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36895A - Silicone rubber sheet for 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Silicone rubber sheet for 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36895A
TW200536895A TW094110921A TW94110921A TW200536895A TW 200536895 A TW200536895 A TW 200536895A TW 094110921 A TW094110921 A TW 094110921A TW 94110921 A TW94110921 A TW 94110921A TW 200536895 A TW200536895 A TW 2005368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e rubber
weight
parts
polysiloxane
pow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10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Ikuo Sakurai
Takeshi Hashimoto
Original Assignee
Shinetsu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etsu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Shinetsu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0536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3689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7/00Connecting or other auxiliary members for forms, falsework structures, or shutterings
    • E04G17/06Tying means; Spacers ; Devices for extracting or inserting wall ties
    • E04G17/0644Plug means for tie-ho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7/00Connecting or other auxiliary members for forms, falsework structures, or shutterings
    • E04G17/06Tying means; Spacers ; Devices for extracting or inserting wall ties
    • E04G17/075Tying means, the tensional elements of which are fastened or tensioned by other means
    • E04G17/0751One-piece elements
    • E04G17/0754One-piece elements remaining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embedded in the cast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200536895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以傳熱與施加壓力而使用之熱壓黏用聚 • 矽氧橡膠薄片者;尤其是作爲表面脫模性優越,不膠黏於 、 四周之裝置零件或被壓黏物的熱壓黏用薄片使用之熱壓黏 用聚矽氧橡膠薄片;具體而言,係有關層合板或可撓性印 刷基板之成型時、或者將連接與液晶面板等之電極與可撓 Φ 性印刷基板之導線,介在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連接於電 及機械上之時等使用的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及其製造 方法者。 【先前技術】 近年來,使用液晶面板作爲行動電話、攜帶用電腦、 電腦用監控器、視頻照相機、數位照相機、導航系統、攜 帶型電視、薄型電視等之顯示器的情況日益增加。在製造 • 此液晶面板之際,將驅動液晶之液晶面板的透明導線電極 、與裝載驅動用LSI之可撓性印刷基板(FPC)的導線電極 ,以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介在而熱壓黏,施行電及機械 之連接。 此時,在加壓加熱器具與FRC之間挾夾所使用的熱 壓黏用薄片,由加壓加熱器具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傳 熱、同時施加均勻之壓力。此熱壓黏用薄片’亦有使用聚 四氟乙烯(PTFE)等氟樹脂薄膜之情況’爲施加更均勻之壓 力,一般上使用具有低彈性及柔軟性’同時具導熱性之聚 -4- 200536895 (2) 矽氧橡膠薄片。 不過,聚矽氧橡膠薄片與氟樹脂薄膜比較,薄片表面 具有黏著性,薄片密著膠黏於加壓加熱器具或FPC,使壓 . 黏步驟之操作性顯著降低,同時剝下之際薄片劣化,以致 ^ 耐久性惡化。又,熱壓黏用薄片在熱壓黏時,直接接觸於 溢出的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故,必要對此各向異性導 電性黏著劑爲非黏著;以往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 φ 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不足,耐久性上有問 題。 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例如特開平5 - 1 98 3 44號公 報(專利文獻1)上有,在聚矽氧橡膠中配合氮化硼以玻璃 交叉補強者;特開平6-3 68 5 3號公報(專利文獻2)上有,在 聚矽氧橡膠中配合氮化硼與導電性物質,以玻璃交叉補強 並賦予防靜電性者;特開平6-2893 52公報(專利文獻3)上 有,在聚矽氧橡膠中配合陶瓷或金屬等導熱性優良之物質 φ 者;特開平7-1 1010公報(專利文獻4)上有,在聚矽氧橡膠 中配合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〇 . 5 %以下的碳黑,而改良耐 熱性者。不過,此等物質並不能改善薄片表面之黏著性的 w 問題、及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的問題。 對如此之問題,有在聚矽氧橡膠薄片之表面均勻播撒 滑石粉等鱗片狀粉末後,以水將過剩之粉洗淨而去除的熱 壓黏聚矽氧橡膠薄片之提案(專利文獻5)。於此薄片之情 況,雖可改善薄片表面之黏著性,但還是不能改善對各向 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的問題。 -5- 200536895 (3) 爲解決該薄片表面之黏著性的問題、與對各向異性導 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的問題,分別準備聚四氟乙烯 (PTFE)等氟樹脂薄膜、與聚矽氧橡膠薄片,雖可將此兩種 薄片重疊使用;但此方法中,必要兩種之薄片使成本提高 ,且必要分別供給兩種薄片之裝置,以致製造裝置之成本 上升。 又,可藉由將聚矽氧橡膠薄片與耐熱性樹脂薄膜層合 P 、複合化,而得薄片表面無黏著性、同時強度優越的熱壓 黏用聚矽氧橡膠複合薄片之提案(專利文獻6〜8)。不過, 使用此等薄片時,聚矽氧橡膠與耐熱性樹脂薄膜黏著之故 ,來自橡膠單體之柔軟性消失。因此,加壓時難以施加均 勻之壓力,必要加大壓力;被壓黏物之強度有其界限,有 成爲問題之情況,且耐熱性樹脂薄膜價格較高,有導致成 本上升之缺點。 爲解決此等課題,有藉由在導熱性橡膠薄片之單面或 # 雙面層合聚矽氧樹脂層賦予脫模性、或在導熱性橡膠薄片 之至少單面層合由不含塡充劑的橡膠組成物所成之橡膠系 脫模層,能以較低價格提供表面脫模性優越、不黏著於各 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耐久性優異、可均勻加壓、兼備柔 軟性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的提案(專利文獻9、1 〇) 〇 但是,僅以一般的刮板塗佈器、圓點塗佈器、棒桿塗 佈器、浸漬塗佈器等層合脫模層時,容易使脫模層表面呈 現平滑而顯現聚矽氧橡膠特有之密著性。由於此密著性, -6 - 200536895 (4) 使製造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時之處理性惡化’同時在 實際使用時亦引起對各部位之黏著,有造成問題的情況° 爲解決此黏著之問題,以往係在薄片之表面散撒雲母或滑 • 石粉等鱗片狀粉末作爲黏著防止劑,有由於此等粉末對各 ^ 部份造成污染的問題。因此,專利文獻1 〇上有,在表面上 賦予凹凸形狀之粗糙面化,即使不對脫模層表面散撒防黏 著用之粉末亦不引起黏著的問題之提案。不過,此表面粗 • 糙化之方法雖有在塗佈後將壓紋表面複製的方法、施行電 暈放電處理或噴砂處理之方法等的提案,但是必要表面粗 糙化的步驟之故,有使聚矽氧橡膠薄片之生產性惡化、以 致成本上升的問題。又,由於表面粗糙化之方法或程度的 不同,雖解決黏著性之問題,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 表面脫模性有劣化的問題。 專利文獻1 :特開平5_ 1 983 4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平6 -3 6 8 5 3號公報 • 專利文獻3 :特開平6-2 893 52號公報 專利文獻4 :特開平7-11 010號公報 專利文獻5 ··特開平10-219 199號公報 專利文獻6:特開平8- 1 74765號公報 專利文獻7:特開200 1 - 1 83 3 0號公報 專利文獻8 ··特開平7-2 1 4728號公報 專利文獻9 :特開200 1 -2327 1 2號公報 專利文獻10:特開2003 -23 698 8號公報 200536895 (5)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鑑於上述之問題,以提供表面脫模性優越’即 • 使不散撒雲母或滑石粉亦不膠黏於四周之裝置零件或被壓 、 黏物、不黏著於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耐久性優異、可 均勻加壓、兼備柔軟性、且價格低廉的熱壓黏用聚矽氧橡 膠薄片爲目的。 # 本發明以提供,採用一般的刮板塗佈器、圓點塗佈器 、棒桿塗佈器、浸漬塗佈器等方法塗佈後,直接硫化可簡 便的在脫模層表面形成凹凸形狀,使導熱性聚矽氧橡膠層 與脫模層層合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製造方法,爲 另一目的。 [課題之解決手段] 本發明的工作同仁,爲達成上述之目的,經深入探討 ® 不斷硏究之結果發現,在以往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 的表面,藉由將在無機塡充材料之塡充量極少、脫模性優 越的聚矽氧橡膠基材中塡充聚矽氧粉末之脫模層層合,可 獲得良好的結果。 即,發現藉由在由含有: (A) 平均聚合度爲200以上之有機聚矽氧烷:1〇〇重量 份, (B)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〇.5重量%以下的碳黑。 (C)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 200536895 (6) 但,(B),(C)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〇〜15〇重量份], (D)選自金屬,該(C)成份以外之金屬氧化物、金屬氮 化物、金屬碳化物之至少一種:0〜1 6 0 0重量份[但,(Β ), • (C)及(D)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1〇〜160重量份], . (Ε)硬化劑:硬化有效量,而成之聚矽氧橡膠組成物 的硬化物所成之第一聚矽氧橡膠層的至少一方向之面上, 將由含有: • (F)有機聚矽氧烷:100重量份, (G)聚矽氧粉末:1〜200重量份, (Η)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0.5重量%以下的碳黑, (Ι)ΒΕΤ比表面積爲50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但 ,(Η),(I)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0〜50重量份], (J)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而成之聚矽氧橡膠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成之第二聚矽氧橡膠 層層合的薄片,可獲得表面脫模性優越、不必散撒雲母或 • 滑石粉、不膠黏於加熱加壓器具等四周之裝置零件及FPC 等被壓黏物、亦不黏著於溢出之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 高脫模耐久性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完成本發明。 因此,本發明提供下述所示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 片及其製造方法。 [1] 一種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其係由在第一聚 矽氧橡膠層之至少單面上,設置與該第一聚矽氧橡膠層的 組成相異之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的複層之聚矽氧橡膠層所成 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其特徵爲’ -9- 200536895 (7) 該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係將由含有: (A) 平均聚合度爲200以上之有機聚矽氧烷·· 1〇〇重羹 份, (B)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0.5重量%以下的碳黑, (C)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 但,(B),(C)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0〜150重量份], (D) 選自金屬、該(C)成份以外之金屬氧化物、金屬氮 化物、金屬碳化物之至少一種:〇〜1 6 0 0重量份[但,(B ) ’ (C)及(D)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10〜1 600重量份], (E) 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所成的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予以成型硬化之層, 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係將由含有: (F) 有機聚矽氧烷:100重量份, (G) 聚矽氧粉末:1〜200重量份, (H)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0.5重量%以下的碳黑, (I) BET比表面積爲50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但 ,(Η),(I)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0〜50重量份], (J) 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所成的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予以成型硬化之層。 [2]—種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之製造方法,其特 徵爲將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成型爲薄片狀,在使此成型 物硬化之前或之後,於該薄片物的單面或雙面上,將與該 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之組成相異,且聚矽氧橡膠粉末分 散於組成物中所成之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成型爲薄片狀 -10- 200536895 (8) ;將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或該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 未硬時之第一及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同時加熱硬化’於 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薄片物之硬化物層表面,形成中心 - 線平均粗縫度1^爲〇.40111$11&$5.〇4111、最大高度1^1^乂 一 爲RmaxS50pm之凹凸形狀。 [發明之實施型態] # 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係由在第一聚矽 氧橡膠層之至少單面上,設置與該第一聚矽氧橡膠層的組 成相異之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的複層之聚矽氧橡膠層所成的 聚矽氧橡膠薄片。 本發明中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係由含有下述(A)成份、 與(B)、(C)及(D)成份之至少一種、以及(E)成份的聚矽氧 橡膠組成物之硬化物所成者。 (A)平均聚合度爲200以上之有機聚矽氧烷, ^ ( B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0 · 5重量%以下的碳黑, (C)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 (D) 選自金屬、該(C)成份以外之、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 物、金屬碳化物的至少一^種, (E) 硬化劑。 該(A)成份之平均聚合度2〇〇以上的有機聚矽氧烷,以 平均組成式RlaSi〇(4.a)/2(a爲1·95〜2.05之正數)所表示者 爲佳,式中之R爲取代或非取代的一價烴基。R!之具體 例有甲基、乙基、丙基等烷基;環戊基、環己基等環烷基 -11 . 200536895
;乙烯基、烯丙基等鏈烯基;苯基、甲苯基等芳基、或此 等之氫原子部份以氯原子、氟原子等取代之鹵化烴基等等 。本發明中,以 R1之0.001〜5莫耳%爲鏈烯基較佳,以 • 0.0 1〜1莫耳%更佳。 ^ 該有機聚矽氧烷,以主鏈由二甲基矽氧烷單位所成者 、或在此有機聚矽氧烷之主鏈上導入乙烯基、苯基、三氟 丙基等者爲佳。又,分子鏈末端以三有機曱矽烷基或羥基 φ 封閉者亦可,此三有機甲矽烷基有三甲基甲矽烷基、二甲 基乙烯基甲矽烷基、三乙烯基甲矽烷基等等。 又,該有機聚矽氧烷之平均聚合度爲200以上,以 3 000〜20000較佳。聚合度低於200時,硬化後之機械強度 不良且變脆。還有,(A)成份於25°C之黏度以l〇Pa · s以上 爲佳。 (B)成份之去除水份後的揮發份爲〇·5重量%以下之碳 黑,不僅可提升該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耐熱性及導熱性、 φ 提高機械強度、同時能使聚矽氧橡膠薄片導電化賦予防靜 電性者。一般而言,聚矽氧橡膠之耐熱性,受組成物中之 pH、水及雜質的影響之故,必要充分注意添加劑之選定 ~ 。碳黑雖能提升聚矽氧橡膠之耐熱性’但必須考量其雜質 及揮發份。碳黑之揮發份相當於表面上化學吸附之氧化合 物(羧基、醌、內酯、羥基等酸性成份)的重量’藉由加熱 此等氧化合物自表面氣化之故,聚矽氧橡膠之耐熱性受到 不良的影響。因此,藉由使用揮發份爲〇 · 5重量°/〇以下’尤 其0.4重量%以下之碳黑,可實現在3〇〇°C以上之高溫下亦 -12- 200536895 (10) 能使用之耐熱性。 還有,本發明中之揮發份的測定方法,係採用JIS κ_ 6 2 2 1之 ''橡膠用碳黑試驗方法〃中所記載的方法。具體而 ‘ 言係將規定量之碳黑置入坩堝中,測定於9 5 0 °C加熱7分鐘 , 後之揮發減量者。 碳黑依其製造方法,可分類爲爐黑、槽法碳黑、熱碳 黑、乙炔黑等等;揮發份爲0.5重量。/〇以下之碳黑,以乙炔 # 黑或導電性碳黑等較適合(例如特開平1 -2 7 2 667號公報之 第3頁、第36〜40行)。 比表面積大之碳黑愈能提升耐熱性,抑制高溫時之機 械強度下降的效果愈大之故,本發明中之BET比表面積 以3 0 m2/g以上之碳黑較佳,以50 m2/g以上者更佳,以使 用100 m2/g以上者最理想。還有,BET比表面積之上限値 爲5 00 m2/g以下,以3 00 m2/g以下更佳。 (C)成份之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的二氧化矽 ^ 微粉末,係作爲聚矽氧橡膠之增強成份使用者。此二氧化 _ 矽微粉末,爲親水性或疏水性均可,從增強性之觀點而言 ,以BET比表面積爲50〜800 m2/g較佳,以100〜500 m2/g 者更佳。比表面積低於50 m2/g時,不能獲得充分之增強 效果。 本發明之(B)成份及(C)成份,均負有增強聚矽氧橡膠 之任務。(B)成份之去除水份後的揮發份爲〇·5重量%以下 之碳黑,在對耐熱性提升之貢獻雖然比(C)成份之BET比 表面積爲50 m2/g以上的二氧化矽微粉末大,但是於室溫 -13- 200536895 (11) 對強度之貢獻卻較小。此兩種增強成份可因應本發明之熱 壓黏聚矽氧橡膠薄片的使用溫度,適當調整而使用。於此 ,(B)成份與(C)成份之合計配合量,對(A)成份100重量份 • 爲0〜150重量份,以1〇〜120重量份爲佳,以使用20〜100重 _ 量份之範圍最理想。超過1 5 0重量份時,配合困難且成型 加工性惡化。 (D)成份爲選自金屬、(C)成份以外的金屬氧化物、金 φ 屬氮化物、金屬碳化物之至少一種,係對本發明之聚矽氧 橡膠薄片賦予導熱性者。其具體例有銀粉、銅粉、鐵粉、 鎳粉、鋁粉等金屬,氧化鋅、氧化鎂、氧化鋁、氧化矽、 氧化鐵等金屬氧化物,氮化硼、氮化鋁、氮化矽等金屬氮 化物,碳化矽、碳化硼等金屬碳化物等等。 (D)成份之配合量,對(A)成份100重量份爲0〜1 600重 量份,以使用〇〜1 000重量份之範圍更佳。超過1 600重量份 時,配合困難且成型加工性惡化。 鲁 又,本發明中,(B)成份與(C)成份及(D)成份之合計 配合量,對(A)成份100重量份爲1〇〜1 600重量份,以 20〜1 200重量份爲佳,以使用30〜1 000重量份之範圍更佳, (B)成份與(C )成份及(D )成份之合計配合量低於1 〇重量份 時,導熱率降低不能獲得充分的性能;超過1 600重量份時 ,配合、混煉困難且力[]工性惡化。 還有,重視本發明之熱壓黏聚矽氧橡膠薄片的橡膠強 度及耐熱性時,以(B)成份之碳黑及(C)成份之二氧化矽微 粉末的配合重量份數,相對的多於(D)成份爲佳。具體而 -14- 200536895 (12) 言,以對(A)成份100重量份,(B)成份與(C)成份之 合量爲30〜100重量份,(D)成份爲〇〜50重量份爲佳 重視導熱性時,以(D)成份之導熱賦予劑的配合重 . ,相對的多於(B )成份與(C )成份爲佳。具體而言 (A)成份1〇〇重量份,(B)成份與(C)成份之合計配 10〜50重量份,(D)成份爲50〜1 000重量份爲佳。 (E)成份之硬化劑,可由通常聚矽氧橡膠的硬 φ 用之眾所周知的硬化劑中適當選擇。此硬化劑之例 離基反應中所使用之二叔丁基過氧化物、2 ’ 5 -二 ,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二異丙苯基過氧化物等 氧化物;對(A)成份的有機聚矽氧烷爲分子中具有 上之鏈烯基時,作爲附加反應硬化劑之分子中含有 上連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有機氫二烯聚矽氧烷及 化劑;對(A)成份的有機聚矽氧烷爲含有兩個以上 醇基時,作爲縮合反應硬化劑之具有兩個以上的烷 # 乙醯氧基、酮肟基、丙烯氧基等水解性之基的有機 物等等。本發明中,以採用游離基反應及/或附加 化爲佳。 ^ 此等硬化劑之添加量,與通常之聚矽氧橡膠的 同即可;以硬化有效量時亦可,在游離基反應之情 (A)成份100重量份以使用0.1〜10重量份之有機過氧 佳;在附加反應之情況,對(A)成份之鏈烯基,以 機氫二烯聚矽氧烷的SiH基可達0.5〜5莫耳之量及 化劑可達1〜2000ppm之量爲佳。 合計配 。又, 量份數 ,以對 合量爲 化所使 有,游 甲基-2 有機過 兩個以 二個以 鉑系催 之矽烷 氧基、 矽化合 反應硬 情況相 況,對 化物爲 使用有 鉑系催 •15- 200536895 (13) 形成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該第一聚矽氧橡膠組 ,在不損及本發明之目的的範圍’因應需求添加非 有機聚矽氧烷;末端以羥基甲矽烷基二甲基封閉之 . 矽氧烷等調節黏度及硬度的稀釋劑;黏土、碳酸鈣 土等塡充劑;鈷藍等無機顏料;有機染料等著色劑 鋅、碳酸錳、紅色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鈽等耐熱 燃性提升劑;鈷族金屬系催化劑等阻燃性提升劑; φ 矽氧烷酯、矽烷醇等分散劑;矽烷偶合劑、鈦偶合 著賦予劑;提高橡膠混合物之新鮮強度的四氟乙烯 其他成份亦可。 其次,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中的 矽氧橡膠層,主要係以改善第一聚矽氧橡膠層表面 性、防止與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黏著爲目的而設 此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係由含有下述(F)成份 份、(J)成份、及較佳爲(Η)及/或(I)成份之聚矽氧 # 成物的硬化物所成者;係將減少對聚矽氧橡膠本來 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的非黏著性妨礙之無機塡充 聚矽氧樹脂等的塡充量,而塡充不妨礙非黏著性之 粉末的組成物’層合於以往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 ,作爲表面脫模層者。 (F) 有機聚矽氧烷、 (G) 聚砂氧粉末、 (Η)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ο」重量%以下的碳黑、 (I)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 成物中 反應性 有機聚 、矽藻 ;碳酸 性或阻 低分子 劑等黏 粒子等 第二聚 之脫模 置者。 * (G)成 橡膠組 具有之 材料及 聚矽氧 薄片上 -16- 200536895 (14) (J)硬化劑。 該(F)成份之有機聚矽氧烷有例如一般式 所示者。於此,R2爲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烷基;乙 - 烯基、烯丙基、丙烯基、丁烯基、己烯基等鏈烯基;苯基 • 、甲苯基、二甲苯基等芳基;苄基、2-苯基乙基等芳烷基 ;或選自連結於此等基之碳原子的氫原子之一部份或全部 以鹵原子、氰基等取代的氯甲基、三氟丙基、氰基乙基等 Φ 之相同或相異者;碳數1〜1 〇之非取代或取代之一價烴基, 較佳爲碳數1〜8。連結於矽原子之取代基R2,基本上爲上 述之任一種基均可,鏈烯基以乙烯基爲佳,其他之取代基 以甲基或苯基爲佳,尤其必要耐溶劑性時以三氟丙基爲佳 。又,b爲1 .9〜2.4之正數。 此有機聚矽氧烷,以主鏈爲直鏈狀之二有機聚矽氧烷 最適合,分子中一部份含有R2Si〇3/2單位(R2與上述相同) 、Si02單位等之支鏈結構者亦可。其平均聚合度以 Φ 1 0〜20000爲佳。平均聚合度低於1 〇時硬化物之機械強度不 足,超過2 0 0 0 0時橡膠混合物之滾筒操作性及壓延成型性 有惡化的情況。 ^ 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中,爲提高第二聚 矽氧橡膠層之機械強度,在該(F)成份之有機聚砂氧院成 份的主鏈爲直鏈狀之二有機聚矽氧烷中再使用聚砂氧樹脂 亦可。聚矽氧樹脂,係由R23Si〇G_5單位(M單位)與si〇2 單位(Q單位)、或Μ單位與Q單位及R2si〇i.5單位(τ單 位)及/或R22Si〇單位(D單位)所成(R2與上述相同)’有 -17- 200536895 (15) MQ樹脂、MTQ樹脂、MDQ樹脂、或MDTQ樹脂等,使用 任一種均可,基本上以Μ單位與Q單位爲主成份者較佳。 又,因應需求可使用含有含(CH2 = CH)(CH3)2SiOG.5單位、及 • (CH2 = CH)(CH3)SiO單位之乙烯基的聚矽氧樹脂。具體而言 . ,以使用由(CH3)3SiO〇.5單位、(CH2 = CH)(CH3)2SiO〇.5單位及
Si02單位所成之樹脂,或由(CH3)3SiOG.5單位、 (CH2 = CH)(CH3)SiO單位及Si02單位所成之樹脂爲佳。 # 此(F)成份中之聚矽氧樹脂的含量,爲第二聚矽氧橡 膠組成物全體之2 0重量%以下,以0.1〜1 0重量%以下更佳 。超高20重量%時,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表面脫模 性有惡化的情況。 (G)成份之聚矽氧粉末,係爲防止由於第二聚矽氧橡 膠層之表面平滑所引起的黏著性之問題而使用者。即,藉 由聚矽氧粉末之塡充,可使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表面簡便 的形成凹凸形狀而粗糙化。雖然亦有不塡充聚矽氧粉末而 • 使第二聚矽氧橡膠層表面粗糙化之方法,但藉由塡充聚矽 氧粉末,能以一般的刮刀塗佈、圓點塗佈、棒桿塗佈、浸 漬塗佈等簡便塗佈層合方法粗糙化。僅考量粗糙化時,例 如氧化鋁或結晶性二氧化矽等聚矽氧粉末以外之塡充粉亦 可使用,此時,對聚矽氧本來之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的 非黏著性有損害。另一方面,聚矽氧粉末之塡充,無損於 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能使聚矽氧橡膠表 面粗糙化。 聚矽氧粉末之材質有例如,以將直鏈狀之有機聚矽氧 -18- 200536895 (16) 烷交聯爲主的結構之聚矽氧橡膠粉末,具有矽氧烷結合爲 (RSi03/2)n(R爲取代或非取代之一價烴基)所示之交聯成三 維網狀的結構之聚有機倍半矽氧烷硬化微粉末的聚矽氧樹 脂粉末,以聚矽氧樹脂被覆於聚矽氧橡膠粉末之表面的結 構之聚矽氧複合粉末等;本發明之(G)成份的聚矽氧粉末 ,僅使用單一之材質者亦可,將兩種以上之材質的聚矽氧 粉末摻合使用亦可。 聚矽氧粉末之平均粒徑以1〜50μιη較適合,以3〜30μιη 者更佳。平均粒徑低於1 μπι時,聚矽氧橡膠層表面接近於 平滑面,造成黏著性之問題;超過50μπι時,表面之凹凸 形狀過大,壓力之傳遞不均勻。第二聚矽氧橡膠層表面之 凹凸形狀,依聚矽氧粉末的粒徑、材質、塡充量、層厚及 成型條件而改變之故,必要選擇最適當的粒徑之聚矽氧粉 末。還有,本發明中,平均粒徑可藉由雷射光衍射散射法 測定。 聚矽氧粉末之配合量,對(F)成份之有機聚矽氧烷1〇〇 重量份爲1〜200重量份,較佳爲3〜100重量份,以5〜50重量 份最理想。低於1重量份時,聚砂氧橡膠層表面接近於平 滑面,造成黏著性之問題;超過200重量份時,爲聚矽氧 樹脂粉末之情況,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強度過弱、脫模耐 久性惡化,爲聚矽氧樹脂時,剪斷時的延伸縮小同時過硬 之故,不能適應配合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動作,有產生龜 裂的情況。 (Η)成份之去除水份後的揮發份爲0.5重量%以下之碳 -19- 200536895 (17) 黑’不僅可提升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耐熱性及導熱性、 提高機械強度,同時能使第二聚矽氧橡膠層導電化賦予防 靜電性者。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H)成份的碳黑亦與該第 ^ 一聚矽氧橡膠層之(B )成份的碳黑同樣的,由於耐熱性之 ,理由’以使用揮發份爲0 · 5重量%以下之碳黑爲佳,以〇 . 4 重量%以下更佳;例如以乙炔黑或導電性碳黑等較適合(例 如特開平1 -272667號公報之第3頁、第36〜40行)。 • 比表面積大之碳黑愈能提升耐熱性,抑制高溫時之機 械強度下降的效果愈大之故,本發明中之BET比表面積 以3 0 m2/g以上之碳黑較佳,以50 m2/g以上者更佳,以使 用100 m2/g以上者最理想。 (I)成份之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的二氧化矽微 粉末,係作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增強成份使用者。其具 體例有,親水性或疏水性之煙燻二氧化矽(乾式二氧化砂) 、及沉降二氧化矽(濕式二氧化矽)、結晶性二氧化矽、石 • 英等等。此等可單獨使用或兩種以上組合使用。本發明中 所使用之二氧化矽微粉末,從增強性之觀點而言,BET比 表面積必要爲50 m /g以上’通常爲50〜800 m2/g,以使用 100〜5 00 m2/g者更佳。比表面積低於50 m2/g時,不能獲 得充分之增強效果。 如此之二氧化矽中,市售之親水性二氧化矽有,阿耶 洛吉魯1 3 0、2 0 0、3 0 0 (日本阿耶洛吉魯公司或得古沙公司 製之商品名),卡波吉魯 MS_5、MS-7(卡波多公司製之簡 品名),雷歐洛吉魯QS-102、103 (德山股份有限公司製之 -20- 200536895 (18) 商品名),尼布吉魯LP(日本西利卡公司製之商品名)等。 又,疏水性二氧化矽有,阿耶洛吉魯R-812、R-812S、R-972、R-974(得古沙公司製之商品名),雷歐洛吉魯 MT-. 1〇(德山股份有限公司製之商品名),尼布吉魯SS系列(日 本西利卡公司製之商品名)等。並不限定於此等。 尊 本發明中爲使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機械強度與對各向 異性導電性黏著劑的非黏著性兩立,使用預以表面處理之 Φ 疏水性二氧化矽,在材料混煉時添加由有機矽氨烷化合所 成之表面處理劑,進行親水性之二氧化矽粒子表面的處理 爲佳。 該疏水性二氧化矽,本質上係以二甲二氯矽烷、甲基 二氯矽烷、六甲基二矽氨烷或其混合等表面處理劑,或使 用此等表面處理劑與水,將親水性之二氧化矽微粉末進行 熱處理而得;其表面以(CH3)3Si01/2基、(CH3)2Si02/2基、 CH3Si03/2基處理,以(CH3)2Si02/2基與 CH3Si03/2基爲佳 # ,而成疏水化之二氧化矽即可,尤其以CH3Si03/2基處理 者最理想。如此之經表面處理的疏水性二氧化矽,對二氧 化矽全體,通常含有0.5重量%以上之碳。 ^ 由該有機矽氨烷化合物所成之表面處理劑有,例如 (CH3)3SiNHSi(CH3)3、(CH3)3SiNHSi(CH3)2NHSi(CH3)3、 (CH3)2(CF3CH2CH2)SiNHSi(CF3CH2CH2)(CH3)2等含有烷基 、芳基、取代烷基等之六有機矽氨烷、八有機三矽氨烷等 不含碳官能性基(例如鏈烯基)之有機矽氨烷化合物; (CH3)2(CH2 = CH)SiNHSi(CH3)2NHSi(CH = CH2)(CH3)2、 -21 - 200536895 (19) (CH3)3SiNHSi(CH3)(CH2 = CH)[OSi(CH3)2]nNHSi(CH3)3、 CH2 = CHSi)[NHSi(CH3)3]3等含有乙烯基等鏈烯基之有機矽 氨烷化合物。此等有機矽氨烷化合物,僅使用不含碳官能 性基之有機矽氨烷化合物亦可,僅使用含有鏈烯基之有機 矽氨烷化合物亦可,兩者倂用亦可。尤其使用最汎用之六 甲基二矽氨烷(CH3)3SiNHSi(CH3)3,價格便宜且能簡便獲 得效果。 p 材料混煉時之表面處理方法,係使在該(F)成份之有 機聚矽氧烷中添加(I)成份的親水性二氧化矽之混合物, 於混合機中加熱混煉時,加入有機矽氨烷化合物,同時添 加因應需求之少量的水,進行加熱處理即可;如此處理時 ,二氧化矽表面的矽烷醇經處理之故,使此組成物硬化而 得之聚矽氧橡膠,脫模耐久性優越。 有機矽氨烷化合物之配合量,對(I)成份之二氧化矽 微粉末100重量份,以1〜100重量份爲佳,以1〜50重量份更 # 佳。低於1重量份時,二氧化矽表面之處理度不足,對各 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脫模性有不良影響的情況。又,超 過1 〇〇重量份時,對其效果並無更大的改良性,硬化後之 聚矽氧橡膠的機械強度有不良影響,實際使用時由於此等 矽氨院於反應之際產生氨氣,危險性有增大之情況。 本發明中使疏水性之二氧化矽微粉末,再以有機矽氨 烷化合物進行表面處理亦可。此時之處理方法,與將該親 水性二氧化矽混煉時之表面處理方法相同即可,二氧化矽 表面矽烷醇之處理度更爲提高,使此組成物硬化而得之聚 -22- 200536895 (20) 矽氧橡膠,脫模耐久性更爲優異。 本發明之(H)成份及(I)成份,均負有增強聚矽氧橡膠 之任務。(H)成份之去除水份後的揮發份爲0.5重量%以下 • 之碳黑,在對耐熱性提升之貢獻雖然比(I)成份之BET比 b 表面積爲50 m2/g以上的二氧化矽微粉末大,但是於室溫 對強度之貢獻卻較小。此兩種增強成份可因應本發明之熱 壓黏聚矽氧橡膠薄片的使用溫度,適當調整而使用。又, φ (H)成份之碳黑與(I)成份之二氧化矽微粉末的合計配合量 ,可依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的使用條件適當 調整,對(F)成份之有機聚矽氧烷100重量份爲0〜50重量份 ,以1〜30重量份較佳,以3〜20重量份更佳。超過50重量份 時,脫模性不足,容易與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黏著。 (J)成份之硬化劑,可由通常聚矽氧橡膠的硬化所使 用之眾所周知的硬化劑中適當選擇。此硬化劑之例有,游 離基反應中所使用之二叔丁基過氧化物、2,5-二甲基-2 # ,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二異丙苯基過氧化物等有機過 氧化物;對(F)成份的有機聚矽氧烷爲分子中具有兩個以 上之鏈烯基時,作爲附加反應硬化劑之分子中含有二個以 ^ 上連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之有機氫二烯聚矽氧烷及鉑系催 化劑;對(F)成份的有機聚矽氧烷爲含有二個以上之矽烷 醇基時,作爲縮合反應硬化劑之具有兩個以上的烷氧基、 乙醯氧基、酮肟基、丙烯氧基等水解性之基的有機矽化合 物等等。 此等硬化劑之添加量,與通常之聚矽氧橡膠的情況相 -23- 200536895 (21) 同即可;以硬化有效量時亦可,在游離基反應之情況,對 (F)成份100重量份以使用0·1〜10重量份之有機過氧化物爲 佳;在附加反應之情況,對成份之鏈烯基’以使用有 • 機氫二烯聚矽氧烷的SiH基可達〇·4〜4莫耳之量及鉑系催 化劑可達1〜2〇〇〇ppm之量爲佳。 形成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該第二聚砂氧橡膠組成物中 ,在不損及本發明之目的的範圍’因應需求添加非反應性 φ 有機聚矽氧烷;末端以羥基甲矽烷基二甲基封閉之有機聚 矽氧烷等調節黏度及硬度的稀釋劑;黏土、碳酸鈣、矽藻 土等塡充劑;鈷藍等無機顏料;有機染料等著色劑;碳酸 鋅、碳酸錳、紅色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鈽等耐熱性或阻 燃性提升劑;鈾族金屬系催化劑等阻燃性提升劑;低分子 矽氧烷酯、矽烷醇等分散劑;矽烷偶合劑、鈦偶合劑等黏 著賦予劑;提高橡膠混合物之新鮮強度的四氟乙烯粒子、 或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碳化物等導熱率 φ 提升劑,作爲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中之其他成份亦可。 但是含該(H)成份之碳黑與(I)成份之二氧化矽微粉末的無 機塡充材料之添加,妨礙與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的非黏 ~ 著性之故,從脫模性之觀點而言,添加量愈少愈好,爲第 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全體之2 0重量%以下,以0 . 1〜1 5重量 %更佳。 還有,該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第二聚矽氧橡膠組 成物之調製,使用行星混合機、捏合機、雙滾筒機、三滾 筒機、班伯里混合機等混合機將各成份混煉即可,以在即 -24- 200536895 (22) 將使用硬化劑之前添加較適合。 於此,在使第一*聚砂氧橡膠組成物及第一聚砂氧橡膠 組成物硬化之際的硬化條件雖可適當選定,加熱硬化條件 . 以6 0〜2 0 0 t:,尤其以8 0〜1 5 0 °C下3 0秒〜6 0分鐘,特別是 β 1〜30分鐘更適合。 硬化後之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的nS Κ625 3硬度計硬度 試驗A型硬度以20以上爲佳,以30〜95更佳。硬度低於20 φ 時,於壓黏之際容易黏著於各被壓黏構件。 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中,藉由在其兩側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或其與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表面設 置凹凸形狀而粗糙化,不必散撒黏著防止劑之雲母或滑石 粉等,可使聚矽氧橡膠特有之黏著性消失,能避免聚矽氧 橡膠薄片製造時之處理性的問題、及實際使用時對各構件 之黏著的問題。聚矽氧橡膠薄片兩表面之凹凸形狀的程度 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爲0.4〜5.0μπι,以0.5〜3·0μιη之範 ^ 圍更佳;最大高度Rmax爲50μιη以下,以30μιη以下更佳 。R a低於0 · 4 μ m時,藉由凹凸形狀避免黏著性之效果不足 ;Ra超過5·0μηι、Rmax超過50μιη時,壓黏之際的壓力傳 ^ 遞不均勻,極不適合。 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以該第二聚矽氧 橡膠層之厚度爲1〜50 μιη,在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單面或 雙面上層合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之厚 度爲0.1〜10mm較佳,尤其以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厚度 爲2〜30μιη,在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單面或雙面上層合第 -25- 200536895 (23) 二聚矽氧橡膠層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二 0.1〜10mm更適合。第一聚砂氧橡膠層之厚度低 ,有不能充分顯現脫模性之情況;超過5 0 時 . 性惡化之情況。又,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之 0.1 mm時,不能充分適應配合被壓黏物之故,加 的情況;超過1 〇mm時,有導熱性惡化之情況。 使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成型的 φ 下述之方法,但並不限定於此等。 (1) 將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在壓紋加工爲可 線粗糙1^爲〇.4$11&$5.〇0111、最大高度11111&乂| 5 Ομηι之載體薄膜上,進行壓延成型或擠壓成型 ;以刮板塗佈、圓點塗佈、棒桿塗佈、浸漬塗佈 將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溶解於甲苯等溶劑液狀 塗佈於其上而成型,直接在大氣中去除溶劑。加 方法。此情況,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之黏度低 φ 溶解於甲苯等溶劑,直接塗佈成型亦可。 (2) 將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溶解於甲苯等溶劑 在與上述相同之經壓紋加工的載體薄膜上塗佈成 除溶劑、加熱硬化後;以刮板塗佈、圓點塗佈、 、浸漬塗佈等方法,將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溶 等溶劑液狀化之溶液塗佈於其上而成型,直接在 除溶劑。加熱硬化之方法。此情況,第二聚矽氧 物之黏度低時’不必溶解於甲苯等溶劑,直接塗 可 ° 厚度爲 於1 μηι時 ,有導熱 厚度低於 壓有均勻 方法,有 形成中心 I Rmax ^ 加熱硬後 等方法, 化之溶液 熱硬化之 時,不必 液狀化, 型,經去 棒桿塗佈 解於甲苯 大氣中去 橡膠組成 佈成型亦 -26- 200536895 (24) (3 )將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溶解於甲苯等溶劑液狀化, 在與上述相同之經壓紋加工的載體薄膜上塗佈成型,去除 溶劑後,在未硬化之情況放置;以刮板塗佈、圓點塗佈、 - 棒桿塗佈、浸漬塗佈等方法,將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溶 β 解於甲苯等溶劑液狀化之溶液塗佈於其上而成型,直接在 大氣中去除溶劑,使兩層加熱硬化之方法。此情況,第二 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之黏度低時,不必溶解於甲苯等溶劑, φ 直接塗佈成型亦可。 本發明中,爲使第一聚矽氧橡膠層與第二聚矽氧橡膠 層之黏著堅固,使用適當之啓發劑處理等的方法亦可。又 ,在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兩面設置第二聚矽氧橡膠層,成 爲三層結構亦可;此情況,兩層之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的材 質,爲相異者亦可、相同者亦可。 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藉由由玻璃轉移 溫度爲2 0 (TC以上之樹脂的交叉、或由玻璃交叉所成之增 Φ 強材料增強亦可。 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於1 5 0 °c加熱3小 癱 時之揮發份爲0.2重量%以下,以〇· 1重量%以下更佳。揮發 • 份超過0.2重量%時,揮發之成份凝聚於電極接頭等之上’ 有電路不良之問題的情況。因此,以在高溫下使聚矽氧橡 膠薄片進行熱處理爲佳,以於乾燥機或連續加熱爐中’進 行1 5 (TC以上之溫度的熱處理更佳。 【實施方式】 -27- 200536895 (25) [實施例] 以實施例及比較例具體說明本發明如下。本發明並不 限疋於下述之實施例。還有,下述例中,比表面積係藉由 - BET法(氮氣吸附)測定之値,平均粒徑係藉由雷射衍射散 射法測定之値’揮發份係於1 5 0 °c加熱3小時,測定恢復至 室溫後的質量減少之値。 φ [實施例1] 將由二甲基矽氧烷單位99.85莫耳%及甲基乙烯基矽氧 烷單位0.15莫耳%所成之平均聚合度爲8000的甲基乙烯基 聚矽氧烷1 0 0重量份,作爲良導熱性塡充劑之氧化鋁粉末 :阿魯密納 AL-45(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400重量、 比表面積爲200 m2/g之二氧化矽微粉末:阿耶洛吉魯200( 曰本阿耶洛吉魯股份有限公司製)30重量份、以及下述式 (1)所示之α ,ω -二羥基甲基聚矽氧烷5重量份,使用捏 φ 合機混煉均勻,於1 5 0 °C進行熱處理2小時。 3 ο 3 sirs 冷卻後,在此聚矽氧橡膠混合物100重量份中’以雙 滾筒機將比表面積爲140 m2/g之氧化鈽粉末0.5重量份、 與硬化劑之有機過氧化物:C-23(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 -28- 200536895 (26) 公司製)1 . 5重量份,添加混合後,使用壓延成型機,以可 達0.3 0mm之厚度擠出後,複製於中心線表面粗糙度Ra爲 0.7 μιη之單面壓紋加工的厚度125 μιη之PET薄膜上,通過 - 1 6 0 °C之加熱爐中5分鐘進行硬化,即製成本發明之熱壓黏 . 用聚矽氧橡膠薄片的第一聚矽氧橡膠層。 將在分子鏈兩末端以乙烯基二甲基甲矽烷基封閉,平 均聚合度爲180之二甲基聚矽氧烷85重量份、分子鏈兩末 φ 端以乙烯基二甲基甲矽烷基封閉,平均聚合度爲510之二 甲基聚矽氧烷10重量份,及由二甲基矽氧烷單位90.25莫 耳%以及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單位9.7 5莫耳%所成之平均聚 合度爲8 000的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5重量份中,添加BET 比表面積爲約3 00 m2/g之親水性二氧化矽(阿耶洛吉魯300 ,曰本阿耶洛吉魯股份有限公司製之商品名)5重量份、六 甲基二矽氨烷1重量份及水0.5重量份之混合物,置入行星 混合機中於室溫混合1小時後,在160 °C進行4小時之加熱 # 處理,溫度降至常溫。 接著,添加將直鏈狀之二甲基聚有機矽氧烷交聯的結 構之平均粒徑5μπι的聚矽氧橡膠粉末30重量份、與比表面 " 積爲140 m2/g之氧化鈽粉末0.5重量份,於室溫混合1小時 後,更以三滾筒機混合。 進而,依順序添加並混合:對聚砂氧粉末以外之二甲 基聚矽氧烷以鈾質量計50 ppm的氯化鉑酸、對聚矽氧粉末 以外之二甲基聚矽氧烷1 〇 〇重量份爲0 · 2重量份的反應抑制 劑之乙炔基環己醇、最後爲下述式(2)所示之甲基氫二烯 -29- 200536895 (27) 聚矽氧烷8重量份’即製成均勻組成之第二聚矽氧橡膠組 成物。 ch3 ch3 (2) (CH3)3Si〇n〇〉16Si(CH3〉3 ch3 η
將此組成物於1 5 0 °c加熱5分鐘硬化,更在2 0 0 °C進行4 小時之後硬化後,以JIS-K-625 3硬度計硬度試驗之A型 硬度爲4 0。
將該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溶解於甲苯中,調整至4 0 重量%,藉由刮板塗佈器於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上塗佈至可 達厚度15μιη成型後,直接通過50 °C之加熱爐中5分鐘去除 甲苯,接著通過1 5 0 °C之加熱爐中5分鐘進行交聯硬化。接 著自PET薄膜將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剝離,於200 °C進行4小時之後硬化,即製成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厚度 爲15 μιη、第一聚矽氧橡膠層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合計 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之厚度爲0.315 mm的本發明之熱壓 黏用聚砂氧橡膠薄片。 此兩層結構之聚砂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f造度,第一聚 矽氧橡膠層之 Ra爲〇·7μηι,Rmax爲5·5μιη;第二聚矽氧 橡膠層之Ra爲0.9μηι,Rmax爲7·2μιη。又,於150°C加熱 3小時之揮發份爲〇.1 2重量%。 -30- 200536895 (28) [實施例2] 在由二甲基矽氧烷單位9 9.8 5重量%及甲基乙烯基矽氧 ^ 烷單位0 · 1 5莫耳%所成之平均聚合度爲8 0 0 0之甲基乙烯基 . 聚矽氧烷1 00重量份中,將平均粒徑23 nm,揮發份爲 0.10%且BET比表面積爲130 m2/g之乙炔黑50重量份,與 BET比表面積爲120 m2/g之疏水性二氧化矽(阿耶洛吉魯 φ R-972 ’得古沙公司製之商品名)5重量份、及比表面積爲 140 m2/g之氟化鈽粉末〇.5重量份,以雙滾筒機配合並混 煉而均勻化。 對此聚砂氧橡膠混合物1 0 0重量份,添加氯鋁酸之異 丙醇溶液(鉑量2重量%) 0.1重量份、與反應抑制劑之乙炔 基環己醇0.1重量份、及下述式(3)所示之甲基氫二烯聚矽 氧烷1.2重量份,以雙滾筒機混煉均勻,即調製成爲第一 聚矽氧橡膠層之硬化性聚矽氧橡膠組成物。
ch3 (3) (CH3)3SiO(SiO)12(SiO)12Si(CH3)3 ChK Η 使用壓延成型機將此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擠出〇.25mm 厚度後,複製於中心線表面粗糙度Ra爲0.7 μηι之單面壓 紋加工的厚度125 μηι之PET薄膜上,通過160 °C之加熱爐 中5分鐘進行硬化,即製成本發明之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 -31 - 200536895 (29) 薄片的第一聚砂氧橡膠層。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組成及成型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厚度爲15 μιη,第一聚矽氧橡膠層 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合計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之厚度 爲0.26 5mm,與實施例1同樣的製作成經後硬化之層合結 構的聚矽氧橡膠薄片。 此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糙度,第一聚 矽氧橡膠層之 Ra爲〇·7μιη,Rmax爲5·5μιη;第二聚矽氧 橡膠層之Ra爲0·9μιη,Rmax爲7·2μηι。又’於150°C加熱 3小時之揮發份爲〇 · 〇 8重量%。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成厚度〇.2mm之第一聚矽氧 橡膠層。 除使用聚有機倍半矽氧烷硬化微粉末之平均粒徑爲 φ 1 0μιη之聚矽氧樹脂粉末作爲聚矽氧粉末以外’完全與實 施例1同樣的進行’即調製成第二聚砂氧橡膠組成物。將 此組成物於1 5 0 °C加熱5分鐘硬化,更在2 0 0 °c進行4小時之 後硬化後,以JIS K-62 5 3硬度計硬度試驗之A型硬度爲55 〇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組成及成型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厚度爲1以111 ’第一聚矽氧橡膠層 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2€言十0勺1^5夕__0胃片全體之厚度 爲0 · 2 1 mm,與實施例1同樣的製作成經後硬化之層合結構 -32- 200536895 (30) 的聚矽氧橡膠薄片。 此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糙度,第一聚 石夕氧橡膠層之Ra爲〇·8μιη,Rmax爲5·8μιη,桌一聚5夕氧 .橡膠層之Ra爲1·2μηι,Rmax爲9.3μηι。又’於150°C加熱 3小時之揮發份爲0.1 〇重量%。 [實施例4] φ 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作成厚度〇.2mm之第一聚砂 氧橡膠層。 除以平均粒徑23nm、揮發份〇·1〇%且BET比面積爲130 m2/g之乙炔黑替代BET比表面積約爲300m2/g之親水性二氧化 矽以外,完全與實施例1同樣的進行,即調製成第二聚矽氧橡 膠層組成物。將此組成物於1 5 0 °C加熱5分鐘硬化’更於 200°C進行4小時之後硬化後,以JIS K-625 3硬度計硬度試 驗之A型硬度爲43。 φ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組成及成型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厚度爲15 μπι,第一聚矽氧橡膠層 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合計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之厚度 爲〇.2 15mm,與實施例1同樣的製作成經後硬化之層合結 構的聚矽氧橡膠薄片。 此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糙度’第一聚 石夕氧橡膠層之Ra爲0·8μπι,Rmax爲5·8μιη;第二聚砂氧 橡膠層之Ra爲1·5μπι’ Rmax爲12·3μιη。又’於150°C加 熱3小時之揮發份爲0 · 1 0重量%。 -33- 200536895 (31) [實施例5] 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作成厚度0.2 m m之第一聚矽 氧橡膠層。 與實施例1同樣的,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組成物溶解 於甲苯中,調整爲1 8重量%。藉由浸漬塗佈,在自PET薄 膜剝離之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兩面’塗佈至至可達15 μιη p 之厚度成型後,直接通過50 °C之加熱爐中5分鐘去除甲苯 ,接著通過1 5 0 °C之加熱爐中5分鐘進行交聯硬化。其次’ 於200 °C進行4小時之後硬化,即製成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 厚度爲15 μηι、第一聚矽氧橡膠層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 合計的聚矽氧橡膠薄片全體之厚度爲〇.3 30mm的本發明之 三層結構的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 此三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糙度,一方之 面的Ra爲1.9μιη,Rmax爲18·5μηι,另一方之面的Ra爲 • 2.3μηι,Rmax爲20.1 μιη。又,於150°C加熱3小時之揮發份 爲0.1 1重量%。 [比較例1] 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作成厚度0.2 m m之第一聚石夕 氧橡膠層。 除不添加聚矽氧粉末以外,完全與實施例1同樣的進 行,即調製成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將此組成物於1 5 0 °C加熱5分鐘硬化,更於2 0 0 °C進行4小時之後硬化後,以 -34- 200536895 (32) JIS K-62 5 3硬度計硬度試驗之A型硬度爲44。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組成、成型方法及厚度與實施例 1相同,與實施例1同樣的製作成經後硬化之層合結構的聚 . 砂氧橡膠薄片。 ^ 此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糙度,第一聚 矽氧橡膠層之 Ra爲0.8μιη,Rmax爲5.8μπι;第二聚矽氧 橡膠層之Ra爲0·2μιη,Rmax爲1·3μιη。又,於150°C力D熱 φ 3小時之揮發份爲〇.1〇重量%。 [比較例2] 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成厚度〇.2mm之第一聚矽氧 橡膠層。 除添加平均粒徑1 2 μηι之結晶性二氧化矽粉末(庫利斯 達萊多Α-1,龍森股份有限公司製之商品名)5〇重量份替 聚矽氧粉末以外,完全與實施例1同樣的進行’即調製成 φ 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將此組成物於1 5 〇 °C加熱5分鐘硬 化,更於2 0 0 °C進行4小時之後硬化後’以】I S K - 6 2 5 3硬度 計硬度試驗之A型硬度爲48。 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組成、成型方法及厚度與實施例 1相同,與實施例1同樣的製作成經後硬化之層合結構的聚 矽氧橡膠薄片。 此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f造度’第一聚 矽氧橡膠層之Ra爲〇·8μηι’ Rmax爲5·8μιη;第二聚砂氧 橡膠層之Ra爲1·4μιη’ Rmax爲13·1μπι°又’於150C加 -35- 200536895 (33) 熱3小時之揮發份爲〇.〇 9重量%。 [比較例3] , 與比較例1同樣進行,即製作成在厚度〇 · 2mm之第一 聚矽氧橡膠層的單面上層合厚度15 μιη之第二聚矽氧橡膠 層的經後硬化之二層結構的聚矽氧橡膠薄片。 接著,將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表面進行噴砂處理,使 φ 表面形成凹凸形狀而粗糙化’經水洗去除噴射粉末後,於 1 5 0 °C乾燥3 0分鐘,即得雙面粗糖化之兩層結構的聚5夕氧 橡膠薄片。 此兩層結構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的表面粗糙度,第一聚 矽氧橡膠層之Ra爲0.8!^1111,Rmax爲5·8μιη;第二聚砂氧 橡膠層之Ra爲0·9μηι,Rmax爲6·5μιη。又,於150°C加熱 3小時之揮發份爲〇· 1〇重量%。 φ <製造步驟之評估> 就實施例1〜5及比較例1〜3,進行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 成型步驟數的比較。 <出貨操作時之評估> 熱壓黏用聚矽氧薄片之出貨型態,以捲繞於圓筒狀之 卷蕊出貨的情況爲多,此捲繞操作之際橡膠薄片表面具有 黏著性時,薄片與薄片之間黏著之故,難以修正;以大規 模之機械裝置捲繞而不加以處理時’不可能以此型態出貨 -36- 200536895 (34) 。爲比較起見,將實施例1〜5及比較例1〜3製成之熱壓黏用 聚矽氧橡膠薄片,捲繞於以手爲圓筒狀之卷蕊而比較。 , <壓黏試驗評估> 熱壓黏用薄片在熱壓黏時有直接接觸於溢出於各向異 性導電性黏著劑的情況。於此,爲觀察此對各向異性導電 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在實施例1〜5及比較例1〜3製成的熱 φ 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之下’直接配置厚度22μιη之各向 異性導電性黏著劑,於其下將1 00 μπι厚之聚醯亞胺薄膜如 挾夾似的設置壓黏機,使用加熱至240 °C之加壓器具,以 4Ma之壓力壓黏20秒鐘。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爲兩層 結構之薄片時,在加熱加壓器具側配置第一聚矽氧橡膠層 ,在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側配置第二聚砂氧橡膠層並予 以固定,每一次壓黏時,更換新的各向異性導電性膜’熱 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仍然使用相同者’此壓黏重覆進行 φ ,測定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至黏著於熱壓黏用聚矽氧橡 膠薄片側之次數。 又,爲觀察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以外 的耐久性,在實施例1〜5及比較例1〜3製成的熱壓黏用聚矽 氧橡膠薄片之下,配置設有2片間距50μιη的銅電極之FPC 且挾夾厚度2 2 μηι的各向異性導電性膜者之後設置壓黏機 ,使用加熱至340 °C之加壓器具,以4MPa之壓力壓黏20秒 鐘。本試驗中,爲進行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與熱壓黏薄 片之與上述黏著評估不同的評估,以壓黏時各向異性導電 -37- 200536895 (35) 性黏著劑不自2片FPC之間溢出的結構進行。熱壓黏聚矽 氧橡膠薄片爲兩層結構之薄片時,在加壓器具側配置第一 聚矽氧橡膠層,在FPC側配置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並予以 ^ 固定。此壓黏重覆進行,測定薄片對FPC之黏著狀態、及 在均勻壓力下至不能使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加熱硬化之 次數。此次數藉由上下之FPC銅電極的電路加以確認。 結果如表1所示。依本發明實施例1〜5之熱壓黏用聚矽 | 氧橡膠薄片,全無聚矽氧特有之黏著的問題,對各向異性 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良好,且橡膠本身之耐久性亦良 好。並且,在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中塡充聚矽氧粉末,以以 往之塗佈方式能簡便的在其表面形成凹凸形狀。 如比較例1,不添加聚矽氧粉末,以刮板塗佈法進行 層合時,其表面呈現平滑、顯現聚矽氧特有之黏著性,在 聚矽氧橡膠薄片之製造、出貨時,及實際使用之壓黏步驟 造成問題。 φ 如比較例2,塡充聚矽氧粉末以外之結晶性二氧化矽 粉末,雖能以通常之刮板塗佈法在薄片表面形成凹凸,但 ^ 對各向異性導電性黏著劑之非黏著性不足。 ^ 如比較例3,不添加聚矽氧粉末,以刮板塗佈法進行 層合後,雖能以噴砂處理在薄片表面形成凹凸形狀,有其 製造步驟增加及成本上升的問題。 -38- 200536895 【I ¥ 祕 is _ 给业:鎢 鏃猶 w 無問題 無問題 無問題 無問題 無問題 堅固黏著 無問題 無問題 ud m 征 θ 一 Κ 蘅 β $ = έ κ~ ^ 衫 ^ ^ Η 围 _( ΛΡ ^ ^ ^ 00 νο 00 00 00 m Ό » ^ ^ #i S w 蛾 _ Μ 便線衫 娣 #i 鹏 刚瓣 _ 1 0 0以上 1 0 0以上 1 0 0以上 1 0 0以上 100以上 100以上 m (N Ό 此卿 3 笔耀 龆诞避 Kn S 柃 蝴載 〇 〇 〇 〇 〇 X 〇 〇 ^ ^ ^ & W S ^ m ^ η _ 搬擊Μ 1(刮板塗佈) 1(刮板塗佈) /^s 劍 1(刮板塗佈) 1(浸漬塗佈) 1(刮板塗佈) 1(刮板塗佈) + 一 _劍 (N , 試料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 39-

Claims (1)

  1. 200536895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其係由在第一聚矽 氧橡膠層之至少單面上,設置與該第一聚矽氧橡膠層的組 成相異之第二聚矽氧橡膠層,的複層聚矽氧橡膠層所成之 聚矽氧橡膠薄片;其特徵爲, 該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係將由含有 (A) 平均聚合度爲200以上之有機聚矽氧烷:100重量 _ 份, (B)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0.5重量%以下的碳黑, (C)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 但,(B),(C)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〇〜150重量份], (D) 選自金屬、該(C)成份以外之金屬氧化物、金屬氮 化物、金屬碳化物之至少一種:0〜1 600重量份[但,(B), (C)及(D)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1〇〜1600重量份], (E) 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 所成的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予以成型•硬化之層; 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係將含有 (F) 有機聚矽氧烷:100重量份, ^ (G)聚矽氧粉末:1〜200重量份, (H)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〇.5重量%以下的碳黑, (I)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但 ,(Η),(I)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〇〜50重量份], (J) 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所成的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予以成型•硬化之層。 -40- 200536895 (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壓黏用聚ί夕氧 ,其中該(G)成份之聚矽氧粉末係選自,將直鏈 聚矽氧烷交聯的結構之聚矽氧橡膠粉末、具有砂 聯成三維網狀之結構的聚矽氧樹脂粉末,以聚砂 覆於球狀聚矽氧橡膠粉末之表面的聚矽氧複合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熱壓黏用聚矽 片,其中該(G)成份之聚矽氧粉末的平均粒徑爲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熱壓 氧橡膠薄片,其中含有形成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 中的(Η)、(I)成份之無機塡充材料的含量,爲組 之20重量%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之熱壓 氧橡膠薄片,其中形成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組 (G)成份之聚矽氧粉末以外的聚矽氧樹脂之含量 物全體的20重量%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任一項之熱壓 氧橡膠薄片,其中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硬化後 625 3硬度計硬度試驗,Α型硬度爲20以上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之熱壓 氧橡膠薄片,其中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之兩 面粗糙度,兩表面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均| Ra ^ 5.0 μιη 5 最大高度 Rmax 爲 RmaxS50pm。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任一項之熱壓 氧橡膠薄片,其中該第二聚矽氧橡膠層之厚度 橡膠薄片 狀之有機 氧烷鍵交 氧樹脂被 末者。 氧橡膠薄 〜5 0 μιη 〇 黏用聚矽 之組成物 成物全體 黏用聚矽 成物中的 ,爲組成 黏用聚矽 的 JIS-K- 黏用聚矽 表面的表 I 0.4 μηι ^ 黏用聚矽 爲1〜5 0 μιη -41 ^ 200536895 (3) •,在第一聚矽氧橡膠層之單面或雙面層合第二聚矽氧橡膠 層所成的聚砂氧橡膠薄片全體之厚度爲0.1〜l〇m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中任一項之熱壓黏用聚矽 氧橡膠薄片,其中於150°C加熱3小時時之揮發份爲〇.2重 量%以下。 ► 10·—種熱壓黏用聚矽氧橡膠薄片之製造方法,其特 徵爲將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成型爲薄片狀,在使此成型 B 物硬化之前或之後,於該薄片物的單面或雙面上,將與該 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之組成相異,且聚矽氧橡膠粉末分 散於組成物中所成之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成型爲薄片狀 ;將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或該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 未硬化時之第一及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同時加熱•硬化 ,於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薄片物之硬化物層表面,形成 中心線平均粗糖度 Ra爲0.4pm$RaS5.0pm,最大高度 Rmax爲Rmax‘50pm之凹凸形狀。 #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製造方法,其係將含有 (A)平均聚合度爲200以上之有機聚矽氧烷:1〇〇重量 '份, W (B)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〇.5重量%以下的碳黑, (C)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矽微粉末[ 但,(B),(C)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〇〜150重量份], (D) 選自金屬、該(C)成份以外之金屬氧化物、金屬氮 化物、金屬碳化物之至少一種:0〜1 600重量份[但,(B) ’ (C)及(D)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10〜1 6 00重量份], -42- 200536895 (4) (E) 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所成的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予以成型爲薄片狀’在 將此成型物硬化之前或之後,於該薄片物的單® ^胃胃11 ,將含有 (F) 有機聚矽氧烷:100重量份, (G) 聚砂氧粉末:1〜200重量份, (H) 去除水份後之揮發份爲〇.5重量%以下的碳黑’ (I) BET比表面積爲50 m2/g以上之二氧化砂微粉末[但 ,(Η),(I)成份之合計配合量爲〇〜50重量份], (J) 硬化劑:硬化有效量 所成的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予以成型爲薄片狀;將 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或該第一聚矽氧橡膠組成物未硬 化時,第一及第二聚矽氧橡膠組成物同時加熱•硬化,形 成複層之聚矽氧橡膠層。
    -43- 200536895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Μ j \\\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 式:無
    -3-
TW094110921A 2004-04-07 2005-04-06 Silicone rubber sheet for 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053689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2832A JP2005297234A (ja) 2004-04-07 2004-04-07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6895A true TW200536895A (en) 2005-11-16

Family

ID=35067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0921A TW200536895A (en) 2004-04-07 2005-04-06 Silicone rubber sheet for 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297234A (zh)
KR (1) KR20060045518A (zh)
CN (1) CN100480350C (zh)
TW (1) TW20053689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3350B2 (ja) * 2005-06-03 2011-10-26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性異方導電性樹脂組成物及び微細電極の接続方法
JP4739009B2 (ja) * 2005-12-19 2011-08-0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耐熱熱伝導性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JP4644129B2 (ja) * 2006-01-17 2011-03-0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硬化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KR100771380B1 (ko) * 2006-11-23 2007-10-30 주식회사 컴테크케미칼 저경도 및 저비중을 갖는 실리콘 발포체의 제조방법
JP5207626B2 (ja) * 2006-12-26 2013-06-12 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ゴム層と異種ゴム層からなるゴム積層体用加熱硬化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ゴム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99182B1 (ko) * 2007-04-24 2009-05-26 여학규 이방전도성필름 압착용 일체형 복합쉬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933182B1 (ko) * 2008-04-24 2009-12-22 주식회사 에이치알에스 엠보형 실리콘 고무 시트의 제조방법
JP5386200B2 (ja) * 2008-04-30 2014-01-15 中興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シート
JP5530080B2 (ja) * 2008-07-01 2014-06-25 モメンティブ・パフォ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硬化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
KR101497157B1 (ko) * 2008-09-11 2015-02-27 신에쓰 가가꾸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경화성 실리콘 수지 조성물, 그의 경화물 및 상기 조성물로 이루어지는 차광성 실리콘 접착 시트
WO2010103998A1 (ja) * 2009-03-11 2010-09-16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電極の接続用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272866B2 (ja) 2009-04-15 2013-08-28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JP5419265B2 (ja) * 2009-06-30 2014-02-19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775205B (zh) * 2010-02-09 2012-05-09 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各向异性感压导电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JP5363401B2 (ja) * 2010-04-13 2013-12-11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96192B1 (ko) 2010-10-05 2012-11-02 주식회사 에이치알에스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유닛 완충 스페이서 기재용 실리콘 고분자 조성물
CN102529230B (zh) * 2010-10-19 2015-04-22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热压合用硅橡胶片材及电气和/或电子设备部件的接合方法
KR101147271B1 (ko) 2010-10-22 2012-05-18 주식회사 에이치알에스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유닛 램프홀더용 실리콘 고분자 조성물
JP5674610B2 (ja) * 2011-09-21 2015-02-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樹脂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封止シートおよび発光ダイオード装置
CN104271687B (zh) 2012-03-05 2016-11-02 兰达公司 油墨膜构造
US9643403B2 (en) 2012-03-05 2017-05-09 Landa Corporation Ltd. Printing system
US9498946B2 (en) 2012-03-05 2016-11-22 Landa Corporation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r monitoring of a printing system
US11104123B2 (en) 2012-03-05 2021-08-31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US11809100B2 (en) 2012-03-05 2023-11-07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and protonata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US9381736B2 (en) 2012-03-05 2016-07-05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CN104284850B (zh) 2012-03-15 2018-09-11 兰达公司 打印系统的环形柔性皮带
JP2014062224A (ja) * 2012-08-28 2014-04-10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シリコーンゴムと樹脂若しくは金属との接着体の製造方法
JP6162967B2 (ja) * 2013-01-31 2017-07-12 株式会社フコク ゴム部材
GB201401173D0 (en) 2013-09-11 2014-03-12 Landa Corp Ltd Ink formulations and film constructions thereof
JP6227975B2 (ja) * 2013-10-30 2017-11-08 株式会社カネカ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タブレット、成形体、半導体のパッケージ
JP6169001B2 (ja) * 2014-01-08 2017-07-26 サンユレック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2536489B (en) 2015-03-20 2018-08-29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
GB2537813A (en) 2015-04-14 2016-11-02 Landa Corp Ltd Apparatus for thread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of a printing system
DE112017002714T5 (de) 2016-05-30 2019-02-28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es Druckverfahren
JP6980704B2 (ja) 2016-05-30 2021-12-15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デジタル印刷処理
GB201609463D0 (en) 2016-05-30 2016-07-13 Landa Labs 2012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article
WO2018235447A1 (ja) * 2017-06-21 2018-12-27 積水ポリ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複合成形体
EP3651991A4 (en) * 2017-07-14 2021-04-07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ELEMENT
JP7225230B2 (ja) 2017-11-19 2023-02-20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デジタル印刷システム
WO2019102297A1 (en) 2017-11-27 2019-05-31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US11707943B2 (en) 2017-12-06 2023-07-25 Landa Corporation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gital printing
WO2019111223A1 (en) 2017-12-07 2019-06-13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and method
JP7131017B2 (ja) * 2018-03-27 2022-09-06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ゴム複合体
CN112399918B (zh) 2018-06-26 2023-01-31 兰达公司 数字印刷系统的中间传输构件
US10994528B1 (en) 2018-08-02 2021-05-04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with flexi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WO2020075012A1 (en) 2018-10-08 2020-04-16 Landa Corporation Ltd. Friction reduction means for printing systems and method
CN113272144B (zh) 2018-12-24 2023-04-04 兰达公司 数字印刷系统和方法
JP7248480B2 (ja) * 2019-03-29 2023-03-29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封止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066064A4 (en) 2019-11-25 2024-01-10 Landa Corp Ltd INK DRYING IN DIGITAL PRINTING WITH INFRARED RADIATION ABSORBED BY PARTICLES EMBEDDED WITHIN AN ITM
US11321028B2 (en) 2019-12-11 2022-05-03 Landa Corporation Ltd. Correcting registration errors in digital printing
JP7100218B1 (ja) 2021-02-03 2022-07-12 富士高分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ゴム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N115073921B (zh) * 2022-07-26 2024-01-26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可陶瓷化阻燃涂层涂覆硅橡胶泡沫及其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297234A (ja) 2005-10-27
CN1680506A (zh) 2005-10-12
CN100480350C (zh) 2009-04-22
KR20060045518A (ko) 200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536895A (en) Silicone rubber sheet for 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902558B2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JP4561989B2 (ja) 熱圧着用複層ゴムシート
EP1066942B1 (en) Heat-resistant thermally conductive silicone rubber composite sheet,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ts use
JP5381964B2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JP6686420B2 (ja) 配線基板、電子装置、およ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4086222B2 (ja) 耐熱熱伝導性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WO2018025600A1 (ja)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ゴム複合シート
TW202346510A (zh) 具有熱傳導性黏著層的熱傳導性聚矽氧橡膠片及其製造方法
JP5419265B2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83328A (ja) 電子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53451B2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JP2018056462A (ja) 配線基板および電子装置
JP5363401B2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27071B2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TW202313876A (zh) 轉換器用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由其硬化物膜構成之積層體、其用途及其製造方法
JP5064189B2 (ja) Acf圧着シート用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
JPH10219199A (ja) 熱圧着用シリコーンゴムシート
JP2008305817A (ja) Fpc製造用クッションシート
JP2021097124A (ja) 伸縮性配線基板、及びデバイス
JP2010274566A (ja) 電子・電気機器部品圧着接合用熱伝導性ゴム部材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ゴム組成物、並びにそのゴム部材の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