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9564U -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69564U CN208069564U CN201820465621.0U CN201820465621U CN208069564U CN 208069564 U CN208069564 U CN 208069564U CN 201820465621 U CN201820465621 U CN 201820465621U CN 208069564 U CN208069564 U CN 2080695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 backplate
- guiding mouth
- automobile engine
- bil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包括护板本体;所述底护板本体上对应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设置有导流口。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设置在位于后悬置正下方的发动机舱底护板开导流口,将发动机舱内热气流导出,从而降低后悬置的温度,解决了发动机后悬置周围的散热情况较差,不能够保证后悬置的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如今的汽车逐渐倾向于低车身、小车型等流线型设计,导致汽车发动机舱内空间相对狭小以及零部件安放位置比较紧凑,进而导致发动机舱内空气流动受阻,而空气流动是发动机舱中所有散热方式的唯一途径,尽管有冷却风扇的辅助作用,气流的通畅性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过热的发动机舱环境,从而致使散热器、冷凝器、中冷器等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变差,散热状况恶化不能保证汽车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发动机后悬置就属于关键零部件的范畴。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动机后悬置周围的散热情况较差,不能够保证后悬置的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了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后悬置周围的散热情况较差,不能够保证后悬置的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
所述底护板本体上对应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设置有导流口。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导流口所在板面朝向远离发动机后悬置的方向凸出。
所述导流口所在的板面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板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导流口所在的板面朝向远离发动机后悬置的方向凸出,汽车向前行驶时,气流可由前保险杠的进气格栅进入,流经发动机舱内部的后悬置等零部件,并与后悬置等零部件进行换热后,最后由后悬置下方或后下方的底护板上的具有导流功能的导流口流出。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底护板本体的板面与所述导流口所在的板面的过度面为弧面。
相比直接进行连接的台阶面,本实施例将所述底护板本体的板面与所述导流口所在的板面的过度面设计成弧面,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导流口处设置有加强结构。
为了提高导流口处的强度,本实施例在导流口处还设置有加强结构。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导流口的一侧开口,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底护板的末端。
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对应着底护板的末端,本实施例将导流口设计成一侧开口,且开口方向朝向底护板末端的结构,加工导流口更加方便,提高了加工效率,节约成本。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加强结构为连接所述导流口的开口的两端的金属加强筋。
由于导流口为一侧开口的结构,导流口开口两侧的结构刚度较差,为提高导流口开口处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加强结构优选设计为连接导流口开口两端的金属加强筋。金属加强筋的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便于拆装。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导流口与所述金属加强筋的连接方式为铆接。
所述金属加强筋与所述导流口开口两端的连接可为螺钉连接、销接、焊接和铆接等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铆接,与螺钉连接方式相比,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更低;与焊接方式相比,便于拆装;与销接相比,抗震效果更好。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导流口为多个;
多个所述导流口设置在发动机后悬置的下方。
导流口所在的面可为曲面,曲面的底部边沿将曲面分为前曲面和后曲面,在前曲面和后曲面上均可设置导流口。汽车在前进时,气流由前保险杠的进气口和前曲面上的导流口进入,由后曲面上的导流口排出;汽车倒车时,气流可从后曲面上的导流口进入,由前曲面上的导流口排出,大大提高了散热的效果。
可选的,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导流口呈方形。
为便于加工,本实施例将导流口设计为方形。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所述底护板本体上对应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设置有导流口。汽车发动机舱内部空间狭小,部件较多,车辆运行时,动力系统以及排气系统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发动机舱内的受热部件与行条件非常恶劣。发动机舱后悬置位于发动机后下方,属于受热部件;发动机舱底护板位于发动机,变速箱和后悬置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设置在位于后悬置正下方的发动机舱底护板开导流口,将发动机舱内热气流导出,从而降低后悬置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上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舱内后悬置周围的热气流从导流口流出,提高了后悬置周围空气之间的换热,降低后悬置的温度。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较之原有技术,具有促进发动机舱后悬置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降低后悬置温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中导流口位置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底护板本体;101-导流口;102-金属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汽车逐渐倾向于低车身、小车型等流线型设计,导致汽车发动机舱内空间相对狭小以及零部件安放位置比较紧凑,进而导致发动机舱内空气流动受阻,而空气流动是发动机舱中所有散热方式的唯一途径,尽管有冷却风扇的辅助作用,气流的通畅性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过热的发动机舱环境,从而致使散热器、冷凝器、中冷器等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变差,散热状况恶化不能保证汽车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发动机后悬置就属于关键零部件的范畴。
常见的发动机舱的散热方式是由前保险杠的进气格栅进气,气流在发动机舱内进行换热,以实现降低发动机舱内零部件温度的目的。目前还有一种发动机舱的底部护板,底部护板本体向下凸出形成有凸台结构,凸台结构的迎风侧设置有由前向后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上设置有多个进风口,多个进风口与发动机舱内部的空腔连通。该发动机舱的底部护板包含凸台结构,进风口及格栅,结构复杂,车重,增加了成本。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中导流口位置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所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100;
所述底护板本体100上对应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设置有导流口101。
发动机后悬置布置在发动机舱内部,发动机后下部,空间狭小,周围环境温度较高,热空气不容易散出,导致后悬置温度较高,容易超出限值。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主要通过设置在位于后悬置正下方的发动机舱底护板开导流口101,将发动机舱内热气流导出,从而降低后悬置的温度。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较之原有技术,具有促进发动机舱后悬置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降低后悬置温度的优点。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导流口101所在板面朝向远离发动机后悬置的方向凸出。
具体的,所述导流口101所在的板面与所述底护板本体100的板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导流口101所在的板面朝向远离发动机后悬置的方向凸出,汽车向前行驶时,气流可由前保险杠的进气格栅进入,流经发动机舱内部的后悬置等零部件,并与后悬置等零部件进行换热后,最后由后悬置下方或后下方的底护板上的具有导流功能的导流口101流出。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底护板本体100的板面与所述导流口101所在的板面的过度面为弧面。
相比直接进行连接的台阶面,本实施例将所述底护板本体100的板面与所述导流口101所在的板面的过度面设计成弧面,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导流口101处设置有加强结构。
为了提高导流口101处的强度,本实施例在导流口101处还设置有加强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口101的一侧开口,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底护板的末端。
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对应着底护板的末端,本实施例将导流口101设计成一侧开口,且开口方向朝向底护板末端的结构,加工导流口101更加方便,提高了加工效率,节约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为连接所述导流口101的开口的两端的金属加强筋102。
由于导流口101为一侧开口的结构,导流口101开口两侧的结构刚度较差,为提高导流口101开口处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加强结构优选设计为连接导流口101开口两端的金属加强筋102。金属加强筋102的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便于拆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口101与所述金属加强筋102的连接方式为铆接。
所述金属加强筋102与所述导流口101开口两端的连接可为螺钉连接、销接、焊接和铆接等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铆接,与螺钉连接方式相比,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更低;与焊接方式相比,便于拆装;与销接相比,抗震效果更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口101为多个;
多个所述导流口101设置在发动机后悬置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导流口101所在的面可为曲面,曲面的底部边沿将曲面分为前曲面和后曲面,在前曲面和后曲面上均可设置导流口101。汽车在前进时,气流由前保险杠的进气口和前曲面上的导流口101进入,由后曲面上的导流口101排出;汽车倒车时,气流可从后曲面上的导流口101进入,由前曲面上的导流口101排出,大大提高了散热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口101呈方形。
为便于加工,本实施例将导流口101设计为方形。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实施例一种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
所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100;
所述底护板本体100上对应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设置有导流口101。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后悬置布置在发动机舱内部,发动机后下部,空间狭小,周围环境温度较高,热空气不容易散出,导致后悬置温度较高,容易超出限值。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主要通过设置在位于后悬置正下方的发动机舱底护板开导流口101,将发动机舱内热气流导出,从而降低后悬置的温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护板本体;
所述底护板本体上对应发动机后悬置的位置设置有导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所在板面朝向远离发动机后悬置的方向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板面与所述导流口所在的板面的过度面为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处设置有加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的一侧开口,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底护板的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连接所述导流口的开口的两端的金属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与所述金属加强筋的连接方式为铆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为多个;
多个所述导流口设置在发动机后悬置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呈方形。
10.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65621.0U CN208069564U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65621.0U CN208069564U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69564U true CN208069564U (zh) | 2018-11-09 |
Family
ID=64043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65621.0U Active CN208069564U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69564U (zh) |
-
2018
- 2018-03-30 CN CN201820465621.0U patent/CN2080695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32083B1 (ko) | 연료 전지 차량의 냉각 장치 | |
CN206792290U (zh) | 烤箱用散热系统通道 | |
CN209795171U (zh) | 前端进气冷却系统及汽车 | |
CN209191684U (zh) | 导风结构及车辆 | |
CN208655731U (zh) | 具有散热装置的电池包 | |
CN208069564U (zh) | 汽车发动机舱底护板和混合动力汽车 | |
CN208164727U (zh) | 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及增程式车辆 | |
CN201590988U (zh) | 电气盒散热结构、电气盒及通风机组 | |
CN108999688A (zh) | 一种组合式风扇车用冷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6067483U (zh) | 一种后置式客车发动机舱散热装置 | |
CN208069397U (zh) | 一种新型汽车散热器防热风回流结构及散热器总成 | |
JP7143622B2 (ja) | ラジエータガイド | |
CN207758555U (zh) | 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舱底护板 | |
CN203110914U (zh) | 乘用车车头进气结构 | |
JPH02109728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3043020B (zh) | 乘用车车头导流结构 | |
CN207225068U (zh) | 一种改善汽车机舱进风量的前部导流结构 | |
CN206036877U (zh) | 车灯散热系统及具有该车灯散热系统的汽车 | |
CN211731029U (zh) | 一种汽车配件散热器右下导流板总成 | |
CN107839472A (zh) | 一种后置式客车发动机舱散热装置及其安装方式 | |
CN104183889B (zh)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 |
CN210195968U (zh) | 一种空气压缩机 | |
CN208918672U (zh) | 风扇护罩、冷却系统及其摩托车 | |
CN207809297U (zh) |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结构 | |
CN208546229U (zh) | 拖拉机发动机散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