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83220U - 悬吊用链条 - Google Patents

悬吊用链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83220U
CN202483220U CN2011205269745U CN201120526974U CN202483220U CN 202483220 U CN202483220 U CN 202483220U CN 2011205269745 U CN2011205269745 U CN 2011205269745U CN 201120526974 U CN201120526974 U CN 201120526974U CN 202483220 U CN202483220 U CN 202483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inner plate
suspention
shape
connect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269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生鹰道雄
永井康词
木原正挥
安藤崇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bakimoto Chain Co
Original Assignee
Tsubakimoto Chai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bakimoto Chain Co filed Critical Tsubakimoto Chain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83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8322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7/00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 B65G17/30Details; Auxiliary devices
    • B65G17/38Chains or like traction elements; Connections between traction elements and load-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87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chains, for chain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吊用链条,能够提高抗拉强度并且通过简易的构造降低成本。该悬吊用链条(100)由内链板(120)和外链板(110)通过连结销(130)在长度方向相互连结而成,向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310,410)传递动力,内链板(120)自由转动地松嵌于连结销(130)上,配设在内链板(120)之间的辊(140)自由转动地松嵌在连结销(130)的外周。

Description

悬吊用链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车辆立体停车场中使装载有车辆的升降台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悬吊用链条或使叉车的叉状升降部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悬吊用链条。 
背景技术
以往,卷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转轴间的链条不仅用来传递动力,还用于移动物品。 
例如,有一种悬吊用链条,用于在立体停车场中通过附加装置悬吊搭载有汽车、二轮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的升降台,并使该升降台沿垂直方向移动。 
驱动此种升降台的悬吊用链条设置在沿立体停车场的垂直方向架设的轨道上,设置在该悬吊用链条的适当的位置的附加装置悬上吊有升降台,并且在架设有设置在该附加装置上的转动辊的轨道上行进,且通过与该悬吊用链条卡合来按顺方向或反方向驱动的带链轮的马达等进行驱动,使升降台移动到立体停车场的进出库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种应用在立体停车场等地方的悬吊用链条,不同于以往的动力传递用链条,虽然链条行进速度相当低,但是由于链条悬吊的升降台以及该升降台上搭载的车辆的全部负荷均作用在链条上,因此要求抗拉强度大,并且立体停车场规模越大要求链条越长。 
以往,如图9及图10所示,一般用作悬吊而使用的通用链条500以如下方式构成:内链,相对地配置于两侧的一对内链板520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压入有一对轴套550;外链,相对地配置于两侧的一对外链板520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分别压入有穿插该轴套550的连结销530;内链和外链在链条长度方向上相互连结,辊540自由转动地外嵌于各自的轴套550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公平3-31794号公报(全文,全图) 
专利文献2:特开平5-287929号公报(图1至图10,图13至图18) 
考虑到前述的升降台驱动时的使用状况,以往的用于驱动升降台通用链条存在如下浪费或问题。 
即,对立体停车场的升降台驱动时不同于传导链条,由于拉伸负荷非常大,因此需要提高链条的抗拉强度,但是对升降台的驱动并非高速驱动,链条轴套与连结销之间产生的相互旋转与传动链条相比也非常少,因此无需特别考虑疲劳强度。 
然而,由于该通用链条是作为兼具通用链条的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而设计的,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对上述立体停车场用的升降台进行驱动所需的强度条件。 
因此,当使用通用链条时,采用了适用于严格条件的抗拉强度的高性能链条,但根本无需疲劳强度很高,也就是说使用了具有很多设计浪费的链条,从而导致成本增高。 
此外,在立体停车场中,由于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布满链条,因此循环轨道的路径变长,各个链条链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累积后对于链条整体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此外,路径变长使得悬吊于链条的升降台、车辆等的重量变大,施加在长链条上的大负荷导致链条产生相当大的变形,因此,由这些原因造成的歪扭将导致链条产生横向弯曲和歪扭,从而造成链条很难顺利地行进。 
进而,如上所述,由于内链与外链之间的相互旋转的频率很低,因此,虽然应对高频率旋转的轴套等零件的需求度变低,但是作为通用链条必须设置此种零件,因此这就成为不能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吊用链条,能够提高抗拉强度并且通过简易的构造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方案1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内链板和外链板通过连结销在长度方向相互连结并且向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传递动力,所述内链板自由转动地松嵌于所述连结销,配设在所述内链板之间的辊自由转动地 松嵌在所述连结销的外周,由此解决了上述课题。 
本实用新型方案2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方案1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所述外链板和所述内链板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由此解决了上述课题。 
本实用新型方案3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方案1或方案2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插通有所述连结销的孔的内径为D、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时,2h≥D的关系成立,由此解决了上述课题。 
本实用新型方案4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方案1至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的两端结合方向的宽度为H时,2h≥H的关系成立,由此解决了上述课题。 
本实用新型方案5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方案1至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呈中间弧状变细形状,当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弧的半径为R时,r=R的关系成立,由此解决了上述课题。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方案1所述的悬吊用链条,由内链板和外链板通过连结销在长度方向相互连结而成,向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传递动力,内链板自由转动地松嵌于连结销上,配设在内链板之间的辊自由转动地松嵌在连结销的外周,由此无需专门设置非必要的轴套之类的部件也能构成可提高抗拉强度的悬吊用链条,因此,能够削减零件件数从而降低链条的零件成本。 
此外,例如,将一个外链板、一个内链板、辊,另一个内链板以及另一个外链板配置成一列,并一次穿插连结销从而进行一次连结作业,将以往在制作带轴套的内链后穿插连结销以安装外链的这两个制作链条的步骤通过一个步骤来实现,由此可简化链条的制作工序并且可消除制作内链时所产生的内链板的横向歪曲导致的组装歪扭,从而能够提高链条整体的制作精度。 
进而,由于不在内链板上设置轴套,内链板的连结销嵌合部周围的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内链板的抗拉强度,从而成为适合于对可向上下 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进行驱动、抗拉强度高的链条。 
另外,内链板自由转动地松嵌于连结销上,由此,尽管未设置轴套,连结销与内链板之间还是可相互自由转动的,因此将悬吊用链条挂绕在链轮上使其旋转时,内链板与连结销以及外链板的相对转动也能顺利地进行,从而能够使悬吊用链条顺利地行进。 
本实用新型方案2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本实用新型方案1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之上,外链板和内链板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由此,不存在如以往通用链条的内链板与外链板的尺寸差异,内链板和外链板具有相同的尺寸,可由大尺寸的零件构成,因此能够减少制作链条所用零件的种类,从而减少制作作业、制作成本以及零件管理负担。 
本实用新型方案3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本实用新型方案1或方案2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之上,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穿插有连结销的孔的内径为D、且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时,2h≥D的关系成立,由此与以往成立的2h<D的关系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扩大内链板端部的内外径差,从而能够扩大内链板的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内链板的抗拉强度。 
本实用新型方案4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本实用新型方案1至方案3中任一项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之上,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且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的两端结合方向的宽度为H时,2h≥H的关系成立,由此与以往成立的2h<H的关系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扩大内链板端部的内外径差,从而扩大内链板的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内链板的抗拉强度。 
本实用新型方案5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在本实用新型方案1至方案4中任一项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之上,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呈中间弧状变细形状,当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且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弧的半径为R时,r=R的关系成立,由此,在由一块金属板等冲压出多个内链板的制造工序中使一个内链板的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部分与其他的内链板的端部无间隙地邻接,并且使一个内链板的端部与其他的内链板的中间弧状变细形状部分无间隙地邻接冲压成型,因此能够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的部分平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悬吊用链条的部分侧面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链板的平面图; 
图3(B)为公知技术的内链板的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链板的冲压制造工序的布置图; 
图5为应用了图1所示悬吊用链条立体停车场的概略侧面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立体停车场的悬吊用链条行进示意立体图; 
图7为应用了图1所示悬吊用链条叉车的概略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部分平面图; 
图9为现有悬吊用链条部分平面图; 
图10为现有悬吊用链条部分侧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0,200,500……悬吊用链条 
110,210,510……外链板 
120,220,520……内链板 
130,230,530……连结销 
140,240,540……辊 
281……中间外链板 
282……中间内链板 
300……立体停车场 
310……升降台 
320……马达 
330……旋转轴 
340……驱动链条 
350……第1链轮 
360……第2链轮 
370……第3链轮 
380……柱 
400……叉车 
410          ......叉状升降部 
420          ......链轮 
430          ......桅杆 
550          ......轴套 
PL           ......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内链板和外链板通过连结销在长度方向相互连结并且向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传递动力,内链板自由转动地松嵌于连结销,配设在内链板之间地辊自由转动地松嵌在连结销的外周,从而提高抗拉强度并且通过简易的构造降低成本。只要可以获得上述的效果,则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为任意方式。 
即,构成悬吊用链条本身的原材料,只要是在通常温度下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的材料,铁类或者包铁类的金属材料等任意材料均可,但是考虑到需要一定的抗拉强度,内外链板、连结销以及辊等的零件的抗拉强度以及防腐蚀性等,优选由钢类材料形成的链条。 
悬吊用链条也可采用例如由省略辊的内外链板和连结销构成的最大限度地减少零件件数链条。 
但是,考虑到在大的拉伸负荷下悬吊用链条卡合于链轮的卡合齿而驱动,与链轮卡合齿卡合的地方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直径),以及考虑到当连结销为大直径时,插通有连结销的内外链板的端部的直径也需要变大,为此,通过辊子使链条与链轮卡合的方式更加适当。 
此外,为了实现悬吊用链条具有长寿命且无需维护,也可采用在辊的内周面和/或链板的滑动面保留润滑剂的无供给油的链条。 
另外,本悬吊用链条以能够向可在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传递动力的方式被连接即可,无论是环状还是有端状均可。 
通过悬吊用链条使可移动的移动部件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机构,不仅可以使悬吊用链条在上下方向行进,还可以使悬吊用链条在上下方向以及横方向上行进。 
换而言之,只要是能将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的自重作用于悬吊 用链条的机构均可。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悬吊用链条100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的部分平面图;图2为图1所示的悬吊用链条的部分侧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链板以及现有内链板的平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链板的冲压制造工序的布置图;图5为应用了图1所示的悬吊用链条立体停车场的概略侧面图;图6为图5所示的立体停车场的悬吊用链条行进示意立体图;图7为应用了图1所示悬吊用链条叉车的概略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悬吊用链条100,如图1所示,在链条长度方向上相对地交替配置有一对内链板120以及外链板110,将连结销130贯通于其中从而使内链板120和外链板110在长度方向上相互连结,形成为悬吊用链条100。 
由于外链板110以及内链板120形成为相同形状,因此,在制作零件时,不需要准备两种冲压型,从而能够降低制作成本和零件保管成本,并且能够减少零件错误组装的可能性,因此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当然,如果形成为像通用链条那样的外链板小于内链板的结构从而具有驱动车载保持架功能,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悬吊用链条100中省略了轴套,因此,如图2中右端的内链板120所示,呈圆弧状的内链板120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即可使内链板120端部的面积变大。 
更加详细地说明,以往的悬吊用链条500,如图10中右端的内链板520所示,在圆弧状内链板520的端部压入有轴套550,因此内链板520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h不得不减小轴套550的厚度的量。 
与此相对,一旦如本实施例这样省略了轴套,如前所述,能够使内链板120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h变大,因此,能够增大内链板120的面积从而提高内链板120的抗拉强度。 
因此,通过如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这样不加轴套,即使不改变悬吊用链条100的外径尺寸,也能提高其抗拉强度,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制作具 有适合悬吊用途的特性的悬吊用链条100。 
或者,以如下方式构成:内链板120的尺寸比以往的小,与具有同等抗拉强度的悬吊用链条相比尺寸更小。 
此外,虽然连结销130相对外链板110不能相互转动地安装,从而确保形态稳定,但连结销130与内链板120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从而自由转动地松嵌内链板120,因此,内链板120与外链板110能够自由地相对转动,从而确保链条所需的自由弯曲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压入连结销130等方法将外链板110相对于连结销130固定,将内链板120相对于连结销130自由转动地松嵌,但例如,只要采取在连结销130的两侧配置最外部止动环或止动销等措施来防止外链板110脱落,也可以将连结销130固定在内链板120上,将外链板110与连结销130相松嵌,或者可以将内外两链板110、120均相对于连结销130自由转动地松嵌。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所述的悬吊用链条100中,辊140自由转动地外嵌在连结销130的外侧,由于通过辊140与链轮卡合,因此,由链轮的卡合齿产生的过大的牵引力不会作用在小直径的连结销130的表面的一部分上,而以辊140的外周面整体来承受链轮的驱动力。 
由此,大大地减少了损伤悬吊用链条100的可能性,从而使悬吊用链条100能够长期顺利地运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100中,如图3(A)所示,内链板1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内链板120的端部中的穿插连结销130的孔的内径为D,且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时,2h≥D的关系成立。 
与此相对,在现有悬吊用链条500中,如图3(B)所示,内链板5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内链板520的端部中穿插的连结销130的孔的内径为D’,且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时,2h’<D’的关系成立。 
通过上述差异,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100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扩大内链板120端部的内外径差,从而能够扩大内链板120的面积,因此提高内链板120的抗拉强度。 
进而,在本第1实施例所述的悬吊用链条100中,如图3(A)所示, 内链板1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相对于连接内链板120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之间的两端的方向的宽度为H时,2h≥H的关系成立。 
与此相对,在现有悬吊用链条500中,如图3(B)所示,内链板5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相对于连接内链板520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之间的两端的方向的宽度为H’时,2h’<H’的关系成立。 
通过上述差异,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100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扩大内链板120端部的内外径差,从而能够扩大内链板120的面积,因此提高内链板120的抗拉强度。 
此外,在第1实施例所述的悬吊用链条100中,如图3(A)所示,内链板1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内链板120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之间的形状呈中间弧状变细形状,其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且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弧半径为R时,r=R的关系成立。 
与此相对,在现有悬吊用链条500中,如图3(B)所示,内链板5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内链板520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之间的形状呈中间弧状变细形状,其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弧半径为R时,r’<R’的关系成立。 
在以往的从一块金属板等冲压出多个内链板520的制造工序中,该差异导致当使一个内链板520与其他内链板520邻接时,一个内链板520与其他内链板520之间产生多余的隙间,因此造成成品率十分低。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内链板120,如图4所示,在从一块金属板PL等冲压出多个内链板120的制造工序中,由于能够使一个内链板120的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部分与其他内链板120的端部无间隙地邻接,同时使一个内链板120的端部与其他内链板120的中间弧状变细形状的部分无间隙地邻接冲压,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成品率。 
悬吊用链条100以上述方式构成,进而,通过如未图示的附加装置悬吊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 
例如如图5以及图6所示,悬吊用链条100设置于立体停车场300。 
作为可沿着柱380在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升降台310与悬吊用链条100的一部分相连接而被悬吊用链条100悬吊,车辆被装载在升降台310上。 
更加具体地说明,立体停车场300具有:马达320、驱动链条340、旋转轴330、一对第1链轮350、一对第2链轮360、一对第3链轮370、升降台310、四条悬吊用链条100和柱380。 
通过操作按钮令马达320旋转,马达320的动力通过驱动链条340传递到旋转轴330,从而使与旋转轴330一体旋转的一对第1链轮350以及一对第3链轮370进行旋转。 
在此,四条悬吊用链条100分别挂绕在一对第1链轮350及一对第3链轮370上。 
其中,挂绕于一对第1链轮350的两条悬吊用链条100也被分别挂绕在一对第2链轮360上,两条悬吊用链条100的一端分别与升降台310上作为车辆入口侧的前侧左右相连。 
另外一端在第1链轮350卷绕升降台310侧的悬吊用链条100时,以不阻碍驱动的方式与未图示的部件相连。 
此外,挂绕于一对第3链轮370上的两条悬吊用链条100的一端,分别与升降台310的后侧左右相连。 
另外一端在第2链轮360卷绕升降台310侧的悬吊用链条100时,以不阻碍驱动的方式与未图示的部件相连。 
当马达320向一个方向旋转时,升降台310沿着柱380上升;当马达320向相反方向旋转时,升降台310沿着柱380下降。 
另外,图5以及图6概略地显示了立体停车场300的大体结构,但实际配置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此外,例如如图7所示,悬吊用链条100设置于叉车400上。 
而且,作为沿着桅杆430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叉状升降部410与悬吊用链条100的一部分相连而被悬吊用链条100悬吊,在叉状升降部410上装载有集装箱等货物。 
更加具体地说明,叉车400具有未图示的带链轮的马达、链轮420、叉状升降部410、悬吊用链条100和桅杆430。 
而且,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令带链轮的马达进行旋转,并且向挂绕于链轮420上的悬吊用链条100传递动力。 
在此,悬吊用链条100的一部分与叉状升降部410相连。 
另外,当悬吊用链条100为有端状时,其一端可以与叉状升降部410相连,当悬吊用链条100为环状时,其一部分可以与叉状升降部410相连。 
当带链轮的马达朝一个方向旋转时,叉状升降部410沿着桅杆430上升,当带链轮的马达朝相反方向旋转时,叉状升降部410沿着桅杆430下降。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8,对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200进行说明。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200的部分平面图。 
第2实施例所述的悬吊用链条200是将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100设置成多列而成,由于大部分的构成要素与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在此省略详细说明,仅付与后两位共同的200系列的符号。 
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200,为了进一步提高抗拉强度设置成两列,在两侧交替配置有外链板210以及内链板220,在中央部配置有中间外链板281以及中间内链板282,使连结销230贯通这些内外链板210、220而令它们在长度方向相互连结,从而形成环状悬吊用链条200。 
此外,各个辊240自由转动地松嵌在内链板220与中间内链板282之间,轴套被省略,这些均与第1实施例的悬吊用链条100的情况相同。 
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所述的悬吊用链条200,在两侧和中央部配置有四块板,因此,与在两侧配置2块板的第1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100相比,能够达到大约2倍的抗拉强度。 
此外,关于中间外链板281以及中间内链板282,采用了与外链板210以及内链板220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降低零件的制作和保管成本。 
如此得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悬吊用链条100和200,内链板120和220自由转动地松嵌于连结销130和230上,配设在内链板120和220之间的辊140和240自由转动地松嵌在所述连结销130和230的外周,由此,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零件,还能在提高抗拉强度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 
此外,通过减少零件数量,能够简化链条制作工序从而提高生产率,同时,能够消除被省略的组装工序产生的组装误差,从而提高悬吊用链条100和200整体的组装精度。 
进而,外链板110、210和内链板120、22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减少零件的制作成本以及零件的管理成本等,效果甚大。 
此外,在内链板120中,所述2h≥D的关系以及2h≥H的关系至少有一个成立,由此,与全不成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内链板120的抗拉强度。 
进而,在内链板120中,所述r=R的关系成立,由此与不成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成品率。 

Claims (9)

1.一种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由内链板和外链板通过连结销在长度方向相互连结而成,向可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传递动力;
所述内链板可自由转动地松嵌于所述连结销上;
设置在所述内链板之间的辊可自由转动地松嵌在所述连结销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链板和所述内链板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穿插所述连结销的孔的内径为D、且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2h≥D的关系成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且相对于连接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的两端的方向的宽度为H,2h≥H的关系成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当该端部的外周半径与内周半径之差为h、且相对于连接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的两端的方向的宽度为H,2h≥H的关系成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呈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当两侧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且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的弧半径为R,r=R的关系成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呈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当两侧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且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的弧半径为R,r=R的关系成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呈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当两侧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且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的弧半径为R,r=R的关系成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吊用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链板的两侧端部的形状呈圆弧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呈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当两侧端部的外周半径为r、且中间弧状变细的形状的弧半径为R,r=R的关系成立。
CN2011205269745U 2011-09-29 2011-12-15 悬吊用链条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832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4588A JP5709714B2 (ja) 2011-09-29 2011-09-29 吊下げ用チェーン
JP2011-214588 2011-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83220U true CN202483220U (zh) 2012-10-10

Family

ID=469576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2697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83220U (zh) 2011-09-29 2011-12-15 悬吊用链条
CN201110421677.9A Active CN103031971B (zh) 2011-09-29 2011-12-15 悬吊用链条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1677.9A Active CN103031971B (zh) 2011-09-29 2011-12-15 悬吊用链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09714B2 (zh)
KR (1) KR101527461B1 (zh)
CN (2) CN202483220U (zh)
TW (1) TWI51392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1971A (zh) * 2011-09-29 2013-04-10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悬吊用链条
CN103883675A (zh) * 2014-03-28 2014-06-25 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处带防转功能的钢制销合链
CN105667733A (zh) * 2016-01-21 2016-06-15 侯如升 一种船体侧壁漂浮轮连接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2931A1 (de) * 2017-02-14 2018-08-16 Iwis Motorsystem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abfallarmen Kettenlasch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4255U (zh) * 1975-11-06 1977-05-12
JPS56134651A (en) * 1980-03-25 1981-10-21 Tsubakimoto Chain Co Chain link plate
US4578941A (en) * 1984-08-27 1986-04-01 Emerson Electric Co. Load carrying device
JPH0331794Y2 (zh) * 1986-04-05 1991-07-05
JPH08193645A (ja) * 1995-01-13 1996-07-30 Toray Ind Inc チェーン
JP2001132799A (ja) * 1999-11-02 2001-05-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ンテナ昇降用リフトチェーン
JP2003240062A (ja) * 2002-02-15 2003-08-27 Enuma Chain Seisakusho:Kk オートバイ用のチェーン
DE10234626B4 (de) * 2002-07-29 2006-02-23 Thiele Gmbh & Co. Kg Sicherheitsbauteile aus Stahl für die Hebe-,Zurr-,Förder -und Gewinnungstechnik
JP4257793B2 (ja) * 2004-08-26 2009-04-22 株式会社江沼チヱン製作所 ローラチェーンのリンクプレート
CN2781082Y (zh) * 2004-12-16 2006-05-17 李彦华 多板对称链条
US20090048047A1 (en) * 2005-12-28 2009-02-19 Masahiro Nagae Silent Chai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TWM305244U (en) * 2006-06-06 2007-01-21 Shiue-Chang Li Chain linking type ascent/descent apparatus
JP4098340B2 (ja) * 2006-09-13 2008-06-1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シールチェーン
JP4260181B2 (ja) * 2006-11-27 2009-04-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ベアリングローラチェーン
CN201125983Y (zh) * 2007-11-19 2008-10-0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提升装置链条改进结构
DE102008021233A1 (de) * 2008-04-28 2009-10-29 Rud Ketten Rieger & Dietz Gmbh U. Co. Kg Förderkette mit gummielastischer Lagerung
JP4662499B2 (ja) * 2008-08-29 2011-03-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噛合チェーン
CN201461858U (zh) * 2009-05-06 2010-05-12 杭州顺峰链业有限公司 高速升降机链条
JP5709714B2 (ja) * 2011-09-29 2015-04-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吊下げ用チェー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1971A (zh) * 2011-09-29 2013-04-10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悬吊用链条
CN103031971B (zh) * 2011-09-29 2016-04-06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悬吊用链条
CN103883675A (zh) * 2014-03-28 2014-06-25 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处带防转功能的钢制销合链
CN105667733A (zh) * 2016-01-21 2016-06-15 侯如升 一种船体侧壁漂浮轮连接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27461B1 (ko) 2015-06-09
KR20130035159A (ko) 2013-04-08
CN103031971B (zh) 2016-04-06
JP2013072547A (ja) 2013-04-22
CN103031971A (zh) 2013-04-10
TW201314074A (zh) 2013-04-01
JP5709714B2 (ja) 2015-04-30
TWI513924B (zh) 2015-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83220U (zh) 悬吊用链条
KR101597871B1 (ko) 매달기용 체인
CN102092573B (zh) 一种重载钢轨输送小车
CN105347103A (zh) 一种多功能焊丝收线装置
CN202829467U (zh) 一种升降上料车
CN103010990B (zh) 一种绞车的带轴连接件及制作方法
CN202226623U (zh) 自动提升倾倒装置
CN203065078U (zh) 一种绞车的带轴连接件
CN202418421U (zh) 大型顶板铸钢链
CN202988968U (zh) 一种化学强化炉吊拉结构
CN205204462U (zh) 一种多功能焊丝收线装置
CN201125122Y (zh) 复式端环或吊钩式圆环链吊索具
CN213595727U (zh) 简易移动式龙门架
CN202896187U (zh) 一种装载机用新型冲压焊接驱动桥壳
CN203009698U (zh) 一种双倍节距无声链
CN202766005U (zh) 新型客梯安全钳提拉杆
CN208427925U (zh) 叉车门架组装生产线
CN202155392U (zh) 改进的开卷机钢卷升降机构
CN203974869U (zh) 一种锻造件车间中转小车
CN201978955U (zh) 冷拔机拔制小车返回装置
CN205554366U (zh) 一种卷材输送车
CN203283756U (zh) 模锻重载弯板链
CN202766091U (zh) 一种多功能快速吊运装置
CN204209031U (zh) 钢筋调直机的进料口
CN204688112U (zh) 一种大吨位车间搬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