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9690U - 挂脖式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式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9690U
CN215719690U CN202122148929.7U CN202122148929U CN215719690U CN 215719690 U CN215719690 U CN 215719690U CN 202122148929 U CN202122148929 U CN 202122148929U CN 215719690 U CN215719690 U CN 215719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air outlet
neck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4892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享福
郑观正
谢佳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4892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9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9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9690U/zh
Priority to DE212022000171.0U priority patent/DE212022000171U1/de
Priority to GBGB2318502.8A priority patent/GB202318502D0/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120 priority patent/WO2022252825A1/zh
Priority to US18/527,744 priority patent/US2024010248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式风扇,其包括挂脖件和三组风扇组件。所述挂脖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于人体颈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具有收纳腔、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及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收纳腔内分别对应设置一组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吹出。

Description

挂脖式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脖式风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使用风扇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例如挂脖式风扇。挂脖式风扇的出现解决了手持风扇活动局限性的问题,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挂脖式风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要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
在现有的挂脖式风扇中,通常风扇组件位于挂脖式风扇的两个自由端,朝向人体头部的一侧或正对人体颈部吹风,风从自由端传输到各个出风口逐渐减弱,靠近两个自由端的出风口风力较大,远离两个自由端的出风口的风力较小,因此,人体颈部的后脖颈处的出风口几乎没有出风,出风不均,导致降温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风舒适、降温效果及使用体验较佳的挂脖式风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式风扇,其包括挂脖件和三组风扇组件。所述挂脖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于人体颈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具有收纳腔、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及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收纳腔内分别对应设置一组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吹出。
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中,通过设置弧形的所述挂脖件可以使所述挂脖式风扇挂于人体颈部处,对准人体颈部及面部吹风,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同时,设置三组所述风扇组件,可以增大出风量,使出风范围覆盖更广,进一步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特别是可增加后颈处的出风量,使得后颈处和颈部两侧的出风量差异较小,从而提高出风的均匀性;三组所述风扇组件容纳于所述收纳腔内,可以防止头发等异物卷入所述风扇组件内部,保障了所述挂脖式风扇工作时的安全,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出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出风口和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且与所述风扇组件位置对应的无风区,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可以理解,所述无风区未设计可以出风的出风口,且所述无风区对应所述风扇组件,使得风扇组件的出风可以分布在两侧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不仅风效提高,也可以使得出风更加柔和舒适。此外,无风区的设计还可以避免出风直吹人体导致的不舒适感,通过无风区将两侧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开,也可以使得出风分散在两侧,避免各处朝向面部的出风风量均较高且吹风时长较高可能导致用户面部不适的情况发生,提高所述挂脖式风扇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纳腔从所述第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三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且所述收纳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子腔、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子腔和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三子腔,所述第一子腔、所述第二子腔和所述第三子腔相互连通,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三子腔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分别设置对应的所述收纳腔,可以减小三组所述风扇组件之间的出风影响,减小出风损耗,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均包括位于靠近人体颈部的内侧板、与所述内侧板相对设置的外侧板、连接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且位于邻近人体头部的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板;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内侧板和/或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外侧板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和/或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内侧板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内侧板上,所述无风区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通过将所述进风口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内侧板和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外侧板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扇组件可以从两侧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互不影响,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同时,还可以使所述进风口的进风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互不影响,且实现进出风的循环,提高了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且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邻近人体面部及所述第一部分一侧的第一隔板部、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外围且与所述第一隔板部相对设置的第二隔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中的第一导风部、位于所述第二子腔的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将所述第一子腔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及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导风部将所述第二子腔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及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风道。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隔板部、所述第二隔板部、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可以将所述第一子腔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及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将所述第二子腔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及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分别将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风扇还包括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中的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或位于所述第二子腔中的所述第二导风部与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或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中的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同时,位于所述第二子腔中的所述第二导风部与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电控组件所在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是由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或者所述电控组件所在的第二收纳空间是由所述第二导风部与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保证了所述电控组件所在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较好的密闭性,防止外部的水汽、灰尘等通过进风口进入影响所述电控组件,提高了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安全性。另外,通过设置所述电控组件,可以便于用户对所述挂脖式风扇进行操作,所述电池还可以在外接电源连接不便时为所述挂脖式风扇供电,使所述挂脖式风扇使用更加方便,且便于携带使用,使所述挂脖式风扇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风扇包括第一辅助导风板和第二辅助导风板,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划分为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一子风道和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辅助导风板用于将所述第二风道划分为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三子风道和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四子风道。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将所述第一风道划分为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设置所述第二辅助导风板将所述第二风道划分为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四子风道,可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更加均匀,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和第二辅助导风板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末端部分,垂直或近似于垂直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和第二辅助导风板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末端部分,垂直或近似于垂直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使得风经由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和第二辅助导风板的导向作用,近似地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在的面进行吹出,确保直吹的吹风效果,避免现有技术斜风吹出相互串扰的现象,可以确保吹风风力。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侧的第三隔板部、连接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延伸部、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远离所述第三隔板部一侧且连接所述无风区的第三导风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三隔板部沿弧形方向延伸,所述风扇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隔板部偏心设置,所述风扇组件将所述进风口的风经由所述第三隔板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三导风部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将所述进风口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延伸部引导至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设置所述第三隔板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三导风部,可以使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更加均匀,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包括风扇轴和绕所述风扇轴环设的多个涡轮叶片;多个所述涡轮叶片包括沿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对应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内侧板,所述第二端面对应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外侧板;所述风扇轴沿所述内侧板至所述外侧板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涡轮叶片包括沿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涡轮风机的直径在35毫米至4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沿所述风扇轴方向的厚度在10毫米到2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一端面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内侧板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外侧板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通过将所述风扇组件设置为所述涡轮风机,可以有效降低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工作噪声,同时提高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通过将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内侧板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外侧板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的直径在35毫米至4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沿所述风扇轴方向的厚度在10毫米到25毫米的范围内,三个参数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风扇还包括用于支撑人体颈部的支撑件,所述第三壳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安装部,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壳体的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凹陷区域,所述进风口的至少部分或者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域。通过设置所述用于支撑人体颈部的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凹陷区域,所述进风口的至少部分或者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域,可以将所述挂脖式风扇支撑在人体颈部的同时,使所述挂脖式风扇与人体颈部存在间隙,使所述挂脖式风扇的进出风更加顺畅,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挂脖式风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的第一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一种变更实施例的第一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第三部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风扇1,其包括挂脖件10。所述挂脖式风扇1可佩戴在人体颈部处,使用户可以释放双手,方便用户在进行吹风降温的同时,双手还可以进行其他操作,且可以随身使用,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为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在佩戴时更贴合人体颈部,所述挂脖件10可以是弧形。
请参阅图3-图4,图3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挂脖式风扇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风扇1还包括至少三组收纳于所述挂脖件10中的风扇组件20。所述挂脖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对设置于人体颈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壳体13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均具有收纳腔14、与所述收纳腔14连通的进风口15及与所述收纳腔14连通的出风口16;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的三个所述收纳腔14内分别对应设置一组所述风扇组件20,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5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6吹出。可以理解,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连接形成弧形,可以更加贴合人体颈部的弧度,便于佩戴,且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对设置于人体颈部的相对两侧,可以使配重更加均衡,佩戴更加稳定,不易从人体颈部上掉落,同时,所述第三壳体13的所述收纳腔14内对应设置一组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对着人体颈部的后脖颈处出风,可增加后颈处的出风量,配合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内的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环绕人体颈部均匀出风,达到出风均匀,使人体颈部处快速降温,使用户使用时舒适度更佳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中,通过设置弧形的所述挂脖件10可以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挂于人体颈部处,对准人体颈部及面部吹风,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同时,设置三组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增大出风量,使出风范围覆盖更广,进一步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且三组所述风扇组件20容纳于所述收纳腔14内,可以防止头发等异物卷入所述风扇组件20内部,保障了所述挂脖式风扇1工作时的安全,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
请参阅图1-图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和第三部分113,所述第三部分113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11和所述第二部分112且位于两者之间,所述收纳腔14从所述第一部分111经过所述第三部分113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112,且所述收纳腔14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第一子腔141、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第二子腔142和位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第三子腔143,所述第一子腔141、所述第二子腔142和所述第三子腔143相互连通,所述风扇组件20位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第三子腔143中,且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5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6吹出。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所述挂脖式风扇1中,分别位于人体颈部两侧的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采用对称设计,且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均包括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和第三部分113,并且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第三部分113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所述第三部分113内分别设有一个所述风扇组件20,在所述挂脖式风扇1工作时,位于人体颈部两侧的所述风扇组件20分别将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进风口15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出风口16吹出,所述第二壳体12的所述进风口15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二壳体12的所述出风口16吹出,同时,位于人体颈部后侧的所述第三壳体13的所述第三部分113内设有一个所述风扇组件20,将所述第三壳体13的所述进风口15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三壳体13的所述出风口16吹出。通过在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分别设置对应的所述收纳腔14,且所述风扇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的所述收纳腔14的所述第三子腔143中,可以使三组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相互隔离,减小三组所述风扇组件20之间的出风影响,减小出风损耗,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出风口16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1且与所述第一子腔141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61和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12且与所述第二子腔142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62;所述第三部分11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之间且与所述风扇组件20位置对应的无风区N。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无风区N未设计出风口,而是仅设计不出风的盲孔N1,且所述无风区N对应所述风扇组件20,使得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可以分布在两侧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不仅风效提高,也可以使得出风更加柔和舒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无风区N也可以设计为无孔区域;或者无风区N也可以具有开孔,但通过挡板将所述开孔遮蔽避免出风而形成无风区(未图示)。通过所述无风区N将两侧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间隔开,也可以使得出风分散在两侧,避免出风口集中一处使出风风量均较高且吹风时长较久可能导致用户不适的情况发生,提高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使用安全性。
请参阅图3、图4,所述第一部分111、所述第二部分112和所述第三部分113均包括位于靠近人体颈部的内侧板111a、与所述内侧板111a相对设置的外侧板111b、连接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外侧板111b且位于邻近人体头部的第一连接板111c、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板111d;所述进风口15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所述无风区N位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的所述无风区N可以对应人的耳朵、脖颈的中间位置设置,避免风直吹耳朵时所形成的“呼呼”噪音和直吹颈部引起颈椎不适,也避免影响用户的正常听力,改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为使所述风扇组件20能朝向人体头部所在方向吹风,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故可以将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还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111的内侧板111a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还可以设置在第二部分112的所述内侧板111a上。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使出风量更大,出风范围更广,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还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二连接板111d和所述内侧板111a任意一个或者两个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还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二连接板111d和所述内侧板111a任意一个或者两个上。通过将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20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之间,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将所述进风口15的风从两侧吹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出风互不影响,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同时,将所述进风口15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上,还可以使所述进风口15的进风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出风互不影响,且实现进出风的循环,提高了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1-图4,所述进风口1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上;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包括朝向远离人体颈部一侧凸起的第一凸起部111f,所述第一凸起部111f环设排列多个所述进风口151;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包括朝向远离人体颈部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111g,多个所述进风口152环设排列于所述第二凸起部111g外围。可以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5也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内侧板111a、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外侧板111b、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内侧板111a、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外侧板111b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上,以此,可以使所述进风口15与所述风扇组件20相对对应,可以避免仅在所述内侧板111a或所述外侧板111b设置进风口15时所造成的闷风效应,确保所述进风口15、所述出风口16以及所述进风口15和所述出风口16之间的风道内的风的全流动,使得风的流动更加顺畅,降低风噪。通过设置所述进风口15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上,可以增加所述风扇组件20的进风量,提高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5,图5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壳体11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风损更小,出风率更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腔141且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20邻近人体面部及所述第一部分111一侧的第一隔板部114、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20外围且与所述第一隔板部114相对设置的第二隔板部115、连接所述第一隔板部114且位于所述第一子腔141中的第一导风部116、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42的第二导风部117,所述第一导风部116将所述第一子腔141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141a及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连通的第一风道141b,所述第二导风部117将所述第二子腔142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142a及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连通的第二风道142b。可以理解,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分别从所述风扇组件20的两侧由所述第一隔板部114、所述第二隔板部115引导吹向所述第一导风部116、所述第二导风部117,最后由所述第一导风部116、所述第二导风部117引导吹入所述第一风道141b、所述第二风道142b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吹出,如图5所示箭头方向。通过设置第一隔板部114和所述第一导风部116,可以将所述第一子腔141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141a及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连通的第一风道141b,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隔板部115和所述第二导风部117,可以将所述第二子腔142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142a及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连通的第一风道142b,所述第一风道141b、所述第二风道142b分别将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一种变更实施例的第一壳体11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风损更小,出风率更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子腔143且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20邻近人体面部及所述第一部分111一侧的第一隔板部114、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20外围且与所述第一隔板部114相对设置的第二隔板部115、位于所述第一子腔141中的第一导风部116、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42且与所述第二隔板部115连接的第二导风部117,所述第一导风部116将所述第一子腔141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141a及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连通的第一风道141b,所述第二导风部117将所述第二子腔142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142a及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连通的第二风道142b。可以理解,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分别从所述风扇组件20的两侧由所述第一隔板部114、所述第二隔板部115引导吹向所述第一导风部116、所述第二导风部117,最后由所述第一导风部116、所述第二导风部117引导吹入所述第一风道141b、所述第二风道142b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吹出,如图6所示箭头方向。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隔板部114和所述第一导风部116,可以将所述第一子腔141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141a及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连通的第一风道141b,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隔板部115和所述第二导风部117,可以将所述第二子腔142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142a及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连通的第二风道142b,所述第一风道141b、所述第二风道142b分别将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位于所述第一子腔141中的所述第一导风部116与所述第一隔板部114连接,同时,所述第二导风部117与所述第二隔板部115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图6,所述挂脖式风扇1包括第一辅助导风板118和第二辅助导风板119,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118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141b划分为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部分所述出风口16连通的第一子风道141c和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16连通的第二子风道141d;所述第二辅助导风板119用于将所述第二风道142b划分为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部分所述出风口16连通的第三子风道142c和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16连通的第四子风道142d;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118和第二辅助导风板119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末端部分,可以垂直或近似于垂直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设置,使得风经由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118和第二辅助导风板119的导向作用,近似地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所在的面进行吹出,确保直吹的吹风效果,避免现有技术斜风吹出相互串扰的现象,可以确保吹风风力。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118将所述第一风道141b划分为所述第一子风道141c、所述第二子风道141d,设置所述第二辅助导风板119将所述第二风道142b划分为所述第三子风道142c、所述第四子风道142d,可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出风更加均匀,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3-图6,所述挂脖式风扇1还包括电控组件60,所述电控组件60包括电池61、电路板62及控制按键63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控组件6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141a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142a。通过设置所述电控组件60,可以便于用户对所述挂脖式风扇1进行操作,所述电池61还可以在外接电源连接不便时为所述挂脖式风扇1供电,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使用更加方便,且便于携带使用,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同时,所述第一导风部116与所述第一隔板部114连接,所述电控组件6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141a;或所述第二导风部117与所述第二隔板部115连接,所述电控组件6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141b;或所述第一导风部116与所述第一隔板部114连接,且所述第二导风部117与所述第二隔板部115连接,所述电控组件6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141a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141b。所述电控组件6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141a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142a,保证了所述电控组件60所在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141a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142a较好的密闭性,防止外部的水汽、灰尘等通过进风口进入影响所述电控组件60,提高了所述挂脖式风扇11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7,图7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的第三壳体13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三壳体13包括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20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一侧的第三隔板部113a、连接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邻近所述第一部分11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的第一延伸部113b、连接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邻近所述第二部分112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的第二延伸部113c、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20远离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一侧且连接所述无风区N的第三导风部113f,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沿弧形方向延伸,所述风扇组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偏心设置,所述风扇组件20将所述进风口15的风经由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所述第一延伸部113b和所述第三导风部113f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风扇组件20将所述进风口15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延伸部113c引导至所述第二出风口162。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经由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和第一延伸部113b,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和第二延伸部113c的引导后,再经由所述第三导风部113f的导向,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吹出,如图7所示箭头方向,确保吹风效果,可以确保吹风风力。通过设置所述第三隔板部113a、所述第一延伸部113b、所述第二延伸部113c及所述第三导风部113f,可以使所述第三壳体13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出风更加均匀,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使出风更加精确,提高了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5,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与所述第三壳体13可转动连接;所述挂脖件1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30,所述第一连接件30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三壳体13,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三壳体13之间;所述挂脖件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0,所述第二连接件40连接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3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三壳体13内的第一连接部31和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32,所述第二连接部32贯穿所述第三壳体13和所述第一壳体11且可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三壳体13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内的第三连接部41和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连接部41的第四连接部42,所述第四连接部42贯穿所述第三壳体13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且可转动,使得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三壳体13之间可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用户在使用所述挂脖式风扇1时,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0、所述第二连接件40使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间隙变大,放松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复位,从而方便用户讲所述挂脖式风扇1佩戴在人体颈部,从而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便于佩戴,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20包括涡轮风机21,所述涡轮风机21包括风扇轴211和绕所述风扇轴211环设的多个涡轮叶片212;涡轮风机21的气体流向垂直于风扇轴211,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从而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率更大。通过将所述风扇组件20设置为所述涡轮风机21,可以有效降低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工作噪声,同时提高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多个所述涡轮叶片212包括沿所述风扇轴211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第一端面213和第二端面214;所述第一端面213对应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所述第二端面214对应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所述风扇轴211沿所述内侧板111a至所述外侧板111b的方向延伸;所述涡轮风机21的直径在35毫米至4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21沿所述风扇轴211方向的厚度在10毫米到2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一端面213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内侧板111a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端面214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外侧板111b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优选的,所述第一端面213与所述内侧板111a之间的间隙为1毫米和/或所述第二端面214与所述外侧板111b之间的间隙为1毫米。通过将所述第一端面213与所述内侧板111a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端面214与所述外侧板111b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21的直径在35毫米至4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21沿所述风扇轴211方向的厚度在10毫米到25毫米的范围内,三个参数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效率;优选将所述第一端面213与所述内侧板111a之间的间隙为1毫米和/或所述第二端面214与所述外侧板111b之间的间隙为1毫米,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效率更佳。
请参阅图3、图4,所述挂脖式风扇1还包括支撑件50,所述第三壳体13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安装部51,所述支撑件50安装于所述安装部51;所述安装部51和所述支撑件50的数量为两个,但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不以此为限制,两个所述安装部51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壳体13的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两端,两个所述支撑件50之间具有凹陷区域,所述出风口16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域。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用户在使用所述挂脖式风扇1时,所述支撑件50可以抵接在人体颈部的后脖颈两侧,从而支撑所述挂脖式风扇1,并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与人体颈部有一定间隙,同时,两个所述支撑件50之间具有凹陷区域,可以使所述第三壳体13的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两端也可以设置所述出风口16,使所述出风口16在所述凹陷区域对着人体颈部的后脖颈出风,两个所述支撑件50之间的所述凹陷区域也可以设置进风口15,方便所述第三壳体13中的风扇组件20进风。通过设置所述支撑件50,可以将所述挂脖式风扇1支撑在人体颈部的同时,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与人体颈部存在间隙,使从所述凹陷区域进出风更加顺畅,提升用户体验。
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3,所述支撑件50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部51的第一支撑部53和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53远离所述安装部51一端的第二支撑部52;所述第二支撑部52用于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还具有凹陷部521;所述支撑件50具有朝向人体颈部的支撑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52垂直于所述支撑方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53垂直于所述支撑方向的直径。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凹陷部521可以避免无间隙接触颈部皮肤导致的舒适性较差的问题,所述第二支撑部52的直径较大也可以提高接触面积,使得外缘具有一定活动空间,避免支撑压力较大造成的不适感,提高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挂脖式风扇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弧形的所述挂脖件10可以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挂于人体颈部处,对准人体颈部及面部吹风,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同时,设置三组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增大出风量,使出风范围覆盖更广,进一步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且三组所述风扇组件20容纳于所述收纳腔14内,可以防止头发等异物卷入所述风扇组件20内部,保障了所述挂脖式风扇1工作时的安全,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
2、通过所述无风区N将两侧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61、所述第二出风口162间隔开,也可以使得出风分散在两侧,两侧出风均匀舒适,避免出风口集中一处使出风风量均较高且吹风时长较久可能导致用户不适的情况发生,提高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使用安全性。
3、通过将所述第一出风口161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11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6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12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11c上,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20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之间,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将所述进风口15的风从两侧吹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出风互不影响,减小了出风过程中的损耗,同时,将所述进风口15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内侧板111a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所述外侧板111b上,还可以使所述进风口15的进风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62的出风互不影响,且实现进出风的循环,提高了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4、通过将所述第一端面213与所述内侧板111a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端面214与所述外侧板111b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21的直径在35毫米至4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21沿所述风扇轴211方向的厚度在10毫米到25毫米的范围内,三个参数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效率。
5、通过设置所述支撑件50,可以将所述挂脖式风扇1支撑在人体颈部的同时,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与人体颈部存在间隙,使从所述凹陷区域进出风更加顺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挂脖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于人体颈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具有收纳腔、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及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出风口;
三组风扇组件,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收纳腔内分别对应设置一组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出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出风口和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且与所述风扇组件位置对应的无风区,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从所述第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三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且所述收纳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子腔、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子腔和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三子腔,所述第一子腔、所述第二子腔和所述第三子腔相互连通,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三子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均包括位于靠近人体颈部的内侧板、与所述内侧板相对设置的外侧板、连接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且位于邻近人体头部的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板;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内侧板和/或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外侧板上,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和/或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内侧板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内侧板上,所述无风区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且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邻近人体面部及所述第一部分一侧的第一隔板部、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外围且与所述第一隔板部相对设置的第二隔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中的第一导风部、位于所述第二子腔的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将所述第一子腔分割为第一收纳空间及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导风部将所述第二子腔分割为第二收纳空间及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式风扇还包括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中的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或位于所述第二子腔中的所述第二导风部与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或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中的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同时,位于所述第二子腔中的所述第二导风部与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式风扇包括第一辅助导风板和第二辅助导风板,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划分为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一子风道和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辅助导风板用于将所述第二风道划分为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三子风道和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四子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导风板和第二辅助导风板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末端部分,垂直或近似于垂直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侧的第三隔板部、连接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延伸部、罩设于所述风扇组件远离所述第三隔板部一侧且连接所述无风区的第三导风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三隔板部邻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三隔板部沿弧形方向延伸,所述风扇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隔板部偏心设置,所述风扇组件将所述进风口的风经由所述第三隔板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三导风部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将所述进风口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延伸部引导至所述第二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包括风扇轴和绕所述风扇轴环设的多个涡轮叶片;多个所述涡轮叶片包括沿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对应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内侧板,所述第二端面对应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外侧板;所述风扇轴沿所述内侧板至所述外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涡轮风机的直径在35毫米至4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涡轮风机沿所述风扇轴方向的厚度在10毫米到2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一端面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内侧板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外侧板之间的间隙在1毫米至6毫米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式风扇还包括用于支撑人体颈部的支撑件,所述第三壳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安装部,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壳体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凹陷区域,所述进风口的至少部分或者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域。
CN202122148929.7U 2021-06-04 2021-09-07 挂脖式风扇 Active CN215719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8929.7U CN215719690U (zh) 2021-09-07 2021-09-07 挂脖式风扇
DE212022000171.0U DE212022000171U1 (de) 2021-06-04 2022-04-11 Halsventilator
GBGB2318502.8A GB202318502D0 (en) 2021-06-04 2022-04-11 Hanging neck fan
PCT/CN2022/086120 WO2022252825A1 (zh) 2021-06-04 2022-04-11 挂脖风扇
US18/527,744 US20240102488A1 (en) 2021-06-04 2023-12-04 Neck fa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8929.7U CN215719690U (zh) 2021-09-07 2021-09-07 挂脖式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9690U true CN215719690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16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48929.7U Active CN215719690U (zh) 2021-06-04 2021-09-07 挂脖式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969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52825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风扇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4043737A1 (ko) * 2022-08-26 2024-0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웨어러블 장치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661947B2 (en) 2019-10-25 2023-05-30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19250B2 (en) 2019-10-25 2023-08-08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54080B2 (en) 2019-10-25 2023-09-12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95957B2 (en) 2019-10-25 2023-10-24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2252825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挂脖风扇
WO2024043737A1 (ko) * 2022-08-26 2024-0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웨어러블 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19690U (zh) 挂脖式风扇
US11661947B2 (en) Neck fan
JP7076868B2 (ja) 首掛けファン
CN211116729U (zh) 挂脖风扇
CN219432083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5927841U (zh) 挂脖式风扇及用于挂脖式风扇的风扇装置
CN21320610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2690406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3450914U (zh) 挂脖式风扇
CN209769389U (zh) 一种便捷式吹风梳
CN213450915U (zh) 挂脖式风扇
JP2024059939A (ja) 首掛けファン
CN213628072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8439858U (zh) 挂脖风扇
CN214742181U (zh) 挂脖风扇
CN214404047U (zh) 挂脖风扇
CN213684600U (zh) 挂脖风扇
CN213655192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8151528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7976669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3206024U (zh) 便携风扇
CN213684596U (zh) 挂脖风扇
CN22022728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3206046U (zh) 挂脖风扇
CN215595941U (zh) 一种多功能夹挂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