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2498A - 车辆的尾灯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尾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2498A
CN104512498A CN201410478850.2A CN201410478850A CN104512498A CN 104512498 A CN104512498 A CN 104512498A CN 201410478850 A CN201410478850 A CN 201410478850A CN 104512498 A CN104512498 A CN 104512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taillight
light projector
vehicle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788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2498B (zh
Inventor
青木宏次
泽边昭博
岩田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2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2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4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尾灯结构。在车辆的尾灯结构中,能够确保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良好的视觉辨认性,且能够将尾灯设置得紧凑。一种车辆的尾灯结构,该车辆具备:支承于车架的座椅(16);比座椅(16)的座椅后端(16d)更向后方延伸出的后盖罩(38);以及支承于后盖罩(38)且从在后盖罩(38)上设置的开口(75)露出的尾灯(45),所述车辆的尾灯结构中,后盖罩(38)具有盖罩上表面(63)及盖罩下表面(64),开口(75)形成于盖罩下表面(64),尾灯(45)位于比后盖罩(38)的后端(70a)靠前侧的位置,在后盖罩(38)的盖罩上表面(63)的一部分上设有与开口(75)相连的切口部(79、79),尾灯(45)的上部投光面(82)从切口部露出。

Description

车辆的尾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尾灯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具备支承于车架的座椅且在比座椅的后端更向后方延伸出的后盖罩上支承有尾灯的车辆的尾灯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尾灯比后盖罩的后端更向后方延伸出,尾灯的上部投光面在比后盖罩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向上方露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7262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尾灯结构中,通过使尾灯比后盖罩更向后方延伸出而使上部投光面露出,从而确保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但是尾灯大型化且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是在车辆的尾灯结构中,能够确保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良好的视觉辨认性,且能够将尾灯紧凑地设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尾灯结构,所述车辆具备:支承于车架4的座椅16;比所述座椅16的后端16d更向后方延伸出的后盖罩38;以及支承于所述后盖罩38且从在所述后盖罩38上设置的开口75露出的尾灯45,所述车辆的尾灯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罩38具有上表面63及下表面64,所述开口75形成于所述下表面64,所述尾灯45位于比所述后盖罩38的盖罩后端70a靠前侧的位置,在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上表面63的一部分上设有与所述开口75相连的切口部79,所述尾灯45的上部投光面82从所述切口部79露出。
根据本发明,尾灯在比盖罩后端靠前侧的位置从下表面的开口露出,因此能够将尾灯设置得紧凑且从后方的他人容易视觉辨认,并且由于尾灯的上部投光面从与开口相连的后盖罩的上表面的切口部露出,因此通过紧凑的结构就能够提高尾灯的从其他方向的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79位于所述尾灯45的左右端,且左右形成有两个。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且在外侧的位置使上部投光面露出,能得到从他人角度观察的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尾灯45相对于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下表面64而设置成大致同一平面,在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上表面63与所述上部投光面82之间形成有台阶部86。
根据本发明,通过台阶部能够防止上部投光面的光向前方泄漏的情况,能够有效地使上部投光面发光,且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高。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地设置的扶手46以单端支承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架4,且在俯视观察下沿着所述后盖罩38向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出,延伸至所述尾灯45的左右端部的侧方。
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作为外观部件的尾灯与扶手的一体感,从而外观性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扶手46的后端部46c在侧视观察下比所述上部投光面82更向后方延伸出。
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扶手的后端部与上部投光面的一体感,从而外观性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口75在后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X字形状,该大致X字形状的上侧的两个延伸部76朝向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上表面63延伸出,在该延伸部76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切口部79。
根据本发明,投光面成为大致X字状,能够使投光面具有设计性而提高外观性,并能够提高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而且,使切口部与大致X字形状的上侧的两个延伸部连续而能够简单地形成切口部,并且能够使设置于切口部的上部投光面与尾灯的大致X字形状的部分连续,从而外观性良好。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尾灯结构中,通过紧凑的结构能够提高尾灯的从其他方向的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且在外侧的位置使上部投光面露出的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尾灯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而使上部投光面露出,因此能得到从他人角度观察的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通过台阶部能够防止上部投光面的光向前方泄漏的情况,能够有效地使上部投光面发光,且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高。
此外,能够形成尾灯与扶手的一体感,从而外观性良好。
另外,能够形成扶手的后端部与上部投光面的一体感,从而外观性良好。
另外,能够使投光面具有设计性而提高外观性,并能够提高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而且,能够简单地形成切口部,并且外观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尾灯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后盖罩的后部的从上方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是后盖罩的后部的从右侧方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4是后盖罩的后部的从后方观察到的后视图。
图5是后盖罩的后部的从右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将尾灯取下后的状态的后盖罩的后部的从后方观察到的后视图。
图7是机动二轮车的从右后方的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车辆)
4    车架
16   座椅
16d  座椅后端
38   后盖罩
45   尾灯
46   扶手
46c  弯折部(扶手的后端部)
63   盖罩上表面(上表面)
64   盖罩下表面(下表面)
70a  后端(盖罩后端)
75   开口
76、76  上方延伸孔部(延伸部)
79、79  切口部
82、82  上部投光面
86、86  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就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而且,各图所示的符号FR表示车身前方,符号UP表示车身上方,符号LE表示车身左方。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尾灯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
机动二轮车1是如下的车辆:在车架4上支承有发动机12,对前轮2进行支承的前叉13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4的前端的头管5,对后轮3进行支承的摆臂15设置在车架4的后部侧。机动二轮车1是将驾驶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6支承于车架4的上部的跨骑型的车辆。
车架4具备:从头管5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6;从头管5朝着发动机12的前面侧而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7;从主框架6的后部前低后高地延伸至车辆后部的座椅框架8。而且,车架4具备对座椅框架8进行加强的副框架9。
主框架6、下行框架7、座椅框架8及副框架9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左右一对地设置。
摆臂15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在车架4的下部设置的枢轴17,后轮3轴支承于摆臂15的后端部的车轴18。摆臂15经由后悬架19而与车架4连结。
在前叉13的上端部安装有车把20,在前叉13的下端部经由车轴21而支承有前轮2。燃料箱22在头管5的后方且座椅16的前方配置,并支承于车架4的上部。
发动机12具备:收容有曲轴的曲轴箱23;从该曲轴箱23的前部向上方立起的气缸部24;内置于曲轴箱23的后部的变速器(未图示)。气缸部24具备气缸盖26,在该气缸盖26的后部连接有具有空气滤清器等的吸气装置27,在气缸盖26的前部连接有排气装置28。排气装置28具有安装于气缸盖26的排气管2、与该排气管29的后端部连接的消声器30。
发动机12的输出经由卷挂在主动链轮(未图示)与从动链轮31之间的链条32而向后轮3传递。链条32的上部由安装于摆臂15的链条罩33从上方覆盖。
座椅16一体地具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前侧座椅16a;在该前侧座椅16a的后方以高出一段的方式一体设置而供同乘者就座的后侧座椅16b。座椅16由座椅框架8从下方支承。
车架4的大部分由树脂制的车身罩35覆盖。车身罩35具备:将头管5及燃料箱22的前部从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箱罩54;从头管5的附近沿着主框架6延伸至枢轴17的附近的左右一对的前侧罩36。
另外,车身罩35还具备左右一对的装饰物55,该左右一对的装饰物55从外侧重叠而安装于前侧罩36并与箱罩54的下缘连续,并且将下行框架7的上部覆盖。
而且,车身罩35具备:将座椅框架8及副框架9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后侧罩37;将座椅框架8的后部覆盖的后盖罩38;将头管5从前方覆盖的前罩39。
装饰物55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55a;将鼓出部55a的前表面开口而成的导风口55b。通过将装饰物55安装在前侧罩36的前端,由此在装饰物55与前侧罩36之间形成通道状的通风路。从导风口55b向装饰物55的内侧的通风路导入的行驶风流向发动机12侧。装饰物55及箱罩54以比燃料箱22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形成。由此,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体积变大,外观性优异。
前侧罩36的后部的上缘和后侧罩37的前缘由侧视下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切换部35a连续。在切换部35a处,前侧罩36与后侧罩37连接成大致同一平面,从而车身罩35的表面平滑地形成。
在后盖罩38的后部的下表面连结有将后轮3的后部从上方覆盖的后挡泥板40。后挡泥板40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在后挡泥板40的后部设有对牌照L进行支承的板状的牌照支架41。而且,在后挡泥板40的后部安装有向侧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方向指示灯42。并且,在后挡泥板40的后端设有对下方的牌照L进行照明的灯43。
在后盖罩38的下表面,在比后盖罩38与后挡泥板40的连结部40a靠后方的部分设有尾灯45。
在机动二轮车1的后部,供就座于后侧座椅16b的同乘者把持的扶手46左右一对地设置。供同乘者放脚的后座踏脚板47支承在从副框架9向后下方延伸出的支承件9a上。
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后的中央且在车架4的下部,驾驶员用的踏脚板48左右一对地设置。在左侧的踏脚板48的前方安装有侧停车架49及换档踏板50。
前照灯51的外周由前罩39覆盖。前侧的左右一对的方向指示灯53安装于前罩39。前挡泥板52安装于前叉13。
图2是后盖罩38的周边结构的从上方观察到的俯视图。图3是后盖罩38的周边结构的从右侧方观察到的侧视图。图4是后盖罩38的周边结构的从后方观察到的后视图。图5是后盖罩38的周边结构的从右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1~图5所示,后侧罩37覆盖前侧座椅16a的下方,后盖罩38覆盖后侧座椅16b的下方。将后侧罩37的后缘与后盖罩38的前缘连接的连接部35b位于扶手46的前端的下方。
后侧罩37是将主框架6的后部及座椅框架8的前部从左右的外侧方覆盖的大致平板状的罩。后盖罩38是将座椅框架8及副框架9的后部从左右的外侧方、上方及下方覆盖的罩,沿着座椅框架8及副框架9前低后高地形成。
后盖罩38具备:构成车辆后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并将座椅框架8从上方覆盖的盖罩上表面63(上表面);在后轮3的上方将座椅框架8从下方覆盖的盖罩下表面64(下表面)。而且,后盖罩38具备由盖罩上表面63及盖罩下表面64的一部分构成且设有尾灯45的盖罩后端部70。
盖罩上表面63具备:从后侧座椅16b的左右的侧缘部16c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上表面侧部65、65;在后侧座椅16b的座椅后端16d的后方将车身从上方覆盖的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
上表面侧部65、65从后侧座椅16b的前部侧到座椅后端16d的侧方而沿前后延伸,其后端与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侧部相连。
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具有前后笔直地延伸的棱线66a。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以从棱线66a到左右的上表面侧部65、65的后端而平缓地下降的方式形成。
盖罩下表面64具有:为平缓地向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且在盖罩后端部7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的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从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的左右侧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倾斜延伸的下表面侧部68、68。
下表面侧部68、68以比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大的倾斜角度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倾斜延伸,且与上表面侧部65、65的侧缘相连。下表面侧部68、68与上表面侧部65、65合流的部分是前低后高地前后延伸的侧部棱线69,侧部棱线69构成后盖罩38的左右的侧端。侧部棱线69的后部的侧部棱线后部69a通过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后缘与下表面侧部68、68的侧缘的合流部形成。
通过上表面侧部65、65和下表面侧部68、68,形成比后侧座椅16b更向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71、71。
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仅设置在比连结部40a靠后方的部分。在连结部40a的前方,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未向前方延伸出,仅下表面侧部68、68向前方延伸出而与后侧罩37的后部连结,下表面侧部68、68之间向下方敞开。
盖罩后端部70由盖罩上表面63中的比座椅后端16d靠后方的部分和盖罩下表面64中的比连结部40a靠后方的部分构成。
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后盖罩38以越靠后方侧而宽度在车宽方向上越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左右的侧部棱线69、69越靠后方侧而左右的间隔越减小。侧部棱线后部69a、69a在盖罩后端部70的后端70a(盖罩后端)处合流。后端70a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部棱线后部69a、69a构成盖罩后端部70的后缘,在俯视观察下,以比侧部棱线69、69的前部大的倾斜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另外,在图3的侧视观察下,后盖罩38以越靠后方侧而上下方向的厚度越减小的方式形成。
而且,在图4的后视观察下,后盖罩38以上下方向的厚度在中央侧最大且越靠车宽方向的外侧而上下方向的厚度越减小的方式形成。而且,在后端70a与尾灯45之间形成有未设置尾灯45的后端部下表面70b。后端部下表面70b通过沿着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的左右的侧缘延伸的下表面侧部68、68的后端构成,该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越靠后方侧变得越尖细。左右的下表面侧部68、68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处合流的下表面棱线68a前后笔直地延伸。
即,后盖罩38形成为其宽度及上下方向的厚度越靠后部侧越尖细的锥状。
图6是将尾灯45取下的状态的后盖罩38的后部的从后方观察到的后视图。
如图6所示,在后盖罩38的盖罩下表面64形成有向后盖罩38的内部贯通的开口75。尾灯45设置于开口75,从开口75向后方的外侧露出。
在图6的后视观察下,开口75形成为大致X字状。详细而言,开口75具有:从位于大致X字形状的中央的中央孔部78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出的左右一对上方延伸孔部76、76(延伸部);从中央孔部78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下方倾斜地延伸出的左右一对下方延伸孔部77、77。上方延伸孔部76、76及下方延伸孔部77、77以中央孔部78为基准而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
在后视观察下,上方延伸孔部76、76可以说是形成为向上方敞开的大致V字状。另外,在后视观察下,下方延伸孔部77、77可以说是形成为向下方敞开的大致倒V字状。
各上方延伸孔部76由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互大致平行地从中央孔部78向后方延伸出的一对缘部76a、76a来划分。另外,各下方延伸孔部77由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互大致平行地从中央孔部78向前方延伸出的一对缘部77a、77a和将缘部77a、77a的前端连结的前缘77b来划分。缘部76a、76a之间的宽度与缘部77a、77a之间的宽度大致相等。
开口75沿着盖罩下表面64形成,在图3的侧视观察下,前低后高地倾斜。因此,开口75以下方延伸孔部77、77的下端作为其前端而前低后高地延伸。
开口75配置得比盖罩后端部70的后端70a靠前方,且以使中央孔部78位于后盖罩38的车宽方向的中央的方式设置。后端部下表面70b形成在后端70a与上方延伸孔部76、76之间。
而且,开口75以使中央孔部78位于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的后端的方式设置。因此,上方延伸孔部76、76形成在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的后方的下表面侧部68、68的后端部。上方延伸孔部76、76延伸至侧部棱线后部69a、69a,侧部棱线后部69a、69a的一部分通过上方延伸孔部76、76而被切口。
下方延伸孔部77、77沿着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的左右侧缘地形成,且位于后部下表面中央部67内。下方延伸孔部77、77的前缘77b在侧视观察下,位于盖罩后端部70的前后的中间部。
在后视观察下,上方延伸孔部76、76比下方延伸孔部77、77更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
如图2~图6所示,在盖罩后端部70的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后缘部,与开口75的上方延伸孔部76、76的上端相连的切口部79、79左右一对地形成。切口部79、79形成在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左右的端部,对左右的侧部棱线后部69a、69a的左右的端部进行切口。
切口部79、79形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状,具有沿着棱线66a前后大致笔直地延伸的内缘79a及外缘79b和相对于侧部棱线后部69a、69a而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前缘79c。
切口部79、79的前后的深度D、即、使侧部棱线后部69a延长至切口部79内的假想线与前缘79c的距离比切口部79的宽度W、即内缘79a与外缘79b的间隔浅,深度D为宽度W的大致一半。切口部79、79沿着侧部棱线后部69a、69a配置,切口部79、79的实质上的前后长度大致等于宽度W。而且,各切口部79的宽度W大致等于各上方延伸孔部76的缘部76a、76a之间的宽度。
扶手46、46在前端具备固定于各座椅框架8的前端固定部46a,在前端固定部46a的后方具备供同乘者把持的把持部46b。扶手46、46是安装于各座椅框架8的前部粗且越靠后方侧越变细的锥状的棒构件,把持部46b比前端固定部46a细。
前端固定部46a、46a从上表面侧部65、65向后上方突出。前端固定部46a、46a经由在上表面侧部65、65上形成的开口(未图示)而紧固固定于各座椅框架8。把持部46b、46b从前端固定部46a、46a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出,且在上表面侧部65、65的上方沿着侧部棱线69、69延伸。在把持部46b、46b的后端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的弯折部46c、46c。通过设置弯折部46c、46c,使得对把持部46b、46b进行把持的同乘者的手不易向后方脱落,从而把持性良好。
扶手46、46仅通过前端固定部46a、46a以单端支承的方式固定,弯折部46c、46c侧成为自由端。
如图3所示,扶手46、46的后端的弯折部46c、46c在前后方向上,在比切口部79、79靠后方的位置且在后端70a的前方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切口部79、79的上方且在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上方配置。而且,如图4所示,弯折部46c、46c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切口部79、79的外侧方。
尾灯45具备:收容有发光的灯体的灯光装置主体(未图示);将该灯光装置主体的后表面覆盖的作为投光面的透镜80。
透镜80一体地具备:形成为与盖罩下表面64的开口75的形状对应的大致X字状的后部投光面81;经由切口部79、79而向上方露出的上部投光面82、82。
后部投光面81具有:在开口75的中央孔部78(图6)配置的中央部83;从中央部83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上方延伸部84、84;从中央部83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下方倾斜地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下方延伸部85、85。上部投光面82、82与上方延伸部84、84的上端连续而向前方延伸出。
尾灯45配置在盖罩后端部70的内部,后部投光面81从盖罩后端部70的内侧嵌合于开口75。后部投光面81形成为呈大致X字状地突出了与盖罩下表面64的板厚对应的量的凸状,当后部投光面81嵌合于开口75时,后部投光面81的表面与盖罩后端部70的下表面的表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详细而言,上方延伸部84、84嵌合于上方延伸孔部76、76,下方延伸部85、85嵌合于下方延伸孔部77、77。
这样,大致X字状的后部投光面81嵌合于开口75,因此通过其形状自身能够对尾灯45进行定位及防旋,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尾灯45固定。
上部投光面82、82配置在盖罩后端部70的内部,以从盖罩后端部70的内侧压抵于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内表面的方式配置。上部投光面82、82未与切口部79、79嵌合而配置在切口部79、79的下方,在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表面与上部投光面82、82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凹陷了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板厚的量的台阶部86、86。即,上部投光面82、82位于从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表面凹陷了一段的台阶部86、86的底部。
扶手46、46延伸至作为尾灯45的左右端部的上部投光面82、82的外侧方,并且作为扶手46、46的后端部的弯折部46c、46c在侧视观察下比上部投光面82、82更向后方延伸出。
如图4所示,在后视观察下,能视觉辨认出大致X字状的后部投光面81。这样,通过将后部投光面81形成为大致X字状,从而投光面的轮廓具有沿着缘部76a、76a(图6)、缘部77a、77a及前缘77b的特征且较长。因此,能够使投光面的轮廓线显眼,能够使透镜80小型化并同时提高从后方的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通过将后部投光面81形成为大致X字状,能够使透镜80小型化并同时确保后部投光面81的车宽方向的尺寸,能够确保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
如图3及图4所示,上方延伸部84、84沿着以越靠车宽方向的外侧而上下方向的厚度越小的方式弯曲形成的盖罩后端部70的下表面设置,且延伸至切口部79、79。由此,如图3那样从侧方观察时,能视觉辨认出上方延伸部84的大致整体,因此从侧方的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良好。
图7是机动二轮车1的从右后方的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从后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1时,能视觉辨认出上方延伸部84、84及上部投光面82、82。尤其是上部投光面82、82设置于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的切口部79、79而向上方露出,因此即使在视点高的位置也能被视觉辨认,从而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高。另外,上部投光面82、82设置于台阶部86、86,因此上部投光面82、82的发光由台阶部86、86遮挡而几乎不会向前方照射。因此,能够使上部投光面82、82集中地向上方发光,从后上方的他人角度观察时的上部投光面82、82的视觉辨认性高。
而且,在后部上表面中央部66设置切口部79、79,使透镜80的上表面从切口部79、79露出而构成上部投光面82、82,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设置上部投光面82、82。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后盖罩38具有盖罩上表面63及盖罩下表面64,使尾灯45露出的开口75形成于盖罩下表面64,尾灯45位于比后盖罩38的后端70a靠前侧的位置,在盖罩上表面63的一部分上设有与开口75相连的切口部79、79,尾灯45的上部投光面82、82从切口部79、79露出。由此,尾灯45在比后盖罩38的后端70a靠前侧的位置从盖罩下表面64的开口75露出,因此能够将尾灯45设置得紧凑且从后方容易视觉辨认,并且由于尾灯45的上部投光面82、82从与开口75相连的盖罩上表面63的切口部79、79露出,因此通过紧凑的结构就能够提高尾灯45的从其他方向的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切口部79、79位于尾灯45的左右端,且左右形成有2个,因此在左右方向上且在外侧的位置能够有效利用尾灯45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来使上部投光面82、82露出,能得到从他人角度观察的高视觉辨认性。
而且,尾灯45相对于盖罩下表面64而设置成大致同一平面,在盖罩上表面63与上部投光面82、82之间形成有台阶部86、86,因此通过台阶部86、86能够防止上部投光面82、82的光向前方泄漏的情况。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上部投光面82、82发光,从而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高。
此外,左右一对地设置的扶手46、46以单端支承的方式支承于车架4,且在俯视观察下沿着后盖罩38向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出,延伸至作为尾灯45的左右端部的上部投光面82、82的侧方。因此,能够形成作为外观部件的尾灯45与扶手46、46的一体感,从而外观性良好。
另外,作为扶手46、46的后端部的弯折部46c、46c在侧视观察下比上部投光面82、82更向后方延伸出,因此能够形成弯折部46c、46c与上部投光面82、82的一体感,从而外观性良好。
另外,开口75在后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X字形状,大致X字形状的上侧的2个上方延伸孔部76、76朝向盖罩上表面63延伸出,在上方延伸孔部76、76的位置形成有切口部79、79。因此,后部投光面81成为大致X字状,能够使后部投光面81具有设计性而提高外观性,且能够提高从他人角度观察的视觉辨认性。而且,能够使切口部79、79与大致X字形状的上侧的2个上方延伸孔部76、76连续而简单地形成切口部79、79,并且能够使设置于切口部79、79的上部投光面82、82与上方延伸部84、84连续,从而外观性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一形态的方式,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后部投光面81形成为呈大致X字状地突出了与盖罩下表面64的板厚对应的量的凸状,且后部投光面81嵌合于开口75的情况,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尾灯45的透镜形成为大致平坦状,并以使该透镜从开口75的内部面向外侧的方式使尾灯45的投光面看起来为大致X字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开口75形成为大致X字状的情况,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开口通过中央孔部78的一部分及上方延伸孔部76、76形成为向上方敞开的大致V字状,并将切口部79、79与该上方延伸孔部76、76相连。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尾灯结构,所述车辆具备:支承于车架(4)的座椅(16);比所述座椅(16)的后端(16d)更向后方延伸出的后盖罩(38);以及支承于所述后盖罩(38)且从在所述后盖罩(38)上设置的开口(75)露出的尾灯(45),所述车辆的尾灯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罩(38)具有上表面(63)及下表面(64),所述开口(75)形成于所述下表面(64),所述尾灯(45)位于比所述后盖罩(38)的盖罩后端(70a)靠前侧的位置,在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上表面(63)的一部分上设有与所述开口(75)相连的切口部(79),所述尾灯(45)的上部投光面(82)从所述切口部(79)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尾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79)位于所述尾灯(45)的左右端,且在左右形成有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尾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灯(45)相对于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下表面(64)而设置成大致同一平面,在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上表面(63)与所述上部投光面(82)之间形成有台阶部(86)。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尾灯结构,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地设置的扶手(46)以单端支承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架(4),且在俯视观察下沿着所述后盖罩(38)向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出,延伸至所述尾灯(45)的左右端部的侧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尾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46)的后端部(46c)在侧视观察下比所述上部投光面(82)更向后方延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尾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75)在后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X字形状,该大致X字形状的上侧的两个延伸部(76)朝向所述后盖罩(38)的所述上表面(63)延伸出,在该延伸部(76)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切口部(79)。
CN201410478850.2A 2013-09-27 2014-09-18 车辆的尾灯结构 Active CN104512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2330A JP5732504B2 (ja) 2013-09-27 2013-09-27 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構造
JP2013-202330 2013-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2498A true CN104512498A (zh) 2015-04-15
CN104512498B CN104512498B (zh) 2017-08-15

Family

ID=5278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8850.2A Active CN104512498B (zh) 2013-09-27 2014-09-18 车辆的尾灯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32504B2 (zh)
CN (1) CN104512498B (zh)
CO (1) CO7230084A1 (zh)
PE (1) PE201507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626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2950B2 (ja) * 2016-03-30 2018-03-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8111417A (ja) * 2017-01-12 2018-07-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I673194B (zh) * 2018-03-30 2019-10-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JP6861665B2 (ja) * 2018-04-13 2021-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061638B2 (ja) 2020-03-27 2022-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4220A (zh) * 2001-12-04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EP1785341A1 (en) * 2005-11-10 2007-05-16 HONDA MOTOR CO., Ltd. Tail lamp structure
US20080205073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CN101486367A (zh) * 2008-01-18 2009-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39087B2 (ja) * 2009-03-3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469971B2 (ja) * 2009-09-16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後部灯火器構造
JP5613514B2 (ja) * 2010-09-28 2014-10-2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方向指示ランプ
JP5592859B2 (ja) * 2011-09-29 2014-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後部灯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4220A (zh) * 2001-12-04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EP1785341A1 (en) * 2005-11-10 2007-05-16 HONDA MOTOR CO., Ltd. Tail lamp structure
US20080205073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CN101486367A (zh) * 2008-01-18 2009-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626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E20150786A1 (es) 2015-05-20
CO7230084A1 (es) 2015-03-31
CN104512498B (zh) 2017-08-15
JP2015067084A (ja) 2015-04-13
JP5732504B2 (ja)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2498A (zh) 车辆的尾灯结构
JP546997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後部灯火器構造
US7802907B2 (en) Vehicle
TWI389811B (zh)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US7661857B2 (en) Vehicle light unit with shadow casting feature
CN204341290U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盖罩结构
JP2007103210A (ja) 車両用方向指示灯
JP587244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52110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JP2009160973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1376412A (zh) 车辆位置灯
CN103448844A (zh) 骑乘型车辆
CN103359226A (zh) 跨乘式车辆
CN101545603B (zh)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CN102001379A (zh) 机动两轮车的前灯装置
CN100572895C (zh) 车辆用灯光器构造
CN106005136B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JP4478195B1 (ja) 自動二輪車
CN103359208B (zh) 机动两轮车的照明器
CN102785729A (zh) 鞍乘型车辆
JP4509905B2 (ja) 車両用テールライト
CN106364603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4010931B (zh) 跨骑式车辆
JP2012151015A (ja) ヘッドライト
JP200917322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器配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