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6044U - 便携吹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吹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06044U
CN213206044U CN202021804208.6U CN202021804208U CN213206044U CN 213206044 U CN213206044 U CN 213206044U CN 202021804208 U CN202021804208 U CN 202021804208U CN 213206044 U CN213206044 U CN 213206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air duct
blowing devic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42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军
杨广
刘凯
伍勋焕
吕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42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06044U/zh
Priority to JP2021071285A priority patent/JP6986795B2/ja
Priority to US17/315,274 priority patent/US20220290687A9/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06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06044U/zh
Priority to US17/376,198 priority patent/US11187241B1/en
Priority to US17/717,144 priority patent/US11624370B2/en
Priority to US18/169,216 priority patent/US11873825B2/en
Priority to US18/111,614 priority patent/US20230193909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吹风装置,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包括支架和设于支架内的风扇,支架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的容纳室以及与容纳室连通的风道,支架还设有与风扇对应的进风口,风道的侧壁上均设有出风口,风扇运转产生的风经风道后从出风口吹出;支架在风道内设有导风件,导风件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侧壁均设有出风口,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靠近风扇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远离风扇的一端分别与风道的侧壁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升了整个便携吹风装置的出风量与出风范围,方便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便携吹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降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吹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舒适性与便利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如手持风扇、脖戴风扇等,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凉风。相对于手持风扇需要用户手握风扇,脖戴风扇架设于脖颈上,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特别是在运动、户外活动等场合,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现有脖戴风扇由一可佩戴于人体脖颈处的支架以及连接于支架上的风机构成。所述支架内形成有风道以及连通风道与外界的出风口;所述风扇运转形成强制气流,所述气流沿风道流动并最终由出风口吹向脖颈。然而,现有脖戴风扇都是单侧出风,出风范围比较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吹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吹风装置,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包括支架和设于该支架内的风扇,该支架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的容纳室以及与该容纳室连通的风道,该支架还设有与该风扇对应的进风口,该风道的侧壁上设有出风口,该风扇运转产生的风经该风道后从该出风口吹出;该风道内设有导风件,该导风件将该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该第一风道和该第二风道的侧壁上均设有该出风口,该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该第一导风板和该第二导风板靠近该风扇的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一导风板和该第二导风板远离该风扇的一端分别与该风道的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该第一风道的容积小于该第二风道的容积。
进一步地,该第二风道内还设有导流片。
进一步地,该导流片呈弯曲状,且弯曲方向背向该第二导风板,该导流片靠近该风扇的一端高于该导流片远离该风扇的一端;或者该导流片呈直板状,且该导流片靠近该风扇的一端高于该导流片远离该风扇的一端。
进一步地,该第一导风板和该第二导风板均为弯曲结构,该第一导风板朝远离该第二导风板的一侧弯曲,该第二导风板朝远离该第一导风板的一侧弯曲。
进一步地,该第一风道自远离该风扇的一端朝向该风扇逐渐变大,该第二风道自远离该风扇的一端朝向该风扇逐渐变大。
进一步地,该风扇的轴心与该容纳室的中心为偏心设置,该风扇与该容纳室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沿着该风扇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间隙两端的开口中较大的一个开口朝向该第二风道。
进一步地,该第一风道和该第二风道之间形成有空腔。
进一步地,该便携吹风装置还包括电池,该支架内还设有隔板和容置腔,该隔板将该风道与该容置腔间隔开,该电池设于该容置腔内并与该风扇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该支架内设有与该风扇电连接的电路板,该电路板上设有驱动电路及与该驱动电路连接的控制器,该支架的外表面设有触控操作区域,该支架内对应该触控操作区域的位置设有与该控制器电连接的触控感应元件,该触控感应元件用于检测该触控操作区域所接收到的触控操作,该控制器根据该触控操作控制该风扇的开启或关闭,和/或调节该风扇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道内设置导风件,导风件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侧壁均设有出风口,导风件可以将风扇吹出的风分别导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侧壁上的出风口吹出,使得便携吹风装置双侧出风,出风范围更广,可以吹向人体的不同部位,例如同时吹向人体后脑部和后肩部/背部,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便携吹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便携吹风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便携吹风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内壳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便携吹风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内壳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便携吹风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便携吹风装置,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包括支架10和设于支架10内的风扇20。其中,风扇20优选为离心风扇(涡轮风扇)。
本书实施例中,支架10整体呈C或U字形,并与人体颈部的弧度相适配。支架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连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部13。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对称设置于连接部13的两端,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均呈弧形弯曲结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均设有多个风扇20,例如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均可设有两个风扇20或三个风扇,以增加便携吹风装置的出风量。其中,连接部13内设有弯折定型件131,弯折定型件131例如为定型软管,使连接部13弯折后可以一直保持弯折时的形状。
进一步地,支架10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各自设有与每个风扇20对应的容纳室101、风道102、进风口103以及出风口104,即每个风扇20具有与之对应的容纳室101、风道102、进风口103以及出风口104。容纳室101用于容纳风扇20,容纳室101分别与风道102和进风口103相连通,风道102的侧壁上均设有出风口104,风扇20运转产生的风经风道102后从出风口104吹出。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风道102相互独立并没有相互连通,进风口103设于壳体(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的左右侧壁,出风口104设于风道102的上下侧壁,出风口104为长条形的出风孔,优选地,出风孔的宽度朝向风扇20方向越来越宽。当然,出风口104也可包括多个通孔,靠近风扇20一端通孔的孔径大于远离风扇20一端通孔的孔径。即越靠近风扇20通孔的孔径越大,越远离风扇20通孔的孔径越小,以提高越远离风扇20通孔处的风速。
进一步地,支架10在每个风道102内设有导风件14,导风件14连接风道102的左右侧壁,导风件14将风道102分隔为第一风道102a和第二风道102b,第一风道102a和第二风道102b的侧壁上均设有出风口104,通过导风件13将风扇20吹出的风分别导向风道102的上下侧壁的出风口103。导风件14包括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靠近风扇20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远离风扇20的一端分别与风道102的侧壁连接。第一导风板141用于限定第一风道102a的形状,使第一风道102a自远离风扇20的一端朝向风扇20逐渐变大,第二导风板142用于限定第二风道102b的形状,使第二风道102b自远离风扇20的一端朝向风扇20逐渐变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导风件14呈“V”字形结构或“Y”字形结构,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均为弯曲结构,第一导风板141朝远离第二导风板142的一侧弯曲,第二导风板142朝远离第一导风板141的一侧弯曲。第一风道102a的容积小于第二风道102b的容积,即第一风道102a占据风道102的占比小于第二风道102b占据风道102的占比。第二风道102b内还设有弯曲状的导流片15,导流片15的弯曲方向背向第二导风板142,即导流片15也是朝远离第二导风板142的一侧弯曲,导流片15靠近该风扇20的一端高于该导流片15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导流片15用于将进入第二风道102b内的气流进行分流/导流,防止风全部从第二风道102b靠近风扇的出风口流出;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片15也可以实施为直板状,且导流片15靠近该风扇20的一端高于该导流片15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即导流片15远离风扇20的一端较靠近风扇20的一端更靠近风道102的底壁。
风扇20的轴心与容纳室101的中心为偏心设置,风扇20与容纳室101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105,间隙105呈“C”字形,间隙105沿着风扇20转动方向逐渐变宽,间隙105两端的开口中较大的一个开口朝向第二风道102b,风扇20产生的风倾斜吹向风道102的上侧壁,即风扇20产生的风更倾向于流入与第一风道102a,而第一风道102a的容积小于第二风道102b的容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量相当。
本实施例中,便携吹风装置还包括电池30,支架10内还设有隔板16和容置腔107,隔板16将风道102与容置腔107间隔开,电池30设于容置腔107内并与风扇20电性连接。导风件14与隔板16的板面垂直设置。隔板16朝向风道102的一侧设有导风槽161,优选地,导风槽161自远离风扇20的一端朝向风扇20逐渐变大。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外壳体11a和第一内壳体11b,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外壳体12a和第二内壳体12b。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07位于隔板16与外壳体(第一外壳体11a、第二外壳体12a)之间,电池30设于容置腔105内。
本实施例中,支架10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均设有呈圆弧形的分隔部17(图4),分隔部17设于每个壳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相邻两个风扇20之间,分隔部17用于将相邻两个风扇20对应的风道102隔开,分隔部17作为远离壳体端部的风扇20对应容纳室101的侧壁。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隔部17也可以形成为板状或其他形状。具体地,如图4所示,以第一壳体11为例,两个风扇20分别对应设置于两个容纳室101内,分隔部17用于将其中一个风扇20的容纳室101与另一个风扇20的风道102隔开,也即将两个风扇20的风道102隔开。优选地,其中一个风道102内的导风件14与分隔部17连接为一体,从而使得该导风件14的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远离风扇20的一端通过分隔部17与风道102的上下侧壁间接连接,分隔部17靠近其中一个风扇20设置并朝向该风扇20弯曲。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件14的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远离风扇20的一端也可直接与风道102的上下侧壁连接。第一风道102a和第二风道102b之间形成有空腔106,空腔106分别与第一风道102a和第二风道102b间隔开,空腔结构能够有效吸收风扇20产生的风撞击导风件14产生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导风件14、导流片15以及分隔部17均与内壳体(第一内壳体11b、第二内壳体12b)一体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件14、导流片15以及分隔部17均与外壳体(第一外壳体11a、第二外壳体12a)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便携吹风装置还包括电路板40,支架10上设有开关按键18,电路板40分别与风扇20、电池30以及开关按键18电性连接,开关按键18用于控制风扇20。本实施例中,开关按键18设于第一壳体11上,电路板40设于两个隔板16之间。开关按键18用于控制风扇20的开启、关闭以及风速。本实施例中,便携吹风装置还设有指示灯以及充电接口(图未示)等,这里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10内设有与风扇20电连接的电路板40,电路板40上设有驱动电路及与驱动电路连接的控制器,支架10的外表面设有触控操作区域,支架10内对应触控操作区域的位置设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触控感应元件,触控感应元件用于检测触控操作区域所接收到的触控操作,控制器根据触控操作控制风扇20的开启或关闭,和/或调节风扇20的转速。用户可以通过敲击、滑动等触控操作来实现对风扇20开启、关闭和/或档位切换的控制,从而更加智能,且操作更加方便。
具体地,驱动电路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电源开关电路,触控感应元件用于获取触控操作区域的触控操作数据,并将触控操作数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触控操作数据控制电源开关电路的导通或断开;或驱动电路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调速电路及与调速电路连接的驱动装置,触控感应元件用于获取触控操作区域的触控操作数据,并将触控操作数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触控操作数据控制调速电路调节驱动装置的转速,进而控制风扇20的转速。
[实施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内壳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便携吹风装置与实施例一(图1至图5)中的便携吹风装置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各自只设有一个风扇20以及与风扇20配合的一个容纳室101、一个风道102、一个导风件14、一个导流片15以及一个隔板16,容纳室101左右侧壁设有进风口103,风道102上下侧壁设有出风口104。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无需设置分隔部17。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吹风装置,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包括支架(10)和设于该支架(10)内的风扇(20),其特征在于,该支架(10)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20)的容纳室(101)以及与该容纳室(101)连通的风道(102),该支架(10)还设有与该风扇(20)对应的进风口(103),该风道(102)的侧壁上设有出风口(104),该风扇(20)运转产生的风经该风道(102)后从该出风口(104)吹出;该风道(102)内设有导风件(14),该导风件(14)将该风道(102)分隔为第一风道(102a)和第二风道(102b),该第一风道(102a)和该第二风道(102b)的侧壁上均设有该出风口(104),该导风件(14)包括第一导风板(141)和第二导风板(142),该第一导风板(141)和该第二导风板(142)靠近该风扇(20)的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一导风板(141)和该第二导风板(142)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分别与该风道(102)的侧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道(102a)的容积小于该第二风道(102b)的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风道(102b)内还设有导流片(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流片(15)呈弯曲状,且弯曲方向背向该第二导风板(142),该导流片(15)靠近该风扇(20)的一端高于该导流片(15)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或者该导流片(15)呈直板状,且该导流片(15)靠近该风扇(20)的一端高于该导流片(15)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风板(141)和该第二导风板(142)均为弯曲结构,该第一导风板(141)朝远离该第二导风板(142)的一侧弯曲,该第二导风板(142)朝远离该第一导风板(141)的一侧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道(102a)自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朝向该风扇(20)逐渐变大,该第二风道(102b)自远离该风扇(20)的一端朝向该风扇(20)逐渐变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20)的轴心与该容纳室(101)的中心为偏心设置,该风扇(20)与该容纳室(101)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105),该间隙(105)沿着该风扇(20)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间隙(105)两端的开口中较大的一个开口朝向该第二风道(102b)。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道(102a)和该第二风道(102b)之间形成有空腔(106)。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便携吹风装置还包括电池(30),该支架(10)内还设有隔板(16)和容置腔(107),该隔板(16)将该风道(102)与该容置腔(107)间隔开,该电池(30)设于该容置腔(107)内并与该风扇(20)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架(10)内设有与该风扇(20)电连接的电路板(40),该电路板(40)上设有驱动电路及与该驱动电路连接的控制器,该支架(10)的外表面设有触控操作区域,该支架(10)内对应该触控操作区域的位置设有与该控制器电连接的触控感应元件,该触控感应元件用于检测该触控操作区域所接收到的触控操作,该控制器根据该触控操作控制该风扇(20)的开启或关闭,和/或调节该风扇(20)的转速。
CN202021804208.6U 2019-10-09 2020-08-25 便携吹风装置 Active CN213206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208.6U CN21320604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便携吹风装置
JP2021071285A JP6986795B2 (ja) 2020-05-13 2021-04-20 携帯送風装置
US17/315,274 US20220290687A9 (en) 2019-10-09 2021-05-08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7/376,198 US11187241B1 (en) 2020-05-13 2021-07-15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7/717,144 US11624370B2 (en) 2019-10-09 2022-04-11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8/169,216 US11873825B2 (en) 2019-10-09 2023-02-15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8/111,614 US20230193909A1 (en) 2019-10-09 2023-02-20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208.6U CN21320604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便携吹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06044U true CN213206044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41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4208.6U Active CN213206044U (zh) 2019-10-09 2020-08-25 便携吹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060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280A1 (zh) * 2021-08-26 2023-03-02 广州希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移动电源功能的除尘器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5083B2 (en) 2019-10-25 2023-04-25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661947B2 (en) 2019-10-25 2023-05-30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19250B2 (en) 2019-10-25 2023-08-08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54080B2 (en) 2019-10-25 2023-09-12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3024280A1 (zh) * 2021-08-26 2023-03-02 广州希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移动电源功能的除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1947B2 (en) Neck fan
CN211692914U (zh) 挂脖风扇
CN107655075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3206044U (zh) 便携吹风装置
CN21320610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2690406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111765125A (zh) 挂脖风扇
CN107747770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747771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655076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2536129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3392786U (zh) 挂脖风扇
CN107747766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19085943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8050586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19085731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3931251U (zh) 一种可穿戴风扇装置
CN219062020U (zh) 用于便携式吹风装置的风扇组件
CN213392785U (zh) 便携式风扇
CN107747768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917464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19085944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869784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6518756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3684595U (zh) 脖戴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5W130786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Declare partial invalidity of the claims of utility model number 202021804208.6, and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validity of the patent on the basis of claims 3-5 and 7 submitted by the patentee on July 5, 2023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30713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56237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Portable hair dry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4

Patentee: SHENZHEN LANHE TECHNOLOGIES Co.,Ltd.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