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11622U - 马达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11622U
CN203911622U CN201420204204.2U CN201420204204U CN203911622U CN 203911622 U CN203911622 U CN 203911622U CN 201420204204 U CN201420204204 U CN 201420204204U CN 203911622 U CN203911622 U CN 203911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il winding
winding portion
motor
slo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042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坂博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11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116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马达及压缩机。过去的马达具有导线松弛的问题。在该马达中,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形成有槽部(74A~74C),与线圈卷绕部(52G~52I)连接的导线(81G~81I)在该槽部中通过。并且,配置在外壁部(72)的外侧的导线(81G~81I)(搭接线Ub、Vb、Wb)具有: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它们分别与槽部(74A~74C)的两侧的外壁部(72)抵接;以及突出部(Ub3、Vb3、Vb3),其在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之间从槽部(74A~74C)向外壁部(72)的内侧突出。

Description

马达及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方式为集中卷绕的马达及具有该马达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过去的马达有的具备: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齿部;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铁芯的齿部的多个突出部;以及线圈,其被卷绕在铁芯的齿部和绝缘体的突出部上。绝缘体具有被配置在多个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外壁部。在该外壁部形成有局部没有外壁的多个槽部。与各线圈的绕线始端和绕线尾端分别连接的导线通过该槽部被引出到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被引出到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的各导线配置于在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形成的规定的搭接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24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04177号公报
在上述的马达中,例如在对导线进行接线处理时等,存在导线松弛的问题。如果导线松弛,则导线偏离在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形成的规定的搭接位置,在进行马达操作时绕线有可能损伤或者断线,导致相邻的线圈彼此接触而产生局部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的马达及压缩机。
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的特征在于,该马达具备: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齿部;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所述齿部的多个突出部、和配置在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壁部;以及线圈卷绕部,其被卷绕在所述齿部和层叠于该齿部的突出部上,在所述壁部形成有使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通过的槽部,被配置在所述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两个抵接部,它们分别与所述槽部的两侧的壁部抵接;以及突出部,其在所述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所述槽部向所述壁部的内侧突出。
在该马达中,被配置在绝缘体的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槽部向壁部的内侧突出,因而与导线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在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中包括第1槽部,该第1槽部配置在与所述线圈卷绕部的径向外侧对应而且在所述铁芯的轴向上离开所述线圈卷绕部的位置,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从所述第1槽部被引出到所述壁部的外侧,所述导线的所述线圈卷绕部与所述第1槽部之间的部分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朝向所述线圈卷绕部呈凸状。
在该马达中,导线的线圈卷绕部与第1槽部之间的部分在壁部的内侧朝向线圈卷绕部呈凸状,因而与不是凸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尤其在该马达中,在壁部的内侧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因而对于在壁部的内侧导线松弛的情况效果更好。
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在实用新型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马达中,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在分别被卷绕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齿部和层叠于该齿部的突出部上的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通过,然后被引出到所述壁部的外侧。
根据该马达,在以使导线通过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的方式来卷绕绕线的马达、即导线容易松弛的马达中,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实用新型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项实用新型所述的马达。
根据该压缩机,能够提供具有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的马达的压缩机。
实用新型效果
如在以上的说明中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在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被配置在绝缘体的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槽部向壁部的内侧突出,因而与导线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在实用新型第二方面中,导线的线圈卷绕部与第1槽部之间的部分在壁部的内侧朝向线圈卷绕部呈凸状,因而与不是凸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尤其在该马达中,在壁部的内侧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因而对于在壁部的内侧导线松弛的情况效果更好。
在实用新型第三方面中,在以使导线通过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的方式来卷绕绕线的马达、即导线容易松弛的马达中,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在实用新型第四方面中,能够提供具有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的马达的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定子的后视图。
图4是定子的铁芯的俯视图。
图5是下绝缘体的后视图。
图6是定子的展开图。
图7是绕线的电路图。
图8是U相的绕线的电路图。
图9是用于说明导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0是定子的示意后视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定子的外观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导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压缩机;20马达;51铁芯;52A~52I线圈卷绕部;54A~54I齿部;60、70绝缘体;61、71突出部;62、72外壁部(壁部);74槽部;74A~74C第1槽部;81G~81I导线;Ub1/Ub2、Vb1/Vb2、Wb1/Wb2两个抵接部;Ub3、Vb3、Wb3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实施方式。
[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如图1所示是单缸式旋转压缩机,具有密封外壳10、和在密封外壳10内配置的马达20及压缩机构30。该压缩机1是所谓高压拱顶形的压缩机,例如利用CO2制冷剂(下面,简称为制冷剂)。该压缩机1在密封外壳10内将压缩机构30配置在马达20的下侧。并且,在密封外壳10的下部储存有供给压缩机构30的各滑动部的润滑油2。
[密封外壳]
密封外壳10由筒部11、顶部12和底部13构成。筒部1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其上下端开口。在筒部11的侧面形成有连接口11a,该连接口11a用于将与贮存器(未图示)连接的进气管14导入密封外壳10的内部。保持进气管14的圆筒形状的接头管15接合在该连接口11a的内周面上。顶部12是堵塞筒部11的上端的开口的部件。该顶部12与排气管16连接,排气管16将经由压缩机构30被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排出到密封外壳10的外部。并且,在顶部12设有与马达20连接的接线端子17。底板13是堵塞筒部11的下端的开口的部件。在上述结构的密封外壳10中形成有由筒部11、顶部12和底部13包围的密封空间。
[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30沿着马达20的轴44的旋转轴线从上朝下具有消声器31、前盖32、气缸33及活塞34和后盖35。
[马达]
马达20是为了驱动上述的压缩机构30而设置的,具有转子40和定子50,定子50隔着气隙配置在该转子40的径向外侧。该马达20是绕线被卷绕在后述的铁芯51的齿部54A~54I上的、绕线方式为集中绕线的马达。
<转子>
转子40具有铁芯41和多个永久磁铁(未图示)。铁芯41是通过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片薄板相互层叠并且通过焊接等相互接合而形成的。并且,在铁芯4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俯视观察大致为圆形的贯通孔43。轴44的上端部插入贯通孔43中,借助在转子40和定子50之间产生的磁力,轴44与转子40一起旋转。
<定子>
如图2所示,定子50具有环状的铁芯51、在铁芯51的两端面配置的上绝缘体60及下绝缘体70(参照图1)、和线圈卷绕部52A~52I。
<铁芯>
铁芯51是通过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片薄板相互层叠并且通过焊接等相互接合而形成的。该铁芯51如图4所示具有环状的背轭部53、和从该背轭部53向径向内侧突出的9个齿部54A~54I。在铁芯51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贯通孔H。上述的转子40配置在该贯通孔H的内部。各个齿部54A~54I具有:突出部55A~55I,其从背轭部53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及宽幅部56A~56I,其设于该突出部55A~55I的末端,比突出部55A~55I在周向上形成得宽。
<槽隙>
如图4所示,在相邻的齿部54A~54I各自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Z方向)贯通铁芯51的9个槽隙S1~S9。该槽隙S1~S9分别通过在相邻的齿部54A~54I的宽幅部56A~56I之间形成的开口G与贯通孔H连通。绕线经由通过该开口G被插入槽隙S1~S9的内部的绕线机的喷嘴(未图示)被卷绕在各齿部54A~54I上。
<下绝缘体>
下绝缘体70配置在铁芯51的下端面,用于将铁芯51和线圈卷绕部52A~52I绝缘。该下绝缘体70如图5所示具有:9个突出部71A~71I,它们被层叠在铁芯51的突出部55A~55I上;环状的外壁部72(壁部),其配置在突出部71A~71I的径向外侧;以及内壁部73A~73I,它们配置在各突出部71A~71I的径向内侧,且被层叠在上述的宽幅部56A~56I上。该外壁部72和内壁部73A~73I向下方(铁芯51相反侧)突出,发挥防止被卷绕在齿部54A~54I和突出部71上的线圈卷绕部52A~52I散开的作用。另外,在图5记载的位置(A1)~(I2)和在图6记载的位置(A1)~(I2)是对应的。
如图6和图10所示,在环状的外壁部72形成有多个槽部74。该槽部74是局部没有环状的外壁部72的部分,包括外壁部72被切掉的部分、和外壁部72与外壁部72之间的间隙部分。作为一例,在图10中,用标号74X表示槽部74中外壁部72被切掉的部分中的一个,用标号74Y表示槽部74中外壁部72与外壁部72之间的间隙部分中的一个。
如图10所示,多个槽部74中被配置在与不同相的3个线圈卷绕部52A~52C的径向外侧对应的位置的3个槽部是第1槽部74A~74C。第1槽部74A~74C位于比线圈卷绕部52A~52C靠下方的位置(在铁芯51的轴向上离开线圈卷绕部52A~52C的位置)。并且,第1槽部74A~74C分别比线圈卷绕部52A~52C的中心线L3(参照图14)靠线圈卷绕部52H、52F、52D侧。后述的导线81G~81I通过各第1槽部74A~74C被引出到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外侧。另外,所谓“与线圈卷绕部52A~52C的径向外侧对应的位置”,是指在俯视观察时将各线圈卷绕部52A~52C向径向外侧延长形成的区域,作为一例,在图3中用斜线区域R示出“与线圈卷绕部52A的径向外侧对应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形成有从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75(在图6中,对多个突起75中的一个突起标注了标号75,以避免繁杂)。这些突起75是用于形成配置后述的搭接线(Ua~Uc、Va~Vc、Wa~Wc)的规定的搭接位置的部件。
<上绝缘体>
上绝缘体60配置在铁芯51的上端面,是为了实现铁芯51和线圈卷绕部52A~52I的绝缘而设置的。该上绝缘体60呈与下绝缘体70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9所示具有突出部61、外壁部62、内壁部63等。在此,由于形状与下绝缘体70大致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绕线>
如图2所示,在各齿部54A~54I卷绕有各相(U相、V相、W相)的绕线。其结果是,在各齿部54A~54I形成有线圈卷绕部52A~52I。具体地讲,在沿周向间隔2极配置的3个齿部54A、54D、54G形成有U相的线圈卷绕部52A、52D、52G。并且,在沿周向间隔2极配置的3个齿部54B、54E、54H形成有V相的线圈卷绕部52B、52E、52H。并且,在沿周向间隔2极配置的3个齿部54C、54F、54I形成有W相的线圈卷绕部52C、52F、52I。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外径为0.5mm~1.5mm的绕线。
如图7所示,9个线圈卷绕部52A~52I的一端和另一端与18条导线81A~81I、82A~82I连接。与9个线圈卷绕部52A~52I的一端连接的9条导线81A~81I分别成为与电源(接线端子17)连接的电源线PU、PV、PW。具体地讲,导线81A、81D、81G成为电源线PU,导线81B、81E、81H成为电源线PV,导线81C、81F、81I成为电源线PW。这些电源线PU、PV、PW如图2所示分别被绝缘部件覆盖,以将3条扭绞在一起的状态进行捆束。另外,与9个线圈卷绕部52A~52I的另一端连接的9条导线82A~82I成为中性线。这些中性线如图6所示在位于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的外侧的中性线捆束位置N进行捆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导线是指绕线中没有被卷绕在齿部54A~54I上的部分(即,没有形成线圈卷绕部52A~52I的部分)。
<导线的详细情况>
下面,参照图7说明导线的详细情况。
首先,说明成为电源线PU、PV、PW的导线81A~81I。如图7所示,导线81A~81C分别与线圈卷绕部52A~52C的一端(绕线始端)连接。例如,参照图9来说明线圈卷绕部52A的一端52A1(绕线始端),线圈卷绕部52A的一端52A1(绕线始端)被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的内周面和线圈卷绕部52A夹持。因此,与线圈卷绕部52A的一端52A1连接的导线81A的端部(即一端52A1)被固定。另外,如图7所示,线圈卷绕部52A~52C的一端(绕线始端)位于下绝缘体70侧。因此,导线81A~81C与线圈卷绕部52A~52C的上绝缘体60侧连接。即,线圈卷绕部52A~52C从上绝缘体60侧进行卷绕。
导线81D~81F分别与线圈卷绕部52D~52F的一端(绕线始端)连接。这些导线81D~81F分别在线圈卷绕部52A和线圈卷绕部52H之间、线圈卷绕部52B和线圈卷绕部52F之间、以及线圈卷绕部52C和线圈卷绕部52D之间通过。并且,这些导线81D~81F从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形成的规定的槽部74被引出到外壁部72的外侧,并形成搭接线Ua、Va、Wa使其到达线圈卷绕部52D~52F。另外,线圈卷绕部52D~52F的一端(绕线始端)位于下绝缘体70侧。因此,导线81D~81F与线圈卷绕部52D~52F的下绝缘体70侧连接。即,线圈卷绕部52D~52F从下绝缘体70侧进行卷绕。
导线81G~81I分别与线圈卷绕部52G~52I的一端(绕线尾端)连接。这些导线81G~81I与导线81D~81F同样地分别在线圈卷绕部52A和线圈卷绕部52H之间、线圈卷绕部52B和线圈卷绕部52F之间、以及线圈卷绕部52C和线圈卷绕部52D通过。并且,这些导线81G~81I分别从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形成的第1槽部74A~74C被引出到外壁部72的外侧,并形成搭接线Ub、Vb、Wb使其到达线圈卷绕部52G~52I。另外,线圈卷绕部52G~52I的一端(绕线尾端)位于下绝缘体70侧。因此,导线81G~81I与线圈卷绕部52G~52I的下绝缘体70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0中,例如在考虑成为电源线PU的U相的3条导线81A、81D、81G时,3条中的1条(导线81A)的端部(即一端52A1)被固定于线圈卷绕部52A。但是,剩余的2条(导线81D、81G)以在线圈卷绕部52A和线圈卷绕部52H之间通过的方式来卷绕绕线,不固定于线圈卷绕部52A。另外,成为电源线PV的V相的导线81B、81E、81H和成为电源线PW的W相的导线81C、81F、81I也一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0的绕线的卷绕方式与例如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马达那样的卷绕方式不同,即与各相(U相、V相、W相)各自的3条导线被固定于一个线圈卷绕部的马达不同。
在此,该导线81A~81I被引出的长度越长越容易松弛。并且,与线圈卷绕部52A~52I的绕线尾端连接的导线即导线的端部不固定于线圈卷绕部的导线(例如导线81G~81I),比与线圈卷绕部52A~52I的绕线始端连接的导线即导线的端部被固定于线圈卷绕部的导线(例如导线81A~81F)容易松弛。
参照图8,例如对U相的绕线进行说明,导线81A从线圈卷绕部52A的一端52A1(绕线始端)直接被引出到导线被捆束的上绝缘体60侧,因而被引出的长度比较短。并且,导线81A与线圈卷绕部52A的绕线始端连接,因而被固定在线圈卷绕部52A的一端52A1。根据以上所述,导线81A比较不容易松弛。
另一方面,导线81G从线圈卷绕部52G的一端52G1(绕线尾端)暂且被引出到下绝缘体70侧并形成搭接线Ub,然后被引出到导线被捆束的上绝缘体60侧,因而被引出的长度比较长。并且,导线81G与线圈卷绕部52A的绕线尾端连接,因而导线81G的端部52G1未被固定在线圈卷绕部52G。因此,导线81G在导线81A、81D、81G中最容易松弛。
另外,导线81D从线圈卷绕部52D的一端52D1(绕线始端)暂且被引出到下绝缘体70侧并形成搭接线Ua,然后被引出到导线被捆束的上绝缘体60侧,因而被引出的长度比较长。但是,导线81D与线圈卷绕部52D的绕线始端连接,因而被固定在线圈卷绕部52D的一端52D1。因此,认为虽然导线81D相比导线81G不容易松弛,但是有可能松弛。
另外,V相及W相的导线也与U相一样。
下面,对成为中性线的导线81A~82I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导线82A~82C与线圈卷绕部52A~52C的另一端(绕线尾端)连接。这些导线82A~82C被引出到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的外侧,并在中性线捆束位置N被捆束。
导线82D~82F与线圈卷绕部52D~52F的另一端(绕线尾端)连接。这些导线82D~82F从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规定的槽部74被引出到外壁部72的外侧,并形成搭接线Uc、Vc、Wc使其到达线圈卷绕部52D~52F。并且,这些导线82D~82F分别在被卷绕到与线圈卷绕部52D~52F同相的线圈卷绕部52G~52I后、即在利用被卷绕于齿部54G~54I的绕线将导线82D~82F固定后,被引出到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的外侧,并在中性线捆束位置N被捆束。
导线82G~82I与线圈卷绕部52G~52I的另一端(绕线始端)连接。这些导线82G~82I被引出到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的外侧,并在中性线捆束位置N被捆束。
上述9条搭接线(Ua~Uc、Va~Vc、Wa~Wc)如图6所示分别被配置在形成于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外侧的规定的搭接位置。其结果是,各相的搭接线被绝缘。并且,如图6所示,9条搭接线(Ua~Uc、Va~Vc、Wa~Wc)中的搭接线Ub、Vb、Wb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下绝缘体70的最下侧(铁芯51相反侧)。
[消除导线的松弛的结构]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马达20中,例如在对电源线及中性线进行接线处理时,在全部导线81A~81I中导线81G~81I最容易松弛。因此,在该马达20中,通过使导线81G~81I变形(塑性变形),消除导线81G~81I的松弛。下面,对用于消除导线81G~81I的松弛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外侧配置的导线81G~81I(即,搭接线Ub、Vb、Wb)分别在槽部74D~74F中从外壁部72的外侧朝向内侧变形(塑性变形)成俯视观察呈V字形。具体地讲,搭接线Ub、Vb、Wb具有: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它们分别与槽部74D~74F的两侧的外壁部72、72抵接;俯视观察呈V字形的突出部Ub3、Vb3、Wb3,它们在这些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之间从外壁部72的外侧朝向内侧突出。该突出部Ub3、Vb3、Wb3例如是以各槽部74D~74F的两侧的外壁部72、72为支点进行变形的部件。
如图10所示,该突出部Ub3、Vb3、Wb3分别在槽部74D~74F中通过,其一部分位于比将外壁部72的内周面(线)延长得到的线L1靠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讲,作为一例对突出部Ub3进行说明,突出部Ub3的弯曲部分的外侧端部Ub31和内侧端部Ub32位于比将外壁部72的内周面(线)延长得到的线L1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槽部74D~74F俯视观察分别位于齿部54A与齿部54I之间、齿部54B与齿部54D之间、齿部54C与齿部54II之间。另外,在图10记载的位置(X)~(Z)对应于在图6记载的位置(X)~(Z)。
这样,由于导线81G~81I具有突出部Ub3、Vb3、Wb3,因而与导线81G~81I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导线81G~81I的必要长度延长,导线81G~81I的松弛被消除。例如,在导线81G~81I松弛的状态时,如果使搭接线Ub、Vb、Wb从外壁部72的外侧朝向内侧变形(塑性变形)而形成突出部Ub3、Vb3、Wb3,则成为松弛的导线81G~81I伸展开的状态,导线81G~81I的松弛被消除。并且,在导线81G~81I的松弛量较大的情况下,仅仅增大所施加的力即可增大突出部Ub3、Vb3、Wb3,因而即使在导线81G~81I的松弛量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防止导线81G~81I的松弛。
如图11所示,导线81G~81I各自的线圈卷绕部52A与第1槽部74A之间的部分、线圈卷绕部52B与第1槽部74B之间的部分、线圈卷绕部52C与第1槽部74C之间的部分(下面,称为导线81G~81I的处于线圈卷绕部52A~52C与第1槽部74A~74C之间的部分),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内侧朝向各线圈卷绕部52A~52C变形(塑性变形)成凸状(下面,将变形部分称为凸状部90A~90C)。导线81G~81I的处于线圈卷绕部52A~52C与第1槽部74A~74C之间的部分,沿着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内周面(与内周面接触)配置。
在此,作为一例参照图14对凸状部90A进行说明,凸状部90A的一部分位于比从第1槽部74A的端部74A1垂直下垂的线L2靠线圈卷绕部52I侧(在图14中是在线L2的右侧)的位置。并且,搭接线Ub从第1槽部74A向线圈卷绕部52I侧(图14中的右方向)延伸,因而搭接线Ub的延伸方向与凸状部90A的凸出的朝向是相同方向(朝向线圈卷绕部52I侧)。另外,凸状部90A例如是以线圈卷绕部52A和第1槽部74A的端部74A1为支点进行变形的部件。另外,凸状部90B、90C是与凸状部90A相同的结构。
这样,由于导线81G~81I具有凸状部90A~90C,因而与导线81G~81I不具有凸状部的情况相比,导线81G~81I的必要长度延长,导线81G~81I的松弛被消除。例如,在导线81G~81I松弛的状态时,如果使导线81G~81I的处于线圈卷绕部52A~52C与第1槽部74A~74C之间的部分朝向各线圈卷绕部52A~52C呈凸状变形(塑性变形),则成为松弛的导线81G~81I伸展开的状态,导线81G~81I的松弛被消除。并且,第1槽部74A~74C位于比各线圈卷绕部52A~52C的中心线L3(参照图14)靠线圈卷绕部52H、52F、52D侧的位置,因而容易使导线81G~81I的处于线圈卷绕部52A~52C与第1槽部74A~74C之间的部分朝向各线圈卷绕部52A~52C呈凸状变形。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及压缩机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0及压缩机1具有如下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0中,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壁部)的外侧配置的导线81G~81I(搭接线Ub、Vb、Wb),具有在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之间从槽部74D~74F朝向外壁部72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Ub3、Vb3、Wb3,因而与导线81G~81I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81G~81I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81G~81I的松弛。并且,通过调整突出部Ub3、Vb3、Wb3的数量和从槽部74D~74F朝向外壁部72的内侧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即使在导线81G~81I的松弛量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防止导线81G~81I的松弛。并且,由于将槽部74D~74F的两侧的外壁部72、72作为支点使导线81G~81I变形,因而能够使导线81G~81I容易变形。并且,由于利用过去既有的下绝缘体70的槽部74D~74F,因而能够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已有的马达2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0中,如图14所示,导线81G~81I各自的处于线圈卷绕部52A~52C与第1槽部74A~74C之间的部分,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内侧朝向线圈卷绕部52A~52C呈凸状,因而与不是凸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81G~81I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81G~81I的松弛。尤其是在该马达20中,由于在外壁部72的内侧延长导线81G~81I的必要长度,因而对于在外壁部72的内侧导线81G~81I松弛的情况效果比较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0中,如图7所示,在以使导线81G~81I在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线圈卷绕部52A与线圈卷绕部52H之间、线圈卷绕部52B与线圈卷绕部52F之间、线圈卷绕部52C与线圈卷绕部52D之间)通过的方式来卷绕绕线的马达中,即在导线81G~81I容易松弛的马达中,能够消除导线81G~81I的松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中,能够提供具有能够消除导线81G~81I的松弛的马达20的压缩机。
以上,根据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为具体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所示,而是由实用新型的利用权利要求书所示,并且包含与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同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导线81G~81I(搭接线Ub、Vb、Wb)分别具有突出部Ub3、Vb3、Wb3,但只要导线81G~81I中至少一方具有突出部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导线81G~81I分别具有凸状部90A~90C,但只要导线81G~81I中至少一方具有凸状部90A~90C即可。并且,也可以是没有凸状部90A~90C。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Ub3、Vb3、Wb3及凸状部90A~90C形成于导线81G~81I,但也可以形成于其它的导线81A~81F、导线82A~83I。
例如,导线81D~81F如上所述从线圈卷绕部52A~52F的一端52(绕线始端)暂且被引出到下绝缘体70侧并形成搭接线Ua、Va、Wa,然后在导线被捆束后被引出到上绝缘体60侧,因而被引出的长度较长。因此,导线81D~81F也与导线81G~81I同样地也有可能松弛。因此,当在导线81D~81F的搭接线Ua、Va、Wa形成了与上述的突出部Ub3、Vb3、Wb3相同的突出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导线81G~81I相同的效果。并且,当在导线81D~81F形成了与上述的凸状部90A~90C相同的凸状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导线81G~81I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Ub3的弯曲部分的外侧端部Ub31及内侧端部Ub32位于比将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内周面(线)延长得到的线L1靠内侧的位置,但不限于此。因此,也可以是只有突出部Ub3的弯曲部分的外侧端部Ub31位于比线L1靠内侧的位置,也可以是外侧端部Ub31及内侧端部Ub32都位于比线L1靠内侧的位置。另外,这同样适用于突出部Vb3、Wb3。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突出部Ub3、Vb3、Wb3分别形成于槽部74D~74F,但也可以形成于其它的槽部74。并且,突出部Ub3、Vb3、Wb3也可以分别形成于多个槽部74。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凸状部90A位于比从第1槽部74A的端部74A1垂直下垂的线L2靠线圈卷绕部52I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不是这样。另外,这同样适用于凸状部90B、90C。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线81G~81I以在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分别是线圈卷绕部52A与线圈卷绕部52H之间、线圈卷绕部52B与线圈卷绕部52F之间、线圈卷绕部52C与线圈卷绕部52D之间)通过的方式来卷绕绕线,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导线81G~81I以分别被卷绕固定于各线圈卷绕部52A~52C的方式(利用被卷绕于齿部54A~54C的绕线将导线81G~81I固定的方式)进行卷绕。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搭接线Ub、Vb、Wb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的外侧,但也可以是在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的外侧。因此,突出部Ub3、Vb3、Wb3也可以形成于在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形成的槽部之间。并且,也可以是,3个第1槽部形成于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导线81G~81I的这些第1槽部与线圈卷绕部52A~52C之间的部分,在上绝缘体60的外壁部62的内侧朝向线圈卷绕部52A~52C呈凸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这样的马达20:铁芯51具有呈环状排列的9个齿部54G~54I,在9个齿部54G~54I分别形成有线圈卷绕部52A~52I。但是,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这样的马达:铁芯具有呈环状排列的6个齿部,在6个齿部分别形成有线圈卷绕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CO2作为制冷剂,但制冷剂不限于CO2。例如,也可以是R410、R32、R22。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单缸式旋转压缩机,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缸式旋转压缩机。并且,例如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涡旋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果采用本实用新型,则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Claims (4)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备:
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齿部;
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所述齿部的多个突出部、和配置在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壁部;以及
线圈卷绕部,其被卷绕在所述齿部和层叠于该齿部的突出部上,
在所述壁部形成有使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通过的槽部,
被配置在所述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
两个抵接部,它们分别与所述槽部的两侧的壁部抵接;以及
突出部,其在所述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所述槽部向所述壁部的内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括第1槽部,该第1槽部配置在与所述线圈卷绕部的径向外侧对应而且在所述铁芯的轴向上离开所述线圈卷绕部的位置,
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从所述第1槽部被引出到所述壁部的外侧,
所述导线的处于所述线圈卷绕部与所述第1槽部之间的部分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朝向所述线圈卷绕部呈凸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在分别被卷绕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齿部和层叠于该齿部的突出部上的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通过,然后被引出到所述壁部的外侧。
4.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1420204204.2U 2013-04-26 2014-04-24 马达及压缩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116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4652A JP6107386B2 (ja) 2013-04-26 2013-04-26 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JP2013-094652 2013-04-2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4968.2U Division CN204304660U (zh) 2013-04-26 2014-04-24 马达及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11622U true CN203911622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58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0420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11622U (zh) 2013-04-26 2014-04-24 马达及压缩机
CN20142056496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304660U (zh) 2013-04-26 2014-04-24 马达及压缩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496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304660U (zh) 2013-04-26 2014-04-24 马达及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07386B2 (zh)
CN (2) CN20391162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1086A (zh) * 2015-09-30 2018-06-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使用定子的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12202263A (zh) * 2019-07-08 2021-01-08 爱知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和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3156B (zh) * 2016-01-22 2018-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机定子的绝缘骨架及电机定子
JP2020022249A (ja) * 2018-07-31 2020-02-06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7051760B2 (ja) * 2019-07-08 2022-04-11 愛知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圧縮機
JP7038682B2 (ja) * 2019-07-08 2022-03-18 愛知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圧縮機
JP7270846B2 (ja) * 2020-05-26 2023-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23122104A (ja) * 2022-02-22 2023-09-01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及び電動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203A (ja) * 1994-06-30 1996-01-19 Aichi Electric Co Ltd 電動機のリード線引出装置
JP4265242B2 (ja) * 2003-03-11 2009-05-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3相交流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4275458B2 (ja) * 2003-05-20 2009-06-10 アイチエレ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
JP3824001B2 (ja) * 2004-02-06 2006-09-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
JP4704177B2 (ja) * 2005-10-14 2011-06-15 株式会社小田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3相9極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ステータコイル巻線方法
JP4860338B2 (ja) * 2006-02-03 2012-01-25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220549B2 (ja) * 2008-10-20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アウタロータ型多極発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体
JP2012019573A (ja) * 2010-07-06 2012-01-26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機の三相突極集中巻き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81302B2 (ja) * 2010-07-30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外転型の電動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1086A (zh) * 2015-09-30 2018-06-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使用定子的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8141086B (zh) * 2015-09-30 2019-07-3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使用定子的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US10637306B2 (en) 2015-09-30 2020-04-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Stator, motor using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CN112202263A (zh) * 2019-07-08 2021-01-08 爱知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和压缩机
CN112202263B (zh) * 2019-07-08 2023-07-21 爱知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和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7386B2 (ja) 2017-04-05
JP2014217233A (ja) 2014-11-17
CN204304660U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11622U (zh) 马达及压缩机
CN101873023B (zh) 电枢
CN102027657B (zh) 旋转电机
CN103004058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57149B (zh) 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JP5938903B2 (ja) 電動機
US9653956B2 (en) Stator for rotational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U shaped conductor segments with bent and sloped end winding at varying angles and dimension
EP2056427A3 (en) Insulating bobbin for stator of rotary machine
CN205160226U (zh) 发针式绕组电机的定子总成
CN205123430U (zh)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JP2007124892A (ja) ワイヤから作られた多層菱形シングルコイルを有する電動機
CN102570640A (zh) 定子铁芯及电机
WO2012067895A4 (en) Transverse and/or commutated flux system coil concepts
CN105379072A (zh)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及其绕组的制造方法
JP4841590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及び送風機及びポンプ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166391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9155543A (zh) 无传动装置的风能设备的同步发电机以及用于制造同步发电机的方法和成形线圈的应用
CN102570650A (zh) 线圈骨架及旋转电机
CN102647033A (zh) 一种定子和由其构成的无刷电机及其绕线方法
CN109478813A (zh)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CN202696323U (zh) 外转子型马达
JP2007330059A (ja) 回転電機
JP2008516569A (ja) 整流子電動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92544A5 (zh)
CN105164901A (zh) 旋转电机用定子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