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25655U - 进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进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25655U
CN205025655U CN201390001099.6U CN201390001099U CN205025655U CN 205025655 U CN205025655 U CN 205025655U CN 201390001099 U CN201390001099 U CN 201390001099U CN 205025655 U CN205025655 U CN 205025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inlet air
air pathway
tournamen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10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仙田智久
樱井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25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2565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4Intake manifo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17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in relation to the intake system
    • F02M26/20Feeding recirculated exhaust gases directly in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s or into the intake run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42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having two or more EGR passages; EG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gines having two or more cylinders
    • F02M26/44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having two or more EGR passages; EG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gines having two or more cylinders in which a main EGR passage is branched into multiple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09Fluid connections to the air intake system; their arrangement of pipes, valves or the like
    • F02M35/10222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PCV]; Additional air admission, lubricant or fuel vapour admi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01M13/023Control valves in suction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72Details of the fuel vapour pipes or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进气装置,该进气装置具备:向发动机的各汽缸分配供给包含第一气体的进气的多个进气通路;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第一气体的第一气体导入口;以及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其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通过形成为在多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第一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一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

Description

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进气装置,其具备向发动机的各汽缸分配供给进气的多个进气通路。例如在日本专利第4452201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进气装置。
在日本专利第445220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进气歧管(进气装置),该进气歧管具备:向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分配供给包含PCV气体(窜漏气体)的进气的四个分支管(进气通路);设置在四个分支管的外侧,并导入PCV气体的一个气体导入口;以及设置在伸出部并将从气体导入口导入的PCV气体引导至四个分支管的气体通路,其中,所述伸出部朝向四个分支管的外侧突出。该进气歧管的气体通路形成在构成伸出部的两个部件层叠的层叠部分,并具有在两个部件的层叠部分朝向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5220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日本专利第4452201号公报记载的进气歧管(进气装置)中,由于气体通路形成为在伸出部的两个部件的层叠部分朝向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与伸出部的层叠部分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上,用于形成气体通路的空间增大。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伸出部的伸出量增大而使进气歧管的搭载性下降。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即使在设置了将第一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的竞赛图形状的气体通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搭载性下降的进气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具备:多个进气通路,其向发动机的各汽缸分配供给包含第一气体的进气;第一气体导入口,其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第一气体;以及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其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通过形成为在多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第一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一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此外,在本申请中,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不限于在层叠的多个部件的相互不同的层叠部分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还包含如在层叠的两个部件的层叠部分进行分支之后、在两个部件之中的一者的部件的内部进一步分支的竞赛图形状这样宽泛的概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中,如上所述,将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设置为,通过形成为在多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向多个进气通路引导从第一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一气体,通过如此设置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不同于在两个部件层叠的一个层叠部分将气体通路形成为朝向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的情况,能够抑制在一个层叠部分、用于形成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空间增大的情况。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设置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部分(部件)在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上过度地伸出,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实现进气装置的小型化。其结果,即使在设置了将第一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的竞赛图形状的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进气装置的搭载性降低的情况。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多个部件包含三个以上的部件,该三个以上的部件包含构成进气通路的部件,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包含构成进气通路的部件的三个以上的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采用该结构,由于通过包含构成进气通路的部件的三个以上的部件而使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因此能够将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易于向层叠方向延伸。其结果,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过度地伸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进气装置的小型化。
此时,优选地,多个部件包含相互接合的三个部件,该三个部件包含构成进气通路的部件,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采用该结构,能够一边抑制用于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部件增加的情况,一边抑制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在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过度地伸出。
对于上述多个部件包含相互接合的三个部件、且该三个部件包含构成进气通路的部件的结构,优选地,三个部件构成进气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构成进气通路的三个部件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采用该结构,由于通过转用构成进气通路的三个部件而能够朝向层叠方向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因此能够一边抑制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过度地伸出,一边消除设置用于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专用部件的必要性。其结果,能够实现进气装置的小型化,并能够抑制由于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而引起部件件数增加的情况。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多个部件是树脂制的部件,通过在层叠了树脂制的多个部件的状态下相互接合而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采用该结构,使用通过振动熔敷等能够易于接合的树脂制的多个部件,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朝向多个部件的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还具备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该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各自的出口侧,并分别连接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多个进气通路。采用该结构,由于第一气体经由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而在进气通路的出口侧的位置被导入至进气通路,因此能够在更接近位于进气通路的下游的发动机(汽缸头)的位置导入第一气体。其结果,由于缩短进气通路中的第一气体的流通路径,因此能够提高发动机对第一气体的响应性。
此时,优选地,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包含通孔,该通孔形成为沿着多个部件层叠的层叠方向连接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进气通路。采用该结构,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层叠了多个部件的层叠方向的厚度而在部件内设置连接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进气通路的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易于实现进气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还具备第二气体导入口和第二气体通路,所述第二气体导入口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不同于第一气体的第二气体,所述第二气体通路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与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分开地设置,并将从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二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或者位于多个进气通路的上游侧的缓冲罐。采用该结构,能够一边利用竞赛图形状的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来抑制进气装置的搭载性下降的情况,一边将第一气体均匀地导入至多个进气通路,并且能够在多个进气通路或者缓冲罐中将不同于第一气体的第二气体导入至进气中。
此时,优选地,第二气体通路被构成为,在从第二气体导入口朝向下游侧进行分支的状态下,将从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二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或者缓冲罐。采用该结构,不同于从一个部位向进气通路或者缓冲罐导入第二气体的情况,能够利用朝向下游侧进行分支的第二气体通路,使第二气体分散在多个位置的状态下导入至进气中,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气体的分配性。
在具备上述第二气体通路的结构中,优选地,通过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多个部件之中的至少两个部件层叠而形成第二气体通路。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转用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至少两个部件而形成第二气体通路,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增加。
在具备上述第二气体通路的结构中,优选地,从多个部件层叠的层叠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地配置有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第二气体通路。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层叠了多个部件的层叠方向的厚度而立体地配置构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第二气体通路,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抑制设置该两种气体通路的部分(部件)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扩展,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进气装置的小型化。
在具备上述第二气体通路的结构中,优选地,第二气体通路包含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该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通过以从第二气体导入口朝向下游侧分层地进行分支的方式形成为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二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中。采用该结构,不仅是第一气体,关于第二气体,也能够利用竞赛图形状的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来均匀地导入至多个进气通路,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的两者的分配性。
在上述第二气体通路包含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的结构中,优选地,还具备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所述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分别与多个进气通路对应的位置,并分别连接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多个进气通路,所述多个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设置在不同于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的位置、且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的分别与多个进气通路对应的位置,并分别连接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和多个进气通路。采用该结构,由于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分别经由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及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而被导入至进气通路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在进气通路内相互以高浓度的状态(没有被进气稀释的状态下的原来状态)接触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抑制由于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以高浓度的状态接触而引起的被称为沉积物(例如,由窜漏气体和EGR气体的接触产生的沉积物)的附着物堆积的情况。
在具备上述第二气体通路的结构中,优选地,进气通路包含以下部分,该部分是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或者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中的任一一者、相对于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或者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中的任一另一者、沿着构成进气通路的多个部件层叠的层叠方向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部分。采用该结构,能够将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及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中的任一一者配置在沿着有效地利用层叠了多个部件的层叠方向的厚度而流通进气通路的进气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并且能够将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及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中的任一另一者配置在下游侧,因此能够以持有与流动方向上的气体的导入位置的差分对应的时间差的方式进行将第一气体导入(混合)至进气中和将第二气体导入(混合)至进气中的处理。由此,在该进气装置中,能够使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有效地一同扩散到进气中。
在具备上述第二气体通路的结构中,优选地,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是分别从窜漏气体、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及再循环的排出气体这三种气体之中选择的不同的两种气体。采用该结构,即使在设置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抑制进气装置的搭载性下降,一边向进气中导入从窜漏气体、蒸发燃料气体及排出气体这三种气体之中选择的相互不同的两种气体。
此外,在本申请中,与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进气装置不同地,也能够考虑如下其他结构。
即,本申请的其他结构涉及的进气装置具备:向发动机的各汽缸分配供给包含第一气体的进气的多个进气通路;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第一气体的第一气体导入口;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第二气体的第二气体导入口;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将从第一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一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的第一气体通路;以及与第一气体通路分开地设置在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将从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二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或者位于多个进气通路的上游侧的缓冲罐的第二气体通路。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相互分开地设置的第一气体通路及第二气体通路,在适合于各自的气体的特性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导入不同的两种气体(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来有效地提高发动机性能。
在上述其他结构涉及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第一气体通路及第二气体通路之中的至少第一气体通路包含朝向下游侧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通路。采用该结构,利用竞赛图通路,至少能够将第一气体均匀地向多个进气通路导入,因此利用第一气体,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发动机性能。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的一个方面涉及的实用新型,如上所述,即使在设置了将第一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的竞赛图形状的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进气装置的搭载性下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配置位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的EGR气体的流通路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的窜漏气体的流通路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第一盖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上部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上部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中间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从第二盖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第一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从上部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第一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从第一盖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第二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的第一气体通路的沿着层叠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第一气体通路及第二气体通路的俯视形状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第一气体通路及第二气体通路的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第一气体通路及第二气体通路的层叠方向上的形状(侧面形状)的概略图。
图15是从中间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上部部件(上部气体通路部)的俯视图。
图16是从上部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中间部件(中间气体通路部)的俯视图。
图17是从下部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中间部件(中间气体通路部)的俯视图。
图18是从中间部件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下部部件(下部气体通路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100是汽车用四缸发动机10的进气装置。另外,进气装置100被构成为流入有经由空气过滤器20及节流阀30而到达的进气。另外,进气装置100被构成为,设置在发动机10的汽缸头10a的上游侧,并向发动机10的各汽缸导入进气。在发动机10的汽缸头10a的上部设置有头盖10b,并且在汽缸头10a的下部设置有曲轴箱10c。另外,在汽缸头10a的下游侧设置有排气歧管(Exhaustmanifold)4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被构成为从发动机10的燃烧室泄漏到曲轴箱10c的窜漏气体(PCV(PositiveCrankcaseVentilation)气体)从曲轴箱10c返回到进气装置100中。而且,被构成为再循环的排出气体(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气体)供给到进气装置100中。并且,进气装置100被构成为,使EGR气体及窜漏气体混入到进气中并导入到各汽缸。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1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进气装置100具备缓冲罐1、和位于缓冲罐1的下游的四个进气通路2。另外,在结构上,进气装置100包含进气装置主体101,该进气装置主体101一体地包含缓冲罐1和四个进气通路2。如图3及图4所示,进气装置主体101包含上部部件101a、中间部件101b以及下部部件101c,这三个部件在相互层叠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熔敷一体地被接合。缓冲罐1由中间部件101b及下部部件101c构成,并且四个进气通路2由上部部件101a及中间部件101b构成。
在缓冲罐1上设有吸入孔11,该吸入孔11向缓冲罐1导入经由空气过滤器20及节流阀30而被供给的进气。四个进气通路2的一个端部与汽缸头10a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与缓冲罐1连接。另外,四个进气通路2被构成为向发动机10的各汽缸分配供给包含EGR气体及窜漏气体的进气。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气装置100具备向被供给到发动机10的进气分别导入EGR气体及窜漏气体的第一气体通路3及第二气体通路4。如图3及图4所示,在进气装置主体101的上部部件101a上层叠有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及第二气体通路4的第一盖部件5,并且在第一盖部件5的上侧层叠有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第二盖部件6。第一盖部件5及上部部件101a在相互层叠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熔敷一体地被接合,并且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在相互层叠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熔敷一体地被接合。即,在四个进气通路2的外侧,通过在层叠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以及第二盖部件6的状态下相互接合而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及第二气体通路4。此外,第一气体通路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一例。
如图3~图5所示,在上部部件101a的四个进气通路2的外侧设有构成第一气体通路3及第二气体通路4的气体通路部7。气体通路部7包含:沿着四个进气通路2邻接的方向(图5所示的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槽部71;以及配置在两个第一槽部71之间,并具有大致Y字形状的第二槽部72。第二槽部72形成为沿着X方向延伸。另外,第一槽部71及第二槽部72在相互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设置。即,第一槽部71及第二槽部72未相互连接。
在两个第一槽部71的各自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从进气通路2的外侧通向内部的四个通孔711。具体而言,位于X方向的一侧(图5所示的X1方向侧)的第一槽部71配置成横跨四个进气通路2之中的位于一侧的两个进气通路2,两端部的两个通孔711分别与位于一侧的两个进气通路2连接。与此同样地,位于X方向的另一侧(图5所示的X2方向侧)的第一槽部71配置成横跨四个进气通路2之中的位于另一侧的两个进气通路2,两端部的两个通孔711分别与位于另一侧的两个进气通路2连接。四个通孔711作为分别连接EGR气体用的第一气体通路3和四个进气通路2的连接部而起作用。另外,四个通孔711分别设置在第一气体通路3的与四个进气通路2的每一个所对应的位置、且所对应的进气通路2的出口21侧的位置。此外,通孔7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的一例。
在第二槽部72的X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从上表面侧(第一盖部件5侧)向下表面侧(中间部件101b侧)贯穿的通孔721。两个通孔721分别配置在位于X方向的一侧(X1方向侧)的两个进气通路2之间的位置、及位于X方向的另一侧(X2方向侧)的两个进气通路2之间的位置。另外,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在中间部件101b的与两个通孔721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从上部部件101a侧向下部部件101c侧贯穿的两个通孔722。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下部部件101c的与两个通孔72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两个突出部101d,并以缓冲罐1突出的方式形成。两个通孔722与缓冲罐1的与两个突出部101d对应的位置连接。即,第二槽部72经由上部部件101a的两个通孔721及中间部件101b的两个通孔722而与缓冲罐1连接。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在第一盖部件5的第二盖部件6侧,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部51。如图8所示,在第一盖部件5的上部部件101a侧,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槽部52,并且在两个第二槽部52之间形成有具有大致Y字形状的第三槽部53。两个第二槽部52在与上部部件101a的两个第一槽部71对应的位置上且以所对应的形状形成,并且大致Y字形状的第三槽部53在与上部部件101a的第二槽部72对应的位置上且以所对应的形状形成。另外,由第一盖部件5的第二槽部52和所对应的上部部件101a的第一槽部71来构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下游分支部31。另外,由第一盖部件5的大致Y字形状的第三槽部53和所对应的上部部件101a的第二槽部72来构成第二气体通路4的分支部41。即,第一气体通路3的下游分支部31及第二气体通路4的分支部41一同被设置在上部部件101a和第一盖部件5之间的层叠部分。另外,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第一盖部件5包含用于将窜漏气体导入到第二气体通路4的气体导入口54。气体导入口54与第三槽部53连接。在第一槽部51的X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通孔511。两个通孔511分别与X1方向侧的第二槽部52及X2方向侧的第二槽部52连接。此外,气体导入口5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气体导入口”的一例。
如图9所示,在第二盖部件6的第一盖部件5侧,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槽部61。槽部61在与第一盖部件5的第一槽部51对应的位置上且以所对应的形状形成。由第二盖部件6的槽部61和第一盖部件5的第一槽部51来构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上游分支部32。即,第一气体通路3的上游分支部32设置在第一盖部件5和第二盖部件6之间的层叠部分。另外,如图2~图4及图9所示,第二盖部件6包含用于将EGR气体导入到第一气体通路3的气体导入口62。气体导入口62与槽部61连接。此外,气体导入口6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体导入口”的一例。
根据上述的结构,如图3及图10所示,第一气体通路3被构成为,通过形成为在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Z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将EGR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即,第一气体通路3从第二盖部件6的气体导入口62附近的导入部33朝向下游侧,通过位于第一盖部件5和第二盖部件6之间的层叠部分的上游分支部32被分支为两个,并且通过位于上部部件101a和第一盖部件5之间的层叠部分的两个下游分支部31被分支为四个。换言之,从气体导入口62导入的EGR气体在经过第一气体通路3的导入部33之后,被上游分支部32分配成两组。然后,被分配成两组的EGR气体通过两个下游分支部31分别被分配成两组并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此外,用于分别向四个进气通路2导入EGR气体的通孔711(参照图10)形成为沿着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而连接第一气体通路3和进气通路2。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气体通路4是通过对包含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上部部件101a及第一盖部件5的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中间部件101b)进行层叠而形成。第二气体通路4被构成为,从气体导入口54朝向下游侧被分支的状态下,向缓冲罐1引导窜漏气体。即,第二气体通路4从第一盖部件5的气体导入口54附近的导入部42朝向下游侧,通过位于上部部件101a和第一盖部件5之间的层叠部分的分支部41而被分支为两个。换言之,从气体导入口54导入的窜漏气体在经过第二气体通路4的导入部42之后,在通过分支部41被分配成两组的状态,经由上部部件101a的两个通孔721及中间部件101b的两个通孔722而被引导至缓冲罐1。此外,从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地配置有第一气体通路3和第二气体通路4。即,第一气体通路3和第二气体通路4通过有效地利用层叠了该三个部件的层叠方向的厚度,在上部部件101a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区域,沿着Z方向立体地配置构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一气体通路3设置为,通过形成为在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Z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向四个进气通路2引导从气体导入口62导入的EGR气体,通过如此设置第一气体通路3,不同于在两个部件层叠的一个层叠部分将气体通路形成为朝向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的情况,能够抑制在一个层叠部分、用于形成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3)的空间增大的情况。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设置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3)的部分(第一盖部件5,第二盖部件6及气体通路部7)在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上过度地伸出,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实现进气装置的小型化。其结果,即使在设置了将EGR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的竞赛图形状的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3)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进气装置100的搭载性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一气体通路3形成为,在包含构成进气通路2的上部部件101a的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由此,由于通过包含构成进气通路2的部件的三个部件而使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因此能够将第一气体通路3形成为易于向层叠方向延伸。其结果,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气体通路3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过度地伸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进气装置100的小型化。另外,由于由三个部件来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部件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第一气体通路3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过度地伸出。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在层叠了树脂制的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的状态下相互进行接合。由此,使用通过振动熔敷等能够易于接合的树脂制的三个部件,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气体通路3形成为,朝向三个部件的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四个通孔711,该四个通孔711设置在四个进气通路2的各自的出口21侧,并分别连接第一气体通路3和四个进气通路2。由此,由于EGR气体经由通孔711而在进气通路2的出口21侧的位置被导入至进气通路2,因此能够在更接近位于进气通路2的下游的发动机10(汽缸头10a)的位置导入EGR气体。其结果,由于缩短进气通路2中的EGR气体的流通路径,因此能够提高发动机10对EGR气体的响应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沿着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连接第一气体通路3和进气通路2的方式形成通孔711。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层叠了该三个部件的层叠方向(Z方向)的厚度而在进气装置100内设置连接第一气体通路3和进气通路2的通孔711,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易于实现进气装置100的小型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四个进气通路2的外侧与第一气体通路3分开地设置第二气体通路4,该第二气体通路4向位于四个进气通路2的上游侧的缓冲罐1引导从气体导入口54导入的窜漏气体。由此,通过竞赛图形状的第一气体通路3,能够一边抑制进气装置100的搭载性降低的情况,一边将EGR气体均匀地向四个进气通路2导入,并且能够在缓冲罐1中将不同于EGR气体的窜漏气体导入至进气中。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气体通路4构成为,在从气体导入口54朝向下游侧分支的状态下,向缓冲罐1引导从气体导入口54导入的窜漏气体。由此,不同于从一个部位将窜漏气体导入至缓冲罐1的情况,由于通过朝向下游侧而分支的第二气体通路4,能够在使窜漏气体分散在多个位置的状态下将该窜漏气体导入至进气中,因此能够提高窜漏气体的分配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三个部件之中,通过层叠上部部件101a及第一盖部件5来形成第二气体通路4。由此,由于能够转用形成第一气体通路3的两个部件来形成第二气体通路4,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从三个部件(上部部件101a、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观察时使第一气体通路3和第二气体通路4相互交叉地进行配置。由此,通过有效地利用层叠了该三个部件的层叠方向(Z方向)的厚度,能够立体地配置构成第一气体通路3和第二气体通路4,因此,与此相应地,设置该两个第一气体通路3及第二气体通路4的部分(第一盖部件5及第二盖部件6相互接合的部分)在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X方向)上扩大的情况被抑制,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进气装置100的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及图11~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200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如下结构:不同于由第二气体通路4来将窜漏气体引导至缓冲罐1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第一气体通路203及第二气体通路204来分别将窜漏气体及EGR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此外,第一气体通路20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一例,第二气体通路20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的一例。
如图11及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200具备缓冲罐201、以及位于缓冲罐201的下游的四个进气通路202。另外,在结构上,进气装置200包含进气装置主体210,该进气装置主体210一体地包含缓冲罐201和四个进气通路202。如图11及图13所示,进气装置主体210包含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这些三个部件在通过振动熔敷而相互层叠的状态下一体地接合。缓冲罐201由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这两个部件构成,并且四个进气通路202由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这三个部件构成。
在缓冲罐201上设有吸入孔211,该吸入孔211向缓冲罐201引导经由空气过滤器20及节流阀30而被供给的进气。四个进气通路202的一个端部与汽缸头10a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与缓冲罐201连接。另外,四个进气通路202被构成为,向发动机10的各汽缸分配供给包含EGR气体及窜漏气体的进气。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4所示,进气装置200具备将窜漏气体及EGR气体分别导入至向发动机10供给的进气中的第一气体通路203及第二气体通路204。第一气体通路203及第二气体通路204是通过在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外侧层叠了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的状态下相互进行接合而形成。
如图11~图15所示,在上部部件210a的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外侧,向外侧突出地设有构成第一气体通路203及第二气体通路204的上部气体通路部205。如图15所示,在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后述的中间气体通路部206侧(图12所示的Z2方向侧)形成有槽部251,该槽部251以沿着四个进气通路202所邻接的方向(X方向)扩展的方式具有大致V字形状。另外,如图11、图12及图13~图15所示,上部气体通路部205包含气体导入口252,该气体导入口252用于向第一气体通路203导入窜漏气体。气体导入口252与槽部251连接。另外,在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被大致V字形状的槽部251夹住的位置上,设有用于将EGR气体导入至第二气体通路204的气体导入口253。气体导入口25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的层叠方向(图13所示的Z方向))贯穿上部气体通路部205。此外,气体导入口25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气体导入口”的一例,气体导入口25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体导入口”的一例。
如图13、图14、图16及图17所示,在中间部件210b的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外侧,向外侧突出地设有构成第一气体通路203及第二气体通路204的中间气体通路部206。如图13、图14及图16所示,在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上部气体通路部205侧(图12所示的Z1方向侧)形成有第一槽部261,该第一槽部261以沿着X方向扩展的方式具有大致V字形状。另外,中间气体通路部206设有构成第二气体通路204的通孔262。第一槽部261在与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槽部251对应的位置、且以对应的形状形成,并且通孔262在与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气体导入口253对应的位置、且以对应的形状形成。另外,由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槽部251和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第一槽部261来构成第一气体通路203的上游分支部231。即,第一气体通路203的上游分支部231被设置在上部部件210a的上部气体通路部205和中间部件210b的中间气体通路部206之间的层叠部分。另外,由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气体导入口253和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通孔262来构成沿着第二气体通路204的层叠方向(Z方向)延伸的导入部241。
如图17所示,在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后述的下部气体通路部207侧(图13所示的Z2方向侧),形成有以沿着X方向扩展的方式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的第二槽部263。第二槽部263与通孔262连接。另外,在第二槽部263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四个进气通路202连接的四个连接槽264。
另外,如图14及图16所示,在中间部件210b的内部设有横孔部265,该横孔部265形成为,分别从大致V字形状的第一槽部261的两端部(下游侧的两个端部)沿着X方向扩展。两个横孔部265分别与大致V字形状的第一槽部261的下游侧的两个端部连接。在两个横孔部265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沿着层叠方向(Z方向)延伸的纵孔部266。即,横孔部265构成使通过上游分支部231进行分支的第一气体通路203朝向两端部的两个纵孔部266进一步进行分支的第一气体通路203的下游分支部232,其中,上游分支部231由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槽部251和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第一槽部261构成。四个纵孔部266分别从横孔部265向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后述的下部气体通路部207侧(图12所示的Z2方向侧)贯穿。
如图13、图14及图18所示,在下部部件210c的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外侧,向外侧突出地设有构成第一气体通路203及第二气体通路204的下部气体通路部207。在下部气体通路部207的中间气体通路部206侧(图13所示的Z1方向侧)形成有以沿着X方向扩展的方式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的槽部271。另外,在槽部271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四个进气通路202连接的四个连接槽272。槽部271在与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第二槽部263对应的位置、且以对应的形状形成,并且四个连接槽272分别在与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四个连接槽264对应的位置、且以对应的形状形成。另外,由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第二槽部263和下部气体通路部207的槽部271来构成第二气体通路204的竞赛图形状的分支部242。即,第二气体通路204的竞赛图形状的分支部242设置在中间部件210b的中间气体通路部206和下部部件210c的下部气体通路部207之间的层叠部分。另外,由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四个连接槽264和下部气体通路部207的四个连接槽272来构成分别连接第二气体通路204和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四个连接部243。四个连接部243设置在第二气体通路204的分别与四个进气通路202对应的位置、且所对应的进气通路202的出口221附近。此外,连接部24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的一例。
在下部部件210c的与纵孔部26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下部部件210c的中间部件210b侧(图12所示的Z1方向侧)通向四个进气通路202的侧部的四个通孔273。四个通孔273的进气通路202侧的端部构成分别连接第一气体通路203和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四个连接部233。四个连接部233设置在第一气体通路203的分别与四个进气通路202对应的位置、且所对应的进气通路202的出口221附近。另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气体通路203的四个连接部233设置在与第二气体通路204的四个连接部243的设置位置不同的位置上。具体而言,窜漏气体用的第一气体通路203的四个连接部233配置在比EGR气体用的第二气体通路204的四个连接部243更靠下游侧(出口221侧)的位置。即,在各个进气通路202中,第一气体通路203的连接部233和第二气体通路204的连接部243设置在沿着三个部件(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而相互不同的高度的位置上。此外,连接部23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的一例。
基于上述结构,如图13及图14所示,窜漏气体用的第一气体通路203被构成为,通过形成为在三个部件(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Z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将窜漏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即,第一气体通路203从设置在上部部件210a的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气体导入口252附近的导入部234(参照图14)朝向下游侧,通过位于上部部件210a和中间部件210b之间的层叠部分的上游分支部231而被分支为两个,并且通过设置在中间部件210b的内部的两个下游分支部232而被分支为四个。换言之,从气体导入口252导入的窜漏气体在经过第一气体通路203的导入部234之后,通过上游分支部231而分配成两组。然后,分配成两组的窜漏气体通过两个下游分支部232分别分配成两组,并被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
另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通过形成第一气体通路203的三个部件(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层叠而形成EGR气体用的第二气体通路204。第二气体通路204被构成为,通过以从气体导入口253朝向下游侧分层地进行分支的方式形成为竞赛图形状,从而将EGR气体分别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即,第二气体通路204从导入部241(上部气体通路部205的气体导入口253及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通孔262)朝向下游侧,通过位于中间部件210b的中间气体通路部206和下部部件210c的下部气体通路部207之间的层叠部分的竞赛图形状的分支部242而被分支为四个。换言之,从气体导入口253导入的EGR气体在经过上部气体通路部205及中间气体通路部206的导入部241之后,在通过竞赛图形状的分支部242而被分配的状态下,经由四个连接部243而被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因而,如图14所示,从三个部件(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地配置有第一气体通路203和第二气体通路204。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一气体通路203形成为,在构成进气通路202的三个部件(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Z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由此,由于通过转用构成进气通路202的三个部件而能够朝向层叠方向形成第一气体通路203,因此能够一边抑制第一气体通路203向沿着层叠部分的方向过度地伸出,能够一边消除设置用于形成第一气体通路203的专用部件的必要性。其结果,能够实现进气装置200的小型化,并能够抑制由于形成第一气体通路203而引起部件件数增加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第二气体通路204,该第二气体通路204通过以从气体导入口253朝向下游侧分层地进行分支的方式形成为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气体导入口253导入的EGR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由此,不仅对窜漏气体,对EGR气体也能够通过竞赛图形状的第二气体通路204,均匀地导入至四个进气通路202,因此能够提高窜漏气体及EGR气体这两者的分配性。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分别连接第一气体通路203和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四个连接部233,并在与连接部233不同的位置上、且在第二气体通路204的分别与四个进气通路20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分别连接第二气体通路204和四个进气通路202的四个连接部243。由此,由于窜漏气体及EGR气体分别经由连接部233及连接部243而导入至进气通路202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窜漏气体及EGR气体在进气通路202内相互在高浓度的状态下(没有被进气稀释的状态下的原来状态)接触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抑制由于窜漏气体及EGR气体在高浓度的状态下接触而引起被称为沉积物的附着物堆积的情况。另外,通过将EGR气体用的第二气体通路204的四个连接部243配置在比窜漏气体用的第一气体通路203的四个连接部233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EGR气体及窜漏气体在EGR气体用的连接部243附近相互在高浓度的状态下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沉积物堆积在EGR气体用的连接部243上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更精度良好地调整EGR气体的导入量。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进气通路202构成为,第一气体通路203的连接部233和第二气体通路204的连接部243设置在沿着三个部件(构成进气通路202的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层叠的层叠方向(Z方向)相互不同的高度的位置上。由此,通过有效地利用层叠了该三个部件的层叠方向(Z方向)上的厚度,能够在沿着流通进气通路202的进气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配置连接部243(连接槽272),并且能够在下游侧配置连接部233(通孔273),因此能够以持有与流动方向上的气体的导入位置的差分对应的时间差的方式进行将窜漏气体混合到进气中和将EGR气体混合到进气中的混合处理。由此,在该进气装置100中,能够使窜漏气体及EGR气体有效地一同扩散到进气中。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第一气体通路203设置为,通过形成为在三个部件(上部部件210a、中间部件210b及下部部件210c)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Z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能够将从气体导入口252导入的窜漏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通过如上设置第一气体通路203,由于能够抑制用于形成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203)的空间在一个层叠部分中增大的情况,因此,即使在设置了将窜漏气体引导至四个进气通路202的竞赛图形状的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203)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进气装置200的搭载性下降的情况。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应该理解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是在各方面上的例示而并不做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并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的改变。
例如,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实用新型的进气装置应用于汽车用的发动机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进气装置应用于汽车用的发动机以外的发动机。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的一例,分别示出了EGR气体(窜漏气体)及窜漏气体(EGR气体),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是从窜漏气体、蒸发燃料气体及EGR气体这三种气体中选择的相互不同的两种气体即可,也可以是第一气体为EGR气体(窜漏气体)、第二气体为窜漏气体(EGR气体)的组合以外的组合。另外,第一气体及第二气体也可以分别是窜漏气体、蒸发燃料气体及EGR气体以外的外部气体。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与四缸发动机对应地在进气装置中设置四个进气通路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是与发动机的气缸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将四个以外的多个进气通路设置在进气装置中。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一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包含构成进气通路的部件的三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以在四个以上的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方式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也可以以在两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方式形成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除了竞赛图形状的第一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还设置第二气体通路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不设置第二气体通路而只设置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结构。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与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同样地,也可以将第二气体通路(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构成为,通过形成为在多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第二气体引导至多个进气通路中。
另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振动熔敷相互一体地对形成第一气体通路的多个部件进行接合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例如,也可以通过DSI(DieSlideInjection:模具滑移注射)工作法等振动熔敷以外的工作法来相互一体地对形成第一气体通路的多个部件进行接合。
附图标记说明
1、201:缓冲罐,2、202:进气通路,3、203:第一气体通路(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4:第二气体通路,5:第一盖部件,6:第二盖部件,10:发动机,21、221:出口,54、253:气体导入口(第二气体导入口),62、252:气体导入口(第一气体导入口),100、200:进气装置,101a、210a:上部部件,101b、210b:中间部件,101c、210c:下部部件,204:第二气体通路(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233:连接部(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243:连接部(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711:通孔(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

Claims (14)

1.一种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进气通路,其向发动机的各汽缸分配供给包含第一气体的进气;
第一气体导入口,其设置在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所述第一气体;
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其设置在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通过形成为在多个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的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所述第一气体导入口导入的所述第一气体引导至所述多个进气通路;
第二气体导入口,其设置在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并导入不同于所述第一气体的第二气体;以及
第二气体通路,其在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外侧与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分开地设置,并将从所述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所述第二气体引导至所述多个进气通路或者位于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上游侧的缓冲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部件包含三个以上的部件,所述三个以上的部件包含构成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部件,
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包含构成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部件的三个以上的部件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部件包含相互接合的三个部件,所述相互接合的三个部件包含构成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部件,
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所述三个部件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部件构成所述多个进气通路,
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形成为,在构成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所述三个部件的接合面层叠的状态下朝向层叠方向分层地进行分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部件是树脂制的部件,
通过在层叠了树脂制的所述多个部件的状态下相互接合而形成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装置还具备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所述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各自的出口侧,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所述多个进气通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包含通孔,所述通孔形成为沿着所述多个部件层叠的层叠方向连接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所述多个进气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体通路被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二气体导入口朝向下游侧进行分支的状态下,将从所述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所述第二气体引导至所述多个进气通路或者所述缓冲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形成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所述多个部件之中的至少两个部件层叠而形成所述第二气体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多个部件层叠的层叠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地配置有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所述第二气体通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体通路包含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所述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通过以从所述第二气体导入口朝向下游侧分层地进行分支的方式形成为竞赛图形状,从而将从所述第二气体导入口导入的所述第二气体引导至所述多个进气通路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装置还具备:
多个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的分别与所述多个进气通路对应的位置,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体竞赛图通路和所述多个进气通路;以及
多个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其设置在不同于所述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的分别与所述多个进气通路对应的位置,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气体竞赛图通路和所述多个进气通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进气通路包含以下部分,所述部分是所述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或者所述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中的任一一者、相对于所述第一进气通路连接部或者所述第二进气通路连接部中的任一另一者、沿着构成所述多个进气通路的所述多个部件层叠的层叠方向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体及所述第二气体是分别从窜漏气体、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及再循环的排出气体这三种气体之中选择的不同的两种气体。
CN201390001099.6U 2013-03-13 2013-12-02 进气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50256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9893 2013-03-13
JP2013049893A JP5998992B2 (ja) 2013-03-13 2013-03-13 吸気装置
PCT/JP2013/082336 WO2014141549A1 (ja) 2013-03-13 2013-12-02 吸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25655U true CN205025655U (zh) 2016-02-10

Family

ID=51536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1099.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5025655U (zh) 2013-03-13 2013-12-02 进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98992B2 (zh)
CN (1) CN205025655U (zh)
WO (1) WO201414154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9268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进气装置
CN112664370A (zh) * 2020-12-31 2021-04-16 天津特瑞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egr进气结构的进气歧管及含其的发动机
CN112983700A (zh) * 2021-03-31 2021-06-1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歧管和egr系统连接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2848B2 (ja) * 2014-02-28 2018-05-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Egrガス分配機能付き樹脂製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JP6332847B2 (ja) * 2014-02-28 2018-05-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Egrガス分配機能付き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JP2016079896A (ja) * 2014-10-17 2016-05-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吸気装置
JP6358046B2 (ja) * 2014-11-04 2018-07-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および内燃機関の外部ガス分配構造
JP2016125467A (ja) * 2015-01-08 2016-07-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6429320B2 (ja) * 2015-01-09 2018-11-28 株式会社Subaru ガス還流装置
JP6649758B2 (ja) * 2015-11-30 2020-02-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吸気装置
JP6376208B2 (ja) * 2016-11-17 2018-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Egr装置付き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13711B2 (ja) * 2017-09-26 2020-06-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JP7007145B2 (ja) * 2017-09-29 2022-01-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JP6933701B2 (ja) * 2019-12-05 2021-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7615B2 (ja) * 2001-05-17 2010-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egrガス還流装置
JP3668445B2 (ja) * 2001-09-03 2005-07-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811117B2 (ja) * 2006-05-17 2011-11-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還流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9268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进气装置
CN108119268B (zh) * 2016-11-30 2021-03-1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进气装置
CN112664370A (zh) * 2020-12-31 2021-04-16 天津特瑞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egr进气结构的进气歧管及含其的发动机
CN112983700A (zh) * 2021-03-31 2021-06-1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歧管和egr系统连接结构
CN112983700B (zh) * 2021-03-31 2022-06-1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歧管和egr系统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98992B2 (ja) 2016-09-28
WO2014141549A1 (ja) 2014-09-18
JP2014173578A (ja) 2014-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25655U (zh) 进气装置
US9057346B2 (en) Intake manifold
CN100507256C (zh)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歧管
JP5994482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6358046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および内燃機関の外部ガス分配構造
WO2016059955A1 (ja) 吸気装置
CN103038492B (zh) 进气装置
CN108119268B (zh) 进气装置
US8051843B2 (en) Structure for introducing gas into intake air
EP3043061A1 (en) Intake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215347B1 (en) Intake mixture introducing apparatus
CN202991290U (zh) 进气歧管
CN108661829A (zh) 排气再循环装置
JP4652303B2 (ja) 排気ガス還流装置を備える多気筒内燃機関
EP3456952B1 (en) Intake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9015184A (ja) 吸気装置
CN215633451U (zh) 用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JP2021173222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23082589A (ja) Egr装置
JPH0452465Y2 (zh)
JP2019094799A (ja) 吸気系の排気導入構造
KR20210094829A (ko) 엔진의 서지탱크
CN113623094A (zh) 一种均匀分配曲轴箱通风气体的进气歧管
JPH0427764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H06173799A (ja) 吸気コレ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