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29355U - 手持风扇 - Google Patents

手持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29355U
CN217029355U CN202123156177.5U CN202123156177U CN217029355U CN 217029355 U CN217029355 U CN 217029355U CN 202123156177 U CN202123156177 U CN 202123156177U CN 217029355 U CN217029355 U CN 217029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ide wall
air inlet
air out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61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享福
郑观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29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29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7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influencing the flow pattern, e.g.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风扇,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风机模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手持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包括第一基体、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侧壁围成第一收纳腔,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手持部和进风罩,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对接且围成第二收纳腔;所述风机模组位于所述第二收纳腔中,用于将来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导出,包括电机结构和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第二基体的多个叶片、以及第三侧壁,所述电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所述第三侧壁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收纳腔且环设于所述电机结构外围。

Description

手持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持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风扇的使用已经不限于较大的家用非便携式电风扇了,为了随时随地对抗炎热的天气,手持风扇被逐渐开发应用。手持风扇通过电机驱动带动风叶旋转,当风叶旋转时,空气从进风口吸入,再从出风口吹出,达到降温,使人体更加舒适的目的。然而,现有的手持风扇如果体积小,便于手持和携带,则风力较小,降温效率低,如果体积较大,风力大,则不便于手持和携带,并且产生的噪音较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降温效率高、便于手持的手持风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风扇,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风机模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手持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包括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第一基体且绕预设轴向环设的第一侧壁、绕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外围的第二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侧壁围成第一收纳腔,所述出风罩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手持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手持部的进风罩,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二手持部对接构成供用户手持的手持结构,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对接且围成第二收纳腔;所述风机模组位于所述第二收纳腔中,用于将来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导出,
包括电机结构和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第二基体的多个叶片、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基体且绕所述预设轴向环设的第三侧壁,所述电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所述第三侧壁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收纳腔且环设于所述电机结构外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风扇中,所述出风罩的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侧壁围成第一收纳腔,同时,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对接且围成第二收纳腔,所述风机模组位于所述第二收纳腔中,可以将来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导出,可以使所述手持风扇的出风更加均匀,提升所述手持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另外,所述出风罩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生成、安装,所述电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所述第三侧壁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收纳腔且环设于所述电机结构外围,可以将所述电机结构密封于所述第一收纳腔内,在提高所述手持风扇密封性的同时,还可以使所述手持风扇在使用过程中所述风机模组更加稳定、安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一侧凸起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基体形成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风道,所述风机模组将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所述风道导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基体,可以形成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风道,所述风机模组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风道的引导下将风吹出,同时出风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风道的引导下向覆盖所述第一外表面的范围吹处,使所述手持风扇的出风覆盖面积更大,出风更加均匀。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加压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喷射段,所述喷射段具有远离所述加压段的出风口,所述加压段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喷射段的截面面积沿朝向出风口的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风道为所述加压段和所述喷射段,可以在所述加压段对出风进行加压,使出风速度增大,然后在所述喷射段进行喷射吹出,使出风覆盖的范围更大,吹出距离更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进风罩,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进风罩的一端,所述加压段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喷射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沿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沿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所述加压段在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喷射段在沿朝向出风口的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从而使出风在所述加压段加压,在所述喷射段喷射吹出。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外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可以使所述喷射段的出风在所述第一外表面的引导下喷射面积更大,喷射距离更远,提高所述手持风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风道,所述风机模组将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所述风道导出,所述风道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的出风口,所述风道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设置所述风道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在临近所述出风口时对出风进行压缩,从而使出风可以加速从所述出风口吹出,使出风的吹出距离更远,覆盖范围更大,提高所述手持风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减小,使得所述风道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基体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一侧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侧壁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具有倒角面;所述第一外表面是平面;所述出风罩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绕所述预设轴向环设、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通过设置所述倒角面,可以对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出风的覆盖面积更广,另外,通过设置所述加强板,可以加强对所述连接结构的支撑,同时,可以使出风更加均匀。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模组为斜流风机模组,所述叶片为斜流叶片,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形成斜流风道,所述斜流风道用于将所述进风罩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相较于所述预设轴向倾斜且沿弧线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斜流风道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叶片绕所述预设轴向均匀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绕所述预设轴向均匀设置。通过设置所述风机模组为斜流风机模组,所述叶片为斜流叶片,可以使所述手持风扇的风量更大,噪音更小,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形成斜流风道,所述斜流风道用于将风引导至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可以减少风撞击罩体内壁,减小风损,提高出风效率,另外,所述导风板相较于所述预设轴向倾斜且沿弧线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斜流风道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叶片绕所述预设轴向均匀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绕所述预设轴向均匀设置,可以使出风聚拢,防止出风分散,提高所述风机模组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罩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基体且沿着所述预设轴向设置的第一固定部,所述叶轮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基体且沿所述预设轴向设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电机结构包括电机和轴套,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安装孔,所述轴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轴套中;所述电机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外围;所述叶轮组件还包括磁环,所述磁环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且罩设于所述电机外围。通过将所述轴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轴套中;所述电机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外围;所述磁环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且罩设于所述电机外围,可以将所述风机模组与所述出风罩固定,使所述风机模组在工作时保持稳定,同时,便于所述风机模组与所述出风罩的的组合安装。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最大外径;所述进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通过设置所述第二侧壁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最大外径,可以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不受所述第二侧壁的影响,使出风更加顺畅,同时,通过弧形过度,减少风撞击罩体内壁,使出风更加顺畅,减小风损,提高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罩包括具有进风孔的进风板和位于所述进风板靠近所述出风罩一侧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对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内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四侧壁的外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进风罩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进风板边缘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多个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通风间隙;所述进风板远离所述出风罩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的一侧凸起。通过设置所述第四侧壁的内径和外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进风罩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进风板边缘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多个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通风间隙,使所述手持风扇可以通过所述进风孔和所述通风间隙进风,增大了进风量,同时,所述进风板远离所述出风罩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的一侧凸起,可以使进风范围更大,进风更加均匀,进一步增大进风量。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通过设置所述进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且结合所述进风板远离所述出风罩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的一侧凸起可以对进风进行加压、聚拢,从而增大了进风量,提高了进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罩与所述叶轮组件的距离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通过将所述进风罩与所述叶轮组件的距离设置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所述手持风扇的工作噪声,同时保证所述手持风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二手持部围成第三收纳腔,所述手持风扇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收纳腔;所述电控组件包括按键结构、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二手持部中的一个具有按键孔,所述按键结构对应所述按键孔安装且用于在被按压时触发所述电路板发出控制信号,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机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二手持部围成第三收纳腔,所述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收纳腔,可以使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风机模组相隔离,且收容于所述第三收纳腔内,可以起到密封、收纳的作用,保障了所述电控组件工作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手持风扇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手持风扇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手持风扇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手持风扇沿A-A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风扇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手持风扇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手持风扇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手持风扇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手持风扇沿B-B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一并参阅图1-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风扇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手持风扇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手持风扇1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手持风扇1的爆炸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手持风扇1沿A-A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风扇1,其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风机模组30。
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第一手持部11和连接所述第一手持部11的出风罩12,所述出风罩12包括第一基体121、连接所述第一基体121且绕预设轴向L环设的第一侧壁122、绕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外围的第二侧壁123、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连接结构124,所述第一基体121和所述第一侧壁122围成第一收纳腔125。
所述出风罩12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基体121、所述第一侧壁122、所述第二侧壁123和所述连接结构124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即,所述第一手持部11、所述第一基体121、所述第一侧壁122、所述第二侧壁123、所述连接结构124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第二壳体20包括第二手持部21和连接所述第二手持部21的进风罩22,所述第一手持部11和所述第二手持部21对接构成供用户手持的手持结构51,所述进风罩22和所述出风罩12对接且围成第二收纳腔52。
所述风机模组30位于所述第二收纳腔52中,用于将来自所述进风罩22的风经由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空间导出。所述风机模组30包括电机结构31和叶轮组件32,所述叶轮组件32包括第二基体321、连接所述第二基体321的多个叶片322、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基体321且绕所述预设轴向L环设的第三侧壁323,所述电机结构31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25中,所述第三侧壁323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收纳腔125且环设于所述电机结构31外围。所述第二基体321的至少部分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基体321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基体321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连接壁321b,所述连接壁321b和所述第一侧壁122的外周面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如图1至图5所示,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手持部11和所述第二手持部21对接构成的所述手持结构51,对所述手持风扇1进行握持,所述进风罩22与所述出风罩12对接后,所述风机模组30位于所述进风罩22与所述出风罩12对接形成的所述第二收纳腔52中,用户在使用所述手持风扇1时,所述叶轮组件32在所述电机结构31的驱动下转动,将来自所述进风罩22的风经由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空间从所述出风罩12一侧吹出,用户可以通过握持所述手持风扇1使出风吹向需要降温的部位,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风扇1中,所述风机模组30位于所述第二收纳腔52中,可以将来自所述进风罩22的风经由多个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空间导出,使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更加均匀,提升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目的的同时。另外,所述出风罩12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更加简洁、紧凑,且便于生成加工及安装,所述电机结构31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25中,所述第三侧壁323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收纳腔125且环设于所述电机结构31外围,可以将所述电机结构31密封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25内,在提高所述手持风扇1密封性,保护所述电机结构31的同时,还可以使所述手持风扇1在使用过程中所述风机模组30更加稳定、安全。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进风罩22包括具有进风孔221a的进风板221和位于所述进风板221靠近所述出风罩12一侧的第四侧壁222,所述第四侧壁222与所述第二侧壁123对接,所述第四侧壁222的外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四侧壁222和所述第二基体321的所述连接壁321b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截面面积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逐渐减小。
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基体121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22一侧的第一外表面121a,所述第一侧壁122、所述第二侧壁123和所述第一基体121形成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23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之间的第二风道14,所述风机模组30将自所述进风罩22的风经所述第二风道14导出,可以理解,所述风机模组30工作时,将所述进风罩22的风吹向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风道14,然后由这部分所述第二风道14引导至所述第二侧壁123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之间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风道14后吹出,如图5箭头方向所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壁122、所述第二侧壁123和所述第一基体121,可以形成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23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之间的第二风道14,所述风机模组30在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第二风道14的引导下将风吹出,同时出风在所述第二侧壁123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之间的第二风道14的引导下向覆盖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的范围吹处,使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覆盖面积更大,出风更加均匀。同时,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覆盖在所述风机模组30上,可以防止一些小物件不慎进入所述手持风扇内,被所述叶轮组件撕扯,如女孩子的头发、用户手指等,从而造成所述手持风扇1的损坏、用户不慎受伤等问题,提升所述手持风扇1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风道14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加压段14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3和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之间的喷射段142,所述喷射段142具有远离所述加压段141的出风口143,所述加压段141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喷射段142的截面面积沿朝向出风口143的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可以理解,所述风机模组30的出风可以在所述加压段141压缩后,对出风进行加速,使出风速度增大,然后由所述加压段141吹入所述喷射段142后,从所述出风口143进行喷射吹出,通过设置所述加压段141和所述喷射段142,可以使出风覆盖的范围更大,吹出距离更远。所述第一侧壁122在所述加压段141中的部分径向凹陷。
具体地,所述第二侧壁123包括第一部分123a和第二部分123b,所述第一部分123a连接所述进风罩22,所述第二部分123b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23a远离所述进风罩22的一端,所述加压段14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一部分123a之间,所述喷射段142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和所述第二部分123b之间;所述第二部分123b的内径沿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一侧壁122的外径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部分123b的内径沿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一侧壁122的外径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所述加压段141的截面面积在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喷射段142的截面面积在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从而使出风在所述加压段141加压,在所述喷射段142喷射吹出,使出风覆盖范围更广,提高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1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123可以引导及汇聚来自多个所述出风道13的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123,可以使所述喷射段142的出风在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的引导下喷射面积更大,喷射距离更远,提高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3、图4,所述风机模组30为斜流风机模组,所述叶片322为斜流叶片,相邻两个所述叶片322之间形成斜流风道322a,所述斜流风道322a用于将所述进风罩2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空间,所述手持风扇1采用斜流风机,因此具有压力高、风量大、高效率、结构紧凑、噪音低、体积小、安装方便等特点。
所述连接结构124包括多个导风板124a,所述导风板124a相较于所述预设轴向L倾斜且沿弧线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导风板124a设置于所述斜流风道322a的延伸方向上,将所述加压段141划分为多个出风道13;多个所述叶片322绕所述预设轴向L均匀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124a绕所述预设轴向L均匀设置。可以理解,相邻两个所述叶片322之间形成所述斜流风道322a,多个所述导风板124a形成所述出风道13且设置于所述斜流风道322a的延伸方向上,可以使所述斜流风机模组的出风效率达到最大,提高了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通过设置所述风机模组30为斜流风机模组,所述叶片322为斜流叶片,可以使所述手持风扇1的风量更大,噪音更小,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手持和携带,同时,相邻两个所述叶片322之间形成斜流风道322a,所述斜流风道322a用于将风引导至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空间,可以减少风撞击罩体内壁,减小风损,提高出风效率,另外,所述导风板124a相较于所述预设轴向L倾斜且沿弧线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导风板124a形成所述出风道13且设置于所述斜流风道322a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叶片322绕所述预设轴向L均匀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124a绕所述预设轴向L均匀设置,可以使出风聚拢,防止出风分散,提高所述风机模组30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基体321包括端壁321a、以及连接于所述端壁321a和所述第三侧壁323之间的连接壁321b,所述连接壁321b绕所述预设轴向L环设,且所述连接壁321b的外径沿远离所述端壁321a的方向逐渐增大,多个所述叶片322连接在所述连接壁321b上。可以理解,所述连接壁321b绕所述预设轴向L环设,且所述连接壁321b的外径沿远离所述端壁321a的方向逐渐增大形成圆台状或圆锥状,可以减小风阻,通过设置所述连接壁321b绕所述预设轴向L环设,且所述连接壁321b的外径沿远离所述端壁321a的方向逐渐增大,多个所述叶片322连接在所述连接壁321b上,可以减少风阻,提高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罩12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基体121且沿着所述预设轴向L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26,所述叶轮组件32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基体321且沿所述预设轴向L设置的第二固定部324;所述电机结构31包括电机311和轴套312,所述第一固定部126具有安装孔126a,所述轴套312设置于所述安装孔126a中,所述第二固定部324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轴套312中;所述电机311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26外围;所述叶轮组件32还包括磁环325,所述磁环325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壁123的内侧且罩设于所述电机311外围。可以理解,所述电机311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26外围,同时所述第二固定部324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轴套312中使所述风机模组30与所述出风罩12进行固定,此时,所述磁环325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3的内侧且罩设于所述电机311外围进一步加强对所述风机模组30的固定。通过将所述轴套312设置于所述安装孔126a中,所述第二固定部324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轴套312中;所述电机311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26外围;所述磁环325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壁123的内侧且罩设于所述电机311外围,可以将所述风机模组30与所述出风罩12固定,使所述风机模组30在工作时保持稳定,同时,便于所述风机模组30与所述出风罩12的的组合安装。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第二侧壁123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第一侧壁122的最大外径,不仅可以保证所述第二侧壁123与所述第一侧壁122之间的第二风道宽度,从而保障出风面积,而且还能减小第二侧壁123的风阻,对第二风道的风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具有较高的出风效率,使出风更加顺畅。
此外,所述叶轮组件32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进风罩22的最大外径;这样,所述叶轮组件32大部分被遮盖,不仅较为美观,同时也可以防止夹手、夹头发,提高用户体验。所述第二侧壁123的最大外径等于所述进风罩22的最大外径,可以使所述进风罩22和所述出风罩12尺寸匹配、稳靠安装。
请参阅图1-图4,所述进风罩2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进风板221边缘和所述第四侧壁222之间的多个连接部223,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223之间具有通风间隙223a;所述进风板221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一侧凸起。
可以理解,所述手持风扇1在工作时,通过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一侧凸起的所述进风板221上的所述进风孔221a和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223之间的所述通风间隙223a可以均匀进风,且进风量大,进入所述手持风扇1内的风通过所述风机模组30吹向所述加压段141的所述出风道13,并在所述出风道13进行压缩加速自所述喷射段142吹出,吹出后在所述出风罩12的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形成的所述导风锥的导风作用下吹向用户,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通过设置所述第四侧壁222的外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进风罩2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进风板221边缘和所述第四侧壁222之间的多个连接部223,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223之间具有通风间隙223a,使所述手持风扇1可以通过所述进风孔221a和所述通风间隙223a进风,增大了进风量,同时,所述进风板221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一侧凸起,可以使进风范围更大,进风更加均匀,进一步增大进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罩22沿所述预设轴向L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罩12沿所述预设轴向L的长度;所述进风罩22与所述叶轮组件32的距离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通过设置所述进风罩22沿所述预设轴向L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罩12沿所述预设轴向L的长度,且结合所述进风板221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12的一侧凸起可以对进风进行加压、聚拢,从而增大了进风量,提高了进风效率。通过将所述进风罩22与所述叶轮组件32的距离设置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所述手持风扇1的工作噪声,同时保证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6-图10,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风扇1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手持风扇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8是图6所示手持风扇1的爆炸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手持风扇1的爆炸示意图。图10是图6所示手持风扇1沿B-B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图6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上述针对图1至图5的实施例的描述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图6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122与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风道14,所述风机模组30将自所述进风罩22的风经所述第二风道14导出,所述第二风道14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22的出风口143,所述第二风道14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理解,所述风机模组30工作时,将出风吹向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所述第二风道14,然后所述第二风道14引导至所示出风口143后吹出,如图10箭头方向所示。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风道14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在临近所述出风口143时对出风进行压缩,从而使出风可以加速从所述出风口143吹出,使出风的吹出距离更远,覆盖范围更大,提高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
请参阅图10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22与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减小,使得所述第二风道14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43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在所述第二风道14可以对出风进行压缩加速,使出风速度更高,吹出距离更远。
同时,所述第一基体121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22一侧的第一外表面121a;所述第二侧壁123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平齐;所述第一侧壁122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之间具有倒角面121c;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是平面;可以理解,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在所述出风口143处压缩加速吹出后,在所述倒角面121c的引导下向所述第一外表面121a所在范围内扩散,使出风在所述出风罩12所在范围更加均匀、集中,提高所述手持风扇1的出风效率。通过设置所述倒角面121c,可以对从所述出风口143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出风的覆盖面积更广。
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出风罩12还包括加强板19,所述加强板19绕所述预设轴向L环设、连接所述连接结构124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和所述第二侧壁123之间。通过设置所述加强板19,可以加强对所述连接结构124的支撑,同时,可以使出风更加均匀。
请一并参阅图1-图10,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持部11和所述第二手持部21围成第三收纳腔53,所述手持风扇1还包括电控组件40,所述电控组件40位于所述第三收纳腔53;所述电控组件40包括按键结构41、电路板42和电池43,所述第一手持部11和所述第二手持部21中的一个具有按键孔15,所述按键结构41对应所述按键孔15安装且用于在被按压时触发所述电路板42发出控制信号,所述电池43电连接所述电路板42,所述电路板42电连接所述电机结构31。通过所述第一手持部11和所述第二手持部21围成第三收纳腔53,所述电控组件40位于所述第三收纳腔53,可以使所述电控组件40与所述风机模组30相隔离,且收容于所述第三收纳腔53内,可以起到密封、收纳的作用,保障了所述电控组件40工作时的安全性,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手持部11和所述第二手持部21中的一个具有的所述按键孔15对所述手持风扇1进行操作,使用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手持风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包括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第一基体且绕预设轴向环设的第一侧壁、绕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外围的第二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连接结构;
第二壳体,包括进风罩,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对接;
风机模组,位于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中,用于将来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由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导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侧壁围成第一收纳腔,所述出风罩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风机模组包括电机结构和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绕所述预设轴向环设的第三侧壁,所述电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所述第三侧壁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收纳腔且环设于所述电机结构外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对接且围成第二收纳腔,所述风机模组位于所述第二收纳腔中;所述风机模组包括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第二基体和连接所述第二基体的多个叶片,所述第二基体自进风端向出风端径向增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基体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包括自进风端向出风端至少部分径向增大的连接壁,所述连接壁和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周面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包括自进风端向出风端径向增大的连接壁,所述进风罩包括朝向所述连接壁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连接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截面面积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一侧凸起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基体形成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第二风道,所述风机模组将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所述第二风道导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加压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喷射段,所述喷射段具有远离所述加压段的出风口,所述加压段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喷射段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进风罩,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进风罩的一端,所述加压段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喷射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沿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10.如权利要求8至9项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加压段中的至少部分径向凹陷;所述第一外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风机模组将自所述进风罩的风经所述第二风道导出,所述风道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的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减小,使得所述风道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基体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一侧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侧壁包括远离所述进风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具有倒角面;所述第一外表面是平面;所述出风罩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绕所述预设轴向环设、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模组包括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第二基体和连接所述第二基体的多个叶片,所述风机模组为斜流风机模组,所述叶片为斜流叶片,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形成斜流风道,所述斜流风道用于将所述进风罩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相较于所述预设轴向倾斜且沿弧线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斜流风道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叶片绕所述预设轴向均匀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绕所述预设轴向均匀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最大外径;所述进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罩沿所述预设轴向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罩包括具有进风孔的进风板和位于所述进风板靠近所述出风罩一侧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对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内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四侧壁的外径沿着远离所述出风罩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进风罩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进风板边缘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多个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通风间隙;所述进风板远离所述出风罩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出风罩的一侧凸起。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自进风端向出风端径向增大,且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进风端和在所述出风端两端的连线与所述预设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风机模组包括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第二基体,所述第二基体包括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径向增大的连接壁,且所述连接壁在所述进风端和在所述出风端两端的连线与所述预设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CN202123156177.5U 2021-09-27 2021-12-06 手持风扇 Active CN2170293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06263 2021-09-27
CN202122350626 2021-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29355U true CN217029355U (zh) 2022-07-22

Family

ID=80305947

Family Applications (20)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0532.4U Active CN216742072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4743.7U Active CN216842288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5161.8A Pending CN114087218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手持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9.8A Pending CN114183386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8.3A Pending CN114183385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98.8U Active CN216742069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208.8U Active CN216742070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62.XU Active CN216742067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74.2U Active CN216742068U (zh) 2021-09-27 2021-11-30 混流风扇、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56177.5U Active CN217029355U (zh) 2021-09-27 2021-12-06 手持风扇
CN202123143489.2U Active CN216518756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9414.1A Pending CN114215775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15702.9U Active CN217029351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0129.3A Pending CN114215773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43736.9U Active CN216518757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24225.2U Active CN217029352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8220.XA Pending CN114215774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220207524.8U Active CN217029363U (zh) 2021-09-27 2022-01-25 挂脖式风扇
CN202220318943.9U Active CN217502037U (zh) 2021-09-27 2022-02-17 便携式风扇
CN202221164340.4U Active CN217950721U (zh) 2021-09-27 2022-05-16 便携式无叶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0532.4U Active CN216742072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4743.7U Active CN216842288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5161.8A Pending CN114087218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手持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9.8A Pending CN114183386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447538.3A Pending CN114183385A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98.8U Active CN216742069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208.8U Active CN216742070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62.XU Active CN216742067U (zh) 2021-09-27 2021-11-30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2972174.2U Active CN216742068U (zh) 2021-09-27 2021-11-30 混流风扇、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0)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43489.2U Active CN216518756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9414.1A Pending CN114215775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15702.9U Active CN217029351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0129.3A Pending CN114215773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43736.9U Active CN216518757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23124225.2U Active CN217029352U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111518220.XA Pending CN114215774A (zh) 2021-09-27 2021-12-10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02220207524.8U Active CN217029363U (zh) 2021-09-27 2022-01-25 挂脖式风扇
CN202220318943.9U Active CN217502037U (zh) 2021-09-27 2022-02-17 便携式风扇
CN202221164340.4U Active CN217950721U (zh) 2021-09-27 2022-05-16 便携式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20) CN216742072U (zh)
AU (1) AU2022349651A1 (zh)
CA (1) CA3233163A1 (zh)
WO (1) WO20230461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742072U (zh) * 2021-09-27 2022-06-14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8576B (en) * 2004-10-07 2007-04-1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Axial-flow heat-dissipating fan for boosting air pressure
JP2009191627A (ja) * 2008-02-12 2009-08-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動ファン装置
JP6585349B2 (ja) * 2015-01-15 2019-10-02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ファン、送風機およびレンジフード
CN205533339U (zh) * 2016-03-09 2016-08-31 慈溪市附海佳青电器厂 一种家用无叶电风扇
CN206582149U (zh) * 2017-03-22 2017-10-24 应万信 一种手持风扇
US10525371B1 (en) * 2017-11-22 2020-01-07 Lorraine Melody Hsu Bladeless bubble fan
JP7091194B2 (ja) * 2018-08-30 2022-06-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N209053814U (zh) * 2018-11-20 2019-07-02 宁波富而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式风扇
CN209623001U (zh) * 2018-12-04 2019-11-12 鑫贺精密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制冷式风扇
CN209892472U (zh) * 2019-01-16 2020-01-03 深圳市火蜂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喷雾风扇
CN109681471B (zh) * 2019-02-14 2023-08-29 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级离心压缩机的间隔组件
CN210220096U (zh) * 2019-05-10 2020-03-31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的便携式无叶送风器
CN210317846U (zh) * 2019-08-23 2020-04-14 深圳市航科精机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风扇
CN211230887U (zh) * 2019-09-09 2020-08-11 深圳市迪比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增香便携式风扇
CN211119841U (zh) * 2019-09-30 2020-07-2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一种多功能雾化风扇
KR102188518B1 (ko) * 2019-11-28 2020-12-08 주식회사 명성 이중 반전 팬 선풍기 구조
CN111322260A (zh) * 2020-04-03 2020-06-23 东莞市嘉木仕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风扇
CN212867982U (zh) * 2020-07-31 2021-04-02 东莞市盛沃高叶轮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管筒式手持风扇
CN214145972U (zh) * 2020-12-21 2021-09-07 东莞市盛沃高叶轮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手持无叶风扇
CN112879337A (zh) * 2021-03-20 2021-06-01 杭州智洁宏远科技有限公司 底座及带底座的手持风扇
CN112983867A (zh) * 2021-04-12 2021-06-18 深圳市星司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美颜镜扇
CN216742072U (zh) * 2021-09-27 2022-06-14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6742071U (zh) * 2021-11-30 2022-06-14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349651A1 (en) 2024-05-02
CN216742069U (zh) 2022-06-14
CN217950721U (zh) 2022-12-02
CN216742068U (zh) 2022-06-14
CN114215774A (zh) 2022-03-22
CN216518757U (zh) 2022-05-13
CN216742070U (zh) 2022-06-14
CN114183386A (zh) 2022-03-15
CN217029352U (zh) 2022-07-22
CN114215773A (zh) 2022-03-22
WO2023046145A1 (zh) 2023-03-30
CA3233163A1 (en) 2023-03-30
CN216518756U (zh) 2022-05-13
CN216742067U (zh) 2022-06-14
CN114087218A (zh) 2022-02-25
CN216842288U (zh) 2022-06-28
CN114183385A (zh) 2022-03-15
CN114215775A (zh) 2022-03-22
CN217029363U (zh) 2022-07-22
CN216742072U (zh) 2022-06-14
CN217502037U (zh) 2022-09-27
CN217029351U (zh) 2022-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29355U (zh) 手持风扇
CN113775545A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113775547A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6417029U (zh) 吸尘器
CN216477949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5521345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5521343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2563735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1243160U (zh) 吸尘器
CN211609431U (zh)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5595958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5521344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4145972U (zh) 手持无叶风扇
CN112081763B (zh) 鼓风机
CN213128427U (zh) 一种带散热风道的小体积电吹风
KR100406213B1 (ko) 브러시가 부착된 드라이어
CN210484144U (zh) 一种轻便型无叶风扇
CN220452244U (zh) 一种手持风扇
EP4286097A1 (en) Tool grinding machine
CN215058326U (zh) 风扇
CN215058325U (zh) 风扇
CN220134224U (zh) 风泵
CN215830759U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220141552U (zh) 清洁装置和散热部件
CN221003185U (zh) 一种风扇组件及洗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