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8770A - 座椅式按摩器 - Google Patents

座椅式按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8770A
TW201338770A TW101136220A TW101136220A TW201338770A TW 201338770 A TW201338770 A TW 201338770A TW 101136220 A TW101136220 A TW 101136220A TW 101136220 A TW101136220 A TW 101136220A TW 201338770 A TW201338770 A TW 2013387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member
backrest
seat
end side
backres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6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84950B (zh
Inventor
Tetsuya Ishikawa
Shinsaku Shimizu
Original Assignee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 filed Critical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
Publication of TW201338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8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9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0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adjustable in he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0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 A47C7/506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0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 A47C7/506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 A47C7/5066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by rotation
    • A47C7/5068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by rotation actuated by link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H7/007Knead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01Constructive details
    • A61H2201/0119Support for the device
    • A61H2201/0138Support for the device incorporated in furniture
    • A61H2201/0149Seat or ch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01Constructive details
    • A61H2201/0161Size reducing arrangements when not in use, for stowing or transpo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2Driving means
    • A61H2201/1207Driving means with electric or magnetic drive
    • A61H2201/1215Rotary dr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02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kind of interface, e.g. head rest, knee support or lumbar support
    • A61H2201/1623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02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kind of interface, e.g. head rest, knee support or lumbar support
    • A61H2201/164Feet or leg, e.g. ped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02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kind of interface, e.g. head rest, knee support or lumbar support
    • A61H2201/1654Layer between the skin and massage elements, e.g. fluid or bal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57Movement of interface, i.e. force application means
    • A61H2201/1664Movement of interface, i.e. force application means linear
    • A61H2201/1669Movement of interface, i.e. force application means linear moving along the body in a reciprocating mann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0Devices f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8Trunk
    • A61H2205/081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0Devices f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10Leg
    • A61H2205/106Leg for the lower le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3/00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e.g. using supersonic vibration; Suction-vibration massage; Massage with moving diaphragms
    • A61H23/006Percussion or tapping massa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3/00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e.g. using supersonic vibration; Suction-vibration massage; Massage with moving diaphragms
    • A61H23/02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e.g. using supersonic vibration; Suction-vibration massage; Massage with moving diaphragms with electric or magnetic driv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座椅式按摩器是靠背部的高度低的座椅式按摩器,其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的姿勢便能夠施加充分的按摩效果;本發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具有:座部(2);底座(8),其在地面上支承該座部(2);靠背部(3),其配置在座部(2)的後部並被設置成能夠支承使用者的背部;按摩部(6),其內裝在靠背部(3)中並對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進行按摩動作;並且設有升降機構(15),其中,該升降機構(15)在靠背部(3)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2)的下方的收容位置與靠背部(3)的下側移動至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突出位置之間,以上下方向轉換自如的方式調整靠背部(3)的高度。

Description

座椅式按摩器
本發明是有關座椅式按摩器。
座椅式按摩器,存在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座椅式按摩器。該座椅式按摩器具備使用者能夠就座的座部,且在該座部的後部設有靠背部,並且,在該靠背部中設有按摩使用者的背部的按摩機構。
但是,在座椅式按摩器中,存在靠背部的高度較低地設定的被稱為“迷你沙發型(扶手沙發型)”的按摩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座椅式按摩器也可以認為是屬於該形式的座椅式按摩器。這樣的靠背部低的“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由於可設計性高,因而呈討人喜歡的趨勢,但是,由於與普通椅子相比靠背部的高度低,因而具有某種缺點。
即,在“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中,在對背部中位於高位置的肩部等進行按摩時,存在按摩球等達不到肩膀的高度從而無法進行充分的按摩的可能性。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座椅式按摩器也具有同樣的問題。
因此,在專利文獻1的座椅式按摩器中,藉由使座部向前移動而改變就座於座部上的使用者的姿勢,從而能夠對肩膀等進行按摩。也就是說,在該座椅式按摩器中,構成為使座部向前水準地滑動而使就座於座部上的使用者的 臀部向前挪動。這樣,當以將靠背部固定的方式使臀部的位置向前移動時,使用者的姿勢成為向後稍微傾倒的傾斜狀態,由於與姿勢傾倒相對應而肩膀的位置變低,因此,即使不使靠背部移動等也能夠按摩使用者的肩膀。
專利文獻1:日本公報、特開2011-250934號
在專利文獻1的座椅式按摩器中,藉由使座部向前滑動而使使用者的姿勢變為向後傾倒這樣的姿勢,由此能夠對肩膀進行按摩。
但是,向後傾倒的姿勢對於使用者來說並不穩定,採取如此不合理的姿勢也會對使用者強加大的負擔。因此,即使是專利文獻1那樣的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也期望能夠以不會對使用者施加負擔這樣的姿勢進行按摩。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問題而作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是靠背部的高度低的椅子形式,也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的姿勢便能夠施加充分的按摩效果的座椅式按摩器。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中採取以下的技術方法。
即,本發明的座椅式按摩器具有:座部;底座,其在地面上支承該座部;靠背部,其配置在上述座部的後部並被設置成能夠支承使用者的背部;按摩部,其內裝在上述靠背部中並對就座於座部上的使用者進行按摩動作;本發明的座椅式按摩器的特徵在於,設有升降機構,其中,上 述升降機構在上述靠背部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的下方的收容位置與靠背部的下側移動至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突出位置之間,以上下方向轉換自如的方式調整上述靠背部的高度。
較佳是上述突出位置包括第一突出位置和第二突出位置,其中,上述第一突出位置是上述靠背部突出至上方的位置,上述第二突出位置是上述靠背部相比該第一突出位置進一步向後傾斜的位置;上述升降機構被構成為:使上述靠背部在收容位置與第一突出位置之間沿上下方向移動,並且使上述靠背部在第一突出位置與第二突出位置之間沿前後方向移動。
較佳是上述升降機構具有升降連桿構件和連桿驅動部;其中,上述升降連桿構件的一端側相對於上述底座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連接,並且上述升降連桿構件的另一端側連接在靠背部的下端部上;上述連桿驅動部的末端側連接在上述底座上,並且,設置在上述連桿驅動部的前端側的移動體連接在上述升降連桿構件的中途側,藉由使前端側的移動體以靠近或遠離末端側的方式移動而使上述升降連桿構件繞橫軸擺動。
較佳是上述升降連桿構件是將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組合成略L字狀而形成,其中,上述第一構件相對於上述底座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進行連接,上述第二構件相對於上述靠背部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進行連接,並且,上述第二構件被設置成在上述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與地 面略平行。
較佳是在上述座部的下側收容有按摩使用者的腳部的放腳架部,在上述放腳架部與底座之間設有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並且,在上述升降連桿構件與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之間設有連動機構,其中,上述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將放腳架部相對於上述底座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加以連接,上述連動機構與升降連桿構件的擺動相連動而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進行擺動。
較佳是上述連動機構具備擺動量調整構件,其中,上述擺動量調整構件將使上述靠背部移動的升降連桿構件的擺動量變為使上述放腳架部移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的擺動量並進行傳遞。
較佳是在上述靠背部的側面形成有沿該靠背部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細長的導向槽,在上述底座上形成有支承上述靠背部的靠背支架,並且在上述靠背支架的前端設有姿勢保持部,其中,上述姿勢保持部藉由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上述靠背部的導向槽中而保持上述靠背部的升降中的姿勢。
較佳是在上述座部的左右兩側設有扶手部,並且,在上述收容位置上,上述靠背部的上端與扶手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略相同。
根據本發明的座椅式按摩器,即使是靠背部的高度低 的椅子形式(迷你沙發型),也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姿勢便能夠施加充分的按摩效果。
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A~圖8顯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特別是,圖1A~圖1B、圖2A~圖2C顯示座椅式按摩器1的外觀的立體圖和側視圖。圖3~圖8是內部結構的示意圖。需要說明的是,存在各圖中為了便於說明而將結構的一部分省略進行描繪的情況。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6~圖8的左右方向稱為說明座椅式按摩器1時的“前後方向”,將圖6~圖8的上下方向稱為說明座椅式按摩器1時的“上下方向”。將圖6~圖8的貫穿紙面的方向稱為說明座椅式按摩器1時的“左右方向或寬度方向”。這些方向與由坐在座椅式按摩器1上的使用者看的方向一致。
首先,如圖1A所示,該座椅式按摩器1具有座部2和設置在該座部2的後部的靠背部3。另外,在座部2的下側收容有按摩使用者下肢的放腳架(foot rest)部4,在座部2的左右兩側設有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放置胳膊肘的扶手部5。
觀察從圖1A向圖1B的變化或從圖2A向圖2C的變化可知,上述靠背部3構成為:從該靠背部3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2下側的收容位置朝向設置在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第一突出位置(靠背部3突出至上方的位置)向上大幅移動,接著,朝向位於第一突出位置的後方的第二突出位置(靠背部3相比第一突出位置進一步向後傾斜的位置)向後大幅移動。另外,如虛線所圖示,在靠背部3中內裝有按摩使用者的背部或腰部的按摩部6。
另外,隨著靠背部3向上伸出(上升),放腳架部4也從座部2的下側(收容位置)向前伸出並移動至突出位置(使用位置)。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在放腳架部4中也內裝有按摩使用者下肢的腳部按摩部。
接著,對構成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座部2、靠背部3、放腳架部4以及扶手部5詳細地進行說明。
座部2是具有足夠從下方支承就座使用者的臀部的面積的長方形構件,並且使用具有緩衝性的材料形成。如圖3所示,在座部2的底部設有底座8,該底座8相對於地面支承座部2以使座部2位於地面的上方。
如圖3~圖5所示,底座8藉由將多根金屬管材或金屬角材等相互組合而被構成為櫓狀(tower-like)。底座8是相對於地面支承座椅式按摩器1的全部重量的構件,其不僅僅支承上述座部2,還支承放腳架部4或靠背部3的重量以及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體重。
底座8具有:四根支撐架9,其以下端側與地面接觸的方式朝上下方向豎立;上部框架10,其以將支撐架9彼此的上端加以連接並固定的方式沿水準方向架設;下部框架11,其以將支撐架9彼此的下端加以連接並固定的方式在上部框架10的下側沿水準方向架設。
支撐架9與座部2的四角、換言之與座部2的左前、右前、左後、右後拐角相對應地分別各設有一根,總計設有四根。上部框架10是水準地架設在左右相鄰或前後相鄰的支撐架9之間的橫帶狀構件,並且上部框架10將支撐架9彼此的上端加以連接。在該上部框架10上載置有上述座部2。
另外,與上部框架10同樣地,下部框架11也是水準地架設在左右相鄰或前後相鄰的支撐架9之間的橫帶狀構件,並且下部框架11將支撐架9彼此的下端加以連接。另外,在該支撐架9的下端側設有能夠防止按摩器相對於地面滑動的防滑構件12。
如上所述,支撐架9、上部框架10以及下部框架11均是前後、左右以及上下分離而配置,在這些框架之間存在足夠收容構件的空間。因此,如此形成於底座8內部的空間被利用於收容放腳架部4。
在上述座部2的左右兩側,左右設有一對能夠放置就座使用者的胳膊肘的扶手部5。該扶手部5是以其板面朝向左右的方式被設置成豎立狀的板狀構件,該扶手部5的上端面被形成為略平面狀以能夠放置使用者的胳膊肘。在 該扶手部5的寬度方向的內側面上,也可以設有對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腰或大腿等進行揉捏或拍打、或者振動等按摩動作的按摩部。
靠背部3是具有足夠支承使用者的脊背的面積且在正視時呈略長方形的構件,在圖示例子中,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與座部2大致相同的寬度。另外,靠背部3為了能夠支承使用者上半身的體重(重量)而較厚地形成。
該靠背部3的內部設有:靠背架14,其是將金屬管材等加以組合而形成,以能夠與座部2同樣地支承倚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重量;緩衝材料,其藉由該靠背架14而被支承;按摩部6,其對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背部至腰部進行揉捏或拍打、或者振動等的按摩動作。
如圖1A所示,在不對使用者的背部進行按摩時(靠背部3位於收容位置時),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靠背部3的上端位於與扶手部5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處。也就是說,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外觀類似於靠背部3的上端位於與扶手部5的上表面完全相同的高度處、或者位於比扶手部5的上表面稍高的位置處這樣的椅子、例如可設計性高的沙發或者無腿靠椅等。
在本說明書中,將具有這樣的外觀的椅子稱為“迷你沙發型”。因此,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可以認為是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
當欲使用這樣的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來按摩使用者的背部、尤其是肩膀時,存在按摩部的高度達不到肩 膀的情況。為了避免該不良情況,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使靠背部3上下升降。
也就是說,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特徵在於,設有升降機構15,其中,上述升降機構15在靠背部3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2的下方的收容位置(參照圖6)與靠背部3的下側移動至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突出位置之間,以上下方向轉換自如的方式調整靠背部3的高度。
突出位置包括第一突出位置(參照圖7)和第二突出位置(參照圖8),其中,上述第一突出位置是靠背部3突出至上方的位置,上述第二突出位置是在維持該第一突出位置的突出狀態的同時靠背部3向後傾斜(reclining)的位置。
在設有這樣的升降機構15的情況下,即使在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中,在對背部進行按摩施術時使靠背部3突出,由此也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的姿勢便能夠對使用者施加充分的按摩效果。
接下來,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所設置的升降機構15進行說明。
如圖3~圖5所示,升降機構15具備升降連桿構件16和連桿驅動部17,其中,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使靠背部3相對於上述底座8進行升降並且使靠背部3繞橫軸擺動,上述連桿驅動部17由線性致動器(linear actuator)構成。該連桿驅動部17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上,由此藉由連桿驅動部17的伸縮驅動而使升降連桿構件16擺 動。
具體地說,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一端側相對於底座8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連接,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連接在靠背部3的下端側。另外,連桿驅動部17的末端側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底座8上,並且,設置於連桿驅動部17的前端側的移動體18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中途側,由此藉由使前端側的移動體18以靠近或遠離末端側的方式移動而使升降連桿構件16繞橫軸擺動。
另外,升降連桿構件16以及與該升降連桿構件16相連的各連桿構件,以相互對稱的方式分別設置在座部2的左右兩側,並使用後述的連接桿19等在寬度方向上被連接。因此,左右配置的升降連桿構件16以及與該升降連桿構件16相連的各連桿構件,以維持相互左右對稱的配置不變的方式進行動作。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座椅式按摩器1的左視圖對其結構和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6~圖8所示,升降連桿構件16是將設置在底座8側的第一構件20和設置在靠背部3側的第二構件21呈一體地進行組合而形成。具體地說,該升降連桿構件16從左側觀察時呈如下的形狀,即,將第一構件20和第二構件21以向下凸出的方式彎曲成略L字狀並加以組合的形狀。
如圖6所示,第一構件20是從左側觀察時彎曲成向上凸出的略L字狀(迴旋鏢形、boomerang-shaped)的條 狀構件。第一構件20的一端側(前端側)被樞軸支承(pivotally supported)在突出部22的前端(上端)上,由此相對於下部框架11(底座8)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安裝,其中,上述突出部22從底座8的下部框架11的中途側起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延伸。
另外,第一構件20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上設有將左右的第一構件20彼此的另一端加以連接並固定的連接桿19。該連接桿19是將左右的第一構件20彼此的另一端加以連接的棒狀構件,並且如圖4所示,在該連接桿19的左右方向中途側連接有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
如圖6所示,第二構件21是從左側觀察時沿地面呈直線狀地延伸的長條狀構件,該第二構件21將靠背部3的下端側與第一構件20的另一端側加以連接。第二構件21的一端側(前端側)與第一構件20的另一端側、更準確的是與連接桿19呈一體地被固定,由此,以上述第一構件20的前端側為中心繞橫軸擺動自如。
另外,第二構件21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以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靠背部3的下端側,當升降連桿構件16以一端側為中心繞橫軸擺動時,靠背部3的下端側也根據該擺動進行擺動,由此使靠背部3進行升降。
另外,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二構件21被配置成在靠背部3位於收容位置時與地面略平行較佳。藉由這樣,能夠將升降連桿構件16的高度降低至地面附近,從而能夠將靠背部3盡可能地降低至地面附近並加以收容。
如圖5等所示,連桿驅動部17是產生使靠背部3或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擺動的動力的長構件,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電動線性致動器(electric linear actuator),其中,該電動線性致動器藉由電動機的旋轉力而使設置於前端側的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靠近或遠離(移動)末端側。
具體地說,如圖5所示,連桿驅動部17的末端側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底座8的上部框架10、更準確的是連接在架設於左右的上部框架10之間的架設框架23的左右方向中途側。而且,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上述連接桿19的左右方向中途側。
因此,當使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靠近末端側時,連接在移動體18上的連接桿19向上移動,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沿圖6~圖8所示的逆時針方向擺動。也就是說,如圖6所示,當靠背部3位於收容位置時,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位於比一端側低的位置。但是,當擺動至圖8所示的狀態時,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移動至比一端側高的位置,並且,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靠背部3移動(上升)至收容位置的上方。
另一方面,當使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遠離末端側時,連接桿10向下移動,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沿圖6~圖8所示的順時針方向擺動,由 此使靠背部3朝向收容位置向下移動。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不僅設有上述升降機構15,還設有上下引導靠背部3的導向機構24。該導向機構24由細長的導向槽25和姿勢保持部26構成,其中,上述細長的導向槽25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設置在靠背部3的側面上,上述姿勢保持部26藉由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該導向槽25中而保持靠背部3的升降中的姿勢。
導向槽25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呈細長的長孔狀地形成在靠背架14上,其中,上述靠背架14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延伸。該導向槽25形成在靠背部3的右側面和左側面的兩個側面上。各導向槽25被形成為沿左右方向貫穿靠背架14。
姿勢保持部26是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導向槽25中的銷構件,其具備保持靠背部3的升降中的姿勢的功能。該姿勢保持部26與導向槽25同樣地也是左右分別設有一個,並且嵌入左右的導向槽25中,從而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進行引導。
更具體地說,在上述底座8上,以從上部框架10向後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支承靠背部3的靠背支架27。該靠背支架27是從底座8後部的上側起進一步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構件,並且與底座8同樣地使用金屬管材或金屬角材等形成。而且,該靠背支架27的突出端分為叉狀,分為叉狀的部位將各導向槽25從兩側夾住,從而將銷構件 (姿勢保持部26)插通於導向槽25中。另外,由於姿勢保持部26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導向機構24自由配合,因此,靠背部3能夠一邊上升一邊擺動。
在設有這樣的導向機構24的情況下,即使在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擺動時,由於靠背部3在連接在該升降連桿構件16上的下端側與導向機構24的姿勢保持部26這上下兩個位置上被支承,因此,也能夠使靠背部3保持穩定的姿勢一邊升降一邊擺動。
另一方面,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設有按摩使用者下肢的放腳架部4,並設有與上述升降機構15的動作相連動而使該放腳架部4前後擺動的連動機構28。
放腳架部4被形成為箱形,並形成有左右一對按摩使用者下肢(腿肚下側的腳部)的凹狀的擱腳部29。另外,在放腳架部4的底面上設有能夠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的左右一對輪子30。進而,在放腳架部4與底座8之間,設有使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擺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
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是將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以擺動自如的方式加以連接的臂構件。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前端側(一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放腳架部4上。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末端側(另一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構成底座8的上部框架10的前後方向略中央部上。
而且,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末端側設有螺旋彈簧32,藉由該螺旋彈簧32作用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朝向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的方向(放腳架部4的收容方向)。
在圖1A、圖2A所示的狀態下,放腳架部4以擱腳部29朝向上方的方式被收容在座部2的下側。在進行按摩時,如圖2A~圖2C所示,將放腳架部4由座部2向前方引出。於是,放腳架部4以設有上述輪子30的一側(圖示例子中的前端側)為中心,以連接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上的一側(後端側)上翹的方式擺動。
而且,如圖1B、圖2C所示,在朝向前方被引出至最前方的位置(第二突出位置)處,放腳架部4豎立且擱腳部29朝向前方,從而能夠對使用者的腳部進行按摩。另外,在收容放腳架部4時,以相反的順序進行上述動作。
上述放腳架部4藉由連動機構28與升降機構15的動作相連動而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從座部2的下方位置向座部2的前方位置移動。
如圖6~圖8所示,該連動機構28具有與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相連動而進行動作的多個連桿構件。
具體地說,連動機構28是將以下所示的第一連桿構件33~第四連桿構件36進行組合的構件。
如圖6~圖8所示,第一連桿構件33是長條狀的構件,並且朝向上下方向配置。第一連桿構件33的下端側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的中途側、更準確 的是連接在第一構件20的彎曲成略L字狀的部分上,由此能夠配合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而上下移動。另外,第一連桿構件33的上端側連接在第二連桿構件34上。
第二連桿構件34是側視時被形成為略L字狀的板狀構件,並且在第二連桿構件34的中途側的彎曲部分上設有搖臂軸(rocker shaft)37,其中,上述搖臂軸37將該第二連桿構件34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底座8的上部框架10上。第二連桿構件34具有從搖臂軸37(擺動中心)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長短兩條邊部。在該兩條邊部中的短的邊部(短邊部38)的突出端上,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有第一連桿構件33的上端側。在第二連桿構件34的長的邊部(長邊部39)的突出端上連接有第三連桿構件35。
當使用這樣的第二連桿構件34時,能夠將輸入到短邊部38中的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在增大其擺動距離的同時傳遞至第三連桿構件35。換言之,該第二連桿構件34成為將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增大為使放腳架部4移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擺動量並進行傳遞的擺動量調整構件40。
也就是說,使靠背部3上升(下降)時和使放腳架部4向前(向後)移動時所需的連桿構件的擺動量多數情況下是不同的。因此,在如第一實施方式那樣與靠背部3的擺動量相比而必須增大放腳架部4的擺動量時,使用上述擺動量調整構件40將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增大並傳 遞至放腳架部4,由此能夠使放腳架部4與靠背部3同步地進行動作。
第三連桿構件35是設置在底座8的上部框架10下方的長條狀構件,並且如圖6~圖8所示,沿前後方向被配置成與上部框架10略平行。第三連桿構件35的另一端側(後端側)連接在上述第二連桿構件34的長邊部39上,另外,第三連桿構件35的一端側(前端側)連接在第四連桿構件36上。因此,藉由使用該第三連桿構件35,能夠將從第二連桿構件34的長邊部39輸出的驅動力傳遞至第四連桿構件36。
第四連桿構件36是朝向與上述第二連桿構件34的長邊部39相同的轉動方向擺動的長條狀構件。第四連桿構件36的末端側(上端側)與第二連桿構件34同樣地以擺動自如的方式被樞軸支承在底座8的上部框架10上,第四連桿構件36的前端側(下端側)能夠以末端側為中心繞橫軸擺動。
如圖6~圖8所示,在第四連桿構件36的長度方向的中途側設有棒狀的抵接部41,該棒狀的抵接部41架設在左右一對的第四連桿構件36之間,並且將第四連桿構件36彼此的中途部加以連接並固定。
另一方面,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末端側附近的與該抵接部41相對應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上,設有以嵌合分離自如的方式與抵接部41嵌合的嵌合部42。這樣,當使第四連桿構件36的抵接部41與放腳架擺動連 桿構件31的嵌合部42嵌合之後,使第四連桿構件36的前端側以末端側為中心向前擺動時,藉由第四連桿構件36向前推動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於是,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從後側朝向前側擺動,由此使放腳架部4與上述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相抵抗而向前移動(前進)。
另外,當使第四連桿構件36的前端側以末端側為中心向後擺動時,藉由上述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以抵接部41嵌合在嵌合部42中的狀態追隨第四連桿構件36從前側朝向後側擺動,由此使放腳架部4向後移動(後退)。
另外,在放腳架部4向後移動的情況下,被施加了維持該放腳架部4的位置的大的負荷時,抵接部41從嵌合部42脫離而使第四連桿構件36與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連動(嵌合)被解除,因此,即使在收容放腳架部4時意外地夾入某種夾入物等也能夠確保安全性。即,第四連桿構件36也可以認為是構成安全機構的連桿構件。
接下來,對使用上述升降機構15和連動機構28使靠背部3向上伸出,並且與靠背部3的升降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進退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圖6所示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在將靠背部3朝上推出並使放腳架部4向前移動時,使連桿驅動部17進行動作,由此使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從前端側向末端側移動(靠近)。
於是,連接在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上的連接桿19(將左右配置的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中途部在左右方向上加以連接的連接桿19)向上移動,由此使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以一端側(前端側)為中心繞橫軸向上(圖示例子中沿逆時針方向)擺動。其結果是,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靠背部3以一端側為中心向上移動,由此使靠背部3從收容位置朝向第一突出位置向上大幅上升。
當靠背部3上升至第一突出位置時,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位置高於一端側,之後,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向前擺動。
也就是說,當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向前擺動時,靠背部3的下端側也向前移動。於是,靠背部3的姿勢也與下端側相對於前方移動被限制的上端側向前移動相對應地向後傾倒。這樣,當靠背部3從第一突出位置朝向第二突出位置移動時,靠背部3的姿勢成為向後傾斜的傾斜狀態。
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當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擺動時,連接在該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中途側的第一連桿構件33也向上移動。然後,第二連桿構件34與第一連桿構件33的上方移動相連動而以搖臂軸37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也就是說,在第二連桿構件34的短邊部38的前端側 連接有第一連桿構件33的上端,在第二連桿構件34的長邊部39的前端側連接有第三連桿構件35的後端側。於是,第二連桿構件34夾著搖臂軸37而在左側設有短邊部38,在右側設有長邊部39。因此,當第一連桿構件33向上移動時,第二連桿構件34以位於搖臂軸37左側的短邊部38向上移動的方式繞橫軸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然後,配合該第二連桿構件34的轉動而使第二連桿構件34的長邊部39的前端側也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使連接在長邊部39的前端側的第三連桿構件35向前移動。
這樣,當第三連桿構件35向前移動時,連接在第三連桿構件35上的第四連桿構件36也進行擺動。也就是說,由於第四連桿構件36的前端側(下端側)連接在第三連桿構件35的前端側,因此,當第三連桿構件35向前移動時,第四連桿構件36的前端側以末端側(上端側)為中心朝向與第二連桿構件34相同的前方(順時針方向)擺動。
換言之,構成連動機構28的第二連桿構件34~第四連桿構件36構成:將藉由第一連桿構件33傳遞來的連桿驅動部17的驅動力傳遞至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平行連桿機構(parallel linkage)。
這樣,當第四連桿構件36的前端側以末端側為中心朝向前方沿順時針方向擺動時,設置在第四連桿構件36的長度方向中途側的抵接部41朝向前方推動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由此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前端側以 末端側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擺動。其結果是,放腳架部4配合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擺動而向前移動(擺動)。也就是說,靠背部3從圖6所示那樣的收容位置上升至圖8所示那樣的突出位置(第二突出位置),並且與此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從座部2的下側向前移動。
另外,在使靠背部3移動至座部2的下方並使放腳架部4向後移動(後退)時,藉由以與上述順序相反的順序進行,能夠將靠背部3或放腳架部4收容。
也就是說,在圖8所示的狀態下,當使連桿驅動部17進行動作,由此使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朝向前端側移動時,升降機構15以與上述動作相反的順序進行動作,由此使靠背部3立起來(返回至第一突出位置)。另外,當進一步使連桿驅動部17進行動作時,靠背部3下降並返回至收容位置。另外,連動機構28以與上述動作相反的順序進行動作,由此藉由上述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使放腳架部4向後移動(後退)並返回至座部2的下方位置。
如上所述,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藉由使用該座椅式按摩器1所具備的升降機構15,即使在靠背部3的高度低的迷你沙發型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使靠背部3從收容位置突出至突出位置(第一突出位置或第二突出位置),從而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的姿勢便能夠對背部進行充分且準確的按摩。
另外,當使用與升降機構15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 前進的連動機構28時,也能夠使用靠背部3的升降中所使用的連桿驅動部17的驅動力而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
進而,當設有擺動量調整構件40時,例如在與靠背部3的擺動量相比而必須增大(縮小)放腳架部4的擺動量時,根據放腳架部4的擺動量對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加以調整,由此能夠使放腳架部4和靠背部3同步地進行動作,其中,上述擺動量調整構件40將使靠背部3移動的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變為使放腳架部4移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擺動量並進行傳遞。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9~圖12所示,該座椅式按摩器1具有座部2和設置於該座部2後部的靠背部3。另外,在座部2的下側收容有按摩使用者下肢的放腳架部4,在座部2的左右兩側設有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放置胳膊肘的扶手部5。
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9~圖11的左右方向稱為說明座椅式按摩器1時的“前後方向”,將圖9~圖11的上下方向稱為說明座椅式按摩器1時的“上下方向”。將圖9~圖11的貫穿紙面的方向稱為說明座椅式按摩器1時的“左右方向或寬度方向”。這些方向與從坐在座椅式按摩 器1上的使用者來看的方向一致。
觀察從圖9向圖11的變化可知,上述靠背部3構成為:從該靠背部3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2的下側的收容位置朝向設置在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第一突出位置(靠背部3突出至上方的位置)向上大幅移動,接著,朝向位於第一突出位置後方的第二突出位置(靠背部3相比第一突出位置進一步向後傾斜的位置)向後傾倒。而且,如虛線所圖示,在靠背部3中內裝有按摩使用者的背部或腰部的按摩部6。
另外,隨著靠背部3向上伸出(上升),放腳架部4也從座部2的下側(收容位置)向前伸出並移動至突出位置(使用位置)。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在放腳架部4中也內裝有按摩使用者下肢的腳部按摩部。
接著,對構成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座部2、靠背部3、放腳架部4以及扶手部5詳細地進行說明。
座部2是具有足夠從下方支承就座使用者的臀部的面積的長方形構件,並且使用具有緩衝性的材料形成。在座部2的底部設有底座8,該底座8相對於地面支承座部2以使座部2位於地面的上方。
如圖9~圖12所示,底座8藉由將多根金屬管材或金屬角材等相互組合而被構成為櫓狀。底座8是相對於地面支承座椅式按摩器1的全部重量的構件,其不僅支承上述座部2,還支承放腳架部4或靠背部3的重量以及就座於 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體重。
底座8具有:四根支撐架9,其以下端側與地面接觸的方式朝上下方向豎立;上部框架10,其以將支撐架9彼此的上端加以連接並固定的方式沿水準方向架設;下部框架11,其以將支撐架9彼此的下端加以連接並固定的方式在上部框架10的下側沿水準方向架設。
支撐架9與座部2的四角、換言之與座部2的左前、右前、左後、右後拐角相對應地分別設有一根,總計設有四根。上部框架10是水準地架設在左右相鄰或前後相鄰的支撐架9之間的橫帶狀構件,並且上部框架10將支撐架9彼此的上端加以連接。在該上部框架10上載置有上述座部2。
另外,與上部框架10同樣地,下部框架11也是水準地架設在左右相鄰或前後相鄰的支撐架9之間的橫帶狀構件,並且下部框架11將支撐架9彼此的下端加以連接。另外,在該支撐架9的下端側設有能夠防止按摩器相對於地面滑動的防滑構件12。
如上所述,支撐架9、上部框架10以及下部框架11均是前後左右上下分離而配置,在這些框架之間存在足夠收容構件的空間。由此能夠將放腳架部4收容在底座8的內部。
在上述座部2的左右兩側,左右設有一對能夠放置就座使用者的胳膊肘的扶手部5。該扶手部5是以板面朝向左右的方式被設置成豎立狀的板狀構件,並且該扶手部5 的上端面被形成為略平面狀以能夠放置使用者的胳膊肘。在該扶手部5的寬度方向內側面上,也可以設有對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腰部或者大腿等進行揉捏或拍打、或者振動等按摩動作的按摩部。
靠背部3是具有足夠支承使用者的脊背的面積且正視時呈略長方形的構件,在圖示例子中,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與座部2大致相同的寬度。另外,靠背部3為了能夠支承使用者上半身的體重(重量)而較厚地形成。
該靠背部3的內部設有:靠背架14,其是將金屬管材等加以組合而形成,以能夠與座部2同樣地支承倚靠過來的使用者的重量;緩衝材料,其藉由該靠背架14而被支承;按摩部6,其對就座於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背部至腰部進行揉捏或拍打、或者振動等的按摩動作。
如圖9所示,在不對使用者的背部進行按摩時(靠背部3位於收容位置時),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靠背部3的上端位於與扶手部5的上表面略相同的高度處。也就是說,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外觀類似於靠背部3的上端位於與扶手部5的上表面完全相同的高度處、或者位於比扶手部5的上表面稍高的位置處這樣的椅子、例如可設計性高的沙發或者無腿靠椅等。
在本說明書中,將具備這樣的外觀的椅子稱為“迷你沙發型”。因此,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可以認為是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
當欲使用這樣的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來按摩使 用者的背部、尤其是肩膀時,存在按摩部的高度達不到肩膀的情況。為了避免該不良情況,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使靠背部3上下進行升降。
也就是說,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特徵在於,設有升降機構15,其中,上述升降機構15在靠背部3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2的下方的收容位置(參照圖9)與靠背部3的下側移動至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突出位置之間,以上下方向轉換自如的方式調整靠背部3的高度。
突出位置包括第一突出位置(參照圖10)和第二突出位置(參照圖11),其中,上述第一突出位置是靠背部3突出至上方的位置,上述第二突出位置是在維持該第一突出位置的突出狀態的同時靠背部3向後傾斜的位置。
在設有這樣的升降機構15的情況下,即使在迷你沙發型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在對背部進行按摩施術時使靠背部3突出,由此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的姿勢便能夠對使用者施加充分的按摩效果。
接下來,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所設置的升降機構15進行說明。
如圖9~圖12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升降機構15具備升降連桿構件16和連桿驅動部17,其中,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使靠背部3相對於上述底座8進行升降並且使靠背部3繞橫軸擺動,上述連桿驅動部17由線性致動器構成。該連桿驅動部17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上,由此藉由連桿驅動部17的伸縮驅動而使升降連桿構件16擺 動。
具體地說,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一端側(準確地說是構成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的根端部43的前端側,之後詳細敘述)相對於底座8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連接,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連接在靠背部3的下端側。另外,連桿驅動部17的末端側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底座8上,並且設置在連桿驅動部17的前端側的移動體18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中途側,藉由使前端側的移動體18以靠近或遠離末端側的方式移動而使升降連桿構件16繞橫軸擺動。
另外,升降連桿構件16以及與該升降連桿構件16相連的各連桿構件,以相互對稱的方式分別設置在座部2的左右兩側,並且使用後述的連接桿19等在寬度方向上連接。因此,左右配置的升降連桿構件16以及與該升降連桿構件16相連的各連桿構件,以維持相互左右對稱的配置不變的方式進行動作。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座椅式按摩器1的左視圖對其結構和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9~圖12所示,升降連桿構件16是將設置於底座8側的第一構件20和設置於靠背部3側的第二構件21呈一體地進行組合而形成。具體地說,該升降連桿構件16從左側觀察時呈如下的形狀,即,將第一構件20和第二構件21以向下凸出的方式彎曲成略L字狀並加以組合的形狀。
如圖9所示,構成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是 從左側觀察時被形成為使T字沿順時針方向旋轉90°那樣的形狀的條狀構件。具體地說,在以圖9所示的狀態為基準時,第一構件20具備從其中央部C朝向上方、下方、左側三個方向延伸的端部。在該三個端部中,朝向左側延伸的端部(根端部43)的前端被樞軸支承在突出部22的前端(上端),其中,上述突出部22從底座8的下部框架11的中途側起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延伸。也就是說,第一構件20的根端部43相對於下部框架11(底座8)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安裝。
另外,從第一構件20的中央部C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構件20的一端側(上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樞軸支承在連動連桿構件44(之後詳細敘述)的後端側。進而,在第一構件20的另一端側(下端側)設有將左右配置的第一構件20彼此的另一端加以連接並固定的連接桿19。該連接桿19是將左右的第一構件20彼此的另一端加以連接的棒狀構件,在連接桿19的左右方向的中途側連接有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
如圖9所示,第二構件21是從左側觀察時沿地面呈直線狀地延伸的長條狀構件,該第二構件21將靠背部3的下端側與第一構件20的另一端側加以連接。第二構件21的一端側與第一構件20的另一端側、更準確的是與連接桿19呈一體地被固定,由此,以上述第一構件20的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繞橫軸擺動自如。
另外,第二構件21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以擺動自 如的方式連接在靠背部3的下端側,當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繞橫軸擺動時,靠背部3的下端側也對應該擺動進行擺動,由此使靠背部3進行升降。
另外,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二構件21,較佳是如圖9所示那樣被配置成在靠背部3位於收容位置時與地面略平行。藉由這樣,能夠將升降連桿構件16的高度降低至地面附近,從而能夠將靠背部3盡可能地降低至地面附近並加以收容。
如圖11等所示,連桿驅動部17是產生使靠背部3或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擺動的動力的細長構件,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使用電動線性致動器,其中,該電動線性致動器藉由電動機的旋轉力而使設置於前端側的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靠近或遠離(移動)末端側。
具體地說,如圖11和圖12所示,連桿驅動部17的末端側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底座8的上部框架10、更準確是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架設於左右的上部框架10之間的架設框架23的左右方向中途側。而且,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上述連接桿19的左右方向中途側。
因此,當使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靠近末端側時,連接在移動體18上的連接桿19向上移動,由此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沿圖9~圖11所示的逆時針方向擺動。也就是說, 在如圖9所示那樣靠背部3位於收容位置時,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位於比根端部43低的位置上。但是,當擺動至圖11所示的狀態時,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移動至與根端部43大致相同的高度處,並且,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靠背部3移動(上升)至收容位置的上方。
另一方面,當使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遠離末端側時,連接桿19向下移動,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沿圖9~圖11所示的順時針方向擺動,由此使靠背部3朝向收容位置向下移動。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不僅設有上述升降機構15,還設有上下引導靠背部3的導向機構24。該導向機構24由細長的導向槽25和姿勢保持部26構成,其中,上述細長的導向槽25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設置在靠背部3的側面上,上述姿勢保持部26藉由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該導向槽25中而保持靠背部3的升降中的姿勢。
導向槽25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呈細長的長孔狀地形成在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靠背架14上。該導向槽25形成在靠背部3的右側面和左側面兩個側面上。各導向槽25被形成為沿左右方向貫穿靠背架14。
姿勢保持部26是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導向槽25中的銷構件,其具備保持靠背部3的升降中的姿勢的功能。該姿勢保持部26與導向槽25同樣地也是左右分別設有一 個,並分別嵌入左右的導向槽25中,從而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被引導。
更具體地說,在上述底座8上,以從上部框架10向後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支承靠背部3的靠背支架27。該靠背支架27是從底座8後部的上側起進一步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構件,並且與底座8同樣地使用金屬管材或金屬角材等形成。而且,該靠背支架27的突出端分為叉狀,分為叉狀的部位將各個導向槽25從左右兩側夾住,銷構件(姿勢保持部26)沿左右方向貫穿導向槽25。另外,由於姿勢保持部26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導向機構24自由配合,因此,靠背部3能夠一邊上升一邊擺動。
在設有這樣的導向機構24的情況下,即使在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擺動時,由於靠背部3在連接於該升降連桿構件16上的下端側和導向機構24的姿勢保持部26這上下兩個位置處被支承,因此,能夠使靠背部3保持穩定的姿勢一邊升降一邊擺動。
另外,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被樞軸支承在靠背部3上的樞軸支承點50被設定為:位於將導向槽25的凹槽方向沿靠背部3的長度方向向下延伸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設有按摩使用者下肢的放腳架部4,並設有與上述升降機構15的動作相連動而使該放腳架部4前後擺動的連動機構28。
放腳架部4被形成為箱形,並形成有左右一對按摩使 用者下肢(腿肚下側的腳部)的凹狀的擱腳部29。另外,在放腳架部4的底面上設有能夠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的左右一對輪子30。進而,在放腳架部4與底座8之間,設有使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擺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
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是將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以擺動自如的方式加以連接的臂構件。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前端側(一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放腳架部4的上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末端側(另一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構成底座8的上部框架10的前後方向略中央部上。
而且,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末端側(底座8側)設有螺旋彈簧32,藉由該螺旋彈簧32的作用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朝向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的方向(放腳架部4的收容方向)。
在圖9所示的狀態下,放腳架部4以擱腳部29朝向上方的方式被收容在座部2的下側。在進行按摩時,如圖9~圖11所示,將放腳架部4由座部2向前方引出。於是,放腳架部4以設有上述輪子30的一側(圖示例子中的前端側)為中心,連接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上的一側(後端側)上翹的方式擺動。
而且,如圖11所示,在朝向前方被引出至最前方的位置(突出位置)上,放腳架部4豎立且擱腳部29朝向前方,從而能夠對使用者的腳部進行按摩。另外,在收容 放腳架部4時,以相反的順序進行上述動作。
上述放腳架部4藉由連動機構28與升降機構15的動作相連動而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從座部2的下方位置向座部2的前方位置移動。
如圖9~圖12所示,該連動機構28由與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相連動而進行動作的一根連動連桿構件44構成。
如圖9~圖12所示,連動連桿構件44是設置在底座8的上部框架10的下方的長條狀構件,該連動連桿構件44以與上部框架10略平行的方式沿前後方向配置。
連動連桿構件44的另一端側(後端側)連接在上述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T字狀構件)的一端側上,另外,連動連桿構件44的一端側(前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長度方向中途側。因此,藉由使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向上擺動,而使第一構件20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使連動連桿構件44從後側朝向前側移動,由此與上述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相抵抗而使放腳架部4向前移動。
另外,藉由使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向下擺動,而使第一構件20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使連動連桿構件44從前側朝向後側移動,由此使放腳架部4在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的推動下向後移動。
接下來,對使用上述升降機構15和連動機構28(一根連動連桿構件44)使靠背部3向上伸出,並且與此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進退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圖9所示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在將靠背部3向上推出並使放腳架部4向前移動時,使連桿驅動部17進行動作,由此使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朝向末端側移動(靠近)。
於是,連接在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上的連接桿19(將左右配置的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中途部在左右方向上連接的連接桿19)向上移動,由此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以根端部43(前端側)為中心繞橫軸向上(圖示例子中沿逆時針方向)擺動。其結果是,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靠背部3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向上移動,由此使靠背部3從收容位置朝向第一突出位置向上大幅上升。
當靠背部3上升至第一突出位置時,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位置也處於與根端部43相同的高度處,之後,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向前擺動。
也就是說,當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根端部43的前端側為中心向前擺動時,靠背部3的下端側向前移動。於是,靠背部3的姿勢與其下端側相對於前方移動被限制的上端側向前移動相對應地向後傾倒。這樣,當靠背部3從第一突出位置朝向第二突出位置移動時,靠背部 3的姿勢成為傾斜狀態。
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當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擺動時,連接在該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一端側的連動連桿構件44向前移動。然後,與連動連桿構件44的前方移動相連動而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使放腳架部4向前移動。其結果是,靠背部3從圖9所示那樣的收容位置經由圖10所示那樣的第一突出位置而上升至圖11所示那樣的突出位置(第二突出位置),並且,與此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從座部2的下側向前移動。
另外,在將靠背部3收納在下方(收容位置)並使放腳架部4向後移動(後退)時,以與上述順序相反的順序進行,由此能夠將靠背部3或放腳架部4收容。
也就是說,在圖11所示的狀態下,當使連桿驅動部17進行動作,由此使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從末端側向前端側移動時,升降機構15以與上述動作相反的順序進行動作,由此使靠背部3立起來(返回至第一突出位置)。
另外,當進一步使連桿驅動部17進行動作而使移動體18進一步朝向前端側移動時,靠背部3下降並返回至收容位置。另外,連動機構以與上述動作相反的順序進行動作,由此使放腳架部4向後移動(後退)並返回至座部2的下方位置(收容位置)。
如上所述,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藉 由使用該座椅式按摩器1所具備的升降機構15,即使在靠背部3的高度低的迷你沙發型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使靠背部3從收容位置突出至突出位置(第一突出位置或第二突出位置),從而無需強迫使用者採取不合理的姿勢便能夠對背部實施充分且準確的按摩。
另外,在使用與升降機構15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前進的連動機構28時,也能夠使用靠背部3的升降中所使用的連桿驅動部17的驅動力而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
進而,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當增大從升降連桿構件16的第一構件20的中央部C(T字形狀的略中心部)至該第一構件20與下部框架11的連接位置(根端部43的前端側、或者設置在下部框架11上的突出部22的上端)為止的距離(L1)時,與升降連桿構件16相連動而移動的連動連桿構件44的移動量變大,其中,上述第一構件20在側視時被形成為略T字狀。其結果是,能夠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擺動量大於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
另外,縮小從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擺動中心至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與連動連桿構件44的連接位置為止的距離(L2),也能夠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擺動量大於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量。
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藉由適當地調整L1、L2的距離,能夠使放腳架部4和靠背部3 同步地進行動作(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擺動量調整構件40相對應)。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對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1具備:與使靠背部3進行升降的升降機構15的動作相連動而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的連動機構28。但是,如以下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所示,作為本發明的座椅式按摩器,也可以是分別獨立地進行靠背部3的升降動作和放腳架部4的前後移動的座椅式按摩器1。
也就是說,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在靠背部3與放腳架部4之間不具有連動機構28,而是作為與使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擺動的機構不同的機構而設有升降機構15。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座部2配合靠背部3的升降而前後移動,因此在座部2的動作這一點上也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不同。
具體地說,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具備相對於底座8的上部框架10沿前後方向移動自如的座部2。在該座部2與上部框架10之間設有滑動部45,該滑動部45相對於上部框架10以沿前後方向引導自如的方式支承座部2。另外,在座部2與上部框架10之間設有連桿驅動部17,該連桿驅動部17使被上述滑動部45支承的座部2相對於上部框架10以前後兩個方向轉換自如的 方式移動。
連桿驅動部17是產生使靠背部3或放腳架部4相對於底座8擺動的動力的細長構件,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使用電動線性致動器,其中,該電動線性致動器藉由電動機的旋轉力而使設置在連桿驅動部17的前端側的移動體18沿長度方向移動(靠近或遠離末端側)。
連桿驅動部17的末端側固定在上部框架10的前側,連桿驅動部17的移動體18安裝在座部2的後端側。也就是說,藉由使該連桿驅動部17進行驅動而使移動體18靠近或遠離末端側,能夠使座部2相對於底座8前後移動。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在底座8的下部框架11與靠背部3的下端側之間設有呈略直線狀的升降連桿構件16,該略直線狀的升降連桿構件16相對於底座8而將靠背部3的下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加以連接。
第三實施方式的升降連桿構件16的一端側(前端側)直接(未透過突出部22)連接在下部框架11上,並且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相比,被連接在底座8中的上下方向上低的位置上。另外,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後端側)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在靠背部3的下端側,由此藉由升降連桿構件16的擺動而使靠背部3進行升降。
進而,升降連桿構件16的長度方向中途側與座部2的底面藉由連動臂構件46而被連接。該連動臂構件46無 論相對於座部2還是相對於升降連桿構件16均擺動自如,並且能夠根據座部2的前後移動而使升降連桿構件16擺動。
也就是說,在圖13A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當使上述電動線性致動器進行伸縮(使移動體18朝向末端側移動)時,座部2相對於底座8向前移動,與此相連動,配合座部2的前方移動而使藉由連動臂構件46連接的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沿圖13A、圖13B的逆時針方向擺動。
這樣,當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以一端側為中心進行擺動時,連接在升降連桿構件16的另一端側的靠背部3也向上移動。於是,如圖13B所示,靠背部3從收容位置經由第一突出位置移動至第二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在使靠背部3下降時,只要進行與上述順序相反的操作即可。
另一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也設有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擺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第三實施方式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末端側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被樞軸支承在座部2的底面,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的前端側以繞橫軸轉動自如的方式被樞軸支承在放腳架部4的上部。
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被構成為:藉由與連桿驅動部17分開設置的電動線性致動器(未圖示)進行驅動。 也可以構成為:利用手動柄的操作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31前後擺動,由此使放腳架部4從收容位置朝向使用位置伸出、或者從使用位置朝向收容位置後退。
也就是說,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無論靠背部3處於何種狀態,都能夠使放腳架部4前後移動,從而能夠獨立地進行利用升降機構15的靠背部3的升降動作和放腳架部4的進出動作。因此,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而將座椅式按摩器1的姿勢變為各種各樣的姿勢,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座椅式按摩器1的便利性。
在以上所述的第三實施方式中,關於其他的結構、動作狀況、作用效果等與第二實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在附圖中對發揮相同作用的構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在此處省略其詳細說明。
另外,應該認為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均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內容。特別是在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未明確公開的事項,例如運轉條件或操作順序,各種參數,結構構件的尺寸、重量、體積等並未超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通常實施的範圍,而採用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能夠容易想到的值。
1‧‧‧座椅式按摩器
2‧‧‧座部
3‧‧‧靠背部
4‧‧‧放腳架部
5‧‧‧扶手部
6‧‧‧按摩部
8‧‧‧底座
9‧‧‧支撐架
10‧‧‧上部框架
11‧‧‧下部框架
12‧‧‧防滑構件
14‧‧‧靠背架
15‧‧‧升降機構
16‧‧‧升降連桿構件
17‧‧‧連桿驅動部
18‧‧‧移動體
19‧‧‧連接桿
20‧‧‧第一構件
21‧‧‧第二構件
22‧‧‧突出部
23‧‧‧架設框架
24‧‧‧導向機構
25‧‧‧導向槽
26‧‧‧姿勢保持部
27‧‧‧靠背支架
28‧‧‧連動機構
29‧‧‧擱腳部
30‧‧‧輪子
31‧‧‧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
32‧‧‧螺旋彈簧
33‧‧‧第一連桿構件
34‧‧‧第二連桿構件
35‧‧‧第三連桿構件
36‧‧‧第四連桿構件
37‧‧‧搖臂軸
38‧‧‧第二連桿構件的短邊部
39‧‧‧第二連桿構件的長邊部
40‧‧‧擺動量調整構件
41‧‧‧抵接部
42‧‧‧嵌合部
43‧‧‧根端部
44‧‧‧連動連桿構件
45‧‧‧滑動部
46‧‧‧連動臂構件
50‧‧‧樞軸支承點
C‧‧‧第二實施方式的升降連桿構件的中央部
圖1A是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立體圖。
圖1B是靠背部位於突出狀態(第二突出位置)時的 座椅式按摩器的立體圖。
圖2A是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側視圖。
圖2B是靠背部位於第一突出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側視圖。
圖2C是靠背部位於第二突出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側視圖。
圖3是顯示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主視立體圖(第一實施方式)。
圖4是顯示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底部後視立體圖(第一實施方式)。
圖5是顯示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立體圖(第一實施方式)。
圖6是顯示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一實施方式、收容位置)。
圖7是顯示靠背部位於第一突出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一實施方式、第一突出位置)。
圖8是顯示靠背部位於第二突出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一實施方式、第二突出位置)。
圖9是顯示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二實施方式、收容位置)。
圖10是顯示靠背部位於第一突出位置時的座椅式按 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二實施方式、第一突出位置)。
圖11是顯示靠背部位於第二突出位置時的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二實施方式、第二突出位置)。
圖12是顯示座椅式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主視立體圖(第二實施方式)。
圖13A是顯示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
圖13B是顯示靠背部位於突出位置時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第三實施方式)。
1‧‧‧座椅式按摩器
2‧‧‧座部
3‧‧‧靠背部
4‧‧‧放腳架部
5‧‧‧扶手部
6‧‧‧按摩部
12‧‧‧防滑構件
29‧‧‧擱腳部
30‧‧‧輪子
31‧‧‧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

Claims (8)

  1. 一種座椅式按摩器,其具有:座部;底座,其在地面上支承該座部;靠背部,其配置在前述座部的後部並被設置成能夠支承使用者的背部;按摩部,其內裝在前述靠背部中並對就座於座部上的使用者進行按摩動作;前述座椅式按摩器的特徵在於,設有升降機構,前述升降機構在前述靠背部的下側被收容在座部的下方的收容位置與靠背部的下側移動至收容位置的上方的突出位置之間,以上下方向轉換自如的方式調整前述靠背部的高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前述突出位置包括第一突出位置和第二突出位置,前述第一突出位置是前述靠背部突出至上方的位置,前述第二突出位置是前述靠背部比該第一突出位置進一步向後傾斜的位置;前述升降機構被構成為:使前述靠背部在收容位置與第一突出位置之間沿上下方向移動,並且使前述靠背部在第一突出位置與第二突出位置之間沿前後方向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 前述升降機構具有升降連桿構件和連桿驅動部;前述升降連桿構件的一端側相對於前述底座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被連接,並且前述升降連桿構件的另一端側連接在靠背部的下端部上;前述連桿驅動部的末端側連接在前述底座上,並且,設置在前述連桿驅動部的前端側的移動體連接在前述升降連桿構件的中途側,藉由使前端側的移動體以靠近或遠離末端側的方式移動而使前述升降連桿構件繞橫軸擺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前述升降連桿構件是將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組合成略L字狀而形成,前述第一構件相對於前述底座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進行連接,前述第二構件相對於前述靠背部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進行連接;前述第二構件被設置成在前述靠背部位於收容位置時與地面略平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在前述座部的下側收容有按摩使用者的腳部的放腳架部;在前述放腳架部與底座之間設有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前述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將放腳架部相對於前述底座以繞橫軸擺動自如的方式加以連接;在前述升降連桿構件與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之間設有 連動機構,前述連動機構與升降連桿構件的擺動相連動而使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進行擺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前述連動機構具備擺動量調整構件,前述擺動量調整構件將使前述靠背部移動的升降連桿構件的擺動量變為使前述放腳架部移動的放腳架擺動連桿構件的擺動量並進行傳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在前述靠背部的側面形成有沿該靠背部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細長的導向槽,在前述底座上形成有支承前述靠背部的靠背支架,在前述靠背支架的前端設有姿勢保持部,前述姿勢保持部藉由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前述靠背部的導向槽中而保持前述靠背部的升降中的姿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座椅式按摩器,其中,在前述座部的左右兩側設有扶手部,在前述收容位置上,前述靠背部的上端與扶手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略相同。
TW101136220A 2012-03-30 2012-10-01 座椅式按摩器 TWI4849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0347A JP5892836B2 (ja) 2012-03-30 2012-03-30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8770A true TW201338770A (zh) 2013-10-01
TWI484950B TWI484950B (zh) 2015-05-21

Family

ID=47804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6220A TWI484950B (zh) 2012-03-30 2012-10-01 座椅式按摩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07508B2 (zh)
JP (1) JP5892836B2 (zh)
CN (2) CN103356371B (zh)
HK (1) HK1188708A1 (zh)
SG (1) SG193222A1 (zh)
TW (1) TWI484950B (zh)
WO (1) WO20131453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2836B2 (ja) * 2012-03-30 2016-03-23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DE102012214541A1 (de) * 2012-08-15 2014-05-22 Kintec-Solution Gmbh Beschlag für ein Sitzmöbelstück
WO2014027774A1 (ko) * 2012-08-17 2014-02-20 Jang Myung Su 좌식형 샴푸의자
JP2015211712A (ja) * 2014-05-01 2015-11-26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104095734A (zh) * 2014-07-05 2014-10-15 奥弗锐(福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装配简单的按摩椅
US11957635B2 (en) 2015-06-20 2024-04-16 Therabody, Inc. Percussive therapy device with variable amplitude
US10021979B2 (en) * 2016-02-22 2018-07-17 John Hart Miller Rotating and non-rotating reclining chairs with tilting mechanisms
US20170295934A1 (en) * 2016-04-18 2017-10-19 Camatic Pty Ltd Reclinable seat
KR101884386B1 (ko) * 2016-08-25 2018-08-01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안마의자의 사용자 맞춤형 초기위치 설정 방법 및 그 방법이 적용된 안마의자
CN107019358A (zh) * 2017-04-14 2017-08-08 李心怡 防疲劳家用学习座椅
BE1024538B1 (nl) * 2017-06-27 2018-03-28 Indera N.V. Zitmeubel met in de hoogte instelbaar rugkussen
US20190053638A1 (en) * 2017-08-18 2019-02-21 Judy Chi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Surface-Secure Changing Mat with Inter-Usable Strap
USD848167S1 (en) * 2017-10-27 2019-05-14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Large passenger cabin seat
JP2019208565A (ja) * 2018-05-31 2019-12-12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US11890253B2 (en) 2018-12-26 2024-02-06 Therabody, Inc. Percussive therapy device with interchangeable modules
CN111053680B (zh) * 2019-03-28 2022-05-2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一种神经外科用肢体运动护理装置
US11813221B2 (en) 2019-05-07 2023-11-14 Therabody, Inc. Portable percussive massage device
JP7270483B2 (ja) * 2019-06-28 2023-05-10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US11857481B2 (en) 2022-02-28 2024-01-02 Therabody, Inc.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massage attachment to percussive therap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7016A (en) * 1991-02-28 1992-08-11 Kabushiki Kaisha Japan Health Automatic multifunction massager for chair
JPH09313563A (ja) * 1996-05-28 1997-1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H1176335A (ja) 1997-09-01 1999-03-23 Omron Corp マッサージ機
JP4240585B2 (ja) 1998-06-03 2009-03-18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座部昇降手段を備えたマッサージ椅子
JP2000197676A (ja) * 1998-11-02 2000-07-18 Family Kk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01061922A (ja) 1999-08-26 2001-03-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マッサージ機
JP3831563B2 (ja) * 1999-12-20 2006-10-1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装置およびこのマッサージ装置を用いた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2005152202A (ja) * 2003-11-25 2005-06-16 Family Co Ltd 椅子
JP4483547B2 (ja) * 2004-11-24 2010-06-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4715636B2 (ja) * 2006-05-26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2008154877A (ja) * 2006-12-25 2008-07-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2009082324A (ja) * 2007-09-28 2009-04-23 Daito Denki Kogyo Kk 足揉み装置を備えたマッサージ椅子
JP5199806B2 (ja) * 2008-09-24 2013-05-15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足揉み装置を備えたマッサージ椅子
JP5350961B2 (ja) * 2009-09-30 2013-11-27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11250934A (ja) 2010-06-01 2011-12-15 Daito Denki Kogyo Kk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5892836B2 (ja) * 2012-03-30 2016-03-23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6371A (zh) 2013-10-23
US9107508B2 (en) 2015-08-18
SG193222A1 (en) 2013-10-30
HK1188708A1 (zh) 2014-05-16
WO2013145346A1 (ja) 2013-10-03
TWI484950B (zh) 2015-05-21
US20130341974A1 (en) 2013-12-26
JP5892836B2 (ja) 2016-03-23
CN202776938U (zh) 2013-03-13
CN103356371B (zh) 2015-04-01
JP2013208264A (ja) 201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4950B (zh) 座椅式按摩器
CN102160716B (zh) 一种可调节靠背位置的椅架
US20090021063A1 (en) Chair-type massage machine
US20110260513A1 (en) Horizontal oscillating device providing postural adjustment
JP2021519672A (ja) 押し上げ機構と椅子
KR101359212B1 (ko) 마사지기
CN111067293A (zh) 一种带搁脚板的椅子
CN102085144A (zh) 一种按摩椅机架
TW201444548A (zh) 座椅式按摩器
KR101046877B1 (ko) 좌립을 조력하는 휠체어용 좌석의 높이조절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0131249A (ja) 足揉み装置を備えたマッサージ椅子
CN108523495B (zh) 一种多位姿调节座椅
CN209106675U (zh) 一种随靠背联动的摆动扶手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休闲椅
CN202035760U (zh) 可调节靠背位置的椅架
CN214760122U (zh) 一种按摩椅
JP5745459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KR101539018B1 (ko) 다기능 휠체어 및 그 구성 방법
WO2015166690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WO2014006768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209187258U (zh) 轮椅
CN110897801A (zh) 助站椅
JP2002078743A (ja) 立上がり支援装置
TW201536233A (zh) 自助式如廁輔助裝置
JP3219802U (ja) 車椅子
US20230210704A1 (en) Lifting mechanism and chan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