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6560A - 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6560A
CN101346560A CNA2005800524307A CN200580052430A CN101346560A CN 101346560 A CN101346560 A CN 101346560A CN A2005800524307 A CNA2005800524307 A CN A2005800524307A CN 200580052430 A CN200580052430 A CN 200580052430A CN 101346560 A CN101346560 A CN 101346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nk plate
chain
link
s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524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江正博
末井伸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do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do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do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do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6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65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4Toothed ch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在预负载之前的内部链节列(9)中,使外侧的链节板(37)比其内侧的链节板(38、39)孔间隔更短(P17<P18<P19)。施加预负载后,产生塑性变形而使各链节板的孔间隔变得大致一致。外侧的链节板(37)在销孔部分产生较大变形,并通过残留应力强度得到提高。施加预负载后,各链节板的孔间隔大致变为一致,在内部链节列中,宽度方向外侧的链节板具有由残留应力带来的高疲劳强度,从而提高链的耐磨损性能。

Description

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运输机械、产业机械、动力机械等任意的领域中的动力传递装置而使用的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特别适合应用在发动机的定时链,具体而言涉及作用预负载(预应力)的无声链。
背景技术
一般,无声链11如图11和图12所示,包括具有1对齿3a、3a的链节板3、和不具有齿的导向链节板(外部链节板)6,在链节板3的销孔3b中游动嵌合销5,并且在最外列配置导向链节板6,并通过铆接等将上述销5固定在该销孔中,而构成为无接头状。因此,在链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连接有具有导向链节板6的导向链节列(外部链节列)7和不具有导向链节板的非导向链节列(内部链节列)9,导向链节列7的链节板3比非导向链节列9的链节板3少一个,但是在包含导向链节板6的板整体而言,导向链节列7比非导向链节列9多一个。
上述无声链组装后,施加相当于无声链的拉伸强度的40~85%的张力所构成的预负载,而使各链节板的销孔3b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谋求疲劳寿命的提高(参照日本专利文献第2632656号公报)。
以往,上述链节板3和导向链节板6由相同的孔间隔P的链节板组装,通过作用上述预负载,虽然很微少,但是各链节板和导向链节板的孔间隔变得不同。在此,孔间隔P如图12(b)所示,被设为到达链节板3的1对销孔3b、3b的纵向外侧面为止的间隔(外孔间隔),但是用从该外侧面间隔减去销5的半径的值也同样。此外,用1对销孔的中心间隔(中心孔间隔),也大致同样,作为孔间隔P,如果均在同一基准使用,则可以使用任意的值。
不具有齿的导向链节板比链节板具有更高的刚性,并且两外侧端由导向链节板构成,并且链节板整体的数量多一个的导向链节列的刚性比非导向链节列更大。因此,预负载作用后的孔间隔如图11放大所示,在导向链节列7中,导向链节板6大致是原封不动的孔间隔P1,但是在链节板3中,内侧(中央侧)的P3、P3比外侧的P2、P2扩大。此外,在非导向链节列9(全部链节板3)中,越往外侧,孔间隔的拉伸变形越大,中央侧变小。即,图13是表示导向(外部)链节列7和非(内部)导向链节列9的各板的塑性变形的曲线图,黑圈是组装状态(负载之前)的孔间隔,全部相同,但是作用预负载后(预负载),如白圈所示,导向列7变为P2=P2<P3=P3,非导向列9变为P4=P4>P5=P5>P6。
此外,有链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多个链节板是将齿朝向长度方向上下的一方配置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其左右两外侧的多个链节板是将齿的朝向配置在上下反向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的两面驱动用的无声链(参照日本专利第3182387号公报)。具体而言,该两面驱动无声链是链宽度方向两外侧的2个链节板是在链的卷绕外方具有齿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其内侧的7个链节板是在链的卷绕内方具有齿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正面驱动用链节板和反面驱动用链节板分别与专用的链轮啮合,而进行动力传递。
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中,在最外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上固定销,该最外侧链节板构成与前面说明的导向链节板同样的外部链节板。须指出的是,作为用于防止从正面驱动用链轮脱离的导向链节板起作用的是与正面驱动用链节板的两外侧相邻接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内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从而,之前的单面驱动用无声链11中,其导向链节列7成为具有外部链节板的外部链节列,非导向链节列9成为不具有外部链节板的内部链节列,但是,即使是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中,最外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即具有外部链节板的列是外部链节列,而不具有该外部链节板的列为内部链节列。
而且,本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2与之前的单面驱动用无声链11同样处于施加预负载之前的组装状态,各链节板由相同的孔间隔构成。即如图14所示,内部链节列9中,两外侧的各1个是反面驱动链节板(孔间隔Pr2、Pr2),其内侧的3个是正面驱动链节板(孔间隔Pf3、Pf3、Pf4),外部链节列7中,中央侧的4个是正面驱动链节板(孔间隔Pf1、Pf1、Pf2、Pf2),外侧的各一个是反面驱动链节板(孔间隔Pr1、Pr1),其中最外侧的链节板(孔间隔Pr1、Pr1)成为外部链节板。而且,上述内部链节列9和外部链节列7的全部链节板在施加预负载之前,由相同的孔间隔(Pf1=Pf1=Pf2=Pf2=Pf3=Pf3=Pf4=Pr1=Pr1=Pr2=Pr2)。此外,外部链节板(孔间隔Pr1、Pr1)的销孔在本说明书的全部无声链中同样,但是与销嵌合/固定,因此成为比与销游动嵌合的其他(内部)链节板的销孔稍小的直径。
该两面驱动用无声链在施加预负载后,如图14中由白圈所示,孔间隔在拉伸方向上塑性变形。即,在内部链节列9中,越往两外侧,孔间隔的变形越大(Pr2=Pr2>Pf3=Pf3>Pf5),在外部链节列7中,越往中央侧,孔间隔越增大(Pf2=Pf2>Pf1=Pf1>Pr1=Pr1)。
上述以往的无声链无论中,单面驱动用无声链也是两面驱动用无声链,链宽度(销的长度)方向中央侧的链节板和外侧的链节板的负载分担不同,产生销和链节板的销孔的不均匀磨损,成为链的耐磨损拉伸性能下降的原因。
因此,如图15所示,提出有如下无声链13(参照日本专利第3271892号公报(权利要求6和段落编号[0048]),即:准备孔间隔不同的多种链节板31、32、33、34…,在导向链节列(外部链节列)7中,在外侧配置孔间隔小(P10)的链节板31、31,在中央侧配置孔间隔大(P11)的链节板32,在非导向链节列(内部链节列)9中,在外侧配置孔间隔大(P12)的链节板33、33,在中央侧配置孔间隔小(P13)的链节板33、34。即,如图16所示,在链节列7中,越到销长度方向中央,链节板31、32的孔间隔越大(P11>P10=P10),在链节列9中,越到销长度方向端部侧(链的宽度方向外侧),链节板33、34的孔间隔越大(P12=P12>P13=P13),在无声链13施加预负载那样的大的张力时,链节板的变形后,各链节板的各孔间隔在销长度方向一致。
上述日本专利第3271892号公报记载的无声链13中,预先相应于预负载等引起的变形量,来调整链节板的孔间隔,在链上施加预负载等大的拉伸力后,导向链节板6和各链节板3…的孔间隔P…一致,也就是说平行移动预负载前(参照黑圈)而和图13所示的预负载后(参照白圈)进行替换,如图16所示,在导向链节列(外部链节列)7中,外侧的链节板31、31的变形量比中央侧的链节板32更大,在非导向链节列(内部链节列)9中,中央侧的链节板34、34的变形量比外侧的链节板33、33更大。
一般,在无声链中,在外部链节列和内部链节列,在链上施加的拉伸负荷大大地作用在外侧的链节板上,但是上述日本专利第3271892号公报记载的无声链13中,特别是内部链节列9中,外侧的链节板33、33的变形量,乃至预负载所引起的塑性变形量减小。该塑性变形在销孔3b的销5形成的压接部分上产生表面压缩残留应力,提高链的疲劳强度,但是上述无声链13中,在使用时施加较大的拉伸负荷的内部链节列中的外侧的链节板33的由上述塑性变形产生的残留应力小,可认为这将成为无声链整体的疲劳寿命下降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其在施加预负载后,各链节板的孔间隔变为一致,特别是在内部链节列中,链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链节板变为基于残留应力的高强度,因此作为链整体提高耐磨损性能。
本发明是一种无声链(14、15、16、17),其通过在销孔中游动嵌合销(5),连接具有1对齿3a和上述销孔3b的多个链节板(6、3…、23…、13…),而且在链宽度方向的上述链节板数少一个的链节列上的上述链节板的最外侧,由上述销固定而配置外部链节板(6、231),
在链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组装不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内部链节列9和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外部链节列7的状态下,被施加比上述链节板的屈服载荷更大的拉伸负载的预负载,该无声链的特征在于:
在不施加上述预负载的链的组装状态下,上述内部链节列9上的链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上述链节板(37)(232)中,由上述1对销孔的间隔构成的孔间隔比其中央侧的孔间隔(38、39)(132)更短(P17<P18<P19)(P22<P23),
施加上述预负载后,上述内部链节列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被均衡化而变得与上述预负载之前相等。
在外部链节7中,在不施加上述预负载的链的组装状态下,例如如图1~图3所示,链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述链节板36构成为上述孔间隔比其外侧的孔间隔35更短(P16<P15),
此外,在不施加上述预负载的链的组装状态下,例如如图4~图10所示,多个上述链节板(35、36、131)由上述孔间隔(P15=P16、P20)大致相同的链节板构成。
本发明例如如图1~图4所示,能够适用于上述外部链节板是防止链从链轮齿脱落的导向链节板6,并且不能旋转地固定在上述销5上,只在节线的上下一方向上具有齿的所谓的单面无声链(14、15)中。
此外,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例如如图5~图10所示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17),该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中,上述链节板具有在上下一方配置上述齿的朝向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和在上下反方向配置上述齿的朝向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而且在节线的上下两面具有齿。
特别是,在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17)中,在多列的上述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的左右两侧配置多列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
上述外部链节板231具有与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相同朝向的1对齿,并且不能旋转地固定在上述销5上,
与上述正面驱动用链节板相邻接的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构成为其齿和上下相反侧的背面h的高度比其他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更高,且适合作为防止链从链轮齿脱落的导向链节板起作用。
本发明是一种无声链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中,通过在销孔中游动嵌合销5,而连接具有1对齿和上述销孔的多个链节板(6、3…、23…、13…),而且在链宽度方向的上述链节板数少一个的链节列上的上述链节板的最外侧,由上述销固定而配置外部链节板(6、231),在链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组装不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内部链节列9和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外部链节列7,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多个链节板,准备由上述1对销孔的间隔构成的孔间隔不同的多种链节板(37、38、39)(131、132、232),并使链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上述链节板(37、232)的孔间隔比其中央侧的孔间隔(38、39、132)更短(P19>P18>P17)(P23>P22),由此来安装上述内部链节列9的链节板,
在链的组装结束后,在链上施加比上述链节板的屈服载荷更大的拉伸负载的预负载,而使上述内部链节列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向与上述预负载之前相等的方向产生塑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在内部链节列中,构成为预负载之前的最外侧的链节板比其内侧的链节板孔间隔更短,在预负载之后,内部链节列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大致一致,因此各链节板的负载负担被均衡化,并且内部链节列最外侧的链节板的预负载引起的塑性变形增大,通过残留应力能够使销孔部分的疲劳强度得到提高,提高作为无声链的疲劳强度,并且提高耐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于单面驱动用无声链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预负载之前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平面图。
图2是预负载之后的局部剖视平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图4是表示外部链节列的预负载之前的各链节板采用孔间隔大致相等的链节板的实施方式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图5是表示适用于两面驱动用无声链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预负载之前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平面图。
图6是表示两面驱动用无声链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采用两面驱动用无声链的链传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两面驱动用无声链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图9是表示局部变更的实施方式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图11是表示以往技术的预负载之前的单面驱动用无声链的局部剖视平面图。
图12(a)是其主视图,图12(b)是表示链节板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其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图14是表示以往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图15是表示采用预负载之前的孔间隔不同的链节板的以往技术的无声链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其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无声链与图11、图12所示的以往的无声链同样,包括:具有1对齿3a、3a和销孔3b、3b的链节板3;不具有齿的导向链节板6,上述链节板3中,将销5可自由旋转地游动嵌合到销孔3b中,并交替地连接,而且上述导向链节板6通过压入销5并进行铆接,而被固定成不能旋转。本无声链是将链节板3配置成其齿3a相对于节线只位于一方的所谓的单面驱动用无声链,在销的长度方向的列中,具有导向链节板6的外部链节列7(导向链节列)、和只由链节板3构成的内部链节列9(非导向链节列)在链的长度方向上被交替地配置。
而且,图1是表示施加预负载之前的组装无声链的状态的图,本无声链14’中,准备孔间隔Pi不同的多种链节板35、36……,外部链节列7中,链宽度方向外侧的链节板的孔间隔比中央侧的链节板的孔间隔更长,在内部链节列9中,链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链节板的孔间隔比外侧的链节板的孔间隔更长。具体而言,在外部链节列7中,与导向链节板6相邻接的外侧的链节板35、35采用较长的孔间隔P15,中央侧的2个链节板36、36采用比上述外侧的链节板短的孔间隔P16(P15>P16)。在内部链节列9中,链宽度方向两端侧的链节板37、37采用最短的孔间隔P17,其内侧的2个链节板38、38采用比上述两端侧的链节板37更长的孔间隔P18,中央的一个链节板39采用比上述链节板38更长的孔间隔P19(P17<P18<P19)。
而且,在销5的两端部中压入导向链节板6,并进行铆接等来固定,这样组装链后,施加至少比链节板3的屈服载荷更大的拉伸负载(相当于链的拉伸强度的40~85%)的预负载。由此,在各链节板3,特别是在其销孔3b部分上作用集中应力,而销孔3b产生塑性变形而变为长圆状,由此在销孔3b的板长度方向外侧面上生成表面压缩残留应力,谋求疲劳强度的提高。
图2是表示作用上述预负载之后的上述无声链14的平面图,通过塑性变形,各链节板3…的孔间隔Pi改变。在外部链节列7中产生如下塑性变形,即外侧的链节板35、35和中央侧的链节板36、36变为大致相同的孔间隔(
Figure A20058005243000101
),或者中央侧的孔间隔P16比外侧的孔间隔P15稍大(大致相同的范围)。在内部链节列9中产生如下塑性变形,即各链节板37、38、39变为大致相同的孔间隔(
Figure A20058005243000102
),或者从中央侧的链节板39到外侧的链节板37,孔间隔逐渐地稍微变长(大致相同的范围)。此外,图1和图2放大表示孔间隔的变化,实际上,在孔间隔8.8~8.9mm左右的无声链中,各链节板3…的预负载之前的孔间隔之差最多为0.03mm左右,而且预负载引起的塑性变形也最多为0.04mm左右。
图3表示上述各链节板的孔间隔和预负载引起的塑性变形的关系。本无声链14中,在外部链节列7中,中央侧的链节板36、36比外侧的链节板35、35塑性变形量更大,在内部链节列9中,链宽度方向外侧的链节板37比其内侧的链节板38、39塑性变形量更大。即,在内部链节列9中,最外侧的链节板37、37的塑性变形量最大,随着上述的塑性变形的销孔周围的表面压缩残留应力也最大,该残留应力随着靠向中央侧而变小。
在无声链14的使用状态下,在与刚性大的导向链节板6相邻接的内部链节列9的最外侧的链节板37上作用最大的拉伸负载,但是如上所述,该链节板37成为基于上述高残留应力的疲劳强度最高的构造。而在外部链节列7中,通过刚性高的导向链节板6,支撑其两外侧,并且通过链张力,销产生弹性变形而弯曲,由此与外侧的链节板35、35相比,在中央侧的链节板36、36上作用更大的拉伸负载,但如上所述,中央侧的链节板36、36的孔间隔P16、P16比外侧的链节板35、35的孔间隔P15、P15更短,并作用有预负载,因此该中央侧的链节板36产生随着较大的塑性变形量带来的高残留应力,而成为疲劳强度高的构造。它们相辅相成,本无声链14能够提高以往是弱点的链节板37、36的疲劳强度,提高链整体的寿命。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无声链14中,通过改变外部链节列7和内部链节列9的各链节板3…的塑性变形量,而在预负载作用后,使得各链节板的孔间隔Pi大致一致。在链的使用状态下,如果作用拉伸负载,则内部链节列9以沿着销5的微小的弯曲的形状分别产生微小的变形,减少销和销孔的不均匀磨损,提高链的耐磨损延伸性能。
此外,在图3的内部链节列9中,预负载之前的最外侧链节板37和中央链节板39的孔间隔之差(P19-P17)是孔间隔(P17)的0.4~0.6%,各孔间隔之差(P18-P17、P19-P17)成为其一半的约0.2~0.3%。此外,在内部链节列9中,施加预负载后的最大变形量即最外侧链节板37的塑性变形量b是孔间隔(P17)的0.6~0.8%,优选的是约0.7%,最小变形量即中央链节板39的塑性变形量c是孔间隔(P19)的0.08~0.3%,优选的是约0.2%。此外,外部链节列7的预负载之后的塑性变形量d是孔间隔(P19)的0.08~0.4%,优选的是约0.2%。
图4表示局部变更上述的无声链的实施方式。本无声链15中,内部链节列9采用与图1所示的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链节板37、38、39,但是外部链节列7采用孔间隔相等(P15=P16)的相同的链节板35(=36)。作用预负载时,在内部链节列9中,与图3所示的链节列大致同样地产生塑性变形,但是在外部链节列7中,产生与图13所示的以往的链节列大致同样的变形。
因此,在内部链节列9中,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外侧的链节板37产生比中央侧的链节板38、39更大的塑性变形,从而具有基于残留应力的高耐疲劳性能,但是在外部链节列7中,虽然很微小,但内侧的链节板36产生比外侧的链节板35更大的塑性变形,从而具有基于残留应力的高耐疲劳性能。
在本无声链15中,在外部链节列7中,对疲劳强度和耐磨损性能的提高而言,有可能比之前的实施方式更差,但是外部链节列采用相同的链节板,因此对零件数量的减少和组装性能等而言优良。
下面,说明在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中适用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图5是预负载之前的局部剖视平面图,图6是主视图。本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中,外侧各2个是齿3a朝向外侧的反(背)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其内侧的7个由齿3a朝向内侧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构成,销5通过铆接固定在最外侧的链节板231、231上,而构成为无接头状。
因此,上述最外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1成为外部链节板,与该链节板在宽度方向同列的链节板(231、131、131、131、131、231)成为外部链节列7,与其内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在宽度方向同列的链节板(232、132、132、132、232)成为内部链节列9。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在侧视图上全部由相同的形状构成,但是对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而言虽然齿3a的形状相同,但背面侧不同。即,最外侧的外面驱动用链节板231由背面g低且中央凹陷而轻量化的形状构成,而内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是背面h变高,该背面h与内面驱动链轮15(参照图7)的侧面相接触,并起到防止链的脱离的导向链节板的功能。此外,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的1对齿3a比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的背面i更突出,并作为与链导板(张紧器)17的侧面抵接的导向板起作用。
图7是表示适用了上述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的链传动装置19的示意图,但是,本无声链16卷绕在一对正面驱动用链轮15、15上。正面驱动用链轮15在其侧面夹持内侧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的高的背面h,并具有与配置在链中央侧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的齿啮合的链轮齿。在上述无声链16的背面侧配置有反面驱动用链轮16,并且配置有链导板(张紧器)17。
反面驱动用链轮齿16在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具有1对链轮齿,这些链轮齿与配置在链左右两外侧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啮合。此外,链导板17在链的内侧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的齿3a侧面上与其侧面滑动接触,并与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的背面i抵接,而对链16付与规定张力。
预负载之前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如图5所示,在外部链节列7中,各链节板231、231、131、231全部由大致相同的孔间隔P20(
Figure A20058005243000131
)构成。此外,最外侧的外部链节板231的孔间隔P21实质上相同,但是因为通过铆接来固定销5的关系,而被设定得稍小。在内部链节列9中,外侧的链节板232、232的孔间隔P22设定得比其他链节板132、132、132的孔间隔P23短规定量(P22<P23)。内侧的链节板132的孔间隔P23实质上是全部相同的值,并且内部链节列9和外部链节列7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1、132由大致相同的孔间隔构成(P20=P23)。
因此,本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中,无论内部链节列9和外部链节列7,均采用相同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1、132,与2种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一起,由3种链节板构成。
图8表示在上述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上施加断裂负载的约65%的拉力构成的预负载的状态。在本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6中,得出与上述的单面驱动用无声链14、15同样的结果。在外部链节列7中,施加预负载后,从最外侧向中央侧的链节板,使孔间隔逐渐地稍微变长。此外,在内部链节列9中,孔间隔P22短的外侧的链节板(内侧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较大地延伸,在预负载之后,该外侧的链节板232成为比其他链节板132稍短的孔间隔,但是几乎变为相同的孔间隔。
由此,内侧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因为导向链节板功能,而使背面h变高,成为拉伸强度高的构造,但是与单面驱动用链同样,因为与铆接销5的外部链节板231的关联,与它相邻接的链节板232在销孔部分产生塑性变形,通过残留应力谋求疲劳强度的提高,并且使得孔间隔一致。
下面,按照图9说明局部变更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7。上述的无声链采用全部相同的板厚的链节板,但是本实施方式使一部分链节板的板厚不同。两面驱动用无声链17与之前的无声链16同样,在外侧具有2个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在其内侧具有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1、132、133。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232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其内侧的链节板232具有背面侧的高导向链节板的功能,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中,使其最外侧(与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2相邻接的板)链节板133与其他链节板131、132相比,板厚变薄。即,除了上述外侧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3的板厚t,其他链节板131、132、231、232由相同的板厚T构成,上述外侧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3由比上述板厚T更薄的板厚t构成(T>t)。作为一个例子,在间隔6.35[mm]的链中,上述链节板131、132、231、232的板厚T是1.20[mm],而上述外侧正面链节板133的板厚t由0.90[mm]构成。
如图9所示,具有上述外侧链节板133的外部链节列7比与其相邻接的内部链节列9多一个链节板。具体而言,外部链节列7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1、133是4个,而内部链节列9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132是3个,包含反面驱动用链节板231的外部链节列7的板厚合计(T×4+t×2)是6.6[mm],而内部链节列9的板厚合计(T×5)成为6.0[mm]。如果链节板为相同的材料,进行相同的热处理(硬度),并全部为相同的拉伸应力,则外部链节列7的整个板厚稍微增大,但是实际上,内部链节列9的正面驱动用链节的内侧链节板232中,到达背面h为止的高度大,且拉伸强度增大,因此外部链节列7、内部链节列9的拉伸强度平衡大致相等。
在本无声链17中,预负载之前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是与之前的无声链16同样的孔间隔,即只将内部链节列9的外侧链节板232设定得比其他链节板短(
Figure A20058005243000141
)。而且,如果对本无声链17施加预负载,则预测变为如图10所示。即,在外部链节列7中,与最外侧(外部)链节板231一起抵抗的第二个链节板133薄,因此容易变形,而变为大致一条直线状。此外,在内部链节列9中,预测各链节板232、132变为大致一条直线状。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分别说明了单面驱动用无声链、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但是适用于各实施方式的技术可适用于单面和两面驱动用的两无声链中。例如,也可以将在单面驱动用无声链中适用的内部链节列的各链节板从最外侧向中央侧依次使孔间隔变长的构成、或者外部链节列的各链节板中使中央侧比外侧缩短孔间隔的构成适用于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中,此外,也可以将在两面驱动用无声链中适用的内部链节列的最外侧的链节板以外全部采用相同的孔间隔的链节板的构成、或者使链节板的板厚不同的构成适用于单面驱动用无声链中应用。
此外,在预负载之后,使各链节板的孔间隔大致变为相等意味着孔间隔实质上相等,且与预负载之前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相比变为相等,即与预负载之前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最大差相比,预负载之后的各链节板的孔间隔的最大差更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无声链可用于运输机械、产业机械、动力机械等任意的领域中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特别适用于汽车的定时链中。

Claims (12)

1.一种无声链,通过在销孔中游动嵌合销,而连接具有1对齿和上述销孔的多个链节板,并且在链宽度方向的上述链节板数少一个的链节列上的上述链节板的最外侧,由上述销固定而配置外部链节板,
在链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组装不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内部链节列和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外部链节列的状态下,被施加比上述链节板的屈服载荷更大的拉伸负载的预负载,该无声链的特征在于:
在不施加上述预负载的链的组装状态下,上述内部链节列上的链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上述链节板中,由上述1对销孔的间隔构成的孔间隔比其中央侧的孔间隔更短,
施加上述预负载后,上述内部链节列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被均衡化而变得与上述预负载之前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链,其特征在于:在不施加上述预负载的链的组装状态下,上述外部链节列上的链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述链节板构成为上述孔间隔比其外侧的孔间隔更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链,其特征在于:在不施加上述预负载的链的组装状态下,上述外部链节列上的多个上述链节板由上述孔间隔大致相同的链节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声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链节板是防止链从链轮齿脱落的导向链节板,并且不能旋转地固定在上述销上;
上述无声链只在节线的上下一方向上具有齿。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声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链节板具有:在上下一方配置上述齿的朝向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在上下反方向上配置上述齿的朝向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
上述无声链是在节线的上下两面具有齿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声链,其特征在于:
在多列的上述正面驱动用链节板的左右两侧配置多列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
上述外部链节板具有与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相同朝向的1对齿,并且不能旋转地固定在上述销上,
与上述正面驱动用链节板相邻接的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中,其齿和上下相反侧的背面的高度构成为比其他反面驱动用链节板更高,而作为防止链从链轮齿脱落的导向链节板起作用。
7.一种无声链的制造方法,该无声链通过在销孔中游动嵌合销,而连接具有1对齿和上述销孔的多个链节板,在链宽度方向的上述链节板数少一个的链节列上的上述链节板的最外侧,由上述销固定而配置外部链节板,在链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组装不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内部链节列和具有上述外部链节板的外部链节列,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多个链节板,准备由上述1对销孔的间隔构成的孔间隔不同的多种链节板,并使链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比其中央侧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更短,由此来安装上述内部链节列的链节板;
在链的组装结束后,在链上施加比上述链节板的屈服载荷更大的拉伸负载的预负载,而使上述内部链节列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向与上述预负载之前相等的方向产生塑性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声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链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比其外侧的上述链节板的孔间隔短,组装上述外部链节列的链节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声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链节列的多个链节板由上述孔间隔大致相同的链节板组装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声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链节板是防止链从链轮齿脱落的导向链节板,并且不能旋转地组装在上述销上;
上述无声链只在节线的上下一方向上具有齿。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声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链节板具有:在上下一方配置上述齿的朝向的正面驱动用链节板;在上下反方向配置上述齿的朝向的反面驱动用链节板,
上述无声链是在节线的上下两方向具有齿的两面驱动用无声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声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多列的上述正面驱动用链节板的左右两侧配置多列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
上述外部链节板具有与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相同朝向的1对齿,并且不能旋转地固定在上述销上,
与上述正面驱动用链节板相邻接的上述反面驱动用链节板,构成为其齿和上下相反侧的背面的高度比其他反面驱动用链节板更高,且兼作防止链从链轮齿脱落的导向链节板。
CNA2005800524307A 2005-12-28 2005-12-28 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3465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5/024148 WO2007077616A1 (ja) 2005-12-28 2005-12-28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6560A true CN101346560A (zh) 2009-01-14

Family

ID=38227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524307A Pending CN101346560A (zh) 2005-12-28 2005-12-28 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48047A1 (zh)
EP (1) EP1967760A4 (zh)
JP (1) JPWO2007077616A1 (zh)
CN (1) CN101346560A (zh)
TW (1) TW200728637A (zh)
WO (1) WO200707761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4447A (zh) * 2015-11-02 2016-03-23 杭州持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正时齿形链条强化预拉工艺
CN105605154A (zh) * 2014-11-14 2016-05-25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无声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2850A (ja) 2005-09-28 2007-04-12 Borg Warner Morse Tec Japan Kk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944644B2 (ja) * 2007-03-12 2012-06-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
JP2009174606A (ja) * 2008-01-23 2009-08-06 Tsubakimoto Chain Co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09174607A (ja) * 2008-01-23 2009-08-06 Tsubakimoto Chain Co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662503B2 (ja) * 2008-12-09 2011-03-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噛合チェーン
JP5483358B2 (ja) * 2010-09-14 2014-05-07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
JP5709714B2 (ja) * 2011-09-29 2015-04-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吊下げ用チェーン
CN103758928B (zh) * 2014-01-23 2015-09-23 杭州盾牌链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农用收获机的链条及其链条配件
CN107520398A (zh) * 2017-07-21 2017-12-29 童孝光 一种叉梳式片式链条装配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1253U (zh) * 1981-02-27 1982-09-04
US5445570A (en) * 1994-02-15 1995-08-29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hain guide link
JP3035206B2 (ja) * 1996-01-24 2000-04-2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3271892B2 (ja) * 1996-03-18 2002-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3182387B2 (ja) * 1997-12-05 2001-07-03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伝動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H11201238A (ja) * 1998-01-08 1999-07-27 Daido Kogyo Co Ltd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226039B1 (ja) * 2000-08-29 2001-11-05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両面噛み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5154A (zh) * 2014-11-14 2016-05-25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无声链
CN105605154B (zh) * 2014-11-14 2018-05-04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无声链
CN105414447A (zh) * 2015-11-02 2016-03-23 杭州持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正时齿形链条强化预拉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67760A1 (en) 2008-09-10
WO2007077616A1 (ja) 2007-07-12
JPWO2007077616A1 (ja) 2009-06-04
EP1967760A4 (en) 2010-04-21
TW200728637A (en) 2007-08-01
US20090048047A1 (en) 200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6560A (zh) 无声链及其制造方法
US6485385B2 (en) Silent chain
US20060105872A1 (en) Silent chain
EP0967410B1 (en) Rocker joint silent chain having a joint pin thicker than a corresponding rocker pin
JPH09196126A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US20200156736A1 (en) Narrow - wide teeth chainring
US20070129195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having the same
JP5520428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KR20090079797A (ko) 사일런트 체인
JPH11201238A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50843B2 (ja) 伝動用多列チェーン
CN102434629A (zh) 链条
JP2006226452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US20100120568A1 (en) Silent chain with bushings
CN101487513A (zh) 无声链条
JP4702626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113726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4132240B2 (ja) ベルトの接合構造
JP2005299755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893561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11202689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CN211664024U (zh) 一种链板
CN112567152B (zh) 平环链
WO2011161763A1 (ja) 軽量化ローラチェーン
KR20110023269A (ko) 차량의 커플드 토션빔 액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114