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95744U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95744U
CN217495744U CN202221516892.7U CN202221516892U CN217495744U CN 217495744 U CN217495744 U CN 217495744U CN 202221516892 U CN202221516892 U CN 202221516892U CN 217495744 U CN217495744 U CN 217495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ave
strips
convex
strip
pneumatic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168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镰田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95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95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设置于胎侧部(16)表面的花纹形成区域(18)设置花纹(28)。花纹(28)包括:相对于花纹形成区域(18)的基准面(30)隆起的凸条(32)、相对于基准面(30)凹陷的凹条(34)、以及介于相邻的凸条(32)与凹条(34)之间且沿着基准面(30)的平坦面(36)。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已知,在充气轮胎的胎侧部的表面设置由多个小宽度的凸条构成的锯齿形作为花纹,在花纹部分与未设置花纹的部分之间,产生由光的反射引起的暗部与亮部的对比度。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轮胎表面设置花纹部,该花纹部使突条配置为具有中心点的嵌套状,所述突条的棱线俯视来看具有曲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229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花纹由多个凸条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花纹部分与未设置花纹的部分之间的橡胶量会产生差异,因此在成型时有可能在凸条上产生缺胶(填充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缺胶的充气轮胎。
(二)技术方案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在设置于胎侧部表面的花纹形成区域设置花纹,所述花纹包括:凸条,其相对于所述花纹形成区域的基准面隆起;凹条,其相对于所述基准面凹陷;以及平坦面,其介于相邻的所述凸条与所述凹条之间且沿着所述基准面。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花纹不是仅由凸条构成,而是包括凸条和凹条。因此,能够在花纹部分与未设置花纹的部分之间使橡胶量均等化,抑制在成型时产生缺胶。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半截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花纹形成区域放大表示的局部侧视图。
图4是设置于图3的花纹形成区域的花纹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花纹的截面形状的、图4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花纹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
图7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花纹形成区域放大表示的局部侧视图。
图8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花纹形成区域放大表示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表示构成花纹的凸条及凹条的第一变更例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构成花纹的凸条及凹条的第二变更例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构成花纹的凸条及凹条的第三变更例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构成花纹的凸条及凹条的第四变更例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构成花纹的凸条及凹条的第五变更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气轮胎;16-胎侧部;18-花纹形成区域;28、28A、28B-花纹;30-基准面;32-凸条;34-凹条;36-平坦面;38-中心点;40-带状区域;42-凸条(第二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图。充气轮胎10具备形成接地面的胎面12、固定于轮辋的左右一对胎圈部14、以及介于胎面12与胎圈部14之间的左右一对胎侧部16。图1是以包含轮胎旋转轴的子午线截面切断充气轮胎10而得到的充气轮胎10的半截面图。
图中,符号CL表示相当于轮胎轴向中心的轮胎赤道面。在本说明书中,轮胎轴向也称为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在图中用附图标记AD表示。轮胎半径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在图中用附图标记RD表示。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向,在图中用附图标记CD表示。
充气轮胎10的内部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公知的结构。作为内部结构而言,充气轮胎通常具备左右一对胎圈芯、在该一对胎圈芯之间呈环状架设的胎体帘布层、以及在胎体帘布层的胎冠部外周配置的带束层,充气轮胎10可采用这样的内部结构。
在至少一个胎侧部16的表面(即外表面)设置有花纹形成区域18。胎侧部16的表面是指:位于胎面12表面的轮胎轴向AD外侧,且当充气轮胎10安装于轮辋时能够在轮胎轴向AD上视觉辨认的轮胎的侧面。胎侧部16的表面通过对胎侧部橡胶进行硫化成型而形成。
花纹形成区域18在图1所示的轮胎截面形状中,设置于胎侧部16表面的轮胎半径方向RD的一部分。花纹形成区域18的轮胎半径方向RD上的尺寸(以下称为“高度HA”)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0.05~0.6倍,更优选为0.1~0.35倍。在此,轮胎截面高度H是指:从胎踵E到轮胎最大径点的垂直高度(轮胎半径方向RD上的距离),是轮胎外径与轮辋直径之差的1/2。
花纹形成区域18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基径高度HB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0.45~0.65倍。在此,基径高度HB是指:从将上述高度HA二等分的中间位置到胎踵E的垂直高度。另外,将从轮胎旋转轴到将上述高度HA二等分的中间位置的距离称为基径RS。在图1示例中,花纹形成区域18设置于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M在内的位置。在此,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M是指:胎侧部16的轮胎表面的轮廓线在轮胎轴向AD上距离轮胎赤道面CL最远的位置,是在轮胎半径方向RD上的位置。
花纹形成区域18可以沿轮胎周向CD整周形成,但是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形成于轮胎周向CD局部。具体而言,多个(在此为两个)弯曲带状的花纹形成区域18、18沿轮胎周向CD间隔设置。在多个花纹形成区域18、18之间夹设有标识区域20、20,在花纹形成区域18与标识区域20之间设置平坦区域22。由这些花纹形成区域18、标识区域20以及平坦区域22形成了沿轮胎周向CD整周延伸的圆环状的装饰区域24。
标识区域20是形成标识26的区域。标识26由文字(也包括数字)、符号、图形或是它们的组合等构成,例如可举出轮胎的制造商、品牌、品种、尺寸等各种标示信息。标识26可以为凸状也可以为凹状,此外也可以在凸状的边饰部的内侧呈凹状设置,没有特别限定。在图2示例中,“TOTO”以及“TOTOTO”的标识26设置于标识区域20。
平坦区域22是由未形成标识26、后述的花纹28的平坦面构成的区域。平坦区域22的轮胎周向CD上的长度(在基径RS位置的长度)LB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mm以上。另外,该长度LB还优选为标识区域20的轮胎周向CD上的长度(在基径RS位置的长度)LA的0.6倍以下。通过使LB为LA的0.6倍以下,能够确保花纹形成区域18的轮胎周向CD上的长度,提高装饰效果。
如图2所示,在花纹形成区域18沿轮胎周向CD空开间隔设置有多个花纹28。在本例中,花纹28设置为,填入在轮胎周向CD上间隔设置的标识区域20、20之间,进行装饰。因此也可以说,花纹形成区域18是填入标识区域20、20之间的装饰区域。此外,在图2例中,多个花纹28俯视来看全部为相同形状,但是也可以为互不相同的形状。
如图5所示,花纹28构成为具备:相对于花纹形成区域18的基准面30隆起的多个凸条32;相对于基准面30凹陷的多个凹条34;以及介于相邻的凸条32与凹条34之间的平坦面36。具体而言,多个凸条32和多个凹条34隔着平坦面36相邻地设置。
基准面30是在花纹形成区域18中作为基准的面,在该基准面30上设置凸条32及凹条34。如图1所示,基准面30可以是沿着胎侧部16的轮胎表面轮廓线的弯曲面,另外,也可以是使花纹形成区域18整体从该轮廓线呈凹状凹陷而成的弯曲面或平面。即使假设为弯曲面,其曲率也较小,因此与凸条32及凹条34的凹凸形状相比而言,基准面30为平坦面。
凸条32是细长地呈筋状延伸的隆起部,也称为凸脊。在本例中,凸条32如图5所示形成为截面呈三角形状。凸条32的宽度W1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1~1mm。在此,凸条32的宽度W1是凸条32的截面形状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通常是凸条32的根部分的宽度。凸条32的高度(从基准面30到顶部的距离)H1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确保设计性及其所需的橡胶量,优选为0.1~0.8mm,更优选为0.1~0.4mm。
凹条34是细长地呈筋状延伸的凹陷部,也称为细槽。凹条34在本例中形成为截面三角形状。凹条34的宽度W2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1~1mm。这里,凹条34的宽度W2是凹条34的截面形状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通常是凹条34的开口面上的宽度。凹条34的深度(从基准面30到底的距离)H2没有特别限定,但从设计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1~0.8mm,更优选为0.1~0.4mm。
关于凸条32和凹条34,例如可以通过对在轮胎硫化成型时使用的模具进行机械加工、激光加工来设置凹条和凸条,从而使凸条32和凹条34在硫化成型时形成于轮胎表面。
凸条32的宽度W1与凹条34的宽度W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使橡胶量均等化的观点出发,宽度W1优选为宽度W2的0.6~1.5倍,更优选为0.8~1.2倍。凸条32的高度H1与凹条34的深度H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使橡胶量均等化的观点出发,高度H1优选为深度H2的0.6~1.2倍,更优选为0.8~1.0倍。
凸条32和凹条34隔着平坦面36相邻地设置。平坦面36是沿着基准面30的面,也就是与基准面30一致的平坦面。平坦面36介于凸条32与凹条34之间,因此是沿着凸条32及凹条34延伸的细长的带状的面。平坦面36的宽度W3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0.1~2mm,更优选为0.2~1.5mm。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各花纹28中,凸条32和凹条34配置为俯视来看具有共同的中心点38的嵌套状。俯视是指俯视来看花纹28,图3和图4是以俯视角度表示花纹28的图。配置为嵌套状是指: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多个凸条32及凹条34以共同的点为中心相邻地组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凸条32和凹条34分别设置为俯视呈环状。因此,介于凸条32与凹条34之间的平坦面36也设置为环状。环状的含义不仅包括圆形,也包括椭圆形(例如椭圆、卵形)。在图3和图4中,凸条32和凹条34为圆形。
作为嵌套状配置的一个方式,在本例中,沿着呈同心圆状配置的圆弧的多个凸条32和凹条34在圆的半径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即,在圆形的凸条32周围包围着与其相比半径更大的圆形的凹条34,并且在圆形的凹条34周围包围着与其相比半径更大的圆形的凸条32。而且,在彼此相邻的凸条32与凹条34之间夹设有圆形的平坦面36。另外,在图3和图4中,凸条32和凹条34都用圆形的线表示,具体而言,示出了凸条32的棱线和凹条34的谷线。
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凸条32及凹条34各一个交替地配置。因此,如图5所示,在凸条32的外周隔着平坦面36设置凹条34,在凹条34的外周隔着平坦面36设置凸条32,并依次这样重复设置,从而形成了图4所示的圆形的花纹28。
如图3所示,中心点38配置在相当于基径RS位置的、将花纹形成区域18的高度HA二等分的中间位置。配置为嵌套状的凸条32和凹条34中的位于最内侧的凸条32或凹条34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就位于最内侧的凸条32或凹条34而言,其上述棱线或谷线处的轮胎半径方向RD上的大小(在圆形的情况下为直径)优选为上述高度HA的0.1~0.5倍,更优选为0.1~0.3倍。
各花纹28中的凸条32和凹条34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凸条32与凹条34合计可以为8~30个,也可以为10~20个。
在一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花纹28的各尺寸可以进行如下设定。花纹形成区域18的高度HA=25mm,凸条32的宽度W1=0.6mm,高度H1=0.3mm,凹条34的宽度W2=0.6mm,深度H2=0.3mm,平坦面36的宽度W3=0.3mm,最小的凸条32的棱线处的直径=2.5mm,凸条32和凹条34的总数=15个。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花纹28不是仅由凸条32构成,而是包括凸条32和凹条34。因此,能够在花纹28与未设置花纹28的部分之间使橡胶量均等化。具体而言,能够利用设置凹条34的部分来补充设置凸条32所需的橡胶量,因此在轮胎周向CD上使橡胶量均等化。因此,在充气轮胎10硫化成型时,能够抑制在凸条32发生缺胶(填充不足)。
另外,由于凸条32与凹条34隔着平坦面36相邻,因此增加了反射光的面。因此,能够提高光的衰减效果,在外观上使花纹28看起来较暗。因此,能够使未设置花纹28而在外观上看起来明亮的部分(例如是花纹28与花纹28之间、平坦区域22)与看起来较暗的花纹28的对比度进一步提高。
如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花纹形成区域18的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设置有带状区域40,该带状区域40沿轮胎周向CD等间隔地配置有在轮胎半径方向RD上延伸的多个凸条(第二凸条)42。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凸条42在轮胎周向CD上空开0.3~1.0mm的间隔而等间隔地配置。带状区域40可以设置于轮胎周向CD局部,但是在本例中沿轮胎周向CD整周设置。因此,带状区域40形成为与上述装饰区域24外侧相邻并且在其周围整周包围的环状。带状区域40的轮胎半径方向RD上的尺寸HC(参照图1)优选为5~12mm。
通过设置这样的带状区域40,能够抑制胎面12与胎侧部16的部件间的界面凹凸、缺胶。另外,利用设置凸条42所产生的光的衰减效果,形成黑色的带状区域40,能够使花纹形成区域18醒目。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花纹28的截面形状的图。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凸条32及凹条34各两个交替地配置,而第一实施方式为凸条32及凹条34各一个交替地配置。
如图6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凸条32、32周围隔着平坦面36相邻地设置两个凹条34、34,在其外周隔着平坦面36相邻地设置两个凸条32、32,并依次这样重复设置,从而形成了圆形的花纹28。
这样,凸条32和凹条34不限于各一个交替地设置的情况,也可以各多个交替地设置。在图6示例中,两个凸条32、32之间未设置平坦面而相邻,两个凹条34、34之间也未设置平坦面而相邻,但是也可以在它们之间夹入平坦面。另外,凸条32和凹条34的设置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在各花纹28中混合有各一个交替地设置和各多个交替地设置的情况。对于第二实施方式而言,其他结构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花纹形成区域18放大表示的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花纹形成区域18的各花纹28A由呈同心圆状设置的多个凸条32及凹条34构成,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位于花纹28A的周缘部的凸条32和凹条34不是完全的圆形,而是在轮胎半径方向RD的两侧中断。
这样,在将凸条32和凹条34配置为嵌套状的情况下,凸条32不是必须包围凹条34整周,并且凹条34不是必须包围凸条32整周,也可以配置为在圆弧、椭圆形的一部分、多边形的一部分相邻地组合。对于第三实施方式而言,其他结构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
图8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花纹形成区域18放大表示的图。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形成于花纹形成区域18的各花纹28B由俯视呈菱形的凸条32和凹条34构成。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菱形且为相似形的多个凸条32及凹条34配置为,使凸条32与凹条34相邻并且以使中心点38相同的方式相互组合。具体而言,在菱形的凸条32周围包围着与其相比更大的菱形的凹条34,并且在菱形的凹条34周围包围着与其相比更大的菱形的凸条32。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凸条32的棱线和凹条34的谷线。
凸条32和凹条34交替地配置,在凸条32周围隔着平坦面36设置凹条34,在凹条34周围隔着平坦面36设置凸条32,并依次这样重复设置,从而形成了图8所示的菱形的花纹28B。
在一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花纹28B的各尺寸可以进行如下设定。花纹形成区域18的高度HA=25mm,凸条32的宽度W1=0.6mm,高度H1=0.3mm,凹条34的宽度W2=0.6mm,深度H2=0.3mm,平坦面36的宽度W3=0.3mm,最小的凸条32的棱线处的轮胎半径方向上的大小=5mm,凸条32和凹条34的总数=7个。
这样,在将凸条32和凹条34配置为嵌套状的情况下,它们的俯视形状不限于环状,也可以是多边形。即,例如也可以将俯视呈相似形状的大小多个凸条32及凹条34配置为,使凸条32与凹条34相邻并且以使中心点相同的方式相互组合。另外,凸条32和凹条34的形状不限于闭合曲线。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以共同的点为中心呈螺旋状卷绕的凸条32和凹条34以沿着一方的螺旋组合另一方的螺旋的方式,在螺旋的各部分使凸条32和凹条34相邻。
对于第四实施方式而言,其他结构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条32及凹条34的截面为三角形状,但是凸条32及凹条34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各种截面形状。另外,凸条32和凹条34不是必须为相同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互不相同的截面形状。
图9是表示第一变更例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在第一变更例中,凸条32及凹条34的截面为半圆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该半圆的曲率半径RA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1~0.5mm。
图10是表示第二变更例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在第二变更例中,凸条32及凹条34具有以矩形使半圆升高而成的截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该半圆的曲率半径RA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1mm以上,并且为W1的0.5倍以下或者W2的0.5倍以下。另外,基于矩形的升高量H3优选为从凸条32的高度H1或者凹条34的深度H2减去上述曲率半径RA而得到的值。
图11是表示第三变更例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在第三变更例中,凸条32和凹条34的截面为梯形,作为一例示出了等腰梯形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与凸条32的顶面以及凹条34的底面相当的梯形底边的尺寸W4优选分别为凸条32的宽度W1以及凹条34的宽度W2的0.2~0.5倍。
图12是表示第四变更例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在第四变更例中,凸条32和凹条34具有以圆弧使三角形顶部圆化而成的截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该圆弧的曲率半径RB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1mm以上,并且为W1的0.5倍以下或者W2的0.5倍以下。
图13是表示第五变更例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在第五变更例中,凸条32及凹条34的截面为矩形状。
在这些图9至图13的变更例中,凸条32的宽度W1及高度H1、以及凹条34的宽度W2及深度H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凸条32及凹条34配置为嵌套状,但是凸条32及凹条34的配置结构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各种配置结构。
例如可以将直线状或弯曲状的凸条及凹条各一个交替地配置或者各多个交替地配置。作为一例,可以将与轮胎半径方向RD平行或倾斜地延伸的相互平行的直线状或弯曲状的凸条及凹条以隔着平坦面相邻的方式在轮胎周向CD上交替地配置。作为另一例,可以将在轮胎周向CD上延伸的相互平行的凸条及凹条以隔着平坦面相邻的方式在轮胎半径方向RD上交替地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花纹形成区域18与标识区域20分别设置,但是也可以在花纹形成区域18内设置标识26。即,例如也可以在花纹形成区域18设置由多个凸条32及凹条34隔着平坦面36相邻而成的花纹28,并在该花纹28中组合具有平坦表面的标识26。
以上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将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花纹28的截面形状应用于图7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花纹28A和图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花纹28B。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应用于乘用车用轮胎、卡车、公共汽车等重载荷用轮胎等各种轮胎。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尺寸是将充气轮胎安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的尺寸。正规轮辋是指JATMA规格中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以及ETRTO规格中的“Measuring Rim”。正规内压是指JATMA规格中的“最高气压”、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格中的“INFLATION PRESSURE”。其中,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通常为180kPa,在轮胎上记有Extra Load或Reinforced的情况下为220kPa。
本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下述[1]~[9]的实施方式。
[1]一种充气轮胎,在设置于胎侧部的表面的花纹形成区域设置花纹,所述花纹包括:凸条,其相对于所述花纹形成区域的基准面隆起;凹条,其相对于所述基准面凹陷;以及平坦面,其介于相邻的所述凸条与所述凹条之间且沿着所述基准面。
[2]根据[1]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配置为具有共同的中心点的嵌套状。
[3]根据[2]所述的充气轮胎,俯视呈相似形状且大小不同的多个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配置为,隔着所述平坦面相邻并且以使所述中心点相同的方式相互组合。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设置为俯视呈环状。
[5]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设置为俯视呈多边形。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各一个交替地配置或者各多个交替地配置。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凸条的宽度为0.1~1mm,所述凸条的高度为0.1~0.8mm,所述凹条的宽度为0.1~1mm,所述凹条的深度为0.1~0.8mm,所述平坦面的宽度为0.1~2mm。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凸条及所述凹条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状、半圆形状、以矩形使半圆升高而成的形状、梯形状、以圆弧使三角形的顶部圆化而成的形状、或矩形状。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在所述花纹形成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设置有在轮胎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凸条沿轮胎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区域,该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上的尺寸为5mm以上12mm以下。
另外,说明书中记载的各种数值范围分别可以使它们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任意地组合,全部这些组合作为优选的数值范围记载于本说明书。另外,“X~Y”的数值范围的记载是指X以上Y以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为例示而不限定实用新型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多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也同样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价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胎侧部表面的花纹形成区域设置花纹,
所述花纹包括:凸条,其相对于所述花纹形成区域的基准面隆起;凹条,其相对于所述基准面凹陷;以及平坦面,其介于相邻的所述凸条与所述凹条之间且沿着所述基准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配置为具有共同的中心点的嵌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俯视呈相似形状且大小不同的多个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配置为,隔着所述平坦面相邻并且以使所述中心点相同的方式相互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设置为俯视呈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设置为俯视呈多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条各一个交替地配置或者各多个交替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条的宽度为0.1~1mm,所述凸条的高度为0.1~0.8mm,所述凹条的宽度为0.1~1mm,所述凹条的深度为0.1~0.8mm,所述平坦面的宽度为0.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条及所述凹条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状、半圆形状、以矩形使半圆升高而成的形状、梯形状、以圆弧使三角形顶部圆化而成的形状、或者矩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花纹形成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设置有在轮胎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凸条沿轮胎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区域,该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上的尺寸为5mm以上12mm以下。
CN202221516892.7U 2021-08-27 2022-06-16 充气轮胎 Active CN2174957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9163A JP2023032836A (ja) 2021-08-27 2021-08-27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1-139163 2021-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95744U true CN217495744U (zh) 2022-09-27

Family

ID=82016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16892.7U Active CN217495744U (zh) 2021-08-27 2022-06-16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8330A1 (zh)
EP (1) EP4140779B1 (zh)
JP (1) JP2023032836A (zh)
CN (1) CN2174957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17073A (zh) * 2022-10-13 2023-03-21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多角度可视图元的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60762B1 (ko) * 2021-12-29 2024-04-26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단위패턴을 가지는 패턴형성영역을 포함하는 타이어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0706U (ja) * 1982-05-27 1983-12-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サイド部の表示
JPS6340004A (ja) * 1986-07-31 1988-02-2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粒状体散布装置
JP3708868B2 (ja) * 2001-12-14 2005-10-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5391243B2 (ja) * 2011-07-29 2014-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07325B1 (fr) * 2013-06-21 2016-02-12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JP6331289B2 (ja) * 2013-08-26 2018-05-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17040B2 (ja) * 2016-01-25 2019-12-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WO2019150929A1 (ja) * 2018-01-30 2019-08-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10509B2 (ja) * 2019-09-30 2023-07-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17073A (zh) * 2022-10-13 2023-03-21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多角度可视图元的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32836A (ja) 2023-03-09
EP4140779B1 (en) 2024-03-13
US20230068330A1 (en) 2023-03-02
EP4140779A1 (en)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95744U (zh) 充气轮胎
JP5516765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749435B1 (en) Pneumatic tire
JP708199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1179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254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53090B (zh) 充气轮胎
CN217495743U (zh) 充气轮胎
WO2022014474A1 (ja) タイヤ
CN113242804B (zh) 充气轮胎
JP7482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805159B (zh) 充气轮胎
CN113891811A (zh) 充气轮胎
CN110039961B (zh) 充气轮胎
EP4140781B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90940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95604B2 (ja) タイヤ
CN109318657A (zh) 充气轮胎
CN218505589U (zh) 充气轮胎
JP2019073226A (ja) タイヤ
CN110248824B (zh) 充气轮胎
CN116587775A (zh) 充气轮胎
CN114206635A (zh) 充气轮胎
JP202406536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9565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