轉印具
JP4217806B2 (ja) 取手装置
JP2009189391A (ja) 関節金具及び座椅子
JP3124272U (ja) 端子リール保持装置
JP510953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回動装置
US10363180B2 (en) Support assembly with selective orbital rotation about bracket
JP2015053970A (ja) 角度調節器
JP471672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