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6107U - 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06107U
CN213206107U CN202021883219.8U CN202021883219U CN213206107U CN 213206107 U CN213206107 U CN 213206107U CN 202021883219 U CN202021883219 U CN 202021883219U CN 213206107 U CN213206107 U CN 213206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bracket
impell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832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广
李伟平
李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832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06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06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06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脖风扇,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两端的风机,所述支架形成有对应所述风机的流道以及连通所述流道与外界的出风口,所述流道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风机包括电机以及由所述电机驱动的叶轮,所述叶轮包括内壳、环绕所述内壳并与所述内壳间隔设置的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若干叶片,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为所述叶轮的气流入口、另一端为所述叶轮的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流道相连通,所述支架对应所述气流入口设有进风口,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在其风机的叶片的内外设置内壳与外壳,导引气流在风机内沿着内壳与外壳之间的风道流动,使风机的出风集中地朝向支架的出风口位置流动,提升出风风量。

Description

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舒适性与便利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如手持风扇、挂脖风扇等,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凉风。相对于手持风扇需要用手握持,挂脖风扇架设于脖颈上,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特别是在运动、户外活动等场合,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然而,受限于挂脖风扇的整体尺寸,现有挂脖风扇的出风风量偏小,作用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出风风量的挂脖风扇。
一种挂脖风扇,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两端的风机,所述支架形成有对应所述风机的流道以及连通所述流道与外界的出风口,所述流道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风机包括电机以及由所述电机驱动的叶轮,所述叶轮包括内壳、环绕所述内壳并与所述内壳间隔设置的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若干叶片,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为所述叶轮的气流入口、另一端为所述叶轮的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流道相连通,所述支架对应所述气流入口设有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均呈喇叭状且开口较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流道,所述叶片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朝向所述气流入口的一端封闭、朝向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开口;所述外壳两端开口、截面呈“八”字形;在轴向上,所述内壳的开口端相对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向外伸出一定长度;在径向上,所述内壳的开口端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的封闭端的外表面呈弧面状,或所述内壳的封闭端为朝向其开口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叶轮靠近所述流道的一端,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壳体及组装连接于所述壳体端部的风机壳,所述流道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壳包括电机安装部和叶轮安装部,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部内,所述叶轮安装与所述叶轮安装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在所述支架内隔离出所述流道,所述流道的横截面呈梭形,梭形的尖端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架两端的端面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支架的上侧和/或下侧和/或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中部设置有调温组件,所述调温组件包括导热片以及与所述导热片相贴设的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导热片位于所述支架的内侧、佩戴时与用户的脖颈相接触;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制冷片相贴设的散热块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块吹风的散热风扇,所述支架中部的外侧形成有入风口与散热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内设置有电池,所述调温组件形成有连接柱,所述支架形成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连接孔相插接时将所述调温组件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的风机的叶片的内外设置内壳与外壳,导引气流在风机内沿着内壳与外壳之间的风道流动,使风机的出风集中地朝向支架的出风口位置流动,提升出风风量,且进风口位于支架两端的端面上,从而使得用户佩戴时,进风口是朝下,有效避免用户头发卷入风机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挂脖风扇的其中一风机移开后的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挂脖风扇的部分爆炸图。
图4为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挂脖风扇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挂脖风扇中的调温组件的爆炸图。
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穿戴于人体脖颈上的挂脖风扇,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挂脖风扇包括支架10以及连接于支架10两端的风机20。
支架10整体呈C形,与人体颈部的弧度相适配。本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壳体12以及连接于两个壳体12之间的连接件14。两个壳体12结构相同,整体呈筒状,分别由连接件14的两端向外弯曲延伸。每一壳体12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6与第二端18,其中第二端18朝向连接件14并与之相连,第一端16背离连接件14,与其中一风机20相连。当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佩戴至人体脖颈上时,连接件14支撑于人体后颈处;两个壳体12分别延伸至脖颈的左、右两侧,风机20的出风吹向左、右面部。较佳地,连接件14为柔性连接件14,可以增加佩戴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每一壳体12的第二端18的端面上突出形成有插接块180。对应地,连接件14的两端分别形成一插接孔140,与壳体12的插接块180相插接,将连接件14与壳体12连接为一体。应当理解地,也可以在壳体12上形成插接孔、对应地在连接件14上形成插接块,两者同样插接相连;或者,壳体12与连接件14也可以有其它连接方式,如通过卡扣、销钉等固定相连,或者通过枢轴等活动相连;又或者,壳体12与连接件14也可以是一体结构等,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另外,两个壳体12也可以直接相连而省略连接件14;或者,两个壳体12也可以是一体连接的不可拆结构,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
本实施例中,风机20为斜流风机,出风风量大。风机20的进风侧朝向外界、出风侧朝向壳体12的内部。对应地,壳体12内形成有与风机20的出风侧相连通的流道120,流道120沿壳体12的长度方向由其第一端16向第二端18延伸。壳体12的上、下两侧在对应流道120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出风口122,出风口122基本在长度方向上覆盖了整个壳体12,因此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的出风覆盖范围更广,其中壳体12上侧的出风口122吹出的气流不仅可以吹向面部,部分出风还能吹向后颈;壳体12下侧的出风口122吹出的气流可以吹向臂膀以及后背,纳凉效果好、用户体验佳。
应当理解地,出风口122可以仅形成于壳体12的上侧或者下侧;或者,出风口122也可以形成于壳体12的内侧,此时出风吹向人体的脖颈;或者,出风口122也可以同时形成于壳体12的上侧、和/或下侧、和/或内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壳体12的上侧、下侧、内侧、外侧是以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佩戴至脖颈上的状态来定义,即挂脖风扇佩戴至脖颈时,其壳体12/支架10朝向脖颈的一侧为壳体12/支架10的内侧、背向脖颈的一侧为壳体12/支架10的外侧、朝向头部的一侧为壳体12/支架10的上侧、背向头部的一侧为壳体12/支架10的下侧。
壳体12内设置有挡风板19,挡风板19沿壳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将壳体12的内部空间隔离出相对独立的流道120与非流道126,流道120相对于壳体12的整个内部空间在尺寸上更小,如此气流沿流道120流动时可以有更高的流速。较佳地,如图2所示,挡风板19所隔离出的流道120的截面大致呈中间宽、上下两端窄的梭形,梭形的尖端,也就是上下两端对应出风口122的位置。也就是说,流道120的截面由其中央朝向出风口122逐渐减小,如此气流在流道120内向出风口122流动的过程形成挤风效果,使气流在出风口122处具有更高的流速与风压,从而出风风量更大,纳凉效果更好。
请同时参阅图3至图5,风机20包括电机24以及由电机24驱动的叶轮26。图示实施中,支架10还包括安装电机24与叶轮26的风机壳22。风机壳22整体呈筒状,其一端与壳体12的第一端16相组装连接,作为风机20的出风侧;另一端远离壳体12,作为风机20的进风侧。图示实施例中,风机壳22朝向壳体12突出形成有若干凸柱220,对应地壳体12的第一端16的端面上形成有若干固定孔160。装配时,凸柱220插接于对应的固定孔160内,将风机20连接至壳体12的第一端16。应当理解地,也可以在风机壳22上形成固定孔、对应地在壳体12的第一端16形成凸柱,两者同样插接相连。当然,风机壳22与壳体12也可以有其它连接方式,如卡扣、螺合等。另外,在方便风机20装配的前提下,风机壳22与壳体1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
风机壳22包括电机安装部224与叶轮安装部226,分别用于安装电机24与叶轮26。其中,电机24相对地靠近壳体12、叶轮26则相对地远离壳体12。叶轮安装部226的外侧端即其末端的端面设有挂脖风扇的进风口124,正对叶轮24设置。图示实施例中,电机24通过螺钉等固定于电机安装部224内,电机24的中央向外伸出一输出轴240,与叶轮26相插接。叶轮26在电机24的驱动下转动形成负压,外部空气由进风口124流入叶轮26,经叶轮26加速加压后形成高速气流,气流经过电机24之后流向壳体12的流道120,最终由出风口122向外吹出;通过将壳体12、风机壳22设计为圆筒状且组装连接,方便制造时将风机20安装至支架10,且圆筒状的壳体12不易漏风,使得出风风力更大。
叶轮26包括内壳260、环绕内壳260的外壳262、以及形成于内壳260与外壳262之间的若干叶片264,较佳地,叶片264与内壳260、外壳262一体连接,叶片264沿叶轮26的轴向方向倾斜延伸。外壳262、内壳260均呈喇叭状,即一端大一端小,截面沿叶轮26的轴向由进风侧朝向出风侧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外壳262两端开口,沿叶轮26轴向方向的截面大致呈“八”字形;内壳260朝向进风侧的一端封闭、朝向出风侧的一端开口。内壳260的封闭端的中央沿轴向朝向电机24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轴座266,轴座266内形成有轴孔267,与电机24的输出轴240相插接,从而电机24可以带动叶轮26转动形成气流。
内壳260的外壁面与外壳26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环形的风道261,风道261的一端作为叶轮26的气流入口268、另一端作为气流出口269。具体地,内壳260的封闭端与外壳262较小的开口端朝向风机20的进风侧,两者在径向上相间隔而形成气流入口268;内壳260的开口端与外壳262较大的开口端朝向风机20的出风侧,其中内壳260的开口端在轴向上相对于外壳262较大的开口端朝向出风侧伸出一定长度,两者在轴向上相间隔而形成气流出口269。气流出口269为环形,面向叶轮安装部226的内壁面。优选地,内壳260的封闭端的外表面呈弧面状,或内壳260的封闭端为朝向其开口端逐渐增大(即内壳的封闭端呈锥形),从而使得外部气流从气流入口268进入风道261时,内壳260的封闭端能更好的导引气流进入风道261,使得进风更顺畅,有利于减小进风噪音。
较佳地,外壳262较大的开口端的外径略微小于叶轮安装部226对应其位置处的内径,内壳260的开口端的外径则小于叶轮安装部226对应其位置处的内径。也就是说,外壳262较大的开口端与叶轮安装部226之间为窄小的缝隙,内壳260的开口端与叶轮安装部226之间则间隔有一定的宽度,如此使得叶轮26可以在叶轮安装部226内自由的转动的同时,保证由气流出口269流出的气流朝向风机20的出风侧流动,不会由外壳262与叶轮安装部226之间的缝隙朝向进风侧回流。较佳地,叶轮安装部226对应外壳262的部分呈喇叭状,与外壳262的外形相适配。内壳260的开口端的外径小于外壳262朝向气流出口269的一端的内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内壳260的开口端的外径等于外壳262朝向气流出口269的一端的内径。
较佳地,电机24与电机安装部224在径向上相间隔,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气流通道25,气流通道25与气流出口269相连通,从而叶轮22转动所产生的气流可以由气流通道25流向壳体12的流道120。气流流经气流通道25的过程中,可以带走电机24的热量,保证电机24的稳定运行。本实施例中,电机安装部224的内径与外壳262较大的开口端的内径相当、电机24的外径与内壳260的开口端的外径相当,叶轮26的气流出口269正对气流通道25设置。
沿气流流向,叶轮26的内壳260、外壳262均呈渐扩状,气流由气流入口268进入风道261后,沿轴向朝向出风侧流动的同时朝向叶轮26的边缘扩散,最终由气流出口269流出并经过环形的气流通道25流向壳体12的流道120,进入壳体12的气流相对地集中于壳体12的内壁面,也就是靠近出风口122,如此最终由出风口122向外吹出时动能损失小、风速更高,出风风量更大。而叶轮26形成内、外壳260、262夹持叶片264,气流在进入风机20后在内、外壳260、262之间流动,不会在风机壳22内任意扩散,因此风机20的进风与出风会更为集中,风量更大。
如图3所示,壳体12内设置有电池30,电池30作为整个挂脖风扇的电源,与风机20电性连接。较佳地,每一壳体12的非流道126内设置一电池30;对应地,每一壳体12上设置一开关32,用于控制该壳体12所对应的风机20与电池30的通断,也就是控制风机20的启停。图示实施例中,每一风机20单独供电且单独控制。应当理解地,可以仅在其中一个壳体12或者连接件14上设置单个开关32,同时控制两个风机20;或者,可以仅在其中一个壳体12或者连接件14内设置单个电池30,同时对两个风机20供电,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
请同时参阅图6与图7,支架10的连接件14上可拆卸地连接有调温组件40,调温组件40包括导热片42及与导热片42相贴设的制冷片44。其中,导热片42设置于连接件14的内侧,直接与脖颈相接触进行热传导。制冷片44优选地为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制冷或者制热,调节导热片42的温度,保证脖颈位置的舒适。较佳地,调温组件40还包括与制冷片44相贴设的散热块46以及对散热块46吹风的散热风机48。其中,导热片42与散热块46设置于制冷片44的相对两侧,两者可由导热性能优良的材料,如铜、铝或者其合金等制成。连接件14的外侧对应散热风机48形成有入风口142与散热孔144,外部空气由入风口142进入连接件14内,带走导热片42的热量并由散热孔144向外排出。
本实施例中,导热片42上形成有连接柱43,连接件14形成有对应的连接孔146与连接柱43相插接,将调温组件40可拆卸地与支架10连接。较佳地,连接柱43为导电柱,在与支架10插接相连的同时将调温组件40与电池30电性连接。应当理解地,连接柱43也可以是不导电的,调温组件40与电池30可以通过导线等电性连接。另外,调温组件40与连接件14也可由其它连接方式,如卡扣等,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
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在支架10的两端设置风机20,风机20为斜流风机,风机20的叶轮26将气流向边缘散开,从而气流进入壳体12的流道120时相对地集中于壳体12的内壁面位置,即靠近出风口122的位置,减小气流的能量损失,提升出风风量。另外,壳体12内设置挡风板19使流道120的截面呈梭形,且梭形的尖端朝向出风口122,如此形成挤风效果,使得出风口122的出风风量更大,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在不加大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升出风风量,保证纳凉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在支架10的中央,即连接件14的位置处设置调温组件40,用于调节脖颈位置处的温度,保证佩戴的舒适性,用户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挂脖风扇,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两端的风机,所述支架形成有对应所述风机的流道以及连通所述流道与外界的出风口,所述流道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电机以及由所述电机驱动的叶轮,所述叶轮包括内壳、环绕所述内壳并与所述内壳间隔设置的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若干叶片,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为所述叶轮的气流入口、另一端为所述叶轮的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流道相连通,所述支架对应所述气流入口设有进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均呈喇叭状且开口较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流道,所述叶片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朝向所述气流入口的一端封闭、朝向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开口;所述外壳两端开口、截面呈“八”字形;在轴向上,所述内壳的开口端相对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向外伸出一定长度;在径向上,所述内壳的开口端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的内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封闭端的外表面呈弧面状,或所述内壳的封闭端为朝向其开口端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叶轮靠近所述流道的一端,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流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壳体及组装连接于所述壳体端部的风机壳,所述流道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壳包括电机安装部和叶轮安装部,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部内,所述叶轮安装与所述叶轮安装部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在所述支架内隔离出所述流道,所述流道的横截面呈梭形,梭形的尖端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架两端的端面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支架的上侧和/或下侧和/或内侧。
9.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中部设置有调温组件,所述调温组件包括导热片以及与所述导热片相贴设的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导热片位于所述支架的内侧、佩戴时与用户的脖颈相接触;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制冷片相贴设的散热块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块吹风的散热风扇,所述支架中部的外侧形成有入风口与散热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内设置有电池,所述调温组件形成有连接柱,所述支架形成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连接孔相插接时将所述调温组件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CN202021883219.8U 2020-08-31 2020-08-31 挂脖风扇 Active CN213206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3219.8U CN213206107U (zh) 2020-08-31 2020-08-31 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3219.8U CN213206107U (zh) 2020-08-31 2020-08-31 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06107U true CN213206107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43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83219.8U Active CN213206107U (zh) 2020-08-31 2020-08-31 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0610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52825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风扇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3151692A1 (zh) * 2022-02-14 2023-08-17 谢京司 便携式吹风装置及其风扇组件、挂脖风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661947B2 (en) 2019-10-25 2023-05-30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19250B2 (en) 2019-10-25 2023-08-08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54080B2 (en) 2019-10-25 2023-09-12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95957B2 (en) 2019-10-25 2023-10-24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2252825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风扇
US20240102488A1 (en) * 2021-06-04 2024-03-28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Ltd Neck fan
WO2023151692A1 (zh) * 2022-02-14 2023-08-17 谢京司 便携式吹风装置及其风扇组件、挂脖风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06107U (zh) 挂脖风扇
US11187241B1 (en)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1920602B2 (en) Neck fan
US20210355959A1 (en)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CN211116729U (zh) 挂脖风扇
WO2021143888A1 (zh) 挂脖风扇
CN212536132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2690406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111441970B (zh) 手持无叶风扇
CN213928809U (zh) 挂脖风扇
CN213655197U (zh) 便携风扇
WO2022032720A1 (zh) 挂脖式风扇
CN218439858U (zh) 挂脖风扇
WO2023046145A1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3684595U (zh) 脖戴风扇
CN213928829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4742181U (zh) 挂脖风扇
CN216111353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20248400U (zh) 一种手持风扇
CN213628072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8624700U (zh) 一种360°出风的颈挂式风扇
CN217152341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6868640U (zh) 一种环形风道浴霸
CN217107518U (zh) 一种基于四电机的挂脖风扇
CN213392851U (zh) 挂脖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5W131724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Declaration of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Utility Model Patent No. 202021883219.8, Declaration of Invalidity of Claims 1, 2, 7, 8 and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cited in Claims 5, 6, 9, and 10, and Maintenance of the validity of this pat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cited in Claims 3, 4 and Claims 5, 6, 9, and 10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30918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563790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Hanging neck fan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4

Patentee: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