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58824U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58824U
CN210558824U CN201920800032.8U CN201920800032U CN210558824U CN 210558824 U CN210558824 U CN 210558824U CN 201920800032 U CN201920800032 U CN 201920800032U CN 210558824 U CN210558824 U CN 210558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rail
wheel
passenger conveyor
unit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00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下敬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58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58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乘客输送机。扶手带轮(100)具有:圆板状的内轮(102),与驱动链轮(24)同步地旋转;环状的外轮(104),配置在内轮(102)的外周;凹部(108),设置在内轮的外周部;突部(116),设置在外轮(104)的内周部;弹簧(118),设置在突部(116)与凹部(108)之间;以及控制部(50),通过光传感器(124)检测由扶手带(38)的运行阻力引起的、外轮(104)与内轮(102)的角度的偏差,在检测出的角度的偏差比基准值大时进行报告。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本申请以日本国特许申请第2018-117897号(申请日:2018年6月21日)为基础,并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在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中,在乘客站立的梯级的左右设置有扶手,扶手带在该扶手的上部运行。该扶手带的速度与梯级同步。
但是,当站立在梯级上的乘客增加,手握扶手带的人增加时,存在扶手带的运行阻力增大,扶手带的速度变得比梯级慢,抓持扶手带的乘客有可能向后倾倒的问题点。
因此,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其在扶手带的速度发生减慢之前,报告扶手带的运行阻力正在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具有:桁架;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桁架的电机;左右一对的驱动链轮,通过所述驱动装置来旋转;多个梯级,通过左右一对的驱动链轮来驱动,且连接成环状;左右一对的扶手带轮,与所述驱动链轮同步地旋转;以及左右一对的扶手带,分别卷绕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扶手带轮上从而驱动;所述扶手带轮具有:圆板状的内轮,与所述驱动链轮同步地旋转;环状的外轮,配置在所述内轮的外周;范围结合单元,容许所述外轮在一定的角度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内轮旋转;力结合单元,容许所述外轮在一定的力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内轮旋转;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扶手带的运行阻力引起的、所述外轮与所述内轮的角度的偏差;以及报告单元,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角度的偏差比基准值大时,进行所述扶手带的所述运行阻力异常的报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范围结合单元与所述力结合单元在所述扶手带轮上等角度地设置在多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范围结合单元具有:突部,从所述外轮的内周部突出;以及凹部,设置在所述内轮的外周部,所述突部在一定的角度内移动自如;所述力结合单元是配置在所述突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弹性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范围结合单元具有:突部,从所述内轮的外周部突出;以及凹部,设置在所述外轮的内周部,所述突部在一定的角度内移动自如;所述力结合单元是配置在所述突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弹性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弹性部件是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弹性部件是阻尼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检测单元具有:内反射部,设置于所述内轮;外反射部,设置于所述外轮;以及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桁架;所述报告单元在基于所述光传感器的所述内反射部的检测时间与所述外反射部的检测时间之差比所述基准值大时,进行所述扶手带的所述运行阻力异常的报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检测单元具有:内贯通孔,沿所述内轮的宽度方向设置;外贯通孔,沿所述外轮的宽度方向设置;以及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桁架;所述报告单元在所述内贯通孔与所述外贯通孔不重合,无法接收到所述光传感器的光时,视为比所述基准值大,进行所述扶手带的所述运行阻力异常的报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具有多个按压辊,所述按压辊配置在所述扶手带轮的外周部,按压所述扶手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中,所述乘客输送机是自动扶梯或者自动人行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扶手带的速度发生减慢之前,报告扶手带的运行阻力正在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示出扶手带轮的旋转状态的放大图。
图3是扶手带轮的停止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面图。
图5是运行时运行阻力正常的扶手带轮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6是运行时运行阻力异常的情况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具有内反射部与外反射部的部分的扶手带轮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图7中的B-B线剖面图。
图9是自动扶梯的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运行阻力正常时的扶手带轮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C-C线剖面图。
图12是在扶手带轮的运行阻力异常时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应用于自动扶梯10,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进行说明。
(1)自动扶梯10
参照图1,对自动扶梯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从侧面观察自动扶梯10的示意图。
作为自动扶梯10的框架的桁架12跨越建筑物1的上层和下层,并使用支承角铁2、3支承。
在位于桁架12上端部的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使梯级30运行的驱动装置18、左右一对的驱动链轮24、24以及左右一对的扶手带轮100、100。驱动装置18具有:电机20,由感应电动机(Induction Motor)构成;减速机;输出链轮,安装于该减速机的输出轴;驱动链条22,通过该输出链轮驱动;以及电磁制动器,用于使电机20的旋转停止,并且保持停止状态。驱动链轮24通过该驱动链条22旋转。左右一对的驱动链轮24、24与左右一对的扶手带轮100、100通过未图示的传递链条连结并旋转。另外,在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控制部50,所述控制部50控制电机20和电磁制动器等。
在位于桁架12下端部的下层侧的机械室16内部,设置有梯级从动链轮26。在上层侧的驱动链轮24与下层侧的梯级从动链轮26之间挂有左右一对的环状的梯级链条28、28。即,在左右一对的梯级链条28、28上,等角度地安装有多个梯级30的前轮301。该前轮301沿着固定于桁架12的未图示的导轨运行,并且分别卡合到位于驱动链轮24的外周部的凹部和位于梯级从动链轮26的外周部的凹部,从而上下翻转。另外,后轮302在固定于桁架12的导轨25上运行。
在桁架12的左右两侧竖立设置有左右一对的扶手36、36。在该扶手36的上部设置有扶手轨39,环状的扶手带38沿着该扶手轨39移动。在扶手36的上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上层侧的正面围裙板40,在下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下层侧的正面围裙板42,作为扶手带38出入口的入口部46、48分别从正面围裙板40、42突出。
围裙板44设置在扶手36的侧面下部,梯级30在左右一对的围裙板44、44之间运行。在上下层的围裙版44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操作板52、56、扬声器54、58。
扶手带38从上层侧的入口部46进入到正面围裙板40内,通过导辊群64挂在扶手带轮100上,之后通过导辊群66在围裙板44内移动,并从下层侧的入口部48运行到正面围裙板42外。而且,通过扶手带轮100和驱动链轮24的共同旋转,扶手带38与梯级30同步地移动。另外,具有用于向旋转的扶手带轮100按压运行的扶手带38的按压辊群70。
在上层侧的左右一对的围裙板44、44的乘降口,在机械室14的顶面,水平设置有上层侧的乘降板32。在下层侧的左右一对的围裙板44、44的乘降口,在机械室16的顶面,水平设置有下层侧的乘降板34。在上层侧的乘降板32的顶端设置有梳齿状的梳齿60,梯级30进入该梳齿60。另外,在下层侧的乘降板34的顶端也设置有梳齿状的梳齿62。
(2)扶手带轮100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8,对扶手带轮100进行说明。扶手带轮100包括圆板状的内轮102以及独立于内轮102的环状的外轮104。
如图2所示,圆板状的内轮102以旋转轴68为中心旋转,该旋转轴68与驱动链轮24同步地旋转。如图2、图4所示,凸缘部106从该内轮102的外周部向外侧突出。该凸缘部106的厚度形成为比内轮102的厚度薄。如图2至图6所示,在内轮102的外周部,在未设置有凸缘部106的部分,等角度地设置有多个(在图2中为6处)扇形的凹部108。
如图2与图4所示,环状的外轮104配置在内轮102的外周部,如图4所示,环状的外轮104为了与内轮102的凸缘部106卡合,设置有环状的嵌入部110。设置有该嵌入部110的部分为了与凸缘部106卡合,形成为比外轮104的其他部分的厚度薄。如图2至图6所示,在外轮104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卡合扶手带38的环状的扶手带卡合轮114。如图2至图6所示,在外轮104的内周部突出有多个突部116。该突部116突出的位置与内轮102的设置有凹部108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突部116形成为比凹部108的圆周方向的长度短。因此,突部116在凹部108内部沿圆周方向移动自如。另外,如图2至图6所示,在突部116的侧面与凹部108的内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板状的弹簧118、118。如图3所示,通过一对弹簧118、118,突部116在自动扶梯10停止时位于凹部108的中央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位置称为“基准位置”。另外,在自动扶梯10的运行中施加有正常的运行阻力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突部116位于稍微偏离凹部108的中央部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位置称为“正常位置”。进一步,在自动扶梯10的运行中施加有异常大的运行阻力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突部116位于远离凹部108的中央部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位置称为“异常位置”。
如图2与图7所示,在多个凹部108与突部116,在与一处的凹部108的基准位置相当的位置设置有内反射部122,在与该凹部108相对应的突部116设置有外反射部120。如图8所示,光传感器124安装于设置有该内反射部122与外反射部120的侧方的桁架12(桁架12未图示)。此外,在图3至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基准位置等,省略了内反射部122与外反射部120。
(3)扶手带38的按压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2,对向扶手带轮100按压扶手带38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以旋转轴68为中心旋转的扶手带轮100的下侧,卷绕有扶手带38,在其外周部如上所述配置有按压辊群70。该按压辊群70包括多个按压辊72,相邻的两个按压辊72、7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构成链条的一对连接板74夹持。一张连接板74具有两个轴承,按压辊72的旋转轴76旋转自如地分别嵌入到该轴承中,对于一个旋转轴76嵌入有一张连接板74的轴承和与之相邻的另一张连接板74的轴承。由此,多组的一对连接板74通过按压辊72的旋转轴76连接成链状。
如图2所示,使用固定部件78将已连接的位于最下侧的连接板74的下端部固定在桁架12上。
如图2所示,使用作为施力单元的弹簧支承部件80将已连接的位于最上侧的连接板74的上端固定在桁架12上。弹簧支承部件80包括螺旋弹簧82、外螺纹杆84、固定端86以及移动端88、螺母90。弹簧支承部件80的外螺纹杆84的下端被固定在连接板74的上端部,移动端88嵌合于外螺纹杆84的上端,在移动端88上固定有朝向收缩方向具有作用力的螺旋弹簧82的上端。在螺旋弹簧82的下端固定有固定端86,该固定端86被固定在桁架12上。移动端88根据螺母90的紧固程度沿着外螺纹杆84移动,螺旋弹簧82的作用力变化。由此,能够调整按压辊群70的多个按压辊72向径内方向对扶手带轮100的按压力。
如图2所示,在扶手带轮100的上层侧,如上所述导辊群64设置在桁架12上。导辊群64旋转自如地配置有多个导辊92,从入口部46向扶手带轮100的下外周部引导扶手带38。
如图2所示,在扶手带轮100的下层侧,如上所述导辊群66设置在桁架12上。导辊群66旋转自如地配置有多个导辊94,从扶手带轮100的下外周部朝向下层侧引导被引出的扶手带38。
(4)自动扶梯10的电气结构
参照图9的框图,对自动扶梯1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在控制部50上连接有驱动电机20的驱动电路51、操作板52、56、扬声器54、58以及光传感器124。另外,在控制部50内部连接有向位于自动扶梯10的外部的管理装置等发送报告信号等的通信部126。
(5)扶手带轮100的动作状态
对扶手带轮100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在自动扶梯10停止的情况下,突部116位于处在凹部108的中心部的“基准位置”。这是因为,被一对弹簧118,118以均衡状态通过作用力按压。
接下来,当自动扶梯10开始运行,正常的运行阻力施加到扶手带38时,如图5所示,由于扶手带38相对于内轮102的运行阻力,外轮104变成相对于旋转方向比内轮102延迟的状态。因此,如图5所示,当施加正常的运行阻力时,突部116位于偏离了凹部108的“基准位置”的“正常位置”。即,外轮104相对于内轮102延迟的大小与扶手带38的运行阻力的大小成正比。
但是,当向扶手带38施加异常大的运行阻力时,如图6所示,外轮104的偏离变得更大,突部116抵抗弹簧118的作用力,偏离“正常位置”而位于“异常位置”。
在6处突部116与凹部108同样地发生该位置偏离。而且,在设置有内反射部122与外反射部120的突部116与凹部108也是同样的。因此,光传感器124检测旋转的内轮102的内反射部122的检测时间与延迟旋转的外轮104的外反射部120的检测时间之差Δt,如果该差Δt在基准值以内,则位于图5所示的正常位置内,运行阻力正常。但是,当位于图6所示的异常位置时,差Δt比基准值大,施加有异常的运行阻力。因此,控制部50在光传感器124的外反射部120与内反射部122各自的检测时间之差Δt变为基准值以上时,视为施加有异常的运行阻力,通过通信部126向外部报告警告信号。
(6)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检测外轮104相对于内轮102的旋转的延迟,能够检测扶手带38的运行阻力的大小,因此使用光传感器124检测该延迟的时间,由此判定运行阻力是否异常,在运行阻力异常的情况下向外部报告警告信号,报告正在对扶手带38施加异常的运行阻力。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至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检测内轮102与外轮104的偏离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剖面为圆形的内贯通孔128沿厚度方向贯通内轮102的凸缘部106,剖面为圆形的外贯通孔130沿厚度方向贯通外轮104。另外,如图11所示,在内贯通孔128与外贯通孔130旋转通过的位置,光传感器132的发光部与受光部隔着该部分安装在桁架12上(但是,桁架12未图示)。
首先,在内轮102与外轮104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两个内贯通孔128与外贯通孔130完全重合,光传感器13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通过,能够在受光部接收到通过光。
然后,如图10所示,在运行阻力处于正常范围内,突部116位于正常位置的情况下,内贯通孔128与外贯通孔130的一部分重合,光传感器13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也通过开放的孔的部分,能够在受光部接收到通过光。
但是,如图12所示,当运行阻力异常,突部116位于异常位置时,内贯通孔128与外贯通孔130完全偏离,光传感器13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无法通过,无法在受光部接收到通过光。
如上所述,如果能够在与扶手带轮100旋转一周的时间相当的时间内,在受光部接收到从光传感器13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的通过光,则控制部50视为正常的运行阻力。另一方面,如果无法在与扶手带轮100旋转一周的时间相当的时间内,在受光部接收到从光传感器13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的通过光,则控制部50视为异常的运行阻力。
(变形例)
接下来,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1)变形例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内轮102的外周部设置了凹部108,在外轮104的内周部设置了突部116,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突部从内轮102的外周部突出,并在外轮104的内周部设置凹部。
(2)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设置了板状的弹簧118,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设置线圈状的弹簧、阻尼器。另外,也可以联合使用阻尼器与弹簧。
在作为弹性部件使用阻尼器的情况下,当内轮102的旋转停止时,该停止时的反作用力不通过阻尼器传递到外轮104,扶手带38不产生脉动。
(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于自动扶梯1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应用于自动人行道。
(4)其他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或宗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等同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桁架;
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桁架的电机;
左右一对的驱动链轮,通过所述驱动装置来旋转;
多个梯级,通过左右一对的驱动链轮来驱动,且连接成环状;
左右一对的扶手带轮,与所述驱动链轮同步地旋转;以及
左右一对的扶手带,分别卷绕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扶手带轮上从而驱动;
所述扶手带轮具有:
圆板状的内轮,与所述驱动链轮同步地旋转;
环状的外轮,配置在所述内轮的外周;
范围结合单元,容许所述外轮在一定的角度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内轮旋转;
力结合单元,容许所述外轮在一定的力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内轮旋转;
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扶手带的运行阻力引起的、所述外轮与所述内轮的角度的偏差;以及
报告单元,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角度的偏差比基准值大时,进行所述扶手带的所述运行阻力异常的报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范围结合单元与所述力结合单元在所述扶手带轮上等角度地设置在多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范围结合单元具有:
突部,从所述外轮的内周部突出;以及
凹部,设置在所述内轮的外周部,所述突部在一定的角度内移动自如;
所述力结合单元是配置在所述突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弹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范围结合单元具有:
突部,从所述内轮的外周部突出;以及
凹部,设置在所述外轮的内周部,所述突部在一定的角度内移动自如;
所述力结合单元是配置在所述突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弹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阻尼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具有:
内反射部,设置于所述内轮;
外反射部,设置于所述外轮;以及
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桁架;
所述报告单元在基于所述光传感器的所述内反射部的检测时间与所述外反射部的检测时间之差比所述基准值大时,进行所述扶手带的所述运行阻力异常的报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具有:
内贯通孔,沿所述内轮的宽度方向设置;
外贯通孔,沿所述外轮的宽度方向设置;以及
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桁架;
所述报告单元在所述内贯通孔与所述外贯通孔不重合,无法接收到所述光传感器的光时,视为比所述基准值大,进行所述扶手带的所述运行阻力异常的报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按压辊,所述按压辊配置在所述扶手带轮的外周部,按压所述扶手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客输送机是自动扶梯或者自动人行道。
CN201920800032.8U 2018-06-21 2019-05-30 乘客输送机 Active CN21055882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7897A JP6538241B1 (ja) 2018-06-21 2018-06-21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8-117897 2018-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58824U true CN210558824U (zh) 2020-05-19

Family

ID=67144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0032.8U Active CN210558824U (zh) 2018-06-21 2019-05-30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38241B1 (zh)
CN (1) CN21055882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8241B1 (ja) 2019-07-03
JP2019218192A (ja) 2019-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176671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453424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0558824U (zh) 乘客输送机
CN111320064B (zh) 乘客输送机
JP2017095268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139753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1871129U (zh) 乘客输送机
JP2011173719A (ja) チェーン摩耗検出装置
CN211594725U (zh) 梯级以及使用该梯级的乘客输送机
JP2019210114A (ja) 乗客コンベア
US10858221B2 (en) People conveyor drive and people conveyor
JP5969060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1619732U (zh)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监视装置及乘客输送机
JP5920680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8095340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641035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8465288U (zh) 一种安全型自动人行道
JP6076201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873966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339129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262316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7095267A (ja) 乗客コンベア
EP3569556B1 (en) People conveyor drive and people conveyor
JP2018118796A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6271690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