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51291U -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51291U CN219651291U CN202321092552.0U CN202321092552U CN219651291U CN 219651291 U CN219651291 U CN 219651291U CN 202321092552 U CN202321092552 U CN 202321092552U CN 219651291 U CN219651291 U CN 2196512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ender
- bottom plate
- mounting portion
- fender assembly
- hold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翼子板组件及车辆,所述翼子板组件包括:侧围;翼子板,所述翼子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适于与所述侧围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二安装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组件通过在支撑件上形成第一支撑面,增大支撑件与侧围的连接面积,使得支撑件和侧围连接稳定,翼子板与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配合连接,翼子板安装准确且牢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翼子板是车身的重要外观件,安装后其底部与车门护板等部件有间隙、面差等匹配要求,影响整车外观质量,因此保证汽车翼子板底部安装位置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控制特性。
申请号为CN201921747043.0,名称为翼子板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翼子板通过安装支架连接到车身上,由于翼子板后侧安装支架通常为L型结构,只能够提供一个安装点用于翼子板安装,所以在车身侧围板上需要设置多个安装支架。受到空间结构限制,翼子板底部安装支架与车身侧围板连接的接触面较小,导致与车身连接后安装支架上的安装点精度不稳定,对翼子板后期匹配调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翼子板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组件通过在支撑件上形成第一支撑面,增大支撑件与侧围的连接面积,使得支撑件和侧围连接稳定,翼子板与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配合连接,翼子板安装准确且牢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翼子板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组件包括:侧围;翼子板,所述翼子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适于与所述侧围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二安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组件通过在支撑件上设置第一支撑面,增大支撑件与侧围之间的连接面积,支撑件和侧围之间的连接稳定牢固,在支撑件与侧围完成连接后,翼子板与支撑件连接,翼子板与支撑件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配合定位,并通过螺栓连接,翼子板与支撑件的连接稳定且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面;侧板,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边缘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表面构造为所述第一支撑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上形成有在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凸出的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的端部设置有所述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形成有多个定位孔,每个所述定位孔在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且设置于所述加强凸起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凸起上形成有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沿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延伸方向敞开,所述第二安装部收容于所述插接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翼子板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边缘,所述第三安装部适于与车身下护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翼子板组件还包括: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至少另一部分边缘,所述第四安装部适于与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侧板连接。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翼子板底部的安装点位置更加精确且安装更加稳定,翼子板的连接组件数量更少,车辆翼子板底部区域装配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组件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翼子板组件1;
侧围11;翼子板12;支撑件13;
第一安装部121、插接槽1211;第一支撑面131;第二支撑面132、第二安装部1321;底板133、侧板134;加强筋14;加强凸起15、贯通孔151;定位孔16;第三安装部171、第四安装部1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汽车翼子板是车身的重要外观件,安装后其底部与车门护板等部件有间隙、面差等匹配要求,影响整车外观质量,因此保证汽车翼子板底部安装位置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控制特性。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子板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组件1包括侧围11、翼子板12和支撑件13,翼子板12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121;支撑件13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32,第一支撑面131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适于与侧围11连接,第二支撑面132垂直于第一支撑面131且第二支撑面132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安装部121配合的第二安装部1321。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面131沿第一方向延伸,支撑件13通过第一支撑面131与侧围11实现连接,支撑件13与侧围11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支撑件13与侧围1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其中,第一支撑面131与侧围11之间可以采用焊接形式连接,支撑件13与侧围11焊接后更加稳定;翼子板12底部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121,第二支撑面132垂直于第一支撑面131,在第二支撑面132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1321,在支撑件13与侧围11完成连接后,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二安装部1321之间配合连接,使得翼子板12与支撑件13完成连接,其中,第一安装部121可以构造为安装孔,第二安装部1321可以构造为与第一安装部121配合的另一个安装孔,在第二安装部1321上可以设置有凸焊螺母,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二安装部1321通过螺栓连接,使得翼子板12与支撑件13的连接准确且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组件1通过在支撑件13上设置第一支撑面131,增大支撑件13与侧围11之间的连接面积,支撑件13和侧围11之间的连接稳定牢固,在支撑件13与侧围11完成连接后,翼子板12与支撑件13连接,翼子板12与支撑件13通过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二安装部1321配合定位,并通过螺栓连接,翼子板12与支撑件13的连接稳定且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件13包括底板133和侧板134,底板133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面132,侧板134设置于底板133的边缘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侧板134背离底板133的一侧表面构造为第一支撑面131。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件13的底板133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面132,第二支撑面132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1321,支撑件13的侧板134沿第一方向延伸,侧板134背离底板133的一侧表面构造为第一支撑面131,第一支撑面131和侧围11贴合,增大了支撑件13与侧围11之间的贴合面积,侧板134与侧围11进行焊接,侧板134与侧围11之间的焊接面积更大,支撑件13和侧围1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其中,底板133与侧板134相连且处置于侧板134延伸,由于侧板134与侧围11之间连接稳定,底板133对于翼子板12的支撑更加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板133与侧板134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4,加强筋14的延伸方向分别与底板133和侧板134垂直。
如图2所示,在底板133和侧板134之间的连接位置设置有加强筋14,加强筋14分别与底板133和侧板134垂直,由于底板133垂直于侧板134延伸,在翼子板12与底板133完成连接后,底板133承受翼子板12的重量,底板133存在断裂风险,在底板133和侧板134之间设置加强筋14,加强筋14分别垂直底板133和侧板134并将底板133和侧板134连接,提高了支撑件13的强度,防止支撑件13断裂,保证零部件装配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板133上形成有在第二支撑面132上凸出的加强凸起15,加强凸起15的端部设置有加强筋14。
如图2所示,在底板133上形成有加强凸起15,加强凸起15形成于第二支撑面132并在第二支撑面132上凸出,加强凸起15形成于第二支撑面132的中间位置,加强凸起15与侧板134连接处的端部与加强筋14相连,第二安装部1321设置于加强凸起15的两侧,底板133对于翼子板12的支撑受力更加均匀,防止底板133因受力不均而发生断裂,加强凸起15与加强筋14相连,提升了底板133和侧板134的结构强度,减少支撑件13因强度不足而变形引起装配安全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支撑面132上形成有多个定位孔16,每个定位孔16在底板133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且设置于加强凸起15的两侧。
如图2所示,在第二支撑面132上形成有多个定位孔16,每个定位孔16在底板133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定位孔16设置于加强凸起15两侧,在支撑件13与侧围11焊接过程中,支撑件13上的定位孔16与夹具上的定位销进行配合定位,保证支撑件13的安装位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翼子板12与支撑件13的装配稳定性,有利于减小翼子板12与侧围11之间的装配间隙,保证翼子板12的装配区域的外观美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凸起15上形成有贯通孔151。
如图2所示,在加强凸起15上形成有贯通孔151,贯通孔151在加强凸起15的厚度方向贯通,在保证支撑件13结构强度的同时,在加强凸起15上开设贯通孔151,有利于降低零部件结构的重量,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安装部121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安装部121配合的插接槽1211,插接槽1211沿第二支撑面132的延伸方向敞开,第二安装部1321收容于插接槽1211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121形成于第一安装部121的底部,第一安装部121上形成有插接槽1211,插接槽1211沿第二支撑面132的延伸方向敞开,第二安装部1321形成于第二支撑面132,第二安装部1321与第一安装部121配合时,第二安装部1321适于收容于插接槽1211中,插接槽1211和第二安装部1321通过螺栓完成连接,其中,第二安装部1321上可以设置有凸焊螺母,使得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二安装部1321的定位更加准确,且更加方便螺栓插入,降低翼子板12和支撑件13的装配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翼子板组件1还包括第三安装部171,第三安装部171设置于底板133的至少部分边缘,第三安装部171适于与车身下护板连接。
如图2所示,在支撑件13上形成有第三安装部171,第三安装部171设置于底板133的至少部分边缘,第三安装部171适于与车身下护板连接,本申请在底板133上集成了车身下护板的安装点,减少了侧围11底部安装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零部件开发加工成本,更有利于降低侧围11与翼子板12和车身底护板之间的连接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翼子板组件1还包括第四安装部172,第四安装部172设置于底板133的至少另一部分边缘,第四安装部172适于与翼子板12连接,第四安装部172与侧板134连接。
在底板133的至少另一部分边缘形成有第四安装部172,第四安装部172与第三安装部171的延伸方向相反,第四安装部172适于连接翼子板12衬垫部分,减少衬垫的安装组件,降低零部件加工成本,保证翼子板12底部区域的外观质量。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组件1,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翼子板12底部的安装点位置更加精确且安装更加稳定,翼子板12的连接组件数量更少,车辆翼子板12底部区域装配更加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围;
翼子板,所述翼子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适于与所述侧围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二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面;
侧板,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边缘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表面构造为所述第一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形成有在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凸出的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的端部设置有所述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上形成有多个定位孔,每个所述定位孔在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且设置于所述加强凸起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凸起上形成有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沿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延伸方向敞开,所述第二安装部收容于所述插接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边缘,所述第三安装部适于与车身下护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至少另一部分边缘,所述第四安装部适于与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侧板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翼子板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92552.0U CN219651291U (zh) | 2023-05-08 | 2023-05-08 |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92552.0U CN219651291U (zh) | 2023-05-08 | 2023-05-08 |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51291U true CN219651291U (zh) | 2023-09-08 |
Family
ID=8785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92552.0U Active CN219651291U (zh) | 2023-05-08 | 2023-05-08 |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51291U (zh) |
-
2023
- 2023-05-08 CN CN202321092552.0U patent/CN2196512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651291U (zh) |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
CN211106888U (zh) | 车门铰链加强板以及车辆 | |
CN211223621U (zh) | 车辆前端模块加强件及包含其的车辆 | |
CN210706834U (zh) | 一种汽车天窗安装支架 | |
CN210258591U (zh) | 一种扰流板及其安装结构 | |
CN209976244U (zh) | 锁扣螺母板及具有其的侧围外板和车辆 | |
CN219947948U (zh) | 用于车辆的支架组件及车辆 | |
CN220947475U (zh) | 车辆的门体和车辆 | |
CN215244709U (zh) | 保险杠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9635312U (zh) | 安装支架及汽车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 |
CN221678672U (zh) | 保险杠安装拖车支架和车辆 | |
CN220742634U (zh) | 板簧支架、底盘和车辆 | |
CN214823647U (zh) |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9948358U (zh) |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 |
KR102662456B1 (ko) | 전기차의 사이드스텝 장착용 브래킷 | |
CN212242926U (zh) | 汽车背门锁安装支架 | |
CN218400738U (zh) | 一种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配合结构 | |
CN220163786U (zh) | 汽车扬声器装配组件 | |
CN218258372U (zh) | 车辆的零部件安装支架以及车辆 | |
CN220924292U (zh) | 车辆的侧围组件以及车辆 | |
CN220923769U (zh) | 用于车辆的车门组件和车辆 | |
CN219707125U (zh) |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 |
CN217496028U (zh) | 装饰组件、车门和车辆 | |
CN213921213U (zh) | 副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8140926U (zh) | 一种后减震器座安装板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