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1382U -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51382U
CN209051382U CN201821718987.0U CN201821718987U CN209051382U CN 209051382 U CN209051382 U CN 209051382U CN 201821718987 U CN201821718987 U CN 201821718987U CN 209051382 U CN209051382 U CN 209051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opening
panel reality
opening unit
wind deflector
heat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189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文武
朱亮
曲四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Engley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Engley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Engley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Engley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189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51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51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513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包括护板本体、通风口单元一、通风口单元二、落水孔、一组加强筋、锯齿状边缘和一组装配孔,所述通风口单元一和通风口单元二设置在护板本体相对的两个角部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梯形结构的护板本体的相对的两个角部上设置通风口单元一和通风口单元二,并且通风口单元一和通风口单元二的通风口相对设置,使得从通风口单元一进入的风从通风口单元二排出,提高了护板本体内气体流动性,同时设置在两个相对角部的通风口结构,使得气体流动时能够贯穿这个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设置的锯齿状边缘方便与车身进行固定对接,并通过其他三个边缘设置的装配孔将护板本体固定在车身上,结构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背景技术
发动机下护板是汽车中的一个重要的零部件,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保护发动机底壳,防止路面上突出的石子或崩起的石子撞击发动机底部;其二是防止路面上的尘土或泥粘接在发动机底部进而影响发动机散热,以及尘土或泥粘接在皮带、齿轮等运动件上而导致运动件卡滞的问题;其三是在汽车高速行驶过程中,防止空气从汽车底部混乱进入发动机舱,并在发动机舱内形成乱流,进而提高汽车风阻系数增大耗能的问题。
传统的发动机下护板是一种简单的平面结构,设置在发动机舱的底部,并将发动机舱底部完全封住,尽管起到了阻止石子或尘土等异物进入发动机舱的作用,但是会影响发动机舱内部空气的流动,阻碍发动机散热;并且,汽车底护板与发动机接触,在汽车正常行驶的过程中温度较高,因此,汽车下底护板的温度较高,既影响了发动机的散热和工作性能,同时汽车护板长期在高温下使用,容易导致护板变形、缩短护板使用寿命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解决发动机散热时对其他部件的加热影响,消除机舱内部乱流,使其按照预期路线散热。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包括护板本体、通风口单元一、通风口单元二、落水孔、一组加强筋、锯齿状边缘和一组装配孔,所述护板本体为边缘凸起,并且护板本体内部设有凹陷腔体,所述一组加强筋在护板本体内纵横相接,所述加强筋在护板本体上形成一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落水孔,所述护板本体整体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锯齿状边缘设置在护板本体的一侧,所述装配孔设置在护板本体的四个边缘,所述通风口单元一设置在护板本体设有锯齿状边缘的下端角部上,所述通风口单元二设置在护板本体与通风口单元一对角设置的另一个角部上,所述落水孔、加强筋、锯齿状边缘、装配孔和凹槽沿护板本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通过在梯形结构的护板本体的相对的两个角部上设置通风口单元一和通风口单元二,并且通风口单元一和通风口单元二的通风口相对设置,使得从通风口单元一进入的风从通风口单元二排出,提高了护板本体内气体流动性,同时设置在两个相对角部的通风口结构,使得气体流动时能够贯穿这个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设置的锯齿状边缘方便与车身进行固定对接,并通过其他三个边缘设置的装配孔将护板本体固定在车身上,结构稳定可靠。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通风口单元一为两个,所述通风口单元一包括第一通风口、第一挡风板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挡风板设置在凹陷腔体内,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一挡风板和护板本体,所述第一挡风板向凹陷腔体内倾斜设置,并且第一挡风板与护板本体形成第一通风口。设置的第一通风口的朝向与汽车行驶方向一致,有利于空气循环流动,提高了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第一挡风板的截面为等腰梯形。第一挡风板的结构为等腰梯形,便于形成过渡结构,使得第一通风口与护板本体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通风口单元二包括一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上设有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的一侧边缘与护板本体连接,并且第二挡风板向凹陷腔体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挡风板两侧边缘与护板本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挡风板和第二连接板形成设置在凹陷腔体内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凸起。与第一通风口呈对角线设置的第二通风口,并且两个通风口相对设置,通第一通风口进入的风从第二通风口出去,提高了气体的流动性,并且对角线的设置方式,使得气体最大面积的经过凹陷腔体内部。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锯齿状边缘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的截面为弧形,并且凸部朝向远离凹陷腔体的一侧弯折。设置的弧形凸部,便于锯齿状边缘与车身卡合时,插入车身底板内。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护板本体与通风口单元二之间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的表面为弧形。设置的凸台,增强了护板的强度,提高了汽车护板的涉水能力。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所述锯齿状边缘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座。设置的安装座可与汽车车身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通过设置的通风口单元二与通风口单元一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汽车护板的散热能力,并且为了提高汽车护板的强度,防止汽车涉水情况下,汽车护板受力变形,在护板内设置凸台,增强了护板的整体强度,防止护板变形,提高护板涉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凸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护板本体1、通风口单元一2、第一通风口21、第一挡风板22、第一连接板23、通风口单元二3、第二通风口31、第二挡风板32、第二连接板33、落水孔4、加强筋5、锯齿状边缘6、凸部61、安装座62、装配孔7、凹槽8、凹陷腔体9、凸台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包括护板本体1、通风口单元一2、通风口单元二3、落水孔4、一组加强筋5、锯齿状边缘6和一组装配孔7,所述护板本体1为边缘凸起,并且护板本体1内部设有凹陷腔体9,所述一组加强筋5在护板本体1内纵横相接,所述加强筋5在护板本体1上形成一组凹槽8,所述凹槽8内设有落水孔4,所述护板本体1整体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锯齿状边缘6设置在护板本体1的一侧,所述装配孔7设置在护板本体1的四个边缘,所述通风口单元一2设置在护板本体1设有锯齿状边缘6的下端角部上,所述通风口单元二3设置在护板本体1与通风口单元一2对角设置的另一个角部上,所述落水孔4、加强筋5、锯齿状边缘6、装配孔7和凹槽8沿护板本体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其中,通风口单元一2为两个,所述通风口单元一2包括第一通风口21、第一挡风板22和第一连接板23,所述第一挡风板22设置在凹陷腔体9内,所述第一连接板23连接第一挡风板22和护板本体1,所述第一挡风板22向凹陷腔体9内倾斜设置,并且第一挡风板22与护板本体1形成第一通风口21。第一挡风板22的截面为等腰梯形。因此,与汽车行驶方向一致的第一通风口21的进风通道为体型结构,形成良好的气流过渡,便于气体进入第一通风口21。此外,通风口单元二3包括一组第二通风口31,所述第二通风口31上设有第二挡风板32,所述第二挡风板32的一侧边缘与护板本体1连接,并且第二挡风板32向凹陷腔体9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挡风板32两侧边缘与护板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板33,所述第二挡风板32和第二连接板33形成设置在凹陷腔体9内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凸起。并且,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31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气体通过第一通风口21进入凹陷腔体9内,并通过第二通风口31降低体导出。提高了气体流动性,提高了散热效率。
此外,如图3所示的锯齿状边缘6上设有凸部61,所述凸部61的截面为弧形,并且凸部61朝向远离凹陷腔体9的一侧弯折。弯折的弧形凸部61便于与车身的底板上下卡合。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的锯齿状边缘6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座62。通过安装座可以将汽车护板固定在保险杠上,提高了汽车护板固定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锯齿状边缘6沿护板本体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车身底板卡合时,便于保持两边结构对称,既便于卡入车身底板同时卡入后两边受力均匀。
另外,护板本体1与通风口单元二3之间设有凸台10,所述凸台10的表面为弧形。设置的凸台10的外表面为弧面,磨损汽车内部零件,同时凸台10提高了汽车护板的强度,提高了护板的涉水能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护板本体(1)、通风口单元一(2)、通风口单元二(3)、落水孔(4)、一组加强筋(5)、锯齿状边缘(6)和一组装配孔(7),所述护板本体(1)为边缘凸起,并且护板本体(1)内部设有凹陷腔体(9),所述一组加强筋(5)在护板本体(1)内纵横相接,所述加强筋(5)在护板本体(1)上形成一组凹槽(8),所述凹槽(8)内设有落水孔(4),所述护板本体(1)整体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锯齿状边缘(6)设置在护板本体(1)的一侧,所述装配孔(7)设置在护板本体(1)的四个边缘,所述通风口单元一(2)设置在护板本体(1)设有锯齿状边缘(6)的下端角部上,所述通风口单元二(3)设置在护板本体(1)与通风口单元一(2)对角设置的另一个角部上,所述落水孔(4)、加强筋(5)、锯齿状边缘(6)、装配孔(7)和凹槽(8)沿护板本体(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单元一(2)为两个,所述通风口单元一(2)包括第一通风口(21)、第一挡风板(22)和第一连接板(23),所述第一挡风板(22)设置在凹陷腔体(9)内,所述第一连接板(23)连接第一挡风板(22)和护板本体(1),所述第一挡风板(22)向凹陷腔体(9)内倾斜设置,并且第一挡风板(22)与护板本体(1)形成第一通风口(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22)的截面为等腰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单元二(3)包括一组第二通风口(31),所述第二通风口(31)上设有第二挡风板(32),所述第二挡风板(32)的一侧边缘与护板本体(1)连接,并且第二挡风板(32)向凹陷腔体(9)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挡风板(32)两侧边缘与护板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板(33),所述第二挡风板(32)和第二连接板(33)形成设置在凹陷腔体(9)内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状边缘(6)上设有凸部(61),所述凸部(61)的截面为弧形,并且凸部(61)朝向远离凹陷腔体(9)的一侧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本体(1)与通风口单元二(3)之间设有凸台(10),所述凸台(10)的表面为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31)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状边缘(6)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座(62)。
CN201821718987.0U 2018-10-23 2018-10-23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Active CN209051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18987.0U CN209051382U (zh) 2018-10-23 2018-10-23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18987.0U CN209051382U (zh) 2018-10-23 2018-10-23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51382U true CN209051382U (zh) 2019-07-02

Family

ID=67051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18987.0U Active CN209051382U (zh) 2018-10-23 2018-10-23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513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0808B (zh) 用于车辆前端的双通风道
CN103097160B (zh) 车辆
CN205758378U (zh) 破壁机
JP2006347309A (ja)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の冷却構造
CN209051382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发动机护板
CN207877062U (zh) 一种便于通风换气的电梯轿厢
CN217753918U (zh) 车辆的备胎盆护板、车辆
CN206086358U (zh) 一种汽车的主动进气格栅装置
CN208715379U (zh) 一种平衡车
JP2005067516A (ja) 車両の前端構造
CN207902590U (zh) 车辆
CN203612062U (zh) 一种顶盖散热结构及车辆
CN208053090U (zh) 一种散热器挡风板结构
CN205989656U (zh) 进气栅
CN208774896U (zh) 具有降低风阻的eva型电动车车体结构
CN208069564U (zh)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JP3082660B2 (ja) クーラーコンデンサの熱風排出構造
CN217623411U (zh) 一种平台化热流场降温结构
CN220884572U (zh) 一种加注口盖、盖板加注口结构和车辆
CN210174981U (zh) 电动汽车及其前端结构
CN215244326U (zh) 导流板和车辆
CN218112538U (zh) 一种车辆底护板支架
CN209938310U (zh) 一种进风口挡板和汽车
CN109367356A (zh) 一种汽车空调及汽车
JP425805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