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12716A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Google Patents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12716A
TW201212716A TW100134056A TW100134056A TW201212716A TW 201212716 A TW201212716 A TW 201212716A TW 100134056 A TW100134056 A TW 100134056A TW 100134056 A TW100134056 A TW 100134056A TW 201212716 A TW201212716 A TW 2012127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lectrode
compound
organic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4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sunenori Suzuki
Satoshi Seo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ublication of TW201212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271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4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as hetero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30Semiconductor lamps, e.g. solid state lamps [SS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or organic LE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121271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流激發型發光元件。而且,本發 明還關於包含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更詳細地 說’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高顏色純度和長使用壽命的發 光裝置。而且,本發明還關於一種具有高顏色純度和長使 用壽命的發光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對於利用電致發光的發光元件的硏究開發正 廣泛的進行。這種發光元件的基本結構是在一對電極之間 夾著含有發光物質的層。藉由對該元件施加電壓,可以獲 得來自發光物質的發光。 這種自發光型的發光元件具有如下優點:其像素的可 見度高於液晶顯示器並且不需要背光等。由此,被認爲適 合用作平板顯示元件。此外,這種發光元件的重要優點是 能夠製造成薄型且輕量。而且,超快響應速度也是其特徵 之一。 再者,這種自發光型的發光元件可以形成爲膜狀,所 以可以藉由形成大面積的元件,容易獲得面發光。當使用 以白熱燈泡或led爲典型的點光源或以熒光燈爲典型的線 光源時,該特徵是很難獲得的,因而,作爲能夠應用於照 明等的面光源的利用價値也很高。 利用電致發光的發光元件可以根據發光物質是有機化 -5- 201212716 合物還是無機化合物而被大致分類。在本發明中,使用有 機化合物作爲發光物質。 在此情況下,藉由對發光元件施加電壓,使來自一對 電極的電子和電洞分別注入到包含發光有機化合物的層中 ,由此電流流通。然後,這些載子(電子和電洞)複合引 起該發光有機化合物形成激發態,並且從激發態回到基態 時發光。由於這樣的機理,這樣的發光元件被稱爲電流激 發型發光元件。 注意,有機化合物所形成的激發態可以是單重激發態 或三重激發態。從單重激發態發射的光被稱爲熒光,並且 從三重激發態發射的光被稱爲磷光。 對於這種發光元件,在改善元件特性方面存在依賴於 材料的許多問題,爲了克服這些問題,進行元件結構的改 進、材料的開發等。 例如,在專利文件1中公開了,藉由採用雙層發光層 並摻雜不同顏色類型的多種熒光物質來確保顏色穩定性且 實現長使用壽命的有機EL元件。然而,由於在專利文件1 中摻雜了不同顏色類型的多種熒光物質,所以雖然可獲得 顏色穩定性好的白色發光,但不能獲得顏色純度高的發光 〇
S 另外,使用發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元件能夠以比發光 無機化合物的發光元件更低電壓進行驅動,但也有元件的 使用壽命短的問題。因此,具有更長使用壽命的發光元件 被期待。 -6 - 201212716 專利文件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0-6805 7號案 【發明內容】 由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使用有機化合物作 爲發光物質時,具有高顏色純度和長使用壽命的發光元件 。另外,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高顏色純度和長使 用壽命的發光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經過艱苦的硏究之後,本發明人發現,藉由在發光層 的中心附近形成發光層,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也就是說, 本發明人發現,在兩個電極之間有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 層的情況下,藉由不在發光層與電洞傳輸層之間的介面或 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介面,而在發光層的中心附近 形成發光區域,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另外,本發明人發現 ,在沒有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的情況下,也藉由不在 兩個電極和發光層之間的介面,而在發光層的中心附近形 成發光區域,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是根據上述發現 而開發的,而且,本發明的發光元件包括多種模式類型。 因此,本發明的第一模式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的發光層’其中,該發光層包括第一層和第二層, 該第一層含有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二 層含有第三有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該第一層設在 該第二層的第一電極一側,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 輸性’該第三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俘獲特性,該第四有機 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和 201212716 該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顏色,藉由使該第一 電極的電位高於該第二電極的電位而對該第一電極和該第 二電極施加電壓,來獲得來自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此外,本發明的第二模式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的發光層,其中,該發光層包括第一層和第二層, 該第一層含有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二 層含有第三有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該第一層設在 該第二層的第一電極一側,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 輸性’該第三有機化合物具有比第四有機化合物的最低空 分子軌道(LUMO)位準低0.3 eV以上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 準,該第四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一有機化合 物的發光顏色和該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顔色 ’藉由使該第一電極的電位高於該第二電極的電位而對該 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施加電壓,來獲得來自該第一有機 化合物的發光。 此外,本發明的第三模式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的發光層,其中,該發光層包括第一層和第二層, 該第一層含有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二 層含有第三有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該第—層設在 該第二層的第一電極一側,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 輸性’該第三有機化合物具有比第四有機化合物的最低空 分子軌道位準低0.3 eV以上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該第 四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光譜的峰値和該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光譜的峰値之間的
S -8 - 201212716 差爲Onm以上30nm以下,藉由使該第一電極的電位高於該 第一電極的電位而對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施加電壓, 來獲得來自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此外,本發明的第四模式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的電子傳輸層和電洞傳輸層;在該電子傳輸層和該 電洞傳輸層之間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其中,該第一層含有 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二層含有第三有 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該第一層設在該第二層的第 一電極一側,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三 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俘獲特性,該第四有機化合物具有電 子傳輸性,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顔色和該第三有機化 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顏色,藉由使該第一電極的電位高 於該第二電極的電位而對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施加電 壓,來獲得來自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此外,本發明的第五模式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的電子傳輸層和電洞傳輸層;在該電子傳輸層和該 電洞傳輸層之間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其中,該第一層含有 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二層含有第三有 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該第一層設在該第二層的第 一電極一側,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三 有機化合物具有比第四有機化合物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 低0.3eV以上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該第四有機化合物 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和該第三 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顏色,藉由使該第一電極的 -9 - 201212716 電位高於該第二電極的電位而對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 施加電壓,來獲得來自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此外,本發明的第六模式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的電子傳輸層和電洞傳輸層;在該電子傳輸層和該 電洞傳輸層之間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其中,該第一層含有 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二層含有第三有 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該第一層設在該第二層的第 一電極一側,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三 有機化合物具有比第四有機化合物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 低0.3eV以上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該第四有機化合物 具有電子傳輸性,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光譜的峰値和 該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光譜的峰値之間的差爲Onm以上 3 Onm以下,藉由使該第一電極的電位高於該第二電極的電 位地對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施加電壓,來獲得來自該 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較佳的是,在上述多種發光元件的模式中將第一層和 第二層彼此接觸地設置。 此外,本發明在其範圍內也包括具有上述發光元件的 發光裝置。在本說明書中的發光裝置包括影像顯示裝置、 發光裝置或光源(包括照明裝置)等》此外,發光裝置還 包括如下所有的模組:在形成有發光元件的面板上安裝有 例如FPC (撓性印刷電路)、TAB (帶式自動鍵合)帶或 TCP (載帶封裝)的連接器的模組:在TAB帶或TCP端部 上提供有印刷線路板的模組;或藉由COG (玻璃上晶片)
S -10- 201212716 方式將1C (積體電路)直接安裝在發光元件上的模組等。 而且,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包括具有控制其自身的發光的控 制單元的發光元件。 另外,本發明的範圍還包括使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作 爲其顯示部分的電子裝置。而且,本發明的電子裝置的特 徵是具有顯示部分,該顯示部分具有上述發光元件和控制 發光元件的發光的控制裝置。 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中,不是在發光層與電洞傳輸層 之間的介面或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介面,而是在發 光層的中心附近形成有發光區域,因此,可以獲得不容易 退化且具有長使用壽命的發光元件。此外,在沒有電洞傳 輸層和電子傳輸層的情況下,也藉由不在兩個電極和發光 層之間的介面,而在發光層的中心附近形成發光區域,能 夠獲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中,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 光顏色和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顏色。所以, 在不僅第一有機化合物發光,第三有機化合物也發光的情 形中,也可以獲取顏色純度高的發光。 而且,藉由將本發明的發光元件應用於發光裝置以及 電子裝置中,可以獲得顏色純度高且使用壽命長的發光裝 置以及電子裝置。 【實施方式】 下面,關於本發明的實施例模式將參照附圖給予詳細 -11 - 201212716 說明。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以下說明的內容,其方式及 詳細內容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及其範圍下可以被變換爲 各種各樣的形式。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爲限定在以 下所述的實施例模式所記載的內容中。 注意,在本說明書中,複合不僅是指混合多種材料, 而且包括藉由混合多種材料而成爲能夠在材料之間授受電 荷的狀態。 實施例模式1 下面參考圖1A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一個模式。 本發明的發光元件包括在一對電極之間的多個層。藉 由組合由具有高載子注入性的物質製成的層和由具有高載 子傳輸性的物質製成的層而層疊該多個層,以便遠離電極 形成發光區域,也就是,使載子在遠離電極的部分複合。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發光元件包括第一電極102、第 二電極104以及設在它們之間的EL層103。注意,在下面的 本實施例模式中,對於第一電極102用作陽極,而第二電 極104用作陰極的情況進行說明。換言之,使第一電極1〇2 的電位高於第二電極104的電位,而將電壓施加到第一電 極102和第二電極104來獲得發光。 使用基板101作爲發光元件的支撐體。基板101可以使 用例如玻璃、塑膠等。另外,只要在發光元件的製造步驟 中能用作支撐體,就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作爲第一電極102,較佳的使用具有高功函數(具體 -12- 201212716 地,4. OeV或更高)的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這些材 料的混合物等。具體地,可以使用例如氧化銦-氧化錫( ITO :氧化銦錫)、含矽或含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氧 化銦-氧化鋅(IZO :氧化銦鋅)、含氧化鎢和氧化鋅的氧 化銦(IWZO )等。這些導電金屬氧化膜通常藉由濺射形 成,然而應用溶膠-凝膠法等而製作也沒有問題。例如, 可以利用將1到20wt%的氧化鋅加入到氧化銦中的靶,藉由 濺射法來形成氧化銦-氧化鋅(IΖ Ο )。另外,可以利用包 含有0.5到5wt%的氧化鎢和〇.1到iwt%的氧化鋅的氧化銦的 靶,藉由濺射法來形成含有氧化鎢和氧化鋅的氧化銦( IWZO )。另外,也可以使用金(Au )、鈾(Pt )、鎳( Ni )、鎢(W)、鉻(Cr)、鉬(Mo)、鐵(Fe)、鈷( Co)、銅(Cu)、鈀(Pd)、金屬材料的氮化物(例如氮 化鈦)等。 在EL層1 03中的層的疊層結構沒有特別限制》可以藉 由適當地組合由具有高電子傳輸性的物質、具有高電洞傳 輸性的物質、具有高電子注入性的物質、具有高電洞注入 性的物質、具有雙極性的物質(具有高電子傳輸性和高電 洞傳輸性的物質)等製成的層和本實施例模式所示的發光 層來構成EL層1 03。例如,可以藉由適當地組合電洞注入 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和電子注入層等而 構成EL層103。下面具體說明構成各個層的材料。在圖1中 顯示作爲一個例子的依次層疊第一電極102、電洞傳輸層 112、發光層111、電子傳輸層113、第二電極1〇4的結構。 -13- 201212716 也可以在第一電極102和電洞傳輸層U2之間設置電洞 注入層。電洞注入層是包含具有高電洞注入性的物質的層 。作爲具有高電洞注入性的物質,可以使用氧化鉬、氧化 釩、氧化釕、氧化鎢、氧化錳等。此外,也可以使用諸如 酞菁(縮寫:H2Pc)和銅駄菁(CuPc)的酞菁基化合物或 諸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1^0〇丁/?33) 的高分子等來形成電洞注入層。 另外,作爲電洞注入層,可以使用包含受體物質的具 有高電洞傳輸性的材料的複合材料。注意,藉由使用包含 受體物質的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材料,可以選擇用於形成 電極的材料而不用顧及電極的功函數。換句話說,除了具 有高功函數的材料,也可使用具有低功函數的材料作爲第 —電極102。作爲受體物質,可舉出7,7,8,8_四氰基_ 2,3,5,6-四氟醌二甲烷(簡稱;f4_TCnQ)、氯醌等。另外, 可舉出過渡金,屬氧化物。另外,可舉出屬於周期表第4至8 族的金屬的氧化物。具體地,氧化釩,氧化鈮,氧化鉬, 氧化鉻’氧化鉬’氧化鎢,氧化錳,和氧化銶是較佳的, 因爲其電子接受性高。其中,氧化鉬是尤其較佳,因爲它 在空氣中穩定並且其吸濕性能低,這就使得它可被容易處 理。 作爲用於複合材料的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物質,可以 使用各種化合物,例如芳族胺化合物、嘮唑衍生物、芳烴 和高分子化合物(低聚物、樹枝狀聚合物、聚合體等)。 具體地,較佳的使用具有l〇_6cm2/Vs或更高的電洞遷移率
S -14- 201212716 的物質。然而,只要其電洞傳輸性高於其電子傳輸性’還 可以使用除這些之外的物質》下面具體顯示可用於複合材 料的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有機化合物。 例如,作爲芳族胺化合物,可以舉出:N,N’-雙(4-甲 基苯基)-N,N’-二苯基-P-亞苯基二胺(簡稱:DTDPPA); 4,4’-雙[N-(4-二苯基氨基苯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 DPAB); 4,4’-雙(Ν-{4-[Ν’-(3-甲基苯基)-Ν’-苯基氨基]苯 基丨-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DNTPP); 1,3,5-三[Ν-(4-二 苯基氨基苯基)-Ν-苯基氨基]苯(簡稱ί DPA3B)等。 作爲可用於複合材料的D弄唑衍生物,可具體舉出以下 材料:3-[Ν-(9-苯基嘮唑-3-基)-Ν-苯基氨基]-9-苯基唠唑( 簡稱:PCzPCAl); 3,6-雙[Ν-(9-苯基嗦唑-3-基)-Ν-苯基氨 基]-9-苯基嗦唑(簡稱:pczpcA2); 3-[Ν-(1-萘基)-Ν-(9-苯 基嗦唑-3-基)氨基]-9-苯基Β弄唑(簡稱:PCzPCNI)等。 另外’作爲可用於複合材料的B弄唑衍生物,也可以使 用4,4’-雙(N-嘮唑基)聯苯(簡稱:CBP); 1,3,5-三[4-(N-嗫 唑基)苯基]苯(簡稱:TCPB); 9-[4-(Ν-Π弄唑基)]苯基-10-苯 基蒽(簡稱:CzPA); 1,4-雙[4-(Ν-嗦唑基)苯基]-2,3,5,6-四 苯基苯等。 作爲可用於複合材料的芳族烴,例如可舉出以下材料 :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簡稱:t_BuDNA); 2_ 叔丁 基-9,10-二(1-萘基)蒽;9,1〇_雙(3,5·二苯基苯基)蒽(簡稱 :DPPA) ; 2-叔丁基-9,1〇_雙(4_苯基苯基)蒽(簡稱:t_ BuDBA); 9,10-二(2-萘基)蒽(簡稱:DNA); 9,10-二苯基蒽 -15- 201212716 (簡稱:DPAnth); 2-叔 丁基蒽(簡稱:t-BuAnth); 9,10-雙 (4-甲基-1-萘基)蒽(簡稱:DMNA); 9,10-雙[2-(1-萘基)苯 基]-2-叔丁基-蒽;9,10-雙[2-(1-萘基)苯基]蒽;2,3,6,7-四 甲基-9,10-二(1-萘基)蒽;2,3,6,7-四甲基-9,10-二(2-萘基) 蒽;9,9’-聯蒽;1〇,1〇’-二苯基_9,9,-聯蒽;1〇,1〇’-雙(2-苯 基苯基)-9,9’-聯蒽;1〇,1〇’-雙[(2,3,4,5,6-五苯基)苯基]-9,9’-聯蒽;蒽;並四苯;紅熒烯;二萘嵌苯;2,5,8,11-四 (叔丁基)二萘嵌苯等。此外,也可使用並五苯、蔻等。 像這樣’較佳的使用具有lxl(T6cm2/Vs或更高的電洞遷移 率和具有Μ至4 2個碳原子的芳族烴。 而且,可用於複合材料的芳族烴可具有乙烯基骨架。 作爲上述那樣的芳族烴,例如可舉出以下:4,4,-雙(2,2 -二 苯基乙烯基)聯苯(簡稱:DPVBi) ; 9,10 -雙[4-(2,2 -二苯基 乙烯基)苯基]蒽(簡稱:DPVPA)等。 而且’也可以使用高分子化合物諸如聚(N-乙烯基嘮 唑)(簡稱:PVK)或聚(4-乙烯基三苯基胺)(簡稱:PVTPA) 作爲用於複合材料的材料。 電洞傳輸層是包含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物質的層。作 爲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物質,例如可以使用芳族胺化合物 如4,4’-雙[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或tx-NPD) 、 N,N’-雙 (3-甲基 苯基)_n,N,-二苯基 -[1,1,-聯苯]-4,4’-二胺(簡稱:TPD)、4,4’,4,’-三(Ν,Ν-二苯基氨基)三苯 基胺(簡稱:TDATA)、4,4’,4,,-三[Ν-(3-甲基苯基)-Ν-苯基 氨基]三苯基胺(簡稱:MTDATA)、或4,4,-雙[Ν·(螺-9,9,- § -16- 201212716 聯芴-2-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BSPB)。上述材料分 別爲主要具有l〇'0cm2/Vs或更高的電洞遷移率的物質。但 也可以使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材料,只要其電洞傳輸性高於 電子傳輸性。此外,包含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物質層不限 於單層,也可以層疊兩個或多個由前述物質製成的層。 發光層111是包含高發光性的物質的層。在本發明的 發光元件中,發光層包括第一層121和第二層122。第一層 121包含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而第二層122 包含第三有機化合物和第四有機化合物。 包含在第一層121的第一有機化合物是高發光性的物 質’並可以由各種材料製成。具體而言,作爲藍色發光材 料’可以舉出N,N’·雙[4-(9H-嘮唑-9-基)苯基]-N,N,-二 苯基芪-4,4’-二胺(簡稱:Yga2S) 、4-(9H-n弄唑-9-基 )-4’-(1 0-苯基-9-蒽基)三苯胺(簡稱·· YgaPA )。另外, 作爲綠色發光材料,可以舉出N_(9,1〇_二苯基-2_蒽基)_ N,9 -二苯基- 9Η-Π弄唑-3_胺(簡稱:2PCAPa) 、N-[9,10 -雙 (1,1’_聯苯-2-基)_2_蒽基]_n,9-二苯基- 9Η-Π弄唑-3-胺( 簡稱:2PCABPhA) 、n-(9,10-二苯基-2-恵基)-N,N’,N,-三 本-1,4 -苯二胺(簡稱:2〇ραΡΑ) 、N-[9,10-雙(1,1,-聯 苯-2-基)-2-葱基卜比化”,_三苯-1,4_苯二胺(簡稱: 2DPABPhA) 、9,10-雙(1,1,-聯苯-2-基)-N-[4- ( 9H-D弄 哩-9-基)苯基]_N_苯基蒽_2_胺(簡稱:2Y(3ABPhA)、 N,N,9-二苯恵-9-胺(簡稱:DphAphA)等。此外,作爲黃 色發光材料’可以舉出紅熒烯、5,12-雙(1,1,-聯苯-4-基)- -17- 201212716 6.11- 二苯基並四苯(簡稱:BPT)等。另外,作爲紅色發 光材料,可以舉出Ν,Ν,Ν’,Ν’-四(4-甲基苯基)並四苯- 5.11- 二胺(簡稱:p-mPhTD) 、7,13-二苯基-Ν,Ν,Ν’,Ν’-四(4 -甲基苯基)苊並[1,2-a]熒蒽-3,10-二胺(簡稱:ρ-mPhAFD )等。 包含在第一層121的第二有機化合物是其電洞傳輸性 高於電子傳輸性的物質,並且其爲用於分散該具有高發光 性的物質。較佳的使用電洞的遷移率和電子的遷移率之間 的差爲10倍以內的所謂雙極性材料。具體來說,可以舉出 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嘮唑(簡稱:CzPA)、三 (8-喹啉醇合)鋁(III)(簡稱:Alq) 、4,4’-(喹喔啉-2,3-二 基)雙(叱心二苯基胺)(簡稱:丁?八(511)、9,10-二苯基蒽 (簡稱:DPAnth) 、1:^’-(喹喔啉-2,3-二基二-4,1-苯撐) 雙(N-苯基-1,1’-聯苯-4-胺)(簡稱:BPAPQ ) 、4,4-(喹喔 啉-2,3-二基)雙{1^-[4-(911-嗦唑-9-基)苯基]-:^-苯基胺)( 簡稱:YGAPQ) 、9,10-二苯基蒽(簡稱:DPAnth)等。 包含在第二層的第三有機化合物是具有俘獲電子的功 能的有機化合物。因此,第三有機化合物較佳的具有比包 含在第二層的第四有機化合物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 LUMO位準)低〇.3eV以上的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LUMO 位準)。而且,第三有機化合物可以發光,但在此情況下 ,較佳的採用同類顏色的發光顏色作爲第一有機化合物的 發光顏色和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以便保持發光元 件的顏色純度。也就是說,例如,在該第一有機化合物顯 -18- 201212716 示如YGA2S或YGAPA那樣的藍色發光的情況下,作爲第三 有機化合物較佳的使用顯示藍色至藍綠色的發光的物質, 比如吖啶酮、香豆素102、香豆素6H、香豆素480D、香豆 素30。另外,在該第一有機化合物顯示如2PCAP A、 2PCABPhA 、 2DPAPA 、 2DPABPhA 、 2YGABPhA 或 DPhAPhA那樣的綠色發光的情況下,作爲第三有機化合物 較佳的使用顯示藍綠色至黃綠色的發光的物質,比如 N,N’-二甲基唾吖啶酮(簡稱:DMQd) 、N,N’-二苯基喹 吖啶酮(簡稱:DPQd) 、9,8-二氫化苯[h]苯並[7,8]喹啉 並[2,3-b]吖啶-7,6-二酮(簡稱:DMNQd-1 ) 、9,8-二甲 基-9-18-二氫化苯[h]苯並[7,8]喹啉並[2,3-b]吖啶-7,16-二 酮·(簡稱:DMNQd-2)、香豆素30、香豆素6、香豆素 545T、香豆素153等。另外,在該第一有機化合物顯示如 紅熒烯或BPT那樣的黃色發光的情況下,作爲第三有機化 合物較佳的使用顯示黃綠色至橙黃色的發光的物質,比如 DMQd、(2-{2-[4-(9H-嘮唑-9-基)苯基]乙烯基}-6 -甲基-4H-吡喃-4-亞基)丙二腈(簡稱:DCMCz )等。另外,在 該第一有機化合物顯示如p-mP'hTD或p-mPhAFD那樣的紅 色發光的情況下’作爲第三有機化合物較佳的使用顯示橙 黃色至紅色的發光的物質,比如(2-{2-[4-(二甲胺基)苯基] 乙烯基}-6-甲基-4H-吡喃-4-亞基)丙二腈(簡稱:DCM1) 、{2 -甲基- 6- [2-(2,3,6,7 -四氫苯並[ij]喹嗪-9-基)乙 烯基]-4H-吡喃-4-亞基}丙二腈(簡稱:DCM2 ) > {2-(1,1- 二甲乙基)-6-[2-(2,3,6,7-四氫-1,1,7,7-四甲基-1H,5H-苯並 -19- 201212716 [ij]喹嗪-9-基)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二腈 DCJTB)、尼羅紅等。在用於發光元件的化合物 合物是具有低LUMO位準的化合物。藉由將該化 到下面所說明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中,可以獲得良 俘獲性。 雖然第三有機有機化合物是如上所述的情形 面示例的物質中,較佳的使用喹吖啶酮衍生物言 、DPQd、DMNQd-1、DMNQd2作爲第三有機化合 這些物質具有穩定的化學性。具體而言,藉由採 酮衍生物,尤其能夠實現發光元件的長使用壽命 ,由於喹吖啶酮衍生物顯示綠色的發光,所以本 光元件的元件結構對綠色的發光元件特別有效。 製造顯示器時最需亮度的顔色,因此綠色的退化 他的顏色大。然而藉由採用本發明可以改善該問 包含在第二層122的第四有機化合物是具有 性的有機化合物。亦即,是其電子傳輸性高於其 性的物質。具體地,可以舉出三(8-喹啉醇合)鋁 稱:Alq )、雙(8-喹啉醇合)鋅(II)(簡稱:Znq2 甲基-8-喹啉醇合)(4-苯基苯酚)鋁(III)(簡稱: 雙[2-(2·苯並唑基)苯酚]鋅(II)(簡稱:ZnPBO ) 苯並噻唑基)苯酚]鋅(11)(簡稱:ZnBTZ)等。而 所述,第三有機化合物的LUMO位準較佳的比第 合物的LUMO位準低〇.3eV以上。從而,根據所使 有機化合物的種類,可以適當地選擇滿足上述條 (簡稱: 中,該化 合物添加 好的電子 ,但在上 者如DMQd 物,因爲 用唾K症 化。另外 發明的發 綠色是當 有時比其 題。 電子傳輸 電洞傳輸 (III)(簡 )、雙(2-BAlq)、 、雙[2-(2-且,如上 四有機化 用的第三 件的第四 -20- 201212716 有機化合物。例如,如下面的實施例說明的那樣,當使用 DPQd作爲第三有機化合物時’藉由使用Alq作爲第四有機 化合物,可以滿足上述條件。 另外,由於較佳的採用同類顏色的發光顏色作爲第一 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和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所 以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光譜的峰値與第三有機化合物的 發光光譜的峰値之間的差理想的是在30nm之內。當兩者的 差在30nm以內時,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和第三有機 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成爲同類顏色的發光顏色。因此,即使 在因電壓等變化而第三有機化合物發光,也可以抑制發光 元件的發光顏色的變化。然而,不一定必需要使第三有機 化合物發光。例如,在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比第三有機化 合物更高的發光效率的情況下,較佳的藉由調節第二層 122中的第三有機化合物的濃度,以便實際上只獲得來自 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稍微降低第三有機化合物的濃度 ,以抑制其發光)。在此情況下,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光 顏色和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的發光顏色(換 言之,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三有機化合物具有相同程度的 能隙)。因此,不容易發生從第一有機化合物到第三有機 化合物的能量遷移,從而能夠獲得高發光效率。 電子傳輸層是包含具有高電子傳輸性的物質的層。例 如,可以使用包含具有喹啉骨架或苯並喹啉骨架的金屬複 合物,如三(8-喹啉醇合)鋁(111)(簡稱·· Alq)、三(4-甲基-8-唾啉醇合)鋁(111)(簡稱:Almq3)、雙(10-羥基苯並[h]唾 -21 - 201212716 啉根合)鈹(簡稱:BeBq2)、或雙(2-甲基-8-喹啉醇合)(4-苯 基苯酚)鋁(111)(簡稱:BAlq)等的層。另外,可以使用具有 噁唑基配體或噻唑基配體的金屬複合物,如雙[2-(2-苯並 唑基)苯酚]鋅(II)(簡稱:ZnPBO)或雙[2-(2-苯並噻唑基) 苯酚]鋅(Π)(簡稱:ZnBTZ)。除了金屬複合物以外,也 可使用2-(4-聯苯基)-5-(4-叔丁基苯基)-l,3,4-噁二唑(簡稱 :PBD)、1,3-雙[5-(p-叔丁 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 簡稱:OXD-7)、3-(4-聯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簡稱:TAZ)、浴菲咯啉(簡稱:BPhen)、浴銅 靈(簡稱:BCP)等。這裏該的物質分別爲主要具有1〇·6 cm2/Vs或更高的電子遷移率的物質。只要其具有高於電洞 傳輸性的電子傳輸性,就可以使用除上述之外的其他物質 作爲電子傳輸層。另外,電子傳輸層不限於單層,也可以 層疊兩個或多個由前述物質製成的層。 另外,可以在電子傳輸層和第二電極104之間提供包 含高電子注入性的電子注入層。作爲電子注入層,可以使 用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的化合物諸如氟化鋰(LiF)、氟化鉋 (CsF)或氟化鈣(CaF2)。此外,可以使用其中包含鹼金屬或 鹼土金屬的由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製成的層,如包含鎂 的Alq層。藉由使用其中包含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的由具有 電子傳輸性的材料製成的層,有效地從第二電極104進行 電子的注入,從而這是較佳的。 作爲形成第二電極104的物質,可以使用具有低功函 數(具體地,3.8eV或更低)的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或其 -22- 201212716 混合物等。作爲這樣的陰極材料的具體例子,可以舉出: 屬於周期表第1族或第2族的元素,即鹼金屬如鋰(Li)或絶 (Cs);鹼土金屬如鎂(Mg)、鈣(Ca)或緦(S〇 :包含這些的 合金(如鎂-銀、鋁-鋰);稀土金屬如銪(Eu )、鏡(Yb ) :包含這些的合金等。然而,藉由在第二電極104與電子 傳輸層之間提供電子注入層,可以使用各種導電材料如鋁 、銀、ITO、矽或含有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等作爲第二 電極1 04,而與功函數的大小無關》 另外,作爲EL層的形成方法,不論乾式或濕式可以使 用各種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真空蒸發沉積法、噴墨法或 旋塗法等。另外,每一電極或每一層可以藉由不同的成膜 方法而形成。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中,由在第一電 極102和第二電極104之間產生的電位差而使電流流動,且 電洞和電子在EL層103中複合而發射光。更具體地,EL層 103中的發光層111具有如下結構:從第一層121到第一層 121與第二層122之間的介面附近形成有發光區域。下面對 該原理進行說明。 圖21示出圖1所示的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能帶圖的一 個實例。在圖21中,從第一電極102注入的電洞穿過電洞 傳輸層122而被注入到第一層121。在此,由於構成第一層 121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爲其電子傳輸性高於電洞傳輸性的 物質,更較佳的爲電洞的遷移率和電子的遷移率之間的差 爲1 〇倍以內的所謂雙極性材料,所以注入到第一層1 2 1的 -23- 201212716 電洞的移動速度變慢。在習知的不提供第二層122的發光 元件的情形中,發光區域被形成在電洞傳輸層112與第一 層1 2 1之間的介面附近。在此情況下,存在由電子到達電 洞傳輸層112而引起電洞傳輸層112的退化的擔憂。另外, 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到達電洞傳輸層112的電子量增加, 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複合的機率減少,而導致亮度隨時間推 移而退化》其結果,使元件壽命縮短。 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特徵在於在發光層111中進一步 提供第二層122。從第二電極104注入的電子穿過電子傳輸 層113而被注入到第二層122。在此,第二層122具有如下 結構:將具有俘獲電子的功能的第三有機化合物添加到具 有電子傳輸性的第四有機化合物。從而,注入到第二層 122的電子的移動速度變慢,並且向第一層121的電子注入 受到控制。結果,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中,從第一層121 到第一層121與第二層122之間的介面附近形成發光區域, 該發光區域在傳統上本應在電洞傳輸層112與第一層之間 的介面附近形成。從而,減少由電子到達電洞傳輸層112 而引起電洞傳輸層112的退化的可能性。而且,對於電洞 而言,因爲第一層121中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 性,所以由電洞到達電子傳輸層113而引起電子傳輸層113 的退化的可能性很小。 e 本發明的重要特點是:在第二層11 2中,將具有俘獲 電子的功能的有機化合物添加到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有機化 合物,而代替僅適用電子遷移率低的物質。藉由採用上述 -24- 201212716 結構,不僅控制對第一層1 2 1的電子注入,而且可以抑制 該被控制了的電子注入量的隨時間的變化。另外,由於第 —層121中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並且第一 層121添加有發光物質的第一有機化合物,所以第一層121 中的電洞量也不容易產生隨時間的變化。根據上述理由’ 本發明的發光元件可以防止發光元件中的因隨時間的載子 平衡的惡化而導致的複合機率降低的問題,從而可抑制亮 度的隨時間的退化,因此可以延長元件壽命。 注意,在上述說明中,藉由將存在有電洞傳輸層Π2 及電子傳輸層113的情況作爲示例,來說明如下現象:亦 即,藉由組合第一層和第二層,具體來說,藉由組合第二 有機化合物、第三有機化合物及第四有機化合物,可以防 止發光元件中的因隨時間的載子平衡的惡化而導致的複合 機率降低的問題,其結果,有了可抑制亮度的隨時間的退 化的優點。但是,不論存在或不存在電洞傳輸層112和電 子傳輸層113,都可獲得上述優點。這是藉由上述說明而 能自然理解的。 發光藉由第一電極102和第二電極104中的一方或雙方 而被提取到外部。因此,第一電極102和第二電極104中的 —方或雙方爲具有透光性的電極。當僅第一電極102爲具 有透光性的電極時,如圖1A所示,發光藉由第一電極1〇2 從基板一側提取。另外,當僅第二電極1〇4爲具有透光性 的電極時,如圖1B所示,發光藉由第二電極108從與基板 相反的一側提取。當第一電極102和第二電極104都是具有 -25- 201212716 透光性的電極時,如圖1C所示,發光藉由第一電極102和 第二電極1 04從基板一側和與基板相反側提取。 注意,被提供在第一電極102和第二電極104之間的層 不限於上述結構。可以採用除上述之外的結構,只要將使 電洞和電子複合的發光區域提供在離開第一電極102和第 二電極104的區域中以防止由發光區域和金屬相互靠近而 產生的淬滅,且其發光層包括第一層121和第二層122。 也就是說,對EL層的疊層結構沒有特別限制,可以將 由具有高電子傳輸性的物質、高電洞傳輸性的物質、具有 高電子注入性的物質、具有高電洞注入性的物質、具有雙 極性的物質(具有高電子傳輸性和高電洞傳輸性的物質) 等製成的層與本發明的發光層自由地組合而構成EL層,即 可 〇 圖2所示的發光元件具有這樣的結構:在基板301上依 次層疊有用作陰極的第二電極304、EL層3 03、用作陽極的 第一電極302。EL層303具有電洞傳輸層312、發光層311、 電子傳輸層313,而發光層311具有第一層321和第二層322 。第一層321配置在比第.二層3 22更靠近用作陽極的第一電 極側。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在由玻璃、塑膠等製成的基板上 製造發光元件。藉由在一個基板上製造多個這種發光元件 ,可以獲得被動型發光裝置。而且,例如,也可以在由玻 璃、塑膠等製成的基板上形成薄膜電晶體(TFT ),並且 可在電連接到TFT的電極上製造發光元件。藉由這樣,可 -26- 201212716 以製造一種藉由TFT控制發光元件驅動的主動矩陣型發光 裝置。注意並沒有特別地限制TFT的結構。可以使用交錯 型TFT或反轉交錯型TFT。而且,對形成在TFT基板的驅動 電路而言,可以採用由N型TFT和P型TFT構成的驅動電路 、或由N型TFT和P型TFT中的一種構成的驅動電路。而且 ,沒有特別地限制用於TFT的半導體薄膜的結晶性。可以 使用非晶半導體膜或晶體半導體膜》 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中,不是在發光層與電洞傳輸層 之間的介面或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介面,而是在發 光層的中心附近形成有發光區域。由此,本發明的發光元 件不受到由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與發光區域彼此靠近 而產生的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的退化的影響。此外, 可以抑制載子平衡的隨時間的變化(尤其是電子注入量的 隨時間的變化)。因此,可以獲得不容易退化且使用壽命 長的發光元件。另外,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發光層由經過 多次氧化還原反應以後也具有穩定性質的化合物而形成, 因此,即使多次進行電子與電洞的複合,也不容易發生退 化。從而,可以獲得使用壽命更長的發光元件。 此外,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中,第一有機化合物的發 光顏色和第三有機化合物的發光顏色是同類顏色的發光顏 色。因此,在不僅第一有機化合物發光,第三有機化合物 也發光的情形中,也可以獲取顏色純度高的發光。 另外,本實施例模式可以適當地與其他實施例模式組 合來實施。 -27- 201212716 實施例模式2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將參照圖3說明一種發光元件( 以下稱爲疊層元件)的模式,其中該發光元件具有層疊多 個根據本發明的發光單元的結構。該發光元件爲在第一電 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具有多個發光單元的疊層型發光元件。 作爲發光單元,可以使用相同於在實施例模式1示出的EL 層的結構》也就是說,在實施例模式1所示的發光元件是 具有一個發光單元的發光元件,在本實施例模式中,對具 有多個發光單元的發光元件進行說明。 在圖3中,在第一電極501和第二電極502之間層疊有 第一發光單元511和第二發光單元512,並且,在第一發光 單元511和第二發光單元512之間設置有電荷產生層513。 對第一電極501和第二電極502可以採用與實施例模式1相 同的電極。此外,第一發光單元511和第二發光單元512可 以具有彼此相同的結構或者彼此不同的結構,並且其結構 可以採用與實施例模式1相同的結構。 在電荷產生層513中含有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的 複合材料。該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的複合材料是實施 例模式1所不的材料’含有有機化合物和氧化釩、氧.化鉬 、氧化鎢等的金屬氧化物。作爲有機化合物,可以使用芳 香胺化合物、嘮唑衍生物、芳烴、高分子化合物(低聚物 、樹枝狀聚合物、聚合體等)等各種化合物。注意,作爲 有機化合物’較佳的採用作爲電洞傳輸性有機化合物的具 -28- 201212716 有lxlO_6cm2/VS或更大的電洞遷移率的有機化合物。然而 ,只要是其電洞傳輸性高於電子傳輸性的物質,就可以使 用除此以外的物質。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的複合材料 優於載子注入性及載子傳輸性,所以可以實現低電壓驅動 及低電流驅動。 電荷產生層513也可以藉由組合包含有機化合物和金 屬氧化物的複合材料的層以及由其他材料構成的層來形成 。例如,可以藉由組合如下兩個層來形成:含有有機化合 物和金屬氧化物的複合材料的層;以及,含有選自電子供 給性物質中的一種化合物和具有高電子傳輸性的化合物的 層。此外,還可以藉由組合含有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 的複合材料的層以及透明導電膜來形成。 無論怎樣,夾在第一發光單元511和第二發光單元512 之間的電荷產生層5 1 3,只要是當將電壓施加到第一電極 501和第二電極5 〇2時,對一方的發光單元注入電子並對另 一方的發光單元注入電洞的層,即可。例如,在圖3中, 只要當使第一電極的電位高於第二電極地對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施加電壓時,電荷產生層513向第一發光單元511注 入電子,並向第二發光單元注入電洞,即可。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雖然說明了具有兩個發光單元的 發光元件’然而,也可以相同地採用層疊有三個或更多個 發光單元的發光元件。如根據本實施例模式的發光元件, 可以藉由用電荷產生層使多個發光單元間隔並將它們配置 在一對電極之間,在保持低電流密度的同時在高亮度區域 -29- 201212716 中實現長使用壽命的元件。此外,在採用照明作爲應用例 時,因爲可以減少由於電極材料的電阻導致的電壓下降, 所以可以實現大面積的均勻發光。此外,可以實現能夠進 行低電壓驅動的低耗電量的發光裝置。 另外,藉由使各發光單元的發光顏色不相同,可以在 發光元件的整體上獲得所希望顏色的發光。例如,在具有 兩個發光單元的發光元件中,藉由使第一發光單元的發光 顏色和第二發光單元的發光顏色處於補色的關係,可以獲 得在發光元件的整體上進行白色發光的發光元件。注意, 補色是指一種顏色之間的關係,在該補色混合時呈現無彩 色。也就是說,若將發射處於補色關係的顏色的發光的物 質的發光混合,可以獲得白色發光。而且,具有三個發光 單元的發光元件也與上述情況類似,例如,在第一發光單 元的發光顏色爲紅色、第二發光單元的發光顏色爲綠色、 第三發光單元的發光顔色爲藍色的情形中,發光元件在整 體上可以獲得白色發光。 注意,本實施例模式可以適當地與其他實施例模式組 合來實施。 實施例模式3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將說明包括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 發光裝置。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對其像素部分包括本發明的發光 元件的發光裝置參考圖4進行說明。注意,圖4A是顯示發 -30- 201212716 光裝置的俯視圖,圖4B是沿圖4A的線A-A'和線B-B’切割的 截面圖。由虛線顯示的參考數字601表示驅動電路部分(源 極側驅動電路),602表示像素部分,603表示驅動電路部 分(閘極側驅動電路)。而且,604表示密封基板,605表示 密封材料。密封構件605包圍的內側成爲空間607。 引線608是用於傳送輸入到源極側驅動電路601和閘極 側驅動電路603的訊號,且從作爲外部輸入端子的FPC(撓 性印刷電路)609接受視頻訊號、時鐘訊號、啓動訊號、重 置訊號等的佈線。注意,雖然在此僅顯示FPC,但也可以 將印刷線路板(PWB)連接到FPC上。本說明書中的發光裝 置不僅包括發光裝置本身,而且包括將FPC或PWB連接到 發光裝置上的狀態。 然後,將用圖4B說明截面結構。在元件基板610上形 成有驅動電路部分和像素部分,但是在此顯示作爲驅動電 路部分的源極側驅動電路60 1和像素部分602中的一個像素 〇 另外,在源極側驅動電路60 1中形成組合N通道型 TFT623和P通道型TFT624的CMOS電路。此外,驅動電路 可使用CMOS電路、PMOS電路或NMOS電路而形成。此外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雖然顯示將驅動電路形成在基板上 的驅動器一體形式,但驅動電路沒必要一定形成在基板上 ,而可以形成在基板外部。 另外,像素部分602由多個像素形成,該每個像素包 含開關TFT611、電流控制TFT612和電連接到電流控制 -31 - 201212716 TFT612的汲極上的第一電極613。此外,覆蓋第—電極613 的邊緣部分地形成絕緣體614。這裏,藉由使用正性光敏 丙烯酸樹脂膜來形成絕緣體6 1 4。 爲了 fcEili覆盘性’將絕緣體614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形 成爲具有曲率的曲面。例如’當將正性光敏丙烯酸用作絕 緣體614的材料時’較佳的、僅絕緣物614的上端部具有帶 有曲率半徑(0.2到3μπι)的曲面。此外,作爲絕緣體614 ,藉由光照射變成在蝕刻劑中不能溶解的負性光敏材料或 藉由光照射變成在鈾刻劑中能溶解的正型光敏材料都可以 被使用》 在第一電極613上形成有EL層616和第二電極617。在 此,作爲用於第一電極613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種金屬、 合金、導電化合物、或這些材料的混合物。當第一電極用 作陽極時,在這些材料中,較佳的使用具有高功函數(功 函數爲4.0 eV或更高)的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或這.些 材料的混合物等。例如,可以使用含有矽的氧化銦·氧化 錫膜、氧化銦-氧化鋅膜、氮化鈦膜、鉻膜、鎢膜、鋅膜 或鉑膜等的單層膜’也可使用由氮化鈦膜和以鋁爲主要成 分的膜構成的疊層、由氮化鈦膜、以鋁爲主要成分的膜和 氮化鈦膜構成的三層結構等的疊層膜。另外,藉由採用疊 層結構,能夠具有低電線電阻和有利的歐姆接觸,並且可 用作陽極。 EL層616藉由各種方法如使用蒸發沉積掩模的蒸發沉 積法、噴墨法、或旋塗方法而形成。EL層616包括在實施 -32- 201212716 例模式1和2中示出的發光層。作爲構成EL層616的其他材 料’可以使用低分子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包含低聚物、樹 狀聚合物)。此外,作爲用於EL層的材料,不僅可以使用 有機化合物,而且可以使用無機化合物。. 作爲用於第二電極617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種金屬、 合金、導電化合物或這些材料的混合物。當第二電極用作 陰極時,在這些材料中較佳的使用具有低功函數(功函數 爲3.8eV或更低)的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或這些材料的 混合物等。例如,可舉出屬於周期表第1或2族的元素,即 鹼金屬如鋰(Li)或铯(Cs)、鹼土金屬如鎂(Mg)、鈣(Ca)或 緦(Sr)、以及包含這些的合金(鎂-銀、鋁-鋰)等。另外,將 在EL層616中產生的光穿過第二電極617的情況下,第二電 極617可以採用厚度薄的金屬薄膜與透明導電膜(氧化銦-氧 化錫(ITO)、含有矽或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銦-氧 化鋅(IZO)、包含氧化鎢和氧化鋅的氧化銦(IWZO)等)的疊 層結構。 另外,藉由用密封構件6〇5將密封基板604和元件基板 610貼合在一起,在元件基板610、密封基板604和密封構 件6〇5所包圍的空間607中提供發光元件61 8。空間607塡充 有塡充材料,可塡充有惰性氣體(如氮和氬),也可塡充有 密封構件6 0 5。 ' 另外,密封構件605較佳的使用環氧基樹脂。此外, 這些材料較佳的使得盡可能少的水分和氧滲透。作爲用於 密封基板604的材料,除了玻璃基板或石英基板之外,可 -33- 201212716 以使用由FRP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PVF(聚氟乙烯)、聚酯 薄膜、聚酯或丙烯酸等製成的塑膠基板。 這樣,可以獲得包括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 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具有說明於實施例模式1和2的發光 元件。藉由包含使用壽命長的發光元件,而可以實現使用 壽命長的發光裝置。另外,可以獲得具有優異顏色純度的 發光裝置。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模式中,說明了藉由電晶體控 制發光元件的驅動的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但也可以採用 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圖5示出藉由應用本發明而製造的 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的透視圖。在圖5中,基板951上的電 極952和電極956之間提供有EL層955。電極952的邊緣部分 被絕緣層95 3覆蓋。另外,分隔層954被提供在絕緣層953 之上。分隔層954的側壁具有越接近於基板表面,一方側 壁和另一方側壁的間隔越小的坡度。換句話說,分隔層 954的短邊方向的截面爲梯形,其底邊(朝與絕緣層953的 面方向相同的方向且與絕緣層95 3接觸的一邊)短於上邊 (朝與絕緣層953的面方向相同的方向且不與絕緣層953接 觸的一邊)。像這樣,藉由提供分隔層954,可防止靜電 等所造成的發光元件的故障。另外,在被動矩陣型發光裝 置中,也藉由包含使用壽命長的本發明的發光元件可實現 使用壽命長的發光裝置。另外,可以獲得具有優良的顏色 純度的發光裝置。
S -34· 201212716 實施例模式4 在本實施例模式中,將說明其一部分包括實施例模式 3所示的發光裝置的本發明的電子裝置。本發明的電子裝 置具有實施例模式1和2所示的發光元件,並且具有實用壽 命長的顯示部分。此外,由於其中包含具有優良的顏色純 度的發光元件,所以可以獲得具有良好的色彩真實度的顯 示部分。 作爲使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而製造的電子裝置,可以 舉出攝像機或數位相機等影像拍攝裝置、護目鏡型顯示器 、導航系統、音頻再現裝置(汽車音頻系統或組合音響等 )、電腦、遊戲機、攜帶型資訊終端(移動電腦、行動電 話、攜帶型遊戲機或電子書等)、提供有記錄媒體的影像 再現裝置(具體地,再現數位化通用光碟(DVD )等記錄 媒體,並且具有能夠顯示其影像的顯示裝置的裝置)等。 圖6顯示這些電子裝置的具體例子》 圖6 A顯示根據本發明的電視裝置,其包括框體9101、 支撐座91 02、顯示部分91 03、揚聲器部分91 04、以及視頻 輸入端子9105等。在該電視裝置中,將類似於實施例模式 1和2說明的發光元件排列成矩陣而構成顯示部分9103。該 發光元件具有長使用壽命的特徵。由於由這種發光元件構 成的顯示部分9103也具有類似的特徵,所以該電視裝置具 有長使用壽命的特徵。也就是說,可以提供能夠承受長時 間的使用的電視裝置。另外,由於其中包含具有優良的顏 色純度的發光元件,所以可以獲得包含具有良好色彩真實 -35- 201212716 度的顯示部分的電視裝置。 圖6B顯示根據本發明的電腦,其包括主體920 1、框體 9202、顯示部分92 03、鍵盤92 04、外部連接埠92 05、以及 指向裝置9206等。在該電腦中,將類似於實施例模式1和2 說明的發光元件排列成矩陣而構成顯示部分9203。該發光 元件具有長使用壽命的特徵。由於由這種發光元件構成的 顯示部分92 03也具有類似的特徵,所以該電腦具有長使用 壽命的特徵。也就是說,可以提供能夠承受長時間的使用 的電腦。另外,由於其中包含具有優良的顏色純度的發光 元件’所以可以獲得包含具有良好色彩真實度的顯示部分 的電腦。 圖6C顯示根據本發明的行動電話,其包括主體9401、 框體9402、顯示部分940 3、音頻輸入部分9404、音頻輸出 部分9405、操作鍵9406、外部連接埠9407、以及天線9408 等。在該行動電話中,將類似於實施例模式1和2說明的發 光元件排列成矩陣而構成顯示部分9403。該發光元件具有 長使用癖命的特徵》由於由這種發光元件構成的顯示部分 94〇3也具有類似的特徵,所以該行動電話具有長使用壽命 的特徵。也就是說,可以提供能夠承受長時間的使用的行 動電話。另外,由於其中包含具有優良的顏色純度的發光 元件’所以可以獲得包含具有良好色彩真實度的顯示部分 的行動電話。 圖6D顯示根據本發明的影像拍攝裝置,其包括主體 9501、顯示部分95〇2、框體9503、外部連接埠9504、遙控 -36- 201212716 接收部分9505、影像接收部分9506、電池9507、音頻輸入 部分9508、操作鍵9509、以及取景器9510等。在該影像拍 攝裝置中,將類似於實施例模式1和2說明的發光元件排列 成矩陣而構成顯示部分9 5 02。該發光元件具有長使用壽命 的特徵。由於由這種發光元件構成的顯示部分95 02也具有 類似的特徵,所以該影像拍攝裝置具有長使用壽命的特徵 。也就是說,可以提供能夠承受長時間的使用的影像拍攝 裝置。另外,由於其中包含具有優良的顏色純度的發光元 件,所以可以獲得包含具有良好色彩真實度的顯示部分的 影像拍攝裝置。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應用範圍很廣泛,該 發光裝置可以應用到所有領域的電子裝置中》藉由應用本 發明的發光裝置,可以提供具有能夠承受長時間的使用且 長使用壽命的顯示部分的電子裝置。另外,可以獲得包含 具有良好色彩真實度的顯示部分的電子裝置。 此外,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可以用作照明裝置。將參照 圖7說明將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用於照明裝置的一個方式。 圖7顯示將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用作背光的液晶顯示裝 置的一個實例。圖7中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框體901、 液晶層902、背光903、以及框體904,其中液晶層902連接 到驅動器1C 905。此外,作爲背光903,使用本發明的發 光裝置,並且電流經由端子906提供給背光903。 藉由利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作爲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 ’可以做出具有長使用壽命的背光。由於本發明的發光裝 -37- 201212716 置是面發射照明裝置並且可以實現大面積化,所以可以實 現背光的大面積化並且還可以實現液晶顯示裝置的大面積 化。此外,由於本發明的發光裝置是薄型並且耗電量少, 從而還可以減少顯示裝置的厚度和耗電量。 圖8爲將利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作爲照明裝置的台燈 的實例。圖8所示的台燈具有框體200 1和光源2002,並且 作爲光源2002使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本發明的發光裝置 具有長使用壽命,所以該台燈也具有長使用壽命。 圖9爲將利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用作室內照明裝置 3 00 1的實例。由於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可以實現大面積化, 所以可以用作大面積的照明裝置。此外,本發明的發光裝 置因爲具有長使用壽命,從而可以用作具有長使用壽命的 照明裝置。可以藉由將圖6 A所說明的根據本發明的電視裝 置3 002設置在將利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用作室內照明裝置 3 00 1的房間內,而欣賞公共播送或電影。在此情況下,由 於兩個裝置都具有長使用壽命,從而可以減少照明裝置和 電視裝置的換新次數,從而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將用圖1〇具體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 。以下示出在本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 Q. -38- 201212716
2PCAPA
Alq
(發光元件1) 首先,藉由濺射法在玻璃基板2101上形成包含氧化砂 的氧化銦-氧化錫的膜,來形成第一電極2102。該第一電 極2102的厚度爲llOnm且電極面積爲2mmx2mm。 然後,將形成有第一電極2102的基板固定到被提供在 真空蒸發沉積裝置中的基板支架上,並使形成有第一電極 2102的表面面向下。在將壓力降至約1(T4 Pa之後,在第— 電極21〇2上共蒸4,4’-雙[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 -39- 201212716 稱:NPB)和氧化鉬(VI),來形成包含複合材料的層2103。 其厚度爲50 nm ’並且NPB與氧化鉬(VI)的重量比調節爲4 :1 ( = NPB :氧化鉬)。注意,共蒸法是指在—個處理室中 使用多個蒸發源同時進行蒸發沉積的方法。 然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lOnm的4,4’-二[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 ,來形成電洞傳輸層21 04。 然後,在電洞傳輸層21 04上形成發光層2105。首先, 在電洞傳輸層2104上共蒸用作第二有機化合物的9-[4-(10-苯基-9-蒽基)苯基]-9Η-Π弄唑(簡稱:CzPA )和用作第一有 機化合物的N-(9,10-二苯基-2-蒽基)-N,9-二苯基-9H-H弄唑-3-胺(簡稱:2PCAPA ),來形成厚度爲30run的第一發光 層2121。在此,CzPA與2PCAPA的重量比調節爲1 : 0.05( = CzPA : 2PCAPA)。而且,在第一發光層2 1 2 1上共蒸 用作第四有機化合物的三(8-喹啉醇合)鋁(III)(簡稱:Alq )和用作第三有機化合物的N,N’-二苯基喹吖啶酮(簡稱 :DPQd),來形成厚度爲l〇nm的第二發光層2122。在此 ,Alq 與 DPQd 的重量比調節爲 1: 0.005( = Alq: DPQd)。 隨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在發光層2105 上形成厚度爲30nm的浴菲咯啉(簡稱:BPhen),來形成電 子傳輸層2106。然後,在電子傳輸層2106上形成厚度爲 lnm的氟化鋰(LiF),來形成電子注入層2107。 最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200nm的鋁,來形成第二電極2108,這樣製造出發光元件! •40- 201212716 (對比發光元件2) 首先,藉由濺射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包含氧化矽的氧 化銦-氧化錫的膜,來形成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的厚度 爲llOnm且電極面積爲2mmx2mm。 然後,將形成有第一電極的基板固定到被提供在真空 蒸發沉積裝置中的基板支架上,並使形成有第一電極的表 面面向下。在將壓力降至約1〇·4 Pa之後,在第一電極上共 蒸4,4’-雙[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和氧 化鉬(VI),來形成包含複合材料的層。其厚度爲50 nm, 並且NPB與氧化鉬(VI)的重量比調節爲4 : l(=NPB :氧化 鉬)。 然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10nm的4,4’-二[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 ,來形成電洞傳輸層。 然後,在電洞傳歸ί層上形成發光層。藉由共蒸9-[4-(10-苯基-9-蒽基)苯基]-911-唠唑(簡稱:(:2?八)和1^-(9,10-二苯基-2-蒽基)-Ν,9-二苯基-9H-U弄唑-3-胺(簡稱: 2PCAPA )來形成厚度爲40nm的發光層。在此,CzPA與 2PCAPA 的重量比調節爲 1: 0.05( = CzPA: 2PCAPA)。 隨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在發光層上形 成厚度爲30nm的浴菲咯啉(簡稱:BPhen),來形成電子傳 輸層。 -41 - 201212716 在該電子傳輸層上形成厚度爲lnm的氟化鋰(LiF), 來形成電子注入層。 最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200nm的銘,來形成第二電極,這樣製造出對比發光元件2 〇 圖11顯示發光元件1的電流密度-亮度特性。此外,圖 12顯示其電壓-亮度特性。此外,圖13顯示其亮度-電流效 率特性。此外’圖I4顯示發光元件1的當1mA的電流流過 時的發光光譜。 在3000cd/m2的亮度下發光元件1的CIE色度座標爲( x = 0.29 > y = 0.62 ),並顯示綠色發光。此外,在3 000cd/m2 的亮度下,電流效率爲10.7cd/A,電壓爲5.8V,電流密度 爲 2 9 · 4m A/cm2。 當對發光元件1進行將初始亮度設定爲3 000 cd/m2的藉 由恆定電流驅動的連續發光測試時,發現其亮度在經過 640小時後也處於初始亮度的89%,從而可以得知該發光元 件1是具有長使用壽命的發光元件。另一方面,當對對比 發光元件2與上述同樣地進行將初始亮度設定爲3 000cd/m2 的連續發光測試時,發現其亮度在經過640小時後處於初 始亮度的76 %,從而可以得知該對比發光元件2具有比發光 元件1短的使用壽命。 由此,可以得知藉由應用本發明能夠獲得長使用壽命 的發光元件。 •42- 201212716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將用圖10具體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 (發光元件3) 首先,藉由濺射法在玻璃基板2101上形成包含氧化矽 的氧化銦-氧化錫的膜,來形成第一電極21 02。該第一電 極2102的厚度爲llOnm且電極面積爲2mmx2mm。 然後,將形成有第一電極21 02的基板固定到被提供在 真空蒸發沉積裝置中的基板支架上,並使形成有第一電極 2102的表面面向下。在將壓力降至約1〇·4 Pa之後,在第一 電極2102上共蒸4,4’-雙[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 稱:NPB)和氧化鉬(VI),來形成包含複合材料的層2103。 其厚度爲50 nm,並且NPB與氧化鉬(VI)的重量比調節爲4 :1( = NPB :氧化鉬)。 然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10nm的4,4’-二[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 ,來形成電洞傳輸層2104» 然後’在電洞傳輸層21 04上形成發光層2105。首先, 在電洞傳輸層21 04上共蒸用作第二有機化合物的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嘮唑(簡稱:CzPA)和用作第一有 機化合物的N-(9,10-二苯基-2-蒽基)-N,9-二苯基弄唑-3-胺(簡稱:2PCAPA ),來形成厚度爲30nm的第一發光 層2121。在此,CzPA與2PCAPA的重量比調節爲1: -43- 201212716 0.05( = CzPA: 2PCAPA)。而且,在第一發光層2121上共蒸 用作第四有機化合物的三(8-喹啉醇合)鋁(III)(簡稱:Alq )和用作第三有機化合物的N,N’-二苯基喹吖啶酮(簡稱 :DPQd),來形成厚度爲lOnm的第二發光層21 22。在此 ,Alq 與 DPQd 的重量比調節爲 1: 0.005( = Alq: DPQd)。 隨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在發光層21 05 上形成厚度爲30nm的Alq,來形成電子傳輸層2106。 而且,在電子傳輸層2106上形成厚度爲lnm的氟化鋰 (LiF),來形成電子注入層2107。 最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200nm的鋁,來形成第二電極21 08,這樣製造出發光元件3 (對比發光元件4) 首先,藉由濺射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包含氧化矽的氧 化銦-氧化錫的膜,來形成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的厚度 爲llOnm且電極面積爲2mmx2mm。 然後,將形成有第一電極的基板固定到被提供在真空 蒸發沉積裝置中的基板支架上,並使形成有第一電極的表 面面向下。在將壓力降至約1〇_4 Pa之後,在第一電極上共 蒸4,4’-雙[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和氧 化鉬(VI),來形成包含複合材料的層。其厚度爲50 nm, 並且NPB與氧化鉬(VI)的重量比調節爲4 : 1( = NPB :氧化 鉬)。 5 -44 - 201212716 然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10nm的4,4’-二[N-(l-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 ,來形成電洞傳輸層。 然後,在電洞傳輸層上形成發光層。藉由共蒸9-[4_ .(10 -苯基-9-惠基)苯基]-9H-B弄哩(簡稱:CzPA)和N· (9,10-二苯基-2-蒽基)-N,9-二苯基-9H-嘮唑-3-胺(簡稱: 2PCAPA )來形成厚度爲4〇nm的發光層。在此,CzPA與 2PCAPA 的重量比調節爲 1: 〇.〇5( = CzPA: 2PCAPA)。 隨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在發光層上形 成厚度爲30nm的Alq,來形成電子傳輸層》 而且,在電子傳輸層上形成厚度爲lnm的氟化鋰(Li F ),來形成電子注入層。 最後,藉由利用電阻加熱的蒸發沉積法形成厚度爲 200nm的鋁,來形成第二電極,這樣製造出對比發光元件4 〇 圖15顯示發光元件3的電流密度-亮度特性。此外,圖 16顯示其電壓-亮度特性。此外,圖17顯示其亮度-電流效 率特性。此外,圖18顯示發光元件3的當1mA的電流流過 時的發光光譜。 在3000cd/m2的亮度下,發光元件3的CIE色度座標爲 (x = 0.29 . y = 0.62 ),並顯示綠色發光。此外,在 3 000cd/m2的亮度下,電流效率爲ii.〇cd/A,電壓爲8.0V, 電流密度爲28.3mA/cm2。 當對發光元件3進行將初始亮度設定爲3 00 Ocd/m2的藉 -45- 201212716 由恆定電流驅動的連續發光測試時,發現其亮度在經過 640小時後也處於初始亮度的90%,從而可以得知該發光元 件3是具有長使用壽命的發光元件》另一方面,當對對比 發光元件4與上述同樣地進行將初始亮度設定爲3 OOOcd/m2 的連續發光測試時,發現其亮度在經過470小時後處於初 始亮度的8 8 %,從而可以得知該對比發光元件4具有比發光 元件3短的使用壽命。 由此,可以得知藉由應用本發明能夠獲得長使用壽命 的發光元件。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迴圈伏安測量法(CV)測量三(8-喹啉醇合)鋁(111)(簡稱:Alq)和Ν,Ν’-二苯基喹吖啶酮( 簡稱:DPQd)的還原反應特性,該Alq和DPQd用於實施例 1和實施例2中所製造的發光元件1和發光元件3中的第二層 。此外,根據該測量結果,算出Alq和DPQd的LUMO位準 。注意,使用電化學分析器(ALS 600A型,由BAS Inc.製 造)進行測量》 對於用於CV測量的溶液,使用脫水二甲基甲醯胺 (DMF)(由 Aldrich Inc·生產,99.8%,目錄編號:22705-6 )作爲溶劑,將支援電解質的高氯酸鹽四-η-丁基銨(n-BU4NCIO4 )(由 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生產, 目錄編號:T0836 )溶解於溶劑中,並使其濃度爲 100mmol/L。此外,將測量的物件溶解,並使其濃度爲
S -46 - 201212716 lmmol/L。另外,將鈾電極(PTE鉑電極,由BAS Inc.生產) 用作工作電極,將鉑電極(VC-3用Pt平衡電極(5 cm) ’由 BAS Inc.生產)用作輔助電極,將Ag/Ag+電極(RE5非水溶 劑參考電極,由BAS Inc.生產)用作參考電極。注意,測量 是在室溫下(2 0至2 5 t )進行的。 (參考電極的相對於真空位準的位能的計算) 首先,算出在本實施例3中使用的參考電極(Ag/Ag + 電極)的相對於真空位準的位能(eV )。也就是說,算出 Ag/Ag +電極的費密(Fermi)位準。已知的是,在甲醇中的二 茂絡鐵的氧化還原電位相對於標準氫電極爲+〇.610[V vs. SHE](參照文件:Christian R. Goldsmith et al·,J. Am. Chem. Soc·,Vol. 124,No.l, 83-96, 2002 ) » 另一方面, 藉由利用在本實施例3中使用的參考電極來算出在甲醇中 的二茂絡鐵的氧化還原電位,其結果是+0.20V[vs. Ag/Ag + ]。從而,可以得知在本實施例3中使用的參考電極 的位能比標準氫電極低0.41 [eV]。 已知的是,標準氫電極與真空位準之間的位能差是-4.44eV (參照文件:大西敏博 '小山珠美,高分子EL材料 (共立出版),64-67頁)。綜上所述,可以算出本實施 例3所使用的參考電極的相對於真空位準的位能爲-4.44-0.41=-4.85[eV]。 (測量例:Alq) -47- 201212716 在本測量例中,藉由迴圈伏安測量法(CV)測量Alq的 還原反應特性。其中的掃描速度爲0.1 V/sec。圖19示出其 測量結果。注意,藉由將工作電極的電位相對於參考電極 從-0.69V掃描到-2.40V,然後從-2.40V掃描到-0.69V,來 進行還原反應特性的測量。 從圖19可見,還原峰値電位Ep(:爲·2.20V,氧化峰値電 位丑^爲- 2.12V。從而,可算出半波電位(Epe和Epa的中間 電位)爲- 2.16V。這表示Alq可由- 2.16[V vs. Ag/Ag + ]的電 能還原,且該能源相當於LUMO位準。在此,由於如上所 述在本實施例3中使用的參考電極的相對於真空位準的位 能爲- 4.85[eV],因此可以得知Alq的LUMO位準爲-4.85-(-2 · 16 ) =-2.69[eV]。 (測量例:DPQd) 在本測量例中,藉由迴圏伏安測量法(CV)測量DP Qd 的還原反應特性。其中的掃描速度爲0.1 V/sec。圖20示出 其測量結果。注意,藉由將工作電極的電位相對於參考電 極從-0.40V掃描到-2.10V,然後從-2」0V掃描到-0.40V, 來進行還原反應特性的測量。注意,由於D P Q d的溶解性 很差,當製作濃度爲lmmol/L的溶液時產生沒有溶化的 DPQd,因此在沒有溶化的DPQd沈澱的狀態下提取澄清液 體而將其使用於測量》
S 從圖20可見,還原峰値電位Epe爲-1.69V,氧化峰値電 位Epi^ -1.63V。從而,可算出半波電位(Ερ。和Epa的中間 -48 - 201212716 電位)爲-1.66¥。這表示〇?()(1可由-1.66[¥”3.八8/八8 + ]的 電能還原,且該能源相當於LUMO位準。在此,由於如上 所述在本實施例3中使用的參考電極的相對於真空位準的 位能爲-4.85[eV],因此可以得知DPQd的LUMO位準爲-4.85- ( - 1.66 ) =-3.1 9[eV卜 藉由比較由上述過程而得到的Alq和DPQd的LUMO位 準’可以得知DPQd的LUMO位準比Alq還低0.50[eV]。這意 味著,當將DPQd添加到Alq時,該DPQd作爲電子陷阱發揮 作用。因此,實施例1和實施例2所示的元件結構,即,在 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第二層中使用DPQd作爲第三有機化 合物並使用Alq作爲第四有機化合物的元件結構適合於本 發明。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A至1C是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圖; 圖2是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圖; 圖3是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圖; 圖4A和4B是說明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圖; 圖5是說明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圖; 圖6A至6D是說明本發明的電子裝置的圖; 圖7是說明本發明的電子裝置的圖; 圖8是說明本發明的照明裝置的圖; 圖9是說明本發明的照明裝置的圖; 圖10是說明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圖; -49- 201212716 圖11是表示在實施例1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電流密度-亮度特性的圖; 圖12是表示在實施例1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電壓-亮度 特性的圖: 圖13是表示在實施例1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亮度-電流 效率特性的圖; 圖I4是表示在實施例1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發光光譜 的圖; 圖15是表示在實施例2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電流密度-亮度特性的圖; 圖16是表示在實施例2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電壓-亮度 特性的圖: 圖17是表示在實施例2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亮度-電流 效率特性的圖: 圖18是表示在實施例2中製造的發光元件的發光光譜 的圖; 圖19是表示Alq的還原反應特性的圖; 圖20是表示DPQd的還原反應特性的圖;和 圖21是說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1 :基板 102 :第一電極 103 : EL層 -50- 201212716 104 :第二電極 1 1 1 :發光層 1 1 2 :電洞傳輸層 1 1 3 :電子傳輸層 121 :第一層 1 22 :第二層 301 :基板 302 :第一電極 3 03 : EL層 304 :第二電極 311 :發光層 3 1 2 :電洞傳輸層 3 1 3 :電子傳輸層 32 1 :第一層 3 22 :第二層 501 :第一電極 502 :第二電極 511 :第一發光單元 512 :第二發光單元 5 1 3 :電荷產生層 6 0 1 :驅動電路部份 602 :像素部份 6 0 3 :驅動電路部份 604 :密封基板 -51 201212716 605 :密封構件 607 :空間 608 :引線
609 : FPC 6 1 0 :元件基板 61 1 :開關 TFT 612 :電流控制T F T 6 1 3 :第一電極 6 1 4 :絕緣體 6 16: E L 層 617 :第二電極 6 1 8 :發光元件
623 : N通道 TFT
624 : P通道 TFT 951 :基板 952 :電極 9 5 3 :絕緣層 954 :分隔層 955 : EL層 9 5 6 :電極 9101 :框體 9102 :支撑座
S 9 103 :顯示部份 9 104 :揚聲器部份 -52- 201212716 9 105 :視頻輸入端子 9 2 0 1 :主體 9 2 0 2 :框體 9203 :顯示部份 9204 :鍵盤 9205 :外部連接埠 9206:指向裝置 940 1 :主體 9 4 0 2 :框體 9403 :顯示部份 9404 :音頻輸入部份 9405 :音頻輸出部份 9 4 0 6 :操作鍵 9407 :外部連接埠 9 4 0 8 :天線 9501 :主體 9502 :顯示部份 9 5 03 :框體 9 5 04 :外部連接埠 9505 :遙控接收部份 9506 :影像接收部份 9 5 0 7 :電池 9508:音頻輸入部份 9509 :操作鍵 -53 201212716 9510 :取景器 90 1 :框體 902 :液晶層 9 0 3 :背光 904 :框體 9 0 5 :驅動器IC 906 :端子 2001 :框體 2 0 0 2 :光源 3 00 1 :室內照明裝置 3 002 :電視裝置 2 1 0 1 :玻璃基板 2102 :第一電極 2103:包含複合材料的層 2104:電洞傳輸層 2105 :發光層 2121 :第一發光層 2106:電子傳輸層 2107:電子注入層 2 1 08 :第二電極 2 1 2 2 :第二發光層
S -54-

Claims (1)

  1. 201212716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發光裝置,包含: 第一電極; 該第一電極上的第一發光單元; 該第一發光單元上的電荷產生層; 該電荷產生層上的第二發光單元;以及 該第二發光單元上的第二電極, 其中該電荷產生層可注入電洞至該第二發光單元和注 入電子至該第一發光單元, 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和該第二發光單元各包含: 該電荷產生層上的第一層,該第—層包含第一化 合物和第二化合物;以及 該第一層上的第二層,該第二層包含第三化合物 和第四化合物, 其中該第一化合物散佈在該第二化合物中,該第二化 合物具有電子傳輸特性大於電洞傳輸特性, 其中該第二化合物散佈在該第四化合物中,且在該第 二層中具有電子俘獲特性,以及 其中該第四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特性大於電洞傳輸特 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電荷產 生層包含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 3·如申請專利範圍桌2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金屬氧 化物爲氧化鉬° -55- 201212716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有機化 合物具有電洞傳輸特性大於電子傳輸特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三化 合物的LUMO(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低於該第四化合物的 LUMO位準達0.3eV或更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電 極和該第二電極是透明的。 7. —種照明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光 裝置。 8 · —種台燈,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光裝置 〇 9. 一種背光,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光裝置 〇 10. —種發光裝置,包含: 第一電極: 該第一電極上的第一發光單元; 該第一發光單元上的電荷產生層; 該電荷產生層上的第二發光單元;以及 該第二發光單元上的第二電極, 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的發射顏色和該第二發光單元的 發射顏色互相互補, 其中該電荷產生層可注入電洞至該第二發光單元和注 入電子至該第一發光單元, 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包含: -56- 201212716 該電荷產生層上的第一層,該第一層包含第—化 合物和第二化合物;以及 該第一層上的第二層,該第二層包含第三化合物 和第四化合物, 其中該第一化合物散佈在該第二化合物中,該第二化 合物具有電子傳輸特性大於電洞傳輸特性, 其中該第三化合物散佈在該第四化合物中,且在該第 二層中具有電子俘獲特性,以及 其中該第四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特性大於電洞傳輸特 性。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ίο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電荷 產生層包含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金屬 氧化物爲氧化鉬。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有機 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特性大於電子傳輸特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三 化合物的LUMO (最低空分子軌道)位準低於該第四化合物 的LUMO位準達0.3eV或更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 化合物可發射綠色光。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三 化合物可發射紅色光。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 -57- 201212716 電極和該第二電極爲透明的。 1 8 . —種照明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的發 光裝置。 19. 一種台燈,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發光裝 置。 20. —種背光,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發光裝 置。 3 -58
TW100134056A 2006-06-02 2007-05-18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212716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55159 2006-06-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2716A true TW201212716A (en) 2012-03-16

Family

ID=3845813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4056A TW201212716A (en) 2006-06-02 2007-05-18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100134055A TWI571176B (zh) 2006-06-02 2007-05-18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TW096117935A TWI437910B (zh) 2006-06-02 2007-05-18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TW106106476A TWI655878B (zh) 2006-06-02 2007-05-18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4055A TWI571176B (zh) 2006-06-02 2007-05-18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TW096117935A TWI437910B (zh) 2006-06-02 2007-05-18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TW106106476A TWI655878B (zh) 2006-06-02 2007-05-18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4) US8030646B2 (zh)
EP (1) EP1863105B1 (zh)
JP (6) JP5443545B2 (zh)
KR (3) KR20070115626A (zh)
CN (3) CN103354275B (zh)
TW (4) TW20121271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09941A1 (en) * 2005-05-26 2008-05-15 Energy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Inc. Thin film energy fabric integration, control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110128726A1 (en) * 2005-05-26 2011-06-02 Kinaptic, LLC Thin film energy fabric with light generation layer
US20110127248A1 (en) * 2005-05-26 2011-06-02 Kinaptic,LLC Thin film energy fabric for self-regulating heat generation layer
US20110130813A1 (en) * 2005-05-26 2011-06-02 Kinaptic, LLC Thin film energy fabric for self-regulating heated wound dressings
US20110128686A1 (en) * 2005-05-26 2011-06-02 Kinaptic, LLC Thin film energy fabric with energy transmission/reception layer
KR101415018B1 (ko) 2006-04-28 2014-07-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안트라센 유도체, 및 안트라센 유도체를 사용하는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101384785B1 (ko) * 2006-06-01 2014-04-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소자, 발광장치 및 전자기기
EP1876658A3 (en) 2006-07-04 2014-06-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902742B2 (en) 2006-07-04 2011-03-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08069153A1 (en) * 2006-12-04 2008-06-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397308B2 (en) * 2006-12-04 2016-07-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502049B (zh) 2006-12-28 2015-10-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有機化合物及合成有機化合物與蒽衍生物之方法
KR101596676B1 (ko) * 2007-02-21 2016-02-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퀴녹살린 유도체
EP1973386B8 (en) * 2007-03-23 2016-01-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444470B1 (en) 2007-08-31 2016-10-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JP5530608B2 (ja) 2007-09-13 2014-06-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US8384283B2 (en) 2007-09-20 2013-02-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115382B2 (en) * 2007-09-20 2012-02-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controlled carrier transport
TWI481308B (zh) 2007-09-27 2015-04-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與電子設備
CN102655223B (zh) * 2007-10-19 2015-07-2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设备和电子设备
EP2075860A3 (en) * 2007-12-28 2013-03-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091097A3 (en) * 2008-02-13 2013-05-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1978784B (zh) * 2008-03-18 2012-12-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09116547A1 (en) * 2008-03-18 2009-09-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957972A (zh) * 2008-05-16 2016-09-2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电子设备和照明装置
KR101115154B1 (ko) * 2008-05-23 2012-02-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8581237B2 (en) * 2008-12-17 2013-11-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TWI528862B (zh) 2009-01-21 2016-04-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GB0906554D0 (en) 2009-04-16 2009-05-20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P2474204B1 (en) * 2009-09-04 2017-01-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WO2011037024A1 (ja) * 2009-09-25 2011-03-3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装置と同装置に用いられる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同装置を備えた照明器具
JP2011139044A (ja) 2009-12-01 2011-07-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1728491B (zh) * 2009-12-21 2012-09-05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5576296B2 (ja) * 2010-03-01 2014-08-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94898B1 (ko) * 2011-02-11 2018-09-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사용한 전자 기기
CN103208589A (zh) * 2013-03-21 2013-07-17 北京大学 基于卤化钙作为阴极缓冲层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2377360B1 (ko) 2014-08-08 2022-03-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조명 장치, 표시 장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전자 기기
JP6813946B2 (ja) 2014-10-31 2021-01-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KR102623039B1 (ko) 2015-05-15 2024-01-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JP6340616B2 (ja) * 2015-07-28 2018-06-13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
KR102611206B1 (ko) * 2016-07-13 2023-12-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10388900B2 (en) 2016-07-28 2019-08-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WO2019220283A1 (ja) 2018-05-18 2021-07-0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9229591A1 (ja) 2018-05-31 2019-12-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有機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11244293B (zh) * 2018-11-28 2021-10-22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2491B2 (ja) 1993-08-27 2002-10-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JP2795194B2 (ja) * 1994-09-22 1998-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WO1998008360A1 (fr) * 1996-08-19 1998-02-26 Tdk Corporation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JP3949214B2 (ja) * 1997-03-18 2007-07-25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525034B2 (ja) * 1997-07-31 2004-05-1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370011B2 (ja) 1998-05-19 2003-01-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0068057A (ja) 1998-06-12 2000-03-03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287344B2 (ja) 1998-10-09 2002-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US6936485B2 (en) 2000-03-27 2005-08-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6475648B1 (en) * 2000-06-08 2002-11-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JP2002072963A (ja) 2000-06-12 2002-03-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光センサ
JP2002075654A (ja) * 2000-08-28 2002-03-15 Fuji Xerox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7030847B2 (en) 2000-11-07 2006-04-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4101863B2 (ja) 2000-11-07 2008-06-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2184575A (ja) * 2000-12-11 2002-06-28 Tdk Corp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566453B2 (ja) * 2001-05-18 2010-10-20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2373787A (ja) * 2001-06-18 2002-12-26 Toyo Ink Mf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329305B2 (ja) 2001-08-27 2009-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JP3855999B2 (ja) * 2001-10-26 2006-12-13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6759146B2 (en) 2001-11-08 2004-07-06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devices
JP3933591B2 (ja)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CA2483650A1 (en) 2002-05-31 2003-12-11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opolymers having tunable energy levels and color of emission
US20040001969A1 (en) * 2002-06-27 2004-01-01 Eastman Kodak Company Device containing gre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US6720092B2 (en) * 2002-07-08 2004-04-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rubrene layer
JP4287198B2 (ja) 2002-11-18 2009-07-0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052351B2 (en) * 2002-12-31 2006-05-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Using hole- or electron-blocking layers in color OLEDS
JP4531342B2 (ja) 2003-03-17 2010-08-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白色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WO2004107471A1 (en) * 2003-05-28 2004-12-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light-emitting device structures
US7037601B2 (en) * 2003-05-28 2006-05-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light-emitting device structures
JP2005038763A (ja) * 2003-07-17 2005-02-10 Nippon Seiki Co Ltd 有機elパネル
JP4899284B2 (ja) 2003-07-18 2012-03-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6963081B2 (en) 2003-09-30 2005-11-08 Osram Otpo Semiconductors Gmbh Interfacial trap layer to improve carrier injection
US20050100760A1 (en) * 2003-10-24 2005-05-12 Pentax Corporation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I224943B (en) * 2003-10-29 2004-12-0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2005174675A (ja) * 2003-12-10 2005-06-30 Sony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発光装置
US7045952B2 (en) * 2004-03-04 2006-05-16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LEDs with mixed host emissive layer
JP4408382B2 (ja) * 2004-03-18 2010-02-0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JP4947909B2 (ja) * 2004-03-25 2012-06-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5310742A (ja) 2004-03-25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393249B2 (ja) * 2004-03-31 2010-01-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素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10408B2 (ja) 2004-04-28 2011-01-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並びに発光装置
US7772596B2 (en) 2004-04-28 2010-08-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TW200537970A (en) * 2004-05-03 2005-11-16 Wintek Corp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JP4823566B2 (ja) 2004-05-21 2011-11-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器
US7622200B2 (en) 2004-05-21 2009-11-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WO2005115059A1 (en) 2004-05-21 2005-1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US7245297B2 (en) * 2004-05-22 2007-07-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288330B2 (en) 2004-07-01 2007-10-30 Eaastman Kodak Company High performance white light-emitting OLED device
JP4916137B2 (ja) 2004-07-29 2012-04-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0595928B1 (ko) * 2004-07-30 2006-07-03 학교법인 대양학원 혼합 호스트 재료를 채용한 점선 도핑 구조의 발광층을갖는 유기발광소자
JP4315874B2 (ja) * 2004-07-30 2009-08-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JP2006066380A (ja) 2004-07-30 2006-03-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TWI382079B (zh) 2004-07-30 2013-01-11 Sanyo Electric Co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及有機電場發光顯示裝置
US7273663B2 (en) 2004-08-20 2007-09-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OLED having multiple white electroluminescence units
KR101381906B1 (ko) 2004-09-13 2014-04-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조명장치
JP4956893B2 (ja) 2004-10-19 2012-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6127969A (ja) 2004-10-29 2006-05-18 Nippon Seiki Co Ltd 有機el素子
JP4653469B2 (ja) 2004-12-01 2011-03-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I249971B (en) * 2005-02-05 2006-02-2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6328223A (ja) * 2005-05-26 2006-12-07 Fuji Xerox Co Ltd 高分子有機電子材料の製造方法、高分子有機電子材料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I316082B (en) * 2005-10-26 2009-10-21 Au Optronics Corp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TW200733804A (en) 2005-12-16 2007-09-01 Pioneer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P1876658A3 (en) 2006-07-04 2014-06-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1502222A (ja) 2006-12-28 2011-01-20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内燃機関の排気ガス領域内に配置された触媒の加熱方法及び装置
US20080284318A1 (en) * 2007-05-17 2008-11-20 Deaton Joseph C Hybrid fluorescent/phosphorescent ole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63105A2 (en) 2007-12-05
JP2017017037A (ja) 2017-01-19
JP6012783B2 (ja) 2016-10-25
TWI655878B (zh) 2019-04-01
KR20110124176A (ko) 2011-11-16
US10937981B2 (en) 2021-03-02
JP2012199588A (ja) 2012-10-18
CN102227016B (zh) 2013-07-17
JP5443545B2 (ja) 2014-03-19
TW201212715A (en) 2012-03-16
CN101083307A (zh) 2007-12-05
TWI571176B (zh) 2017-02-11
CN102227016A (zh) 2011-10-26
US11631826B2 (en) 2023-04-18
US20210184150A1 (en) 2021-06-17
TW201724914A (zh) 2017-07-01
US20080006821A1 (en) 2008-01-10
JP2015111584A (ja) 2015-06-18
KR20070115626A (ko) 2007-12-06
JP5689946B2 (ja) 2015-03-25
JP2021184495A (ja) 2021-12-02
JP6935468B2 (ja) 2021-09-15
US20170256732A1 (en) 2017-09-07
JP2014089972A (ja) 2014-05-15
EP1863105A3 (en) 2011-12-14
JP2019220710A (ja) 2019-12-26
TWI437910B (zh) 2014-05-11
JP6584377B2 (ja) 2019-10-02
TW200806077A (en) 2008-01-16
US20120068197A1 (en) 2012-03-22
KR20110124177A (ko) 2011-11-16
US9608222B2 (en) 2017-03-28
EP1863105B1 (en) 2020-02-19
CN101083307B (zh) 2011-06-29
CN103354275B (zh) 2016-07-06
US8030646B2 (en) 2011-10-04
CN103354275A (zh) 201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35468B2 (ja) 発光素子、発光モジュール、照明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481308B (zh)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與電子設備
TWI484862B (zh)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TW200913774A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quinoxaline derivative
KR20080004381A (ko) 발광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TW201002138A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242424A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314929B2 (ja) 発光材料および発光装置
JP5031445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