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41290U -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41290U
CN204341290U CN201420822044.8U CN201420822044U CN204341290U CN 204341290 U CN204341290 U CN 204341290U CN 201420822044 U CN201420822044 U CN 201420822044U CN 204341290 U CN204341290 U CN 204341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lamp
front housing
windshield
straddl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220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桥元幸
道坂进
龟井诚太郎
伊藤守
藤田德彦
迫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41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41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少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的行驶风的影响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具备:前照灯(30),其设置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面而向前方照射;前盖罩(26),其将前照灯的上下左右覆盖,且具备前表面上表面部(44),该前表面上表面部与前照灯的上缘(84a)连续而向后上方延伸,使朝向前照灯的行驶风向后上方流动;以及风挡玻璃(32),其与前盖罩的前表面上表面部具有规定的间隙(G)而安装在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的上方,且比前盖罩的上端更向上方延伸,其中,在前盖罩的前表面上表面部中,在由风挡玻璃覆盖的位置设有朝向风挡玻璃的下表面的连通口(57)。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已知有一种前盖罩结构,其将前照灯的前表面设置成从前盖罩的前表面的开口部露出,且为了能够调整前照灯的光轴,而在上述开口部与前照灯的周缘部之间设有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前照灯的左右的侧面设置延伸部,由此来抑制行驶风从上述间隙侵入到前盖罩内的情况,从而实现空气阻力的减小、操纵特性的提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1082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前盖罩结构中,通过在前照灯的左右的侧面设置延伸部来实现行驶风从上述间隙的侵入的抑制,因此存在前照灯的形状变复杂这样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少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的行驶风的影响。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具备:前照灯30,其设置在车辆1的前面而向前方照射;前盖罩26,其将该前照灯30的上下左右覆盖,且具备上表面部44,该上表面部44与所述前照灯30的上缘84a连续而向后上方延伸,使朝向所述前照灯30的行驶风向后上方流动;以及风挡玻璃32,其与该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具有规定的间隙G而安装在该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的上方,且比所述前盖罩26的上端更向上方延伸,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中,在由所述风挡玻璃32覆盖的位置设有朝向所述风挡玻璃32的下表面的连通口57。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行驶风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到前盖罩内,该行驶风也会通过前盖罩的连通口而向前盖罩的外侧的风挡玻璃侧流动,直接向后方逃散,不会滞留在前盖罩内。因此,通过在前盖罩上设置连通口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少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的行驶风的影响。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风挡玻璃32与所述前盖罩26之间的所述间隙G的大小在比所述连通口57靠下方的位置处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连通口的下方,行驶风难以侵入风挡玻璃与前盖罩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在风挡玻璃与前盖罩之间的间隙中流动的行驶风妨碍从连通口向外侧逃散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情况。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前盖罩结构具备仪表板50,该仪表板50在驾驶员的前方配置在转向用手把16的安装部38a的附近,且朝向驾驶员来显示车辆信息,所述风挡玻璃32以覆盖所述仪表板50的前上方的方式设置,所述连通口57设置在所述仪表板50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覆盖仪表板的前上方来提高视觉辨认性的风挡玻璃的后方且在仪表板侧的空间内产生负压,也能够供给从前盖罩内经由连通口而向风挡玻璃侧逃散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利用负压效率良好地使前盖罩内的行驶风从连通口逃散,且能够减少负压而减少风笛噪声。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前盖罩结构具备前照灯后罩51,该前照灯后罩51安装于所述车辆1的转向部件36,对所述前照灯30、所述前盖罩26及所述仪表板50进行支承,并从后方将所述前照灯30覆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前照灯后罩能够遮挡从前照灯向后方漏泄的光。而且,即便是设有前照灯后罩的结构,也能够有效地使行驶风从连通口向外侧逃散,因此能够减少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的行驶风的影响。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是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上方凸出的曲面,所述连通口57靠近宽度方向中央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效率良好地使集中于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行驶风从连通口逃散。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风挡玻璃32的前端32a在从前方观察下延伸至比所述前照灯3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风挡玻璃的前端能够减少侵入到前盖罩内的行驶风。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盖罩结构中,通过在前盖罩上设置连通口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少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的行驶风的影响。
另外,能够抑制在风挡玻璃与前盖罩之间的间隙中流动的行驶风妨碍从连通口向外侧逃散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情况。
另外,利用负压能够效率良好地使前盖罩内的行驶风从连通口逃散,且能够减少负压而减少风笛噪声。
而且,通过前照灯后罩能够遮挡从前照灯向后方漏泄的光,且能够减少从前照灯与前盖罩之间侵入的行驶风的影响。
另外,能够效率良好地使集中于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行驶风从连通口逃散。
而且,能够减少侵入到前盖罩内的行驶风。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前盖罩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前盖罩的周边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表示前盖罩的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4是前盖罩的周边部的从驾驶员侧的上方观察到的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前盖罩的主视图。
图7是前盖罩的左侧视图。
图8是将前盖罩单元及仪表单元等取下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9是前照灯后罩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前盖罩取下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11是前照灯的从上方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12是风挡玻璃32的左侧视图。
图13是图3的XIII-XIII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16  手把(转向用手把)
26  前盖罩
30  前照灯
32  风挡玻璃
32a  下缘(风挡玻璃的前端)
36  转向部件
38a  车把固定部(手把的安装部)
44  前表面上表面部(上表面部)
50  仪表板
51  前照灯后罩
57、57  连通口
84a  上缘(前照灯的上缘)
G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而且,各图所示的符号FR表示车身前方,符号UP表示车身上方,符号LE表示车身左方。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前盖罩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的右侧视图。
机动二轮车1是如下这样的车辆,即,在车架10上支承有发动机11,对前轮2进行支承的前叉12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的头管10a,对后轮3进行支承的摆臂(未图示)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机动二轮车1是驾驶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4设置于车架10的前后的中央部的上方的跨骑型的车辆。
车架10具备:从头管10a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0b;从头管10a通过发动机11的前方而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10c;对座椅14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未图示)。
上述摆臂由在车架10的下部设置的枢轴(未图示)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后轮3轴支承于摆臂的后端部。摆臂经由后悬架15而与车架10连结。
在前叉12的上端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手把16,在前叉12的下端部经由车轴17而支承有前轮2。燃料箱18支承于主框架10b,且位于座椅14的前方。
发动机11具备:收容曲轴的曲轴箱20;从该曲轴箱20的前部立起的气缸部21;内置于曲轴箱20的后部的变速器(未图示)。在气缸部21的后部连接有具备空气滤清器等的吸气装置22,在气缸部21的前部连接有排气装置23。
机动二轮车1具备将车架10等覆盖的树脂制的车身罩25。车身罩25具备:在头管10a的前方配置的前盖罩26;在座椅14的下方将吸气装置22从侧方覆盖的侧罩27;将座椅14的后部的下方覆盖的后罩28。将前轮2从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29安装于前叉12。
向前方照射光的前照灯30设置在前盖罩26的前表面,前部方向指示灯31设置在前盖罩26的左右的侧面。在前盖罩26的上部安装有板状的风挡玻璃32。
在手把16的左右的两端设有驾驶员把持的把手33。后视镜34在手把16上安装于比把手33靠内侧的位置。
驾驶员用的左右一对踏脚板35设置在发动机11的后部的侧方。
图2是表示前盖罩26的周边部的右侧视图。图3是表示前盖罩26的周边部的主视图。图4是前盖罩26的周边部的从驾驶员侧的上方观察到的图。
将前轮2转向自如地支承于头管10a的转向部件36具备:轴支承于头管10a的转向轴37;与转向轴37的上端连结的顶桥38;与转向轴37的下端连结的底桥39;左右一对的上述前叉12。
顶桥38及底桥39在比转向轴37靠前方的前部具备对前叉12进行支承的支承孔部,前叉12在头管10a的前方被支承为与转向轴37大致平行。
手把16固定于在顶桥38的上表面设置的车把固定部38a(手把的安装部)。
在前盖罩26的上表面设有朝向驾驶员来显示速度或发动机转速等车辆信息的仪表板50。仪表板50在风挡玻璃32的后方且在手把16的前方配置。仪表板50以面向驾驶员的头部的方式前高后低地配置。仪表板50的上部位于与手把16的上部大致同等的高度。
在仪表板50与手把16之间设有车辆的电源的切换操作用的锁芯40,锁芯40支承于顶桥38。
前盖罩26具备供前照灯30嵌入的前表面开口部41。向前表面开口部41嵌入前照灯30而将前盖罩26与前照灯30一体化,由此形成对来自前方的行驶风进行整流的前盖罩单元42。前照灯30的前表面以与前表面开口部41的周缘部大致齐面且平滑连续的方式设置,来构成前盖罩单元42的前表面的一部分。
前盖罩单元42在正面观察下,具备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方凸出那样的整体弯曲的形状。而且,前盖罩单元42的前表面在侧视观察下,具备向前上方侧凸出那样的整体弯曲的形状,以前低后高的姿态配置。
前盖罩26的前表面具备:设有前表面开口部41的前表面正面部43;从前表面开口部41的上缘前低后高地向上方延伸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前盖罩26具备:从前表面正面部43的左右的缘部分别向后方延伸的侧面部45;从前表面开口部41的下缘向后方延伸的下表面部46;从下表面部46的后缘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47。
风挡玻璃32安装于前表面上表面部44,将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整体从前方覆盖。前部方向指示灯31安装于左右的侧面部45。在下方延伸部47设有牌照支架48,在牌照支架48上安装有牌照(未图示)。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前叉12的前方设有将前盖罩26从后方闭塞的板状的前照灯后罩51。前照灯后罩51固定于顶桥38及底桥39。
前盖罩26从前方安装于前照灯后罩51,由此在前盖罩26与前照灯后罩51之间形成能够收容部件的盖罩内空间S。在盖罩内空间S中收纳前照灯30、箱型的仪表单元52及电气安装件用的配线等。
图6是前盖罩26的主视图。图7是前盖罩26的左侧视图。
前盖罩26的前表面开口部41在主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缘41a、在车宽方向上比下缘41a长的上缘41b、将上缘41b及下缘41a的左右的两端上下连结的侧缘41c、41c。
详细而言,上缘41b以如下方式弯曲,即,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下方,且越靠左右的外侧方侧而越位于后方且上方。在上缘41b上,在其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体上形成有使下端弯折而向前方突出的肋部41d。
在前盖罩26的里面侧且在前表面开口部41的周缘部设有沿着侧缘41c、41c上下延伸的纵肋53、53。纵肋53、53向后方突出。
在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里面侧设有一对向后方突出的肋状的前照灯支承部54、54。在前照灯支承部54、54的下表面设有孔54a、54a。前照灯支承部54、54分别配置在前表面开口部4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与侧缘41c之间。而且,在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里面侧设有沿着上缘41b左右延伸的横肋55、55。横肋55、55分别形成在前照灯支承部54、54与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之间。
通过纵肋53、53、横肋55、55及肋状的前照灯支承部54、54,使前盖罩26的强度及刚性提高。
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上,且在前照灯支承部54、54之间的中央部设有固定风挡玻璃32的中央部的中央固定部56。
将前表面上表面部44贯通至里面(下表面)的连通口57、57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上部沿车宽方向排列而形成一对。连通口57、57位于中央固定部56的上方,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前照灯支承部54、54之间的中央部。而且,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上端的中央部设有与前照灯后罩51的前端连结的上端固定部44a。
在前表面正面部43上,在与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相邻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前表面正面部43的狭缝状的长孔58、58。
在前表面正面部43的里面侧,在长孔58、58的外侧方的位置设有向后方突出的端部固定部59、59。
在前表面正面部43的里面侧,在端部固定部59、59的下方且在纵肋53、53的外侧方设有与前照灯后罩51连结的上部连结部60、60。在下方延伸部47的里面侧且在左右的端部设有与前照灯后罩51连结的下部连结部61、61。
在上部连结部60、60及下部连结部61、61设有由夹紧螺母等构成的螺母部。
图8是将前盖罩单元42及仪表单元52等取下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图9是前照灯后罩51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参照图5、图8及图9,前照灯后罩51具备向转向部件36安装的背板部62和从背板部62的上缘弯折而向前上方延伸的板部63。
背板部62在上部的中央部具备一对向顶桥38固定的上侧固定孔部64、64。而且,背板部62在下部具备一对向底桥39固定的下侧固定孔部65、65。前照灯后罩51通过向上侧固定孔部64、64及下侧固定孔部65、65穿过的固定用具66而固定于顶桥38及底桥39。
在背板部62的上部且在左右的缘部设有与前盖罩26的上部连结部60、60连结的固定孔部67、67。而且,在背板部62的下部且在左右的缘部设有与前盖罩26的下部连结部61、61连结的固定孔部68、68。
固定孔部67、67、68、68通过从驾驶员侧向固定孔部67、67、68、68穿过的固定螺栓(未图示)而与前盖罩26的上部连结部60、60及下部连结部61、61连结。
而且,背板部62具备多个供配线等通过的孔部69。
在机动二轮车1中,将前盖罩26与固定于转向部件36的前照灯后罩51连结,因此前盖罩单元42与转向部件36一体地向转向方向转动。因此,在前盖罩单元42的周围流动的行驶风会对操纵特性产生影响。
前照灯后罩51的板部63在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下部具备供锁芯40通过的锁芯孔70,且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具备与盖罩内空间S连通的通气孔71、71。而且,板部63具备一对使仪表单元52的上表面的显示部露出的大致圆形的窗部72、72。窗部72、72左右分开地在板部63的中央部配置。在窗部72、72之间设有使仪表单元52的显示部露出的中央窗部72a。
板部63的前缘63a具有沿着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形状的弯曲形状。在前缘63a的中央部设有与前盖罩26的上端固定部44a连结的前端固定孔部73。前端固定孔部73通过螺钉73a(图13)而与上端固定部44a连结。
窗部72、72及中央窗部72a比周围的部分向上方鼓出一段地形成,在窗部72、72及中央窗部72a的前方形成有将窗部72、72及中央窗部72a与前缘63a连结的前壁部63b(图5)。前壁部63b以比风挡玻璃32平缓的角度前低后高地倾斜。
另外,如图8所示,在板部63的里面侧设有多个将仪表单元52连结的仪表固定孔部74。仪表单元52(图5)通过固定于仪表固定孔部74的仪表固定螺钉(未图示)而固定在板部63的里面侧。当在板部63的里面侧连结仪表单元52时,仪表单元52的显示部从窗部72、72及中央窗部72a向上方露出,从而形成仪表板50。
图10是将前盖罩26取下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图11是前照灯30的从上方观察到的俯视图。
参照图5、图10及图11,前照灯30具备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V字状地向前方弯曲的壳体80、将壳体80的前表面闭塞的透镜81、作为灯体的灯泡82、位置灯83。
透镜81具备以与前盖罩26的前表面开口部41的周缘部连续的方式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透镜前表面部84、从透镜前表面部84的周缘部向壳体80侧竖立设置的周壁部85。
透镜前表面部84以沿着前表面开口部41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在从前方观察下,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详细而言,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缘84a(前照灯的上缘)以如下方式弯曲,即,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下方,且越靠左右的外侧方侧越位于后方且上方。
壳体80在大致V字形状的内侧的中央部具备向后方突出的灯泡收纳部86。灯泡82支承于灯泡收纳部86,前端的发光部配置于透镜81的内侧的空间。位置灯83配置在灯泡82的下方。在壳体80的内表面设有使灯泡82及位置灯83的光反射的反射部87。
在壳体80的前表面的周缘部设有供透镜81的周壁部85的后端嵌入的框状的槽部80a(图5)。壳体80具有比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缘84a向上方鼓出的上部鼓出部88。上部鼓出部88在从前方观察下以将上缘84a的左右的上端84b、84b之间相连的方式大致平坦地形成。
而且,壳体80具备一对比上部鼓出部88向上方突出的上表面肋89、89。上表面肋89、89形成在壳体80的上表面的左右的两端,且位于上端84b、84b的后方。
而且,在壳体80的上表面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一对突起90、90。突起90、90配置在比上表面肋89、89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前方的位置。前照灯30通过突起90、90从下方与前盖罩26的前照灯支承部54、54的孔54a、54a(图6)嵌合,而与前盖罩26连结。
仪表单元52固定在板部63的里面,且配置在前照灯30的壳体80的后上方。
图12是风挡玻璃32的左侧视图。图13是图3的XIII-XIII剖视图。在此,在图13中,省略仪表单元52的图示。
如图3、图12及图13所示,风挡玻璃32具备:沿着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以向前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的风挡玻璃主体部91;从风挡玻璃主体部9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比风挡玻璃主体部91的弯曲度更大地向后方弯折的侧部92、92;从侧部92、92向后方延伸出的支架部93、93。风挡玻璃32是半透明的树脂制的板。
风挡玻璃32的下缘32a(前端)具有沿着前盖罩26的前表面开口部41的上缘41b的弯曲形状。在风挡玻璃主体部91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中央支架部94。在中央支架部94设有供螺钉95(图13)穿过的孔94a。而且,在支架部93、93设有供螺钉96(图13)穿过的孔93a。
风挡玻璃32通过支架部93、93向前盖罩26的长孔58、58插入且中央支架部94向前盖罩26的中央固定部56插入而被定位于前盖罩26。
支架部93、93通过从前盖罩26的内侧紧固连结的上述螺钉96而固定于端部固定部59、59。而且,中央支架部94通过从前盖罩26的内侧紧固连结的上述螺钉95而固定于中央固定部56。
风挡玻璃32具备延伸至比前盖罩26的上端靠上方且后方的风挡玻璃延伸部97。风挡玻璃延伸部97延伸至仪表板50的上方,遮挡来自上方的日光。因此,能够抑制直射日光照射到仪表板50的情况,使仪表板50的视觉辨认性提高。而且,风挡玻璃延伸部97延伸至比前盖罩26及手把16靠上方的位置,沿着风挡玻璃延伸部97流动的行驶风被风挡玻璃延伸部97整流,以避开驾驶员侧的方式流向后上方。因此,能够防止强的行驶风吹向驾驶员的情况。
风挡玻璃32的下缘32a比前表面开口部41的上缘41b更向下方延伸,从前方将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缘84a覆盖。即,风挡玻璃32的下缘32a延伸至比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风挡玻璃32在其与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隙G而被固定。因此,无需严格管理风挡玻璃32及前盖罩26的尺寸精度。
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连通口57、57(图5)由风挡玻璃主体部91从前方覆盖而向间隙G内开口。即,连通口57、57是朝向风挡玻璃主体部91的下表面(里面)的连通口。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下端,肋部41d向前方突出,因此间隙G的大小在肋部41d的部分处变得最窄。而且,间隙G的大小在肋部41d的上方的部分处大致恒定。间隙G的下端成为向下方的前照灯30侧敞开的敞开部98。
前照灯30设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调整光轴。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前照灯30设置成以与前照灯支承部54、54连结的突起90、90为支点而能够前后摆动,通过在任意的摆动位置处被固定,来调整光轴。在图5中,前照灯30摆动时的透镜前表面部84的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
这样,由于前照灯30摆动,因此在前盖罩单元42中,在前照灯30的周缘部与前表面开口部41的周缘部之间设有周围间隙I来作为前照灯30的摆动用的空间。在此,前照灯30的周缘部包括透镜81的周壁部85及透镜前表面部84的周缘部。
如图5所示,吹到前盖罩单元42上的行驶风的一部分成为沿着透镜前表面部84及风挡玻璃32而向后上方流动的行驶风W1。而且,吹到前盖罩单元42上的行驶风的一部分成为从敞开部98侵入到间隙G内并通过间隙G而向风挡玻璃延伸部97的内侧的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流动的行驶风W2。
另外,吹到前盖罩单元42上的行驶风的一部分成为从前照灯30的周围间隙I侵入到盖罩内空间S内的行驶风W3。
行驶风W3中,从透镜81的上部与前表面开口部41的上缘41b之间的周围间隙I进入到盖罩内空间S内的行驶风W3通过壳体80的上方及仪表单元52的前方的空间,并从连通口57、57通过间隙G的上部而到达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向外侧的后方逃散。而且,从透镜81的左右侧部及下部与前表面开口部41之间的周围间隙I侵入的行驶风W3通过壳体80的侧方或后方而向上方流动,经由连通口57、57及间隙G而到达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向外侧的后方逃散。
这样,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设置连通口57、57,使侵入到盖罩内空间S内的行驶风W3向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流动,因此在盖罩内空间S内产生将行驶风W3从连通口57、57排出的稳定的流动。因此,能够防止侵入到盖罩内空间S内的行驶风W3不规则地滞留在盖罩内空间S内的情况,能够抑制行驶风W3对操纵特性较大地产生影响的情况。而且,连通口57、57在前盖罩26的树脂成型时能够容易形成,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少行驶风W3的影响。而且,由于行驶风W3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减少前盖罩单元42的空气阻力。另外,由于连通口57、57在仪表板50的下方配置在驾驶员观察不到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外观性,且同时能够减少行驶风W3的影响。
另外,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通过沿着风挡玻璃32的表面的行驶风W1的作用而成为负压,因此能够利用该负压将行驶风W3效率良好地向连通口57、57引导。而且,通过从连通口57、57向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流动的行驶风W3,能够减少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的负压,因此能够减少负压引起的风笛噪声或晃动。
另外,从透镜81的上方的周围间隙I侵入的行驶风W3通过位于连通口57、57的下方的肋状的前照灯支承部54、54(图6),而被整流成向连通口57、57流动。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行驶风W3从连通口57、57向外侧逃散。
另外,从透镜81的左右侧方的周围间隙I侵入的行驶风W3通过纵肋53、53(图6)而被整流成向后方流动。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行驶风W3从连通口57、57向外侧逃散。
此外,前表面上表面部44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前上方凸出的曲面状,因此行驶风W3容易集中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内侧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并且,连通口57、57靠近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而配置,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集中于中央的行驶风从连通口57、57向外侧逃散。
另外,风挡玻璃32的下缘32a在从前方观察下,在透镜前表面部8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体上延伸至比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遮挡周围间隙I而提高外观性,且能够确保周围间隙I的大小,并且能够减少从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方的周围间隙I侵入的行驶风W3的量。
另外,间隙G的大小因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下端设置的肋部41d而在敞开部98的附近变窄。因此,在间隙G中流动的行驶风W2减弱,能够抑制行驶风W2妨碍通过连通口57、57的行驶风W3的流动的情况,能够效率良好地使行驶风W3向外侧逃散。而且,在肋部41d的上方较大地确保间隙G,因此能够防止风挡玻璃32抵碰到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情况。
前照灯30的发光的一部分在盖罩内空间S内进行反射等,由此朝向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前照灯后罩51从后方将前照灯30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前照灯30的发光漏泄而到达后方的驾驶员侧的情况。前照灯后罩51可能会成为使行驶风滞留于盖罩内空间S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行驶风W3从连通口57、57向外侧逃散。因此,能够防止前照灯30的发光的漏泄,且能够减少行驶风的影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前盖罩结构具备:前照灯30,其设置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面而向前方照射;前盖罩26,其将前照灯30的上下左右覆盖,且具备前表面上表面部44,该前表面上表面部44与前照灯30的上缘84a连续而向后上方延伸,使朝向前照灯30的行驶风向后上方流动;风挡玻璃32,其与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具有规定的间隙G而安装在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的上方,且比前盖罩26的上端更向上方延伸,其中,在前表面上表面部44中,在由风挡玻璃32覆盖的位置设有朝向风挡玻璃32的下表面的连通口57、57。由此,即使行驶风W3从前照灯30与前盖罩26之间的周围间隙I向盖罩内空间S侵入,行驶风W3也会通过前盖罩26的连通口57、57而向前盖罩26的外侧的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流动,并直接向后方逃散,不会滞留在盖罩内空间S内。因此,通过在前盖罩26上设置连通口57、57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少从前照灯30与前盖罩26之间侵入的行驶风W3的影响,能够实现空气阻力的减少及操纵的提高。
另外,风挡玻璃32与前盖罩26之间的间隙G的大小在比连通口57、57靠下方的位置处减少,因此在连通口57、57的下方,行驶风W2难以侵入间隙G。因此,能够抑制在间隙G中流动的行驶风W2妨碍从连通口57、57向外侧逃散的行驶风W3的流动的情况。
另外,前盖罩结构具备仪表板50,该仪表板50在驾驶员的前方配置在手把16的车把固定部38a的附近,且朝向驾驶员来显示车辆信息,风挡玻璃32以覆盖仪表板50的前上方的方式设置,连通口57、57设置在仪表板50的下方。由此,能够将从盖罩内空间S内经由连通口57、57向风挡玻璃32侧逃散的行驶风W3向在风挡玻璃32的后方且在仪表板50侧产生的负压的空间即风挡玻璃后方空间K供给。因此,能够利用负压效率良好地使盖罩内空间S内的行驶风从连通口57、57逃散,并且能够减少盖罩内空间S的负压而减少风笛噪声,而且,能够通过风挡玻璃32来提高仪表板50的视觉辨认性。
并且,前盖罩结构具备前照灯后罩51,该前照灯后罩51安装于机动二轮车1的转向部件36,对前照灯30、前盖罩26及仪表板50进行支承,并从后方将前照灯30覆盖。由此,通过前照灯后罩51能够遮挡从前照灯30向后方漏泄的光。而且,即便是设有前照灯后罩51的结构,也能够有效地使行驶风W3从连通口57、57向外侧逃散,因此能够减少从周围间隙I侵入的行驶风W3的影响。
另外,前盖罩26的前表面上表面部44是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上方凸出的曲面,连通口57、57靠近宽度方向中央设置,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集中于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行驶风W3从连通口57、57逃散。
此外,风挡玻璃32的前端即下缘32a在从前方观察下延伸至比前照灯30的透镜前表面部8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由于下缘32a的存在,行驶风难以侵入周围间隙I。因此,能够减少行驶风W3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表示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型形态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间隙G的下端成为向下方的前照灯30侧敞开的敞开部98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将风挡玻璃32及前盖罩26的前端连结而不设置敞开部98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具备:
前照灯(30),其设置在车辆(1)的前面而向前方照射;
前盖罩(26),其将该前照灯(30)的上下左右覆盖,且具备上表面部(44),该上表面部(44)与所述前照灯(30)的上缘(84a)连续而向后上方延伸,使朝向所述前照灯(30)的行驶风向后上方流动;以及
风挡玻璃(32),其与该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具有规定的间隙(G)而安装在该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的上方,且比所述前盖罩(26)的上端更向上方延伸,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中,在由所述风挡玻璃(32)覆盖的位置设有朝向所述风挡玻璃(32)的下表面的连通口(5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挡玻璃(32)与所述前盖罩(26)之间的所述间隙(G)的大小在比所述连通口(57)靠下方的位置处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还具备仪表板(50),该仪表板(50)在驾驶员的前方配置在转向用手把(16)的安装部(38a)的附近,且朝向驾驶员来显示车辆信息,所述风挡玻璃(32)以覆盖所述仪表板(50)的前上方的方式设置,
所述连通口(57)设置在所述仪表板(50)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还具备前照灯后罩(51),该前照灯后罩(51)安装于所述车辆(1)的转向部件(36),对所述前照灯(30)、所述前盖罩(26)及所述仪表板(50)进行支承,并从后方将所述前照灯(30)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盖罩(26)的所述上表面部(44)是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上方凸出的曲面,所述连通口(57)靠近宽度方向中央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挡玻璃(32)的前端(32a)在从前方观察下延伸至比所述前照灯(3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CN201420822044.8U 2013-12-26 2014-12-22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Active CN2043412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9724A JP5913277B2 (ja) 2013-12-26 2013-12-26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2013-269724 2013-1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41290U true CN204341290U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24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22044.8U Active CN204341290U (zh) 2013-12-26 2014-12-22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3277B2 (zh)
CN (1) CN20434129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5363A (zh) * 2017-12-27 2019-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US20210229771A1 (en) * 2018-09-28 2021-07-29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US11702166B2 (en) 2017-03-10 2023-07-18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USD1001687S1 (en) 2018-09-10 2023-10-17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Motorcy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5475B2 (ja) * 2018-06-13 2022-09-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メータ取付構造
JP7352726B2 (ja) 2020-03-24 2023-09-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7269211B2 (ja) * 2020-11-20 2023-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5882B2 (ja) * 2006-09-26 2012-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テナ取付構造
JP4991363B2 (ja) * 2007-03-29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5331534B2 (ja) * 2009-03-26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JP2011063203A (ja) * 2009-09-18 2011-03-3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68524B2 (ja) * 2009-12-17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953096B2 (ja) * 2012-04-20 2016-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897985B2 (ja) * 2012-05-17 2016-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導風構造
JP5620970B2 (ja) * 2012-11-29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2166B2 (en) 2017-03-10 2023-07-18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CN110015363A (zh) * 2017-12-27 2019-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USD1001687S1 (en) 2018-09-10 2023-10-17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Motorcycle
US20210229771A1 (en) * 2018-09-28 2021-07-29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US11873054B2 (en) * 2018-09-28 2024-01-16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3277B2 (ja) 2016-04-27
JP2015123872A (ja) 2015-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41290U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US7674023B2 (en) Headligh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type vehicle
US7802907B2 (en) Vehicle
CN101249857B (zh)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CN100516636C (zh) 用于车辆的灯单元和配备有这种灯单元的摩托车
EP2463184B1 (en) Motorcycle
CN100404361C (zh) 机动二轮车
EP2192031A1 (e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03448844A (zh) 骑乘型车辆
MX2007011203A (es) Dispositivo de faro para motocicleta.
CN104512498A (zh) 车辆的尾灯结构
JP2015227102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463186B1 (en) Motorcycle
CN100364841C (zh) 前部车身罩结构
EP2138392B1 (en) Motorcycle with a flasher unit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CN104554557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4010931B (zh) 跨骑式车辆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JP4573481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操向ハンドル及び補機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01213375A (ja) ウインカ機能付きバックミラ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
JP409209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ウインカ装置
CN101279628B (zh) 二轮摩托车的后部车体罩构造
JP200917322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器配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