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75138U -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 Google Patents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75138U
CN207775138U CN201721659023.9U CN201721659023U CN207775138U CN 207775138 U CN207775138 U CN 207775138U CN 201721659023 U CN201721659023 U CN 201721659023U CN 207775138 U CN207775138 U CN 207775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ue band
protection glue
film
layer
adhesive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590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添铁也
安斋刚史
仓田雄
仓田雄一
高田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75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75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carrier, e.g. sing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6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arrier layer
    • C09J2301/16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arrier layer the carrier being a laminate constituted by plastic layers only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在该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中,第一粘着剂层设置在剥离膜的表面上。树脂膜设置在上述第一粘着剂层的与上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粗面化层设置在树脂膜的与上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该粗面化层的与上述树脂膜相反侧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c)为0.5μm以上。在保护胶带中,第二粘着剂层设置在上述粗面化层的表面上,且具有15mJ/m2以上30mJ/m2以下的表面自由能;保护用树脂膜设置在上述第二粘着剂层的与上述粗面化层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保护用树脂膜以可与上述第二粘着剂层一同从上述粗面化层上剥离的方式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粘着膜的制造成品率。

Description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背景技术
为了促进设置在内部的电子部件的散热,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的电子产品中使用有散热用的石墨片。关于石墨片,以提高石墨片的美观性、石墨片表面的保护等为目的,例如有时会从由剥离膜/粘着剂层/ 树脂膜/着色层/粗面化层构成的着色粘着膜上剥离剥离膜,将由粘着剂层 /树脂膜/着色层/粗面化层构成的着色粘着胶带贴附于石墨片上。此外,有时会在着色粘着膜的粗面化层上贴附保护胶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由此,石墨片被着色粘着胶带覆盖,石墨片的美观性得到提高。对于该着色粘着胶带,为了电子产品的小型化或提高由石墨片带来的电子部件的散热性,希望进一步减小其厚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5-22428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若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的密着力弱,则存在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因混入气泡而产生褶皱或松弛、贴附有粘着胶带的石墨片的制造成品率降低的情况。
鉴于以上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制造成品率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为保护石墨片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具有以下的构成。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具备剥离膜、包含第一粘着剂层和树脂膜和粗面化层的粘着胶带、及保护胶带。
上述第一粘着剂层设置在上述剥离膜的表面上。上述树脂膜设置在上述第一粘着剂层的与上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粗面化层设置在上述树脂膜的与上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该粗面化层的与上述树脂膜相反侧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c)为0.5μm以上。保护胶带具有上述第二粘着剂层、上述保护用树脂膜。上述第二粘着剂层设置在上述粗面化层的与上述树脂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且具有15mJ/m2以上30mJ/m2以下的表面自由能(γd)。上述保护用树脂膜设置在上述第二粘着剂层的与上述粗面化层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保护用树脂膜以可与上述第二粘着剂层一同从上述粗面化层上剥离的方式形成。
由此,即使上述粗面化层的表面粗糙度(Rc)为0.5μm以上,由于上述第二粘着剂层的表面自由能(γd)为15mJ/m2以上30mJ/m2以下,因此能够在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不混入气泡的情况下进行贴附,密着力得到提高。其结果,在上述保护胶带与上述粗面化层之间不易产生褶皱或松弛,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的制造成品率得到提高。
在上述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中,上述第二粘着剂层可具有34mN/ m以下的润湿张力。
由此,上述第二粘着剂层对上述粗面化层的润湿性得到提高,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的密着力得到提高。
在上述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中,上述第二粘着剂层可含有硅酮树脂及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由此,上述第二粘着剂层对上述粗面化层的润湿性得到提高,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的密着力得到提高。
在上述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中,上述粗面化层可含有颗粒。
由此,上述第二粘着剂层与上述粗面化层的接触面积增加,在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的气泡混入得到抑制的同时,密着力得到提高。
在上述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中,上述粘着胶带可在上述树脂膜上进一步具有着色层,上述粗面化层设置在上述着色层的表面上,在上述粗面化层的表面上贴附所述保护胶带。
由此,石墨片的美观性得到提高。
实用新型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的气泡混入得到抑制的同时,密着力得到提高,因此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的制造成品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中,图(a)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在被卷绕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b)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的剖面示意图。图(c)为本实施方式的粗面化层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中,图(a)为本实施方式的散热用片材的立体示意图。图(b) 为本实施方式的散热用片材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附有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胶带的石墨片在被贴附在壳体上的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中,图(a)及图(b)为示出了将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贴合在石墨片上的制造过程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粘着胶带;2:粘着膜;3: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11:树脂膜; 12:着色层;15:粗面化层;20:第一粘着剂层;30:剥离膜;30d:下表面;31:剥离膜;32:保护用树脂膜;32d:识别部;32t:标签部;3 2p:针孔线;33:第二粘着剂层;35:保护胶带;60:散热用片材;10 0:石墨片;101:双面胶带;101a:粘着剂层;101b:树脂膜;101c:粘着剂层;102:壳体;110:层叠体;410:卷取辊;600:层压机;601:支撑台;602:按压辊;603、604:导辊;611:卷出辊;620:辊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说明书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有时会在各说明书附图中导入XYZ轴坐标。
图1(a)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在被卷绕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的剖面示意图。图1(c)为本实施方式的粗面化层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被形成为长片状。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为能够沿一个轴方向进行卷绕的柔软的树脂胶带。在图1(a)的例子中,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沿长边方向DL被卷在卷取芯410上。
如图1(b)所示,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具备剥离膜30、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及保护胶带35。保护胶带35具有保护用树脂膜32、第二粘着剂层33。在图1(b)的例子中,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由剥离膜30/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第二粘着剂层33/保护用树脂膜32依次层叠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剥离膜30的一侧作为下侧、将保护用树脂膜32的一侧作为上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上剥掉保护胶带35 而成的构成作为粘着膜2。此外,将从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上剥掉保护胶带35及剥离膜30而成的构成作为粘着胶带1。粘着胶带1具备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可具备着色层12。即,粘着膜2具备剥离膜30、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可进一步具有着色层12。粘着胶带1具备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可进一步具有着色层12。在图1(b)与后述的图2(b)及图3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设置有着色层12的状态。
保护胶带35与粗面化层15接触。在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中,能够剥离剥离膜30,能够将剥掉剥离膜30后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上。
剥离膜30设置在第一粘着剂层20的与树脂膜11相反侧的表面上。第一粘着剂层20设置在剥离膜30的表面上。例如,第一粘着剂层20设置在剥离膜30与树脂膜11之间。在剥离膜30的第一粘着剂层20侧表面上,可设置使剥离膜30的剥离变得容易的剥离剂层(未图示出)。树脂膜11设置在第一粘着剂层20的与剥离膜30相反侧的表面上。例如,在设置有着色层12时,树脂膜11设置在着色层12与第一粘着剂层20 之间。树脂膜11为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的基材。
在设置有着色层12时,着色层12设置在树脂膜11的与第一粘着剂层20相反侧的表面上。例如,着色层12设置在树脂膜11与粗面化层1 5之间。粗面化层15设置在着色层12的表面上,保护胶带35贴附在粗面化层15的表面上。着色层12中含有着色剂。着色剂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碳黑、氧化钛、碳酸钙、硫酸钡、黄氧化铁、红氧化铁、花青蓝、铝粉、云母钛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层12中例如添加有碳黑,着色层12被着色为黑色。
粗面化层15设置在树脂膜11的与剥离膜30相反侧的表面上。例如,粗面化层15设置在树脂膜11与保护胶带35之间。粗面化层15例如为能够抑制粘着胶带1的底材(石墨片)的光泽的无光层。
保护胶带35设置在粗面化层15的与树脂膜11相反侧的表面上。在保护胶带35中,第二粘着剂层33设置在粘着胶带1的与剥离膜30相反侧的表面上。例如,第二粘着剂层33设置在粗面化层15与保护用树脂膜32之间。此外,在保护胶带35中,保护用树脂膜32设置在第二粘着剂层33的与粘着胶带1相反侧的表面上。通过在粗面化层15上设置保护胶带35,能够确实地保护保护胶带35下面的层。特别是当保护胶带3 5下面的层越是呈极薄,越是需要保护胶带35。
可在保护用树脂膜32及第二粘着剂层33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上,设置识别部32d。此处,识别部32d是指能够容易地确认保护胶带是否被贴附在粘着膜2上的识别部分。识别部32d可被着色或附有标记。此外,在保护用树脂膜32及第二粘着剂层33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中,识别部32 d被设置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上。即,识别部32d可设置在保护用树脂膜 32及第二粘着剂层33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全区域上,也可设置在保护用树脂膜32及第二粘着剂层33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一部分上。
例如,在图1(b)中,例示出了识别部32d设置在保护用树脂膜32 的全区域的构成。当识别部32d被着色时,例如可将被着色的识别部32 d的颜色设定为Lab表色系的b*值为-30以上-10以下。识别部32d的颜色例如为蓝色。例如,可将保护用树脂膜32的全区域或一部分着色为蓝色。此处,若识别部32d的b*值小于-30,则识别部32d的蓝色变深,透过保护胶带35的粘着胶带1或石墨片的检查变得困难,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识别部32d的b*值大于-10,则识别部32d的蓝色变浅,存在无法确认保护胶带35的存在的情况,容易引起忘记剥离保护胶带3 5的现象,故而不优选。此外,附有标记的识别部32d具有着色文字、凹凸文字、着色花纹、凹凸花纹、标签部等。例如,可在保护用树脂膜32 的全区域或一部分上附有标记。
可将保护胶带35的总透光率设定为65%以上80%以下。若保护胶带 35的总透光率小于65%,则难以目视确认保护胶带35下面的层(例如,粘着胶带或石墨片),以透过保护胶带35对保护胶带35下面的层的缺陷进行确认为目的的检查变得困难,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的总透光率大于80%,则存在无法确认保护胶带35的存在的情况,在以手工作业剥离保护胶带35时,存在产生忘记剥离保护胶带35的可能性。另外,保护胶带35中的总透光率表示,透过保护胶带能够确认粘着胶带或石墨片的、保护胶带表面的面整体的总透光率的平均值。
相对于构成粘着胶带1的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及粗面化层1 5的总厚度,保护胶带35的厚度被设定为1倍以上20倍以下,可优选地设定为10倍以上20倍以下。当设置有着色层12时,总厚度是指在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及粗面化层15的厚度上加上着色层12的厚度的厚度。
若保护胶带35的厚度比上述总厚度薄,则保护胶带35的刚性弱,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的刚性变弱。由此,在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的表面上时,在粘着胶带1上容易产生褶皱或松弛。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的厚度大于上述总厚度的20倍,则保护胶带35的刚性强,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的刚性变强。由此,在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上时,气泡进入石墨片与第一粘着剂层20之间,故而不优选。
在保护胶带35中,根据葛尔莱(Gurley)试验而得到的保护用树脂膜32的柔软性可设定为0.1mN/25mm以上2mN/25mm以下。若保护用树脂膜32的柔软性小于0.1mN/25mm,则保护胶带35的刚性变弱,在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上时,在粘着胶带1上产生褶皱或松弛、或保护胶带35进行伸缩而引起位置偏差,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用树脂膜32的柔软性大于2mN/25mm,则保护胶带35 的刚性过强,在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上时,气泡进入石墨片与第一粘着剂层20之间,故而不优选。
优选将保护胶带35的杨氏模量设定为2000MPa以上,更优选设定为2000MPa以上4500MPa以下。若保护胶带35的杨氏模量小于2000M Pa,则保护胶带35的刚性变弱,在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上时,在粘着胶带1上产生褶皱或松弛、或保护胶带35进行伸缩而引起位置偏差,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的杨氏模量大于4500MPa,则保护胶带35的刚性变强,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 贴附在石墨片上时,气泡进入石墨片与第一粘着剂层20之间,故而不优选。
优选将保护胶带35对不锈钢板(SUS)的粘着力(180度剥离试验) 设定为5mN/25mm以上300mN/25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5mN/25mm 以上100mN/25mm以下。若保护胶带35对不锈钢板的粘着力小于5mN/ 25mm,则保护胶带35容易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对不锈钢板的粘着力大于300mN/25mm,则保护胶带35不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
可将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剥离速度 300mm/分钟)设定为5mN/25mm以上100mN/25mm以下。此外,可将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90°,剥离速度1m/分钟) 设定为10mN/25mm以上500mN/25mm以下。
若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小于5mN/ 25mm,则保护胶带35容易从粘着胶带1上剥离,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大于100m N/25mm,则保护胶带35不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此外,若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90°)小于10m N/25mm,则保护胶带35容易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90°)大于 500mN/25mm,则保护胶带35不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
相对于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可将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90°)设定为1倍以上10 倍以下。若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90°)小于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的1倍,则例如在保护胶带35的冲裁加工工序中,在将加工用冲裁刀片从保护胶带35上提起时,保护胶带35容易在提起加工用冲裁刀片的同时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90°)大于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 180°)的10倍,则在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保护胶带35时,保护胶带35下面的层与保护胶带35同时被剥离,故而不优选。
在保护胶带35中,将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自由能γd设定为15m J/m2以上30mJ/m2以下。若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自由能γd小于15mJ /m2,则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张力过弱,第二粘着剂层33与粘着胶带 1的表面的密着性变差,故而不优选。若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自由能γd大于30mJ/m2,则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张力过强,第二粘着剂层3 3与粘着胶带1的表面的密着性变差,故而不优选。具有这样的表面自由能γd的第二粘着剂层33例如含有硅酮树脂及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种。通过使第二粘着剂层33含有这样的材料,第二粘着剂层33 对粘着胶带1的表面的润湿性得到提高,保护胶带35与粘着胶带1的表面之间的密着力得到提高。
此外,在保护胶带35中,对于第二粘着剂层33,将润湿张力设定为 34mN/m以下,更优选将润湿张力设定为20mN/m以上34mN/m以下。若第二粘着剂层33的润湿张力小于20mN/m,则第二粘着剂层33从保护用树脂膜32被弹开,故而不优选。若第二粘着剂层33的润湿张力大于34mN/m,则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张力增高,在保护胶带35与粗面化层15之间产生气泡的混入,故而不优选。通过将第二粘着剂层33 的润湿张力调节至上述范围,第二粘着剂层33对粗面化层15的润湿性得到提高,保护胶带与粗面化层之间无气泡混入,密着力得到提高。
此外,在图1(b)所示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中,当从粘着胶带1上剥掉保护胶带35时,露出粘着胶带1的表面。
在图1(c)中示出了露出的粗面化层15的剖面的一个例子。例如粗面化层15可包含颗粒15p、含有颗粒15p的粘结剂树脂15b。颗粒15p 例如为无机颗粒及有机颗粒中的至少任意一种。在粗面化层15的上表面中,可露出颗粒15p,也可露出粘结剂树脂15b。颗粒15p的平均粒径为 50nm以上10μm以下。在含有这样的颗粒的粗面化层15中,与不含颗粒的情况相比,粗面化层15的表面(保护胶带35侧的表面)的凹凸变得显著。由此,气泡容易混入第二粘着剂层33与粗面化层15之间。
通过在石墨片的表面上贴附具有粗面化层15的粘着胶带1,可制成无光风格,手感得到提高。进一步,由于仅将粘着胶带1卷取为卷状时平滑性得到提高,因此卷取适宜性变得良好。然而,为了使其追随粗面化层15的凹凸,需要将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自由能γd调节为15mJ/ m2以上30mJ/m2以下。
例如,粗面化层15的上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1μm以上,优选为0.1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上0.5μm以下。粗面化层15的表面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为0.5μm以上,优选为0.5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0.8μm以上1.8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1.5μm以下。粗面化层15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jis为1.0μm 以上,优选为1.0μm以上9.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7.0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上5.0μm以下。
此外,在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中,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层之间可直接接触,也可间接接触。在间接接触时,可使提高密着性等的中间层(未图示出)介于在Z轴方向相邻的层之间。此外,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中的各层可以是单层,也可以由多个层构成。
在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中,剥离膜30的厚度为20μm以上80μ m以下,优选为20μm以上50μm以下。
第一粘着剂层20的厚度为1μm以上5μm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3 μm以下。若第一粘着剂层20的厚度小于1μm,则第一粘着剂层20与石墨片的密着性低,存在难以充分保护石墨片的情况。若第一粘着剂层20 的厚度大于5μm,则粘着胶带1变厚,不满足薄型化的要求。
树脂膜11的厚度例如为1μm以上6μm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3μm 以下。若树脂膜11的厚度小于1μm,则树脂膜11的强度变低,使通过卷对卷方式进行运送变得困难。若树脂膜11的厚度大于6μm,则粘着胶带1变厚,不满足薄型化的要求。
着色层12的厚度例如为0.5μm以上5μm以下,优选为0.8μm以上3 μm以下。若着色层12的厚度小于0.5μm,则树脂膜11与粗面化层15 的密着性变低,存在粗面化层15从树脂膜11上剥离的情况。此外,若着色层12的厚度大于5μm,则粘着胶带1变厚,不满足薄型化的要求。
粗面化层15的厚度例如为0.5μm以上5μm以下,优选为0.6μm以上3μm以下,更优选为0.8μm以上2μm以下。若粗面化层15的厚度小于0.5μm,则得不到所需的凹凸结构面,若粗面化层15的厚度大于5μm,则粘着胶带1变厚,不满足薄型化的要求。
第二粘着剂层33的厚度可为3μm以上50μm以下。保护用树脂膜3 2的厚度可为25μm以上200μm以下。
以下,对将剥掉剥离膜30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在剥离膜31/双面胶带101/石墨片100的层叠体上而成的散热用片材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a)为本实施方式的散热用片材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本实施方式的散热用片材的剖面示意图。
散热用片材60具备粘着胶带1、石墨片100、双面胶带101、剥离膜 31及保护胶带35。在图2(b)中例示出粘着胶带1具有着色层12的构成。
双面胶带101具有粘着剂层101a、101c与树脂膜101b。树脂膜101 b设置在粘着剂层101a与粘着剂层101c之间。在图2(b)的例子中,散热用片材60由剥离膜31/双面胶带101/石墨片100/粘着胶带1/保护胶带35依次层叠而成。此处,在剥离膜31与保护胶带35所夹持的区域S 1中,设置有双面胶带101/石墨片100/粘着胶带1。
双面胶带101设置在剥离膜31的表面上。双面胶带101设置在剥离膜31与石墨片100之间。石墨片100设置在双面胶带101与粘着胶带1 之间。粘着胶带1设置在石墨片100与保护胶带35之间。保护胶带35 设置在粘着胶带1的与石墨片100相反侧的表面上。
此外,在保护用树脂膜32上设置有标签部32t、针孔线32p。在保护用树脂膜32中,能够以针孔线32p为基点弯折标签部32t。由此,变得易于摘取标签部32t,并能够以标签部32t为起点从粘着胶带1上剥离保护胶带35。
在图2(a)的例子中,标签部32t的平面形状呈梯形。标签部32t 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半圆形。进一步,也可以在标签部3 2t上加入缺口。像这样,通过使标签部32t的形状醒目,能够将标签部3 2t作为识别部32d。
可将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剥离速度300mm/分钟)设定为100mN/25mm以上1000mN/25mm以下。若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小于100mN/25mm,则即使粘着胶带1贴附在石墨片100上,也会出现第一粘着剂层20从石墨片 100上剥离、或从粘着胶带1上剥离保护胶带35时,第一粘着剂层20 变得容易从石墨片100上剥离的情况,故而不优选。若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大于1000mN/25mm,则在想要重新粘贴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时,无法从已贴附的石墨片上剥离,故而不优选。
此外,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可以为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的0.02倍以上0.5 倍以下。
例如,相对于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可将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设定为0.02 倍以上0.5倍以下。若相对于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的、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小于0.02倍,则保护胶带35容易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故而不优选。若相对于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的、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大于0.5倍,则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保护胶带35时,保护胶带35不从粘着胶带1上剥离,而在第一粘着剂层20与石墨片100之间发生剥离,或是石墨片100 发生凝聚破坏,故而不优选。
此外,在散热用片材60中,保护胶带35可以具有大于区域S1面积的面积(图2(a))。在区域S1中配置有双面胶带101、石墨片100、粘着胶带1。在区域S1中,粘着胶带1的面积大于石墨片100的面积。此处,在X-Y平面中,粘着胶带1从石墨片100露出的长度例如为2mm。此外,在X-Y平面中,保护胶带35从区域S1露出的长度例如为2mm。
即,保护胶带35大于石墨片100、粘着胶带1的面积。其结果,保护胶带35覆盖石墨片100,从而抑制石墨片100的缺失、石墨粉的脱落等。
图3为附有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胶带的石墨片被贴附在壳体上的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3所示,从散热用片材60上剥掉剥离膜31及保护胶带35而成的附有粘着胶带1的石墨片100,经由双面胶带101贴附在壳体102上。剥掉剥离膜30及保护胶带35的粘着胶带1的厚度为10μm左右。由此,粘着胶带1以极薄方式形成。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当在粘着胶带1的上方配置有热源(例如,电子部件)时,由热源放出的热量经由粘着胶带1到达石墨片100。
如上所述,粘着胶带1呈极薄。由此,由粘着胶带1上方的热源放出的热量难以被粘着胶带1遮断,能够确实地到达石墨片100。到达石墨片100的热量,在石墨片100内沿Z轴方向扩散,同时也沿X轴方向及 Y轴方向扩散。由此,从电子部件散发的热量被有效地散热。
此外,由于粘着胶带1极薄,因此能够在不妨碍小型电子产品的内部空间的情况下,配置于电子产品中。进一步,由于粘着胶带1中设置有粗面化层15,因此可将石墨片100的外观制成无光风格。
此外,在粘着胶带1中,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及粗面化层1 5中的至少一者可含有着色剂。着色剂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碳黑、氧化钛、碳酸钙、硫酸钡、黄氧化铁、红氧化铁、花青蓝、铝粉、云母钛粉等。另外,混入着色剂之前的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着色层12及粗面化层15的颜色例如为无色透明、白色半透明等。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中的各层的材料、物性值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粘着膜(除掉保护胶带)]
<树脂膜>
使用于树脂膜的树脂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形成的聚酯膜;聚氨酯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三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膜;聚氯乙烯膜、聚偏二氯乙烯膜、聚乙烯醇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膜、聚苯乙烯膜、聚碳酸酯膜、丙烯酸树脂膜、降冰片烯类树脂膜、环烯烃树脂膜等树脂膜;由两种以上这些树脂膜构成的层叠体等。树脂膜可为经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的树脂膜。其中,从伴随着薄膜化而被要求的厚度的精度、表面平滑性、获取的难易度等角度出发,优选聚酯膜。作为聚酯膜,可使用各种聚酯膜,具体而言,例如可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或可使用将这些膜共聚而成的膜。特别优选PET 膜。此外,从尺寸稳定性及强度的角度出发,聚酯膜优选为经双轴拉伸的膜。其中,优选经双轴拉伸的PET膜。
<着色层>
在设置有着色层时,着色层只要配合粘着胶带所贴附的电子部件的颜色、或以调和的颜色进行着色,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从隐蔽性等角度出发,优选为黑色。
着色层优选含有着色材料与粘结剂树脂。作为粘结剂树脂,例如可列举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等。这些粘结剂树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其中,由于柔软性优异,因此优选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上述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30~10℃。
着色层优选通过固化剂而被固化。固化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配合粘结剂树脂进行适当选择。当粘结剂树脂为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时,作为固化剂,例如可列举出异氰酸酯固化剂等。另外,当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中存在羟基或异氰酸酯基时,可以使用胺固化剂作为固化剂。这些固化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着色材料,可使用公知惯用的颜料或染料。当着色层为黑色时,例如可列举出碳黑;当着色层为白色时,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钛、碳酸钙、硫酸钡;当着色层为黄色时,例如可列举出黄氧化铁;当着色层为红色时,例如可列举出红氧化铁;当着色层为蓝色时,例如可列举出花青蓝;当着色层为银色时,例如可列举出铝粉;当着色层为珍珠色时,例如可列举出云母钛粉等。其中,由于碳黑的隐蔽性优异,因而优选。着色层中的着色材料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根据作为目的的隐蔽性等而进行适当设定。例如着色层优选含有粘结剂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剂树脂为10质量份以上70质量份以下的着色材料。
着色层可根据所需进一步含有透明树脂(介质)、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等的添加剂。
<粘着剂层>
作为形成粘着胶带的粘着剂层的粘着剂,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从丙烯酸类粘着剂、橡胶类粘着剂、硅酮类粘着剂、氨基甲酸酯类粘着剂、聚酯类粘着剂、苯乙烯-二烯嵌段共聚物类粘着剂等公知的粘着剂中适当选择并进行使用。粘着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粘着剂,尤其是丙烯酸类粘着剂,由于粘接可靠性高,因此可以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着剂以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粘着性成分或主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需含有交联剂、增粘剂、软化剂、增塑剂、填充剂、抗老化剂、着色剂等适当的添加剂。丙烯酸类聚合物为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单体主要成分的聚合物,根据所需,通过使用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进行共聚的单体(共聚性单体)而制备。作为(甲基) 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 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酯基等(甲基)丙烯酸C1-20 烷基酯[优选为(甲基)丙烯酸C4-18烷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酯] 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根据作为目的的粘着性等而适当选择。
此外,作为能够与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进行共聚的共聚性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含羧基单体或其酸酐;乙烯磺酸钠等含磺酸基单体;苯乙烯、取代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丙烯腈等含氰基单体;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类;醋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类;氯乙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等含羟基单体; (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酰吗啉等含氨基单体;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等含酰亚胺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含环氧基单体;除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酯基的单体以外,还可列举出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等多官能度的共聚性单体(多官能单体)等。共聚性单体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作为共聚性单体,可以优选地使用具有羟基或羧基等官能团的改性用单体。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优选含有0.1~20质量%的具有官能团的改性用单体,特别优选含有1~10质量%的具有官能团的改性用单体。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0000~200000 0,特别优选为500000~1500000。另外,本说明书中的重均分子量为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的换算为聚苯乙烯的值。
作为交联剂,只要为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所具有的反应性基团进行反应的交联剂即可,例如可列举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胺类交联剂、三聚氰胺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肼类交联剂、醛类交联剂、噁唑啉类交联剂、金属醇盐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金属盐类交联剂、铵盐类交联剂等,其中优选与羟基及羧基的反应性优异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异氰酸酯类交联剂至少包含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聚异氰酸酯等;以及这些化合物的双缩脲体、异氰脲酸酯体,进一步还可列举出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合物等,其中,从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的反应性基团的反应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特别优选三羟甲基丙烷改性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以及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交联剂的掺合量优选为0.1~2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1~10质量份。若交联剂的掺合量在上述的范围内,则容易将后述的粘着剂的凝胶分率控制在优选的范围内。
此外,为了提高粘着剂层的粘着力,还优选添加增粘树脂。此外,由于通过添加这些增粘树脂,能够提高拉伸强度或拉伸断裂强度,因此通过根据所使用的丙烯酸类共聚物而适当添加增粘树脂,能够调节拉伸强度或拉伸断裂强度。作为添加于本实用新型的粘着膜的粘着剂层中的增粘树脂,例如可列举出松香或松香的酯化物等松香类树脂;二萜聚合物或α-蒎烯-苯酚共聚物等萜类树脂;脂肪族类(C5类)或芳香族类(C 9类)等石油树脂;另外还可列举出苯乙烯类树脂、苯酚类树脂、二甲苯树脂等。其中,在使用有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为主要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类共聚物的粘着剂组合物中,在兼顾薄型、粘着力与耐热性时,优选将松香类树脂与苯乙烯类树脂混合后进行使用。
此外,根据所需,粘着剂层可以含有硅烷偶联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软化剂、填充剂、折射率调节剂、染料、颜料、防锈剂等。
<剥离膜>
剥离膜优选具有膜基材及设置在该膜基材上的剥离剂层。作为膜基材,可列举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形成的聚酯膜、由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形成的聚烯烃膜、聚碳酸酯膜、聚醋酸乙烯酯膜等塑料膜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由其中的两种以上的材料层构成的层叠体等。
剥离剂层例如由含有剥离剂的剥离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作为剥离剂层形成用组合物,只要能够赋予剥离剂层以将层叠于剥离剂层上的任意层从剥离膜上剥离的功能,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剥离剂,例如可列举出硅酮树脂、长链烷基树脂以及醇酸树脂等。
作为硅酮类剥离剂,可列举出加成反应型硅酮、缩合反应型硅酮、能量线固化性硅酮。此外,为了调节剥离力,可将非官能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基改性硅酮、硅酮树脂、二氧化硅、纤维素类化合物用作添加剂。
<粗面化层>
粗面化层可通过进行粗化处理的方法、制成含有无机颗粒及有机颗粒中的至少任意一种的层的方法等以调节粗糙度等。作为进行粗面化处理的方法,可列举出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的方法、喷砂处理、将粗糙的辊表面压接于上表面的表面从而转印辊表面的粗糙度的方法等。此外,通过使粗面化层含有颗粒,能够调节上述粗糙度等。
其中,粗面化层优选含有无机颗粒及有机颗粒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更优选含有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与粘结剂树脂。通过调节无机颗粒和/或有机颗粒的平均粒径、掺合量等,能够容易地调节上述粗糙度等。无机颗粒和/或有机颗粒的平均粒径可以大于粗面化层的厚度。
作为粘结剂树脂,例如可列举出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等。这些粘结剂树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其中,由于柔软性优异,因此优选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
粗面化层可通过固化剂而被固化。固化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配合粘结剂树脂进行适当选择。当粘结剂树脂为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时,作为固化剂,例如可列举出异氰酸酯固化剂等。另外,当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中存在羟基或异氰酸酯基时,可将胺固化剂用作固化剂。这些固化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此外,根据所需,粗面化层中可含有同样包含于着色层中的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
<颗粒>
有机颗粒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等丙烯酸树脂颗粒、聚苯乙烯颗粒、聚碳酸酯颗粒、氨基甲酸酯树脂珠、环氧树脂珠、聚酯树脂珠、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珠等。这些有机颗粒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无机颗粒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二氧化硅(SiO2)、硫酸钡(BaSO4)、氧化钛、碳酸钙等颗粒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这些无机颗粒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其中,从粒度调节的难易度及获取的难易度的角度出发,优选二氧化硅、硫酸钡(BaSO4)、或二氧化硅与硫酸钡(BaSO4)的混合物。
二氧化硅与硫酸钡的体积比([二氧化硅的体积]:[硫酸钡的体积]) 被控制在100:50~100:500的范围内。此外,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剂树脂,添加60质量份以上150质量份以下的二氧化硅与硫酸钡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上述颗粒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0.5μm以上10μm 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3μm以下。当上述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以外时,由于难以调节至所需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的范围内,故而不优选。
另外,平均粒径是指将以库尔特计数法测定的峰值作为平均粒径。粗面化层15中可混合存在有无机颗粒与有机颗粒。
[保护胶带]
<保护用树脂膜>
作为保护用树脂膜,可列举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形成的聚酯膜、由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形成的聚烯烃膜、聚碳酸酯膜、聚醋酸乙烯酯膜等塑料膜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由其中的两种以上的材料层构成的层叠体等。
<第二粘着剂层(硅酮粘着剂层)>
作为硅酮类粘着剂,可使用任意适宜的粘着剂。作为硅酮类粘着剂,例如可优选使用以含有有机聚硅氧烷的硅酮橡胶或硅酮树脂等作为基础聚合物的硅酮类粘着剂。作为构成硅酮类粘着剂的基础聚合物,可使用将硅酮橡胶或硅酮树脂进行交联而得到的基础聚合物。
作为硅酮橡胶,例如可列举出将二甲基硅氧烷作为结构单元而含有的有机聚硅氧烷等。根据所需,可在有机聚硅氧烷中导入官能团(例如,乙烯基)。有机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00~1000000,更优选为150000~500000。重均分子量可通过GPC(溶剂:THF)进行测定。
作为硅酮树脂,例如可列举出含有选自R3SiO1/2结构单元、SiO2 结构单元、RSiO3/2结构单元及R2SiO结构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结构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R为一价烃基或羟基)。
硅酮橡胶与硅酮树脂可同时使用。硅酮粘着剂中的硅酮橡胶与硅酮树脂的重量比(橡胶:树脂)优选为100:0~100:220,更优选为100: 0~100:180,进一步优选为100:10~100:100。硅酮树脂的含量越多,硅酮类粘着剂的粘着性及保持力越增加。硅酮橡胶与硅酮树脂可单纯作为混合物而包含于硅酮类粘着剂中,也可以以硅酮橡胶与硅酮树脂部分缩合的形态包含于硅酮类粘着剂中。另外,硅酮类粘着剂中的硅酮橡胶与硅酮树脂的重量比,可通过29Si-NMR测定,根据Q单位与D单位的峰面积比(硅酮橡胶:硅酮树脂=D单位:Q单位)求出。
优选硅酮类粘着剂含有交联剂。作为硅酮类粘着剂中所含的交联剂,例如可列举出硅氧烷类交联剂、过氧化物类交联剂等。作为过氧化物类交联剂,可使用任意适宜的交联剂。作为过氧化物类交联剂,例如可列举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异丙苯等。作为硅氧烷类交联剂,例如可列举出聚有机氢硅氧烷等。该聚有机氢硅氧烷优选具有2个以上键合在硅原子上的氢原子。此外,该聚有机氢硅氧烷优选具有烷基、苯基、卤化烷基作为键合在硅原子上的官能团,从合成及操作的难易度的角度出发,更优选具有甲基。
<第二粘着剂层(氨基甲酸酯粘着剂层)>
作为氨基甲酸酯粘着剂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利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的氨基甲酸酯粘着剂。通过使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上述的范围内,能够发挥粘着性。另外,将通过示差扫描热量计测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作为氨基甲酸酯粘着剂,可列举出聚碳酸酯类、聚酯类、聚醚类等聚氨酯中,具有粘着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的粘着剂。聚碳酸酯类聚氨酯可由聚碳酸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得到。聚酯类聚氨酯可由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得到。聚醚类聚氨酯可由聚醚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得到。
作为聚碳酸酯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1,4-四亚甲基型、1,5-五亚甲基型、1,6-六亚甲基型、1,12-十二烷型、1,4-环己烷型、以及这些聚碳酸酯多元醇的混合型等。
作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聚(亚乙基己二酸酯)二醇、聚(亚丙基己二酸酯)二醇、聚(亚丁基己二酸酯)二醇、聚(六亚甲基己二酸酯)二醇、聚(亚丁基间苯二甲酸酯)二醇等。
作为聚醚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及聚(甲基丁二醇)等。
此外,作为聚异氰酸酯,可列举出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2,4- 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间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1,3-环戊烯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二异氰酸酯等。
通过使上述物质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反应,能够得到聚碳酸酯类、聚酯类或聚醚类的聚氨酯。这些聚氨酯可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氨基甲酸酯粘着剂可通过使用作为交联剂的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将上述聚氨酯进行交联而得到。其中,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可列举出上述的聚异氰酸酯的加合物、双缩脲体或异氰脲酸酯体等。氨基甲酸酯粘着剂可根据所需含有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列举出通常用于再剥离性膜的粘着剂中的增粘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软化剂、硅烷偶联剂、填充剂等。这些成分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氨基甲酸酯粘着剂的重均分子量例如可以为50000~300000,例如可以为80000~200000,例如可以为100000~180000。在本说明书中,“重均分子量”是指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的换算为聚苯乙烯的值。
将氨基甲酸酯粘着剂溶解于有机溶剂时,作为有机溶剂,例如可列举出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二丙酮醇等醇类;甲乙酮、二乙酮、甲基异丁酮、环己酮、二丙酮醇等酮类;二丙醚、二丁醚、苯甲醚、二恶烷、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等醚类;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环己酯等酯类等。
更具体而言,首先,在上述有机溶剂中添加氨基甲酸酯粘着剂、氨基甲酸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及根据所需的其他成分并混合,制备粘着性组合物。
[粗面化层的表面粗糙度测定]
<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
使用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Mitutoyo Corporation制造,商品名称“S V3000S4”),按照JIS B0601-2001测定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由表面的粗糙度曲线在其平均线的方向上选择基准长度,在基准长度中,由一组相邻的峰与谷的高度的平均中求出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
[厚度的测定]
对于各层的厚度测定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使用膜厚计(Nikon Corporation制膜厚计,Digimicro MH-15M)以机械方式求出。
[表面自由能γd的测定]
算出第二粘着剂层的表面自由能γtotal、及其各成分(分散成分γd、极性成分γp、氢键成分γh),将作为分散成分的γd的值作为表面自由能γd。具体而言,将已知接触角的水、碘甲烷、溴萘用作探针溶液,使用接触角计测定相对于第二粘着剂层的各探针溶液的接触角,根据北崎-畑法(参照北崎宁昭他,日本接着协会志,Vol.8,No.3,1972,pp.131-141) 从所得到的接触角中求出表面自由能γtotal、及各成分(分散成分γd、极性成分γp、氢键成分γh)。另外,作为接触角计,使用接触角计(Kyo wa Interface Science Co.,Ltd.制造,全自动接触角计DM-701)。
[润湿张力的测定]
对于第二粘着剂层的润湿张力,按照JIS K6768:1999(塑料-膜及片材-润湿张力试验方法),测定保护胶带的粘着剂层表面的润湿张力,求出润湿张力。
图4(a)及图4(b)为示出了将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贴合在石墨片上的制造过程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散热用片材60通过层压机600以辊层压的方式制造。层压机600具备支撑台601、辊机构620。辊机构620具有按压辊602、导辊603、604、卷出辊611。散热用片材60例如在大气中制造。
如图4(a)所示,在支撑台601上,层叠体110沿Y轴方向排列为列状。层叠体110为依次层叠剥离膜31/双面胶带101/石墨片100而成的层叠体。
在卷出辊611上预先卷绕有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通过卷出辊611的自转,被连续地从卷出辊611放出。若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从卷出辊611放出,则在这之后,剥离膜30从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上剥离。该剥离膜30经由导辊603、604被引导至层压机600外。
另一方面,剥掉剥离膜30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被引导至按压辊602与支撑台601之间,与支撑台601上的层叠体110接触。进一步,通过按压辊602,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被按压在支撑台601 上的层叠体110上。由此,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中的第一粘着剂层20与层叠体110中的石墨片100层叠。
由此,在支撑台601上,沿Y轴方向形成多个散热用片材60。图4 (b)表示被单片化前的散热用片材60的立体图。连续的散热用片材60 沿a1-a2线被切断。
另外,在将保护胶带35贴附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后,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标签部32t。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散热用片材60的工序中,在将剥掉剥离膜30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贴附在石墨片100上时,使用相对于粘着胶带1的总厚度而设定为1倍以上20倍以下的厚度的保护胶带3 5。此外,在保护胶带35中,杨氏模量为2000MPa以上,优选设定为2 000MPa以上4500MPa以下。此外,保护用树脂膜32以通过葛尔莱试验得到的柔软性为0.1mN/25mm以上2mN/25mm以下的方式构成。由此,保护胶带35具有所需的刚性,在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贴附于石墨片100上时,能够避免粘着胶带1的褶皱或松弛的产生,不易引起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与石墨片的贴附位置的偏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胶带35对不锈钢板的粘着力可设定为 5mN/25mm以上300mN/25mm以下。由此,保护胶带35在贴附期间不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在将保护胶带35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时,保护胶带35能够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顺利剥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 (剥离角度180°),可将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 90°)设定为1倍以上10倍以下。由此,例如在保护胶带35的冲裁加工工序中,在从保护胶带35上提起加工用冲裁刀片时,保护胶带35不易在提起加工用冲裁刀片的同时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粘着胶带1对石墨片100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剥离速度300mm/分钟)可设定为100mN/25mm以上1000m N/25mm以下。保护胶带35对粘着胶带1的粘着力(剥离角度180°,剥离速度300mm/分钟)可设定为5mN/25mm以上100mN/25mm以下。由此,保护胶带35与粘着胶带1的表面的密着性良好,在将保护胶带35 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时,能够顺利剥离,避免粘着胶带1与保护胶带35同时被剥离。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胶带35的面积可以以大于黑色的石墨片100 的面积的方式构成。由此,由于保护胶带35的外周区域从石墨片100露出,因此易于目视辨识到保护胶带35。进一步,能够容易地从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1上剥离保护胶带3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可在在保护用树脂膜3 2上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经着色或附有标记的识别部32d。由此,能够容易地判断保护胶带35的剥离前后的状态。此处,保护胶带35的剥离前后的状态可通过目视观察进行判断,也可通过光学手段进行判断。其结果,能够确实地避免忘记剥离保护胶带35。
例如,可将保护用树脂膜32的一部分或全区域设定为Lab表色系的 b*值为-30以上-10以下的颜色(例如,蓝色)。若使用以这种方式着色的保护用树脂膜32,则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护胶带35是否被贴附在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或是否已从粘着胶带1的表面上剥离的判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胶带35的总透光率例如可设定为65%以上80%以下。由此,能够透过保护胶带35确认粘着膜2,能够容易地进行粘着膜2的检查。此处,粘着膜2的确认可通过目视观察进行,也可通过光学手段进行。此外,由于将保护胶带35的总透光率设定在65%以上80%以下,因此能够避免漏看保护胶带35。由此能够确实地避免忘记剥离保护胶带3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用树脂膜32上设置有标签部32t,该标签部32t能够作为识别部32d发挥作用。由此,抓握标签部32t可简便地将保护胶带35从粘着胶带1上剥离,进一步,通过确认标签部32t,能够容易地判断保护胶带35的剥离前后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自由能γd设定为15mJ/m2以上30mJ/m2以下。进一步,可将第二粘着剂层33的润湿张力设定为20mN/m以上34mN/m以下。由此,第二粘着剂层33与粘着胶带1之间无气泡的混入,密着性良好。例如,即使粗面化层15的表面粗糙度(Rc)为0.5μm以上,由于第二粘着剂层33的表面自由能被调节在上述的范围内,因此在层压保护胶带35与粘着胶带1时,没有气泡的混入,可以得到良好的密着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在设置有着色层12时,还可以在着色成黑色的着色层12上,设置含有二氧化硅颗粒、硫酸钡颗粒等的粗面化层15。若在着色成黑色的着色层12上形成粗面化层,则根据粗面化层的材质,有时石墨片100的外观会带有黄色。由此,存在石墨片100的美观性降低的情况。
在着色成黑色的着色层12上设置含有二氧化硅颗粒、硫酸钡颗粒等的粗面化层15,贴附有粘着胶带1的石墨片100的外观不带有黄色,石墨片100的美观性得到提高。例如,石墨片100整体的外观呈带有无光感的黑色。
此外,可将粗面化层15的上表面的60°镜面光泽度调节为0.5%以上 50%以下。由此,对于粘贴有粘着胶带1的石墨片100,其外观确实地呈无光风格。
此外,当第一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及粗面化层15中的任意一者被着色时,石墨片100的遮蔽差的部分进一步减少,石墨片100的外观上的美观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着色层12设置在树脂膜11与粗面化层15之间。着色层12 也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即使粗面化层15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粗面化层15也不易受损。由此,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的生产性得到提高。
此外,分散有颗粒的粗面化层15的刚性增加,在卷取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时、或在传送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时,不易在粗面化层1 5的上表面上产生划伤等损伤。由此,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3的生产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通过改变粗面化层15中的二氧化硅颗粒与硫酸钡颗粒的掺合比,能够扩大粗面化层15的色彩的选择幅度。例如,通过相对地增加硫酸钡颗粒的量,粗面化层15的色彩的蓝色变得更强。即,通过改变二氧化硅颗粒与硫酸钡颗粒的掺合比,能够进一步扩大石墨片100的外观上的颜色的选择幅度。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等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等限定。表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的效果。
[表1]
单位 实施例1 实施例2 比较例1
保护用树脂膜的材质 - PET PET PET
保护用树脂膜的厚度 μm 50 50 50
保护胶带的粘着剂层的组成 - 硅酮类 氨基甲酸酯类 丙烯酸类
保护胶带的粘着剂层的厚度 μm 10 10 10
第二粘着剂层表面的表面自由能(γd) mJ/m2 18.9 26.8 30.8
第二粘着剂层表面的润湿张力 mN/m 30 34 35
粗面化层的表面粗糙度(Rc) μm 1.46 1.46 1.46
保护胶带对粘着膜表面的贴附适宜性 - ×
首先对表1中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实施例1]
<粘着胶带用粘着性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将95.5质量份的丙烯酸丁酯、3质量份的醋酸乙烯酯、1质量份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以及0.5质量份的丙烯酸共聚,制备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然后,通过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换算为固体成分;以下相同)该丙烯酸酯共聚物,添加25质量份的氢化松香酯(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PINECRYSTAL KE-100,软化点:100℃)、4质量份的聚合松香酯(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 s,Ltd.制造,PENSEL D-135,软化点:135℃)及24质量份的石油类树脂(Mitsui Chemicals,Inc.制造,FTR6100,软化点:95℃),并进行混合,形成粘着成分。将粘着成分溶解于甲苯,制备了固体成分浓度为13 质量%的粘着剂溶液。
<着色层涂布液的制备>
作为着色层用涂布液,通过使用作为氨基甲酸酯类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9质量%的Dainichiseika Color&Chemicals Mfg.Co.,Ltd.制造的U TCO-591 Black(NX),使用乙酸乙酯对其进行稀释而成。将着色层用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10质量%、粘度调节为15mPa.s。
<粗面化层用涂布溶液的制备>
粗面化层用涂布溶液通过下述方式而制备,即:相对于100质量份(换算为固体成分)的作为粘结剂树脂的聚酯树脂(TOYOBO CO.,LTD.制造: VYLON 20SS),添加22质量份的二氧化硅微粒(Tosoh Silica Corporati on制造,NIPSIL SS50B,平均粒径2.1μm)、100质量份的硫酸钡微粒 (Sakai Chemical Industry Co.,Ltd.制造:BMH平均粒径2.5μm),使用甲苯/甲乙酮(MEK)混合溶剂(甲苯:MEK(质量比)=50:50)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20质量%。
<保护胶带用硅酮粘着性组合物的制备>
作为硅酮粘着剂,使用了加入了着色剂的硅酮粘着性组合物溶液。该加入了着色剂的硅酮粘着性组合物溶液通过下述方式而制备,即:向1 00质量份的加成固化型的硅酮(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商品名称:KS-847H)中,加入3质量份的硅酮树脂成分(SD4584)、0.4质量份的铂催化剂(Dow Corning Toray Co.,Ltd.制造,商品名称:SRX-212),进一步加入2.5质量份的着色剂(NIKKO BICS CO.,LTD制造:N SP-CZ9664BLUE),使用甲乙酮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25%。
<保护膜的制造>
使用保护胶带用的加入了着色剂的硅酮粘着性组合物溶液,使用刮刀涂布机,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μm的方式,以50m/分钟的涂布速度,在保护用树脂膜(TOYOBO CO.,LTD.制造Cosmo Shine PET50A4300) 上形成了加入了着色剂的硅酮粘着剂层。然后,通过将剥离膜(TOYOB O CO.,LTD.制造PET50E5000)贴合在加入了着色剂的硅酮粘着剂的表面上,制造了在厚度为60μm的保护胶带上层叠有剥离膜的保护膜。
<粘着膜的制造>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着胶带用的粘着性组合物的固体成分,添加1 质量份(换算为固体成分)的作为交联剂的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Nippon PolyurethaneIndustry Co.,Ltd.制造,CORONATE L),得到粘着性组合物溶液(固体成分浓度为13质量%)。然后,放出使用硅酮类剥离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单面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剥离膜(LINTEC Corporation制造的SP-PET251130,厚度25μm),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μm的方式,以50m/分钟的印刷速度将粘着性组合物的涂布溶液凹版印刷在该剥离处理面上,然后,将所得到的涂膜在90℃下进行1分钟的加热处理,在剥离膜上形成厚度为2μm的粘着剂层。然后,在夹持压(nip pressure)为100N/cm2的条件下,将作为树脂膜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Toray Industries,Inc.,PET2F51L,厚度2μm)贴合在粘着剂层的露出面一侧上,将所得到的粘着膜以150N/m的张力卷取成卷状。
然后,通过将卷取成卷状的粘着膜在23℃、50%RH的条件下熟化7 天,制造由剥离膜(厚度:25μm)/粘着剂层(厚度:2μm)/树脂膜(厚度:2μm)构成的粘着膜。
然后,放出被卷成卷状的粘着膜,通过凹版涂布机在树脂膜表面上涂布着色层涂布液,进一步进行加热处理,在粘着膜上形成了厚度为3μ m的着色层。进一步,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μm的方式,利用凹版涂布机在着色层表面上涂布粗面化层用涂布溶液后,将所得到的涂膜在90℃下进行1分钟的加热处理,形成了厚度为1μm的粗面化层。然后,将具有着色层、厚度为33μm的粘着膜卷取成卷状。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及散热用片材的制造>
将剥离膜从保护膜上剥离,并通过层压加工将剥掉了剥离膜的保护胶带贴附在粘着膜的粗面化层的表面上,制造了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然后,将剥离膜从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上剥离,通过层压加工在由石墨片/双面胶带/剥离膜构成的层叠体的石墨片的表面上贴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胶带,对其进行冲裁加工及单片化。
<保护胶带对粘着膜表面的贴附适宜性的评价>
在表1中,“○”、“×”表示保护胶带对粘着膜表面的贴附适宜性。此处,保护胶带贴附在粘着膜的粗面化层上。其中,“○”、“×”具有下述含义。
○:将保护胶带贴附在粘着膜表面上时,在保护胶带与粘着膜的界面中不产生气泡的混入。
×:将保护胶带贴附在粘着膜表面上时,在保护胶带与粘着膜的界面中产生了气泡的混入。
在实施例1中,保护胶带的粘着剂层的表面自由能γd为18.9(mJ/ m2),润湿张力为30mN/m,粘着膜的粗面化层的表面粗糙度(Rc)为1. 46μm。此时,保护胶带对粘着膜表面的贴附适宜性为“○”。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除了在保护胶带中使用氨基甲酸酯粘着剂以代替硅酮粘着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粘着膜。
<保护胶带用氨基甲酸酯粘着性组合物的制备>
对于氨基甲酸酯粘着剂,使用了加入了着色剂的氨基甲酸酯粘着性组合物溶液。该加入了着色剂的氨基甲酸酯粘着性组合物溶液通过下述方式制备,即:向100质量份的氨基甲酸酯粘着剂(TOYOCHEM CO., LTD.制造:CYABINE SH-109H)中,加入8质量份的交联剂(TOYOC HEM CO.,LTD.制造:CYABINE T-501B),进一步加入2.5质量份的着色剂(NIKKOBICS CO.,LTD制造:NSP-CZ9664BLUE),使用甲乙酮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25%。
<保护胶带的制造>
使用保护胶带用的加入了着色剂的氨基甲酸酯粘着性组合物溶液,使用刮刀涂布机,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μm的方式,以50m/分钟的涂布速度在剥离膜(LINTECCorporation制造的SP-PET251130)上形成了加入了着色剂的氨基甲酸酯粘着剂层。然后,将保护用树脂膜(TOYOBO CO.,LTD.制造的Cosmo Shine PET50A4300)贴合在加入了着色剂的氨基甲酸酯粘着剂层上,制造了保护胶带。
在实施例2中,保护胶带的粘着剂层的表面自由能为26.8mJ/m2,润湿张力为34mN/m,粘着膜的粗面化层的表面粗糙度(Rc)为1.46μm。此时,保护胶带对粘着膜表面的贴附适宜性为“○”。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除了在保护胶带中使用丙烯酸粘着剂以代替硅酮粘着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粘着膜。
<保护胶带用丙烯酸粘着性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将92.8质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7质量份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0.2质量份的丙烯酸共聚,制备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以作为丙烯酸粘着剂。然后,通过下述方式制备了加入了着色剂的丙烯酸粘着性组合物溶液,即:相对于100质量份(换算为固体成分;以下相同)的该丙烯酸酯共聚物,加入37.5质量份的增塑剂(Taoka Chemical Co.,Ltd.制造的ATBC)、26质量份的作为交联剂的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C ORONATE L),进一步加入2.5质量份的着色剂(NIKKO BICS CO.,L TD制造的NSP-CZ9664BLUE),使用乙酸乙酯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2 5%。
<保护胶带的制造>
使用保护胶带用的加入了着色剂的粘着性组合物溶液,使用刮刀涂布机,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μm的方式,以50m/分钟的涂布速度在剥离膜(LINTEC Corporation制造的SP-PET251130)上形成了丙烯酸粘着剂层。然后,将保护用树脂膜(TOYOBO CO.,LTD.制造的Cosmo Shi ne PET50A4300)贴合在加入了着色剂的丙烯酸粘着剂层上,制造了保护胶带。
在比较例1中,粘着膜的粗面化层的表面粗糙度(Rc)与实施例1、 2相同,为1.46μm,但保护胶带的粘着剂层的表面自由能γd大于30mJ/ m2,为30.8mJ/m2。此外,在比较例1中,润湿张力大于34mN/m,为3 5mN/m。此时,保护胶带对粘着膜表面的贴附适宜性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完全可以加以各种变更,而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为保护石墨片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具备:
剥离膜;
粘着胶带,该粘着胶带包含设置在所述剥离膜的表面上的第一粘着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粘着剂层的与所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的树脂膜及设置在所述树脂膜的与所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的粗面化层,所述粗面化层的与所述树脂膜相反侧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c为0.5μm以上;以及
保护胶带,该保护胶带具有第二粘着剂层和保护用树脂膜,所述第二粘着剂层设置在所述粗面化层的与所述树脂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且具有15mJ/m2以上30mJ/m2以下的表面自由能,所述保护用树脂膜设置在所述第二粘着剂层的与所述粗面化层相反侧的表面上,所述保护胶带以所述保护用树脂膜可与所述第二粘着剂层一同从所述粗面化层上剥离的方式而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第二粘着剂层具有34mN/m以下的润湿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第二粘着剂层含有硅酮树脂及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粗面化层含有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粘着胶带在所述树脂膜上进一步具有着色层,所述粗面化层设置在所述着色层的表面上,在所述粗面化层的表面上贴附有所述保护胶带。
CN201721659023.9U 2017-03-15 2017-12-04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Active CN2077751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9646 2017-03-15
JP2017049646A JP6193521B1 (ja) 2017-03-15 2017-03-15 プロテクトテープ付粘着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75138U true CN207775138U (zh) 2018-08-28

Family

ID=597990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58366.9A Withdrawn CN108624247A (zh) 2017-03-15 2017-12-04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CN201721659023.9U Active CN207775138U (zh) 2017-03-15 2017-12-04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58366.9A Withdrawn CN108624247A (zh) 2017-03-15 2017-12-04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93521B1 (zh)
CN (2) CN10862424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8466B2 (ja) * 2018-03-28 2023-09-05 東レ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
JP7305175B2 (ja) * 2018-08-30 2023-07-10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粘着ロール
JP6906560B2 (ja) * 2019-04-03 2021-07-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表示体
CN113910800B (zh) * 2021-10-29 2022-05-24 浙江兆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无离型可转移无光花型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0821B2 (ja) * 2012-01-13 2016-08-17 Dic株式会社 着色フィルム及び着色粘着テープ
JP2015071727A (ja) * 2013-10-04 2015-04-16 日栄化工株式会社 グラファイトシート加工用粘着フィルム及び当該粘着フィルムが貼着された放熱シート製品
JP6344974B2 (ja) * 2014-05-27 2018-06-2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着色片面粘着テープ
JP2016216570A (ja) * 2015-05-18 2016-12-2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により保護された着色片面粘着テー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4247A (zh) 2018-10-09
JP2018150494A (ja) 2018-09-27
JP6193521B1 (ja)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75138U (zh) 附有保护胶带的粘着膜
KR101884943B1 (ko) 양면 점착 테이프 및 터치패널 부착 표시장치
CN101116015B (zh) 逆反射片
JP5343403B2 (ja) ラミネート用粘着フィルムおよび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ラベル
CN106957611B (zh) 单面粘接性粘合片
CN110713799B (zh) 粘着片及显示体
KR101578999B1 (ko) 양면 점착 시트 및 권회체
CN101501156A (zh) 双面粘合带或片以及长带状物的卷绕体
CN207619318U (zh) 粘着膜
CN108611004A (zh) 着色粘着膜
CN208594230U (zh) 带有保护胶带的粘合膜
JP6675825B2 (ja) 着色粘着シート
CN207391332U (zh) 粘着膜
JP2019026731A (ja) 粘着フィルムおよびグラファイトシート積層体
CN207483660U (zh) 着色粘着胶带
JP2007291350A (ja) 高隠蔽性粘着フィルム
CN108611017A (zh) 着色粘着膜
CN207418648U (zh) 着色粘着膜
CN207418649U (zh) 着色粘着膜
WO2018181108A1 (ja) 印刷印字用粘着シート、及び印刷印字用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8101335A1 (ja) 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両面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5907318B (zh) 粘着胶带
JP7469851B2 (ja) 意匠発現シート
JP5362520B2 (ja) 凹凸追従性積層部材
JP4006248B2 (ja) 画像記録媒体及び画像表示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