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87184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87184U
CN203187184U CN 201320050760 CN201320050760U CN203187184U CN 203187184 U CN203187184 U CN 203187184U CN 201320050760 CN201320050760 CN 201320050760 CN 201320050760 U CN201320050760 U CN 201320050760U CN 203187184 U CN203187184 U CN 203187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voller
driven
roller
distributing roller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5076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浩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87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871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具有:排出托盘(9);以及排出辊(81、82、83),该排出辊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所述排出托盘,所述排出辊具有: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辊(81)、与所述驱动辊接触并从动于所述驱动辊而旋转的第一从动辊(82)和第二从动辊(83),所述第一从动辊相对于所述第二从动辊配置于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下游侧,该第一从动辊以与所述第二从动辊的直径不同的直径形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高排出辊的输送性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上的排出辊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由一个驱动辊和两个从动辊构成的排出辊。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两个从动辊直径相同,使向上凸起地弯曲的纸张弯曲成向下凸起,以矫正纸张的弯曲。在该结构中,因为两个从动辊直径相同,所以存在如下问题:例如在为了提高排出辊的输送性而将两个从动辊都以较大的直径形成的情况下,装置变得大型化;此外,例如在为了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而将两个从动辊都以较小的直径形成的情况下,排出辊的输送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提高排出辊的输送性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排出托盘;以及排出辊,该排出辊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所述排出托盘,所述排出辊具有: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辊、以及与所述驱动辊接触并从动于所述驱动辊而旋转的第一从动辊和第二从动辊,所述第一从动辊相对于所述第二从动辊配置于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下游侧,该第一从动辊以与所述第二从动辊的直径不同的直径形成。 
此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一从动辊以比所述第二从动辊的直径大的直径形成。 
此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与所述排出辊相比配置在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侧且位于下侧,该定影装置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到所述记录片材上;以及输送路径,该输送路径从所述定影装置向所述排出辊对所述记录片材进行导向,所述排出路径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状,所述排出辊的夹持部配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顶点的下方。 
此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框体,该框体的上部具有开口;以及顶盖,该顶盖的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框体而开闭所述开口,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所述排出托盘和所述驱动辊,所述框体上设置有所述第一从动辊以及所述第二从动辊。 
此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构成所述排出托盘的一部分的纵壁,该纵壁配置在所述排出辊的下方,所述第一从动辊及所述第二从动辊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上并列配置,使得从所述第二从动辊朝向所述第一从动辊的方向为朝向斜下方的方向。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高排出辊的输送性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将托盘盖配置于延长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托盘盖配置于覆盖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简略表示图3的I—I截面图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者略微转动顶盖而看装置主体内的情形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排出辊周围的构造的放大截面图。 
图7(a)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出辊的图;图7(b)是放大表示将下游侧的从动辊做得比上游侧的从动辊小的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适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激光打印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方向是按照将使用激光打印机时的使用者作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的。在图1中,面向纸面的左侧为“前侧”,面向纸面的右侧为“后侧”,面向纸面的里侧为“左侧”,面向纸面的跟前侧为“右侧”。此外,面向纸面的上下方向为“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装置主体2、用于供给作为记录片材的一例的纸张 P的馈送部3、以及用于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装置主体2具有框体21、顶盖22、以及前盖23。框体21的上部具有用于装卸后述的处理盒6的开口21A,且框体21的前部具有用于插入纸张P的插入口21B(参照图2)。 
此外,框体21的上部的开口21A通过顶盖22开闭,且前部的插入口22B通过前盖23开闭。此外,关于顶盖22以及前盖23的具体构造,在后面予以说明。 
馈送部3具有用于载置纸张P的供纸托盘31、以及向图像形成部4供给供纸托盘31上的纸张P的供纸机构32。 
供纸托盘31包括配置于装置主体2的下部的托盘部31A、以及前面说到的前盖23。具体地说,前盖23可以以下端部为中心向前后摆动,且其在向前侧倒下的状态下构成供纸托盘31的一部分。 
在该馈送部3中,在使前盖23向前侧倒下而形成供纸托盘31之后,在该供纸托盘31载放纸张P。此外,该供纸托盘31上的纸张P由供纸机构32提供给图像形成部4。 
图像形成部4具有扫描单元5、处理盒6、以及定影装置7。 
扫描单元5设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前侧,具有未图示的激光发光部、多棱镜、透镜、以及反射镜等。在该扫描单元5中,通过高速扫描将激光光束照射到后述的感光鼓61的表面上。 
处理盒6通过开口21A而相对于框体31可装卸,该处理盒6主要具有:感光鼓61、以及将感光鼓61上的色粉图像(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的转印辊62。此外,在该处理盒6中设置有未图示且公知的充电器、显影辊、层厚限制片、色粉收纳室等。 
在该处理盒6中,旋转的感光鼓61的表面通过充电器均匀地带电后,通过来自扫描单元5的激光光束的高速扫描进行曝光。由此,被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接着,色粉收纳室内的色粉通过显影辊提供给感光鼓61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色粉图像。然后,通过在感光鼓61和转印辊62之间输送纸张P,从而将感光鼓61的表面所承载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 
定影装置7配置在处理盒6的上方,其主要具有作为加热部件的一例的加热辊71、以及作为支撑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72。 
加热辊71是对纸张P进行加热的部件,其内侧设置有卤素灯等未图示的热源。加压辊72是在与加热辊71之间夹持纸张P并进行输送的部件,其被设置在加热辊71的斜后上侧。 
此外,在这种结构的定影装置7中,在纸张P在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之间通过期间,对转印到纸张P上的色粉进行热定影。此外,由定影装置7热定影的纸张P被输送给配设于定影装置7的下游侧的排出辊8,从该排出辊8排出到排出托盘9上。 
顶盖周围的详细构造: 
下面,对顶盖22周围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顶盖22主要包括:第一壁部22A、第二壁部22B、第三壁部22C排出托盘9、托盘盖10、以及排出辊8的一部分(后述的驱动辊81)。 
第一壁部22A是配置在排出辊8的上方的壁,其形成为从框体21的后侧水平地延伸到排出辊8的略微前侧的位置。该第一壁部22A的下方(顶盖22的后端部与后述的纵壁91之间)设置有定影装置7。具体地说,定影装置7配置在排出辊8的后侧(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且下侧。换而言之,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的夹持部配置在后述的驱动辊81与各从动辊82、83之间的各夹持部的后侧且下侧。 
在该定影装置7中,加热辊71相对于加压辊72配置在前侧,从定影装置7排出的纸张P的与加热辊71接触的表面面向排出托盘9地排出到该排出托盘9上。由此,排出到排出托盘9上的纸张P弯曲成向上方凸起的可能性变大。 
第二壁部22B是配置在第一壁部22A的斜前下方的壁,其形成为围绕排出托盘9的周围(具体地说,是前端及左右两端)的“コ”字状。第二壁部22B的上表面B1向斜前下方(向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倾斜。 
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后述的位于覆盖位置的托盘盖10的上表面10A相对于这样倾斜的第二壁部22B的上表面B1成为同一个面。由此,因为能够抑制在位于覆盖位置的托盘盖10与其周围的第二壁部22B之间形成台阶的情况,所以,能够提高托盘盖10位于覆盖位置时的激光打印机1的外形特性。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三壁部22C是连接第一壁部22A和第二壁部22B的壁,其向与第一壁部22A和第二壁部22B交叉的方向延伸。即,顶盖22的排出托盘9附近的第二壁部22B形成为比第一壁部22A低了一个台阶。由此,可以将激光打印机1小型化且小型化的程度与第二壁部22B比第一壁部22A低一个台阶的程度对应。 
此外,顶盖22的后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框体21上。换句话说,顶盖22被支撑成能够以设置在从上方看与第一壁部22A重合的范围内的转动轴22D为中心相对于框体21转动。 
由此,如图5所示,即便在例如将激光打印机1收纳在狭窄的架子R内使用的情况下, 由于位于转动轴D相反侧的第二壁部22B比第一壁部22A低一个台阶,因此能够较大地打开顶盖22,所以,能够容易地实施处理盒6的更换作业。 
如图1及图2所示,排出托盘9形成为从顶盖22(具体地说,是第二壁部22B)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具体地说,排出托盘9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9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壁9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片材支撑壁93、以及配置于左右的一对侧壁94。 
纵壁91构成排出托盘9的后侧的壁,其配置在排出辊8的下方。具体地说,在纵壁91的上部,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向下方凹陷地形成的缺口91A,各缺口91A内插入有排出辊8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一从动辊82)。 
此外,纵壁91的下端部成为向斜前下方(向顶盖22的顶端部侧向下倾斜)延伸的倾斜部91B,排出托盘9的最深部配置在纵壁91的前侧。由此,如图5所示,使用者打开顶盖22看例如定影装置7的出口附近(顶盖22的转动轴22D侧的构造)时,与以往的将最深部设定在上下延伸的纵壁的下端的结构(用虚线表示的构造)相比,排出托盘9的最深部变得不易妨碍视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即使顶盖22打开得不太大,也能看到定影装置7的出口附近、并容易地实施卡纸处理等。 
如图1所示,水平壁92从倾斜部91B的下端向前侧延伸并与片材支撑壁93连接,成为排出托盘9的最深部。换句话说,水平壁92设置在片材支撑壁93和倾斜部91B之间。 
片材支撑壁93形成为从水平壁92(最深部)向斜前上方倾斜。即,片材支撑壁93与倾斜部91B相互的距离形成为随着从水平壁92朝向上方而渐渐分开,由此,分别构成V字型的槽的壁的一部分。 
由此,排出到排出托盘9的纸张P的后端载放到倾斜部91B上时,纸张P的后端侧的部分被倾斜部91B与片材支撑壁93弯曲成向下方凸起。由此,即便在排出到排出托盘9上的纸张P向上方凸起的情况下,在倾斜部91B与片材支撑壁93之间,纸张P的后端侧的部分被矫正成向下方凸起的形状,从而能够将向上方凸起的弯曲形状矫正成比较平坦的形状。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片材支撑壁93和倾斜部91B之间设置水平壁92,由此,与例如不设置水平壁而使片材支撑壁和倾斜部直接连接的构造相比,不会在片材支撑壁93和倾斜部91B之间形成狭窄的角落部。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因纸张进入到狭窄的角落部而造成纸张的弯曲形状矫正过度的情况,故能良好地矫正纸张P的弯曲形状。 
侧壁94配置在纵壁91、水平壁92、以及片材支撑壁93的左右两侧,形成为连接各个壁91~93的左右两端。 
如图1~图3所示,托盘盖10被支撑在框体21上,且可以以配置于片材支撑壁93的前端附近的转动轴(图中省略示出)为中心转动。具体地说,托盘盖10可以在覆盖排出托盘9的上表面(片材支撑壁93的上表面和水平壁92的一部分)的覆盖位置、以及与排出托盘9的上表面(片材支撑壁93的上表面)的前侧相邻的延长位置之间转动(可移动)。 
另外,水平壁92的其它部分和倾斜部91B被顶盖22的第三壁部22C和第一壁部22A覆盖。因此当将托盘盖10配置在覆盖位置时,能够通过托盘盖10、第三壁部22C以及第一壁部22A抑制灰尘积存在排出托盘9内。 
另外,处于覆盖位置的托盘盖10的后端部10B(纸张P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排出辊8的夹持部(后述的驱动辊81与第一从动辊82之间的夹持部)的下方。由此,即便在托盘盖10位于覆盖位置的情况下,从排出辊8的夹持部排出的纸张P也能在托盘盖10之上通过,因此,能够抑制纸张P与托盘盖10的下表面抵接而塞住的情况。 
此外,在覆盖位置,托盘盖10的上表面向斜前下方(向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倾斜。由此,即使位于覆盖位置的托盘盖10上堆积了灰尘,也能抑制该尘埃落到排出托盘9的后侧(排出辊8侧)的角落的情况。 
此外,如图2所示,托盘盖10具有第一延长盖11和第二延长盖12。第一延长盖11形成为其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排出托盘9的宽度大致相同,并且如图1的点划线所示,形成为在覆盖位置从片材支撑壁93的前端的前侧的位置延伸到第三壁部22C的前端的后侧的位置。 
具体地说,第三壁部22C的下端形成有向上方凹陷地形成的缺口C1(参照图2),在覆盖位置,第一延长盖11的后端位于该缺口C1的边缘的后侧。 
如图2所示,第二延长盖12与第一延长盖11相比宽度形成得较窄,其可转动地设置在位于延长位置的第一延长盖11的前端部的大致中央部。具体地说,第二延长盖12可以在被折叠成面对第一延长盖11的收纳位置、以及与位于延长位置的第一延长盖11的上表面的前侧相邻的开放位置(图2的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6所示,排出辊8配置在排出托盘9的纵壁91的上方,主要包括: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辊81、与该驱动辊81接触并从动于该驱动辊81而旋转的第一从动辊82及第二从动辊83。此外,第一从动辊82相对于第二从动辊83配置在前侧(排出方向的下游侧),且形成得直径比第二从动辊83的直径大(直径不同)。 
由此,能够通过直径较大的第一从动辊82提高纸张P的输送性,并且能够通过直径较小的第二从动辊83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大配置于排 出方向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的直径,从而能够使从第二从动辊83和驱动辊81之间的夹持部输送来的纸张P的进入角度(对于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的进入角度)缓和,故能抑制纸张P与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碰触而卡住的情况。 
即,如图7(b)所示,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比上游侧的第二从动辊83’小时,驱动辊81和第二从动辊83’的公切线TC与第一从动辊82’上的碰到该公切线TC的点P2处的切线T2所成的角度θ2变小。因此,在该情况下,从驱动辊81和第二从动辊83’之间输送来的纸张P在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处卡住的可能性较高。 
相反,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如图7(a)所示,驱动辊81和第二从动辊83的公切线TC与第一从动辊82上的碰到该公切线TC的点P1处的切线T1所成的角度θ1变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从驱动辊81和第二从动辊83之间输送来的纸张P与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碰触、卡住的情况。 
如图5及图6所示,驱动辊81可旋转地设置于顶盖22,第一从动辊82及第二从动辊83可旋转地设置于框体21。由此,只要打开顶盖22,即可简单地取出在驱动辊81与各从动辊82、83之间卡着的纸张P。 
此外,第一从动辊82及第二从动辊83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从第二从动辊83朝向第一从动辊82的方向成为朝向斜下方的方向。由此,与例如两个从动辊在水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小第一从动辊82相对于驱动辊81的向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突出量。 
此外,通过像这样减小第一从动辊82相对于驱动辊81的向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突出量,由此,与将两个从动辊水平排列(突出量变大)的构造相比,即使纵壁91的位置偏向排出方向上游侧,也能够防止顶盖22开闭时的纵壁91与第一从动辊82之间的干涉,故可以扩大排出托盘9。 
顶盖22的第一壁部22A的下方设置有从定影装置7向排出辊8对纸张P进行导向用的输送路径100。输送路径100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状。 
此外,排出辊8的夹持部(驱动辊81与各从动辊82、83之间的夹持部)配置在输送路径100的顶点110的斜前下方的位置。由此,与例如朝向配置于定影装置的斜上方的位置(图6的顶点110附近的位置)的排出辊大致笔直地导向记录片材的输送路径相比,排出辊8的位置能够与输送路径100形成为圆弧状的程度相对应地下降,故能够实现激光打印机1的小型化。 
另外,因为与排出辊8设置在顶点110附近的构造相比,能够使排出辊8的位置位于 前侧,所以也能将设置在该排出辊8的下方的纵壁91的倾斜部91B的下端(即排出托盘9的最深部)的位置移到前侧,故能够使定影装置7的出口附近的构造在顶盖22打开时变得更容易看见。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下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予以利用。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下游侧的第一从动辊82做成与上游侧的第二从动辊83相比直径较大,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直径的关系也可以相反。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排出辊8构成为具有一个驱动辊81和两个从动辊82、83,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构成为例如具有一个驱动辊和一个从动辊。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装置主体2的上壁做成可开闭的顶盖22,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将装置主体2的上壁做成不开闭的壁。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片材的一例而采用了纸板、明信片、薄纸等纸张P,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例如OHP片材。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激光打印机1,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件、多功能一体机等。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排出托盘;以及
排出辊,该排出辊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所述排出托盘,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辊具有: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辊、以及与所述驱动辊接触并从动于所述驱动辊而旋转的第一从动辊和第二从动辊,
所述第一从动辊相对于所述第二从动辊配置于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下游侧,该第一从动辊以与所述第二从动辊的直径不同的直径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从动辊以比所述第二从动辊的直径大的直径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与所述排出辊相比配置在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侧且位于下侧,该定影装置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到所述记录片材上;以及
输送路径,该输送路径从所述定影装置向所述排出辊对所述记录片材进行导向,
所述输送路径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状,
所述排出辊的夹持部配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顶点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框体,该框体的上部具有开口;以及
顶盖,该顶盖的所述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框体而开闭所述开口,
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所述排出托盘和所述驱动辊,
所述框体上设置有所述第一从动辊以及所述第二从动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构成所述排出托盘的一部分的纵壁,该纵壁配置在所述排出辊的下方,
所述第一从动辊及所述第二从动辊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上并列配置,使得从所述第二从动辊朝向所述第一从动辊的方向为朝向斜下方的方向。
CN 201320050760 2012-01-31 2013-01-3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871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787A JP2013155012A (ja) 2012-01-31 2012-01-3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7787 2012-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87184U true CN203187184U (zh) 2013-09-11

Family

ID=49050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50760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87184U (zh) 2012-01-31 2013-01-3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155012A (zh)
CN (1) CN2031871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7010A (zh) * 2015-06-02 2016-12-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6684B2 (ja) 2018-04-10 202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7010A (zh) * 2015-06-02 2016-12-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6227010B (zh) * 2015-06-02 2019-11-2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55012A (ja) 201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821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スキャナー装置
US9323203B2 (en) Sheet tray, sheet feeder with sheet tray,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heet tray,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with sheet tray
JP5836307B2 (ja) 排紙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874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46086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3187184U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73861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67747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262405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9714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61431B1 (ko) 적재부의 높이를 조절할 수 있는 복합기
CN203246942U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737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586772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4129437U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0219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39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3670A (ja) 排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39603A (ja) 用紙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11486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13962B2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
JP2009023803A (ja) 給紙装置及び該給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932317B2 (ja) 媒体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56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09728B2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