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27812A - Polymer alloy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it - Google Patents

Polymer alloy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27812A
TW200927812A TW97136393A TW97136393A TW200927812A TW 200927812 A TW200927812 A TW 200927812A TW 97136393 A TW97136393 A TW 97136393A TW 97136393 A TW97136393 A TW 97136393A TW 200927812 A TW200927812 A TW 2009278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blend
thermoplastic resin
precursor
resin component
polym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36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95784B (zh
Inventor
Hiroshi Takahashi
Sadayuki Kob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0927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278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5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57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005Processes for mixing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8Treatment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08L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L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Other Resins Obtained By Reactions Not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Description

20092781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能夠自奈米等級至微米等級地控 , 制結構之聚合物摻合物,能夠活化優良的機械特性而有用 地使用作爲結構材料、或活化優良的規則性而有用地使用 作爲功能材料。 【先前技術】 近年來’高分子材料的發展顯著,依用途觀察時不僅 © 限於日常用品而是跨及汽車、飛機、電子元件、醫學元件 等所有的產業領域。其理由係各式各樣的結構之樹脂被開 發’可說是靈活地對應其需求。但是對高分子材料所要求 的規格更高’現有的單一樹脂無法達成目標。因此,藉由 組合具有不同物性之樹脂,來發揮各種原料之樹脂的優點 並互相補償缺點,能夠藉由顯現比單一樹脂更優良的特性 之技術、亦即所謂聚合物摻合物化技術來活潑地進行開發 新穎材料。 〇 聚合物摻合物的特性受到原料樹脂的物性之重大影係 當然不用說,因該等樹脂的分散相尺寸及均勻性而產生重 大變化,藉由使分散相尺寸爲1微米以下且均勻地控制, 能夠期待韌性提升之力學特性的提升(專利文獻丨)。藉由將 2種以上的樹脂一次相溶成爲1相狀態後,再使其相分離 而得到的聚合物摻合物’已知有由核生成及成長所構成 者’及由旋節線分離所構成者。藉由核生成及成長之聚合 物摻合物化時’自其初期即形成海島結構亦即分散結構, 因爲其進行成長’所以難以使其分散相尺寸爲1微米以下 200927812 且均勻地控制。另一方面’旋節線分離時,將一次在相溶 區域的溫度且均勻地相溶而成之混合系的溫度,急速地成 , 爲不安定區域的溫度時’混合系朝向共存組成而急速地開 始相分離。此時濃度被單色化成爲規定波長’在結構周期, 兩分離相能夠共同連續且有規則地形成互相纏繞之兩相連 續結構。 藉由旋節線分離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法,能夠大致區 域爲藉由部分相溶系之旋節線分離;及在非相溶系藉由熔 Φ 融混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前者能夠使用的聚合物沒有特 別限定,因爲溫度變化小的緣故,會有難以將分散徑控制 爲較小之問題。另一方面,後者係在熔融混煉時的切剪下 使其一次相溶後,藉由在非剪切下再度成爲不安定狀態來 誘導旋節線分離之方法,會有難以均勻地施加剪切力致使 分散相的均勻性低落之問題,或是因剪切致使分子量低落 的情形之問題。 針對此種問題,在熱固性樹脂的聚合物摻合物,有一 @ 種得到聚合物摻合物之方法(專利文獻2 ),係藉由使構成熱 固性樹脂的先質進行交聯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並微細 且均勻地控制結構而成。該方法因爲藉由交聯反應,旋節 線曲線產生變化而使不安定區域擴大,與旋節線曲線未變 化之部分相溶系的溫度變化之方法比較,係能夠更微細地 控制結構且因爲亦不需要熔融混煉的剪切等,能夠得到均 勻的結構。但是因爲係熱固性樹脂聚合物摻合物,對所得 到的聚合物摻合物使用射出成形或擠壓成形等的成形方法 係困難的。 200927812 專利文獻1:特開平3-203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2003-286414號公報 * 【發明內容】 _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聚合物摻合物及其製造方 法’在提供具有優良的機械特性之結構材料或具有優良的 規則性之功能材料時,能夠微細地控制結構,且該聚合物 摻合物係由至少2成分的熱塑性樹脂所構成。 〇 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具有以下的構成者。 1‘一種聚合物摻合物,其係由至少2成分以上的熱塑性樹 脂所構成’且結構周期爲〇 · 〇 〇 1〜1微米的兩相連續結構、 或粒子間距離爲0.001〜1微米的分散結構之聚合物摻合 物’其特徵係在結構周期或粒子間距離爲0.0 01微米以上、 小於0 · 1微米時’係在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於結構周期 或粒子間距離爲0.1微米以上、1微米以下時,係在光散射 〇 測定’於標繪散射強度對散射光的波數而成的光譜之尖峰 半値幅度爲(a)、該尖峰的極大波數爲(b)時,〇<(a)/(b)S 1.2。 2·如1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係藉由將構成該聚合物摻合物 之熱塑性樹脂成分中至少1種熱塑性樹脂成分之分子量爲 1 500以下的先質(A);及剩餘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1)及/或 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相溶後,使其聚合反應來誘導 旋節線分離而得到。 3·如2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中先質(A)係選自聚酯、聚醯胺、 200927812 聚芳硫醚之至少一種樹脂的先質。 4.如2或3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中熱塑性樹脂成分(B1)係 . 選自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酯、聚醯胺、聚芳硫醚、 聚碳酸醋、聚環氧院類及纖維素類之至少1種。 5 .如2至4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中熱塑性樹脂 成分的先質(B2)係選自聚酯' 聚醯胺、聚芳硫醚、聚碳酸 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及聚丙烯腈 之至少一種的先質。 φ 6.—種成形品,其係將1至5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 成型而構成。 7. —種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在製造由至少2 成分以上的熱i性樹脂所構成之聚合物摻合物時,藉由將 構成該聚合物摻合物之熱塑性樹脂成分中至少一種熱塑性 樹脂成分的分子量爲1500以下的先質(A),與剩餘的熱塑 性樹脂成分(B 1 )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 2 )相溶後, 使其聚合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 ❹ 8.如7之聚合物慘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先質(A)與剩餘的 熱塑性樹脂成分(B1)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之至 少1種相溶,並聚合反應後進行相分離。 9.如7或8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先質(A)係熱 塑性樹脂的單體及/或低聚物。 1〇_如7至9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 先質(A)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爲環狀化合物。 11_如10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環狀化合物係 選自環狀低聚酯、環狀低聚醯胺、環狀低聚芳硫醚、內醋、 200927812 內醯胺之至少1種。 12.如7至11項之聚合物慘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熱塑性 • 樹脂成分的先質(B2)的分子量爲1〇〇以上、}〇〇〇〇以下。 _ 13. —種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對使用如1至 5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或6之成形品、或7至12 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得到的聚合物摻合物,照射放射 線。 14. 如13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形成結構周期 〇 爲0.001〜1微米的兩相連續結構、或粒子間距離爲0.001 〜1微米的分散結構後,將結構固定化後進行照射放射線。 15. 如13或14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藉由照 > 射放射線來構成樹脂組成物之樹脂成分的任一種與能夠形 成化學鍵之放射線交聯助劑共存下,進行照射放射線。 發明之效果 依照本發明,在由至少2成分的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之 聚合物摻合物,藉由使構成該聚合物摻合物之熱塑性樹脂 ❹ 成分中至少一種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A),在剩餘的熱塑 性樹脂成分(B1)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共存下進 行化學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能夠得到具有優良的規則 性且能夠微細地控制其結構,而且其結構係均勻地分散而 成之聚合物摻合物。在此,因爲(A)與(B)係相同的樹脂時 會成爲單一成分的聚合物,(A)與(B)必須是不同種類的樹 脂。又,因爲係由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亦能夠適合使用於 射出成形或擠壓成形等。另一方面,因爲單體或低聚物的 分子量低,能夠得到在聚合物之間於熔融混谏時賦予剪切 -10- 200927812 別是 進而 成的 結構 ,並 ,在 結構 顯現 續結 .00 1 -0.3 確認 觀察 ,並 定散 存在 0 )結 構周 使用 Θ m 或在溫度變化時無法相溶的組合之聚合物摻合物。特 單體或低聚物之間的情況,因爲低分子之間之相溶性 • 增加,能夠得到更多組合的聚合物摻合物。 【實施方式】 在本發明’由至少2成分以上的熱塑性樹脂所構 聚合物摻合物係具有特定均勻的結構周期之兩相連續 或具有特定均勻的粒子間距離之分散結構者。 聚合物摻合物係藉由發揮各自原料之樹脂的優點 〇 互相補償缺點來顯現比單一樹脂時優良的特性。此時 聚合物摻合物的兩相連續結構之結構周期或是在分散 之心子間距離的尺寸係重要的。因爲尺寸太大時只有 各自原料的物性,難以互相補償缺點。因此,在相連 構之結構周期或在分散結構之粒子間距離的尺寸以〇 〜1.0微米爲佳,以0.001〜0.5微米爲較佳,以〇.〇〇卜 微米爲更佳。 又’爲了確認該等的兩相連續結構或分散結構, 〇 規則的周期結構係重要的。這例如在藉由光學顯微鏡 或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來確認形成有兩相連續結構 且在使用小角X射線散射裝置或光散射裝置進行測 射’來確認顯現散射極大係必要的。在該散射測定之 散射極大,係具有規則的相分離(該相分離具有某周j 構之證明,該周期人111係兩相連續結構時爲對應結 期’係分散結構時爲對應粒子間距離。又,其値能夠 散射光在散射體內之波長X、賦予散射極大之散射芦 並依照下式 -11 - 200927812 A m = (A· /2)/sin(0 m/2)來 3十算。 又,即便兩相連續結構之結構周期或分散結構之粒子 - 間距離的尺寸在上述範圍’若一部分結構爲粗大部分等 時,例如承受衝擊時以此爲起點而破壞進行等’會有無法 得到本來的聚合物摻合物的特性之情形。因此,在聚合物 摻合物的兩相連續結構之結構周期或在分散結構之粒子間 距離的均勻性係重要的。該均勻性在結構周期或粒子間距 離爲〇..0 01微米以上、小於0.1微米之聚合物摻合物時能夠 〇 藉由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且在結構周期或粒子間距離爲 〇.1微米以上、1微米以下的聚合物摻合物時能夠藉由光散 射測定來評價。因爲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與光散射能夠分 析之相分離結構之尺寸不同’必須按照所分析之聚合物摻 合物的相分離結構尺寸而適當地分開使用。小角x射線散 射測定及光散射測定除了在兩相連續結構之結構周期或在 分散結構之粒子間距離的尺寸以外’亦能夠得到有關其分 布之資訊。具體上,在該等測定所得到的光譜之散射極大 @ 的尖峰位置,亦即對應散射角0 m在兩相連續結構之結構 周期或在分散結構之粒子間距離的尺寸’該尖峰的擴展型 係對應結構的均勻性。在本發明,作爲均勻性的指標,在 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或光散射測定,係著眼於點繪散射強 度對散射光的波數而成之光譜的散射極大尖峰半値幅度。 但是因爲尖峰半値幅度有隨著尖峰極大波數而增大之傾 向,所以將由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 到的(a)/(b)値作爲結構均勻性的指標。爲了顯現優良的機 械特性等的物理特性,以結構均勻性高者爲佳’前述(a)/(b) -12- 200927812 値以1 .2以下爲佳,以丨_丨以下爲較佳,以丨〇以下爲更佳。 又,因爲聚合物摻合物的結構係越均勻越佳,所以(a)/(b) 値的下限値沒有特別限定。 • 在光散射測定、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試樣必須爲薄 膜狀。薄膜化能夠藉由切薄片機等來切取切片或藉由加熱 加壓亦可。光散射裝置時’係將聚合物摻合物夾在厚度爲 〇. 1毫米左右的玻璃蓋片’並藉由加熱加壓能夠簡便地得到 薄膜狀試料。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時因爲玻璃蓋片具有X ® 射線吸收’必須加以注意。加熱加壓時,若加熱過度、或 加壓時間太長時,會有因試料引起結構粗大化之情形,必 須慎重地進行加壓條件的決定。又,結晶性樹脂時,因爲 會有因結晶化引起摻合物結構產生變化之情形,’在加熱加 壓後必須迅速地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化。 薄膜狀地調製而成之試樣係測定中心部分。相對於測 定裝置的試料保持器尺寸,試樣太大時,係從中心部分切 取試樣來進行測定。試樣的厚度係重疊複數片試樣來調節 © 至最佳厚度’來盡可能得到大的信號強度。雖然信號強度 係與試樣厚度呈比例增加,但是因爲對測定光的吸收亦會 依照朗伯—比爾(Lambert-Beer)法則而對試料厚度呈指數 函數地增加,會減少該程度的信號強度,必須按照兩者的 平衡來決定試料厚度。 又’由折射率差異小的聚合物的組合所構成的聚合物 摻合物’因爲信號強度小而難以測定。此時,按照必要使 用碘、Ru〇4、〇s〇4等的染色試藥處理亦是有效的。聚合物 組成非等比的情況等,各聚合物成分的結構周期或粒子間 -13- 200927812 距離之結構尺寸會有不同的情形,按照各自聚合物成分的 結構尺寸,會有能夠觀測到複數個尖峰之情形。此時’點 . 繪散射強度I對在散射光的散射體內的波長λ的常用對 數,並從在各自尖峰之近似二次曲線導出尖峰的半値幅 度。藉此,複數尖峰存在時,在其中至少一個的尖峰,前 述(a)/(b)的値以1 .2以下爲佳,以1 . 1以下爲較佳,1 ·〇以 下爲更佳。在本發明之尖峰的半値幅度係從尖峰的頂點(點 A)畫出與圖表縱軸平行的直線,該直線與光譜的基線之交 〇 點爲(點B)時,在連接(點A)與(點B)之線分的中點(點C) 之尖峰的寬度。又,在此所謂的尖峰的寬度係指與基線平 行且通過(點C)之直線上的寬度。得到具有此種結構之聚合 物摻合物之較佳方法,可舉出藉由使構成該聚合物摻合物 之熱塑性樹脂成分中至少一種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 (A),在剩餘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1)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 先質(B 2)共存下進行化學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之方法。 以下簡單地說明旋節線分離。 〇 通常,由2成分的樹脂所構成的聚合物摻合物,相對 於該等的組成有在玻璃轉移溫度以上、熱分解溫度以下之 實用的全區域爲相溶之相溶系;或是相反地,有在全區域 爲非相溶之非相溶系;或是有在某區域相溶且在另外區域 相分離狀態之部分相溶系;而且依照該相分離狀態,亦有 藉由旋節線分離而相分離者,及藉由核生成及成長而相分 離者。 藉由旋節線分離而相分離係指在對不同2成分的樹g旨 組成及溫度之相圖,因在旋節線分離曲線的內側之不安定 -14- 200927812 狀態而產生之相分離’又,由核生成及成長而相分離係指 在該相圖’在旋節線分離曲線之內側且在旋節線分離的外 - 側的準安定狀態產生相分離。 . 此種旋節線分離曲線係指對組成及溫度,將混合不同 2成分的樹脂時,相溶時的自由能量與在未相溶的2相之 自由能量的合計之差異(AGmix)以濃度(φ)二次偏微分而成 者(32AGmix/M2)爲0之曲線,又,在旋節線分離曲線的內 側爲占2 △ Gm i χ/3φ2 < 0 之不安定狀態,外側爲 〇 32AGmix/3(|)2>0。又’此種旋節線分離曲線係指對組成及溫 度,系爲相溶之區域與相分離之區域的境界之曲線。 依照詳細的理論時,旋節線分離時,將一次在相溶區 域的溫度且均勻地相溶而成之混合系的溫度,急速地成爲 不安定區域的溫度時,系開始朝向共存組成且急速地相分 離。此時濃度被單色化成爲規定波長,在結構周期(Am), 兩分離相能夠共同連續且有規則地形成互相纏繞之兩相連 續結構。該兩相連續結構形成後,將該結構周期保持一定 Q 的狀態,只有兩相的濃度差增大之過程稱爲旋節線分離的 初期過程。而且,在上述的旋節線分離的初期過程之結構 周期(Λ m)在熱力學上具有如下式的關係。 Λ m〜[丨 Ts-T | /Ts]-1/2 (在此,Ts係旋節線分離曲線上的溫度),在此,在本發明 所稱兩相連續結構係指混合之樹脂的兩成分係各自形成連 續相,且互相三維地纏繞而成之結構。該兩相連續結構的 模式圖,係例如記載於聚合物摻合物「聚合物摻合物基礎 與應用(第2版)(第10.1章)」(高分子學會編:東京化學同 200927812 人、1 993 年)。 旋節線分離係經過如此的初期過程後,且在波長的增 - 加及濃度差異的增大係同時產生之中期過程,濃度差異達 _ 到共存組成後,經過波長的增大係自相似地產生之後期過 程,最後進行至宏觀性的2相分離,在本發明,於最後宏 觀性的2相分離之前,若在到達希望結構周期的階段將結 構固定即可。又,在中期過程至後期過程之波長增大的過 程,因組成或界面張力的影響,會有一方的相連續性中斷, 〇 從上述的兩相連續結構變化成爲分散結構之情況。此時, 若在到達希望的粒子間距離階段將結構固定即可。 在此,本發明所稱分散結構係指在一方的樹脂成分爲 i成分之基質中,有另外一方的樹脂成分爲主成分之粒子 點散布著,亦即係指海島結構。 在此,本發明之相溶情況係指以分子等級均句地混合 之狀態,具體上係指以不同2成分的樹脂爲主成分之相, 任一者都未形成〇 . 〇 〇 1微米以上的相結構之情況,又,非 0 相溶的情況係指不是相溶狀態之情況,亦即係指以不同2 成分的樹脂爲主成分之相係互相形成0.001微米以上的相 結構之狀態。是否相溶係例如 Polymer Alloys and Blends(聚合物摻合物及混合物),Leszek A Utracki,hanser Publishers, Munich Vienna New York > 第 64 頁,1990 年所 記載,能夠藉由電子顯微鏡、差示掃描型熱量計(DSC)及其 他各種方法來判斷。 得到本發明之均勻性優良的熱塑性聚合物摻合物之方 法,能夠將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A)在剩餘的熱塑性樹脂 -16 - 200927812 成分(B1)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共存下進行化學 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亦即藉由反應誘導型相分離來得 ' 到°本發明與先前通常的聚合物摻合物的製法之熔融混煉 • 比較’具有剪切速度或壓力小之特徵。結果,具有分子量 低落的風險較少之特徵,具有起因於剪切速度或壓力的分 布之相分離結構的均勻性低落的風險較少之特徵。特別是 化學反應係隨著聚合等而分子量增加時,亦即構成聚合物 慘合物之樹脂成分的原料、低聚物或低分子量物等(樹脂成 ® 分的先質)與剩餘的樹脂成分係相溶系,將上述單體、低聚 物或低分子量物等高聚合度化來作爲摻合物化樹脂時,在 與其他的樹脂成分產生相分離時,因爲在旋節線分離的初 期過程之結構周期(Λ m)較小,能夠使聚合物摻合物的結構 周期更加微細化,乃是較佳。另一方面,先前藉由熔融混 煉之聚合物摻合物化時,因爲係邊將聚合物熔融邊施加剪 切力或壓力’藉由壓縮聚合物間的自由體積來使聚合物之 間相溶化’來進行摻合物化,施加剪切或壓力除了分子量 〇 降低以外,若剪切或壓力產生分布時,在結構周期或是分 散結構之粒子間距離的均勻性會有低落的危險性,乃是不 佳。又’此時,因爲聚合或交聯會伴隨著分子量變化,玻 璃轉移溫度或在結晶性樹脂時結晶熔融溫度產生變化,而 且因爲分子量變化之相溶解至相分解之變化係依照系而各 自不同,所以用以相溶化之溫度、用以形成初期過程之熱 處理溫度及自初期過程使結構發展之熱處理溫度或其他條 件無法一槪而論,能夠基於與各種分子量的組合之相圖, 藉由簡單的預備實驗來設定條件。 -17- 200927812 本發明的摻合物化方法,除了能夠有效地製造具有此 種均勻的結構之聚合物摻合物以外,亦具有能夠將先前認 • 爲難以摻合物化之組合加以摻合物化之特徵。以下針對此 點加以說明。 爲了使不同分子相溶’必須使混合自由能量變化(△ G Μ) 爲負値。混合自由能量能夠由混合焓變化(△ ΗΜ)、混合熵 變化(△ SM)、溫度(Τ)且依照下式 Δ Gm=AHm-TASm 〇 來計算。因此’爲了使混合自由能量變化(agm)爲負 値’混合熵變化大者係有利的。混合自由熵依照弗洛裡— 哈金斯(Flory-Huggins)理論,係與聚合度的倒數成比例。 亦即’聚合度爲1〇〇〇的聚合物與單體時混合自由熵變化係 產生1 000倍的差異。 因此,在本發明使用單體或低聚物進行摻合物化時混 合熵大,結果混合自由能量變化係負値的傾向大,對與聚 合物的相溶有利。結果,能夠得到聚合物之間在熔融混煉 Q 時的剪切施加或溫度變化時無法相溶的組合之聚合物摻合 物。特別是單體或低聚物之間時,因爲低分子之間的相溶 性更增加,能夠得到更多組合的聚合物摻合物。 上述反應誘導型相分離之熱塑性樹脂的組合,係在化 學反應前,前述先質(A)與剩餘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1)及/ 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爲一次成爲相溶狀態,藉由 使此種先質(A)與剩餘的熱塑性樹脂的先質(B2),或是使先 質(A)化學反應成爲樹脂,來誘導旋節線分離之樹脂的組 合,又,該化學反應以帶來分子量增加爲佳,可舉出較佳 -18- 200927812 例子有縮聚 '自由基聚合、陽離子聚合、 子共聚合等的加成聚合、或加成聚合、加 • 合等聚合反應、及其他交聯反應或偶合反 將環狀低聚酯、環狀低聚醯胺、環狀低聚 內醯胺等的環狀低聚物或是以環狀單體作 合無副產物且反應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 以過冷卻度(I Ts-T|變大,結果,在前述 分離的初期過程之結構初期變小,將最後 〇 結構周期微細化變爲容易,乃是特佳。 以下,舉出反應誘導型相分離的具體 脂成分的先質(A),在剩餘的熱塑性樹脂域 進行化學反應之例子,有使用聚酯樹脂的 (2-羥基乙酯)(BHT)等的三酯或環狀低聚| 並使先質(A)與選自聚醚醯亞胺、熱塑性赛 烷類、三乙酸纖維素、二乙酸纖維素、乙 酸纖維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等的 0 以上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 1)相溶化,並使 分離法;或使用聚芳硫醚樹脂的先質之環 爲先質(A),並使先質(A)與選自聚環氧烷; 熱塑性樹脂聚醯亞胺、聚(2,4,6-三溴苯乙 縮醛、聚乙烯基吡咯啶酮、聚甲基丙烯酸 基苯乙烯、三乙酸纖維素、二乙酸纖維素 丙烯酸纖維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 1種以上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 1)相溶化, 而相分離法之方法。 陰離子聚合、離 成縮合、開環聚 應。其中,因爲 芳硫醚、內酯、 爲先質之開環聚 高分子量化,所 關係式之旋節線 聚合物摻合物的 例,使熱塑性樹 ^分(B1)的共存下 先質之對酞酸雙 猎作爲先質(A), ?醯亞胺、聚環氧 酸纖維素、丙烯 纖維素類之1種 先質(A)聚合而相 狀低聚芳硫醚作 類、聚醚醯亞胺、 烯)、聚乙烯基丁 異丁酯、聚-甲 ;、乙酸纖維素、 :等的纖維素類之 並使先質(A)聚合 -19- 200927812 在本發明之聚環氧烷類係指聚乙二醇、聚環氧乙 聚丙二醇等的聚環氧烷或是將聚環氧烷的一部分或全 . 末端羥基以選自烷基醚基、烷基、月桂基、油醯基' 醯基、伸芳基、羧基、醛基、酯基、胺基、醯胺基、 酯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酸酯之至少一種官能基取代 之化合物及含有此等之共聚物。 在此,聚環氧烷的末端羥基係與先質(A)反應時, 述所示之末端羥基以烷基醚基等取代、或是藉由使用 © 量10萬以上的高分子量的聚伸烷基二醇,亦能夠抑制 羥基的反應。 又,使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A),在剩餘的熱塑 脂成分的先質(B2)共存下進行化學反應之例子,有使 酯樹脂的先質之對酞酸雙(2-羥基乙酯)(BHT)等的二 環狀低聚酯作爲先質(A),並使先質(A)與選自聚酯、 胺、聚芳硫醚、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 聚丙烯酸及聚吡咯啶酮之1種以上的熱塑性樹脂成分 φ 相溶化,並使先質(A)與先質(B2)聚合來使其相分離法 法。 使先質(A)及/或先質(B 2)聚合時,係按照必要添加 觸媒。聚合觸媒係金屬觸媒或酸鹼觸媒等,能夠按照 合反應而適當地選擇,例如使聚對酞酸乙二酯的先質 酞酸雙(2-羥基己酯)聚合時,以使用三氧化銻、氧化駄 化鍺或鋅、鈷、鎳等過渡金屬的乙酸鹽等爲佳。此時 加量係相對於對酞酸雙(2-羥基己酯)’以0.001莫耳 上、0.1莫耳%以下爲佳。先質(A)的分子量太大時, 烷、 部的 硬脂 烯丙 而成 將上 分子 末端 性樹 用聚 酯或 聚醯 酯、 (B2) 之方 聚合 該聚 之對 :、氧 ,添 :%以 因爲 -20- 200927812 對摻合物化剩餘的樹脂之溶解性變低,以1 5 0 0以下爲佳, 以1 20 0以下爲較佳,以1 000以下爲更佳。因爲分子量越 • 小時對樹脂之溶解性越高,分子量的下限値沒有特別限 定,可使用100上者。 關於剩餘的熱塑性樹脂的先質(Β2)之分子量,因爲太 大時對先質(Α)之溶解性變低,以loooo以下爲佳,以5000 以下爲較佳,以3 0 0 0以下爲更佳。因爲分子量越小時對先 質(Α)之溶解性越高,分子量的下限値沒有特別限定,可使 © 用100上者。 而且,構成聚合物摻合物之樹脂成分之中,至少1成 分係結晶性樹脂時,因爲藉由結晶性樹脂的結晶化,固定 聚合物摻合物的結構變爲容易,以至少1成分爲結晶性樹 脂爲佳。 在此’在本發明所稱結晶性樹脂,若使用差示掃描型 熱量計(DSC)能夠觀測到結晶熔融溫度之樹脂時沒有特別 限定,可舉出例如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芳硫醚樹脂、 〇 聚醯亞胺樹脂及聚醚醚酮樹脂等。 上述聚酯樹脂可舉出以二羧酸(或是其酯形成性衍生 物)與二醇(或是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作爲主成分並藉由縮合 反應所得到的聚合物或共聚物,或是該等的混合物。 上述二羧酸可舉出對酞酸、異酞酸、酞酸、2,6 -萘二 羧酸、1,5 -萘二殘酸、雙(對羧苯基)甲烷、蒽二羧酸、4,4’-二苯基醚二羧酸、5-鈉磺酸基異酞酸等的芳香族二羧酸、 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十二烷二酮酸等的脂肪族二羧 酸、1,3 -環己烷二羧酸、;!,4 -環己烷二羧酸等的脂環族二羧 -21 - 200927812 酸及該等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又,二醇成分可舉出碳數 2〜20之脂肪族甘醇、亦即乙二醇、丙二醇、丨,4· 丁二醇、 • 新戊二醇、1,5 -戊二醇、1,6 -己二醇、癸二醇、環己烷二甲 . 醇、環己烷二醇等、或是分子量400〜6000的長鏈甘醇、 亦即聚乙二醇、聚1-3-丙二醇 '聚伸丁二醇等及該等的酯 形成性衍生物等。 該等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之較佳例子可舉出聚對酞酸丁 二酯、聚(對酞酸/異酞酸)丁二酯、聚(對酞酸/己二酸)丁二 © 酯、聚(對酞酸/癸二酸)丁二酯、聚(對酞酸/癸烷二羧酸)丁 二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酯、聚對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 異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己二酸)乙二酯、聚(對酞酸/% 鈉磺酸基異對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5-鈉磺酸基異對酞 酸)丁二酯、聚萘二甲基乙二酯、聚環己烷對酞酸二亞甲酯 等,就聚酯組成物的成形性而言,以聚對酞酸丁二酯、聚(對 酞酸/己二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酯、聚對酞酸乙二 酯、聚(對酞酸/己二酸)乙二酯、聚萘二甲基乙二酯、聚環 ❹ 己烷對酞酸二亞甲酯等爲特佳,以聚對酞酸丁二酯爲最 佳。又,該等的聚酯樹脂係於25 °C測定鄰氯苯酚溶液時之 固有黏度爲0.36〜1.60dl/g,就機械特性、成形性而言,以 〇·52〜1.35 dl/g的範圍爲佳。 接著,說明成形時之相分離結構尺寸的變化。高分子 材料的特徵可舉出能夠藉由擠壓成形或射出成形等成形方 法來成形爲希望的形狀。聚合物摻合物亦同樣地,能夠提 供藉由上述成形法成形爲希望的形狀來作爲製品。在上述 成形方法,係將樹脂加熱熔融至分解溫度以下的溫度,並 -22- 200927812 將該熔融樹脂使用各種形狀的噴嘴或模具來成形。此時, 由於將聚合物摻合物熔融’各聚合物相擴散、合體或是分 • 離’會顧慮相分離結構尺寸產生變化。亦即,在成形前的 階段係希望的相分離結構尺寸之聚合物摻合物,由於成形 會有相分離結構尺寸產生變化且聚合物摻合物的物性降性 之危險性。 針對此種問題’考慮在成形之相分離結構尺寸變化, 而進订設定原料聚合物慘合物的相分離尺寸,但是變更成 〇 形條件時’會有必須再調整原料聚合物摻合物的相分離結 構尺寸’或是無法轉用至其他的成形品之問題。 因此’其特徵係藉由對由在製造聚合物摻合物時相分 離結構達到希望尺寸的聚合物摻合物或其他聚合物摻合物 所構成的成形品照射放射線而產生分子間交聯,來降低熔 融時之分子流動並抑制成形製程等之熔融時相分離結構尺 寸產生變化。 又’熔融狀態時,即便在照射放射線中亦有進行相分 D 離結構的粗大化之可能性。因此,製造聚合物摻合物時, 亦能夠在相分離結構達到希望尺寸的時點,藉由一次將聚 合物摻合物急冷至玻璃轉移溫度以下來固定結構,隨後照 射放射線。 若是能夠使構成聚合物摻合物之分子交聯時,放射線 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可適合使用比較高能量的電子射線 或r射線。特別是因爲電子射線能夠聯機照射且線量控制 亦比較容易,乃是較佳。但是聚合物摻合物厚度高時,因 爲電子射線的透射力小,放射線的吸收線量有產生分布之 -23- 200927812 可能性,必須加以注意。此時,亦能夠從被照射物的兩側 照射。又,亦能夠藉由使用透射力比電子射線高的7射線, . 來均勻地照射。 照射放射線之聚合物摻合物的形狀可以是腸線狀、顆 粒狀、薄膜狀、薄片狀、帶狀、纖維狀等之任一種形狀。 依照聚合物的種類,因照射放射線會有切斷反應比交 聯反應優先進行之情形,必須加以注意。通常,切斷反應 優先進行之高分子的例子可舉出聚異丁烯、聚(α -苯乙 Q 烯)、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基丁縮醛、 聚甲醛、環氧樹脂及纖維素類等。另一方面,交聯反應優 先進行之高分子的例子可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 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聚丁二烯、聚氯丁二烯、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 丁二烯共聚物、氯化聚乙 烯、聚醯胺、聚酯、聚胺基甲酸酯、脂肪族聚砸、聚丙烯 酸酯、聚(醚醚酮)等。本發明能夠應用含有該等聚合物至 少1種以上之組成物。 φ 放射線的線量係依照構成聚合物摻合物之聚合物的種 類而異,無法一槪而言,能夠以各種線量進行·預備實驗來 設定條件。線量太低時無法充分地進行交聯反應,但是線 量太高時不僅是照射成本變高,亦會有因照射時間變長致 使生產性顯著降低之可能性,而且,會有因交聯反應過度 地進行致使無法熔融之危險性。通常吸收量以1 OkGy以 上、5000kGy以下爲佳,以25kGy以上、3 000kGy以下爲 較佳,以50kGy以上、lOOOkGy以下爲特佳。放射線量的 測定藉由與試樣同時照射通常的線量計而簡便地計量。 -24- 200927812 藉由照射放射線之反應,主要是將自由基作爲活性種 之反應。因此’在反應系內使能夠反應的物質與自由基共 • 存,會有得到重大不同結果之可能性,必須加以注意。例 如在氧氣環境下照射放射線時,放射線進行氧化反應,即 便前述之交聯反應優先進行之高分子,亦有進行主鏈的切 斷反應之危險性。此種情況時能夠藉由在氬或氮等惰性氣 體環境下照射放射線、或並用氧吸收劑來防止。 相反地,亦能夠積極地利用與自由基反應之物質。例 D 如在系統內添加抗壞血酸、焦亞硫酸鈉、一級醇、二級醇 等自由基捕捉劑時,因爲該等化合物係優先與自由基反 應,亦能夠控制聚合物的切斷反應。 照射放射線時,以低線量短時間處理時能夠降低成 本。又,爲了抑制放射線引起高分子的劣化,將線量抑制 爲較低係重要的。此時,並用多官能性單體等的放射線交 聯助劑,亦能夠提升交聯反應的效率。放射線交聯助劑可 舉出伸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甲氧基乙氧基矽烷、二 乙烯基苯、酞酸二烯丙酯、三聚異氰酸三烯丙酯、三羥甲 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及肆二 羥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又,在本發明的聚合物摻 合物’爲了改良其衝擊強度且改良濕熱時的耐加水分解 性’亦可添加至少1種以上的橡膠質聚合物。 上述橡膠質聚合物可舉出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苯 乙烯-丁二烯的無規共聚物及嵌段共聚物及嵌段共聚物、該 嵌段共聚物的加氫添加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丁二烯 -異戊二烯共聚物等的二烯系橡膠、乙烯-丙烯之無規共聚 -25- 200927812 物及嵌段共聚物、乙稀-丁烧的無規共聚物及嵌段共聚物1、 乙烯與α-烯烴的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乙烯-丙烯 . 酸丁醋等的乙嫌-不飽和殘酸酯之共聚物、丙燦酸酯-丁一 烯共聚物、例如丙烯酸丁酯-丁二烯共聚物等的丙烯酸橡 膠、乙儲-乙酸乙儲酯等的乙嫌與脂肪酸乙嫌醋之共聚物、 乙烯-丙烯-亞乙基降萡烯共聚物、乙烧-丙烧-己二燏等共聚 物等的乙烯-丙烯非共軛雙鍵之三維共聚物、丁嫌-異戊二 烯共聚物及氯化聚乙烯等。 0 又,在由構成本發明之2成分的樹脂所構成的聚合物 摻合物,更添加含有構成聚合物摻合物的成分之嵌段聚合 物或接枝共聚物或無規共聚物等的共聚物亦即第3成分, 因爲能夠降低在相分離的相間之界面的自由能量’且能夠 容易地控制在兩相連續結構之結構周期或在分散結構之分 散粒子間距離,乃是適合使用。此時’通常此種共聚物等 第3成分,係分配於除了其以外之2成分的樹脂所構成之 聚合物摻合物的各相,能夠與由2成分的樹脂所構成之聚 g 合物摻合物同樣地處理。 構成在本發明之聚合物摻合物之樹脂成分的組成沒有 特別限定,2成分時通常較佳是在95質量%/5質〜5質量 %/95質量%的範圍使用,更佳是90質量%/10質〜10質量 % / 9 0質量%的範圍爲,特別是在7 5質量% / 2 5質〜2 5質量 %/75質量%的範圍時,因爲兩相連續結構比較容易得到, 乃是適合使用。 又’本發明的聚合物摻合物在不損害本發明的目的之 範圍’亦能夠使其含有其他各種添加劑。該等其他的添加 -26- 200927812 劑可舉出例如滑石、高嶺土、雲母、黏土、膨土、絹雲母、 鹼性碳酸鎂、氫氧化鋁、玻璃薄片、玻璃纖維、碳纖維、 • 石棉纖維、岩棉、碳酸15、砂砂 '砂灰石、硫酸鋇、玻璃 珠、氧化鈦等的增強材、非板狀塡充材、或抗氧化劑(磷系、 硫系等)、紫外線吸收劑、熱安定劑(受阻酚系等)、滑劑、 脫模劑、防靜電劑、抗黏結劑、含有染料及顏料之著色劑、 難燃劑(鹵素系、磷系等)、難燃助劑(以三氧化銻爲代表之 銻化合物、氧化锆、氧化鉬等)、發泡劑、偶合劑(含有環 φ 氧基、胺基氫硫基、乙烯基、異氰酸酯基之一種以上之砂 烷偶合劑或鈦偶合劑)及抗菌劑等。 該等添加劑能夠在製造本發明的聚合物摻合物之任意 階段調配,可舉出例如在調配至少2成分的樹脂時同時添 加之方法;或預先將2成分的樹脂熔融混煉後添加之方 法;或在開始時添加至一方的樹脂並熔融混煉後,調配剩 餘的樹脂之方法等。 由本發明得到之聚合物摻合物的成形方法可以是任意 φ 方法’成形形狀可以是任意形狀。成形方法可舉出例如射 出成形、擠壓成形、吹塑成形、吹氣成形等,其中,射出 成形因爲係在射出時的可塑化製程使其相溶解並在射出後 進行旋節線分離,在模具內能夠同時熱處理及結構固定 化’乃是較佳,又’薄膜及/或薄片擠壓成形時,因爲在擠 壓時使其相溶解,並吐出進行旋節線分離,且在薄膜及/或 薄片拉伸時進行熱處理,而且在隨後卷取前的自然冷卻時 能夠結構固定,乃是較佳。當然,亦可將上述成形品另外 進行熱處理。又,此時薄膜及/或薄片化的製造方法有使用 -27- 200927812 單軸或雙軸擠壓機從T字型模頭熔融擠出,並藉由鑄塑轉 筒冷卻固化來薄片化之方法;有將熔融擠出薄片在2支輥 . 間成形之磨光方法;或壓延方法等,但是在此沒有特別限 定。又,在鑄塑轉筒進行鑄塑時爲了使熔融樹脂黏附在鑄 塑轉筒,能夠使用賦予靜電施加之方法;空氣刮刀之方法: 及使用與鑄塑轉筒相向之加壓轉筒之方法等。而且,在薄 膜及/或供給至擠壓機之前,較佳是預先使用雙軸擠壓機使 其相溶化並使用將其結構凍結而成之顆粒。又,拉伸而薄 φ 膜化之方法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使用依次雙軸拉伸亦可以 同時雙軸拉伸,又,通常拉伸倍率爲2〜8倍之間,拉伸速 度多半是在500〜5000%之間。而且,拉伸時的熱處理溫度 通常以使用構成聚合物摻合物之各自樹脂成分的玻璃轉移 溫度之中的最低溫度以上來進行熱處理之方法爲佳。但是 聚合物摻合物爲相溶化狀態且具有單一的玻璃轉移溫度 時,或是相分離係正在進行狀態且聚合物摻合物中之玻璃 轉移溫度係在構成聚合物摻合物之各自樹脂成分的玻璃轉 φ 移溫度之間時’以使用該聚合物摻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之 中最低溫度以上進行熱處理爲更佳。又,使用結晶性樹脂 作爲構成聚合物摻合物之各自的樹脂成分時,從結晶性樹 脂的結晶化會使拉伸受到阻礙之觀點,以使該熱處理溫度 爲結晶性樹脂的升溫結晶化溫度以下爲佳。 在本發明之聚合物摻合物,通常依照其構成成分的特 徵而有各式各樣的優點’其中一方的樹脂使用耐衝擊性優 良的樹脂來成爲提高耐衝擊性之結構材料,或是一方的樹 脂使用耐熱性優良的樹脂來成爲提高熱性之耐熱樹脂材 -28- 200927812 料’或是使一方的樹脂負載磁性體或觸媒並加以微細分散 化’能夠適合使用於功能性樹脂材料。又,本發明的結構 • 控制亦能夠適合使用於在可見光的波長以下亦能夠利用之 透明性樹脂材料。 此種已提高耐衝擊性之結構材料,能夠適合使用於例 如汽車組件或電機組件等。汽車組件可舉出例如交流發電 機終端設備、交流發電機連接器、1C調整器、照明用電位 計基座、空氣入口噴嘴通氣管、入口岐管、空氣流量計、 〇 空氣泵、燃料泵、引擎冷卻水接頭、恆溫箱殼體、化油器 主體、化油器間隔物、引擎支架、點火線圈架、點火盒、 離合器線圈架、傳感器殻、空轉速度控制閥、真空開關閥、 E C U設體、真空栗殼體、抑制劑開關、旋轉傳感器、加速 度傳感器、配電盤蓋、線圈基座、ABS用調節器盒、散熱 器槽體頂部及基部、冷卻風扇、風扇護罩、引擎蓋、氣缸 蓋護罩、油箱蓋、油盤、油箱過濾器、燃料蓋、燃料過濾 器、配電盤蓋、蒸氣罐殼體、空氣淨化器殻體、同步皮帶 φ 蓋、制動增強器組件、各種盒體、燃料相關組件、排氣系' 吸氣系等各種管路 '各種槽體、燃料相關組件、排氣系統、 吸氣系統等各種軟管、各種夾子、排氣氣體閥等各種閥、 各種管路、排氣氣體傳感器、冷卻水傳感器、油溫傳感器、 制動襯墊傳感器、制動襯墊摩耗傳感器、節流閥位置傳感 器、曲柄軸位置傳感器、空調用恆溫器基座、空調面板開 關基板、暖房溫風流量控制閥、散熱器馬達用刷子保持器、 水泵葉輪、渦輪葉片、雨刷馬達、步進馬達轉子、制動器 活塞、螺絲管線圈架、引擎油濾器、點火裝置盒、轉矩控 -29- 200927812 制桿、起動開關、起動繼電器、安全帶組件、 沖洗桿、門窗調整桿、門窗調整器的把手、 • 電器、遮光板托架、各種馬達殻體、車頂軌 _ 裝飾品、保險桿、門鏡支撐物、喇叭終端設 器噴嘴、擾流器、罩窗、輪蓋、軸蓋、散熱 罩蓋框、燈反射器、燈插座、燈殻、燈螢光 束線連接器、SMJ連接器、PCB連接器、門 接器、保險絲用連接器等各種連接器等。 © 又,電氣組件可舉出例如連接器、線圏、 L E D燈、插座、電阻器、繼電器、小型開關 容器、可變電容器、光接收器、振動子、各 壓器、插頭、印刷基板、調整器、揚聲器、麥 小型馬達、磁頭基座、動力模組、半導體、液 F D D底盤、馬達刷保持架、拋物線形天線、電 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電流互感器、電 流器、反相器、繼電器、電力用接點、開關 Q 閘刀開關、他極棒、電氣組件室、V T R組件 熨斗、頭髮乾燥器 '電鍋組件、電爐、音響 響光碟(Audio Laser Disc)(註冊商標)、 d i s c )、D V D等的音響組件、照明組件、冰箱 件、打字機組件、文字處理機組件、辦公室電 電話機相關組件、行動電話相關組件、傳真 影印機相關組件、洗滌用夾具、馬達組件、 機相關組件、顯微鏡、雙筒望遠鏡、照相機 機器/精密機械相關組件等。 記數器葉片、 通行燈桿、配 道、擋泥板、 備、車窗洗滌 器架、水箱護 幕、門把手、 金屬封油環連 各種傳感器、 、繞線管、電 種終端板、變 t克風、耳機、 :晶、FDD架、 :腦相關組件、 壓調整器、整 器、斷路器、 、電視組件、 組件、雷射音 光碟(compact 組件、空調組 :腦相關組件、 機相關組件、 打火機、打字 、時鐘等光學 -30- 200927812 而且’藉由使用親水性聚合物或親水性聚合物的先 貞’能夠賦予聚合物慘合物親水性。藉由賦予親水性,醫 • 療用材料之血液適合性提升,或能夠防止本體蛋白質黏附 . 在蛋白質晶片等生物用具、能夠抑制水處理用分離膜的生 物污垢、能夠提升光學材料的防霧性等。具體的醫療用材 料可舉出例如人工血管、導管、血袋、接觸透鏡、眼內透 鏡、手術用輔助器具、血液淨化用模組等。生物用具可舉 出例如蛋白質晶片、DNA晶片、活體成分分離膜、生物實 〇 驗相關器具及生物反應器等。 以下’舉出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未限定 於此等例子。 實施例 1 (實施例1-3) (PEI的準備) 將聚醚醯亞胺(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Ultem 10 10」、以下簡稱PEI)的濃度6.25質量%之氯仿溶液滴加至 @ 己烷,藉由再沈澱來將P E I加以粉末化。將粉末化後的P E I 於5 0°C真空乾燥24小時,並使用硏鉢將成塊完全地粉碎。 (PET/PEI摻合物) 使用聚對酞酸乙二酯(以下簡稱PET)先質之酞酸雙(2-羥基乙酯)(SIGMA-ALDRICH(股)、Code:465151-500G、以 下簡稱BHT)作爲先質(A),使用依照上述要領準備的PEI 作爲熱塑性樹脂成分(B 1 ),並使用三氧化銻(和光純藥工業 公司製、Code:018-04402)作爲聚合觸媒,將該等依照表1 所示比率混合,並投入反應容器之500毫升玻璃試驗管 -31 - 200927812 中。以氮氣取代反應容器後,藉由加熱攪拌而開始聚合。 自加熱開始後3 0分鐘到達3 2 5 °C,隨後停止加溫並開始減 壓。所生成的乙二醇係餾去至反應系統外’並更進行聚合。 15分鐘後到達290 r,且反應容器內壓力係到達〇.2 kPa。 隨後,在290°C以〇.2kPa加熱攪拌90分鐘。加熱結束後’ 迅速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黃 色透明腸線狀的試樣。 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TIR-8100A) Q 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ET的信號及來自PEI 的信號。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凝膠滲 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製 Model 510、柱:昭和電工 公司製 GPC HFIP-8 06M)分析,結果PET的平均分子量係 如表1。而且,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能夠確認形 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黃色透明腸線 狀試樣係PET/PEI摻合物。 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 6 0 °C以1 . 5 Μ P a進行加熱加壓, 0 並製造薄片(厚度爲〇. 1毫米)且測定小角X射線散射光 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a)/(b) 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1。 將該薄片於1 〇 〇 °C在縱向拉伸3 . 5倍後,在橫向於8 5 °C拉伸4.0倍’並於200°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 取長度X寬度=50毫米xlO毫米的試樣,在25 Ό、濕度65%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1所示。因ΒΗΤ縮聚使分子量增 加並誘導旋節線分離且進行聚合物摻合物化,結果從尖峰 -32- 200927812 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到的(a)/(b)之數値 爲1 · 2以下’能夠得到結構均勻性高的聚合物摻合物。得 • 知該等聚合物摻合物與比較例1〜3比較,具有優良的機械 . 特性。 (PET的準備) 將 100 克 BHT(SIGMA-ALDRICH(股)、Code:4 65 1 5 1 -5 00G、以下簡稱BHT)、23毫克作爲聚合觸媒之三氧化銻(和 光純藥工業公司製、Code:018-04402),並投入反應容器之 〇 50〇毫升玻璃試驗管中。以氮氣取代反應容器後,藉由加 熱攪拌而開始聚合。自加熱開始後3 0分鐘到達2 9 0 °C,開 始減壓。所生成的乙二醇係餾去至反應系統外,並更進行 聚合。15分鐘後到達反應容器內壓力係到達〇.2kPa。隨後, 在290°C以0.2kPa加熱攪拌120分鐘。加熱結束後,迅速 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無色透 明腸線狀的試樣。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TIR-8100A)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ET的信 U 號。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凝膠滲透色 譜儀(裝置· Waters公司製 Model 510、柱··昭和電工公司 製 GPC HFIP- 806M)分析,結果得知係數量平均分子量爲 12200、質量平均分子量爲28300之PET。該PET係使用於 以下的實施例及比較例。 (比較例1〜3) 作爲比較例,係使用2種類的熱塑性樹脂並藉由熔融 混煉來實施摻合物化。 將PET及PEI以表1所示組成供給至擠壓溫度設定爲 -33- 200927812 3 00 °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製PCM_30),並將從 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 • 得到腸線狀的試樣。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6(TC以1.5MPa • 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〇 . 1毫米)且測定小角X 射線散射光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 數(b)、(a)/(b)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1。尖峰半値幅 度大’(a)/(b)係大於1 .2。又,因爲半値幅度大,比較例1、 2未觀測到尖峰。將該薄片於i〇〇t:在縱向拉伸3·5倍後, ® 在橫向於85 °C拉伸4.0倍,並於200。(:熱固定1分鐘來製 造薄膜’且切取長度X寬度=50毫米xlO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 0毫米/分鐘,測定 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1所示。與PET(比 較例4)比較,得知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都沒有大的變 化。 (比較例4) 作爲與摻合物之對照水準,以PET單體實施比較。將 〇 PET於270°c、以1.5MPa進行加熱加壓,來製造薄片(厚度 爲〇 . 1毫米),並於1 0 0 °c在縱向拉伸3 . 5倍後,在橫向拉 伸4.0倍,並於200°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試様,且切取 長度X寬度=50毫米xlO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的 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伸 彈性模數。 -34- 200927812 [表i]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原料組成(重量%) BHT 96.15 92.23 92.23 • - - 三氧化銻 0.02 0.02 0.02 • • - - PEI 3.83 7.75 7.75 5 10 20 - PET _ _ • 95 90 80 100 數量平均分子量 10300 11200 10800 _ • - - 重量平均分子量 25900 27100 27000 - - - 尖峰半値幅度⑻(醒, 0.38 0.38 0.42 無尖峰 無尖峰 0.0076 - 尖峰極大波長(b) (nm·1) 0.40 0.39 0.43 0.0042 - (a)/(b) 0.95 0.97 0.98 1.81 - 結構周期(微米) 0.0025 0.0026 0.0023 - - 0.24 - 拉伸強度(MPa) 246 238 232 152 140 183 196 拉伸彈性模數(GPa) 4.6 4.3 4.1 3.1 2.8 3.7 3.9 (環狀PET低聚物的準備) 在50升的反應器投入10公斤PET、15升氯仿,邊攪 拌邊加熱回流8小時。冷卻至室溫後,藉由過濾來除去固 〇 體成分。隨後,添加100克矽膠(MERK公司製「Silicagel 60_ Code: 1.0773.5000),並攪拌5分鐘後,藉由過濾除去矽膠, 並使用蒸發器除去氯仿,來得到白色粉末。將本白色粉實 施1 H-NMR分析(裝置:日本電子公司製 270M核磁共振裝 置、溶劑:重氯仿)及 GPC分析(裝置:島津製作所製 LC-10AT、柱:TOSOH 公司製「TSKgel G25 0HXL」時,係 以三聚物作爲主成分之環狀PET低聚物。將該環狀pet低 聚物使用於實施例。 (實施例4〜5 ) -35- 200927812
使用PET先質之環狀PET低聚物作爲先質(A),使用 結晶性熱塑性樹脂聚醯亞胺(三井化學公司製 AURUM • PL_450C、以下略記爲TPI(l))作爲熱塑性樹脂成分(B1), • 並使用三氧化銻(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Code: 018-04402) 作爲聚合觸媒’將該等依照表2所示比率混合,並投入反 應容器之500毫升玻璃試驗管中。以氮氣取代反應容器 後’藉由加熱攪拌而開始聚合。自加熱開始後3 〇分鐘到達 340 °C ’隨後停止加熱並在30〇 °C實施聚合3〇分鐘。聚合 〇 結束後’迅速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 定,得到黃色透明腸線狀的試樣。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 (島津製作所製F TIR - 8 1 0 0 A)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 來自PET的信號及來自TPI(l)的信號。又,將該試樣溶解 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凝膠滲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 製 Model 510、柱:昭和電工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 析’結果PET的平均分子量係如表2。而且,藉由透射型 電子顯微鏡觀察,能夠確認形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 φ 由上述’得知上述黃色透明腸線狀試樣係PET/PEI摻 合物。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 6 0 °C以1 . 5 Μ P a進行加熱加 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且測定光散射光譜。在該 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a)/(b)及結構 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2。將該薄片於1〇〇 °C在縱向拉伸3.5 倍後,在橫向於8 5 °C拉伸4.0倍,並於2 0 0 °C熱固定1分 鐘來製造薄膜’且切取長度X寬度=50毫米χ1〇毫米的試 樣,在25°C、濕度65%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0毫米/ 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2所示。 -36- 200927812 因環狀PET低聚物的開環聚合使分子量增加並誘導旋節線 分離且進行聚合物摻合物化,結果從尖峰半値幅度(a)、尖 - 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到的(a)/(b)之數値爲1 .2以下,能 夠得到結構均勻性高的聚合物摻合物。得知該等聚合物摻 合物與比較例4〜5之藉由熔融混煉製造的聚合物摻合物 比較,具有優良的機械特性。如表2所示,與PET(比較例 4)比較,得知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都較爲優良。 (比較例5 ) φ 作爲比較例,除了使用以十聚物(分子量1 920)作爲主 成分之環狀PET低聚物,使用與實施例4同樣的方法來實 施摻合物化。 結果,因爲環狀PET低聚物的分子量爲1500以上,與 TP 1(1)不相溶而無法得到不透明的腸線狀試料。使用光學 顯微鏡觀察該試樣’結果係TPU1)粗大地分散於PET而成 之結構,係結構尺寸爲數微米至數百微米者摻雜而成之不 均勻的分散結構。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 0 由凝膠滲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製 Model510、柱: 昭和電工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析’結果PET的平均 分子量係如表2°而且’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能 夠確認形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 6 0 。(3以1.5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〇.丨鼂米) 且測定小角X射線散射光譜及光散射光譜’但是未觀測到 尖峰。將該薄片於1 00°c在縱向拉伸3.5倍後’在橫向於 85 t拉伸4.0倍,並於200 °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 切取長度X寬度^50毫米xl〇毫米的試樣’在25°C、濕度65% -37- 200927812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弾性模數。結果係如表2所不’得知與P E T (比較例4 ) . 比較,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都大幅度地降低。 (比較例6〜7) 作爲比較例,係使用2種類的熱塑性樹脂並藉由熔融 混煉來實施慘合物化。將PET及TPI(l)以表2所示組成供 給至擠壓溫度設定爲350 °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 製PCM-3 0),並將從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而 〇 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黃白色腸線狀的試樣。使用光學 顯微鏡觀察該試樣,結果係TP 1(1)粗大地分散於PET而成 之結構,係結構尺寸爲數微米至數百微米者摻雜而成之不 均勻的分散結構。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 由凝膠滲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製 Model510、柱: 昭和電工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析,結果得知PET的 平均分子量爲低至5 000以下。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60°C 以1.5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且 〇 測定小角X射線散射光譜及光散射光譜,但是未觀測到尖 峰。將該薄片於1 〇 在縱向拉伸3 . 5倍後,在橫向於8 5 °C拉伸4.0倍,並於200 °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 取長度X寬度=50毫米xlO毫米的試樣,在25°C、濕度65%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2所示,得知與P E T (比較例4 ) 比較,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都大幅度地降低。 -38- 200927812 ❹ ❹ [表2] 實施例4 實施例5 比較例5 比較例ό 比較例7 環狀PET低聚物 G聚物) 94.98 89.98 - - - 原料組成(重量%) 環狀PET低聚物 (十聚物) - - 94.98 - - 三氧化銻 0.02 0.02 0.02 _ - TPI(l) 5 10 5 5 10 PET - - • 95 90 數量平均分子量 13500 13000 14100 _ 重量平均分子量 29600 28900 29900 _ . 尖峰半値幅度(a) (nm'1) ’2,13 2.50 - - - 尖峰極大波長(b) (nm'1) 2.33 2.48 墨 - - ⑷/(b) 0.91 1.01 _ 結構周期(微米) 0.43 0.40 _ • _ 拉伸強度(MPa) 227 219 95 98 103 拉伸彈性模數(GPa) 4.1 3.9 1.5 1.6 1.9 (環狀PPS低聚物的準備) 在附帶攪拌機之70升高壓釜,添加8.27公斤(70.0莫 耳)4 7 · 5 %氫硫化鈉、2 · 9 ό公斤(7 1 . 〇莫耳)9 6 %氮氧化鈉、 11.44公斤(116莫耳)Ν-甲基-2·吡咯啶酮(以下,亦有略記 爲「ΝΜΡ」之情形)、1.72公斤乙酸鈉(210莫耳)及ι〇·5 公斤離子交換水’並在常壓邊流動氮氣邊以約3小時慢慢 地加熱至約24〇°C ’且通過精餾塔餾出14.8公斤水及280 -39- 200927812 克NMP後’將反應谷器冷·^卩至16〇C。又,在該脫.液操作 期間所添加之硫成分每1莫耳爲0 · 0 2莫耳的硫化氯係往系 - 統外飛散。 . 接著’添加10·3公斤(70.3莫耳)對二氯苯、9.00公斤 (91.0莫耳)ΝΜΡ’並在氮氣下將反應容器密封。邊以24〇rpm 擾拌邊以〇_6°C/分鐘的速度升溫至27〇°c,且在該溫度保持 140分鐘。以15分鐘邊壓入1.26公斤(70莫耳)水,邊以 1.3°C/分鐘的速度冷卻至25 0 °C。隨後,以〇.4t/分鐘的速 φ 度冷卻至22CTC後,急冷至室溫附近來得到漿體(A)。將該 漿體(A)以2 0.0公斤的NMP稀釋來得到漿體(B)。使用篩網 (80網眼、孔眼開度0.175毫米)過濾分開1〇公斤加熱至80 °C之漿體(B),得到未通過網眼成分之含有漿體的顆粒狀 PPS樹脂及約7.5公斤濾液成分之漿體(C)。 將1000克所得到的漿體(C)添加至旋轉式蒸發器,以 氮氣取代後,在減壓下於1 0 0〜1 5 0 °C處理1 · 5小時後,使 用真空乾燥機於1 50 °C處理1小時後而得到固形物。在該 φ 固形物添加1 200克離子交換水(漿體(C)的1.2倍量)後,於 7 0 °C攪拌30分鐘而再漿體化。將該漿體使用孔眼開度爲 1 0〜1 6微米的玻璃過濾器吸引過濾。在所得到的白色濾餅 添加1200克離子交換水並於70 °C攪拌30分而再漿體化, 同樣地吸引過濾後,於7 0 °C真空乾燥5小時而得到1 1 . 〇克 聚苯硫醚混合物1。進行測定該苯硫醚混合物的GPC,結 果數量平均分子量(Μη)爲5200、質量平均分子量(Mn)爲 28900,解析色譜圖之結果,分子量爲5000以下的成分之 質量分率爲39%,分子量爲2500以下的成分之質量分率爲 -40- 200927812 32%。分離取得5克聚苯硫醚混合物1,並使用120克氯仿 作爲溶劑,在浴溫約8 0°C依照索格利特萃取法使聚苯硫醚 - 混合物與溶劑接觸3小時,來得到萃取液。所得到的萃取 . 液在室溫係含有一部分固狀成分之漿體狀。 使用蒸發器將該萃取餾去氯仿後,藉由真空乾燥機於 7〇 °C處理3小時而得到2.1克固形物(相對於聚苯硫醚混合 物1,產率爲42%)。如此進行所得到的固形物係藉由紅外 線分光分析(裝置:島津公司製 FTIR-8100A)、使用高速液 〇 體層析法(裝置:島津公司製LC-10,柱:C18,檢測器: 光電二極體陣列)成分分割而成的成分之質譜分析(裝置: 日立製M-1200H)、及使用MALDI-TOF-MS之分子量資訊, 得知該固形物係重複單位數爲4〜1 2之以環狀聚苯硫醚低 聚物(簡稱環狀PPS低聚物)作爲主成分之混合物。 (實施例6) 使用PET先質之環狀PET低聚物作爲先質(A),使用 熱塑性樹脂成分PPS的先質之環狀PPS低聚物作爲先質 Q (B2),並使用三氧化銻(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Code : 0 1 8_0440 2)作爲聚合觸媒,將該等依照表3所示比率混合, 並投入反應容器之5 00毫升玻璃試驗管中。以氮氣取代反 應容器後,藉由加熱攪拌而開始聚合。自加熱開始後3 0分 鐘到達3 00 °C,並加熱攪拌150分鐘。加熱結束後,迅速 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褐色透 明腸線狀的試樣。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 TI R - 8 1 0 0 A)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 E T的信 號及來自PPS的信號。又,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 -41 - 200927812 能夠確認形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黃 色透明腸線狀試樣係PET/PPS摻合物。將上述腸線狀試樣 . 於300 °C以1.5 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 毫米)且測定光散射光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 峰極大波數(b)、(a)/(b)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3。 將該薄片於100 °C在縱向拉伸3.5倍後,在橫向於85 °C拉伸4.0倍,並於200°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 取長度X寬度=50毫米Χίο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φ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3所示。因環狀PET低聚物的開 環聚合使分子量增加並誘導旋節線分離且進行聚合物摻合 物化,結果從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 到的(a)/(b)之數値爲1.2以下,能夠得到結構均勻性高的 聚合物摻合物。得知該等聚合物摻合物與比較例7比較, 具有優良的機械特性。 (比較例8) Q 作爲比較例,係使用2種類的熱塑性樹脂並藉由熔融 混煉來實施摻合物化。 將PET及PPS以表3所示組成供給至擠壓溫度設定爲 310°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製PCM-30),並將從 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 得到腸線狀的試樣。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樣,結果係 PET與PPS粗大地分散而成之結構,係結構尺寸爲數微米 至數百微米者摻雜而成之不均勻的分散結構。又,將該試 樣於300 °C以1.5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 -42- 200927812 〇. 1毫米)且測定光散射光譜,但是未觀測到尖峰。將該薄 片於1 0 〇 °C在縱向拉伸3 . 5倍後,在橫向於8 5 °c拉伸4.0 • 倍,並於200 °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取長度X寬 度=50毫米χΙΟ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的環境下 以拉伸速度爲3 0 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 數。結果係如表3所示,得知與PET(比較例4)比較,拉伸 強度、拉伸彈性模數都大幅度地降低。 [表3] ❹ ❹ 實施例4 實施例5 原料組成(重量%) 環狀PET低聚物(三聚物) 49.99 - 環狀PET低聚物(十聚物) 49.99 - 三氧祀銻 0.02 - PET - 50 PPS - 50 尖峰半値幅度⑻(ran·1) 1.39 - 尖峰極大波長(b) (nnf1) 1.26 - ⑻/(b) 1.10 - 結構周期(微米) 0.79 - 拉伸強度(MPa) 133 96 拉伸彈性模數(GPa) 3.8 3.1 (血液適合性試驗) 藉由人體血小板黏附試驗來進行對血液之適合性試 驗。通常血液若與如聚合物之人工物接觸時會判斷其爲異 物,而進行凝固相關蛋白質的黏附及血小板的黏附,並生 成血栓。因爲在導管或血液滲析器等生成此種血栓時血管 會閉塞,乃是不佳。因此’與血液接觸用途係使用血液適 -43- 200927812 合性材料。在此所稱血液適合性材料係指在與血液接觸時 血液凝固系的活化性小之材料。又,其評價係藉由下述的 - 血小板黏附試驗來評價。血小板黏附數目越小時,可說是 血液適合性越高的材料。 在18毫米ςύ的圓形玻璃蓋片貼上雙面膠帶,並在此固 定3毫米四方切取的試料。在筒狀切取的Falcon(註冊商標) 圓筒管(18毫米φ 'NO.2051)將圓形玻璃蓋片以貼有試料的 面進入圓筒管內部的方式安裝,並使用封口膜塡埋安裝部 〇 分的間隙。使用食鹽水洗淨該圓筒管內後,使用生理食鹽 水塡滿。採取成人健康者的靜脈血的血液後,立刻以5 〇 U / m 1 的方式添加肝素。將述圓筒管內的生理食鹽水廢棄後,將 前述血液在採血後10分鐘以內添加1.0毫升至圓筒管內並 使其振盪。隨後,將試料以10毫升的生理食鹽水洗淨,並 使用含有2.5體積%的戊二醛之生理食鹽水進行固定血液 成分,且使用20毫升的蒸餾水洗淨。將洗淨後的試料以常 溫、〇. 5托減壓乾燥1 0小時。將該圓形玻璃蓋片使用雙面 0 膠帶貼於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的試料台。隨後,使用濺鍍在 試料表面形成鉑/鈀的薄膜並作爲電子顯微鏡觀察試料。使 用場致放射型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日立公司製S 8 00)、倍率 1500倍觀察,並計算在1個視野中(4.3xl03平方微米)之黏 附血小板數目。將在試料中央附近,不同1 〇個視野之黏附 血小板數目的平均値作爲血小板黏附數目(個/4.3 xlO3平方 微米)。因爲試料端的部分因爲容易積存血液’以中央附近 作爲觀察對象)。 (實施例7〜8) -44- 200927812 使用聚對酞酸乙二酯(以下簡稱PET)先質之酞酸雙(2_ 羥基乙酯)(SIGMA-ALDRICH(股)、Code:465 1 5 1 -500G、以 - 下簡稱BHT)作爲先質(A),使用聚乙二醇(和光純藥工業製 聚乙二醇 3,500, OOOCode: 163-22161、以下簡稱 PEG)作爲 熱塑性樹脂成分(B1),並使用三氧化銻(和光純藥工業公司 製、Code: 018-04402)作爲聚合觸媒,將該等依照表4所 示比率混合,並投入反應容器之5 00毫升玻璃試驗管中。 以氮氣取代反應容器後,藉由加熱攪拌而開始聚合。自加 〇 熱開始後3 0分鐘到達2 9 0 °C,隨後保持2 9 0 °C並開始減壓。 生成的乙二醇係餾出至反應系外,使其更進行聚合。30分 鐘後反應容器內壓力到達〇.2kPa。隨後,於290°C、〇.2kPa 加熱攪拌90分鐘。加熱結束後,迅速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 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腸線狀的試樣。 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TIR-8100A) 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ET的信號及來自PEG 的信號。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凝膠滲 D 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製 Model510、柱:昭和電工 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析,結果PET的平均分子量係 如表1。而且,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能夠確認形 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腸線狀試樣係 PET/PEG摻合物。 從上述腸線狀試樣切取小片,並夾入玻璃蓋片且加熱 至2 7 0 °C,隨後以冰水浴急冷。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 樣的結果’確認本PET/P EG摻合物係形成共連續構造。因 此’將上述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樣使用光散射裝置測定光 -45- 200927812 散射光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 (b)、(a)/(b)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4。又,將上述腸 線狀試樣於2 6 0 °C以1 · 5 MP 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 . 度爲〇 . 1毫米),來實施水的靜態接觸角測定及血液適合性 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藉由BHT縮聚之分子量增加來誘 導旋節線分離並進行聚合物摻合物化,結果從尖峰半値幅 度(a)、尖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到的(a)/(b)之數値爲1.2 以下’能夠得到結構均勻性高的聚合物摻合物。得知該等 Ο 聚合物摻合物與比較例8比較,具有優良的親水性、血液 適合性。本PET/PEG摻合物能夠適合使用於賦予聚酯纖的 吸濕性或活體適合性材料等。 (比較例9〜1 〇 ) 作爲比較例,係藉由熔融混煉PET及PEG來實施摻合 物化。將PET及PEG以表4所示組成供給至擠壓溫度設定 爲3 00 °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製PCM-30),並將 從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 〇 定’得到腸線狀的試樣。從上述腸線狀的試樣切取小片, 並夾入玻璃蓋片於於270 °C加熱,隨後以冰水浴急冷,使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樣的結果,確認本PET/PEG摻合物 係形成有具有1〜100微米的粒徑的島成分之海島結構。 隨後,將上述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樣使用光散射裝置 測定光散射光譜,結果未觀察到尖峰。 又,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6(TC以1.5 MPa進行加熱加 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來實施水的靜態接觸角 測定及血液適合性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得知與實施例 -46- 200927812 7、8比較,親水性、血液適合性都比較差。 [表 4] _ 實施例7 實施例8 比較例9 比較例10 BHT 98.45 96.15 • _ 原料組成(重量%) 三氧化銻 0.02 0.02 _ _ PEG 1.52 3.83 5 10 PET - - 95 90 數量平均分子量 11700 11500 _ . 重量平均分子量 24300 23200 _ 尖峰半値幅度⑷(/m'1) 1.39 1.28 尖峰極大波長(bH/zm—1) 1.33 1.25 無尖峰 無尖峰 ⑻/(b) 1.05 1.02 > 結構周期(微米) 0.75 0.80 - • 水接觸角(deg) 46.7 43.8 78.3 76.2 血小板黏附數目(個/4.3x103平方微米) 1.6 0.7 71.1 59.2 (實施例9〜10) 在實施例7、8,除了將聚乙二醇變更爲聚乙二醇二甲 Ο 基醚(SIGMA-ALDRICH JAPAN(股)、Code:445 908-250G、 以下簡稱PEGdm)以外,藉由同樣的操作來得到腸線狀的試 樣。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TIR-8100A) 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 ET的信號及來自 PEGdm的信號。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 凝膠滲透色譜儀(裝置·· Waters公司製 Model 510、柱··昭 和電工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析’結果PET的平均分 子量係如表5。而且’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能夠 確認形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淡黃白 -47- 200927812 色腸線狀試樣係PET/PEGdm摻合物。而 子顯微鏡觀察,確認形成共連續構造。 - 黃色透明腸線狀試樣係PET/PEGdm摻令 _ 又,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60°C以 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來ΐ 射測定、水的靜態接觸角測定及血液適 表5所示。藉由ΒΗΤ縮聚之分子量增加 並進行聚合物摻合物化,結果從尖峰半 φ 大波數(b)所計算得到的(a)/(b)之數値爲 到結構均勻性高的聚合物摻合物。得知 與比較例8比較,具有優良的親水性 PET/PEG摻合物能夠適合使用於賦予聚 體適合性材料等。 (比較例11〜12) 作爲比較例,係藉由熔融混煉PET 物化。將PET及PEG以表5所示組成供 φ 爲3 00°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 從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 定,得到腸線狀的試樣。從上述腸線狀 並夾入玻璃蓋片於於270 °C加熱,隨後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樣的結果,確認 係形成有具有1〜1 〇〇微米的粒徑的島β 隨後,將上述光學顯微鏡觀察該試 測定光散射光譜,結果未觀察到尖峰。 又,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60 °C以 且,使用透射型電 從以上,得知上述 Γ物。 1 .5MPa進行加熱加 竇施小角X射線散 合性試驗。結果如 來誘導旋節線分離 値幅度(a)、尖峰極 1 · 2以下,能夠得 該等聚合物摻合物 、血液適合性。本 酯纖的吸濕性或活 及PEG來實施摻合 給至擠壓溫度設定 製PCM-30),並將 而急冷來將結構固 的試樣切取小片, 以冰水浴急冷,使 本PET/PEG摻合物 交分之海島結構。 樣使用光散射裝置 1 · 5 Μ P a進行加熱加 -48- 200927812 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來實施水的靜態接觸角 測定及血液適合性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得知與實施例 - 9、1 0比較,親水性、血液適合性都比較差。 _ (比較例1 3 ) 作爲比較例,係實施PET單體。結果如表5所示。得 知因爲不是摻合物,光散射光譜、小角X射線散射光譜都 未觀察到尖峰。又,與實施例7〜10比較,親水性、血液 適合性都較差。 ® _[表 5] ___ ____ 實施例9 實施例10 比較例11 比較例12 比較例13 原料組成(重量%) BHT 98.45 96.15 - - • 三氧化銻 0.02 0.02 - - • PEGdm 1.52 3.83 5 10 10 PET - - 95 90 100 數量平均分子量 10900 10200 - - • 重量卒均分子量 20100 19900 - - _ 尖峰半値幅度⑻ (nm'1) 0.10 0.11 無尖峰 無尖峰 無尖峰 尖峰極大波長0) (nm·1) 0.11 0.10 (a)/(b) 0.91 1.10 結構周期(nm) 9.1 10.0 - - 水接觸角(MPa) 51.7 53.3 81.1 79.4 81.7 血小板黏附數目(GPa) 3.5 4.2 66.6 68.1 >100 (實施例11〜12) 使用PET先質之酞酸雙(2-羥基乙酯KSIGMA- -49- 200927812 ALDRICH(股)、Code:465 1 5 1 -5 00G、以下簡稱 BHT)作爲先 質(Α),使用非晶性熱塑性聚醯亞胺(SABIC INOVATIVE - PLASTICS製 Extern XH1015、以下TPI(2)作爲熱塑性樹脂 成分(Β1),並使用三氧化銻(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Code: 018-04402)作爲聚合觸媒,將該等依照表6所示比率混合, 並投入反應容器之500毫升玻璃試驗管中。以氮氣取代反 應容器後,藉由加熱攪拌而開始聚合。自加熱開始後30分 鐘到達3 2 5 °C,隨後停止加熱,並開始減壓。生成的乙二 0 醇係餾出至反應系外,使其更進行聚合。15分鐘到達290 °C,反應容器內壓力到達〇.2kPa。隨後,於290°C、〇.2kPa 加熱攪拌9 0分鐘。加熱結束後,迅速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 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腸線狀的試樣。 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 TI R - 8 1 0 0 A) 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ET的信號及來自TP 1(2) 的信號。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凝膠滲 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製 Model 510、柱:昭和電工 @ 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析,結果PET的平均分子量係 如表6。而且,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能夠確認形 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黃色透明腸線 狀試樣係PET/TPI(2)摻合物。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80°C、 l_5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來 測定光散射光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 波數(b)、(a)/(b)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6。 將該薄片於1〇〇 °C在縱向拉伸3.5倍後,在橫向於85 °C拉伸4.0倍,並於200 °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 -50- 200927812 取長度X寬度=50毫米Χίο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 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6所示。因BHT縮聚使分子量增 , 加並誘導旋節線分離且進行聚合物摻合物化,結果從尖峰 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到的(a)/(b)之數値 爲1.2以下,能夠得到結構均勻性高的聚合物摻合物。得 知該等聚合物摻合物與比較例1〜3比較,具有優良的機械 特性。 © (比較例1 4 ) 作爲比較例,係實施結構周期爲1微米以上的摻合物 化。使實施例12之於290°C、〇.2kPa加熱攪拌時間爲90 分鐘後,停止攪拌並使其加熱滯留120分鐘。隨後迅速地 將反應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得到腸線狀的 試樣。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所製 FTIR-8100A) 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ET的信號及來自TP 1(2) 的信號。又,將該試樣溶解於六氟異丙醇,並藉由凝膠滲 Q 透色譜儀(裝置:Waters公司製 Model510、柱:昭和電工 公司製 GPC HFIP-806M)分析,結果PET的平均分子量係 如表6。而且,藉由光學顯微鏡觀察,能夠確認形成有2 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黃色透明腸線狀試樣 係PET/TPI(2)摻合物。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80°C、1.5MPa 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來測定光散 射光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 (a)/(b)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6。 將該薄片於1 〇 〇 °C在縱向拉伸3 . 5倍後,在橫向於8 5 -51 - 200927812 °C拉伸4.0倍,並於200°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 取長度X寬度=50毫米xlO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6所示。構造尺寸爲1微米以上 的分散結構。結果與實施例12比較,得知拉伸強度、拉伸 彈性模數都較低。 (比較例1 5〜1 6 ) 作爲比較例,係使用2種類的熱塑性樹脂並藉由熔融 φ 混煉來實施摻合物化。 將PET及TPI (2)以表6所示組成供給至擠壓溫度設定 爲3 00°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製PCM-30),並將 從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 定,得到腸線狀的試樣。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80 °C以 1.5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1毫米)且測 定小角X射線散射光譜及光散射光譜,在光譜之尖峰半値 幅度(a)、尖峰極大波數(b)、(a)/(b)係大於1.2。又,因爲 Q 半値幅度大,比較例1 5、1 6未觀測到尖峰。將該薄片於 1 〇 〇 °C在縱向拉伸3 . 5倍後,在橫向於8 5 °c拉伸4.0倍,並 於200 °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取長度X寬度=50 毫米X10毫米的試樣,在25°C、濕度65%的環境下以拉伸 速度爲3 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結 果係如表6所示。與PET(比較例4)比較,得知拉伸強度、 拉伸彈性模數都沒有大的變化。 •52· 200927812 [表6] 實施例11 實施例Π 比較例14 比較例15 比較例16 原料組成(重量%) BHT 98.45 96.15 96.15 - - 三氧化銻 0.02 0.02 0.02 - - TPI(2) 1.52 3.83 3.83 5 10 PET • _ 95 90 數量平均分子量 11200 12000 11300 _ 重量平均分子量 20300 21600 20300 • - 尖峰半値幅度(a) (/zm—1) 2.43 1.62 0.81 無尖峰 無尖峰 尖峰極大波長(b)( // m“) 2.24 1.48 0.72 (a)/(b) 1.08 1.09 1.13 結構周期(微米) 0.45 0.68 1.4 - -> 水接觸角(MPa) 219 223 151 133 139 血小板黏附數目(GPa) 3.4 3.7 3.0 2.8 2.9 (實施例13〜14) 將聚醚醯亞胺(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Ultem 10 10」、以下簡稱PEI)的濃度6.25質量%之氯仿溶液滴加至 〇 己烷,藉由再沈澱來將PEI加以粉末化。將粉末化後的PEI 於5 0°C真空乾燥24小時,並使用硏鉢將成塊完全地粉碎。 使用PPS先質之環狀PPS低聚物作爲先質(A),使用依照上 述要領準備的PEI作爲熱塑性樹脂成分(B 1 ),將該等依照 表7所示比率混合,並投入反應容器之500毫升玻璃試驗 管中。以氮氣取代反應容器後,藉由加熱攪拌而開始聚合。 自加熱開始後30分鐘到達340°C ’加熱攪拌60分鐘。加 熱結束後,迅速地將反應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 定,得到腸線狀的試樣。藉由紅外線吸收分光法(島津製作 -53- 200927812 所製FTIR-8100A)分析該試樣,結果能夠觀察到來自pps 的信號及來自PEI的信號。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觀察, . 能夠確認形成有2相的共連續結構。由上述,得知上述黃 . 色透明腸線狀試樣係PPS/PEI摻合物。將上述腸線狀試樣 於320°C以1.5MPa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〇1 毫米)且測定光散射光譜。在該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尖 峰極大波數(b)、( a) / (b)及結構周期的値係記載於表7。 將該薄片於1〇〇 °C在縱向拉伸3.5倍後,在橫向於80 〇 °c拉伸4.0倍’來製造薄膜,且切取長度X寬度=50毫米Χίο 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00 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7 所示。因環狀PPS低聚物的開環聚合使分’子量增加並誘導 旋節線分離且進行聚合物摻合物化,結果從尖峰半値幅度 (a)、尖峰極大波數(b)所計算得到的(a) / (b)之數値爲1 _ 2以 下,能夠得到結構均勻性高的聚合物摻合物。得知該等聚 合物摻合物與比較例7之藉由熔融混煉所製造的聚合物摻 〇 合物比較,具有優良的機械特性。 (比較例1 7〜1 8 ) 作爲比較例,係使用2種類的熱塑性樹脂並藉由熔融 混煉來實施摻合物化。
將PPS及PEI以表7所示組成供給至擠壓溫度設定爲 32〇°c之雙軸螺桿擠壓機(池貝工業社製Pcm-30),並將從 模頭吐出後之腸線狀物吐出至水中而急冷來將結構固定, 得到腸線狀的試樣。將上述腸線狀試樣於2 8 0。(:以1 . 5 MP a 進行加熱加壓,並製造薄片(厚度爲0 . 1毫米)且測定小角X -54- 200927812 射線散射光譜及光散射光譜,在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a)' 尖峰極大波數(b)、(a)/(b)係大於1.2。又,因爲半値幅度 - 大,比較例1 7 ' 1 8未觀測到尖峰。 . 將該薄片於100 °C在縱向拉伸3.5倍後,在橫向於85 t拉伸4.0倍,並於20CTC熱固定1分鐘來製造薄膜,且切 取長度X寬度=50毫米xlO毫米的試樣,在25 °C、濕度65% 的環境下以拉伸速度爲3 00毫米/分鐘,測定拉伸強度、拉 伸彈性模數。結果係如表7所示。與PET(比較例4)比較, 0 得知拉伸強度、拉伸彈性模數都沒有大的變化。 [表7] 實施例13 實施例Η 比較例17 比較例18 原料組成(重量%) 環狀PPS低绫物 95 90 - - PEI 5 10 5 10 PPS - 95 90 尖峰半値幅度⑻ 1.43 1.31 無尖峰 無尖峰 尖峰極大波長(bX/zn^1) 1.27 1.25 (a)/(b) 1.13 1.05 結構周期(微米) 0.79 0.80 - - 拉伸強度(MPa) 135 141 95 98 拉伸彈性模數(GPa) 3.6 3.8 2.6 2.8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的聚合物摻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能夠微細地控 制結構,而且能夠均勻地使該聚合物摻合物的結構分散, 結果能夠得到一種具有優良的物理特性之聚合物摻合物。 本聚合物摻合物不僅在以輕量化或高功能化爲目的之汽車 組件或電機組件等能夠代替金屬材料,而且藉由與親水性 -55- 200927812 聚合物之摻合物化來賦予血液適合性,亦適合使用於醫療 用材料等。而且,藉由使用溶劑等選擇性地除去構成聚合 . 物摻合物之一部分的聚合物,亦能夠適合使用於高功能分 離膜或吸附柱用的多孔性微粒子。 【圖式簡單說明】 無。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钲。 jw\ Ο
-56-

Claims (1)

  1. 200927812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聚合物摻合物,其係由至少2成分以上的熱塑性樹 . 脂所構成,且結構周期爲0.001〜1微米的兩相連續結 構、或粒子間距離爲0.001〜1微米的分散結構之聚合物 摻合物’其特徵係在結構周期或粒子間距離爲〇 〇〇1微 米以上、小於〇 · 1微米時,係在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 於結構周期或粒子間距離爲0.1微米以上、1微米以下 時’係在光散射測定,於標繪散射強度對散射光的波數 φ 而成的光譜之尖峰半値幅度爲(a)、該尖峰的極大波數爲 (b)時,0<(a)/(b) S 1.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係藉由將構 成該聚合物摻合物之熱塑性樹脂成分中至少1種熱塑性 樹脂成分之分子量爲1 5 00以下的先質(A);及剩餘的熱 塑性樹脂成分(B1)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相溶 後,使其聚合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spinodal decompositon)而得至lj。 0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中先質(A)係 選自聚酯、聚醯胺、聚芳硫醚之至少一種樹脂的先質。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聚合物摻合物,其中熱塑 性樹脂成分(B 1 )係選自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酯、 聚醯胺、聚芳硫醚、聚碳酸酯、聚環氧烷類及纖維素類 之至少1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 其中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係選自聚酯、聚醯胺、 聚芳硫醚、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 -57- 200927812 丙稀酸酯及聚丙嫌腈之至少一種的先質。 6. —種成形品,其係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5項中任一 . 項之聚合物摻合物成型而構成。 . 7· 一種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在製造由至少2 成分以上的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之聚合物摻合物時,藉由 將構成該聚合物摻合物之熱塑性樹脂成分中至少—種熱 塑性樹脂成分的分子量爲1500以下的先質(A),與剩餘 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 1)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 2) 0 相溶後’使其聚合反應來誘導旋節線分離。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 中先質(A)與剩餘的熱塑性樹脂成分(B1)及/或熱塑性樹 脂成分的先質(B2)之至少1種相溶,並聚合反應後進行 相分離。 9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 法’其中先質(A)係熱塑性樹脂的單體及/或低聚物。 1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 P 製造方法,其中先質(A)及/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 2) 爲環狀化合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 其中環狀化合物係選自環狀低聚酯、環狀低聚醯胺、環 狀低聚芳硫醚、內酯、內醯胺之至少1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11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 之製造方法,其中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先質(B2)的分子量 爲工〇〇以上、10000以下。 13. —種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對使用如申請 -58- 200927812 * « 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摻合物、或如申 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成形品、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 . 1 2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得到的聚合物摻合物,照射 放射線。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法, 其中形成結構周期爲0.001〜1微米的兩相連續結構、或 粒子間距離爲0.001〜1微米的分散結構後,將結構固定 化後進行照射放射線。 0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之聚合物摻合物之製造方 法,其中在藉由照射放射線來構成樹脂組成物之樹脂成 分的任一種與能夠形成化學鍵之放射線交聯助劑共存下 ,進行照射放射線。
    -59- 200927812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〇 ❹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Μ 〇 ^\w
TW97136393A 2007-09-27 2008-09-23 聚合物摻合物及其製造方法 TWI395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2509 2007-09-27
JP2008090101 2008-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27812A true TW200927812A (en) 2009-07-01
TWI395784B TWI395784B (zh) 2013-05-11

Family

ID=40511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36393A TWI395784B (zh) 2007-09-27 2008-09-23 聚合物摻合物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338547B2 (zh)
EP (1) EP2194100B1 (zh)
JP (1) JP5029613B2 (zh)
KR (1) KR101278404B1 (zh)
CN (1) CN101802106B (zh)
ES (1) ES2702699T3 (zh)
MY (1) MY154056A (zh)
TW (1) TWI395784B (zh)
WO (1) WO20090413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1210B (zh) * 2009-07-29 2015-02-01 Toray Industries 聚合物摻合物、其製造方法及成型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69582B2 (en) * 2007-12-27 2011-12-06 Daewo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ryer
KR101530744B1 (ko) * 2008-05-29 2015-06-22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머 얼로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폴리머 얼로이
JP5287343B2 (ja) * 2009-02-26 2013-09-11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アロイ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381421B2 (ja) * 2009-07-03 2014-01-08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アロイ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品
US9175164B2 (en) 2011-05-31 2015-11-03 Torray Industrie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mer alloy, polymer alloy, and molded article
JP6504817B2 (ja) 2011-09-20 2019-04-24 ティコナ・エルエルシー 低ハロゲン含量のジスルフィド洗浄ポリアリーレンスルフィド
CN103987769A (zh) 2011-09-20 2014-08-13 提克纳有限责任公司 低氯填充的熔融加工的聚芳硫醚组合物
US9119307B2 (en) 2011-09-20 2015-08-25 Ticona Llc Housing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140063838A (ko) 2011-09-20 2014-05-27 티코나 엘엘씨 전자 장치용의 오버몰딩된 복합 구조체
CN103890098B (zh) 2011-09-20 2016-08-17 提克纳有限责任公司 聚亚芳基硫醚/液晶聚合物合金和包括其的组合物
US9394430B2 (en) 2012-04-13 2016-07-19 Ticona Llc 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polyarylene sulfide
CN105774790B (zh) * 2016-03-08 2018-06-26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汽车真空助力器支架及其制造工艺
CN108051437B (zh) * 2017-11-17 2020-03-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高通量聚合物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93609C (nl) * 1981-12-30 2000-04-04 Bekaert Sa Nv Samengestelde streng voor verwerking als granulaat in kunststofproducten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kunststofmenggranulaat.
ES2051274T3 (es) * 1986-12-25 1994-06-16 Toray Industries Materiales compuestos altamente resistentes.
JPH01115934A (ja) 1987-10-29 1989-05-09 Nissin High Voltage Co Ltd 樹脂成形品の架橋方法
DE68914120T2 (de) * 1988-11-29 1994-09-01 Tonen Corp Verfahren zur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Verstärkungsfasern mit Sulfonen und die so erhaltenen oberflächenbehandelten Fasern.
JP2707714B2 (ja) * 1989-04-25 1998-02-04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DE4041519A1 (de) * 1990-12-22 1992-06-25 Bayer Ag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DE4200837C2 (de) 1992-01-15 1993-11-04 Koenig & Bauer Ag Kammerrakel fuer ein kurzfarbwerk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NL9201949A (nl) 1992-11-06 1994-06-01 Univ Groningen Met rubber gemodificeerde polylactide-samenstelling.
US6027794A (en) * 1993-01-14 2000-02-22 Toray Industries, Inc. Prepregs, processes for their production, and composite laminates
KR950003362A (ko) * 1993-07-21 1995-02-16 마에다 가츠노스케 섬유강화 열가소성수지구조물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압출기
JPH07207034A (ja) 1994-01-14 1995-08-08 Toyota Motor Corp 高分子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US5869599A (en) * 1995-04-10 1999-02-09 Hay; Allan S. Free radical ring opening for polymerization of cyclic oligomers containing an aromatic sulfide linkage
JP3774959B2 (ja) * 1996-11-06 2006-05-17 東レ株式会社 成形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61579B2 (ja) 2001-07-31 2008-10-08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72220B2 (ja) * 2001-07-31 2008-10-29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アロ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69629B2 (ja) * 2001-07-31 2008-04-02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35612B2 (en) * 2003-01-31 2007-06-26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mer allo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ymer alloy
US20040210009A1 (en) * 2003-01-31 2004-10-21 Sadayuki Kobayashi Polymer allo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ymer alloy
JP4306263B2 (ja) * 2003-01-31 2009-07-29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アロ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49288B2 (en) * 2003-12-04 2005-09-27 Fiber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c. Multicomponent fiber with polyarylene sulfide component
US7385013B2 (en) * 2004-05-12 2008-06-10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mer alloy,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WO2006093068A1 (ja) * 2005-02-28 2006-09-08 Toray Industries, Inc.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13011B (zh) * 2005-09-22 2011-03-30 东丽株式会社 聚芳撑硫醚及其制备方法
MY158565A (en) * 2007-02-28 2016-10-14 Toray Industries Process for producing cyclic polyarylene sulfide
EP2138530B1 (en) * 2007-03-20 2017-03-29 Toray Industries, Inc. Molding material, prepreg,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fiber-reinforced molding base material
JP2008231249A (ja) * 2007-03-20 2008-10-02 Toray Ind Inc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1210B (zh) * 2009-07-29 2015-02-01 Toray Industries 聚合物摻合物、其製造方法及成型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94100A1 (en) 2010-06-09
JPWO2009041335A1 (ja) 2011-01-27
CN101802106A (zh) 2010-08-11
KR20100076957A (ko) 2010-07-06
TWI395784B (zh) 2013-05-11
US20100216946A1 (en) 2010-08-26
WO2009041335A1 (ja) 2009-04-02
JP5029613B2 (ja) 2012-09-19
US8338547B2 (en) 2012-12-25
MY154056A (en) 2015-04-30
EP2194100B1 (en) 2018-07-18
KR101278404B1 (ko) 2013-06-24
EP2194100A4 (en) 2011-05-18
ES2702699T3 (es) 2019-03-05
CN101802106B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27812A (en) Polymer alloy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it
TWI593750B (zh) 複合聚醯胺微粒子及其製造方法
JP4172220B2 (ja) ポリマーアロ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97110B2 (ja)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Kyriacos High-temperature engineering thermoplastics
WO2017133332A1 (zh) 一种液晶聚酯以及由其组成的模塑组合物和其应用
CN104144983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成型品
JP5444913B2 (ja) ポリアリーレンスルフィド系多孔質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69629B2 (ja)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02221A (ja) 二軸配向ポリアリ−レンスルフィドフィルム
García‐Hernández et al. Hydrolyzed collagen on PVA‐based electrospun membran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P2019073591A (ja) 液晶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品
JP5287343B2 (ja) ポリマーアロイ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77921A1 (zh) 液晶聚酯组合物
JP4972874B2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5002265A (ja)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15023470B (zh) 聚芳基醚酮树脂组合物、纤维增强树脂基材及成型品
JP5167585B2 (ja) 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4172194B2 (ja) 制振部材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663367A1 (en) Core-shell filament, method of forming a core-shell filament, method of forming an article by 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 and article formed thereby
JPH07224210A (ja)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成形品
JP2023043837A (ja) 結晶性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H07224208A (ja)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JP2004300377A (ja) ポリトリメ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樹脂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