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4587U -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54587U
CN219154587U CN202223564734.1U CN202223564734U CN219154587U CN 219154587 U CN219154587 U CN 219154587U CN 202223564734 U CN202223564734 U CN 202223564734U CN 219154587 U CN219154587 U CN 219154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plate
assembly
vehicle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647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宗鹏
陈龙
陈宗明
雷发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6473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54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54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54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车辆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后侧围内板分总成、后轮罩总成和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与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外板连接形成骨架a,后轮罩加强板、后悬挂安装板、后轮罩、C柱后加强板、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加强板以及后轮罩内上加强板连接形成骨架b,后侧围下加强板和后侧围下内板连接形成骨架c,后侧围上加强板与D柱内板形成骨架d,骨架a和骨架b之间连接有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形成骨架e,骨架a中的后侧围内板与骨架d中的D柱内板相连,骨架d中的D柱内板与骨架c中的后侧围下内板相连。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Description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市场的不断升级,出行场景越来越多样化,相比于具有搁物架的三厢轿车,两厢轿车搭配掀背门的设计,在兼顾造型美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折叠后排座椅,增大行李箱纵深,更灵活的分配乘坐空间与行李空间。两厢轿车车身后部结构,取消了传统三厢车的车身搁物架,搁物架的缺失以及掀背门较大的尾门框口,均不利于整车刚度性能。
由此,车辆后侧围结构作为车身后部结构的重要部分,其上连接顶盖后横梁支撑顶盖,下连接后地板形成密封乘员舱,前后分别为后门框及尾门框提供支撑。车辆后侧围需要为车辆整车提供必要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且会承受来自于后轮减振器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以及后背门开闭过程中所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同时,后侧围与底盘后悬架部件连接,行驶过程中后侧围区域承载了来自底盘部件的交替载荷冲击。在没有搁物架且掀背门框口较大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车身强度和耐久性能,车辆后侧围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具有较好的传力结构,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包括:
后侧围加强板总成,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上加强板和后侧围下加强板,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连接有C柱后加强板;
后侧围内板分总成,所述后侧围内板分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总成、后轮罩内上加强板和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所述后侧围上内板总成包括D柱内板、后侧围下内板和后侧围内板;
后轮罩总成和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加强板、后悬挂安装板、后轮罩以及后轮罩内加强板;
所述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后侧围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形成骨架a,所述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安装板、所述后轮罩、所述C柱后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以及所述后轮罩内上加强板连接形成骨架b,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下内板连接形成骨架c;
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与所述D柱内板形成骨架d,所述骨架a和所述骨架b之间连接有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形成骨架e,所述骨架a中的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骨架d中的所述D柱内板相连,所述骨架d中的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骨架c中的所述后侧围下内板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架a具有第一纵腔体,所述骨架b具有第二纵腔体,所述骨架c具有第三纵腔体,所述骨架d具有第一横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C柱加强板和后侧围后门槛,所述后侧围后门槛用于连接门槛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和后侧围上内板总成固定连接形成封闭连贯的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与所述后侧围上内板总成、所述后轮罩内上加强板以及后侧围C柱加强板焊接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分别与所述D柱内板,所述后侧围下内板以及所述后侧围内板焊接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靠近车身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翻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后侧围结构还要包括充电座安装板组件,所述充电座安装板组件连接在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和所述后轮罩总成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后侧围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顶盖后横梁总成、后围板总成、后地板横梁、左侧围总成及右侧围总成,所述左侧围总成及所述右侧围总成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后侧围结构;
所述左侧围总成、所述右侧围总成的顶部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底部连接所述后围板总成,使得掀背门车身框口形成连贯的第一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挂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上,所述后悬挂安装板安装有后减振器;
所述后悬挂安装板连接有后悬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和后悬弹簧安装板,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板安装有后悬弹簧,所述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安装板、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和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板通过焊接形成乘员舱外传力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乘员舱内与所述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对应处,所述后轮罩内上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焊接后,与所述C柱后加强板连接形成乘员舱内传力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和所述乘员舱内传力路径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环状结构,下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形成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所述骨架b、所述骨架d以及所述后地板横梁的第二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顶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重合,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中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之间形成夹角。
上述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通过骨架a、骨架b、骨架c、骨架d和骨架e形成“三纵”“两横”的多环框架结构,通过纵横交错的连贯骨架形成车辆后侧围结构的框架,该框架具有较好的传力结构,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后侧围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后侧围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后侧围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如下:
10、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1、后侧围上加强板;12、后侧围下加强板;13、C柱后加强板;
20、后侧围内板分总成;21、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1、D柱内板;212、后侧围下内板;213、后侧围内板;22、后轮罩内上加强板;23、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1、翻边;
30、后轮罩总成;31、后轮罩外板;32、后门槛后部隔板;33、后轮罩加强板;34、后悬挂安装板;35、后轮罩;36、后轮罩内加强板;37、后悬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
38、后悬弹簧安装板;
40、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41、后侧围C柱加强板;42、后侧围后门槛;
50、充电座安装板组件;
60、后纵梁总成;
70、顶盖后横梁总成;
80、后围板总成;
90、后地板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随着车辆市场的不断升级,出行场景越来越多样化,相比于具有搁物架的三厢轿车,两厢轿车搭配掀背门的设计,在兼顾造型美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折叠后排座椅,增大行李箱纵深,更灵活的分配乘坐空间与行李空间。两厢轿车车身后部结构,取消了传统三厢车的车身搁物架,搁物架的缺失以及掀背门较大的尾门框口,均不利于整车刚度性能。
发明人注意到,车辆后侧围结构作为车身后部结构的重要部分,其上连接顶盖后横梁支撑顶盖,下连接后地板形成密封乘员舱,前后分别为后门框及尾门框提供支撑。车辆后侧围需要为车辆整车提供必要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且会承受来自于后轮减振器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以及后背门开闭过程中所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同时,后侧围与底盘后悬架部件连接,行驶过程中后侧围区域承载了来自底盘部件的交替载荷冲击。在没有搁物架且掀背门框口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车身强度和耐久性能,车辆后侧围结构的设计成为行业一大难题。
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发明人研究发现,可以设计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以车身连贯封闭腔体结构为骨架,以拓扑式多环框架结构为脉络,辅以优化的车身传力结构,从而满足车身后侧围各项高性能要求。在这样的车辆中,通过纵横交错的连贯骨架形成车辆后侧围结构的框架,该框架具有较好的传力结构,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0、后侧围内板分总成20、后轮罩总成30和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40,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0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上加强板11和后侧围下加强板12,后侧围下加强板12连接有C柱后加强板13,后侧围内板分总成20包括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后轮罩内上加强板22和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包括D柱内板211、后侧围下内板212和后侧围内板213,后轮罩总成30包括后轮罩外板31、后轮罩加强板33、后悬挂安装板34、后轮罩35以及后轮罩内加强板36,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40与后侧围内板213、后轮罩外板31连接形成骨架a,后轮罩加强板33、后悬挂安装板34、后轮罩35、C柱后加强板13、后侧围内板213、后轮罩内加强板36以及后轮罩内上加强板22连接形成骨架b,后侧围下加强板12和后侧围下内板212连接形成骨架c,后侧围上加强板11与D柱内板211形成骨架d,骨架a和骨架b之间连接有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后安全带卷收器23安装板形成骨架e,骨架a中的所述后侧围内板213与骨架d中的D柱内板211相连,骨架d中的D柱内板211与骨架c中的所述后侧围下内板212相连。
参阅图4,上述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通过骨架a、骨架b、骨架c、骨架d和骨架e形成“三纵”“两横”的多环框架结构,通过纵横交错的连贯骨架形成车辆后侧围结构的框架,该框架具有较好的传力结构,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骨架a具有第一纵腔体,骨架b具有第二纵腔体,骨架c具有第三纵腔体,骨架d具有第一横腔体。腔体结构使得车辆后侧围结构具有更好的抗扭刚度,进一步提高车辆后侧围传力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参阅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40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C柱加强板41和后侧围后门槛42,后侧围后门槛42用于连接门槛梁。后侧围C柱加强板41对C柱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后侧围后门槛42用于连接门槛梁,进一步加强车身连接关系,提高稳定性,能够增加车辆后侧围结构的传递路径,将车辆后侧围的受力分散延伸至门槛梁。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轮罩总成30还包括左后门槛后部隔板32,左后门槛后部隔板32和后侧围后门槛42焊接固定。
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0和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固定连接形成封闭连贯的腔体。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0和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在车辆后侧为结构顶部连接,提高车辆后侧围结构顶部的抗扭刚度,进一步提高车辆后侧围传力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与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后轮罩内上加强板22以及后侧围C柱加强板41焊接相连。对于掀背门式的两厢轿车,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布置空间受限,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与后侧围上内板总成21、后轮罩内上加强板22以及后侧围C柱加强板41焊接相连,可以增加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受力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分别与D柱内板211,后侧围下内板212以及后侧围内板213焊接相连。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分别与上述三者焊接相连,进一步的提高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受力时的稳定性。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靠近车身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翻边231。能够提高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23的刚度,使得安全带收卷时更加稳定可靠,提升乘员的安全性。
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后侧围结构还要包括充电座安装板组件50,充电座安装板组件50连接在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0和后轮罩总成30之间。充电座安装板组件50为充电座提供安装部,充电座安装板组件50连接后侧围加强板总成10和后轮罩总成30,进一步提高车辆后侧围结构的连接强度,使得车辆后侧围结构的受力传递路径更加稳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参阅图4,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后侧围结构。该车身配备了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后侧围结构,使得车辆的后侧围结构通过骨架a、骨架b、骨架c、骨架d和骨架e形成封闭的“三纵”“两横”的骨架结构与后纵梁总成60形成封闭的多环框架结构,通过纵横交错的连贯骨架形成车辆后侧围结构的框架,该框架具有较好的传力结构,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从而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包括顶盖后横梁总成70、后围板总成80、后地板横梁90、左侧围总成及右侧围总成,左侧围总成及右侧围总成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的顶部连接顶盖后横梁总成70,底部连接后围板总成80,使得掀背门车身框口形成连贯的第一环状结构f。整个掀背门车身框口成为连贯的第一环状结构f,有利于提高车身扭转刚度,降低掀背门框口变形,减少车辆车身变形、异响等质量问题出现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悬挂安装板34设置于后轮罩加强板33上,后悬挂安装板34安装有后减振器,后悬挂安装板34连接有后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37和后悬弹簧安装板38,后悬弹簧安装板38安装有后悬弹簧,后轮罩加强板33、后悬挂安装板34、后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37和后悬弹簧安装板38通过焊接形成乘员舱外传力路径。行车过程中,后减振器与后悬弹簧安装点附近始终承受来自后减振器与后悬弹簧的交替载荷冲击。通过设计合理的传力结构,以形成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将车身结构中局部承受的力分散传导至车身框架,可以降低车身局部失效的风险。
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乘员舱内与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对应处,后轮罩内上加强板22与后轮罩内加强板36焊接后,与C柱后加强板13连接形成乘员舱内传力路径。乘员舱内传力路径最终形成一条沿后悬弹簧与后减振器压缩方向,延伸至掀背门车身框口的第一环状结构的传力路经,如图4所示。该条传力路经上的力最终分散至骨架c、骨架d、骨架e,实现将车身结构中局部承受的力分散传导至车身框架的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和乘员舱内传力路径的上端延伸至第一环状结构,下端与后地板横梁90相连,形成顶盖后横梁总成70、骨架b、骨架d以及后地板横梁90的第二环状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环状结构的顶部区域与第一环状结构重合,第二环状结构的中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与第二环状结构之间形成夹角。该第二环状结构g在顶部区域与第一环状结构f重合,在中下部两个环状结构局部呈一定角度,两个环状结构的联合不仅大大提高了车身的刚度,也有利于保证后减振器安装点区域的动刚度。
在满足底盘部件接附点动刚度等性能要求下,设计合理的后侧围结构及传力路径,将局部受力合理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能够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本申请涉及的车辆,取消了搁物架结构,通过折叠后排座椅,可以增大行李箱纵深,更灵活的分配乘坐空间与行李空间,从而丰富用户的出行场景。以车身连贯封闭腔体结构为骨架,以拓扑式多环框架结构为脉络,辅以优化的车身传力结构,从而满足车身后侧围各项高性能要求,通过“三纵”“两横”的多环框架结构,通过纵横交错的连贯骨架形成车辆后侧围结构的框架,该框架具有较好的传力结构,能够将局部受力合理的分散到车身框架结构,提高车身强度及耐久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侧围加强板总成,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上加强板和后侧围下加强板,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连接有C柱后加强板;
后侧围内板分总成,所述后侧围内板分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总成、后轮罩内上加强板和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所述后侧围上内板总成包括D柱内板、后侧围下内板和后侧围内板;
后轮罩总成和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加强板、后悬挂安装板、后轮罩以及后轮罩内加强板;
所述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后侧围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形成骨架a,所述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安装板、所述后轮罩、所述C柱后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以及所述后轮罩内上加强板连接形成骨架b,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下内板连接形成骨架c;
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与所述D柱内板形成骨架d,所述骨架a和所述骨架b之间连接有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形成骨架e,所述骨架a中的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骨架d中的所述D柱内板相连,所述骨架d中的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骨架c中的所述后侧围下内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a具有第一纵腔体,所述骨架b具有第二纵腔体,所述骨架c具有第三纵腔体,所述骨架d具有第一横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外加强板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C柱加强板和后侧围后门槛,所述后侧围后门槛用于连接门槛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和后侧围上内板总成固定连接形成封闭连贯的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与所述后侧围上内板总成、所述后轮罩内上加强板以及后侧围C柱加强板焊接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分别与所述D柱内板,所述后侧围下内板以及所述后侧围内板焊接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靠近车身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侧围结构还要包括充电座安装板组件,所述充电座安装板组件连接在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和所述后轮罩总成之间。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后横梁总成、后围板总成、后地板横梁、左侧围总成及右侧围总成,所述左侧围总成及所述右侧围总成为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侧围结构;
所述左侧围总成、所述右侧围总成的顶部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底部连接所述后围板总成,使得掀背门车身框口形成连贯的第一环状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挂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上,所述后悬挂安装板安装有后减振器;
所述后悬挂安装板连接有后悬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和后悬弹簧安装板,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板安装有后悬弹簧,所述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安装板、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座外撑板和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板通过焊接形成乘员舱外传力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乘员舱内与所述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对应处,所述后轮罩内上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焊接后,与所述C柱后加强板连接形成乘员舱内传力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外传力路径和所述乘员舱内传力路径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环状结构,下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相连,形成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所述骨架b、所述骨架d以及所述后地板横梁的第二环状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顶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重合,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中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之间形成夹角。
CN202223564734.1U 2022-12-30 2022-12-30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154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64734.1U CN219154587U (zh) 2022-12-30 2022-12-30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64734.1U CN219154587U (zh) 2022-12-30 2022-12-30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54587U true CN219154587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0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64734.1U Active CN219154587U (zh) 2022-12-30 2022-12-30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54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15896B1 (en)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11124237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EP1990262B1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455667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0478234C (zh) 车身后部结构
WO2019172126A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9154587U (zh)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JP4648733B2 (ja) 車体構造
JP360854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6331353A (zh) 一种电动汽车多型中梁应用前副车架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116353711A (zh) 前部车身结构
CN11244112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20170015362A1 (en) Structure of rear package tray
JP4735189B2 (ja) 車両の底部車体構造
CN217477402U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及汽车
CN216580738U (zh) 一种车身以及车辆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20535770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6468090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8505983U (zh)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17477413U (zh) 后地板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5097848U (zh) 后地板架体结构及车辆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