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30413A - Reflow method, pattern forming method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FT - Google Patents

Reflow method, pattern forming method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F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30413A
TW200830413A TW096141705A TW96141705A TW200830413A TW 200830413 A TW200830413 A TW 200830413A TW 096141705 A TW096141705 A TW 096141705A TW 96141705 A TW96141705 A TW 96141705A TW 200830413 A TW200830413 A TW 2008304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hotoresist
reflow
surface modificatio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1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taka Asou
Tsutae Omori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Electr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Electron Ltd filed Critical Tokyo Electro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30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3041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88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employing particular masking sequences or specially adapted masks, e.g. half-tone mask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6Process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40Treatment after imagewise removal, e.g. bak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01L21/0271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 H01L21/0273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photoresis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05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01L21/321After treatment
    • H01L21/321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 H01L21/32139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using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5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 H01L21/67207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comprising a chamber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5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 H01L21/67236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the substrates being processed being not semiconductor wafers, e.g. leadframes or ch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chucks, clamps or pinches
    • H01L21/68714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chucks, clamps or pinches the wafers being placed on a susceptor, stage or support
    • H01L21/68742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chucks, clamps or pinches the wafers being placed on a susceptor, stage or support characterised by a lifting arrangement, e.g. lift p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01L21/67109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mainly by conv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Photosensitive Polymer And Photoresist Processing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830413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例如可在薄膜電晶體(TFT )等之 製造過程利用的光阻劑之回流方法以及使用該方法的圖案 形成方法及薄膜電晶體(TFT )之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主動矩陣型液晶顯示裝置,是構成可在形成薄膜電晶 體(TFT )的薄膜電晶體基板與形成彩色濾光片的對向基 板之間挾入支承液晶,對每一畫素選擇性的施加電壓。由 於在此所用的薄膜電晶體基板之製作過程,必須藉由微影 技術重覆進行光阻劑等的感光性材料之圖案化,因此每個 微影製程都需要光罩。 可是近年來隨著液晶顯示裝置高積體化與微細化的進 展,其製造製程複雜化,有製造成本增加之傾向。於是爲 了減低製造成本,檢討統合供微影之遮罩圖案的形成製程 ,來削減整體的製程次數。例如提案一種使用在光之穿透 率設置差異的半色調型遮罩作爲曝光遮罩,進行所謂半曝 光處理,藉此在一次的曝光製程以圖案形成具有不同膜厚 之光罩的技術(例如日本專利文獻1、2 )。 如下表示利用此種半曝光技術的薄膜電晶體基板之製 造順序之一例。例如以覆蓋形成在玻璃基板上之柵極電極 的方式,來層積成膜絕緣膜、非晶質矽膜、歐姆接觸膜、 金屬膜。然後,以藉由半曝光處理將對應通道區域之部分 -4- 200830413 的光阻膜厚變薄的方式形成圖案,進行金屬膜鈾刻、矽蝕 刻(歐姆接觸膜及膜非晶質矽膜的飩刻)。 然後,例如實施灰化和再顯像處理,整體性的減少光 阻之膜厚,藉此,除去光阻之薄膜部,露出對應通道區域 之部分的金屬膜。而且,蝕刻已露出的金屬膜衫成源極電 極及汲極電極的同時,進一步飩刻歐姆接觸膜,使半導體 膜露出通道區域形成薄膜電晶體元件。又除去光阻之後, 讓以感光性材料所形成的有機膜堆積於薄膜電晶體元件之 上,藉由微影技術形成圖案,來形成接觸孔。更在有機膜 之上形成銦錫氧化物(ITO )等的導電性膜,藉由微影技 術以形成圖案的光阻作爲遮罩,蝕刻該導電性膜,以形成 透明電極,藉此形成薄膜電晶體基板。 在以上過程中,可將藉由利用半曝光技術,形成矽蝕 刻的遮罩、和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際的蝕刻遮罩,以一 次的微影製程形成。因而,光阻膜的形成次數減少,可削 減光阻使用量。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第9-80740號公報(申請 專利範圍等)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第2005-108904號公報(申 請專利範圍等)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可在利用前述半曝光處理的薄膜電晶體基板之製造中 -5- 200830413 ,達到省光阻劑化和削減微影製程次數。可是另一方面, 如果利用半曝光技術的話,需要整體性的減少光阻劑的膜 厚,並且除去薄膜部的灰化處理和再顯像處理。在進行灰 化處理來除去光阻劑之薄膜部的情形下,有難以確保基板 面內之圖案精度的均勻性之問題。又,再顯像處理的情形 下,來自隨著顯像液之塗佈的液處理,在重覆顯像處理與 再顯像處理的各種液處理之點上,製程流程複雜化,連帶 裝置作業成本增加,以及爲了確保再顯像處理的精度,需 要在事前除去光阻劑之表面改質層的前置處理,而有製程 次數削減受限的課題。 因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達到邊確保被處理 體之遮罩圖案的精度、邊省光阻劑化以及製程次數、總製 程時間及微影相關裝置的台數之回流方法、遮罩圖案之形 成方法及薄膜電晶體之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第一觀點係提供一種回 流方法,針對具有:下層膜、和在比該下層膜更上層,以 形成有露出前述下層膜的露出區域與覆蓋前述下層膜的被 覆區域的方式形成圖案的光阻膜之被處理體,將前述下層 膜的前述露出區域,以抑制光阻劑流動的方式,進行表面 改質處理,然後,使前述光阻膜之光阻劑軟化流動,藉此 部分性的覆蓋前述露出區域。 本發明之第二觀點是提供一種圖案形成方法,其特徵 -6 - 200830413 爲:包含:在較被處理體的被鈾刻膜更上層形成 光阻膜形成製程、和曝光處理前述光阻膜的曝光 顯像處理前述曝光處理的光阻膜,形成光阻圖案 製程、和使前述光阻膜的光阻劑軟化變形,覆蓋 刻膜的標靶區域的回流製程、和以變形後的前述 遮罩,蝕刻前述被蝕刻膜的露出區域的第一蝕刻 除去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的製程、和除去變形後 阻劑,藉此對已再露出的前述被飩刻膜的標靶區 蝕刻的第二蝕刻製程·,包含在前述回流製程前, 軟化的前述光阻劑流動的方式,事先對前述露出 表面改質處理的製程。 本發明的第三觀點是提供一種薄膜電晶體之 ,其特徵爲包含:在基板上形成柵極電極的製程 覆蓋前述柵極電極之柵極絕緣膜的製程、和在前 緣膜上,由下依序堆積a-Si膜、歐姆接觸用Si /汲極用金屬膜的製程、和在前述源極/汲極用 形成光阻膜的製程、和使用既定的曝光遮罩曝光 光阻膜的製程、和顯像處理已曝光處理的前述光 圖案形成,以形成源極電極用光罩及汲極電極用 罩圖案化製程、和以前述源極電極用光罩及前述 用光罩爲遮罩,來蝕刻前述源極/汲極用金屬膜 極電極與汲極電極的金屬膜蝕刻製程、和將未以 電極及前述汲極電極覆蓋的前述歐姆接觸用Si 區域,以抑制光阻劑流動的方式進行表面改質處 光阻膜的 製程、和 的圖案化 前述被蝕 光阻劑爲 製程、和 的前述光 域,進行 以抑制已 區域施行 製造方法 、和形成 述柵極絕 膜及源極 金屬膜上 處理BU述 阻膜進行 光罩的遮 汲極電極 ,形成源 前述源極 膜的露出 理的表面 -7- 200830413 改質製程、和使有機溶媒作用於前述源極電極用光罩及前 述汲極電極用光罩,使光阻劑軟化變形,藉此利用已變形 的光阻劑覆蓋至少前述源極電極與前述汲極電極之間的通 道區域用凹部內的前述歐姆接觸用 Si膜的回流製程、和 以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前述源極電極及前述汲極電極爲 遮罩,來飩刻下層之前述歐姆接觸用Si膜及前述a-Si膜 的製程、和除去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使前述歐姆接觸用 Si膜再度露出前述源極電極與前述汲極電極之間的通道區 域用凹部內的製程、和以前述源極電極與前述汲極電極爲 遮罩,來触刻露出該等之間的前述通道區域用凹部的前述 歐姆接觸用Si膜的製程。 本發明的第四觀點是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取的記億媒體 ,係記憶著在電腦上執行動作的控制程式之電腦可讀取的 記憶媒體,其特徵爲:前述控制程式是在實行時,以執行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的回流方法的方式, 來控制回流處理系統。 本發明的第五觀點是提供一種回流處理系統,其特徵 爲具備:對被處理體施行表面改質處理的表面改質處理元 件、和使表面改質處理後的被處理體上之光阻劑,在溶劑 環境中軟化並使其流動化的回流處理元件、和控制成在前 述處理反應室內施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 的回流方法的控制部。 〔發明效果〕 -8 _ 200830413 藉由本發明,在回流處理前,以抑制已軟化的光阻劑 流動的方式,事先對下層膜的露出面施行表面改質處理, 藉此就能在回流製程有效抑制光阻劑的擴大。藉此,就能 因回流處理而流動化,且調整因已變形的光阻劑而覆蓋的 基層膜之面積。 因而,將本發明之回流方法,應用於重覆進行以光阻 劑爲遮罩的蝕刻製程的薄膜電晶體元件等的半導體裝置之 製程,藉此可確保較高的蝕刻精度,且能達成對半導體裝 置之高積體化和微細化的對應。又,不需進行半曝光處理 和再顯像處理,就會實現省光阻劑化和削減微影製程次數 【實施方式】 〔用以實施發明的最佳形態〕 以下,邊參照圖面、邊針對有關本發明的最佳實施形 態做說明。 第1圖是表示適合於可利用在本發明之回流方法的回 流處理系統之整體槪略俯視圖。在此,舉例說明具備使形 成在LCD用玻璃基板(以下簡記爲「基板」)G之表面的 光阻膜,在顯像處理後軟化變形,作爲蝕刻下層膜時之飩 刻遮罩,進行供再使用的回流處理的回流處理元件;和在 該回流處理前,進行表面改質處理的接著(Adhesion)元 件的回流處理系統。該回流處理系統係構成經由未圖示的 基板搬運生產線,在外部的光阻塗佈/顯像處理系統和曝 -9- 200830413 光裝置、飩刻裝置、灰化裝置等之間進行基板G的遞送。 回流處理系統1 00係具備:載置來用收容複數個基板 G之晶匣C的晶匣站(搬出入部、和具備用以對基板 G施行包括回流處理及在此之前先進行的表面改質處理的 一連串處理的複數個處理元件之處理站(處理部)2、和 用來控制回流處理系統1 00的各構成部的控制部3。再者 ,在第1圖中,回流處理系統100的長邊方向爲X方向, 在水平面上與X方向垂直的方向爲Y方向。 晶匣站1係鄰接於處理站2之一方的端部而配置。該 晶匣站1係具備在晶匣C與處理站2之間用來進行基板G 之搬出/搬入的搬運裝置1 1,在該晶匣站1進行對外部的 晶匣C之搬入/搬出。又,搬運裝置1 1係具有可在沿著 晶匣C之排列方向的Y方向而設置的搬運路徑1〇上移動 的搬運機械臂11a。該搬運機械臂11a是構成設成可朝著 X方向之進出、退後及旋轉,在晶匣C與處理站2之間進 行基板G的遞送。 處理站2係具備用以對基板G進行光阻劑之回流處理 、作爲該前置處理的表面改質處理等的複數個處理元件。 在該等處理元件中,各處理一片基板G。又,處理站2係 具有基本上朝X方向延伸的基板G搬運用的中央搬運路 徑20,各處理元件是隔著該中央搬運路徑20,以臨近中 央搬運路徑20的方式配置在其兩側。 又,在中央搬運路徑20係具備有用以在各處理元件 之間進行基板G之搬入/搬出的搬運裝置21,且具有可 -10- 200830413 朝處理元件之排列方向的X方向移動的搬運機械臂21a。 進而,該搬運機械臂21a是構成設成可朝著Y方向之進出 、退後、朝上下方向之昇降及旋轉,且在與各處理元件之 間進行基板G的搬入/搬出。 沿著處理站2的中央搬運路徑20在一方側,自晶匣 站1之側起將接著(Adhesion)元件(AD ) 30及回流處 理元件(REFLW ) 60依此順序排列,且沿著中央搬運路 徑20在另一方側,將三個加熱/冷卻處理元件(HP / COL ) 8 0a、8 0b、8 0c排成一列。各加熱/冷卻處理元件 (HP/ COL ) 80a、80b、80e,係多段層積配置在鉛直方 向(圖示省略)。 接著元件(AD ) 3 0係在回流處理之前,例如形成包 含代表HMDS (六甲基二矽氮烷)、TMSDEA (三甲基矽 烷基二乙胺)等之矽烷化劑的表面改質處理劑的環境,對 基板G進行用以促進光阻劑之流動的表面改質處理。該等 之表面改質處理劑,係具有撥水化處理作用,據知亦作爲 撥水化處理劑。 在此,針對接著元件(AD ) 3 0,邊參照第2圖邊做 說明。 接著元件(AD) 30係具有未圖示的長方形框架,在 該框架的內側具有可與固定式之反應室本體31 —起昇降 的蓋體33。反應室本體31,係構成作爲尺寸較基板G更 大一圈,上面爲開口的扁平長方形體的下部容器。 蓋體33係構成作爲在大致與反應室本體31同尺寸( -11 - 200830413 面積)的下面之扁平長方形體的上部容器,如後所述,連 接在貯存著應用表面改質的HMDS之HMDS供給源35。 又,蓋體33係固定在朝水平方向(X方向及γ方向)延 伸的複數根水平支承構件3 7,各個水平支承構件3 7係連 結在未圖示的昇降驅動機構例如複數個汽缸的活塞桿。因 而,一旦使該等汽缸的活塞桿向著垂直上方進出的話,與 水平支承構件3 7成爲一體,蓋體3 3朝垂直上方移動(上 昇)打開反應室,相反的,一旦使各活塞桿朝垂直下方後 退的話,蓋體33會與水平支承構件37 —體朝垂直下方移 動(下降)。 在反應室本體31內,係水平配置有做成略對應基板 G之大小的矩形之加熱板41,且藉由固定具42固定。該 加熱板4 1,係由熱傳導率高的金屬例如鋁所形成,在其內 部或下面設有例如以電阻發熱體所形成的加熱器(未圖示 )° 又,在加熱板41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43,在各貫通 孔43分別插設有頂料銷44,且設有使基板G上下昇降的 基板昇降機構45。而且,構成在與外部的搬運裝置2 1的 搬運機械臂21 a (參照第1圖)之間,使該等頂料銷44自 突出加熱板41的表面,就能遞送基板G。頂料銷44是構 成藉由配置在加熱板41之下的水平支承板46互相連結’ 就能同步昇降移位。再者,用以使水平支承板46昇降移 動之未圖示的昇降驅動部,是配置在反應室本體31的內 側或外側。 -12- 200830413 在反應室31的側壁上端面,安裝有朝周方向延伸的 無縫密封構件3 2。在使蓋體3 3合體於反應室本體3 1的狀 態下,在主體3 3的側壁下端面與反應室本體3 1的側壁上 端面之間,介設有該密封構件3 2就能密閉。藉此,形成 有藉由反應室本體31與蓋體之氣密的處理室47。 在蓋體33的一側面設有HMDS氣體導入口 48,在與 該HMDS氣體導入口 48相對的另一方之側面,設有排氣 口 49。 HMDS氣體導入口 48具有:以任意間隔形成在蓋體 3 3之一側面的複數個貫通孔5 0、和自該外側安裝各貫通 孔50的氣體供給管51的終端轉接器(adapter ) 53、和設 置在較各貫通孔50更內側,以既定間隔形成有多數個氣 體吐出口 55的緩衝室54。 又,排氣口 49係具有以既定間隔形成在與HMDS氣 體導入口 48相對的蓋體33之側面的多數個通氣孔56,同 時具有設置在蓋體33之側壁的外側之排氣導管室57。形 成在該排氣導管室57之底部的排氣口 58,是隔著排氣管 5 9連接到排氣泵(未圖示)。 當在此種構成的接著元件(AD) 3〇進行表面改質處 理時,在使基板昇降機構45的頂料銷44上昇的狀態下, 從搬運裝置21的搬運機械臂21a接收基板G。而且,使 頂料銷44下降,將基板G載置到加熱板41上之後,使蓋 體3 3自後退位置垂直下降,抵接在反應室本體31,將反 應室密閉。基板G藉由加熱板41加熱到既定溫度例如 -13- 200830413 1 10°c〜120°c。而且,一邊藉由未圖示的排氣泵在處理室 47內排氣、一邊自HMDS供給源35將HMDS氣體經由氣 體供給管51及HMDS氣體導入口 48供給到處理室47。 在處理室47內,自HMDS氣體導入口 48的氣體吐出口 55噴出的HMDS氣體,係形成流向排氣口 49的氣流,在 其中途接觸到基板G的表面(被處理面),使該表面進行 表面改質。 通過處理室47的HMDS氣體,是排氣口 49從通氣孔 56送往排氣導管室57,由此因排氣泵的作用而排氣。經 過既定的處理時間,結束表面改質處理之後,使HMDS氣 體的供給及排氣泵停止後,藉由未圖示的昇降驅動機構將 蓋體33自反應室本體3 1朝上方拉開,舉到原本既定的後 退位置。然後,使基板昇降機構45的頂料銷44上昇,將 基板G往加熱板4 1的上方舉起,遞送到搬運裝置2 1的搬 運機械臂21a。然後,藉由搬運機械臂21a將表面改質處 理後的基板G從接著元件(AD) 30搬出。 表面改質處理後的基板G,接著施行藉由搬運機械臂 21a搬入處理站2的回流處理元件(REFLW) 60,使形成 在基板G上的光阻劑,在有機溶媒例如稀釋劑環境中軟化 ,變成遮罩形狀的回流處理。 在此,針對回流處理元件(REFLW ) 60的構成,做 更詳細的說明。第3圖是回流處理元件(REFLW) 60的 槪略剖面圖。回流處理元件(REFLW) 60具有反應室61 ,該反應室61是由下部反應室61a、和抵接在該下部反應 -14- 200830413 室6 1 a之上部的上部反應室6 1 b所構成。上部反應室6 1 b 與下部反應室6 1 a,係藉由未圖示的開閉機構構成可開閉 ,當打開狀態時,藉由搬運裝置21施行基板G的搬入/ 搬出。 在該反應室61內,設有水平支承基板G的支承台62 。支承台62是以熱傳導率優的材質例如鋁所構成。 在支承台62是藉由未圖示的昇降機構而驅動,且以 貫通支承台62的方式設有使基板G昇降的三根昇降銷63 (在第3圖只圖示兩根)。該昇降銷63是在昇降銷63與 搬運裝置21之間遞送基板G之際,從支承台62舉起基板 G,將基板G支承在既定的高度位置,基板G的回流處理 中,例如其前端是保持成與支承台62之上面相同的高度 〇 在下部反應室61a的底部形成排氣口 64a、64b,在該 排氣口 64a、64b連接有排氣系統64。而且,反應室61內 的環境氣體是通過該排氣系統64而排氣。 在支承台62的內部設有溫度調整媒體流路65,在該 溫度調整媒體流路65,例如經由溫度調整媒體導入管65a 導入調溫冷卻水等的溫度調整媒體,且從溫度調整媒體排 出管65b排出而循環,其熱(例如冷熱)是經由支承台62 對基板G傳熱,藉此基板G的處理面被控制在所要的溫 度。 在反應室6 1的頂壁部分,以面對支承台6 2的方式設 有淋浴頭66。在該淋浴頭66的下面66a,設有多數個氣 -15- 200830413 體吐出孔66b。 又,在淋浴頭66的上部中央,設有氣體導入部67, 該氣體導入部67連通到形成在淋浴頭66之內部的空間68 。在氣體導入部67連接有配管69。在配管69連接著以有 機溶媒例如稀釋劑氣化而供給的起泡槽7 0,在其中途設有 開關閥7 1。在起泡槽70的底部,配備有作爲供稀釋劑氣 化的氣泡產生手段,而被連接到未圖示的N2氣體供給源 的N2氣體供給配管74。在該N2氣體供給配管74,設有 質量流量控制器72及開關閥73。又,起泡槽70係具備用 以將貯存在內部的稀釋劑之溫度調整到既定溫度之未圖示 的溫度調整機構。而且,構成一邊從未圖示的N2氣體供 給源藉由質量流量控制器72控制N2氣體的流量、一邊導 入起泡槽的底部,藉此使溫度調整到既定溫度的起泡 槽70內的稀釋劑氣化,就能經由配管69、氣體導入部67 導入反應室61內。 又,在淋浴頭66之上部的周緣部,設有複數個沖洗 氣體導入部75,在各沖洗氣體導入部75連接有例如將作 爲沖洗氣體的N2氣體供給到反應室6 1內的沖洗氣體供給 配管76。沖洗氣體供給配管76是連接到未圖示的沖洗氣 體供給源,在其中途設有開關閥77。 在此種構成的回流處理元件(REFLW ) 60,先由下部 反應室6 1 a打開上部反應室6 1 b,在該狀態下’藉由搬運 裝置21的搬運機械臂21a,搬入具有已經形成圖案’且完 成表示改質處理的光阻劑之基板G,載置到支承台62。而 -16- 200830413 且,使上部反應室6 1 b與下部反應室6 1 a抵接,關閉反應 室61。 接著打開配管6 9的開關閥7!及n2氣體供給配管74 的開關閥73,一邊藉由質量流量控制器72調整N2氣體之 流量,來控制稀釋劑的氣化量、一邊從起泡槽70,將已氣 化的稀釋劑經由配管69、氣體導入部67,導入淋浴頭66 的空間68,從氣體吐出孔66B吐出。藉此,反應室61內 成爲既定濃度的稀釋劑環境。 載置在反應室61內之支承台62的基板G,設有已經 形成圖案的光阻劑,該光阻劑曝露在稀釋劑環境,藉此稀 釋劑滲透到光阻劑。藉此,光阻劑軟化,其流動性提高且 變形,基板G表面的既定區域(標靶區域)以變形光阻劑 覆蓋。此時,將溫度調整媒體導入設置在支承台62之內 部的溫度調整媒體流路65,藉此其熱經由支承台62對基 板G傳熱,藉此基板G的處理面控制在所要的溫度例如 20°C。包含從淋浴頭66朝向基板G之表面吐出的稀釋劑 的氣體,接觸到基板G的表面之後,流向排氣口 64a、 64b,從反應室61內向排氣系統64排氣。 如上,回流處理元件(REFLW ) 60的回流處理結束 之後,邊繼續排氣、邊打開沖洗氣體供給配管76上的開 關閥77,經由沖洗氣體導入部75將作爲沖洗氣體的N2氣 體導入反應室61內,置換反應室內環境。然後,從下部 反應室6 1 a打開上部反應室6 1 b,按照與前述相反的順序 將回流處理後的基板G,藉由搬運機械臂2 1 a從回流處理 -17- 200830413 元件(REFLW) 60搬出。 在三個加熱/冷卻處理元件(HP/ COL) 80a、80b、 8 0c,分別多段例如每兩段合計四段重疊構成(圖示省略 )有對基板G進行加熱處理的加熱板元件(HP )、對基 板G施行冷卻處理的冷卻板元件(COL )。在該加熱/冷 卻處理元件(HP/COL) 80a、80b、80c,對表面改質處 理後以及回流處理後的基板G,配合需要施行加熱處理和 冷卻處理。 如第1圖所示,回流處理系統1 00的各構成部,是成 爲連接到具備控制部3之CPU的控制器90而受控制的構 成。在控制器90連接有以製程管理者爲了管理回流處理 系統1 00進行指令之輸入操作等的鍵盤、將回流處理系統 1 00的作業狀況可視化顯示的顯示器等所形成的使用者介 面91 〇 又,在控制器90連接有儲存著用以將在回流處理系 統1 〇〇所實行的各種處理,利用控制器90的控制來實現 的控制程式和記錄處理條件等之配方(recipe )的記憶體 9 2 ° 而且,配合需要,以來自使用者介面91的指示等, 從記憶部92叫出任意的配方,於控制器90來實行,並在 控制器90的控制下,在回流處理系統1 〇〇施行所要的處 理。又,前述配方例如利用儲存在CD-ROM、硬碟、快閃 記憶體等之電腦可讀取的記憶媒體之狀態,或者也可由其 他裝置,例如經由租用線(leased line )隨時進行傳送利 -18- 200830413 用。 在如上所構成的回流處理系統1 〇〇,首先在晶匣站1 ,搬運裝置11的搬運機械臂11a,是出入(access)收容 已經形成光阻圖案之基板G的晶匣C取出一片基板G。基 板G從搬運裝置11的搬運機械臂11a,遞送到處理站2 之中央搬運路徑20的搬運裝置21之搬運機械臂21a,藉 由該搬運裝置21,搬入接著元件(AD) 30。而且,利用 接著元件(AD ) 3 0在回流處理前,施行表面改質處理之 後,基板G從接著元件(AD ) 3 0藉由搬運裝置2 1取出, 搬入到加熱/冷卻處理元件(HP/COL) 80a、80b、80c 的任一個。而且,在各加熱/冷卻處理元件(HP/ COL ) 80a、80b、80c施行冷卻處理的基板G,搬入到回流處理 元件(REFLW ) 60,在此施行回流處理。 回流處理後,配合需要在各加熱/冷卻處理元件(HP / COL) 8 0a、8 0b、8 0c施行既定的加熱/冷卻處理。結 束此種一連串處理的基板G,藉由搬運裝置2〗從回流處 理元件(REFLW) 60取出,遞送到晶匣站1的搬運裝置 1 1,收容在任意的晶匣C中。 其次,針對在回流處理元件(REFLW ) 60所進行的 本發明回流方法之原理,邊與未進行表面改質處理的比較 回流方法比對、邊進行說明。在此,針對在薄膜電晶體製 造過程中進行回流處理的情形做說明。 第4圖(a )〜((:)是表示比較回流方法的製程順序 。如第4圖(a )所示,在以玻璃等之透明基板所形成的 -19- 200830413 絕緣基板201上,形成有柵極電極202及未圖示的柵極線 ,更將矽氮化膜等的柵極絕緣膜203、a-Si (非晶質矽) 膜204、作爲歐姆接觸層的n+Si膜205、源極電極206&及 汲極電極206b、以及源極電極用光罩210以及汲極電極用 光罩211依此順序層積。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極206b 是以源極電極用光罩210及汲極電極用光罩211爲遮罩蝕 刻,露出基層膜的n+Si膜205之表面。 其次,對具有此種之層積構造的被處理體,利用回流 處理系統 100的回流處理元件(REFLW) 60在稀釋劑等 的溶劑環境下施行回流處理。構成源極電極用光罩2 1 0及 汲極電極用光罩2 1 1的光阻劑因該回流處理而軟化,具流 動性。回流處理是以流動化的光阻劑覆蓋源極電極2 0 6a 與汲極電極206b之間的凹部220 (通道形成區域)之 n+Si膜205的表面,藉此在下一製程蝕刻n + si膜205及 a-Si膜204之際,防止通道形成區域的n+Si膜205及a-Si 膜2 04被鈾刻之目的施行。像這樣,使構成源極電極用光 罩2 1 0及汲極電極用光罩2 1 1的光阻劑回流,再度利用光 罩,藉此具有可省略微影製程的優點。 可是,流動化變形的變形光阻劑2 1 2超出源極電極 206a及汲極電極206b的面積,擴大到基層的11+31膜205 之表面的話,會產生蝕刻精度下降的問題。亦即,如第4 圖(b )所示,變形光阻劑212起出下層的源極電極20 6 a 及汲極電極20 6b,突出周圍,在下一製程蝕刻n+Si膜 205及a-Si膜204之際,形成遮罩的變形光阻劑212之被 -20· 200830413 覆面積擴大。在該狀態下,蝕刻n+Si膜205及a-Si膜 204的話,如第4圖(c)所示,蝕刻後的n+si膜205及 a-Si膜204的側面與源極電極206a或汲極電極2〇6b的側 面不會成爲同一平面’產生段差。像這樣,對源極電極 206a或汲極電極206b,基層的n + Si膜205及a-Si膜204 以橫向突出的形狀進行以後的製程,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情 形下,表示在畫素內光通過之比例的開口率下降外,因在 該突出的部分碰觸到a-Si膜204的光而產生光電流,電流 雜訊增加,擔心會受到產生漏電流等的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第5圖(a)〜(c)是表示本發明回流方 法的製程順序。第5圖(a )所示的層積構造是與有關比 較回流方法的第4圖(a)相同,省略說明。對具有此種 層積構造的被處理體,如第5圖(b )所示,利用回流處 理系統1〇〇的接著元件(AD) 30進行表面改質處埋。未 藉由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極206b (源極電極用光罩 210及汲極電極用光罩21 1 )而覆蓋的n + Si膜205的露出 表面,是藉由表面改質處理被表面改質。此時,最好表面 改質處理進行到n+Si膜205之表面改質處理面205a的純 水之接解角爲50度以上例如50〜120度。以表面改質處 理面205a的接觸角爲50度以上的方式進行表面改質,藉 此就能在繼續在回流製程有效抑制因光阻劑之流動的擴大 〇 其次,利用回流處理元件(REFLW ) 60在稀釋劑等 的溶劑環境施行回流處理。構成源極電極用光罩2 1 0及汲 -21 - 200830413 極電極用光罩211的光阻劑因該回流處理而 性。雖然流動化的光阻劑變形,超出源極電 極電極206b的面積,擴大到基層之n+Si膜 但由於η + Si膜205的表面已經被表面改質 質處理面205a,因此已軟化的光阻劑流動受 擴大到n+Si膜205表面。 因此,如第5圖(c )所示,回流後的變 超出下層的源極電極2 0 6 a與汲極電極2 0 6 b 周圍的現象,相較於比較回流方法〔參照第 ,受到大幅抑制。總之,藉由回流後的變形 面積,改善到稍大於源極電極2 0 6 a與汲極霄 積的程度。 因此,在下一製程以變形光阻劑2 1 2 n +Si膜205及a-Si膜204,進而除去變形光 ’如第5圖(d)所不,n + Si膜205及a-Si 與源極電極206a或汲極電極206b的側面可 面。因而,可解決a-Si膜204自源極/汲極 大形成之藉此的數値口徑降低或因光電流產 增加、漏電流的產生等之比較回流方法的問! 由實驗結果也可確認蝕刻精度因表面改 。第6圖是表示調查表面改質處理有無賦予 Dimension ;邊界尺寸)之影響的試驗結果 標圖的縱軸是表示光阻圖案的CD與鈾刻後 的變化量(△ CD ),橫軸是表示回流處理的 軟化,具流動 極 2 0 6 a與汲 2 〇 5的表面, ,形成表面改 到抑制,難以 >形光阻劑2 1 2 的面積,突出 4 圖(b )〕 光阻劑的被覆 i極2 0 6 b之面 爲遮罩,蝕刻 阻劑2 1 2之後 膜204的側面 形成略同一平 配線朝橫向擴 生的電流雜訊 疆。 質處理而提昇 CD ( Critical 之座標圖。座 :的圖案之CD 時間。再者, -22- 200830413 表面改質處理,是使用 HMDS,在處理溫度iio °c實施 120 秒。 自第6圖了解,進行藉由HMDS的表面改質處理之情 形下,相較於未進行表面改質處理的情形下,CD的變化 量小,光阻圖案精度良好的轉印成鈾刻形狀。認爲這是藉 由表面改質處理,抑制回流時光阻劑之擴大的結果。 再者,在本發明方法中,回流後,對變形光阻劑212 施行輕度的灰化處理,藉此因變形光阻劑212引起的被覆 面積更爲減少,可接近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極206b的 面積。此時,灰化處理,是使用例如平行板式的電漿處理 裝置,藉由含有02等之氧的氣體的電漿,可在反應室內 壓力13Pa左右、處理時間100秒左右的條件下進行的該 輕度的灰化處理,只要能除去變形光阻劑212起出源極電 極2 0 6a及汲極電極206b的部分即可,因此通常在半曝光 技術以時間比除去光阻劑之薄膜部之目的所進行的灰化還 短例如三分之二左右的時間即可,對触刻精度的影響也幾 乎不成問題。 又,回流處理後,以變形光阻劑212爲遮罩,鈾刻 η + Si 膜 205 及 a-Si 膜 204 之際,n+Si 膜 205 及 a-Si 膜 204的鈾刻是在向同性進行的條件下進行飩刻,藉此飩刻 後就能進一步抑制n+Si膜205及a-Si膜204較源極電極 206a及汲極電極206b更朝橫向突出的現象。例如乾式蝕 刻的情形下,可使用平行板式等的電漿處理裝置,且利用 例如SF 6、C12氣體等的混合氣體作爲蝕刻氣體種,在反 -23- 200830413 應室內壓力6.7Pa、處理時間120秒的條件下實施。 又,回流的速度是因已軟化的光阻劑210a、211a的 粘性流動與已在凹部220內融合的光阻劑2 10a、211a的 表面張力而定。第7圖(a )是模組化表示未進行表面改 質處理之情形下,回流時的光阻劑210a ; 21 la之流動的 狀態。在該模組以箭頭大小表示回流之際的粘性流動之速 度與因表面張力的流動之速度。再者,第7圖(b)中的 箭頭長度也具有同樣的意義。 表面改質處理是對未藉由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極 206b覆蓋的n+Si膜205的整個表面進行。因而,進行表 面改質處理的情形下,如第7圖(c )所示,露出源極電 極206a與汲極電極20 6b之間的凹部220內的n+Si膜205 之表面亦被表面改質,形成表面改質處理面205a。 可是往凹部220內的光阻劑210a、211a的流入速度 ,如前所述,不光是因回流處理已軟化的光阻劑2 1 0a、 211a的粘性流動,因往凹部22 0內流從互相相反的方向流 入的光阻劑2 1 0a、2 1 1 a接觸之際的表面張力引起的流動 促進作用也會被影響。 因而,即使進行表面改質處理的情形下,朝向凹部 22 0內的光阻劑210a、211a接觸以後,也可因表面張力而 流暢的促進光阻劑210a、21 la的流入。而且,如第7圖 (b )所示,朝向凹部220之外側(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 電極206b的外側)之表面改質處理面205a的流動受到抑 制,另一方面,往凹部2 2 0內的光阻劑2 1 0 a、2 1 1 a的流 -24- 200830413 入,因表面張力而快速行進。藉由此種機構,即使施行表 面改質處理之後,也可使得在凹部內外的光阻劑210a、 2Ua的流動速度具有段差。 像這樣,藉由表面改質處理來抑制光阻劑的流動,就 是邊確實的覆蓋通道區域、邊防止多餘的光阻劑的擴大。 因而,可確保足夠的蝕刻精度之同時,也可防止LCD製 品的光電流之產生等。 其次,邊參照第8圖〜第11圖,針對將有關本發明 之回流方法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薄膜電晶體之製造製程 的實施形態做說明。 第8圖是表示有關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液晶顯示裝 置用薄膜電晶體元件之製造方法的主要製造的流程圖。 首先,如第9圖(a)所示,在由玻璃等的透明基板 所形成的絕緣基板201上,形成柵極電極202及未圖示的 柵極線,更將矽氮化膜等的柵極絕緣膜2 0 3、a- S i (非晶 質矽)膜204、作爲歐姆接觸層的n+Si膜205、A1合金和 Mo合金等的電源用金屬膜206依此順序層積堆積(步驟 S1 ) 〇 其次,如第9圖(b )所示,在電極用金屬膜206上 形成光阻劑207 (步驟S2)。而且,如第9圖(c)所示 ’使用曝光遮罩3 00,對光阻劑207進行曝光處理(步驟 S3)。該曝;7fc遮罩300’係構成能以既定的圖案曝光光阻 劑207。像這樣藉由曝光處理光阻劑207,如第9圖(d ) 所示,形成有曝光光阻劑部208和未曝光光阻劑部209。 -25- 200830413 曝光後,藉由進行顯像處理,如第10圖(a )所示, 除去曝光光阻劑部208,就能令未曝光光阻劑部209殘存 在電極用金屬膜206上(步驟S4)。未曝光光阻劑部209 被分離成源極電極用光罩210及汲極電極用光罩211形成 圖案。 而且,以源極電極用光罩210及汲極電極用光罩211 作爲光罩使用,蝕刻電極用金屬膜206,如第1 0圖(b ) 所示,在後面成爲通道區域的部分,形成凹部220 (步驟 S5 )。藉由該触刻,就能形成有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 極206b,在該等之間的凹部220內露出n + Si膜205的表 面。 其次,在第2圖的接著元件(AD ) 3 0,對已露出的 n + Si膜205的表面實施表面改質處理(步驟S6 )。藉由 使用矽烷基化劑等的表面改質處理,n + Si膜205的表面被 表面改質,如第1〇圖(c )所示,形成有藉由純水的接觸 角爲50度以上的表面改質處理面205a。總之,就是在 n+Si膜20 5的表面改質處理面205a形成光阻劑難以流動 的狀態。 其次,在步驟S7的回流處理,於後面使因稀釋劑等 之有機溶媒而軟化的光阻劑流入通道區域之目的的凹部 220。該回流處理是藉由第3圖的回流處理元件(REFLW )60施行。進行該回流處理之際,利用n+Si膜205的表 面改質處理面205a抑制已軟化的光阻劑流動後,在通道 區域的凹部220內,已軟化的光阻劑會因表面張力的作用 -26 - 200830413 而快速流入’就能確實的覆蓋在凹部220內。 第10圖(d)是表示藉由變形光阻劑212覆蓋凹部 220內的狀態。未進行步驟S6之表面改質處理的情形下 ,變形光阻劑212例如擴大到源極電極206a和汲極電極 206b的周圍(與凹部220相反側),例如由於覆蓋在 n + Si膜205之上被歐姆接觸層,因此覆蓋部分不會在下一 次的矽蝕刻製程被飩刻,會有飩刻精度下降,導致薄膜電 晶體元件不良和良品率下降的問題。又,事先預估大面積 設計藉由變形光阻劑2 1 2之被覆面積的話,會有爲了製造 一個薄膜電晶體元件所要的面積(點面積)增大,對薄膜 電晶體元件的高積體化和微細化之對應困難的問題。 藉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因表面改質處理而抑制對通 道區域之凹部220以外的n + Si膜205表面之軟化光阻劑 的流動,如第1 〇圖(d )所示,藉由變形光阻劑21 2的被 覆區域大致被限定在回流處理之標靶區域的凹部220。因 而,可確保高鈾刻精度之同時,也可形成對薄膜電晶體之 高積體化、微細化的對應。 其次,在步驟S8,對應於回流後的變形光阻劑,實 施輕度的灰化處理。藉由該灰化處理,如第11圖(a)所 示.,就能使得藉由變形光阻劑2 1 2的被覆面積更爲縮小。 因而,能使得在下一個步驟S9實施的蝕刻精度格外的提 升。再者,該灰化處理是任意製程,朝回流後的變形光阻 劑2 12之外側(源極電極206a與汲極電極206b的周圍) 稍微突出的情形下,可省略該灰化製程。 -27- 200830413 其次,如第1 1圖(b )所示,以源極電極206a、汲極 電極206b及變形光阻劑212作爲光罩使用,來蝕刻處理 n+Si膜205及a-Si膜204 (步驟S9 )。然後,藉由例如 使用光阻剝離液的濕式處理等之手法,除去變形光阻劑 212 (步驟S10),如第11圖所示,露出源極電極206a及 汲極電極206b。 其次,以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極206b作爲光罩使 用,飩刻處理露出凹部220內的n+Si膜2 05(步驟S11) 。藉此,如第11圖(d)所示,形成有通道區域22 1。 雖然以後的製程省略圖示,但例如以覆蓋通道區域 221、源極電極206a及汲極電極20 6b的方式成膜有機膜 之後(步驟S 1 2 ),藉由微影技術利用蝕刻形成連接在源 極電極206a (汲極電極206b )的接觸孔(步驟S13 ),其 次藉由銦鍚氧化物(ΙΤΌ )等形成透明電極(步驟S14 ) ,藉此製造液晶顯示裝置用的薄膜電晶體元件。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進行步驟S7的回流製程, 藉此將蝕刻步驟S5之電極用金屬膜206的製程和鈾刻步 驟S9的n + Si膜205及a-Si膜2 04的製程,可利用一次微 影形成的光阻劑,總之,就是可藉由源極電極用光罩210 、汲極電極用光罩2 1 1及變形光阻劑2 1 2施行,就能削減 微影製程次數、省光阻劑化。進而,藉由步驟S6的表面 改質處理,可確保高飩刻精度,也可形成對應薄膜電晶體 之高積體化、微細化。 以上雖是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做說明,但本發明並 -28- 200830413 不限於此種形態。例如,在上述說明中,雖是舉例使用 LCD用玻璃基板之薄膜電晶體元件的製造,但進行形成在 其他的平板面板顯示器(FPD)基板、半導體基板等的基 板之光阻劑的回流處理之情形也可應用本發明。 _ 又’本發明之回流方法,也可應用進行半曝光技術及 _ 再顯像處理的薄膜電晶體之製造過程。 φ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最適合利用於例如薄膜電晶體元件等之半導體 裝置的製造。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說明回流處理系統之槪要圖面。 第2圖是表示接著元件(AD )之槪略構成的剖面圖 〇 # 第3圖是表示回流處理元件(REFLW)之槪略構成的 剖面圖。 第4圖是供比較回流方法之製程順序的說明圖面。 第5圖是供本發明回流方法之製程順序的說明圖面。 第6圖是表示CD之變化量與回流時間之關係的座標 圖。 第7圖是說明對回流處理之通道區域的光阻劑流動之 原理的圖面。 第8圖是表示薄膜電晶體元件之製造製程之一例的流 -29- 200830413 程圖。 第9圖是表示在薄膜電晶體元件之製造製程中,自對 絕緣基板上之層積膜形成至曝光處理後的狀態之基板的縱 剖面圖。 第10圖是表示在薄膜電晶體元件之製造製程中,自 顯像處理後至回流處理後的狀態之基板的縱剖面圖。 第11圖是表示在薄膜電晶體元件之製造製程中,自 灰化後至通道形成後的狀態之基板的縱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晶匣站 2 :處理站 3 :制御部 20 :中央搬運路徑 2 1 :搬運裝置 30 :接著元件(AD ) 60:回流處理元件(REFLW) 80a、80b、80c :加熱/冷卻處理元件(HP/ COL ) 100 :回流處理系統 201 :絕緣基板 202 :柵極電極 203 :柵極絕緣膜 204 : a-Si 膜 205 : η+Si 膜 -30 - 200830413 205a :表面改質處理面 2 0 6 a :源極電極 2 0 6b:汲極電極 2 1 0 :源極電極用光罩 211 :汲極電極用光罩 G :基板
-31 -

Claims (1)

  1. 200830413 十、申請專利範園 1 · 一種回流方法,針對具有:下層膜、和在比該下 層膜更上層,以形成有露出前述下層膜的露出區域與覆蓋 前述下層膜的被覆區域的方式形成圖案的光阻膜之被處理 體,將前述下層膜的前述露出區域,以抑制光阻劑流動的 方式,進行表面改質處理,然後,使前述光阻膜之光阻劑 軟化流動,藉此部分性的覆蓋前述露出區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回流方法,其中 在含有矽烷基化劑的藥液環境中進行前述表面改質處 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的回流方 法,其中, 以藉由已被表面改質處理的前述曝光區域之純水的接 觸角爲5 0度以上的方式施行表面改質處理。 4. 一種圖案形成方法,其特徵爲: 包含:在較被處理體的被鈾刻膜更上層形成光阻膜的 光阻膜形成製程、和 曝光處理前述光阻膜的曝光製程、和 顯像處理前述曝光處理的光阻膜,形成光阻圖案的圖 案化製程、和 使前述光阻膜的光阻劑軟化變形,覆蓋前述被蝕刻膜 的標靶區域的回流製程、和 以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爲遮罩,蝕刻前述被蝕刻膜的 -32- 200830413 露出區域的第一鈾刻製程、和 除去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的製程、和 除去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藉此對已再露 餓刻膜的標靶區域,進行蝕刻的第二蝕刻製程 包含在前述回流製程前,以抑制已軟化的 流動的方式,事先對前述露出區域施行表面改 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圖案 其中, 更包含在前述回流製程之後,灰化變形後 劑,減少該被覆面積的製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記 成方法,其中, 在含有矽烷基化劑的藥液環境中進行前述 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記 成方法,其中, 以藉由已被表面改質處理的前述曝光區域 觸角爲50度以上的方式施行表面改質處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記 成方法,其中, 被處理體是在基板上形成有柵極線及柵極 ,形成有覆蓋該等的柵極絕緣膜,更在前述柵 ,由下依序形成有a-Si膜、歐姆接觸用Si膜 出的前述被 t 前述光阻劑 質處理的製 形成方法, 的前述光阻 載的圖案形 表面改質處 載的圖案形 之純水的接 載的圖案形 電極之同時 極絕緣膜上 及源極/汲 -33- 200830413 極用金屬膜的層積構造體,以至少包含前述歐姆接觸用Si 膜作爲前述被蝕刻膜。 9. 一種薄膜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包含·· 在基板上形成柵極電極的製程、和 形成覆蓋前述柵極電極之柵極絕緣膜的製程、和 在前述柵極絕緣膜上,由下依序堆積a-Si膜、歐姆接 觸用Si膜及源極/汲極用金屬膜的製程、和 在前述源極/汲極用金屬膜上形成光阻膜的製程、和 使用既定的曝光遮罩曝光處理前述光阻膜的製程、和 顯像處理已曝光處理的前述光阻膜進行圖案形成,以 形成源極電極用光罩及汲極電極用光罩的遮罩圖案化製程 、和 以前述源極電極用光罩及前述汲極電極用光罩爲遮罩 ,來飩刻前述源極/汲極用金屬膜,形成源極電極與汲極 電極的金屬膜蝕刻製程、和 將未以前述源極電極及前述汲極電極覆蓋的前述歐姆 接觸用Si膜的露出區域,以抑制光阻劑流動的方式進行 表面改質處理的表面改質製程、和 使有機溶媒作用於前述源極電極用光罩及前述汲極電 極用光罩,使光阻劑軟化變形,藉此利用已變形的光阻劑 覆蓋至少前述源極電極與前述汲極電極之間的通道區域用 凹部內的前述歐姆接觸用S i膜的回流製程、和 以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前述源極電極及前述汲極電 極爲遮罩,來蝕刻下層之前述歐姆接觸用si膜及前述a — -34- 200830413 Si膜的製程、和 除去變形後的前述光阻劑,使前述歐姆接觸用Si膜 再度露出前述源極電極與前述汲極電極之間的通道區域用 凹部內的製程、和 以前述源極電極與前述汲極電極爲遮罩,來蝕刻露出 該等之間的前述通道區域用凹部的前述歐姆接觸用Si膜 的製程。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的薄膜電晶體之製 造方法,其中, 更包含在前述回流製程之後,灰化變形後的前述光阻 劑’減少該被覆面積的灰化製程。 1 1 ·如申g靑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 〇項所記載的薄膜 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 在蝕刻前述歐姆接觸用Si膜及前述a-Si膜之製程中 ’在向同性進行蝕刻的條件下進行乾式鈾刻。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 0項所記載的薄膜 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 在含有矽烷基化劑的藥液環境中進行前述表面改質處 理。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 0項所記載的薄膜 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 以藉由已被表面改質處理的前述曝光區域之純水的接 觸角爲50度以上的方式施行表面改質處理。 1 4· 一種電腦可讀取的記憶媒體,係記憶著在電腦上 -35- 200830413 執行動作的控制程式之電腦可讀取的記憶媒體,其特徵爲 前述控制程式是在實行時,以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i 項或第2項所記載的回流方法的方式,來控制回流處理系 統。 1 5 · —種回流處理系統,其特徵爲具備: 對被處理體施行表面改質處理的表面改質處理元件、 和 使表面改質處理後的被處理體上之光阻劑,在溶劑環 境中軟化並使其流動化的回流處理元件、和 控制成在前述處理反應室內施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或第2項所記載的回流方法的控制部。
    -36-
TW096141705A 2006-11-06 2007-11-05 Reflow method, pattern forming method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FT TW20083041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00493A JP2008117964A (ja) 2006-11-06 2006-11-06 リフロー方法、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tft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0413A true TW200830413A (en) 2008-07-16

Family

ID=39364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1705A TW200830413A (en) 2006-11-06 2007-11-05 Reflow method, pattern forming method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FT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117964A (zh)
KR (1) KR20090083329A (zh)
TW (1) TW200830413A (zh)
WO (1) WO20080566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21425A1 (ja) * 2009-08-20 2011-0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レイ基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KR101641365B1 (ko) * 2010-03-09 2016-07-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546850B (zh) * 2014-11-14 2016-08-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之製備方法
DE102019110706A1 (de) 2018-09-28 2020-04-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euv-fotomasken
US11106126B2 (en) * 2018-09-28 2021-08-3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UV photo mas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2349A (ja) * 1993-11-16 1995-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現像工程におけるフォト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の倒れを防止する方法
JPH08124840A (ja) * 1994-10-20 1996-05-17 Shimada Phys & Chem Ind Co Ltd 液状樹脂の成膜方法
JP3616584B2 (ja) * 2000-06-12 2005-02-02 鹿児島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415602B2 (ja) * 2000-06-26 2003-06-09 鹿児島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4410951B2 (ja) * 2001-02-27 2010-02-10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808472B2 (ja) * 2001-08-28 2006-08-09 鹿児島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
JP3871923B2 (ja) * 2001-11-26 2007-01-24 鹿児島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976598B2 (ja) * 2002-03-27 2007-09-19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3745717B2 (ja) * 2002-08-26 2006-0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09331B2 (ja) * 2004-11-26 2009-08-05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2006245131A (ja) * 2005-03-01 2006-09-14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有機半導体および有機トラン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17964A (ja) 2008-05-22
WO2008056614A1 (fr) 2008-05-15
KR20090083329A (ko) 2009-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8536B2 (ja) レジスト塗布現像装置およびレジスト塗布現像方法、並びにレジスト膜処理装置およびレジスト膜処理方法
JP5145654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4563409B2 (ja) リフロー処理方法およびtftの製造方法
KR20070098718A (ko) 리플로우 방법, 패턴 형성 방법 및 액정표시장치용 tft소자의 제조 방법
TW200830413A (en) Reflow method, pattern forming method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FT
US20110065277A1 (en) Reflow method, pattern generating method,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ft for lcd
JP2020013130A (ja) 基板処理方法
US20060068337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JP4451412B2 (ja) リフロー方法、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用tft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1086724A (ja) 現像処理方法及び現像処理装置
TW201626117A (zh) 基板處理方法、程式、電腦記憶媒體及基板處理系統
KR101443946B1 (ko) 레지스트 도포 처리 방법 및 레지스트 패턴의 형성 방법
US7670960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JP2007235026A (ja) 基板処理方法
JP2009016657A (ja) 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の再形成方法
TW200830414A (en) Reflow method, pattern-form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FT
JP2008091653A (ja) 塗布・現像処理方法
JP2010056569A (ja) リフロー方法、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用tft素子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