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18756U - 便携式无叶风扇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无叶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18756U
CN216518756U CN202123143489.2U CN202123143489U CN216518756U CN 216518756 U CN216518756 U CN 216518756U CN 202123143489 U CN202123143489 U CN 202123143489U CN 216518756 U CN216518756 U CN 216518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ressurizing
seat
wind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434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佳航
郑观正
李享福
肖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18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18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7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influencing the flow pattern, e.g.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包括:后侧设有第一进气部,前侧设有第一出气部,第一进气部和第一出气部在壳体内相连通;加压件,连接壳体的前侧,加压件具有负压通道,负压通道将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引导至壳体的径向内侧;混流风扇,位于壳体内,且连接于加压件的后侧,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产生气流;其中,混流风扇和加压件两者与壳体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空气自第一进气部进入加压导流通道,在加压导流通道内形成加压混流后自第一出气部排出,同时带动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流经负压通道,并自壳体的径向内侧导出,以在确保第一出气部排出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风的基础上,通过负压通道导风进一步加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Description

便携式无叶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量大且风压大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轴流式风扇的特点是风从进风到出风的路径不会往径向偏移,基本上等效于直进直出,风从进风端轴向进入轴流式风扇后,再从出风端轴向离开,这种方式风阻小,因此风量损失较小。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默认的情况下,如果要确保风量损失小,都会采用轴流式风叶制造轴流式风扇,久而久之,这形成了一种共识,进而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技术偏见;也因为如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就没有提出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想法,默认情况下使用轴流式风扇不会出错,而且投入研发少,成本低,风扇产品快速销售就可在资本市场兑换获利。
然而,与本领域其他公司追求低研发成本、快速出产品抢占市场获利的商业思维不同的是,本申请发明人一致深耕风扇技术领域,对流体理论、风扇产品市场以及用户的使用痛点、用户需求点进行伸入调查和了解,再经过对本行业的研究发现,以手持风扇或者普通的桌面风扇为例,虽然现有的轴流式风扇风阻小,风量损失较小,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另外的技术问题,那就是轴流式风扇的风压较低,送风距离较短。也就是说,虽然没有风量损失,但是也没有一些增量进行补充,送风距离也难以保证,所以普通的便携式风扇一般的使用距离是在1-1.5米左右,稍微远点就无法体验到吹风纳凉的爽快感。同时,轴流式风扇由于扇叶可见,婴幼儿使用时容易切伤手指,或者如果将玩具、筷子等异物伸进扇叶内,容易断裂甚至碎片飞射割伤人体,现有的轴流式风扇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用户的安全使用需求。
而且本申请发明人发现,有些便携式风扇采用离心式风叶克服了风压低的难点,但风从进风端轴向进入离心式风扇后,再从出风端径向离开,风向变化大,风量损失很严重,出风效果难以达到用户要求。
另外,虽然行业周知,Dyson公司自从推出了无叶风扇,但是,其为了达到风量的使用,采用超高速风机制造,所以其体积一般在30*30*150CM3(立方厘米),占地非常大,不便使用更不方便携带,另外,Dyson公司的风扇产品售价一般3000-8000元人民币左右,这对于普通家庭或者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昂贵的,甚至可以说是奢侈品级别的,所以这对普通用户而言毫无使用价值。
由于上述技术问题和技术偏见的存在,现有的便携式风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风扇应用场景的丰富,人们对可随身携带的便携风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对上述技术问题、技术偏见、用户需求、使用安全问题以及市场产品的深入研究发现,本申请发明人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以在体积小的便携风扇上设计出风量大和风压大的结构,以解决本技术领域中上述的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在加压件上设置负压通道,将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引导至壳体的径向内侧,在第一出气部排出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风的基础上,通过负压通道导风进一步加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包括:壳体,后侧设有第一进气部,前侧设有第一出气部,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一出气部在壳体内相连通;加压件,连接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加压件具有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将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混流风扇,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接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所述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产生气流;其中,所述混流风扇和所述加压件两者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空气自所述第一进气部进入所述加压导流通道,在所述加压导流通道内形成加压混流后自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同时带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流经所述负压通道,并自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导出,以在确保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风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进一步加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混流风扇包括自进风端向出风端径向增大的旋转座,以及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旋转座周向的多个叶片;所述加压件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加压座,以及连接所述加压座外周向和所述壳体内周向的多个连接件,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壳体且中空形成所述负压通道;所述旋转座和所述加压座两者与外壳之间形成所述加压导流通道,所述旋转座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是所述加压座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的1-1.5倍。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进气部和第二出气部,所述加压座的最小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旋转座的最大径向截面积,所述第二进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加压座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的径向内侧,所述负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部和所述第二出气部,以在所述第一出气部所在的径向上出风的基础上,同时利用所述加压座的径向内侧的面积出风,实现所述加压座在加压功能和负压导风功能的复用。
进一步的,所述加压座在所述出风端向后凹设有容腔,所述第一出气部位于所述容腔的径向外侧,所述容腔内的区域形成第一高负压区,所述第二进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容腔的径向内侧,以在确保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持续对所述容腔内的所述第一高负压区进行风补,从而减少所述加压混流的气流拉扯、干扰,使出风稳定且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容腔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所述容腔包括位于后方的端面和连接所述端面且位于径向上的周壁,在轴向上所述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的后方,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周壁的径向内侧,以缩短所述负压通道的长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容腔的引风件,所述引风件包括包括中心部和边缘部,所述边缘部自所述中心部向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中心部与所述端面相匹配,且所述中心部与所述端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边缘部与所述周壁相匹配,以形成第二高负压区,所述引风件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二出气部相连通,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持续对所述第二高负压区进行风补,从而减少所述加压混流的气流拉扯、干扰,使出风稳定且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进气部和第二出气部,所述第二进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加压座的径向内侧和所述连接件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的径向内和所述第一出气部所在的径向上,所述负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部和所述第二出气部,以在所述第一出气部所在的径向上导出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实现负压导风和周向补风。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座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导风面,所述加压座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加压面,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在轴向上的间隔为1-1.5mm,以避免所述旋转座和所述加压座之间形成紊流,避免紊流串扰产生的噪音,进而使所述混流风扇形成的风顺畅地流向所述加压座。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座在所述出风端向后凹设有容纳部,所述混流风扇使用外转子无刷电机,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容纳于所述旋转座内,以实现所述旋转座与所述加压座相互独立隔离;和/或所述加压座在所述出风端的径向截面的半径为28-35mm,在确保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情况下,扩大吹风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为配置有手柄的手持式无叶风扇,或配置有夹子的夹持风扇,或配置有用于缠绕的弯曲定型件的百变风扇,或配置有支架的桌面风扇,或配置有伸缩支架的落地风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所述加压件上设置负压通道,将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从而在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风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充分吸收利用所述壳体径向外侧的空气,进一步加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引风件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引风件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便携式无叶风扇一种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中便携式无叶风扇另一种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旋转座和加压座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中壳体透明显示时的左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自前向后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隐藏盖板且壳体透明显示时的局部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Y轴定义为前后方向,Z轴定义为上下方向。本申请中的空气、风、气流和流体指的均为气体。
参考图1至图4,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的立体图,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分解图。
参考图1和图2,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外侧的固持件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为手持式无叶风扇,配置有供用户手持的手柄(未标识,下同),所述手柄为所述固持件19。当然,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也可以是配置有夹子的夹持风扇,或配置有用于缠绕的弯曲定型件的百变风扇,或配置有支架的桌面风扇,或配置有伸缩支架的落地风扇,对应的,所述固持件19可以是夹子、弯曲定型件、支架或伸缩支架,不以此为限制。所述手柄上可以设置半导体制冷件(未图示,下同),用户通过所述可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随身携带,同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可以根据用户与所述接触的部分的温度自动对应调节制冷温度,提升用户携带的舒适感。应当理解,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用于散热降温,对应所述手柄上设有半导体制冷件,提升用户携带的舒适感;当然在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中加上加热元件(未图示),也可以用于保温取暖,对应所述手柄上可设有暖温件(未图示)对人体接触部分自动调节温度,以温暖人体接触部分,提升用户携带的舒适感。
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内部可容纳电池(未标识,下同),所述手柄可外露设置开关按键(未标识,下同)和充电口(未图示,下同),所述电池为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供电,所述开关按键用于调节风速和开关,所述充电口用于外接电源对所述电池充电,当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为其他形态的风扇(例如上述的夹持风扇、百变风扇、桌面风扇等)时,所述电池、开关按键和充电口的位置可以对应调整。当然,为了追求更加轻薄,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内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电池,通过设置接口(未图示)与外部移动电源连接同样可以实现便携携带。
参考图1至图4,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包括壳体1、加压件3、混流风扇2和引风件4,所述壳体1、所述加压件3、所述混流风扇2和所述引风件4的径向截面的轮廓均大体呈圆形,当然所述壳体1、所述加压件3、所述混流风扇2和所述引风件4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制。所述加压件3连接所述壳体1的前侧,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壳体1一体成型,当然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壳体1也可以是分体成型后,所述加压件3安装于所述壳体1上,不以此为限制。所述混流风扇2连接于所述加压件3的后侧,且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混流风扇2绕转轴24旋转产生气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风件4用于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物件,当然所述引风件4的功能不以此为限制,所述引风件4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加压件3的前端,所述引风件4和所述加压件3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卡扣、吸附等,不以此为限制。当不需要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物件时,所述引风件4固定于所述加压件3的前端,所述引风件4可随着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一起被随身携带;当需要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物件时,可将所述固定件自所述加压件3的前端卸下。避免了引风件4遗落丢失的情况,满足了用户多种使用场景下的正常稳定使用。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的进风端R位于后端,出风端F位于前端,垂直于所述转轴24且穿过所述转轴24的延伸方向为径向,平行于所述转轴24的方向为轴向。
参考图3、图4、图5和图7,所述壳体1的最大径向截面的直径是所述壳体1前后两端的长度的2-2.2倍,以使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轻薄化,并且相较于市面上已有的手持风扇极小的出风面,本申请的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在保证风量和风压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出风面积,当用户使用时(比如手持或立于平面上时),同样的距离下,本申请的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吹出的风可以接触到用户更多部位,吹风效果更好。所述壳体1的后侧设有进气板13,所述进气板13上设有第一进气部14,所述壳体1的前侧连接所述加压件3,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壳体1在靠近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之间形成第一出气部15,所述第一进气部14和所述第一出气部15在所述壳体1内相连通。在所述进气板13的后侧,固定有一个盖板16,所述盖板16上设有气孔161,所述气孔161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进气部14的尺寸,以避免手指或者其他异物等从所述第一进气部14进入所述壳体1内,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所述盖板16和所述进气板13之间具有距离,且所述进气板13的至少部分向前凹设,所述盖板16的至少部分向后凹设,以在所述盖板16上的气孔161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增加所述进气板13和所述盖板16之间径向上的进风路径,同时所述第一进气部14的尺寸较大,因此风量不会由于设置了尺寸较小的所述气孔161的所述盖板16而受到影响。所述壳体1进一步分为前后配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通过固定结构相互固定,所述混流风扇2在径向上基本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所述加压件3在径向上基本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内。所述第一壳体11前后两端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壳体12前后两端的长度比值为1-1.5,能在实现轻薄化的同时合理平衡好风量和风压的关系。
参考图3、图5、图8和图9,所述混流风扇2包括旋转座21和多个叶片22,所述旋转座21包括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呈径向增大的导风面211,多个所述叶片22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211,每一所述叶片包括与所述导风面211连接的叶根部221,以及远离所述导风面211的叶顶部222。所述叶片22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且沿所述导风面211的周向以预定角度螺旋延伸,从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看,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叶片22之间在所述进风端R具有第一间隔J1,在所述出风端F具有第二间隔J2,所述第一间隔J1与所述第二间隔J2的比值范围为0.5-0.9,有利于增大进风量。结合参考图3,所述旋转座21大致为截锥状,所述旋转座21在所述进风端R的径向截面积小于所述旋转座21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积,所述旋转座21在所述出风端F具有相对较大的径向截面,所述旋转座21在所述出风端F向所述进风端R凹设形成容纳部23,所述容纳部23用于容纳电机等部件,所述混流风扇2使用的电机为外转子无刷电机25,使用寿命可达1万5小时,并且没有了有刷电机运转时产生的电火花,可极大减少电火花对遥控无线电设备的干扰;无刷的方式运转时摩擦力大大减小,运行顺畅,降噪效果好。并且所述混流风扇2和所述加压件3的连接结构也容纳于所述容纳部23,极好地利用空间,所述转轴24自所述容纳部23的后壁向前凸出,所述加压件3的后侧向后凸出形成凸柱33,所述转轴24固定于所述凸柱33。同时,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25容纳于所述旋转座21的所述容纳部23内,以实现所述旋转座21与所述加压件3相互独立隔离。
参考图3、图5和图7,所述进气板13与所述旋转座21的后端之间具有安全受压距离D1,以允许所述进气板13在满足材料性能所允许的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受压形变。所述进气板13与所述旋转座21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4.0-4.5mm(毫米,下同),以便在进风端R具有空间供大风量进入,同时具有空间供进气板13受到大风量时发生最大受压形变。结合参考图9,所述进气板13的径向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旋转座21的最大径向截面积,以保证足够的进风量,并实现降噪,以将尖锐噪声转为低沉声;且所述进气板13的径向截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叶顶部222在所述进风端R形成的进风窗2221面积,以使所述叶顶部222在所述进风端R形成的进风窗2221处就开始形成较大风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板13的径向截面半径为27.7mm,所述旋转座21的后端的径向截面半径为15.5mm,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制。另外,所述进气板13的径向截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积,所述进气板13上的所述第一进气部14被前侧的所述加压座31遮挡,使用时,从前往后看不到所述第一进气部14,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进气部14的光不会从后方投射到前方,以降低所述混流风扇2的转动对人眼的影响。在所述进风端R所述叶顶部222相对于所述叶根部221更靠近所述进气板13,以增强所述混流风扇2的抽吸能力。
参考图5和图6,所述导风面211的至少部分朝所述转轴24凹陷,且所述导风面211整体定向为与所述转轴24形成倾斜角,以限定倾斜流动路径,使得从所述进风端R进来的靠近所述转轴24的轴向风,经过倾斜流动路径改变为相对远离所述转轴24的轴向风或倾斜风,有利于在减少风量损耗,并且增大风压,增大送风距离。应当理解,所述导风面211的至少部分可以是朝所述转轴24凹陷,以使所述混流风扇2聚集扩大了风量并形成高风压,对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25的噪音和风噪实现关闭处理,以将尖锐噪声转为低沉声。当然,所述导风面211也可以是倾斜的平面,或者也可以是至少部分朝远离所述转轴24凸出,并不以此为限制。
参考图3、图5、图6和图7,所述加压件3包括加压座31和多个连接件32,所述加压座31包括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径向增大的加压面311,多个所述连接件32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加压面311,每一所述连接件32包括与所述加压面311连接的连接根部321,以及远离所述加压面311的连接顶部322。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32连接所述壳体1且中空形成负压通道S,在本实施例中,其他的所述连接件32也连接所述壳体1,当然由于部分连接件32已经连接所述壳体1,其他的所述连接件32也可以不连接所述壳体1。除去中空形成所述负压通道S的部分所述连接件32,其他的所述连接件32包括导流曲面323,所述导流曲面323靠近所述叶片22,从后往前看,所述连接件32朝逆时针方向倾斜向前延伸,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斜流风经由所述导流曲面323后形成直流风平行所述转轴24吹出,以增大吹风距离,并对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风快速增压。所述连接顶部322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旋转座21通过固定配合结构连接所述加压座31,所述混流风扇2通过所述加压件3相对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其中,所述加压件3在所述出风端F的最大径面的半径值为28-35mm,在确保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情况下,扩大吹风面积。
同时所述连接件32对经过的风进行梳理和转化,减少紊流、噪音和震动,减少了紊流串扰发出的噪音,实现降噪,以将尖锐噪声转为低沉声;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静压,并减少了能耗,加强了所述混流风扇2出风的集中性,所述连接件32对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风均流且增加风压。所述连接顶部322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连接根部321前后两端的连线与所述连接顶部322前后两端的连线之间形成锐角,也就是说所述壳体1与所述加压面311向前延伸的同时彼此靠近延伸,使得风从所述壳体1和所述加压面311之间的缝隙加压出风,有利于增大风力和送风距离。
参考图4至图7,所述加压座31也大致为截锥状,所述加压座31的最小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旋转座21的最大径向截面积,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进风端R的径向截面积小于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出风端F径向截面积,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出风端F具有相对较大的径向截面,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出风端F向后凹设形成容腔34,同时所述加压座31和所述壳体1在所述出风端F形成所述第一出气部15,所述第一出气部15位于所述容腔34的径向外侧,所述容腔34内的区域形成第一高负压区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腔34内还设置了具有通孔351的盖体3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盖体35。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较大,风在所述出风端F从所述加压座31和所述壳体1之间的缝隙加压出风,有利于实现所述加压座31负压导风功能和加压功能的复用。
参考图3、图4、图5和图7,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还包括第二进气部17和第二出气部18,所述第二进气部17设于所述壳体1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18设于所述加压座31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15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气部18位于所述容腔34的径向内侧。所述负压通道S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部17和所述第二出气部18,以在确保所述第一出气部15排出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S导风持续对所述第一高负压区A进行风补,从而减少所述加压混流的气流拉扯、干扰,使出风稳定且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气部18也可以同时位于所述加压座31的径向内侧和部分所述连接件32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15的径向内和所述第一出气部15所在的径向上,所述负压通道S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部17和所述第二出气部18,以在所述第一出气部15所在的径向上导出所述壳体1内的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实现负压导风和周向补风。或者也可以仅位于部分所述连接件32的前侧,以实现周向补风。
参考图4至图7,所述加压面311的至少部分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径向增大,同时,所述加压面311的至少部分朝所述转轴凹陷。具体地,所述加压面311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先径向增大,再平行所述转轴24向前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压面311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也可以是先平行所述转轴24向前延伸,再径向增大,或总体径向增大,或总体径向不变,或至少部分径向减小,并不以此为限制。所述容腔34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所述容腔34包括位于后方的端面341和连接所述端面341且位于径向上的周壁342,在轴向上所述端面341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15的后方,以形成所述第一高负压区A,所述第二出气部18位于所述周壁342的径向内侧,以缩短所述负压通道S的长度,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所述盖体35,但在所述盖体35上设置了所述通孔351,所述通孔351与所述第二出气部18相互连通,且所述通孔351与所述第二出气部18至少部分对齐,因此所述第二出气部18还是可以对所述第一高负压区A持续进行负压导风。当然,所述第二出气部18也可以位于端面341或者所述加压座31的其他部位上。对应所述加压面311,所述周壁342自所述端面341先向前径向增大,再平行所述转轴24向前延伸,以便于所述引风件4的固定和拆卸。当然所述周壁342也可以整体均自所述端面341向前径向增大,或者所述周壁342也可以自所述端面341先平行所述转轴24向前延伸,再向前径向增大,并不以此为限制。
参考图4至图7,所述引风件4包括座部41,以及自所述座部41的表面凸出的固定部42,所述固定部42用于与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相固定,所述座部41包括中心部411以及连接所述中心部的边缘部412,所述边缘部412自所述中心部411朝与所述固定部42凸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延伸,所述中心部411与所述端面341相匹配,所述边缘部412与所述周壁342相匹配,也就是说,所述引风件4的形状与所述容腔34的形状相匹配以形成第二高负压区B,以使所述引风件4整体收容于所述容腔34。又因为所述第一出气部15位于所述容腔34的径向外侧,以通过所述第二高负压区B实现所述引风件4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物件和收容于所述容腔34两种状态下的出风效果相当。所述引风件4对应设有通风口43,所述通风口43与所述第二出气部18相连通,以在确保所述第一出气部15排出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S导风持续对所述第二高负压区B进行风补,从而减少所述加压混流的气流拉扯、干扰,使出风稳定且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以实现所述引风件4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物件和收容于所述容腔34两种状态下的出风效果相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部411和所述边缘部412形成半开放的收容部413,所述收容部413用于可拆换式设置的器件414,所述器件414用于设置IP形象物品(未图示,下同),所述器件414和所述IP形象物品整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部413。即所述引风件4固定于所述容腔34内时,所述IP形象物品不会向前突出于所述收容部413;所述引风件4固定于所述固持件19时,结合图1,所述IP形象物品朝向外部物件,也不会突出,以实现所述引风件4固定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复用。所述器件414也可以设置其他图腾、颜色或其他可能的装饰或组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收容部413也可以用于收纳USB线束(未图示,下同),所述USB线束整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部413,以实现所述引风件4固定功能和收纳功能的复用;所述收容部413也可以用于收纳喷雾件(未图示,下同),所述喷雾件整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部413,以实现所述引风件4固定功能和加湿功能的复用。具体来说,所述收容部413还可用于设置香薰、镜子等等部件,以实现引风件4的多功能复用。
参考图4至图7,其中,所述器件414对应设置于所述中心部411,所述中心部411靠近所述边缘部412的位置和/或所述边缘部412对应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部18的所述通风口43,所述通风口43与所述器件414之间具有间隔,以实现所述引风件4固定功能、收纳功能和负压导风功能的复用。并且,由于设置了所述通孔351,所述盖体35上的通孔351和所述第二出气部18至少部分对齐,而所述固定部42自所述座部41的表面凸出,因此所述固定部42使得所述座部41与所述盖体35之间具有间隔,当然,也可以是所述座部41和所述盖体35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隔,因此所述固定件4安装在所述容腔34时,所述通风口43不需要与所述通孔351对齐,也一样可以实现所述通风口43和所述通孔351之间的连通,当旋转所述固定件4时,还可以改变所述通风口43的位置,进而改变负压导风的出风位置。
参考图4至图7,结合图1,所述固定部42与所述固持件19配合时,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平面,所述座部41的最大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固持件19的截面积,以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稳固于外部平面。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持件19为所述手柄,所述固定部42的形状与所述手柄的底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引风件4固定于所述手柄的底部时,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固定于外部平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座部41设置有吸盘等吸附件,以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吸附于外部物件;或,所述座部41设置有挂钩或挂绳等挂件,以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挂置于外部物件。
参考图3、图5和图7,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混流风扇2两者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T,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在所述进风端R的径向截面积大于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积,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部14进入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在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中形成加压混流后自所述第一出气部15排出。风从所述进风端R轴向进入所述混流风扇2后,从出风端F离开,所述混流风扇2结合了轴流式风扇风量大的优点和离心式风扇风压大的优点。同时,所述混流风扇2和所述加压件3两者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的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在所述进风端R的径向截面积大,有利于吸聚空气,增大风量;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积小,有利于压缩空气,增高风压。所述混流风扇2斜向出风的特点进一步增加风压,送风距离加大,从而在体积较小的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上,实现大风量和高风压,实现快速降温,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参考图5至图7,所述混流风扇2和所述加压件3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即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同时所述旋转座21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和所述加压座31在所述进风端R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两者半径相差极小,在本实施例中两者半径的差值小于2mm,当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能使得所述加压面311和所述导风面211在轴向上也是紧邻间隔设置,以阻挡风进入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之间的等效无缝衔接间隔D2,被阻挡进入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之间的等效无缝衔接间隔D2的风被后端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风迎面直吹,从而继续向前流动,使风更平顺地由所述导风面211与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的部分进入所述加压面311与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的部分,降低涡流损失,同时减少紊流串扰的噪音。具体地,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在轴向上的等效无缝衔接间隔D2为1-1.5mm,以使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风顺畅地流向所述加压件3,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能使减少风进入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之间的等效无缝衔接间隔D2即可。
参考图6,所述导风面211包括邻近所述加压面311一端的第一延伸段2111,所述加压面311包括邻近所述导风面211一端的第二延伸段312,所述第一延伸段2111和所述第二延伸段312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使所述导风面211和所述加压面311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
参考图7,所述叶片22和所述连接件32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以形成等效隔断间隙D3,所述叶片22和所述连接件32之间的最小等效隔断间隙D3为1-1.5mm,以隔断所述混流风扇2在所述出风端F产生的气流沿所述叶片22和所述连接件32轴向间的间隙回流至所述进风端R,并隔断相邻两个所述连接件32之间的风发生串流,从而梳理气流并增加气压,实现导风、降噪的效果。当然,所述叶片22和所述连接件32的最小等效隔断间隙D3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能使所述叶片22间的气流顺畅流向所述连接件32间,减少回流损耗即可。
参照图3、图7和图9,从后往前的方向看,所述叶片22连接所述导风面211且朝顺时针方向倾斜向前延伸,部分所述连接件32连接所述加压面311且朝逆时针倾斜向前延伸,所述叶片22连接在所述导风面211的前后两端的连线与部分所述连接件32连接在所述加压面311的前后两端的连线形成夹角,以增大风压。并且,部分所述连接件32的曲率大于所述叶片22的曲率,以进一步增大风压。当然所述叶片22和部分所述连接件32的曲率并不以此为限制。
参考图3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叶片22的数量为7个,所述连接件32的数量为8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叶片22的数量与所述连接件32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3/7-1,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能保证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的对风较好的抽吸能力以及对风较好的增压能力即可。
参考图5和图6,自所述进风端R至所述出风端F,所述混流风扇2和所述加压座31整体径向增大呈喇叭状以形成外扩的加压斜面M,具体地,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整体径向增大呈喇叭状以形成外扩的加压斜面M,所述加压斜面M增加气流的加压行程。所述加压斜面M包括所述导风面211和所述加压面311,两段式加压,且两段加压行程均增大,使得加压效果较好。
参考图4至图7,所述旋转座21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是所述加压座31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的0.8-1或1-1.5倍,以使得气流经由所述叶片22进行高压聚风后,通过所述连接件32进行等效距离梳理,确保从所述加压件3产生的最终气流的高压风量和外部的负压风量所构造的最大使用风量、以及所述最大使用风量的聚合送风距离。应当理解,所述加压件3产生的最终气流风压高,可以带动所述壳体1外附近的负压空气,从而进一步增大风量。优选的,所述混流风扇2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和所述加压件3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为1:1,能满足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使用场景下的大风量的要求,并且产品轻薄化;并且1:1的比例作为手持,其外观观感更加符合对称的审美观。所述加压件3在所述出风端F设有用于收纳所述引风件4的所述容腔34,在所述加压座31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受限的情况下,所述容腔34的深度值与所述加压件3从所述进风端R到所述出风端F的长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差异值,且所述容腔34的最大开口的半径值与所述加压件3在所述出风端F的最大径面的半径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差异值,以实现所述加压件3在加压功能和容纳功能的复用。并且在所述旋转座21和所述加压座31的厚度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外扩的所述加压斜面M,还可以使得所述容腔34邻近所述旋转座21的端面341的半径值与所述壳体1在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截面的半径值小于第三差异值,以在所述容腔34的深度值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所述容腔34邻近所述旋转座21的端面341径向截面积,来增加所述容腔34容纳所述引风件4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差异值和所述第二差异值均为1.3-1.7mm,所述第三差异值为6.2-6.8mm,以保证所述容腔34在径向上具有充足的容纳所述引风件4的容纳空间,并且具有足够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一高负压区A,同时保证气流在所述出风端F从所述加压斜面M和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的缝隙加压排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差异值、所述第二差异值和所述第三差异值还可以对应调整为其他值,只要能平衡好所述加压件3的容纳功能和加压功能即可。
参考图5至图7,所述加压斜面M与所述壳体1形成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所述加压斜面M包括所述导风面211和所述加压面311。所述加压斜面M与所述壳体1的配合,实现降噪,以将尖锐噪声转为低沉声。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通道T1和第二通道T2,在径向上所述混流风扇2的所述导风面211和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道T1,在径向上所述加压座31的所述加压面3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道T2,所述第一通道T1的最小径向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通道T2的最大截面积。
参考图5至图7,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朝向所述导风面211的第一引流面111,所述导风面211和所述第一引流面111均为环状,所述导风面211的至少部分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第一引流面111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径向增大,且所述第一引流面111的至少部分径向凸出形成凸面,使得所述第一通道T1的结构在加压的同时可聚集形成大风量。当然,这只是所述导风面211和所述第一引流面111的一种形态,并不以此为限制。
参考图5至图7,在径向上,所述第二壳体12包括朝向所述加压面311的第二引流面121,所述加压面311和所述第二引流面121均为环状,所述加压面311的至少部分径向增大且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第二引流面121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径向减小,且所述第二引流面121的的至少部分径向凸出形成凸面,使得所述第二通道T2的结构可将后方形成的大风量高风压的风,进一步快速加压形成高风压的风。当然,这只是所述加压面311和所述第二引流面121的一种形态,并不以此为限制。
所述第一引流面111和所述第二引流面121均为径向凸出形成的凸面,且所述第一引流面111和所述第二引流面121自所述进风端R至所述出风端F先径向增大后径向减小形成顺畅完整的弧面,所述第一引流面111和所述第二引流面121不仅具有增加风量、风压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所述壳体1的美观性。所述第二引流面121在所述出风端F与所述转轴24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引流面111在所述进风端R与所述转轴24之间的径向距离,有利于将靠近中间的所述转轴24的风带向径向上相对远离所述转轴24的位置吹出,使得增大送风距离。
参考图4至图6,所述进风端R的轴向风改变为沿所述导风面211倾斜向前流动,可以使更靠近轴向的风向外倾斜流动;所述混流风扇2在所述出风端F的倾斜风改变为沿所述加压面311倾斜向前流动,进一步倾斜向外流动,以在所述加压件3靠近轴心的部位留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空间可用于收纳所述引风件4。所述导风面211前后两端的连线与所述转轴24形成第一角度a,所述加压面311的前后两端的连线与所述转轴24形成第二角度b,所述第一角度a大于所述第二角度b,以在增加风压的同时减少风量的损耗。所述第一角度a的范围为30-45度,所述第二角度b的范围为5-15度。所述导风面211至少部分朝所述转轴24凹陷,所述进风端R的轴向风沿斜率跳变式增大的所述导风面211流动进行快速增压。所述加压面311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先径向增大后径向不变,且所述加压面311径向增大的部分和径向不变的部分均为平面,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风沿斜率渐变式减小的所述加压面311进行二次加压。风经由所述导风面211的快速增压和加压面311的二次加压,形成高压风,使得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的吹风效果好,送风距离长;同时,两段倾斜的结构也有导风、降噪的效果。
参考图5、图7和图8,自所述进风端R至所述出风端F,所述导风面211的至少部分朝所述转轴24凹陷,以使所述混流风扇2聚集风量并形成第一高风压;如图4,从左往右看,所述叶顶部222与所述壳体1在径向上的径向空隙的距离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呈减小的趋势,但结合图8,所述叶顶部222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最小径向空隙的距离维持在等效隔断距离D4的误差范围内,以隔断所述混流风扇2在所述出风端F产生的气流绕所述最小径向空隙回流至所述混流风扇2在所述进风端R,从而增加第二高风压,并且减少了紊流串扰的噪音;任一相邻的两个所述叶片22之间的距离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逐渐增大,以增加第三高风压;所述连接件32对所述混流风扇2形成的风均流且增加第四高风压。
在所述进风端R聚集大风量的基础上形成所述第一高风压,同时增加所述第二高风压、所述第三高风压和所述第四高风压,所述混流风扇2具有形成大风量和高风压的能力,以在体积较小的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中,制造大风量和高风压的风,且增大送风距离,极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由于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结构精致小巧,所以板材轻薄,结构易碎裂,在研发实验过程中,每个结构、角度、弧度、孔径、风道长度的微弱调整,都会对产品的风量、风压以及风噪带来较大的改变,而且后期量产过程中会出现出模难的问题,或者需要通过复杂的高成本工艺进行尝试,这一点与Dyson的大型产品的实现难度完全不在一个几何级别上,所以即使是Dyson也没有相关产品和专利技术出现,更勿论其他研发能力低下的公司研发和生产相关技术的产品和专利,也由于这种相关原因,申请人对上述结构、角度、弧度、孔径、风道长度至少五个变量因素历经几百上千个组合进行繁复的打手板、实验和测试,才得到本申请结构、角度、弧度、孔径、风道长度等相对较优的参数组合,在风量、风压以及风噪上取一个平衡,以用户体感为极致目标,作出颠覆性的产品。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后侧设有第一进气部,前侧设有第一出气部,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一出气部在壳体内相连通;
加压件,连接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加压件具有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将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
混流风扇,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接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所述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产生气流;
其中,所述混流风扇和所述加压件两者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空气自所述第一进气部进入所述加压导流通道,在所述加压导流通道内形成加压混流后自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同时带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空气流经所述负压通道,并自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导出,以在确保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风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进一步加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风扇包括自进风端向出风端径向增大的旋转座,以及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旋转座周向的多个叶片;所述加压件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加压座,以及连接所述加压座外周向和所述壳体内周向的多个连接件,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壳体且中空形成所述负压通道;所述旋转座和所述加压座两者与外壳之间形成所述加压导流通道,所述旋转座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是所述加压座前后两端的轴向长度的1-1.5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进气部和第二出气部,所述加压座的最小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旋转座的最大径向截面积,所述第二进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加压座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的径向内侧,所述负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部和所述第二出气部,以在所述第一出气部所在的径向上出风的基础上,同时利用所述加压座的径向内侧的面积出风,实现所述加压座在加压功能和负压导风功能的复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座在所述出风端向后凹设有容腔,所述第一出气部位于所述容腔的径向外侧,所述容腔内的区域形成第一高负压区,所述第二进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容腔的径向内侧,以在确保所述第一出气部排出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持续对所述容腔内的所述第一高负压区进行风补,从而减少所述加压混流的气流拉扯、干扰,使出风稳定且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所述容腔包括位于后方的端面和连接所述端面且位于径向上的周壁,在轴向上所述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的后方,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周壁的径向内侧,以缩短所述负压通道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容腔的引风件,所述引风件包括中心部和边缘部,所述边缘部自所述中心部向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中心部与所述端面相匹配,且所述中心部与所述端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边缘部与所述周壁相匹配,以形成第二高负压区,所述引风件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二出气部相连通,通过所述负压通道导风持续对所述第二高负压区进行风补,从而减少所述加压混流的气流拉扯、干扰,使出风稳定且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进气部和第二出气部,所述第二进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出气部位于所述加压座的径向内侧和所述连接件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气部的径向内和所述第一出气部所在的径向上,所述负压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部和所述第二出气部,以在所述第一出气部所在的径向上导出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加压混流的基础上,实现负压导风和周向补风。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导风面,所述加压座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加压面,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在轴向上的间隔为1-1.5mm,以避免所述旋转座和所述加压座之间形成紊流,避免紊流串扰产生的噪音,进而使所述混流风扇形成的风顺畅地流向所述加压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在所述出风端向后凹设有容纳部,所述混流风扇使用外转子无刷电机,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容纳于所述旋转座内,以实现所述旋转座与所述加压座相互独立隔离;和/或所述加压座在所述出风端的径向截面的半径为28-35mm,在确保足够的风量和风压的情况下,扩大吹风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为配置有手柄的手持式无叶风扇,或配置有夹子的夹持风扇,或配置有用于缠绕的弯曲定型件的百变风扇,或配置有支架的桌面风扇,或配置有伸缩支架的落地风扇。
CN202123143489.2U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Active CN2165187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06263 2021-09-27
CN202122350626 2021-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18756U true CN216518756U (zh) 2022-05-13

Family

ID=80305947

Family Applications (20)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45161.8A Pending CN114087218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手持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9.8A Pending CN114183386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98.8U Active CN216742069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62.XU Active CN216742067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208.8U Active CN216742070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74.2U Active CN216742068U (zh) 2021-09-27 2021-11-30 混流风扇、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4743.7U Active CN216842288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8.3A Pending CN114183385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80532.4U Active CN216742072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56177.5U Active CN217029355U (zh) 2021-09-27 2021-12-06 手持风扇
CN202123115702.9U Active CN217029351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43489.2U Active CN216518756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9414.1A Pending CN114215775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43736.9U Active CN216518757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24225.2U Active CN217029352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0129.3A Pending CN114215773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8220.XA Pending CN114215774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220207524.8U Active CN217029363U (zh) 2021-09-27 2022-01-25 挂脖式风扇
CN202220318943.9U Active CN217502037U (zh) 2021-09-27 2022-02-17 便携式风扇
CN202221164340.4U Active CN217950721U (zh) 2021-09-27 2022-05-16 便携式无叶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45161.8A Pending CN114087218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手持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9.8A Pending CN114183386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98.8U Active CN216742069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62.XU Active CN216742067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208.8U Active CN216742070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74.2U Active CN216742068U (zh) 2021-09-27 2021-11-30 混流风扇、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4743.7U Active CN216842288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8.3A Pending CN114183385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80532.4U Active CN216742072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56177.5U Active CN217029355U (zh) 2021-09-27 2021-12-06 手持风扇
CN202123115702.9U Active CN217029351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19414.1A Pending CN114215775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43736.9U Active CN216518757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24225.2U Active CN217029352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0129.3A Pending CN114215773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8220.XA Pending CN114215774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220207524.8U Active CN217029363U (zh) 2021-09-27 2022-01-25 挂脖式风扇
CN202220318943.9U Active CN217502037U (zh) 2021-09-27 2022-02-17 便携式风扇
CN202221164340.4U Active CN217950721U (zh) 2021-09-27 2022-05-16 便携式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88808A (zh)
CN (20) CN114087218A (zh)
AU (1) AU2022349651A1 (zh)
CA (1) CA3233163A1 (zh)
WO (1) WO20230461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7218A (zh) * 2021-09-27 2022-02-25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手持式无叶风扇
WO2024131243A1 (zh) * 2022-12-21 2024-06-27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风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8576B (en) * 2004-10-07 2007-04-1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Axial-flow heat-dissipating fan for boosting air pressure
JP2009191627A (ja) * 2008-02-12 2009-08-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動ファン装置
JP6585349B2 (ja) * 2015-01-15 2019-10-02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ファン、送風機およびレンジフード
CN205533339U (zh) * 2016-03-09 2016-08-31 慈溪市附海佳青电器厂 一种家用无叶电风扇
CN206582149U (zh) * 2017-03-22 2017-10-24 应万信 一种手持风扇
US10525371B1 (en) * 2017-11-22 2020-01-07 Lorraine Melody Hsu Bladeless bubble fan
JP7091194B2 (ja) * 2018-08-30 2022-06-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N209053814U (zh) * 2018-11-20 2019-07-02 宁波富而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式风扇
CN209623001U (zh) * 2018-12-04 2019-11-12 鑫贺精密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制冷式风扇
CN209892472U (zh) * 2019-01-16 2020-01-03 深圳市火蜂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喷雾风扇
CN109681471B (zh) * 2019-02-14 2023-08-29 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级离心压缩机的间隔组件
CN210220096U (zh) * 2019-05-10 2020-03-31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的便携式无叶送风器
CN210317846U (zh) * 2019-08-23 2020-04-14 深圳市航科精机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风扇
CN211230887U (zh) * 2019-09-09 2020-08-11 深圳市迪比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增香便携式风扇
CN211119841U (zh) * 2019-09-30 2020-07-2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一种多功能雾化风扇
KR102188518B1 (ko) * 2019-11-28 2020-12-08 주식회사 명성 이중 반전 팬 선풍기 구조
CN111322260B (zh) * 2020-04-03 2024-06-28 东莞市嘉木仕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风扇
CN212867982U (zh) * 2020-07-31 2021-04-02 东莞市盛沃高叶轮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管筒式手持风扇
CN214145972U (zh) * 2020-12-21 2021-09-07 东莞市盛沃高叶轮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手持无叶风扇
CN112879337A (zh) * 2021-03-20 2021-06-01 杭州智洁宏远科技有限公司 底座及带底座的手持风扇
CN112983867A (zh) * 2021-04-12 2021-06-18 深圳市星司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美颜镜扇
CN114087218A (zh) * 2021-09-27 2022-02-25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手持式无叶风扇
CN216742071U (zh) * 2021-11-30 2022-06-14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349651A1 (en) 2024-05-02
CN217029363U (zh) 2022-07-22
CN217950721U (zh) 2022-12-02
CN114215774A (zh) 2022-03-22
CN216518757U (zh) 2022-05-13
CN216742070U (zh) 2022-06-14
CN216742067U (zh) 2022-06-14
CN217029355U (zh) 2022-07-22
CN216742069U (zh) 2022-06-14
CN216842288U (zh) 2022-06-28
CN114183385A (zh) 2022-03-15
CN114215773A (zh) 2022-03-22
CN217029351U (zh) 2022-07-22
CN217029352U (zh) 2022-07-22
CA3233163A1 (en) 2023-03-30
KR20240088808A (ko) 2024-06-20
CN217502037U (zh) 2022-09-27
CN114183386A (zh) 2022-03-15
CN114087218A (zh) 2022-02-25
CN216742072U (zh) 2022-06-14
CN114215775A (zh) 2022-03-22
WO2023046145A1 (zh) 2023-03-30
CN216742068U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18756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
US11719250B2 (en) Neck fan
CN21320610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1116729U (zh) 挂脖风扇
CN212690406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3206107U (zh) 挂脖风扇
CN212536129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6742071U (zh)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3206044U (zh) 便携吹风装置
CN213450914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8542648U (zh) 便携式吹风装置
CN213628072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4742198U (zh) 可调节挂脖风扇
CN213684595U (zh) 脖戴风扇
JP2023537542A (ja) 首掛けファン
CN212536194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1852215U (zh) 带化妆镜的多功能风扇
CN217565183U (zh) 吹风机及吹风机的机头
CN21440405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3206024U (zh) 便携风扇
CN110640796A (zh) 风力驱动的毛发和衣物毛球修剪器
CN215058325U (zh) 风扇
WO2023151692A1 (zh) 便携式吹风装置及其风扇组件、挂脖风扇
CN213606856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6407229U (zh) 一种便携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