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0017U -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50017U
CN212950017U CN202021586859.2U CN202021586859U CN212950017U CN 212950017 U CN212950017 U CN 212950017U CN 202021586859 U CN202021586859 U CN 202021586859U CN 212950017 U CN212950017 U CN 212950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plate
side member
cover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868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文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868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50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50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50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包括后纵梁和后减震器罩,所述后纵梁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所述后纵梁下罩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下端具有敞口;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下端敞口外周与所述安装孔配合连接,所述后减震器罩处于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围合构成的腔室内;在后纵梁上设置后减震器罩用于安装后减震器,后纵梁的结构强度较大,能有效的承受后减震器传递而来的受力;在不使后纵梁上移的情况下把后减震器罩设置于高位,为后减震器的上端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通过上述结构,既避免了后纵梁上移,又为后减震器提供了稳定的安装结构。

Description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其中后减震器通常通过后减震器座设置在后轮罩上,由于后轮罩本身为薄板,刚度较弱,因此为保证连接刚度,需要厚度较厚的加强板作为结构加强件来将后减震器座连接在后轮罩上,此种安装方式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安装结构确保汽车后减震器能稳定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确保稳定安装后减震器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本公开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后纵梁和后减震器罩,所述后纵梁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所述后纵梁下罩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下端具有敞口;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下端敞口外周与所述安装孔配合连接,所述后减震器罩处于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围合构成的腔室内。
可选的,所述后纵梁下罩包括后纵梁前段和后纵梁后段,所述后纵梁前段包括前段下板,所述后纵梁后段包括后段下板,所述前段下板与所述后段下板之间构成所述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下端敞口外周与所述前段下板及所述后段下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纵梁上罩包括后纵梁上板、后纵梁内侧板及后纵梁外侧板,所述后纵梁内侧板设置于所述后纵梁上板与所述前段下板及所述后段下板的内侧边之间,所述后纵梁外侧板设置于所述后纵梁上板与所述前段下板及所述后段下板的外侧边之间。
可选的,所述后段下板的内侧边向上延伸有前段内侧板,所述后段下板的内侧边向上延伸有后段内侧板;所述前段内侧板及所述后段内侧板与所述后纵梁内侧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下端敞口外周设置有与所述前段下板及所述后段下板连接的连接部。
可选的,所述后纵梁上罩上设置有后减震器加强板,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对应所述后减震器罩的位置设置。
可选的,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的前段之间设置有后纵梁前段加强板,所述后纵梁前段加强板的顶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上罩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所述后纵梁前段加强板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下罩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所述后纵梁前段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后减震器罩的前侧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的后段之间设置有后纵梁后段加强板,所述后纵梁后段加强板的顶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上罩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所述后纵梁后段加强板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下罩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所述后纵梁后段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后减震器罩的后侧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纵梁上罩上设置有与后轮罩连接的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包括后轮罩前加强板、后轮罩中加强板及后轮罩后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所述后轮罩中加强板及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的下端对应与所述后纵梁上罩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连接,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所述后轮罩中加强板及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的上端对应与后轮罩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公开避免采用后轮罩安装后减震器的方式,而是在后纵梁上设置后减震器罩用于安装后减震器,后纵梁的结构强度较大,能有效的承受后减震器传递而来的受力;具体的,因为后减震器的上端安装点较高,为了避免后纵梁上移侵占车体高度空间,所以将后纵梁分为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使得后减震器罩的下端敞口外周与后纵梁下罩上的安装孔连接,如此即可在不使后纵梁上移的情况下把后减震器罩设置于高位,为后减震器的上端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通过上述结构,既避免了后纵梁上移,又为后减震器提供了稳定的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与后减震器配合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7为后轮罩加强板与后纵梁配合的示意图。
其中,1、后减震器罩;11、翻边;12、减震器安装孔;2、后纵梁;21、后纵梁前段;211、前段下板;212、前段内侧板;22、后纵梁后段;221、后段下板;222、后段内侧板;23、后纵梁外侧板;24、后纵梁上板;241、后纵梁内侧板;3、后减震器加强板;4、后纵梁前段加强板;5、后纵梁后段加强板;6、后轮罩加强板;61、后轮罩前加强板;62、后轮罩中加强板;63、后轮罩后加强板;10、后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后纵梁2和用于安装后减震器10的后减震器罩1,后纵梁2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后纵梁下罩上设置有安装孔,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具有敞口;先将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与后纵梁下罩上的安装孔配合连接,随后将后纵梁上罩的两侧边与后纵梁下罩的两侧边对应配合,采用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式将两者连接构成中空结构的后纵梁2,如此使得后减震器罩1处于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围合构成的腔室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避免采用后轮罩安装后减震器10的方式,而是在后纵梁2上设置后减震器罩1用于安装后减震器10,后纵梁2的结构强度较大,能有效的承受后减震器10传递而来的受力;具体的,因为后减震器10的上端安装点较高,为了避免后纵梁2上移侵占车体高度空间,所以将后纵梁2分为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使得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与后纵梁下罩上的安装孔连接,如此即可在不使后纵梁2上移的情况下把后减震器罩1设置于高位,为后减震器10的上端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通过上述结构,既避免了后纵梁2上移,又为后减震器10提供了稳定的安装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后纵梁下罩包括后纵梁前段21和后纵梁后段22,后纵梁前段21包括前段下板211,后纵梁后段22包括后段下板221,前段下板211与后段下板221之间构成安装孔,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与前段下板211及后段下板221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后纵梁下罩拆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段下板211与后段下板221围合在后减震器罩1的前后两侧,如此便于实现后减震器罩1与后纵梁前段21及后纵梁后段22的稳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后纵梁上罩包括后纵梁上板24、后纵梁内侧板241及后纵梁外侧板23,后纵梁内侧板241设置于后纵梁上板24与前段下板211及后段下板221的内侧边之间,后纵梁外侧板23设置于后纵梁上板24与前段下板211及后段下板221的外侧边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后纵梁上板24、后纵梁内侧板241及后纵梁外侧板23三部分构成后纵梁上罩,在后减震器罩1与后纵梁下罩完成连接后,将后纵梁上罩与后纵梁下罩连接,最终组装成后纵梁2,确保将后减震器罩1稳定安装于后纵梁2的腔室内,避免后纵梁2上移占用高度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后段下板221的内侧边向上延伸有前段内侧板212,后段下板221的内侧边向上延伸有后段内侧板222;前段内侧板212及后段内侧板222与后纵梁内侧板241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前段内侧板212及后段内侧板222的设置是为了与后纵梁内侧板241连接,结合处可便于安装汽车地板,后纵梁2在实现安装后减震器罩1的同时,又能实现与汽车地板进行稳定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设置有与前段下板211及后段下板221连接的连接部11,其中连接部11可采用翻边的形式布置于下端敞口外周,当然也可采用如连接耳的形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便于后减震器罩1与后纵梁前段21与后纵梁后段22连接,在后减震器罩1外周设置翻边,翻边与前段下板211及后段下板221搭接进行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如此确保后减震器罩1与后纵梁2稳定的连接,为后减震器10提供稳固的安装基础;后减震器罩1的顶端及后纵梁上板24均开设有减震器安装孔12,通过减震器安装孔12将后减震器10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后纵梁上罩上设置有后减震器加强板3,具体的可将后减震器加强板3与后纵梁上板24连接,后减震器加强板3对应后减震器罩1的位置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汽车行驶时,后减震器10工作一直在受力,后纵梁2承受后减震器10传递的力,此时要对后减震器10的安装点进行结构补强,所以在固定完后减震器10之后,在后纵梁上板24上设置后减震器加强板3,从而提升整体的安装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前段下板211与后纵梁上板24之间设置有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的顶侧设置有与后纵梁上板24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41,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的底侧设置有与前段下板211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42;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的后端与后减震器罩1的前侧连接;
后段下板221与后纵梁上板24之间设置有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的顶侧设置有与后纵梁上板24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51,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的底侧设置有与后段下板221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52;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的前端与后减震器罩1的后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上连接部41、第二上连接部51、第一下连接部42及第二下连接部52可为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或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本身的一部分,也可采用翻边的布置形式,以此增大连接面积,确保连接稳定,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与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可进一步的提高后纵梁2的结构强度,避免后纵梁2受力出现折弯的情况;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与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还与后减震器罩1连接,使得后减震器罩1与后纵梁2进一步的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为后减震器10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后纵梁上板24上设置有与后轮罩连接的后轮罩加强板6。设置后轮罩加强板6进一步的加强后轮罩与后纵梁2的整体结构性能,提高整个安装结构的受力性能。
优选的,后轮罩加强板6包括后轮罩前加强板61、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后轮罩后加强板63,后轮罩前加强板61、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后轮罩后加强板63的下端对应与后纵梁上板24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连接,后轮罩前加强板61、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后轮罩后加强板63的上端对应与后轮罩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后轮罩加强板6分为多个部分,其中后轮罩中加强板62设置于后减震器加强板3的上方并与其连接,通过设置后轮罩前加强板61、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后轮罩后加强板63,除对后轮罩结构进行加强外,还可以对后纵梁上板24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进行加固,本质上是对后减震器罩1的外围结构进行补强,从而确保能稳定的安装后减震器10。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后减震器罩1及后纵梁2构成的安装结构强度足够稳定,确保汽车行驶时,后减震器10能正常工作,同时本公开的安装结构,避免了后纵梁2上移侵占车体高度空间,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纵梁(2)和后减震器罩(1),所述后纵梁(2)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后纵梁下罩与后纵梁上罩,所述后纵梁下罩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具有敞口;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与所述安装孔配合连接,所述后减震器罩(1)处于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围合构成的腔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下罩包括后纵梁前段(21)和后纵梁后段(22),所述后纵梁前段(21)包括前段下板(211),所述后纵梁后段(22)包括后段下板(221),所述前段下板(211)与所述后段下板(221)之间构成所述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与所述前段下板(211)及所述后段下板(22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上罩包括后纵梁上板(24)、后纵梁内侧板(241)及后纵梁外侧板(23),所述后纵梁内侧板(241)设置于所述后纵梁上板(24)与所述前段下板(211)及所述后段下板(221)的内侧边之间,所述后纵梁外侧板(23)设置于所述后纵梁上板(24)与所述前段下板(211)及所述后段下板(221)的外侧边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段下板(221)的内侧边向上延伸有前段内侧板(212),所述后段下板(221)的内侧边向上延伸有后段内侧板(222);所述前段内侧板(212)及所述后段内侧板(222)与所述后纵梁内侧板(24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下端敞口外周设置有与所述前段下板(211)及所述后段下板(221)连接的连接部(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上罩上设置有后减震器加强板(3),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3)对应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位置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的前段之间设置有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所述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的顶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上罩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41),所述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下罩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42);所述后纵梁前段加强板(4)的后端与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前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下罩与所述后纵梁上罩的后段之间设置有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所述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的顶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上罩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51),所述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后纵梁下罩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52);所述后纵梁后段加强板(5)的前端与所述后减震器罩(1)的后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上罩上设置有与后轮罩连接的后轮罩加强板(6);
所述后轮罩加强板(6)包括后轮罩前加强板(61)、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后轮罩后加强板(63),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61)、所述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63)的下端对应与所述后纵梁上罩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连接,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61)、所述后轮罩中加强板(62)及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63)的上端对应与后轮罩的前部、中部及后部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02021586859.2U 2020-08-03 2020-08-03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2950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6859.2U CN212950017U (zh) 2020-08-03 2020-08-03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6859.2U CN212950017U (zh) 2020-08-03 2020-08-03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50017U true CN212950017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4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86859.2U Active CN212950017U (zh) 2020-08-03 2020-08-03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50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73356A1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05044824U (zh) 电动汽车后悬架弹簧座与车身连接加强结构
CN104554464A (zh) 带有加固的减震器连接部的汽车车身
CN201922879U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
CN112606912B (zh) 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2950017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04368277U (zh) 一种车身侧围上部结构
CN210555120U (zh)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1918837U (zh)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CN212373513U (zh) 车辆后轮罩的加强组件以及车辆
CN216034676U (zh)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CN219119017U (zh) 用于安装铰链的螺母板和车辆
CN218858544U (zh) 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CN218616906U (zh) 后轮罩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396653U (zh) 车辆的减震器座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996531U (zh) 车辆后轮罩总成
CN212685748U (zh) 后纵梁分总成
CN217554016U (zh) 减震器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616890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2354146U (zh) 车辆的副车架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