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3647U -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23647U CN214823647U CN202120394828.5U CN202120394828U CN214823647U CN 214823647 U CN214823647 U CN 214823647U CN 202120394828 U CN202120394828 U CN 202120394828U CN 214823647 U CN214823647 U CN 2148236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fender
- assembling
- mounting structur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包括:翼子板本体,所述翼子板本体设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垂直于Z轴方向设置,所述装配面开设有第一装配孔;侧围外板;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沿Y向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上,且所述连接支架开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相对设置;以及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能够沿所述Z轴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固定。由于紧固件是沿Z轴方向装入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的,因而不会受到前门、乃至车身骨架的阻挡,安装时无需将前门打开较大角度,这样不仅方便进行人机操作,而且开关门节省下来的时间能够充分保证工时节拍,进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当前,在汽车组装制程中,翼子板与前门是在车间调整线上完成组装的。组装顺序一般是先将前门铰接在车身骨架上,而后再将翼子板固定在前门上。但目前由于翼子板的结构及安装方式不够优化,为避免受到前门阻挡,前门需要转动打开较大的角度,安装工具才能获得足够大的通过空间来对准翼子板上的安装孔位,实现螺栓紧固安装。如此不仅不利于人机操作,而且前门较大角度打开和关合会严重影响工时节拍,进而降低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人机操作困难,影响工时节拍,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所述翼子板安装结构包括:
翼子板本体,所述翼子板本体设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垂直于Z轴方向设置,所述装配面开设有第一装配孔;
侧围外板;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沿Y向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上,且所述连接支架开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相对设置;以及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能够沿所述Z轴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固定。
上述方案的翼子板安装结构进行组装加工时,在翼子板本体上设置装配面,保证装配面沿垂直于Z轴方向设置,并在第一装配面上加工出第一装配孔,也即此时第一装配孔的孔中心线平行于Z轴方向设置。之后将连接支架沿Y轴方向固定在侧围外板上,如此一来预设在连接支架上的第二装配孔能够与第一装配孔在Z向对位对齐,最后将紧固件从Z轴方向插装入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内固定,即可实现翼子板本体与侧围外板(即车身骨架)组装固定。本方案中,由于紧固件是沿Z轴方向装入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的,因而不会受到前门、乃至车身骨架的阻挡,安装时无需将前门打开较大角度,这样不仅方便进行人机操作,而且开关门节省下来的时间能够充分保证工时节拍,进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长槽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长槽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或者
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十字型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十字型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或者
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圆孔或者方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圆孔或者方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翼子板安装结构还包括紧固配合件,所述紧固配合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支架上并能够与所述紧固件锁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设置为螺栓,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均设置为过孔,所述紧固配合件设置为螺母,所述螺母固定于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螺栓穿过两个所述过孔后与所述螺母螺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翼子板本体包括主板及连接于所述主板上的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主板呈角度设置,且所述连接翻边形成有所述装配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组装连接翼子板护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板和配合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上,所述配合板形成有所述第二装配孔,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配合板呈L型结构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围外板设有焊接匹配面,所述固定板沿Y向焊接固定于所述焊接匹配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配合板之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翼子板安装结构的装配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翼子板本体;11、第一装配孔;12、主板;13、连接翻边;14、安装孔;30、侧围外板;31、焊接匹配面;40、连接支架;41、第二装配孔;50、紧固件;60、紧固配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或者油电混合动力型汽车;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而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指代纯电动型汽车。在纯电动型汽车的车体中,除了包括车身骨架、前门、后门之外,还包括翼子板安装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所述翼子板安装结构包括:翼子板本体10、侧围外板30、连接支架40以及紧固件50。翼子板本体10是遮盖车轮的车身外板,因旧式车身上该部件形状及位置似鸟翼而得名。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必须要保证前轮转动及跳动时的最大极限空间。
翼子板本体10被配置在车辆的车轮上方,作为车辆侧面侧的外板,其一般由树脂材料制成。翼子板由外板部和加强部用树脂一体形成,其中,外板部露出于车辆侧面,加强部则配置在与外板部邻接的邻接部件内侧的外板部的边缘部延伸设置,同时,沿着外板部的边缘部与所述加强部之间,形成有用于配合邻接部件的配合部。
翼子板本体10的作用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防止被车轮卷起的砂石、泥浆溅到车厢的底部。因此,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耐气候老化和良好的成型加工性。有些车的前翼子板用有一定弹性的塑性材料做成。塑性材料具有缓冲性,比较安全。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翼子板本体10设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垂直于Z轴方向设置,所述装配面开设有第一装配孔11。所述连接支架40沿Y向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30上,且所述连接支架40开设有第二装配孔41,所述第二装配孔41与所述第一装配孔11相对设置;所述紧固件50能够沿所述Z轴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1和所述第二装配孔41内固定。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分别指代汽车的车身长度方向、车身宽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
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翼子板安装结构进行组装加工时,在翼子板本体10上设置装配面,保证装配面沿垂直于Z轴方向设置,并在第一装配面上加工出第一装配孔11,也即此时第一装配孔11的孔中心线平行于Z轴方向设置。之后将连接支架40沿Y轴方向固定在侧围外板30上,如此一来预设在连接支架40上的第二装配孔41能够与第一装配孔11在Z向对位对齐,最后将紧固件50从Z轴方向插装入第一装配孔11和第二装配孔41内固定,即可实现翼子板本体10与侧围外板30组装固定。本方案中,由于紧固件50是沿Z轴方向装入第一装配孔11和第二装配孔41的,因而不会受到前门、乃至车身骨架的阻挡,安装时无需将前门打开较大角度,这样不仅方便进行人机操作,而且开关门节省下来的时间能够充分保证工时节拍,进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孔11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41设置为长槽孔,所述紧固件50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长槽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10与所述连接支架40组装固定。
将第一装配孔11和第二装配孔41设置为长槽孔,并使长槽孔沿Y轴方向或者X轴方向延伸设置,方便对翼子板本体10的X或Y轴方向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助于消除制造尺寸和预装配尺寸误差,保证翼子板本体10安装精度。
或者,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替代方案,所述第一装配孔11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41设置为十字型孔,所述紧固件50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十字型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10与所述连接支架40组装固定。
将第一装配孔11和第二装配孔41设置为十字型孔,并使长槽孔沿Y轴方向和X轴方向延伸设置,方便对翼子板本体10的X和Y轴方向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助于消除制造尺寸和预装配尺寸误差,进一步地保证翼子板本体10安装精度。
或者,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替代方案,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圆孔或者方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圆孔或者方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将圆孔或者方孔的孔径设计为大于螺栓的直径,提供径向调整余量,也可以方便对翼子板本体10的X和/或Y轴方向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助于消除制造尺寸和预装配尺寸误差,进一步地保证翼子板本体10安装精度。
当然了,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11和第二装配孔41也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孔,只要能够实现翼子板本体10与连接支架40组装固定并且保证位置可调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例如,紧固件50为铆钉,第一装配孔11和第二装配孔41均设置为过孔,将铆钉穿过两个过孔后打紧,即可将翼子板本体10与连接支架40组装固定为一体,且连接可靠性高。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此外,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翼子板安装结构还包括紧固配合件60,所述紧固配合件60设置于所述连接支架40上并能够与所述紧固件50锁紧连接。通过紧固件50与紧固配合件60锁紧连接,可实现翼子板本体10与连接支架40锁紧连接固定。
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50设置为螺栓,所述第一装配孔11和所述第二装配孔41均设置为过孔,所述紧固配合件60设置为螺母,所述螺母固定于所述连接支架40上,所述螺栓穿过两个所述过孔后与所述螺母螺接固定。
螺母采用焊接一体预固定在连接支架40上的方式安装,可减少零部件数量,同时方便工人进行螺栓拧紧。也即,螺栓穿过两个过孔后,工人仅需采用扳手等简单工具即可快速将螺栓与螺母拧紧,将翼子板本体10与连接支架40可靠连接。该螺接安装方式操作便捷省力且快速,有助于保证工时节拍,提高生产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翼子板本体10包括主板12及连接于所述主板12上的连接翻边13,所述连接翻边13与所述主板12呈角度设置,且所述连接翻边13形成有所述装配面。
将装配面设计在连接翻边13上,并在装配面开设第一装配孔11,可以避免在主板12上开孔导致降低翼子板本体10的结构强度。使连接翻边13与主板12呈角度设置,可保证在连接翻边13与连接支架40组装时避免主板12与侧围外板30发生干涉。
请继续参阅图1,此外,所述主板12设有安装孔14,所述安装孔14用于组装连接翼子板护板。具体地,主板12的侧部外凸有凸耳,凸耳形成有安装孔14,安装孔14可对翼子板护板安装固定,使翼子板护板能够防护翼子板本体10。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4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板和配合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30上,所述配合板形成有所述第二装配孔41,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配合板呈L型结构布置。
固定板与配合板呈L型结构布置,使得连接支架40的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获取使用,同时降低成本。当固定板沿Y轴方向安装固定到侧围外板30上后,配合板恰好沿Y轴方向水平向外延伸并与Z轴方向垂直,实现与连接翻边13上下叠合对接,方便螺栓无干涉快速安装。
较佳地,所述侧围外板30设有焊接匹配面31,所述固定板沿Y向焊接固定于所述焊接匹配面31上。焊接配合面与固定板形状匹配度高,贴合度好,有助于保证焊接质量,提高连接支架40与侧围外板30连接可靠性。
容易理解的,焊接匹配面31可以是在侧围外板30上的一块平面部位。
特别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连接支架40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配合板之间。加强筋能够有效提高连接支架40的整体结构强度,确保与翼子板本体10组装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安装结构包括:
翼子板本体,所述翼子板本体设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垂直于Z轴方向设置,所述装配面开设有第一装配孔;
侧围外板;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沿Y向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上,且所述连接支架开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相对设置;以及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能够沿所述Z轴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长槽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长槽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或者
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十字型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十字型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或者
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或所述第二装配孔设置为圆孔或者方孔,所述紧固件可移动穿设于两个所述圆孔或者方孔内并能够将所述翼子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支架组装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安装结构还包括紧固配合件,所述紧固配合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支架上并能够与所述紧固件锁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设置为螺栓,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均设置为过孔,所述紧固配合件设置为螺母,所述螺母固定于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螺栓穿过两个所述过孔后与所述螺母螺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本体包括主板及连接于所述主板上的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主板呈角度设置,且所述连接翻边形成有所述装配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组装连接翼子板护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板和配合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上,所述配合板形成有所述第二装配孔,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配合板呈L型结构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设有焊接匹配面,所述固定板沿Y向焊接固定于所述焊接匹配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配合板之间。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安装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94828.5U CN214823647U (zh) | 2021-02-23 | 2021-02-23 |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94828.5U CN214823647U (zh) | 2021-02-23 | 2021-02-23 |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23647U true CN214823647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95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94828.5U Active CN214823647U (zh) | 2021-02-23 | 2021-02-23 |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23647U (zh) |
-
2021
- 2021-02-23 CN CN202120394828.5U patent/CN2148236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90047B2 (en) |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KR20200102767A (ko) | 차량용 후방구조 | |
CN214823647U (zh) |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110816663B (zh) | 副车架后横梁和转向机连接结构 | |
CN216034691U (zh) | 一种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结构及安装结构 | |
CN113363658B (zh) | 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09833783U (zh) | 一种汽车锁钩 | |
CN201068168Y (zh) | 一种汽车翼子板保险杠一体安装托架 | |
CN211223621U (zh) | 车辆前端模块加强件及包含其的车辆 | |
CN211918340U (zh) | 后背门及车辆 | |
KR20110051626A (ko) | 차량용 프론트 시트 마운팅 브라켓 조립체 | |
CN218140926U (zh) | 一种后减震器座安装板总成 | |
CN216002792U (zh) | 一种翼子板下安装支架、翼子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 |
CN220973898U (zh) | 一种车辆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9856794U (zh) | 用于车辆的安装架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2637668U (zh) | 一种侧围支架及汽车 | |
CN219948358U (zh) |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 |
CN205469319U (zh) | 一种汽车挡泥板安装支架总成 | |
CN219651291U (zh) | 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
CN220904848U (zh) | 汽车行李架用可拆卸式安装支架 | |
CN215244709U (zh) | 保险杠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1315987U (zh) | 连接组件、行李架及车辆 | |
CN212073630U (zh) | 尾门铰链加强板及汽车 | |
CN212766491U (zh) | 多向调节式翼子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9857024U (zh) | 摄像头安装总成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