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16729U - 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16729U
CN211116729U CN202020777595.2U CN202020777595U CN211116729U CN 211116729 U CN211116729 U CN 211116729U CN 202020777595 U CN202020777595 U CN 202020777595U CN 211116729 U CN211116729 U CN 211116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fan
casing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775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广
李伟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169295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1116729(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775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16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16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16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风扇,第一壳体连接于颈戴部的一端,第二壳体连接于颈戴部的另一端;第一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风道,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切风板,第一切风板用于阻断气流从第一风道回流入第一容纳腔内。在风扇转动形成气流时,通过切风板防止气流在出风口与容纳腔之间的结合位置处形成旋流,而切风板可将此处气流切断,使得气流从出风口顺畅排出,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防止噪音产生。

Description

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作为一种常见的降温设备,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传统的风扇作为家用电器,一般分为立式型和壁挂型,立式型是立在地面上使用,壁挂型是挂在墙上使用,上述类型风扇均是在室内使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使用风扇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例如挂脖式风扇。挂脖式风扇的出现解决了手持风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挂脖式风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由于挂脖式风扇小巧便携的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挂脖式风扇通过挂在人体颈部上,设置在支架两端的风扇转动提供流动的空气,并可将流动的空气导通到头颈部周围,从而达到降温效果。传统的挂脖式风扇内部风道大多由外壳包裹形成,风道与风扇形成的气流存在一定的干涉,造成出风量较小,且容易产生噪音。而且挂脖式风扇比较靠近耳部,产生噪音会减小用户的体验感,引起客户投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脖风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挂脖式风扇风量较小,且容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风扇,该第一壳体连接于该颈戴部的一端,该第二壳体连接于该颈戴部的另一端;
该第一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的第一容纳腔,该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连通该第一容纳腔和该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风道,该第一进风口与该第一容纳腔连通,该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切风板,该第一切风板用于阻断气流从该第一风道回流入该第一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该第一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一切风板设于该第一风道与该第一容纳腔的连接处;
该第一切风板固设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或者,该第一切风板固设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上。
进一步地,该第二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的第二容纳腔,该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连通该第二容纳腔和该第二出风口的第二风道,该第二进风口与该第二容纳腔连通,该第二壳体上还设有第二切风板,该第二切风板用于阻断气流从该第二风道回流入该第二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该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二切风板设于该第二风道与该第二容纳腔的连接处;
该第二切风板固设于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上,或者,该第二切风板固设于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上。
进一步地,该第一切风板包括第一挡风部和第一导风部,该第一挡风部由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向该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挡风部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一导风部由该第一容纳腔向该第一挡风部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一挡风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或,该第一切风板包括第一挡风部和第一导风部,该第一挡风部由该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向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挡风部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一导风部由第一容纳腔向该第一挡风部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一挡风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或,该第二切风板包括第二挡风部和第二导风部,该第二挡风部由该第二壳体第一侧壁向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挡风部的第一端与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导风部由该第二容纳腔向该第二挡风部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二挡风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或,该第二切风板包括第二挡风部和第二导风部,该第二挡风部由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向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挡风部的第一端与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导风部由该第二容纳腔向该第二挡风部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二挡风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该第一导风部与该第一容纳腔的侧壁平滑过渡,该第一导风部的曲率与该第一容纳腔侧壁的曲率相同;
或,该第二导风部与该第二容纳腔的侧壁平滑过渡,该第二导风部的曲率与该第二容纳腔侧壁的曲率相同。
进一步地,该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该第一挡风部以及该第一导风部共同形成供导线或电连接接头容置的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导风部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一线孔或第一线槽;该第二壳体的内侧壁、该第二挡风部以及该第二导风部共同形成供导线或电连接接头容置的第二容置部,该第二导风部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二线孔或第二线槽。
进一步地,该风扇的轴心与该第一容纳腔的中心偏心设置,该风扇与该第一容纳腔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朝向该风扇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风扇的轴心与该第二容纳腔的中心偏心设置,该风扇与该第二容纳腔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朝向该风扇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风扇为涡轮风扇。
进一步地,该第一出风口靠近该风扇一端的尺寸大于远离该风扇一端的尺寸,该第一出风口朝向该第一风道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一导风槽,该第一导风槽用于将气流引入该第一出风口内;该第二出风口靠近该风扇一端的尺寸大于远离该风扇一端的尺寸,该第二出风口朝向该第二风道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二导风槽,该第二导风槽用于将气流引入该第二出风口内。
进一步地,该第一壳体上在该第一风道处设有第一导风板,该第一导风板为弧形结构并用于限定该第一风道的形状,使该第一风道朝向该第一容纳腔逐渐变大;该第二壳体上在该第二风道处设有第二导风板,该第二导风板为弧形结构并用于限定该第二风道的形状,使该第二风道朝向该第二容纳腔逐渐变大;
或者,该第一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为弧形结构并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共同限定该第一风道的形状,该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朝向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弯曲;该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为弧形结构并与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共同限定该第二风道的形状,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朝向该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弯曲。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挂脖风扇包括颈戴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风扇,第一壳体连接于颈戴部的一端,第二壳体连接于颈戴部的另一端;第一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风道,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切风板,第一切风板用于阻断气流从第一风道回流入第一容纳腔内。在风扇转动形成气流时,通过切风板防止气流在出风口与容纳腔之间的结合位置处形成旋流,而切风板可将此处气流切断,使得气流从出风口顺畅排出,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防止噪音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挂脖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挂脖风扇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颈戴部10、第一壳体20、第一内壳体20a、第一外壳体20b、第一容纳腔201、第一进风口21、第一内侧进风口211、第一外侧进风口212、第一出风口22、第一出风孔221、第一导风槽222、第一风道23、第一切风板24、第一挡风部241、第一导风部242、第一线槽243、第一导风板25、第二壳体30、第二内壳体30a、第二外壳体30b、第二容纳腔301、第二间隙302、第二进风口31、第二内侧进风口311、第二出风口32、第二出风孔321、第二风道33、第二切风板34、第二挡风部341、第二导风部342、风扇40、电源按键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挂脖风扇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挂脖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挂脖风扇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部1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以及风扇40,第一壳体20连接于颈戴部10的一端,第二壳体30连接于颈戴部10的另一端;
第一壳体20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40的第一容纳腔201,风扇40设置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容纳腔201内,第一壳体2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1、第一出风口22以及连通第一容纳腔201和第一出风口22的第一风道23,第一进风口21与第一容纳腔201连通,第一壳体20上还设有第一切风板24,第一切风板24用于阻断气流从第一风道23回流入第一容纳腔201内;
第二壳体30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40的第二容纳腔301,风扇40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容纳腔301内,第二壳体3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31、第二出风口32以及连通第二容纳腔301和第二出风口32的第二风道33,第二进风口31与第二容纳腔301连通,第二壳体30上还设有第二切风板34,第二切风板34用于阻断气流从第二风道33回流入第二容纳腔301内。其中,风扇40优选为涡轮风扇,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均设有风扇40,风扇40包括电机和扇叶,电机优选为无刷电机。
当风扇40转动并形成气流时,通过切风板(第一切风板24、第二切风板34)防止气流在出风口(第一出风口22、第二出风口32)与容纳腔(第一容纳腔201、第一容纳腔301)之间的结合位置处形成旋流,而切风板可将此处气流切断,防止风道(第一风道23、第二风道33)内的气体流又流回容纳腔内,使得气流从出风口顺畅排出,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防止噪音产生。
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40的数量为一个,也可只在第一壳体20或第二壳体30上设置风扇40,即挂脖风扇实现单侧出风,虽然单侧出风不便于用户体验,但并不排除此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风板24设于第一风道23与第一容纳腔201的连接处,第一出风口22设置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上,第一切风板24固设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上,即第一切风板24固设于第一壳体20靠近第一出风口22的内侧壁上。第二切风板34设于第二风道33与第二容纳腔301的连接处,第二出风口32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上,第二切风板34固设于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上,即第二切风板34固设于第二壳体30靠近第二出风口32的内侧壁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切风板24固设于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上,即第一切风板24也可固设于第一壳体20远离第一出风口22的内侧壁上。第二切风板34固设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上,即第二切风板34也可固设于第二壳体30远离第二出风口32的内侧壁上。其中,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和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为第一壳体20相对的两个侧壁(图2中第一壳体20的左右侧壁)。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和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为第二壳体30相对的两个侧壁(图2中第二壳体30的左右侧壁)。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风板24包括第一挡风部241和第一导风部242,第一挡风部241由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向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导风部242由第一容纳腔201向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即第一挡风部241靠近第一出风口22设置,第一导风部242为弧形结构并靠近第一容纳腔201设置。在第一容纳腔201的出口处第一挡风部241和第一导风部242连接在一起,第一挡风部241和第一导风部242的连接处为弧形结构。第二切风板34包括第二挡风部341和第二导风部342,第二挡风部341由第二壳体30第一侧壁向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一端与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导风部342由第二容纳腔301向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即第二挡风部341靠近第二出风口32设置,第二导风部342为弧形结构并靠近第二容纳腔301设置。在第二容纳腔301的出口处第二挡风部341和第二导风部342连接在一起,第二挡风部341和第二导风部342的连接处为弧形结构。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切风板24包括第一挡风部241和第一导风部242,第一挡风部241由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向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导风部242由第一容纳腔201向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即第一挡风部241远离第一出风口22设置,第一导风部242为弧形结构并靠近第一容纳腔201设置。第二切风板34包括第二挡风部341和第二导风部342,第二挡风部341由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向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一端与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导风部342由第二容纳腔301向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即第二挡风部341远离第二出风口32设置,第二导风部342为弧形结构并靠近第二容纳腔301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242与第一容纳腔201的侧壁平滑过渡,第一导风部242的曲率与第一容纳腔201侧壁的曲率相同。或者,第二导风部342与第二容纳腔301的侧壁平滑过渡,第二导风部342的曲率与第二容纳腔301侧壁的曲率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20的内侧壁、第一挡风部241以及第一导风部242共同形成供导线或电连接接头(图未示)容置的第一容置部,第一导风部242上设有供导线(图未示)穿入容置部的第一线孔或第一线槽243。第二壳体30的内侧壁、第二挡风部341以及第二导风部342共同形成供导线或电连接接头容置的第二容置部,第二导风部342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二线孔或第二线槽。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242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一线槽243,导线的一端穿过第一线槽243与风扇40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一容置部内的电连接接头连接。第二导风部342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二线槽,导线的一端穿过第二线槽与风扇40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二容置部内的电连接接头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201为圆形并设于第一壳体20远离颈戴部10的一端,风扇40的轴心与第一容纳腔201的中心偏心设置,风扇40与第一容纳腔201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图未示),第一间隙朝向风扇40转动方向逐渐变宽,即第一间隙整体呈“C”字形,第一间隙从第一切风板24至第一容纳腔201出口处逐渐变宽,第一间隙靠近过第一切风板24处最窄,参照图2,风扇40为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容纳腔301为圆形并设于第二壳体30远离颈戴部10的一端,风扇40的轴心与第二容纳腔301的中心偏心设置,风扇40与第二容纳腔301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02,第二间隙302朝向风扇40转动方向逐渐变宽,即第二间隙302整体呈“C”字形,第二间隙302从第二切风板34至第二容纳腔301出口处逐渐变宽,第二间隙302靠近第二切风板34处最窄,参照图2,风扇40为逆时针方向转动。风扇40的轴心并不是设置在第一容纳腔201和第二容纳腔301的中心,而是与第一容纳腔201、第二容纳腔301的中心具有一定偏移。风扇40在转动过程中,在间隙(第一间隙、第二间隙302)内形成气流并将气流推向风道内(第一风道23、第二风道33),通过将风扇40偏心设置,使风扇40与容纳腔侧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宽,可使得间隙内的气流随着风扇40的转动方向逐渐加强,提高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出风口22靠近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大于远离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该第二出风口32靠近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大于远离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优选的,第一出风口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221,靠近风扇40一端的第一出风孔221的孔径大于远离风扇40一端的第一出风孔221的孔径。第二出风口3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出风孔321,靠近风扇40一端的第二出风孔321的孔径大于远离风扇40一端的第二出风孔321的孔径。即越靠近风扇40的出风孔的孔径越大,越远离风扇40的出风孔的孔径越小,以提高越远离风扇40的出风孔处的风速。当然,第一出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32也可以为长条形的出风孔,出风孔的宽度朝向风扇40方向越来越宽。
第一出风口22朝向第一风道23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一导风槽222,第一导风槽222用于将气流引入第一出风口22内。第二出风口32朝向第二风道33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二导风槽,第二导风槽用于将气流引入第二出风口32内。月牙形的导风槽凹陷设置于壳体内壁上并与出风孔相连通。优选的,第一出风孔221朝向第一风道23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一导风槽222,第一导风槽222用于将气流引入第一出风孔221内。第二出风孔321朝向第二风道33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二导风槽,第二导风槽用于将气流引入第二出风孔321内。月牙形的导风槽凹陷设置于壳体内壁上并与出风孔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上在第一风道23处设有第一导风板25,第一导风板25为弧形结构并用于限定第一风道23的形状,使第一风道23朝向第一容纳腔201逐渐变大。第二壳体30上在第二风道33处设有第二导风板(图未示),第二导风板为弧形结构并用于限定第二风道33的形状,使第二风道33朝向第二容纳腔301逐渐变大。
本实施例中,挂脖风扇还包括用于给风扇40供电的电池,电池安装于颈戴部10、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三者至少其中之一内,优选地,电池安装于颈戴部10内,然后通过电线将电池与风扇40连接。挂脖风扇设有电源按键50,电源按键50用于控制风扇40的开启、关闭以及风速。挂脖风扇还设有指示灯以及充电接口等,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可拆卸连接,以便于风扇40和导线的安装。第一进风口21包括设于第一内壳体20a上的第一内侧进风口211和设于第一外壳体20b上的第一外侧进风口212,以增加进气量,从而增加出风量。第二壳体30包括第二内壳体30a和第二外壳体30b,第二内壳体30a和第二外壳体30b可拆卸连接,以便于风扇40和导线的安装。第二进风口31包括设于第二内壳体30a上的第二内侧进风口311和设于第二外壳体30b上的第二外侧进风口(图未示),以增加进气量,从而增加出风量。
[实施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挂脖风扇与实施例一(图1和图2)中的挂脖风扇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2设置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上,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为弧形结构并与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共同限定第一风道23的形状,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朝向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弯曲。即第一壳体20远离第一出风口22的侧壁为弧形结构。第二出风口32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上,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为弧形结构并与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共同限定第二风道33的形状,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朝向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弯曲。即第二壳体30远离第二出风口32的侧壁为弧形结构。
相对于实施例一中,本实施例中通过壳体(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共同限定风道(第一风道23、第二风道33)的形状,从而无需设置导风板(第一导风板25、第二导风板),减少用料,节约成本。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颈戴部(1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以及风扇(40),该第一壳体(20)连接于该颈戴部(10)的一端,该第二壳体(30)连接于该颈戴部(10)的另一端;
该第一壳体(20)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40)的第一容纳腔(201),该第一壳体(2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1)、第一出风口(22)以及连通该第一容纳腔(201)和该第一出风口(22)的第一风道(23),该第一进风口(21)与该第一容纳腔(201)连通,该第一壳体(20)上还设有第一切风板(24),该第一切风板(24)用于阻断气流从该第一风道(23)回流入该第一容纳腔(20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22)设置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一切风板(24)设于该第一风道(23)与该第一容纳腔(201)的连接处;
该第一切风板(24)固设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上,或者,该第一切风板(24)固设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30)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40)的第二容纳腔(301),该第二壳体(3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31)、第二出风口(32)以及连通该第二容纳腔(301)和该第二出风口(32)的第二风道(33),该第二进风口(31)与该第二容纳腔(301)连通,该第二壳体(30)上还设有第二切风板(34),该第二切风板(34)用于阻断气流从该第二风道(33)回流入该第二容纳腔(3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出风口(32)设置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二切风板(34)设于该第二风道(33)与该第二容纳腔(301)的连接处;
该第二切风板(34)固设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上,或者,该第二切风板(34)固设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切风板(24)包括第一挡风部(241)和第一导风部(242),该第一挡风部(241)由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向该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一导风部(242)由该第一容纳腔(201)向该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或,该第一切风板(24)包括第一挡风部(241)和第一导风部(242),该第一挡风部(241)由该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向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一导风部(242)由第一容纳腔(201)向该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一挡风部(2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或,该第二切风板(34)包括第二挡风部(341)和第二导风部(342),该第二挡风部(341)由该第二壳体(30)第一侧壁向该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一端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导风部(342)由该第二容纳腔(301)向该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或,该第二切风板(34)包括第二挡风部(341)和第二导风部(342),该第二挡风部(341)由该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向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一端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导风部(342)由该第二容纳腔(301)向该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第二挡风部(34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风部(242)与该第一容纳腔(201)的侧壁平滑过渡,该第一导风部(242)的曲率与该第一容纳腔(201)侧壁的曲率相同;
或,该第二导风部(342)与该第二容纳腔(301)的侧壁平滑过渡,该第二导风部(342)的曲率与该第二容纳腔(301)侧壁的曲率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20)的内侧壁、该第一挡风部(241)以及该第一导风部(242)共同形成供导线或电连接接头容置的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导风部(242)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一线孔或第一线槽(243);该第二壳体(30)的内侧壁、该第二挡风部(341)以及该第二导风部(342)共同形成供导线或电连接接头容置的第二容置部,该第二导风部(342)上设有供导线穿入容置部的第二线孔或第二线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风扇(40)的轴心与该第一容纳腔(201)的中心偏心设置,该风扇(40)与该第一容纳腔(201)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朝向该风扇(40)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风扇(40)的轴心与该第二容纳腔(301)的中心偏心设置,该风扇(40)与该第二容纳腔(301)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02),该第二间隙(302)朝向该风扇(40)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风扇(40)为涡轮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22)靠近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大于远离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该第一出风口(22)朝向该第一风道(23)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一导风槽(222),该第一导风槽(222)用于将气流引入该第一出风口(22)内;该第二出风口(32)靠近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大于远离该风扇(40)一端的尺寸,该第二出风口(32)朝向该第二风道(33)的一端设有月牙形的第二导风槽,该第二导风槽用于将气流引入该第二出风口(3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20)上在该第一风道(23)处设有第一导风板(25),该第一导风板(25)为弧形结构并用于限定该第一风道(23)的形状,使该第一风道(23)朝向该第一容纳腔(201)逐渐变大;该第二壳体(30)上在该第二风道(33)处设有第二导风板(35),该第二导风板(35)为弧形结构并用于限定该第二风道(33)的形状,使该第二风道(33)朝向该第二容纳腔(301)逐渐变大;
或者,该第一出风口(22)设置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为弧形结构并与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共同限定该第一风道(23)的形状,该第一壳体(20)的第二侧壁朝向该第一壳体(20)的第一侧壁弯曲;该第二出风口(32)设置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上,该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为弧形结构并与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共同限定该第二风道(33)的形状,该第二壳体(30)的第二侧壁朝向该第二壳体(30)的第一侧壁弯曲。
CN202020777595.2U 2020-05-12 2020-05-12 挂脖风扇 Active CN211116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77595.2U CN211116729U (zh) 2020-05-12 2020-05-12 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77595.2U CN211116729U (zh) 2020-05-12 2020-05-12 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16729U true CN211116729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92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77595.2U Active CN211116729U (zh) 2020-05-12 2020-05-12 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16729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87241B1 (en) 2020-05-13 2021-11-30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 Ltd.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WO2022073279A1 (zh) * 2020-09-30 2022-04-14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式风扇
WO2022252825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风扇
US11624370B2 (en) 2019-10-09 2023-04-11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 Ltd.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JP7449369B2 (ja) 2020-09-30 2024-03-13 深▲せん▼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首掛けファン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24370B2 (en) 2019-10-09 2023-04-11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 Ltd.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661947B2 (en) 2019-10-25 2023-05-30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19250B2 (en) 2019-10-25 2023-08-08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54080B2 (en) 2019-10-25 2023-09-12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95957B2 (en) 2019-10-25 2023-10-24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187241B1 (en) 2020-05-13 2021-11-30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 Ltd.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WO2022073279A1 (zh) * 2020-09-30 2022-04-14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式风扇
JP7449369B2 (ja) 2020-09-30 2024-03-13 深▲せん▼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首掛けファン
WO2022252825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风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16729U (zh) 挂脖风扇
CN215719690U (zh) 挂脖式风扇
CN111441970B (zh) 手持无叶风扇
CN211692914U (zh) 挂脖风扇
CN213206107U (zh) 挂脖风扇
CN212536129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3206044U (zh) 便携吹风装置
CN213928809U (zh) 挂脖风扇
CN218542648U (zh) 便携式吹风装置
CN213450914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6518756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3206024U (zh) 便携风扇
CN213684595U (zh) 脖戴风扇
CN215672912U (zh) 一种手持无叶风扇
CN209800328U (zh) 风扇
CN211550056U (zh) 无叶风扇
CN218717588U (zh) 挂脖风扇
CN212536194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8971467U (zh) 挂脖风扇
CN212690407U (zh) 便携风扇
CN213655192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9492617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5409313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6814340U (zh) 具有降噪功能的取暖器
CN218151528U (zh) 一种头戴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5W127928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Declare partial invalidity of the claims of utility model number 202020777595.2, and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validity of the patent on the basis of claims 1-10 submitted by the patentee on October 27, 2022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21223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5921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Hanging neck fan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

Patentee: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