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07229U - 一种便携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07229U
CN216407229U CN202122676407.4U CN202122676407U CN216407229U CN 216407229 U CN216407229 U CN 216407229U CN 202122676407 U CN202122676407 U CN 202122676407U CN 216407229 U CN216407229 U CN 216407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air inlet
air outlet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764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享福
郑观正
谢佳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764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07229U/zh
Priority to DE212022000171.0U priority patent/DE212022000171U1/de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120 priority patent/WO2022252825A1/zh
Priority to GBGB2318502.8A priority patent/GB202318502D0/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07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07229U/zh
Priority to US18/527,744 priority patent/US2024010248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风扇,包括外壳,外壳设置有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部、容纳腔、风道及第一出风部;还包括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风扇组件用于引导外部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部、容纳腔和风道并从第一出风部导出,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驱动风扇转动的电机,电机驱动风扇绕转轴旋转,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平行和/或形成第一夹角。该便携风扇能够随身携带,且扩大了设置进风部和出风部的位置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风扇。
背景技术
常见的风扇比如落地扇、台式扇、壁挂扇等,均为固定设置在某个地方使用,在送风区域范围内吹风纳凉,虽然解放了双手,无法随身携带。而现有的便携式风扇,进风部和出风部均按风扇的进风和出风的特性设置,可设置进风部和出风部的位置的范围较小且固定,无法提升用户吹风体验。
因此,如何实现随身携带,同时扩大设置风扇进风部和出风部的位置的范围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风扇,解决现有技术中风扇不易携带,可设置风扇进风部和出风部的位置的范围较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风扇,包括外壳,外壳设置有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部、容纳腔、风道及第一出风部;还包括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风扇组件用于引导外部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部、容纳腔和风道并从第一出风部导出,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驱动风扇转动的电机,电机驱动风扇绕转轴旋转,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平行和/或形成第一夹角。
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壳在风扇的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进风部,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
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壳在风扇的径向的外侧设有第一进风部,转轴的中心轴线平行于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
在另一实施例中,风扇具有第二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部、第二进风部、第二出风部和风道并从第一出风部导出,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二进风部的正投影,空气以第一方向离开第二出风部,第一方向垂直于转轴的中心轴线。
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壳包括两个第一部,以及连接两个第一部的第二部,两个第一部对称设置于第二部的相对两侧,容纳腔设置于第一部远离第二部的一端。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部用于容纳电控组件,外壳内设有隔板隔开第一部和第二部,风道位于容纳腔和隔板之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风道位于容纳腔和第二部之间,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出风部的正投影平行和/或形成有第二夹角。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一出风部的正投影。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风道中,至少一个导风部自第一出风部所在的第一部的内壁朝远离第一出风部的方向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风道在容纳腔和第二部之间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导风部,两个导风部之间具有斜度差和高度差,使得导风部间隔开的第一出风部出风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风扇,包括外壳,外壳设置有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部、容纳腔、风道及第一出风部;还包括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风扇组件用于引导外部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部、容纳腔和风道并从第一出风部导出,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驱动风扇转动的电机,电机驱动风扇绕转轴旋转,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平行和/或形成第一夹角。该便携风扇能够随身携带,且扩大了设置进风部和出风部的位置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一实施例风扇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二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三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第三实施例局部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Y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X轴定义为前后方向,Z轴定义为上下方向。
结合图1、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100的第一实施例,该便携风扇100包括外壳1,外壳1包括两个第一部11,以及连接两个第一部11的第二部12,两个第一部11对称设置于第二部12的相对两侧。外壳1(或者说是第一部11)设置有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部A1、容纳腔R1、风道D1及第一出风部C1,便携风扇100还包括风扇组件2,风扇组件2设置于容纳腔R1中,风扇组件2用于引导外部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部A1、容纳腔R1和风道D1并从第一出风部C1导出。风扇组件2包括风扇21和驱动风扇21转动的电机(未图示),电机驱动风扇21绕转轴旋转,转轴的中心轴线X1垂直于第一进风部A1的正投影。便携风扇100穿戴时,第二部12对应人体后颈区域,两个第一部11分别对应人体左右颈和胸前区域,两个第一部11分别自第二部12先向上向前延伸,再向下且向人体胸前方向扭转延伸,两个第一部11在延伸方向上部分对应设置在人体颈肩部位上。并且在重力方向上,第一部11和第二部12都是宽面与人体部位接触,使便携风扇100可以趴卧穿戴,更符合人体工学,佩戴舒适度增加。应当理解,第一部11和第二部12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可以使便携风扇100穿戴于人体脖颈部分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第一部11也可以单独使用,单独一个第一部11作为手持式风扇或夹持式风扇或穿戴在其他部位(如手腕)的便携风扇。
请参考图2-图4,风扇21具有第二进风部22和第二出风部23,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部A1、第二进风部22、第二出风部23和风道D1并从第一出风部C1导出,第二进风部22的至少部分贯穿风扇21,转轴的中心轴线X1垂直于第二进风部22的正投影,空气以第一方向F1(即图6中的箭头指示的方向F1)离开第二出风部23,第一方向F1垂直于转轴的中心轴线X1。在本实施例中,风扇21为涡轮风扇,使用涡轮风扇,可以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制造出合适的风量,空间利用率更高。另外涡轮风扇的特点是轴向进风、径向出风,风扇21趴卧设置,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一进风部A1的正投影,外壳1在风扇2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一进风部A1,风扇21可以在上下两个面设置进风位置,即上下同时进风,可以很好地满足风扇21的进风需求,并且在上下方向进风更不容易卷吸旁侧的头发,安全性较高。当然,风扇21并不限制为涡轮风扇,还可以为其他风扇,只要可以通过电机驱动产生风力即可。
请参照图2和图3,容纳腔R1设置于第一部11远离第二部12的一端,即风扇组件2设置于远离第二部12的一端,对应可以设置第一进风部A1的位置的范围更大。第二部12用于容纳电控组件P1,电控组件P1可以包括电池、电路板和开关按键等。外壳1内设有隔板13隔开第一部11和第二部12,风道D1位于容纳腔R1和隔板13之间,隔板13防止流动的空气影响电控组件P1的工作,保证便携风扇100的安全性,同时风道D1只设置在第一部11中,产生的风不会在过长的风道D1中被消耗,使第一出风部C1可以更加稳定舒适。应当理解,对于在电控组件P1和电机之间设置电线(未图示),使电控组件可以对电机供电的结构为本领域常规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可以不设置隔板13,所述电控组件P1可以是外置的,风道D1也可以延伸至第二部12,电控组件P1的外置可以使便携风扇100设计得更加轻薄。同样地,容纳腔R1也可以设置在外壳1的其他部位,比如设置在第二部12中,风扇组件2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实现风扇组件2能将外部空气引导进外壳1内再转换为风从第一出风部C1导出即可。
如图1-图3所示,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一出风部C1的正投影,具体地,第一出风部C1贯穿第一部11且斜向上设置。穿戴便携风扇100时,第一出风部C1对应人体脖颈旁侧向上延伸的方向进行吹风,避免了第一出风部C1的风直对着人体脖颈吹,提高用户吹风的体验。当然,第一出风部C1的位置并不以此为限制,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出风部C1的正投影也可以是平行的关系,比如第一出风部C1设置在第一部11靠近人体脖颈的一侧。或者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出风部C1的正投影也可以是形成有其他第二夹角。
如图3所示,在风道D1中,导风部3自第一出风部C1所在的第一部11的内壁朝远离第一出风部C1的方向延伸,导风部3的设置利于引导部分风从前侧的第一出风部C1吹出,同时可以引导剩余的风至后侧的第一出风部C1吹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D1在容纳腔R1和第二部12之间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导风部3,两个导风部3之间具有斜度差和高度差,使得导风部3间隔开的第一出风部C1出风均匀,提升使用体验。当然,所述导风部3的个数并不以此为限制,只要能使间隔开的第一出风部C1的各部分出风均匀舒适即可。导风部3的自由端的边沿可以呈波浪形或锯齿形,用于减少噪音,但并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外壳1包括可上下配合连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图中未示),第二壳体10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021,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1021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扣合连接或嵌合连接或螺栓连接或磁吸连接,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1021之间的连接不以此为限制。第一部11的内壁延伸出围绕部分风扇21的风扇隔板111,风扇隔板111与外壳1隔出的空间刚好可以容纳第二配合部1021。并且风扇隔板111往容纳腔R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形成有拐角1111,拐角1111相当于涡轮风扇的蜗舌,风扇隔板111形成的拐角1111适当减小了风口的宽度,使得出风效果更好。
如图1-图3所示,第一进风部A1外侧设置有进风盖板4,可以防止外界的大部分雨水或灰尘从第一进风部A1进入外壳1影响风扇组件2的工作,进风盖板4与第一进风部A1之间具有间隙,方便空气进入外壳1。同时进风盖板4的设置可以避免便携风扇工作时卷吸头发,使用体验更安全。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100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壳1只在风扇21的相对两侧中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部A1,具体地,外壳1只在风扇21的上侧设有第一进风部A1,相较于在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一进风部A1,进风量会有所下降,但出风更加舒适,适合对风力要求较低且希望出风舒适的人群。当然,也可以是外壳1只在风扇21的下侧设有第一进风部A1。其他结构和性能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7-图9,为本实用新型便携风扇100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壳1在风扇21的径向的外侧设有第一进风部A1,转轴的中心轴线X1平行于第一进风部A1的正投影,并且风扇21设置在第一部11远离第二部12的一端,第一进风部A1可以设置在第一部11的端部的大半圈上,可以设置第一进风部A1的范围较大,增大了进风量和进风范围。同时,由于风扇21为涡轮风扇,特点为轴向进风、径向出风,为了避免风扇21的第二出风部23出的风与径向外侧设置的第一进风部A1进的风相撞,在风扇21外侧设置了扇壳24引导风扇22的进风和出风,使进风和出风更加顺畅。其他结构和性能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的中心轴线X1与第一进风部A1的正投影形成第一夹角,第一进风部A1、第一出风部C1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只要保证转轴的中心轴线X1与第一进风部A1之间形成第一夹角,转轴的中心轴线X1与第一出风部C1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范围均为0-90度(包括0度和90度的情况),当第一进风部A1的进风与风扇22的第二出风部23的出风有冲突时,在风扇22外侧设置扇壳24引导风扇22的进风和出风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风扇100中,可以设置第一进风部A1和第二出风部C1的位置的范围增大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风扇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便携风扇100穿戴时,第二部12对应人体后颈区域,两个第一部11分别对应人体左右颈和胸前区域,两个第一部11分别自第二部12先向上向前延伸,再向下且向人体胸前方向扭转延伸,两个第一部11在延伸方向上部分对应设置在人体颈肩部位上。并且在重力方向上,第一部11和第二部12都是宽面与人体部位接触,使便携风扇100可以趴卧穿戴,更符合人体工学,佩戴舒适度增加。
2.第一实施例中,风扇21趴卧设置,转轴的中心轴线X1垂直于第一进风部A1的正投影,外壳1在风扇2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一进风部A1,风扇21可以在上下两个面设置进风位置,即上下同时进风,可以很好地满足风扇21的进风需求,并且在上下方向进风更不容易卷吸旁侧的头发,安全性较高。
3.第一实施例中,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一出风部C1的正投影,具体地,第一出风部C1贯穿第一部11且斜向上设置。穿戴便携风扇100时,第一出风部C1对应人体脖颈旁侧向上延伸的方向进行吹风,避免了第一出风部C1的风直对着人体脖颈吹,提高用户吹风的体验。
4.第二实施例中,外壳1只在风扇21的相对两侧中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部A1,相较于在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一进风部A1,进风量会有所下降,但出风更加舒适,适合对风力要求较低且希望出风舒适的人群。
5.第三实施例中,外壳1在风扇21的径向的外侧设有第一进风部A1,转轴的中心轴线X1平行于第一进风部A1的正投影,并且风扇21设置在第一部11远离第二部12的一端,第一进风部A1可以设置在第一部11的端部的大半圈上,可以设置第一进风部A1的范围较大,增大了进风量和进风范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置有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部、容纳腔、风道及第一出风部;
风扇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引导外部空气经由所述第一进风部、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风道并从所述第一出风部导出,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驱动所述风扇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风扇绕转轴旋转,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平行和/或形成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所述风扇的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第一进风部,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所述风扇的径向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一进风部,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进风部的正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具有第二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空气经由所述第一进风部、所述第二进风部、所述第二出风部和所述风道并从所述第一出风部导出,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进风部的正投影,所述空气以第一方向离开所述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两个第一部,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部的第二部,两个所述第一部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第一部远离所述第二部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用于容纳电控组件,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隔开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隔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部之间,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正投影平行和/或形成有第二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正投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道中,至少一个导风部自所述第一出风部所在的所述第一部的内壁朝远离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在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部之间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导风部,两个所述导风部之间具有斜度差和高度差,使得所述导风部间隔开的所述第一出风部出风均匀。
CN202122676407.4U 2021-06-04 2021-11-03 一种便携风扇 Active CN216407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76407.4U CN216407229U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便携风扇
DE212022000171.0U DE212022000171U1 (de) 2021-06-04 2022-04-11 Halsventilator
PCT/CN2022/086120 WO2022252825A1 (zh) 2021-06-04 2022-04-11 挂脖风扇
GBGB2318502.8A GB202318502D0 (en) 2021-06-04 2022-04-11 Hanging neck fan
US18/527,744 US20240102488A1 (en) 2021-06-04 2023-12-04 Neck fa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76407.4U CN216407229U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便携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07229U true CN216407229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9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76407.4U Active CN216407229U (zh) 2021-06-04 2021-11-03 一种便携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07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1947B2 (en) Neck fan
JP7076868B2 (ja) 首掛けファン
CN21320610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6477949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3928809U (zh) 挂脖风扇
CN216407229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2899135U (zh) 便携风扇
CN213206044U (zh) 便携吹风装置
CN212563735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1874773U (zh) 挂脖风扇
CN217658483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及出风件
CN21014164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658491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及出风件
CN110638130A (zh) 新型降温舒适太阳能帽
CN215409431U (zh) 一种挂屏风扇及其导风筒
CN214742181U (zh) 挂脖风扇
WO2022032721A1 (zh) 挂脖式风扇
CN213684600U (zh) 挂脖风扇
CN21440405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7976669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3206024U (zh) 便携风扇
CN216842306U (zh) 一种头戴式散热装置
CN218266411U (zh) 挂脖风扇
CN211550056U (zh) 无叶风扇
CN213628072U (zh) 挂脖式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