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8809A - 層結構之電接點 - Google Patents

層結構之電接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8809A
TW201348809A TW102110987A TW102110987A TW201348809A TW 201348809 A TW201348809 A TW 201348809A TW 102110987 A TW102110987 A TW 102110987A TW 102110987 A TW102110987 A TW 102110987A TW 201348809 A TW201348809 A TW 2013488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conductive
nanostructure
nanostructur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0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7516B (zh
Inventor
Paul Manksy
Kalpesh Biyani
Original Assignee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48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8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7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75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18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performed by dipp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ctrical, op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materials therefor; method of mak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2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2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baking
    • B05D3/0254After-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12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a coating with specific electr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2Antistatic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36Micro- or nanomater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0405, H01L21/0445, H01L21/06, H01L21/16 and H01L21/18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46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428
    • H01L21/46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428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4763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 resistive -,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01L21/76814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post-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e.g. cleaning or removal of oxides on underlying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2Mod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dielectric layers, e.g. grading, after-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yers, to increase their density et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27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aperture
    • Y10T428/24322Composite web or sheet
    • Y10T428/24331Composite web or sheet including nonapertured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27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aperture
    • Y10T428/24322Composite web or sheet
    • Y10T428/24331Composite web or sheet including nonapertured component
    • Y10T428/24339Key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係關於一種包含奈米結構層(其包括複數個透明導體)及於其表面上形成之塗層之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塗層包括一或多個具有外表面及內表面之導電插塞。該插塞之內表面係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且該外表面形成緊鄰該塗層之外表面的導電表面接點。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結構包括偏光板且係用作平面電致變色顯示器(例如液晶顯示器、觸控面板及類似物)中之屏蔽層。

Description

層結構之電接點
導電奈米結構已被用於形成導電薄膜(稱作奈米結構層)。在該奈米結構層中,藉由該等導電奈米結構間的連續物理接觸來建立一或多個導電路徑。一般而言,可藉由沈積包含液體載劑及複數個導電奈米結構之液體分散液(或塗料組合物)來形成該奈米結構層。當該液體分散液乾燥時,形成具有網狀奈米結構之奈米結構層。該等奈米結構層具有適用於平面電致變色顯示器中之各種用途之透明度,其中一種該用途係作為透明電極。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提供一種結構之一實施例。該結構包括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導電奈米結構層且該奈米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結構。該結構另外包括具有相對的內表面及外表面之塗層。該塗層之內表面係上覆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該塗層具有自該塗層之內表面延伸至該塗層之外表面之導電插塞。該導電插塞係經組態以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結構或奈米線層之塗層包括可回流聚合物,其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解之粉末塗料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羥基官能單體、羧酸官能單體、胺單體及/或環氧單體之共聚物。該塗層亦可包括UV可固化樹脂、封端異氰酸酯及/或三聚氰胺基交聯劑及/或用於增強該塗層對該奈米線層之黏著性之其他黏著促進劑。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提供一種顯示器之一實施例。該顯示器包括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奈米結構層且該奈米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結構。該顯示器另外包括具有相對的內表面及外表面之塗層。該塗層之內表面係上覆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該塗層中具有導電插塞。該導電插塞具有組態成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第一末端及自該塗層曝露之第二末端。該奈米結構層另外包括緊鄰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一表面之基板。在一實施例中,該塗層包括可回流聚合物且亦可包括UV可固化樹脂、封端異氰酸酯及/或三聚氰胺基交聯劑及/或用於增強該塗層對該奈米結構層之黏著性之其他黏著促進劑。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提供一種結構之另一實施例。該結構包括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奈米結構層。該奈米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結構。該結構另外包括具有相對的內表面及外表面之塗層。該塗層之內表面係上覆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該結構另外包括緊鄰該塗層之側表面之導電接點。該導電接點具有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提供一種形成結構之方法,該結構包括具有表面之奈米結構層且該奈米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結構。該方法包括於該奈米結構層之表面上形成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塗層及於該塗層中形成空隙。該空隙自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表面。該方法另外包括使用導電材料至少部分填充該空隙。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提供形成層結構之另一方法。該層結構包括具有表面之奈米結構層且該奈米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結構。該方法包括於該奈米結構層之表面上形成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塗層並使導電插塞沈積至該塗層中。該導電插塞具有組態成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第一部分及自該塗層曝露之第二部分。該方法另外包括使該塗層硬化。在一實施例中,該塗層包括如文中所定義之可回流聚 合物。更明確言之,該可回流聚合物可包括:PMMA;溶解之粉末塗料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羥基官能單體、羧酸官能單體、胺單體及/或環氧單體之共聚物。該塗層亦可包括UV可固化樹脂、封端異氰酸酯、三聚氰胺基交聯劑及/或其他黏著促進劑。在一實施例中,該層結構可於形成該塗層之後及使該等導電插塞沈積至該塗層中之前儲存最多27週。
100‧‧‧層結構
102‧‧‧塗層
104‧‧‧塗層外表面
106‧‧‧塗層內表面
108‧‧‧奈米結構層之第一表面
110‧‧‧奈米結構層
112‧‧‧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
114‧‧‧基板之第一表面
116‧‧‧基板
118‧‧‧基板之第二表面
200a‧‧‧層結構
200b‧‧‧層結構
200c‧‧‧層結構
202‧‧‧導電接點
203‧‧‧埋入式接點
204‧‧‧導電插塞
310‧‧‧接點區域
400‧‧‧層結構
402‧‧‧空隙
404‧‧‧導電材料
420‧‧‧接地件或電路
500‧‧‧層結構
504‧‧‧狹縫模具式塗佈頭
506‧‧‧導電插塞施加器
508‧‧‧乾燥器
510‧‧‧UV固化燈
600‧‧‧層結構
626‧‧‧導電插塞
640‧‧‧電阻式觸控螢幕裝置
642‧‧‧底部面板
644‧‧‧第一基板
646‧‧‧第一導電層
647‧‧‧第一塗層
650‧‧‧頂部面板
652‧‧‧黏著封閉物
652'‧‧‧黏著封閉物
654‧‧‧第二導電層
655‧‧‧第二塗層
656‧‧‧第二基板
660‧‧‧間隔物
700‧‧‧導電插塞形成系統
800‧‧‧LCD裝置
804‧‧‧背光
812‧‧‧底部基板
820‧‧‧第一透明導體帶
822‧‧‧第一對準層
824‧‧‧資料線
826‧‧‧導電插塞
830‧‧‧間隔物
832‧‧‧第二對準層
836‧‧‧液晶
840‧‧‧第二透明導體帶
844‧‧‧鈍化層
848‧‧‧彩色矩陣
850‧‧‧頂部玻璃基板
854‧‧‧偏光板
910‧‧‧奈米線/PET薄膜
912‧‧‧銀塗料接點
914‧‧‧PET薄膜片
916‧‧‧方孔
918‧‧‧切割線
920‧‧‧PET窄條帶
922‧‧‧第二切割線
在圖式中,相同標號表示相似元件。該等圖式中之元件之尺寸及相對位置係不一定按比例繪製。例如,各種元件之形狀及角度係未按比例繪製,且一些此等元件係經任意放大及定位以提高圖式可讀性。此外,所繪製元件之特定形狀無意傳達有關特定元件實際形狀之任何資訊且其等已經單獨選擇以便於在該等圖式中的辨認。
圖1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層結構之一實施例之部分的橫截面視圖。
圖2A-2C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結構之部分的橫截面視圖。
圖3A-3D顯示根據本發明態樣之使用埋入式接點形成導電接點之一實施例。
圖4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部分的橫截面視圖。
圖5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部分的俯視圖。
圖6A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在塗層中具有空隙之結構之側視圖。
圖6B係顯示該等空隙經導電插塞填充之圖6A中之結構之側視圖。
圖7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用於形成結構之系統。
圖8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併入層結構之顯示器。
圖9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併入層結構之觸控螢幕裝置。
圖10係根據本發明態樣之顯示示例性接觸墊分佈之結構之俯視圖。
圖11A-11D顯示根據本發明態樣之用於形成結構之一實例。
圖12A-12D顯示根據本發明態樣之用於形成結構之一實例。
如上所指出,本發明奈米結構層係適當透明及導電以用於平面電致變色顯示器中之各種用途。通常,該等顯示器包括用於抵抗電磁干擾(EMI)及靜電放電(ESD)之導電屏蔽層。在各種實施例中,本發明奈米結構層提供導電透明屏蔽層,其在一實施例中可用於為觸控感應器、顯示器或其組合/在其之間提供EMI及ESD屏蔽。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奈米結構層亦可包含用於電容式觸控感應器之驅動或感應層、用於將電荷注入OLED照明裝置或光伏打電池中或自其吸引電荷之電極、用於驅動顯示裝置(例如液晶、OLED或電子紙顯示器)之電極;及類似物。
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係關於包括奈米結構層及於其表面上形成之塗層之層結構。可將該塗層以液體塗料溶液方式施加至該奈米結構層上且使其乾燥或硬化以形成固體塗層;該塗層亦可由層壓或黏附至該奈米結構層之預形成固體薄膜組成。該奈米結構層係經組態以與另一組件(例如接地件或電路)電連通。在各種實施例中,該塗層包括一或多個導電接點,其等係經組態以使該奈米結構層電耦合至該塗層之外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結構另外包括基板且係用作平面電致變色顯示器(例如液晶顯示器(LCD)、觸控面板及類似物)中之屏蔽層。該塗層可經組態以對該基板及該奈米結構層中之一者或兩者提供機械及/或化學保護。該塗層亦可用於增強外觀,例如減少眩光、反射或任何其他目的。因此,該塗層可具有於其表面上形成或於其表面中形成之防眩膜或抗反射膜。
圖1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層結構100。該結構100可係透明或具有透明部分。該結構100包含具有相對的外表面104及內表面106之塗層102。該塗層102之內表面106係在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上。該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二表面112係在基板116之第一表面114上。在一實施例中,於該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上形成該塗層102,由此使該塗層黏附至奈米結構層110。在另一實施例中,於該基板116之第一表面114上形成該奈米結構層110之部分,由此使該奈米結構層110黏附至該基板116。在又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結構層110係形成於該塗層102之內表面106上且該基板116係黏附至該奈米結構層110。
在各種實施例中,本發明層結構提供一或多個緊鄰該塗層102之外表面之位於預定位置或隨機分佈的表面接點。可於該塗層之特定區域或整個區域上提供該等表面接點。最終使用者可將該等堆疊定製成任何組態(尺寸、形狀及類似屬性)且同時保持足夠的表面接點。某些實施例提供穿透厚塗層或阻擋層(例如厚度大於0.2μm,厚度大於1μm或甚至厚度大於3μm)之接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包含該保護塗層、該奈米結構層及該基板之更大薄片形成該結構100且隨後將其切割成具有特定尺寸及形狀之個別結構以形成結構100。
圖2A-2C顯示根據本發明態樣之其他結構200a-200c。除該等結構200a-200c沿其至少部分之側表面包括一或多個導電接點202以外,該等結構200a-200c之結構係與圖1中之結構100類似。在圖2A-2C中所示之實施例中,導電接點202係經由奈米結構層110之側表面與奈米結構層110電連通。特定言之,該導電接點202可與導電層110中形成之一或多個導電奈米結構電接觸。
如圖2A中所示,該導電接點202可定位成與該結構200a之側表面 垂直且自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延伸至該基板116之第二表面118。如圖2B中所示,該導電接點202可相對於該結構200b成一角度且在一些情況下超出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如圖2C中所示,該導電接點202可位於該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上並沿該塗層102之側表面延伸且保持低於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雖然圖2A中所示之導電接點係與該塗層之外表面104齊平,圖2B中之導電接點係超出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且圖2C中之導電接點202係低於該塗層之外表面,但應明白各實施例可超出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與之齊平或保持低於該外表面。應明白該等結構之側表面可包含缺陷,因為切割製程可有利地曝露奈米結構,由此促進該奈米結構層110與該導電接點202之間的電接觸。
在一實施例中,該導電接點202包含液體導電膏、塗料或導電環氧樹脂,例如彼等包含銀、銅、鎳、鋁、石墨、碳及類似物者及其任何組合。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導電接點202包含導電膠帶,例如銅或鋁膠帶。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導電接點202包含藉由氣相沈積或電化學沈積法(例如蒸發、濺鍍、化學氣相沈積、電鍍或無電極電鍍)沈積之導電層。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於該結構中(例如在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上(於在該奈米結構層110上形成塗層102之前))形成至少一個埋入式接點。圖3A-3D顯示使用埋入式接點形成導電接點之一實施例。如圖3A中所示,可於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上形成埋入式接點203(例如導電墨水或導電薄膜)。在一實施例中,該埋入式接點203係緊鄰薄片上各個結構之周邊。特定言之,可沿切割線(圖3C中所示之虛線)放置該埋入式接點,以使得當該薄層被切割成個別結構時,該導電墨水或薄膜之側表面或切割表面係曝露。如圖3B中所示,該塗層102係形成於或附著於該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及埋入式 接點203上。如圖3C中所示,切割該結構,由此使埋入式接點203之部分曝露。如圖3D中所示,於該結構之側表面上形成導電接點202。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埋入式接點203或導電接點202係放置在該等個別結構之周邊之一或多個特定位置。在該等實施例中,該等結構之中心部分可保持透明,而該等埋入式接點可降低周邊處之透明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埋入式接點之厚度係在約1μm至約5μm之間。
如所述實施例中所示,可使該奈米結構層110之側表面另外耦合至另一電路或接地件,由此使該結構100經組態以保護其中併入該結構100之顯示器或觸控面板免受電副作用(如ESD及EMI)或提供諸如電容式觸控感應之功能。
圖4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結構400。除該結構400可於該塗層102內包括一或多個導電插塞204以外,該結構400係與圖1中之結構100類似。該等插塞204包含導電材料且係經組態以自塗層102之外表面104貫穿至塗層102之內表面106,由此形成穿透塗層102之電路徑。
導電插塞204之內表面係緊鄰塗層102之內表面106且係與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或與其間之導電材料(例如黏結材料)電接觸。因此,該等導電插塞204之內表面係與該奈米結構層110中之導電奈米結構電連通。該等導電插塞204之外表面係曝露在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在所述實施例中,該等導電插塞204之外表面係超出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因此,該等導電插塞204可具有至少一個大於該塗層102之厚度之尺寸,例如長度或直徑。然而,應明白該等導電插塞204可等於或小於該塗層102之厚度,只要該等導電插塞204之部分係自塗層102曝露(即,未經該塗層覆蓋)即可。該等插塞204可包含單一導電顆粒或複數個導電顆粒且亦可包含導電及非導電材料之組合,只要經 由該插塞建立導電路徑即可。
該等導電插塞204之外表面之曝露部分提供導電表面接點。因此,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之部分可與該奈米結構層110電連通。如所述實施例中所示,提供導電表面接點之曝露部分可耦合至接地件或電路420。應明白,當該等導電插塞204之外表面與接地件電連通時,該結構400可提供有用功能,例如用於顯示器或觸控面板之EMI或ESD屏蔽。
導電奈米結構
一般而言,上述導電奈米結構(或奈米線)係用於形成導電薄膜之奈米級導電結構。在該等導電薄膜中,藉由該等奈米結構間的連續物理接觸建立一或多個導電路徑。當存在足夠多的奈米結構以達到電滲流臨限值時,形成導電奈米結構網絡。因此,該電滲流臨限值係一重要值,且在高於該值時可獲得長程連通性。通常,該導電奈米結構之至少一個尺寸係小於500nm(更佳小於250nm、100nm、50nm或25nm)。
該等奈米結構可具有任何形狀或幾何結構。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等奈米結構係各向同性形狀(即,縱橫比=1)。典型的各向同性奈米結構係奈米顆粒,其可係與形成插塞之奈米顆粒相同或不同。在較佳實施例中,該等奈米結構係各向異性形狀(即,縱橫比≠1)。如文中所使用,「縱橫比」係指該奈米結構之長度與寬度(或直徑)的比例。該各向異性奈米結構通常具有沿其長度之縱向軸。示例性各向異性奈米結構包括奈米線及奈米管(如文中所定義)。
該等奈米結構可係實心或中空。實心奈米結構包括(例如)奈米插塞及奈米線。因此,「奈米線」係指實心各向異性奈米結構。通常,各奈米線之縱橫比(長度:直徑)係大於10,較佳大於50,且更佳大於100。通常,該等奈米線之長度係大於500nm、大於1um或大於10 μm。
中空奈米結構包括(例如)奈米管。通常,該奈米管之縱橫比(長度:直徑)係大於10,較佳大於50,且更佳大於100。通常,該等奈米管之長度係大於500nm、大於1μm或大於10μm。
該等奈米結構可由任何導電材料形成。最典型地,該導電材料係金屬。該金屬材料可係元素金屬(例如,過渡金屬)或金屬化合物(例如,金屬氧化物)。該金屬材料亦可係雙金屬材料或金屬合金,其包含兩種或更多種金屬。適宜的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銀、金、銅、鎳、鍍金之銀、鉑及鈀。該導電材料亦可係非金屬,例如碳或石墨(碳之同素異形體)。
奈米結構層
如上所指出,奈米結構層已被用作顯示器中之透明電極。然而,如文中所述,奈米結構層亦可用作屏蔽層以抵抗電EMI及ESD。該奈米結構層(亦稱作透明導體層)係藉由沈積包含液體載劑及複數個導電奈米結構之液體分散液(或塗料組合物)並使該液體載劑乾燥來形成。
該奈米結構層包含隨機分佈且彼此互連的奈米結構(諸如彼等上文所述者)。當該等奈米結構之數量達到滲流臨限值時,該薄膜係導電。墨水組合物之其他非揮發性組分(包括(例如)一或多種黏結劑、界面活性劑及黏度改質劑)可形成該導電薄膜之部分。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否則文中所使用之「導電薄膜」及「奈米結構層」及「奈米線層」係可互換地指示由網狀滲流奈米結構及該墨水組合物中之任何非揮發性組分形成之奈米結構層,且可包括(例如)以下一或多者:黏度改質劑或黏結劑、界面活性劑及腐蝕抑制劑。
用於該分散液之液體載劑可係水、醇、酮或其組合。示例性醇可包括異丙醇(IPA)、乙醇、二丙酮醇(DAA)或IPA及DAA之組合。示 例性酮可包括甲基乙基酮(MEK)及甲基丙基酮(MPK)。
該等界面活性劑係用於減少該等奈米結構及/或光散射材料之聚結。適宜界面活性劑之代表性實例包括氟界面活性劑,例如ZONYL®界面活性劑(包括ZONYL® FSN、ZONYL® FSO、ZONYL® FSA、ZONYL® FSH(DuPont Chemicals,Wilmington,DE)及NOVECTM(3M,St.Paul,MN)。其他示例性界面活性劑包括以烷基酚乙氧基化物為主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較佳的界面活性劑包括(例如)辛基酚乙氧基化物(例如TRITONTM(x100、x114、x45))及壬基酚乙氧基化物(例如TERGITOLTM(Dow Chemical Company,Midland MI))。其他示例性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包括炔系界面活性劑(例如DYNOL®(604、607)(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Inc.,Allentown,PA))及正十二烷基-β-D-麥芽糖苷。
該黏度改質劑係作為使該等奈米結構固定於基板上之黏結劑。適宜黏度改質劑之實例包括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甲基纖維素、黃原膠、聚乙烯醇、羧甲基纖維素及羥乙基纖維素。
在特定實施例中,塗料溶液中之界面活性劑對黏度改質劑之重量比較佳係在約80:1至約0.01:1之範圍內;該黏度改質劑對該等導電奈米結構之重量比較佳係在約5:1至約0.000625:1之範圍內;且該等導電奈米結構對該界面活性劑之重量比較佳係在約560:1至約5:1之範圍內。可根據所使用的基板及塗佈方法調整該塗料溶液之組分比。該塗料溶液之較佳黏度範圍係在約1至100cP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該塗料溶液可最初包含用於促進薄膜形成之黏結劑(例如HPMC)。在一些實施例中,之後移除該黏結劑以使該等奈米結構形成不連續層且不干擾抗反射層與有機堆疊之間之光學相互作用。
該導電薄膜之導電性通常係由「薄層電阻」(以歐姆/平方(或 「ohm/sq」)表示)來測量。該薄層電阻係至少隨表面負荷密度、該等奈米結構之尺寸/形狀及該等奈米結構成分之固有電性質而改變。如文中所使用,若薄膜具有不高於108ohm/sq之薄層電阻,則其被視為導電性。較佳地,該薄層電阻係不高於104ohm/sq、3,000ohm/sq、1,000ohm/sq或350ohm/sq或100ohm/sq。通常,由金屬奈米結構形成之導電網絡之薄層電阻係在以下範圍內:10ohm/sq至1000ohm/sq、100ohm/sq至750ohm/sq、50ohm/sq至300ohm/sq、100ohm/sq至500ohm/sq、或100ohm/sq至250ohm/sq、或10ohm/sq至300ohm/sq、10ohm/sq至50ohm/sq、或1ohm/sq至10ohm/sq。就文中所述之光電裝置而言,該薄層電阻通常係低於20歐姆/平方、或低於15歐姆/平方、或低於10歐姆/平方。
在光學上,該等以奈米結構為主之透明導體在可見光區(400nm-700nm)具有高光透射率。通常,當在可見光區之光透射率大於70%(或更通常大於85%)時,該透明導體係被視為光學透明。更佳地,該光透射率係大於90%、大於93%或大於95%。如文中所使用,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導電薄膜係光學透明(例如透射率大於70%)。因此,透明導體、透明導電薄膜、層或塗層、導電薄膜、層或塗層、及透明電極係可互換使用。
通常,該奈米結構層之厚度係在10nm至1000nm之間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在20nm至200nm之間。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該厚度係在70nm至130nm之間,且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結構層之厚度係100nm。
塗層
在各種實施例中,該塗層包含絕緣材料且可具有一或多個實質上透明(例如在約440nm至700nm之間)的部分。非限制性實例包括樹脂、聚合物及類似物。該塗層可係UV固化樹脂,例如丙烯酸系化合 物、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或環氧丙烯酸酯。或者,其可係熱固化樹脂,例如環氧樹脂或聚矽氧。或者,其可係熱塑性樹脂,即於儲存及操作條件下為固體,但可藉由加熱或溶解於溶劑中熔融之非交聯高分子量聚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於該塗層中形成導電材料。
該塗層可自可流動材料形成(例如外塗層),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能需要一或多個固化或烘烤步驟以使該材料硬化。可於該奈米結構層上形成該塗層,以使該塗層於該奈米結構層上固化或乾燥。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塗層係結合至該奈米結構層(例如藉由層壓方法)之預存在薄膜。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塗層中之一或多層係用作防眩及/或抗反射塗層。文中所指的固化可包括使該塗層形成固體材料(例如藉由交聯)之任何固化方法。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使用可見光或紫外光(UV)、電子束輻射該塗層材料;熱固化及類似方法。
通常,該塗層可以機械及/或化學方式保護該基板及/或該奈米結構層,例如保護該奈米結構層不受可破壞該奈米結構層之環境因素之影響。因此,該塗層中之一或多層之硬度等級可大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硬度等級。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塗層可具有2H-5H的鉛筆硬度等級,其中一實施例係3H。該塗層亦可作為化學屏障,以降低液體、氣體及溶解或懸浮於其中之物質可自周圍環境與該奈米結構層接觸的速度。
應明白該塗層可由一或多個層形成。各層可由不同材料形成,具有不同厚度且相對於該塗層之其他層可由不同方法形成。
基板
該基板可包含一或多種絕緣及/或導電材料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一或多個實質上透明(例如在約440nm至700nm之間)的部分。該基板可係剛性,且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玻璃、聚碳酸酯、丙烯酸系化合 物及類似物。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基板可係可撓性,且非限制性實例包括聚合物、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萘二甲酸酯及聚碳酸酯)、聚烯烴(例如,直鏈、分支鏈及環狀聚烯烴)、聚乙烯基化合物(例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縮醛、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及其類似物)、纖維素酯基材(例如,三乙酸纖維素及乙酸纖維素)、聚碸(例如聚醚碸)、聚醯亞胺、聚矽氧及其他習知聚合物薄膜。在一實施例中,該基板係偏光板。在一實施例中,該基板可係與上述塗層相同的材料且可另外包括延伸穿透其中之接點(如文中針對該塗層所述)。
導電插塞
如文中所述,導電插塞通常係指一或多個貫穿該塗層之兩個表面之導電部件。該等導電插塞係至少部分自一或多種材料經組態以導電之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插塞之導電材料係自金屬材料形成。適宜的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銀、金、銅、鎳、鍍金型銀、鉑及鈀。該導電材料亦可係非金屬性,例如碳或石墨(碳之同素異形體)。
如下文將闡釋,當在該塗層中提供該等導電插塞時,其可呈液體、半液體(例如膏糊)或固體形式。當呈固體形式時,該等導電插塞可係任何形狀或幾何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使該等導電插塞形成特定幾何形狀,且非限制性實例係球形、圓柱形、橢圓形及類似形狀。當該等導電插塞係以膏糊形式應用並用於填充該塗層中之空隙(下文將闡釋)時,該等導電插塞可部分或完全填充該空隙之形狀。在一實施例中,該導電插塞無法填充該空隙而是沿該空隙周邊之塗層橫截面延伸。在一實施例中,如此項技術中所熟知,該等導電插塞係各末端具有導電接點的習知可撓性連接器。該等可撓性連接器可包括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第一接點及緊鄰該塗層之外表面曝露之第二接點。該可撓性連接器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可撓性印刷電路、導線、彈簧及 類似物。
如上文所指示,該等導電插塞之尺寸可取決於該塗層之厚度以使該等導電插塞之外表面之部分自該塗層曝露。如上文所指示,該等插塞之外表面可超出該塗層之外表面、與該塗層之外表面齊平或保持低於該塗層之外表面,只要該插塞之外表面之部分保持不被該塗層覆蓋即可。
該等插塞可隨機分佈於整個塗層中或分佈在預定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於該塗層中形成接點區域以指示該等插塞之預定位置。圖5顯示結構500,其與圖4中之結構400類似,只是該結構500另外包括一或多個於該塗層102之表面上形成之接點區域310,其指示一或多個導電插塞204之預定位置。接點區域310可係任何形狀或尺寸且在各接點區域310中可提供多於一個導電插塞204。該等插塞於各接點區域內的佈置可係規則或不規則且亦可係經預定或隨機。在一實施例中,該接點區域310係1mm2或更大且將三個或更多個導電插塞204添加至各接點區域310中。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接點區域310係該等導電插塞204之尺寸之比例,例如:該接點區域310可在比個別導電插塞204大1至1,000,000倍之間。例如,在一實施例中,存在與該接點區域310具有相同尺寸之單一插塞204,且在另一實施例中,在整個1cm2接點區域中分佈有複數個尺寸為5μm之插塞。
於塗層中形成導電插塞
如上所述,該結構可包括一或多個於該塗層中形成之導電插塞,其係經組態以使該奈米結構層中之奈米結構電耦合至另一組件(例如接地件或電路)。該耦合可直接進行或經由與該導電插塞之表面及待接觸的電路或接地件接觸之另一導電構件進行。
該塗層中之導電插塞的數量及其分佈可變化。在一實施例中,導電插塞的數量係仍允許在可見光區域(即400nm-700nm)具有適當光 透射以使該結構透明之任何數量。在一實施例中,該塗層及導電插塞之組合整體上可透射光(與該奈米結構層之光透射實質上類似)。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組合之光透射率可係允許可見光透過該層結構以使得該層結構整體上係實質上光學透明的任何量。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之光透射率可實質上超過或限制該奈米結構層之光透射率。例如,在一實施例中,導電插塞係沿該結構之周邊分佈,由此限制該結構之周邊之透明度,而中心部分仍係適當透明。應明白該等導電插塞之尺寸及/或數量可降低該結構之透明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以下步驟將該等導電插塞204添加至該塗層102中:首先在塗層102中形成空隙402且隨後使用導電材料404填充該等空隙402之部分或全部,由此形成導電插塞204(如圖6A及6B之結構600中所示)。除結構600中的導電插塞204係藉由填充塗層中的空隙402形成以外,該結構600係與圖4中之結構400類似。下文將更詳細闡釋形成空隙402之各種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空隙402係於該塗層102之接點區域310(圖5)中形成,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等空隙402係於該塗層102之整個外表面104上形成。如圖6A所示,於該塗層中形成的空隙402穿透該塗層102之厚度並使下方的奈米結構層110或導電薄膜之表面區域曝露。該等空隙可具有任何縱橫比,且該等空隙之寬度可與該塗層之厚度類似、比其大得多或比其小得多。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結構層之曝露表面區域係小於該接點區域之1%。
如上所指示,可使用各種技術在塗層中形成空隙。在一實施例中,於濕式沈積或塗佈方法期間形成該塗層。當於該濕式沈積方法期間使該塗層材料沈積至該奈米結構層上時,可發生去濕,由此於該塗層中產生空隙。至少某些該等空隙可使該奈米結構層之表面區域曝露。在一些實施例中,促進去濕以在塗層中產生更多空隙。通常,藉由對塗層使用高表面張力溶劑及對奈米結構層(於其上形成塗層)使用 低表面能來促進去濕。可另外藉由該塗層溶液之黏度及乾燥速度控制去濕程度。亦可視需要藉由使該塗層溶液中包含作為去濕成核位置之顆粒或將該等顆粒於施加該塗層前放置於導電層表面上來控制去濕點之數量。
在另一實施例中,於印刷方法期間在塗層中形成空隙,其中該等空隙係產生於該塗層中之特定位置(例如在該塗層之接點區域中)。可使用任何適宜的印刷方法,例如絲網印刷、噴墨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移動印刷、平版印刷、凹版膠印或逆轉式膠印。有利地,印刷可根據圖案提供空隙以在統計上確保可於接點區域內形成足夠的表面接點。類似地,可於預定區域中形成空隙。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形成具有可移除插塞之塗層來形成其中具有空隙之塗層。即,可將該塗層材料與可移除插塞混合,接著將該塗層材料塗佈或沈積於該奈米結構層上。因此,當形成該塗層材料時,該等可移除插塞係隨機分佈在該塗層材料中。一旦藉由(例如)UV固化、熱固化或乾燥方法使該塗層材料交聯或硬化,則可移除(例如藉由溶解)該等可移除插塞以在塗層中產生空隙。該等可移除插塞可包含水溶性聚合物,其在常用於塗料溶液中的有機溶劑(例如酯、酮、芳族化合物、氟化及氯化溶劑及醇)中具有有限溶解度。例如,可使用非離子聚合物(例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或離子聚合物(例如羧甲基纖維素或聚(丙烯酸))作為該可移除插塞。可將該等水溶性聚合物以事先藉由諸如噴霧乾燥、研磨或碾磨方法製得之具有所需粒度之乾燥顆粒形式添加至該外塗層溶液中以形成固體顆粒分散液。該粒度應相當於或大於該外塗層之預期乾燥薄膜厚度,以使得當該塗層乾燥時,該等插塞係超出該外塗層之外表面。或者,可將該等水溶性聚合物以聚合物水溶液形式添加至該外塗層溶液中,並藉由混合及添加界面活性劑使其形成反相乳液或反相懸浮液(懸浮於非水性塗料溶劑中之亞微米至微米直徑水性液滴)。於乾 燥期間移除水分導致此等液滴凝固並形成插塞。可使用在有機溶劑中具有有限溶解度之低分子量水溶性物質(例如碳水化合物(如蔗糖))代替聚合物。若該可移除插塞係由水溶性聚合物組成,則較佳藉由用水沖洗以溶解該可移除插塞來自該乾燥外塗層移除該插塞。
雖然較佳使用水溶性聚合物作為可移除插塞(以水作為用於移除該等插塞之溶解流體),但亦可使用其他類型的聚合物或低分子量物質(包括水或有機溶劑),只要其等不與該塗料溶液之主要成分混溶且可藉由溶解或蒸發自乾燥及固化塗層選擇性移除即可。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白,可藉由其他技術(例如雷射燒蝕、電漿處理、化學蝕刻或機械方法(例如刮除、研磨、切割等))於初始連續塗層中形成接點區域中之空隙。在所有此等情況下,該塗層可最初不包含空隙或空隙前驅物,且藉由局部施加化學、物理或熱刺激自該接點區域選擇性移除塗層材料以允許接觸。在又一實施例中,該塗層可係感光性,因此當該塗層之部分曝露至光時,該等部分可變得可溶。若該塗層包含施加至該奈米結構層上之預存在固體薄膜材料(例如藉由層壓),則可在施加該塗層之前藉由任何上述方法於該塗層中形成空隙(孔)。以藉由衝壓方法或雷射鑽孔來形成孔較佳。
如圖6B中所示,一旦已在塗層102中形成空隙402,則可使用導電材料404完全或部分填充該等空隙402中之一或多者以形成導電插塞204。應明白,該等導電插塞204係耦合至奈米結構層110或另一導電部件(例如導電薄膜)且係經組態以與奈米結構層110中之一或多個導電結構電連通。如上文所指示,該導電材料可呈液體、半液體或固體形式且可包含一或多種奈米顆粒。在一實施例中,該導電材料係Ag膏。應明白: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填充任何數量的空隙以建立表面接點,包括所形成的諸多空隙中僅一者係經導電材料填充。
在一實施例中,在使該塗層沈積至該奈米結構層上之前,將該 等導電插塞添加至該塗層材料中。即,將該等導電插塞以液體形式添加至該塗層材料中。當於該奈米結構層之表面上塗佈或形成該塗層材料時,該等導電插塞係隨機分佈於整個表面上。例如,該等導電插塞可由與塗料溶液混合之導電顆粒組成。
在其他實施例中,在塗層沈積後及該塗層材料係柔軟或可置換時,將該等導電插塞添加至該塗層中。在一實施例中,在使該塗層硬化(例如藉由UV固化、熱固化、乾燥及類似方法)之前,將導電插塞添加至該塗層中。該等導電插塞可藉由施加的力(例如使該等插塞自高處落下之重力)或藉由以某些其他方式(例如自噴嘴射出)投向該塗層來添加或其可比該塗層材料更稠密且因此一旦與該塗層材料接觸則置換該塗層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用力驅使該等插塞通過該塗層之至少一部分,例如藉由施加器或其他裝置。在另一實施例中,使用電場或磁場對該等插塞施加力。在一實施例中,在將該塗層施加至層結構上之後,但在該塗層完全硬化之前,儲存該層結構或不另外對其進行任何處理達最多27週,接著將該等導電插塞添加至該層結構中並使該塗層完全硬化。此有利地允許於第一製造方法中塗佈該層結構及於完全獨立的製造方法中將導電插塞添加至該層結構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外塗層係可回流聚合物。如文中所述,「可回流聚合物」係指在高於某一溫度及/或壓力下變柔軟,但在冷卻或釋放壓力後可恢復至固態的任何熱塑性聚合物或共聚物。可回流聚合物亦可經溶劑軟化或溶解,且在移除該溶劑時恢復至固態。可回流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聚丙烯酸酯、聚醯胺、聚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酯、聚碳酸酯、聚醯亞胺、聚胺基甲酸酯及類似物。
較佳的可回流聚合物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MMA係來源廣泛、相對廉價、透明、藉由諸多有機溶劑或在高於約100℃溫 度下可回流,且為銀奈米線提供環境保護。可用作可回流外塗層之其他聚合物之實例包括Dianal MB 2752(購自Dianal America,Inc)及溶解之粉末塗料樹脂(例如EPON 2002(基於雙酚A/表氯醇環氧樹脂之粉末塗料樹脂),購自Momentive Specialty Chemicals Inc.,,其可溶解於(例如)二丙酮醇中)。
可回流外塗層的厚度較佳係0.2至3μm。例如,若藉由使銀膏貫穿可回流塗層至奈米線層來製造接點,則可藉由該銀膏溶劑或藉由該溶劑與熱或壓力之組合使該可回流外塗層軟化或溶解,以使該外塗層充分流動以允許該膏糊中的Ag顆粒完全滲透該外塗層並與下部奈米線層接觸。若藉由各向異性導電薄膜(ACF)黏結來製造接點,則藉由ACF黏結中所包含的熱使該可回流外塗層熔融,且該等ACF顆粒可於壓力下滲透該熔融外塗層以與下部奈米線層接觸。甚至就極小接觸墊尺寸而言,該可回流外塗層亦允許藉由銀膏或ACF來製造具有低接觸電阻的電接點。
可使用任何塗佈或印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旋塗、狹縫模具式塗佈、絲網印刷、噴墨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逆轉式膠印及轉移膜方法)施加可回流外塗層。在施加PMMA作為外塗層時,較佳使PMMA溶解於可(但不一定需要)與醇混合的有機溶劑(例如酯、酮或芳族化合物)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於塗佈前使PMMA與丙二醇甲醚乙酸酯(「PGMEA」)或甲基乙基酮(「MEK」)組合。
若於奈米線導電層上使用可回流外塗層,則改善該外塗層與該導電層之間的黏著性可係有利。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在該外塗層或奈米線層中包含黏著促進劑來改善該黏著性。在一實施例中,可藉由添加用於該奈米線層中所使用之一或多種黏結劑材料之交聯劑來改良黏著性。例如(且無限制),若在該奈米線層中使用纖維素酯或其他聚合物,則可將用於該纖維素酯或其他聚合物之交聯劑添加至該外塗 層中。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層包含HPMC作為黏結劑且將封端聚異氰酸酯(例如獲自Bayer Materials Science的Desmodur BL3175A(經甲基乙基酮肟封端之己二異氰酸酯三聚物)添加至該可回流外塗層中。在一實施例中,使用PMMA可回流外塗層且將BL3175A以相對於PMMA高約2%的濃度添加至該外塗層中且使該外塗層於150℃下固化約15分鐘或更久。當與不含封端聚異氰酸酯或其他黏著促進劑的PMMA外塗層比較時,該外塗層對該奈米線層顯示高黏著性。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其他HPMC交聯劑,例如其他封端或未封端聚異氰酸酯、封端或未封端三聚氰胺、UV可固化樹脂及環氧化合物。在一實施例中,UV可固化樹脂包括獲自Addison Clearwave Coatings,Inc的HC-5619 UV可固化硬塗層。三聚氰胺基交聯劑之一實例可以商標名Cymel®327購自比利時的Cytec Surface Specialties SA/NV。在另一實施例中,使用Dianal MB 2752並以Desmodur BL3175A作為交聯劑。
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外塗層中亦可包含觸媒以提高交聯反應速度及/或降低所需固化溫度。在一實施例中,該觸媒包括二月桂酸二丁基錫。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Epon 2002(購自Momentive Specialty Chemicals,Inc.)與EPIKURE P 101(用於EPON 2002之咪唑基固化劑)組合以形成可回流外塗層。
亦可包括將使界面處之PMMA與HPMC發生直接化學反應(例如藉由轉酯化作用)的反應物。示例性轉酯化觸媒包括錫化合物(例如二月桂酸二丁基錫或氧化二丁基錫)及鈦酸酯(例如自DuPont獲得的Tyzor化合物)。
該外塗層或該奈米線層本身亦可包含將提高該奈米線層對該基板之黏著性之黏著促進劑。在一實施例中,若該基板係玻璃,則可使用矽烷偶合劑。若該等偶合劑最初係包含在該外塗層中(以避免增加 複雜性或降低該奈米線層的性能),則其等可於固化方法期間擴散出該塗層並通過該奈米線層到達該基板且於該基板與該奈米線層之間形成黏結。
在其他實施例中,用於奈米線層之可回流外塗層可不包含PMMA。在一實施例中,該外塗層可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一或多種其他單體(即共聚單體)之共聚物。任何具有乙烯基的共聚單體均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共聚合物。除乙烯基以外,該等共聚單體可包含一或多個反應性官能基。在共聚合之後,該等反應性官能基係併入該共聚合外塗層中。該等反應性官能基可更容易與奈米線黏結劑成分中之官能基(例如HPMC或其他纖維素酯中的羥基)反應。或者或此外,該共聚物之反應性官能基可於該外塗層內交聯。該等反應性官能基之實例可係羥基、羧酸、胺基、縮水甘油基及類似基團。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可回流外塗層係基於一或多種丙烯酸酯單體及/或共聚單體之聚合物或共聚物。該丙烯酸酯單體或共聚單體可由下式表示:
其中,R1係氫或烷基,L係直接鍵、伸烷基鏈(即-(CH2)n-,其中n係1-10)或環氧烷鏈(即-(CH2)m-O)n-,m係1-10,n係1-10);R2係氫、羥基、胺基(包括單-、二取代胺基)、縮水甘油基、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及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該等取代基可係鹵基、羥基、烷基、胺基、芳基、硝基、氰基、鹵代烷基及類似基團。
在一實施例中,該共聚單體可係羥基官能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 羥乙酯(HEMA))、羧酸官能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胺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二乙基胺乙酯)、或環氧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基酯)。可使用各種偶合劑以使此等官能基中之各者與HPMC中的羥基或另一黏結劑聚合物中的不同反應性基團反應。另外,即時不進行偶合反應,該共聚單體與HPMC羥基的非共價相互作用亦可足以充分提高黏著性,例如藉由氫鍵結合相互作用。
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塗層材料可在添加導電插塞之前就已經硬化。例如,在一實施例中,在該塗層已硬化後,稍後可使該塗層之至少一部分曝露於熱及/或溶劑以使該塗層變得充分流動(達到適於插入上述導電插塞之程度)。在又一實施例中,可加熱導電插塞或使其曝露於溶劑,然後將其等添加至該塗層中。該經加熱或溶劑浸漬之導電插塞可經組態以在該導電插塞接觸或緊貼該塗層時使該塗層之部分回流。在此實施例中,可對該等導電插塞施加力以助於促使該塗層接收該導電插塞,以使該導電插塞與該奈米結構層接觸。
在已將該導電插塞插入先前硬化的塗層(其已如上所述經軟化以允許插入該插塞)中後,可藉由移除溶劑或降低溫度使該塗層再硬化(若該塗層係非可交聯熱塑性聚合物,則此情況將發生)。在其他實施例中,在已將插塞插入該軟化塗層中後,使該塗層交聯,以使該塗層具有改良的硬度、黏著性或化學耐性。可用於此種方法之適宜塗料通常可用於諸如粉末塗料、纖維/樹脂複合物、密封劑及黏著劑之應用,且在某些情況下係稱作「B階段」或「可B階段化」樹脂。適用於此目的之化學品包括(但不限於)丙烯酸酯、聚矽氧-環氧樹脂、矽氧烷、酚醛樹脂、環氧樹脂、胺基甲酸酯、倍半矽氧烷或聚醯亞胺。可藉由熱、輻射、其他化學刺激或此等之組合來完成該交聯步驟。例如,該塗料可包含具有熱活化交聯官能基之固體樹脂;可於交聯前沈積銀膏接點,且可在用於使該等銀膏接點固化之相同加熱步驟期間或 於後續加熱步驟中完成交聯。或者,可在已藉由插入導電插塞建立電接點後,藉由曝露於UV輻射來完成交聯。
現參照圖7,其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用於在結構之塗層中形成導電插塞之系統700。該系統700包括用於將移動腹板薄膜材料傳送通過各種製程步驟之捲繞傳送式加工線。該薄膜材料可包括奈米結構層及/或基板。該系統700另外包括用於使塗層102沈積於奈米結構層110之第一表面108上之狹縫模具式塗佈頭504。
該系統700另外包括導電插塞施加器506,其係經組態以對該塗層102之外表面104提供導電插塞204。在一實施例中,該施加器包含用於施加導電墨水或膏糊之液滴之噴嘴。藉由控制液滴沈積相對於腹板移動的時機,可以所需間隔或一組所需位置佈置該等導電插塞。該噴嘴亦可橫向移動跨越該腹板,或可在不同的橫向腹板或縱向腹板位置使用多於一個噴嘴。該噴嘴亦可用於形成連續的導電插塞材料直線或曲線。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導電插塞可係固體導電材料塊(如(例如)金屬盤或球),且該施加器放置導電插塞204並對導電插塞204施加力。例如,可使用(例如)取放工具或類似物將小/薄金屬盤個別地放置於該移動腹板上並擠壓該金屬盤以使其穿透依然柔軟的塗層並與該奈米結構層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金屬盤因施加力而變形,因此一部分(例如中心部分)與該奈米結構層接觸且側面部分沿塗層中形成的空隙之側壁成形。如上所述,該導電插塞204置換該可流動塗層102並與奈米結構層110或其間的導電黏結材料物理接觸。在所述實施例中,該系統700另外包括乾燥器508及經組態以使該塗層硬化之UV固化燈510。然而,應明白,用於使該塗層102材料固化之技術類型(包括空氣乾燥)將取決於用於該塗層之材料類型。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塗層102可在添加該等插塞前經歷乾燥或UV固化,只要該插塞充分置換該塗層材料以與下層奈米結構層或導電黏結材料接觸即可。
現參照圖8,其顯示一顯示器(例如LCD裝置800)之示意圖。背光804發射通過底部基板812之光。該底部基板812可係玻璃基板、偏光板或其組合。複數個第一透明導體帶820係位於該底部基板812與第一對準層822之間。該等第一透明導體帶820可形成導電奈米結構層。各透明導體帶820係與資料線824交替排列。該第一對準層822可係塗層且具有一或多個於其中形成的導電插塞826。
於該第一對準層822與第二對準層832之間提供間隔物830,該等對準層之間夾著液晶836。該第二對準層832可係塗層且具有一或多個於其中形成的導電插塞826。複數個第二透明導體帶840係位於第二對準層832上,該等第二透明導體帶840係定向成與該等第一透明導體帶820成直角。
該等第二透明導體帶840可另外塗佈有鈍化層844、彩色矩陣848、頂部玻璃基板850及偏光板854。該等透明導體帶820及840可經圖案化並以層壓方法分別轉移至該底部基板及該對準層上。與常用金屬氧化物帶(ITO)不同,無需昂貴的沈積或蝕刻方法。
現參照圖9,其顯示一電阻式觸控螢幕裝置640之示意說明圖。該裝置640包括底部面板642及頂部面板650。該底部面板642包含層結構,其包括經第一導電層646塗佈或層壓之第一基板644及位於其上的第一塗層647。該第一塗層647中具有一或多個導電插塞626。該頂部面板650包含層結構,其包括塗佈或層壓於第二基板656上之第二導電層654及位於其上的第二塗層655。該第二塗層655中具有一或多個導電插塞626。雖然僅顯示少量導電插塞626,但應理解該等第一及第二塗層647及655可包括比所示者更多的導電插塞。
該頂部面板650係與該底部面板642相對放置且由位於該裝置640各末端的黏著封閉物652及652’隔開。第一塗層647中的導電插塞626的表面係與可懸置於間隔物660上方的第二塗層655中的導電插塞626 的表面相對。
當使用者觸摸頂部面板650時,頂部面板650中的第二塗層655中的導電插塞626與底部面板642中的第一塗層中的導電插塞產生電接觸。產生接觸電阻,其導致靜電場變化。控制器(未顯示)感應該變化並解析實際觸控座標,隨後將此資訊傳送至操作系統。導電插塞626亦或另外可用於將導電層646及654連接至外部驅動電路。
根據此實施例,第一及第二導電層中之一者或兩者係基於文中所述之導電奈米線層。第一及第二塗層647及655之表面可各具有約10-1000Ω/□(更佳約10-500Ω/□)的表面電阻率。在光學上,該等頂部及底部面板可具有允許影像傳輸通過的高透射率(例如,>85%)。
藉由以下非限制性實例進一步闡釋用於形成文中所述之奈米結構(奈米線)及奈米結構層之各種實施例。
實例 實例1 銀奈米線之合成
根據(例如)Y. Sun,B. Gates,B. Mayers,& Y. Xia「Crystalline silver nanowires by soft solution processing」(Nanoletters 2(2):165-168,3002)中所述之「多元醇」方法,藉由在聚(乙烯吡咯啶酮)(PVP)之存在下溶解於乙二醇中之硝酸銀的還原反應來合成銀奈米線。共同待審及共同擁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1/766,552號中所述之改良的多元醇方法比該習知「多元醇」方法以更高產率產生更均勻的銀奈米線。此申請案係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所得奈米線主要具有約13μm至約17μm的長度及約34nm至約44nm的直徑。
實例2 導電奈米結構之塗料組合物之標準製法
用於沈積金屬奈米線之典型塗料組合物包含(以重量計)0.0025% 至0.1%的界面活性劑(例如,ZONYL® FSO-100的較佳範圍係0.0025%至0.05%)、0.02%至4%的黏度改質劑(例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的較佳範圍係0.02%至0.5%)、94.5%至99.0%的溶劑及0.05%至1.4%的金屬奈米線。
可根據該等奈米線之所需濃度(其係於基板上形成的最終導電薄膜之負荷密度之指數)來製備該塗料組合物。
可根據(例如)共同待審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1/504,822號中所述之方法,將該塗料組合物沈積於基板上。
如熟悉此項技術者所瞭解,可採用其他沈積技術,例如藉由狹窄通道計量之沉降流、模具流、斜面流、狹縫塗佈、凹版塗佈、微凹版塗佈、液滴塗佈、浸塗、狹縫模具式塗佈及類似方法。亦可使用印刷技術將墨水組合物以圖案或非圖案形式直接印刷至基板上。例如,可採用噴墨印刷、柔版印刷及絲網印刷。應進一步瞭解,該流體之黏度及剪切行為以及該等奈米線之間之相互作用可影響所沈積之奈米線之分佈及互連性。
製備導電奈米結構分散液樣品,其包含分散的如實例1中所製造之銀奈米線、界面活性劑(例如,Triton)及黏度改質劑(例如,低分子量HPMC)及水。最終分散液包括約0.4%的銀及0.4%的HPMC(以重量計)。此分散液(純或經稀釋)可直接與光散射材料(例如呈顆粒形式)組合使用以形成塗料溶液。或者,可將該分散液與光散射材料之分散液組合以形成塗料溶液。
實例3 貫穿厚熱塑性外塗層之ACF接點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4重量%銀奈米線、0.4%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1000rpm塗佈至2”潔淨玻 璃方片(Eagle XG)上,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14歐姆/平方的塗層。將PMMA(MW=120,000gm/mol)以5%、10%或15%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並各以500及1000rpm的旋轉速度塗佈30秒。使具有外塗層的樣品於50℃下乾燥90秒,隨後於140℃下烘烤10分鐘以移除該溶劑並使薄膜退火。烘烤後,該外塗層形成堅硬固體透明層。如藉由非接觸技術所測得,在施加該外塗層後,該薄層電阻無變化;然而,在施加該外塗層後,由於存在該外塗層而不再可能使探針與該導電層產生電接觸。藉由在玻璃(無奈米線層)上製備類似PMMA塗層並使用KLA Tencor AlphaStep表面輪廓儀測量厚度來測定在不同濃度/旋轉速度組合下的外塗層厚度。
使用Sony CP8016K-45AC各向異性導電黏著膠帶進行ACF黏結。該膠帶包含6μm直徑的固體鎳顆粒。黏結條件係182℃的峰值溫度、於該峰值溫度下的10秒黏結時間及3-6MPa的壓力(可在實驗間變化)。於未經圖案化的外塗層/奈米結構薄膜與具有80μm寬接觸墊(間距為140μm)的可撓性印刷電路(FPC)連接器之間形成黏結。該等接觸墊係鍍有Ni/Au的18μm厚銅。在此實例中,該等個別ACF顆粒組成「導電插塞」,且各接點之區域組成「接點區域」。
藉由使用萬用表測量該FPC上相鄰探針點之間的兩點電阻(源自該儀錶之電流通過一個接點進入該透明導電層,隨後經由另一接點流出該透明導電層),對該等黏結進行電特徵分析。所測電阻包括測試引線、FPC連接器、接點電阻及透明導體的電阻。針對不同樣品之兩點電阻的值係記錄於表1中。就0至900nm的外塗層厚度而言,該等兩點電阻皆小於10歐姆,且隨著外塗層厚度之增加,Rc增加極小。在1.8μm厚度下,該等兩點電阻大多數係在10至100歐姆之間,其中一些讀數係>1千歐姆;且在2.6μm厚度下,該等兩點電阻係大多數為幾百歐姆,其中又出現一些讀數>1千歐姆。該電阻在接觸墊5-6之間係 始終較高,因為該等接點間的距離較大;且針腳1-2及針腳2-3之間之始終較高電阻可指示位置2處的黏結頭或FPC存在異常(例如不均勻壓力)。
為嘗試改善與2.6μm厚外塗層的接觸,改變該等黏結條件。使用更高壓力(4或5MPa)並降低溫度斜升速度(自RT至黏結溫度),以在該ACF黏著劑固化之前提供在高於PMMA之玻璃轉化溫度下的更長時間間隔,從而給予ACF顆粒更多時間以移動通過該更厚外塗層並與該奈米結構層接觸。該等結果顯示可藉由改變製程條件進一步改良與更厚熱塑性外塗層的接觸。
實例4 貫穿厚熱塑性外塗層之AG膏接點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1重量%銀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750rpm塗佈至4”潔淨玻璃方片(Eagle XG)上,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約150歐姆/平方的塗層。將PMMA(MW=120,000gm/mol)以5%、7.5%、10%及15%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並各以各種旋轉速度塗佈30秒。使具有外塗層的樣品於50℃下乾燥90秒,隨後於 110℃下烘烤5分鐘以移除該溶劑並使該外塗層退火。如藉由非接觸技術所測得,在施加該外塗層後,該薄層電阻無變化;然而,在施加該外塗層後,由於存在該外塗層而不再可能使探針與該導電層形成電接觸。藉由在玻璃上製備類似PMMA塗層並使用KLA Tencor AlphaStep表面輪廓儀測量厚度來測定在不同濃度/旋轉速度組合下的外塗層厚度。
如下所述於該等經塗佈的基板上形成銀膏接點。所用膏糊係Toyobo DW-117H-41T05。印刷數對矩形Ag膏接點,其中個別接點之尺寸為1x2mm2、2x4mm2或4x8mm2。如圖10中所示,於各基板上印刷各尺寸的六個接點對(總計18對)。使用具有0.0005”濃稠乳液之不鏽鋼250目篩網進行絲網印刷。每對中兩個接點間的距離係與該對中之接點尺寸成比例地變化,且若該接點電阻係可忽略不計,則兩點電阻係主要來自奈米線層且與接觸墊尺寸無關。印刷後,將該等樣品於130℃的對流烘箱中烘烤30分鐘以使該銀膏固化並使其穿透該外塗層。在使該等樣品固化及冷卻後,測量所有相同尺寸接點對的電阻,且結果係顯示於表2中。該資料顯示可製造甚至貫穿2.5μm厚PMMA外塗層的電接點,且就最厚外塗層及最小接觸墊而言,接點電阻僅少量增加。
圖10顯示實例4之接觸墊分佈。該等小矩形係藉由絲網印刷沈積的銀膏墊。測量相鄰相同尺寸墊對的兩點電阻。數字指示接點「組」編號,該六組係複製物(相同尺寸墊及距離)。墊尺寸為4x8、2x4、1x2及0.5x1mm2。難以人工測量0.5x1mm2墊且未記錄數據。
該表的主要部分中的數值係兩點電阻(以歐姆計)。
實例5 貫穿厚未固化外塗層之接點,接著進行UV固化
製備包含0.1重量%銀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銀奈米線墨水。歷時60秒將該墨水以750rpm旋塗至2”潔淨鹼石灰玻璃方片上。旋塗後,使該奈米線層於50℃下乾燥90秒且隨後於140℃下烘烤90秒。製備由含於異丙醇及二丙酮醇之50:50混合物中之40重量%Addison Clearwave HC-5619[UV可固化丙烯酸系塗料]組成之外塗層塗料溶液。藉由旋塗將該外塗層以600rpm沈積於該奈米線層的頂部,歷時10秒。使該等含外塗層的樣品於50℃下乾燥4分鐘並於130℃下乾燥2分鐘。
在一比較例中,隨後藉由使該外塗層通過具有H-燈泡光源及20英尺/分鐘帶速的Fusion UV固化系統三次以使其固化。三次通過(UVA+UVB)後之總UV曝露量係約3.6J/cm2。固化後,該外塗層係透 明、乾燥及堅硬且可使用醇浸泡擦拭物強力擦拭而無破壞。將Toyobo DW-117H-41T05銀膏與二元酯以1.3:1的比例混合,且將該稀釋膏液滴手工施加至該UV固化外塗層的表面上(距離基板邊緣幾毫米)。該等個別液滴係彼此良好地分開且不相互物理接觸。然後,將該銀膏於對流烘箱中於130℃下烘烤30分鐘以使其固化。
在上述實例之本發明版本中,亦進行上述步驟,只是在施加該銀膏之後而非在此之前進行UV固化。換言之,將該銀膏施加至已經乾燥但尚未UV固化之外塗層的表面上。
就所有樣品而言,測得在塗佈及烘烤該等奈米線後的薄層電阻係約95-100歐姆/平方(藉由Delcom非接觸式薄層電阻儀測得)。在使該外塗層UV固化後,所有樣品的非接觸薄層電阻係增加至約130-140歐姆/平方。就藉由比較例之方法製得之樣品而言,所有的銀膏接點係彼此電隔離。此係由使銀膏接點對與探針接觸並測量電阻所證實。所有測試對的電阻係超出標度(無法測量)。相反地,就本發明實例而言,所有銀膏接點對係彼此電連接,其中典型的兩點電阻係160-180歐姆。由於該等接點在物理上係彼此分開,因此可推斷該等接點之間的電接觸係經由該奈米結構層(其與該等接點電連通)而發生。
本發明實例及比較例之樣品係各經破裂通過該等電接點中之一者,且於掃描電子顯微鏡中檢測橫截面。在該比較例中,可觀察到該銀膏係位於該外塗層之頂部且不與其中佈置有該奈米線層的基板表面物理接觸。在本發明實例中,可觀察到該銀膏已滲入外該外塗層及/或與其混合,且係與其中佈置有該奈米線層的基板表面物理接觸。
實例6 具有厚層壓覆蓋層之接點 實例6之透明導電薄膜之製法
如下所述來製備透明導電奈米結構層。該墨水組合物係0.1%Ag 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 Triton X100。將該墨水以500rpm旋塗至4”PET薄膜方片(125μm厚,無硬塗層)上。將該等薄膜膠黏至玻璃片上以用於旋塗。旋塗後,使該等樣品空氣乾燥5分鐘,隨後於100℃的烘箱中烘烤10分鐘。測量所有樣品的非接觸薄層電阻且該電阻係在90至100ohm/sq之間。
實例6a. 如圖11A中所示,將三個銀塗料接點(Pelco膠態銀)912手工施加至一個如上所製得的奈米線/PET薄膜910上。該接點直徑係在0.5-1cm之間。使該等接點於100℃的烘箱中乾燥30分鐘。隨後自該玻璃載體移除該薄膜。製備具有光透明黏著劑及保護膜之3”x5”PET薄膜片914。在該保護膜仍存在的情況下,使用刮鬍刀片於該薄膜中切割出三個方孔916(如圖11B中所示)。該等孔的尺寸係約5mm。隨後移除該保護膜,且使用橡膠輥將該含孔層壓覆蓋層層壓至該NW/PET薄膜上(如圖11C中所示)。先前施加的Ag塗料接點係完全經該層壓薄膜覆蓋。
層壓後,沿通過先前施加的Ag塗料接點(其在下文中稱作「埋入式接點」)的切割線918切割該薄膜。隨後施加其他Ag塗料接點(如圖11D中所示)。將該等接點分成如下群組:
第1組:Ag塗料係與該奈米線層之表面、該層壓薄膜之邊緣及該層壓薄膜之頂表面物理接觸。
第2組:Ag塗料係施加於該層壓薄膜中的方孔上,以使Ag塗料與經由該孔曝露的奈米線層的表面、該層壓薄膜中的孔之邊緣及該層壓薄膜之頂表面物理接觸。
第3組:施加至該層壓薄膜之表面上且遠離所有邊緣及孔。
第4組:施加至該層壓物/PET雙層之切割邊緣及該層壓層之相鄰頂表面,以使各Ag塗料沈積物包圍角落且與該邊緣及頂表面均接觸。接點4A、4C及4E係施加在該等「埋入式」Ag膏接點的位置,而 接點4B、4D及4F係施加在其中無埋入式Ag膏接點的位置。
在施加該等其他接點後,使該薄膜於70℃下乾燥15分鐘。隨後,使用萬用表及探針逐對測量接點1A與所有其他接點間的電阻。在所有情況下,該探針係與該層壓薄膜頂表面上而非邊緣或曝露奈米線層上的Ag塗料接觸。結果顯示第1組及第2組中的所有接點係相互電接觸且因此與該奈米結構層接觸;第3組中的接點係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隔離;及第4組中的邊緣接點與該奈米結構層電接觸或隔離,此分別取決於其等是否施加在與該等「埋入式」Ag塗料接點之一者相鄰的位置。
沈積在埋入式接點之相鄰位置的邊緣接點之電接觸之出現可具有兩個原因:1)該邊緣接點可與該埋入式接點之邊緣(其經由切割而曝露)直接電接觸;及/或2)該邊緣接點可經由該奈米線層與層壓薄膜之間的間隙(由該邊緣接點之有限厚度引起)與該奈米結構層直接接觸。為確定該第二機制是否可行,進行實例6b。
實例6b. 如圖12A中所示,將三個銀塗料接點(Pelco膠態銀)912手工施加至一個如上所製得的奈米線/PET薄膜910上。該接點直徑係在0.5-1cm之間。使該等接點於100℃的烘箱中乾燥30分鐘。亦將經黏著劑塗佈之PET窄條帶920施加至該薄膜之另一部分上。
隨後自該玻璃載體移除該薄膜。參照圖12B,製備具有光透明黏著劑及保護膜之3”x5”PET薄膜片914。在該保護膜仍存在的情況下,使用刮鬍刀片於該薄膜中切割出三個方孔916。該等孔的尺寸係約5mm。隨後移除該保護膜,且使用橡膠輥將該含孔層壓覆蓋層層壓至該NW/PET薄膜上(如圖12C中所示)。先前施加的Ag塗料接點係完全經該層壓薄膜覆蓋,且先前施加的PET/黏著劑條帶係經部分覆蓋。
層壓後,沿一條通過先前施加的Ag塗料接點(其在下文中稱作「埋入式接點」)的切割線918及通過該埋入式PET條帶(其在下文中將 稱作「埋入式間隔物」)的第二切割線922切割該薄膜。隨後如圖12D中所示施加其他Ag塗料接點。將該等接點分成如下群組:
第1組:與實例6a中之第4組類似的邊緣/表面接點。接點1A、1C及1E係施加在與該等埋入式間隔物相鄰的位置,而接點1B、1D及1F不與該等埋入式間隔物接觸。
第2組:如同實例6a。
第3組:如同實例6a。
第4組:如同實例6a。
在施加該等其他接點後,使該薄膜於70℃下乾燥15分鐘。隨後,使用萬用表及探針逐對測量接點2A與所有其他接點間的電阻。在所有情況下,該等探針係與該層壓薄膜頂表面上的Ag塗料接觸。第2、3及4組的結果係與實例6A相同。在第1組中,與該等埋入式間隔物相鄰的邊緣接點中之兩者係與該奈米結構層電接觸,而不與埋入式間隔物相鄰的邊緣接點均係電隔離。此指示電絕緣「埋入式間隔物」亦可允許Ag塗料與該奈米結構層之間形成電接觸,此可能係因為在樣品之邊緣於該奈米結構層與該層壓薄膜之間張開其中可流入該Ag塗料之間隙。
實例7 具有厚UV固化外塗層之邊緣接點
如下所述於透明導電奈米線薄膜上形成厚UV固化外塗層。初始薄膜(ClearOhm,Cambrios)具有130歐姆/平方的薄層電阻及130nm厚的UV固化外塗層。基板係125μm厚的PET。該130nm外塗層係足夠薄以便可製造電接點。如下所述在頂部塗佈另一厚UV固化外塗層。將該薄膜片膠黏至玻璃片上以用於旋塗。歷時10秒,將含於二丙酮醇/異丙醇之1:1混合物中之HC-5619之40重量%溶液以600rpm旋塗至該薄膜之頂部。隨後使該薄膜於50℃的熱板上乾燥1分鐘,於130℃的烘 箱中烘烤1分鐘,且隨後使用如實例3中所述之相同設備及方法使其UV固化。隨後藉由使用刮鬍刀片切除膠黏邊緣以自該玻璃載體移除該薄膜。
隨後,將銀塗料接點(Pelco膠態銀)施加至該樣品的邊緣(每個邊緣五個接點或總計20個邊緣接點)。如先前實例中所述,該等邊緣接點亦延伸至頂表面。亦將10個接點施加至遠離該等邊緣之該薄膜中心的外塗層的表面上。使用萬用表及探針測量接點對之間的電阻。發現所有邊緣接點係彼此電接觸,其中典型的兩探針電阻為500-700歐姆;且該等頂部接點係彼此或與該等邊緣接點中之任一者均無電接觸。由於所有接點係彼此物理隔離,因此可推斷所有該等邊緣接點係與該奈米線層電接觸且所有該等表面接點係均不與該奈米線層電接觸。
實例8 使用封端異氰酸酯之高黏著外塗層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15重量%銀奈米線、0.3%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1000rpm塗佈至5個4”×4”硬塗層PET基板上。使該等薄膜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約150歐姆/平方的塗層。使PMMA(MW=120,000gm/mol)以7.5%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且該等溶液另外包含相對於PMMA為0%、1%、2.5%、5%及10%的Desmodur BL3175A。歷時60秒將各Desmodur/PMMA/PGMEA組合以1000rpm旋塗至該等個別奈米線層上以產生約400nm厚度的外塗層。使該等樣品於50℃下乾燥90秒,隨後於110℃下烘烤最多15分鐘。對各樣品進行與ASTM 3359-02中所述者類似的膠帶測試。根據ASTM D 3359-02,使用交叉切割工具在樣品表面上形成垂直及水平平行割紋以製造交叉 影線圖案。隨後將壓力感應膠帶施加於該交叉影線圖案上並藉由使用鉛筆後端上的橡皮擦施加壓力以壓平該膠帶。然後,在等待90秒後,藉由以接近180°角的方式向後快速撕拉該膠帶來將其剝除。隨後,藉由顯微鏡檢查該薄膜表面以觀察是否已在測試中剝除該塗層的任何部分。若該塗層之某些部分被該膠帶移除,則該樣品「未通過」測試。若該刻痕塗層無任何部分被移除,則該樣品「通過」。包含0%、1%及2.5%Desmodur BL3175A(相對於PMMA)的樣品均未通過該膠帶測試,且包含5%及10%Desmodur BL3175A(相對於PMMA)的樣品通過該膠帶測試。此顯示當使用含量相對於PMMA超過5%的封端聚異氰酸酯時,黏著性係提高。
實例9 使用UV可固化樹脂之高黏著外塗層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1重量%銀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750rpm塗佈至4個4”×4”單面硬塗層PET基板(使用聚醯亞胺膠帶將基板膠黏至5”×5”鹼石灰玻璃上以用於旋塗,墨水塗層係在無硬塗層面上)上,歷時60秒。然後,使該薄膜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約150歐姆/平方的塗層。
使PMMA(MW=120,000gm/mol)以15重量%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使HC-5619(購自Addison Clearwave Coatings,Inc.)以15重量%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將該兩種溶液定量混合以獲得相對於PMMA包含10%、20%及80%HC-5619的溶液。該等最終摻合溶液之濃度為含於PGMEA中15重量%固體。
歷時60秒將各含於PGMEA中之HC-5619/PMMA溶液以1000rpm旋塗至先前經奈米線層塗佈之個別4”×4”單面硬塗層PET基板(如上文 段落中所述)上以形成具有約2μm厚度的外塗層。使該等樣品於50℃下乾燥90秒,且隨後於100℃下烘烤最多10分鐘。然後,使用安裝有H-燈泡(UVA+UVB劑量=1.6J/cm2)的Fusion UV系統(型號:DRS 120),藉由使該等樣品於氮氣罩下曝露至UV輻射來使其固化,以獲得非黏性交聯外塗層薄膜。
對各樣品進行與ASTM D 3359-02中所述者類似的膠帶測試。根據ASTM D 3359-02,使用交叉切割工具在樣品表面上形成垂直及水平平行割紋以製造交叉影線圖案。隨後將壓力感應膠帶施加於該交叉影線圖案上並藉由使用鉛筆後端上的橡皮擦施加壓力以壓平該膠帶。
然後,在等待90秒後,藉由以接近180°角的方式向後快速撕拉該膠帶來將其剝除。隨後,藉由顯微鏡檢查該薄膜表面以觀察是否已在測試中剝除該塗層的任何部分。若該塗層之某些部分被該膠帶移除,則該樣品「未通過」測試。若該刻痕塗層無任何部分被移除,則該樣品「通過」。相對於PMMA包含10%及20%HC-5619的樣品通過該膠帶測試且無塗層剝落,此顯示當在調配物中添加10-20%HC-5619時,PMMA外塗層的黏著性提高。相對於PMMA具有80%HC-5619的樣品未通過該膠帶測試。
實例10 使用三聚氰胺基交聯劑之高外塗層黏著性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1重量%銀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750rpm塗佈至2個4”×4”單面硬塗層PET基板(使用聚醯亞胺膠帶將基板膠黏至5”×5”鹼石灰玻璃上以用於旋塗,墨水塗層係在無硬塗層面上)上,歷時60秒。隨後使該薄膜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約150歐姆/平方的塗層。
使PMMA(MW=120,000gm/mol)以15重量%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使用供應態Cymel 327(含於異丁醇中之90重量%非揮發物)。定量添加Cymel 327以獲得相對於PMMA包含5%及10%Cymel 327的溶液。
歷時60秒將各含於PGMEA中之PMMA/Cymel 327溶液以1000rpm旋塗至先前經奈米線層塗佈之個別4”×4”單面硬塗層PET基板(如上文段落中所述)上,以形成具有約2μm厚度的外塗層。使該等樣品於50℃下乾燥90秒,於100℃下烘烤最多10分鐘且隨後於130℃下固化30分鐘。
對各樣品進行與ASTM D 3359-02中所述者類似的膠帶測試。根據ASTM D 3359-02,使用交叉切割工具在樣品表面上形成垂直及水平平行割紋以製造交叉影線圖案。隨後將壓力感應膠帶施加於該交叉影線圖案上並藉由使用鉛筆後端上的橡皮擦施加壓力以壓平該膠帶。
然後,在等待90秒後,藉由以接近180°角的方式向後快速撕拉該膠帶來將其剝除。隨後,藉由顯微鏡檢查該薄膜表面以觀察是否已在測試中剝除該塗層的任何部分。若該塗層之某些部分被該膠帶移除,則該樣品「未通過」測試。若該刻痕塗層無任何部分被移除,則該樣品「通過」。相對於PMMA包含5%及10%Cymer 327的樣品通過該膠帶測試且無塗層剝落,此顯示當在調配物中添加5-10%Cymer 327時,PMMA外塗層的黏著性提高。
實例11 具有良好接點電阻及高耐劃痕性之可回流厚外塗層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1重量%銀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750rpm塗佈至8個4”×4”單面硬塗層PET基板(使用聚醯亞胺膠帶將基板膠黏至5”×5”鹼石灰玻璃 上以用於旋塗,墨水塗層係在無硬塗層面上)上,歷時60秒。然後,使該薄膜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約150歐姆/平方的塗層。
使Dianal MB 2752(MW=17,000gm/mol)(購自Dianal America,Inc.)以15重量%的濃度溶解於PGMEA中。使用供應態Desmodur BL 3575(封端異氰酸酯交聯劑)(75重量%)。將Desmodur BL 3575定量添加至Dianal MB 2752溶液中以獲得相對於Dianal MB 2752包含30%及37.5% Desmodur BL 3575的溶液。
歷時60秒將各含於PGMEA中之Dianal MB 2752/Desmodur BL 3575溶液以500rpm旋塗至4個先前經奈米線層塗佈之個別4”×4”單面硬塗層PET基板(如實例10中所述)上,以形成具有約1.5μm厚度的外塗層。使該等樣品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00℃下烘烤最多10分鐘。使用各Dianal MB 2752/Desmodur BL 3575調配物之一個樣品來進行銀膏接點印刷,以在製備後立即測量定性接點電阻。
藉由在由上述方法製得之4”×4”薄膜上絲網印刷矩形圖案來測量定性接點電阻。該圖案包含4mm x 8mm、2mm x 4mm、1mm x 2mm及0.5mm x 1mm接點對且該圖案係經設計以使得當接點電阻為0時,4 x 8mm接點之間的總電阻係與2 x 4mm接點之間的總電阻相同,且依此類推。因此,若1 x 2mm接點的總電阻高於4 x 8mm接點的總電阻,則差異係由接點電阻引起。使用安裝有70計示硬度的橡膠擠壓器之Affiliated Manufacturers Inc.(ami)MSP-485絲網印刷機並利用Toyobo DW-117-41T05銀膏印刷該等接點。使用具有250網目尺寸的不鏽鋼篩進行印刷。印刷後,使該等樣品(包括該銀膏及Dianal MB 2752/Desmodur BL 3575塗層)於130℃下固化30分鐘。藉由使用Keithley system source meter(使用0.1mA電流及10V鉗位限制)來進行總電阻測量。使用萬用表測量最小接點(0.5 x 1mm)。
將各Dianal MB 2752/Desmodur BL 3575調配物之剩餘三個樣品儲存於櫃中的個別6” x 6”聚丙烯蚌殼式容器中。在儲存1.3週(216小時)、7週(1176小時)及27.1週(4560小時)後移出各調配物的一個樣品並使其經歷上述定性接點測量步驟。若該等調配物係不安定,則總測量電阻應增加,此指示頂層的接點電阻係增加。於絲網印刷前測量該等薄膜之實際薄層電阻以確定該等薄膜之薄層電阻不因儲存而增加。
如下表3及4中所示,於0、1.3、7及27.1週下測得之此等薄膜的定性接點電阻數據顯示總測量電阻無顯著差異。此外,針對不同接觸墊尺寸測得的總電阻未顯示自大接觸墊尺寸至小接觸墊尺寸出現任何顯著增加(數據顯示於下表中)。此指示該等薄膜在儲存時係相對安定(極少或無交聯反應發生)且可在銀膏印刷後固化。藉由使用經丙酮潤濕的實驗室擦拭物擦拭該等薄膜之表面來測試該等薄膜之固化且若該等薄膜未適當固化,則可容易擦掉該塗層。就所有薄膜(儲存不同時間)而言,在使用丙酮擦拭後,該塗層未被擦掉。
實例12 使用粉末塗料樹脂之具有良好接點電阻及高耐劃痕性之可回流厚外塗層
如下所述來製備具有熱塑性外塗層的透明導電層。製備包含0.1重量%銀奈米線、0.2%HPMC(Methocel K100)及250ppm界面活性劑(Triton X100)的墨水。藉由旋塗將該墨水以750rpm塗佈至2個3”×3”單面硬塗層PET基板(使用聚醯亞胺膠帶將基板膠黏至4”×4”鹼石灰玻璃上以用於旋塗,墨水塗層係在無硬塗層面上)上,歷時60秒。隨後使該薄膜於50℃下乾燥90秒,且於140℃下烘烤90秒,以形成薄層電阻為約150歐姆/平方的塗層。
將EPON 2002(基於雙酚A/表氯醇環氧樹脂的粉末塗料樹脂)(購自Momentive Specialty Chemicals Inc.)以15重量%的濃度溶解於二丙酮醇(DAA)中。將EPIKURE P 101(用於EPON 2002之咪唑基固化劑)以15重量%的濃度溶解於DAA中。將該兩種溶液混合在一起以獲得相對於EPON 2002包含5重量%EPIKURE P 101的調配物。
歷時60秒將該EPON 2002/EPIKURE P 101調配物以500rpm旋塗至2個先前經奈米線層塗佈之個別3”×3”單面硬塗層PET基板(如上文段落中所述)上,以形成具有約1.5μm厚度的外塗層。使該等樣品於 50℃下乾燥90秒,並於100℃下烘烤最多3分鐘以獲得非黏性薄膜。
將該等樣品切割成46mm x 56mm的尺寸且使用絲網印刷沿較小邊緣印刷兩個銀匯流條(3mm x 44mm)以用於電阻測量。使用安裝有70計示硬度的橡膠擠壓器之Affiliated Manufacturers Inc.(ami)MSP-485絲網印刷機並利用Toyobo DW-117-41T05銀膏來印刷該等匯流條。使用具有250網目尺寸的不鏽鋼篩進行印刷。印刷後,使該等樣品(包括該等EPON 2002/EPIKURE P 101塗層及銀膏)於130℃下固化30分鐘。使用萬用表測量該薄膜之總電阻並藉由使用經丙酮浸漬之濕實驗室擦拭物擦拭該塗層來測試該薄膜之固化。
針對該兩個樣品所測得之總電阻係156.8歐姆及151.6歐姆且在用丙酮浸漬實驗室擦拭物擦拭後未觀察到擦除外塗層。此指示該未固化外塗層於薄膜處理(塗佈、乾燥、銀膏印刷)期間係安定且可使極厚外塗層具有極低接點電阻,其可在銀膏固化步驟期間進一步固化以獲得機械堅固性薄膜。
對實例11及12中所製得之薄膜進行耐劃痕測試。使用Elcometer 3086電動鉛筆硬度測試儀測量耐劃痕性。藉由以下ASTM方法評定硬度:ASTM D3363(根據自柔軟至堅硬的硬度標度:2B、B、HB、F、H、2H、3H及4H)。該鉛筆硬度標度係B至2H。結果係顯示於表5中。
可組合上述各種實施例以提供其他實施例。本說明書中所引用及/或申請案資料單(Application Data Sheet)中所列示之所有美國專利 案、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美國專利申請案、外國專利案、外國專利申請案及非專利公開案係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若需要使用各個專利案、申請案及公開案之概念,則可修改該等實施例之態樣以提供其他實施例。
可根據以上詳細描述對該等實施例進行此等及其他改變。通常,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術語不應被理解為將該等申請專利範圍限制於本說明書及該等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揭示之具體實施例,而係應被理解為包括所有可能的實施例及該等申請專利範圍所有權具有的等效物之全部範圍。因此,該等申請專利範圍係不受本揭示內容限制。
102‧‧‧塗層
110‧‧‧奈米結構層
202‧‧‧導電接點
504‧‧‧狹縫模具式塗佈頭
506‧‧‧導電插塞施加器
508‧‧‧乾燥器
510‧‧‧UV固化燈
700‧‧‧導電插塞形成系統

Claims (43)

  1. 一種層結構,其包含: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奈米結構層,該奈米結構層包含複數個奈米結構;及具有相對的內及外表面之塗層,該塗層之內表面係上覆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該塗層具有自該塗層之內表面延伸至該塗層之外表面之導電插塞,該導電插塞係經組態以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
  2. 如請求項1之層結構,其中該塗層具有複數個導電插塞且其中該等導電插塞在該塗層中係呈隨機分佈或圖案化分佈中之一者。
  3.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層結構,其中該導電插塞之部分係超出該塗層之第二表面。
  4.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層結構,其中該塗層包括接點區域且在該接點區域內形成該導電插塞。
  5. 如請求項4之層結構,其中該塗層包括複數個接點區域且在各接點區域內形成複數個導電插塞。
  6. 如請求項5之層結構,其中該接點區域係大於1mm2
  7.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層結構,其中該導電插塞係包含銀、銅、石墨及碳中之至少一者之膏糊或環氧樹脂。
  8.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層結構,其中該導電插塞包括一或多種奈米顆粒。
  9.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層結構,其另外包含緊鄰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一表面之偏光板。
  10.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層結構,其中該塗層之內表面係黏附至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
  11. 如請求項10之層結構,其中該塗層包括可回流聚合物。
  12. 如請求項11之層結構,其中該可回流聚合物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之粉末塗料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羥基官能單體、羧酸官能單體、胺單體及環氧單體之共聚物。
  13. 如請求項11之層結構,其中該塗層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UV可固化樹脂、封端異氰酸酯及三聚氰胺基交聯劑組成之群之材料。
  14. 如請求項11之層結構,其中該可回流外塗層係包含由下式表示之丙烯酸酯單體之聚合物或共聚物: 其中,R1係氫或烷基;L係直接鍵、伸烷基鏈或環氧烷鏈;R2係氫、羥基、胺基(包括單-、二取代胺基)、縮水甘油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
  15. 一種顯示器,其包含: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奈米結構層,該奈米結構層包含複數個奈米結構;具有相對的內及外表面之塗層,該塗層之內表面係上覆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該塗層中具有導電插塞,該導電插塞具有經組態以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第一末端及自該塗層曝露之第二末端;及緊鄰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一表面之基板。
  16. 如請求項15之顯示器,其中該導電插塞包括一或多種奈米顆粒。
  17. 如請求項15至16中任一項之顯示器,其中該導電插塞之第二末端係超出該塗層之第二表面。
  18. 如請求項15至16中任一項之顯示器,其另外包含複數個導電插塞。
  19. 如請求項18之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插塞在該塗層中係呈隨機分佈或圖案化分佈中之一者。
  20. 如請求項15至16中任一項之顯示器,其中該塗層另外包含一或多個接點區域,且其中複數個導電插塞係位於各接點區域內。
  21. 如請求項15至16中任一項之顯示器,其中該塗層之第一表面係黏附至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
  22. 如請求項21之顯示器,其中該塗層包括可回流聚合物。
  23. 如請求項22之顯示器,其中該塗層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UV可固化樹脂、封端異氰酸酯及三聚氰胺基交聯劑組成之群之材料。
  24. 一種層結構,其包含: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及第一及第二側表面之奈米結構層,該奈米結構層包含複數個奈米結構;具有相對的內表面及外表面之塗層,該塗層之內表面係上覆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及緊鄰該塗層之第一側表面之導電接點,該導電接點具有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表面。
  25. 如請求項24之層結構,其中該表面係該導電接點之底表面,且該導電接點之底表面係位於該奈米結構層之第二表面上。
  26. 一種形成結構之方法,該結構包括具有表面之奈米結構層,該奈米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結構,該方法包括:於該奈米結構層之表面上形成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塗層; 於該塗層中形成空隙,該空隙係自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表面;及使用導電材料至少部分填充該空隙。
  27. 如請求項26之方法,其中於該塗層中形成空隙包括於該塗層中形成複數個空隙,且其中該複數個空隙係呈隨機分佈或圖案化分佈中之一者。
  28. 如請求項26至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空隙係完全經導電材料填充。
  29. 如請求項26至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用導電材料填充該空隙包括使用包含銀、銅、石墨及碳中之至少一者之膏糊或環氧樹脂填充該空隙。
  30. 如請求項26至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形成該塗層包括經由濕式沈積法沈積該塗層,且其中該等空隙因該塗層之去濕而形成。
  31. 如請求項26至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形成該塗層包括經由印刷方法沈積該塗層。
  32. 如請求項26至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形成該塗層包括使用可移除顆粒形成該塗層,且其中於塗層中形成空隙包括移除該可移除顆粒。
  33. 如請求項32之方法,其中移除該可移除顆粒包括使該可移除顆粒溶解於溶液中。
  34. 一種形成層結構之方法,該層結構包括具有表面之奈米結構層,該奈米結構層包含複數個奈米結構,該方法包括:於該奈米結構層之表面上形成具有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之塗層;將一或多個導電插塞沈積至該塗層中,該一或多個導電插塞 各具有經組態以與該奈米結構層電連通之第一部分及自該塗層曝露之第二部分;及使該塗層硬化。
  35. 如請求項34之方法,其中使該塗層硬化包括使該塗層曝露於熱能、可見光線及紫外光線中之至少一者。
  36. 如請求項34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導電插塞各包括一或多種奈米顆粒。
  37. 如請求項34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將該一或多個導電插塞沈積至該塗層中之前使該塗層硬化。
  38. 如請求項34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另外包括在將該一或多個導電插塞沈積至該塗層中之前使該塗層回流,其中使該塗層回流包括使該塗層曝露於熱及溶劑中之至少一者。
  39. 如請求項34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另外包括在將該一或多個導電插塞沈積至該塗層中之前使該塗層回流,其中使該塗層回流包括使該一或多個導電插塞曝露於熱及溶劑中之至少一者。
  40. 如請求項34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塗層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之粉末塗料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羥基官能單體、羧酸官能單體、胺單體及環氧單體之共聚物。
  41. 如請求項40之方法,其中該塗層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UV可固化樹脂、封端異氰酸酯及三聚氰胺基交聯劑組成之群之材料。
  42. 如請求項34之方法,其另外包括在形成塗層之後及在將該電接點沈積至該塗層中之前將該層結構儲存最多27週。
  43. 如請求項34之方法,其中使該塗層硬化包括使該塗層硬化至最高2H的鉛筆硬度。
TW102110987A 2012-03-29 2013-03-27 層結構之電接點 TWI647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17581P 2012-03-29 2012-03-29
US61/617,581 2012-03-29
US13/839,689 US9490048B2 (en) 2012-03-29 2013-03-15 Electrical contacts in layered structures
US13/839,689 2013-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8809A true TW201348809A (zh) 2013-12-01
TWI647516B TWI647516B (zh) 2019-01-11

Family

ID=48096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0987A TWI647516B (zh) 2012-03-29 2013-03-27 層結構之電接點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3) US9490048B2 (zh)
EP (2) EP2830990B1 (zh)
JP (2) JP2015524072A (zh)
KR (2) KR102035147B1 (zh)
CN (1) CN104411621B (zh)
HK (1) HK1206324A1 (zh)
SG (1) SG11201406017TA (zh)
TW (1) TWI647516B (zh)
WO (1) WO201314887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19729A1 (en) * 2012-06-01 2013-12-05 Nuovo Film Inc. Low Haz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9925616B2 (en) * 2013-12-23 2018-03-2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Method for fusing nanowire junctions in conductive films
JP2015176766A (ja) * 2014-03-14 2015-10-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723900B2 (en) * 2014-10-21 2020-07-28 Lg Chem, Ltd. UV curable ink for inkje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ezel using the same, a bezel pattern using the same method and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the bezel pattern
US9461114B2 (en) 2014-12-05 2016-10-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structures for suppression of parasitic bipolar effect in stacked nanosheet FET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2369089B1 (ko) * 2015-04-17 2022-03-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가요성 표시 장치
KR102316212B1 (ko) * 2015-04-30 2021-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139693B2 (en) 2015-06-19 2018-11-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napti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05224153A (zh) * 2015-08-31 2016-0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的电学性能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CN105478995B (zh) * 2015-09-14 2017-10-24 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加工键盘触点的方法
US10521053B2 (en) 2015-09-16 2019-12-3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vercoated patterned conductive layer and methods
JP6925102B2 (ja) * 2015-09-30 2021-08-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2587954B1 (ko) 2015-10-26 2023-10-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나노 패턴 기판을 포함하는 전도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457246B1 (ko) 2016-01-12 2022-10-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457248B1 (ko) * 2016-01-12 2022-10-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238223B1 (ko) * 2018-08-28 2021-04-09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비등방성 접착 고분자를 이용한 디웨팅 유도 플립-칩 본딩 방법
KR102102548B1 (ko) * 2018-12-11 2020-04-21 주식회사 네이션스 투명 전기 차폐층을 구비한 기판, 및 투명 전기 차폐층을 구비한 터치 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CN113302555A (zh) * 2018-12-27 2021-08-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转印材料、附有图案的基板的制造方法、层叠体及触控面板
WO2020139905A1 (en) * 2018-12-27 2020-07-02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Silver nanowir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WO2020205904A1 (en) * 2019-04-03 2020-10-08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Thi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
CN110429202A (zh) * 2019-07-18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oled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智能穿戴设备
JP2020121563A (ja) * 2020-04-07 2020-08-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13934311A (zh) * 2020-06-29 2022-01-14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11029772B1 (en) * 2020-07-21 2021-06-08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minated structure including a first conductive film and first adhesive layer disposed on the first conductive film and touch panel
CN114167655A (zh) * 2020-09-11 2022-03-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6273760B (zh) * 2022-09-07 2024-02-23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一种导电传感器涂布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6283B2 (ja) * 1995-08-17 2003-1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板平坦化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基板の平坦化方法
JPH0980423A (ja) * 1995-09-18 1997-03-28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3666955B2 (ja) * 1995-10-03 2005-06-29 日本メ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可撓性回路基板の製造法
US5650199A (en) * 1995-11-22 1997-07-22 Aem, Inc. Method of making a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with inter-layer conductor connection utilizing a conductive via forming ink
US6270601B1 (en) * 1998-11-02 2001-08-07 Coorstek,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filled vias in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4345153B2 (ja) * 1999-09-27 2009-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440837B1 (en) * 2000-07-14 2002-08-27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contact structure in a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651800B2 (ja) * 2000-10-24 2011-03-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層間絶縁膜用ネガ型感光性熱硬化性転写材料、層間絶縁膜の形成方法、ハイアパーチャー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440842B1 (en) * 2001-02-02 2002-08-27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a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 by patterning a sacrificial layer to define the plug portions of the structure
US7956525B2 (en) 2003-05-16 2011-06-07 Nanomix, Inc. Flexible nanostructure electronic devices
US8518304B1 (en) * 2003-03-31 2013-08-27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ano-structure enhancements for anisotropic conductive material and thermal interposers
KR101084962B1 (ko) * 2003-04-25 2011-11-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하전 빔을 사용한 액적 토출장치 및 상기 장치를 사용한패턴의 제작 방법
US20060172061A1 (en) * 2003-06-05 2006-08-03 Toshimi Kohmur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bstrate fabrication
JP5196703B2 (ja) * 2004-01-15 2013-05-1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接着フィルム
JP4754841B2 (ja) * 2004-02-13 2011-08-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US20050196707A1 (en) 2004-03-02 2005-09-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tterned conductive coatings
JP2006178426A (ja) * 2004-11-24 2006-07-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657944B1 (ko) * 2005-01-12 2006-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상전이 램 동작 방법
US7408263B2 (en) * 2005-05-03 2008-08-05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Anisotropic conductive coating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JP4345710B2 (ja) * 2005-05-11 2009-10-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膜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SG150514A1 (en) * 2005-08-12 2009-03-30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Nanowires-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JP2007123870A (ja) * 2005-09-29 2007-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平板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82302B1 (ko) * 2005-12-08 2012-09-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200724991A (en) * 2005-12-29 2007-07-01 Ind Tech Res Inst Active array color filte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7607684B2 (en) * 2006-03-20 2009-10-27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inflatable curtain deployment ramp into vehicle body trim
ATE486298T1 (de) * 2006-05-19 2010-11-15 Sharp Kk Anzeigevorrichtung
TWI397446B (zh) 2006-06-21 2013-06-01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控制奈米結構形成及形狀之方法
US8785939B2 (en) 2006-07-17 2014-07-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nanostructure-film pixel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611985B2 (en) * 2006-09-20 2009-11-03 Intel Corporation Formation of holes in substrates using dewetting coatings
EP3595016A1 (en) * 2006-10-12 2020-01-15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Nanowir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m
KR101354434B1 (ko) * 2007-03-29 2014-01-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8018563B2 (en) 2007-04-20 2011-09-13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omposite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7727886B2 (en) * 2007-06-29 2010-06-01 Intel Corporation Forming vias using sacrificial material
US7785494B2 (en) * 2007-08-03 2010-08-31 Teamchem Company Anisotropic conductive material
KR101478540B1 (ko) 2007-09-17 2015-01-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트랜지스터의 채널로 나노 물질을 이용하는 바이오 센서 및그 제조 방법
CN101458601B (zh) * 2007-12-14 2012-03-14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2009223110A (ja) * 2008-03-18 2009-10-0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電気化学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06198B1 (ko) 2008-04-16 2011-01-12 ㈜비엔컴 블루투스를 이용한 핸즈프리 시스템
JP5195001B2 (ja) * 2008-05-07 2013-05-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回路基板、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回路基板、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88413A (ja) * 2008-05-28 2009-12-1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400287B1 (ko) * 2008-06-17 2014-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나노 와이어를 이용한 터치 패널
JP2012507872A (ja) 2008-10-30 2012-03-29 フェイ プーン、ハク ハイブリッド透明導電性電極
JP5375058B2 (ja) * 2008-12-08 2013-12-2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44850A (ja) * 2009-04-06 2010-10-28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US20110024159A1 (en) * 2009-05-05 2011-02-03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Reliable and durable conductive films comprising metal nanostructures
US20120070614A1 (en) * 2009-05-21 2012-03-22 Hiroshi Takahashi Anti-newton-ring film and touch panel
CN101572292B (zh) * 2009-06-12 2010-10-27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相变和阻变合二为一实现多态存储的存储器单元及方法
JP2011023558A (ja) * 2009-07-16 2011-02-03 Sharp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JP5434510B2 (ja) * 2009-11-17 2014-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路基板、画像表示装置、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1078170A1 (ja) 2009-12-25 2011-06-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体、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太陽電池
JP5534174B2 (ja) * 2010-01-21 2014-06-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部材、並びに、上記タッチパネル部材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1228243A (ja) * 2010-03-31 2011-11-10 Fujifilm Corp 導電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体、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太陽電池
JP2012033466A (ja) * 2010-07-02 2012-02-16 Fujifilm Corp 導電層転写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WO2012040637A2 (en) 2010-09-24 2012-03-2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anowire-polymer composite electro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90048B2 (en) 2016-11-08
KR102035147B1 (ko) 2019-10-22
TWI647516B (zh) 2019-01-11
US10324352B2 (en) 2019-06-18
CN104411621A (zh) 2015-03-11
WO2013148879A3 (en) 2013-11-21
US20190258128A1 (en) 2019-08-22
WO2013148879A2 (en) 2013-10-03
EP2830990B1 (en) 2018-06-06
KR20150003232A (ko) 2015-01-08
CN104411621B (zh) 2017-10-27
KR102128035B1 (ko) 2020-06-30
HK1206324A1 (zh) 2016-01-08
JP2018128670A (ja) 2018-08-16
KR20190121395A (ko) 2019-10-25
EP2830990A2 (en) 2015-02-04
JP2015524072A (ja) 2015-08-20
US20130273315A1 (en) 2013-10-17
US20170031225A1 (en) 2017-02-02
SG11201406017TA (en) 2014-10-30
EP3388388A1 (en) 2018-10-17
US10852614B2 (en)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2614B2 (en) Method of forming electrical contacts in layered structures
US10057991B2 (en) Electrical contacts in layered structures
US20200148904A1 (en) Photosensitive ink compositions an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KR102460116B1 (ko) 투명 코팅 및 투명 전도성 필름을 위한 특성 향상 충진제
JP6644684B2 (ja) 金属ナノワイヤおよびポリマーバインダーを主成分とする透明導電性コーティング、その溶液処理、およびパターン化方法
KR101362863B1 (ko) 투명 도전층 패턴의 형성 방법
JP5093302B2 (ja) 電磁波シール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60036571A (ko) 패턴화된 나노와이어 투명 전도체들에 대한 전자 컴포넌트들의 본딩
CN103050170A (zh) 各向异性导电膜片及其制作方法
KR20130107219A (ko) 투명 도전막 형성에 사용할 수 있는 도막 형성용 조성물
KR100932088B1 (ko) 투명 도전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4635421B2 (ja) 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膜の形成方法
CN103443749A (zh) 具有导电聚合物电极层的透明电极膜
JP2015201023A (ja)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と、このパタ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透明タッチパネル
KR102000956B1 (ko) 도전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도전 필름
JP4666961B2 (ja) 透明導電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及び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
JP2019008291A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スペーサ組成物、接続構造体及び表示素子
JP2011253852A (ja) 電磁波シールド材、複合化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